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第三节学案

3-1第三节学案
3-1第三节学案

第三节:电场强度

学习目标

1.知道电场是电荷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

2.了解试探电荷的作用,理解对试探电荷量和试探电荷的尺寸的要求。

3.理解电场强度,知道它的单位和定义式及方向的规定

4.了解点电荷周围的电场分布和电场的叠加,会用点电荷的场强公式和电场叠加进行有关计算。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电场

①电荷之间没有相互接触,但为什么存在相互作用力呢?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否需要媒介呢?同样万有引力的作用是否需要媒介呢?法拉第的观点是什么?

②AB 为两个带同种电荷的点电荷,A 对B 的斥力为AB F ,请用场的观点来解释AB F 是如何产生的?

③什么是电场?

④电场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二、电场强度

①如何判断一个空间内是否存在电场?

②电场的强弱是与位置有关的,能否用试探电荷在电场中所受电场力的强弱表示试探电荷所处位置电场的强弱

③如何比较不同位置电场的强弱?

④电场强度的定义、表达式、单位及标矢性。

⑤为什么试探电荷的电荷量和尺寸必须充分小?

三、点电荷的电场 电场的叠加

①设一个点电荷的电荷量为+Q ,与之相距r 的试探电荷的电荷量为q ,则试探电荷所在处的

电场强度是多大?如果场源电荷是-Q ,结果又是怎样的?

②2r kQ E

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③如图,C 点电场如何求解?

④什么是电场叠加原理?

⑤一个半径为R 的均匀带电球体(或球壳)在球外部产生的电场有什么特点?

四、电场线

①什么是电场线?

②电场线有哪些主要特点?

③请理解并牢记常见的几种电场的电场线的特点与画法

五、匀强电场

①什么是匀强电场,什么地方可见匀强电场?

②试作出匀强电场的电场线图。

巩固迁移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只要有电荷存在,电荷周围就一定存在着电场

A B C +Q

B.电场是一种物质,与其他物质一样,是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客观存在的东西

C.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产生的,电场最基本的性质是对处在它里面的电荷有力的

作用

D.电场是人为设想出来的.其实并不存在

2.电场强度的定义式为E=F/q ( )

A.该定义式只适用于点电荷产生的电场

B.F是检验电荷所受到的力,q是产生电场的电荷电量

C.场强的方向与F的方向相同

D.由该定义式可知,场中某点电荷所受的电场力大小与该点场强的大小成正比

3.在电场中某一点,当放入正电荷时受到的电场力向右,当放入负电荷时受到电场

力向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放入正电荷时,该点的场强向右,当放入负电荷时,该点的场强向左

B.只有在该点放入电荷时,该点才有场强

C.该点的场强方向一定向右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4.在电场中某点用+q测得场强E,当撤去+q而放入-q/2时,则该点的场强( ) A.大小为E / 2,方向和E相同 B.大小为E/2,方向和E相反

C.大小为E,方向和E相同 D.大小为E,方向和E相反

5.以下关于电场和电场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场、电场线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因此电场线不仅在空间相交,也能相切

B.在电场中,凡是电场线通过的点场强不为零,不画电场线的区域场强为零

C.同一试探电荷在电场线密集的地方所受电场力大

D.电场线是人们假设的,用以表示电场的强弱和方向,客观上并不存在

6.下列静电学公式中.F、q、E、r分别表示电场力、电量、场强,距离,①F=Kq1q2/r2②

E=kq/r2③E=F/q( )

A.它们都只对点电荷或点电荷的场才成立.

B.②只对点电荷或点电荷的场成立,①对任何电场都成立.

C.①②只对点电荷或点电荷的电场成立,③对任何电场都成立.

D.①②③适用于任何电场.

课后小结

2020年秋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2单元 第3章 第3节 真菌教学案1(无答案)(新版)济南版

真菌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重点) 2、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知道真菌与人类息息相关。 能力目标: 1、制作及观察酵母菌、青霉、黑根霉临时装片。(难点) 2、尝试绘制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分组实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合作精神。 2、通过真菌和人类关系的认识,体验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地看问题。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利用实验及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边观察边质疑,逐步探究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并区分青霉和黑根霉,使学生对酵母菌和霉菌有一个确切的认识;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客观理解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礼物,其中一件是“一物生来像小伞,林中树下把家安,小 伞撑开收不拢,做汤做菜味道鲜。”猜一猜是什么? 生:蘑菇 师:呈现蘑菇实物。 问:蘑菇属于哪类生物? 生1:植物

生2:菌类 进一步引导:蘑菇能进行光合作用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体内没有叶绿体 师:所以蘑菇不能属于植物,那么它属于细菌还是真菌?为什么? 生:真菌,因为细菌都是单细胞个体,我们用眼是看不到的。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真菌世界,认识真菌这类生物。 设计意图:以简单的谜语,学生熟悉常见的真菌,逐步引导学生进入真菌的探究学习。 二、探究新知 真菌的种类很多,世界上已被描述的真菌种类约有12万种,我国大约有4万种。有个体微小的单细胞个体,也有个体较大的多细胞个体,还有一些结构较为复杂的大型真菌。师:今天中午我们就来一个真菌大聚会,午餐免费,不要错过吆!前提是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下面我们逐一来探究学习。 设计意图:以诙谐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 (一)、真菌的形态结构 1、酵母菌 过渡:老师这里还有一件礼物,(出示酵母)这里面是什么? 生:酵母菌 师:我们家里做什么的时候用到它? 生:做馒头 师:想想看,还有做什么也要用到它? 生:做面包,酿酒。 师:想不想看看酵母菌的庐山真面目? 生:想 分组实验1:观察酵母菌 师:出示实验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及方法步骤 温馨提示:先用低倍镜观察,再换高倍镜! 生:检查自己的材料用具后按照方法步骤操作 师:巡视指导 问:你发现了什么? 生交流自己的发现:有的学生能发现酵母菌是单细胞的,有的说是多细胞的。

初中生物《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学案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学案 【学习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能够分辨细菌和真菌的菌落。 (4)知道细菌和真菌的生存条件。。 【自主学习】 快速阅读教材,自主完成下列问题: 1.菌落就是由一个__________或_________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2.细菌的菌落比较:细菌菌落比较_____,表面_________或___________; 真菌的菌落一般比细菌菌落________。真菌中的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_______状、_________状或_________状,有时还呈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等不同的颜色。 3.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首先是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_________,然后是对它和用具进行__________,在它冷却到室温后进行________,最后是对接入细菌或真菌进行恒温_____________。 4.细菌和真菌生存所需的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有的还需要或一定不需要_________。 【课内探究】 1.科学家在深海的火山口等极端特殊的环境中,发现了古细菌。古细菌的存在说明了什么问题? 2.炎热的夏天,为什么食物容易腐败?洗净晾干的衣服不会长霉,而脏衣服鞋就容易长霉,这是为什么? 【拓展提升】 四川的泡菜很有名,味道酸,能增进人的食欲。制作泡菜的原理就是利用乳酸菌使蔬菜中的有机物生成乳酸。泡菜坛的结构,既要加盖,还要用一圈水来封口,请推测其中的科学道理。 【效果评价】 1.在一个培养皿中有大大小小许多个细菌及真菌的菌落,细菌菌落的特征是() A、面积比较大,呈绒毛状 B、面积比较小,表面光滑粘稠 C、面积比较大,呈蜘蛛网状 D、面积比较小,表面絮状 2.“打开培养皿,暴露在空气中5-10分钟,再盖上盖,封好”过程中相当于细菌培养的哪一个步骤( )

《真菌》教学设计

《真菌》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fungi

《真菌》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生物学又称生命科学、生物科学,是一门由经验主义出发,广泛的 研究生命的所有面向之自然科学,内容包括生命起源、演化、分布、构造、发育、功能、 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生物分类学等。本教案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 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 打印。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四章第三节《真菌》。本章 第一节内容是《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第二节内容是《细菌》,通 过这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真菌分布十分广泛的概念,并 通过细菌的学习了解微生物一些特点。但是对于真菌区别于细菌 的特点,真菌是怎样生活的这些问题却模糊不清。通过本节学习 学生可以在心中明确真菌这一类型生物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班级为初二,初二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解 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课外知识也较丰富。所以本节 教学充分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入手,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求知 欲望,在师生互助,生生互动中不断的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三、设计思路

1 知识目标 a、了解各种食用真菌的形态,识记青霉、曲霉的形态结构。 b、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1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霉菌和新鲜蘑菇及蘑菇的营养菌丝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和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小组探究、汇报探究结果等活动,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1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团结与互助精神,认同真菌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及积极探索的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说出蘑菇和霉菌的营养方式,描述霉菌的形态结构。 重点: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认识常见真菌。 3、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述法

植物保护技术病原真菌学案

第二章植物病原基本知识 第一节病原真菌 编者姓名:编写时间:2013-12-11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一)植物病因生物有哪些。 (二)了解病因真菌的分布。 (三)理解病因真菌营养体的形状、结构、类型、获取营养的方式、变态类型。 (四)掌握病原真菌产生哪些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各孢子有什么特点,真菌生活史。 二、能力目标 (一)自主探究:真菌的一般性状。 (二)相互交流:菌丝体的变态类型、获取营养的方式、有性和无性孢子。 三、情感目标 (一)通过学习真菌我们知道它既有有益的方面也有有害的反面,所以以后评价一个或一件事,不能片面的去评价,要综合的去考虑。 【学习重点】 一、的形状、结构、类型、获取营养的方式、变态类型。。 二、病原真菌产生哪些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各孢子有什么特点,真菌生活史。 【学习难点】 病原真菌产生哪些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各孢子有什么特点。 学习过程: 自主预习 1、植物病因真菌的分布。 2、植物病原真菌的对人类有益和有害方面。 3、真菌的营养体。 4、真菌获取营养的方式。 5、菌丝的变态类型。 6、真菌的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各孢子有什么特点。 7、真菌的生活史。 8、真菌的多型现象。 小组合作探究 1、真菌获取营养的方式。 2、如何判断菌丝的变态类型? 3、真菌的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各孢子有什么特点。 精讲点拨教师同步导学案学生笔记及反思

1、真菌获取营养的方式。 2、如何判断菌丝的变态类型? 课堂达标与迁移 一、填空题: 1、真菌吸收营养靠;繁殖后代靠。 2、植物病原生物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等。 3、真菌一般具有生长发育的____________和繁衍后代的____________。 4、典型的真菌营养体为____________,单根的称____________,交织成团后称____________。 5、真菌繁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 6、典型的真菌生活史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个阶段。 7、许多真菌的生活史中可以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孢子,称为____________现象。 二、单项选择题: 1、酵母菌以芽生的方式产生的无性孢子称为() A:粉孢子B:分生孢子C:游动孢子D:芽孢子 2、引起植物病害数量最多的病原物是() A:真菌B:细菌C:病毒D:寄生性种子植物 3、植物发病的原因叫做() A:病原B:病害C:病害流行D:再侵染 4、真菌的二倍体孢子是() A:卵孢子B:担孢子C:子囊孢子D:分生孢子 5、病原细菌的繁殖方式是() A:裂殖B:复制C:两性生殖D:无性生殖 三、判断题 ( )2、低等真菌的菌丝无横隔膜,高等真菌的菌丝有横隔膜。 ( )3、一种病原真菌只产生一种孢子类型。 发生的初侵染来源。 生长季节中病 四、简答题: 1、什么是真菌生活史,并简述生活史过程。 2、病原真菌产生哪些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各孢子有什么特点。 第二章植物病原基本知识教师同步导学案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第四章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1、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进行“检测不同环境种的细菌和真菌”的探究活动。学习重点: 1、检测不同环境种的细菌和真。 2、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菌和真菌的分布学习难点:检测不同环境种的细菌和真菌预习案一、预习提纲 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是怎样的 2、怎样检测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二、预习检测:(自学检测) 1、菌落就是由一个或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2、看图5-40填空,细菌的菌落比较,表面或。 3、真菌的菌落一般比细菌菌落。 4、真菌中的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状、状或状,有时还呈现出、、、、等不同的颜色。 5、从菌落的、和可以大致区别细菌和真菌。 6、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首先是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然后是对它和用具进行,在它冷却到室温后进行,最后是对接入细菌或真菌进行恒温。

7、细菌和真菌生存所需的条件有、和,有的还需要或一定不需要。 【展示交流】 分小组交流以上内容行课案 【合作探究】 1、养鸡场的饲养员为什么要穿白大褂,农民伯伯给散养的鸡喂食为什么不穿白大褂? 2、为什么培养用细菌时选用的培养皿和培养基,在接种前必须高温处理?为什么要用无菌棉棒? 在培养细菌时,没有想好如何具体工作,为什么不要打开灭菌后的培养皿? 3、为什么要准备两套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 4、两套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为什么要放在同一环境中培养? 5、四川的泡菜很有名,味道酸,能增进人的食欲。制作泡菜的原理就是利用乳酸菌使蔬菜中的有机物生成乳酸。泡菜坛的结构,既要加盖,还要用一圈水来封口,请推测其中的科学道理。检测案 一、课堂检测 1、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的后代形成的肉眼能够看见的集合体被称为()A 真菌 B 细菌 C 菌落 D 菌痕 2、在一个培养皿中有大大小小许多个细菌及真菌的菌落,细菌菌落的特征是()A 面积比较大,呈绒毛状 B 面积比较小,

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导学案新人教版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学习目标: 1、知道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以及细菌和真菌生存所需的条件。 2、培养细菌和真菌,提高动手能力,认真观察菌落,提高观察、分析能力。 3、科学的制定探究方案,体验科学探究的严谨性、科学性。 重难点: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培养细菌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的人得了痢疾,你知道是什么引起的吗?现代社会,啤酒是餐桌上的不可缺少的饮料,你知道它是用一种叫做酒曲的霉菌制出来的吗?再请同学们观察老师准备的(展示长 毛的苹果、发霉的馒头、变质的牛奶)。 这些现象都是由细菌和真菌引起的,看来细菌和真菌在我们身边还真是无处不在! 二、合作探究 1、认真阅读教材,结合刚才观察到的,采用对比方法,思考下列问题: (1)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在大小、形态、颜色上有什么区别? (2)请总结一下,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方法可以分为那几个步骤? 2、参照课本,各小组讨论设计“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探究方案,看哪个小组设计得更加合理! 你想要检测的环境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做出你的假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制定计划: (1 )贴标签:将两套培养皿贴上标签,编号为1号、2 号;

(2)接种:1 号培养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号培养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恒温; (4)观察记录。 得出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思考问题: (1)你如何说明细菌和真菌是分布广泛的生物? 2)细菌和真菌的生活必须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三、拓展创新 1、生活中常有人用盐腌蔬菜,也有人把肉挂在室外风干,这样存放时间会长一些,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2、你见过泡菜坛吗?制作泡菜的原理就是利用乳酸菌使蔬菜中的有机物生成乳酸。泡菜坛的结构,既要加盖,还要用一圈水来封口,你能推测其中的科学道理吗? 四、网络构建(我当老师,我来总结!) 五、达标测试 (一)选择题 1、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的后代形成的肉眼看见的集合体被成为() A、真菌 B 、细菌C 、菌落D 、菌痕 2、在一个培养皿中有大大小小许多个细菌及真菌的菌落,细菌菌落的特征是() A、面积比较大,呈绒毛状 B 、面积比较小,表面光滑粘稠 C面积比较大,呈蜘蛛网状、面积比较小,表面絮状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优秀教学设计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对日常现象的观察,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广泛性。 2.观察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及菌落实物,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3.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细菌和真菌无处不在的思想意识,从而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2.通过做“细菌和真菌分布”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体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细菌和真菌的形态。 2.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3.探究实验的设计并实施实验的过程。 难点: 1.如何确认培养基中的菌落类型及描述它们的特点。 2.探究实验的组织教学。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夏天,我们经常会看到这么一些现象:吃剩的馒头长出黑色的毛,水果容易腐烂,隔夜的菜有股谡味等。你们知道这些都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吗?要想解开这个谜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二、教学引导及点拨 同学们,你们对细菌和真菌了解有多少啊?比如细菌和真菌是什么样的呢?细菌和真菌在哪里啊?我们是如何知道细菌和真菌的存在啊? (学生发言) 老师:是的,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确实很广泛,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但是,我们在一般情况下用肉眼是看不见的,只有当它们大量繁殖形成集合体后,肉眼才能看到。那么,这个集合体叫什么呢?如何培养细菌或真菌呢?(板书:菌落的概念) 互动1 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66页第二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培养细菌和真菌要用到什么呢?(细菌和真菌生长的“土壤”) ②.怎样配制培养基? ③.什么是接种? 回答非常好,你们想一想,在接种之前,我们把配置好的培养基应该 如何处理,才能保证实验的成功? 接种后,应把培养基放在什么地方培养? 看来对于培养微生物并不那么简单,但大致过程是相同的。 配制培养基f髙温灭菌,冷却f接种f恒温培养 互动2 观察菌落(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 ①.细菌的菌落大小如何?颜色怎样?(细菌的菌落较小,呈白色。) ②.你认为细菌的表面怎样?光滑黏稠,还是粗糙干燥?(有的光滑黏稠,有的粗糙干燥。)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 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 描述细菌和真菌菌落的特征。 3?知道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条件。 能力目标 1 ?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并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通过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 情感目标 1 ?树立细菌和真菌无处不在的思想意识,从而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2 ?通过做“细菌和真菌分布”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体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 ?说出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的不同。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学难点 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细菌和真菌的个体虽不及动植物高大,但它们在生物圈中却几乎无处不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已有的生活常识思考几个问题一一 ①家里吃剩的饭菜存放的时间久了就会变酸,这是什么在作怪? ②橘子或面包存放久了,表面会有一些毛状物,为什么? ③腐烂的树枝上会长出一些木耳,木耳实际上是哪种生物? ④现代社会,啤酒是餐桌上的不可缺少的饮料,你知道它是用一种叫酒曲的霉菌制出的 吗?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广泛。土壤、水里、空气中乃至我们的身体内外,甚至寒冷的极地和很热的温泉中都可以找到细菌和真菌。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二)菌落的观察 在日常生活中,你能用肉眼看到单独存在的细菌、真菌吗? 真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多细胞的,一类是单细胞的。像蘑菇、木耳这些是属于多细胞 的大型真菌,比较高等。单细胞真菌低等,个体也比较小,用肉眼很难看到。当家里的面包、馒头或 橘子等放久后,我们却能看到它们发霉了,霉菌个体微小,为什么我们又能看得到呢? 2、菌落的概念 因为数量多,所以聚在一起的时候目标就大,所以我们可用肉眼直接看到。像这样的,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产生许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第四章 第三节 真菌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三节真菌 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说出霉菌和蘑菇的营养方式。 【学习过程】 一、课前检测 二、自主学习 1、下图中的左图是霉;右图是霉。它们的直立菌丝的顶端部长有成串的,都是靠进行繁殖的。 2、青霉和曲霉的菌丝中,生长在营养物质表面的叫做,蔓延到营养物质内部的叫做。 3、青霉和曲霉与酵母菌一样,细胞中都有成形的,行生活。 三、探究展示: 4、在下列生物中,不属于真菌的是() A 、酵母菌 B、细菌 C、青霉

D、蘑菇 5、青霉和蘑菇在形态上有根大差异,但它们都属于真菌,这是因为,它们细胞内都具有、、、,它们区别于绿色植物之处在于其细胞内没有,不能进行作用。 6、下列哪项不是霉菌的特征() A、单细胞丝状体 B、多细胞的丝状体 C、菌丝有分枝 D、孢子长在直立菌丝项端 7、下列哪一项不是酵母菌和青霉菌的共同特征 ( ) A、都具有真正的细胞核 B、细胞内含有色素,身体有颜色 C、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D、不含有叶绿素 8、用放大镜观察青霉,青绿色的部分是 ( ) A、叶子 B、菌丝 C、种子 D、孢子 9、下列各组生物,都属于真菌的一组是 ( ) A、大肠杆菌、银耳、猴头 B、酵母菌、灵芝、黄曲霉

C、青霉菌、口蘑、紫菜 D、香菇、根霉菌、乳酸菌 10、下列关于蘑菇特点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蘑菇属于生产者 B、蘑菇也是由菌丝集合而成的 C、菌丝可以萌发成孢子 D、蘑菇在环境恶劣的时候会形成芽孢 11、下面可以生活在无氧条件下的生物是 ( ) A、霉菌 B、木耳 C、口蘑 D、酵母菌 12、阅读课文,蘑菇的孢子生长在_______下面的菌褶上 ( ) A、菌盖 B、菌柄 C、菌丝 D、菌托 四、达标检测 13、如果下列语句叙述正确,请在句后()里写√;如果错误,请在句后()里写。①所有的真菌都是单细胞的个体。 ()②真菌与腐生细菌一样,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

八年级生物上册 真菌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真菌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识记青霉、曲霉的形状结构。 3、了解真菌的繁殖特点。学习重点真菌的主要特征。学习难点真菌的繁殖特点。真菌学习过程 【合作复习】 (3-5分钟)要求:① 先自己独立完成。②两人一组相互纠错,并说出各选项的理由 1、19世纪中叶,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设计了一个巧妙的试验,证明了肉汤的腐败是来自。 2、细菌有、、等不同形态。 3、细菌是靠进行生殖的。 4、一个细菌也是一个。它和动植物细胞主要区别在于它没有 【自主学习与课堂学习探讨】 【自主学习】 (8-10分钟)要求:通读课文,将自学问题答案在书中划出,疑问处用“?”做标记。 一、各种各样的真菌 1、说出常见的几种真菌?

2、观察课本中63页的插图,说出青霉和曲霉在颜色和形态上的不同? 3、在什么地方容易采到蘑菇? 4、青霉、曲霉和蘑菇有共同的地方吗? 二、真菌的繁殖 5、真菌的繁殖方式是什么? 6、真菌的孢子在什么样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发育成新个体? 三、制作孢子印 7、孢子印是怎样制作的? 四、比较细菌和真菌的特征大小细胞核营养方式繁殖方式细菌真菌 【合作交流】 要求:(7-8分钟)①根据下面问题组内讨论形成统一意见,然后进行记忆。 ②联系实际生活,会给你的同学讲解、分析以下问题。③小组成员交流1-6题,重点交流 2、4、5题。 【展示提升】 (10-12分钟)要求:①脱稿回答问题。② 回答问题的同学,口齿清晰,声音洪亮。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1-7题。 单细胞酵母菌

【知识梳理】 各种各样的真菌多细胞青霉、曲霉、蘑菇真菌的细胞结构: 真菌的繁殖:孢子生殖、出芽生殖 【随堂检测】 (要求用6-7分钟独立完成,教师随机抽查三个组。) 必做题: 1、素有“中国双孢菇之乡”的莘县,种植的双孢菇闻名遐迩。双孢菇生长所需要的条件不包括() A、水分 B、温度 C、有机物 D、阳光 2、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上,制作酸奶和泡菜所利用的微生物是() A、酵母菌 B、乳酸菌 C、醋酸菌 D、霉菌 3、足癣是由下列哪项引起的() A、某些细菌 B、某些真菌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导学案精品

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导学案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 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 知道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和不同细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条件。 4. 学会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5.培养学生进行推理和比较的能力及设计多种实验方案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细菌和真菌培养熟悉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2.通过探究实验和小组之间的讨论,归纳出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 细菌和真菌的一般培养方法; 3.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中探究方案的制定,经验交流后能够正确地得出结论。 〖教学难点〗 1.探究活动中各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探究实验的观察记录; 2. 细菌和真菌的一般培养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培养的不同形态的菌落、变质的牛奶、米饭、长“毛”的馒头、长有木耳的树枝、蘑菇、足癣和背癣的图片、实物投影仪、培育细菌和真菌的实验材料和用具(琼脂、培养皿、 烧杯、牛肉膏、蛋白胨、酒精灯、吸管、三脚架、无菌棉棒、镊子、放大镜等)。 〖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变质的牛奶、米饭,长“毛”的馒头、长有木耳的树枝等,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下列问题: (1)馒头存放时间久了为什么会长“毛”? (2)腐烂的树枝怎么会长有木耳呢? (3)营养丰富的牛奶和米饭为什么变质了? 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中的食物变质、物品发霉等生活经验,尝试回答: (1)存放久了的馒头会长出“毛”,这是真菌中的霉菌; (2)腐烂树枝上长出的木耳实际是真菌; (3)牛奶和米饭变质了,这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在作怪。 师生达成共识:自然界广泛分布着细菌和真菌。由此导入新课。 一、回顾已知,引入新课 在生态系统中和___被称为分解者。 二、自主学习,边学边导 1 .感知细菌、真菌的存在(阅读P66第一自然段) 在我们的身边广泛分布着细菌与真菌,如蘑菇属于______,衣物食品上的霉和水果上长的“毛毛”都属于真菌中的_______,在我们的体表与体内以及周围环境中还有数不清的肉眼看不见的________。 2. 区分细菌菌落与真菌菌落:(阅读P66~67,并观察图形) 三、精讲点拨精练提升 (三)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阅读P68~69,讨论与交流) 3.下面是某同学“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或真菌”探究时,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步骤,请分析回答: ①把甲乙培养皿放到保持恒定温度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②将牛肉汁与琼脂混合在一起制成培养基 ③把培养基装入甲乙两培养皿中进行高温灭菌④用无菌棉棒蘸取池水、土壤或手心等处,在甲培养基 上轻轻涂抹。

初中生物 5.4.3真菌学案教案

第五单元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 第三节真菌 教师寄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真菌的营养方式、生殖方式,能总结出真菌的主要特征,并能说出 常见的真菌。 2、能力目标:认识几种真菌的形态,提高识别能力,认真观察霉菌和蘑菇,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几种常见真菌,认识到知识在与应用的道理。 重难点:“青霉和曲霉的形态结构”是重点内容; 难点是“真菌的繁殖”。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畅所欲言:谈谈你所知道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以及有关真菌的知识! 二、合作探究 1、阅读小资料,回答问题: 蘑菇是一类大型真菌的总称。地上部分是菌盖和菌柄,二者合称为子实体,由菌丝构成。菌盖下面的菌褶表面可产生大量的孢子。地下部分是纤细的菌丝,交错伸展在土壤中,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有机物。(1)仔细观察手中的蘑菇,结合课本62页彩图,认识蘑菇的结构(重点观察菌褶),并指出各部分名称。 (2)想一想,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容易采到蘑菇?这说明什么? 2、用放大镜观察老师培养好的青霉和曲霉(注意看它们的形态和颜色),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青霉和曲霉在形态和颜色上有什么不同? (1)青霉和曲霉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点?它们与细菌相比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它们的营养方式有什么相同点? (4)霉菌和蘑菇是怎样繁殖后代的?什么样的环境更适宜它们的繁殖? 三、拓展创新 1、检查一下自己家庭储粮或放衣物的情况,你能做哪些工作防止霉菌的生长?

3、如果让你养食用蘑菇,你会为蘑菇提供怎样的生长条件? 四、归航拾贝(总结一下吧!) 五、达标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生物中不属于真菌的是() A 大肠杆菌 B 香菇 C 青霉 D 木耳 2、青霉是因为颜色而得名,其颜色来自() A 绿色菌丝 B 青绿色孢子 C 菌丝中含叶绿素 D 灰尘 3、灵芝与绿色植物的根本区别是() A 营养方式不同 B 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C 呼吸方式不同 D 是否摄取外界的物质 4、下列有关孢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是一种生殖细胞 B 是芽孢 C 是休眠体 D 个体较大 5、下列有关真菌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真菌既有单细胞个体,也有多细胞个体 B 生殖方式为孢子生殖 C 营养方式为自养 D 既有对人类有益的个体,也有有害的个体 6、将成熟的新鲜蘑菇放在白纸上,轻轻敲一敲,落下的褐色粉末是() A 菌丝 B 孢子 C 种子 D 芽体 (二)非选择题 1、真菌的特征是:既有单细胞的个体,如_________,也有多细胞的个体,如_______________, 细胞内有____________的细胞核;能够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够发育成新个体;细胞内_____叶绿体,营养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知道真菌无论大小,主要是通过孢子来繁殖后代,而孢子能否发育成一个新的真菌必须要有一定的条件。生活告诉我们,潮湿的地方放置的衣物容易长毛、发霉;温度高的地方比温度低的地方食物更易变质;将鲜果、鲜菜晒干制成干果能够长期不腐烂;水果、蔬菜密封在罐头瓶中,可以保存几年之久;鱼肉放在冰箱的冷冻室里,冻得硬梆梆的,根本不必担心他会发霉。 阅读上述材料,推测孢子萌发过程中需要的四个基本条件:

真菌教学设计

《真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 1、描述真菌的细胞结构和真菌的主要特征。 2、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说出霉菌和蘑菇的营养方式。 3、知道真菌的繁殖方式。 4、学会用放大镜观察霉菌和曲霉的形态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从“观察与思考”入手,了解常见真菌青霉和曲霉的形态结构 特点,推测真菌的营养方式。 2、了解一些食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真菌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学习,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习惯。 2、学会正确利用真菌,健康快乐地生活。 教学要点: 重点及确定依据: 1、真菌的细胞结构以及生殖方式的特点。 2、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以及它们生命活动的特点。 确定依据:多媒体图片,及观察和思考 难点及突破依据:

真菌的主要特征,真菌的营养和繁殖方式。 突破依据:分析、举例、创新、拓展等。 课前准备:发霉的馒头、变质的橘皮、长有木耳的树枝、蘑菇、变质的牛奶、烧杯、酒精灯、吸管、无菌棉棒、镊子、放大镜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目标展示: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松软可口的馒头,香喷喷的面包,醇香提神的酒这些食物制作过程中都少不了酵母菌帮助。假如你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医生会给你开些酵母片,帮助你的胃进行消化,所以人们称酵母菌为“发酵之母”。那么,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你知道酵母菌又属于哪一种生物吗?下面将带你探究其中的奥妙! 二、问题导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观看并教师提问: 1、腐烂的水果会散发出淡淡的酒味,这是什么原因呢? 2、在餐桌上常有蘑菇和木耳等,它们是植物吗?若不是植物又哪类生物? 学生讨论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疑惑,由此导入新知识的学习。 三、启发探究: 1、各种各样的真菌。 (1)多细胞的真菌。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完整版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 设计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 北京市十一学校邢凤玉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菌落的不同。 2.知道培养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包括配制培养基、灭菌、接种、培养等过程。 3.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 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积极参加探究方案的制定,在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及时互相交流经验,学会与人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二、教学重点 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的不同。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三、教学难点 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四、教学准备 教师:培养菌落实物、培养基(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并高温灭菌)、发霉的橘子、牛肉浸膏、蛋白胨、氯化钠、琼脂实物、无菌棉签,制作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之前的对生态系统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菌和真菌。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在整个生物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在生活中哪些环境中的细菌、真菌比较多哪些环境中比较少哪些环境中没有细菌和真菌同学们会认为,脏的地方(比如厕所)、温暖潮湿的地方、抹布等细菌和真菌比较多。太空中、干燥的地方、消毒水里细菌和真菌比

较少,而实际上这种认识不是完全正确的。教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马桶与手机的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同学们可能都认为当然是马桶微生物数量多。 教师展示马桶与手机相比的数据。 1.由英国《which》杂志开展的研究共抽样检测了30个手机。调查表明:现在英国人使用的6300万支手机中有1470万支手机存在健康隐患。 2.一支普通手机上所携带的有害细菌量是男厕所一个冲厕手柄所携带细菌量的18倍,手机成为更大的卫生隐患。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中细菌和真菌无处不在,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如何分布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微小生物。 【设计意图】从学生了解的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入手,再通过马桶和手机比较,发现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 (二)菌落的观察 通过资料我们知道手机上的细菌数量可能要比马桶的还要多,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我们可否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如果做实验,我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学生会对此提出很多的疑问如“细菌太小,看不见”“数量太多,没办法计数”“如何取细菌?”等。教师展示电子扫描电镜下依次放大7万倍后的钉子表面的细菌,让同学们认识到,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无处不在,而它们数量之多、个头之小的确成为我们实验中遇到的大难题。如何能让我们用教室现有的条件就可以进行探究呢我们什么时候能看到它们呢同学们可能会想到发霉、腐败食物上的黄点或霉点。教师展示培养基上培养的大肠杆菌的图片,这些培养基上呈乳白色的不同大小的圆点就是大肠杆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细菌和真菌会不断地进行分裂生殖,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成为菌落。1 mm3大小的菌落中,就可含有数十亿乃至数百亿个的个体。 每两个同学一组,教师给每组准备一个已经接种并培养好的培养皿,请同学们进行观察并完成以下任务。 1.参照教材,比较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有何区别并完成表格。 2.判断提供的实物中哪些是细菌菌落哪些是真菌菌落

真菌教学案_1

2.3.3真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说出霉菌和蘑菇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点。 3.学会用放大镜观察青霉和曲霉的形态结构,培养观察能力。 4.了解一些食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尝试运用对比的方法找到真菌区别于植物和细菌的特征。 2.尝试将观察到的特征用科学的语言进行描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认识生物的多样性,能够用生命观念正确看待大自然中的生命现象,利用科学的方法探究生命活动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以及它们生命活动的特点; 2.观察能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 真菌生殖方式的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用橘皮、馒头、面包片来培养青霉和曲霉,为每个小组提供长有长霉的面包和长有长霉的水果;制作有关青霉、曲霉和蘑菇结构的课件。指导学生制作孢子印、制作模型模拟孢子的传播。 学生查阅有关真菌的知识;制作孢子印。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教师先请大家来看一小段视频《蝗虫被分解》。天呐!这只蝗虫怎么了?(学生纷纷提出猜想,教师对其中有创造力的想法和正确的想法给予鼓励。) 教师解释其实事情的开端仅仅是一粒肉眼看不到的小“尘埃”落在了它的身上,这可不是普通的灰尘,而是一种真菌的孢子。 设计意图用简短而精彩的视频资料,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引出课题。2.教师提问对于真菌你们了解些什么?你能用最精炼的词语说说你所知道的真菌吗?(教师将学生提到的关键词简要记录在副板书上) 设计意图用这样自由发言的形式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快速地检测,无论对错都简要记录,然后在学习过本节知识后让学生对自己原有的认识进行审视和修正。 讲授新课 一、真菌的形态 1.过渡同学们对真菌的了解不少,但这些都是正确的吗?我们先来看看真菌到底长什么样子。 2.实物观察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材料──发霉的橘子、面包、蘑菇,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真菌教案

第四章第三节真菌 普兰店市第五中学周倩【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 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 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说出霉菌和蘑菇的营养方式,通过青霉、曲霉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等认识真菌的主要特征。 3.描述真菌的生殖方式。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青霉、曲霉及新鲜蘑菇的形态,提高观察能力。 2.通过制作孢子印,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模拟实验,提高探究合作能力。 情感目标:正确认识作为分解者的真菌,理解真菌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学生树立生态学的观点,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认识真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教学难点】 真菌的繁殖 【教学方法】 观察法、模拟实验法、实验法、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1)提前组织部分学生亲手培养霉菌、做孢子印(2)蘑菇(3)学生分组实验用的放大镜(4)模拟试验用气球、金纸 2.学生准备:部分同学培养的霉菌及孢子印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由生物界分类引出真菌,让学生了解真菌在生物界的地位 2、让学生列举自己熟悉的与真菌有关的食品或生活现象,老师简述真菌与人们的密切关系。[创设情境,展开新课] 一、各种各样的真菌 1、酵母菌

①通过回忆七年级(上)学过的《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说出酵母菌的结构特点; ②了解酵母菌的用处及危害。 2、霉菌 ⑴自主学习课本63页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青霉曲霉的菌体是有什么构成的? ②霉菌是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其细胞构成是什么样的? ⑵以小组合作交流形式展开 用放大镜观察青霉和曲霉的颜色;根据书上青、曲霉的模式图说出其各自孢子的结构特点;通过前(1)((2)总结青霉曲霉在颜色和形态上的异同点。 3、蘑菇 ①了解蘑菇的大致种类; ②猜想蘑菇各部分的名称; ③小组合作交流,回到以下两个问题; ●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容易采到蘑菇?这说明什么? ●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他们的营养方式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二、真菌的繁殖 ①组织学生一起制作模拟孢子传播的实验 ②展示自己做的孢子印,并用放大镜观察,近距离接触孢子 三、回顾与整理 四、学以致用 1、夏天,受潮的粮食、衣物、和皮鞋常常发霉长毛,这些霉菌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容易 在这些物品上生长? 2、检查一下自己家庭储粮、放衣物的情况,你能做哪些工作防止霉菌的生长? 3、在雨后或潮湿的草地树桩上,常常会有蘑菇长出。如果让你养殖食用蘑菇,你将怎样做 才能满足蘑菇的生长条件? 五、作业 回家收集有关养殖食用菌的资料,完成课本65页的课外实践。

市级公开课教案《真菌》

第三节《真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四章第三节《真菌》。本章第一节内容是《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第二节内容是《细菌》,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细菌真菌分布十分广泛的概念,并通过细菌的学习了解微生物一些特点。但对真菌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和繁殖却模糊不清,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可以在心中明确真菌这一类型生物的特点。 本节教材内容主要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从而知道真菌的细胞结构、营养方式、繁殖等方面的特征。由于教材注重与学生日常生活知识的密切结合,所以,非常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利用图片和实物观察,介绍蘑菇的组成,为后续指导学生制作孢子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节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不仅了解真菌的结构,更重要的是要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以及它们生命活动的特点,同时了解一些食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 关于真菌的生殖,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前先制作孢子印,在学生了解了青霉的结构,并对青霉通过孢子进行繁殖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再观察蘑菇的孢子印,这样会对蘑菇孢子的位置、形态、作用有更深入的认识。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班级为初二,初二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课外知识也较丰富。所以本节教学充分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入手,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望,在师生互助,生生互动中不断的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真菌的细胞结构并归纳真菌的主要特征; (2)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描述霉菌和蘑菇的营养方式; (3)区别比较不同真菌繁殖的方式; 2、技能目标: (1)尝试运用不用的方式完成对青霉菌的结构观察 (2)从“观察与思考入手”,了解常见真菌青霉的形态结构特点,推测真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等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真菌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学习,养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习惯; (2)通过观察和分析,尝试关注真菌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养成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体验学习生物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1、归纳真菌的主要特征; 2、观察能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 1.使用显微镜观察青霉菌; 2.归纳真菌的结构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冀教版八上真菌的控制与利用word学案2

定州市兴华西路中学八年级生物师生共用“学讲稿” 5.2.2食用真菌 课型:学?练 班级: ___ 姓名: _______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描述蘑菇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2) 了解大型真菌的利用和控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蘑菇的形态、颜色,继续培养观察能力。 3.情感与态度:参加调查实用菌关于养殖食用菌的活动,关注生物学知识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重点】蘑菇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学习难点】 1) 组织学生观察新鲜蘑菇的形态结构; 2) 如何鉴别毒蘑菇。 【学习方法】谈话式、实验法、启发式、举例法 【教学用具】蘑菇图片和实物,录像等 ★预习·导学★ 一、蘑菇的形态结构 1. 蘑菇的形态:<观察P114图5-2-9,辨认蘑菇各部分结构> 2. 蘑菇的结构: 二、蘑菇的生活特征 1. 蘑菇的营养方式: 2. 蘑菇的生殖方式: ▲实验·探究:<制作孢子印> 【实验要求】 1)制作和观察蘑菇和孢子印。 2)观察孢子的大小、颜色和排列方式。 ※结论分析: 1. 为什么夏季的雨后,在树林的地表和腐朽的树干上,常生出大量的蘑菇来? 2. 蘑菇是怎样进行生殖的? 三、大型真菌的利用和控制<阅读“实际用”> 笔 执笔:梁杏兰审核:崔凤英备课时间: 11月14 日 授课时间:月日

A. 鹿茸 B. 人参 C. 灵芝 D. 银杏 10. 蘑菇的子实体形成后,从土壤或腐殖质中吸收水分和有机物的结构是( ) A. 菌柄 B. 地下菌丝 C. 孢子 D. 菌盖 【课堂学习体会】 ☆学会了哪些知识? ☆掌握了哪些方法? ☆还有那些疑问? ★课后拓展延伸★ 下图是蘑菇的形态图,据图回答问题。 1)蘑菇的身体都是由__________ 构成的。它的每个细胞都具有__________、 细胞膜、细胞质和__________(按从外到 内的顺序)。所以蘑菇属于__________核生 物。 2)图中②是__________,在其中 生有许多的_________,成熟后散落,条件 适宜时萌发成__________。 3)图中④是________依靠它吸收土壤中的水和___________,进行腐生生活。 4)图中⑤是_________,它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 【教学反思】 1、易错点: 2、收获与感言: ★老师寄语:勤奋的含义是今天的热血,而不是明天的决心,后天的保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