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通风与安全名词解释汇总

矿井通风与安全名词解释汇总
矿井通风与安全名词解释汇总

矿井通风与安全名词解

释汇总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1.矿井通风:依靠通风动力,将定量的新鲜空气沿着既定的通风路线不断地输入井下,以满足各用风地点的需要,同时将用过的污浊空气不断地排出地面。这种对矿井不断输入新鲜空气和排出污浊空气的作业过程,叫矿井通风。

2.绝对湿度:指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湿空气中含有水蒸气的质量。

3.相对湿度:指湿空气中实际含有水蒸汽量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湿度之比的百分数。

4.恒温带:地表下地温常年不变的地带。

5.地温梯度:即岩层温度随深度的变化率,常用百米地温梯度

6.通风机工况点:以同样的比例把矿井总通风阻曲线绘制于通风机个体特性曲线图中,矿井总风阻R曲线与风压曲线交于一点,此点就是通风机的工况点。

7.防爆门:安装在出风井口,以防可燃气、煤尘爆炸时毁坏通风机的安全设施。

8.摩擦阻力:风流在井巷中作均匀流动时,沿程受到井巷固定壁面的限制,引起内外摩擦而产生的阻力。

9.局部阻力、冲击损失:风流在井巷的局部地点,由于速度或方向突然发生变化,导致风流本身产生剧烈的冲击,形成极为紊乱的涡流,因而在该局部地带产生一种附加的阻力,称为局部阻力。由此阻力所产生的风压损失习惯上叫作。

10.等积孔:习惯上引用一个和风阻的数值相当、意义相同的假想的面积值来表示井巷或矿井的通风难易程度。这个假想的孔口称做井巷或矿井的等积孔。

11.瓦斯的引火延迟性:瓦斯与高温热源接触后,不是立即燃烧或爆炸,而是要经过一个很短的间隔时间,这种现象叫引火延迟性。

12.相对瓦斯涌出量:指平均产1t煤所涌出的瓦斯量。

13.绝对瓦斯涌出量:指单位时间内涌出的瓦斯体积量。

14.煤层瓦斯含量:指单位质量或体积的煤岩中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所含有的瓦斯量,即游离瓦斯和吸附瓦斯的总和。

15.煤层瓦斯压力:指煤孔隙中所含游离瓦斯的气体压力,即气体作用于孔隙壁的压力。

16.煤层瓦斯透气性系数:我国普遍采用的单位是/(MP·d),其物理意义是在1m长煤体上,当压力平方差为1 MP时,通过1煤层断面每天流过的瓦斯体积。

17.保护层开采:在突出矿井中,预先开采的并能使其他相邻的有突出危险的煤层受到采动影响而减少或消除突出危险的煤层称为保护层。

18.煤与瓦斯突出:煤矿地下采掘过程中,在很短时间内,从煤壁内部向采掘工作空间突然喷出煤与瓦斯的动力现象,人们称为煤与瓦斯突出。

19.“四位一体”综合防突措施:①突出危险性预测;②采取防突措施;③防突措施的效果检验;④采取安全保护措施。

20.矿井火灾:指发生在矿井井下或地面井口附近、威胁矿井安全生产、形成灾害的一切非控制燃烧,是煤矿生产中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21.火风压:就是高温烟流经倾斜或垂直的井巷时产生的自然风压的增量。

22.均压防灭火:采用风窗、风机、连通管、调压气室等调压手段,改变通风系统内的压力分布,降低漏风通道两端的压差,减少漏风,从而达到抑制和熄灭火区的目的。

23.均压通风:采取通风技术措施,调节漏风枫路两端的风压差,使之减少或趋于零,使漏风量降至最小。

24.回燃:当富燃料燃烧的高温可燃气体遇新鲜空气时发生的突然燃烧。

25.自然发火期:是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的时间量度,即煤体从暴露在空气环境之时起到自燃所需的时间。

26.呼吸性粉尘:指能在人体肺泡内沉积的,粒径在5~7μm以下的粉尘,特别是2μm以下的粉尘。

27.综合防尘措施:各个生产环节时都实施有效的防尘措施。

28.矿井粉尘爆炸:具有爆炸危险的煤尘达到一定浓度时,在引爆热源的作用下,可以发生猛烈地爆炸,对井下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并可瞬间摧毁工作面及生产设备。

29.矿井通风网络:指井下各风路按各种形式连接而成的网络。

30.通风机个体特性曲线:主要通风机的风压、功率和效率随风量变化而变化的关系分别用曲线表示出来

31.负压通风:用引风机压头克服烟、风道阻力使炉膛内保持负压的通风方式;2.风流在抽风侧任一点测点的相对静压为负值,故常把抽出式通风叫做负压通风。

32.矿井的有效风量:送到采掘工作面、硐室和其他用风地点的风量之总和

33.上行风:当采煤工作面进风巷道水平低于回风巷水平时,采煤工作面的风流沿倾斜向上流动。

34.下行风:当采煤工作面进风巷道水平高于回风巷水平时,采煤工作面的风流沿倾斜向上流动

35.通风局部阻力:风流在井巷的局部地点由于风流速度或方向突然发生变化,导致风流剧烈冲击形成紊乱的涡流,而在这一局部地带产生的一种附加的阻力

36.通风摩擦阻力:风流在井巷中作均匀流动时,沿程受到井巷固定壁面的限制,引起内外摩擦而产生的阻力。

37.瓦斯的引火延迟性:瓦斯与高温热源接触后,不是立即燃烧或爆炸,而是要经过一个很短的间隔时间,这种现象叫引火延迟性

38.矿尘的浓度:每立方米空气中含有的矿尘重量

39.矿尘的分散度:在全部矿尘中各种粒径的尘粒所占的的百分比

40.矿井突水:大量地下水突然集中涌入井巷的现象

41.矿井涌水量:单位时间内流入矿井的水量

42.全压、:风道中任一点风流,在其流动方向上同时存在静压和动压,两者之和称之为该点风流的全压,即:全压=静压+动压。由于静压有绝对和相对之分,故全压也有绝对和相对之分。

43.静压(静压能):空气的分子无时无刻不在作无秩序的热运动,这种由分子热运动产生的分子动能的一部分转化过来的、并且能够对外做功的机械能叫静压能

44.速压(动压):当空气流动时含有定向运动的动能,动能所转化显现的压力叫动压或称速压

45.卡他度:被加热到℃的卡他温度计在单位时间内、单位表面上所散发的热量。

46.含湿量:含有1kg干空气的湿空气中所含水蒸汽的质量(kg)称为空气的含湿量。

局部风量调节:采区内部各个工作面之间、采区之间或生产水平之间的风量调节,调节的方法主要有增阻调节法、降阻调节法、增压调节法。

47.矿井通风系统:风流由进风井口进入矿井后,经过井下各个用风场所,然后流入回风井由回风井排出矿井风流所经过的整个路线称为矿井通风系统

48.矿井等积孔:假想的薄壁孔口的面积值,他表示矿井通风的难易程度。假设有一薄壁孔口,当孔口通过的风量等于矿井的总风量,其两侧的风压差等于矿井通风总阻力时,该孔口的面积称为矿井等积孔。

49.自然风压:由于空气与围岩进行热交换而造成同标高处空气柱的重量不同,矿井进、出风两侧,作用在最低水平空气住的重量差叫做自然风压

50.专用回风巷:采区巷道中专门用于回风,不得用于运料、安设电

机设备的巷道,在煤与瓦斯突出区,专用回风巷还不得行人。

51.增阻调节法:是以并联网络中阻力大的风路的阻力值为基础,在各阻力较小的巷道中安设调节风窗等设施,增大巷道的局部阻力,从而降低与该巷道处于同一通路中的风量,或增大与其关联的通路上的风量。这是目前使用最普遍的局部调节风量的方法

52.矿井瓦斯:是井下煤岩涌出的各种气体的总称,其主要成份是以甲烷为主的烃类气体,有时也专指甲烷,瓦斯是在煤炭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故也称煤层气。

53.矿井瓦斯等级(低、高瓦斯矿井):根据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和瓦斯涌出形式对矿井进行分级。低瓦斯矿井: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小于或者等于10m3/t且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小于或等于40m3/min。高瓦斯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大于10m3/t 或者绝对瓦斯涌出量大于40m3/min。煤与瓦斯突出矿井。

54.瓦斯含量:单位质量和体积的煤岩中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含有的瓦斯量,即游离瓦斯和吸附瓦斯之和。

55.相对瓦斯涌出梯度(瓦斯涌出梯度):是深度与相对瓦斯涌出量的比值,即预测直线斜率的倒数。它的物理含义为相对瓦斯涌出量每增加l m3/t时,开采深度增加的米数,其单位为m/(m3/t)。56.瓦斯涌出不均系数:在正常生产过程中,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的峰值与平均值的比值称为瓦斯涌出不均系数

57.煤与瓦斯突出:煤矿地下采掘过程中,在很短时间(数分钟)内,从煤(岩)壁内部向采掘工作空间突然喷出煤(岩)和瓦斯的动力现象,人们称为煤(岩)与瓦斯突出,简称瓦斯突出或突出

58.保护层与被保护层(解放层与被解放层):在突出矿井中,预先开采的、并能使其他相邻的有突出危险的煤层受到采动影响,而减少或丧失突出危险的煤层称为解放层,后开采的煤层称为被解放层。解放层位于被解放层上方的叫上解放层,位于下方的叫下解放层。

59.矿尘浓度:矿井空气中所含浮尘的数量叫做矿尘浓度。矿尘浓度的表示方法有两种:质量法:1 m3空气中所含浮尘的毫克数,

mg/m3;计数法:1 cm3空气中所含浮尘的颗粒数,粒/cm3。

60.呼吸性粉尘:呼吸性粉尘是指能在人体肺泡内沉积的,粒径在

5~7μm以下的粉尘,特别是2μm以下的粉尘。

61.综合的防尘措施:即各个生产环节时都实施有效的防尘措施。例如,采用煤层注水,抑制煤尘的产生;改进采掘机械的切割机构,减少矿尘的产生量和分散度;用水抑制采掘、装载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矿尘;喷雾洒水使浮尘沉落;将集中尘源密闭、收集、排除;

通风除尘;清扫冲洗积尘,等等。

62.粉尘分散度(矿尘的分散度):全部矿尘中各种粒径的尘粒所占的百分比

63.风量自然分配:在风速不超限的条件下,这些复杂风网中各条分支通过的风量任其自然分配(即为自然分配的风量).在矿井通风网络中,按各井巷风阻大小进行的风量分配。

64.自然通风:由于自然因素所形成的通风叫自然通风

65.风机个体特性曲线:再额定转速条件下,将主要通风机的风压、功率和效率随风量变化而变化的关系,分别用曲线表示出来,即称为主要通风机的个体特性曲线。

66.势能(位能):物体在地球重力场中因受地球引力的作用,由于相对位置不同而具有的一种能量叫重力位能

67.绝对压力:以真空为测算零点而测得的压力称之为绝对压力

68.相对压力:以当时当地同标高的大气压力为测算零点测得的压力称之为相对压力,即通常所说的表压力

69.雷诺数:流体流动时的惯性力Fg和粘性力(内摩擦力)Fm之比称为雷诺数。用符号Re表示。Re是一个无因次量。

70.抽出式通风:就是将主通风机安装在回风井进行通风,矿内为负压。风流路线:进风井--进风巷道--工作地点--回风巷道--风井--通风机。

71.压入式通风:就是将主通风机安装在进风井进行通风,矿内为正压。风流路线:通风机---进风井--进风巷道--工作地点--回风巷道—回风井。

72.扩散器:抽出式通风时,无论是离心式通风机还是轴流式通风机,在风机的出口都外接一定长度、断面逐渐扩大的构筑物——扩散器。其作用是将主要通风机出风口的速压大部分转变为静止,以减少风机出风口的速压损失,提高主要通风机的有效静压。

73.游离瓦斯:游离状态也叫自由状态,这种状态的瓦斯以自由气体存在,呈现出压力并服从自由气体定律,存在于煤体或围岩的裂隙和较大孔隙(孔径大于10nm) 内。

74.吸附瓦斯:吸附状态的瓦斯主要吸附在煤的微孔表面上(吸着瓦斯)和煤的微粒结构内部(吸收瓦斯)。吸着状态是在孔隙表面的固体分子引力作用下,瓦斯分子被紧密地吸附于孔隙表面上,形成很薄的吸附层。

75.瓦斯喷出:是指大量承压状态的瓦斯从煤、岩裂缝中快速喷出的现象。它是瓦斯特殊涌出中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瓦斯在短时间内从煤、岩层的某一特定地点突然涌向采矿空间,而且涌出量可能很

大,风流中的瓦斯突然增加

76.有效吸程:风机工作时风筒吸口吸入空气的作用范围,称其为有效吸程

77.有效射程:从风筒出口至射流反向的最远距离称射流有效射程

78.反风装置:是用来使井下风流反向的一种设施,以防止进风系统发生火灾时产生的有害气体进入作业区;有时为了适应救护工作也需要进行反风。、设专用反风道反风;利用备用风机作反风道反风;风机反转反风和调节动叶安装角反风。

79.矿井通风网络图:用图论的方法对通风系统进行抽象描述,把通风系统变成一个由线、点及其其属性组成的系统,称为通风网络。

80.火灾发生的三要素:有可燃物存在、有足够的氧气和足以引起火灾的热源。

81.引火延迟期:瓦斯与高温热源接触后,不是立即燃烧或爆炸,而是要经过一个很短的间隔时间,这种现象叫引火延迟性,间隔的这段时间称引火延迟期(感应期),引火延迟期的长短与瓦斯的浓度、火源温度和火源性质有关。而且瓦斯燃烧的感应期总是小于爆炸的感应期。

82.节流效应:由于火灾的发生,巷道内的气体受热膨胀,流动阻力增大而造成空气质量流量减少的现象称之为节流效应

83.可控循环风:在低瓦斯矿中,当采掘工作面位于矿井的边远地区,原有通风系统不能保证按需供风,而该地区的回风的风质又比较好时,可以在局部通风系统的进、回风之间安置通风设备、设施和监控设备,对回风进行合理循环控制加以再利用,以增加用风地点的实际风量,此种通风方法称为可控循环风。

84.漏风:未经用风地点而经过采空区、地表塌陷区、通风构筑物和煤柱裂隙等通道直接流入回风道或排出地表的风量

85.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空气之所以能在矿井巷道中流动,是由于风流的起末点间存在着能量差。若这种能量差是由通风机提供的,则称为机械通风;若是由矿井自然条件产生的,则称为自然通风。

86.煤层瓦斯的生成(两个阶段):煤层瓦斯是腐植型有机物在成煤过程中生成的,主要可以划分为两个生成阶段

第一阶段:生物化学成气时期

在植物沉积成煤初期的泥炭化过程中,有机物在隔绝外部氧气进入和温度不超过65℃的条件下,被厌氧微生物分解为CH4、CO2和

H2O。

第二阶段:煤化变质作用时期

随着煤系地层的沉降及所处压力和温度的增加,泥炭转化为褐煤并

进人变质作用时期,有机物在高温、高压作用下,挥发分减少,固定碳增加,这时生成的气体主要为CH4和CO2

87.瓦斯在煤体内存在的状态(游离、吸附瓦斯)

游离瓦斯:以自由气体形式存在;

吸附瓦斯:分为吸着状态与吸收状态;

在现今开采深度内,煤层内的瓦斯主要是以吸附状

态存在,游离状态的瓦斯只占总量的10%左右

88.煤层瓦斯垂向分带:

当煤层直达地表或直接为透气性较好的第四系冲积层覆盖时,由于煤层中瓦斯向上运移和地面空气向煤层中渗透,使煤层瓦斯呈现出垂直分带特征

89.瓦斯风化带:“CO2-N2”、“N2”、“N2-CH4”三带统称瓦斯风化带。瓦斯风化带内的井、区为低瓦斯井、区。

90.甲烷带:位于瓦斯风化带下边界以下的瓦斯带。甲烷带内煤层瓦斯压力、含量随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增长,存在特殊瓦斯涌出形式:瓦斯喷出和煤与瓦斯突出。

91.煤的孔隙特征

92.煤的孔隙分类:

微孔:直径<μm,构成煤中的吸附容积

小孔:直径=μm~μm,构成毛细管凝结和瓦斯扩散空间

中孔:直径=μm~μm,构成缓慢的层流渗透区间

大孔:直径=μm~100μm,构成强烈的层流渗透区间

可见孔及裂隙:直径>100μm,构成层流及紊流混合渗透的区间

93.渗透容积:小孔至可见孔的孔隙体积之和

94.煤的孔隙率:吸附容积与渗透容积之和称为总孔隙体积,总孔隙体积占煤的体积的百分比成为煤的孔隙率

95.煤层瓦斯压力:煤层裂隙和孔隙内由于气体分子热运动撞击所产生的作用力

96.煤层瓦斯压力意义:煤层瓦斯压力是决定煤层瓦斯含量、瓦斯流动动力高低以及瓦斯动力现象的基本参数

97.煤层瓦斯压力测量原理:打一穿透待测煤层(或直接打在煤层中)的钻孔,插入一根测压管(5mm一12mm的铜管或10mm~13mm的镀锌铁管)后再把钻孔封堵好,在测压管的外端接上压力表,待压力稳定后就可以读取瓦斯压力值

98.煤层瓦斯含量:单位体积或重量的煤在自然状态下所含有的瓦斯量(标准状态下的瓦斯体积),包括游离瓦斯和吸附瓦斯两部分

99.煤层瓦斯含量影响因素:煤岩结构(如透气性)和物理化学特性(如

吸附性能) ;

100.煤层瓦斯流场:煤层内瓦斯流动的空间称为煤层瓦斯流场,在流场内瓦斯具有流向、流速和压力梯度和浓度梯度

101.矿井瓦斯涌出量是指在矿井生产建设过程中涌进巷道或管道的瓦斯量

102.矿井瓦斯涌出不均系数: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峰值与平均值的比值称为瓦斯涌出不均系数。

103.低瓦斯矿井: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小于或等于10m3/t且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小于或等于40m3/min。

104.高瓦斯矿井: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大于10m3/t或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大于40m3/min。

105.煤与瓦斯突出矿井: 矿井在采掘过程中,只要发生过一次煤与瓦斯突出,该矿井即为突出矿井煤层定为突出煤层。

106.煤与瓦斯突出:指煤与瓦斯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突然地连续地自煤壁暴露面抛向巷道空间所引起的动力现象。煤与瓦斯突出是煤矿最严重的灾害之一

107.煤与瓦斯突出的基本特征:

(1) 抛出的固体物具有明显的气体搬运特征。

(2) 突出物中呈现出明显的高压气体爆炸的特征

(3) 突出的孔洞具有一些特殊的形状。

(4) 突出过程中伴随有大量的瓦斯涌出。

108.保护层与被保护层:在突出矿井中,预先开采的、并能使其他相邻的有突出危险的煤层受到采动影响而减少或丧失突出危险的煤层称为保护层,后开采的煤层称为被保护层。保护层位于被保护层上方的叫上保护层,位于下方的叫下保护层。

109.矿井火灾:是指发生在矿井井下或地面井口附近、威胁矿井安全生产、形成灾害的一切非控制燃烧,是煤矿生产中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110.火风压:在矿井中,火灾产生的热动力是一种浮升力,这种浮力效应就被称为火风压。火风压就是高温烟流经倾斜或垂直的井巷时产生的自然风压的增量。

111.火风压的作用:高温火烟对矿井通风的影响就好象在其流过的上行或下行巷道里安设了局部通风机一样,它们的作用方向在上行风路中与烟流方向相同,在下行风路中则相反。

112.节流效应:矿井火灾时期,由于火烟的热力作用等的影响,主干风路以及旁侧支路中的风量往往会随着火势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如果由于火灾的发生,主干风路的进风量可能下降,这种现象称之

为节流效应

113.自热温度:也称临界温度,是能使煤自发燃烧的最低温度。

煤炭自燃倾向性是煤的一种自然属性,它取决于煤在常温下的氧化能力和发热能力,是煤发生自燃能力总的量度。

114.煤的自然发火期:是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的时间量度,即煤体从暴露在空气环境之时起到自燃(温度达到该煤的着火点温度)所需要的时间。

115.均压防灭火是采用风窗、风机、连通管、调压气室等调压手段,改变通风系统内的压力分布,降低漏风通道两端的压差,减少漏风,从而达到抑制和熄灭火区的目的。

116.开区均压:通常是指在生产工作面建立的均压系统,其特点是在保证工作面所需通风风量的条件下,通过通风调节实施,尽量减少向采空区漏风,抑制煤的自燃,防止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涌入工作面,从而保证正常生产的进行。

117.闭区均压:就是对已经封闭的区域进行均压,它一方面可以防止封闭区中的煤炭自燃,又可加速封闭火区的熄灭速度。

118.矿尘:粉尘在矿井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岩矿微粒统称矿尘119.浮尘:飞扬在空气中的矿尘,

120.积尘:从空气中沉降下来的矿尘

121.呼吸性粉尘是指能在人体肺泡内沉积的,粒径在5~7微米以下的粉尘,特别是2微米以下的粉尘。

122.矿尘浓度( C ),悬浮于单位体积空气中的矿尘量,mg/m3;123.产尘强度( G ),单位时间内进入矿内空气中的矿尘量,mg/min;

124.相对产尘强度( G’)每采掘一吨矿(岩)所产生的矿尘量,mg/t。

125.矿尘的分散度:在全部矿尘中各种粒径的尘粒所占的百分比。126.综合防尘(及方法):一、通风除尘二、湿式作业(1、湿式凿岩、钻眼 2、洒水及喷雾洒水3、掘进机喷雾洒水4、采煤机喷雾洒水5、综放工作面喷雾洒水6、水炮泥和水封爆破)三、净化风流(1、水幕净化风流2、湿式除尘装置)四、个体防护

127.节点:是指三条或三条以上风道的交点;断面或支护方式不同的两条风道,其分界点有时也可称为节点。

128.分支:是两节点间的连线,也叫风道,在风网图上,用单线表示分支。其方向即为风流的方向,箭头由始节点指向末节点。

129.路:是由若干方向相同的分支首尾相接而成的线路,即某一分支的末节点是下一分支的始节点。

130.回路和网孔:是由若干方向并不都相同的分支所构成的闭合线路,其中有分支者叫回路,无分支者叫网孔。

131.假分支:是风阻为零的虚拟分支。一般是指通风机出口到进风井口虚拟的一段分支。

132.生成树:它包括风网中全部节点而不构成回路或网孔的一部分分支构成的图形。每一种风网都可选出若干生成树。

133.弦:在任一风网的每棵树中,每增加一个分支就构成一个独立回路或网孔,这种分支叫做弦(又名余树弦)。

134.相对静压:指管道内测点的绝对静压与管道外和测点同标高的大气压力之差。

135.位压:指风流受地球引力作用对该基准面产生的重力位能。136.位压差:起末两断面上风流的位能差。

137.层流:指流体各层的质点互不混合,质点流动的轨迹为直线或有规则的平滑曲线,并与管道轴线方向基本平行。

138.紊流:是指流体的质点强烈互相混合,质点的流动轨迹极不规则,除了沿流动总方向发生位移外,还有垂直于流动总方向的位移。

139.均匀流动:是指风流沿程的速度和方向都不变,而且各断面上的速度分布相同。

140.通风特性(风阻特性)P60:某一井巷或矿井的通风特性就是该井巷或矿井所特有的反映通风难易程度或通风能力大小的性能。141.功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142.自然风压特性:指自然风压与风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性能。P80 143.自然风压的影响因素是:进风与回风空气柱的深度和平均密度。

144.扇风机的实际参数包括:实际风量、实际功率、实际效率等。145.流体的流动状态:受着流体的速度、粘性和管道尺寸等影响。P47

146.临界雷诺数:Re小于等于2000时,水流呈层流状态;约在Re 大于2000时,水流开始向紊流过度,故称2000为临界雷诺数;当Re大于等于100000时,水流呈现完全的紊流。

147.紊流的结构可分为:流边层、过渡层和紊流层。

148.工况点:风机的工作风阻曲线与特性曲线的交点。

149.比转数:是表示同类型扇风机在效率最高时风压系数与风量系数的关系的常数。比转数越大风量越高。

150.风网:由若干风道和交汇点构成的通风网络简称风网。

151.气体的扩散性:井下各种气体和空气互相混合的性能。P20

152.热力学第一定律:各种能量可以互相转换,但它们的总量保持不变,这就是能量守恒与转换的规律。

153.串联通风:由两条或两条以下的分支彼此首尾相联,中间没有分叉的线路叫做串联通风。

154.并联通风:二条或二条以下的分支自空气能量相同的节点分开到能量相同的节点汇合,形成一个或几个网孔的总回路。

155.角联通风、对角分支:在简单并联网的始节点和末节点之间有一条或几条风路贯通的风网,贯通的分支叫做对角分支。

156.影响湿空气的主要因素:实测的温度和绝对静压。

157.断面平均速度:由于总流断面上各点速度不相等,故采用一个平均值来代替各点的实际速度。P29

158.等容过程:就是在比容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所进行的热力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空气不对外做功,空气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等于内能的增加或减少。P26

159.等压过程:就是压力保持不变而比容和温度成正比变化的过程。

160.等温过程:就是温度不变而压力和比容成反比变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空气从外界获得的热量,等于空气地外界作出的功;或者说空气向外界放出的热量,等于空气从外界获得的功。

161.绝热过程:是空气和外界没有热量交换的情况下,所进行的膨胀或压缩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空气对外界做出的功等于空气内能减少,空气从外界获得的功等于空气内能的增加。

162.阻力功:气体在运动状态下,会显示出一定的粘性,还要受到边界的约束,从而产生与运动方向相反的阻力,气流因克服阻力所作的功做阻力功。

163.绝对全压:管道内单位体积的风流,在流动方向任一测点上,所产生的绝对静压和速压之和,叫做该测点的绝对全压。

164.相对全压:管道内风流中任一测点的相对全压,是指从管道外和测点同标高的大气压力算起的测点全压的相对值。

165.风阻特性(通风特性):就是该井巷或矿井所有的反映通风难易程度或能风能力大小的性能。

166.矿井总风量调节:对全矿总风量进行调节称为。

155.

1.矿井通风

2.绝对湿度

3.相对湿度

4.恒温带

5.地温梯度

6.通风机工况点

7.防爆门

8.摩擦阻力

9.局部阻力、冲击损失

10.等积孔

11.瓦斯的引火延迟性

12.相对瓦斯涌出量

13.绝对瓦斯涌出量

14.煤层瓦斯含量

15.煤层瓦斯压力

16.煤层瓦斯透气性系数

17.保护层开采

18.煤与瓦斯突出

19.“四位一体”综合防突措施

20.矿井火灾

21.火风压

22.均压防灭火

23.均压通风

24.回燃

25.自然发火期

26.呼吸性粉尘

27.综合防尘措施

28.矿井粉尘爆炸

29.矿井通风网络

30.通风机个体特性曲线

31.负压通风32.矿井的有效风量

33.上行风

34.下行风

35.通风局部阻力

36.通风摩擦阻力

37.瓦斯的引火延迟

38.矿尘的浓度

39.矿尘的分散度

40.矿井突水

41.矿井涌水量

42.全压

43.静压(静压能)

44.速压(动压)

45.卡他度

46.含湿量

局部风量调节:

47.矿井通风系统:

48.矿井等积孔:

49.自然风压:

50.专用回风巷

51.增阻调节法

52.矿井瓦斯

53.矿井瓦斯等级

(低、高瓦斯矿井)

54.瓦斯含量

55.相对瓦斯涌出梯

度(瓦斯涌出梯度)

56.瓦斯涌出不均系

57.煤与瓦斯突出

58.保护层与被保护

层(解放层与被解放

层)

59.矿尘浓度

60.呼吸性粉尘

61.综合的防尘措施

62.粉尘分散度(矿

尘的分散度)

63.风量自然分配

64.自然通风

65.风机个体特性曲

线

66.势能(位能)

67.绝对压力

68.相对压力

69.雷诺数

70.抽出式通风

71.压入式通风

72.扩散器

73.游离瓦斯

74.吸附瓦斯

75.瓦斯喷出

76.有效吸程

77.有效射程

78.反风装置

79.矿井通风网络图

80.火灾发生的三要

81.引火延迟期

82.节流效应

83.可控循环风

84.漏风

85.自然通风与机械

通风

86.煤层瓦斯的生成

(两个阶段)

87.瓦斯在煤体内存

在的状态(游离、吸

附瓦斯)

88.煤层瓦斯垂向分

89.瓦斯风化带

90.甲烷带

91.煤的孔隙特征

92.煤的孔隙分类93.渗透容积

94.煤的孔隙率

95.煤层瓦斯压力

96.煤层瓦斯压力意

97.煤层瓦斯压力测

量原理

98.煤层瓦斯含量

99.煤层瓦斯含量影

响因素

100.煤层瓦斯流场101.矿井瓦斯涌出量102.矿井瓦斯涌出不均系数

103.低瓦斯矿井104.高瓦斯矿井105.煤与瓦斯突出矿井

106.煤与瓦斯突出107.煤与瓦斯突出的基本特征

108.保护层与被保护层

109.矿井火灾

110.火风压

111.火风压的作用112.节流效应

113.自热温度

114.煤的自然发火期115.均压防灭火116.开区均压

117.闭区均压

118.矿尘

119.浮尘

120.积尘

121.呼吸性粉尘

122.矿尘浓度

123.产尘强度

124.相对产尘强度

125.矿尘的分散度

126.综合防尘(及方

法)

127.节点

128.分支

129.路

130.回路和网孔

131.假分支

132.生成树

133.弦

134.相对静压

135.位压

136.位压差

137.层流

138.紊流

139.均匀流动

140.通风特性(风阻

特性)P60

141.功率

142.自然风压特性

143.自然风压的影响

因素是

144.扇风机的实际参

数包括:实际风量、

实际功率、实际效率

145.流体的流动状

态:受着流体的速

度、粘性和管道尺寸

等影响

146.临界雷诺数

147.紊流的结构可分

为:流边层、过渡层

和紊流层

148.工况点

149.比转数

150.风网

151.气体的扩散性

152.热力学第一定律

153.串联通风

154.并联通风

155.角联通风、对角

分支

156.影响湿空气的主

要因素:实测的温度

和绝对静压

157.断面平均速度

158.等容过程

159.等压过程

160.等温过程

161.绝热过程

162.阻力功

163.绝对全压

164.相对全压

165.风阻特性(通风

特性)

166.矿井总风量调节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02017

第一单元环境元健康 1.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以及制定防治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l.环境,环境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它包括了。切客观存在的,与人类生存有关的自然以及各种社会条件。世界卫生组织公共卫生专家委员会给“环境"的定义是“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2食物链,指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食物是一种重要形式,自然界生物与生物之间,植物与动物之间,动物与人之间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索关系称之食物链。 3·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包括微生物、动物、植物及人类等)与非生物环境(空气、水、无机盐类、氨基酸等)所组成的自然系统。 4·生态平衡,是指在生态系统各个环节的质和量相对稳定和相互适应的状态称之为生态平衡。这种平衡是相对的,生态平衡一旦被破坏,将影响到生态系统的进化和发展,对人类的健康也带来影响。 5环境污染: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的环境质量下降,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生产条件,并对居民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以及潜在危害称为环境污染。 6·环境污染物,进人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 7·地球化学性地方病:在地壳的历史变迁中,地壳表层各种化学元素分布不均,一些地区某元素分布过多或过少,人通过水、食物摄取某元素的量不足、过剩或比例失调而导致的疾病称为地球化学性地方病,又称化学元素性地方病。 8·空气离子化,空气中的气体分子如氧、氮在一般状态下呈中性。当受到外界某些理化因子的强烈作用,其外层电子可跃出轨道而形成阳,该跃出的电子即附着在另一气体分子而形成阴离子。 9·公害病,因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区域性疾病称之为公害病。 10.生物富集作用,是指某些生物不断从环境中摄取浓度极低的金属元素 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体内聚集起来,使该物质在生物体内达到相当高甚至引起其他生物中毒的浓度。 11.一次污染物,是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理化性状未发生改变的污染物。 12·二次污染物,是指有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由于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的、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状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13·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14·次生环境,是指在人为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 15·大气中的和水蒸气能够吸收由地球发射的波长 较长的辐射,从而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这相同于人工温室作用,故称“温室效应"。 16·健康效应谱:当环境变异或环境有害因素作用于人群时,由于人群中各个个体暴露剂量水平,暴露时间存在着差异,个体在年龄、性别、体质状况(健康和疾病)以及对该有害因素的遗传易感性不同,可能出现各种不同的反应。人群对环境有害因素不同反应的分布模式,类似于金字塔形,构成了人群金字塔形健康效应谱。 17·半数致死剂量,是指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剂量。 18水体富营养化:当湖泊、水库水接纳过多含磷、 氮的污水时,水中磷、氮等营养元素过多,使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19·有效氯,是指含氯化合物中分子团中氯的价数大 于-1者均为有效氯,是具有杀菌能力的有效成分。 20·红斑作用,是指皮肤被紫外线照射后,局部出现 皮肤潮红现象。这是人体对?UV-B段紫外线的特异反 应。原发性红斑可在紫外线照射后立即发生:继发性 红斑在紫外线照射后6h-8h发生。红斑反应是由于皮 肤的上皮棘细胞层经紫外线照射后产生组织胺或类 组织胺物质,刺激神经末梢反射性引起皮肤毛细血管 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导致皮肤发红、水肿。 21.阈剂量,是指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少数个体出现 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绿低剂量。在此剂量 下的任何量都不应产生损害作用,故又称最小有作用 剂量(minimal?effect?level,?MEL). 22.22.高危人群:由于环境污染影响整个人群,其 中一些个体体质不同,而对污染物特别敏感,在同等 剂量下,这些人群出现某种健康损伤效应的反应明显 增加,这部分人群称高危人群。 23.23·光化学烟雾,是一种混合物的总称。它是由 汽车尾气排入大气中的?NOX、碳氢化合物受太阳紫外 线作用,发生光化学反应所产生的一种具刺激性很强 的浅蓝色的混合烟雾,属于二次污染物。其中主要成 分是臭氧、醛类和各种过氧酰基硝酸酯。 24.24·混凝沉淀,在天然水中加入混凝剂,使水中 的悬浮颗粒和胶体物质互相粘附聚合成较大颗粒,然 后从水中沉降下来,此过程称为混凝沉淀。 25.25·环境的自净作用,少量污染物一时性进入环 境,经过各种自然过程而消除或减少,可使环境复原, 这种环境功能即为环境的自净作用。 26.26·游离性余氯,是指加氯消毒一定时间(30分 钟以上)后,水中所剩余的游离性氯。 27.27·痛痛病,是指由于含镉稻米或直接饮用了含 镉的水而形成的慢性镉中毒,患者全身疼痛,日夜呼 叫,故名痛痛病。 28.28.水俣病,是由于长期摄入含有甲基汞的鱼、 贝类而引起的以神经系统疾患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是 世界上第一个被报道的公害病,因最早发生在日本熊 本县水俣湾地区故得名水俣病。 29.29·介水传染病:凡是能由水作为疾病传播媒介 的疾病称为介水传染病,它包括三大类:细菌性疾病、 病毒性疾病和一些寄生虫病。 30.30,功能蓄积,有些环境有害因素,进入机体后, 能较快地被分解并以多种形态迅速排出体外,不在机 体内蓄积,但该物质在靶组织或靶器官上产生的功能 改变可逐渐累积,从而导致机体对该物质的反应性增 强,功能或生化代谢改变加重,最终造成器官或组织 的损害,这称为功能蓄积。 31.31.需氯量,是指因杀菌、氧化有机物以及某些氯 化反应等所消耗的氯量。 32,剂量一效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摄入量(剂量) 与生物个体或群体中发生某种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33·剂量一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摄入量(剂量) 与某一生物群体中出现某种强度的生物效应的发生 率之间的关系,一般以百分率来表示,34.相加作用: 多种化学物同时存在时毒效应为各化学物分别作用 时毒效应的总和。 35,相乘作用:多种化学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效应超过 各化学物分别作用时毒效应的总和。 36拮抗作用:多化学物同存在时毒效应小于化学物 分别作毒效应的总和 37独立作用:由于不同性质的化学物由不同的作用 部位或靶官,而这些不同的化学物对作用部位、靶器 官产生的毒效应不相干、因而出现各自不同的毒效应。 38总悬浮颗粒物TSP是指空气中粒径范围为0.1微 米到100微米的颗粒物,是评价大气质量的常用指标。 第二单元营养与食品 1.营养生理需要量:指能保持人体健康状态,达到应 有发育水平和能充分发挥效率的完成各项生活和劳 动活动的人体所需要的热能和营养素的必要量。 2.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是在旧标准的营养素平均 供给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 摄入的参考值,其中包括四项内容,平均需要量、推 荐摄入量、适宜摄入量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2.蛋白质互补作用:将富含某种必需氨基酸的食物与 缺乏该种氨基酸的食物相互搭配而混合使用,使混合 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成分更接近合适比值。 3.必需脂肪酸EFA,指人体不能合成而又不可缺少的 多不饱和脂肪酸。 4.膳食纤维:指食物中不能被消化利用的纤维性物质。 5.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是由于热能和蛋白质缺乏而 引起的,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消瘦和水肿的营养缺乏病。 6.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指人体由于设施所引起的一种 额外热能消耗,是消化吸收食物营养时所需热能消耗。 7.食品的营养价值:指食品中所含营养素和热能所满 足人体营养需要的程度,包括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 及其相应比例适宜且易被人体所消化吸收及利用。 8.合理营养是指全面而均衡的营养及每日膳食中各 种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相互间比例恰当。 9.要素膳:是一种营养素齐全化学成分明确,无需消 化就能被肠道直接吸收利用的无渣膳食。 10.血糖指数分别使用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与相当量 的葡萄糖后体内血葡萄糖曲线下面积的比值乘以 100所得的值。 11.食物中毒: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 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 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12.食品添加剂: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 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 成或天然物质。 13.转基因食品: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 构成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所生产的食品食品原料及 食品添加物等。 第三单元职业与环境 1.职业病:职业病劳动者在执业过程中接触职业性有 害因素而直接引起的疾病,称为职业病。 2.局部振动病:是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所引起的以 手部末梢循环和手臂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疾病。 3.呼吸性粉尘: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五微米的粉尘颗 粒,一到达肺泡也能从呼吸道呼出,这类粉尘粒子称 为呼吸性粉尘。 4.空气动力学直径:在生产环境中,某种粒子a不论 其几何形状大小和比重如何,如果它在空气中的沉降 速度与一种标准b球形比重为1的粒子的沉降速度一 样的话,则b的直径就为a的空气动力学直径。 5.速发性矽肺:在缺乏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持续吸入高 浓度每立方米空气中几十至几百毫克高游离状态的 sio2粉尘,经过1到2年即发生矽肺者,称为速发性 矽肺 6.晚发性矽肺:在粉尘作业场所接触一段时间较高浓 度的二氧化硅粉尘后脱离了粉尘,作业时未发病,但 若干年后病变才表现出来,称之为离尘后矽肺或晚发 性矽肺。 7.慢性毒作用带:为急性阈浓度与慢性阈浓度之比值, 值越大说明有极轻微的毒效应到较为明显的中毒表 现之间发生发展的过程较为隐匿,不易被发现,故发 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反之,则发生慢性中毒的危 险性小。 8.急性毒作用带:是指半数致死量与极性阈浓度的比 值,值越小说明毒物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 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之亦然。 9.永久性听域位移:随着接触噪音时间的延长,会出 现在前一次接触噪音引起的听力改变尚未完全恢复 前便再次接触噪声,听觉疲劳则逐渐加重,听力改变 不能恢复而成为永久性听域位移。

教育学概论(按题型整理)讲课教案

教育学概论 名词解释、选择题 ·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研究如何更有效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一门科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的提出者是----孔子 ·《爱弥儿》的作者是-----卢梭 ·教育学的研究目的是揭示----教育规律 ·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是------赫尔巴特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 ·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这种教育起源论被称为---心理起源论 ·对终身教育提出系统阐述的是----保罗*朗格朗(法) ·下列不是原始教育的特点的是-----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的文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世界上最早推行义务教育的国家是-----德国 ·教育的本质:培养人 ·教育:是通过培养人的活动而作用于社会,它的特定功能或基本职能是通过人类已有文明的传授促使受教育者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从智力的沉睡状态进入激活状态,使其沉睡状态的潜能发展为动态的潜能,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教育活动的构成:从宏观角度看,教育活动由教育主体、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环境、教育途径六个要素构成;从微观角度看,教育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四个要素构成。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从狭义的角度来解释的教育,即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当代社会构成要素:自然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 ·人的特征: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指的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即个体在身心诸方面及其整体结构与特征方面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华师大现代汉语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声调:指的是依附在声韵结构中具有区别意义的音高变化。 2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的构词单位,是构词的备用单位。 3兼类:指在词义上有联系,并在不同的场合经常具备两类或两类以上的的词类的语 法功能的词。 4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不作句法成分的分句加上贯通全句的句调构成的。根据分句间的意义关系划分,复句可分为联合复句、偏正复句两大类。 5零声母:有一些音节的开头不是辅音而是元音,这就是说,它们的声母是“零”,所以把不用辅音充当声母的字称为“零声母字”。 6离合词:现代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拆开来使用,如“洗澡”、“理发”合起来算一个词,分开用时“我洗了个澡”,“我这个月理了两次发”,算两个词。这类词称之为离合词。 7词类:是词的语法性质的分类,划分词类的目的在于说明语句结构规律和各类词的用法,分类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三方面。 8紧缩句:是由复句紧缩而成,紧是紧凑,指语气上紧,隔开分句的语音停顿没有了,缩是缩减,指结构上有些词语被压缩掉了。是分句间没有语音停顿的特殊复句。 9辅音的发音部位:指发辅音时发音器官形成阻碍的部分,例如发辅音【p】时,上下唇形成对气流的阻碍,因此,双唇就是【p】的发音部位。 10成词语素:能够独立成词的语素叫成词语素,能够单独成词,也能够跟其他语素组合成词。 11活用:在特定的条件下为适应某种修辞上的需要,将甲类词偶尔或临时用在乙类词 上,这就是词的活用。 12句型:是句子的结构类,即根据句法成分的配置格局分出来的类。共分成两个大类:单句和复句。 13语流音变:在连续的语流中,一个音可能由于邻近音的影响,或自身所处地位的不同,或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而在发音上产生一些变化,这种现象叫“语流音变”。14语义场:若干具有共同核心义素的词语(以义项为单位)构成的聚合体,就是语义场,又叫词汇场,有时简称义场或词场。 15语法功能:词与词相结合的能力和词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 16语义指向:是句子中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主要指非连续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企业运营管理名词解释

企业运营管理名词解释 1、社会组织:所谓社会组织,是指具有特定目标和功能的社会化生产要素的集合体。 2、运作:将输入转换为输出的过程。创造产品和提供服务的行为。 3、生产与运作活动:把资源要素(投入)变换为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产出)的过程。 4、生产与运作管理:是对提供公司主要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运作系统进行设计、运行、评价和改进等管理活动的总称。 5、结构化要素:生产技术\生产设施\生产能力\生产系统的集成等. 6、非结构化要素:人员组织\生产计划\库存控制\质量管理\设备维护.结构化要素的内容及其组合形式决定生产系统的结构形式;非结构要素的内容及其组合形式决定生产系统的运行机制. 7、经济活动单元:需要占据空间的任何实体。 8、设施布置:在一个给定的设施范围内,安排多个经济活动单元的位置。 9、工艺专业化即把完成相同工艺的设备(工作地) 组成一个生产单位 10、对象专业化就是将所有的设备和工作地按产品加工装配的工艺路线顺序排列。 11、成组技术(group technology,GT)是按照产品或者零件在某种特征上的相似性把它们分组归类,然后在不同的设备群上进行加工的一种方法。 12、平面模型布置:硬纸板或塑料片按一定的比例做成各种样板,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布置 13、立体模型布置:用木料或塑料制成一定比例的仿真模型,进行全方位的 厂区布置,以反映布置的立体效果。 14、生产过程:狭义:从原材料投入到成品出产的全过程。包括工艺过程、 检验过程、运输过程、等待停歇过程和自然过程。广义:生产过程是指产品从生产技术准备工作开始,经过加工制造过程,直至产成品完工,所经历的所有活动过程。工艺过程:是以物理或化学方法对加工对象进行加工,使之达到所要求的使用性能的过程。它可进一步细分成工艺阶段和工序(毛坯制造、零件加工、产品装配)。运输、等待过程:发生在车间之间与工序之间。 存储过程:包括厂内原材料、半成品的存储,车间在制品的存储。 15、在制品:从原材料投入到产品产出的过程中,处于加工、停放状态的制 品,包括毛坯、半成品、车间在制品。 16、劳动过程:过程需人员参与,有工人手工完成、有工人使用劳动工具作 用于劳动对象,完成加工的过程;自然过程:不需人员参与,借助自然力作用于劳动对象,完成加工内容的过程。 17、工序:组成生产过程的最基本单位;指一个或几个工人在一个工作地上对一个(或几个)劳动对象连续进行的生产活动。按其作用可分为工艺工序、检验工序、运输工序等 18、工作地:由一定场地面积、机器设备和辅助工具组成,劳动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生产活动的地点。 19、生产阶段:按工艺加工性质划分的局部生产过程。 20、制造型生产,是通过物理的或化学的作用将有形输入转化为有形输出的过程。服务型生产,又称非制造性生产,其基本特征是不制造有形产品,但有时为实现服务而必须提供有形产品。流程式生产:指物料连续、均匀地按一定工艺顺序运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汇总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汇总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一、名词解释。 1、【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主要对象,分析健康与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研究不同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疾病发生、发展和流行的规律,探讨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改变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合理利用卫生资源的策略与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2、【健康危险因素】是指能使疾病和死亡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的因素,或者是使健康不良后果发生的概率增加的因素。 3、【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以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4、【健康促进】是指个人与其家庭、社区和国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励健康的行为,增强人们改进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能力的活动。 5、【营养素】是指食物中可给人体提供能量、机体构成成分和组织修复以及生理调节功能的化学成分。 6、【营养素供给量】是指为满足机体营养需要,每日必须由膳食供给的各种营养素的数量。7、【必需氨基酸】是指在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求,必须由食物供给的氨基酸(包括8种,亮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苏氨酸、蛋氨酸、色氨酸) 8、【膳食纤维】是指食物中不能被人体消化酶所消化的,且不被人体吸收利用的非淀粉多糖和木质素。 9、【维生素】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一类微量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以本体形式或可被人体利用的前体形式存在于天然食物中。

10、【合理营养】是指通过膳食及其加工烹调,向机体提供足够数量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并保持各种营养素之间的数量平衡。 11、【平衡膳食】是指由多种食物合理搭配并能全面达到营养需求的膳食,即膳食中各种营养素的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 12、【环境】指环绕于地球上的人类空间以及其中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物质因素及社会因素的总体。 13、【环境卫生】是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对象,阐明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并通过识别、评价、利用或控制与人群健康有关的环境因素,达到保护和促进人群健康的目的。 14、【自然环境】是天然形成的、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客观存在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15、【社会环境】由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人口、风俗习惯等社会因素构成。 16、【生物转化】是指环境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在其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进行代谢转化的过程。 17、【生物富集】是指某些生物从环境中不断摄取污染物,在体内逐渐蓄积和(或)通过食物链作用在各级生物之间传递、转移,使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相当高。 18、【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进入环境的污染物的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扰乱了生态平衡,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 19、【食源性疾病】定义为“凡是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致病因子(病原体)所造成的人体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的疾病。”

《体育概论》简答题-名词解释教案资料

名词解释第一章 1、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 2、竞技体育:是以竞技运动为手段来促进人身体和精神的协调发展的一种体育活动。 3、体育的本质:是指体育本身特有的不同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 第二章 1、体育的功能:是指体育这一文化现象对人和社会所发生会的有力作用和效能。 2、自然质功能: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走、跑、跳、投、攀登、爬越、悬垂和负重等各种运动形式, 可以看是体育最原始的形式。 第三章 1.目的:所谓目的,是实践主体在活动之前有意识设计的活动结果,是人的主体需要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 整合后产生并存在于人们观念之中的一种预期结果,是人们实践活动的一个必然的内在的规律性。 2.家庭体育:家庭体育是指以家庭成员为活动对象,家庭居室及其周围环境为主要活动场所,根据居室环 境条件与成员的需要与爱好,利用属于自己的余暇选择健身内容和方法达到增进身心健康的 目的,以促进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发展。 3、社区体育:社区体育是指以基层(微型)社区为区域范围,以辖区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 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感情为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 区域性体育活动。 第四章 体育手段:是人们为了强身祛病.娱乐身心以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采取的各种内容和方法的总称。 体育运动技术:为达到某种具体体育目的而完成的身体运动方法。 第五章 1、国际体育情报协会名词术语委员会出版的《体育运动词汇》把 体育科学定义:有关身体练习的全部知识,这些知识是同整个概念体系相联系并作为一种理论—它确定哪些可以预见,评价与证实社会生活实践中生物学的和精神的效果的原则。 2、体育科学体系:体育科学内部的结构及各学科之间相同联系和作用的关系。 第六章 体育人:(是指从事体育传播活动和体育教学的工作者)。 体育中介:(是指体育活动过程中支持‘体育人’与体育学习者相互作用的全部媒介)。 体育学习者:(是指那些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学习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人)。 第七章 1.体育文化:体育文化是在增加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点财富,包括与之相 适应的社会组织及规范体育活动中的跟中思想、制度、伦理道德、审美观念,还包括为达成 目标的各种改革举措及相应成果 2.体育文化的创新:实际上就是体育文化特质和从结的产生及社会的融入,由此引起的体育文化局捕获总 体性改变. 第八章 1、体育体制的长期性:是指体育体制的建设过程涵盖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2、体育体制的稳定性:是指体育体制一旦确立,不易受现实的短期需求而随意更改,这种体制要能够科学 地反映体育体制的运行的基本规律。 3、体育体制:是指国家组织管理体育的各种机构,各项制度和准则的总和。 4、机构:是指由专职人员组成的,专门从事某一工作的专业部门的构成。 5、职能:一般指人,事物和机构所具有的功能。 第九章 1.变商:指人处在变化不定的环境中的适应能力,人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成功的机会越大。 2.逆商:指人在逆境中的承受能力和能力,能承受逆境的压力,变逆境为顺境者就能成功。 简答题 第一章 1、体育概论学科的发展概况。(1)引进与移植 (2)探索与终结阶段 (3)挫折与停顿阶 (4)发展与丰富阶段 2、体育概论具有哪些特点?(1)宏观性和普遍性 (2)概括性或抽象性 (3)综合性(4)应用性 (5)创新性 3、体育概论课程学习的意义。(1)更新体育观念 (2)促进学科建设 (3)指导体育教学和体育改革实践 4、体育的多种属性。 ①健身性②教育性 ③文化性④竞赛性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

题第一章: 绪论 1.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2.语言: 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形式),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的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3.文学语言: 文学语言,又称标准语,是现代汉民族语言中经过高度加工并符合规范化的语 言。 4.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 代xx著作为语法规范。 5.方言: 方言俗称地方话,它是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是局部地区的 人民使用的语言。 6.基础方言: 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基础的方言就叫做基础方言。 第二章: 语音

从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负载一定意义的声音叫语音。 2.音高: 音高指的是声音的高低,它决定于发音体颤动的快慢。 3.音强: 音强指的是声音的强弱,它与发音体颤动的幅度的大小有关。 4.音长: 音长指的是声音的长短,它决定于发音体的颤动的时间的久暂。 5.音色: 音色又叫“音质”,指的是声音的特色。音色的差别主要决定于物体颤动所形成的音波波纹的曲折形式不同。 6.音素: 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它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 7.辅音: 辅音是气流在口腔或喉头受阻碍而形成的音素。 8.元音: 元音是气流颤动声带,在口腔、咽头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素。 9.音节: 音节由音素构成,是交谈时自然感觉到的最小语音单位。 10.声母: 声母,位于音节前段,主要由辅音构成。

韵母,位于音节的后段,由元音或元音加辅音构成。 12.声调: 声调,指的是依附在声韵结构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 13.音位: 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也就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的音类。 14.发音部位: 发音时,气流受到阻碍的位置叫做发音部位。 15.声母的发音方法: 指的是,发音时喉头,口腔和鼻腔节制气流的方式和状况。 16.调值: 调值指音节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形式,也就是声调的实际音值或读法。 17.相对音高: 相对音高就是用比较的方法确定的同一基调的音高变化形式和幅度。 18.调类: 调类是声调的种类,就是把调值相同的字归纳在一起所建立的类。 19.儿化: “儿化”指的是一个音节中,韵母带上卷舌色彩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 20.辅音音位:

运营管理复习材料

运营管理 第一章 一、运营管理(名词解释) 运营管理可定义为对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运营系统进行规划、设计、组织与控制。 二、运营管理的目标(填空、简答)运营管理的直接目标是增值。运营管理的最终目标是达到或超过顾客满意,在此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顾客满意是前提,只有达到或超过顾客满意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经济效益。 三、运营管理的实质(填空、简答)运营管理的实质可概括为三句话:通过有效管理实现增值,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基础上的资源高度集成,满足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特定的需求。 四、运营管理的特征(填空、简答) (1)集合性运营管理由多个可以识别的子系统所组成,如物资管理系统由计划管理子系统、库存管 理子系统、质量检验子系统等组成。 (2)关联性若干个体集中在一起,只能算一个“群” ,只有当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或相互作用时,才能成为一个系统。 (3)目的性一个现实的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实现一定的功能且有一个或多个目的,如果这些目的达 到它们的最大等级,就说实现了系统的最优化。 (4)环境适应性运营系统必须适应周围或外界环境的变化。 五、质量控制、费用控制、进度控制(名词解释) 1、质量控制: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称为质量控制。 2、费用控制:费用控制就是保证产品的价格既为顾客所接受,同时又为企业带来一定的利润。 3、进度控制:就是把运营中涉及的人员、物料设备、资金等资源在需要的时候组织起来、筹措到位,以保证适时适量地将产品投放到市场。 第二章 一、运营战略、运营策略、实际运营(名词解释、填空) 1、运营战略:运营战略是组织在组织系统的规划与设计、组织系统的运行与控制以及组织系统的维护与更新方面所做出的中长期谋划。 2、运营策略:运营战略是针对某一运营战略而形成运营模式。 3、实际运营:主要涉及组织内的产品、工序、方法、使用的资源、质量、成本、生产准备时间及进度安排等。 二、生产率(名词解释、填空)生产率:即投入产出比。生产率反映了产出(产品和服务)与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劳动、材料、能量及其他资源)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相对指标。 三、影响生产率的因素(论述、多选、简答)影响生产率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管理、资本、质量和技术等,其他影响因素,如标准化、工作场所的设计与布置、激励制度等。 四、例题计算(P25 某机械加工厂,一周内生产出10000单位的产品,产品售价为5元/单位。为生产这些产品投入了500个工时,工时费用为8元/小时。此外,还投入折合价值为5000元的原材料和1000元的管理费用。试计算劳动生产率和多要素(劳动、原材料和管理费用)生产率。 解: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预防医学重点 名词解释 1.医学模式:是人类对健康观、疾病观的总体概括,它从医学科学中抽象出某些特征,构成医学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指导医学工作者观察、思考、解释和解决医学科学中的问题。 2.健康观: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是在一定的医学模式下,人类对健康和疾病的本质认识。 3.健康:是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衰弱。健康是一种状态,健康和疾病是存在于一个连续统一体中的动态过程。 4.环境:围绕着某一中心事物(主体)并对该事物产生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即环境是某个主体周围的介质、条件和状况。 5.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被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其中许多因素是人体健康的必需条件,而某种元素含量异常,也会影响当地居民健康。 6.次生环境:由于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等活动,使天然形成的自然条件发生改变的物质环境,如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 7.环境污染: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组成和性质发生改变,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和转化,使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从而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生存、发展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潜在的有害影响的现象。

8.剂量-反应关系:有害物质的摄入量与摄入该化学物质的机体呈现某种生物学效应程度之间的关系。 9.剂量-反应关系:一定剂量的有害物质与在受影响群体中呈现某一生物学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的关系,一般以百分率表示。 10.空气污染: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空气中出现一种或多种污染物,并达到一定程度,超过其自净能力,对人类、动物及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空气状况。 11.暂时性听阈位移(TTS):人或动物接触噪声环境后听阈发生变化,脱离噪声环境一段时间后听力可恢复到原先的水平。 12.蛋白质生物学价值(BV):是评价食物蛋白质在体利用程度的最常用指标之一。为储留氮和吸收氮之比。 13.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将多种食物共同食用,用含氨基酸较多的食物搭配含氨基酸较少的食物,以提高食物中蛋白质的营养价值,称为蛋白质的互补作用。 14:平均需要量(EAR):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和生理状况的群体对某营养素需要量的平均值,膳食营养素摄入量达到EAR水平时,可以满足50%个体的需要。 15:推荐摄入量(RNI):指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和生理状况群体中绝大多数个体的需要,长期摄入达RNI水平时,可以维持机体有适当的储备。 16:适宜摄入量(AI):指通过实验或观察获得的健康人对某营养素

学前课程概论(复习题)

学前课程概论 1、幼儿园课程与中小学课程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答:从目标上看:整体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在原有基础上进步。 从内容上看:选择:生活化的、可感知的、基础的、启蒙的。不以抽象知识为学习重点。不以系统性为必然要求。加工,将内容趣味化、可经验。直接经验的积累和整理。从方法上看:保教结合、活动中学习、游戏中学习、生活中学习。与物的相互作用中学习可以获得物理经验、与人相互作用获得社会经验。思考可以获得数理逻辑经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从评价来看:评价的目的是诊断与教育、自己与自己比,在真实、自然的环境中进行评价、质性评价与量的评价相结合。侧重质的评价。 2.《纲要》和《指南》的幼儿园课程目标比较 答:《幼儿园工作规程》中 体育目标 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 健康领域目标: 1.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 2.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 4.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 《规程》中的语言目标: 培养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 《纲要》中的语言领域目标 1.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 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 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情; 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5.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规程》中的智育目标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 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 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纲要》中的科学领域目标 1.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3.能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过程和结果; 4.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 的重要和有趣; 5.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 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规程》中的德育目标 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 感, 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 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 开朗的性格。 《纲要》中社会领域目标 1.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2.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5.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规程》中的美育目标 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纲要》中的艺术领域目标 1.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2.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 验; 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3.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内容的范围是什么? 答:1、健康领域的教育内容范围: 基本动作: 走、跑、跳、钻、爬、攀登等大肌肉动作和生活自理、绘 画和手工中的小肌肉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生活卫生习惯: 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 自我保护和自理能力: 安全、保健、自我服务。 良好情绪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快乐地参加体育锻炼, 适应环境的能力。 身体器官。 科学领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好奇心,探究的兴趣和愿望,乐于参与科学探究活 动;有初步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尊重事实和他人的观点, 乐于合作、分享与交流;关爱自然和生命,有初步的资源 和环境意识。 科学探究 认识科学探究;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猜 想与假设,观察,实验与制作,搜集、记录信息,思考、 解释与得出结论,表达、分享与交流。 认识常见的材料和物品的特性、功能; 认识常见的交通工具; 认识常见的科学现象: 声、光、电、磁、力、弹性、沉浮、滚动、溶解、天文、 颜色的变化等科学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 形成初步的数概念:数、量、形、时间、空间。 工具及设计技术 探究各种工具的特性及其功能;经历技术设计的过程, 体验技术设计的关键步骤;发现不同结构与特性的物体及 其不同的运动形式。 3、社会领域 爱老师、爱朋友:交往技能、学会和睦相处、体验同伴共 处的乐趣。 爱集体:遵守幼儿园各种学习、生活、游戏规则。 爱家庭、幼儿园、爱家乡、爱祖国:认识环境,了解家乡 的特产、风景名胜;认识国旗、国徽、国歌;知道台湾、 香港、澳门是祖国的领土。 爱人民:接触和认识与幼儿生活相关的不同职业的成人, 培养尊重不同职业人们的劳动的情感;认识少数民族、知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绪论 1、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2、现代汉语:广义的包括各种方言,狭义的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标 准、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3、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 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4、方言:是语言内部的地方变体。 5、共同语:人类社会统一体所通用的语言。 6、能记:是能为人们以某种方式(如视觉、听觉)感知得到的外在形式; 7、所记:是符号形式所表示的意义或内容; 8、语系:依据共同历史来源划分出来的类别,同一语系的语言还可以依据亲疏关系划分出若干语族和语支; 语音 1、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就是语音。 2、音高:声音的高低,决定于发音体在一定时间内颤动次数的多少。 3、音强:声音的强弱,也叫音势或音量,决定于一定时间内音波振动幅度的大小。 4、音长:声音的长短,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音波持续时间的长短。 5、音色:又叫“音质”,指的是声音的个性、特色,音色的差别主要决定于物体振动所形成的音波波纹的曲折形式不同。(黄本) 6、音节:音节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听觉上最容易分辨出来的语音单位,也是自然感到的最小的语音片断 7、音素:是构成音节的最小单位或最小的语音片断,它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的。 8、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也就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的音类。 9、塞音:发音时发音部位的某两个部分完全闭合,从肺部出来的气流积聚在受阻碍部分,阻塞部分突然打开,气流迸裂而出,造成爆发色彩的音。 10、擦音:发音时发音部位的某两个部分靠近,形成缝隙,气流从缝隙挤出,造成摩擦音。 11、塞擦音:发音时发音部位的某两个部分完全闭合,阻住气流,然后逐步放开,形成一条窄缝,让气流从窄缝挤出,造成塞擦音。 12、鼻音:发音时软腭下垂,鼻腔通路打开,口腔里形成阻碍的两部分完全闭合,气流不能从口腔通过,转道鼻腔流出,发出鼻音。 13、边音:发音时舌尖和上腭的某一点接触,形成阻碍,舌的两边松弛、自然,气流沿舌的两边(或一边)流出,造成边音。

幼儿园课程概论-复习

幼儿园课程概论 第一章: 一、幼儿园课程概念。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学习的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总和。 二、幼儿园课程特点: 1、幼儿园课程的基础性、启蒙性。 2、幼儿园课程的全面性、生活性。 3、幼儿园课程的整合性 4、幼儿园课程的活动性与直接经验性 5、幼儿园课程的潜在性 三、幼儿园课程的分类: 学科课程、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经验课程 第二章: 一、什么是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是一种决定、改进课程的活动与过程,探讨形成、实施、评价和改变课程的方式、方法,主要有两种模式,即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 二、泰勒提出的四个问题。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三、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的代表人物。 目标模式:博比特过程模式:劳伦斯·斯坦豪斯·宾特雷伊 四、幼儿园课程模式设计取向。 1、学科中心取向 2、学习者中心取向 3、问题中心取向 第三章: 一、课程目标分类。 1、普遍性目标 2、行为目标 3、生成性目标 4、表现性目标 二、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 对幼儿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和对学科知识的研究。 第四章: 一、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原则。 目的性原则、适宜性原则、生活化原则、兴趣性原则、基础性原则、逻辑性原则。 二、幼儿园课程内容组织的方式。 (一)基本方法 1、论理组织法 2、心里组织法 (二)常用方法 1、纵向组织法 2、横向组织法

三、课程实施的取向。 1、忠实取向 2、相互适应取向 3、课程创生取向 四、影响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 1、课程计划因素 2、一线教师因素 第六章: 一、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原则及过程。 原则: (一)从课程评价的目的看 1、评价应有利于改进与发展课程 2、评价应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从评价的主体看 1、应以教师自评为主 2、重视家长的参与 3、要鼓励幼儿参与评价过程 (三)从评价的过程和方法看 1、评价过程应客观、真是、自然 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四)从评价结果看 1、正确的看待评价结果 2、切实发挥评价结果的作用 过程: (笔记)一般过程:集中问题→设计评价方案→实施评价方案→分析评价方案→解释资料、得出结论 (书本) (一)评价方案制定阶段 1、确定目的及评价内容 2、确定评价的程序、指标及标准 3、选择评价方法 4、确定评价人员的分工及合作 5、撰写评价方案 6、对参与评价人员进行培训 (二)评价方案实施阶段 1、搜集信息 2、整理信息 3、分析信息、得出结论 4、撰写评价报告 专题: 一、陈鹤琴物质活动课程中心思想。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体系包括三大方面,即或教育的目的论,活教育的课程论,或教育的方法论。 (一)活教育的目的论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总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 有民族共同语。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标准、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汉语作为一种语言,具有一切语言共同的属性。即从结构上说,它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从功能上说,它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2.现代汉语规范化:就是确立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明确的、一致的标准,并用这种标准消除语音、词汇和 语法方面存在的一些分歧 3.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4.-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 汉民族共同语。 5.文学语言:是经过加工、规范的书面语,是民族共同语的高级形式。现代汉语的文学语言不仅包括文 艺作品语言,也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著作的语言。文学语言主要在书面上,也在口头上为民族文化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各方面服务,它对民族语言的健康发展有极大地推动作用。 6.方言:是语言内部的地方变体,是语言的地域分支。 7.次方言:由于在同一方言内部仍存有语言分歧现象,常常把一种大方言再分列若干方言片,又称次方 言。 8.地点方言:次方言下再分成一些小的方言点称作“土语”,即地点方言。 9.共同语:人类社会统一体所通用的语言。 6 能记:是能为人们以某种方式(如视觉、听觉)感知得到的外在形式 7 所记:是符号形式所表示的意义或内容; 的交际职能能以实现的物质手段,语言必须凭借语音这个物质载体才能表达出来。一切语音都具有三方面的性质,即物理性质、生理性质和社会性质。 2. 出的声音就高;反之,声音就低。汉语的音调有高低升降的变化,主要是音高的变化。 3. 的幅度大,声音就强;反之,声音就弱。普通话语音的轻声和非轻声音节的主要区别就是音强的不同。 4. 反之,声音就短。在普通话中,轻声音节的音长要比非轻声音节短一些。 5.,指的是声音的个性、本质、特色,是一种声音区别于另一种声音的本质特征, 是用来区别意义的最重要的要素。音色是由发音体振动的不同形式(包括发音体的不同、发音方法的不同、发音时共鸣器形状的不同)决定的,只要其中有一项因素改变,就可以形成不同的音。 6. 出的就是音素。音素可以分为元音音素和辅音音素两大类,普通话语音共有32个音素。 7.塞音:发音时发音部位的某两个部分完全闭合,从肺部出来的气流积聚在受阻碍部分,阻塞部分突然 打开,气流迸裂而出,造成爆发色彩的音。 8.擦音:发音时发音部位的某两个部分靠近,形成缝隙,气流从缝隙挤出,造成摩擦音。 9.07/05塞擦音:发音时发音部位的某两个部分完全闭合,阻住气流,然后逐步放开,形成一条窄缝, 让气流从窄缝挤出,造成塞擦音。汉语里的塞擦音有j q zh ch z c 10.鼻音:发音时软腭下垂,鼻腔通路打开,口腔里形成阻碍的两部分完全闭合,气流不能从口腔通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