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化虚拟人体研究的发展与应用

《科技政策与发展战略》

2004年第1期

中国数字化虚拟人体研究的发展与应用

——香山科学会议第208 次学术讨论会综述

以“中国数字化虚拟人体研究的发展与应用”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208 次学术讨论会于2003年9月9~12日在北京香山举行。会议聘请第一军医大学钟世镇院士、深圳大学牛憨笨院士、首都医科大学罗述谦教授和中科院计算所李华研究员担任执行主席。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断层解剖数据获取关键技术探索、多光谱探测技术与人体组织信息获取、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网格与数据共享、神经与微小器官信息获取等在医学和相关领域的应用。

一、我国数字化虚拟人体研究进展及待解决的问题

中科院计算所李华研究员代表会议筹备组作了题为“中国数字化虚拟人体研究的

发展与应用”的总评述报告。报告中指出,我国已经基本掌握了低温冷冻标本切片的加工方法,对于0.1mm或者更薄的高精度断层切片数据的获取有较大的把握。

图像的准确分割是器官和组织三维重建的基础。如何提高人体切片图像数据图分割的精度和速度是目前公认的瓶颈。随着切片加工精度的提高,这一问题越来越迫切。如果以0.1mm间距切片计算,一个完整标本加工将获得大约2万片断层图像。因此,寻求新的技术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不同的人体组织内在的质的不同,采用多光谱技术,其中包括紫外线照射获得人体组织的不同自体荧光图像,期待能够有利于将不同组织区别开来。深圳大学利用光谱成像技术,找到对于特定组织的特异光谱区间,就可能对神经等组织的分割和建模奠定基础。在此方面的技术进展,可能使我们处于国际领先的地位。

大规模数据或者海量数据的处理是伴随数字人研究要解决的另一个关键技术。数字人的研究将伴随庞大的人体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是显而易见的。数据量大,层次关系多,数据实体复杂,前所未有。以目前的实验数据集为例,0.2mm片层间距变为0.1mm间距时,数据量将由目前的近150G 变为1.2T。如果计及随后重构处理所产生的新数据,整体规模还要成倍增长。如此大量的数据,将对存储管理、维护、操作、显示带来新的挑战。网格计算的思想可能为此提供新的思路。在分布、异构的环境下,实现协同工作,共享数据和知识是目前对计算环境的新要求。

此外,有限标本数据与大规模统计数据的结合,人体标准坐标系的建立是数字化虚拟人应用必须解决的另外一个关键问题。前者需要大范围人体测量数据的支持,需要借助国家行政力量、体现国家的意志才能完成。后者的研究需要与生物力学专家、标准化专家的密切配合。三维人体标准在国际国内都还是一个尚待建立的标准。如何与临床的个体数据相结合,是数字化虚拟人医学应用要解决的问题。

钟世镇院士就人体数据获取的进展、存在的问题作了简明的报告,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在“中国数字化虚拟人”的数据获取中,还有很多重大的科学问题有待解决。例如:在医学上有重大意义的周围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等。在形态学上,这些结构与邻近的组织没有明显的区分,影响到图形图像的分割处理。更为困难的是在人体框架上,赋予物理性和生理性的功能特征。人体切片数据集的构建,是为后续的信息技术专家们提供优良的精确框架,要特别注重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为此,在数据获取时要在标志点、分辨率、对比度、灰度值、颜色值等方面精益求精,为后续的图像配准和分割技术做好准备。

深圳大学的牛憨笨院士作了“人体数据获取中的多光谱技术”的学术报告。报告认为由于处于人体各系统主导地位的神经系统并不能在人体断面成像中实现物理分割,这为通过医学图像处理的方法从人体断面提取神经带来极大的难度。他详细介绍了多光谱技术和荧光技术的原理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利用多光谱技术,主要是利用生物组织自体荧光技术对神经组织及其它组织的特征荧光光谱做了测定,并根据建立起来的组织光谱信息,对动物断面的自体荧光成像进行了研究和实验,取得了初步成果。

罗述谦教授作了“数字化虚拟人图像处理及设想”的报告。报告认为人体包含2000左右器官和解剖结构,其精确分割需要大量的人力(包括计算机和医学解剖专家)的投入,美国在可视人计划(VHP)数据处理与前期数据获取的经费投入是3:1。我国也应对后期图像处理(包括图像配准、分割、3D重建、浏览及网络)给予相应的研究经费支持,否则,尽管采集的数据高分辨,没有高精度、高质量的后期处理也是没有用处的。中国数字化虚拟人女一号的数据处理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目前已经完成全身表面重建、全身骨骼提取,体数据集三个正交平面快速浏览以及局部器官(心、肝、肺,头部,盆腔)3D重建。

秦笃烈教授作了“数字化虚拟人体的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的跨学科整合和展望”的

报告。报告认为,数字化虚拟人体是一项深思熟虑的长期科学规划。鉴于可视人体和数字解剖学对医学发展的重要性,美国已经将可视人体的研究成果和全民卫生教育相融合。鉴于美国众议院下达文件要求各个政府部门支持数字人研究,要求使用数字人概念,建议今后在国家规划或立项中采用数字人的提法。在信息时代,科学数据成为战略资源。科学数据的共享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衡量标准,信息化时代“国家科技素质”高低的尺度,也是推动科学技术可持续高速度发展的驱动力。

林宗楷研究员作了“数据网格与大规模数据管理”的报告。数字化虚拟人体的数据量非常庞大,如何方便、高效和安全地存储与管理这些数据,已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他通过分析数字化虚拟人体数据的特点及其对数据管理的基本要求,认为数据网格比较符合需求,因而基于数据网格的思想,提出了一个数字化虚拟人体海量数据进行管理的方案,并对开始建立的一个基于数据网格的数字化虚拟人体数据管理原型系统做了介绍,展示了初步的成果。

二、数字人数据获取技术

第一军医大学原林教授认为数据集的精度和质量对后续工作至关重要。就断层厚度的选择而言,其厚度的选择与环境温度的控制、刀具的数量及其刃口的几何尺寸以及采用的图像获取设备的分辨率等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就最基本的图像分辨率与断层厚度而言,断层越薄获得的断层信息就越多。而象素是图像分辨的最小单位,如果象素的小径大于层厚,意味着实际可分辨的图像达不到预期的要求。

山东大学医学院的刘树伟教授指出,在美国的VHP中缺乏人体浆膜腔和筋膜间隙的信息。在中国数字化虚拟人体研究中,应努力解决这一问题。刘教授设想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获取人体浆膜腔和筋膜间隙的断面数据并予以精确识别:间隙灌注后再冰冻铣切,或者锯切,薄层冰冻锯切,使用大型冰冻切片机切片,使用病理标本制作断面,使用影像学方法显示等。

复旦大学中山学院的陈中伟院士作了人体臂丛神经的三维立体结构的计算机重建

的报告。他指出,由于神经干内部各神经束的组成在功能性质上互相交叉混合,因此如何精确地显示臂丛神经内部神经束和神经纤维的错综复杂的立体结构已成为该领域的

当务之急。现有的臂丛神经断面二维图谱仅提供了臂丛神经在某一平面的二维图像信息,因此根本不能反映此神经在其全程中神经束交叉重组的错综复杂变化过程。他们应用臂丛神经连续组织切片在国内外首次较为成功地重建了臂丛神经的三维结构及其内

部神经束的立体行径,确立了一种人体周围神经显微结构三维重建的实用方法,为中国数字化虚拟人的神经系统模型的构建作了尝试,为临床上臂丛神经损伤修复方式的选择提供了良好帮助。

深圳大学郭宝平研究员介绍了时间分辨多光谱技术研究的进展。通过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使光发生某种变化,并探测光的变化获取物质的有关特征信息,如荧光强度、荧光光谱分布、荧光寿命和荧光偏振状态等。生物组织的发光强度比较弱,需要高灵敏度的探测技术,特别是在不同生物体的分割中,不同生物组织的荧光波长相差不大,利用窄带滤波片提取所需测量的组织发出的荧光,窄带滤波片对被测光的衰减大,需对荧光图像进行增强以利于记录。

天津大学徐可欣教授认为随着光学技术、激光技术和计算技术的发展,应用光学方法进行人体健康信息的诊断和对于疾病的治疗技术正在急速地发展,诊断仪器的开发也正在从人体形态信息的图像化向着基于生理、生化学的机能信息的图像化发展。比如研究应用近红外的光学方法、以光CT为代表的图像诊断技术和人体生理信息的光学检测技术,正在为人体健康信息的无创伤获取和健康状态的监测开辟了新篇章。

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的张镇西教授认为要深入了解心律失常的机制,必须研究动作电位及其在细胞间传播的电特性。他列举了从细胞水平获取身体信息的三种新方法:膜片钳技术(测量单个心肌细胞各种离子通道特性与动作电位,以及它们与发生心律失常的关系)、计算机模拟技术(利用心肌细胞数学模型模拟动作电位的形成和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光学标测技术。

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喉专家韩德民教授介绍了耳鼻咽喉解剖结构影像学数据、组织学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方法,为进行数字化耳鼻咽喉解剖学研究提供了参考;他们利用中国首例女性虚拟人数据集对耳鼻咽喉解剖结构进行了三维重建,在进行中国数字人精细结构的重建上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三、图像图形处理技术、网络与数据共享

中科院自动化所田捷研究员的工作组正在开发一套三维医学影像处理的支撑开发包——MITK(Medical Imaging ToolKit)。MITK集成了可视化和图像分割、配准等图像处理功能,并且具有功能图像的处理和分析功能,这些都将以开放的、跨平台的、具有一致编程接口的C++类库的形式呈现。作为MITK的应用,他们还在其基础上构建了新的基于虚拟中国人数据集的三维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平台(3DMED),支持Windows、Unix/Linux平台;支持Plugin架构;支持中、英文界面的切换等。

上海交通大学的庄天戈教授认为传统的腧穴形态学的图片都是两维图像或静态的三维照片,不能详尽地显示腧穴的三维层次结构。目前,依据CT、MRI等断层图像和VHP 数据集,虽然可以得到人体的三维数据,并可通过体视化技术获得人体三维影像,但未能包含中医腧穴的丰富信息。这是由于腧穴的形态和细微结构还很难直接由CT、MRI和通过VHP数据等手段反映。他们基于中医理念将腧穴融入人体模型中,由于起步工作较早,原始数据暂时取自美国 VHP数据集。建模过程基于德国汉堡大学开发的VOXEL-MAN 三维体视化模型,实现分割、定义、体视化及文本知识的组织。

中国科技大学的冯焕清教授报告了采用真实色彩的虚拟人彩色解剖切片图集的绘制,他们采用色彩空间转换的方法进行绘制。他指出根据对应的CT或MRI体数据确定不透明度转换函数,仅把彩色体数据作为辅助数据场,直接检索得到色彩值,要解决两个数据场的配准问题,而且内存消耗大。他们采用前一种方法,并运用高质量成像算法进行渲染,从而能给出直观而真实的图像,实现虚拟人及其内部器官的多方式浏览。

解放军总医院的尹岭教授作了科学数据共享的报告。报告认为,虚拟人体计划的研究和开发已成为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和医学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成果可迅速

转化为商业化产品技术而广泛应用于医学的各个方面,也可推广应用于智能机器人和与人相关的所有工业和军事领域。他建议尽快建立面向医学全方位应用的高精度数字化虚拟人体计划研发和应用数据共享机制,解决共享制度、技术标准和组织实施等问题。虚拟人体数据共享的成功,可以同基因组数据共享、蛋白质组数据共享、神经信息学数据共享一样,作为信息最大程度地服务于科学和社会的具有重要价值的典型案例。

四、在医学和相关领域的应用

与会专家对虚拟人在传统医学、现代医学、工业设计、人体运动仿真等领域的应用做了介绍,大家认为虚拟人必将在这些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余安胜教授认为虚拟针灸人能体现中国特色的传统针灸穴位和经络形态解剖结构。针灸穴位的准确定位以及进针的角度、深度、方向直接影响着针刺的疗效。他们运用计算机图像数字处理技术重建人体针灸穴位解剖立体结构,制作出"中国针灸穴位人"三维重构图像数据库和三维重构软件,通过三维虚拟环境,学生可以任意定位、转动和观察穴位内部结构。

上海复旦大学数字医学中心的宋志坚教授提出了建立高精度人体几何模型的方法,实现对活体人体断层数据的快速高精度重建,并通过临床试验应用对其准确性进行了验证。最后,对模拟脑部手术时组织变形的物理模型问题进行了探讨。他们还将这种方法应用于虚拟手术中,提高了虚拟手术的模拟速度,使虚拟手术的实时操作成为可能。

北京友谊医院的王宝恩教授认为目前的影像学、病理学的肝病诊断方法都有一定局限性,难于展示肝脏的三维立体结构,因而对疾病的发展、药物的疗效也难于做出准确的评价。他们应用中医中药治疗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研究有所突破,已达到使早期肝硬化可以逆转的目的,但对于致病因子所引起的纤维骨架及血管结构所引起的变化能恢复到何种程度尚不易从三维的结构的水平上判断。他们初步的工作表明,用三维成像的技术可以见到纤维组织的结构在肝硬化时成蜂窝状,血液微循环系统全部紊乱,治疗后有明显好转。

厦门大学的王博亮教授拟构建的中国人虚拟眼将在眼科教学、眼病生理研究和临床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他们已取得的一些阶段性成果目前已在临床得到了应用。特别是裂隙灯眼前节图像采集和分析系统,已进入临床试用阶段两年,获得了大量的数据。通过虚拟眼的研究,希望能开发出新的治疗手段。未来要建立组织级、细胞级乃至分子级的虚拟眼模型。未来的模型将可以用于生理化学过程研究进而用于新药物的开发。

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的卢世璧院士通过数字化信息的采集、三维图形的重组,构建人体关节的功能三维图形,对骨组织结构的三维显微结构进行分析,经过对其有效结构——骨小梁数字信息的筛选,对完整掌握骨关节病发展中各组分在体内的变化及相互影响、完成模拟生理状态数据骨组织的结构重建具有重大的意义。

浙江大学的孙守迁教授认为虚拟人是人在计算机空间(虚拟环境)中的几何特性与运动特性的表示,是多功能感知与情感计算的研究内容。可以广泛应用于艺术与设计领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舞蹈编排、体育仿真、娱乐与传媒业、产品设计、服装设计与展示、会展设计等领域。

(香山科学会议李增惠)

(香山科学会议赵生才)

虚拟人

虚拟人 这里所说的“虚拟人(Visual Human)”,并不是互联网上的那种虚拟主持人,而是通过数字技术模拟真实的人体器官而合成的三维模型。这种模型不仅具有人体外形以及肝脏、心脏、肾脏等各个器官的外貌,而且具备各器官的新陈代谢机能,能较为真实地显示出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和出现的各种变化。 研制“虚拟人”的目的,是为医学或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更为精致的演示条件。比如,研究手术方案或试验新型药物,都可以让“虚拟人”来充当试验者。美国某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为了测试一种治疗糖尿病新药的疗效,他们首先操控计算机让“虚拟人”患上糖尿病,这个过程很简单,只是用鼠标进行点击,就“切除”了“虚拟人”的胰腺或其它器官,并让“虚拟人”的体重发生变化,几秒钟后一个健康的“虚拟人”就能变成一位糖尿病患者。然后,研究人员将试用新药的数据输入计算机,不断观察“虚拟病人”的反应,调整用药剂量和用药方法,最终得出结论。这种方法至少能为研究人员节省3年的时间。现在,除了用于开发糖尿病的新药以外,研究人员还在尝试用“虚拟人”对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哮喘病等其它新药进行测试。 此外,在军事医学上,也可以让“虚拟人”来试验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对人体造成的各种疾患以及治疗方法。 用电脑制作“虚拟人”,最关键的环节是采集各种人体数据。首先需要确定出一个理想的人体样本,然后经过尸体解剖、拍照、分析,再将数据输入电脑进行合成,从而制成一个完整的立体人类生理结构。 这项研究工作,由美国最先进行。他们于1989年提出了“可视虚拟人”的概念,并于1994年制成了世界第一具男性“虚拟人”。1998年,又通过对一具女尸的解剖,在电脑中储存了高达56GB的数据,从而形成了数字化的女性“虚拟人”。现在,美国正在制造第二代有物理性能的“虚拟人”和第三代有生理功能的“虚拟人”。韩国从2000年开始进行“虚拟人”的研究,计划利用5年时间建立具有东方人特征的数据库。 我国对“虚拟人”的研究,在2001年正式列入高新技术发展计划中。2003年2月18日17时18分,我国首例女性虚拟人数据集在位于广州市的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构建成功,这标志着继美国、韩国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本国虚拟人数据库的国家。 虚拟人的价值 医学参考:有利于培养优秀外科医生。过去要培养一个手到病除、技艺高超的外科医生,都要通过师傅带徒弟式的反复实践,在病人身上练习操作技术。现在有了虚拟人,就可以在电脑操纵的虚拟人体模型上培训外科医生。在动手术之前,也可以先在虚拟人的身上开刀,电脑上会显示刀口断层及组织断面,为医生制订术前计划提供科学参考。 制药实验:有了虚拟人,医生和制药公司就可以先在与病人身体数据一模一样的虚拟人身上试验新药,医生可以先将药物影响数据输入电脑,让“虚拟病人”先试“吃”

数字人体建模技术在设计制造中的应用

数字人体建模技术在设计制造中的应用 第一章:引言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得数字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越来越 广泛。其中,数字人体建模技术已经在设计制造领域中成为重要 的工具之一。数字人体建模技术可以将人类身体不同部位的尺寸、形状和运动特征等信息数字化表示,从而快速、精确地生成符合 需求的三维人体模型,以便在身体工程、骨科手术、衣物服装设 计和汽车座椅等领域中应用。本文将就数字人体建模技术在设计 制造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第二章:数字人体建模技术概述 数字人体建模技术是指通过捕捉人体尺寸、形态、动作等信息,并进行数字化处理,最终生成三维人体模型的技术。数字人体建 模技术主要包含三个步骤:数据获取、数学建模和可视化渲染。 其中,数据获取是指通过扫描、测量、摄影等方式获取人体形态 和运动信息,并将其保存至数字化设备中。数学建模是将采集到 的数据利用数学方法对进行处理和优化,以便生成符合实际需求 的三维人体模型。可视化渲染是将数学模型转化为图像以便观察 和应用。 第三章:数字人体建模技术在工业设计方面的应用

数字人体建模技术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设计效率 和质量。例如,数字人体建模技术可在汽车行业中帮助设计汽车 座椅的舒适度和智能性,确保座椅的形状、功能、材料等设计参 数能够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让汽车座椅舒适、安全、人性化。 除此之外,数字人体建模技术还可以在服装设计、计算机辅助 工业设计、骨科手术、眼科手术、牙科种植、康复医学等领域中 应用。例如,数字人体建模技术在服装设计中可以根据用户的身 体信息快速定制合适的衣服,使用户更加舒适自如;在骨科手术 和牙科种植中,数字人体建模技术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人骨骼情 况和口腔结构,可以更加准确地进行手术,提高手术成功率。 第四章:数字人体建模技术在医疗行业中的应用 数字人体建模技术在医疗行业中的应用也很广泛。例如,在康 复医学中,数字人体建模技术可以帮助治疗师更好地了解病人的 运动能力和疾病影响,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在假肢、矫形器、轮椅等辅助器具的设计和制造中,数字人体建模技术可 以快速生成病人的三维模型,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评估器具的 舒适度、适配度和可靠性。 此外,数字人体建模技术在医疗领域中广泛应用,如同步放疗、计算机辅助手术、医疗机器人等。 第五章:数字人体建模技术的发展趋势

基于数字孪生的人体模拟及仿真研究

基于数字孪生的人体模拟及仿真研究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孪生技术已经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成为数字时代 的新宠。数字孪生指将物体、设备或系统转化为数字化的模型,在计算机中实现物理和功能仿真,以实现对现实世界的模拟和预测。数字孪生技术在制造业、航空航天、医疗、城市规划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最近,数字孪生技术在人体模拟和仿真领域的应用日渐受到关注。本文将围绕基于数字孪生的人体模拟及仿真研究展开。 一、数字孪生技术在人体仿真领域的应用 数字孪生技术在人体模拟和仿真领域拥有广阔应用前景,它能够为医学领域的 各个方面提供帮助。基于数字孪生的人体模拟能够实现对人类生理机能的详细描述和动态仿真,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和辅助,同时也能为医学研究与探索提供有效的工具。比如数字孪生技术可以用来进行肾脏衰竭患者的虚拟手术模拟,从而减少了手术风险。数字孪生技术还可以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疾病的智能诊断和治疗。此外,数字孪生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广泛研究中到运动员训练、姿态控制以及各类机器与人体接口技术的开发等领域。 二、数字孪生技术在人体仿真研究中的应用案例 数字孪生技术在人体仿真领域的应用还处于不断探索、追求创新和突破的阶段。不过,目前已经有一些成功的应用案例,这里我们来简要介绍几个代表性例子。 1、数字孪生心脏模型 数字孪生心脏模型是基于真实心脏成像数据的三维模型构建,采用计算机图形学,实现了可视化和动态仿真,并能够呈现心脏内部的运动。该模型广泛被应用于心脏疾病的仿真,如通过模拟心脏电流在不同区域的流动,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准确确定病灶和诊断心脏病。

2、人类运动员虚拟训练系统 这是一个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人体模拟训练平台。通过建立人体骨骼、肌肉、 人体动力学等数字孪生模型,实现了对人类运动员实时、准确的运动进行仿真训练,从而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此应用技术不仅仅可以用于运动员的训练,还可以用于机器人控制、人工肢体研制等领域。 3、数字孪生换脸技术 人脸替换技术,即人脸替换,是指将一张人脸的特征应用于另一张人脸上,并 使结果更加真实可信。相比传统的人脸替换技术,基于数字孪生的人脸替换技术更加高效、高质量,往往应用于电影特效场景或者人像软件中。除了人脸,指纹、虹膜等也可以采用数字孪生技术进行模拟和仿真。这为国家公安机关等机构的犯罪侦查和处理提供了高质量,可靠的技术支持。 三、数字孪生技术在人体仿真研究中的未来应用 未来的数字孪生技术在人体模拟和仿真领域有着更加广泛的应用前景,由于生 物学的本质是异常复杂的,人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给模拟和仿真带来了挑战。然而,数字孪生技术的非线性、高度精确和高代价性等特点使其可以在人体仿真研究中寻找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数字孪生技术可以实现对人类组织、器官结构的精准描述,可以生成与实际人 体高度相似的数字孪生模型。同时,数字孪生技术还可以结合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更多方面的研究,比如药物疗效、病理生态等方面的建模仿真,能够实现对人体健康和病理变化的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模拟,并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全面支持。 总之,数字孪生技术在人体模拟和仿真研究中已展现出了极大的应用价值和前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数字孪生在医学、运动、安全认证、工业等领域的应用也必将不断拓展。越来越多的领域,数字孪生技术都将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浅析虚拟仿真技术在人体解剖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虚拟仿真技术在人体解剖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虚拟仿真技术在人体解剖实验教学中的 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下进行人体解剖实验,不 仅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人体的结构和功能,还可以避免对真实人体的侵犯和损害,因此在 人体解剖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非常巨大的潜力和前景。本文将从虚拟仿真技术的概念和 特点入手,浅析虚拟仿真技术在人体解剖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以期为相关教育教学工作者 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一、虚拟仿真技术的概念和特点 虚拟仿真技术是一种模拟真实环境或过程的技术手段,通过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模型技术等手段来实现对现实世界的模拟和再现。在虚拟仿真技术中,借助一些特殊的设 备和软件,用户可以进入到一个虚拟的世界中,进行各种操作、体验各种情境,从而获取 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虚拟仿真技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实现真实环境中很难实现的操作 和体验,比如在现实环境中进行人体解剖实验需要考虑到伦理道德、成本费用等问题,而 在虚拟环境中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模拟和练习。虚拟仿真技术可以提供更加直观和生动的体验,通过立体图像、声音、交互等手段可以让用户感受到更加真实的体验。虚拟仿真技术 可以实现反复练习和错题重做,可以帮助用户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虚 拟仿真技术可以节省成本和资源,并且能够避免对真实环境的破坏,具有很强的环保和可 持续发展的特点。 1. 提供直观的解剖图像和视频 借助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制作出非常逼真的人体解剖图像和视频,包括人体各个系统 的结构、器官的位置和功能等,学生可以通过视觉和听觉感知这些图像和视频,能够更加 直观地了解人体的结构和功能。相比于传统的解剖模型或者图表,虚拟仿真技术可以提供 更加生动、直观、具有立体感的体验,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积极 性。 2. 实现立体模拟和交互操作 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实现对人体的立体模拟,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人体 的结构,并且还可以进行一些交互操作,比如通过点击、拖拽、拉伸等手势来了解人体内 部结构的联系和作用。这种交互操作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体的结构和功能,从而 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除了提供解剖图像和视频外,虚拟仿真技术还可以模拟人体解剖实验和操作,包括对 人体各个器官的解剖、对人体功能的模拟、对病理情况的模拟等。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学

数字人体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数字人体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数字化的发展已经渗透到了各个领域,人体医学领域也不例外。数字人体模型不同于传统的人体解剖模型,能够展现出人体的三 维构造和细节,甚至能够还原人体内部的疾病情况以及手术操作 等复杂医疗过程。数字人体模型的建立和应用已经成为医疗领域 的热门话题。 建立数字人体模型的过程是基于人体的CT或者MRI图像进行 数字化处理,使用计算机建模技术,构建出完整的人体三维虚拟 模型。数字人体模型建立主要包括数据准备、图像重建、建模、 文献标注和结果验证五个步骤。在此过程中涉及到了医学影像学 知识、计算机科学技术和数值仿真等多种技术手段。 数字人体模型除了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人体结构和疾病情况,还可以为医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数字人体模型可以 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医生可以通过数字人体模型对患 者进行精准的手术规划和模拟,降低手术风险和提高手术成功率。另外,数字人体模型还可以作为虚拟现实的应用场景,使医学教 育更加有效和生动。

数字人体模型的应用已经涵盖了多个医学领域。在神经外科领域,数字人体模型可以用于精准的脑部手术模拟和规划,降低手 术难度和风险。在骨科领域,数字人体模型可以用于股骨头置换、关节置换等手术规划和模拟,保证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在心 血管疾病领域,数字人体模型可以用于心脏手术的规划和模拟, 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手术步骤。数字人体模型在智 慧医疗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数字人体模型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还有很多潜 力可以挖掘。数字人体模型的精细化和多功能化将成为未来的研 究热点。数字人体模型的开放和共享也会成为数字医疗发展的重 要方向。相信未来数字人体模型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将会推动医 学技术的不断升级和进步,为人类健康保障作出更大的贡献。

3D数字虚拟仿真系统在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3D数字虚拟仿真系统在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科技水平迅速发展,3D数字虚拟仿真系统在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教学中应用广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医学领域出现了一系列3D数字虚拟仿真系统的人类研究产品。这些三维虚拟教 学软件的出现,为困扰解剖学教学多年的问题找到了答案,受到了医学教师、学 生和临床工作者的认可。在此背景下,本文论述了3D数字虚拟仿真系统的内涵 与特点,及其在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希望为相 关工作者提供宝贵的信息。 关键词:3D数字虚拟仿真系统;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应用研究 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于2012年3月正式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 规划(2011—2020年)》,规划中明确指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 向是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发展的深度融合,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变革,实现教育现代化,利用先进网络和信息技术,建立健全高等教育信息化、数字化 的基础设施,以促进创新性人才培养、提高科研水平、增强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 能力,促进教育质量全方位提高。在当今“互联网+”的教育背景下,教学模式 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已经逐渐向“传统+数字”的模式转变。随着虚拟仿真技术 不断融入课堂,彻底颠覆了课堂教学手段,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调 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利用课外闲暇时间进行预 习或复习,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彰显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 学的融合。学生处在智能化的教学环境中,基本达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教 学新模式。 1 3D数字虚拟仿真系统的内涵与特点

三维数字人研究及其应用

三维数字人研究及其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线上购物到在线社交,从智能家居到虚拟现实,数字化的应用 越来越广泛。其中一个热门的领域就是三维数字人研究及其应用。 三维数字人即数字化的人体模型,早期主要用于动画和游戏等 娱乐产业。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三维数字人在医疗、体育、 安全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医疗方面,三维数字人可以帮助医生和病人更准确地诊断疾病,进行手术或治疗。通过数字模型,医生可以预测手术前后的 效果,为手术做出更准确的计划。同时,三维数字人还可以帮助 制作矫形器和义肢,使得这些设备更符合个体需要,提高康复效果。 在体育领域,三维数字人可以用来帮助运动员提高训练效果和 竞技表现。通过建立运动员的数字模型,可以分析他们的动作和 身体状况,找出问题并进行改进。同时,三维数字人还可以制作 定制化的运动装备和鞋子,使得运动员更加适应比赛场地和气候 条件,减少运动伤害。

在安全领域,三维数字人可以用于预测事故结果和安全风险,帮助制定安全规则和应急预案。例如,三维数字人可以预测车辆碰撞或人员群聚时的压力和摩擦力,为设计更加安全的交通工具和建筑物提供依据。 除了以上几个领域,三维数字人还有许多其他的应用。例如,在电影制作中,使用数字人可以节省成本和时间,同时还可以创造更加逼真的特效;在虚拟现实中,数字人可以使得用户更加身临其境,提高沉浸感。 然而,三维数字人的研究和应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限制。首先,数字人的制作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和图像,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次,数字人建模的精度和精细度对于不同的应用领域也有不同的要求,研究人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平衡。最后,数字人也面临网络安全等风险,需要加强保护措施。 总的来说,三维数字人研究及其应用是一个充满潜力和挑战的领域。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我们相信数字人将会在更多的领域发挥作用,为人类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改善。

数字化人体建模与医学仿真技术研究

数字化人体建模与医学仿真技术研究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数字化人体建模与医学仿真技术正在成为现代医疗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该技术利用计算机科学和医学知识,将真实的人体结构与功能转化为数字化形式,实现对人体的全面理解和精确仿真。这项技术的应用领域广泛,涵盖医学教育、手术规划、疾病诊断和治疗等方面,为医学科学的发展和患者的健康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数字化人体建模是指将人体的生理结构、解剖模型、生理功能等信息通过虚拟形式呈现出来的技术。通过对人体的详细分析和测量,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和三维建模技术,可以建立高度精确的人体模型。这些模型包括骨骼系统、肌肉组织、血管结构、器官和细胞等,可以准确地模拟人体内部的生理过程和病理变化。数字化人体建模为医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视化、全面的平台,使医生和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研究疾病发生的机理、人体结构的变化以及药物治疗的效果。 数字化人体建模技术在医学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解剖学教学主要依靠人体标本和解剖图谱,但这些方法存在局限性,无法提供真实的三维结构和变化过程。而数字化人体建模技术可以通过交互式的虚拟实境,让学生深入了解细胞组织的构成、器官之间的联系以及生理功能的原理。学生可以通过模型探索人体

内部的结构,并观察不同疾病状态下的变化。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字化人体建模技术在手术规划和模拟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显微手术和微创手术中,医生需要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手术部位的结构以及相应的生理功能。通过数字化人体建模技术,医生可以在手术前模拟手术过程,通过对患者的影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和分析,计算出最佳切口位置、手术器械的选择和操作路径等,提高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此外,数字化人体建模还可以提供手术过程中的实时导航,帮助医生更好地掌握手术进展和风险。 数字化人体建模技术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有重要影响。在疾病诊断方面,医生可以通过数字化人体建模技术对患者的影像数据进行分析和比对,找出病变区域和异常变化,帮助医生提前诊断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在疾病治疗方面,数字化人体建模技术可以用于药物的研发和治疗方案的优化。通过对药物在数字化人体模型中的仿真实验,可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并找出最佳的治疗方案,提高药物治疗的准确性和个体化程度。 尽管数字化人体建模与医学仿真技术在医疗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首先,建立精确的人体模型需要大量的数据和复杂的算法,这对数据处理的能力和计算

数字医学的发展

数字医学的发展 近年来,数字化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和前景日益显现。人体解剖这一悠久的学科正借助于计算机等高科技的东风迸发出青春活力,尤其随着可视人、虚拟人的研究日益深入,古老的人体解剖学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笔者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查阅,检索到文献相对丰富,因此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还是比较充分的。本文对数字人体的基本概念、特点、发展现状及应用进展进行了简要概述。 一、概念和特点的研究 傅征教授认为数字医学从广义上来讲就是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的发展达到较高水平之后,向整个生命科学领域发生渗透、融合,并形成许多崭新的医学理念进而推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各方面工作产生质的飞跃。在2021年举办的第11次工程前沿数字医学研讨会上,专家对数字医学的定义进行了明确的阐述:数字医学是应用数字化技术解决医学现象、解决医学问题、探讨医学机制、提高生命质量的一门科学。各种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和临床信息系统(CIS)的开发与实施、区域医疗协同与医联体、远程病理会诊、医疗检查技术的数字化、数字医院的打造、数字化医疗设备的研发等都属于数字医学的范畴。 目前数字医学的基本特征可概括如下:首先是交叉性较强,数字医学的兴起是基于数字化技术、网络传输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前沿科学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它的发展自开始便呈现出多学科的相互渗透、高度融合的特点。其次,数字医学已逐渐全方位、多角度地覆盖到医学领域的各个层次和角落,从计算机辅助诊断、设计到网上挂号、手术导航,从电子病历、居民就医“一卡通”到数字化医院,等等都被覆盖其中,它正以独有的方式悄然改变着当今的医学面貌与模式。再者,数字技术可以将复杂抽象的医学信息转化成文字、图表、图像等进行传输,不仅使信息的表达形式更加直观形象,而且极大地

数字孪生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前沿应用和发展趋势

数字孪生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前沿应用和发展 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孪生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数字孪生技术指的是将人体的多个方面,如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等数字化,并通过计算机模拟实现可视化的技术。此技术在医疗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既能够帮助医生进行更准确的诊断和手术规划,又能提升医学教育和医患沟通的效果。因此,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首先,数字孪生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前沿应用之一是在手术规划中的应用。传统的手术规划往往依赖于医生的经验和二维影像,存在着主观的评估和操作风险。而数字孪生技术可以通过三维可视化、模拟操作等手段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规划手术步骤、确定手术方案和选择最佳的手术器械。通过模拟手术过程,医生可以提前预测和解决潜在的风险,减少手术过程中的意外情况发生,并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病人的康复效果。 其次,数字孪生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也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传统的医学教育主要依靠解剖学教室和尸体实验室进行教学,但这种方式存在着很多限制,如场地和资源的局限性以及道德和安全方面的考虑。而数字孪生技术可以通过建立虚拟人体模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学生可以通过模拟操作,观察不同角度的解剖结构,并且可以在模拟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提高他们的解剖学知识和技术能力。此外,数字孪生技术还可以将真实患者的数据用于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各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除了手术规划和医学教育,数字孪生技术还在病理诊断、药物研发和远程医疗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病理诊断方面,数字孪生技术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分析和分类组织和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帮助医生更快速、准确地进行诊断。在药物研发方面,数字孪生技术可以模拟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药物-受体的相互作

数字化可视人体在医学上的应用

数字化可视人体在医学上的应用 数字化可视人体(DigitizedVsibleHuman)是依靠计算机技术三维显示人体器官结构的计算机模型,是医学与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科学研究工作。科用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可以方便地重建出人体组织器官内在的物理属性和空间关系,并具有通真的视觉效果。重建出的内脏器官三维模型与现有的知识基础结合在一起,可以为科学研究、教育事业及临床上作开辟新的途径。现将数字化可视人体在医学上的应用简要综述如下。 1 数字化可视人体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的建立,计算机模拟人体将为解剖学的教学提供革命性的变化。过去,医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看解剖图谱上的注释,并进行尸体解剖的实习来学习解剖学课程。利用虚拟人体进行人体解剖课的教学,学生可以用虚拟手术器械解剖虚拟尸体,并利用操纵杆、手套和其他设备的触觉强力反馈来感受到人体组织的不同质感,在虚拟解剖过程中如发生错误操作,学生可以返回纠正错误,当然也可以反复进行复习和训练。由于学生们可以随时进行虚拟解剖,不需一起来到解剖学实验室进行学习,这既可以方便老师和学生,同时又可以节约宝贵的尸体标本并减少其他器械如手套和刀片等的消耗,为学校和教研室减轻经济负担。 2 数字化可视人体在虚拟内镜检查中的应用 内镜是一种在临床医学中常用而有效的诊断和辅助手术治疗的工具,它可以帮助医生观察并检测人体器官的内表面。通常包括胃镜、血管镜、肠镜等。然而它也存在这许多的不便,例如给病人带来不适,高昂的费用,有时可以产生严重的并发症如穿孔、感染及出血等。一般三维重建方法只能重构管腔外表面的解剖结构,而虚拟内镜是一项利用CT和MRl数据进行体积和表面重建的影像处理技术,是模拟显示管腔及其内表面的计算机成像技术。Wood等认为虚拟内镜因为无创且需极少的准备是一种理想的筛查工具。虚拟内镜作为一种内部器官结构的成像和检测手段,直接把病人人体数据输入,可以通过接口接到CT或MRI设备上。通过人体数据重建管状器官结构的病变区域,可以把三维体数据作为一种虚拟环境,在这个虚拟环境的内部,使用者可以交互的在器官结构的内部进行导航、成像或检查。MitaritonnoM等认为虚拟内镜很可能成为未来诊断显像领域的金标准,并可避免所有有关的顺从性问题以及传统内镜治疗所带来的穿孔和出血等危险。 虚拟内镜(virtualendoscopy)作为一种新的放射摄影技术,可以提供物体表面的轮廓细节,并能够通过使用高清晰度的图像和独特的计算机处理方法进行空腔器官的三维观察。它将内镜检查的特征和具有代表性的体积测量图像结合在一起,已被普遍使用到了胃肠癌和结肠癌的评价中,并认为该技术正在发展成为直结肠病变的诊断和筛查工具。 由于纤维内镜检查是一种带有创伤性的检查,因而病人通常不愿接受,然而虚拟内镜检查则完全避免这类弊端,同时人体许多不能进行纤维内镜检查的部位,但可进行虚拟内镜检查。虽然虚拟内镜检查可以代替真实内镜检查,但仍有必要对虚拟内镜检查的常规临床应用进行确认和改进。2000年RobbPA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的可视人数据集改进和测试了虚拟内镜检查的使用程序并评价了其操作在一系列临床应用中的价值,表明虚拟内镜检查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的依据。 3 数字化可视人体在虚拟活检中的应用 “虚拟活检(virtualb iopsy)”系指在虚拟内镜的基础上,借助各种最新成像手段及计算机分析技术,以获取病变部位尽可能多的形态及功能信息,得出类似或接近组织学活检的诊断结果,其一般步骤是通过虚拟内镜技术观察到具体病变部位,在该处进行模拟组织提取,再通过对提取组织的形态、功能信息的分析得到检测结果。在医学上所使用的探针式活检是通过直接穿刺的方式或经纤维内镜从管腔内部将一根探针刺人病变部位,进行组织的提取或分析。活

智能医疗建立完整数字人体模型

智能医疗建立完整数字人体模型智能医疗建立完整数字人体模型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智能医疗正日 益成为医疗领域的热门研究领域。其中,建立完整数字人体模型是智 能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探讨智能医疗建立完整数字人体 模型的意义、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智能医疗建立完整数字人体模型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性疾病、癌症等疾病的 发病率逐年增加,疾病管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建立完整数字人体模型,可以为医生提供全方位、全面准确的人体信息,有助于提高诊断、治疗的准确性和效果。此外,数字人体模型还可以用于医学教育和科 学研究,为医学生和科研人员提供更加直观、可视化的学习和研究工具。 二、智能医疗建立完整数字人体模型的现状 目前,智能医疗建立完整数字人体模型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 进展。研究人员通过采集、整理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数据,并将其 转化为数字化的形式,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数字人体模型。这些数字人 体模型可以模拟人体各器官的功能和组织结构,为医疗诊断和治疗提 供参考依据。 此外,随着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人 体模型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也得到了大幅提升。比如,研究人员可以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医生身临其境地进行手术操作,以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同时,数字人体模型还可以和智能医疗设备、医疗机器人等进行联接,实现远程诊断、智能辅助手术等功能。 三、智能医疗建立完整数字人体模型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医疗建立完整数字人体模型的未来发展前景广阔。以下是几个可能的发展趋势: 1. 数据采集和整理的完善:目前数字人体模型的建立还面临着数据采集和整理的困难。未来随着技术的改进,数据采集和整理的效率将进一步提高,从而完善数字人体模型的质量和准确性。 2. 多学科融合的发展:智能医疗建立完整数字人体模型需要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包括生物医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等。未来,多学科融合将推动数字人体模型的研究和应用取得更大的突破。 3. 个性化医疗的发展: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需求都有所不同,所以个性化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数字人体模型可以为医生提供个性化诊断和治疗方案,从而提高疗效和满意度。 4. 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随着数字人体模型的建立和应用,对于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需要加强相关法规和技术手段的研究,保障数字人体模型的数据安全和隐私。 综上所述,智能医疗建立完整数字人体模型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需面临一些挑战。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

“数字化虚拟人”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数字化虚拟人”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张海琴蒋叶军 来源:《数码设计》2018年第11期 摘要: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和结构的科学,属于生物科学的形态学范畴,是医学院校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这门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探讨和阐明人体器官组织的形态特征、位置毗邻,为后续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传统的人体解剖学教学依赖教科书、图谱、标本和模型,采用老师讲授和示教,学生观察标本或解剖尸体的教学模式[1]。但由于人体标本难以获取、三维细节难以展示、学生自主学习难以进行等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诞生了新的解剖学分支,即数字解剖学[2]。 关键词:数字化虚拟人;人体解剖学;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129(2018)11-0054-02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Digital Virtual Man" in Human Anatomy Teaching ZHANG Haiqin, JIANG Yejun Abstract: human anatomy is a science to study the normal human body shape and structure. It belongs to the field of morphology of biological science and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students of all majors in medical colleges. The basic task of this course is to explore and clarify th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and location of human organs and tissues,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study of other professional courses.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of human anatomy relies on textbooks, maps,specimens and models, and adopts the teaching and demonstration mode, in which students observe specimens or dissect cadavers [1].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 new branch of anatomy has emerged, namely digital anatomy [2]. Keywords: digital virtual human; human anatomy; teaching; research 1 “数字化虚拟人”在人体解剖学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1.1 教学方法的转变 随着数字医学技术的发展,三维可视化系统可将CT、MRI二维图像转化为三维可视化图像并应用于临床外科疾病的诊治。导致传统教学法凸显其不足:教科书和图谱是二维模式,而人体解剖需要三维空间想象力来加深对解剖概念及空间形态的记忆;其次,内容多、课时少、

生物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与前景

生物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与前景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 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生物领域中,虚拟现实技术更是开辟出了 新的一片天地。生物虚拟现实技术是指将生物学研究对象的形态、结构、功能等信息以三维数字化形式表达,并为其赋予行为特征,使其呈现出一种逼真的虚拟状态,以达到实现生物学研究、医学 教学、药物研发等方面的目的的新型技术。下文将从应用和前景 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应用 生物虚拟现实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无疑是其中最受关注 的方面。它可以大大拓宽医学教学的领域,通过三维数字化技术,将人体、脏器、病理、药物等生物学研究对象形态、结构、功能 等相关信息以更具可视化的方式展示在屏幕上,加深学生对器官 的认识,促进医学生采取更为一致的治疗方法,在人体检查、疾 病诊断、虚拟手术、康复治疗等领域也可以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病理情况,让医生能够在一个安全无风 险的环境中练习操作技能。甚至,在数字模拟中进行虚拟手术, 从而在真实手术前或实践操作前达到预期的效果。针对骨折患者、

瘫痪患者和遭受严重创伤的患者,在模拟的世界中进行康复治疗,这些目前都已在着手开发。 并且,通过对药物的模拟实验,可以减少珍贵试验动物的使用,有效降低研发新药的成本。而且,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科学家甚 至能够设计出更好的疫苗和人工器官,提高医学研究的效率和精度,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前景 生物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的前景非常广阔,可以应用于疾病诊断、人体康复、药物研发等领域。在疾病诊断方面,虚拟现实可以结 合人工智能,医生通过模拟操作器官得到更为全面的诊断结果, 并得到更为准确的病情分析。人们不在需要担心患上的疾病的医 治问题。在人体康复方面,测试周期的缩短、康复效果的增强, 也是吸引人们投资于这项技术的原因之一。 在药物研发方面,虚拟现实技术可以通过模拟药物分子和器官、模拟细胞活动进而设计更为精准的药物,加速药物开发的时间和 节省研发资金。有了生物虚拟现实技术,医学研究势必会发生质

领域改进的数字化人体建模技术的使用方法

领域改进的数字化人体建模技术的使用方法 数字化人体建模技术是一种将人体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特征转化为计算机可以处 理的数字模型的技术。它在医学、工程、体育、娱乐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本文将介绍数字化人体建模技术的使用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使用该技术。 首先,数字化人体建模技术常用于医学领域。医生可以利用这一技术创建患者 的数字模型,以便进行解剖学、生理学研究和疾病诊断。通过数字化人体建模技术,医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患者的身体结构和器官功能,并且能够观察和分析一些不易察觉的细微变化。例如,在手术前,医生可以使用数字化人体建模技术进行手术模拟,以确保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因此,在医学领域应用数字化人体建模技术,可以提高诊断和治疗的精确性和效率。 其次,数字化人体建模技术也在工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工程师可以利用这 一技术进行产品设计、人机交互和工作场所的优化等方面。例如,在汽车设计中,工程师可以使用数字化人体建模技术模拟驾驶员的坐姿和行为,以便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要求的汽车座椅和仪表盘布局。此外,在工作场所设计中,数字化人体建模技术可以帮助工程师评估员工的工作姿势和动作,以减少工作相关的损伤和疲劳。因此,数字化人体建模技术在工程领域的应用可以提高产品的人性化设计和工作效率。 数字化人体建模技术还在体育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教练和运动员可以利用这一 技术更好地理解运动员的运动模式和姿势,并对其进行改进。例如,在游泳运动中,教练可以使用数字化人体建模技术分析运动员的游泳动作,找到其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此外,在跑步、举重等训练中,运动员可以通过数字化人体建模技术监测身体姿势和动作的准确性,并及时调整训练方法,以提高运动表现和避免运动损伤。因此,数字化人体建模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应用可以帮助运动员提高运动技能和成绩。

3D人体建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3D人体建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一、引言 3D人体建模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等工具,将真实人体的数据转换为三维模型,以便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利用。当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国家政策的支持,3D人体建模技术已经开始广泛地应用于医学、娱乐、动画、体育训练等多个方面,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工具。 本文将对3D人体建模技术的研究现状、应用领域,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系统的探讨,以期进一步推动该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二、3D人体建模技术的研究现状 3D人体建模技术的研究始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现在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技术体系。 1.数字化人体建模技术 数字化人体建模技术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建模。数据采集可以通过体感识别、扫描、拍摄等手段进行,常见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点云重建、曲面拟合和网格编辑,而建模则主要分为基于拓扑学、几何学和动力学的建模方法。

目前最常用的数字化建模技术是层次骨架法和光谱分解法。前 者主要是通过分析多张图片的人体轮廓和骨骼结构,自动拟合出 人体的三维模型;后者则利用多张相片重建立体人体轮廓,并通 过光谱分解法对人体进行分析和建模。 2.解剖学建模技术 解剖学建模技术是将人体解剖学知识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一 种技术,它可以将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和系统进行建模,以便研 究其结构和功能。通常情况下,解剖学建模技术分为两种:表面 解剖学建模和虚拟解剖学建模。前者主要是利用3D扫描仪等设备,对真实人体进行扫描和建模,而后者则是基于人体解剖学知识, 利用计算机模拟人体器官的形态和功能。 3.生理学建模技术 生理学建模技术是在解剖学建模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生理学模型,模拟人体的生理过程,以便更深入地研究人体的功能和代谢。例如,可以利用生理学建模技术模拟人体的呼吸和循环系统,以 便更好地了解人体的代谢和血压。 三、3D人体建模技术的应用领域 随着3D人体建模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已经开始应用于医学、 娱乐、动画、体育训练等多个领域。 1.医学领域

虚拟现实在人体工程学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在人体工程学中的应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是一种通过计算机生成 的仿真环境,使用户可以沉浸在其中并与其进行互动的技术。近年来,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其在多个领域,尤其是人体工 程学中的应用逐渐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关注。本文将探讨虚拟现实在人 体工程学中的应用,并对其潜力进行分析。 一、虚拟现实在人体工程学中的应用概述 人体工程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与机器、工作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旨 在提高人类在各个领域的工作效率、安全性和舒适度。虚拟现实技术 作为一种模拟真实环境的手段,可以为人体工程学提供新的研究工具 和方法。在人体工程学中,虚拟现实技术主要应用于人机交互、人体 姿态分析和人体动力学等方面。 二、虚拟现实在人机交互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通过模拟不同的工作环境和任务场景,对人机交 互进行研究和优化。例如,在设计交互界面时,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 术模拟不同的操作方式和界面布局,从而评估用户对不同界面设计的 反应和偏好。此外,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用于评估用户对不同操作方 式的认知负荷和工作效率的影响,帮助设计更加人性化的交互系统。 三、虚拟现实在人体姿态分析中的应用 人体姿态分析是研究人体动作和姿态的一门学科,广泛应用于人类 运动学、人体工程学和医学等领域。虚拟现实技术可以通过跟踪用户

的头部、手部和身体等关键部位的运动,实时生成用户的虚拟模型, 并以三维方式展示用户的运动状态。通过分析用户在虚拟环境中的运 动数据,可以获得更加准确和全面的人体姿态信息,提供更好的人体 工程学分析和优化方案。 四、虚拟现实在人体动力学中的应用 人体动力学研究人体在各种静态和动态负荷下的力学特性和生物力 学特性,对人体工程学和健康科学具有重要意义。虚拟现实技术可以 通过模拟复杂的工作场景和负荷情况,对人体的力学行为进行观测和 分析。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重现不同工作环境下的人体姿势和动作,对人体受力、关节运动范围和肌肉活动进行系统性、精确性研究,为人体工程学和职业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五、虚拟现实在人体工程学中的潜力和挑战 虚拟现实技术在人体工程学中的应用潜力巨大,可以为人体工程学 研究提供更加真实、准确和全面的数据。然而,虚拟现实技术在人体 工程学中的应用还面临一些挑战。首先,虚拟现实技术的成本和设备 要求较高,限制了其推广应用的规模。其次,虚拟现实技术在模拟真 实环境和人体行为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提高其模拟 水平和技术可行性。此外,虚拟现实技术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问题也 需要重视和处理。 六、结论

数字人体建模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数字人体建模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数字人体建模技术是指将人体的各种形态、结构、功能、运动特征等信息,通 过数字化手段进行建模、描述、模拟、虚拟演示等。数字人体建模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涉及医学、电影、游戏、体育、服装、教育等多个领域。在这些领域中,数字人体建模技术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研究方向和工具。下面将从数字人体建模的方法、应用、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数字人体建模的方法 数字人体建模技术的方法包括:传感器采集法、数据采集和处理法、图像处理 和识别法、数学建模法、仿真和虚拟现实技术等。 传感器采集法是通过传感器采集人体运动状态及生理指标等数据,并通过计算 机进行处理,最终完成数字人体建模的方法。例如,运动员在进行训练或比赛时,可以通过穿戴传感器的方式对其姿态、肌肉运动情况、心率、呼吸等生理指标进行监测和记录,然后通过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最终完成对运动员的数字人体建模。 数据采集和处理法是通过对人体的各种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和处理,包括测量人 体各个部位的尺寸、角度、形态、质量、密度等,然后通过软件将这些数据转化为数字化的人体模型。 图像处理和识别法是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人体图像进行处理和识别,实现对 人体各种特征的提取、分析和建模。例如,在面部识别领域,运用了深度学习、图像处理技术等方法,开发出了智能化的人脸识别系统,可以实现对人脸各种特征的快速检测、识别和建模。 数学建模法是将人体各种形态、结构、机能等信息,通过数学建模的方式进行 描述和分析。例如,在医学领域,利用人体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力学等学科知识,建立了数字人体模型,用于分析人体器官的运动、血液流动、药物代谢等问题。

数字化虚拟人概述-超星数字图书馆

数字化虚拟人简介 第一节数字化虚拟人概述 一、基本概念 数字化虚拟人体是将大量人体断面数据信息在计算机里整合重建成人体的三维立体结构图像,是医学与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成果.“数字化虚拟人”的发展可分为4个阶段,即“虚拟可视人"、“虚拟物理人”、“虚拟生理人”和“虚拟智能人”。虚拟可视人阶段的任务是建立数字化几何人,将人体的形态结构通过计算机信息化手段建成系统、器官、组织等结构的数字化模型.虚拟物理人阶段的任务是建立数字化物理人模型,在几何人的框架上,加入人体结构的物理参数,从而能够体现结构的物理性能.虚拟生理人阶段的任务是在上述框架中,加入生理功能参数,反映人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虚拟智能人是最高级阶段,虚拟人能够在人工智能的支持下调节自身的物理性能和生理功能.目前普遍开展的是虚拟可视人研究。 二、国外研发进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美国科学家启动了“虚拟可视人计划(Visible Human Plan,VHP)",目标是实现人体从分子到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整体的精确模拟,被认为是二十世纪震撼全球的科研计划之一。1989年,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NLM)计划建立一个医学图库,为生物医学文献提供图像检索。在该计划中,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健康中心负责人体断面图像的获取工作,维克托·斯皮兹尔教授带领研究小组于1994年和1996年先后获得了一男一女两具尸体的相关数据,包括MRI、CT和切片图像等。其中男性身高1.82米,女性身高1.54米,用CT和MRI 作轴向扫描,扫描间距为男性1mm,1878个断面,女性0。33mm,5190个断面。之后,将尸体填充蓝色乳胶并裹以明胶冰冻至摄氏—80℃后,再以同样的间距对尸体作切片并保留断面图像资料,由于CT和MRI受到断面精度和灰色成像的限制,后续“数字化虚拟人”发展的基础框架均以切片图像数据集为主。这套由VHP 在国际上发行并被广泛应用的VHP切片图像数据集,男性的电脑存储数据量为 15GB,女性数据量为43GB,这些数据称VHP数据集,这是人类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建立数字化解剖的首例尝试。许多著名大学的研究机构围绕该数据集开展了图像自动分割、图像处理建模、3D重构和VHP人体运动模型等大量研究工作并引发了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