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0001一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

(1∶50000)

1991-06-11发布 1991-10-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DZ/T 0001一91

(1∶50 000)

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总则规定了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的性质、目的任务、基本准则、填图内容与方法、工作程度与精度要求、资料综合整理、图件及说明书编制、评审验收和提交的办法。

1.2 适用范围

本总则适用于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该项工作设计编写、成果验收、质量监控的主要依据。

2 引用标准

GB958 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

ZB/T D10 004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

3 目的任务

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以下简称一比五万区调)是一项基础地质工作。其目的任务是通过填制一比五万地质图查明区内地层、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构造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的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基础地质问题,为国土规划、矿产普查、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勘查、地质科研、地质教学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4 基本准则

4.1 以先进地质理论为指导,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运用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地质研究程度和填图质量。

4.2 在优先考虑国民经济建设需要基础上,按照构造单元完整性和地质矿产条件的相似性划分片区,进行总体部署,并采用国际分幅的单幅或多幅(一般2~4幅〉测制。

4.3 对区内已有的遥感图象、地质、矿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资料,在综合分析研究基础上,充分合理地加以应用。

4.4 采取实测或编测结合的方式进行填图,已有符合精度要求的大于一比五万比例尺地质图件资料的地区,可以编为主,编测结合方式进行。

4.5 地质填图要与科学研究相结合。重要的基础地质问题可立项专题研究。

4.6 承担地质填图项目的单位,以短小精干的分队为宜,一般一个分队应配备3~5名地质技术骨干。有条件时,在一个片区可由若干分队组成联队进行填图,并保持填图人员的相对稳定。

4.7 地质填图应以符合精度要求的一比二万五千的地形图为底图。没有此种比例尺地形图的地区,可采用地形-地质一次成图法,直接用相应比例尺的航空象片并辅以一比五万地形图进行填图;也可用大于一比二万五千地形图缩编以及用精度符合要求且现势性好的一比五万地形图放大编绘成为一比二万五千的地形图做底图。

1

4.8 不同地质条件,工作条件和研究程度的调查区,其工作内容和要求允许有所侧重和区别,但应在设计书中加以明确。

5 地质调查程序

地质调查一般遵循立项论证、设计编审、地质填图、成果编审及出版准备五个程序。5.1 立项论证

由主管局(厅)对选幅的合理性与技术经济可行性进行论证,并下达一比五万区调任务书。

5.2 设计编审

根据主管局(厅)下达的任务书编写设计,多图幅联测可合编一个设计。设计前要做好资料收集、遥感解译和必要的野外调查研究,根据任务要求和地质条件精心编写,做到针对性强、任务明确、部署合理、方法恰当、措施有力,并经主管局(厅)审查批准后实施。经批准的设计书是进行区域地质调查及其成果评审验收的主要依据(设计编写提纲见附录A)。

5.3 地质填图

按批准的设计开展地质填图。填图中要取全取准第一性资料,加强综合研究,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必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修改设计,并报审批单位核准。

5.4 成果编审

地质图件要精心编绘,作到准确、合理、清晰、美观。说明书要全面反映地质调查与研究的资料。内容要突出新成果、新认识、新技术方法,层次清楚、观点明确,论证有据,要充分体现科学性、针对性和实用性,表现形式上要做到图表化、数据化和标准化。地质图与说明书一起按有关规定呈报评审验收和汇交。

5.5 出版准备

出版准备包括修改定稿、原本档案归档、印刷原图分版清绘、色标选用、总色样图、分色样图制作、提出制印说明书和说明书出版稿批样。

6 地质填图方法和研究内容

6.1 沉积岩区

沉积岩采用多重地层单位划分,岩石地层方法填图。

6.1.1 查明岩石地层单位的岩性、主要物质成分和地球化学特征、基本层序、化石内容、沉积特征〈结构、构造及组构特征〉、厚度、产状、形态、成因、含矿性、接触关系、时空分布变化。

6.1.2 正确建立地层层序,合理划分正式〈即正式命名的)与非正式(即不必正式命名的)岩石地层单位,研究它们与生物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的关系,进行多重地层单位的划分和研究对比。

6.1.3 进行沉积环境、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岩层形成和发展演化历史的研究。

6.2 侵入岩区

侵入岩采用岩石谱系单位的方法填图。

6.2.1 查明花岗岩类侵入体的形态与规模、矿物成分、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岩石类型、结构构造、组构特征(流动构造和变形构造〉、包体特征(捕虏体、残留体和深源暗色包体)、脉岩(派生脉岩和区域性脉岩)的规模、产状和组分等。

6.2.2 查明花岗岩类岩体内外接触带的交代蚀变作用、同化混染作用以及分异作用的特征。

6.2.3 研究花岗岩复式岩体内部的脉动、涌动和渐变过渡等接触关系;根据侵入体的相互接触关系和同位素年龄资料加定侵入体的侵入时代与侵入顺序并讨论它们的时空分布规律。

6.2.4 按花岗岩类的成分序列或结构序列的基本概念,划分侵入体,建立单元,归并超单元

2

或序列(非正式单位),并探讨岩浆作用的演化历史,研究侵入体的就位机制,以及侵入体或单元与矿产的关系。

6.2.5 花岗岩类以外的其他侵入岩,原则上按6.2.1~6.2.3要求进行填图,划分侵入体。有条件时建立单元归并超单元或序列。必要时可根据侵入体或单元句部矿物成分的分带性以及变形特征的分带性划分岩石带。

6.3 火山岩区

火山岩采用火山地层-岩,性(岩相)双重方法填图。

6.3.1 查明火山岩岩石的矿物成分、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岩石类型、结构构造、产状、厚度、接触关系、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

6.3.2 在研究划分火山岩和沉积夹层(注意寻找化石)的基础上,结合火山地层的结构类型,划分岩石地层单位和火山喷发旋回、火山喷发韵律,建立地层层序,确定火山喷发的时代。

6.3.3 依据岩石矿物特征和结构构造特征及火山地质体的产出形态与分布,划分火山岩相类别,研究各种火山岩相形成的地质环境。

6.3.4 查明与火山活动有关的构造特征,结合火山岩性、岩相资料,研究古火山机构,探讨火山作用与区域构造及成矿的关系。

6.4 变质岩区

变质岩采用构造-地(岩)层法或构造-岩石法填图。

6.4.1 浅变质的沉积岩和火山堆积岩原则上按6.1要求进行,注意研究变质-变形作用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浅变质的侵入岩类岩体可参照6.2的内容和要求开展工作。

6.4.2 查明变质岩石〈包括变质构造岩〉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岩石类型及主要变质岩的岩石化学、地球化学以及变形特征,恢复原岩。

6.4.3 查明不同岩石类型的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接触关系并建立序次关系。

6.4.4 查明变质变形作用特征类型、划分变质相带和相系,研究其期次、时代及其相互关系,探讨变质作用发生、发展的地质环境。

6.4.5 研究变质岩的原岩建造类型,探讨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以及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的关系。

6.4.6 根据变质作用、变形作用的特征及其复杂程度以及岩石类型,划分构造-地层单位、构造-岩层单位、构造-岩石单位,分别建立地层层序、变质岩层构造叠置序列并研究其新老关系和岩石单位的热动力事件演化序列。

6.5 第四纪地质

6.5.1 查明区内第四纪沉积物种类、物质成分、厚度、成因类型、接触关系和分布范围。

6.5.2 调查研究第四纪沉积物与地貌条件的关系,根据物质成分及其所处的地貌部位划分地层单位,建立地层层序。

6.5.3 调查第四系可能赋存的矿产、古风化壳、古土壤和古文化层,研究各类第四纪沉积物形成时期及其与年代地层单位的对应关系。

6.6 构造

6.6.1 查明各种构造基本类型和主要构造的形态、规模产状、性质、生成序次和组合特征,对其运动学、动力学特征做出分析。

6.6.2 建立区域构造格架,研究不同期次构造迭加关系及演化序列。

6.6.3 调查研究新构造运动特征及其对成矿作用和地质环境的影响。

6.6.4 探讨构造活动与沉积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及成矿控矿作用的关系。

6.7 旅游地质资源

对区内具有观赏价值和重要科学意义的典型地质现象和地理地貌景观,进行调查研究。

6.8 矿产资源

3

对区内已知矿产种类、分布及潜在价值进行了解。对新发现的矿化、蚀变现象进行观察记录,采集必要的测试样品。

6.9 灾害地质

注意收集对人民生产生活危害较大的灾害地质资料。

7 地质填图精度要求

7.1 实测地质剖面

7.1.1 测制沉积岩地层剖面的目的是了解沉积序列的岩石组成和结构、划分地层、建立填图单位。要求进行详细分层、描述,系统采取岩矿、古生物、岩石地球化学等样品,必要时采集人工重砂样品进行重矿物组合特征研究,用宏微观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地层的各种地质特征、划分岩石地层单位,为路线地质调查和填图以及多重地层划分对比打下基础。

7.1.2 在划分侵入体的基础上,测制侵入岩剖面,其目的是归并单元,确定侵入时代及其顺序,研究同源岩浆演化序列和侵入体的就位机制。在剖面上应详细研究侵入体的各种基本特征并系统采集岩矿、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样品。选择代表性侵入体采集同位素年龄测试样品。

7.1.3 测制火山岩剖面的目的是划分火山地层,建立火山岩填图单位,研究火山构造。在剖面上应详细研究火山岩石、地层、岩相、岩石组合与序列、喷发旋回及喷发韵律等基本特征,并系统采集岩矿、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样品,有选择地采集同位素年龄测试样品。

7.1.4 测制变质岩剖面的目的是确立变质岩构造-地〈岩)层或构造-岩石填图单位,划分变质相系、变质带和区分不同的构造变形域。在剖面上应详细研究各填图单位岩石类型及其矿物组分、接触关系、序次、变形变质特征,并系统采集岩矿、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等样品,必要时采集同位素年龄样品。浅变质沉积岩还应研究沉积作用特征。

7.1.5 沉积岩剖面一般应分别选择在地层出露较完整,接触关系与标志层、相带清晰,构造相对较简单的地段测制;变质岩剖面应选择在变质变形复杂、填图单位齐全的地段,测制构造-地(岩〉层剖面;测制花岗岩单元-超单元剖面应选择在同源岩浆序列中各种地质体出露较齐全的地段;测制花岗岩构造剖面应选择在花岗岩变形构造特征比较明显的地段。火山岩剖面应选择岩相发育较全地区,并尽可能通过火山机构中心。

各类实测剖面应进行放射性能谱测量。

7.1.6 一个图幅内的不同沉积地层、不同时代和类型的火山岩侵入岩单元和变质岩填图单位一般至少要有1~2条实测剖面控制,联测图幅可按联测区布署,一般一个填图单位应有2~3条剖面控制,比例尺一般不小于一比五千。若已有符合质量要求的实测剖面,也可部分或全部引用。

7.1.7 为确保剖面精度,凡剖面线上浮土掩盖较多又难以短剖面平移拼接时,应使用必要的工程予以揭露。

7.2 填图单位的合理划分

合理划分填图单位,是确保地质填图质量的关键。设计中应提出填图单位划分的初步方案,而后在填图中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再予以确定。

7.2.1 沉积岩区的填图单位分正式和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两类。

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包括正式命名的群(超群、亚群〉、组、段、层,其中组是基本填图单位。沉积地层必须划分到组,只有对区域地层研究有必要和可能时才划分到段和层或并组为群。

为了在地质图上详细具体地表现正式岩石地层单位的各种特征和生物地层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地层特征及层位,还必须划分、研究和填绘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对具有特殊标志、形态、成因或某种有经济、实用意义的岩石单位,如局部性的标志层、特殊的岩层、透镜体、

4

岩舌、岩模、某些礁滩沉积、含矿(或具有某种经济意义的)层、特征明显的化石富集层等,一般均应作为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填绘在图上。

7.2.2 侵入岩填图单位以单元作为基本的填图单位,独立侵入体和脉岩为非正式填图单位。

在侵入体或单元与周围地质体的接触带,应按接触关系和变质现象以及变质作用的类型划分变质带。有条件的侵入体或单元应尽可能划分出岩石带。

7.2.3 火山岩填图单位,可按地层学方法划分岩石地层单位,一般划分到组,必要时可划分到段和层,亦可按火山活动的规律性和火山地层的特殊性划分火山活动旋回,必要时可划分到韵律。中深变质的火山岩应按变质岩的要求划分填图单位。

7.2.4 变质岩填图单位,在填图初期应按变质岩岩石类型和变质作用、变形作用特征划分非正式填图单位,在详细研究建造的基础上再确定正式填图单位。

对沉积变质岩系,其变质地层间正常沉积接触关系、示顶标志清晰可靠,可按岩石地层单位的划分原则建立组一级填图单位,并可进一步划分到段。对被区域性不整合或区域性热事件分割,或区域性构造作用及变质作用迥异的变质地层系统,可建立群一级填图单位,并进一步划分到组。对变质地层被同变质构造(如滑断构造、韧性剪切带等)分割,且缺乏示顶标志的沉积变质岩系,可参照上述原则,分别建立岩群、岩组和岩段。

对中深变质侵入岩系,可按照不同深成岩的分布情况,分别建立或划分片麻岩套或片麻岩杂岩与片麻岩两级填图单位。

7.3 地质体标定

7.3.1 野外手图一般采用一比二万五千比例尺的地形图,对具有典型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地质现象和地质构造复杂地段,必要时可采用更大的比例尺填图进行详细研究。各种地质要素按GB 958《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的规定标定在手图上。

7.3.2 地质填图只标定直径大于l00m的闭合地质体;宽度大于50m、长度大于250m的线状地质体;长度大于250m的断层、裙皱构造。对小于上述规模,但具有重要意义的地质体、控矿层、含矿层和找矿标志以及其它特殊地质现象,可用相应的符号、花纹跨大或归并表示。

7.3.3 基岩区内面积小于0.5km2和沟谷中宽度小于100m的第四系,在图上不予表示仍按基岩填制。在大片第四系覆盖区进行填图时,要充分收集工程揭露资料,根据任务需要有条件时可进行必要的物探和浅钻,编制基岩地质图。

各类地质点在地质手图上所标定的点位与实地位置误差一般不得大于50m。

7.4 地质填图观察路线的布置

7.4.1 地质填图中观察路线的布置,要以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和要解决的主要地质问题为依据,在充分利用遥感图象资料解译的基础上,分别不同的基岩出露情况和通行条件,精心布置。露头良好区,应结合遥感图象资料,以穿越路线为主并辅以追索路线,必要时可实行主干路线与辅助路线相结合的办法填图,露头不好的地区要有针对性布置稀疏路线,并结合露头的追索观察。一个图幅内的地质观察路线总长度在北方不少于500~700km,南方不少于600~800km,遥感图象解译程度为中等一良好的图幅,其路线总长度可减少25%~30%。路线间距大小应视不同情况分别对待,以达到填图要求和解决主要地质问题为前题,切忌机械地按网度布置或无根据的任意放稀。路线间距及布署原则应在设计书中具体规定,经主管部门批准实施。

7.4.2 所有重要的地质界线和地质体,如岩石地层单位的组(岩组)段(岩段)界线,一些有意义的特殊的非正式地层单位等都应有足够的观察点控制。在主干路线上要详细观察记录,采集必要的样品,取准取全各种数据。地质构造复杂或重要地质观察路线应有连续的路线剖面图及必要的素描图与照相。

8 资料综合整理

5

资料综合整理按工作进程可分为当日整理、阶段整理、年度资料整理、野外验收前整理、最终资料整理。

8.1 当日资料整理,系指各种原始资料的整理,包括记录数据、素描图的核对着墨、标本和样品的整理标注、联图等。当日填图,应当日整理完毕。

8.2 阶段整理,系指分队、组野外工作进行到一定阶段(或一个站的工作结束时)进行的整理,应综合整理各种资料,核对资料收集的真实性和完备程度;核实、编制和转绘野外图件;清理、选送各种鉴定、分析样品;又才存在问题研究解决的途径和办法,提出下阶段工作计划。

8.3 年度资料综合整理,应对一年来所取得的实物资料、测试资料及编录资料进行全面的整理、核对, 编制各种图件、表格及年度工作小结,提出存在问题和下年度工作计划。

8.4 野外验收前资料整理,应在野外填图工作结束后,全面整理各项野外实际资料,检查核实其完备程度和质量,编制有关图件,编写地质填图工作小结。一般应在野外验收前整理并提供下列资料:

各种原始记录本、表格与卡片;

实测剖面资料;

测试鉴定分析资料;

地质编录资料;

各种图件,包括野外地质手图、野外地质图、实际材料图、遥感图象资料等;

各种文字报告及简报;

代表性的岩石、矿物、矿石、化石等实物标本。

8.5最终资料整理应在野外验收后进行,要求内容完备、综合性强,文、图、表应相互吻合。通过整理,为最终验收提供下列资料:

作者原图,一比五万;

地质图(着色、全要素),一比五万;

编稿原图(铝版或薄膜),一比五万;

各种实际材料图、样品测试及鉴定表册;

图幅说明书和联测报告;

按有关规定整理好的原本档案资料;

其它需要编制的图件及文字资料。

9 地质图件及图幅说明书的编制

9.1 地质图件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根据不同岩类地区地质填图要求,按GB 958的规定将填图区内的各种地质体、构造及其性质、产状要素等地质内容反映在地质图上,内容的综合与取舍应合理,地理底图精度和编稿原图内容应符合出版要求。

9.2 图幅说明书编制要求图幅说明书内容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论据充分、文图表相吻合,篇幅一般不超过3万字〈不含表字数,说明书编写提纲见附录B)。多图幅联测应编写联测报告,篇幅一般不超过15万字。片区完成后应另立项编写片区区调总结报告。

10 质量管理与成果评审验收

10.1 区调工作质量实行各级行政领导负责制和岗位责任制,在此基础上应建立大队、分队、组三级质量保证体系,开展经常性、阶段性、年度性的质量检查工作。

经常性检查,在组长领导下进行,对所获原始资料进行自检、互捡,自检互检率应达100%。

阶段性检查,在分队长及分队技术负责人领导下进行,在自检互检基础上重点检查原始

6

资料是否丰富、真实可靠。年度性检查,应在年度野外工作结束前,在总工程师领导下进行,着重检查重大地质问题的解决程度及其质量。

分队、大队路线抽查率应分别不低于10%和3~5%。

10.2 野外成果验收

由大队负责,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局〈厅)派质量监督员及有关人员参加。大队签署验收意见书后方可全面转入室内整理和报告编写工作。若野外资料有重大缺陷,必须责成承担填图工作单位补做工作,由大队进行复审。

野外资料验收内容:

a.设计执行情况;

b.原始资料齐全程度及质量;

c.地质问题的解决程度;

d.技术方法的合理性;

10.3 最终成果验收

野外验收通过后,一般在6个月内提交最终成果,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局(厅)负责组织验收,着重审查:

a.野外验收提出问题的处理情况;

b.各项实际资料综合整理程度;

c.各项工作成果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d.说明书、图件与实际资料是否相符;

e.说明书是否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立论有据,并符合实用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f.编稿原因的内容、要素是否齐全、准确,图面结构是否合理,数学精度和图例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

凡达到上述要求者,予以验收,并按区调质量管理办法进行质量评级,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局(厅)签署验收决议书。对决议书提出的各项问题,大队应及时组织专人进行处理,经核准后方可安排清绘出版。

11 地质图件及图幅说明书的出版提交

11.1 最终成果验收通过后,一般5~8个月内进厂出版。

11.2 一比五万彩色地质图按国际分幅单幅出版,符合版面(787×546)要求时,亦可并幅出版。图幅说明书铅印或胶印出版。

11.3 地质图件及图幅说明书的汇交和提供使用办法按有关规定执行。

7

附录 A

区域地质调查(1∶50000)设计书编写提纲

〈补充件)

A1 绪言

A1.1 简要说明上级下达的任务书文号及其任务要求,工作起止时间。

A1.2 简述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及地质调查研究程度。

A2 地质概况

简述测区区域地质概况及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

A3 工作方法及精度要求

A3.1 简述地质填图方法、精度要求及其选择的依据以及侧重要解决的地质问题。

A3.2 提出填图单位划分的初步方案。

A4 总体工作布署和经费预算

A4.1 简述人员组织、技术装备、工作计划、工作程序、时间安排以及计划实物工作量。A4.2 各工作阶段〈或项目〉的经费预算。

A5 预期的地质成果

简要说明通过本次工作预期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

A6 设计附图

A6.1 区域地质草图(1∶50000)

A6.2 地质研究程度图〈比例尺视具体情况定,也可以表格代替)。

A6.3 遥感图象解译推断地质图(视具体情况亦可合编为区域地质草图)。

A6.4 工作布署图〈比例尺视具体情况定)。

附录 B

区域地质调查(1∶50000)说明书编写提纲

(补充件)

本提纲和附表是概括了各类地质条件的图幅,不同的图幅根据具体情况可以有所增减。B1 绪言

B1.1 简要说明上级下达项目任务书文号及其任务要求,工作起止时间。

B1.2 简要说明测区范围、地质地理位置及其坐标、地形地貌、交通、气候、覆盖程度、经济地理概括等。

B1.3 简要说明测区的地质研究史及其主要成果(见表B1)。

B1.4 简述测区或图幅任务完成情况及其工作量(见表B2〉。

8

B2 第一章地层

B2.1 按时代由老至新,介绍测区地层系统,阐明各岩石地层单位的岩性、岩石组合、基本层序特征及规模和横向变化规律,简述沉积作用特征。

B2.2 说明岩石地层单位与生物地层、年代地层以及其他地层单位或岩石单位的关系(见表B3),新建地层单位应说明其历史沿革和建立依据(见表B4)。

B2.3 对火山岩地层除按地层学进行论述外,还应对其火山岩石学、火山喷发旋回、火山构造和古火山机构进行叙述。火山岩发育地区可单列一章火山岩。

B3 第二章侵入岩

B3.1 概述各类侵入岩的岩石谱系单位、成因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B3.2 以侵入岩单元为基础,叙述各单元侵入体的接触关系,各单元的矿物成分(见表B5)、岩石化学(见表B6)、微量元素(见表B7)、稀土配分(见表B8)等特征和同位素年龄测定成果(见表B9)。论述花岗岩类侵入岩岩石谱系单位特征(见表B10)。

B3.3 叙述典型岩体的组构特征和就位机制。

B3.4 论述岩浆时空演化规律。

B4 第三章变质岩

B4.1 概述区内变质岩发育程度和分布规律(变质侵入体可按填图单位叙述)。

B4.2 叙述区内各类变质岩岩石学特征以及不同岩石类型间的接触关系和序次关系(见表B5~B9),探讨变质原岩特征。

B4.3 叙述变质相、相系和变质带特征,总结变质作用特点,探讨变质时代。

B4.4 叙述变质作用与构造变形、火山一一沉积建造、深成侵入作用的关系(见表B11)。

B5 第四章构造

B5.1 概述测区构造基本特征。

B5.2 叙述各种构造(裙皱、断裂、节理、劈理、线理等)的形态、产状、性质、规模及展布范围,论述各种构造之间的序次关系及级别(见表B12、B13)。

B5.3 论述构造旋回与沉积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成矿作用、控矿作用的关系,阐明新构造运动特征及其影响。

B5.4 对区内发育的推覆构造、滑脱构造、拉伸构造以及叠加裙皱等,应阐明其特征并进行运动学、动力学的初步分析。

B6 第五章地质发展简史

按地质发展阶段和区域地质事件简述地质演化的特征(表14〉。

B7 第六章经济地质及灾害地质概况

B7.1 简述区内矿产情况及主要矿产成矿地质条件。城市及重要经济区对建筑材料的“砂、石、土”资源及水文、工程地质条件要有所说明。

B7.2 简述区内对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危害大的一些环境地质问题,如泥石流、滑坡、地震等,以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

B7.3 简述区内有开发远景的地质旅游资源,提出开发及保护措施的建议。

B8 结语

9

简述本次工作的主要成绩和重要进展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B9 参考文献及图版

B10 附图

地质图(1∶50000〉

B11 附表或插表格式

表B1调查区地质研究史

表B3 沉积岩、火山岩岩石地层单位特征

表B4 地层名称和术语解释的变化

B7 花岗岩单元(变质岩单位)岩石微量元素含量平均值

表B12 主要断裂特征简表

表B13 主要褶皱特征简表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地质矿产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地质矿产标准技术委员会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地质矿产部地质勘查管理司、直属单位管理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郑恒有、陈克强、陈启雍、李世榕、魏家庸、高秉璋、房立民。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辦器诫吓#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二O一O年六月

目录 刖言 (1)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3 术语和定义 (4) 4 总则 (5) 4.3任务 (5) 4.4工作部署基本原则 (5) 5 基本要求 (6) 6 设计书的编制与审批 (9) 6.1 设计书编制原则 (9) 6.2设计书内容要求 (9) 6.3设计书审批 (10) 7 图幅调查 (10) 7.1基本调查内容与一般要求 (10) 7.2不同类型区水文地质调查要求 (13) 7.2.1平原地区 (13) 7.2.2丘陵山地地区 (13) 7.2.3岩溶地区 (14) 7.2.4滨海地区 (15) 7.2.5内陆盆地区 (15) 7.2.6黄土地区 (16) 7.2.7红层地区 (17) 7.2.8冻土地区 (18) 7.3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 (18) 7.3.1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18) 7.3.2遥感调查 (19) 7.3.3水文地质测绘 (20) 7.3.4地球物理勘探 (22) 7.3.5 水文地质钻探 (25) 7.3.6水文地质试验 (26) 7.3.7水文地球化学调查 (27) 7.3.8地下水动态监测 (29)

8 综合评价 (30) 8.1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评价 (30)

-- ---------------- 辦器Wkd -------------- ------ ------------- ------- -- 8.1.1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 (30) 8.1.2地下水资源质量评价 (31) 8.1.3与地下水相关的环境地质评价 (32) 8.2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区划 (36) 8.2.1地下水可更新能力评价 (36) 8.2.2含水层防污性能评价 (39) 8.2 .3地下水调蓄功能评价 (41) 8.2.4城镇后备和应急水源地评价 (43) 8.2.5供水安全论证 (45) 8.2.6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45) 8.2.7 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划 (46) 9 图件编制 (47) 9.1编图基本原则 (47) 9.2单幅图 (47) 11.3综合评价图 (48) 10 数据库建设 (48) 10.1基本要求 (48) 10.2数据库内容 (49) 10.3数据库建设的组织 (49) 10.4数据库格式 (49) 11 成果 (50) 11.1单幅图成果 (50) 11.2区域成果 (51) 12 成果验收 (51) 12.1 野外验收 (51) 12.2报告审查 (52)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0001一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 (1∶50000) 1991-06-11发布 1991-10-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DZ/T 0001一91 (1∶50 000) 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总则规定了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的性质、目的任务、基本准则、填图内容与方法、工作程度与精度要求、资料综合整理、图件及说明书编制、评审验收和提交的办法。 1.2 适用范围 本总则适用于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该项工作设计编写、成果验收、质量监控的主要依据。 2 引用标准 GB958 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 ZB/T D10 004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 3 目的任务 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以下简称一比五万区调)是一项基础地质工作。其目的任务是通过填制一比五万地质图查明区内地层、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构造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的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基础地质问题,为国土规划、矿产普查、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勘查、地质科研、地质教学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4 基本准则 4.1 以先进地质理论为指导,以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运用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地质研究程度和填图质量。 4.2 在优先考虑国民经济建设需要基础上,按照构造单元完整性和地质矿产条件的相似性划分片区,进行总体部署,并采用国际分幅的单幅或多幅(一般2~4幅〉测制。 4.3 对区内已有的遥感图象、地质、矿产、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资料,在综合分析研究基础上,充分合理地加以应用。 4.4 采取实测或编测结合的方式进行填图,已有符合精度要求的大于一比五万比例尺地质图件资料的地区,可以编为主,编测结合方式进行。 4.5 地质填图要与科学研究相结合。重要的基础地质问题可立项专题研究。 4.6 承担地质填图项目的单位,以短小精干的分队为宜,一般一个分队应配备3~5名地质技术骨干。有条件时,在一个片区可由若干分队组成联队进行填图,并保持填图人员的相对稳定。 4.7 地质填图应以符合精度要求的一比二万五千的地形图为底图。没有此种比例尺地形图的地区,可采用地形-地质一次成图法,直接用相应比例尺的航空象片并辅以一比五万地形图进行填图;也可用大于一比二万五千地形图缩编以及用精度符合要求且现势性好的一比五万地形图放大编绘成为一比二万五千的地形图做底图。 1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1:50000 水文地质调查规 范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O 一O年六月

目录 前言错误! 未定义书签。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错误! 未定义书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错误! 未定义书签。 3 术语和定义错误! 未定义书签。 4 总则错误! 未定义书签。 任务错误!未定义书签。 工作部署基本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5 基本要求错误! 未定义书签。 6 设计书的编制与审批错误! 未定义书签。 设计书编制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设计书内容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 设计书审批错误!未定义书签。 7 图幅调查错误! 未定义书签。 基本调查内容与一般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不同类型区水文地质调查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平原地区错误!未定义书签。 丘陵山地地区错误!未定义书签。 岩溶地区错误!未定义书签。 滨海地区错误!未定义书签。 内陆盆地区错误!未定义书签。黄土地区错误!未定义书签。 红层地区错误!未定义书签。 冻土地区错误! 未定义书签。 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错误!未定义书签。遥感调查错误!未定义书签。 水文地质测绘错误!未定义书签。 地球物理勘探错误!未定义书签。 水文地质钻探错误! 未定义书签。水文地质试验错误! 未定义书签。 水文地球化学调查错误!未定义书签。地下水动态监测错误!未定义书签。 8 综合评价错误! 未定义书签。 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评价错误!未定义书签。 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错误!未定义书签。 地下水资源质量评价错误!未定义书签。与地下水相关的环境地质评价错误!未定义书签。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区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地下水可更新能力评价错误!未定义书签。

(完整版)3-09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

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1 : 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应用遥感技术的目的、任务、工作程序、图像处理、遥感解译、实况调查、室内遥感编图等内容。 1.2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DZ/T0001-91《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 : 50 000)》规定的遥感工作,1 : 5万、1 : 2.5万地质矿产普查中的遥感工作也可参照使用。 2 引用标准 DZ/T000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 : 50 000) 3 术语 3.1 图像 泛指由摄影方式直接获胜的,由遥感、地学或其他数据直接生成的,以及由各种功能图像处理或多源信息复合处理生成的像或图。 3.2 影像 图像中,由波普特征、空间特征表征的特定的现象。 3.3 合成彩色 图像中,由地表自然景观中红、绿、蓝三个波段的遥感物理量分别赋予红、绿、蓝三色合成的混色称真彩色;由近红外、红、绿三个波段的遥感物理量分别赋予红、绿、蓝三色合成的混色称红外彩色;由其他物理量分别赋予红、绿、

蓝三色合成的混色,一般统称为假彩色。 3.4 影像结构 指图像亮度或灰度的空间变化,如平滑、均一、粗糙或繁杂程度;基种灰度或图形组合重复出现的频率、方向性及强度等。目视定性分析,一般用不同粗糙度或周期性图形表征;计算机定量分析,用结构变量或结构图像表征。 3.5 影像构造 指由地物的色调、形状、大小、阴影等组成的影像,一般表现为点、线、链、格、栅、环等影像要素有规律的排列组合。 3.6 影像特征 影像中可以用来区分相邻地物或识别地物属性的波普特征或空间特征,如色调、结构(纹理)、构造(图案)、地貌及水系类型、大小、阴影、特定的空间分布位置及与周围地物的相关关系等。 3.7 特征影像 指在同一地质、自然地理景观背景中,某地物(地质体)特有的、比较稳定的一种影像特征或几种影像特征的组合。 3.8 遥感解译 指从遥感图像中识别和提取某种特征影像,赋予特定的属性内涵,并加以专业语言化的过程。 4目的任务 遥感图像中蕴藏着大量不同性质、类型和尺度的地质信息1 :5万区域地质调查(以下简称区调)中遥感工作的任务是从遥感图像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关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地层、构造、矿产等信息;研究各种地质体、地质

(完整版)3-09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

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 1 : 5 万区域地质调查中应用遥感技术的目的、任务、工作程序、图像处理、遥感解译、实况调查、室内遥感编图等内容。 1.2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DZ/T0001-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 1 : 50 000)》规定的遥感工作,1 : 5 万、1 : 2.5 万地质矿产普查中的遥感工作也可参照使用。 2 引用标准 DZ/T000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 1 : 50 000 ) 3 术语 3.1 图像 泛指由摄影方式直接获胜的,由遥感、地学或其他数据直接生成的,以及由各种功能图像处理或多源信息复合处理生成的像或图。 3.2 影像图像中,由波普特征、空间特征表征的特定的现象。 3.3 合成彩色图像中,由地表自然景观中红、绿、蓝三个波段的遥感物理量分别赋予红、绿、蓝三色合成的混色称真彩色;由近红外、红、绿三个波段的遥感物理量分别赋予红、绿、蓝三色合成的混色称红外彩色;由其他物理量分别赋予红、绿、蓝三色合成的混色,一般统称为假彩色。

3.4 影像结构指图像亮度或灰度的空间变化,如平滑、均一、粗糙或繁杂程度;基种灰度或图形组合重复出现的频率、方向性及强度等。目视定性分析,一般用不同粗糙度或周期性图形表征;计算机定量分析,用结构变量或结构图像表征。 3.5 影像构造指由地物的色调、形状、大小、阴影等组成的影像,一般表现为点、线、链、格、栅、环等影像要素有规律的排列组合。 3.6 影像特征影像中可以用来区分相邻地物或识别地物属性的波普特征或空间特征,如色调、结构(纹理)、构造(图案)、地貌及水系类型、大小、阴影、特定的空间分布位置及与周围地物的相关关系等。 3.7 特征影像指在同一地质、自然地理景观背景中,某地物(地质体)特有的、比较稳定的一种影像特征或几种影像特征的组合。3.8 遥感解译指从遥感图像中识别和提取某种特征影像,赋予特定的属性内涵,并加以专业语言化的过程。 4 目的任务遥感图像中蕴藏着大量不同性质、类型和尺度的地质 信 息1 :5 万区域地质调查(以下简称区调)中遥感工作的任务是从遥感图像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关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地层、构造、矿产等信息;研究各种地质体、地质现象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推断地质作用过程及其运动状态等。目的用以增强地质工作预见,有效地布署野外调查研究工作,提高填图速度、质量和深化区域地质认识。 5 工作程序区调中遥感工作程序为:遥感资料收集,图像、数据处理,遥感解译,实况调查及室内遥感地质编图。 6 遥感资料收集

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技术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DD2006—XX 区域地质矿产 调查技术要求 比例尺1:50 000

目录 目录........................................................................................................................................................... I 前言.........................................................................................................................................................III 1 围 (1) 2 规性引用文件 (1) 3 总则 (2) 3.1 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 (2) 3.2 工作程序 (2) 3.3 基本准则 (2) 4 资料收集与利用 (3) 4.1 地形资料准备 (3) 4.2 前人地质、矿产等资料收集与分析 (3) 4.3 遥感数据收集、处理和利用 (4) 4.4 地球物理资料收集、处理和利用 (5) 4.5 地球化学资料收集、处理和利用 (6) 4.6 钻孔资料的收集和利用 (6) 5 野外踏勘 (7) 6 设计编审 (7) 6.1 设计编写 (7) 6.2 设计审查 (8) 7 调查容 (8) 7.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调查 (8) 7.1.1 各岩类区填图单位划分和调查 (8) 7.1.2 地质构造调查 (13) 7.1.3 地质剖面测制方法与精度要求 (14) 7.1.4 地质路线调查方法与精度要求 (18) 7.2 区域矿产调查 (20)

(冶金行业)五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要求(品质)

(冶金行业)五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DD2012—XX 1:50 000区域地质(矿产) 调查技术要求 Technical Standards of Regional Geological(mineral)Survey (Scale: 1:50 000)

中国地质调查局2013年2月

前言 本标准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在充分总结近年来大量1:50 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研究确定新形势下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目的任务、调查内容、采用的技术方法、精度要求、工作流程、图件编制和报告编写等要求,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而成。本标准在《DZ/T0001-19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等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重要成矿区带中有关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相关内容。本技术要求与DZ/T0001-1991等标准共同使用,是1:50 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设计编审、野外调查、工作程度与精度要求、资料综合整理、图件编制、质量监控、报告编写、野外成果和最终成果数据库建设、成果评审验收、成果提交和资料归档的依据。 本标准附录A-E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和归口管理。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科学院、武汉地质调查中心、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于庆文、张克信、伍光英、张智勇、陈克强、潘仲芳、李荣社、苗培森、朱洪森、谷永昌、司马献章、程光华、尹福光、张立东、辛后田、赵小明、齐先茂、校培喜、毛晓长、邱士东、李仰春。

李孝颐--1:5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方法

1:5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方法 李孝颐 这个题目很大,如果要详细讲,可能要花好几十个小时。1956年翻译出版了一本由前苏联全苏地质研究所编的书,叫《地质测量与普查方法指南》,有25万字,讲的就是各种比例尺的地质调查方法。过去高等地质院校有一个专业,叫地质测量与找矿勘探专业,和其他专业一样,也要学四年。可见地质调查涉及的广泛内容以及它在实际工作中的地位。 广义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包括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钻探、水文地质试验、物探、遥感、水文地球化学调查、地下水动态观测等。今天要讲的只是水文地质测绘。 1、怎样进行1:5万区域水文地质测绘 水文地质测绘通常称水文地质填图。 当我们的1:5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设计已获批准,调查队伍已经组建,资金已经到位,为完成野外水文地质填图工作,我们该从何做起,又该做哪些工作呢? 1.1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通俗的说法是“磨刀不误砍柴工”,都是说的干一件事情之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才能顺利地完成要干的事。区域水文地质填图比砍柴、比进行大比例尺专门地质、水文地质填图要复杂得多,困难得多,涉及的面也广得多。因此,更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 从完成和服务于技术工作考虑,准备工作主要包括物资准备、资料准备、技术准备和人员组织准备。 1.1.1物资准备 包括野外工作需要用的汽车、设备、仪器、工具、个人野外装备、野外记录簿和各种记录表。鉴定岩石和矿物所需的一些化学试剂,如盐酸、硝酸、磷酸、黄血盐、钼酸铵等。个人随身携带的防暑防蚊叮蛇咬的药品等。要从水文地质填图需要出发。比如,要对泉点测流量测水温,便需要准备三角堰、梯形堰和酒精温度计,对河溪测流要秒表或流速仪,观测点定位要GPS仪,某些特殊分析项目的水样需要添加的稳定剂,如大理石粉、盐酸、硫酸、醋酸等。还应该注意不同类型的地区,调查内容不完全相同,使用的仪器、用具也不同。比如岩溶地区便可能要进行溶洞测量,连通试验等,则需要准备照明的用具、指示剂、皮尺等。此外,还需要考虑区调组人员生活如何安排,做出相应的准备。 在物资准备方面,我建议使用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和简易水质分析箱。 野外数据采集系统是目前区域地质填图最先进的、必不可少的一套智能系统。它是把野外用手图数字化,输入笔记本电脑,再集GPS仪与专门软件于一体。野外调查时,带上笔记本电脑,观测点的坐标会自动显示,图上定位会自动完成。观测点和观测路线的描述和其他资料,即以前要记录在各种表格上或野外记录簿上的内容,都可直接输入电脑。相邻的观测点距离可以直接读出,走过的观测路线会自动标示于图上。非常省事。速度又快,质量又好。 水文地质填图时,要采大量的简分析水样。按照《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的规定,在丘陵山区、岩溶地区和红层地区,地区类别以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对待,每100k㎡采水样不少于10件。我们承担的调查面积约9000k㎡,需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4158—1993)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 (1︰50000)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本规范规定了1∶50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的设计编写;综合勘查精度要求;综合勘查技术要求;环境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评价;城市发展规模地质论证及预测;报告编军、成果验收和提交等要求。 1.2本规范适用于城市以及国家重点项目,国土综合开发重点地区的1∶50000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工作。其他比例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也可参照使用。 2 引用标准 GBJ27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ZB/T D10004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 000) DZ 44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ZB D14 003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000—1∶50 000) DZ 55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 3 总则 3.1 1∶50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以下简称1∶50 000综合勘查)是地质工作中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区域性,综合性的基础工作。应在1∶200000区域水文地质勘查的基础上进行。

3.2 1∶50000综合勘查目的是:提高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研究程度。为城市地区、国家重点项目和国土综合开发的重点地区专门性勘查奠定基础;为国土整治、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现代化管理提出地质依据与建议: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科学发展提供资料。 3.3 1∶50000综合勘查基本任务是:在查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有关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研究不良环境地质现象(灾害)的诱发因素、活动规律以及提出相应的防护和整治措施。 根据国土整治、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管理的需要对地质环境作出评价,从地下水资源、地质环境出发,论证工作区适宜的建设发展规模、布局及产业结构。 3.41∶50 000综合勘查区的确定,必须服从国民经济建设的战略布局,近期主要部署在城市及其周围地区,重要经济区,国土综合开发区,农业综合开发区。 勘查区范围应根据查明地质问题的需要,考虑行政单元的完整性以及与城市有联系的地区。同时亦要顾及1∶50000图幅的相对完整性。 3.5 勘查工作内容应针对工作区的特点、需要和问题,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工作内容应包括: 3.5.1 基本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及各类含水层(组)的富水程度,并圈出具有集中供水前景的富水区范围。 3.5.2 基本查明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与运动规律,并掌握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与控制因素。 3.5.3 计算与评价地下水资源,地下水富水区范围内,地下水可开采量的计算精度应达到D级以上储量要求。并论证开发利用条件。及开采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预测。 3.5.4 基本查明地下水的水化学成分及时空变化规律。 3.5.5初步了解地热、矿泉水的形成、分布及埋藏条件,并论证开发利用条件。 3.5.6调查工作区地质构造,特别是活动构造,地震活动等,对区域地壳稳定性作出评价。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

ZB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标准 ZB/T D10 004—89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 技术要求 (1∶50000) 1989—12—11发布 1990—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标准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ZB/T D10 004—89 技术要求 (1∶50000)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主要阐明了城市地区1∶50000区调的性质、任务、部署原则、选区范围、调查内容与作法。具体地规定了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旅游地质调查的内容、工作程度、工作方法及其精度要求。适用于大中城市、开放城市、新建城市、沿铁路干线和沿海、主要江河两岸的港口城市以及重要经济开发区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 2 引用标准 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要求 3 总则 3.1城市区调是一项多学科、多功能的综合性很强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我国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工作的基础。其任务是从基础地质调查入手,提高城市地区的基础地质调查研究程度,同时要对城市地区的矿产资源、地质旅游资源及环境地质进行调查研究,着重调查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地质问题,为城市规划建设、环境保护及其治理、矿产资源与地质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决策性的地质背景资料。 3.2 城市区调的内容,一般包括: a、基础地质调查(含地貌与第四纪地质调查); b、矿产地质调查; c、环境地质调查; d、旅游地质调查。 3.3 城市区调的选区范围,应以城市的行政区划为主,并结合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来考虑,同时亦要顾及一比五万图幅的相对完整性。大城市一般以2—4个图幅为宜,中等城市以1—2个图幅为宜,必要时可适当扩大范围。 3.4 城市区调的作法,原则上采用实测为主的方式,在资料较多、研究程度较高的城市,要充分利用已有资料,采用编测结合的方式。为满足某个城市规划建设的急需,可采用编制一比五万城市地质系列图件,作为第一代城市区调图件。 3.5 城市区调中对环境地质评价、矿产资源和某些基础地质的调查,应根据城市地区的地质与地貌特点及城市建设的具体任务要求,充分发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解译等方法技术的作用,以提高工作效率、成果质量以及社会经济效益。 3.6 本标准只规定了城市区调工作的总要求,在实施本标准时,应结合各城市的具体情况,编制区调工作设计。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的设计是检查工作质量和成果验收的依据。 4 调查内容与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1∶5万区域矿产调查技术要求

5.野外工作技术要求 5.1地质矿产填图技术要求 5.1.1地质矿产填图的目的任务 地质矿产填图的目的任务是提高测区内地质矿产研究程度,基本查明地质特征,大致查明成矿条件,发现新矿(化)点,为物化探异常解释、成矿规律研究和找矿靶区圈定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5.1.2基本要求 (1)应充分收集、分析、应用区内已有的地、物、化、遥、矿产资料。特别是要充分利用1: 2.5万遥感解译成果、遥感影像图,提高研究程度和工作效率。 (2)地质矿产填图必须以野外实测为主、野外调查和室内修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地质矿产填图应充分应用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不断提高区内地质、矿产研究程度和填图质量。必须采用数字填图技术。 (4)地质矿产填图方法要充分考虑区内地形、地貌、地质的综合特征及已知矿产展布特征,对成矿有利地段,要有所侧重。对做过1:5万区调的地区,可根据区域矿产调查目的要求进行修测,修测的主要任务是实测矿产和与成矿有关的含矿层、标志层、控矿构造、矿化带、蚀变带、物化探异常区和与成矿有关的其它地质体。对于未开展1:5万区调的地区,地质填图应达到1:5万地质简测程度。 (5)地质矿产填图尽可能使用符合质量要求的地形图为底图,其比例尺应大于或等于1:5万比例尺,野外手图应为1:2.5万比例尺,无1:2.5万比例尺地形图时可使用1:5万比例尺地形图放大至1:2.5万比例尺。使用GPS定点。 (6)地质研究程度:基本查明区内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的产出、分布、岩石类型、变质作用及矿化作用等特征。

(7)矿产研究程度:初步了解含矿层、矿化带、蚀变带、矿体的分布范围、形态、产状、矿化类型、分布特点及其控制因素、矿石特征、矿石工业利用性能等。 5.1.3地质矿产填图方法和研究内容 (1)沉积岩 沉积岩采用岩石地层方法填图。 基本查明岩石地层单位的沉积序列、岩石组成、岩性、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岩相、厚度、产状、构造特征以及接触关系、地球化学特征,查明其含(控)矿性质、时空分布变化等。 建立地层层序和填图单位。 (2)侵入岩 基本查明侵入岩体、脉岩的形态与规模、产状、矿物成分、岩石类型、结构构造、包体、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等。 基本查明侵入岩体内外接触带的交代蚀变作用、同化混染作用以及分异作用特征,并圈定内外接触带、捕虏体或顶盖残留体,测量接触带产状。 探讨侵入体的侵入期次、顺序、时代、与围岩和矿产的关系及时空分布、控矿特征。 (3)火山岩 采用火山地层-岩性(岩相)双重方法填图。 研究火山岩的成分、结构、构造、层面构造和接触关系。基本查明火山岩层的层序、厚度、产状、分布范围、沉积夹层及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正确定名和划分岩石地层单位。 划分火山颈相、次火山相、喷发相和喷发—沉积相。 调查研究火山机构、断裂、裂隙对矿液运移和富集的控制作用及与火山作用有关的岩浆期后热液蚀变、矿化特征。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

1 主题内容与合用范围 1.1 本规范规定了1 ∶50000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界质综合勘查的设计编写;综合勘查精度要求;综合勘查技术要求;环境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评价;城市发展规模地质论证及预测;报告编军、成果验收和提交等要求。 1.2 本规范合用于城市以及国家重点项目,国土综合开辟重点地区的1 ∶50000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界质综合勘查工作。其他比例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界质综合勘查也可参照使用。 2 引用标准 GBJ2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ZB/T D10004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 ∶50 000) DZ 44 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ZB D14 003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 ∶25000—1 ∶50 000) DZ 55 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 3 总则 3.1 1 ∶50000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界质综合勘查(以下简称1 ∶50 000 综合勘查) 是地质工作中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区域性,综合性的基础工作。应在1 ∶200000 区域水文地质勘查的基础上进行。 3.2 1 ∶50000 综合勘查目的是:提高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界质研究程度。为城市地区、国家重点项目和国土综合开辟的重点地区专门性勘查奠定基础;为国土整治、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现代化管理提出地质依据与建议: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界质科学发展提供资料。 3.3 1 ∶50000 综合勘查基本任务是:在查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界质条件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有关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界质问题,研究不良环境界质现象(灾害)的诱发因素、活动规律以及提出相应的防护和整治措施。 根据国土整治、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管理的需要对地质环境作出评价,从地下水资源、地质环境出发,论证工作区适宜的建设发展规模、布局及产业结构。 3.4 1 ∶50 000 综合勘查区的确定,必须服从国民经济建设的战略布局,近期主要部署在城市及其周围地区,重要经济区,国土综合开辟区,农业综合开辟区。 勘查区范围应根据查明地质问题的需要,考虑行政单元的完整性以及与城市有联系的地区。同时亦要顾及1 ∶50000 图幅的相对完整性。 3.5 勘查工作内容应针对工作区的特点、需要和问题,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工作内容应包括: 3.5.1 基本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及各类含水层(组)的富水程度,并圈出具有集中供水前景的富水区范围。 3.5.2 基本查明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与运动规律,并掌握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与控制因素。 3.5.3 计算与评价地下水资源,地下水富水区范围内,地下水可开采量的计算精度应达到 D 级以上储量要求。并论证开辟利用条件。及开采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预测。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标准[详]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二O一O年六月

目录前言1 1主题容与适用围1 2规性引用文件2 3术语和定义2 4总那么3 4.3任务4 4.4工作部署根本原那么4 5根本要求5 6设计书的编制与审批8 6.1设计书编制原那么8 6.2设计书容要求8 6.3设计书审批9 7图幅调查9 7.1根本调查容与一般要求9 7.2不同类型区水文地质调查要求11 7.2.1平原地区11 7.2.2丘陵山地地区12 7.2.3岩溶地区13 7.2.4滨海地区14 7.2.5陆盆地区14 7.2.6黄土地区15 7.2.7红层地区16 7.2.8冻土地区16 7.3调查技术方法与要求17 7.3.1资料的收集与整理17 7.3.2遥感调查18 7.3.3水文地质测绘19 7.3.4地球物理勘探20 7.3.5水文地质钻探24 7.3.6水文地质试验25 7.3.7水文地球化学调查26 7.3.8地下水动态监测28 8综合评价29 8.1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评价29

8.1.1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29 8.1.2地下水资源质量评价30 8.1.3与地下水相关的环境地质评价31 8.2 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区划35 8.2.1地下水可更新能力评价35 8.2.2含水层防污性能评价37 8.2.3地下水调蓄功能评价40 8.2.4城镇后备和应急水源地评价42 8.2.5供水安全论证44 8.2.6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44 8.2.7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划45 9图件编制46 9.1编图根本原那么46 9.2单幅图46 11.3综合评价图47 10数据库建设47 10.1根本要求47 10.2数据库容47 10.3数据库建设的组织48 10.4数据库格式48 11成果48 11.1单幅图成果48 11.2区域成果50 12成果验收50 12.1野外验收50 12.2报告审查51

论述1∶5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工作方法和调查内容

论述1∶5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工作方法和调查内容 作者:沈仕沐 来源:《西部资源》2020年第06期 摘要:本文以广东省南雄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际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项目的具体方法,论述1∶5万地质灾害详查的工作方案。在充分收集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开展南雄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以遥感、地面调查、地质测绘、工程勘查为主要手段,调查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6种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以及不稳定斜坡(含人工边坡),本次调查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以及不稳定斜坡为调查重点。 关键词:地质灾害详查;南雄市 南雄市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东北部,属浈江水系。调查区域地形地貌较复杂,水系较发育,人类活动较频繁,使本来就较脆弱的地质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原有不良地质现象现在发展成为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连年发生,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或构成严重威胁,已成为南雄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1.南雄市地质灾害背景 南雄市东连江西省信丰县,东南邻江西省全南县,西南比邻始兴县,西北与仁化县接壤,北邻江西省大余县,东西极限84km,南北极限52km。地理坐标范围:东经113°55′30″~114°44′38″,北纬24°56′59″~25°25′20″,全市面积2326.18km2。全市管辖17个镇和1个街道办事处,215个村委会,2483个自然村。交通以铁路、公路为主,韶赣高速、G323、S224、S342以及韶赣铁路贯穿全境,县道、乡道通往各镇及行政村,“村村通”简易公路通往边远山村。 根据资料,截至2019年3月,南雄市共有地质灾害点60处,其中崩塌35处,滑坡20处,泥石流5处,共造成7人死亡,5人受伤,损毁农田72.8公顷(1092亩),损坏房屋1530m3,直接经济损失185.33万元。可见,进一步做好地質灾害易发区的地质灾害详查工作,对有效开展当地地质灾害群测群防预警和专业监测相结合的监测预警技术应用示范、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预警信息管理系统十分必要而且紧迫。特别是近些年来,地质灾害对南雄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危害呈上升趋势,给当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影响。而开展南雄市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建立地质灾害数据库,为各级地方政府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御体系,探索区内地质环境承载力、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实施地质灾

1:50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野外原始资料检查要求

1:50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野外原始资料检查要求 1:50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是为矿产预查直接提供靶区和新发现矿产地的区域找矿工作,其目的是解决矿产勘查后备选区紧缺问题,为政府矿产资源规划管理、提高矿产可持续供给能力提供基础保障。工作内容主要包括矿产地质填图、地球化学勘查、地球物理勘查、矿产检查、遥感等项。由于涉及专业较多,在综合找矿中各专业均具有重要作用,不可偏废,所以1:50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野外原始资料检查工作分专业进行。 一、矿产地质填图原始资料检查要求 (一)、野外原始资料检查的主要内容 1.检查野外工作对设计和年度工作计划完成情况。 2.野外原始资料的检查应侧重于野外实地检查与野外编录资料的检查。重点检查野外地质路线、实测剖面、手图、实际材料图、野外地质草图的工作质量;检查野外地质路线、实测剖面控制程度和主要测试样品采集、工程布设的合理性,重砂测量工作以及物化遥资料的利用程度。 (二)、野外地质调查资料质量标准 1.地质观察路线的布置,以解决地质问题为原则。根据地质复杂程度、航卫片解译程度以及重点与非重点区,布置不同密度的观察路线。路线布置以穿越路线为主,追索路线

为辅。路线所通过的地质界线均应有地质点控制。 2.野外地质观察记录格式要统一,点位准确,记录与手图一致。记录内容丰富,真实可靠。地质现象观察仔细、描述准确,依据充分可靠;除详细描述岩性外,沉积岩的基本层序、火山岩的相序特征、侵入岩的组构特征、变质岩的改造特征及各类产状要素,构造特征、接触关系、矿化蚀变等均要详细描述,并要有相应的照片或素描图;路线地质观察要有连续的记录描述;各种记录描述要有米距控制。主要(干)路线要有信手剖面,每条路线均要有路线小结。记录字迹要工整、清晰。各种注记、批注要规范、合理。 3.野外手图与实际材料图要表示观测线、观测点及地质剖面的位置与编号,各种地质界线及地质体代号,断层、韧性剪切带、面理、线理及地层产状,山地工程、各类化石和样品采集地、矿点、矿化蚀变带等、地质界线的勾绘要真实合理,符合制图原则,标绘要准确无误,与记录一致,要及时着墨。 4.剖面图编绘方法正确,精度、图示、图例符合要求;分层(或分界)、采样位置及各种地质要素齐全,与编录一致。图面要整洁、美观,并及时着墨。 (三)、地质填图野外资料质量评价及评分 使用附表4 野外工作阶段质量检查登记卡(100分) 1.野外路线实地检查:检查地质路线2-4条,评分原则

(完整版)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二O一O年六月 目录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3)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 3术语和定义 (3) 4总则 (5) 4。3任务 (5) 4.4工作部署基本原则 (5) 5基本要求 (6) 6设计书的编制与审批 (9) 6.1设计书编制原则 (9) 6。2设计书内容要求 (9) 6.3设计书审批 (10) 7图幅调查 (10) 7。1基本调查内容与一般要求 (10) 7。2不同类型区水文地质调查要求 (12) 7.2.1平原地区 (12) 7。2.2丘陵山地地区 (13) 7。2。3岩溶地区 (14) 7。2。4滨海地区 (14) 7。2.5内陆盆地区 (15) 7.2。6黄土地区 (16) 7.2.7红层地区 (16) 7。2.8冻土地区 (17) 7.3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 (17) 7。3。1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17) 7。3.2遥感调查 (18) 7。3.3水文地质测绘 (19) 7。3.4地球物理勘探 (20) 7。3。5水文地质钻探 (24) 7。3.6水文地质试验 (26) 7.3.7水文地球化学调查 (27) 7。3.8地下水动态监测 (28) 8综合评价 (29) 8.1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评价 (29) 8.1。1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 (29) 8。1。2地下水资源质量评价 (30) 8.1。3与地下水相关的环境地质评价 (31) 8。2 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区划 (35) 8.2。1地下水可更新能力评价 (35) 8。2。2含水层防污性能评价 (37) 8。2.3地下水调蓄功能评价 (39)

1:5万西南岩溶地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西南岩溶地域水文地质调查 技术要求 (1:50 000) (修改稿)

中国地质调查局 2003年9月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西南岩溶地域1∶50000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设计编写,岩溶地质条件与岩溶发育规律调查的技术要求,岩溶水系统和水资源调查的技术要求,岩溶水开发利用条件调查的技术要求,水文地质测量精度要求,综合勘查技术要求,岩溶水资源评判、图件编制、报告编写、功效验收和提交等要求。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西南岩溶区国家专项、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重点地域的1∶50000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其他比例尺水文地质调查和修测也可参照利用。

2 引用标准 GB/T 14158—93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界质综合勘查 标准(1:50 000) 岩溶地域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程 GB50027-2001供水水文地质勘探标准 ZB/T D10004城市地域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 000) DZ 44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探标准 DZ 55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标准 3 总那么 西南岩溶地域1∶50000水文地质调查是西南岩溶地域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区域性、综合性的基础工作,应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完成的1∶200000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和本世纪初部份地域开展的1:25万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功效的基础上进行,要充分搜集、利用已有资料。与80年代初的水文地质普查功效相较,本次调查工作除精度提高外,还要针对20连年来的转变和显现的新问题开展调查。 西南岩溶地域1∶50000水文地质调查的目标是:以岩溶流域为单元,查明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河、岩溶泉和蓄水构造的水资源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标准规范

.\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二O一O年六月 .\

目录 、八―. 前言 (1)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3 术语和定义 (4) 4 总则 (5) 4.3 任务 (5) 4.4 工作部署基本原则 (5) 5 基本要求 (6) 6 设计书的编制与审批 (9) 6.1 设计书编制原则 (9) 6.2 设计书内容要求 (9) 6.3 设计书审批 (10) 7 图幅调查 (10) 7.1 基本调查内容与一般要求 (10) 7.2 不同类型区水文地质调查要求 (13) 7.2.1 平原地区 (13) 7.2.2 丘陵山地地区 (13) 7.2.3 岩溶地区 (14) 7.2.4 滨海地区 (15) 7.2.5 内陆盆地区 (15) 7.2.6 黄土地区 (16) 7.2.7 红层地区 (17) 7.2.8 冻土地区 (18) 7.3 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 (18) 7.3.1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18) 7.3.2 遥感调查 (19) 7.3.3 水文地质测绘 (20) 7.3.4 地球物理勘探 (22) 7.3.5 水文地质钻探 (25) 7.3.6 水文地质试验 (26) 7.3.7 水文地球化学调查 (27) 7.3.8 地下水动态监测 (29) 8 综合评价 (30) 8.1 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评价 (30) .\ 8.1.1 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 (30) 8.1.2 地下水资源质量评价 (31) 8.1.3 与地下水相关的环境地质评价 (32) 8.2 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区划 (36) 8.2.1 地下水可更新能力评价 (36)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