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含义推断(教师)

文言实词含义推断(教师)
文言实词含义推断(教师)

把握规律巧解实词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

【教学目标】

1、指导解题方略,掌握准确把握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2、学会知识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讲练议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都知道,文言文阅读在高考试卷中占了19分,分值之多仅次于作文和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在文言文的复习中,实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虽然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大多来自课本,但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的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无疑对我们是有帮助的。今天我们这节课就要教给个大家一些推断实词含义的方法。

【讨论交流】

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下面我们用5分钟分组讨论一下课前预习的六组练习,看看你们对加点实词的推断是否一致,并注意归纳每一组的推断方法。

(特别说明:以下“想一想”的内容作为“课前预习”提前印发给学生,上课时直接讨论;“试一试”内容展示在课件上)

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关键:

1、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

2、掌握正确的推断方法。

【因例说法】

一、字形推断法

1、想一想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见幻灯片第一组

①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财物)

②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田地)

③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④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

你能推断出加点字的意思吗?

你是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的?

2、方法阐释

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80%以上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这些字中的形旁往往是表意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表意的形旁来推测这个词的意思。

“贝”与钱财有关;“田”与田地或耕作有关;

“石”与石头或坚硬有关;“ ”与竹子有关;

“忄”与内心活动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

“饣”与食物或吃有关;“辶”与行走、行动有关;

“刂”与刀或使用刀有关;“王”与玉有关

3、课堂练习

①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到,去)

分析:“造”的义符为“辶”,与行走、行动有关,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可推断其意为“到,去”。

译文:谭君本人直接到袁世凯居住的法华寺去。

②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砍)

分析:刖,的义符为“刂”,与刀或使用刀有关,联系所带宾语“左足”,可推断其意为“古代的一种酷刑,把脚砍掉”。

译文:厉王认为卞和是个骗子,就砍掉了他的左脚。(诳:欺骗,迷惑)

③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雕琢,加工玉石)

分析:“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推断为“雕琢,加工玉石”。

译文:楚文王于是派玉匠雕琢那块璞玉而得到了一块宝玉。(玉人:加工玉石的工匠;璞:没有雕琢加工的玉石)

二、通假推断法

1、想一想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见幻灯片第二组

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

②赢粮而景从。(通“影”,像影子一样)

③秦王方还柱走。(通“环”,环绕)

④卒起不意。(通“猝”,突然)

2、方法阐释

文言文中有许多通假字,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往往是相同或是相近的,当根据本字的义项无法讲通时,我们可以运用声旁找到通假关系,去推断词义。

3、课堂练习

①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通“背”,违背)

译文:违背自然规律而胡作非为,那么天也不能使人吉利。

②众皆伏泰之义。(通“服”,佩服)

译文:众人都佩服孙泰的义气。

③或至涂而反。(通“途”,道路)

分析:“涂”与“途”读音相同,“涂”是“途”的通假字,“途”的意思是“路途”“道路”,联系上下文,可以推断“涂”的意思是“道路”。

译文:有的人走到半路就返回。

三、结构推断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1、想一想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见幻灯片第三组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被任用)

②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破)

③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尽,竭尽)

2、方法阐释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较多,在对称的句式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意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相对,利用这一点可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3、课堂练习

①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余——赢,剩余,多余)

译文:不能让家里有多余的钱,不能让外边有剩余的财物。

②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弃——捐,丢弃)

译文:礼义被抛弃,廉耻被掼在一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

③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戴——腰,腰佩,腰戴)

译文: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白玉环。

四、语法推断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1、想一想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见幻灯片第四组

①将军身披坚执锐。(作宾语,形容词作名词,坚,坚硬的盔甲;锐,锐利的兵器)

②范增数目项王。(作谓语,名词作动词,使眼色,用眼睛示意)

③左右欲刃相如。(作谓语,名词作动词,用刀杀)

2、方法阐释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以及词语的搭配,可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3、课堂练习

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分析:“明”作主语,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为“眼力、视力”。

译文:眼力足够用来看到秋天动物毫毛的末端,却看不到一车子的柴草。

②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穈,粥)

分析:“寝”是不及物动词,带有宾语,为使动用法,意为“使……就寝”。

译文:他的妻子马氏脱下自己的衣服换下常母的湿衣,拿稀饭给她吃,拿被褥安排她就寝。

③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

分析:“多”带上了宾语,活用为动词,意为“赞美,赞赏”。

译文:到他离开东阳回到家乡,数年说话时不谈荣誉耻辱,士大夫们更因为这样而赞赏他。

五、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借助熟知的成语、词语推断词义)

1、想一想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见幻灯片第五组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欲盖弥彰——明显)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望而却步——后退)

③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毫厘不爽、屡试不爽——差错)

2、方法阐释

高考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或者我们熟悉的成语、词语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已有知识举一反三,来确定试题中的实词词义。

3、课堂练习

①至是乃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

联想: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秋毫,比喻细小的东西)

译文:于是他杜绝交游,对各种馈赠,一点也不收受。

②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联想: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善,交好,友善)

译文:他(王生)向来与郭生交好,登门拜访郭生。

③城之不拔者二耳。

联想:其后秦伐赵,拔石城。——《廉颇蔺相如列传》(拔,攻取)

译文:城邑没有被攻下的的只有两座了。

④孙膑期曰:“暮见火举而齐发。”

联想:不期而遇(期,约定)

译文:孙膑(和那些弩手)约定说:“晚上见到燃起火把就一齐射箭。”

六、语境推断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方法阐释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

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我们要寻找的钥匙。

内部语境: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

外部语境: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综合演练】

薛潭学讴①

薛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①唱歌

练习:

1、穷:学尽;尽:学完

2、“反”通“返”

3、谢:道歉,谢罪——“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4、形声字,从行,瞿声。《说文解字》:“行,道也。”行,本义是道路。衢,四通八达的大路。

5、声:歌声;响:声响

6、遏,阻止,阻遏——“浪遏飞舟。”

7、翻译: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参考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尽秦青的技艺,就自己说已经学完了,于是告辞回去。秦青没有阻止他,在郊外的大路上设宴送行;(秦青)击打着乐器,悲壮地歌唱起来,那歌声使路边的树林都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也停住了。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返回(继续跟秦青学习唱歌),(从此)一辈子不再说回去的事了。

【注释】

学讴:学唱。于:向。穷:尽,完。遂辞归:于是就告辞回家。

弗止:弗,不,没有。没有劝阻。饯行于郊衢: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

饯:用酒食送行。抚节:打着拍节。

遏:阻止。谢:道歉。反:通假字,通“返”,返回.

衢:大道。谓:以为悲歌:雄壮的歌声

【课堂小结】

1、方法归纳:

①字形推断法;②通假推断法

③结构推断法④语法推断法

⑤联想推断法⑥语境推断法

2、结束语

当然,以上几种方法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可综合运用,对同一道题目而言,也可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多掌握几种方法技巧,在解答文言实词题时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能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若能就此平时有意识地结合课本进行操练,做到熟能生巧,在未来的高考竞技场上就不会“茫无头绪,手足无措”了。希望你们在考场上都能用你们所学知识去取得优异的成绩!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之八大法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之八大法

攻克文言文:推断文言实词词义之八大法 一、以形析义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的形体构造常常与这个汉字初始所表示的词义有或近或远的关系。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其义符也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汉字的形体结构特别是义符来探求、解说实词词义。如:“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贾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沧溟”都有表意形旁“氵”,其义应与水有关,联系后面“知海”二字,可判定“沧溟”为“大海”的意思;“辍”字,口旁,与吃、喝、叫有关,联系前面的“知味”,就能推断其含义是“吃”或“尝”。再如:“(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元”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儿”指人,上部“二”指明字义所指部位在人体顶部。故“元”是表示“人头”的意思。又如“冠”,字形由“寸(手)”、“冖(帽)”、“元”组成,表示手拿帽子戴在人头上。“寇”由“冖(房屋)”、“攴(手持棍棒)”“元”组成,表示手持武器入屋击人头部,

因而“寇”指“盗贼”。“冠”、“寇”中的“元”都表示人头。 二、以音猜义法。 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声训(训诂学术语)原理,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即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顿”通“钝”。又如: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闲:空闲)(04年湖北卷试题)。句中“闲”与“娴”通假,“熟悉”的意思,“娴于辞令”即为明证,“不闲吏事”就是“昌期少年,不熟悉吏事”的意思,所以,试题把“闲”理解为“空闲”就是错误的。 三、温故知新法。 对于某些词义不明,就要回忆它在哪些已学过的课文中出现过,是什么意思,哪种含义与这个语言环境切近,由此推求它在此处的含义。如:“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句中“及”已知学过的义项有“赶上”“到达”等意思,“及郡下,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教案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解题方略,掌握准确把握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2、学会知识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讲练议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都知道,文言文阅读在高考试卷中占了18分(加断句题是21分),分值之多仅次于作文和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在文言文的复习中,实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虽然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大多来自课本,但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的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无疑对我们是有帮助的。今天我们这节课就要教给个大家一些推断实词含义的方法。 【讨论交流】 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下面我们用5分钟分组讨论一下课前预习的六组练习,看看你们对加点实词的推断是否一致,并注意归纳每一组的推断方法。 (特别说明:以下“想一想”的内容作为“课前预习”提前印发给学生,上课时直接讨论;“试一试”内容展示在课件上) 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关键: 1、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 2、掌握正确的推断方法。 【因例说法】 一、字形推断法 1、想一想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财物) ②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田地) ③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④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 2、方法阐释 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80%以上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这些字中的形旁往往是表意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表意的形旁来推测这个词的意思。 “贝”与钱财有关;“田”与田地或耕作有关; “石”与石头或坚硬有关;“”与竹子有关; “忄”与内心活动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 教学博苑 09-14 0559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 四川省绵竹中学龚志华 一、语境推断法 文言文阅读使用最多的方法就是猜读,如何猜读,即依靠上下文。就文言实词而言,语境可分为句子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所谓内部环境,就是指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环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词义,我们可以借助语境来推断。 如2011年四川卷文言阅读第一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至庭前徐:缓慢B.安可厕诸君子间厕:置身 C.惠之谷惠:赠送D.刺船而去刺:乘坐 其中“刺船而去”中的“刺”出现的完整句子是“刺船而去,遣人遥尾其后”,将这一句补完整就是“(吕徽之先生)刺船而去,(富人)遣人遥尾其后”,从全文看,我们应该知道吕徽之先生经常回避名声的困扰,耕田打渔以自给,他之所以“刺船而去”,是因为生气,不取不义之财,坚持要买。从他坚持的农家身份以及个性、品格来说,此处的“刺”讲为“乘坐”显然是不当的,因为“乘坐”的话,就该有别的船家,而实际上吕徽之经常打渔,自然可以自我撑船,再有,吕徽之不想为名声所累,所以从言语和行动上都表现自己是农人,而不是颇有名气的吕处士。据此,我们可断定“刺”讲为“乘坐”不妥,应该讲为“撑”。 二、语言结构推断法 古人行文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我们可据此进行判断。

如2011年湖北卷文言阅读第一题: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离:遭受 B.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迫卒:急促 C.物故流离以十万数物故:死亡 D.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顾:回头 其中A句上下句为并列关系,“被”与“离”意义相同,都讲为“遭受”。 又如2011年四川卷文言翻译中的一句: 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 其中“风神高简”,“风”与“神”“高”与“简”之间都是并列知系,讲为“风采神韵高洁简淡”。 三、语法分析推断法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形容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形容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 如2011年福建卷文言翻译中的如下一句: 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 “吾”为主语,“新”“题曰”都该作谓语,由此可知,“新”是形容词作动词“新修”;“题”也是动词为“命名或题名”,整个句子译为“我为你新修那座这亭子,并重新命名为‘一柱’”,可以吗?” 如2011年四川卷文言翻译中的如下句子: 治中策蹇驴 “策”作谓语,名词用用动词,讲为“鞭打”。

文言实词含义推断公开课教案

把握规律巧解实词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 【教学目标】 1、指导解题方略,掌握准确把握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2、学会知识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讲练议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都知道,文言文阅读在高考试卷中占了15分,分值之多仅次于作文和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在文言文的复习中,实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虽然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大多来自课本,但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的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无疑对我们是有帮助的。今天我们这节课就要教给个大家一些推断实词含义的方法。 【讨论交流】 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下面我们用5分钟分组讨论一下课前预习的六组练习,看看你们对加点实词的推断是否一致,并注意归纳每一组的推断方法。 (特别说明:以下“想一想”的内容作为“课前预习”提前印发给学生,上课时直接讨论;“试一试”内容展示在课件上) 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关键: 1、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 2、掌握正确的推断方法。 【因例说法】 一、字形推断法 1、想一想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见幻灯片第一组 ①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财物) ②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田地) ③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④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 你能推断出加点字的意思吗? 你是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的? 2、方法阐释 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80%以上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这些字中的形旁往往是表意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表意的形旁来推测这个词的意思。 “贝”与钱财有关;“田”与田地或耕作有关; “石”与石头或坚硬有关;“ ”与竹子有关; “忄”与内心活动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 “饣”与食物或吃有关;“辶”与行走、行动有关; “刂”与刀或使用刀有关;“王”与玉有关 3、课堂练习

教案: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教案: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教案: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教学目标 培养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的水平,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教案)。 教学内容与步骤 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关键是读懂原文,准确地把握文意,而能读懂原文的最重要的条件是能正确理解文中实词的意义。鉴于此,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对学好文言文和应试都大有裨益。 一、例题: 1、贫民虽平价不能籴。 2、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祉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解析:会意字,上为"入",下为"米",整合可知。 解答:籴--买进粮食联想:粜--卖出粮食 启示:汉字的形旁与字义有关 再如: (1)用"贝"字作偏旁的字:购 例: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购:悬赏捉拿﹚ 结论:用"贝"作偏旁的字大都与"钱财"有关

⑵用"糸"作偏旁的字:缢绡缒 例句:①自缢于庭树《孔雀东南飞》 ②一曲红绡不知数《琵琶行》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退秦师》 结论:用"糸"作偏旁的字大都与"绳索、丝织品"有关。 ⑶.用"王"作偏旁的字:瑾瑜璐 例句:①.何故怀瑾握瑜《屈原列传》 ﹙瑾、瑜:美玉,此处比喻美好品格﹚ ②.被明月兮佩宝璐《涉江》 ﹙璐:美玉﹚ 结论:用"王"作偏旁的字大都与美玉有关。 补充:部分偏旁与字义的.关系: "钅(金)、木、氵(水)、(火)、土" --与五行有关; "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 --与兵器有关; "马、牛、羊、豕、犭、鸟、虫" --与动物有关; "辶(走)、彳(行)、(心)、(言)" --与人的行为有关。 其它: 禾--五谷、皿--器具、

宀--房舍、冖--笼罩、 求--毛皮、歹--死亡、 月--肉、页--首、 目---眼、尸--身体、 隹(zhuī)--鸟雀. 二、例题: ①金就砺则利 ②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③生而眇者不识日 解析:从字形入手 ①"砺","石"旁。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据上下词意"金"和"利"可知,"砺":"磨刀石"。 ②"昳",从"日",有光,联系"形貌"及"丽","昳"可以理解 为"光彩"。 ③"眇",从"目"从"少",联系下文"不识日",可推知为眼盲。 归纳: 以形推义,联系语境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90%以上,大都可以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其词义(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造"的形旁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这里的文意不符。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之文言文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 考点阐释 《考试大纲》中规定应该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有两种考查形式: 1、选择题的形式: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2、在文言文翻译中考查实词的含义。 要求:多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同时要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与技巧。 方法一、借助语境法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 1、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2、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3、(江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 ..。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原自新。 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遂盗至竹山,甲不能戟.士,所至为暴。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旁郡皆得除。 A.一县大耸耸:震惊B.以公少年易之易:更换 C.甲不能戟士. 戟:约束D.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蠲:免除。 4、(湖北)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及徙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 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 ..迫卒,功费大万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 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 ..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愍焉。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 A.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离:遭受B.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迫卒:急促C.物故流离以十万数物故:死亡D.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顾:回头5、(福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七月二十八日,舟次.彭泽,明日,登小孤山,观其雄特险壮,浩然兴怀,想夫豪杰旷逸名胜之士,与凡积幽愤而怀感慨者之登兹山也,未有不廓然乐其高明远大而无所留滞者矣。至牧

高三复习文言实词推断练习题精选

高三复习文言实词推断练习题 一、根据成语推断以下加点字的含义. 1.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 严惩不贷() 2.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短兵相接() 3.善才绳之. 绳之以法() 4.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敝帚自珍( ) 5.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望而却步( ) 6.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前倨后恭( ) 7.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望风披靡( ) 8.举类迩而见义远闻名遐迩( ) 二、根据下列加点字的字形推断加点字的含义. 1.宰臣上炙而发绕之. 2.抚军亦厚赉成名. 3.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4.刑天舞干戚 5.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6.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7.径造庐访成 8.丰则贵籴,歉则贱粜 9.家人瞷见者,悉骇愕 三、根据句子结构,推断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3.攘除奸凶 4.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 5.变姓名,诡踪迹

6.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7.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8.无父何怙(hù),无母何恃“怙”对“恃”,词义为 9.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弥”对“愈”词义为 10.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简”对“择”词义为 1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 五、请根据旧知识的联想推断翻译加点字词. 1.李超,字魁梧,淄之西鄙人 联想《为学》中“蜀之鄙有二僧”,《烛之武退秦师》中“越国以鄙远”.鄙: 2.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联系《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善: 3.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 联系《伤仲永》中“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奇: 4.阮籍与浑为友.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 然后出. 联系《逍遥游》中“适千里者,三月聚粮”.适: 5.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联系《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属: 6.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 (高考辽宁卷) 联想“家喻户晓、不言而喻”.喻: 7.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联想“日薄西山、义薄云天”.薄: 8.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韩轨遂投城遁走. (2004辽宁卷) 联想成语“投笔从戎”.投: 9.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高考湖北卷)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之八大法

攻克文言文:推断文言实词词义之八大法 一、以形析义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的形体构造常常与这个汉字初始所表示的词义有或近或远的关系。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其义符也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汉字的形体结构特别是义符来探求、解说实词词义。如:“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贾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沧溟”都有表意形旁“X ”,苴义应与水有关,联系后面“知海”二字,可判左“沧溟”为“大海”的意思:“辍”字,口旁,与吃、喝、叫有关,联系前而的"知味”,就能推断英含义是“吃”或“尝”。再如:"(先轸)免胃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而如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元”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儿”指人,上部“二”指明字义所指部位在人体顶部。故“元”是表示“人头”的意思。又如“冠”,字形由'‘寸(手)”、“一(帽)”、“元”组成,表示手拿帽子戴在人头上。“寇”由“I (房屋)”、“支(手持棍棒)”''元”组成,表示手持武器入屋击人头部,因而“寇”指“盗贼”。“冠”、‘'寇”中的“元”都表示人头。 二、以音猜义法。 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立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声训(训诂学术语)原理,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与"钝” 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即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顿”通"钝”。又如: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闲:空闲)(04年湖北卷试题)。句中“闲”与“娴”通假,'‘熟悉”的意思,“娴于辞令”即为明证,"不闲吏事”就是“昌期少年,不熟悉吏事”的意思,所以,试题把“闲”理解为'‘空闲”就是错误的。 三、温故知新法。 对于某些词义不明,就要回忆它在哪些已学过的课文中岀现过,是什么意思,哪种含义与这个语言环境切近,由此推求它在此处的含义。如:“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句中“及” 已知学过的义项有“赶上”“到达”等意思,“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渊明《陶花源记》)即是依据。这里用法与“到达”相接近,但不确切。"到达”可引伸为'‘接触”,由此再引伸为'‘实践”。该句中“及”即为"实践”的意思。“履”字,已知学过的有“鞋子”之义。如"郑人买履”,接触过的成语有"如履平地”、"如履薄冰”,其中'‘履”均作"以足踏地”讲,这是“履”的本义。此句中的“履”应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引伸为“迫过”、“经过” 或"实行”的意思。再如:富人不占田籍而质人出券至万亩(质:质问)(05年重庆高考试题)"质”字,已学过的有“做人质”''做抵押品”的意思("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岀”即为明证),全句意为''有富人不占有田籍却以別人的田券作抵押霸占上地万亩”。又如,高考题判断下列选项的正误:A、讽帝大征四方寄技讽:劝告。B、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C、恐为身礼品,每遇人尽礼遇:优待。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本题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所考查的这几个实词确实是在古诗文中十分常见的,或曾在课文中见过,或在常见成语中使用,我们完全可以比照相关的句子去理解:A项中的"讽”比照“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纳谏》),B句中的“哂”比照“夫子哂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C项中的“遇”比照“遇臣甚厚”,(《陵信陵君窃符救赵》), D项中“务”比照''除恶务尽”等等。它们各

高考文言文实词推断教学设计

高考文言文实词推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 2.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并灵活运用 三、课时安排:3课时 第1、2课时 一、考点阐释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考试大纲》保留内容。我们要注意两点隐含信息: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关键是理解教材中120个左右的实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的条件。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态,又是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的复习备考中,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然而,文言文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就不是仅仅靠积累就能解决问题的了,还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以便灵活运用,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

二、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法 (一)字形推断法 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及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禾”及五谷有关;“贝”及金钱有关;“皿”及器具有关;“宀”及房舍有关;“阝”及地名有关;“求”及毛皮有关;“言”及说话有关;“隹(zhuī) ”及鸟雀有关;“尸”及身体关;“冖”及笼罩有关;“系”及捆绑有关;“纟”及丝织品有关;“歹”及死亡有关;“月”及肉有关;“页”及首有关;“自”关鼻,“目”关眼。“攴(pū) ”及敲击有关; 【推断练习】 (1)刑天舞干戚形旁为戈,意思为一种兵器(斧子)(2)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形旁为舟,意思为大船(3)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形旁为石,意思为石阶 (4)径造庐访成形旁为走意思为到会意字也可用此方法推断词义。(5)丰则贵籴,歉则贱粜上入下米,意思为买入粮食 (6)家人瞷见者,悉骇愕左目右間,意思为从门缝中看,“窥视” (7)其仆亦来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1998

我的文言实词含义推断口诀

我的文言实词含义推断口诀 麻城博达学校项锦华 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要求很高,一是数量多,相对于文言虚词(只有15个,或者说18个)来说,多出十几倍(200个以上);二是赋分多,不仅是释义正误判断题,还有文言翻译题,文意理解判断题等,共有15分之多;三是所涉及的知识点多(如下文所言四点)。因此,文言实词的复习备考是个浩繁的工程。 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主要靠推断。为帮助学生以简驭繁,正确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我编写出如下推断口诀: 文言实词求真训,四点知识须记准。 语法分析来断定,相似结构看对应。 成语语素作参考,联想课文寻佐证。 依文断义是前提,断之有据为根本。 开头两句讲内容,中间四句讲推断方法,后两句是推断原则。 “文言实词求真训,四点知识须记准”是说要正确解释文言实词,必须准确记住四点文言实词的知识,即: 1.一词多义,即一个实词在不同的语句中表达不同的意义; 2.古今异义,即同一个词在古代汉语和在现代汉语中分别表达不同的意义,又可细分为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和名称说法改变等几种情况; 3实词活用,即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发生词类或功能的变化,如: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活用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及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等; 4.偏义复词,即指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只有一个形式,只起到构词的作用。例如:“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契阔”中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契阔谈宴”就是说两情契合,在一处谈心宴饮。 如湖北2013年高考卷第12题3个翻译的语句,既有一词多义,如“拜”、“顾”、“差”等;又有古今异义,如“亿”、“予”等;还有实词活用,如“侧”(名词作状语,在旁边)、“入”(使动用法,使…进、引进)等。 关于文言实词的推断,应在一定量的文言词义的积累的基础上,学会采用如下四种方法: 1. 语法分析来断定,即用语法分析法推断词义 实词在句子中都有一定的语法作用。如:充当主语或宾语的多为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的多为动词或形容词,充当状语的有名词、动词和形容词。根据实词在句中的语法作用可以推出其意义。如2010年重庆高考题D选项将“贫甚,质女婢于人”中的“质”字解释为“人质”。我们根据“质”字用在“女”字之前充当谓语以支配“女”字的语法特点,可以断定它不可能作名词“人质”而只

文言实词推断导学案

文言文专题复习(一)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 【学习目标】掌握文言实词推断的方法,正确了解词义。 【学习重点】根据语境推断词义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测 解释下列画线的词句,并尝试总结文言实词含义推断的一些方法。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吾哀之。------柳宗元 二、考点阐释 常见实词是指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考试大纲》中规定应该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近几年来,高考命题采用多种形式:一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和错误的一项;二是从古今词义比较的角度,选出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查实词理解。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只要在多读中尽可能多地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并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技巧,就能从容应对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 三、方法指导 文言实词含义推断方法 (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 【典例分析】(08广东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周穷振.乏,家无余财振作 B、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收留 C、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前往 D、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 ..愉快【巩固练习】解释加点字,并说明理由: (2005湖北卷)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 易__________________。 (二) 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教案

【教学目标】 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地基本方法. 积累实词.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地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讲练议结合.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请你猜测一下下面两个句子中地划横线地词地含义. 、“有飞骑犯法,善才(人名)绳之”,你能准确解释“绳”这个词吗? 、“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有异言,则杀之.道济趋下阶,叩头曰:‘武皇帝在上,臣道济如有异心,速殛(í)之.’”你能推断出“殛”地意思吗?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答案:绳,制裁.通过成语“绳之于法”可以得知.殛,诛杀.通过语境可以得知. 在文言文地复习中,实词是教学地重点和难点.虽然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大多来自课本,但由于语境地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地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实词地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地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地解答技巧,无疑对我们是有帮助地.今天我们这节课地主要任务是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地含义,掌握推断实词词义地方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讨论交流】 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充分地预习,下面我们用分钟分组讨论一下课前预习地六组练习,看看你们对加点实词地推断是否一致,并注意归纳每一组地推断方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特别说明:以下“想一想”地内容作为“课前预习”提前印发给学生,上课时直接讨论;“试一试”内容展示在课件上)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因例说法】 一、语境推断法 想一想 解释下列语段中加点字地意思. 见学案第一组 方法阐释:语境推断法 有些句子中地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有些句子地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地是句子本身地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地大语境,即上下文地语言环境.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地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地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地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试试看: 解释下列加点地字 项王至阴陵, 迷失道, 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 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如何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如何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意义的准确把握,对于文言文的阅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大量的实词意义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推断,推断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利用汉字形声义的联系 汉字是表意性质的文字,形声义相互间存在着较密切的联系。在文言文中,形声字、会意字占总数的80%左右,其义符为我们推断提供了条件。 1.借助字形推断释义。如“径造庐访成”,“造”的形旁为“辶”旁,联系下文“庐”是处所,前后推断,“制造”“成就”等不合句意,只能是“到,去”之意。再如“刑天舞干戚”,“戚”从字形上看,含形旁“戈”,由此推知“戚”是一种兵器(斧子)。又如“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觉”。其中的“箧”应当是与“筐”相关的竹器之类。 2.借助字音推断释义。通假字是文言中的一种常见语言现象,如果从字词的本义上翻译不通时,可以从字音上考察,选择文意上讲得通的同音字来替代,用替代的字推断释义。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同,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像影子那样”。再如“昌宗从旁趣说”,这里的“趣”就是通假字,通“促”,意为“催促”。又如“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匈”的“匈”,借助读音,可知它显然是“胸”的假借字。 3.借助字的本义推知它的引申义、活用义。当按本义解说不通时,可以试着从其他方面去解释。如“今观此山,乃绝地也”中的“绝”,由本义可知它在此处的引申义应为“无路可走的地方”、“死地”。又如“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其中“鄙”词义是“边邑”,但这里显然说不通,此处“鄙”用如动词,应解释为“当作边邑”。 二、利用语法特点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中的“应”该如何解释呢?依据词的结构,句中“应”与“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对”是“回答”之意,所以“应”可当“应答”解释。再如“自放驴,取樵炊爨”中的“樵”是什么意思呢?根据词的结构分析,“樵”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樵”应理解为“干柴”之义。又如“其罪当与童贯等”,主语为“其罪”,“当”、“与童贯”分别作状语,“等”处于谓语的位置,结合“当”、“与童贯”分析,“等”只能解释为“一样、等同”。 三、利用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 文言文有句式整齐对称的特点,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等修辞格。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具有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推断出实词的含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字与“用”字在对称的位置上,“以”也当“用”(被任用)讲。再如“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中的“隙”当什么讲呢?句中的“周”是“周密”,就可反推“隙”是“不周密”、“粗疏”的意思。又如“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可矜怜。”“贤俊”是“贤能而有才智”的意思,那么,“顽鲁”与“贤俊”对称,其义应解释为“愚昧而蠢笨”。 四、利用成语 成语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成语中的许多词带有古代汉语的本义,借助熟悉成语的词义,联系上下文可以推断出实词的含义。 如“势拔五岳掩赤城”可联系成语“出类拔萃”,想到“拔”的“超出”意义。再如“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可联系成语“日薄西山”,想到“薄”的“接近”意义。又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中“速”字,我们可联系成语“不速之客”中“速”的意义,可以推断出文言文中的“速”为“邀请、招致”之意。

(语文)高三复习专题——文言文实词推断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实词推断 一、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方法及练习 (一)字形推断法 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宀”与房舍有关,“阝”与地名有关,“求”与毛皮有关,“言”与说话有关,“隹(zhuī)”与鸟雀有关,“尸”与身体关,“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页”与首有关,“自”关鼻,“目”关眼,“攴(pū)”与敲击有关。 例1、可以独飨(xiǎng)白粲(càn)。 飨,右边是“食”,大概是“食用,享受”。粲,下边是“米”,大概是米一类的东西。例2、王怒曰:“劓(yì)之”。劓:割掉鼻子。 例3、家人瞷(jiàn)见者,悉惊愕。“瞷”可根据字形,推断为形声字。与“看”有关,眼睛透过门缝看东西,意思是“窥见”。 【推断练习】 (1)刑天舞干戚戚______________ (2)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舶舳______________ (3)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磴______________ (4)径造庐访成造______________ (5)丰则贵籴,歉则贱粜籴______________,粜______________ (6)臣父母春秋高,冀得一归觐(jìn) 觐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形旁为戈,意思为一种兵器(斧子)。(2)形旁为舟,意思为大船。 (3)形旁为石,意思为石阶。(4)形旁为走,意思为到。 (5)上入下米,意思为买入粮食。上出下米,为卖出粮食。 (6)觐从形旁“见”上,猜出与“见”有关,可以解释为“拜见” (二)字音推断法 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运用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 【推断练习】 (1)进住夏口。(《赤壁之战》)住______________ (2)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倍______________ (3)昌宗从旁趣说,使速言。趣______________ (4)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景______________

高三语文推断文言实词含义八法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八法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教学大纲》和《阅读和考试大纲》对中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常见实词”即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经常出现的一些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即不能孤立地识记实词的含义,而是要具体理解它们在所给出的文章中的含义。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下面介绍一些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技巧。 1、句意推断 文章阅读讲究“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所谓“词不离句”,也就是对某个词语的解释要结合整个句子的意思来进行。如果对某个词语的解释正确,把它放到整个句子中就讲得通。相反,如果对某个词语的解释不正确,把它放在整个句子中则讲不通。根据这一特点,也就可以确定某个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正确与否。 如2003年全国卷第11题: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 把对“遇”的解释“优待”放到句中:“(裴矩)害怕自己遭遇祸患,经常优待人用尽了礼节。”而对“优待”的意思是“给以好的待遇”。显然把“遇”解释为“优待”放到句中讲不通,也就可以肯定这一解释不正确。“遇”字的正确解释是“对待”。 2、上下文推断 既然是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那么推断词的含义时,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理解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如2002年全国卷第11题: 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如果“竟死”的含义是“竟然因此而死”,那么造成李广死的原因就是“专以射为戏”,但文中讲的李广的死因却是“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遂引刀自刭。”也就是说,李广是因为“失道”没有按时到达目的地而自杀。由此可知,把“竟死”解释为“竟然因此而死”是错误的。正确的解释是“一直到死”。 3、类似句例推断 作为“常见实词”,它们在课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如果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实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根据课文中类似的例句来解释有关实词的含义,找到正确答案的可能性也就非常大。如2001年第11题:C、使老弱女子乘城乘:巡视 “乘”被解释为“巡视”,不合情理。因为“老弱女子”是平民百姓,根本不可能像官员们那样去“巡视”。那么,“乘”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诗经·卫风·氓》中“乘彼危垣”的“乘”是“登上”的意思;《涉江》中“乘鄂渚而反顾兮”的“乘”也是“登上”的意思。按“登上”之意来解释“乘”,说“让老弱女子登上城墙”,与前面故意“令甲卒皆伏”相互呼应,这正是主人公田单用来麻痹敌人的一条计策,与文意完全相符。 4、语法功能推断 在汉语语法中,主语、宾语基本上由名词和代词充当,谓语基本上由动词和形容词充当。根据某个词语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断它的含义,也可准确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如2000年全国卷第11题: 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到底是名词“木材”还是动词“打柴”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根据其语法功能来进行判断。加点词语“樵”的前面有动词“取”,这就足以说明“樵”必定是动词“取”的宾语。既是宾语,它就只能是名词“木材”。再结合句意来理解,“取樵”之后是“炊爨”,“炊爨”就是做饭。说“取木材做饭”合情合理,而说“取打柴做饭”则文理不通。 5、现代意义代入推断 文言文中的许多词语,从字形上看与现代汉语没有任何区别,但含义却大不相同。正因为如此,古今词义的异同不仅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是阅读和考试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遇到考查古今词义异同的试题,一种非常有效的解答方法就是把某个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拿到文言句子中去进行理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练习(附答案)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天下合纵,赵使魏加见楚春申君曰:“君有将.乎?”曰:“有矣,仆欲将.临武君。”魏加曰:“臣少之时好射,臣愿以射譬.之,可乎?”春申君曰:“可。”加曰:“异日者,更羸( gēng léi )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 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今临武君为秦孽.,不可为拒. 秦之将也。” (《战国策·楚策》)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臣愿以射譬. 之,可乎 譬:打比方 B .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 京:都城 C .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 息:消除、痊愈 D .不可为拒.秦之将也 拒:抗拒、对抗 2.下列句子加点词意义相同的是( ) A.??? ①君有将. 乎②仆欲将. 临武君 B.??? ①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②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C.??? ①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 鸟②更羸以虚发而下.之 D.??? ①更羸曰:“此孽. 也。”②今临武君为秦孽.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郗超与谢玄不善.。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唾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于是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以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世说新语·识鉴》)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郗超与谢玄不善. 善:善良 B .又虎视淮阴. 矣 阴:北面 C .容.必能立勋 容:或许,表推测 D .元功既举. 举:提拔 2. 以重.其不以. 爱憎匿善:解释加点的字。 3. 积累写作素材。可见他什么精神?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昔者,齐王使.淳于髡献鹄(hú)于楚。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他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楚王曰:“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赐之,财倍. 鹄在也。 (《史记·滑稽列传》)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徒揭. 空笼,造诈成辞 揭:揭开 B .去.我飞亡 去:前往 C .痛吾两主使.不通 使:让 D .叩头受罪. 大王 罪:惩罚 5.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①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②齐王使. 臣来献鹄 B.??? ①是不信. 而欺吾王也②齐王有信.士若此哉 C.??? ①去我飞亡. ②欲赴他国奔亡. D.??? ①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 6.对下面加点词的活用解释不当的一项( ) A .道. 飞其鹄 (名词活用作动词) B .造诈.成辞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C .出.而饮. 之 (使动用法) D .财倍.鹄在也 (名词活用作动词) 四、阅读下文,完成7~8题。 颜回好学

2021高考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

2021高考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 课内实例 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解析】“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解析】“畴”的含义可根据“田”字旁能推出“田地”之意。 方法一:字形推断法 (利用汉字字形)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宀--房舍、求--毛皮、隹(zhuī)--鸟雀、冖--笼罩、歹--死亡、月--肉、页--首、自--鼻、目---眼、尸--身体…… 课外实例: 1、启听淮北取籴。 【解析】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 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2、袖空牒窃印

【解析】部首“片”,本义就是“木片”,众所周知,古代发明纸张之前人们都把字写在木片或竹片上,所以“片”又被引申为“文件、文书”之义,因此凡是以“片”为形旁的字如“版”“牌”“牍”等都有“文件、文书”的意思。 02 课内实例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解析】句中“用”和“以”位置相同,而“用”的意思又是我们拿得准的,“以”的意思是“任用”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解析】见:被 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解析】弥:愈,越 4、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解析】固:险固的地势 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解析】族:族灭 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解析】“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7、追亡逐北 【解析】亡,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 方法二:语言结构推断法 (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