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是人民对于个各活领域中不同社会现象

观念是人民对于个各活领域中不同社会现象
观念是人民对于个各活领域中不同社会现象

略论西藏牧民传统观念变迁

(A brief discussion on traditional modes of thought and modernization among

Tibetan Nomads)

扎嘎

(L. Zhaka)

观念是人民对于个各活领域中不同社会现象的反映和看法,即客观存在的人的意识、意志等形式的反映。作为一种社会意识,观念是在社会实践中生产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指出“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马克思恩克思全集3卷、30页)在西藏牧区推进市场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同时,牧民作为经济的主体,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观念也随之不断更新。笔者现将对西藏牧民的传统观念的变迁作一讨论,并求教于广大同仁。

一、西藏牧民传统观念特征

观念是在社会实践中生产和发展起来的。任何人都是在一定的观念支配下行动的。观念对社会经济发展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或消极的抑制作用。当观念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一致时,就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反之,则阻碍社会经济发展。观念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变化而变化。它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它的感知性。观念主要是经过一定的理论知识的传播和生活实践中自接取得的感性体验而形成的。

二是它的群众性。观念对于整个社会或某个阶段、阶层的人群的实践活动有直接的、普遍的指导意义。

三是它的潜在性。人们通过社会言论和文化教育接受了某种观念之后,这种观念便渗透在人们的头脑中,成为一种潜在意识,自然而然地制约着人们的行动。

四是它的稳定性。某种观念在个人头脑中成为定型的意识结构之后,不会轻易发生变化,即使社会经济条件有了变化,它还会固定在人们的头脑中支配人的行动。只有经过教育工作和实践活动,它才会缓慢地发生变化。

在西藏传统牧场社区社会特征是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条件下,是在孤立于社会之外的一家一户的范围内,以简单的工具为手段,以人畜力为动力,以草场和劳动力为基本生产资料来实现对自然力的开发和利用的生产方式。传统牧业规模不大,一家一户靠自己的劳动对少量的生畜进行独立经营,采用传统技术、手工劳动,牧户与社会联系松弛,生产主要以传统经验为指导。传统牧场社区社会生活方式单一,牧民赖以生存的最主要手段是务牧业。各分散的牧场之间很少有联系,交往范围较小,交往对象以亲属、邻里为主,人际关系注重情感、伦理和氏族。在消费方式上,基本上是自给自足性的消费结构,只能维持简单生存。从总体来看,以牧业为基础的生活体系,以家庭为单元的生活格局,浓重的宗教色彩及传统性等,是传统牧场社区的基本特征。

这和传统牧场社区社会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相适应,传统牧民的观念陈旧、单一、落后,具有明显的乡土性和保守性。

1、“重牧轻商”的传统观念

在西藏传统牧业社会的风尚是“以牧为本”

。封建农奴制社会制度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都很重视牧业生产,并且通过地方政府职能采取重牧抑商、稳定草场和牲畜租佃制度等基本政策,直接支持牧业生产,避免牧区人口外流,从而引起稳定的牧区社会结构破坏。从思想界来看,占主流的是重牧业思想,它在经济上认定牧业是供领主消费和生产者及其家庭生活所需保证的根本。在政治上认定牧业是政治安定、长治久安的基础。在这样一政治制度的诱导和思想界的作用,使得自然经济条件下,牧民普遍认为财富的母体是草场、牲畜和体力,用体力劳动在草场和牲畜里刨食才是正统的劳动,经商则是歪门邪道,赚的是不

义之财,“无商不奸”,“无商不坏”。“重牧轻商”的劳动观念,使牧民的劳

动产品得自与草场、畜牧的交换多于商人的交换,使牧业经济长期处于封闭、呆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严重地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工商业的发展,使得资源的利用处于很低的水平上。

2、牧民“自给自足”的产生方式根深蒂固

西藏社会单一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正如毛泽东曾经指出的那样:中国封建时代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地主和贵族对于从农民剥削来的地租、也主要地是自己享用,而不是用于交换,那时虽有交换的发展,但是在整个经济中不起决定的作用”(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586-587)。不言而喻,这种封建制度的特点也同样符合西藏的封建农奴制度。例如,解放前西藏牧区普遍盛行自制木桶,从事捻线、织袜、织氆氇等,以及牧民为了自身对肉、奶、皮毛等畜产品的需要而进行的生产。牧主对牧民的剥削形式是从牧租开始,这种剥削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不是有意进行交换扩大再生产。同时,由于西藏大小牧场都是一个个分散、蔽塞的自然经济单位,一切生产,都供领主消费和生产者及其家庭生活所需。只有自己生产不了的,才通过商人进行交换,由此决定了西藏牧民的商品经济观念淡薄。

3、牧民具有安土畜重乡的传统乡土观念

西藏传统牧业生产是由一家一户为单独的个体牧户为主体承担的,自我封闭,自我循环,子承祖业,代代相因,流动性很小。牧民的职业角色非常单一,约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牧业生产劳动者。这种职业角色的单一性使牧民非常依赖土地和牲畜,形成“安土畜重迁”的社会风尚,大多数牧民蔽塞于牧乡村一隅,很少与外界联系,很多牧民甚至一辈子不曾离开过自己的居住地。对牧民来说,居住地既是他们的生产场所,又是一种社会生活的环境。那里有孰悉的同族人和乡亲,社会交往密切,一旦离开自己的居住地,面对一定陌生的世界和陌生的人群,牧民就找不到自己的社会位置。这又进一步强化了牧民传统的“故土难离”、“安土畜离乡”的乡土观念。所谓“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便是这种心里的

集中体现。乡土观念使牧民传统接受外界的知识和新事物受到很大限制,阻碍了牧民个人和牧业地区的发展。

家乡乡土观念在今天牧民中,集中表现为依恋土地和牲畜。土地和牲畜仍然被牧民视为最

根本的生活来源,视土地牲畜为最基本的生活保险。少数从事二、三产业的牧民宁肯将土地和草原荒废也不愿意交出,使得牧业规模经营举步坚难。

4 、牧民有小富即安的传统观念

传统牧民是小生产者、小私有者,经受不起任何一点风险造成的损失。因此,传统牧民对于新的事物或生产中的技术改革往往抱着迟缓和观望的态度。怕走生路,习惯于走前人走过的路,继前人创下的业。劳作习惯都和前人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西藏牧业长期受自然经济和产品生产方式的影响,牧民中谨慎行事、怕担风险的心理普遍存在,宁肯在别人后面而不愿走在他人前头。不愿担风险出门经商,解决了温饱之后安于现状的问题十分突出。

5、保持传统的老经验观念、排斥科技

西藏的传统牧业的封闭及有序性既造成了其稳定性,又形成了对新要素引入的排斥力,它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小,完全依靠自身所提供的条件运行。因此,西藏牧业多年来一直延用几乎相同的生产要素~传统的生产要素,牧业生产技术也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传统牧民囿于他们的文化、科学知识,他们对于一切事物的评价,主要是出自亲身的观察和实践,凡是未经过亲身实践所证实者,他们往往都抱怀疑的态度,是天然的经念主义者。就现在而言,年轻牧民与老一代牧民之间往往就有很大的区别。多数年轻人乐于采用新的牧业技术,敢闯敢式,不在乎是否吃亏;老的一代则要见到别人成功之后,自己再搞。

6、传统的佛教思想根深蒂固

西藏宗教对西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由于佛教已渗透和

扎根于西藏以及整个藏区,使广大藏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和生产无时不受到宗教的影响。宗教紧紧地控制着人们的思想,使人们顺从于宗教的摆布。让人们寄希望于“来世”,涣散斗争意志,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持反对和抗拒态度,从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总之,落后、停滞的传统牧民的顺从经营方式,伴随着保守、稳定、务实、安于现状的落后心理,进而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它直接阻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束缚了人们的手脚,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健康前进受到严重障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牧民的传统观念必然要为现代观念所代替。

二、现代农牧民传统观念的变迁

以商品经济、专业化、社会化大生产为特征的现代生产主式,是开放、活跃、能动、先进的生产方式。由于商品经济的注入,生活分工的细化,使得人们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由于机诫化的生产引进,使得牧业生产率

、社会的生产水平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强;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大规模应用,使人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素质大大提高,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从而使人们的思想观念转变更新,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不断产生和发展。在此,笔者主要结合当代西藏牧民的观念现状来谈谈在改革发展的大潮中现代西藏牧民的观念变迁。

自西藏和平解放以后,特别是八十年代起,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西藏也和全国一样进入了改革开放的社会发展新阶段,国家根据西藏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列政策,首先对占经济主导地位的农牧业进行了改革,在农区和牧区广泛实行了“两个长期不变”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举解决了西藏农牧区长期没有解决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问题,改革不仅赋予了农牧民以财产权力和择业自由,也使农牧民从旧体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以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的身份登

上了历史舞台。经过十几年的改革,西藏农牧区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转向商品经济,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牧区二、三产业有所发展,牧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牧区社会发生了显著变化。伴随着牧区社会结构、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经济结构和收入结构的变化,牧民开始重视信息、科学、技术和文化,现代商品社会中的时间观念、经营观念、效益观念、价值观念、竞争观念、流通观念和人才观念等逐步为牧民所接受。

1、牧民的市场与从业观念增强

为交换而生产的商品经济不同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以市场为交换为直接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再生产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都必须经过市场交换来实现,如果不顾市场需求,盲目生产,或者个别劳动时间大大超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么,经过交换必然损伤商品生产者,因此,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必须树立与“市”交融的市场观念。西藏牧区改革以来,广大牧民逐步改变传统观念,积极适应市场需要,调整产业结构,由单一农牧业转向多种经营,在满足自给性消费的基础上,更多的增加商品产出,牧民的商品意识明显增强,用于出售的产品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多。大家都知道,过去在西藏商品率很低,是以物物交换形式,这种交换形式源于自给自足较强的社会,是商品交换的初级形式,特征就是用自己生产的物品换回自己不能生产的东西。随着时代的发展,西藏牧民家庭经济开始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自然型经济逐步向商品型经济转变,牧民家庭自己生产的土畜产品陆续进入市场,成为商品(见表1)的比重逐年增多。就笔者所调查的安多a mdo牧区为例:在历史上安多腰恰yga

chgs牧民家庭经济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商品

表1 腰恰乡畜产品商品率统计表

斤 1986年商品率 1990年商品率1994

年商品

47·7 牛羊斤153405 57 177164 26·3 57300

5

绵羊

斤42033 92·6 76290 87 93936 89·4

山羊

斤1041 98 1210 7·2 447 27·5

山羊

斤 713 100 1772 84 1564 100

斤 811 19 2848 29 848 54·2

斤 722 100 1692 17 7137 75

张 540 84 779 42 1149 47·2

张2914 62 1612 18·7 6031 37·6

张3067 97 224 3·2 831 14·5

酥油斤 807 2·1 1535 3·4

--

资料来源:安多县腰恰乡统计报表。

观念可以说非常淡薄。民主改革后,牧民家庭虽然有了自己的牲畜,但一直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所制约,生产基本为自产自用,只有少量商品进行盐粮交换或在供销社换取日用品,没有进入市场。加之交通不便、居住分散、信息不灵和重物质积累、惜杀、惜售等陈旧观念的束膊,牧民的市场行为和市场观念十分淡薄。自1984年改革开放后,贯彻“以市场为主导”和“两个长期不变”政策,安多牧民的商品观念开始提高。据表 1

我们便可看出,那曲地区安多县腰恰乡1994年的统计,商品率为:牛羊毛47·7%

、绵羊毛89·4%、山羊毛27·5%、山羊绒100%、牛毛54·2%、牛绒75%、牛皮47·2%、羊皮37·6%、羔皮14·5%、酥油0·4%(详见表1),牧民交换的土畜产品的商品率有明显增长趋势。也说明牧民家庭的商品意识逐渐有了加强。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安多牧民家庭经济收入的提高。据调查,1986年腰恰牧民家庭经济收入为49322·21元,人均收入526·8元,到1994年则达到3815743元,人均收入达到1490元。在8年时间增长幅度为963·92元,增长率为64·7%,年递增8·1%。牧民家庭的生活水平随之翻了几翻。

80年代中后期,随着腰恰牧民家庭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其收入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不少牧民家庭改变了祖辈们单一放牧的生产方式,他们走出家门,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涉猎牧业以外的其它产业。即主要包括家庭手工业、运输业、商业饮食和其它副业。牧民家庭经济中开始有了除牧业之外的各种副业收入(见表2)。在笔者调查的46户家庭中,就有3户家庭拥有5吨东风车,他们主要向拉萨lha sa、格尔木、那曲ngs chu等地运输。

安多腰恰乡牧民家庭副业收入统计表

表2 单位:元

项目

年代1986年 1987年增减

% 1990

增减

%

1994年增减

%

总计

25595.

2 29434 14.9 70561.

5 139.7

139089 41.4

运输业

14685.

2

20000 26.6 27064 35.3 78842 43.1

手工业 2478.2 1500 -

39.5

5610 274 30143 200 商业饮

--- 584 --- 5873 90.6 9628 11.5

狩业 8432 982 -

88.4

1749 78.1 ---- ---

其它副业 --- 6368 --- 30265.

5 375.3

20476 14.7

从表2

的副业收入结构来看,牧区经济体制改革,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责任制全面实行和不断完善,牧民家庭经济收入的来源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运输业、手工业、商业饮食业和其它副业收入明显有增涨的趋势,自1986年至1994年依次增长幅度为14.9%、139.7%、39.4%、41.4%。狩猎副业收入自1991年快速走向空白,其因素是1991年西藏自治区领发了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文件。自此,牧区停止了狩猎行为。副业的发展增加了牧民家庭经济收入,活跃了牧区家庭经济。

经济发展与社会分工的相辅相成还有力地促使越来越多的牧民在牧业劳动效率提高情况下,不断地外出劳动打工。据笔者调查的46户家庭中,18户家庭有人在外打工、经商、跑运输等。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社会的商品经济活动中,乡土已不能把个人束缚住,牧民在日益广泛的社会交往中,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多,牧民的开放意识日益增强,牧业劳动力由牧区到牧区,由牧区到城镇的循环流动,带动了地区间的经济联合和要素流动,同时又促进了观念的更新,牧民对社会事物的鉴定和辩别能力越来越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越来越科学化,从而奠定了牧区经济走向繁荣和更加活跃的思想基础。

2、牧民的竞争与时间观念开始增强

商品经济的运行是以市场为轴心展开的。必须在市场和竞争的环境中取得发展,而作为商品经济的根本规律--价值规律也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发挥其作有用。。

因此,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竞争将是不可避免的。竞争是商品生产经营者的一种经济行为,它直接调节着商品的供求。竞争的根源在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商品经济完全不同于自然条件下的小农经济,每个商品生产者都要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产品的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着商品价值的大小,商品的价值量是生产过程中生产者竞争的结果。因此,只有积极参与竞争,才能使商品的竞争得以实现,商品生产者获得效益。

西藏自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冲击,使牧民的竞争意识明显增强。广大牧民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牧民根据市场需要调整自己的生产方向。在市场竞争中,牧民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竞争观念,并以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他们打破了过去单一的生产方式。据笔者调查的46户家庭中,18户家庭有人在外打工、经商、跑运输等。他们主要以拉萨为依托,因地制宜,发展运输业、加工业、采集、包工、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等多种行业。并以改进技术、降低消耗和价格、服务质量、信息等方面来取胜。通过竞争,增强了牧区商品经济的活力,培养了牧区商品生产经营者的进取心开拓精神,推动了牧区生产力的的发展,加速了牧区自然经济、传统牧业的解体,从而使安于现状、不求进取、怕担风险的旧式牧民变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勇于开拓前进的新式牧民。

时间是一种特殊的资源。牧民在参与市场经济竞争的过程中,逐步认识了时间的重要性和价值,初步确立起了现代的时间资源观、时间价值观、时间需求观、时间效率观、和时间管理管理,社会生活节奏明显加快。据笔者调查的46户家庭中拥有手表的家庭占76%,拥有座钟的家庭占39.13%,说明牧民的时间观念在增强。许多牧民在想方设法提高办事效率,节约时间,特别是离城镇较近的农牧区的农牧民在通讯手段上,电话、电报代替了过去的书信往返;在交通方式上,汽车、自行车代替了过去的步行和骑马;在时间运筹和时机把握上,合理安排,果断决策等等。提高了效率,节约了时间,增加了财富。

3、牧民的信息和科技观念增强

在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中,信息资源已成为与能源、物质相并列的三大资源之一。信息作为连接生产与市场的纽带,是社会生产及需求的具体反映,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的。西藏牧民从商品生产经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信息是致富的重要“资源”,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牧民逐步确立起了信息观念。很多牧民利用收音机、报纸等了解政策和信息。通过掌握信息,开发信息资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生产力,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自改革开发以来,西藏农牧民科学技术观随着以商品经济为中心的从业观、市场观、竞争观等一系列观念的转变而开始有了发展,牧民改变了过去那种轻视科学知识,鄙视技术,依靠经验的习惯,对科学知识有了全新的认识。在西藏安多牧区牧民家庭提倡科学养畜,改变了过去单纯追求牲畜数量的错误作法,开始实行因地制宜控制发展,改善畜群结构,着重在畜产品生产和商品率上恨下功夫。同时作好四季草场划分,计划轮放。在草场建设上,国家、集体、牧民家庭联合投资进行草场围栏、人工种草、修畜暖棚等。据安多县计委提供的资料,自1991年安多县列为自治区畜牧业防抗灾基地重点建设县后,在四年时间畜牧业防抗灾基地建设总投资23717004万元,完成网围栏43.84米,种草园7307.99亩、暖棚36005平方米、畜圈581896平方米,兽防站11个。其中,笔者调查点腰恰乡四年完成了种草园1540.5亩,网围栏631个、暖棚7880平方米、畜圈72593平方米,在入户调查的46户家庭里96%的家庭都有不同程度的网围栏、暖棚、畜围栏等。100%的牧民家庭受到实惠。由于建成了上述牧业基础设施,围栏每亩可增加产草50公斤,计年增加产草量6165万公斤;人工种草每亩产草约150公斤,计年增加109.6万公斤.实行围栏和种草等措施,深受每亩家庭的拥护和参与.当地每亩家庭对此赞不绝口,他们说:“实行围栏和种草,一则保护了自然环境,维护了生态平衡,更主要缓解了目前草畜矛盾,增加了实行存栏数,使我们吃了‘定心丸’,不再象过去那样,到冬就慌、逢雪即惊”。这使牧民家庭的牲畜降低了死亡率,提高了成活率,得到了经济效益。由于,上述牧业的建设和科学技术的推广,牧民受到了实惠,改变了传统的经营方式。

4、牧民的消费观念增强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消费引起需求,需求刺激生产,推动生产进入另一个循环周期。因此,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消费分为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生活消费,首先是衣、食、住、行以及使用日用品;其次,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的消费。

由于安多牧民家庭经济的不断提高,其衣、食、住、行、日用品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衣方面,从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快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牧民的生活和观念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牧民们越来越追求服饰质地和花色品种,老人们虽然不穿整套的汉装,但衬衣、裤子、鞋子等是他们的日常衣。据问卷调查每户平均有10双胶鞋,而藏鞋平均每户只有8.2双,普遍藏装平均每户10.2件,汉装每户平均8件。贵重配饰的拥有量也大幅度增加。据问卷调查,民改前腰恰46户牧民家庭中只有5户有贵重衣物,6户有贵重饰品;而现在29户家中有贵重饰品,占总户数63.3%,27户家庭有贵重衣物,占总户数的58.7%,贵重饰品价值最高的约5万元左右。可见,现在牧民比过去拥有更多的配饰和高级藏装,表明牧民的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

在饮食方面,牧民的消费主要是牛羊肉、奶及奶制品、糌粑、茶叶和盐巴。在民主改革前,安多牧民家庭年人均牛羊肉消费依次是2.13、10.23(头);鲜奶和酥油为365斤、23斤,糌粑与茶叶为27.82斤、0.93斤;其它消费微乎其微。而现在,牧民的牛羊肉消费为3’.20、25.38;分别增长率达到了92%和25%,几乎翻了一倍;鲜奶与酥油为225斤、33斤;增长率为-62%、%;糌粑与茶叶为87.69斤、17.1 9斤,增长4.8%、94.8%;茶叶的增长率最能反映牧民生活水平的变化。据牧民反映,在没有修通青藏公路前,靠牛马驮运内地茶叶,运输成本高,价格贵,一只羊才换一块茶叶。青藏公路建成通车之后,过去那种“茶马互市”的落后交换手段不复存在。现在,汽车可以源源不断地将内地优质价廉的茶叶运来。一块茶砖5元左右,一只羊(按300元计算)就可以换回60块茶砖。目前100%的牧民家都用

面粉和大米,百分之97.8%的家庭都有副食水果开支(详见表3)。

安多牧民家庭人均副食消费水平

表3 单位:元

时期

消费项

人均水平增长率户数

改革

开放面粉大

副食水

果 234.45

111.25

1376%

4416%

46

45

人民

公社面粉大

副食水

果 98.68

20.54

---

---

4

6

两项的开支水平增长分别达到了10多倍和40多倍。而这些都是民改前只有富户偶尔吃点外,普通牧民从未吃过。如今已成为广大牧民家庭中常用消费品。说明牧民的食品消费结构正在发生着迅速的变化。牧民的传统食谱中,没有蔬菜,认为是“草”类。而现在很多牧民把以前归为“草”的蔬菜,在春夏季没有肉食时,当作副食食用,他们常喜爱的主要为土豆、萝卜、白菜、青椒、花菜等。牧民们的饮食结构上形成了多样化的营养性饮食结构。

在住方面,

安多牧民传统的居住方式是驮在牦牛背上频繁的游牧生活中,素有帐篷为家的居

住形式。1959年前,安多腰恰牧村中只有买玛smd

ma部落的末代部落长家有一间较小的土坯房间外,无一住房。牧民们祖祖辈辈居住在牦牛帐篷或布帐篷里。从80年代开始,由于落实西藏第二次工作会议精神,放宽政策,促进了牧业生产的高速发展,牧民家庭的收入逐年提高,牧民家庭逐渐修建房屋,特别是实行承包制后,草场也基本划块经营,这样家庭有了相对独立的草场,不需要大的迁徒。所以到了1984年-1994年掀起一股建房热。安多全县80%现了从游牧到定居的历史性转变。根据调查,牧区安多县腰恰46户家庭的调查,家家都建了1000-15000元不等的房屋,百分之百的家庭实现了定居,结束了祖辈传统的游牧生活。

在行方面,过去牧民的家庭就在牛背上搬来搬去。所以,马匹、牦牛和驮羊在安多牧民家庭生活中,成为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无论是正常的迁徒驮运,还是去盐湖驮盐和农区交换运粮,均靠牦牛和驮羊来完成。而如今,青藏公路的修通,给安多牧民的交通更加方便,牧民可走出家门,去县城购物探亲,还到拉萨等地朝佛。据笔者调查的46户家庭中,有28.26%的牧民家添置了自行车,牧民们说:“自行车骑起来快,不用草也不用水,挺方便”。有17.38%的家庭购买了机动车,其中包括卡车、手扶拖拉机、摩托车等。90%的人曾坐过汽车或摩托车。交通状况的改善,沟通了牧区与外界的联系,极大地影响着传统牧民的生活方式。

在生活耐用品方面,收音机、录音机、缝纫机、自行车、等耐用消费品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庭,有些牧民还拥有汽车、摩托车等大型交通运输工具。就笔者调查的46户家庭而言,有自行车13俩、摩托车3俩、收音机19台、录音机21台、手表35只、座钟18台、缝纫机20台、望远镜42个、煤气灯26个、高压锅46、照相机1部、汽车3俩、手扶拖拉机2俩。小小的收录机,一装上电池,就把牧民与外部世界联结起来了,许多牧民通过它而知晓国内外大事。望远镜则在地广人稀的安多牧区成为牧民放牧的好帮手。可见,牧区的耐用消费品都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用品,这是自然和人文环境影响的结果。

综上所述,牧民的消费从总体上摆脱了简单的低水平,正在向高层次化方向发展。牧区由自给自足的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的过程中,牧民的消费结构也由自给性消费为主转向以商品性消费为主。牧民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变化。

以上笔者围绕市场经济这个中心,结合西藏牧区商品经济发展的进程,阐述了现代西藏牧民的传统观念的变迁。就整体而言,西藏现阶段的牧民,既不是传统概念中的“旧牧民”,也不是同发展经济的要求相适应的那种“新型牧民”,而是正处于传统牧民向新型牧民演变、过渡过程中的牧民。他们受广泛深入发展的商品经济冲击,开始初步具备了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所要求的一系列新观念。但由于西藏牧区市场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在牧民的思想认识上一般也不会形成明确的观念,因此,在牧民思想中,阻碍商品经济发展的旧观念仍然大量的存在,破除旧的传统观念,树立与发展商品经济相适应的商品经济观念和意识,仍然是摆在广大牧民面前的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对中国社会现象的分析

对中国社会现象的看法 自90年代迄今,中国转向市场经济,工业化城市化高速起飞,物质欲望得到充分释放,道德淡化:社会正义、社会公德、社会公平、社会关怀被视作幼稚而弃。其中,中国的官僚腐败就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事情了。在官员行使行政权力的同时,受到行政权力约束的一方想方设法避免被约束,希望通过手中拥有的钱财等物质条件换取官员的权力,或者避免被其约束。而官员或百姓又希望通过手中的钱或权来得到自己想要的某种利益,于是权钱交易就有了可能性,但是这种交易无疑是违反法律和道德的。官员触犯法律的时候也会受到某种制约,从而希望通过手中的钱或权来逃过法律的制裁,有些官员怯于权力,恐于遭到报复,于是有了官官相护。久而久之,这种腐败作风深入人心,在百姓看来通过正当途径已不能保障自己的权益,于是助长了这种权钱交易的风气。 目前中国的现状是,在经过了200年的半殖民半封建统治之后,中国古代传下来的很多好的道德,悉数被破坏,有些是被殖民者所剥夺,更多的是被这200年中频繁的改朝换代者为了自己的政权稳固为出发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去掉那些不利于自己统治的文化,加入一些有利于自身统治需要的文化,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被这一系列统治者们改造成一部分是统治百姓的工具,而不是以加强大众素质,加强道德修养,加强自我约束为出发点的传统意义的道德。另一方面,我国的政府长期都是人治政府,而非法治政府。依法治国的口号也是近几年才提出来的,更何况即使是这个口号的推行者也有很多时候并不是按照法律的办法来办事,很多时候仅仅是依靠自己的意志来决定怎么做,这种践踏法律的行为,那就别提在下面落实的时候法律能起到的作用了,各级政府或者其他有权阶级践踏法律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在我国现在这个阶段,法律和道德上的约束并不强,这更加加大了官员和商人权钱交易的可能性,各种滥用权力的现象,商人为达目的进行各种行贿,各种有权阶级利用权力换取金钱的行为,有时候一开始也只是一小部分人,但是当其他立场不坚定的人看到这些人利用不义之财买了名车,买了别墅,发家致富之后,并没有收到法律和社会道德的制裁,于是,其中立场不坚定的人自然就动摇了,自然也就以这些道德败坏,践踏法律的腐败分子靠拢。于是,这些那些有权阶层就像沙子流进了漏斗一样,越来越多的掉进了腐败这个无底深渊中。当很多很多的官,开始腐败之后,为了保全既得果实,各种腐败行为,各种腐败官员就开始权权相报,官官相护,从而成了一种更加难以被打破的利益共同体。 于是在现在这种社会风气的情况下,官员的腐败问题不是偶然,而近乎是必然你的事情了。这是由于人性内在的固有需求和社会上道德和法律缺少必要的约束力所觉得的,谁叫中国的现状就是人治社会,权力能够超越法律呢? 所以在现有的社会结构上,想要解除腐败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考虑。首先是要弱化权利,限制权力的扩张,还权于民,重大问题要集体协商,民主决策,不能一个人说了算,可否考虑如何切实加强各级人大(代表)的监督制约作用或各级工会组织的监督制约作用,除此之外可否考虑建立相应的委员会(民间组织,不纳入干部编制),赋予相应的监督制约权利。没有监督和制约的权利,必然会产生腐败!于此同时,法律对于腐败的惩戒力度要大,绝对不能因为某人的权力滔天,就能够漠视法律。必须要做到有人贪腐,就必然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而不是因为这个贪污的人权力很大,法律就对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就是触犯法律,也能够通过其权力搞定检察院,搞定法院,从而避开法律的制裁。法律必须要做到:一旦有人触犯,则必须无法逃脱制裁,法律的威慑力全在于惩罚的不可逃避性,若是法律的不可践踏性真正得到体现的话,很多的以权谋私的人是没有这个胆量的,很多人之所以以权谋私完全在于看到别人以权谋私没有被制裁从而跟风的。其次,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当人们真正的看重道德的时候,才会自觉去维护社会建设,然而这种方式又是漫长的,存在

普通话测试说话例文《谈谈自己对某一社会现象的看法》

普通话测试说话例文《谈谈自己对某一社会现象的看法》 当今社会上,现象万千,近期人们谈论最多的就是关于一些当官的利用手中的权利贪污受贿。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害,经济建设遭到阻碍,国家的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 广西第一大案的犯罪嫌疑人李乘龙,从一个的副市长沦为阶下囚,据有关资料记载李乘龙24岁就当上地区团委副书记,39岁就当上县级市玉林市委书记,44岁当上地市级贵港副市长。可以说他是年轻有为,但是他并不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为人民办实事,而是干了一些有损人民利益的坏事。检察机关初步查明李乘龙涉嫌犯有以下罪行事实,在1991年1996年,李乘龙任中共广西玉林市委书记期间,利用职务之便涉嫌受贿400多万元,涉嫌贪污巨额财产来源不明600多万元,累计涉嫌犯罪金额1000多万元,是建国以来广西个人涉嫌犯罪金额最大的一起,李乘龙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但他不是一名真正的好党员。 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记得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以个人或小集体的利益出发,而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这段话,非常深刻地阐明了我们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宗旨。李乘龙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没有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而是利用人们给予他们权利去办有损人们利益的事,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享乐为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向范仲淹所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鲁讯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品质是值得大家学习的,我们的国家还处于发展中的阶段,还需要更多像他这样的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做一名真正的好党员.

最全的哲学观点认识一些社会现象

哲学原理 一、用哲学观点认识一些社会现象 1、“拔苗助长”,结合实际谈谈对你有什么启发? 夸大主观能动性,不遵守客观规律,必然导致失败。 2、小孩被毒蛇咬伤,医生先按小孩减壮大的经验开药,病情没有好转,后来加倍。 不能犯经验主义,不能静止、孤立、片面看问题,犯形而上错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牵牛牵牛鼻子,不能过牵角或牵脚,牛才会乖乖跟你走。 这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办事要抓主要矛盾。 4、齐备给他儿子阿斗的遗嘱中有一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也是这个道理。 5、“没有天生的罪犯”,说说你对罪犯之所以成为罪犯的看法? 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重要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B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有时罪犯是在不良刺激的影响下养成的。 6、“熟知不等于真知“,怎样理解,请用实际体会说说。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看问题由表及里的过程。“真知“即彻底理解理性认识的东西。“熟知”即经常看到、碰到的一些事。如:树上的苹果会掉到地上,手里的东西一松手就掉在地上。大家都知道,这是熟知。但对为什么会掉到地上而不往上跑呢?牛顿探究原因是地心引力的作用。平时我们看问题,要多问为什么,才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7、“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老翁认为丢马不一是祸,没马不一定是福,请谈谈看法。 矛盾可以互相转化的观点。在一定条件下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事可以变坏事。 8、“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请结合实际谈看法。 存在决定意识。只有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才能实事求是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9、古希腊哲学家克拉特利特说:“我们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请谈看法。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事物总是在变化发展中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0、内容形式的关系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形式搞得过头就会出现形式主义。如我们热爱领袖,宣传学习毛泽东思想,这是对的。但如果像文化大革命期间,把毛主席当神进行崇拜,搞早请示,晚汇报,就成了形式主义。 11、生产工具和生产力的关系。 磨刀不误砍柴工,讲的就是改进和发展生产工具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工作效率。 二、生活中的哲学原理本文来自网上,帮助你理解哲学原理。 看事物要用发展的眼光,应用到生活中可以就是说看一个人的时候要看到他以后,而不仅仅是看现在.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

以现在的社会现象写一篇议论文

以现在的社会现象写一篇议论文 社会现象作文写作 近年来有些低俗话语开始在一些校园流传。“日照香炉烤鸭店,鸡鸭鱼肉在眼前。口水流下三千尺,一摸口袋没有钱。”“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 无独有偶,无论在《水浒传》还是在《金瓶梅》里,都是一个地痞恶棍形象的西门庆,眼下却成了“红人”。山东临清市推出“金瓶梅文化旅游区”招商项目,“西门庆院落”是重点内容之一;山东阳谷县即将向游人开放的狮子楼旅游城扩建工程中,“西门庆府院”也成为一大看点。 而今年,与低俗文化有关的事件接二连三:电视的相亲节目被叫停,“凤姐”和“伪娘”相继走红,日本女优 __访问上海时受到热捧…… 你是怎样看待这类现象,请谈谈你的看法。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不要写成诗歌)。 ? 一、感受社会现象类作文

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是近几年高考作文的一个热点题型。如:xx 年辽宁卷的“明星代言”,江西卷的“圆明园铜兽首拍卖”事件;xx 年课标卷的对“中国变化”所见所思所闻所感,大纲卷的“彩票最诚信业主”等。 我们必须明白:这种直击社会热门话题的新的高考作文命题形式,我们必须面对;这种充分体现公民意识、彰显大语文教学理念、洋溢着强烈时代责任感的“社会现象类”作文模式,我们必须掌握! 二、社会现象类作文特点 社会现象类作文强调“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对于中学生写作时评来说,尤其要注意针对性和说理性。 ? 1、要有针对性。它不能像一般材料作文那样,从材料中引出一个道理,然后哲理化写作。而是必须针对材料所列出的现象进行评论,有的放矢; ? 2、要有准确立意角度。甚至你的评论标题能让读者清楚地知道你的鲜明的态度或观点;

怎样看待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

怎样看待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 科学对待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正确面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从根本上反映社会热点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实质上体现了人们对过上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 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问题,人类社会正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前进的。社会热点问题凸显及其新特点表明,我国改革发展又到了一个新的关口,科学对待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已经成为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重大课题,成为摆在当前的突出任务之一。而科学对待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归结起来不外乎正确认识和有效解决,也就是要弄清“怎么看”,明确“怎么办”。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清才能方向明。我国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十分复杂,正确认识并不容易,特别需要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立场、观点、方法正确,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形成正确认识;立场、观点、方法不对,必然陷入主观和片面,造成认识偏差。面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我们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特别是唯物辩证法这一锐利思想武器来加以认识。这样才能不断增进共识,为有效解决问题奠定坚实的思想认识基础。从这个前提出发,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呢? 理性地看。就是客观承认、积极面对。问题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不会因为人们不承认而消

失。因此,面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我们应当客观承认、积极面对。那种对问题视而不见、漠然置之的态度,那种闻问题而色变、视问题为洪水猛兽的态度,是不理性、不可取的,既不利于正确认识问题,更不利于有效解决问题。 严肃地看。就是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看问题应坚持实事求是,不放大,也不缩小;不言重,也不看轻。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都是大问题而不是小问题,切不可掉以轻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同志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却把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看小了、看轻了、看淡了:或者认为它们同其他社会问题一样都是“问题”,没什么了不起;或者认为它们既然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就是“正常的”;这些认识需要及时改变。 全面地看。就是系统分析、整体把握。同其他事物一样,问题都是普遍联系而不是孤立存在的,复杂问题更是如此。要正确认识问题,就要对它全面地看:既要瞻前顾后,也要左顾右盼;既要总体把握,也要分清主次。如果“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就很容易导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有坚持从总体上进行把握,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进而推动问题的有效解决。 具体地看。就是区别对待、“就事论事”。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在性质、成因、形态上有某种相同和类似的方面,但不可能完全一样;即使是同一个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表现。这就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是什么问题就说什么问题,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范围内的问题

【2016社会现象类作文

社会现象型材料作文 2015年全国新课标I卷“小陈举报父亲高速路开车接电话”材料作文,这个作文题目是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这种类型的作文是近几年高考作文的一个热点题型。这是一种直击社会热门话题的新的高考作文命题形式,充分体现公民意识、彰显大语文教学理念、洋溢着强烈时代责任感。 2014年高考,全国大纲卷“老王打工抵债”,选自上年的新闻报道; 北京卷,“文学家与科学家对手机的认识”,取材于时事热点,贴近时代、贴近考生实际; 安徽卷,“表演艺术家与剧作家的争论”的材料有2014年3月宋方金与宋丹丹之间的口水战的影子; 湖南卷的“最美乡镇干部”原型为湖南省桃源县观音寺镇党委书记唐述林; 2013年全国课标2卷的“同学关系调查”,广西卷的“寻找手机”,山东卷的“莫言被咬”,广东卷的“富翁捐助”…… 这些都是来自现实生活,贴近考生的生活,跳动着时代的脉搏,体现了命题者引导学生关住现实生活,发表自己看法的用意。社会现象类作文题占三分之一。 一、“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的特点:

1、要有针对性。它不能像一般材料作文那样,从材料中引出一个道理,然后哲理化写作。而是必须针对材料所列出的现象进行评论,有的放矢; 2、要有准确立意角度。甚至你的评论标题能让读者清楚地知道你的鲜明的态度或观点; 3、要有说理性。定是以理服人,让读者能一目了然地知道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二、“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从试题所给的材料性质来看,可分为三类: 1、正面材料。如全国课标Ⅱ卷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高中学习阶段,你一定在班集体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收获了深厚的情谊,同窗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即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你走向成熟。 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在几所学校作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60%的人表示满意,36%的人认为一般,4%的人觉得不满意。 如果同学关系紧张,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是我自我意识过强,有人认为是志趣,性格不合,也有人认为缘于竞争激烈,等等。

2019年公务员面试模拟试题及答案:对网络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

2019年公务员面试模拟试题及答案:对网络社会热点 问题的看法 【试题内容】现在网络上会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实行讨论,对此现象你有什么看法? 【解析】社会现象类 【此题考核核心】综合分析水平 【答题主线】辩证两面看+综合总结 【参考答案】网络的出现为人们参与社会生活,实行政治讨论提供了一个方便的途径,能够说是社会的一大进步,最近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比如说三农问题、住房问题、医疗、教育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在网上讨论的如火如荼。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应该采取一分为二的方式来辩证全面的看待。我的看法如下: 首先,我们应该肯定这种对社会热点的讨论有其有益的一面。它表现在:第一,国家允许对社会热点特别是关系国计民生问题的讨论说明了民众的参政热情高,是我们民主政治进步的表现。第二,对社会热点实行讨论能够调动广大民众的积极性,让他们对一些热点问题献言献策,对我们国家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第三,对社会热点讨论还能够对我们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实行有效监督,如果出台的一些政策不符合实际情况,那么通过大家的讨论,能够即时发现问题,避免不必要的损失。第四,有一些社会热点讨论是从民间发起的,表达了部分群众的呼声,这些呼声里面有很多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我们政府了解民情民意的重要途径。 其次,虽然网络讨论有其益处,但是也凸显出其弊端来。主要表现有:第一,很多热点讨论涉及我国的国家秘密,比如说我国的武器装备、性能参数这些涉及国家利益的问题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拿来热炒,其目的就是想刺探我们国家军事秘密。第二,一些所谓的社会热

点其实是一些人用来娱乐的工具,不但浪费大家的时间和精力,而且 毫无意义,比如一些明星的花边新闻等。第三,在一些社会热点的讨 论中,一些人无视网络文明,满天脏话,破坏了讨论的初衷,最后成 了一些人“舌战”的场所。 所以说网络社会热点讨论是一面双刃剑,用好了能够造福人民, 用错了就可能伤人。我想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实行积极引导。第一,增强引导。引导群众讨论那些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热点,防止一些不 健康的东西的出现。第二,增强文明上网,教育广大人民群众上文明网,说文明话。第三,增强网络的相关立法。第四,对一些不文明的 讨论实行处罚。 我想社会热点讨论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只要我们能够利用好,我 们的网络讨论之路会越走越好,越走越宽。 【专家点睛】社会现象类题目的答题一般都是用辩证的观点做全 面的剖析,忽略任何一方面都会导致思维的不全面。同时也要注意多 方面讨论后要实行最后的综合。分析各方面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全面, 不能够偏概全。

2017年公务员面试社会现象题10

1.目前一方面社会对取消重点班的呼声很高,但另一方面老百姓又希望把子女送入重点班,请问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各位考官,考生就重点班现象来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重点班作为一个普遍存在于学校的个体,他的存在可以提高学生之间的竞争能力,但是这样的一个个体却在社会上产生的很大影响。 仔细探寻原因: 一方面对于取消重点班而言,他们觉得重点班不是促进孩子学习的动力,而是变相的压力,也是变相的能力歧视。 另一方面对于老百姓来说,进入重点班就是迈进良好学府的第一步,进入重点班也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对于以上的种种看法,他们的出发点都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孩子。他们的不同之处只在于角度不同。所以我们应该要从客观理性的来看待这个问题。 首先:家长在关注重点班的同时,应该更加的关注孩子的学习,自主的学习,应该教会孩子更多的学习方法,让孩子能够真正的想学习。 其次:学校方面加强学生彼此之间的竞争,这样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这过程中,应该多加强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意识。 再次:政府应该多加强优势政策,为学校教育多投入资金,为学校教育提供更加齐全的基础教育设施。 总之,不管是在重点班也好,不在重点班也好,我们都应该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孩子的自主学习上,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对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来说,每到快过春节的时候,都会出现农民工的“退保”高潮,甚至退保率达到了95%,对于这个现象,你是如何看待? 各位考官,考生就退保现象来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农民工的普遍收入都比较低,而且还多都是离土离乡,对于快到春节期间,出现退保现象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 仔细探寻缘由: 一方面有多年形成的“压岁钱”观念,使得很多农民工回家过年时,不得不带上自己的积蓄。另一方面在本身收入较低的情况下,还的回家准备年货,礼品等物资,使得农民工的低收入无法满足. 同时还有一些农民工,还乡过年之后,会选择留家工作。 我们在诧异农民工退保高潮时,也应该意识到这种事请宜疏不宜堵,更应该将以下几个方面作为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首先:农民工自身上,应该提高消费观念,过春节不一定要重礼重金,只要心意到,我想亲朋还是会理解的。 其次:就业单位应该多加大年终奖金,为农民工回家过年提供一个有利的经济保障: 再次:政府方面应该多加大各个城市的就业机会,让更好的农民工不再离土离乡的打拼。总之:农民工作为一个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个体,我们要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3. 南京出现部分小学生炒股、买基金等,你如何看待? 各位考官,考生就小学生炒股、买基金的现象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随着股民范围的逐渐扩大,现在居然出现了小学生炒股、买基金,这真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仔细的探寻原因: 一方面家里父母的纵容,父母的工作压力大,给与孩子更多的不是关心,而是钱。 另一方面学校的硬式教育,压迫孩子除了学习还是学习,让他们对学习产生的发自内心的排斥。

一、用哲学观点认识一些社会现象

一、用哲学观点认识一些社会现象 1、“拔苗助长”,结合实际谈谈对你有什么启发? 夸大主观能动性,不遵守客观规律,必然导致失败。 2、小孩被毒蛇咬伤,医生先按小孩减壮大的经验开药,病情没有好转,后来加倍。 不能犯经验主义,不能静止、孤立、片面看问题,犯形而上错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牵牛牵牛鼻子,不能过牵角或牵脚,牛才会乖乖跟你走。 这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办事要抓主要矛盾。 4、齐备给他儿子阿斗的遗嘱中有一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也是这个道理。 5、“没有天生的罪犯”,说说你对罪犯之所以成为罪犯的看法? 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重要条件,二者缺一不可。B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有时罪犯是在不良刺激的影响下养成的。 6、“熟知不等于真知“,怎样理解,请用实际体会说说。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看问题由表及里的过程。“真知“即彻底理解理性认识的东西。“熟知”即经常看到、碰到的一些事。如:树上的苹果会掉到地上,手里的东西一松手就掉在地上。大家都知道,这是熟知。但对为什么会掉到地上而不往上跑呢?牛顿探究原因是地心引力的作用。平时我们看问题,要多问为什么,才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7、“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老翁认为丢马不一是祸,没马不一定是福,请谈谈看法。 矛盾可以互相转化的观点。在一定条件下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事可以变坏事。 8、“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请结合实际谈看法。 存在决定意识。只有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才能实事求是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9、古希腊哲学家克拉特利特说:“我们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请谈看法。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事物总是在变化发展中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0、内容形式的关系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形式搞得过头就会出现形式主义。如我们热爱领袖,宣传学习毛泽东思想,这是对的。但如果像文化大革命期间,把毛主席当神进行崇拜,搞早请示,晚汇报,就成了形式主义。 11、生产工具和生产力的关系。 磨刀不误砍柴工,讲的就是改进和发展生产工具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工作效率。 二、生活中的哲学原理 看事物要用发展的眼光,应用到生活中可以就是说看一个人的时候要看到他以后,而不仅仅是看现在。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 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1

就现象谈看法类的答题技巧

一、试题概述 就现象谈看法类试题,通常分为三大类:对社会现象的认识、看法;对政策、方针的理解;哲理思辨类试题。 通过这类试题的考查,可以判断出考生思维是否敏锐,严密,能否全面系统的分析试图,能否通过现象看本质,并善于解决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的日益变化,对国家公务人员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故而就现象谈看法类试题近年来颇受命题者青睐,广大考生要引起注意并多加关注。 二、答题技巧 1.对社会现象的认识。 这类题目中,考的最多的就是围绕一个社会热点让考生去分析,一般包括积极的社会现象热点和消极的社会热点,且主要是围绕国内的热点问题,这类问题的回答,可以围绕从全局局部个体的思路,辩证客观的进行分析和判断,提出解决办法,办法要可行,要有可操作性。具体来说: a。积极的社会热点现象 这类问题一般给出一些社会上的热点事件或者现象,需要考生对这种现象给予分析。 对这类题目要学会辩证地看待,要联系到我们国家现在正提倡的方针和政策。 答题思路 谈自己对事件本身的认识; 从多个侧面来阐述现象产生的原因或者影响; 自己从这个现象中得到的启示。 b。消极的社会热点现象 这类试题通常给出一些反面的现象,要求考生给予回答。此类试题一般要先谈危害,其次谈产生的原因,然后再谈解决此类问题方法和对策,最后要结合自身谈谈如何加强自律等。答题思路: 解释给出的话所反映的现象。 辩证地看待一些社会现象,如这种现象确实存在,而且在某些地区,某些领域还比较严重,但是是局部现象,这句话以偏概全等。 指出现象的危害性,如:虽然是局部现象,但是危害不可小视等。 指出现象的根源,如:法制不完善、制度不完整、监督不到位、素质没提高等。 找出解决办法。 充满信心,提出希望。要领:社会现象。 针对自己表态,从自身做起…… 2.对方针政策的理解。 这类题目,通常是让考生直接谈自己对我国一些方针、政策的理解,回答这类试题,通常要先表明自己的立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符合社会的主流思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答题思路 较为细致的阐述该方针政策的内容。 阐述提出这个方针政策的背景。 指出该方针政策的意义。 指出实现的途径。 联系自身表态。 注意:社会现象谈看法,以及对方针政策的理解,大多是结合当年大的时政热点来命题的,所以考生在复习备考时,要多关注新闻,推荐多关注一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周刊、

公务员面试模拟试题及答案:对网络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

公务员面试模拟试题及答案:对网络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 【试题内容】现在网络上会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对此现象你有什么看法? 【解析】社会现象类 【此题考核核心】综合分析能力 【答题主线】辩证两面看+综合总结 【参考答案】网络的出现为人们参与社会生活,进行政治讨论提供了一个方便的途径,可以说是社会的一大进步,最近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比如说三农问题、住房问题、医疗、教育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在网上讨论的如火如荼。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应该采取一分为二的方式来辩证全面的看待。我的看法如下:首先,我们应该肯定这种对社会热点的讨论有其有益的一面。它表现在:第一,国家允许对社会热点特别是关系国计民生问题的讨论说明了民众的参政热情高,是我们民主政治进步的表现。第二,对社会热点进行讨论可以调动广大民众的积极性,让他们对一些热点问题献言献策,对我们国家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第三,对社会热点讨论还可以对我们地方政府的有关政策进行有效监督,如果出台的一些政策不符合实际情况,那么通过大家的讨论,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避免不必要的损失。第四,有一些社会热点讨论是从民间发起的,表达了部分群众的呼声,这些呼声里面有许多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我们政府了解民情民意的重要途径。 其次,虽然网络讨论有其益处,但是也凸显出其弊端来。主要表现有:第一,许多热点讨论涉及我国的国家秘密,比如说我国的武器装备、性能参数这些涉及国家利益的问题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拿来热炒,其目的就是想刺探我们国家军事秘密。第二,一些所谓的社会热点其实是一些人用来娱乐的工具,不仅浪费大家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毫无意义,比如一些明星的花边新闻等。第三,在一些社会

公务员面试综合分析题精讲之社会现象类

公务员面试综合分析题精讲之社会现象类结构化面试考试中,综合分析题是比较难的一种题型,也是考核考生素质比较全面的题型,一直是国家及地方公务员面试必考的题型。综合分析题的具体分类有很多种方法,从服务考生备考、便于理解的角度来分,可以分为社会现象类、名言俗语类、政策理解类、故事理解类等,本篇重点为考生讲解社会现象类。 社会现象类试题是综合分析题中最常考的一类题型,考生如果能够完全掌握社会现象类试题的具体题型和解题思路,那么在备考综合分析题时,势必会做到事半功倍!社会现象类试题主要是要求考生针对全国范围内的社会热点事件谈出自己的看法,进而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一般而言,我们将社会现象类试题分为积极型、消极型和争议型三种。下面,中公教育专家就针对这三种题型进行详细讲解。 1.积极型社会现象题 积极型的社会现象类试题,主要体现为某种社会现象对整个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例如,我国各省市发起发扬雷锋精神就是积极型的社会现象类试题。解答这类题型的基本思路为:首先,表明对于这一社会现象的看法,并指出这种现象的本质所在;其次,具体分析其出现的背景和积极意义;最后,指出这种现象还有哪些不足之处,并提出完善的改进措施。 2.消极型社会现象题 消极型的社会现象类试题,主要体现为某种社会现象对整个社会具有消极的影响。例如,我国一些政府官员存在的腐败问题,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都属于消极型的社会现象。解答这类题型的基本思路为:首先,为这种社会现象定性,指出问题的本质所在,表明自己的态度;其次,具体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和危害;最后,针对这一现象提出具有可行性的解决办法中公教育版权。

观念是人民对于个各活领域中不同社会现象

略论西藏牧民传统观念变迁 (A brief discussion on traditional modes of thought and modernization among Tibetan Nomads) 扎嘎 (L. Zhaka) 观念是人民对于个各活领域中不同社会现象的反映和看法,即客观存在的人的意识、意志等形式的反映。作为一种社会意识,观念是在社会实践中生产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指出“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马克思恩克思全集3卷、30页)在西藏牧区推进市场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同时,牧民作为经济的主体,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观念也随之不断更新。笔者现将对西藏牧民的传统观念的变迁作一讨论,并求教于广大同仁。 一、西藏牧民传统观念特征 观念是在社会实践中生产和发展起来的。任何人都是在一定的观念支配下行动的。观念对社会经济发展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或消极的抑制作用。当观念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一致时,就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反之,则阻碍社会经济发展。观念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变化而变化。它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它的感知性。观念主要是经过一定的理论知识的传播和生活实践中自接取得的感性体验而形成的。 二是它的群众性。观念对于整个社会或某个阶段、阶层的人群的实践活动有直接的、普遍的指导意义。 三是它的潜在性。人们通过社会言论和文化教育接受了某种观念之后,这种观念便渗透在人们的头脑中,成为一种潜在意识,自然而然地制约着人们的行动。

四是它的稳定性。某种观念在个人头脑中成为定型的意识结构之后,不会轻易发生变化,即使社会经济条件有了变化,它还会固定在人们的头脑中支配人的行动。只有经过教育工作和实践活动,它才会缓慢地发生变化。 在西藏传统牧场社区社会特征是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条件下,是在孤立于社会之外的一家一户的范围内,以简单的工具为手段,以人畜力为动力,以草场和劳动力为基本生产资料来实现对自然力的开发和利用的生产方式。传统牧业规模不大,一家一户靠自己的劳动对少量的生畜进行独立经营,采用传统技术、手工劳动,牧户与社会联系松弛,生产主要以传统经验为指导。传统牧场社区社会生活方式单一,牧民赖以生存的最主要手段是务牧业。各分散的牧场之间很少有联系,交往范围较小,交往对象以亲属、邻里为主,人际关系注重情感、伦理和氏族。在消费方式上,基本上是自给自足性的消费结构,只能维持简单生存。从总体来看,以牧业为基础的生活体系,以家庭为单元的生活格局,浓重的宗教色彩及传统性等,是传统牧场社区的基本特征。 这和传统牧场社区社会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相适应,传统牧民的观念陈旧、单一、落后,具有明显的乡土性和保守性。 1、“重牧轻商”的传统观念 在西藏传统牧业社会的风尚是“以牧为本” 。封建农奴制社会制度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都很重视牧业生产,并且通过地方政府职能采取重牧抑商、稳定草场和牲畜租佃制度等基本政策,直接支持牧业生产,避免牧区人口外流,从而引起稳定的牧区社会结构破坏。从思想界来看,占主流的是重牧业思想,它在经济上认定牧业是供领主消费和生产者及其家庭生活所需保证的根本。在政治上认定牧业是政治安定、长治久安的基础。在这样一政治制度的诱导和思想界的作用,使得自然经济条件下,牧民普遍认为财富的母体是草场、牲畜和体力,用体力劳动在草场和牲畜里刨食才是正统的劳动,经商则是歪门邪道,赚的是不 义之财,“无商不奸”,“无商不坏”。“重牧轻商”的劳动观念,使牧民的劳

2018国考面试:社会现象类试题真题解析

2018国考面试:社会现象类试题真题解析这个环节我们来回顾一些历年考试的真题,希望各位考生能够在课下举一反三地进行同类问题的练习,以提高自己的答题水平。首先我们来看两道具有代表性的积极类社会现象题目。 例题1:省委下发文件,要求各市机关单位的干部要多读书、读好书,对这个现象,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省委下发文件,要求各市机关单位的干部要多读书、读好书。我认为,省委下发这个文件是非常及时的,这是政府注重学习、倡导建立学习型政府的具体体现。作为高素质的人才,我们一定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与时俱进,才能不被时代所抛弃。 读书的好处是非常多的,历来各位名人都非常注重学习。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国古人也非常重视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说读书的重要作用。 在当今社会,我们要多读书。因为作为一名未来的公务员,要具备多种多样的技能。仅仅掌握一种技能很难适应现在的工作岗位。现在社会突发事件比较多,我们要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多积累一些应急应变的知识。通过向书本求知、向实践求真,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同时我们在多读书的过程当中,也要读好书。当今市面上图书的质量参差不齐,因此我们要在多读书的基础上,读一些高质量的好书,不能被市面上低俗、庸俗、媚俗的书所诱惑。要身体力行地做好人民群众的榜样。 就我个人而言,我自身也是一个非常爱读书的人。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汪中求的《细节决定成败》,在书中我国道家创始人老子有句名言:“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意思是做大事必须从小事开始,天下的难事必定从容易的做起。我对这句话的感触非常深,这告诉我们把简单的事做好并不简单。作为未来的公务员,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简单的事情做起,这些小事、简单的事就是人民群众的大事 !例题2:“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提案,公务员要骑自行车上下班,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提案,公务员要骑自行车上下班,这是关系公务员作风建设的一次新尝试,我们知道公务员的作风建设问题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的成败。要求公务员骑自行车上下班体现了公务员要从人民群众中来、再回到人民群众中去。因此对于题目中的做法,我认为出发点是好的。 公务员骑自行车上下班有其积极的意义: 第一,公务员骑自行车上下班,是公务员群体响应发展低碳经济的一次有益尝试,我们知道低碳经济就是要求我们低污染、低耗能、低排放。骑自行车上下班响应了国家的绿色出行号召,真正践行了国家倡导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

谈谈自己对某一社会现象的看法

谈谈自己对某一社会现象的看法 上午与网友闲聊,从一个营销学的案例,想到了人类社会的社会化发展方向,N年前美国某牌子缝纫机很火,垄断了市场,但是做企业战略决策的认为今后电子化越来越进步,应该将高精尖的电子技术引如缝纫机产品中,但是他们没有预测到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化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收入提高了,没有谁在家里用缝纫机自己做衣服了。于是从此这个产品一蹶不振,走错了转型的方向失去了机会。社会化大生产引向共产主义,人的思想是不是还是千古不变的呢? N年前我们吃的是自己家种的养的粮菜;现在是饭店买的; N年前我们穿的是家族中女性手工做的衣被,现在是商场买的; N年前我们是在家里洗头的,后来是理发店,现在是洗头屋也是要花钱的; N年前我门在家请客,现在在酒店请客 N年前我们请客请人吃,现在是请人洗头、洗澡 N年后请人会干什么呢,饮食男女、衣食住行、吃喝玩乐乃人的本性,投资笼络巴结交往,没有不先考虑这些方面的。 不难联想,很多家庭的理念随着社会化的发展,逐步消失的现象不一定不会出现,以前是一人一老婆自己家的,未必不会不出现新的变化,也许是月妻、月夫、周末家庭等等类似古老走婚之类(仅为可能性假设,不可上升为意识形态错误批判)只要是人类存在、进化、生理、心理的需求都有可能随着市场化、社会化的发展产生供销渠道和消费市场。也许N年后人家看各位鄙视去洗头屋[或者直截了当叫红灯区]里那挡子勾当的事,跟我们回头看贫农偷偷摸摸进馆子店过年一样。其实四个字:完全正常。不正常是因为不符合目前国内国际的形势。 淘宝卖家社区-淘宝卖家学习交流社区(https://www.360docs.net/doc/723531273.html,),全国最大的淘宝卖家交流互动中心,立足于指导卖家如何运营网店,通过教导新手如何开网店,装修店铺,推广店铺,打造淘宝爆款,快速提升网店信誉等为主的学习交流平台。

公务员面试社会现象类题目的一般解题思路

公务员面试社会现象类题目的一般解题思路社会现象类题目是公务员面试中的常见题型,要求考生就某个社会热点问题 或社会新生事物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从而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一、社会现象类题目的出题目的 社会现象类题目是公务员考试的必考内容之一,因为公务员考试的目的是为国家和地方机关选拔合格的工作人员。政府机关每天面对的是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这些关系又延伸出来复杂的社会现象,因此,作为公务员,必须有辨别、分析和处理各种社会现象的能力,公务员面试就是具有这种能力的人才。 二、社会现象类题目的出题来源 面试当中的社会现象类题目的材料一般都来源于现实中的热点,而且基本是时下引起广泛关注的热点。涉及到的范围一般为社会民生、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近两年民生问题尤其引起关注。社会现象类题目一般考察考试前半年内发生的热点话题,比如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以后,关于食品安全的问题就屡屡出现在面试当中,如果考生能够对于食品安全的热点材料事先做过充分的准备,那么必当胸有成竹、有备无患。考生在平时备考的时候可多关注主流期刊网站比如人民网、新华网、《半月谈》、《人民日报》、近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等等。 三、社会现象类题目的出题方式 社会现象类题目一般分值比较重,判定起来也比较容易,因为提问的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你如何看待这个现象/问题?、请你谈谈你的看法?、这对xxx有何启示?、你对xxx怎么看?、你觉得/认为xxx有效吗/可行吗/重要吗? 四、社会现象类题目的分析方法 社会现象类题目最常见的分析方法为主体分析法。主体分析法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办法,也是一个容易掌握的方法。比如说“请你谈谈对宝马车碾死儿童案的看法”这个社会现象热点问题,考生完全可以运用主体分析法来破解。本题有两个显性的主体:一是宝马车;二是儿童。潜在的主体可不止两个了。宝马车对应着车主,可以牵出来社会公德等;儿童对应着父母,可以牵出来社会、法律、教育等等。宝马车车主的行为,考生可以从宝马车车主自身的行为方面进行理解、评价;也可以从政府主管部门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城市管理问题进行评价。从儿童被碾死的角度,考生可以孩子的管理和教育进行评价,也可以站在法律的高度对其进行理解和评价。总之,采取主体分析法可以迅速抓住问题的本质,做到十分精准地破解,层次清晰,逻辑严谨,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主体归纳】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民生、相关部门、政府、组织、企业、学校、家庭、个人等。 五、例题演练 你能说出下列社会现象题表现的主体有哪些吗?

申论作文:对当前一些社会现象的思考与建议(1)

申论作文: 2015年6月13日下午5时30分,佛山南海黄岐的广佛五金城里,两岁小女孩悦悦(化名),在路上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和碾轧。而之后将近7分钟时间,还有呼吸的悦悦一直孤零零地躺在路边,18个路人先后经过,但都当没看见,而其间悦悦又被一辆货车碾轧过去。最终悦悦被第19名路人抱到路边,随后被送往医院急救。这名路人是一名捡破烂的阿姨。请针对广东女孩被车碾路人漠视一事,谈谈你的看法和体会。 对当前一些社会现象的思考与建议 广东女孩被车碾路人漠视一事让全国人民痛心,也是当今舆论热点。大家都在感叹社会诚信缺失、道德下滑,指责路人的冷漠、自私。实际上近年来类似事件屡屡发生,国家形象一再受损,受伤害的人越来越多,经济发展了,人的素质却下降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我想应该认真反思一下了。我认为: 首先,政府部门应负主要责任。因为,能为见义勇为者主持公道并给予合理评价和鼓励、对讹诈见义勇为者进行严厉打击惩罚只有政府部门才有权力有能力做到。 近几年政府在弘扬正气上下的功夫不能说不大,各类模范评选表扬、各个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一场接一场。但我们

还没有真正解决好惩恶扬善这个根本问题,所以我们一直渴望扬善却一直扬不起来。 当前我国社会连续不断的传出见义勇为者被讹诈甚至有的搞得倾家荡产,而公检法部门不闻不问或不认真调查就糊里糊涂的让见义勇为者承担责任,这种情况下,无论舆论倡导的再好,谁还敢见义勇为?人们要生存要生活毕竟要看重实际结果。骂见死不救的路人冷漠、自私,甚至要立法惩处见死不救者,个人认为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有政府有关部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让见义勇为者不含冤受屈,正面鼓励,正气自然就会升扬。决不让任何一个讹诈见义勇为等坏人逃避法律的严惩,邪气自然会下降。如真能做到这样,我想社会诚信、人们的良知自然会在现社会展现出来。 其次,我们每一位社会大众都负有责任。当你与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聊社会不良现象时,你会发现大多数人的语言、表情出奇的相似——大骂社会风气之坏、大骂腐败分子之腐败、大骂什么什么人没道德,从没有先检讨我自己做的如何——是不是站得直走得正、是不是嫉恶如仇勇敢的同坏人坏事做斗争、是不是一言一行都能维护社会公德。 社会是人类活动的产物,社会风气就是这个社会内部的所有人的言行的集合物,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不知不觉中发挥着作用。不要认为自己很藐小,做好做坏都无所谓,社会就是由无数个藐小形成的,大家都做好事,社会自然正气上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