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

技工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
技工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

技工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

摘要:技工;培养;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0

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是指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过程中的内在运作方式,主要包括相互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它具有互动介入性、目标一致性、相对稳定性和共守协议性等特征,机制会影响效率。一种机制优于另一种机制,是因为它对应一种较高的效率水平。要促进我国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就必须在教育机制创新上下功夫。

目前国内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建立多是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的,主要是学校和企业人员的参与,尚缺乏高一级部门的指导和规划、审核,难以使工学结合形成规模。因此,工学结合培养模式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的多方参与,成立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专门组织机构,共同建立起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在模式运行中各级组织分工明确、职责到位、制度健全、保证工学结合的顺利实施。

一、宏观层面的保障机制

主要是一级机构,包括政府、行业部门、教育部门(含中央和地方两级)。对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进行领导和规划,政府的支持是校企结合培养人才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加强对内对外的宣传,营造社会氛围,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提供适宜、宽松的政策、法制、资金和社会环境。

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研 究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摘要:中职学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职学校中要进行中职教育思想的研讨,使全体教育教学人员树立中职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系列探索和创新。 关键词: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育方法、师资队伍组成、培养途径与特色、实践教学等构成要素。同一类型的人才可以有不同的培养模式,但具体到某一种模式,必然有其独特的构架。中等职业教育必须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中职学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要有较强的实践技术和专门技能,培养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中职教育的个性品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市场导向 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市场导向性特征是中职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这是由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决定的。社会对某一类人才的需求会因时、因地而变化,与一定的市场、职业、技术等条件有紧密的联系。中职学校培养的人才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欢迎,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预测,未雨绸缪,适时、超前地开办有发展潜力的专业。 (二)能力本位

目前,职教界存在3种能力观,一是任务能力观,即将任务的叠加当作能力;二是整体能力观,认为个体的一般素质决定工作的能力;三是整合能力观,这种观念谋求克服前两种能力的缺陷,融合其优点,认为应将一般素质与个体所属的职业岗位或工作情境相结合。从现实情况看,第三种观念较为适宜。中职学校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生存能力、应变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和创业能力。 (三)学练并重 改变过去职业教育沿袭普通教育那种注重专业理论教学、注重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轻视实践操作的高分低能的教育模式。采用整合的能力观,通过对职业、岗位进行系统分析,确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此来设计、开发课程,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因此,学练并重是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又一特征。 (四)学产研结合 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社会培训部门、科学研究机构的教育资源,使社会有关部门广泛参与。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能力、经验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与社会的泛交流中获取知识。这样,才有可能树立起真正的职业教育观,形成办学类型多样和办学形式灵活的大职教格局,培养人才的社会认可度才有可能提高。 二、中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存在着相互脱节的现象

【AAA】中职 人才培养方案.doc

中职人才培养方案 百分网【员工培训】编辑:陆玉梅发布时间: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活动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的职业教育思想,执行新颁布的教学大纲,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行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实践动手能力,适应行业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一)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坚持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二)结合地方及行业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学校实际情况,在充分调查 研究和论证专业职业岗位需求的基础上,吸纳有关行业、企业专家和 用人单位的意见,进行专业岗位工作分析和教学分析后,根据各专业 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三)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生源特点,建议专业课早介入,即在第一学 期开设一门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坚持“做中学、 做中教”,充分利用学院现有教学资源,使学生“动”起来。 (四)教学内容突出“是什么”,少讲或不讲“为什么”。 三、课程设置 (一)学期 每学年实行2学期制,每学期20周,其中,考试1周。 (二)课程设置: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技能要求,结合学院实际, 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职业素质能力拓展课程 三大类。 1、公共基础课程含德育课、文化课(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应 用基础)、 体育与健康课等必修课程。 2、专业技能课程含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习实训。结合中专学生 好动不好静的学习特点,建议加大实习实训课学时。 3、职业素质能力拓展课程包含职业素质与计算机应用能力拓展两类 课程。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 教职成〔2019〕1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教学标准体系框架不断完善,职业院校积极对接国家教学标准,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水平和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但在实际工作中还一定程度存在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概念不够清晰、制订程序不够规范、内容更新不够及时、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推进国家教学标准落地实施,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现就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全国教育大会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教师、

教材、教法改革,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快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授基础知识与培养专业能力并重,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术积累,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标准引领,确保科学规范。以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为基本遵循,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强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坚持遵循规律,体现培养特色。遵循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处理好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历证书与各类职业培训证书之间的关系,整体设计教学活动。 ——坚持完善机制,推动持续改进。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建立健全行业企业、第三方评价机构等多方参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强化教师参与教学和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价与激励,做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反馈。 二、主要内容及要求

浅谈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浅谈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摘要:近年来,高等学校对创新人才的培养相当重视,无处不提人才培养创新,时刻重视创新人才培养。许多高校针对人才培养模式有不同的做法。本文参考其他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重点结合河南师范大学“分流培养”模式分析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关键词:人才培养;创新人才;教学分流 一、当前国内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 近年来,高校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均相当重视,无处不提人才培养创新,时刻重视创新人才培养。但是许多高校把创新人才培养概念化为创新课程。有的高校专门开设出“创新课程”,设立“创新学分”,规定学生必须获得多少创新学分,方可顺利毕业。有的高校把创新人才培养概念化为创业人才培养。还有些高校把学生毕业创业作为“创新”教育的最典型成果加以展示。用大学生毕业即创业的情况,来展示创新人才培养的成果,忽视了创新能力与素质并非仅仅体现在创业上,而是更广泛地体现在各个岗位的创造性工作中。 创新人才培养还存在竞技化的趋向,以赛促教。2007年教育部表示,要重点资助5~10种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学生竞赛活动,以此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推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但据调查,对于大学生竞赛,有的高校认为参与竞赛获得的成绩,是展示自身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学校在竞赛开始前一两年时间,就在学生中选拔出一些“尖子”,进行针对竞赛的强化训练,把学生培养为竞赛高手,以便能获得竞赛的好名次。另外,有的高校把学生参与竞赛活动获奖情况,与教师评优、职称晋升等紧密挂钩,这势必促使学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教学内容“竞赛化”。而这些,都背离了教育部门的期望。 要改变以上情况,关键在于高校要明确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功能,必须改变高校的办学理念和行政化的办学思维,不要急功近利,追逐短期的政绩。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在于教育主管部门自上而下的“创新计划”,而在于能给大学自主办学的空间以及市场竞争的机制,从而让大学真正重视人才培养。 二、河南师范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工作的探析 河南师范大学是一所建校历史较长的省属重点大学,确立的目标是建设国内影响较大的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一直以来,学校不断深化各项改革,优化整合办学资源,不断提高办学层次和质量,突出办学特色,提升综合实力。近年来学校明确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类别、分阶段、分层次培养学生的思路,并逐步探讨实施配套措施,取得实效。 2009年河南师范大学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会议,对本

中职学校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中职学校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发表时间:2013-02-06T13:01:34.183Z 来源:《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2年8月供稿作者:张士才[导读] 中职毕业生能否很快适应并满足企业的要求,直接关系着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声誉,关系着学校的发展。河南省济源市职业教育中心张士才邮编459000 近年来,我校培养了大批数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专业实力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加强。我校被教育部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数控技术实训基地,还被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性项目学校。但是,近年来,加工企业对数控人才的需求更加理性,不但注重能否对企业带来直接效益,而且更重视毕业生的职业素养与岗位技能能否协调发展。因此,中职毕业生能否很快适应并满足企业的要求,直接关系着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声誉,关系着学校的发展。 一、处理好基础性实训和生产性实训的关系 学校在实行工学结合时,不应忽视基础性实训的主要位置,应确定专用场地、设备、人员,制定科学的训练方式和内容,使学生由基础性实训尽快过渡到生产性实训,为后面实施工学结合奠定坚实基础。 1、调整教学计划,突出实践教学。调整偏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及时根据数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基本要求,分析和确定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基本技能目标。 2、围绕所确定的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模块。结合专业技能鉴定考核大纲等要求,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开发出有鲜明职业性、实用性、通俗性和创新性的校本教材。在课程的难度和广度方面,遵循“实用为先、够用为度”。 3、有针对性地加大技能训练量。将技能训练分为三个阶段,即:基本课题训练阶段、复合作业训练阶段和强化技能训练阶段,每个阶段都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可以实施“项目教学法”、“课题过关制”等方法。前一个为基础性实训完成,后一个阶段结合生产实际,参加工学结合,达到强化训练的目的。 二、建立工学结合可持续实施的运行机制 1、加强对学生实训前设备安全操作和技术培训。安全为了生产,生产注意安全。工学结首先应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同企业一样,工学结合以班为单位,建立班组长负责制,通过多方面考核,选好班组长作为技术骨干,逐步培养并全面负责本班组的培训和生产任务。为保证来料加工的时效性,可以通过半工半读形式,每天进行课堂理论教学,还要安排实训基地上班,特殊情况也可安排学生轮岗、顶岗实训。指导老师应像企业的“管理人员”那样,每天要求学生做好日报表和质量报表,组织学生召开质量分析会,及时分析当天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技术、工艺和质量等问题及其采取的对策,以更好更快地提高学生的技术操作、工艺调试等方面水平。 2、实施科学训练和用人机制。校内工学结合最大的优势就是方便,但除受场地、设备、师资等条件的制约外,还容易因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存在有的“吃不饱”,有的“吃不了”现象。如何保证来料加工的正常实施,实现与来料加工企业的无缝连接,还应进行分层次教学。实施过程中,把职业技能层次较高的学生和较低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让老生带新生入门的制度。这不但使学生技能得到共同提高,还能培养学生助人为乐、互帮互学的精神。在平时安排上,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干难度大一点的或者进行零件的精加工,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干难度低一点的或者进行零件的粗加工,确保来料加工时人员整体效能的发挥和保证对来料加工的总体时效性。 三、与企业合作,确定广泛且稳定的来料加工 1、科学安排校内工学结合。来料加工是进行校内工学结合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进行工学结合“食物链”中很重要的一环。为此,学校应有专门的机构,专用的人员和设备,一定要保证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实施前,指导老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要确定专人负责,从来料的毛坯验收,工艺制定、刀具、量具选择、程序编制与仿真、上机加工、产品检验到交付使用,让学生全程参与。实训中,各小组既要有分工,又要有合作,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制造出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在学生技术提高后,可由学生“唱主角”来组织、安排生产。在此期间,还要注意学生培训的梯度,确保来料加工人员使用的连续性。 2、保证工学结合发挥应有的效能。中职学校工学结合一般没有适销对路的产品,只能承接零散或有一定批量、但技术含量不高、利润少的产品,这易使校内车间变成外界的附属加工单位,使工学结合失去了应有的效能。因此,为了确保来料加工的业务和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除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之外,还要通过多方努力,开拓业务,立足本地区,建立长期、稳定的业务渠道。不仅要和大企业合作,还要和中小企业合作。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承接难度较大的加工,也可由来料加工企业派技术人员对产品作详细介绍,并与同学进行讨论,安排严密生产计划。 3、建立校企双方互信渠道。一是与企业建立定期互访制度,为双方长期、紧密合作建立总体框架,为双方职能部门的长期、高效合作打下基础。二是确保来料加工的工期、工效。产品质量和工效是企业的生命,是双方建立互信非常重要的条件,学校一定要严格控制质量、成本、严格遵从交货期,取得企业的信任,确保工学结合的顺利进行。三是加强校企文化交流,使教师和企业员工之间、学生与企业员工之间建立起友谊,让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交融等等。 四、加强技能考核,实施科学管理 1、全面考核每位学生。对学生的考核既要重视过程的考核,又要重视结果的考核。过程考核主要考察学生的劳动纪律和态度,结果考核主要考察学生的技能水平,包括操作能力、工效及加工质量等。教师可根据评分标准评出成绩。学生总成绩中,平时表现和实训成绩可合理设定比率,如20%-30%和70%-80%。这样考核,可培养和提高每位学生职业所需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具有多面效果。 2、建立并实施奖惩机制。对参加产品生产实习的学生,发放一定数额的生活补贴,表现优异者给予适度奖励。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家庭负担,又能带动学生的好学上进,体现一定的社会效益。同时,在工学结合时,应设置一定的淘汰率。这不但能使学生学有动力,练有目标,增强竞争意识,而且还能确保给企业提供合格人才和校内工学结合的顺利实施等等。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论文.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论文 2019-02-21 摘要:以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为例,提出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重点介绍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专业培养目标、实施过程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经验,总结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与效果, 关键词:工程测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工程实践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背景和意义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要求职业教育要改革创新,在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重大改革,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所谓“工学结合”就是教育要与企业、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将学习内容与工作过程相结合,通过工作完成学习,其载体是综合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在实施过程中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教学实施中,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现场专家、能手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以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并借助企业的设备、资源和环境,从而达到让学生在企业平台上学会工作的目的。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专业定位 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是以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人才为目标,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分布在铁路、公路、测绘、建筑、工程监理、市政规划及国土资源等领域,主要从事野外观测、内业计算和数据处理、测量资料档案管理、工程施工监理等工作。学生毕业后主要能从事的岗位有:测图技术员、地籍测量技术员、控制测量技术员、施工测量技术员、工程监理员、资料员、测量仪器管理员及测量仪器市场营销员等。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 1.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构建课程体系。本专业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技术教育理念,主动适应土木建筑工程诸领域中工程测量与监理技术岗位需求,及时跟踪市场,认真分析和研究其发展趋势。在人才培养的系统开发方面,充分体现职业岗位群的要求。依托企业,以工作任务为引领,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强教育教学

中职汽修人才培养方案

中职汽修人才培养 方案

宿迁信息工程中等专业学校 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招生对象与学制 本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学制3年。 二、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 (一)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新型工业化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必备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汽车制造与维修技术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较强的汽车制造、维修能力,在汽车检测、汽车维修、汽车生产制造、汽车整车销售、汽车配件销售等企业从事车辆维护接待、检测接待、修理接待、整车销售、配件销售等方面的中级职业技能人才。具有相关设备的操作、维护技能,具有专业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工作创新精神,面向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高素质多技能并有明确职业岗位定位的中级技能型人才。 (二)职业岗位群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汽车生产维修企业和经营单位,从事一般汽车的装配、调试、维修和检验等技术工作。其主要业务范

围是:培养汽车检测、汽车维修、汽车生产制造企业培养从事车辆维护、检测、修理等方面的高素质、多技能劳动者。 本专业的职业岗位群定位:汽车生产线操作工、汽车修理工、汽车钣金工、汽车电器修理工、汽车美容工、机动车检验工。 三、知识与能力结构及要求 (一) 知识结构与要求 1. 具备基本的科学文化及艺术素养。 2.掌握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基本知识。 3.掌握读图和制图的基本知识。 4.掌握汽车材料的选择和使用的基本知识。 5.掌握本专业必须的机械基础知识。 6.掌握电工与电子技术在本专业应用方面的基本知识。 7.掌握汽车的制造工艺、构造、性能、使用、维护、修理、检测、技术管理及交通安全等有关理论知识。 (二)基本能力结构及要求 1.具有政治立场坚定,忠于祖国、积极进取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深刻理会和实践“八荣八耻”。 2.具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能力、观察判断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公关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等基本能力,以及较强的法律意识、环保意识等现代文明意识。

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创新前沿。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加强高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利用先进网络和信息技术,整合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高等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开发整合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立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进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图书文献共享、教学实验平台等信息化建设。提升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快对课程和专业的数字化改造,创新信息化教学与学习方式,提升个性化互动教学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速信息化环境下科学研究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融合,推动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创新拔尖学生培养模式。推动学科工具和平台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的意识与能力。创新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工作模式,鼓励东西部高校共建共享优质教学和科研资源。促进高校科研水平提升。建设知识开放共享环境,促进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共享科技教育资源,推动高校知识创新。构建数字化科研协作支撑平台,

推进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学文献共享,支持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区的协同创新。不断提高教师、科研人员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科研的能力,推动高校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和机制,完善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体系,引领信息时代科技创新。增强高校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能力。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依托信息技术,面向社会公众开展学科教育、科普教育和人文教育,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构建高校网上虚拟社区,广泛进行思想与文化交流,创新、发展先进文化。开发国际汉语教学和文化宣传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支持中文教育国际化及跨文化教育交流,推动网络孔子学院建设,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摘编自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20-2020年)》)

中职人才培养方案

中职人才培养方案 2020最新中职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科学有序进行,时常需要预先开展方案准备工作,方案是有很强可操作性的书面计划。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好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中职人才培养方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了职业教育的四项重点工程之一就是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中等职业学校要遵循市场的导向性、培养目标的多样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在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创新,构建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绝大部分总体素质水平不高,由于对专业的教育目标和教学内涵不甚了解,所学专业不适合学生志趣取向等因素,致使很多学生易于产生怠惰心理。基于以上特点,采用传统的以教学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对这些学生来说,显然是不太合适的。只有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才能克服厌学情绪,唤醒学生的多元智慧,使学习变得生动,技能得到提高。长期以来,由于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认识不足,在办学思想上,重知识,轻技能;在办学模式上,重应试,轻就

业,致使中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中职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 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构建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紧密依托行业优势,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指导,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改革专业课程,实施模块化课程改革,以全面提升学生技能水平为主要抓手,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的力度,使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彰显职业教育社会性和就业性的特色。 (一)关注社会行业需求,适时调整专业方向 1、贴近市场办学。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中职教育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就业导向”下中职人才培养要在贴近市场办学方面有新突破。做到培养目标面向市场,办学形式适应市场,专业设置瞄准市场,及时调整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增强学生毕业后就业的针对性和职业能力。建立经常性的市场调查机制,对区域经济情况进行研究调查,了解市场需求,以此为参考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优化课程结构,重组教学内容。 2、引进行业指导。各基层企业既是学生就业的主体,又集中了许多专家型的技术能手,比学校更为了解专业的发展方向。

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

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 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发展成我国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以下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培养对象:符合中职教育条件的初中及初中以上学历毕业生 专业名称: 机电技术应用 数控技术应用 学前教育 汽车制造与检修 会计电算化 计算机应用 化工机械与设备 建筑施工与预算 市场营销 培养目标 一、胜任某一工作的专业能力 中职学生毕业要具有胜任某一工作的专业能力。学生在校期间将进行知识、理论的学习,进行技能的训练,最终体现就是专业能力。具备胜任某一项工作专业能力的是成为合

格毕业生的基础条件。 二、社会适应能力 1、掌握以职业道德为主的道德规范并内化为行为指南。 2、心理健康 3、公关或人际交往能力 4、法制观念 因专业的不同,对胜任工作所需要的身体条件有不同的要求。中职学生将通过训练具有相应的胜任某项工作所需的身体条件。 除以上各项条件外,生存于社会所需的其他各项基本条件如适宜的恋爱观、家庭观,自然灾害来临时的逃生技巧,防止不法侵害的能力,敬老爱幼观念等等,也将成为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 1、对行业发展乃至社会发展的预测能力 中职学生毕业后要能够根据行业及社会实际,通过对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判断,对本行业的发展趋向有所预测。 2、自我提高能力 中职毕业生应当不断进行提高,使自己的各方面素质不断提升,以适应社会的 1不断前进发展。中职毕业生不仅要有本行业深入钻研的能力,同时应具备跨行业、跨领域发展的潜力,具备相应的基本素质。

3、创新能力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在现有基础上,创造出新的适合社会发展的事物的能力。 基本要求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等基本原理,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具备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创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的体魄。 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学习能力。 具有娴熟的交流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具备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具备较高的从事企事业单位机电技术工作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招生对象:初中及初中以上学历 学制:全日制三年、全日制五年

国内外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国内外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摘要:随着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问题日益突出。在对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基础上,从录取培养机制、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教育管理、科研及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分析对比国内外高校的不同之处,提出了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不足。 关键字: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 0 引言 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及网络通信技术日新月异,我们已经步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突出的表现在人才的竞争上,要想取得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持续竞争力,必须注重高级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持。培养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各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加强素质教育,倡导个性张扬,构建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代高等教育和人才发展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一种应试教育,而这种教育造成我国大批学生“高分低能”,已是不争的事实。2005年,11名内地高考“状元”在面试环节被香港大学拒之门外,港大提出的理由是不愿录取“书呆子”[1] 。 因此加快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改革的课题。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运行方式[2] 。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三大属性:一是指导性,必须有一定的教育理念作指导,它制约着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二是全程性,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均是其体现;三是标准性,它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范型性和可操作性。归根结底,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堵养什么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1 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和高等教育体制的不同,中西方在人才培养理念、模式和方法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别。 1.1 外国高等教育“宽进严出”,而我国则是“严进宽出”。 国外入学和毕业的政策上,大多高校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以英国为例,无论是本地学生还是留学生,只要经过资格审查,就有机会进入高校学习,尤其是攻读硕士研究生。但是在学期间,大学实行严酷的淘汰制度,高等教育的淘汰率非常高,达30%,优胜劣汰已成了规律。在对待毕业生的学位授予上非常严格,毕业生很难毕业,从而保证了人才的质量。而我国的高校招生基本上是以高考为依据,这一选拔方式能够快速、方便地选择出成绩优异者,但从科学的人才评价角度看,这种单一考试成绩指标不可能对人的全面素质和能力做出评价,而且不利于对学生人学前的教育进行良好的引导。这也就是所谓的“严进宽出”的教育政策。进入大学需要“过五关、斩六将”的严格的高考,可谓“一卷定终生”。从人才评价的角度看,缺乏科学性,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对学生其它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关注。显然,这种培养模式存在明显的缺陷。 1.2 在教学模式方面,外国实行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我国实行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年学分制。 以美国为例,美国大学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教学方式提倡灵活多样,目的在于启发和诱导。实行的是完全学分制,学生拥有对专业、课程、时间、教师、学习方式等全方位的选择。所设的课程横跨多个学科,强调科学的广度和深度,给学生很大的发展空间。弹性学制允许学生提前毕业,中途休学或者分阶段完成学业。 我国虽然近年来也对外宣布实行学分制,但是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根深蒂固,很难做到完全

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说明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素质教育的思想,根据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求,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倡导“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理念,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为宗旨,学前教育专业在教学中应体现以下原则: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全力提高专业教学的针对性 关注市场变化和企业用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规格、知识技能结构、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逐步实现供给课程向需求型课程的转化。 2、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全面打造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以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全面的综合素质。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科学安排与指导,培养学生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职业基础。 3、以“学生怎样学”为中心,着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尽量使学习内容的设计适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大胆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审美观、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能适应当代幼儿园教学工作、文化传媒等企事业单位工作的教师和文员。 2、人才培养规格 (1)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与道德品质,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2)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 (3)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4)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职业转型能力; (5)取得本专业的普通话、声乐或钢琴或舞蹈等级证。 3、专业基本能力

(1)、掌握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需要的中等文化科学知识、技能。 (2)、掌握开展群众艺术活动及文化传媒活动所需要的艺术、礼仪、语言表达的基本知识和相应的技能技巧。 (3)、能说标准的普通话,具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公关协调。 (4)、具有计算机的基本知识,能熟练地进行文字录入与处理,能设计制作简易的电教软件,正确使用常见的电教设备。 (5)、掌握基本的手工制作及技巧,具有绘画的基本知识和表现手段。能创制简易的教具,掌握开展各项教育活动的一般知识和方法。 4、专业专门化方向和就业岗位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幼儿园、传媒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幼儿教育、群众文艺及传媒类工作。 三、修业年限 学习年限:三年 学习方式:全日制 招生对象:初中毕业生 办学层次:普通中等职业教育 毕业生标准: 1、按规定修满所有文化类课程,成绩合格。 2、学前专业各项技能,经公开考试合格,达到了中职层次技能标准。 3、按规定完成了毕业实习任务,按要求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经鉴定合格。 4、获得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合格证书、计算机一级证书、英语应用能力证书。 达到以上四条要求,为合格毕业生,予以发放毕业证书。 四、课程设置 学前教育专业的知识结构为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三类。 1、必修课

关于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意见

关于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 模式改革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办发〔2014〕19号)与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等文件精神,推进我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现就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提出如下意见,望各系(部)认真实施。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衔接体系,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改革目标 坚持把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校校(园)、校企联合培养为手段,根据不同专业和校 -1-

企(园)的实际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通过调整阶段培养的方式和目标来促进学生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学管理方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办出特色,提高水平,构建具有专业特色、具备时代特征、符合现代职业教育要求、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需要、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体现了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与优势。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二)坚持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校内实验实训和企业(行业)顶岗实习是关键环节。要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重视学生校内实训的针对性和效果;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作过程导向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和管理,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行业)实践考核相结合。 -2-

三年制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年制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一、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等诸方向全面发展,具有中职文化程度的、能适应学前教育发展需要的幼儿教师。 (二)培养规格 1、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 2、具有较全面、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懂得学前教育的基本规律,具有一定的教育思想,具备从事学前教育教学能力。 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身体健康。 4、具有一定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 二、学习年限 三年 三、职业岗位群 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幼儿园和早教机构的保育和教育工作。 四、课程计划表(见“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表”) 五、核心课程简介 学前心理学 本课程是本专业的一门主要课程。学前心理学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的科学。主要内容包括:学前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学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前儿童的注意、感知、想象、言语、思维、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现象的分别介绍和分析。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培养学生分析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初步能力。 授课形式:集体课 考核方式:考试 学前教育学 本课程主要研究学前教育及其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及主要流派、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学前教育的新观念、学前各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育要领、托儿所的保育与教育、幼儿园教育、幼儿园的活动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夯实学生的学前教育与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能力,培养和造就符合时代要求、具有贯彻实施《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专业素养的新型教师。 授课形式:集体课 考核方式:考试 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 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介绍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一般概念,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涵义、性质与特点;幼儿园教育活动编制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既有宏观性,理论性,又体现了具体性、应用性,是一门从理论到实践的课程,力求使学生学习之后,既

中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例).doc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中等职业学校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 041105) 编制人:** 审核人:** 审批人:** 修订日期: **-*-* XXX学校

一、招生对象与学制 招收初中毕业生或相当于初中毕业文化程度的学生,学制三年。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具有建筑工程技术的必备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从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专业技能,以及在建筑行业从事工程施工技术和管理等实际工作能力,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三、就业岗位群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各级各类建筑施工企业,从事建筑工程的施工操作和技术管理工作,能担任施工员、资料员、预算员、测量员、材料员、质量员、安全员等基层生产、技术管理岗位的工作。 四、人才培养规格 1.基本素质及职业素养目标 a.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 b.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c.具备人文和科学素养,形成稳固的专业思想和良好的生活态度; d.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客观服务意识; e.具有正确的就业观和一定的创业意识; f.拥有健康的体魄,能适应岗位对体质的要求。 2.专业知识目标 a.具备工程建设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b.具备建筑构造、建筑结构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c.具备建筑施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施工安全等专业技术知识; d.具备建筑水电设备等相关专业技术知识; e.具备了解建筑施工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的相关信息。 3.专业技能目标 a.具有正确识读土建专业施工图的基本能力; b.具有正确使用建筑材料并进行检测、保管的能力; c.具有应用计算机进行专业工作的能力; d.具有较强的施工现场组织、管理和协同工作的能力;

中职学校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

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 实施方案(2012-2020年) 为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根据《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强师工程”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意见》(粤府〔2012〕99号),和《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2011-2020年)实施方案”》(粤教师[2011]21号)要求,根据我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需要,制订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2012-2020年)。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提高中职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以打造我省中职学校高层次领军专业人才队伍为目标,坚持系统设计、高端培养、创新模式、整体推进,到2020年,培养一大批师德高尚,具有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和丰富理论知识、扎实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管理水平、开阔国际视野和开拓创新能力,有较大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职业教育专业名师、名校长和职教名家,为建设教育强省、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打造南方教育高地提供人才保障。 二、培养对象及选拔

(一)培养对象范围 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包括职业教育专业名师、名校长和职教名家三类。培养对象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职教师和校长。 (二)培养对象的选拔条件 1.基本条件: (1)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师德表现,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热爱教师职业,教书育人,关爱学生,为人师表。 (2)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高级职称,从事职业教育工作15年以上,具有较好的培养潜质和专业发展前途。 (3)有相关行业、企业工作或实践、培训经历,参加省级以上教师(校长)培训,并考核合格。 (4)身体健康。 2.职业教育专业名师培养对象还需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职业教育双师资格,有累计2年左右相关行业、企业工作或实践、培训经历,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教学理念新、有特色,在本区域和本专业领域内获得较好的教学业绩和人才培养成果。 (2)参加或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教育技能大赛获得市前三名以上奖项。 (3)参加市级以上行业、企业技术研发或科研课题研究;参加市级以上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并在职业教育教学权威报刊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建设调研报告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建设调研报告 张铮 结合数控技术专业国家示范院校建设课题——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课题组积极开展先期调研工作,目前已完成了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构策略的思考与选择的专题研究。 为深入全面了解国内工学结合人才开展情况,我们选择国内工学结合人才模式教学改先进院校——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进行调研,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的成功实践,以便吸收、借鉴与提高,使数控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起好步、走好路、从而获得成功的实践经验。 一、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开展情况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是中央地方共建的一所省属职业院校,依托国防航空国防科技企业和四川省区域经济建设,行业特征明显。 该院已实践的工学结合模式主要有: (1)“双循环工学交替”模式 与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等航空企业产学合作,在制造类专业实施了“学校(理论)—工厂(实践)—学校(理论)—工厂(实践)”“双循环工学交替”和“学校教育教学+企业顶岗实践”培养模式。 该模式于2000年荣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校企全程合作培养”模式 与四川航空公司等企业密切合作,在民航服务专业实施了“联合培养、共同考核、双向选择、企业使用”的“一条龙”式校企全程合作培养模式。 该模式于2004年荣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3)“三方”合作模式 在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学院与教育服务中介机构、数十家专业软件厂商“三方”合作,按照“提供优质服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利益共享、成本分担”原则,发挥各自优势,各司其职,共同实施人才培养。 该模式于2004年荣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4)“订单式”、“定制式”合作培养模式 先后与空军5719厂、上海泰永企业有限公司、成都中海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等企业产学合作,在航空机电设备维修、模具设计与制造、物业管理等专业以“订单式”、“定制式”方式校企联合培养专门人才。 (5)“双证制”模式 依托航空企业、建筑企业、计算机公司,基于反向设计原理,在机械、建筑、计算机各个专业开发并实施了凸显高职教育特点、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通的“双证制”和“多证书”培养模式。 集成上述各种教育模式申报的“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荣获2004年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二、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教改主要做法 通过与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长、数控专业带头人等交流,总结该院工学结合教改主要做法: 1.一专业一模式,求实效 该院推进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时,专业带头人提出适合本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努力实践,不求模式一统,注重与专业实际情况符合,所以实效较为明显,也容易获得专业教师认同。 例如双循环工学交替形式主要在制造类各专业中实践,而在航空发动机维修专业中,则结合飞机发动机不同型号,进行定制(按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