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政法理学学科博士生经典解读课程

西政法理学学科博士生经典解读课程
西政法理学学科博士生经典解读课程

西南政法大学法理学学科组博士生经典解读课程(部分)

柏拉图《法律篇》(1)

作者:褚宸舸

(https://www.360docs.net/doc/723103035.html,/system/falibbs/index.asp)

(选用版本:柏拉图《法篇》,见王哓朝翻译《柏拉图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指导老师:付子堂文正邦赵明朱学平王威

博士生:王恒赵树坤熊毅军周祖成谢宝红陆幸福

导论

付子堂老师:把?西方法理学?和?法学经典研究?两门课合在一起上,这是导师组反复研究的结果。这个学期我们主要研究柏拉图,以柏拉图的《法律篇》为主。希望在最后能有一个研究成果,即?柏拉图的法哲学研究?。

研究法理学必须对西方法理学这条线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但我们在认识当代法理学的问题时候必须在源头上找到一些解释的根据。因此博士生和硕士生对中国和西方这两条线都必须有一个认识,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研究西方法理学必须从源头上做起。只有对西方法理学发展之源有一个认识,对这个源头有一个比较系统的准确的把握,我们才能够对整个法理学特别是西方法理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把握。

我们的学术传统就是强调基础,强调对学生基础的训练。从法理学来看,基础的训练就是强调对原典的研读和把握,因此要求大家在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阶段要注意对一些经典著作的精读。当然,不可能对每一本经典都精读,但要尽可能地读一些原著。但读原著不能一知半解,一个学期哪怕是读一本

书,只要读懂、读通就能够受益匪浅,对我们终身的学习和研究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上个学期我们选了几本书做了试验,取得了一定效果,当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个学期我们准备集中到某一个或少数几个的经典人物,从西方法律思想史上来看的经典人物。在这些经典人物中我们要集中到一本或几本经典著作,来做更加集中的研究。这个学期集中在柏拉图,按照武汉大学邓晓芒老师的授课方式,逐段甚至逐句的讲解,不能大而化之。这种做法在我们学校刚刚推行,但在其他学校早已存在。沈宗灵老师早在80年代在给北大法理学专业的学生讲法理学的时候就把勒内〃达维德(Rene David )的《当代主要法学体系》印给学生,一段一段地读。这样做对大家都有好处。

今天我们来研究柏拉图,先简单讲一讲为什么要研究柏拉图,然后再介绍一下柏拉图的基本情况,在这个基础之上再进入柏拉图的著作。我们主要以人民出版社出版、王晓朝翻译的《柏拉图全集》四卷本作为蓝本,同时大家可以参阅其他版本。所以要求博士生每人都有一套《柏拉图全集》。同时可以参阅张智仁与何勤华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柏拉图的《法律篇》。

作为第一节课,我们需要一个开场白或者说是导论,先简单说一下为什么选择柏拉图,因为他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是一个处于源头的思想家。我们讲法治思想、法学思想或者说是法律思想都有一个源流。包括研究当代法理学的问题,比如法和自由、法和正义、法和权利甚至法和道德等等也是如此。这个源就是古希腊、古罗马。如果我们离开了古希腊、古罗马,很多问题就说不清楚。中国思想的源头当然也在古代,比如孔孟。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大家要注意中西的比较,建议大家看看已经有的研究成果,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是蒋庆的?关于柏拉图和孔子的法律思想比较?,收录在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孔子法律思想研究》中。另一个是夏勇写的一篇文章,收录在刚刚出版的《法治源流——东方与西方》。其他学者关于孔子与柏拉图的比较研究的论

文可以搜集参考。从西方来看,柏拉图的影响非常大,现在讲的正义、和谐必须提到柏拉图。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讲和谐就是各得其所,各守本分。金银铜铁造就了不同素质的人,形成了不同的等级,有着不同的使命。柏拉图的法律思想在今天看来仍然非常重要。我们的法制建设也有许多可以从柏拉图处得到借鉴。

《哲学的历史》(马丁.奥利弗著)中有对柏拉图的评价,说柏拉图的遗产意义难以评估,就是说柏拉图的思想对于整个人类来说是一份无法评价、具有重大价值的遗产。?柏拉图的遗产意义无法评价,在林林总总的各色学派中,很难找到一个没有吸收过他的著作的哲学。?到目前为止的每一部哲学著作都吸收了柏拉图的思想因素。在后世哲学家的著作和基督教的教义中,柏拉图的思想影响一直保持着巨大的辐射力,他的政治思想如果我们能解释其中的时代错误的话,至今仍然适用。有些哲学史家认为,直到最近西方哲学才摆脱了柏拉图思想的控制。也就是说一直到近现代,西方哲学史都没有摆脱柏拉图思想的控制或是受到了他的影响。就像中国人对于法律问题的考虑也是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了儒学的影响。每一个人在研究法律思想的时候都打上了孔子的烙印,这是中国文化传统所决定的。广而言之,整个学术思想史都受到了古希腊思想源头的影响即柏拉图的影响。即使有创新也是在批判柏拉图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这就是我们要仔细对这些经典作家的经典著作进行研究的原因和意义。此外我们还必须对其他经典作家的经典著作进行研究。对于前人知道得越多,我们可能取得的成就也就越大。有了一定的学术根基,才能对现当代的学术问题有一定认识。

对柏拉图的总体介绍

接下来我们对柏拉图作一个总的一般性的介绍。大家在有一个总体性的认识之上再进入对柏拉图的《法律篇》的深入研究。柏拉图(公元前427年

——公元前347年),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在古希腊哲学史中柏拉图起着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苏格拉底的生卒期是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亚里士多德的生卒期是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柏拉图是西方古代文明的主要代表。从西方法律文化来看,古希腊时期是西方法律文化的萌芽和形成时期,在这之中柏拉图起了奠基性的作用。著名的哲学家怀特海讲过,?一部西方哲学史不过是对柏拉图的注脚?,也就是在对柏拉图进行发挥和进一步解释。精神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对柏拉图评价也相当高,说他是人类的导师。如果没有柏拉图的理念论就不可能有黑格尔的精神哲学。马克思评价柏拉图说他是古希腊罗马时代的至圣。因此我们说在整个西方人类史上,柏拉图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孔子。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版的具有代表性的名人大词典中都将柏拉图作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我们要注意柏拉图原名亚里士多克勒(Aristoklēs)但他的真名却往往被人淡忘。他有两个哥哥。柏拉图生于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古希腊的思想文化是非常发达的,因此柏拉图在青年时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由于其母亲是梭伦家族的一员,所以柏拉图也就是梭伦家族的第六代后裔。他的一生主要是居住在雅典,而雅典是当时古希腊民族文化的中心。柏拉图的最高理想就是:哲学家成为政治家,政治家成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书呆子而应该能够学以致用,同时有哲学思维和能力的人就应该掌握政权。反之,掌握政权的人也应该有哲学头脑。对柏拉图一生影响最大的就是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他在20岁时拜苏格拉底为师,一直学了10年直到苏格拉底被雅典的民主派判处死刑。柏拉图和他的老师一样反对民主政治。其后柏拉图四处漫游,在他28岁到40岁这一段曾经到过意大利、埃及、西西里,边考察边向一些君主宣传和动员,希望能接受他的政治主张。他三次到西西里岛企图说服城邦统治者建立一个理想国,但没有被接受。在回雅典的途中他被卖为奴隶,后被朋友

赎回。他的四处游历的经历类似于中国的孔子。在公元前387年他最终回到雅典,他发现去号召统治者接受他的主张难度相当大,于是他潜心教导学生。在朋友帮助下,他在雅典城外西北角建立了一个学园,来教授他的学生。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回到雅典,在被称为Academy的地方建立了一个学园。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大学的一个使命是传授知识进行学术研究,进行知识的传承,把人类既往的知识告诉下一代;另一使命是创新,对人类的知识有所贡献,用邓正来的说法就是知识生产。这个学园具备了以上两个使命,另外还提供政治咨询,培养政治人才。公元前386年,由郊区迁至城里,一直到被东罗马的皇帝关闭,前后有900百年的历史。柏拉图在这个学园里进行著述进行教育事业,他一边教学一边写作长达40年。学园开设四门课程:数学、天文、音乐和哲学。他特别要求学生不能生活在现实世界里,而要生活在头脑所形成的观念世界里,这是柏拉图教育思想的独到之处。他说,画在沙子上的三角形可以抹去,三角形的观念是抹不去的。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里的许多东西是可以抹去的,但是观念是抹不去的,所以观念世界才是永恒的,现实世界是暂时的。这是黑格尔十分推崇的。唯心主义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柏拉图。有时我们体会一下会发现唯心的才有可能是正确的、有趣的,唯物主义的未必有意义。

柏拉图的学园在西方开创了学术自由的传统。这个希腊世界最重要的人才库和思想库,目的之一就是要为城邦培养人才,希望用这些思想来影响统治者,他所追求的最高理想是培养?帝王师?。因此,后人评价这个学园为?政治训练班?,柏拉图用他的政治哲学来培养各方面从政的人才。值得肯定的是他?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在我们今天值得继承和发扬。

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在参加一次婚礼时无疾而终,享年80岁。死后埋葬于学园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为他作了悼词,载于《柏拉图全集》第一

卷。

从西方思想史上来看,柏拉图是第一个有大量著作流传下来的思想家。之前的很多思想家著作都未流传下来,例如今天对苏格拉底的认识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最主要是柏拉图以及色诺芬,后者著有《回忆苏格拉底》,而苏格拉底本人的著作并未流传。柏拉图的很多著作是以苏格拉底之口来说明的,但有些思想未必来自苏格拉底。

柏拉图以继承老师的大业为己任,但从思想上来看又不停留于老师的思想,他在老师的基础上作了很大的丰富和发展。柏拉图著作多为对话体的形式,这种写作方法是古希腊文明给全人类的巨大遗产,对以后影响很大。有人评价说,柏拉图的著作不仅是哲学著作,也是文学作品。柏拉图的对话和希腊史诗、戏剧一样,有着非常美丽的文采,又有着非常感人的魅力。因此,我们在研究时对文体也要重视。柏拉图流传下来的著作都是对话体,这种对话体运用特别灵活:不是从抽象的概念而是从具体的事例出发,生动鲜明、层层深入。不仅能从中看到思想的最后的结论,也能看到活的思想的发展的过程。有的学者评价说,柏拉图树立了对话体的典范。因此从文学史上来看,它也是对人类的卓越贡献。柏拉图的著作不仅在思想上哲学性很强,在文风上也有很大贡献。

柏拉图的对话有26篇(对于篇数问题本身就是个学术问题,存在争议),其中特别是《理想国》影响最为深远。《法律篇》是柏拉图的最后一篇对话,也是其中最长的一篇。他从74岁才开始写作该篇,因此是集中了他一生的智慧,对他的经验教训作了总结,也是唯一没有苏格拉底作为对话者的著作。在柏拉图的对话中,从法律思想史上来看,我们常提到的有五篇:《申辩篇》、《美诺篇》、《理想国》、《政治家篇》和《法律篇》。要了解柏拉图的法哲学思想,首先要了解他的哲学理念。柏拉图的哲学体系的核心就是他的?理念论?,

其?理念论?的内容是: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而物质世界是不真实。因此他要求他的学生不能生活在物质世界里,而要生活在由头脑所形成的理念世界里。物质世界是理念世界模糊的反映。他以?美?举例说,在我们看到鲜花这类美的东西进行评判时,我们心中已存在一个美的理念,这就是美的原型;现实世界中我们称之为美的东西,是因为它与理念世界存在的原型相符合;那个理念世界的美又来源于绝对的美——美的原型,其他东西都是对这个原型的模仿;美的东西是千千万万的,而理念之美、原型之美只有一个;所以真实的世界就是理念世界,而物质世界是不真实的。因此,柏拉图通常被评价为客观唯心主义。哲学错误在于抹煞了客观世界,把假定当作了真实。但是正如有学者认为,研究黑格尔时我们要?头朝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柏拉图的价值可能正在于他的唯心,当然也有人说这是他的错误。我们在理解他的法哲学时,首先要对他的理念论有一个认识。

研究柏拉图还要注意他的?知识论?。人的知识是先天固有的,因为人的灵魂是不朽的。人处在不断投生的过程中,灵魂在理念世界中是自由而有知的,因此,作为理念的知识是先天就有的。但是灵魂需要有一个载体、知识需要有寄托,这个寄托就是人的肉体。人有了肉体之后知识就被遗忘了,所以我们要学习要接受教育。学习的目的是获得知识,而获得知识的过程就是回忆的过程,因此认识的过程就是回忆的过程,是不朽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但同时他又告诉我们,这种回忆的本领不是所有人都具备的,只有极少数具有天赋的人才具备,这些天生有智慧的人就是?哲学家?;除非让哲学家来治理国家或者是让统治者具有哲学家的智慧,否则国家是难以治理好的。这就是他的?哲学王?思想,也就是理想国的制度。

接下来我们进一步认识一下柏拉图的法律思想代表作的三部曲,《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这次我们的中心是研究《法律篇》,同时我们

必须要对其他两篇也要有所了解。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前两本书。《理想国》一般被认为不仅仅是哲学家的宣言书,而且也是哲学政治家所写的治国纲要,同时它也是人类文化史上第一本研究政体的专著。《理想国》内容非常广泛。

具体问题包括家庭、婚姻、优生、节育、独裁、专政、公产、教育、宗教等等问题。《理想国》又叫做《国家篇》,有一个副辬题是论正义,理想国就是企图建立一个正义之国。《理想国》有十卷,分成三个部分,一到五卷是第一部分,主要论述国家具体的组织,讨论正义、道德、教育和他的理念论等问题;六到七卷是第二部分,主要论述统治者必须是?哲学王?,另外就是对?哲学?和?哲学王?做的一些定义;八到十卷是第三部分,主要讨论了几种政体以及这些政体的优点和缺点。当然这种划分仅供参考,还存在别的划分。

《理想国》法哲学思想简介

《理想国》中的法哲学思想很丰富,我主要强调四点:

一是正义论。《理想国》的副辬题就是?正义论?,我们首先要把握他对?正义?的认识。正义就是和谐、各守本分。这本书以正义为出发点,又以正义为归宿,全书是以研究正义作为主题,围绕正义来讨论问题的。《理想国》一开始就提出什么是正义,没有直接回答。在后面的章节中,他用人作比喻进行解释说,人如果是正义的话,人的灵魂的各个部分就是和谐的。相应的,一个国家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谐统一,这个国家就是正义的。结论就是,和谐统一只能建立在各个组成部分按照各自的功能各司其职之上,否则就是不正义的。比如他认为人有三种天性:理性、志气(激情)、欲望。理性使人有获得知识的能力,表现为智慧;还要有志气,有了这种天性于是人就有了发怒的能力;另外人还有欲望,如果没有欲望,就不成其为人了。人有这三种天性,但是理性应该占上风,志气受理性的支配表现为?勇敢?,欲望受理性

向支配表现为?节制?。从人的身体来,有头脑、身体和脚。头脑要思考、脚要走路、身体要干活,这三个部分协调一致就达到了和谐的境界。推而广之,国家也是这样,人有头脑,国家要有一个首脑,就是统治者。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要守本分,各司其职。人有三种品德,国家也应该有三种人:第一是有智慧之德的统治者,第二就是具有勇敢之德的军人,第三种人应该有节制之德的供养者,也就是我们说的劳动者。按照柏拉图的说法,理想国有三个不同等级的人。有统治能力的人是上帝用金子做成的,专门领导别人,也就是哲学王;第二个等级的人是军人,是上帝用银子做成的专门从事保卫国家的工作;第三个等级的人是劳动者,是上帝用铜和铁做成的。这三部分人各司其职,统治者把国家治理好,军人把国家保卫好,劳动者把该干的活干好,各个部分就和谐统一了,这个国家就正义了、就完美了、就理想了。就好像人有个上中下,有头、身体、脚,它们和谐一致、各司其职。演奏音乐时也需高度和谐,才会好听。

二是法官要医心治心。在《理想国》的第三卷中,专门论述了法官应要怎样工作,如何培养法官,他认为法官要医治人的心灵。一直到现在,在法哲学中,仍然有这种认识:我们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就是要医治社会病,和医生的使命是一样的。医生治疗人的身体,法官应该是治疗人的心灵或者说社会病。法官应该是老年人,因为人太年轻了,不知道什么是正义和不正义的。人在很晚的时候才可能知道不正义是怎么一回事。所以在长期的训练当中,我们应该逐步地认识正义的优点和不正义的邪恶。另外还谈到了怎样培养好的法官,认为法官要有好的灵魂。

三是倡导贤人政治,轻视法律。在《理想国》当中,他是轻视法律的,理想国的理想不是法治,而是贤人政治。国家要完善,就必须要哲学家当国王或者让国王成为哲学家。哲学家具有渊博的知识,他是最理想的统治者。

如果施行法治,就会限制哲学家的头脑。他说用法律条文来束缚哲学家是愚蠢的,就好像是要强迫一个有经验的医生从医学教科书的处方中去抄袭处方一样。有智慧的人是不应该受限制的。《理想国》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解释什么叫哲学王:他要有智慧,应该是个热爱智慧的人,应该是个洞见真理的人,应该是个智慧的爱好者;他酷爱各种知识,永远不厌烦,有正义感,能认识美等等。

四是他认为有四种不完美的政制。在《理想国》后面几乎有一半是描绘这些他认为是不完美的政制:荣誉政制、寡头制、民主制、僭主制。其中他认为,民主制也是不好的政制;寡头制是少数人的统治;荣誉政制把荣誉作为第一位;僭主制也是不好的,因为荣誉政制中统治国家的人是那些贪图虚名、争强好胜的人。在其他政制中也存在缺陷,最好的还是贤人政制。

《政治家篇》简介

《政治家篇》篇幅很短,有一个副辬题是?论君王的技艺?。这一篇主要是对政治家作了一个定义。前面三分之二基本上和法律关系不是很大,后面的三分之一有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他坚持认为最优秀的统治是没有法律的,因为法律的统治是不灵活的。他说?因为法律从来不能用来确切地判定什么对所有的人来说是高尚的、最公正的,从而施与他们最好的东西。由于人和人的差异,人和人行为的差异,还由于人生活中的一切都不是静止不变的,所以人和专门的技艺都拒斥针对所有事物和所有事件颁布的所有规则?。{单行本95页}因为法律是针对所有事物和所有事件而定的一个规范,但是人跟人行为之间是有差异的,用一个静止的东西来要求人类的行为是不妥当的,法治的弊端就在于此,所以他不主张法治。他举了一些例子,比如说医疗,如果医生按照一个统一的规定治病,就会把人治死。如果用统一的法律来治理国家,这个

国家就完蛋了,这是当时他的认识。优秀的统治者是独立于法律的。为什么说统治国家是一种技艺呢?因为统治国家就像绘画一样是一门艺术,这有点类似于中国的?治大国如烹小鲜?。他把统治者比作画家,要合理运用各种颜色,才能达到和谐,形成精美的图画。一个君主在统治的时候要清楚地知道,要如何公正的对待每一个人,使大家能够协调起来。真正的政治家能够把国家组织好,也就是把各种心灵的人组成一个坚定持久的联合体。另一方面,他注意到,如果一个真正的统治家没有出现,法律的统治是次等好的。在运用法律的时候,经验起着指示性的作用,尽管法律有很多缺陷,但是总比没有法律的统治要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政治家篇》是《理想国》到《法律篇》的一个过渡。他说如果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不是哲学家,而且在短时间内又没有办法把统治者变成哲学家(柏拉图和孔子都希望统治者变成贤人),法治就比人治要好。这种统治虽然不是最好的统治,却是第二等好的统治。从这个意义上,《政治家篇》在《理想国》的基础上向前进了一步。另外在这本书里对政体作了很详细的分析,主要包括六种:王政、暴政、寡头政体、贵族政体、有法律的民主政体和没有法律的民主政体。这六种政体是可见的国家政体,它们都是对第七种政体的模仿。所谓第七种政体就是完美无缺的政体。这六种政体当中最有可能成为第二等好的是王政。在所有有法律的政体中,民主政体是最不好的,在所有没有法律的政体中,民主政体是最不坏的。{中国青年出版社单行本112页}

《法律篇》简介

《法律篇》是柏拉图所有对话中最长的一篇,也是他最后的著作。他74岁的时候开始写作这个对话,其显著的特点是苏格拉底没有作为对话者出现。在《法律篇》中,三位老人在克里特相遇,讨论法律的好坏。一位是克里特人,一位是斯巴达人,一位是雅典人。克里特人和斯巴达人要求这个雅典人

来讨论一下优秀的制度应该有什么样的法律。整篇对话就是这样开始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讨论一个优秀的制度应该有什么样的法律。他们的基本观点是法律在理想国中是不会产生的,因为理想国是不需要法律的,在理想国中,不存在不正义的现象。需要法律来统治的地方必定有不正义的现象存在。法律的统治无论如何都是第二流的,这体现了柏拉图晚年的一些思考。《法律篇》一共12卷。1-2卷是讨论立法的基本原则,3卷讨论国家的起源,4、5卷讨论国家的各种政体,6卷讨论官吏的任命,7卷讨论教育问题,8卷讨论爱情,9卷讨论惩罚,10卷讨论宗教和神,11卷讨论贸易和遗产,12卷讨论军事和外交。

《法律篇》的写作目的就是为了恢复法律在希腊人道德观念中所占有的地位。从柏拉图的法哲学的基本观点来看,有五点:一、法律是理性的命令;

二、法律是一条精致的纽带,因此它具有韧性,是神圣的;三、?善?是制定法律的最高辬准;四、混合政体是最好的政体;五、强调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性,一个国家没有法律的权威就会覆灭。这本书的直接影响了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论?可以说是直接来源于柏拉图的《法律篇》。从整个西方法律思想史来看,柏拉图的《法律篇》起到了推动作用。在这个开场白的基础上,我们再来详细研究《法律篇》。

付子堂老师:今天下午我们和文老师、赵老师以及大家讨论一下研究柏拉图法哲学的意义,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门课程,为什么要研究柏拉图的《法律篇》,我们先作一个导论,然后进入正题。研究方法的问题,我们想通过朱老师借鉴邓晓芒教授的研究方法,研究的思路。先请文老师发表自己的意见。

文正邦老师:我简单作些补充。这学期法理学博士的两门课程,《经典解读》和《西方法理学》之所以要合并,其主要意图在于为了集中精力突出

重点,深化和拓展对重要法理学思想的认识。之所以本学期开始我们选择了柏拉图,是因为柏拉图在人类政治法律思想史上和哲学史上,都是不可轻视的人物,其重要意义和价值付老师都已经做了阐述。尽管在学术界也有人将苏格拉底比做西方的孔子,我个人觉得还是应该将柏拉图和孔子做相对照研究,对他们在思想史上的源头地位更加重要。把柏拉图和孔子作为西方法理学的源头来研究,还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既具有重大的意义,又确实集中了哲学史和法律思想史上非常复杂非常奇特的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柏拉图反对民主制,反对雅典人城邦民主制。我觉得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之死是个迷,现在还没揭开。尽管现在思想解放了,但它的意义还值得研究。有人认为苏格拉底死是因为他反动,因为他反对雅典人民主制,他罪有应得。现在我们逐渐恢复了苏格拉底的地位,对他的死不能那么简单评价。苏格拉底之死有其深刻的法哲学意义,但是还没发掘出来。有很多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问题。再比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从哲学王到不得不选择的法治,我认为在柏拉图身上也体现了德治和法治,体现在哲学王身上,也演绎了中国古代的德治和法治之争。柏拉图比孔子高明的地方,孔子的德治和仁政始终没有走出来,没有走向法治。柏拉图却最后走向法治。这是思想的选择,在古希腊时代,在柏拉图身上也演绎了德治和法治之争。总而言之,牵扯着人类思想史上许多重大的奥秘,需要去开掘。所以我们导师组一致同意选择柏拉图作为我们的解读对象。首先选择《法律篇》作为经典来解读。我们决定两门课的合并,要能把两门课的特色都体现出来。确实我们要下苦工夫,正本清源,旁征博引。我们要学习邓晓芒先生讲经典那样,一句一段的解读追根溯源,探索其本意。把这个工作做好之后,同时,我们要求放在中西法理学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来理解。

我受导师组的委托,准备起草一个教学方案,关于柏拉图《法律篇》的

法哲学的解读与追索。但没有写完,因为太复杂了,现在想征求大家的意见。从总体要求上提供这么几个思路,首先要正本清源,追索其本意,进而必须对其思想观点和理论进行发掘和追思,必须做到一个深入一个提高。深入到法哲学的角度,提高到法学史和法理学发展史的高度,来对经典作家的著作进行纵深的评价和研究。并且做到四个结合:第一,经典作家的法律思想要和他们的其他思想要结合,比如我们读柏拉图的《法律篇》必须要和他的《理想国》和《政治家篇》相结合;第二,经典作家的著作要和同时代的或相近时期的法学家和思想家的著作和思想相结合。比如柏拉图必须要和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相结合;第三,要与后世特别是对近现代的影响和发展相结合;最后,是与中国同时代的思想家和法学家结合。通过这种纵横追思,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这只是提出了一个初步的思路,至于具体实施和分工,我们研究一下再作出。关于这个工作,我们再请赵老师补充意见。

面对经典的态度

赵明老师:对于这个工作能否进行下去,我没有底。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没有底。能否坚持下去,先走一段时间再说吧。但是我们转换一个立场,我们就能坚持下去了。我们是学生,是读书,不是传道者,也不是研究者。我们面对一个经典的作家,经典的作品,阅读它,拜读它,没有什么目的。不一定要读一段就要写一篇论文,读完了我们整体的结果就出来了。如果带着这样一个态度,余下的就是一个意志力的问题。这个我们自己就可以把握了,你想玩你就玩去,你要觉得你不想玩就继续读下去。还是一个学习的问题。可这个学这个习就具有意义了。怎么学怎么习,如果你是想要面包,那就不要学习了,因为你就想找钞票,想找有面包卖的地方,那就不是读书了,跟学习没有关系了。我想我们要解读经典的话,要跟邓老师那样。在邓老师

那个地方,我跟邓老师是读《纯粹理性批判》有半年,后来就中断了。既然我们是学生,我们是学习,对柏拉图目前我们什么都不知道,就象小学生一样。柏拉图里面,如果你都觉得有毛病,这里那里,最好把这种傲慢这种无知,先自己修炼一下,不然我们读不下去。作为一个学生我们应该有端正的态度,那就是我们在柏拉图面前应该是个小学生在读柏拉图,觉得里面有毛病的时候,应该把自己的傲慢和无知克服下去,不然无法读下去的。我们要反对这样的态度,从自己的欲望出发来读经典,会发现柏拉图什么都不对,什么都不是,比如说《理想国》里面出现哲人王的统治,这让人受不了。这方面的代表就是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他说城邦是封闭的,我们今天需要的是自由和民主以及法制,似乎柏拉图并没有给我们。很长时间以来柏拉图给了我们一个所谓从?人治?到?法治?和?理想国?到?第二等好的国家?的转变,好像这是他给我们的贡献。实际上我们从我们今日的欲望上而言,现代社会讲究经济性效益而言,柏拉图也没有必要读了!因为他有个学生叫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经典的?法治?定义。那就可以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学着走,可是如果这样似乎也不对,亚里士多德连阿奎那的境地也没有达到,这样下来阿奎那的地位也会不保。所以这涉及到我们解读经典的问题,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立场是很重要的。我们应该首先放弃现有的立场,我们应该做这样一个假设:既然柏拉图已于公元前347年死去,到现在这么长的时间段,为何人们一直在读他,解说他,甚至版本的不同都可以做研究?是拉起虎皮做大旗?其实我们应该假设他的文字经过两千年的淘洗,仍然具有他的意义。我们去读他是为了开启他的意义。这种意义如何解放?是从我们自身观念中解放,读经典是挽救我们自己,是教育我们自己,读的时候不能带有我们自身的框架来读。即使他错了也错的有意义,错得更深刻,错误都比我们的正确更深刻更有意义。我们读书时候要讲求自己的克制,自身的

教育态度端正以后,我们才可能去读,不要一读到一句话立马就把我们自身的东西放进去,就想到今天。这样的话就不用读经典了,要把他的每个章节,每个段落,每句话,每个字都是视其有意义的。我们要去解放他的意义,这也需要我们的眼光,要我们的努力,如果只是以文本对文本,就如同小学生读语文课本——死记硬背了!看书不是翻辫全书去寻找自己需要的字眼,这里有?法治?划下来那里是?人治?又划下来,其他的就不管了。我们做的就成了挑选的工作,只选择我们要的东西!这样一来你还怎么一字一句的读?我们应该研读每个只字的背后博大精深的思想。不要停留在文本本身来读文本,还需要经纬!《法篇》开篇就是问?神与人?的关系。如果是对他进行意义解放的话,他的文本中无论是时间,地点,人物,都是有意义的,不能当做文学来读。柏拉图的对话当然可以从文学角度来读,但我们来研读他的时候却不可以如文学那般来研究。关键是我们要走到他的世界中去,要借用文本之外的大量东西,神话,诗,悲剧,喜剧,历史,我们要以此为中心,它凝聚了所有的东西,其余的事件在这里显现出意义。如同一束光,所有的无序之物在这里都呈现出意义和秩序。之所以叫读经典,就是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放过,所有的都有意义。《法篇》在城邦之外,而《理想国》地点又不一样,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为何要正午时间下山?这是以?小?中蕴涵着?大?,黑格尔的?有限蕴涵着无限?。我们一个字一句话来讨论是大气魄的,有目的,有方向的。对话,书信,这样来读的话,真是一个轮回,能以读书的终点再作为起点。他的作品有着这样的承受力。《理想国》,《政治家篇》,《法篇》每个章节都有着自己的循环。《理想国》每卷都是个循环,而一卷到第十卷又是个循环。《法篇》到第九卷是就开始往回走了,讨论战争。《理想国》正义的讨论也就是在战争的时候讨论,?猪的城邦?是没有正义的问题的。?战争问题?一直影响到黑格尔,战争在他的《历史哲学》,《法哲学》里面都是重要

问题。你这样循环的解读下去,你会发现他说的?哲学王?和我们今天讲的?人治?,?法治?有很大的差距。通过这样的思考你用今人的?法治?来解读柏拉图是非常苍白无力的!是我们自己不理解柏拉图!既然是《理想国》,那是不需要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法律的,既然是理想国,绝对的正义理念的王国,它是不需要法律,要法律干什么呢?这个法律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那个法律,那是不要了。要它干什么?治谁呀?治理念?那理念本身就是最高最纯粹了,可是他说,法律是什么?刚付老师讲了,我们大家有纠纷吧,那么如果这么讲怎么能够说柏拉图有一个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呢?柏拉图后来到克里特岛找哲学王,在经验当中找不到了,说柏拉图知趣了,这样来证明,自己都会觉得这种解读很发笑。所以我们一个循环一个循环的这样上升,你就会发现,你距离太阳越来越近,你自己都发光,这就是读经典的意义。而这样读的时候,表面上看,好像我们与法律不沾边,跟我们法理学法学都没有关系,你怎么读到那儿去了呢?那什么才又关系啊?如果这样讲的话所有的都与法学没有关系了,天天讲税法得了,讲男女厕所要区分清楚,那多现实啊!那大概就是法学了。不是那么回事,我们得寻找,我们需要光!我们得走向太阳,我们得走向理性,我们得走向秩序,我们的内在心灵都在走向秩序。柏拉图整个讨论的确实是在思索人的问题,那我们这样来理解就无所谓诘问了:这是法理学吗?——我经常被人质问这个,你搞的是法理学吗?问得莫名其妙。那我问:你那个就是法理学吗?他说,我那就是啊,因为我每句话里面都有?法?字啊,你好多句话里面都没有出现?法?字了。这个我觉得荒唐。所以我想,下面我们要如何搞下去这个讨论,怎么样才能坚持,如果我们态度端正了,我们就能坚持。我们课后既要读文本,同时又要查证大量的资料才能做的,不然是不可能做到的,读不下去。所以我觉得首先是态度上一定要端正起来,我们一定要把我们现在脑子里面装的那些乱七八糟

的东西统统撇开,然后我们努力地跟随柏拉图来回忆我们的前生,我们的上辈子,然后在这个回忆的过程当中,我们不断的走上一条上升的道路。这样去读经典,然后回过头来再来看我们现在的那个法学,你就会觉得容易了,能够发现它的毛病了,抓的很准了,无法反驳。你的能力提高了,这才是一个博士生应该的读书态度。博士生哪能就背点概念就行的,不要老是去背人家的,当然首先也背点东西,然后你通过自我否定,最后你才建立起来的,这就是你的。这才是一个博士生应该采取的学习的态度。我暂时就说到这里,因为下一步就是具体的操作,没有谁在这之前就有一个方法:告诉大家,大家就这样去做。这仅仅是个态度,是要踏上那条路,靠你自己去走,走出来的一条路。而不是哪个老师现在就把路给你整正了,你们就在那里做笔记,那不叫读书,那叫记笔记!我想我就先讲这么一点,下一步我们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找路,然后我们自己再走出这条路,慢慢的就会进到那种状态当中去,不要着急。我就讲这么多。

研究方法

朱学平老师:研究方法其实我们是模仿邓老师的研究方法。邓老师的研究方法我当时在武大时跟过一年半的时间,这个一年半的时间里读的是《纯粹理性批判》,他就讲了两个部分,一个先验感性论,一个先验分析论。我就跟到先验分析论中的概念的演绎。其实不多,就是几十页的内容,很少的。那么怎么读法,把书打开先请一个同学念一段,念一段以后你就解释一下这一段是什么意思。然后在同学讲完后,邓老师就用自己的理解给我们解释一辫。讲一辫以后同学提问,这个提问很关键,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可以向邓老师提出来,有很多问题可能之前邓老师都没有预料到的,提出以后再一起讨论,直到疏通以后觉得这一段已经没有问题了,我们可以继续下去了。每一次的量都是很少的。那么这就是邓老师的一个基本方法。这也是西方经验

哲学中的一个方法。这就告诉我们到底怎么样去读书。我的感觉就是《法律篇》比《纯粹理性批判》要难读得多,为什么呢?《纯粹》只讲理论上的问题,和现实不搭界,但《法律篇》的话,如赵老师说的那样,不仅仅是理论上的事情,其他文学的历史的都要在讨论中得到讨论,不然根本就读不进去。我觉得我看了这个主题很怕。这个没有对希腊知识深厚的理解不可能读得完。我们得要求是尽可能得向武大邓老师那样与老师一起思考问题,读书得时候忘记了你是你自己。而是以柏拉图得身份,他怎么想,为什么这样写,要进到里面与柏拉图神交。达到这种境界,你才能真正读懂。这可能不是一下子能够达到得了。尽量的通过我们一起的努力能够达到这个境界。这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以在武大的经验,我想赵老师也会有这种感觉,这样读下来,对你一生都会有很大的收益。我后来读黑格尔的时候就不敢乱来了,你必须一个字一个字的对到,而且中文本还不够,因为中文本也是译者的翻译了,一翻译他就出错,你对着原文一查,他就有问题了。但是我们没有办法,我们这当中没有懂希腊文的,我们就只可能对着英文或者其他的版本来读,我们只有首先从思想上从主观上进到柏拉图当时思考的问题到底是什么,他怎样思考的怎样去写作的?这是最重要的也可能是最不容易的。我了解的是这些了。谢谢!

赵明老师:邓老师当时读《纯粹理性批判》一轮吧,两个学期都开,每周一次一个上午,或者一个下午或者一个晚上。我们这里整理了一个他三大批判的讲演录。他整理出来会有几百万字,我们当时是第二圈,我们那时读的是?时空?,一个学期,时间空间,就十来页,(朱学平:十来页,你看一下,就十来页,他可以讲一个学期。)一个学期,所以说这是一个慢功,我当时跟着他读,一个月下来被他撞击得不行,觉得原来得读书没有深入,以前读书就是在书中去找啊!(笑)所以很快就翻完了,后来发现不对。所以我后

来读得同时就一直在读《实践理性批判》,因为这个和我所做得有关。这样做到一定程度,至少在态度上端正了。这样就发现每句话背后隐藏着大量得东西。(朱学平:每个句子后面和用词后面都会有很多东西。)那些经典作家,绝对非常考究,不会象我们这样一下子就滑过去了。象柏拉图这样的人非常老实的,老实得不得了。所以就像朱老师讲的那样,博士生在读书的时候一定要这样去读,当然经典性的解读方法也有几种,比如象康德,他解读柏拉图;黑格尔、尼采,和现在非常流行的施特劳斯,包括他的写作艺术,他都是一些非常深刻的东西隐含在当中的,而且你读得非常熟悉的时候,你可以从任何一章或者一段开始的,然后你构建一个读书的循环,你可以发现它是通的。《法律篇》我还不熟悉,《理想国》我基本上可以做到这点。从任何一讲开始,你都可以理通,都可以理出一个东西。为什么是经典啊?它有这个承受力,现在的象罗尔斯的,绝对不行,绝对达不到,你想这样做,但你进入就会发现他自己很空洞,它经不住,没有这个能耐。所以我们这么下来,这一本书一个学期可能不行,下半年,明年,我们博士不断的开这个课,我们整理个东西,即使从功利的角度说,那也是一个很好的东西。而且也给我们读书界一个警示:武大有个邓晓芒在读康德,西南有一帮人在读柏拉图啊!真的,这个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一个工作。这个工程看我们最后能不能把它坚持下去。这个要靠大家共同的努力,我们老师也要做大量的努力,查证大量的东西,我们现在要把相关的希腊文献翻译过来的都有所了解,平时需要我们做很多准备。当时我在邓老师那儿,邓老师点到我,先朗读(我朗读很漂亮的,很有感情),读完后,解释,邓老师说不行,你这个用法学的那种读法,哲学还不行。后来才发现,每准备那么一段需要两天的时间,这还只是限于手头有的中文文献,配点英文,这个准备要花很大的功夫,然后你才能够勉强应付邓老师的课程上的讨论。我整个被抽到过四次,只有一次邓老师表扬

中国政法大学民诉简答论述整理

简答 必要共同诉讼和普通共同诉讼的区别 (1)诉讼标的的性质不同:普通共同诉讼的诉讼标的属于同一种类,必要共同诉讼的诉讼标的是同一的 (2)诉的特征不同:普通共同诉讼是可分之诉,必要共同诉讼是不可分之诉(共同诉讼人中一人上诉,上诉的效力及于其他人) (3)法院的审理和裁判方式不同:普通共同诉讼可共同起诉、应诉,也可分别起诉、应诉,法院可合并或分开审理,合并审理时需分别判决;必要共同诉讼必须一起起诉、应诉,法院必须合并审理、合一判决 (4)内部关系不同:普通共同诉讼中一人的诉讼行为效力不及于其他人,必要共同诉讼人的诉讼行为经全体承认后,对全体共同诉讼人发生效力。 简述两种第三人的区别(有可能考) (1)参加诉讼的根据不同: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是由于案件处理结果与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而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根据是其对原、被告的诉讼标的享有独立的请求权。 (2)诉讼地位不同: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不是完全独立的第三人;而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处于原告的诉讼地位。 (3)享有的权利不同: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只享有为维护其自身的民事权益而应有的权利,只有在人民法院判决其承担实体义务时才能享有上诉权;而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则自始至终享有原告的一切权利。 (4)参加诉讼的方式不同: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是以“通知参诉”或“申请参诉”的方式参加诉讼的;而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是以起诉的方式参加诉讼的。 简述协议管辖的条件(有可能考) (1)协议管辖的当事人只能就第一审案件协议选择管辖的人民法院,不能协议选择第二审法院。 (2)适用案件为合同纠纷及其他财产权益纠纷。 (3)必须以书面合同的形式选择管辖,以口头形式约定管辖的,其约定无效。 (4)协议管辖的时间既可以是在纠纷发生之前;也可以在纠纷发生之后诉讼之前。 (5)当事人协议选择的法院必须是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的法院。 (6)当事人只能协议变更第一审的地域管辖,而不能协议变更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

2017年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专辑编者按:2018年1月,教育部 印发了语文等14门学科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并将于今年秋季 开始执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文本结构、内容及其实施要求等 方面进行了哪些改进和完善?其主要的变化有哪些?这些变化基于什么样的 教育现实展开,凝结着修订组什么样的教育思考?这些变化又将对今后的高中 各科教学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促进读者深入理解普通高中课程标(2017年版),我刊约请包括课标修订组负责人、核心成员等在内的专家学者 对各学科课标进行了分析解读。 实现物理课程功能促成学生素养发展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问题探讨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修订组负责人/廖伯琴 莆田第一中学/陈国文 2017年版”)。整体上看,高中课标2017年版进一步强化了物理学科的育人功能,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整体性均明显增强。高中课标2017年版公 布后,莆田第一中学陈国文老师第一时间研读、梳理出一线教师关注的若干问题。以下是陈国文老师与廖伯琴教授的对话整理。 问题1:高中课标2017年版有哪些亮点? 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组对2003年由教育部颁布的《普 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统称“高中课标实验版”)进行修订, 总体讲,修订后的高中课程标准有以下变化。 一是凝练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凸显物理课程的育人功能。根据国际比较、国内调研,以及关于物理课程功能的探索等,修订组经过认真研究、反复讨论,凝练出的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含“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其中“物理观念”含有物质观念、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及能量观念;“科学思维”含有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要素;“科学探究”含有问题、证据、解释、交流要素;“科学态度与责任”含有科学本质、科学态度、社会责任要素。 二是优化高中课程结构,注重课程基础性、系统性与选择性。本次修订既注重课程的基础性,为全体学生发展、国民科学素养提升设计必修课程,又注重课程的系统性与选择性,为国家物理人才的培养、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设计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高中物理必修课程由必修1、必修2和必修3构成,是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学生学完必修课程可参加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选择性必修课程由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和选择性必修3构成,是学生根据个人需求与升学要 求选择学习的课程,对那些拟参加物理学科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学生则是必须学习的课程;选修课程由选修1、选修2和选修3构成,分别侧重物理学与社会 发展、物理学与技术应用及近代物理学初步等方面的内容,由学校或地方自主开

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几点解读

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几点解读 一、语课程改革的重点 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简而言之,此次英语课改的重点为以下两点:1、课程观的改变:文本课程体验课程2、课程功能的改变:单纯传授知识对学生的“全人教育”。 二、英语课程性质 英语课程性质包括两方面意义: 1、工具性 英语课程的学习,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 2、人文性 英语课程的学习,是学生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三、英语课程任务 英语课程任务包括四层意思; 1、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英语课程任务四层意思中将兴趣, 自信心学习习惯学习策略自主学习放在了首位。 2、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 语言运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此点是新内容。 4、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英语课程目标 1.用一个圆来呈现,体现其全面性、整体性、和谐性。 2.课程目标和课程任务的一致性 3.首次把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列入教学目标 五、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2.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 3.突出学生主题,尊重个体差异 4.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5.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6.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 (2011年版) 2001年,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 显著成效,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各 学科课程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同时,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也发现一 些标准的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纲要 (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提高教育质量,我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根据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咨询意见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 会的审议结果,经研究,决定正式印 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 据了解,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涵盖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所有学科,包括语 文、数学、物理、外语等主科和品德与社会、音乐、美术、体育等副科。其中,外语 科目的课标还细化到英语、日语和俄语三种。 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新课标"。将于秋季实行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新课标"。教育部公布了19个学科新课标的具体内容、新课程标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分九级。

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4.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5.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6.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 7.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8.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9.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10.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1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12.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1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14.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15.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16.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17.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 18.义务教育俄语课程标准

新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20200717063733)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一、修订背景 1.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 ——源于 2014 年教育部的文件《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对正在修订的《高中课程标 准》明确要求,要把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始终。 2.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 开发特色课程。 —— 2010 年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刚要中提出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开发特色课程,本次修订也贯彻了 该刚要的精神。 3.课改实验十余年的成果和经验积累。 4开始,宁夏等四省区率先开始新课程改革,之后全国其他省市相继进入课改, 到17 年经历了十余年的实践,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已深入人心,这一轮的 课改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有了新的、科学的 认识,对新课标的修订给出依据。 4.国际科学教育的最新发展 ( 学习进阶、核心概念、 STEM教育?? ) 1997 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率先提出核心素养,引发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美国等进行了研究,我国也是同样,这次修订可以说 是与世界同步。 本次修订物理课标内容和变化有哪些?→▲▲ 二、物理课标的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 ( 一) 关于课程方案 1.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 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 2.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 (1) 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2)进一步明确了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 ( 二) 关于学科课程标准 1.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始终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在小学开设英语课,不仅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语言意识,有利于儿童开阔视野、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距,而且,开设英语课,也符合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因为 ●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异国语言和文化有浓厚的兴趣; ●他们有较强的听觉能力和突出的模仿能力; ●他们年龄小,心理负担轻,乐于出口,不怕出错; ●他们有较强的表现和参与的欲望; ●他们有较多的时间投入外语学习。 所以,在小学开设英语课很有必要。那么,如何定位小学英语教学呢? 小学英语课程的定位 小学英语课程是要面向全体的课程,着眼于全人的教育和发展,通过小学英语课程,培养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态度,初步的语感和文化意识,以及初步的语言交流的能力,促进个性发展和良好世界观的形成。 尽管英语课程的开设依据了孩子年龄和心理的特征。但是,孩子学英语也有他们的劣势----他们的理解能力较为薄弱,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而且,他们不喜欢机械、单调的重复,对于背语音、背语法的规则不会感兴趣。学生学习英语

所表现出的这些劣势,就要求小学英语教学的定位要遵循以下规律和原则。 遵循的原则: ●在教学目标上,重兴趣,重成就感,重自信心。 ●在课堂实施上,重环境,重频率,重效率。 ●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重体验,重实践,重参与,重创造。 ●在语言教学的目标上,重语感,重语音语调基础,重交流能力。 ●在教学评价上,重态度,重参与,重努力程度,重交流能力。 那么,《英语课程标准》在小学英语课程的目标要求上是如何设计的呢? 从小学到高中一共设定了9级目标。在小学阶段,有一级、二级两级目标。从三年级开设英语课程的学校,一级目标是在小学三、四年级完成,小学五、六年级完成二级目标,也就是说,二级目标是小学毕业,学生在英语上应达到的要求。 当然,可以根据当地的条件和需要,予以适当调整。教育基础和师资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和学校,可以适当降低相应学段英语课堂目标的要求;英语教育基础和条件较好的(如从1年级起就开设英语课程的地区或学校),在不加重学生负

小学学科课程标准解读

课程简介小学学科课程标准解读 【课程简介】 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作为教师必须要学会研究课程标准。本专题的主要课程目标是要理解课程标准的内涵,明确课程标准的特点,掌握课程标准的内容结构,能够意识到教师研究课程标准的意义;对小学数学、小学语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课程标准,能够掌握其学科性质、设计理念、内容构成,并能够将其运用于学科教学设计中。 基于以上目标,本专题的内容包括如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课程标准的内涵与特点,从总体上介绍了国家课程标准的内涵、特点、内容构成以及教师研究课程标准的意义。第二部分,分析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包括课程标准的内容构成、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对数学课程目标、内容、教学建议、评价建议的分析。第三部分,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分析,包括语文课程标准的构成、语文课程的教育理念。第四部分,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的分析,包括综合实践活课程开设的意义、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内容构成以及操作模式与原则。 【课程特色】 《小学学科课程标准解读》专题课程主要特色之一是理论与案例的结合。在课程中从总体上介绍了课程标准的内涵、特点、内容构成等相关理论,从数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三个学科,对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其中结合了大量的学科的案例,使学员能够深入浅出的理解学科的性质、理念、内容构成等。为了促进学员对本专题课程的理解与运用,还为学员提供了丰富的相关学习资源。 小学学科课程标准解读 唐丽芳(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一、课程标准的内涵与特点 (一)什么是课程标准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课程标准: 第一,课程标准主要是针对学生在经过某一阶段学习后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解读 一、总体情况 初中物理课有:三个一级主题,十四个二级主题。共有134个知识点。其中:了解水平有74个知识点;认识水平有14个知识点;理解水平有28个知识点;操作技能有9个知识点;还有9个知识点只单纯强调经历探究而对科学内容并无要求。 二、目标要求说明 目标分为: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 知识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了解水平、认识水平、理解水平。 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是:初步了解、了解、知道、描述、说出、举出;认识水平的行为动词是:初步认识、认识;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是:区别、说明、分析、解释、估计、分类、计算。上述行为动词是递增的。 操作水平的行为动词是:会测量、会、学会。 1、了解水平 它是知识目标中的最低要求。它包含:再认识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 2、认识水平 它的要求比“了解水平”高,比“理解水平”低。它的含义:位于“了解”“理解”之间。 3、理解水平 它是知识目标中的最高要求。它包含: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三、具体知识点要求 1、了解水平知识点 1) 有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2) 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3) 了解超导体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 4) 初步了解超导体的一些特点 5) 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6) 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 7) 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8) 大致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9) 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10) 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11) & 12) 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13) 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 14) 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15) 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16) 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17) 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最新《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资料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姜有志 课程标准作为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阶段教育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因此它是教育管理、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直接依据。初中物理课标就是初中物理教育管理、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物理的直接依据。 一、《课程标准》的内涵 (1)课标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阶段学习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或教科书)。 (2)它是国家(或地区)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3)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估计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而不可及的。 (4)它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5)《课程标准》的范围应该涉及作为一个完整个体的发展的三个领域: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 二、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 (1)框架结构 《课程标准》:包括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标准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内容领域及行为目标);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术语解释、举例)五大部分。 内容标准 (含样例和活动建议) 科学探究 科学内容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制定计划与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与 收集证据 分析与论证 评估 交流与合作 物质

物质的形态与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新材料及其应用 运动和相互作用 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和力,声和光,电和磁 能量 能量、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机械能,内能,电磁能,能量守恒,能源和可持续发展 《教学大纲》:只有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建议(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课时安排、考核与评价)三个部分。 (2)内容侧重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教师教学工作为重点 关注基本素质的全面提高侧重知识技能的获得 是多数学生能达到的“最低标准”是教学要实现的“预期目标” 学生学习结果与过程的表述教学内容纲要和教学工作提示 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规范直接的、统一的、硬性的控制 (3)性质与价值 《教学大纲》在前言中指出义务教育的任务,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人才。学生通过物理课学到初步的知识,培养科学探究精神,获得初步的技能,逐步发展能力、形成世界观。 《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标准》详细地描述了物理课程的价值表现的五个方面。 (4)教育目的(培养目的) 《教学大纲》中教育目的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由于历史的原因,其重点是知识与技能。 《课程标准》中把物理教育目的定位为: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在落实《教学大纲》的教育目的时,往往会导致教学对象只是那些有升学希望的学生,使初中教育成为只重视知识技能、重视考试能力的精英式教育。而《课程标准》是面向全体的大众教育,它不但关注知识与技能,而且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5)课程目标 《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确定为这样三个方面:一是知识层次要求,二是能力目标要求,三是兴趣、态度、精神、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思想品德的教育等。

对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解读

对《英语课程标准》的一种解读如果在中小学英语教师中做一个调查:“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大阻力是什么?”相信绝大多数教师的答案是:“现行考试方式与评价制度。”的确,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师生在题海中苦苦挣扎,几乎成了广大师生的无奈选择和真实描述。考试是师生谈论最多的话题,由于评价学生看成绩,评价教师也是看成绩,考试频繁,师生均感身心疲惫,加上英语在中考、高考中是个举足轻重的“筛子”,考生的考分差距大,这些都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因此,要使英语成为学生喜爱的学科,让学生在获得必需的英语知识的同时,能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等多方面都得到进步,必须改革现行考试方式与评价制度。所以一切有志于英语教学改革的教师,都在真诚而又急切地呼唤英语考试方式与评价制度的改革。 让人欣喜的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这方面已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此次,《标准》响亮地提出:“倡导形成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评价不仅仅是为了评判、鉴定教与学的效果,也不再是为了甄别和选拔学生,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为他们的成长指明方向。”不可否认的是,理念要化为行动,还有一段艰难的探索过程,但我们还是从中看到了希望。近几年,不少重要的考试,如中考,已开始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如口试等。考试的内容明显加强了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那种把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的录取依据的做法正在被改变。这必将对今后的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 如果说我们经常将教学上的种种弊端纷纷归咎于不合理的评价体系的话,那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有序推进和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的到来。或者说,随着“指挥棒”的逐渐转向,我们应该如何重新反思和实施英语教学呢?教学过程中又如何弱化英语的“筛子”功能,增强其人文意蕴呢? 从个人的学习体会与实践体会来看,《英语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有如下重要意义: 一、启发我们反思:“英语学习本质是什么?” 以往的评价方式之所以不尽合理,与我们对“英语学习本质是什么”认识不

2011版新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解读 刘美林8.29 一、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 1、是《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摘要 (四)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 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课程标准自身发展的需要 2001年,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英语解读 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物理小金刚系列

2017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最大的特色是: 首先,它有一个全国跨学科的总体框架,在这个统一的框架内让各个学科把各科的学科核心素养做出来。我觉得这个顶层设计非常清晰。 其次,新版课程标准和原英语课标相比,它的维度更加简化。原来画了个复杂的大圆形,现在分成核心素养四大块: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在强调语言能力、学习能力的同时,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新课标比老课标更简洁。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是把“思维品质”提升为四大核心素养之一。 再次,原来的语种不太全,这次修订还增加了其他语种,现在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都有了,语种的增加对中小学语种的布局是有影响的,比以前要全面了。 (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各学科凝练提出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提出考试评价的建议,目的是切实引导各学科教学在传授学科知识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科思想、思维方式等,克服重教书轻育人的倾向,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新课标中首次出现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但其实“核心素养”与2003年课标提出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其中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相结合为核心素养中的“语言能力”部分,情感态度即是“思维品质”,文化意识没有变化,学习策略对应的即为核心素养中的“学习能力”。 2003版课标中提出的综合语用能力,除了对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有明确的描述,对于其他几项能力的描述却较为模糊。而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要求在语用能力的基础上,新增了对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的明确描述,对每一项能力如何形成以及形成需要达到的标准都做了更加明确和定性定量的描述,对于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政法大学民事诉讼法1999(含答案)考研真题考研试题

民事诉讼法1999 一、简答题 1.简述回避的方式和程序。(10分) [解答] 回避制度是为了保证案件公正审理而设立的一项审判制度。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回避的方式和程序。 (1)回避的方式包括当事人申请和有关人员自行回避。申请回避是指当事人认为审判人员和其他人员有法定的回避原因之一时,用口头或书面形式申请他们回避。自行回避即指承办案件的审判人员和其他人员,认为自己具有法定回避理由的,主动提出回避。 (2)回避的程序是:回避必须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或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都须说明理由。回避有严格的批准手续。审判长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回避,由院长决定;书记员、翻译人员和鉴定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是否同意回避,应作出口头的或书面的决定。当事人不服不回避的决定,可以申请复议,复议期间不停止本案的审理。当事人提出申请到人民法院作出决定的期间,除案件需要采取的紧急措施外,被申请回避人员,应暂时停止执行有关本案的职务。 [评述] 回避是指审判人员及其他有关人员,遇有法律规定的情况,不参加案件的审理。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回避的方式有两种:申请回避和自行回避。不论是申请回避,还是自行回避,都要遵守一定的程序,以便从程序上保障审判的公正性。 [解答参考资料] 杨荣新主编《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什么叫移送管辖?适用移送管辖的条件有哪些?(6分) [解答] (一)移送管辖,指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发现本法院对该案无管辖权,依照法律规定将案件移送给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审理。移送管辖就其实质来说,是对案件的移送,而不是对案件管辖权的移送。它是对管辖发生错误所适用的一种纠正措施。移送管辖通常发生在同级人民法院之间,但也不排除在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适用。 (二)移送管辖的适用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人民法院已经受理案件。若尚未受理案件,经审查不归本法院管辖的,不存在移送管辖问题,应告知当事人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 (2)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对该案无管辖权。依法享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才有权行使审判权,因此无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无权审理案件。 (3)接受移送案件的人民法院依法享有管辖权。这是对移送案件法院的要求,即不得随意移送,只能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移送。 [评述1 移送管辖是裁定管辖的一种,是对管辖发生错误所适用的纠正措施。我们认为,移送管辖实际上是案件的移送,不发生管辖权的转移。适用移送管辖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考生可对移送管辖和管辖权转移进行比较分析,加以区别。 [解答参考资料] 杨荣新主编《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3.简述当事人诉讼权利义务的承担。(8分) [解答] (1)诉讼权利义务的承担,是指在诉讼进行中,由于某种特殊原因的出现,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义务转移给案外人,由案外人作为本案当事人继续进行诉讼。 (2)诉讼权利义务的承担,是基于民事权利义务的转移而发生的。在民事诉讼中,民事权利义务的主体同时也是诉讼权利义务的主体。如果当事人的民事权利义务转移给案外人,其诉讼权利义务也会随着转移给案外人,这时,案外人将取代原民事权利义务主体在诉讼中的地位,承担其诉讼权利和义务。例如,诉讼进行中,一方当事人死亡,其民事权利义务转移给继承人,这时,诉讼权利义务也转移给继承人,由继承人代替其诉讼地位,继续进行诉讼。同样道理,诉讼进行中,法人或其他组织终止的,也会发生诉讼权利义务的承担。例如,

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区别

《新课标》问答录 Q 1: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中小学教学大纲改为了课程标准。那么,为什么要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与现行的教学大纲有哪些区别? 细心的人也许早就发现,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大纲悄然隐退了,取而代之的是国家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例上都是全新的,蕴含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全新意义上的“教学大纲”。 1.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做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因此,它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为此,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原有的教学大纲已不足以完整地体现课程的变化。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完整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表现形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人们在重新思考,在国家的课程标准中,究竟应当规定些什么?经过反复酝酿讨论,众多专家、学者、一线教师一致认为,面对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全球化,为培养在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在国家的课程标准中应当首先规定国家对未来国民各方面素质的基本要求,而不是过多地规定通过怎样的教学过程达到这一要求。为此,对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和各学科应达到的标准,应当成为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课程标准规定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各学科应达到的标准以及内容框架。学科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各学段安排构成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另外,对教材编写、教学要求、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等也都做出相应的规定和要求。不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这是课程标准与直接指导教学工作的教学大纲的本质区别。 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的区别,首先表现在前言部分,课程标准对每一学科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做了定性描述,阐述了本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设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一、初中物理课程基本理念 1、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4、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5、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二、初中物理课程目标解读 物理课程目标是《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核心内容。物理课程目标反映了《标准》对未来公民在与物理相关的基本素质方面的要求,也反映了物理课程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功能和价值。课程目标从总体上面向绝大多数学生规定了学什么内容,达到什么要求。因此,它是编写教科书的主要依据,是物理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教学内容和方法可以选择,但是“课程目标”是刚性的,是物理教学活动必须追求和达到的硬性规定。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目标是根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归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制定的。物理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 (一)对总目标的认识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总目标是使学生:

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 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 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 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像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总目标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体现了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培养目标的定位,即“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体现了课程基本理念,体现了物理课程的价值和教育功能,即: (1) 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 (2) 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在小学开设英语课,不仅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语言意识,有利于儿童开阔视野、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距,而且,开设英语课,也符合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因为 ●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异国语言和文化有浓厚的兴趣; ●他们有较强的听觉能力和突出的模仿能力; ●他们年龄小,心理负担轻,乐于出口,不怕出错; ●他们有较强的表现和参与的欲望; ●他们有较多的时间投入外语学习。 所以,在小学开设英语课很有必要。那么,如何定位小学英语教学呢? 小学英语课程的定位 小学英语课程是要面向全体的课程,着眼于全人的教育和发展,通过小学英语课程,培养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态度,初步的语感和文化意识,以及初步的语言交流的能力,促进个性发展和良好世界观的形成。 尽管英语课程的开设依据了孩子年龄和心理的特征。但是,孩子学英语也有他们的劣势----他们的理解能力较为薄弱,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而且,他们不喜欢机械、单调的重复,对于背语音、背语法的规则不会感兴趣。学生学习英语

所表现出的这些劣势,就要求小学英语教学的定位要遵循以下规律和原则。 遵循的原则: ●在教学目标上,重兴趣,重成就感,重自信心。 ●在课堂实施上,重环境,重频率,重效率。 ●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重体验,重实践,重参与,重创造。 ●在语言教学的目标上,重语感,重语音语调基础,重交流能力。 ●在教学评价上,重态度,重参与,重努力程度,重交流能力。 那么,《英语课程标准》在小学英语课程的目标要求上是如何设计的呢? 从小学到高中一共设定了9级目标。在小学阶段,有一级、二级两级目标。从三年级开设英语课程的学校,一级目标是在小学三、四年级完成,小学五、六年级完成二级目标,也就是说,二级目标是小学毕业,学生在英语上应达到的要求。 当然,可以根据当地的条件和需要,予以适当调整。教育基础和师资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和学校,可以适当降低相应学段英语课堂目标的要求;英语教育基础和条件较好的(如从1年级起就开设英语课程的地区或学校),在不加重学生负

中国政法大学刑诉法、民诉法案例

一、刑事诉讼法 1、案情:2006年3月10日上午10点,王某(1989年3月生)因涉嫌抢劫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3月12日上午9点,公安机关告诉王某的父亲其子因为涉嫌抢劫被刑事拘留。王父要求公安机关告知其子的羁押地点,但被拒绝。3月19日,公安机关向人民检察院提请批准逮捕,但未获批准。公安机关认为这一决定是错误的,因而没有释放王某,而是要求检察机关复议,并在其意见未被接受的情形下,提请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复核。在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做出维持不批准逮捕的复核决定后,公安机关将王某取保候审。2006年6月15日 ,该案由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院认为应当对王某进行逮捕。于是派两名法警执行了逮捕。在庭审过程中,被告人王某没有聘请辩护人,法院指定刘律师为其辩护。但是王某认为刘某是法院指定的,其辩护没有意义,于是拒绝刘律师为其辩护。法院同意了这样做法。 问:本案中存在哪些违法之处?请说明理由。 答案及解析:本案中有下列违法之处:

(1)王父要求公安机关告知其子的羁押地点,但被拒绝。理由是:拘留后,除有碍侦查或无法通知的情形以外,应当把拘留原因和羁押的处所,在24小时之内,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或其所在单位。故拒绝无正当理由。 (2)3月19日,公安机关向人民检察院提请批准逮捕。从3月10日被拘留至3月19日,时间已经超过提请批捕的时限。 (3)公安机关认为这一决定是错误的,因而没有释放王某而是要求检察机关复议,并在其意见未被接受的情形下,提请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复核。在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做出维持不批准逮捕的复核决定后,公安机关将王某取保候审。理由是:刑诉法第70条规定,公安机关认为检察院的不批准逮捕决定有错误的,可以要求复议,但是必须将被拘留的人立即释放,如果意见不予接受,可以向上一级检察院提请复核。 (4)派两名法警执行了逮捕。理由是:逮捕的执行只能由公安机关完成。 (5)王某认为刘某是法院指定的,其辩护没有意义,于是拒绝刘律师为其辩护。法院同意了这样做法。理由是:王某(1989年3月生),于2006年6月开庭审理时未满18周岁,属应当指定辩护的范围,对于应当指定辩护的,拒绝辩护时,法院应当告知其另行委托辩护人或为其另行指定辩护人。

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一培养目标的调整 学生不可能学会所有的知识,教师也不可能预见学生今后可能遇到的一切问题。单纯的知识学习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的终身发展的需要,学生必须学会学习,以便能在不熟悉的环境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因此科学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从国际科学教育的改革趋势看,科学教育的目标不仅关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越来越倾向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等。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 传统的培养目标更多地关注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也便倾向于知识的灌输。由于教育培养目标的调整,必然导致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传统的物理教学方法曾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培养了不少优秀的人才,但是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侧重于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方面的培养,致使学生对物理望而生畏,丧失信心和热情,并且这将影响其终身对物理学习的热情和信心。人们已认识到这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病,积极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希望能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现在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在这一变革中,不少国家皆非常重视通过科学探究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课程内容的更新 教育培养目标的调整不仅与培养模式密切相关,而且也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有关。所以世界各国在进行科学教育改革时都将科学课程内容的改革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从世界各国的科学课程内容改革看,几乎都遵循了以下原则1。 (1)突出科学领域中最基本的一些概念和原理。因为当今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不必也不可能学习所有的科学知识,但他们必须理解科学中的精华内容,如最基本的科学方法、事实、假说、理论和定律等。它们是未来知识结构的基础,学生能从中学会思考与探索科学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2)介绍最新的科学知识及其有关方法,以便使学生能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如当今的微电子与信息科学、超导基本原理及其应用、核能的合理利用以及纳米材料等。 (3)增加与社会及人类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加强科学??技术??社会的观点的渗透。例如,新型材料的利用、环保、能源、以及各种科学发现及其应用对社会和人类带来的正向和负向的影响。 四评价的改革 现代教育评价不仅在教学中具有鉴定、选拔等作用,而且更强调对教学过程的诊断和反馈。评价的基本理念应是以人为出发点,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在评价中更加关注人和人的发展,而不是分数和分数的准确性;体现出尊重与关爱,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体现对人的价值的重视,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主体精神。 课程基本理念及课程目标 一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目的定位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自然会引起教育家、教师以及社会有关人士的兴趣,因为他们必须依据广泛的目的来详细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教育是侧重于追求知识掌握及技能的训练?还是以学生利益为中心,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发展?或者以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主,培养适应不同行业需要的公民?实际上应该是这三者的有机结合。 基础物理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学习尽可能多的物理知识?是掌握尽可能多的实验操作技能?还是解 尽可能多的物理题目?尽管这些并不构成基础物理教育的主要的目的,但是当前的应试教育体制却驱使教师、家长、学生等把物理教育的目的主要局限在以上三个方面,而这种偏激教学行为则受制于考上好大学,找份好职业等功利动机。这样的基础物理教育目的定位自然便带来系列弊病。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育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基础教育是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无论其年龄、性别、民族、文化和社会背景等有什么差

高中英语新课标解读

高中英语新课标解读 一、新课程标准产生的背景 原有的高中课程总体上还是过分注重对语言知识的系统讲解,过分强调记忆的功能和机械的训练,缺乏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不够。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还不够紧密,与学生所学的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也需要加强。教学中忽视对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单一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和被动的学习方式难以使学生形成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难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外语科目近年来逐步在改革,从重语言知识转向重语言能力,加强了对学生听力和阅读能力培养的导向。 近年来,各地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有些地区和学校已经进行了多项教学改革实验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有了较大的转变。在条件较好的高中,高中教师的业务水平、学校的教学条件、课程的资源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英语水平已有明显的提高。现行的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已不能适应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和语用能力的需要。 二、《新课程标准》的特点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使新世纪的每一位高中毕业生都具有基本的英语语言素养,也就是具备共同的语言能力基础,使他们不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都具有终身学习所必备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具有初步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这一共同的语言能力基础应该成为普通高中教育为每个学生未来发展所创设的平台和机会。同时,高中课程还应在为每个学生打好共同语言能力的基础上,使他们能够按照个人的能力、潜力、特长与志趣,以及未来的职业倾向和长远发展的目标来学习适合自己的课程,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做出自己的选择,从而使高中阶段的英语课程成为具有体现基础性学习、扩展性学习、提高性学习、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特点的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为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和表现提供机会和条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新的《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建立了新的评价体系,使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