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态文明与新农村建设的协同发展——以遵义市湄潭县为例

浅析生态文明与新农村建设的协同发展——以遵义市湄潭县为例
浅析生态文明与新农村建设的协同发展——以遵义市湄潭县为例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20, 9(2), 111-115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20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725853924.html,/journal/ass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725853924.html,/10.12677/ass.2020.92019

Analysis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aking Meitan County of Zunyi City as an Example

Lizhen Liu

Department of College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Received: Jan. 16th, 2020; accepted: Jan. 30th, 2020; published: Feb. 6th, 2020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countryside are two impor-tant tasks in the new historical period in China, and they are closely related.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entir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significance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countryside will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is article takes Meitan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briefly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ountryside in Meitan County, and analyzes its connection and in-teraction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effectively promoting the eco-tourism economy of Meitan County development.

Key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a New Countryside in Meitan Count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浅析生态文明与新农村建设的协同发展

——以遵义市湄潭县为例

柳理珍

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贵阳

收稿日期:2020年1月16日;录用日期:2020年1月30日;发布日期:2020年2月6日

柳理珍

摘 要

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在新的历史阶段两个重要的任务,两者关系密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整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全面分析并正确认识生态文明与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及相互关系将有效的推动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本文以贵州省湄潭县为例,简述湄潭县的新农村发展状况,并深入分析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联系及相互作用,有效的促进湄潭县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湄潭县,协同发展

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725853924.html,/licenses/by/4.0/

1. 湄潭县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成绩

1.1. 湄潭县简介

湄潭县位于贵州省遵义市境内,大娄山南部,南邻乌江。全县平均海拔大约970米,县城区平均海拔在900米左右[1]。由于位于北半球北纬27度,地处云贵高原,森林覆盖率大,夏季清凉湿润,冬季干燥寒冷,全年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保持在14.0摄氏度左右,光照充足,土地十分肥沃,为茶叶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农业是湄潭县的主要产业,盛产优质稻稻米、各品类茶叶、油菜、烤烟等,这些优势产业构成了农业产业。行政区规划调整后,湄潭县辖3个街道、12个镇,依据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因地制宜,结合湄潭县各村的地理位置及优势产业,发展建设新农村。

1.2. 湄潭县新农村建设状况

新农村的建设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为村民提供安全舒适的新房舍、各种文化体育新设施以及适宜的新环境。湄潭县是首批国家级的农村改革试验区,经过将近30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探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新房舍方面:帮助农民改造危房6500户,农垦区危旧房得到改建,各村各镇因地制宜帮助居民建设由小青瓦、坡面屋、穿斗枋、转角楼、雕花窗、白粉墙构成的具有黔北民族和地域风格的民居,缺一不可[2]。新设施方面:为给村民提供更多文化娱乐设施,先后投资建设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多个,以及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文化设施;2016年年底,建成“两横两纵四联线”公路网,通过高速公路将杭瑞、道安连接起来,建设多条国省道,升级改造多条农村公路,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客运”目标;通过城乡电网升级改造、全面覆盖城乡网络,促进“三网融合”。新环境方面: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资金投入,治理从全县全面展开,推进湄江河流域综合治理。协助相关部门全面完成全省第四次森林资源普查、石漠化监测工作和湄江国有林场改革,重点实施林业建设工程,森林覆盖率从57.6%提高到62.8%,美丽乡村成效明显[3]。

2. 生态文明的相关概念

2.1.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容

生态文明是指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开始侧重生态、自然与环境的

Open Access

柳理珍

紧密结合,强调自然资源的循环使用,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能源的节制开发,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建立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平衡的生态系统,在有效解决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逐步减小发展与生态的矛盾,从而建立起以人为本,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协调永续的长远发展目标[4]。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无限制的索取自然资源,导致稀缺物种灭亡,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使人类社会遭受损失,阻碍了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渐渐的人们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以及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2.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新农村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点建设内容,其中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重点。其主要的内容是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态意识,从而提升社会的整体意识形态。这种针对性措施对农村实现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生活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这也是对新农村建设内涵的理解和深化,为农村生态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5]。

在新农村的建设中,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而生态文明的建设的第一步就是村容村貌,最基本的就是保持自家的整洁,尤其是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该怎么解决利用,才能不污染环境并且对其进行有效的回收利用,对新农村建设是个难题。其次是保持村容,完善发展农村基础设施,街头到巷尾,路面无随地乱扔的垃圾,农业生产井然有序,饲养的家畜在各自农舍的范围内活动,人人自觉遵守村内规章制度,村内一片祥和。最后,政府要帮助村名完善村内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制度,做好对村民参与生态建设的支持和鼓励工作,同时,村民要增强生态文明意识,提升自身素质,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当中,加快现代生态文明的建设的进程。良好的居住环境不仅能使人心情愉悦,对村民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益处,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得到了改善[6]。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特征包括:保证农村生活环境的干净整洁;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改善村民生活质量;政府部门应该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道路,带头加强生态文明意识,明白自己的责任,加大生态文明宣传力度,积极加强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7];农村居民要树立自觉自律的生态意识,组织建设好自己的家园[8]。

3. 湄潭县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

3.1. 因地制宜建设新农村

由于湄潭县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湿润的气候,独具民族特色的黔北民居,吸引了众多在繁忙城市中打拼的人士在节假日时前来度假,呼吸山间的新鲜空气,修身养性。如湄潭县的偏岩塘村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偏岩塘一幢幢白墙青瓦的房屋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利用干净环保的生态环境开发旅游。随着游客越来越多,垃圾也越来越多,为此,村里每家每户发放了分类垃圾桶,县里配置了11个统一的地埋式垃圾桶。每个体积5立方米的垃圾桶可以容纳一吨垃圾,由县里统一进行深埋处理。建立污水收集池,经过隔栅流进主管网,到终端集中处理,处理后的水排放到人工湿地生物床,提倡家庭农场可以实现种植和养殖业结合,结合农村老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利用厕所的粪便做养殖,生产沼气,材料循环利用,垃圾有效利用。结合农村地区的特色,发展以生态、度假、养生的等幸福生活文化为主题的偏岩塘村建立旅游服务型新农村,在维持原生态环境的同时,既促进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也为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工作,有利于村庄的可持续发展。

3.2. 以历史文化促进生态旅游发展

茶化石在湄潭的出现印证了茶最先是在湄潭生产的,茶历史悠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民政府茶

柳理珍

叶试验场搬迁至湄潭以及浙大西迁湄潭办学为湄潭茶叶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茶是湄潭的特产也是湄潭的标志,湄潭拥有连绵不断,一望无际的茶海,品类众多的茶叶,屹立于火焰山并载入吉尼斯纪录的天下第一壶,湄潭境内生长的品种占贵州生长茶树品种的79%,可谓全省之冠。依据其茶产业打造生态旅游,如七彩部落结合其周围的茶园走出一条“产业兴、村寨美、村民富”的茶旅一体脱贫新路,探索建立了“户户是股东、家家能分红”的新型农村经营模式。开业以来,“七彩部落”旅游综合收入1200余万元,帮助并解决了400余人的就业。将茶产业发展与生态相融合的田家沟建立特色产业型新农村。

同时,湄潭是革命老区,红军长征时,留下了诸多的革命遗址,包括不少的红军歌谣和红军故事,根据其革命历史,发展红色旅游。

4. 生态文明与新农村建设的联系

恩格斯认为,物质自然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系统,破坏任何一个元素,将会导致自然界失去平衡。人们在改造世界以求发展的同时,不断战胜改造过程中的不良结果,不断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使自然与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趋于一种平衡状态并得到可持续发展[9]。新时期,在新的理论指导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新起点,新农村的建设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10]。两者的目的均是为了可持续发展,将生态文明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能促生态文明系统和新农村建设系统的共同发展。此外,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协同发展能有效的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保护环境,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11]。正如湄潭县的新农村在建设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一方面,将农业产业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减少农村发展过程中的农业资源浪费,突破生产发展的资源瓶颈,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农村生活、农业化肥、产业污水等方面的污染问题,缓解农村生态恶化的压力[12]。

5. 湄潭县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建议

5.1. 加强宣传,提高农民环保意识与主人公意识

由于自然界资源的共享性,村民生态环保意识薄弱,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宣传力度不到位,村民参与环保的积极性不够,导致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被动的,只能靠政府引导村民去做,如政府不带头进行生态文明的建设,村民自主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就不高。环境是大家的,资源是共同的,政府要加强对村民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与培训,加大宣传力度,使村民意识到,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一人的行为破坏或是污染环境,大家共同承担单后果,与其先破坏后一起承担后果,为何不携手共同建设,追求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不在乎谁做的多谁做的少,人人都应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同时加强生态道德观的宣传,定期开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道德教育活动,提高农民的自身道德素养。也可建立农村的科技服务体系,根据农村实际情况运用科技与环保技术为农民解决农业及生态建设方面的帮助,提高农业产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通过个人、社会等相关机构的合作,推进新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同时也为生态文明等相关理论提供了实践的基地。

5.2. 健全长效环境监管机制与生态评价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时的,而是世世代代的,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要重视未来的、长久的。由于新农村的地理位置,国家无法处处关注到,对建设的进程无法实时监督,对发生的问题鞭长莫及,就需要政府在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起带头作用,及时向村名传达政府的政策,鼓励村民参与其中,并将问题、意见及时反馈给上级,做到上通下达。适时给予村民一定的激励,村名就会进行生态文明的建设积极性就高,如偏岩塘村建立垃圾分类回收兑换生活用品,如果没有一定的激励,村民就有可能不

柳理珍

再关注生态问题。如果想要坚持长期发展,必须要有相关的农村环境治理监管体系,需要专门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的部门或者人员监督和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行,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工作制度化。同时,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对生态文明的建设进行评估并公布评估结果,对结果进行分析,反馈给村民和政府,在对结果的分析中,看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与不足,只有让村名和看到付出的努力确实回报给村民一个优美的环境,以及没有成功的改善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后果,村名才会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8]。

6. 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村生态环境,农村的生活污染及农业污染较重,受地域、技术及文化的限制,农民无法自主进行污染治理,必须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并带动农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湄潭县历史文化深厚,并且有206个农村示范点,在生态文明与新农村建设的协同发展中有一定的经验,本文旨在通过对湄潭县生态文明与新农村建设的协同发展,阐明生态文明与新农村的建设均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点并相互促进,两者结合可有效的促进农村建设与经济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农村的协同发展模式很多,根据农村的环境与产业,对协同发展模式进行创新,促进新农村的发展与生态文明意识的普及。

参考文献

[1]夏雪飞, 胡中扬. 湄潭县茶叶产业化经营的思考[J]. 湄潭县科技局: 贵州茶叶, 2009, 37(3): 18-19+41.

[2]欧阳海南. 农村小康建设的余庆解读[N]. 贵州日报, 2012-02-07(007).

[3]李勰. 湄潭县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R]. 湄潭: 湄潭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

[4]王婷婷, 蒋知栋, 杨耀淇, 余洋, 乔志勇, 林杉.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与治理对策[J]. 贵州农业

科学, 2013, 41(10): 203-208.

[5]罗贤宇, 俞白桦.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13, 15(3): 19-23.

[6]孟宜林. 美丽乡村背景下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福州: 福建农林大学, 2016.

[7]霍高智, 王佛全. 新农村建设方法与实施[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1.

[8]石绍鹏. 吉林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农业大学, 2016.

[9]王先菊. 河南省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12(2): 27-28.

[10]邓剑伟.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J]. 资源与人居环境, 2008(16): 31-33.

[11]于少东. 我国生态文明与新农村建设的协同发展研究[J]. 小城镇建设, 2013(9): 82-85.

[12]俞姗姗. 浅谈生态文明与新农村建设[M]. 铜山: 江苏省铜山县环境保护局, 2010: 58-59.

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_黄克亮

探求2013年第3期(新151期·总214期)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1年度一般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改善农村民生的基本历程及经验启示》(编号:GD11CDS01)的阶段性成果。收稿日期:2013—3—18 作者简介:黄克亮(1965—),男,广州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 向为农村社会学与农村政治学;罗丽云(1969—),女,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新型城市化研究· 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黄克亮1 罗丽云2 (1、广州行政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室,广东广州510070; 2、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广东广州510650) 发展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新的理念郑重地提出来,这是十八大报告的一个突出亮点,标志着中国共 产党对执政规律的把握更科学,对执政理念的认识更加深化,对执政能力的建设更加重视,承载着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笔者认为,要使中国美丽起来,首先要让我国广袤的农村美丽起来。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美丽乡村建设,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起点。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主要涵盖先进的 生态伦理观念、发达的生态经济、完善的生态制度、良好的生态环境等。生态文明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也是衡量美丽乡村建设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促进美丽中国建设,必须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力求找到建设广州美丽乡村的最佳路径。[关键词] 生态文明,执政理念;美丽乡村;广州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744(2013)03—0005—08

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发展 摘要: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是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超越了敬畏自然、反思了征服自然,最终走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性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社会发展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建设、隐患大、矛盾突出,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只有全社会牢固树产生态文明观念,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合作,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去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 一、走向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和意义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

处,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它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有相似处,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人能动的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保护自然,而不能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罔顾自然规律,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最后导致环境污染,生态失衡。 建设生态文明与严重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出现了诸多的社会生态问题,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存空间。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没有充分注意选择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大多采用低水平、低效率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忽视了生态效益,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国目前面临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首先是水体污染严重。目前我国每年废水排放总量为400多亿吨,大大超过了环境容量,导致全国约有50%的地区浅层地下水受到污染,约有一半城市市区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还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其次是大气污染严重。在实行环境统计的300个城市中,70%处于或超过大气环境质量三级标准。再次是水土流失严重。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超过20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涉及近千个县。此外,还有荒漠化和沙

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_黄克亮(精)

探求2013年第3期(新151期·总214期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1年度一般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改善农村民生的基本历程及经验启示》(编号:GD11CDS01的阶段性成果。收稿日期:2013—3—18 作者简介:黄克亮(1965—,男,广州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 向为农村社会学与农村政治学;罗丽云(1969—,女,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新型城市化研究· 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黄克亮1 罗丽云2 (1、广州行政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室,广东广州510070; 2、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广东广州510650 发展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新的理念郑重地提出来,这是十八大报告的一个突出亮点,标志着中国共 产党对执政规律的把握更科学,对执政理念的认识更加深化,对执政能力的建设更加重视,承载着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笔者认为,要使中国

美丽起来,首先要让我国广袤的农村美丽起来。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美丽乡村建设,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起点。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主要涵盖先进的 生态伦理观念、发达的生态经济、完善的生态制度、良好的生态环境等。生态文明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也是衡量美丽乡村建设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促进美丽中国建设,必须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力求找到建设广州美丽乡村的最佳路径。[关键词] 生态文明,执政理念;美丽乡村;广州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744(201303—0005—08 2013年第3期 一、生态文明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执政理念 “生态”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语,意为房屋或环境,19世纪中叶以来被更多地赋予了现代科学意义,意指自然界诸主体、诸系统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生态文明是人类在不断改造自然、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文明成果。在当代,生态文明作为生态和文明的结合体,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式,不仅有利于优化经济建设,进一步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利于缓解当前社会矛盾,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在哲学层面上,生态文明不同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生态关系的具体表现,是天人关系的文明,涉及体制文明、认知文明、物态文明和心态文明。由此可见,生态文明是一种超越民族、阶级、国家的人类社会全方位、系统、科学的文明,同时也是一种发展的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如生态意识、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生态产业、生态制度、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政治建设等。[2]简言之,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高级形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涵盖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发达的生态经济、完善的生态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措施

精心整理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措施 人存在于自然,也可以说人是自然的一分子。因此对于我们人类而言,我们的存在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而是应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的生存不能发展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自然生态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的基础条件和基本要素,自然生态的破坏,失衡,不仅会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发展,而且还可能会彻底毁灭人类。因此,爱护自然,只有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生态平衡,才能更好的保障人类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观,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密切联系、相互制约、融为一体的基本观点和思想,构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基础和指导思想。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核心命题是如何科学理解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重在建设、重在实践,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提高全社会对保护自然生态的重视及全人类共同保护和建设地球家园的认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把保护自然生态提到文明建设的高度,是对我国现代文明建设基本经验的深层次认识和理性升华,是检验执政能力的一项新标准,是生产方式的一项重要变革和拓展。它能够进一步引起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完善执政理念,增强生态意识,树立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从而促进现代文明建设全面、健康、协调、有序发展。在生态文明时代,人类活动将逐步由以经济活动为主转到以文化活动为主,科学、艺术、教育、信仰、道德、审美、健康、娱乐等方面的活动日益成为社会活动的主导内容,而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将从着力追求物质利益、过度消费日渐转为主要追求丰富多彩、简朴、清净的“绿色生活”。生态文明将使人类突破民族、国家、阶级的藩篱,超越狭隘的个人利益与集团利益,而强调整个人类对地球的共同责任和义务,促使人与人之间在更广泛领域实现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共同保护和建设地球家园。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但我们不能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不能忽视自然规律去改变自然环境,更不能牺牲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它对人类活动的承载力更是有一定限度的。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才能得以长久地生存与发展。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充分体现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对于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由此可见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 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第一,加强节能减排。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进一步形成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 精心整理

毛概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学院 专业 年级 姓名 学号 时间

谈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与意义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生态文明”这个理念的提出,是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之后的第五个文明,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1.建设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 1.1 马克思主义提出尊重自然规律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进行深刻批判,提出了尊重自然规律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指明了方向。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类社会发展初期,形成了人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由于人类的生产目的是获取使用价值,人与自然基本上维持一种原始的共生关系。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造成生产的无限扩张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因此,他们向人类发出警告,并指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在他们设想的未来社会,“社会化了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 1.2 建设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产物 工业文明过度张扬人的主体性而贬低自然价值,在使人类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严重危机。20世纪60年代以来,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森林退化、臭氧层破坏等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危机日益凸显,人类开始自觉地寻求新的发展模式。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报告《增长的极限》提出均衡发展的思想。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形成人类建设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

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2008年第6期理论观察N o .6,2008 (总第54期) T heo retic O b servati on Serial N o .54 [收稿日期]2008-11-16 [作者简介]谭卫国(1985—),男,湖北恩施人。2008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地方政府管理和服务型政府研究。 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谭卫国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都 610064)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不仅是农村 经济要得到新的发展,农民生活要实现真正的富裕,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更重要的是农村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生态体制得到完善,生态意识得到提高。然而,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面临着生态意识薄弱、生态制度缺乏、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生态问题。为此,必须从转变生产方式、合理推进城镇化建设、提高农民知识水平、增加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投入以及加强生态法制建设和监督等方面进行解决。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G 24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8)06-0075-03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在新农村建设中,只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够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才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然而在以前进行的新农村建设中往往只注重经济建设,而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换取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新农村建设中的诸多生态问题。因此,研究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一)农民的生态意识薄弱,生活方式、消费方式落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但农民生态意识和生态观念却相对落后。主要表现为:一是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思想观念。“以粮为纲”的传统格局,靠天吃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以及“种粮为糊口,养鸡换油盐,养猪备过年”的传统思想在农村仍然存在。二是故土难离的思想根深蒂固。广大农村仍滞留有近1 3的富余劳动力,这就造成了农村土地对农民实际承载量严重不足。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近年来畸形消费愈演愈烈,对物质的过度追求,物质攀比而造成功利、浮 躁的心态,广大农民不堪重负。〔1〕 一些地方攀比修造坟墓, 甚至出现豪华的活人墓,既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也占用了大 量耕地,造成了严重的人力、物力的浪费。这种落后的观念和意识使当地的林业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二)广大农村地区生态制度缺失。首先,我国已颁布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有些法律、法规是在计划经济体现下制定出来的,其中有不少条文和规定已不再适应变化了的社会情况。另外在农村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我国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存在法律空白。其次,政府监督机制缺乏。各基层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面,对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关注较少。各县区直属部门及乡镇没有明确分管环境保护的专门领导,少数乡镇一级设置有环保办公室、环保助理、环保员等,但他们多数是兼职,对于农业生态保护、监督涉及较少。 (三)农民过分依赖资源、化肥和农药等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一方面,对资源的过分依赖,很多生态系统功能遭到严重破坏。在广大农村地区以破坏环境、消耗资源来换取粮食产量的做法仍然存在,农民对资源的依赖性很大,其结果造成我国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超载放牧极其严重。另一方面,农民过分依赖化肥、农药。我国是世界上化肥、农药使用量最大的国家。每年化肥和农药年施用量分别达4700万吨和130多万吨,而利用率仅为30%左右,流失的化肥和农药造成了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广大农村地区,化肥、农药的使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 — 57—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综述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 生态文明是指科学向上的生态发展意识, 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 和谐的生态发展环境,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发展, 以及由此保障的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向人们展示出的一种崭新的价值取向。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战略: (1)生态文明揭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刻内涵;(2)可持续发展战略拓展了生态文明的建设领域;(3)探索促进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思想战略

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y Civ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strac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refers to a scientific and progressive eco-development awareness, healthy and orderly ecological operation mechanism. It also means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tren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good cycle an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society, ecology. And thus it protects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human and societ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 new evaluation showed for people by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ideological strategy about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explained in following three sections: 1.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pens the implication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2.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extends the rang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3. Research for the effective way about promoting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deological strategy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发张趋势

毛概走访实践调查报告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法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相伴而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西方发达国家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在污染治理,单位GDP能耗,三产业比重,城镇化率及农药使用强度等诸多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明显。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种种原因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普遍不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之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整体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 周末回家,我在家乡进行了走访调查,很多曾经污染严重的地方被彻底的清理整顿,基本上恢复了原来的面貌。不同的地方虽然效果不同,但是在整体上有了很好的改观。近几年,由于政府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路线,从前,家乡建设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是在培植树木方面比较突出,建立防护林,防止水土流失。在工业方面,为了大力发展经济,对于污染现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导致很多地方被污染,我家乡的春陵河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由于挖沙经常向河里排放污水,从前的春陵水清澈透明,而现在生活垃圾四处飘浮,春陵河下游更是遭到严重破坏。 近年来,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新的认识,并且体会到了破坏生态环境后上天对人们的报复。由于人们对生态的破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地震,海啸,雾霾等这些仅仅是上天对我们小小的惩罚。如果我们不从中吸取教训,那么上天对我们的惩罚只会更加的变本加厉。 生态文明的提出,实际上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环境保护的问题,在中国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曾经高喊着“人定胜天”的口号,毁林垦荒、围湖造田。改革开放初始,就有专家学者大声疾呼——中国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那些为官一任的急功近利者根本听不进逆耳的忠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几乎都是以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及实质 工业革命以来产生的环境问题: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酸雨、荒漠化、森林锐减、资源短缺、耕地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臭氧层损耗、全球气候变化、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面临这些严峻的环境问题,人类进行了思考。 1962年: <寂静的春天> 美国Carson 1972年: <增长的极限> 罗马俱乐部 1972年: 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 1987年: <我们共同的未来> 1992年: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 之后,人们提出了新观念,新口号: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这个地球不是我们从上代人手里继承下来的, 而是我们从下代人手里借来的。从而为可持续发展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2、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3、可持续发展谋求的是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代内公平,代际公平;持续性:不应该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共同性:共同目标,共同努力。 (三)与传统发展理论的对比

从单纯以经济增长为目标转向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综合发展;从以物为本的发展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从注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注重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发展;从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知识推动型的发展。 中国迫切需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拥有量比世界人均资源拥有量少得多,而且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对资源的消耗十分严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依然粗放,突出表现在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 二、我国对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所做的努力: 中央再三强调要实施科学发展观;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 的社会;要改变发展模式,调整经济结构;要发展循环经济;要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实质,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协调相处,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 1、率先于1993年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 2、制定并实施了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循环经济,提出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 3、制定和完善了120多部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理、防灾减灾等法律法规; 4、建立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多部门、多层次运作的组织管理体系; 5、加入了一系列国际公约,积极参与环境国际合作。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 体系建设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一、农村生态文明的内涵 中国“农村”不但仅是简单的地域坐标,更包含了中国特殊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由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因素组成的复合系统,它既反映了具有一定产业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也表征着占国家三分之二人口的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根据国家的统计标准,农村一般是指县(除县辖建制镇)以下,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人们聚居生活的广大地区,而根据普遍认识,农村是除了城市以外的其它地域范围。没有农村的平衡和协调发展,就没有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然而,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对于什么是农村生态文明、并如何进行综合评价,当前尚未形成统一界定。从国内外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来看,关于农村生态文明内涵的认识和界定,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认为农村生态文明是综合性成果。正如人们对广义上的生态文明的理解,农村生态文明是人们在进行农业生产与生活过程中,遵循自然—人—社会复合生态系统运行的客观规律,主动、积极地改进农村内部自身发展和优化农村与自然、城市关系,使之和谐协调、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一种社会文明形态,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二是认为农村生态文明是重点突破的过程。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考核指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应对当前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污染的问题、处

理好环境、资源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因此认为,农村生态文明是指在从事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同时,注重保护和改进周边的生态环境,合理统筹生态环境改进与农村经济发展,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农村生态良好、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健康”。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无论是作为“综合性成果”还是“重点突破的过程”,其最终目的都将回归到生态文明本身的内在规定性上,即解决好发展方式的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农村生态文明可简要概括为,是建立在农村生态系统基础上的,以农业生产为主业的人们在其聚居地和生产过程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调整自身发展方式和发展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有益成果的总和。当前中国城乡二元的经济社会格局依然明显,农村作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和社会单元,其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建设农村生态文明、转变发展方式,应具有独特的视角和目标:(1)以农村生态系统为基础。从生态学的角度,农村生态系统是典型的半人工系统,自然节律性和社会属性并存。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应根据其生态系统功能定位,围绕系统要素,进行空间、产业和组织整合。 (2)以农民的生态化发展为目标。农民是农村的社会主体,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基于农民视角提出更加具体的行动纲领。(3)以农村社会整体性转型为动力源,即有赖于对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布局的综合规划和系统变革。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汇报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生态文明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因为在中国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共同事业,生态文明既能造福于13亿人口,又将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建设生态文明是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共同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成就辉煌。但发展中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突出,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收益分配差别扩大,生态退化、环境污染加重,民生问题凸显以及道德文化领域里的消极现象等,严重制约了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如何破解难题,走出困境,实现良性循环,事关改革、发展大局。须知,这些矛盾和问题都是传统工业化带来的,若以工业文明理念和思路应对,不但于事无补,还会使困境日益深化。惟有以生态文明超越传统工业文明,坚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思路,对发展中的矛盾、问题作统筹评估、理性调控、综合治理,方能化逆为顺、举一反三、突破瓶颈制约,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为进一步贯彻十七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部署,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前不久,国家旅游局公布:将2009年全国主题旅游年确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主题口号为“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建设生态文明”既是目标任务之一,也是实现“更高要求”的保障。总的看,我国物质文明建设成就卓著,城乡人民对经济发展、生活改善是满意的。但论及环境问题,则反差相当强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明显滞后。作为一个环境科学系生态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了理论课程知识和十七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报告之后,我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其他目标任务同步。 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促进全民族生态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我国环境恶化迟迟不能根本好转,这与人们的生态道德文化缺失有直接的关系。相当多的人生态道德文化水平低下,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有些公务人员的生态道德、环境意识差得惊人。生态道德文化缺失还表现在消费领域追求奢华、过度消费、甚至挥霍浪费等方面。事实说明,在广大群众尤其是在公职人员中间,强化生态道德文化教育,“补生态道德文化课”,亟为迫切、重要。我国是具有悠久生态道德文化与伦理传统的国家,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而朴素的生态道德文化,其中“天人合一”理念就代表了中华民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精神境界。“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法律的约束,更需要道德的感悟。 最后我认为如果我们能够按照生态文明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技术进步,有效降低能耗,推进经济集约化、生态化、知识化,是多么迫切、紧要!其潜力又是多么巨大!如果各级政府、各行各业在行动上切切实实这么做了,那么,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生态优化、环境保护,岂不可以创造出新的人间奇迹!希望我的想法可以向党组织证明我在思想上的进步。我还会继续努力的。此致 敬礼! 汇报人:罗木金

科学技术在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2010年5月 第12卷第2期 科学技术在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李富荣 (河南新乡学院政法系河南新乡 453000) 摘要: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出发,立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性,不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人与社会的有序发展,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只要做到了这三点,我国的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就会走上一个新台阶。 关键词:科学技术生态文明作用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0.02.26 文章编号:1009-6922(2010)02-84-03 一、科学技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人类社会数以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人与自然是一个复杂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人类在自然界中生活,存在于自然界中,在自然界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古代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就揭示了人需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人道”应该遵循“天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后来从自然中分化出来,而自然自身保持一个协调有序的发展规律。因此,人类的发展要与自然发展相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应该主动与自然相适应并通过努力去改造自然界,让自然界合乎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又能具备改造自然为自身服务的能力。“科学技术作为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力量,在历史上曾把人从受制于自然的被动地位提升到与自然平等对话地位。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它在促进人类文明进程中日益显示出的巨大力量,使人们对它寄予无限希望。”因此,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发展关系其实就表现为在人类以科技为手段进行改造自然的同时,能够与自然进行交流与沟通。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否则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 “20世纪下半叶高科技的出现,同时也就意味着‘人文文化’批判的兴起。信息化和知识化时代的来临,意味着文化产业将凸现出来,成为国家利益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技术如果没有与人文文化接轨,就不会为社会接受和认同。21世纪的高技术必须充满人文青春活力,以人本主义的面貌、处处考虑人的需要,才能被社会高扬,才能充分发挥其工具理性和科学理 性,而不仅仅成为一种社会工具。”因而科学技术作为连接人与自然关系的纽带,不仅是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工具,也应是保证生态和谐的重要手段。“科学有用,科学为大众造福,知识就是力量,这些思想自17世纪以来就成为西方国家的文化旋律,19世纪以后,迅速扩散到世界各地。”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改造自然环境上已经显示出巨大的威力,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找到了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及机制,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合理模式,这为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绿色科技”已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流思想。“科技事业毕竟是一项理性事业,它的方法、它的哲学基础和它的精神气质,从一开始就把它与人类精神的其他产物明显区别开来。”尤其是自20世纪中期以来,高新技术空前发展,通过这些技术自身的价值与功能作用于人类社会,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显现出巨大的推动作用,这表明科技正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过程中,科学技术的价值愈来愈受到重视。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出发点也是农业发展的归宿点。把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者不仅能从中获得可观的经济利益,同时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循环经济作为与生态农业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方式,也是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本措施。形成一个有效的循环经济发 [收稿日期]2010-04-16 [作者简介]李富荣(1981—),女,河南原阳人,法学学士,新乡学院政法系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学。 科学技术在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新农村建设 84

【心得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旨归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旨归 学习强国爱我中华 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

来源:《学习时报》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旨归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反映,体现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和文明程度。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标志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境界。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场深刻变革,生态文明建设绝不是单纯就环境来解决环境问题,而是在新文明观指导下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方式的系统性革命。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保持对自然的敬畏 人类社会发展,需要从自然界摄取物质、能量和信息,这是人类生命活动的前提。人类离不开自然,自然环境不仅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而且也是重要的精神享受,能陶冶人的情操,发展人的体力智力,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然而工业文明往往会过分突出人的主体性,人与自然的关系渐渐走向疏离。在实用主义的指导下,人把自然作为索取对象和工具手段,不断地对自然提出各种要求,逐渐发生了人与自

然的分化,以至于发生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人错误地认为人可以主宰自然。然而,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却一次次地教育了人,人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不能站在自然界之外去支配自然界,人的血肉之躯来源于自然界并存在于自然界之中,奴役自然本身是不明智、不现实的,切近的、眼前的利益在短时间内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会事与愿违,“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自然灾害阻碍人类社会的发展。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力的增强,自然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人为破坏了的自然会造成人类发展的困境。据联合国环境署报告,2016年,冲突、暴力和自然灾害造成约3110万人在自己的国家流离失所,其中因自然灾害而流离失所的人数达2420万人。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还体现在自然物种的加速灭绝,自然资源的大量流失,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空气污染等,全球生态危机向人类敲响了警钟。实质上,自然灾害是以“天灾”为表象的“人祸”,是人类过度地干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结果。这就警示我们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既要利用好自然,又要像爱惜自己的身体一样爱惜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 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一方面,人要依赖于自然生存和发展,需要自然提供直接的生活资料和生命的活动资料;另一方面,自然对社会也有依赖,依赖人对它的认识和开发,依赖人对它的尊重,从而发挥其存在价值。人应该顺应自然,在人与自然“美美与共”、和谐共生的基础上建设美丽世界。当前我国处在多重挑战的关键期、满足人民多样化需要的攻坚期和解决生态问题的窗口期,“三期”叠加,各种矛盾和问题集中显现,社会利益主体和需求表达呈现多元化、复杂化态势,特别是人们的生态文化理念远远滞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培育敬畏自然的生态价值理念迫在眉睫。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培育良好生态文化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实施方案3篇一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实施方案3篇一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实施方案3篇一为进一步加大我村新农村建设力度,提升我村生态文明水平,按照上级部门创建生态文明村相关要求,经村两委研究决定,在我村开展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根本出发点,结合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点带面,稳步推进我村创建生态文明村工作的开展。 二、创建规划 1、坚持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相结合原则。发展生态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形成生态文明村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建设农村良好生态环境。 2、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原则。结合我村的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分阶段分层次推进创建工作。 3、坚持村委宣传、村民主动原则。村委要加大宣传,发动群众,提高村民创建积极性,增强主动创建意识。 三、创建任务健身场所建设工程:建设多功能文化活动室、室外文体休闲场所。 道路硬化工程:下坑到龙坑机耕路建造、锡坑自然村农户家门口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工程:在村主干道两侧植树,在农户门前屋后栽树。 整体美化净化工程:对全村进行卫生清理整治,建立保洁队伍,

建立卫生长效机制,确保我村干净整洁。 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文化进村活动,组建秧歌队、乒乓球队、老年健身队等,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创建措施 1、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让村民了解争创生态文明村的意义,讨论并通过创建实施方案。 2、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使争创生态文明村的工作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3、统筹安排,制定出创建任务完成进度表,保证按时完成。 4、制定完善补助措施,激发村民积极性。 5、选好施工队,做到工程质量达标。 6、定期召开创建生态文明村的讨论会,根据本村实际情况,完善实施方案,把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五、实施步骤第一阶段(7月):制定创建规划阶段主要工作:1、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途径,广泛宣传创建生态文明村的目标、意义和具体措施,营造良好的创建氛围。2、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结合热点难点问题,制定生态文明村建设规划方案。 第二阶段(8-9月):组织实施阶段主要工作:1、组织发动村民依照规划方案分步实施,从多方面入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强村道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洁工作。2、组织村民广泛讨论制定文明公约,开展文明户评比工作。 第三阶段(**月):巩固提高自查阶段主要工作:1、对照创建工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从农村生态环境看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在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写入当的政治报告,这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发展。当前,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离生态文明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群众对环境质量日益提高的要求,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和理论研究等方法,通过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分析,揭示目前农村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并提出可以有效加强农村污染防治、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对策措施,实现广大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生态文明 第一章绪论 一、调查原因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首次写入党的政治报告,这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发展。 尽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但当前,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离生态文明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群众对环境质量日益提高的要求,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性的遏制和扭转,这些问题危害群众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严峻的农村环境形势,已经成为了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因此,针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特此进行调查研究。本次调查主要通过问卷调查,通过互联网广泛调查各界人士,不再局限于学生范围,结果更具普遍性,更加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想法。 二、概念介绍 在广义的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为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从狭义的角度来说,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