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2) 19 元曲三首巩固提升案 粤教版必修3

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2) 19 元曲三首巩固提升案 粤教版必修3
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2) 19 元曲三首巩固提升案 粤教版必修3

19 元曲三首

一、基础考查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蒯.通(kuǎi) 凭阑.(lán) 銮.舆(luán)

B.糨.来(jiànɡ) 银铮.(zhēnɡ) 抬头觑.(qù)

C.田契.(qì) 豆几斛.(hú) 揪捽.住(cuì)

D.耽.酒(dān) 拂.袖(fú) 一(diū)

解析:选C。C项,“捽”读“zuó”。

2.下列词语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柯:即南柯一梦,泛指一场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B.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今指事情的成败或好坏都由于同一个人。

C.胡阑:合音为“环”,即圆圈的图案,月亮的形状。

D.但有

..:但有,所有。推故,推给故交朋友。

..的差使无推故

解析:选D。D项,“推故”意思是借故推辞。

3.下列对课文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双调】蟾宫曲·叹世》意在抒发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但全篇并无一字针砭当世,而是通过“咏史”达到“叹世”的目的。

B.《【南吕】四块玉·别情》写离别相思之苦,通篇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给人以无限联想。

C.《【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突出体现了元曲特点,使用口语、俚语,读起来明白、流畅、生动,与唐诗宋词用语力求典雅不同。

D.《【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嘲讽刘邦骄傲丑态,揭露他的老底,数落他的无赖行径,表现对他的蔑视,思想富于进步性。

解析:选B。《【南吕】四块玉·别情》写的是女子对情人的相思之情,且不是通篇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

4.下列文学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有《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倩女离魂》。

B.“南戏中兴之祖”是人们对南戏优秀作品《琵琶记》的誉称,该剧为元末高则诚所作。

C.“临川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四部剧作的合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因作家是江西临川人,且四部作品皆以神灵梦感来启开情节,故得此名。

D.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散曲作家中成就最高者。其中《天净沙·秋思》及《夜

行船·秋思》尤为著名。

解析:选A。“元曲四大家”指元曲作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其代表作分别为《窦娥冤》《倩女离魂》《墙头马上》《汉宫秋》。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5~6题。

【双调】折桂令九日①

张可久②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又称“重九”,即我国传统的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②张可久:曾任典史等小吏,一生怀才不遇,时官时隐,仕途上很不得意,平生好遨游,足迹遍江南各地,晚年居杭州。此为张可久晚年之作。

5.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三句,写作者登高时所见之景,“秋”“归雁”之意象传达出困倦游子对功名未就、仕途失意的烦躁。“强整乌纱”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

B.七、八两句,“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是作者有感于眼前之景,有思于今非昔比的境况而发出的深沉感慨。

C.面对已凋谢的黄花,连蜂蝶都要发愁,作者感叹:人生易老,好景不常,游子不要留恋他乡。

D.综观全曲,一个“思”字贯穿全篇。语言清丽,对仗工整,清雅自然,具有典雅蕴藉之美,堪称元散曲中的精品。

解析:选A。A项“秋”“归雁”之意象和“强整乌纱”的动作传达出困倦游子对家的思念。

6.作品末尾三句化用宋代词人秦观《满庭芳》的诗句“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表达情感颇具特色,请结合全曲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作者在此以景结情,写出眼前的凄清景象:回首茫茫天涯,只见一抹斜阳,几只远飞的寒鸦。这是景语,又是情语;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这既是实景,又是作者大半生人生路途的写照。苍凉微茫的景色,反映出作者漂泊无依的情怀,倦客之心、思乡之情溢于笔端。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

登泰山

张养浩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

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

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

笑拍洪崖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云一举到天关”意思是从山下远望,风卷云烟,一下子冲上了山顶。

B.“快意生平有此观”是说此次看到泰山美景为生平最快意之事。“此观”,具体指颔联所写的景色。

C.“五更沧海日三竿”描写出泰山五更时刻太阳从云海涌出的壮观美景。

D.这首诗既写出登山所见之景,也写出登山感受;既给人美的享受,也给人思想的启迪。

解析:选A。A项,此句意思是:我伴着和风轻云一口气登上了南天门。

8.与杜甫的《望岳》相比,两诗描写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杜诗是从泰山脚下远望,是诗人的想象;而本诗是登山后亲眼所见之景。②杜诗标题中的“望”字、诗中的“会当”表明作者没有登上泰山;张诗标题中的“登”字、诗中的“到天关”表明是作者登上泰山亲眼所见。

(三)阅读下面的诗,完成9~10题。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元好问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羸马月三更。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①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②识姓名?

【注】①岂不怀归:出自《诗经·小雅·出车》。②春官:指礼部,礼部掌管人才推荐、选拔、考试诸事。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鸟羽轻”是指诗人把插有鸟羽的征召文书看得很轻,表现其不在意。

B.“敝裘羸马月三更”,紧承首句,“月三更”更是扣紧题目中的“夜赴”,写出了诗人连夜赶路的情景。

C.第二联中“官有程”三字,直接点明官府征召有期限要求,诗人接到文书后,不得不日夜兼程,向邓州进发。

D.本诗采用了虚实相生、用典等表现手法,收到了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解析;选A。A.首句中“鸟羽轻”意义双关: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表示紧急;文书传送快,如同飞鸟一般的迅疾。

10.本诗流露出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

答案:①希望终老田园:岂不怀归的心情和此生只应与田园相伴到老的感慨。②心念国事:官府文书到了,半夜三更奔赴邓州幕府。③不得不应召为国效力的矛盾无奈之情:“官有程”与“只合田间老”的矛盾(“岂不怀归”与“官有程”的矛盾)。

三、语用创新

11.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分条概括《天净沙·秋思》成功的原因。

《天净沙·秋思》的小令,成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马致远意境。对于在暮色苍茫中,那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羁旅漂泊的人而言,他的形象凝聚着典型的中国落魄文人气质——潦倒失意,惆怅无奈,鬓先秋,泪空流,等待江山都老,颓唐带愁归……这样一幅年代久远,画在那种宣或绢上的水墨国画,具有天然的颓废之美,很适合骚客雅士乃至达官贵人的品位。

马致远的这首小令用一处鲜明、开阔、辽远、逼真的形象境界,使游子情思和天涯沦落人的苦楚充实其内,笼罩其外,使景的世界与人的情感融合,达到了古代诗词曲令的极致。时至今日,马致远依然是秋风肃杀,黄尘漫漫,红日西沉时那条天涯归路。大多数中国人都想上去站一站,使疲惫无羁的灵魂稍稍休憩……

答:

解析:此题考查压缩文段的能力。本则材料共两段,认真阅读原文,可明确:第一段重要信息为“他的形象凝聚着典型的中国落魄文人气质”,第二段重要信息为“马致远的这首小令用一处鲜明、开阔、辽远、逼真的形象境界,使游子情思和天涯沦落人的苦楚充实其内,笼罩其外,使景的世界与人的情感融合”。这两点是《天净沙·秋思》成功的原因。根据要求,概括即可。

答案:①小令的形象凝聚着典型的中国落魄文人气质。②小令用一处鲜明、开阔、辽远、逼真的形象境界,使游子情思和天涯沦落人的苦楚充实其内,笼罩其外,使景的世界与人的情感融合。

12.阅读下面文字材料,按要求答题。

从我国京剧到地方戏曲曲艺,千百年来一直是由方言传承的,中国传统的戏曲曲艺,在当下面临着极其尴尬的处境,特别是地方戏曲曲艺,其最大的忧患是流失的观众,尤其是广

大青少年观众,过去,我们总是批评戏曲的题材老、人员老、剧本老等等,其实,最重要的原因不是戏曲本身,而是方言地位的沦丧。方言处于语言的边缘位置,________________。与其说青少年是“看”不懂地方戏曲,不如说是“听”不懂。母语水平的匮乏,造成了母语文化的苍白,听不懂方言,自然也就无法理解地方戏曲。

(1)上面的文字材料在表述方面存在两处问题,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①将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给文中横线处补写一个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答:

解析:此题考查修改语病和语句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我国京剧”和“地方戏曲曲艺”是并列关系,不能用“从……到……”的表述方式;“其最大的忧患是流失的观众”句子主干是“忧患是观众”,明显搭配不当,应该改为“其最大的忧患是观众的流失”。解答第二问时,要抓住关键语句,如“中国传统的戏曲曲艺处境尴尬”“不是戏曲本身,而是方言地位的沦丧”,所以“方言处于语言的边缘位置”后面衔接内容应该是“地方戏曲也就随之衰落”。

答案:(1)①“从我国京剧到地方戏曲曲艺”“我国京剧和地方戏曲曲艺”

②“其最大的忧患是流失的观众”“其最大的忧患是观众的流失”

(2)(示例)地方戏曲也就随之衰落

13. 在马嵬,有一座杨贵妃墓,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请你以该景区导游的身份为杨贵妃墓写一段解说词。要求:语意连贯,150字左右。

答:

解析:写杨贵妃墓的导游解说词,可以联系杨贵妃的身世、马嵬兵变及后人的诗词作品等来写。注意解说词要简明流畅,具有感染力,同时要注意题干对字数的限制。

答案: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是以“古冢留香,诗碑放彩”的独特魅力而驰名海内外的杨贵妃墓景区。据记载,安史之乱时,玄宗赐玉环自缢于马嵬,一代佳人香消玉殒。如今的墓园气势恢宏、厚重古雅。登临贵妃墓,欣赏前人的歌咏题词,我们能捕捉到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的兴衰轨迹,透过李杨的爱情悲剧,我们能了解到宫廷的血腥和历史的沉重,发怀古思今之幽情。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阳泉二中王美玲 [案例背景] 一:笔者正任教高二一文一理两个班的语文课,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笔者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有时,笔者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 二:我们学校规定禁止学生把手机、Mp3、Mp4等各种通讯和娱乐工具带入校园,可是我班文艺委员许燕上自习时听Mp3,我非常生气,班干竟然带头违纪,拿到办公室一听,里面有毛宁的《涛声依旧》、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芳草无情》、周杰伦的《东风破》《青花瓷》等等,她噘着嘴说是为了学习古典诗词,我想她确实不是狡辩,这些流行歌曲的确都与古典诗词有关,心中怒气消解了许多,批评其违纪的同时更多的赞扬…… 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那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或许古典与流行之间就有一种默契。 [案例原因探寻] 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笔者所教的学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于是,笔者想: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 由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开始了深一层地思考。 (一)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 1、在流行文化和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学生的阅读空间狭小,阅读品位降低。 现在的高中生课业负担都非常重,再加上网络、电视、广播和流行音乐的冲击,学生课外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可谓少之又少。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我们的学生都在看些什么书呢?我们经常看到有老师从学生那里没收到动漫、武侠或者言情一类的书。我的学生是理科班,整天忙于数理化,他们没有太大的兴趣也没有大块的时间来读长篇名著,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阅读局限在这类书中。这些书在学生眼中可谓图文并茂,情节引人入胜,通俗易懂,携带方便,便于隐藏,而且一个中午就能读上一本,所以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市场。 经常性的阅读这些书,使得学生的语言水平深受其害,如我们经常可以听见学生张口就来周星弛的口头禅:“哇靠”“哇塞”,更有甚者能把他的经典台词“曾经有一段爱情放在我面前……”倒背如流。千篇一律的说话方式阻碍了他们思维的发展,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品位难以提高,拿到高雅的古诗词就没精打采,无兴趣去读。 2、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 如《离骚》,就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古奥难懂,提不起兴趣。《离骚》虽然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源头,距离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虽然前面学生已经接触了《诗经》,但对于楚辞,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仍然是陌生的。从字面上看,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3、呆板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枪杀了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激情。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咀嚼古典细枝末节,品味诗词精妙细节

咀嚼古典细枝末节,品味诗词精妙细节 古诗词鉴赏是近几年来考核考查的重点项目。所谓鉴赏是指读者阅读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具体来说,就是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或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强烈反应,得到美的享受,从而领略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古诗词鉴赏,对众多的学生而言都觉得有点难。其实在鉴赏过程中如果能更多地注意作品中的“细节描写”,往往能得到一些意外的收获。然而,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这就给学生把握其中的细节描写增加了难度。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细节描写。那么,在理解鉴赏古诗词的时候,到底应该如何注意细节描写呢?下面结合具体的作品来谈一谈。 一首小诗,以细节为中心组成全篇,往往能显得凝炼、集中、韵味无穷。像暴露杨贵妃贪食荔枝的腐化生活,史书有详细地记载(见《新唐书?杨贵妃传》,李肇《国史补》“杨贵妃好荔枝”条苏东坡也以较长篇幅作了淋漓尽致的描绘(见《荔枝叹》而在杜牧的笔下,仅凝结成四句小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元稹的小诗《行宫》,寓引古鉴今之意,抒凭吊今昔之情,向来极负盛名。诗云:“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唐诗别裁》说它:“只四语已抵一篇长恨歌矣。”《养一斋诗话》称它:“一十个字,足赅《连昌宫词》六百字,尤为妙境。”究竟妙在何处?在于“小处寄慨,倍觉喝叹有情。(纪昀)。诗人只是选取了白头宫女“闲坐说玄宗”的细节组成全篇。按说,这些宫女从红颜到白发,在冷宫痛苦熬煎了一生,其罪,非玄宗而谁?她们应该怨玄宗、怒玄宗、恨玄宗,然而,诗人抛开了许多激烈的事情不用,只是让这些宫女,闲坐无聊,数说玄宗昔时的繁华,谈资以消磨时光。如今,她们既不愤激,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甚至谈起自己的过去,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心如死水,无怨无恨。“闲坐说玄宗”看似轻笔带过,然而,厚积薄发,蕴含了诗人多少不胜今昔之感慨!所以,沈德潜赞曰:“只说玄宗,不说玄宗长短,佳绝!” 下列小诗,都是以细节描写为中心组织全篇,显得摇曳多姿,昭畅述情,各显其妙:鸣铮金栗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李端《听筝》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燕窝。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张祐《咏内人》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教学案例 南漳高级中学徐红菊 20XX/11/6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 总体思路: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旨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诗词与文言文的能力,因此在教案的总体设计上坚持在课堂上实践“自问自探这种教学模式”,来完成本课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及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散文小品,是“序”的体裁。文字表现形式为文言文。学生要必修二的教材曾接触过一篇“序”(《兰亭集序》),所以对于文体有一定的了解,而作者李白,也是耳熟能闻。因此,重点应放在文言字、词、句的学习与整理上,放在对文本内容记叙的情境的描绘与欣赏上,放在对李白洋溢在文中的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等的人生观与精神气质的赏析上。 学生情况分析: 高二的学生,对于文言文这一版块的内容,通过一年的系统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区域与学生本人知识能力的限制,依需老师的引导与校正,才能较好完成本课的学习。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感受古代散文的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3、比较阅读《兰亭集序》,理解魏晋人与唐人生命观与精神气质的异同,体会李白的性格与才气。 教学重点:感受古代散文的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同类文章,领悟李白独特的文情诗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解题 1.导入 师:李白在《将进酒》中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饮宴赋诗,自古以来是文人们的一大乐事,何况是在月光也能醉人的“春夜”,何况又是在桃花盛开的园子里,更何况是与自已聪敏多才的“从弟”,这是一场怎样的视觉与精神的盛宴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品读《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2.解题 题目点出了时间(春夜)、地点(桃花园)、人物(李白和诸位堂弟)、事件(聚宴)。看题目就知道文章的基本内容:某个春夜我李白和各位堂弟在桃花园宴游,并为之作序。 二.细读:整理文言字词句并翻译全文 通假字“序”同“叙” 重点字词逆良坐花醉月 古今异义大块文章 词类活用歌惭幽咏诗 特殊句式 1.会于桃花之芳园 2.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浅谈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浅谈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新课标对中学诗歌教学作了明确的要求:“培养鉴赏诗歌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髙文学修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内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同时还要求:“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并尝试诗歌的创作”。与学生诗歌鉴能力赏能力以及自己平时诗歌教学相对照,笔者发现目前高中诗歌教学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没有阅读兴趣。笔者在自己所带的两个理科班132名学生中做过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喜欢诗歌的14名,107名学生表示如果不是高考需要,绝不会主动阅读诗歌,但这种现状着实令人担忧。 二、高考导致诗歌教学趋向功利化,老师想方设法将诗歌鉴赏简化为应试技巧的指导,学生恨不得从老师那里得到一个像数学公式一样的“灵丹妙药”以应对所有试题,缺失了审美鉴赏过程,谈何鉴赏能力的提高、文学修养的提高,这样的教学背离了诗歌鉴赏的宗旨。 三、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很多教师的课堂仍是一个人的舞台,无视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重要的特点,课堂里看不到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文本思想碰撞的火花,没有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没有学生个性化、多元化解读的声音,老师一支粉笔,一张嘴就是一节课,教学效果平平。

四、学生诗歌训练没有系统性,鉴赏水平浅薄。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按历史顺序共编排了23首古典诗歌的教学内容,这对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远远不够,致使在学完5本必修,大多数学生鉴赏水平仅停留在文字解读层面上,不具备开掘出诗歌蕴藏的深邃思想、浓厚情感的能力,甚至对一些浅显的诗歌有时也存在分析障碍,即使能分析出一些道理来,也是很浅薄。 结合上述诗歌教学现状、存在问题以及诗歌本身的特点、新课标的要求,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改进古典诗歌的教学 一、营造氛围,培养兴趣。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张载如是说。老师可推荐经典诗歌,早读时间学生自主选择诵读吟咏;学生之间可针对熟读成诵的诗歌,交流感受及喜欢的原因;也可写不限字数的赏析性文字交流,校园教室应该定期张贴更换诗歌书法作品,学校班级定期举办诗歌朗诵比赛,课桌角设计每日一诗等。给古典文化一席之地,营造一个诗韵氤氲的大环境,努力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兴趣,久而定见成效。 二、遵循诗歌教学规律开展教学。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是这么定义文学鉴赏的:“读

浅谈高中语文古典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浅谈高中语文古典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在我国,诗、乐、舞是同源而生的,古典诗歌最初是用来传唱的。早期的《诗经》、汉魏六朝乐府,都是合乐而唱的歌曲;唐宋年间,最负盛名的诗歌就是依曲谱而唱的;元明期间的剧曲与散曲,都含有歌曲的音律。因此,诗歌与音乐是相互影响、相互发展的。到了近代,乐曲的散佚,大部分合词而歌的乐谱遗失,古音乐出现断层,而大部分合乐而唱的诗歌却得以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了下来。我国古典诗歌以永不倒的不老松形式一直存在于高中语文课本中,同时,它还是高考必考的一部内容。在高考改革下,占高考试卷的分值也越来越重。另外,古典诗歌还充当着激发学生学习古文学知识的媒介。因此,寻源头之教法,将音乐引入课堂,与古典诗歌完美契合的教学方法,不仅是遵从了古典诗歌原有的神韵,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使古典诗歌焕发出新的光辉。 一、音乐导入 音乐能缓解人紧张的情绪、释压、放松,用好的音乐作为一节课的开始亦是这节课成功的开始。用与课堂内容有关的音乐作为课堂导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音乐环境中,不知不觉进入学习状态,在感受音乐的同时,迅速进入古典诗歌的学习,从听觉盛宴中走进绚丽的想象空间,在愉悦的听觉感中进入心理、精神上的享受,引发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 例如以安雯的《月满西楼》导入李清照的《声声慢》,《月满西楼》是由李清照另一首词《一剪梅》经谱曲而成的,让学生通过音乐感情的直观表达,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了解这首词表现的是李清照闺阁离愁的情绪,以此引出作者的艺术风格,再提出问题,作者的人生经历对作品有没有影响,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学习。同时,以《月满西楼》来回顾之前学过的诗词,做到温故而知新,引发学生用音乐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以音乐导入课堂,能够在课堂伊始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调动学生兴趣,营造浓郁的课堂学习氛围。同时,诗歌在歌曲直观的表达下,学生也能够更容易理解诗歌和作者的感情色彩。 二、音乐感知情感 学习鉴赏古典诗歌的重难点之一,就是学习诗歌的感情色彩。人的感情表达是抽象的,有时诗人会运用正衬、反衬、比喻、反问等各种修辞手法或选择意象来表达感情,含蓄的表现手法、具有年代感的意象表达,让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真正的感情就显得有些困难。这时可以利用音乐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感情,用豪放

高中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

高中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 古典诗文 2013-08-27 2223 5d56b7b40102e9rn 高中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 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⑴、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⑵、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⑶、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2.拟人

3.隐语(谐音)、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倒是无晴胜有情"。 4.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析】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杜牧的《赤壁》折戟沉砂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析】文中的"东风"指的是赤壁"火攻"的事;"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大乔是东吴之主孙权之兄孙策的妻子,小乔石东吴主帅周瑜的妻子,此二人的命运代表了东吴国家的命运。文中的"锁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被曹操虏去,意味着东吴的败亡。以"锁二乔"借代东吴的败亡,既显得委婉,又显得深沉,同时又能给人联想与思考。再举几个例子边声"通常是边塞上引发人们悲愁的风声、笛声、马的嘶叫等特声响氛围的借代;"长安"原为汉唐的都城,后世也作为其它国都的代称。因为汉唐是汉民族强盛的代表,所以后世用作其它朝代的代指,多少寓有昔盛今衰的感慨;"阳关""折柳"寄托离别,"鹧鸪""杜鹃"寓有悲愤;"石壕村"代穷苦百姓,"长生殿"代统治阶级......。 5.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析】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6.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析】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7.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析】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8.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析】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9.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析】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10.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迭题乌江亭》) 【析】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高中语文 选修大全之古典诗词40

高中语文选修大全之古典诗词:40 婉约词 十 张孝祥 临江仙 试问梅花何处好,与君藉草①携壶。西园清夜片尘无。一天云破碎,两树玉扶疏②。谁擫③昭华④吹古调⑤,散花便满衣裾。只疑幽梦在清都⑥。星稀河影转,霜重月华孤。 【作者简介】 张孝祥字安国,蜀简州(四川简阳)人,后卜居历阳(今安徽和县),遂被认为历 阳人。宋高宗时,廷试进士第一。历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在建康留守任内,赞助张浚北伐,受到免职处分。著有《于湖居士乐府》,有《双照楼景刊宋元明词》本,凡四卷。他的词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色彩,与张元干是南宋初期词坛双璧。他追踪苏轼,词风豪放,然亦有婉约之作。 【注释】 ①藉草:以草荐地而坐。 ②玉扶疏:指梅枝舒展。 ③擫:用手按捺。 ④昭华:即玉管。 ⑤古调:指笛曲《梅花落》。 ⑥清都:指北宋都城汴梁。 【评解】 此词借赏梅抒写爱国情怀。上片写月夜对酒赏梅,是实景。下片写忽听《梅花落》,不禁梦绕清都,是虚景。张孝祥词以雄奇奔放称,风格近苏轼。但此词却清幽含蓄,虽婉约名家亦不能过;而寄意收复中原,情真调高。 卜算子 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绝。去岁江南见雪时,月底①梅花发。今岁早梅开,依旧年时月。冷艳孤光照眼明,只欠些儿②雪。 【注释】 ①月底:月下。

②些儿:一点儿。 【评解】 素雪、明月、幽梅,三者具,则光景清艳。惟三者难以一时兼备,故今岁与去岁相较,不能无憾。此词即景抒怀,貌似冲淡,却蕴含无限今昔之感。前人谓张孝祥词有“潇散出尘之姿,自在如神之笔”,诚然。 西江月 题栗阳三塔寺 问讯湖①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寒光亭②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释】 ①湖:指三塔湖。 ②寒光亭:在三塔寺内。 【评解】 此词系作者重来江南时所作。史称张孝祥“年少气锐”,至作此词时,已历尽宦海风波、熟谙世态炎凉,故触景有感,流露出一种淡然的闲适之情。末两句的意境,与晋代诗人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相近。 菩萨蛮回文 堵莲红乱风翻雨。雨翻风乱红莲渚。深处宿幽禽。禽幽宿处深。淡妆秋水鉴①。鉴水秋妆淡。明月思人情。情人思月明。 【注释】 ①鉴:照。 【评解】 回文为倒顺、回环可读的一种诗体,虽涉文字游戏,亦颇可见巧思,非娴熟于语言艺术、驾驭自如者则不能为。诗中之回文体,魏晋已有;引入词中,此首是创例。全词八句,上下句均成回文,全词亦可回读,比通常回文诗只能全首回读者更为精巧。 菩萨蛮 诸客往赴东邻之集 庭叶翻翻①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②。楼上已清寒,不堪频倚栏。邻翁开社瓮③,唤客情应重。不醉且无归,醉时归途迷。

高中语文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之导学案(教师版)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及其特有的内涵。 2、学会从把握意象入手来把握诗词的内容,领会诗词的主旨。 3、养成注意积累的好习惯,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学法指导】 一、了解“意象”这一概念,学会赏析诗歌中的意象; 二、掌握“意象”这把钥匙,打开诗歌世界的大门,能够自主阅读、感悟、探索。 【高考试题】 09年浙江省1B高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10分) 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如“雁”“柳”“菊”“竹”“莲”等,它们在诗中往往具有象征意味。(1)从5个意象中选取了3个,指出其常见的象征意味。(3分) 意象:象征意味: 意象:象征意味: 意象:象征意味: (2)从5个意象中选取1个,结合具体作品,简析这个意象的特点及作用。(7分)(100字左右) 【意象概念】 古典诗词的意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带有主观情感的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 【积累意象】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送别诗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茂盛貌);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雪大貌)”。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5、芳草、春草。在古诗中常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怀念。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月亮。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2、鸿雁(孤鸿、断鸿)。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长久寄居他乡)伤感之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 1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篇一:高中语文古代诗歌形象优秀公开课教案 一颦一笑总关情 ---------- 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明确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答题模式与规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悟作者情思,培养鉴赏能力,提高解题技能。 二、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 1、分析人物形象类题型的解答。 四、教学方法: 1、引导法、自主探究法、讨论分析法等。 五、教学手段: 1、借助多媒体进行文字图片处理,以期提高课堂效率。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闰土少年时童真,善良,简朴. 中年封建,穷,悲观,保守是封建伦理制度下的牺牲品闰土是生活在重压下的纯朴善良的贫苦人民的代表, 别里科夫是个死板的教条主义者,是沙俄时期一个没落的知识分子代表。他盲目地维护着腐朽沙俄政府制定的种种落后体制、规定,却不知自身已被套上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套子”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古诗词中的形象,就是以语言为手段而创造的艺术形象,也称文学形象,泛指文学作品中整个的形象性表现、形象体系、生活图景。诗歌形象根据鉴赏的不同要求,大致可以划分为:人物形象、景物形象,物之形象三种类型。形象(意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1、人物形象(“人象”)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而这些形象往往以片断的形式表现出来,它需要读者以自己的想象去进一步补充。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种: 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在抒情诗中,诗人是通过直接抒写自己的主观情绪,来完成对自我形象的塑造。 (偏重抒情的诗歌)

粤教版-语文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3双基限时练 4.19 元曲三首

4.19 元曲三首双基限时练 一、基础测试 1.下列各组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A.luán銮.舆痉挛.孪.生鸾.凤和鸣 B.qù龋.齿黢.黑小觑.阒.无人迹 C.léi 擂.鼓花蕾.羸.弱累累 ..若丧家之犬 D.kē 南柯.坎坷.唠嗑.不落窠.臼 解析B.龋:qǔ,黢:qū;C.蕾:lěi;D.坷:kě。 答案 A 2.元曲里有许多俚言俗语或者口语或者衬词,这也是曲区别于词的一大特征,了解它对于读懂曲子十分重要,下列对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排门 ..:平常。 ..告示:打门。这差使不寻俗 索.应付:必须。乔男女 ...:装模作样的男男女女。 B.一.人马:一帮子。大作怪 ...:非常奇怪。 那大汉下的车 ...:天上的判官。 ...:下了车。天曹判 C.多娇女 ..处:糊...:打扮得十分娇艳的美女。你须.身姓刘:必须。根脚 ..从头数:出身。有甚胡突 涂。 D.白.甚么改了姓:禀告。施礼数 ...:行礼。 新刷来 ...几面旗舒:当头、迎面。 ...:刚洗刷过。匹头里 解析A.排门:挨门挨户;C.须:本来;D.白:凭。 答案 B 3.下面是对这三首元曲中几个句子所用手法的解说,选出不当的一项() A.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说南柯。(这一句的手法是用典,所用典故有的是史实,有的是传说,目的都是为抒发感情服务,这样的抒情方式是直接抒情。) B.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借用典故抒情,用典写出了世道险恶,人心叵测的社会情态。) C.凭阑拂袖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以景衬情,用飘飞的柳絮,弯弯的小溪,重重的山峰把相思之苦推向高潮。) D.《高祖还乡》的第一段写高祖来前村里的忙碌。(是反复铺陈,欲抑故扬的手法,目的是为下文造成戏剧性的结果。) 解析A项,用典抒情的抒情方式应是间接抒情。 答案 A 4.下列文学常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关汉卿,号已斋叟。元曲四大家之一。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

一、课题名称:《中国古代诗词及现当代诗歌选讲》 二、课程内容提纲 (一)先秦两汉诗歌 1 诗歌的起源和本质解说 2 先秦两汉诗歌发展概述 3先秦两汉诗歌选讲 (二)唐宋诗歌 1 唐宋诗歌发展概述 2 唐宋诗歌选讲 (三)唐宋词 1 唐宋词发展概述 2 唐宋词选析 (四)中国古代戏曲 1 中国古代戏曲概述 2 中国古代戏曲选讲 (五)中国现代诗歌 1 中国现代诗歌发展概述 2 中国现代诗歌选讲 (六)中国当代诗歌 1 中国当代诗歌选讲 2 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现状解说

三、课程三维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了解各个时代代表性的诗人和诗作,了解诗歌的流派特征和发展情况;通过对中国诗歌发展历程的介绍,使学生对中国诗歌发展有一个史的印象。 2技能目标:掌握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艺术技巧,学习品味诗歌语言,分析诗歌意象,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学习尝试创作诗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和表达能力。 3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国诗歌发展史,了解祖国深厚灿烂的文化,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积极借鉴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精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并树立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四课程实施计划 1课程目标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了解各个时代代表性的诗人和诗作;掌握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艺术技巧,学习品味诗歌语言,分析诗歌意象,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通过学习中国诗歌发展史,了解祖国深厚灿烂的文化,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 基本要求学习诗歌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诗歌发展历史;通过诗歌诵读训练,提高诗歌朗诵能力;学习品位诗歌语言和分析诗歌意象、把握诗歌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学习诗歌创作,提高写作能力。 3 主要课程诗歌基本理论介绍;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历史,古代诗词鉴赏;现当代诗歌发展史,现当代诗歌鉴赏;当代诗坛现状。

《元曲三首》同步练习

《元曲三首》同步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咸阳百二 ..山河 2.项废.东吴,刘兴西蜀 3.凭阑拂袖杨花雪. 4.恰.糨来的绸衫 5.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女 6.匹头里几面旗舒. 7.红漆了叉,银铮.了斧 8.你须.身姓刘 9.把你两家儿根脚从 ..头数 10.你本身做亭长眈.几盏酒 11.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 二、《蟾宫曲·叹世通过咏史叹世。但其咏史的角度和态度却又与众不同。试结合本曲所咏的史实和作者的观点作一些分析。 三、“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近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这是宋欧阳修《踏莎行》里描男女离别的场面,与关汉卿的《四块玉·别情》这首散曲所写的意境相近,但后人认为,关汉卿的散曲对女子的情感写得更加炽烈,尤其是“凭栏拂袖杨花雪”一句。请对此句作些赏析。并说说这首散曲的最后一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四、构思新奇,嬉笑怒骂,是睢景臣《高祖还乡》最主要的艺术特色,试对此作些赏析。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游万柳堂记〔清〕刘大櫆 昔之人贵极富溢,则往往为别馆以自娱,穷极土木之工,而无所爱惜。既成,则不得久居其中,偶一至焉而已,有终身不得至者焉。而人之得久居其中者,力又不足以为之。夫贤公卿勤劳王事,固将不暇于此,而卑庸者类欲以此震耀其乡里之愚。 临朐相国冯公,其在廷时无可訾亦无可称,而有园在都城之东南隅。其广三十亩,无杂树,随地势之高下,尽植以柳,而榜其堂曰“万柳之堂”。短墙之外,骑行者可望而见。其中径曲而深,因其洼以为池,而累其土以成山,池旁皆蒹葭,云水萧疏可爱。 雍正之初,予始至京师,则好游者咸为予言此地之胜。一至,犹稍有亭榭。再至,则向之飞梁架于水上者,今欹卧于水中矣。三至,则凡其所植柳,斩焉无一株之存。 人世富贵之光荣,其与时升降,盖略与此园等。然则士苟有以自得,宜其不外慕乎富贵。彼身在富贵之中者,方殷忧之不暇,又何必朘民之膏以为苑囿也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其在廷时无可訾亦无可称.称.:相称,符合 B.而榜.其堂曰“万柳之堂”榜.:标榜 C.今欹.卧于水中矣欹.:倾斜 D.方殷.忧之不暇殷.:殷勤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偶一至焉而已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B.力又不足以为之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C.则好游者咸为予言此地之胜不足为外人道也 D.则向之飞梁架于水上者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夫贤公卿勤劳王事 B.随地势之高下,尽植以柳 C.人世富贵之光荣,其与时升降 D.又何必朘民之膏以为苑囿也哉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贤能的公卿大夫整天忙于国家事务,根本不会有时间来为自己建造别墅;而那些庸俗贪卑的人,才会建造别墅来供自己寻欢作乐或向别人夸耀。 B.冯公在雍正时做了宰相,于是他在京城的东南角修建了一座墅园“万柳之堂”;等他后来犯了罪,被判处死刑,万柳之堂里便柳也没了,亭也塌了,万柳之堂便成了一片废墟。 C.万柳之堂曾是京城的一大胜景,园内曲径通幽,遍栽柳树,有池沼、假山、芦荻,有亭台水榭,云彩和池水错落映衬,景色非常可爱。 D.作者写作此文,是希望士大夫们能够从万柳之堂的兴衰中吸取教训,不再羡慕富贵这样的身外之物;那些已经置身于富贵之中的人,更不应该靠搜刮民脂民膏来为自己修建园林。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表现手法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表现手法 精神食粮 2013-08-25 1555 5d56b7b40102e9u1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表现手法 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⑴、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⑵、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⑶、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2.拟人 3.隐语(谐音)、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倒是无晴胜有情"。 4.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析】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杜牧的《赤壁》折戟沉砂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析】文中的"东风"指的是赤壁"火攻"的事;"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大乔是东吴之主孙权之兄孙策的妻子,小乔石东吴主帅周瑜的妻子,此二人的命运代表了东吴国家的命运。文中的"锁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被曹操虏去,意味着东吴的败亡。以"锁二乔"借代东吴的败亡,既显得委婉,又显得深沉,同时又能给人联想与思考。再举几个例子边声"通常是边塞上引发人们悲愁的风声、笛声、马的嘶叫等特声响氛围的借代;"长安"原为汉唐的都城,后世也作为其它国都的代称。因为汉唐是汉民族强盛的代表,所以后世用作其它朝代的代

高中语文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的音韵美教案

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的音韵美教案 ——诗歌是看得见的音乐 树德中学尹德华 初中课文<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说:“法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是最清晰的语言,最严谨的语言。”小弗朗士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也深深地震撼了我。一个小学生可以惊叹祖国语言的美,哪怕是个小小的发音。我还记得一个英国小孩自豪地给我朗诵一首小诗: I try I try to do my best each day , 每天我都在尽最大的努力, In my work and in my play . 无论是工作还是嬉戏, And if I always do my best , 只要我坚持不懈地努力, I needn't worry about my test . 就不必为考试着急 .听懂的部分我感受到了美,没听懂的部分我也觉得很美。美在音节,美在唇齿之间。可是,今天我要说,中国汉语言更美!不仅外型美,音域美,书法美,而且意境也美。尤其是古诗词,读懂了,品味它的意境,研读它的词句, 读不懂也能够赏析它的外型美,聆听它的音乐美,感受那份读不懂的晦涩与朦胧之美,还有那令人销魂的音韵美,更有那停留在唇齿之间和满口的余香。 同学们:你们知道多少诗歌的知识?有关诗歌的音乐美你又知晓多少?老师有几个疑问希望得到你们的帮助。21世纪最受欢迎的人应该具备七种能力。其中,筛选信息的能力和说服他人的能力,当然还有我们每天都在训练的不断学习的能力,你们的这些能力具备了吗? 教学设想:由于学生对诗歌的知识了解甚少,对于诗歌的音乐美没有更真切的了解,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很难体会出诗歌的音韵美,所以在诗歌的鉴赏上没有真正的深入下去。更重要的是没有了那份对诗歌的狂热的喜爱。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语言的音乐美的具体体现,激起对古典诗词的那份狂热。 2.运用这些诗歌知识运用到诗歌鉴赏中。 教学重点: 1.关于诗歌语言美的几个关键问题。 2.双声、叠韵、平仄、押韵的音乐美。 3.高考试卷中怎样具体作答。 4.培养学生吟诵诗歌的浓厚兴趣。 一、引入:中国古代诗歌是世界上最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之一,自它产生之日起就跟音乐有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在后来的发展中,它虽然从音乐中分离出来,但它具有浓郁的音乐美质,主要表现在节奏的回环美、音调的抑扬美、声情的和谐美。这种音乐美使得中国古代诗歌具有长存不衰的魅力。 吟诗玩词。 古琴声具有平稳、宁静的精神,缺乏跌荡起伏的戏剧性。琴是自娱,铮是娱人。 今天老师有几个有趣的问题,希望得到在座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 问题1:为什么古诗中以五言、七言的居多?而没有发展出较多的六八言诗歌? 问题2:五言、七言的音乐美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问题3:古诗的声调、节奏的美的具体体现又是什么呢? 问题4:了解了这些知识对诗歌鉴赏有没有好处呢? 二、诗歌与音乐的妙合关系

高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鉴赏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22617842.html, 高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鉴赏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作者:陈静 来源:《家长》2020年第01期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鉴赏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的限制,以及古典诗词本身的深奥性,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诸多的难题,因此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如何更好地提高古典诗词鉴赏教学有效性则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本文在此背景下进行研究,提出有效性指导策略,以期更好地为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古典诗词;高中语文;经典名句 教育部在最新修订的课程教学标准中,要求学生能够对古典诗词鉴赏有足够的兴趣,能够从掌握最为基本的鉴赏水平和鉴赏方式,从而更好地丰富高中学生在古典诗词方面的文化积累,从而全面提高高中学生的文学素养。但是就目前高中语文教学来说,其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课堂教学有效性不高,以下就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针对古典诗词鉴赏教学进行分析,提出几点教学有效性策略。 一、以創作背景为切入点 古典诗词是文人根据自己的生平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为体裁进行创作的,这也就说古典诗词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代表了作者的性格、创作手法、情感以及社会背景,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古典诗词鉴赏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妨以作者的生平,或者以诗歌创作的背景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这样可以更精准地让学生把握整个诗歌的中心思想,从而全面地掌握诗歌主旨。比如说教师在进行《登高》一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快速了解该诗的主要内容,首先就可以让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杜甫在创作这首诗时,其正处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在这一年中杜甫已经56岁(对于当时的社会已经算是高龄),杜甫在夔州到了穷困潦倒的境地。虽然当时的社会已经过了安史之乱,但是还百废待兴,还会受到安史之乱的影响。除此之外此时年岁已高的杜甫身患恶疾。有一天杜甫独自登上白帝城的高台之上,然后有感而发。这样经过简单的作者生平以及创作背景介绍,学生就可以体会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杜甫的思想,从而引发学生与杜甫之间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对古典诗词鉴赏产生浓厚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明确学生主体地位

高考语文-古典诗词常见意象分类汇编(全)

高考语文-古典诗词常见意象分类汇编 在高考中,有一些意象是反复出现的。笔者在此用一首小诗把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进行总结,以助考生记忆,从而更好地解答诗词鉴赏题。 一 植物类 植物类:以植物的某些特征比喻或象征,形成意象相对固定的内涵。 如:芳草、芭蕉、梧桐、松柏、竹子、梅花、兰花、菊花、牡丹、桃花、扬花芳草 1.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2.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例诗: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芭蕉:常与孤独忧愁凄凉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梧桐:表示凄苦、寂寞、惆怅 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更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梅花:象征高洁、不屈不挠的品格。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松柏:象征孤直、顽强 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柳: 1.常暗喻离别。 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 许浑《咸阳城东楼》“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黍离:

《诗经?黍离》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过西周故都,看到故都长满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例诗:许浑《登洛阳古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 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 例诗:王勃《滕王阁序》:“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菊花象征高洁、隐逸、脱俗; 桃花象征美女的容颜; 牡丹象征高贵、富贵; 杨花象征飘零、离散。 柳絮、杨花——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 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给人一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易引起离别者的愁绪。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问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选“杨花”“子规”点明时令,其飘零之感、流离之恨,跃然纸上。苏轼《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离人泪。”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