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武清区十二五规划

天津-武清区十二五规划
天津-武清区十二五规划

武清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十二五”时期,是武清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争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实施“十二五”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是指导“十二五”时期武清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对于积极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提升发展水平,使武清成为实施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以来,全区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城市化为主导,以产业发展为带动,以惠及民生为着眼点,不断创新理念,拓宽思路,强化举措,有效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等各种不利因素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

——经济呈现跨越式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328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9倍,年均增长23.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852亿元;财政收入突破90亿元,实现跨越式发展,比“十五”末增长2.6倍,年均增长29.1%,进入了“强区”行列;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9600元和11700 元,年均增长15.6%和10.7%。

图1:“十一五”计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图

——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全区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2010年,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19:47.5:33.5调整为9:50:41;工业集约发展取得新进展,“一区四园”规划不断完善,开发建设力度加大,特色产业集群初具规模;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国际保税物流园、环渤海农产品交易中心、华北工业品原料城等一批大项目开工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全区设施农业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

图2: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变化比较

——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利用外资取得新突破。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种种困难,开放型经济水平和质量达到更高层次,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一批国内外大企业相继来武清投资落户。“十一五”期间,全区吸引内外资注册资金56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5倍。

——城镇建设快速推进,城乡面貌不断改善。以搭建城市框架、优化路网结构、完善城镇功能、创优投资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新建道路454公里,“九横九纵”的城乡路网骨架全面建成,公路密度达到百平方公里135公里;新建和扩建变电站13座,建成了城区第三、第四污水处理厂,完成了大运河城区北段景观建设工程,文化公园建成投入使用,新城居住功能不断增强;旧城改造、103国道和新城开发“三大战役”取得实质进展,共拆迁330万平方米,还迁440万平方米;重点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五年累计投入15亿元以上,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备,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提升。201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55%,全区林木覆盖率提高到29%。

——各项事业不断进步,发展基础更加巩固。“十一五”期间,社会事业投入逐年增加,资源布局渐趋合理,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投资43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3.2倍。校舍楼房化率达到87%,比“十五”末提高了44个百分点。实现了十二年免费教育。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3.2%,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为14.5年;科技三项经费年均增长20%,取得部、市级科技成果46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奖13项;城区及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整合规范社区及村街卫生服务站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文化、体育等项事业不断发展,人口出生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成效,社会秩序保持稳定;外事、侨务、人防、气象、广播电视、档案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民计民生工作进一步推进,取得实质性效果。五年累计新增就业10.4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8万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应保尽保,特困户生活救济范围逐步扩大。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等均在90%以上。“十一五”期间社会救助经费支出11451.6万元,比“十五”增长115%。城镇低保供养标准提高了185元,每人每月达到450元,农村低保供养标准提高了150元,每人每月达到250元。

“十一五”时期的发展,使武清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武清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上升期。但是,我们还面临不少严峻挑战和突出问题:全区经济发展规模偏小,经济发展速度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协调;新城功能不全,服务能力弱,城镇化水平有待提高;产业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低;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明显,区域发展不平衡仍较突出,城乡统筹发展任重道远;社会事业相对滞后,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有待加强;政府职能转变需进一步加强。武清作为天津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翼,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主动抢抓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破解各种矛盾和问题,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富民强区、绿色生态宜居之路,按照“融入环京津、建设新武清、推动新发展,争当排头兵”的思路,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为根本,集聚发展优势,凝聚发展合力,提升发展品质,努力把武清打造成京津之间最具实力和竞争力的地区。

(二)总体目标

经过五年的努力,力争把武清建设成为京滨综合发展轴上的重要新城、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生态宜居城区。同时按照产业发展重点,积极培育总部经济和绿色农产品基地,加速推进生态旅游业发展。

(三)主要预期目标

——经济实现跨越增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25%;财政收入超过270亿元,年均增长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3200亿元。把武清建成天津经济发展的“小龙”之一。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益农业取得显著成效,工业优势继续增强,服务业比重加速提高。产业结构调整为6:50:44。

——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建立空间布局合理、富有集聚创新功能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现代化的武清新城,城镇化水平达到69%。

——外放型经济进一步发展。外贸出口额突破32亿美元,年均增长15%以上;引进内外资注册资本五年累计达到1800亿元。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政府推动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以上。

——人民生活更加宽裕。城镇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70800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200元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左右。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8%以上,人口出生率控制在8‰以内;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3%;每千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3张以上,每千人拥有医生2人以上。

——生态环境继续改善。全区林木覆盖率达到36.9%,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三、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城镇体系布局

以提升城镇化功能、提高城市服务水平为重点,以城镇点状发展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依托主要交通、信息、能源通道等基础设施,形成“新城、新市镇、新农村”三级城镇体系,构筑开放、高效、有序、协调的空间结构。

武清新城:规划拟定5个街道办事处和外围部分用地为新城控制区域,是组织城镇空间发展的主体形态和产业扩展升级的主要空间载体,是加快高端服务功能、创新体系、文化服务体系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重点区域。

新市镇:将具有较强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发展潜力和现实基础或具有特色的乡镇培育成为与新城统筹发展的片区。

新农村:培育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中心村。依据规划,按照一定的地缘关系,实施迁村并点。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将分散的农村居民点逐步集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产业布局

产业重点: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机械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地毯、自行车等现代制造业,以及总部经济、服务外包、物流、创意、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1、工业布局

重点做强做大“一区四园”工业区,形成以开发区为龙头、示范工业园区为支撑、乡镇产业功能区为补充的经济发展格局。

2.服务业布局。

新城核心区,重点发展六个区域:一是以华北城、红星美凯龙为中心,发展原材料、设计、家居等服务业;二是以国际保税物流园、环渤海物流园为中心,发展农产品、工业企业产品等物流业;三是以奥特莱斯为中心,发展世界名品展卖、休闲娱乐等服务业;四是以创业总部基地为中心,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五是以旧城改造为中心,发展商业零售、餐饮娱乐等服务业;六是以玉圭园主题公园为中心,发展特色旅游、娱乐服务业。

改造以大运河、龙风新河、永定河等为主的环城水系工程,主要河道具备通航能力,发展集旅游、餐饮、休闲等为一体的服务业。启动大运河与北京通航的规划建设。

以四个市级工业示范园区为中心,发展与新城现代物流中心相配套的物流服务体系。

做强做大中国艺术家文化创意产业区、武清地毯销售核心交易区、武清自行车销售核心交易区等。

打造休闲农业旅游组团、现代工业旅游组团、大黄堡湿地旅游组团、生态农林旅游组团和设施、商业旅游组团等。

3.农业布局

做实君利园、高村园、农业创新园等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

以中部和北部地区为主体建设高标准设施农业发展的聚集区和展示区,形成展示武清现代设施农业发展水平的窗口。做实东部地区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扩大南部林果和林木种植面积。发展西部地区园林种植面积。形成60个数字化管理奶牛养殖小区。

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以提升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产业集群,努力做精第一产业,着力做强第二产业,大力提升服务业,促使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现代服务业为依托、高效生态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全力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

围绕“转方式、增实力、优结构、上水平”,搞好与京津城市产业发展的对接与整合,构建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高标准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特色产业基地。“十二五”期末,工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以上,年均递增26%。

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加经济发展实力。抓好工业大项目建设,“十二五”期间,要引进培育50个以上重大工业项目,投资额1500亿元以上;做大做强经济板块,使“一区四园”和乡镇功能区形成规模、形成效益、形成影响。到2015年,“一区四园”实现工业增加值450亿元以上,占全区工业增加值总量的90%以上,“四园”50平方公里全部摆满项目;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十二五”期末,形成5个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培育壮大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大企业集团和行业巨人。“十二五”期末,力争形成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5家以上,超50

亿元企业3家以上,超100亿元企业2家以上。

加快产业升级步伐,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施高新技术产业“三倍增”计划(年均增长32%)。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改造地毯、自行车、食品等传统产业,鼓励企业实现由“贴牌生产”向“品牌生产”的跨越,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优化升级步伐,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实现品牌效应和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使传统产业形成新的竞争优势;重点培育、引进一批上市企业。

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和研发中心,提升工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产业、产品和工艺三大创新,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端产品;加快孵化、转化和产业化三个进程,加速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施专利战略,大幅提高企业专利申请数量,增大发明专利比重;实施品牌战略,增加工业自主品牌数量,丰富品牌内涵,提高品牌占有率。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工业运行质量和产出水平,销售利润率达到6.5%以上;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开展合同能源管理,进行节能改造;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实施绿色工程,大力推广绿色技术和低碳技术,不断营造全社会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

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建设,带动经济快速发展。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与京、津两地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建立长效合作机制,鼓励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合作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实验室,大力推动产学研结合,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在财政投入、金融服务、组织服务、工商管理服务、信息平台服务、公共技术平台服务以及孵化器建设等方面,实施政策“聚焦”。“十二五”期间设立10亿元以上的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加强服务载体建设,以武清开发区和4个市级示范工业园为重点,建成5个孵化器和5个生产力促进中心。扶持鼓励小额贷款公司、租赁公司、创业投资基金等新兴金融机构来武清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渠道融资支持。“十二五”末,科技中小企业力争突破4000家,其中规模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到240家以上,销售收入超亿元的科技“小巨人”企业110家。

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加大对民营经济扶持、培育力度,使民营企业规模迅速扩张,发展实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期间,着力培养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突破性地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民营企业。

(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按照“完善功能、提升形态、扩大总量、优化结构”的要求,以新城核心区服务业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初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体系,使之能够支撑现代化的中等城市水平。重点园区、乡镇的服务业也要形成相对完善的体系。“十二五”期末,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40

亿元,年均递增26.7%。

依托大交通优势,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培育市场主体,建设物流基地,构建物流信息平台,培育大型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国际保税物流园、环渤海绿色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和华北国际工业原料城建设,完成自行车王国产业园、地毯产业园、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和京滨产业园的物流配套区建设,推进物流与商贸、物流与其他产业的相互促进。

加大力度促进金融业发展。争取金融保险巨头来武清设立分支机构,加大力度促进金融业向科研、生产和环保领域渗透,壮大服务功能。建立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增强金融服务业的辐射能力和集散能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积极发展创业投资、民营企业融资等特色金融服务业,主动对接滨海新区金融改革试验区的相关政策,拓宽金融功能,推进金融产品多样化,实现金融业的大发展。加大融资平台建设,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大力发展中介服务业。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律师、会计、咨询、资产评估、技术检测和认证等中介机构,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与国际通行规则衔接、门类齐全、运作规范、功能强大的现在服务业体系,推进中介服务业集聚发展。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培育发展载体,重点培植一批文化创意企业。加速创意产业链和中介环节的形成,逐步形成合理的布局结构,促进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的形成。本着“设计资源协作”理念,共享设计展示、信息汇集、产业孵化、人才培训等资源,发展设计创意产业,开辟新型创意产业园区。完成开发区蓝猫动漫产业基地建设,做大做强漫画、手机游戏、网络游戏等动漫品牌,将文化创意产业培育成为我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柱。依托艺术家聚集区,搭建京津艺术品交易平台,打造融艺术品鉴定、评估、交易、鉴赏、拍卖于一体的艺术品产业链。

加快发展旅游业。充分挖掘武清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实现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加快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塑造具有武清特色的旅游形象。“十二五”期间,着力打造“佛罗伦萨小镇”和“玉圭园”旅游景点;按照“民本、生态、文化、现代、持续、效益”思路,进行大运河、龙凤新河、永定河的整治、开发,有选择地恢复河道原有景观;依托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优势,开发工业旅游项目;充分利用我区花木、林果、水产和田园风光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业休闲旅游;建设一批高档次、现代化的旅游服务设施,全力引进具有先进管理体系的4星级以上品牌宾馆、酒楼;规划建设“抱成寺”。

提升商贸流通业。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现代流通方式,全面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使全区流通业实现总量倍增、布局基本合理、结构明显优化、功能大幅提升,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优先产业。推进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和新型业态,发展电子商务。发展新城现代商贸业,借助城际站优势,以奥特莱斯名品折扣店为龙头,带动特色商贸开发,打造吸引京津时尚购物和现代消费的集中区,使新城尽快形成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商贸区。加快建设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商贸龙头项目。积极推进连锁超市下乡、便民商店进村,改变农村消费环境。

积极发展研发服务业。加强科技研发体系建设,重点建设以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三位一体”研发体系,进行高新技术产业核心技术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核心技术竞争力。实现研发服务业化、产业科研化的良性互动。

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信息服务业,培育新型信息服务业,全面提升城市的“数字化”水平。

加快发展房地产业。以运河沿线开发及旧城改造为契机,不断提升商品住宅品质,形成一批高品质生态社区。“十二五”期间,根据不同层次的居住需求,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居住区;合理建设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房、创业人才公寓等专项用房;稳步开发商业房地产,建设一批高品质写字楼;根据产业特色,大力发展工业房地产,满足企业生产所需;不断完善房地产交易市场,规范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

(三)着力构建高效生态农业体系

以农业科学技术为引领,以设施农业和农业产业园区为载体,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农业“接二连三”战略,提升农业设施化、园区化、标准化、组织化、品牌化和功能化水平,确保优势农产品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确保农民持续增收,确保武清都市化现代农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十二五”期末,农业增加值达到6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6%。

加速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做优做大“蔬菜、奶牛、水产、畜禽、林果”等特色农业。到2015年,全区蔬菜总面积达到30万亩,产量17万公斤以上;设施农业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增加园区覆盖面积,园区内高标准设施所占比例提高到90%以上;

奶牛养殖达到8万头以上,单头奶牛产奶8吨以上;保持水产基地面积9万亩以上、林果基地面积4.7万亩以上;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加快建设集生产、销售、展示、传播、服务于一身的高端化农业产业区。重点发展休闲农业、体验农业、会展农业,建设一批农业休闲观光园区、农业体验园区、农家乐旅游园区、农业会展和物流平台,提升农业的功能化水平。

大力提升农业组织化水平。积极培育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十二五”期间,总数达到90家以上,其中市级和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0家以上。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和国际竞争力强的出口企业,特别是重点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以农业主导产品为载体,逐步形成遍布农业生产各领域、各环节的系统化、网络化、规模化的农民专业合作体系,基本实现农民的组织化、生产的合作化,全面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功能和市场竞争力。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00家以上;强化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的产业联结机制,拓展产业增收领域,全区95%以上的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

努力提高农业整体素质。积极发展种源农业,通过引进、嫁接改良、推陈出新,不断实现种子种苗的提纯优化,从根本上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农业产出效率;强化产地环境、投入品、操作规程、产品质量四个关键环节的控制,全面提升行政管理能力、执法监督能力、检查检测能力、质量追溯能力和事故应急处置能力,从源头上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水平。“十二五”期间,新增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30个以上,无公害种植面积和养殖面积分别达到85%以上;提升品牌化水平,鼓励农业企业开展各种产品和企业管理认证,争创各级名优、名牌产品。推进一村一品的知名品牌建设,打造名特优农产品生产基地。

进一步加强农业基本建设。围绕设施农业基地、农业示范园区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十二五”期间,改造农田20万亩,使改造后的高产农田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继续加强土地资源的有效整合,确保耕地的动态平衡;加快农业机械化建设,提高农作物生产的机械化作业能力,到2015年,农机总动力由现在的107.6万千瓦提高到125万千瓦,综合机收率90%以上。

五、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按照“规划引领、环境吸引、产城相融、居商相宜”的发展思路,突出“低碳、智慧、绿色、宜居”发展理念,整合原有城镇基础,完善城镇布局体系,聚集载体建设。有重点、集约化、组团式地构建武清新城、新市镇、新中心村“三级”联动以及农村居民居住社区、示范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三区”联动的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城镇发展格局。

(一)强化规划,理清建设思路

高标准完成新城、新市镇、新农村的中长期规划,形成网络化城市体系空间布局结构。经过努力,把新城建设成为优势明显、产业功能突出、生态环境良好、城市特色明显的现代化中等城市;把新市镇建设成为区域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辐射带动中心、各具特色、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小城市或新型小城镇;把新农村建设成为文明、生态、宜居、优美的新农村。

(二)完善功能,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加快公路网络建设。新建、改造区级以上路网200公里,“九横九纵”路网更加顺畅。新增和改造乡村公路500公里以上,完成破损乡村公路改造。完善城区道路网架,加快实施城区南环、西北环建设,实现城区环线全面贯通,城区旧路全部实现拓宽改造;积极构建区域公共交通网络,为城乡居民提供出行方便。到2015年,形成中心城区公交线路8条、村镇公交线路20条以上,开通部分城区外客运线路,基本形成城区至市区、城区至周边地区的客运主干网络。规划建设一批停车场和停车设施,城区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建成;适应城市交通的增长需求,规划建设旅客集散中心。

完善供电给水设施建设。继续加强电力电网建设,完成6座110KV输变电工程建设,重建3座35KV变电站,完善输变电网络,不断提高供电能力和可靠性;依托市区自来水管网和引黄济津工程,新建2-3座水厂,提高全区供水能力。结合水厂建设,实施供水管网配套工程,确保全区域生产生活用水的日常需求;完成城区第五污水处理厂建设。

加强广电通信设施建设。继续加快全区有线电视网络的延扩改造,形成由新城到镇的光缆环路和由镇到村的光点延伸,推进数字电视的发展进程。积极追踪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最新动态,开展多元化服务,推进宽带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

加强市政配套设施建设。拓展供气管网,提高天然气使用率。完成相应的供热设施建设。

(三)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加快新城建设

全面推进京津公路黄金走廊建设、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三大工程,推进商贸、房地产等功能性项目建设,提高中心城区人气、商气的集聚度,推进新城扩容提质;对新城的主要街道、重要节点及周边景观进行精心设计,精心建设,凸显城市建设优美、宜人的综合效果;完成杨村街道所有村街撤村建居和招商建设;加快城际武清站周边开发,打造“城铁商圈”;启动天津市规划地铁四号线延伸至武清新城前期工作,力争建成开通。到2015年,新城建成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到40万人以上。

(四)突出特色,加快新市镇建设

把四个示范园区所在镇作为重要突破口,统筹安排区域性基础设施、社会服务和生态环境建设,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全面提升新市镇开发建设的档次和水平。全面推进组团及周边基础和功能设施建设,带动组团所在区域开发,增强区域的综合服务能力和产业聚集度,促使区域城镇空间多极化、多样化发展。积极推进“三区”联动协调发展。到2015年,以四个示范园区所在镇为重点的新市镇完成70个村、2.8万户、300万平米以上的拆迁任务,建设还迁房屋500万平米以上。经过努力,四个新市镇核心区的人口规模、服务功能要逐渐达到小城市水平。

按照环境优美、生态优良、适宜创业和生活居住的新市镇发展要求,加快乡镇建设。已具备一定基础的王庆坨镇、泗村店镇、河西务镇、高村乡、大黄堡乡要加快开发进度。“十二五”期间,王庆坨镇要建成南部商贸重镇和“中国自行车名镇”;完成泗村店镇龙凤新城起步区4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入住人口达4万人以上,使之成为新城的次中心;依托中国艺术家聚集区和养老社区建设,加快河西务镇文化创意产业和养老健康产业发展,使之逐步成为功能齐全的小城市;努力把高村乡建设成京津高速通道上的集商贸、服务、教育、会议、体育休闲、现代示范农业为一体的服务型宜居小城镇;以后蒲棒新农村建设为中心,依托湿地,加快大黄堡以旅游为特色的小城镇建设。

(五)坚持“双轮驱动”,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抓紧修编完善中心村(庄)建设规划,优化村庄空间布局,扎实有序地推进示范村建设。继续推进“宅基地换房”,做到条件成熟一个,推广一个;加大政府对镇村的投入力度,抓住文明和生态两个关键点,以“六化”和“六个一”为主要内容,重点做好镇村之间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统筹道路交通、污水处理、文教卫生等项目建设,打造生态宜居高地;大力实施村庄整理和环境整治,加大河道堵塞、水体污染、垃圾散落、道路泥泞等环境建设,不断净化美化绿化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加大农村科教文卫体等方面的投入,提高农村公共事业水平。

(六)围绕特色,繁荣小城镇经济

围绕特色,培育主导产业,发挥综合型、农业加工型、工业型、物流型、交通型、旅游型、商贸型等各类优势,创建税收超亿元的小城镇。加大GDP超150亿元、税收超20亿元镇街“小老虎”经济的争创力度;加大GDP超50亿元、税收超

10亿元镇村经济的争创力度。

全力做好乡镇(街道)总部经济“亿元楼”创建工作。

六、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为重点,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注重利用外资对结构调整的有效性,不断优化外贸出口结构,全力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

(一)深化改革,激发发展活力和动力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模式创新,推进土地流转规模;按照“依法下放、能放就放、能扩就扩”的原则,积极探索扩权强镇改革;积极推进做强“街镇经济”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搞好“街镇经济”改革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大国有资产增值和资源整合力度,提高国有资产对财政的贡献率;实施民营经济推进工程,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项目建设;积极培育小额信贷组织和资金互助组织,发展村镇银行。

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推进行政审批服务全程代理制。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三个层面”联动协调发展的利益分配和补偿机制,争取更大的发展自主权。

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性政府。打造职能定位准确、富有效率和活力、诚信度的政府,从“无为”转向“善治”。进一步转变职能,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优化配置公共资源,切实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管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减少区、乡镇(街道)职能交叉和重叠,强化基层政府的公共职能和行政执法职能,提高政府管理绩效;提升软环境,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经济环境、城市环境和人文环境,发挥好引导、规范、服务的作用;完善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根据产业升级转变方向,制定中长期重点企业发展规划,明确重点领域,同时明确淘汰产业产品和淘汰期限。

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与需求结合长效机制。建立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监督评价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并重的长效机制。

进一步推进现代企业制度进程。创新企业组织制度,形成一批上市公司、集团公司、跨国公司、母公司总部,完善相关子公司,处理好大公司的组织结构;创新企业管理制度,加大企业的研发管理,增加投入,资助研发。

积极稳妥地推进医药卫生制度改革。率先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卫生服务水平,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二)继续扩大开放,扩大经济规模

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促进技术进步和提升区域竞争力为目的,着力提升利用外资对结构升级的作用,把利用外资的着力点放在扩大领域、拓展渠道、优化结构上,积极引导外资投向新兴产业部门、服务部门和基础设施建设。在继续争取外商投资与合作的同时,把注意力转到扩大与世界500强为主的跨国公司和大型央企、国企、民企的合作上来;实行政府引导、企业招商与民间招商结合,倡导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的招商新格局;以优越的发展环境、优质的资源供给、优良的投资服务为条件,逐步实行由“招商引资”向“选商引资”、“招标选资”的转变。

推进投资环境建设。高起点规划建设开发区和市级工业示范园区,做强招商引资平台,创建一流投资硬环境;优化服务,营造浓厚的富商、便商、安商、亲商氛围;完善区、镇、开发区招商网络,加强招商机构和招商队伍建设,提升招商理念,创新招商方式,拓展引资领域;实行“节地招商”,开展产业链招商,鼓励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扩股。

努力优化外贸结构。积极培育工贸结合的贸易集团,提高重点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积极实施“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和品牌战略,努力提高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份额,增加出口产品技术含量;进一步巩固传统市场,拓展新兴市场。

有色金属十二五规划解读

有色金属“十二五”规划及铝工业“十二五”规划解读 工信部 一、关于《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解读 问:《规划》编制的依据是什么? 答:有色金属工业是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产品种类多、应用领域广、产业关联度高,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国防科技工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规划》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编制,并与有色金属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发改委正在编制的“十二五”有色金属产业生产力布局调整规划、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我部其它司局编制的节能减排规划、再生金属推进计划等进行了有机衔接,在产业结构调整、资源保障、技术进步、节能减排、实施“走出去”战略等方面取得了一致。 问:能介绍一下《规划》编制的过程吗? 答:2009年7月,《规划》编制工作开始启动,历经规划研究、规划起草、规划衔接、专家论证等阶段。广泛听取了国务院相关部委、地方工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重点企业等各方面意见,多次组织业内专家进行修改论证。规划编制过程是一个统一行业发展认识,凝练行业发展思路的过程,是集体智慧的成果。 问:《规划》基于怎样的行业发展背景和形势编制的? 答:《规划》编制是基于对有色金属行业发展的“五个判断”。一是有色金属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材料支撑,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有色金属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力、交通、建筑、机械、电子信息、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领域。从长远发展看,在我国实现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的过程中仍将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需要有色金属在高精尖产品发展方面有重大突破。2010年我国十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3093万吨,表观消费量约3424万吨,是世界上最大的有色金属生产和消费国。总的看,有色金属品种较多,尽管不同品种发展特征不一致,但在国内外需求带动下产业仍将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 二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已具备由大到强转变的良好基础。经过“十一五”的快速发展,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在产业规模、技术装备、节能减排、结构调整方面取得明显成就,主要有色金属冶炼技术及装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三是行业快速发展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重金属环境污染等事故时有发生,节能减排任务繁重。

新能源汽车“十二五”专项规划

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与信息化部 二零一二年三月四日

不晚,发展不慢,但由于传统汽车及相关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投入不足,差距仍在,中高端技术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加大攻坚力度,推动我国汽车工业向创新驱动转型,抢占技术制高点,培育新能源汽车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产业变革,确保我国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 (二)国家重大需求 1.产业升级的需求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和消费国,面临着节能减排的严峻挑战。我国继2006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生产国之后,在2009年又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汽车生产和消费国。2010年、2011年产销汽车均超过1800万辆。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道路交通消耗的燃料量也将持续上升,导致石油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为了使我国2020年乘用车燃油经济性达到国际同期水平,平均油耗应降至5升/百公里以内,采用混合动力为代表的重大汽车节能技术势在必行。同时,以混合动力技术为龙头,可以带动传统汽车节能减排技术的综合集成与全面进步。 2.技术转型的需求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看,发展电动汽车是我国汽车工业技术转型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历史机遇。从车用能源角度看,电可以作为我国车用主体替代能源之一。预计到2020年和2030年我国汽车中乘用车保有量将会达到1.5亿辆和2.5亿辆的规模,这些车辆全部使用电力驱动情况下所使用总电量分别为电网总发电量的6%和7%。电动汽车大规模应用后,可在电网负荷低谷时段常规充电,对电网起到“填谷”作用,提高发电设备的综合利用率,起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我国发展电动汽车具有独特的资源和市场优势。我国具有电动汽车相关材料资源优势,在锂离子动力电池、永磁电机等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材料方面具有资源优势。我国具有巨大的、多元化的汽车市场优势,而且在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后发优势。我国城镇化、城市化过程中,电动汽车充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3.科技跨越的需求我国在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高端技术方面总体上尚未形成竞争优势。在电池成组技术、燃料电池发动机技术、车用电机电力电子集成技术、强混合动力机电耦合技术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 同时,我国在整车动力系统发展方面面临着国际新一轮低碳科技竞争压力。针对能源及环境的压力,各国纷纷制定了更加严格的汽车CO2排放法规目标,促进了低碳技术的发展与竞争。从排放标准来看,汽车厂商仅仅依靠传统车的技术进步无法满足排放限值,必须依靠技术革新。从技术的潜力分析结果来看,将CO2排放降低40%以上的技术途径主要集中在深度混合动力、插电式混合动力、纯电动和氢能燃料电池技术。 二、发展战略与目标

十二五专项规划(超硬材料及制品)

“十二五”专项规划(超硬材料及其制品) 一、概述 超硬材料及制品主要是指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CBN)以及以这两种材料为主要成分的复合材料,金刚石是目前最主要的超硬材料,由于天然金刚石价值昂贵,因此工业生产中普遍使用人造金刚石。 金刚石因其具有最高强度、最高硬度、高耐磨性而广泛的应用于石材开采工具、机床加工工具、建筑装修工具、高速公路施工工具、煤田、油田挖掘工具、精密仪器仪表等各个领域。金刚石及其工具是迄今为止人类发明的最坚硬的材料及工具,层出不穷的各种硬质新型材料只能用它们才可加工,它们对高新技术材料及各类制成品的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数百倍的杠杆撬动作用。金刚石及工具已成为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消耗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西方发达国家甚至将金刚石及工具作为一种战略性储备物资。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我国已成为世界人最大的石材、陶瓷生产、消费与出口大国,这些有利条件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超硬材料一个最重要分支人造金刚石及工具的迅速发展,中国在世界超硬材料工具市场中已占有重要地位。但我国人造金刚石及工具的质量与性能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高品级率低,品牌少,还不能大量进入国外市场,每年还需进口一些优质的人造金刚石及工具,而出口的只是中低档产品。因而进一步提高与发展我国人造金刚石及其工具制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外市场情况 (一)人造金刚石 1、国内外市场状况 据统计,2008年我国的人造金刚石单晶总产量约51亿克拉,约占世界总量的80%以上,与2007年比约增长20%。在品级方面,以中低档产品为主;在粒度方面,除 5-10%的为超细颗粒和人造金刚石单晶外,其余为粗颗粒和中粗颗粒的人造金刚石单晶。目前国内人造金刚石年需求量在50 亿克拉左右,基本都以中低档需求为主,高品级人造金刚石较少,约占总量的20%。 随着人造金刚石新的应用领域的不断开发,市场需求量将更加旺盛,专家预测国内人造金刚石单晶市场需求一直是持续以年均增长率在20%以上快速增长。而国外人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科学发展贯穿规划纲要 张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政策导向、发展目标,以及重点任务,都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尤其是把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 他说,“十二五”规划纲要力求做到长短结合,既衔接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出的各项政策、举措,以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果,也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纲要中尽量体现扩大内需的导向,把扩大内需作为一个长期的方针和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坚持了民生优先的原则,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改革,把改革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 突出亮点是民生优先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一个突出亮点是民生优先。 他说,“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范围和重点,涉及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住房保障、环境保护九个方面。“无论东部,还是西部,不管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政府都要提供同样水平的公共服务。” “十二五”居民收入增长要与经济发展同步 徐宪平介绍,“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出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步。这“两个同步”的导向提出以后,已经产生了重要的效应。徐宪平举例说,在“十一五”规划中,我国仅一个省提出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最终结果是有三个省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目前,“十二五”地方规划中,提出居民收入增长超过经济增长的有5个省,提出“完全同步”有19个省,提出“基本同步”的有5个省市。“从‘十一五’的1个,到‘十二五’的29个,相信执行的效果会更好。” “十二五”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年均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即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地扩大就业和创业的规模,特别是要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提出5年年均要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要转移农村劳动力800万人。 为提高住房保障的水平,未来5年,要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其中今年1000万套,明年1000万套,后面3年还有1600万套,使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对于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要提供廉租房,实行廉租房制度。对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要提供公共租赁住房保障。 “十二五”期间要实现城乡社保全覆盖 徐宪平说,“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今后的五年新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解读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解读 ——推动关键技术突破加快重点领域应用示范 https://www.360docs.net/doc/724462232.html,来源:人民邮电报 2012-02-27 15:15:16 导读:物联网将显著提升人们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有利于良好生态环境的营造,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新生动力。物联网蕴含着巨大的创新空间和机遇,对通信网络、基础电子、软件、信息服务等产业提出更高的创新需求,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选择。 一、充分认识物联网发展的重要意义 要点1:重要意义 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具有知识密集度高、成长潜力大、带动力强、综合效益好的特点。物联网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赋予了两化融合更多智能化内涵,将提升传统产业的经济附加值,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物联网将显著提升人们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有利于良好生态环境的营造,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新生动力。物联网蕴含着巨大的创新空间和机遇,对通信网络、基础电子、软件、信息服务等产业提出更高的创新需求,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选择。大力发展物联网是在行动上贯彻落实国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署。 要点2:发展的阶段性 预计物联网发展将经历先导应用为主的起步阶段、以应用推广为主的规模应用阶段和具有显著经济外部特性(网络效应)的规模化应用阶段。目前,我国物联网发展与世界同步处于起步阶段,技术研发不断取得突破,标准体系不断完善,产品成本不断降低,应用需求不断拓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明确提出“推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在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是未来五年物联网发展的主要任务。《规划》将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针对“十二五”时期我国物联网所处的发展阶段,提出了目标和主要任务。 二、正确把握物联网发展的总体思路 要点1:指导思想和原则 物联网作为新生事物,制定首个发展规划是关系我国物联网发展全局和长远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以全球视野,立足于国家战略需求,进行超前部署和系统布局,统筹兼顾,促进各地区协同发展;同时也要立足当前,根据阶段性发展目标,通过自主创新和市场与政府的导向作用,重点解决制约物联网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同步推进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产业发展和应用推广。 要点2:目标制定 《规划》在技术创新、产业体系构建、应用推广方面提出了具体目标。 关于500项以上重要研究成果。衡量重要研究成果主要依据是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广泛的应用基础和显著的产业化前景。范围包括:RFID、传感器、位置感知、传感网、异构网络融合、M2M、数据库、海量信息存储、图像视频智能分析、应用软件,以及编码标识、信息安全、频谱管理、微纳制造、系统集成等技术成果。 关于200项以上国家和行业标准。其中包括共性和关键技术,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安防、智能医疗、智能家居等领域的行业标准。

最新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产业“十二五” 发展规划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 汽车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2010年11月

目录 一、天津开发区汽车产业“十一五”发展回顾 (3) (一)我国汽车产业重要生产基地之一 (3) (二)天津市汽车产业核心聚集区 (5) (三)大项目招商取得新突破 (6) (四)行业影响力不断提高 (7)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分析 (8) (一)全球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8) 1、全球汽车市场逐渐复苏 (8) 2、汽车市场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8) 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 (9) (二)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9) 1、我国汽车产业将保持持续增长趋势 (9) 2、我国汽车产业投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投资项目将以大型企业集团扩大产能 为主 (10) 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将获得稳步发展 (12) 4、我国汽车产业兼并重组的进程将加快 (14) 5、汽车产品结构不断优化调整 (16) 6、汽车服务业将获得快速发展 (25) 7、汽车研发中心建设速度加快 (28) 8、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趋势 (29) 三、天津开发区汽车产业发展SWOT分析 (34) (一)竞争优势 (34) 1、区位优势显著 (34) 2、产业基础稳固 (35) 3、科教资源丰富 (36) 4、投资环境良好 (36) (二)竞争劣势 (37) 1、缺少天津市汽车发展战略的支撑 (37) 2、招商政策优势减弱 (37) 3、缺少大型企业集团 (37) 4、产业链条较短 (37) 5、产业格局单一,集聚效应没有显现 (38) (三)发展机遇 (38) 1、我国汽车市场将继续增长 (38) 2、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 (38) 3、长城汽车天津乘用车项目 (38) 4、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将获得快速发展 (39) 5、我国整车及零部件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39) (四)面临挑战 (41) 1、国际一线乘用车企基本完成国内布局,产能面临过剩,新建整车(乘用车、 客车、重卡)项目投资机会很少 (41) 2、汽车产业政策对汽车投资项目要求不断提高 (41) 3、地区之间竞争日益激烈,招商难度加大 (42) 4、汽车出口基地建设面临诸多挑战 (42) 四、发展思路与发展目标 (43)

解读集团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

解读集团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六字方针 电为基础、多元经营,七大板块、协调发展 ●认真贯彻“十六字方针”的重要意义 今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第三阶段的起步之年和集团公司“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年,如何开好局、起好步,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字方针”是至关重要的关键一步。 认真贯彻“十六字方针”,是事关集团公司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是集团公司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也是集团公司积极延伸产业链条,在上下游产业和相关领域进行探索,发挥产业间的协同效应,不断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破解发展难题、闯出自我解困之路的必然选择。 ●规划核心内容 集团公司“十二五”规划的核心就是“电为基础、多元经营,七大板块、协调发展”十六字方针。这“十六字方针”是在认真总结集团公司八年发展经验、认真分析存在问题和不足的基础上,对集团公司“十二五”期间实现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战略性、方向性、纲领性高度概括。它指出了转方式、调结构的具体操作内容,明确了集团公司“十二五”时期的发展重点。电力产业在目前和将来都是集团公司核心竞

争力的基础。通过发展电力相关产业,逐步形成以电源布局为核心,以煤炭基地为保障,以煤化工为产业延伸,以金融、科技环保、商贸物流、国际业务等发展平台为重要支撑的七大板块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形成结构布局合理的产业链条,提高集团公司的盈利能力、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 电力行业未来的竞争趋势就是产业链的整体竞争。竞争的优劣取决于企业对产业链的整合能力、对板块间的协同能力以及对业务的经营水平。贯彻落实“十六字方针”,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积极延伸产业链条,在上下游产业和相关领域进行探索,发挥产业间的协同效应,不断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是集团公司破解发展难题,闯出自我解困之路的必然选择。 贯彻落实规划的“十六字方针”,要求我们在调整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和发展七大板块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三项发展原则:一是坚持电力产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的原则;二是坚持经济效益为中心,凸显效益在集团公司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的原则;三是坚持防控投资风险,控制投资规模,优选投资项目,提高经济效益的原则。 贯彻落实“十六字方针”,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电力产业在集团公司的地位和作用。电力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属于第二产业范畴。七大板块之中,电力产业是集团公司的基础产业和优势产业,是集团公司的生命之源、活力之本、发展之基。集团公司作为世界亿千瓦级的发电企

十二五规划解读(独家整理版)

十二五”规划解读:构建创新型国家呼之欲出 2010年10月28日 20:44:24 来源:东北网【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备受海内外关注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文今晚发布。通读之下,可以看出,中国决策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呼之欲出。 在本月18日中共中央五中全会闭幕当天,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战略意义,并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作为中国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主攻产业。 总理温家宝刚刚开过五中全会不久,就到武汉考察。他听取武汉重型机床集团公司负责人“中国装备、装备中国”的汇报后,意有所指地加了一句“中国制造、中国创造”。所有这些,均可视为中国决策层构建创新型国家的企图心。 今天公布的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共有十二个部分,涉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皆可看出经济转型创新的主旨。 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中,中共中央明确表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中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

集成电路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草11)

集成电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目录 前言 (1) 一、“十一五”回顾 (1) (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2) (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2) (三)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3) (四)企业实力明显增强 (3) (五)产业聚集效应更加凸显 (3)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4)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4) (二)集成电路技术演进路线越来越清晰 (5) (三)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竞争格局继续发生深刻变化 (5) (四)商业模式创新给产业在新一轮竞争中带来机遇 (6) (五)新政策实施为产业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6)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6)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7) (二)发展目标 (8) 1、主要经济指标 (8) 2、结构调整目标 (8) 3、技术创新目标 (9) 四、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9) (一)主要任务 (9)

1、集中力量、整合资源,攻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和重大产品 (9) 2、做强做优做大骨干企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0) 3、完善产业生态环境,构建芯片与整机大产业链 (10) 4、完善和加强多层次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11) (二)发展重点 (11) 1、着力发展芯片设计业,开发高性能集成电路产品 (11) 2、壮大芯片制造业规模,增强先进和特色工艺能力 (13) 3、提升封测业层次和能力,发展先进封测技术和产品 (14) 4、完善产业链,突破关键专用设备、仪器和材料 (14) 五、政策措施 (14) (一)落实政策法规,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14) (二)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扩大投融资渠道 (15) (三)推进资源整合,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大企业 (15) (四)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16) (五)加强人才培养,积极引进海外人才 (16) (六)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17)

解读十二五规划:企业人才管理战略

解读十二五规划:企业人才管理战略 2011年04月05日11:44新华网我要评论(0) 字号:T|T 赛迪顾问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战略业务总监封殿胜 中央企业肩负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使命,如何在“十二五”开启之年抓住机遇,推动业务转型提升,提升核心竞争力,抢占新一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关键在于抢占人才的制高点,为此,中央企业“十二五”人才管理必须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系统谋划,全面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首先,要深刻认识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关键作用,切实把人才工作放在战略位置抓紧抓好。企业要始终把人才工作作为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人才视为企业发展最宝贵的资源。其次,要针对企业业务发展的不同需求,实现人才分层分类和差异化管理。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队伍,要按照“引进急需、加速培养、优化配置、鼓励发展、强化激励”的总体思路,重点突出队伍的整体开发和均衡发展;对原有产业的人才队伍,则按照“抓高端、抓核心、抓骨干”的总体思路,重点突出市场化运作和规范化管理。通过实施差异化管理,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最后,要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和把握人才工作规律。针对人才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和前沿问题,组织力量开展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律、科技人才科学作风培养、高管团队运营能力等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有效推进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二、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着力推进各类型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首先是以企业的重大工程为平台,培养造就领军人才。其次是以重点科研项目,培养造就学术技术带头人为重点,努力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再次是以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培养造就能工巧匠为重点,大力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最后是以学习型团队建设,提升职业化素养和专业化水平为重点,不断强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三、建立多元化人才引进机制,吸引凝聚各类优秀人才 一是加强产学研体系的建设,增强合作的针对性,实现定制化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二是拓展渠道、完善机制,大力加强社会成熟人才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特别是对于国有企业要加强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的市场化程度。加强与猎头公司、人才中介机构和人才市场的合作。三是坚持不唯所有、但求所用,加强国际人才交流。 四、完善薪酬激励机制,激发人才的创造热情和创新活力

平谷区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之十四

平谷区“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之十四 规划题目:平谷区“十二五”时期京平高速沿线三镇统筹 发展规划 牵头单位:平谷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编制单位: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规划内容综述 一、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 (一)发展优势 “世界城市”战略明确统筹目标。在建设“世界城市”的背景下,北京市的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将由城市延伸到农村,城市建设的重点也逐渐由城区转向郊区,农村作为城市发展腹地的作用日渐突出。 交通区位优势创造发展机遇。高速公路的开通有利于马坊、夏各庄、东高村三镇产业分工和布局规划,分别形成集聚效应和产业比较优势。大量人流和资金流的集聚,促进物流、旅游、房地产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平谷全区经济的优化升级。 经济发展夯实统筹增长基础。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大力发展,高速沿线三镇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在全区的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二)制约因素:马坊、东高村、夏各庄三镇的统筹发

展对于发挥高速公路的交通优势,促进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经济效率至关重要,从当前的发展阶段和区域发展要求看,仍然存在部分制约三镇统筹发展的因素,一是战略层面缺乏指导,发展思路不清晰;二是区域之间缺乏协调,合作机制不顺畅;三是支撑项目缺乏规划,统筹手段不明确。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围绕首都建成世界城市以及建设“四谷”的发展战略,以引领平谷区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以高速公路沿线三镇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资源状况为基础,突出内涵式、高效率、包容性的发展思路,实现区域内产业功能差别定位、社会事业统筹发展的一体化格局,提升区域经济与社会服务功能,促进京平高速公路沿线三镇及全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区域资源和产业发展优势为基础,合理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深化三镇及其相关辐射区域产业定位与发展,形成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的融合发展格局,打造京平高速公路沿线经济增长带和京津地区产业集聚中心,并通过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平谷整体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十二五”时期统筹发展战略 着眼于“四谷”建设,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发挥区域交通环境改善所带来的地缘优势,完善区域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体系,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及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城镇

市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专项规划教材

某市“十二五”环境爱护与生态建设专项规划

目录 一、环境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8) (一)“十一五”环境爱护工作成效显著 (8) 1.环境规划指标差不多达到预期要求 (8) 2.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全面推进 (9) 3.污染减排取得显著成效 (10) 4.生态环境爱护和建设接着加强 (11) 5.环境监管能力明显增强 (12) (二)存在的要紧环境问题 (14) 1.进展与爱护的矛盾日益凸显 (14) 2.局部环境污染问题依旧存在 (14) 3.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仍较薄弱 (14) 4.环境监管机制有待完善 (15) (三)“十二五”环境爱护面临的形势 (15) 1.环境爱护面临的有利条件 (15) 2.环境爱护面临的压力加大 (16) 二、指导思想与环境目标 (18) (一)指导思想 (18) (二)差不多原则 (18)

(三)环境目标 (20) (四)要紧环境指标 (20) 1.环境质量指标 (20) 2.生态建设指标 (20) 3.污染防治指标 (21) 三、要紧任务 (21) (一)以生态市建设为目标,大力推进生态爱护与建设 (21) 1.夯实生态市建设的基础工程 (22) 2.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23) 3.强化生态功能区划的实施和治理 (23) 4.持续推进自然生态爱护与建设 (24) 5.加强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监管 (25) (二)以污染减排为主线,全面推进工业污染全防全控 (26) 1.积极推动多污染物协同减排 (27) 2.深入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治理减排 (27) 3.全面实施全过程治理 (28) 4.大力进展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 (30) (三)以确保群众饮水安全为核心,持续推进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30 1.优先爱护饮用水水源地 (31) 2.突出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 (31) 3.完善流域综合治理 (33) (四)以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深入推进都市环境综合整治 (33) 3 / 3

天津市和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导言《天津市和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根据《中共天津市委关于制定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依据《中共天津市和平区委关于制定和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的。集中体现了全区人民的意志和愿望,是未来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全区各部门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五年,是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五年,是干事创业、成就辉煌的五年。五年来,特别是区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一系列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重大风险挑战,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在全市三个层面联动协调发展中,抢抓新机遇,抢占制高点,加快实施“一二三四”的发展思路,奋力推动各项工作全面上水平,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500亿元,比2005年增长76.6%,年均增长12.1%;区级财政收入突破30亿元,是“十五”末的3倍,年均增长24.1%,提前一年完成规划确定的预期目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40亿元,是“十五”末的 2.3倍,年均增长1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450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实际利用内外资到位额累计分别为286亿元和11.8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4.2和6.8倍。经济结构更加优化,高端高质高新化现代服务业体系初步形成。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国企改革稳步推进。 城市建设加速发展。南市地区最大的危改拆迁项目胜利完成。一批重点项目和地区拆迁取得新进展,累计完成危陋房拆迁面积78.81万平方米,15633户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城区建设全面展开,累计完成开工面积836.68万平方米,竣工420.88万平方米,2010年在建规模和投资总额均超过“十五”期间的总和。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相继建成,完成津门、津塔、津湾广场(一期)等一批城市新地标项目建设,金融城建设初具规模,完成一批社会事业和现代宜居住宅项目建设。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完成65条道路改造,新建变电站5处,改造居民自来水管网260处,改造燃气管网69千米,新增供热面积189.78万平方米,完成节水222万立方米。 市容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大规模综合整治市容环境,连续三年奋战600天,打造了一批特色景观,形成清新靓丽、大气洋气的城区风貌,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区。深入开展“蓝天”、“碧水”、“安静”、“绿色创建”等环保工程,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良好天数保持在81%以上,污染减排任务提前一年超额完成。生活垃圾实现袋装密闭直运,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初步建立区城管数字化平台。建成滨江道等3个灯光组团和海河沿线等18条夜景灯光通道,综合整修旧楼区266个,累计192.2万平方米,整修道路107.8万平方米,新建和提升绿地230.9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21.5%。

北京十二五级一般专项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市级一般专项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 少数民族事业发展规划 二○一一年十二月

目录 序言 (1) 一、“十一五”时期发展回顾 (2) (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不断深化,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稳定坚实 (2) (二)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全面提速,共建共享与和谐发展的基础更加雄厚 (3) (三)少数民族特色服务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少数民族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4) (四)各族群众参与热情空前高涨,盛事华典中充分展示中华风采 (5) (五)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大局,全面推进对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与经济合作 (5) 二、“十二五”时期发展背景与目标 (6) (一)发展背景 (6) (二)指导思想 (7) (三)主要原则 (8) (四)总体目标 (9) (五)2015年主要预期目标 (9) 三、“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要任务 (11)

(一)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11) (二)加快推进少数民族乡村城乡一体化进程 (12) (三)加快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 (12) (四)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特需特困问题 (13) (五)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体育繁荣 (13) (六)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水平 (14) (七)提高少数民族聚居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15) (八)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15) (九)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16) (十)推进依法行政工作 (16) (十一)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 (17) 四、“十二五”时期发展的重点工作 (17) (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程 (17) (二)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发展富民强基工程 (18) (三)少数民族特色服务保障工程 (20) (四)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培育和产业发展工程 (20) 五、保障措施与实施步骤 (22) (一)保障措施 (22) (二)实施步骤 (23)

解读天津十二五规划

解读天津十二五规划

天津“十二五”解读之一:目标振奋人心 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 全市人均生产总值将达到10万元以上 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全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将达到81.5岁 今年年初召开的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绘就了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宏伟蓝图。 科学发展基础坚实。“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五年来,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2010年达到9108.8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综合实力跃上了新台阶。发展质量明显提高,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总体战略,经过几年的开发建设,已经进入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的全面开发开放新阶段,龙头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三个层面联动协调发展。以示范小城镇建设为龙头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连续三年开展了大规模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城乡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天津市现代化国际都市形象更加显现。社会事业取得了全面进步,民计民生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社会发展更加和谐。五年来,全市各方面把中央精神与天津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创造性,探索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具有天津特点的发展路子,凝聚提升民心民气,创造了天津精神、天津速度和天津效益,为“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积蓄了能量、增强了后劲。 主题主线统领全局。“十二五”时期是天津在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落实中央对天津工作一系列重要要求,尽快实现天津城市定位和滨海新区功能定位的关键时期。《纲要》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为主攻方向,并将此贯穿于规划始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天津特色。最近几年天津市GDP增速虽然位居全国前列,但是经济总量还不够大、经济结构不尽合理、民计民生有待进一步改善。发展中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要通过发展的办法来解决。未来五年,实现天

铝工业十二五发展专项规划

铝工业“十二五”发展专项规划 核心提示:铝广泛应用于建筑、包装、交通运输、电力、航空航天等领域,是国民经济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防科技工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基 铝广泛应用于建筑、包装、交通运输、电力、航空航天等领域,是国民经济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防科技工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原材料。为加快转变铝工业发展方式,引导铝工业健康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铝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在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具备了向铝工业强国转变的产业基础。 (一)产量显著增长 据初步统计,2010年我国氧化铝、电解铝、再生铝、铝加工材产量分别为2894万吨、1577万吨、400万吨和2026万吨,分别占全球的35.9%、39.9%、18%和30. 4%,“十一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27.5%、15%、18%和25.6%,除再生铝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外,均居全球第一位。 (二)技术创新取得突破 自主开发的串联法生产氧化铝及利用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工艺技术、500千安大型预焙槽装备等已经应用和投产,新型阴极结构铝电解节能技术居世界领先。低温低电压铝电解节能技术取得了突破。目前大型预焙槽电解铝产能占90%以上。铝加工行业基本掌握了高精铝板带箔及大型工业型材生产等先进工艺,高速列车铝材基本实现国产化。从赤泥中回收铁及电解槽废内衬等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取得初步成果。骨干企业技术装备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三)产品结构有所改善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逐步改变了“十一五”初期高精尖铝材以进口为主的局面,2 010年出口各类铝加工材217万吨。铝板带箔、大型工业型材、高压阳极箔等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端铝合金材初步满足了国家重点工程的需要。 (四)节能减排取得初步成效 “十一五”期间累计淘汰落后电解铝能力84万吨。2010年氧化铝综合能耗下降到50 8千克标煤/吨,比2005年下降41.6%,铝锭综合交流电耗为14013千瓦时/吨,比20 05年下降620千瓦时,居世界领先水平。 (五)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

天津十二五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时期的回顾 市长黄兴国在报告中说,“十一五”时期,是天津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特别是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天津市委的领导下,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一系列重要要求,大力实施市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紧紧抓住滨海新区开发开放重大机遇,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三个层面联动协调发展,团结一心,奋力拼搏,推动各项工作站在高起点、抢占制高点、达到高水平,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天津各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10年生产总值预计突破9000亿元 市长黄兴国在报告中说,“十一五”时期,我们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积极扩大内需保增长,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努力提高发展水平,经济发展保持了强劲势头。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预计突破9000亿元,是“十五”末的2.3倍,年均增长16%,人均超过1万美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00亿元,是“十五”末的3.2倍,年均增长26.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92万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6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03亿元,年均增长18.6%。外贸进出口总额822亿美元,是“十五”末的1.5倍。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1%,节能减排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市长黄兴国在报告中说,工业对全市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总产值达到1.7万亿元,比“十五”末净增1万亿元。航空航天等八大优势支柱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超过90%,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实施重大工业项目120项,总投资5700亿元,新投产项目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5%。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 2.5%,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居全国第三位。研发生产了100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外领先水平的新产品。建成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等一批创新平台。建成2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启动实施了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全市专利申请9.1万件,授权 3.5万件,分别是“十五”时期的2.6倍和3倍。 服务业加快发展。年均增长15.3%,占生产总值比重由“十五”末的42.5%提高到45%左右。实施了服务业重大项目100项,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迅速崛起。金融业发展势头强劲,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是“十五”末的2.8倍。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商品销售总额达到1.6万亿元。新建改造了29条特色商业街,农村“三进工程”实现全覆盖。“近代中国看天津”旅游品牌影响不断扩大,津湾广场、意式风情街、极地海洋世界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商业旅游设施投入使用,举办了中国旅游产业节,海河风光游等精品线路成为旅游业发展新亮点。

天津市文化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

天津市文化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 前期研究课题指南 (1)“十三五”时期天津宣传思想工作和文化改革发展的基础、形势、目标和思路研究 “十二五”时期天津宣传思想工作和文化改革发展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分析“十三五”时期天津宣传思想工作和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存在的优势和差距,提出“十三五”天津宣传思想工作和文化改革发展的目标思路、重点任务和措施建议。 (2)“十三五”时期加强理论研究宣传普及、繁荣天津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 “十二五”时期天津加强理论武装、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分析“十三五”时期理论武装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要求,提出提高理论研究宣传普及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繁荣天津哲学社会科学的思路和举措。 (3)“十三五”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天津城市软实力的研究 “十三五”时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升天津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的基础、形势;按照中央要求,结合天津特点,提出天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点方面、思路和实际举措;提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

高文明创建水平、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思路和举措。 (4)“十三五”时期天津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提升传播力影响力的研究 当前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形势、要求和主要做法;天津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进展成效、面临的挑战;“十三五”时期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提升天津传播力影响力的思路和举措。 (5)“十三五”时期天津在区域文化发展中的定位、促进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研究 天津与北京、河北在区域文化发展中的相互联系、比较优势、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提出天津在京津冀区域文化发展中的定位;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天津宣传文化各领域各方面的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等。 (6)“十三五”时期天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主攻方向和战略举措研究 “十二五”时期天津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就和经验;分析阻碍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主要问题、文化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提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点工作和对策建议。 (7)“十三五”时期繁荣天津文艺创作、打造津派文化品牌的研究 “十二五”期间天津在文艺创作方面的成就和经验;分

解读十二五规划建议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解读十二五规划建议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人们的期盼中,《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公布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十二五”规划建议,对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有重要意义。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我国“十二五”时期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科学把握发展规律,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与前两次规划相比,“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没发生改变,但所要努力的内容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个坚持。“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反映了我国是农村人口大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是在一个农村人口大国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必须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我国全面小康,没有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我国现代化。 三个推进。首先,“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力。与“十一五”规划相比,“十二五”规划建议不仅提出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提出了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我国这几年自然灾害频发,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影响了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业具有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所以必须提高农业抗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 其次,“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了“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民增收难,主要在外出就业难、务农效益低,必须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而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