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灸法各论

刺灸法各论
刺灸法各论

(一)填空题

1. 毫针的构造,分为 ____ 、 ____ 、 ____ 、 ____ 和 ____5 个部分。

2. 窦汉卿《标幽赋》中对得气的描述为:“气之至也, ____ ;气未至也, ____ 。”

3. 双手进针法可分为: ____ 、 ____ 、 ____ 和 ____ 。

4. 行针的基本手法包括 ____ 和 ____ 。

5. 行针辅助手法有 ____ 、 ____ 、 ____ 、 ____ 、 ____ 和 ____ 。

6. 灸法的作用是 ___ 、 ___ 、 ___ 和 ___ 。

7. 艾条灸包括 ___ 和 ___ 。

8. 实按灸包括 ___ 和 ____ 。

9. 拔罐法古称 ____ 。

10. 临床上拔罐的应用包括 ____ 、 ____ 、 ____ 、 ____ 和 ____ 。

(二)单选题

1. 临床上针刺双侧环跳时体位宜选择 ( )

A .仰卧位

B .俯伏坐位

C .俯卧位

D .侧伏坐位

2. 下列腧穴中不具有补益作用的是 ( )

A .气海

B .命门

C .中冲

D .关元

3. 针刺阳白穴时宜选 ( )

A .指切进针法

B .夹持进针法

C .提捏进针法

D .舒张进针法

4. 针刺承扶穴时宜选 ( )

A .指切进针法

B .夹持进针法

C .提捏进针法

D .舒张进针法

5. “用针之法,以候气为先”出自 ( )

A .《内经》

B .《难经》

C .《针灸大全》

D .《针灸大成》

6. 中风脱证时可选用 ( )

A .隔姜灸

B .隔蒜灸

C .隔盐灸

D .隔附子饼灸

7. 用于治疗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等疾患,可首选 ( )

A .留罐法

B .走罐法

C .闪罐法

D .刺血拔罐法

E .留针拔罐法

8. 三棱针古称 ( )

A .圆利针

B .锋针

C .大针

D .银针

9. 能抑制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用于缓解肌肉痉挛的波是 ( )

A .密波

B .疏波

C .疏密波

D .断续波

10. 临床多选皮肤针治疗的疾病是 ( )

A .面神经麻痹

B .高热

C .皮神经炎

D .紫癜

(三)多选题

1. 捻转补泻泻法的操作方法是 ( )

A .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为主

B .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为主

C .捻转角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

D .捻转角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长

E .捻转角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短

2. 提插补泻补法的操作方法是 ( )

A .先深后浅,重插轻提

B .先浅后深,轻插重提

C .先浅后深,重插轻提

D .提插幅度大,频率慢,时间长

E .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

3. 影响针刺补泻效应的因素有 ( )

A .腧穴主治作用的特异性

B .施术手法

C .机体的机能状态

D .施术时间

E .针具的粗细、长短

4. 确定针刺深度的因素是 ( )

A .患者体质

B .患者年龄

C .患者病情

D .患者体质

E .患者体位

5 .针刺前的消毒包括 ( )

A .针具器械

B .医者的双手

C .病人的施术部位

D .治疗室内

E .治疗室外

6. 一般来说,施灸时 ( )

A .颜面部不宜化脓灸

B .阴虚发热者不宜灸

C .关节活动部位不宜瘢痕灸

D .腹部忌灸

E .大血管部位忌瘢痕灸

7. 隔姜灸的作用主要是 ( )

A .回阳救逆

B .温阳补肾

C .温胃止呕

D .解毒杀虫

E .散寒止痛

8. 临床上下列哪些情况应禁用或慎用电针 ( )

A .安装心脏起搏器者

B .孕妇

C .心脏病患者

D .老年人

E .体质虚弱者

9. 颞前线在临床上治疗的病证有 ( )

A .后头痛

B .偏头痛

C .周围性面瘫

D .脑动脉粥样硬化

E .口腔疾患

10. 治疗与脏腑组织有关疾患的刺激线宜选 ( )

A .额旁 l 线

B .额旁 2 线

C .额旁 3 线

D .颞后线

E .颞前线

(四)简答题

1. 简述烧山火的操作方法和临床应用。

2. 简述透天凉的操作方法和临床应用。

3. 简述耳针的基本概念。

(五)论述题

1. 试述晕针的原因、症状、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

2. 试述针刺时的注意事项。

3. 试述电针法中疏波和密波的作用和适应证。

4. 在临床上耳针治疗的常见适应证有哪些 ? 请举例说明之。(一)填空题

1. 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

2. 如鱼吞钩饵之浮沉、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3. 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

4. 提插法、捻转法

5. 循法、弹法、刮法、摇法、飞法、震颤法

6. 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

7. 悬起灸、实按灸

8. 太乙针灸、雷火针灸

9. 角法

10. 留罐法、走罐法、闪罐法、刺血拔罐法、留针拔罐法

(二)单选题

1. C

2. C

3. C

4. B

5. D

6. C

7. C

8. B

9. A 10 C

(三)多选题

1. BC

2. CE

3. ABCE

4. ABCD

5. ABCD

6. ABCE

7. CE

8. ABCE

9. BCE 10. ABC

(四)简答题

1. 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为浅、中、深三层 ( 天、地、人三部 ) ,先浅后深,每层依次各做紧按慢提 ( 或用捻转补法 ) 九数,然后退至浅层,称为一度。如此反复操作数度,即将针按至深层留针。在操作过程中,可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补法。临床多用于治疗冷痹顽麻、虚寒性疾病等。

2. 针刺人后直插深层,按深、中、浅的顺序,在每一层中紧提慢按 ( 或捻转泻法 ) 六数,然后插针至深层,称为一度。如此反复操作数度,将针紧提至天部留针。在操作过程中,可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泻法。临床多用于治疗热痹、急性痈肿等实热性疾病。

3. 耳针,是在耳郭穴位上用针刺或其他方法进行刺激,从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五)论述题

1. 晕针出现的原因: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而致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发生此现象。

晕针的症状: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昏迷,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

处理方法: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预防:如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其对针刺的顾虑,同时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最好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若饥饿、疲劳、大渴时,应令进食、休息、饮水后少时再予针刺。医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应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未然。

2. ①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②妇女怀孕 3 个月以内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若怀孕 3 个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皆不宜针刺。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间亦应予禁刺。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慎用针刺。③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④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⑤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⑥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⑦针刺眼区穴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不宜大幅度地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⑧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的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事故。

3.(1) 密波:能抑制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常用于止痛、镇静、缓解肌肉和血管痉挛等。

(2) 疏波:短时能兴奋肌肉,长时能抑制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常用于治疗各种痿证和各种肌肉、关节、韧带、肌腱的损伤及慢性疼痛等。

4. (1) 疼痛性疾病:如各种扭挫伤、头痛和神经性疼痛等。

(2) 炎性疾病及传染病:如咽喉炎、扁桃体炎、菌痢、腮腺炎等。

(3) 功能紊乱性疾病:如胃肠神经官能症、心律不齐、月经不调、神经衰弱等。

(4) 过敏及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荨麻疹、哮喘、过敏性鼻炎等。

(5) 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糖尿病、肥胖症等。

(6) 其他:耳穴有催乳、催产、美容、戒烟、防病保健等作用。

《针灸学》教学大纲

《针灸学》课程教学大纲 (供中医学专业使用) 一、前言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中医(中医骨伤方向)等本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其主要内容为经络、腧穴、刺灸法与治疗四个方面。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装在学习巩固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有关针灸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达到能够运用针灸防治常见疾病的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范围以教材为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并根据章节内容,分别以实物、模型、图表、实验操作,以及录象、幻灯等教具和设备辅助进行,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由于本门课不仅是一门理论课,也是一门涉及临床多学科的实践课,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十分注重实践操作和临床见习、实习,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熟练掌握针灸基本技能。 本课程共72学时,主要采取课堂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绪言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针灸学的定义,明确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及掌握此学科的重要意义。 2、熟悉针灸发展简史,特别是当代国内外学习、应用的研究针灸的

进展情况。 3、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目的、要求和学习方法。 (二)、教学内容 1、针灸学的定义。 2、针灸学的主要内容,学习目的要求和方法。 3、针灸的起源、发展及历代重要针灸史实。 4、当代国内外针灸发展概况。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课堂讲授。 上篇经络腧穴 经络总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 2、|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掌握十二经脉的循环、分面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概况。 3、熟悉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掌握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4、熟悉奇经八脉的分布、作用及特点,了解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 5、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6、了解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的部位及意义。 7、了解经络实质的研究进展。

针灸学课程学习梳理及感悟

针灸学课程学习梳理及感悟本学期我对针灸课程的学习已经完成。通过对新编教材的学习,我从中获益匪浅,感受到了针灸从古代乃至现今的巨大魅力。在对诊法和灸法的简介一课中,我体会到她们的重要性,所以在本学期的开始,我就坚定了把针灸学好的信心。在老师指导学习的过程中,谈及针灸的广泛应用性和个体针对性,我更是坚持这个“学好针灸学,治愈患病人”的信念。既然这样,针灸学的目的更是需要我们深入理解,这才有助于以后的学习与运用。首先,上篇针灸理论中,熟记经络总论、腧穴总论和经络腧穴各论中的该概念、循行路线及规律,熟练掌握腧穴的定位、临床主要穴位的主治特点和操作注意事项,了解非重点穴的主治及操作。其次,在中篇的针灸技术中,了解针法、灸法的起源和概要;在刺灸法各论中,了解针具灸具分类、构造、规格、样式、检查、保养等,熟练掌握针灸的操作手法、体位的选择注意事项及操作技能和注意事项。再次,在针灸应用中,掌握针灸治疗原则、处方,熟记特定穴的运用,了解掌握各科常见病的针灸治疗方法。最后,以参考资料辅助自学,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在学期末,我对这本针灸学内容安排进行了详细的归纳,摘录了课程的重点,总结了重点。以下为按学习过程的顺序简要介绍本学期所学内容及归纳总结: (一)一、绪言部分。1、针灸学的发展简史。2、针灸学的对外交流。3、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二、刺灸法总论。1、针具与刺法的源流。2、灸法的起源与发展。3、刺法及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 三、刺灸法各论。1、毫针刺法。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和保养。2、毫针刺法的练习。 a、指力练习 b、手法练习 c、自身练习3、毫针的选择和消毒。4、体位的选择,以仰卧位和俯卧位为主。5、毫针刺法a、进针法,有单手、双手进针法和针管进针法,双手又分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b、进针的角度和深度。6、行针手法。行针包括提插、捻转、循法、弹法、刮法、摇法、飞法、震颤法,其中以提插捻转为主要行针方法。7、得气。此步骤很关键,它关系到针法疗效好坏;医者得气则其刺手可体会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患者得气会有酸麻重胀之感,亦有“雷霆乍惊”“如鱼吞钩而浮沉”之反应。8、毫针补泻手法,主要以捻转补泻合提插补泻为主,兼以徐疾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平补平泻等操作手法;复式手法可见于烧山火、透天凉。9、留针与进针,留针实践根据病人情况而定,虚者宜补,时间可稍长些,实者宜泻,时间稍短些;临床上留针通常不超过30min。出针补者为快出,用干棉球按针孔直至无出血现象,泻者出针为摇大针孔,无须铵压针孔。 10、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临床上若出现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肿情况,医者不能慌张,应按照有关处理方法进行应对。11、针刺注意事项。 四、灸法。灸法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作用。其种类分为艾灸和其他灸法。艾灸分为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针器灸,其他灸法有灯火灸和天灸等。其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书中以详细介绍。 五、拔罐法。现代常用玻璃罐和抽气罐。其吸附方法分为火气法(闪火、投火、滴酒、贴棉法)、水吸法、抽气吸法。要使拔罐得到疗效,还可以施用几种行罐方法,如走罐法闪罐法、刺血拔罐法、留针拔罐法等。 六、其他针法。如三棱针法、皮肤针法、皮内针法、电针法、穴位注射法等。 (二)一、经络总论。重点介绍了经络的组成、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的功能及分布,简要了解了十二经别、十二经筋、的作用。然后了解了经络的相互作用关系。

刺法灸法终

刺法灸法:研究各种以防治疾病为目的的刺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以及其作用原理的 一门学科。 黄帝内经:1、重视针刺与治神的关系。 2、补充和完善经络系统的理论及其重要地位。 3、创立了特定穴及全腧穴与五行的关系。 难经:1、八会穴 2、强调双手配合行针 针经指南:重视理论,强调临床疗效,突出手法操作提出十四字针刺手法 金针赋:提出针刺十四法,飞经走气,总结归纳了治病八法,促进补泻手法的规范化、标准 化 针灸甲乙经: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针灸大成:杨继洲总结了明代从前的针灸精华。 毫针分为:针尾、针柄、针根、针身、针尖 体位分为: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坐位、侧伏坐位、俯伏坐位 刺手:持针的手称为“刺手”。 押手:辅助针刺或按压针刺部位的手称为“押手”。 双手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适用于短针进针。 2、夹持进针法,适用于长针进针。 3、舒张进针法,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进针。 4、提捏进针法,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 得气:又称“气至”,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方法,使针刺 部位获得经气感应,现代也称获得“针感”。 得气方法:1、候气法。2、催气,守气法(循,弹,刮,摇,弩,搓,飞,震颤)。 3、行气法: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 另1、浅层行气2、用于使经气向周围扩散的行气。3、深层行气。4、刺激强度较大的行气。 针刺补泻手法 1、提插:重按轻提为补,轻按重提为泻。 2、捻转:拇指向前为补,向后为泻。 其他补泻手法 1、疾徐:徐进疾退为补,疾进徐退为泻。 2、呼吸:顺着呼吸为泻,逆为补。 3、并圔:缓慢出针,快速按压针孔并按揉为补;快速出针,出针时摇大针孔,不按压为泻。 4、迎随补泻:顺经为补,逆经为泻。 平补平泻手法 针刺得气后,施行均匀,平和的行针动作即为平补平泻手法。 针刺行补:即针刺治疗中的补法与泻法。 复式补泻手法 1、烧山火法:是一种热补法,由多种单式补法组成,将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为天人地三部, 随其呼气刺入天部,得气后重插轻提重复九次,再刺入人部,重插轻提重复九次,最后刺入地部,重插轻提重复九次,留针十五到二十分钟,待针下松弛时,病人吸气,将针快速拔出。 2、透天凉法:是一种凉泻法,由多种单式泄法组成,将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为天人地三部,

刺法灸法考试复习题

1.九针:即九种不同形制和用途的金属针具,包括:鑱针、圆针、提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和大 针等。其中锋针发展为三棱针,长针发展为硭针。(选择)古代最原始的切割和医疗工具称为:砭石。又称针石。2、毫针的构成,分为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5个部分;(选择)1)针尖:是针身的尖端部分,亦称针芒,是刺入腧穴肌肤的关键部分;2)针身:是针尖至针柄间的主体部分,又称针体,是毫针刺入腧穴内相应深度的主要部分;3)针根:是针身与针柄连接的部分,是观察针身刺入腧穴深度和提插幅度的外部标志;4)针炳:是用金属丝缠绕呈螺旋状,从针根至针尾的部分,是医者持针、行针的操作部位,也是施用温针灸法时装置艾绒之处;5)针尾:是针柄的末端部分。 3、无痛进针的要点:1)进针前缓解患者紧张情绪2)适当按压患者穴位,避免将针刺入毛孔;3)进针时持针要紧,针尖离皮肤要近;4)快速刺入皮肤(达到真皮层)或进针时适当下压针体或上下轻微振动针体。 4、腕踝针临床选点原则:1)上病取上、下病取下;2)左病取左、右病取右;3)区域不明、选双上1;4)上下同取;5)左右共针; 1 5、得气的指征,一是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另一是医者刺手指下的感觉; 5、得气的意义,是针刺产生治疗作用的关键,是判断患者经气盛衰、疾病预后、针治效果的依据,也是针刺过程中进一步实施手法的基础。 6、气至病所: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法,使针刺感应向着病所方向扩延和传布,最终达到病变部位。 7、行气法:是针刺得气后,进一步使气循经而行,乃至达到病所的方法。又称运气法、气至病所法等。操作时可采用按努、针向行气和飞经走气、通经接气等。临床常用的行气方法循摄法、逼针法、推气法、按截法。 8、电针注意事项:1)使用前必须检查其性能是否良好,输出按钮必须先调到0;2)调节输出量应缓慢,开机时输出强度应逐渐从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大,以免发生意外;3)在治疗严重心脏病患者时,避免电流回流经过心脏;4)有人工起博器的患者,严禁使用电针;5)年老、体弱、醉酒、饥饿、过饱、过劳等,不宜使用电针。孕妇慎用电针。 6)作为温针使用过的毫针,应用时须将输出线夹在毫针的针体上或使用新的毫针。 9、耳穴的分布规律:与面颊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体部;与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上、下脚;与腹腔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艇;与胸腔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腔;与消化道相应的穴位在耳轮脚周围等。 10、耳针临床应用:恶心呕吐,神门;哮喘,交感;失眠,内分泌、皮质下;荨麻疹,肾上腺;(补充) 11、头皮针刺激部位:1)额中线,主治神志病,头、鼻、舌、眼、咽喉病等;2)额旁1线,主治肺、心等上焦 病症;3)额旁2线,主治脾、胃、肝、胆等中焦病症。4)额旁3线,主治肾、膀胱等下焦病症。5)顶中线, 主治腰腿足病症。6)顶颞前斜线,主治运动功能障碍病症如瘫痪等。7)顶颞后斜线,主治感觉功能障碍病症, 如疼痛、麻木等。8)顶旁1线,主治腰腿足病症;9)顶旁2线,主治肩臂手病症。10)颞前线,主治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瘫及口腔病症。 12、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1)现象,轻者感觉精神疲倦,头晕目眩,恶心欲吐;重者突然出现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厥冷,脉细弱而数或沉伏。2)原因,因情绪紧张、虚弱、劳累、饥饿,或大汗、大泻、大失血后针刺;也有因体位不当,手法过重,闷热、过寒冷、临时的恶性刺激等。3)处理,立即停止针刺,拔针平卧,饮温水。不解者,可指按或针刺急救穴,如人中、合谷、内关、足三里等。也可灸百会、关元、气海。4)预防,主要根据晕针发生的原因加以预防。对初次接受针治者,要做好解释工作,解除恐惧心理,对体质虚弱或年迈者应采取卧位,手法宜轻,切勿过重。对过累、过饥、过饱患者,推迟针刺时间。注意室内空气流通,消除过冷、过热因素。密切观察患者的神态变化,询问其感觉。(论述) 13、针后异常感:是指出针后患者酸痛、沉重、麻木、酸胀等不适的感觉。1)现象,出针后患者不能挪动体位;或原症状加重。2)原因,多半是行针手法过重,或留针时间过长,或体位不适。3)处理,一般出针后让患者休息片刻,不要急于离去。用手指在局部上下循按,或可加艾条施灸,即可消失或改善。4)预防,行针手法要匀称适当,避免手法过强和留针时间过长。 14、针刺引起神经损伤:针刺对神经系统的损伤,包括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针刺损伤涉及大脑、小脑、脑干、脊髓、四肢及头面的一些神经干、支,还有内脏神经的损伤。1)刺伤脑脊髓是指针刺颈项、背部腧穴过深,针具刺入脑脊髓,引起头痛、恶心等现象;2)刺伤周围神经是指针刺引起的周围神经损伤,出现损伤部位感觉异常、肌肉萎缩等现象。 15、艾灸法作用特点:主要作用是温热透达腧穴深部,和艾叶芳香温通药性的综合效应。主要应用是以经脉陷下、阴阳皆虚,经脉坚紧者为宜。可治针刺或中药疗效不显著,亦即‘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主要用于寒证。

刺法灸法重点

刺法灸法重点 名词解释: 刺法灸法学:是以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作用原理及其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分的一门针灸分支学科,主要包括针法、灸法、拔罐、刮痧以及各种作用于经络、腧穴具有防治疾病作用的操作技术。 腧穴揣穴定位:针刺前,医者必须将施术的腧穴位置定准。医者在腧穴体表定位点的基础上,以押手在欲刺腧穴处进行揣摸、按压,寻找酸、麻、胀、痛等敏感点,以取定腧穴的过程。 提插法:提插法是医者持针在针刺腧穴内反复进行上提、下插动作。 捻转法:捻转法是医者以刺手拇、食指指腹捏持针柄,捻动针体左右均匀旋转的动作。 循法:医者用手指沿着经络上下轻轻寻按,或以指腹沿着经络叩击,以推动气血、促进气至的方法。 弹法:在留针过程中,医者以手指轻弹针柄,使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以加强针感、促使气行的方法。 刮法: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用拇、食、中指的指甲,由上而下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 摇法: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以加强针感或行气的方法。 飞法:是指医者用右手拇、食两指持针,做较大幅度捻转1-3次,然后张开两指,反复施行,如飞鸟展翅状,以疏导经气,加强针感的的方法。 搓法:是指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持针柄反复做单向捻转,如搓线状,使肌纤维适度地缠绕针体,以激发经气、加强补泻作用的方法。 震颤法: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用右手拇、食指持针柄,使针在穴位内小幅度上下颤动的手法。 按法:是指针刺得气后,医者用手按压针刺部位所属经脉的上方或下方,以控制针感走向的方法。 盘法:是医者将针入一定深度,得气后提针至皮下,按倒针柄,手持针尾,将针向一个方向盘转的方法。 弩法:是在针刺得气后将针稍提,用拇、食指夹持针柄,中指侧压针身弯曲成弩弓之状的方法。

刺灸法总论

刺灸法总论 一、定义和作用 二、刺灸法的起源 (一)针具:砭石、骨针 (二)九针:鑱(皮肤针,浅刺皮肤,泄热)、园、鍉、锋(三棱针)、铍、园利、毫、长、大(火针)。 针刺法 一、毫针的刺法(掌握毫针的基本手法) 1、规格:直径:30#-0.32mm;31#-0.3mm;32#-0.28mm;34#-0.25mm~0.20mm。长 度:1寸-25mm;1.5寸-40mm;3寸-70mm。 2、保存 二、针刺练习要点 1、指力 2、手法 3、自身试针(曲池、足三里) 三、针刺前准备 1、选针 2、体位选择:仰卧(头面部、前胸、四肢穴位)、侧卧(侧头部、胸部、背部、臀部、下 肢穴位)、俯卧(背部、四肢穴位)、仰靠坐位、侧伏坐位、俯坐位。 四、消毒 1、针具:高压蒸汽灭菌法(98~147kPa,115~123℃,30min),药液浸泡法(84消毒液, 保尔康),煮沸法。 2、手:洗手、75%酒精 3、施术部位:75%酒精 五、毫针刺法 (一)进针法 1、刺手和押手:押手的作用(定穴、减少进针疼痛) 2、进针手法: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 针法);管针进针法。 3、进针时产生疼痛和避免方法:手法(快速进针)、左手重按、碰到血管、碰到骨膜肌腱、(二)进针的角度、深度和方向 1、角度:直刺、斜刺、平刺。 2、深度:即要有针感、又不伤及穴位,(头面部、胸部、背部忌深刺;年龄大的进针勿深; 体质;病情表证浅刺、实证深刺;时令春夏浅秋冬深) 六、行针与得气 行针:针刺入穴位之后,为了得气、调节针感和补泻的手法。 得气:针感。 (一)基本手法 1、提插 2、捻转

刺法灸法题库

刺法灸法学初赛范围 (一)叙述并演示类: 一、叙述并演示提插法和捻转法。 1.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提插幅度的大小、层次的变化、频率的快慢和操作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和针刺目的等灵活掌握。使用提插法时指力一定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通常认为行针提插的幅度过大,频率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提插幅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就小。 2.捻转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向后捻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捻转角度大小。频率的快慢、时间的长短等,需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针刺目的等具体情况而定。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左右;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使出针困难。一般认为捻转角度大,频率快,其刺激量就大;反之,就小。 二、临床上常用的行针辅助手法有哪几种?(叙述并演示) 1.循法:医者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分轻柔循按的方法。 2.弹法: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

微微振动的方法称为弹法。 3.刮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以拇指或示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示指或中指指甲,有下而上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或用拇。中二指固定针柄,以示指指尖由上至下刮动针柄的方法。 4.摇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的方法。 5.飞法:针后不得气者,用右手拇、示二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 6.震颤法: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的方法。 三、叙述并演示捻转补泻和疾徐补泻、开阖补泻。 1、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左向前、示指向右向后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右向后、示指向左向前者为泻法。 2.徐疾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急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刺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 3.开阖补泻:出针后迅速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按者为泻法。 四、叙述并演示提插补泻和迎随补泻、呼吸补泻。 1.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

针灸学(双语)教学大纲

《针灸学》(双语)教学大纲 (供七五年制中医专业使用) 前言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七年制中医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其主要内容为英语语言的方式介绍经络、腧穴、刺灸法与治疗四个方面。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巩固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有关针灸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提高中医专业英语的水平,达到能够运用针灸防治常见疾病和常用针灸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述的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范围以教材为主,以英汉对照《针灸学》教材为辅,加强理论与实践、汉语和英语的有机结合,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并根据章节内容,分别进行讨论,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绪言 [目的要求] 1.掌握针灸学的定义,明确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及掌握此学科的重要意 义。 2。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目的、要求和学习方法。 3.熟悉针灸发展简史,特别是当代国内外学习、应用和研究针灸的进展情况。 4.掌握针灸发展简史中有关专著名称的英文表达。 [教学内容] 1.针灸学的定义。 2.针灸学的主要内容,学习目的要求和方法。 ;.针灸的起源、发展及历代重要针灸史实。 4.当代国内外针灸发展概况。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英语教学比例占80%。 上篇经络腧穴 第一章经络总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内容的英语表达,和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英语名称。 [教学内容] 1.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 2.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3.经络系统的组成、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 4.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经络学说在祖国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中的地位和 作用。 5.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重点从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方面论述。 [教学方法] . 课堂讲授,并根据需要选用图表。英语教学比例占80%。 第二章腧穴总论 [目的要求] 1.以英语方式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腧穴的主要治疗作用和主治规律和各类特定穴的名称。

第四章 刺灸法总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古代最早的针刺工具是: A砭石 B骨针 C青铜针 D竹针 2、砭石产生于我国的哪个地区: A东方 B北方 C南方 D西方 3、针具起源于: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器时代 D铁器时代 4、提出催气手法的文献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神应经》 D《针灸大成》 5、最早记载“九针”的文献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经指南》 6、“十二刺”见于: A《针灸甲乙经》 B《黄帝内经》 C《难经》 D《针灸大成》 7、对“烧山火”、“透天凉”作出系统论述的针灸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金针赋》 C《针灸大成》 D《神应经》 8、提出“刺有大小”的医家为: A高武 B皇甫谧 C杨继洲 D汪机 9、强调针刺时双手协同运用的文献是: A《针灸聚英》 B《难经》 C《针灸大全》 D《黄帝内经》 10、《素问·异法方宜论》中记载九针起源于我国的: A东方 B南方 C北方 D西方 11、针具形成的标志是: A砭石的出现 B九针的应用 C补泻手法的系统论述 D冶金术的发明 12、《左传》所载“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此处的“攻”指: A针刺 B艾灸 C拔罐 D服药 二、多项选择题 1、砭石最初的作用是: A刺痈肿 B排脓 C放血 D按摩 E调经络 2、古代常用的针具主要有: A砭石 B骨针 C陶针 D金针 E青铜针 3、大力提倡针灸并用的医籍有: A《外台秘要》 B《难经》 C《针灸大成》 D《针灸甲乙经》 E《千金要方》 4、《针灸大成》对针灸手法的贡献有: A提出“剌有大小” B 提出“下针十二法” C提出针剌“八法” D九刺 E 提出“针剌十四法” 5、下面对刺法的发展描述正确的是: A《内经》中提出了九刺、十二刺、五刺 B《难经》提出了子午流注按时取穴法

《刺法灸法学》教学大纲

《刺法灸法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0602001 课程名称:刺法灸法学(Manipula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学分:6 总学时: 102学时。 理论学时:54学时。 实验学时:48学时。 先修课程要求:经络腧穴学。 适应专业:针灸推拿五年制。 参考教材: 1.刺法灸法学,陆寿康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1月。 2.刺法灸法学,杨兆明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1月。 3.黄帝内经素问译释,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4.灵枢经白话解,陈璧琉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5.针灸甲乙经校释,山东中医学院,人民卫生出版社。 6.针灸大成,杨继洲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刺法灸法学是介于经络学、腧穴学与针灸治疗学之间的一门课程,主要讲授针灸治疗的各种具体方法、操作技术、临床应用及其原理,它集合古今刺法灸法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于一体,是针灸专业的基础课程。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⑴了解刺法、灸法、拔罐法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⑵掌握毫针刺法的操作;各类灸法及拔罐法的运用。 ⑶掌握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火针、芒针等针具的刺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⑷了解《内经》、《难经》及历代医著所论各类刺法,以及现代刺法灸法的应用(耳针法、头针法等)。 2.基本技能 ⑴掌握毫针刺法的操作;各类灸法及拔罐法的运用。 ⑵掌握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芒针等针具的刺法。 ⑶了解《内经》、《难经》及历代医著所论各类刺法,以及现代刺法灸法的应用(耳针法、头针法等)。 三、学时安排

《针灸学》教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针灸学 学时:70学时。 前期课程:中医基础理论;正常人体解剖学 授课对象:针灸推拿学专业(康复治疗方向)、中医学类专业(骨伤科学方向)、中医学类专业(运动医学方向)、护理学专业(本科) 考核方式:考查和期终考试各占总成绩的50%和50%,其中考查主要包含作业、点穴及针灸操作技能考查等形式。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学科的学习目标包含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及技能目标,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经络理论,熟悉十二经脉的体表循行分布及与脏腑的联系,掌握常用腧穴的定位方法和所属经脉,掌握毫针刺法的操作要领并具备一定的操作技巧,熟悉灸法、拔罐法和三棱针法等常用刺灸法的操作技术,对针灸临床的常见病能根据针灸理论进行处方配穴,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 通过学习针灸理论、技能和经典,能够应用针灸经络的理论和方法观察事物、认识生命、诊疗疾病,培养良好的中医认知悟性和用针灸学理论解决临床问题的思维能力,树立优良的职业素养及人文情怀。 大纲内容: 一、前言 【课程目的】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中医各专业(除外针灸专业)的限选课,该课程旨在让学生系统掌握针灸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为今后的针灸临床打下基础。 【教学要求】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配合图表幻灯归纳,适度组织讨论;腧穴及刺灸法学习中安排学生操作练习,教师从旁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技能。针灸治疗学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扎实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临床诊疗思维,能运用中医、针灸的理论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一般常见病、多发病以及部分急症的诊治。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 (一)导学 【目的要求】 1.了解针灸学的概念。 2. 了解经络现象、经络实质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3.从经络的综合层次关系,理解掌握针灸学“诊-疗-防”一体的诊疗体系。 4. 引发对针灸经络学科现代探索研究的兴趣。 【教学内容】 1.从针刺麻醉实例说起,讲授针灸学的意义、针灸的治疗作用、经络现象、经络实质现代研究的困惑; 2.从一个真实的针灸临床案例(PBL案例)说起,讨论经络的综合层次关系,帮助学生基于经络建立起对疾病的发生机制、“诊-疗-防”一体的针灸诊疗体系、经络与生命健康的关系等整体概念,加深对针灸学科的理解和认识。

针灸学教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 供川北医学院五年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使用 (选用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第六版,孙国杰主编) 中西医临床医学系 中西医临床教研室

前言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其主要内容为经络、腧穴、刺灸法与治疗四个方面。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巩固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有关针灸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达到能够运用针灸防治常见疾病的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范围以教材为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并根据章节内容,分别以实物、模型、图表、实验操作,以及录象、幻灯等教具和设备辅助进行,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由于本门课不仅是一门理论课,也是一门涉及临床多学科的实践课,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十分注重实践操作和临床见习、实习,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熟练掌握针灸基本技能。

目录 绪言 (3) 上篇经络腧穴 (3) 第一章经络总论 (3) 第二章腧穴总论 (4) 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 (4) 中篇刺灸法 (5) 第四章刺灸法总论 (5) 第五章刺灸法各论 (5) 下篇针灸治疗 (6) 第六章治疗总论 (6) 第七章治疗各论 (6) 实验教学大纲 (7) 参考书目 (11) 课时分配 (12)

理论教学内容 绪言 【目的要求】 1.掌握针灸学的定义,明确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及掌握此学科的重要意义。 2.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目的、要求和学习方法。 3.熟悉针灸发展简史,特别是当代国内外学习、应用和研究针灸的进展情况。 【教学内容】 1.针灸学的定义。 2.针灸学的主要内容,学习目的要求和方法。 3.针灸的起源、发展及历代重要针灸史实。 4.当代国内外针灸发展概况。 上篇经络腧穴 第一章经络总论 【目的要求】 1.掌握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 2.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3.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掌握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概况。 4.熟悉奇经八脉的分布、作用及特点,了解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 5.熟悉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掌握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6.了解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的部位及意义。 7.了解经络实质的研究进展 【教学内容】 1.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 2.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3.经络系统的组成、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 4.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经络学说在祖国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5.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重点从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方面论述。 6.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 7.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

刺灸法各论

(一)填空题 1. 毫针的构造,分为 ____ 、 ____ 、 ____ 、 ____ 和 ____5 个部分。 2. 窦汉卿《标幽赋》中对得气的描述为:“气之至也, ____ ;气未至也, ____ 。” 3. 双手进针法可分为: ____ 、 ____ 、 ____ 和 ____ 。 4. 行针的基本手法包括 ____ 和 ____ 。 5. 行针辅助手法有 ____ 、 ____ 、 ____ 、 ____ 、 ____ 和 ____ 。 6. 灸法的作用是 ___ 、 ___ 、 ___ 和 ___ 。 7. 艾条灸包括 ___ 和 ___ 。 8. 实按灸包括 ___ 和 ____ 。 9. 拔罐法古称 ____ 。 10. 临床上拔罐的应用包括 ____ 、 ____ 、 ____ 、 ____ 和 ____ 。 (二)单选题 1. 临床上针刺双侧环跳时体位宜选择 ( ) A .仰卧位 B .俯伏坐位 C .俯卧位 D .侧伏坐位 2. 下列腧穴中不具有补益作用的是 ( ) A .气海 B .命门 C .中冲 D .关元 3. 针刺阳白穴时宜选 ( ) A .指切进针法

B .夹持进针法 C .提捏进针法 D .舒张进针法 4. 针刺承扶穴时宜选 ( ) A .指切进针法 B .夹持进针法 C .提捏进针法 D .舒张进针法 5. “用针之法,以候气为先”出自 ( ) A .《内经》 B .《难经》 C .《针灸大全》 D .《针灸大成》 6. 中风脱证时可选用 ( ) A .隔姜灸 B .隔蒜灸 C .隔盐灸 D .隔附子饼灸 7. 用于治疗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等疾患,可首选 ( ) A .留罐法 B .走罐法 C .闪罐法 D .刺血拔罐法 E .留针拔罐法

刺法灸法试题 (1)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0 级专业《刺法灸法学》考试试卷(1) 一、名词解释:(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 治神 2. 九刺 3. 隔物灸 4. 九针 5. 得气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透穴刺法依据针刺角度的不同,可分为、、三种。 2.在病变局部或腧穴上,先直刺一针,再在其旁边斜刺一针为;在病变局部中心直刺一针,左右(或上下)各斜刺一针的针刺方法,为。 3.《灵枢·官针》所载的,为刺筋之法。,为刺骨之法。 4.针刺风池穴,为安全考虑可向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5.乳中穴不针不灸,仅作为标志。 6.手部井穴、十宣、四缝等可放血。 7.针刺穴应取侧卧屈股,伸下足,屈上足体位。 8.折针又称断针,是指折断在人体内。 9.提插幅度,频率,针感即强;反之,针感相对较弱。 10.对于患者体弱、对针刺敏感者,捻转幅度,频率。 三、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温针灸法时装置艾绒之处是() A.针尖 B.针身 C.针根 D.针柄 E.针尾 2.针刺肺俞穴的适宜体位是() A.仰卧位 B.俯卧位 C.侧卧位 D.仰靠坐位 E.侧伏坐位 3.旋转揣穴法的适宜穴位是() A.内关 B.阳池 C.解溪 D.养老 E.中脘 4.高压蒸气灭菌法要求在规定的压力与温度条件下,保持分钟以上。()A.10 B.20 C.30 D.40 E.50

5.适宜于皮肉浅薄处的腧穴进针的方法是() A.爪切进针法 B.夹持进针法 C.舒张进针法 D.提捏进针法 E.弹入速刺法 6.斜刺法的进针角度是() A.15°左右 B.30°左右 C.45°左右 D.70°左右 E.90°左右 7.临床上留针时间一般为分钟。() A.10~20 B.20~30 C.30~40 D.40~50 E.50~60 8.睛明穴宜用何种进针法() A.弹入速刺法 B.夹持进针法 C.舒张进针法 D.提捏进针法 E.压针缓进法 1.透穴刺法操作方法中,下面哪项是错误的() A.直透法:直刺进针,由一侧腧穴向其对侧相应腧穴透刺 B.斜透法:斜刺进针,从一穴透至与病变经络、脏腑相关的腧穴 C.横透法:横刺进针,由一穴向相关腧穴透刺 D.直透法:斜刺进针,由一侧腧穴向其对侧相应腧穴透刺 E.以上均不是 2.用1支毫针,先直刺至穴位肌层深处,然后退至浅层,依次分别向左右两旁斜刺,使穴内的针刺痕迹成鸡足状。此法为() A.直针刺法 B.半刺法 C.分刺法 D.合谷刺法 E.恢刺法 3.用毫针从受损肌腱旁斜刺进针,捻转提插行针,将针提至皮下,配合关节屈伸活动。此法为() A.直针刺法 B.半刺法 C.分刺法 D.合谷刺法 E.恢刺法 4.用短毫针迅速浅刺透皮,不得损伤血络、肌肉,迅速出针而不留针。此法为()A.直针刺法 B.半刺法 C.分刺法 D.合谷刺法 E.恢刺法 5.先夹持捏起穴位两旁皮肤,使其隆起,然后持针沿皮刺入,在皮下组织内深入。此法为() A.直针刺法 B.半刺法 C.分刺法 D.合谷刺法 E.恢刺法 6.眼部腧穴承泣、睛明、球后等穴刺法操作方法中,下面哪项是错误的() A.进针前,嘱患者闭目,左手将眼球推开并固定,以充分暴露针刺部位

中医系《针灸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绪言 【目的要求】 1.掌握针灸学的定义,明确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及掌握此学科的重要意义。2.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目的、要求和学习方法。 3.熟悉针灸发展简史,特别是当代国内外学习、应用和研究针灸的进展情况。 【教学内容】 1.针灸学的定义。 2.针灸学的主要内容,学习目的要求和方法。 3.针灸的起源、发展及历代重要针灸史实。 4.当代国内外针灸发展概况。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上篇针灸理论 第一章经络总论 【目的要求】 1.掌握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 2.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3.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掌握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了解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概况。4.熟悉奇经八脉的分布、作用及特点,了解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 5.了解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的部位及意义。 6.熟悉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掌握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7.了解经络实质的研究进展。 【教学内容】 1.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 2.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3.经络系统的组成、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 4.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 5.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经络学说在祖国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6.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重点从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方面论述。 7.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辅以图表。 第二章腧穴总论 【目的要求】 1.掌握腧穴的定义、发展概况及分类方法,了解腧穴的命名。 2.熟悉腧穴在诊断上的应用。 3.熟悉腧穴的主要治疗作用和主治规律。 4.熟悉各类特定穴的意义和内容。 5.了解腧穴的现代研究概况。

刺法灸法考试重点

1.芒针:是用特制的长针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因其针具细长如麦芒故名之。 2.官针:为《灵枢经》中的一个篇名,其意为大家公认的针具和操作方法。 3.激光针:为穴位激光照射疗法的简称,是指在传统针灸疗法的基础上,利用微细激光束照射于穴位或患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4.砭石:为针刺疗法的原始工具,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凡能够刺入软组织的医疗专用石器均可成为砭石。 1.五刺:是《灵枢》官针篇中从五脏应合五体(皮、脉、筋、肉、骨)的关系设立的五种刺法。其具体名称是半刺、豹纹刺、关刺、合谷刺、输刺。 2.九刺:是《灵枢》官针篇中针对九类不同性质的病变而应用的九种不同刺法,即输刺、远道刺、经刺、络刺、分刺、大泻刺、毛刺、巨刺、淬刺。 3.九针:九针是古代的九种医疗用具,包括长、短、大、小的针具和按摩用的圆棒及割治用的小刀。其具体名称是馋针、圆针、堤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大针。 4.十二刺:是《灵枢》官针篇为应合于十二经病症而设立的十二种刺法,即偶刺、报刺、恢朝、齐刺、扬刺、直针刺、输刺、短制、浮刺、阴刺、傍针刺、赞刺。 5.齐刺:为《灵抠》官针篇中“十二刺“之一。其操作方法是:先于患部中心直刺一针,再于该针两旁各刺一针,三针齐用,故名齐刺。本法用于治疗病变范围小而部位较深的痹痛等症。 6.分刺:为《灵枢》官针篇”九刺”之一,是“刺分肉之间”的一种刺法,用于治疗的肌肉痹症、萎症或陈伤。 7.《官针》篇中多针丛刺法有几种?各如何操作? 齐刺:“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正中先刺一针,并于两旁各刺一针,三针齐用,治疗病变范围较小而部位较深的痹痛等)。 扬刺:“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先在穴内正中刺一针,然后在上下左右各浅刺一针,用于治疗寒气浅而面积较大的痹痛。 傍针刺:“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先直刺一针,再在近傍加刺一针,用于治疗压痛比较明显,而且固定不移,久久不愈的痹痛。 8.“巨刺”与“缪刺”有何异同? 二者的共同点是:均为交叉刺法,即患左刺右,患右刺左。不同点是:巨刺者刺大经,缪刺者制络脉。 9.“刺卫毋伤荣,刺荣毋伤卫”? “刺卫毋伤荣,刺荣毋伤卫”是《难经》根据营卫之气运行之深浅而提出的一种营卫刺法。 “刺卫毋伤荣”者,应卧针浅刺,以免损伤深层的营气;“刺荣毋伤卫”者,针刺前先掐按其穴,使浅层的卫气散开后,方可刺入,以免损伤浅表的卫气。 10.三棱针刺法有几种?分别简要述之。 (1)点刺法:先将所刺部位局部常规消毒,然后左手拇中、三指夹紧被刺部位或穴位,右手持针,用拇食指捏住针柄;中指指腹紧靠针身下端,针尖露出1—2分,对准穴位快速刺入1—2分,并迅速将针退出,轻轻挤压针空周围,使出血少许即可。

刺灸法总论

(一)填空题 1. 针刺最初的针具是 ____ 。 2. “灸”最早提及的著作是 ____ 。 3. 刺法,古称 ____ ;灸法,古称 ____ ,又称 ____ 。 4. “下针十二法”见于《 ____ 》。 (二)单选题 1. 提出针刺“八法”的著作是 ( ) A .《针经指南》 B .《神应经》 C .《针灸大成》 D .《难经》 2. “十二刺”见于 ( ) A .《针灸甲乙经》 B .《内经》 C .《难经》 D .《针经指南》 3. 提倡针灸并用的著作是 ( ) A .《针灸甲乙经》 B .《难经》 C .《内经》 D .《金针赋》 4. 最早记载“九针”的著作是 ( ) A .《内经》 B .《难经》

C .《针灸甲乙经》 D .《针经指南》 (三)多选题 1. 砭石最初主要用于 ( ) A .刺痈肿 B .排脓 C .放血 D .点按穴位 E .激发经气 2. 在针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 ( ) A .砭石 B .竹针 C .陶针 D .骨针 E .金针 3. 提倡针灸并用的著作有 ( ) A .《外台秘要》 B .《难经》 C .《太乙神针》 D .《针灸甲乙经》 E .《备急千金要方》 4. 《针灸大成》提出的针灸手法有 ( ) A .九刺 B .针刺八法

C .提出“刺有大小” D .提出“针刺十四法” E .提出“下针十二法” (四)论述题 1. 试述刺法的量学要素。 2. 灸法的量学要素包括什么 ? (一)填空题 1. 砭石 2. 《庄子· 盗跖》 3. 砭刺、灸焫、艾灸 4. 答案:《针灸大成》 (二)单选题 1.C 2. B 3. A 4. A 5. (三)多选题 1. ABC 2. ABCDE 3. DE 4. BDE (四)论述题 1. 从广义上讲毫针刺法的量学要素应包括进针方向、进针深度、具体手法操作的强度和时间,及留针时间的长短等环节;而狭义的刺法量学要素是指与毫针刺激量及效应密切相关的量学要素,主要包括手法操作的强度和时间两大要素。 2. 灸法的量学要素是指与灸法刺激量及效应密切相关的量学因素,包括艾炷的大小和壮数、艾条施灸的距离、施灸时间的长短等。

13针推1刺法灸法考点重点整理(大纲)NEW

注:这次修改是按页面来排,标着【娟】的是娟子提供的,【倩】是洪倩芮提供的,【李】是李红阳的,【12】是12级考过的 【娟】腧穴特种治疗方法(P10) 【娟】特殊部位治法技术(P11) 【娟】【李】毫针刺法(P19) 【12】进针的原文(P20) 【12】各种进针方法(P20): 【娟】二指持针法(20): 【娟】多指持针法(20): 【娟】针刺手法(20) 【娟】进针法分类: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捻进针法、管针进阵法(P20) 【倩】进针法分类(P20), 【倩】【娟】【李】穴位针刺角度(P21):根据针身与皮肤表面角度分3钟 【娟】针刺的深浅原则(P22):既有针感有保证安全 【12】如何知道它得气还是行气的(P24),也是大题 【倩】得气(P24)不知道会不会出名解,老师叫我们多注意这个 【娟】得气的概念(24) 【娟】得气的意义(P24) 【娟】得气法(P25) 【倩】得气的意义(P25), 【娟】影响得气的因素(P27) 【12】各种补泻方法的区别(P29) 【倩】针刺补泻有哪些(P29), 【娟】针刺补泄(P29):基本补泄、徐疾补泄、迎随补泄、呼吸、开阖补泄、平补平泄 【12】徐疾补泻和另外一个的区别(P31)(大题) 【娟】哑门、风府穴(P34) 【倩】哑门风府的怎么针刺(P34), 【李】晕针处理(P37): 【娟】晕针、滞针、弯针、断针的处理(P37-P38) 【倩】晕针的原因现象处理(P37), 【娟】气胸的处理(P39) 【12】论刺法那些刺法那些表(P46、P47、P49),考选择题 【李】灸法分类(P64) 【娟】艾灸法(P64-??) 【倩】灸法分类(P64)(不知道是大题还是填空), 【李】皮内针包括(P94) 【倩】皮内针包括(P94), 【倩】皮内针(P94), 不知道【倩】火针(P95开始)出什么,老师也叫我们看看, 【12】耳穴对应区(P100开始) 【倩】耳针(P100), 【李】神门(105)、肾上腺(P106)、四区(P119、P122)、 内分泌、心、肺、肾(P108)【肾上腺、四区是什么东西……】 【倩】耳针的神门(P105), 【倩】肾、肝、脾、心、肺、内分泌(P108), 【李】耳穴压籽法操作(110) 【倩】耳针的压籽法操作(P110), 【倩】耳针的适应范围和选穴(P111)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