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水利枢纽

都江堰水利枢纽
都江堰水利枢纽

论都江堰水利枢纽

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县城,清代灌口镇)城西1.5km 处的岷江河床中。枢纽工程以下的干渠、支渠、斗渠,脉走支分于成都平原和部分川中丘陵地,形成巨大的灌区,创造着巨大的水利经济效益。

都江堰水利工程创建于公元前256年,迄今已有2258年的历史,它是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也是当今正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发挥着巨大经济效益的水利工程。二千多年前古代水利工程至今还在利用,而且发挥着远超往古的功能,在世界上“唯此一处”。人们高度赞誉这一伟大的古代水利工程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永恒的工程”。它所蕴藏的卓绝而丰富的科学思想,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辉。都江堰是中国的,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科学文化遗产。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将这个灿烂的中华文明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1 枢纽工程设施布局与功能

都江堰枢纽工程诸设施,分布在上自岷江上游干流在出山口与支流白沙河汇合处,下至内江宝瓶口止的3020m河床中。枢纽工程(也称“渠首工程”、“渠首枢纽工程”)的现况是: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坝、宝瓶口、外江节制闸、工业引水档水闸;辅助工程,百丈堤、二王庙顺水堤、人字堤等设施。

鱼嘴,主体工程最重要的设施。它决定着取够灌渠用水,并含沙量较少。当今鱼嘴是卵石水泥建筑物;它将岷江一分为二,外江(西)是岷江正流,内江(东)是成都平原灌渠的咽喉,故又称灌江。内江取水口处宽150m,外江宽130m。鱼嘴距上游白沙河口2050m,其间有靠东岸的“百丈堤”,是人工沙石工程,全长1950m,其功用是将洪水与所含泥沙逼向外江,并起到护岸、防止河槽摆动的作用。百丈堤的设置、鱼嘴的位置,起到了“分四六,平源旱”的作用,确保内江取足用水而又避免灌区发生洪涝灾害。

飞沙堰,主体工程又一重要水工建筑物。鱼嘴向南延伸为分水堤(又称金刚堤),是沙石垒筑的河心大堤,其堤两边有浆砌大卵石护堤工程,分隔着内、外江,下至710m 处为一缺口,宽240m,口处堰高2m。内江水涨、洪水带着泥沙由此湃流向外江(岷江正流),效果极佳,故称飞沙堰溢洪道,古称侍郎堰。飞沙堰与离堆之间还有一道人字

堤和64m宽的人字堤溢洪道(杨柳堰),仍然起着湃出内江洪水泥沙的作用。

宝瓶口,主体工程中一关键设施。距飞沙堰下口120m处是一山崖缺口。此缺口位于古灌县城墙西门——玉垒关下,是玉垒山麓被凿开的一个缺口。其底宽14.3m,顶宽28.9m,高19m。此处山崖上刻有水则。飞沙堰处的内江宽70m,此处狭窄,宝瓶口外河宽40~50m,故形成“瓶颈”,是成都平原及川中丘陵引水的咽喉。

内江从鱼嘴分水,在金刚堤与东岸玉垒山坚硬赤砾岩逼流下迅速流经飞沙堰至宝瓶口,急流受缺口所阻,形成一大洄水沱(伏龙潭),壅水超过水则(水位标尺)14划,洪水即从飞沙堰溢出,湃去外江。水位14划时,流量为385 m3/s,足够灌区春耕用水。宝瓶口与飞沙堰,形成一个自然节制闸,确保灌区不受洪涝灾害。

飞沙堰上口斜对着内江左岸的玉垒山脚下的虎头岩,由此而上至二王庙山门脚下是一段岸长400m的弯道,今有用混凝土和浆砌大卵石筑成的“二王庙顺水堤”,高9.1米,顶宽4.6~3.2m,起着护岸和导正水流的作用。

外江节制闸,内、外江引入流量分配节制闸。此为渠首处一显眼现代水工建筑物。都江堰渠首是大型无坝引水工程。一年四季,岷江水量在变化,为引水灌溉,或堵截江流掏挖内、外江河床沉沙,古人用竹笼杩槎调节。鱼嘴前,向东岸,向西岸,使用大竹笼盛卵石,用三根木桩支撑杩槎,一个个排开去,封住内江口、外江口。清明节后春灌,砍去内江杩槎,江水流入灌区,成都平原耕田插秧;冬季岁修时,封住内江口,掏挖飞沙堰对面凤棲窝处沉积的沙石(下埋卧铁,年年挖至此)。竹笼杩槎,就地取材,虽易办,也易损,常被岷江洪水冲毁;以往,洪水过后,立即修复竹笼杩槎。1974年4月,在鱼嘴尖端下78m处建成外江节制闸,长104.4m,8孔,电动启闭各孔大钢板闸门。建闸之前,多番试验,钢闸门代替杩槎而未改变原河道流势及内外江分流、分沙比例和内江漂木流送的规律(今岷江上游已封山育林,不再漂木)。此闸设置,确保了对江水分流的不间断调节,以免洪水入内江成灾。

工业引水挡水闸,渠首处又一显眼的现代水工建筑物。此闸位于飞沙堰坝尾170m 处,闸门8孔,每孔宽12m,总宽105.8m;闸上为白墙黄瓦“廊桥”,两端有重檐飞甍“桥头亭”,十分美观。由于都江堰灌区的扩大,城市工业用水的增加,又要维护飞沙堰固定的堰高坝长规制和景观,1963年在飞沙堰坝尾建成工业用水的引水工程,在内江断流岁修时引外江水入离堆公园下的暗渠,流经1502m注入宝瓶口下、走马闸上游的内

江中。1992年;将原临时性挡水设施改建为挡水闸。平时关闸拦水,洪水时开闸泄洪排沙。此闸使内江引水量增加40~46.5 m3/s,满足了成都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的需求。

渠首枢纽工程诸设施,不仅布局合理,科学,效能巨大而互相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实现着分水、溢洪、排沙,将足量的清水引入灌渠的总体设计思想和配置原则。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大支流,发源于岷山山脉的弓杠岭(古称羊膊岭,今四川松潘县境),河源海拔4000m,都江堰渠首高程730m,其间距341km,纳入大小河流138条,水量充沛,水流湍急,夹带沙石多,年平均来水量150.82亿m3,年均输沙量1300万吨(折合650万m3);上游积水面积达25820 km2,“千里岷山雪”,夏季常遇江水猛涨。洪峰达7700 m3/s,经鱼嘴分水,飞沙堰和杨柳堰(原在金刚堤中段还有平水槽,1962年填塞)溢洪,只有10%的水量入宝瓶口。岷江中沙石,经分沙、飞沙,只有8%的入宝瓶口。由此可见,诸水工设施功能之巨大,高效。正因将洪水与沙石两大难题解决得好,都江堰历久不衰。

表1 都江堰渠首工程功能分表

2历史上枢纽工程的维护与改进

当今水利工程的科学技术的主要之点应是:工程规划应全面考虑,水利资源的控制、开发和利用进行合理安排,根据需要和当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可能的条件选择合理的使用方式与工程规模,设计安全、经济、运用和管理都方便的工程布置的最佳方案;其实施原则应是在保证规划目的全面实现的前提下,易行、节约,最大限度地做到安全,经济,高效。倘若我们以此去审视都江堰枢纽工程诸设施的布局、构件与各自的功能,无不令人赞叹称绝。

都江堰渠首枢纽工程的总体规划思想,科学的实施原则,以及诸水工建筑物分布的格局,均是在历史上形成了的。二千多年来,随着历史经验的总结,社会的需求和建材的更新,枢纽工程诸设施都有一个不断追求完善、永固、高效的历史进程。

都江堰渠首处,是岷江出山口,是成都冲积扇平原的顶端。成都平原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岷江流经其间,治岷江水患,兴平原水利,都江堰渠首河段是“控其领,扼其喉”的最佳处。

成都平原北部边缘与传说的大禹故乡石纽(在今北川县)毗邻。汉代著作《禹贡》记载,禹曾经“岷山导江,东别为沱”。禹治川西洪水,开渠将岷江水分流,向东导入沱江。汉代《蜀王本纪》载,春秋末(公元前七世纪),“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鳖灵决玉山,民得安处”。玉山,今玉垒山。鳖灵,古蜀国望帝的相,后因治水有功得民拥戴取代望帝,建开明王朝。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载:“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鳖灵治水,主要目的是消除水患。

公元前276年秦国灭亡蜀国。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为安定社会秩序,建设秦国统一天下的大后方,十分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治水兴农,发展交通。他亲自勘察岷江上游,至氐道北(今松潘),然后“因高卑之宜,驱自行之势”,在玉垒山下的河床中兴建水利工程。《史记·河渠书》载:“蜀守李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享其利。”作者司马迁曾实地考察过都江堰。《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更为详细:“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岷山多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又溉灌三郡,开稻田……乃至湔堰上分穿羊摩江,灌江西,于玉女房下白沙邮作三石人,立三水中。与江神要,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由此可知,李冰治水的指导思想是将治水患与行丹、灌溉、漂运木竹等兴利并举,是综合开发水资源的思想;治水工程的选点科学,是

最佳处;工程设施,“壅江作堋”和凿离堆、穿二江。所谓“堋”,宋高丞《事物纪原》解释:“蜀人谓堰为堋”,可知堋就是江中分水的堤,即今鱼嘴金刚堤一类建筑物。凿离堆,即将玉垒山麓凿开一缺口,引江水入灌区,分离的部分山体谓离堆。此缺口,即今宝瓶口。李冰又修沟渠,与平原上的自然河道相沟通,形成自流灌溉网;为灌溉外江以西的田土,凿羊摩江;在内江、外江、羊摩江的取水口处,各立一石人。石人的主要功用是测水位,水竭至足,不够灌溉用水;水盛没肩,预示将发生洪涝灾害。这就是历史上最早的水则。《华阳国志》所记载的都江堰不一定是李冰创建时的情况,但是渠首枢纽工程的总体设计思想,主体工程由一组水工建筑物有机配合的原则及其分布格局在李冰创建时已经奠定了。1974年3月,在外江闸下游130米处施工,从4.5米深处挖出东汉建宁元年(168年)雕刻的李冰石像。石像高2.9米,前胸及两袖刻有隶书文字:“故蜀郡守李府君讳冰”,“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掾”,“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 水万世焉”。此文物是李冰创建都江堰和古代管理都江堰制度的有力依据。

李冰创建的都江堰,二千多年来不仅受到合理的利用,科学的保护,而且将其发展、完善。鱼嘴有一个上下移动的历史进程,李冰作的堋口湔堰,在今白沙河入岷江处,以后鱼嘴下移至今二王庙、索桥以下,当今鱼嘴的位置定于1936年;古代鱼嘴建造,“累石子作长汀以遏水”,元明两朝曾为用打木桩填卵石上压石条铁板大铁龟大铁牛追求永久牢固而争论了几百年,但终没有解决问题,1935年都江堰管理处处长张沅主持,将鱼嘴向外江西移20米,深挖基础,用大木排架、卵石、混凝土,浇成流线型新鱼嘴,使用至今,完好无损。1961年岁修工程中,渠首和灌区多采用卵石混凝土及水泥沙浆砌卵石堤埂,代替竹笼卵石埂临时性工程;1964年,改造人字堤为混凝土卵石;同年,飞沙堰也改原大方木柜装卵石打木桩的“安羊圈”技术为2.5m见方、厚40cm的混凝土隔墙密填卵石沙浆砌牢技术;1971年彻底清理使用了二千多年的宝瓶口伏龙潭,并用钢筋水泥衬护加固离堆崖壁;1974年建成的电动外江节制闸,代替了鱼嘴前的竹笼杩槎,调水操控更如人意,提高了效率;现代的水位标尺比古代水则更为精确,等等。二千多年来的变化,“万变不离其宗”,即所含的科学原理没有变,枢纽主体工程没有变,始终有鱼嘴金刚堤,有内江外江,有飞沙堰溢洪道,有伏龙潭宝瓶口,而且人们至今仍遵循着“深掏滩、低作堰”;“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的“六字诀”、“八字格言”的古训进行维修和保护,所以渠首处虽然见到电动钢板闸门,钢筋水泥建材,但都江堰仍然是名符其实的

古代水利工程。其间的变化,是社会文明的发展,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与时俱进,继承和弘扬着这珍贵的文化遗产。而且,人们始终遵循着一条治水原则“乘势利导”,一条施工原则“因地制宜”,所以都江堰始终保持着“费省而效宏”的优点和特点。

都江堰枢纽工程如此卓绝,强有力地控制着灌区的防洪与灌溉,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古代,它不仅防洪消灾,行船、漂木,而且大利于农业发展。自从有了都江堰,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号为陆海”,四川有了“天府之国”美名。天府,就是天堂,就是皇帝的府库、粮仓。历代成都平原都是国家生产粮食的基地之一。汉代时,都江堰“溉田万顷”。清朝末年,溉田300万亩。新中国成立后,大力保护和科学发展,七十年代打通成都东边的龙泉山脉,将灌渠引向川中丘陵地区,这是旷古未有的大发展。当今都江堰向37个县、3000多万人供应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城镇生活用水、旅游景区用水,灌溉农田1008万亩。据发展规划,控灌面积为1500万亩,发挥远超往古的社会效益。

3 维护都江堰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都江堰是中华民族缔造的优秀科技成果,我们应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泽东语)。科学的东西,社会又需要,能永久。都江堰枢纽工程,十分科学;加之人们持续不断地合理的管理与维修,所以能“经久不衰”。

都江堰渠首枢纽工程诸设施的形状和位置布局所蕴藏科学性,就是与所选点环境相适应的合理性。李冰创建都江堰,其枢纽工程的选点与设置,考虑的中心点是:“因高卑之宜,驱自行之势”。高卑之宜,指岷江从源头到出山口及从白沙河入口处到宝瓶口一段河床的地形与坡度。自行之势,指岷江水流之势。从岷江的具体情况出发,从成都平原防洪兴利的需要出发,创建的枢纽工程是符合于客观实际的,所以它科学,因而能运用二千多年,不像国内外的其他古代水利工程早因泥沙淤塞而堙废了。

历史上的都江堰枢纽工程,适应于历史上的岷江水流情况。这个水流情况包括:因地形的高卑,河床的陡降所含的沙石;因上游的流域面积和森林覆盖率所带来的流量与流速。

倘若,岷江的情况变了,大变了,或者沙石剧增,或者河水大减,甚至如有的河流一样枯竭、断流,都江堰枢纽工程还适用?岂不报废了吗? 这实际上是一个生态环境带来的问题。

都江堰以上的岷江河势,每半公里水面平均下降4m的陡斜河床是不易改变的,但江水流量、流速、所含的泥沙量则相对容易改变。只要上游生态遭到破坏,岷江即会显现险象。

历史上,岷江上游是莽莽林海。上游积水面积2.5万km2,森林覆盖率,元代时达50%,明清两代由于修城垣、烧炭、木商贸易,原始森林锐减,尤其是近代的商贸使林木大遭砍伐。1912年70余家木商云集汶川、茂县,采木274万m3,几乎将岷江及主要支流两岸林木砍伐殆尽。1949年,岷江上游森林覆盖率下降为30%;五十年代后30年,上游伐木5895万m3,森林覆盖率陡降为18.8%,其破坏生态的势头十分严峻。

岷江上游生态的破坏,直接影响着都江堰水利。岷江水量因之变化,如下表所示:

表2 上游生态变化与岷江水量减少

说明:据四川省地方志编委会编纂《都江堰志》制表

由于岷江上游生态的破坏,不仅岷江水量减少,而且因水土流失使河水中泥沙骤增,河床增高,灌区中灌渠的泥沙淤塞也十分严重,一入雨季,渠首段、灌区干渠的防洪均是每年夏季时刻警惕的要务。

都江堰枢纽工程之科学,就在于“乘势利导”,从而实现对水资源综合开发、合理使用。上游生态破坏,岷江这个“势”,必然改变。所以,维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都江堰。

都江堰的永恒,需要上游的生态环境维护;自从创建了都江堰,也创造出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春水绕蜀城、江村事事幽”的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十分关心的大问题。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这个问题,

近几年来大倡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岷江上游早已封山育林,原来的伐木工人已转变为治理荒山水土、植树造林的能手。都江堰自创建时就具备的“漂木”功能,当今已完全消失。都江堰的生态环境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这方面还得加强而且持续下去。

在岷江水减少,而灌区扩大的情况下,要保证都江堰枢纽工程永远持续地发展下去,发挥最大的功能,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如对岷江上游来水的调节与反调节、新材料的使用和水工建筑物的改进、电子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进一步运用等等,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采取相应的工程技术措施,遵照世界文化遗产公约和中国水利法规为世界人民保护好这份文化遗产,为民谋福,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 1 都江堰建于公元前256年,2200多年来,至今仍在发挥它的巨大效益 Dujiangyan Dam was built in 256 B.C. amazingly it is still in operation after 2200 years 介绍来自网络资料: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建过程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

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1、宝瓶口的修建过程 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 叫“离堆”。 之所以要修宝瓶口,是因为只有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才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 2、分水鱼嘴的修建过程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为了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修建者李冰在开凿完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由于分水堰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 鱼嘴的建成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

都江堰故事

都江堰故事 2004年大修都江堰工程 1936年洪水后的都江堰 工人们编织竹笼(1934年)

人们从临时搭建的杩槎上行走(1934年) 1933年叠溪海子溃坝后第四天情景(只剩一个桥墩,人们称为“神仙墩”) 溃坝后民工们在做编竹笼的准备工作(1934年)

丁宝桢雕像 2000多年前,秦太守李冰修都江堰,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里,都江堰并非一劳永逸的水利工程。它,也在历朝历代中,与洪流做斗争。在斗争中,都江堰变得越来越坚固,庇护着天府儿女。 今天,让我们通过文献资料和专家讲述走近历史,看看古代的都江堰是如何抗击洪流的。 【元朝】 洪水多次冲毁都江堰吉当普铸1.6万斤铁龟镇水 中国古代的四川官员,都上演过与水斗的故事。 元朝的一次洪水来袭,再次让都江堰很受伤。为了治水,时任四川肃政廉访使吉当普把都江堰的堰体由竹笼结构改为铁石结构,对后世治堰产生巨大影响。那次改造都江堰,四川肃政廉访使吉当普用铁16000斤铸成铁龟,立于鱼嘴镇水。 吉当普,蒙古族人。1334年,任四川肃政廉访使。 吉当普到川后,很重视都江堰水利工程。他调研时了解到,都江堰岁修工程质量差,只有9个月就被洪水冲毁。当时,都江堰渠首岁修工程点多达132处,每年征调民兵劳力数百人,大修时最多达到1万余人。还规定每人服役70天,不服劳役的按日交纳3串代役钱。如此一来,富者困于交钱,穷者困于出力,修堰官吏又多贪污。 为了解决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吉当普亲自查勘访问,得知岁修的要害达32处。于是,他与时任灌州判官张宏商议,设计砌石结构以改造渠首工程,增加其耐久性以减少岁修劳役负担。为了试验砌石结构的可靠性,张宏还自己出钱在小河上作出了模型试验。 1335年11月,吉当普主持的都江堰历史上著名的特修开工。用了5个月时间,动员石工和铁匠700人,木工250人,普工(包括军工)3900人。开山取石百余万条,用石灰6多斤,桐油3万多斤,铁65000斤,麻5000斤。耗用粮食1000余石,人工和材料费用共计49000串钱。 吉当普大胆改革工程结构,曾受到守旧势力的阻挠与破坏,或决三洞之水以灌其次,或毁都江之石以坏其成。但吉当普不为所动,坚持完成了施工。完工后,不但灌溉用水源得到了保证,而且设立了几千处水力加工作坊。这次特修后,工程维持了40年,明代几次大修改造,都以吉当普的方案为基本模式。 或许,对都江堰水利工程有所了解的人都还记得,曾流传过都江堰埋有镇水铁龟、铁牛、三神石人等故事。传说中的铁龟确有其事,《都江堰志》记载,这个铁龟正是由吉当普所铸,重达16000斤。该铁龟置于砌石鱼嘴上,以求镇水。但是,因铁龟鱼嘴建筑在砂卵石河床上,基础被急流淘空,终被冲入洪流中不知所终。后来,岁修和大修都江堰期间,出土过不少文物,比如石人,但是铁龟成了一个传说,一个千古之谜。

海绵城市与都江堰生态智慧 (1)

浅析都江堰古城水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经验及启示 Brief analysis on ancient city of Dujiangyan water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摘要:都江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所在地,其在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古城选址与规划、空间格局、景观营造、文化传承等方面探讨了都江堰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建设经验和启示。这些古城水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经验值得现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参考和借鉴。关键词:生态基础设施;都江堰;古城;水环境;经验 Abstract:Dujiangyan is a famous landscape and cultural city in China, and where is home to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Dujiangyan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Have a lot of experience on the water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Discusse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Dujiangyan on the ancient city site selection and planning,spatial pattern,landscape construction and cultural heritage. Dujiangyan City water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follows the idea of natural philosophy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which combines the flood control system, flood control technology with the water control culture to build sustainable water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with the the function of ecology,aesthetics and cultural function.The experience of ancient city water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s worthy for modern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reference. Key words: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Dujiangyan, Ancient city, Water environment, Experience, Enlightenment 李 姝 LI Shu 姜 涛 JIANG Tao 舒 茜 SHU Xi 陈其兵* CHEN Qibing 水文环境是城市重要的自然要素,其对城市的选址布局、空间形态、景观营造等有着重要的影响。与水文环境相适应的城市形态关乎到城市的安全构筑与人地和谐关系的建设[1]。自古以来,城市文明的出现就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发展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文环境的综合整治情况。良好的水文环境离不开城市水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其不仅是城市文明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具有重要的美学、生态、社会、文化价值,而且在关乎城市兴衰存亡的城市防洪和经济发展等方面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从水生态基础设施的角度探索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经验具有重要意义。历史上有很多成功的正确处理人与水文环境关系的例子,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这方面的优秀代表。这一古老的水利基础设施由先秦蜀郡太守李冰率众开凿于公元前256年前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仍然有效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仅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替代的水生态基础设施,而且提供了防洪、灌溉、水产、旅游、教育等多种复合功能,为成 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提供了重要保障。其中位于都江堰水利工程渠首的就是因水而兴的历史文化名城都江堰,一座具备完善水生态基础设施的“水城”,深刻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处理水文环境过程中所体现的生态智慧,是古人生存艺术的体现[2]。有学者对都江堰古城的城市形态、景观营造、风景名胜、建筑设计等进行了研究[3-6],也从遗产、旅游、文化等视角对都江堰城市建设进行了探析[7-8]。本文试图探索古城建设中的水文环境适应性,从古城选址与规划、空间格局、景观营造、文化传承等分析水文环境与古城的密切关系,总结古城在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累的历史经验,为现代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启示。 1研究区域与方法 1.1研究区域 都江堰市古称灌县,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与岷山山脉交界处。城市北部为高山,西南部为低山丘陵,东部为冲击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战国末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

历史:都江堰

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该大型水利工程现存至今依旧在灌溉田畴,是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其以年代久、无坝引水为特征,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这项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动排沙(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进水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等问题,消除了水患。1998年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灌溉区域已达40余县。人们为了纪念李冰父子,建了一座李冰父子庙,称为二王庙。[1]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关于都江这一名称的来源,《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的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2] 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在位期间,蜀郡郡守李冰率领蜀地各族人民创建了都江堰这项千古不朽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都江堰工程至今犹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灌区范围的扩大,从1936年开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浆砌卵石技术对渠首工程进行维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设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没有改变,都江堰以其“历史跨度大、工程规模大、科技含量大、灌区范围大、社会经济效益大”的特点享誉中外、名播遐方,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世界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3] 都江堰水利工程事件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司马迁考察都江堰,他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了李冰创建都江堰的功绩。 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设兵护堰,开创以后历代设专职水利官员管理都江堰之先河。 元世祖至元年间(公元1264~1294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从陕西汉中骑马,马可·波罗游历都江堰,后记录在《马可˙波罗游记》中。 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考察都江堰以行家的眼光,盛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作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都江堰水利岷江排沙洪灌溉 【论文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了都江堰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构造原理,浅析了修建都江堰的重大意义。 都江堰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区以西的岷江上游。是在战国末年,由时任秦国蜀郡郡守的李冰及其子主持建造的。它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唯一以无坝引水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具有引水灌溉、防洪排沙以及水运、城市供水的多重效用。整个工程可分为渠首和灌溉水网两大系统,渠首又由鱼嘴(分水堤坝)、飞沙堰(泄洪排沙道)和宝瓶口(引水口)等三项主体工程以及金刚堤、人字堤等附属建筑组成。两千多年来,由于都江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为什么称都江堰,都江是哪条江呢?《蜀水考》说:“府合,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人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 为什么要修宝瓶口? 只要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这样既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玉垒山山石坚硬,民工们用铁具凿、挖、撬,工程进度极其缓慢。后来,一个有经验的老民工建议,应当在岩石上开一些沟槽,然后放上柴草,点火燃烧,岩石在柴草的燃烧下就会暴裂,可以加快挖的速度。实践证明这个办法非常有效。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在玉垒山开凿了一个20米宽、40米高、80米长的口子,因形状很像瓶口,因此叫“宝瓶口”。奔流不息的岷江水通过宝瓶口源源不断地流向东部旱区,这样,东部的农田得到了灌溉。都江堰的第一大工程终于完成了。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室瓶口,怎样才能让水更多地往东流入宝瓶口呢?从而引出要修分水鱼

都江堰心得5篇汇总

都江堰心得5篇汇总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都江堰的心得1 水之道,是无数文化分子聚在一起,合成文明的物质,再构成精神的砖石,最后筑成有哲理高度的城墙,守护民族的脊梁。 --题记 滔滔岷江,绵绵不绝,沿溯阻绝,蜿蜒奔腾。当流入成都平原时,忽然变得温柔驯顺起来,滋润着当地的人民。旱涝无常的四川从此成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创造这个奇迹的,就是都江堰。 在都江堰,岷江似乎展示出了关于水的一切魅力。既宏大雍容,又可掬可捧;既狂野奔腾,又温柔驯顺;既柔又刚,刚柔相济,是那么矛盾,又是那么和谐。能够将治水发展到如此高度的唯有李冰;能够将治水的哲理领悟到如此朴实透彻的,也唯有余秋雨先生。从历史上为官角度来讲,李冰无疑不是最清明能干的,但是他绝对是最原始朴素的。他是蜀郡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江边,他完成了“守”字的原型。这样的朴素直接,这样的冰清玉洁,足以令现代化的文明深思,也足以令余秋雨先生深思。的确,他在政治上并无多大建树,但是那种清廉正直的政治作风,足以令后人肃然起敬,也像这滔滔江水一样,浩气长存。 李冰从来不是专家,他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公式和定理,却总结出了直到20世纪都还是水利工程的圭臬的真理:“深淘滩,低作堰;遇弯截角,逢正抽心。”这既是治水的圭臬,又是治人治世的真理。唯有顺

从历史大势,才能兴旺发达;唯有顺从人民名义,才能繁荣富强;唯有顺从自然规律,才能和谐发展。面对这世间万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余秋雨先生陷入了沉思。 眼前,是滔滔不绝的滚滚江水;心中,又激荡出古时道家的哲学奥义。和谐,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世间万物,唯有和谐,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发展。在现代文明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发展,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对现代化的文明最朴素、也是最深刻的反思。我们的文化中曾经蕴含着很多的真理。我们现在要将这些传承下去,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我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在文明的冲撞和融合中,我们得向过吊桥一样自信,因为我们越是犹豫,就越动摇,也就越危险。我们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就像余秋雨先生一样。 历史悠悠向前,江水滔滔奔流。李冰的石像,也许早已被埋没。但是,李冰的精魂永不消散。他的信念,将会被永远铭记。传承这一份精神,这一份文化,这一份信念,余秋雨先生有责任,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也有责任。从滔滔江水中感悟的,也许正是5000年以来的真理。 水之道,是无数文化分子聚在一起,合成文明的物质,再构成精神的砖石,最后筑成有哲理高度的城墙,守护民族的脊梁。这城墙永远屹立不倒,坚固不催,永垂不朽。它一直见证着东方民族的传奇。 伫立在书桌前,仿佛随余秋雨先生站在岷江畔,一同探求都江堰水中的大道。 都江堰的心得2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里有一篇《都江堰》,文章不长,但余先生追

都江堰与水文化

都江堰与水文化 都江堰饱含水文化内涵 现代科学的文化观认为:一切有利于人本身作为社会生活主体全面发展的人的活动及其成果,都可归属于文化。都江堰水文化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的一座丰碑,既代表着我国科学技术的物质文明,也代表着我国悠久文化的精神文明。在这里,水利工程与自然及人文景观良性互补,融为优美的旅游胜地,。其“天人合一”的可持续发展内涵,在世界上也是仅有的。古今中外,许多诗人学者对此赞美不绝。水与民风、民俗、水与园林建筑、水与民间传说、水与诗词歌赋、水与绘画、水与散文游记、水与音乐、书法、雕塑等,在都江堰都有其丰富的内容。都江堰是历史、文化和科学的最佳组合。在都江堰水文化中,已经树立了以下形象: 1 水资源科学开发形象水作为自然的元素,生命的依托,从一开始便与人类生活乃至文化历史形成了一种不解之缘。都江堰建成使洪旱灾害频繁的川西平原变成了“水旱从人,世无饥谨”的鱼米之乡。都江堰渠首枢纽工程,自然位置优越,工程布置适合自然规律,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工程,相互制约,相辅相成,联合运行发挥了引水、分洪、排沙的重要作用。都江堰以历史悠久,布局合理,经久不衰,费省效宏的特色而闻名于世。它历经二千多年,延用至今,是举世无双的。都江堰不是简单延用而已,它在二仟多年后仍焕发青春,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280万亩发展到1993年突破一千万亩,在全国也是第一个突破一千万亩的灌区。同时,还担负着二仟多万人的生活用水、流域内的工业用水、防洪、发电、环境用水等多目标、多层次用水。这表明了都江堰与时俱进的发展潜力,也表明了新中国水利科学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 2 水利工程形象,任何建筑工程都是凝固的艺术,有蕴藏和孕育文化的功能,在都江堰灌区有现代的坝、渠、闸、桥、水库、渡槽、涵洞等,也有传统的庙宇亭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四川都江堰市城西,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然连续使用,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渠首工程主要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目前灌溉面积已达40余县,1998年超过一千万亩。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每当春夏山洪暴发之时,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任蜀郡太守(太守相当于现在的专员,或大于专员,小于省长),他为民造福,排除洪灾之患,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主体工程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达到了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为此,李冰在其子二郎的协助下,邀集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岷水东流的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在无火药(火药发明于东汉时期,即公元25年至220年间)不能爆破的情况下,他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热涨冷缩的原理),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低水位每秒流速3公尺,高水位每秒流速6公尺)因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率众又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狭长的小岛,形如鱼嘴,岷江流经鱼嘴,被分为内外两江。外江仍循原流,内江经人工造渠,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为了进一步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在分水堰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一条长200公尺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让人们知道“枯水(低水位)不淹足,洪水(高水位)不过肩”。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 运用了回旋流的理论都江堰每年都接待不少外国游人,其中有些是水利专家。有的水利专有他细观看了整个工程的设计后,都对它的高度的科学水平惊叹不止。比如飞沙堰的设计就是很好地运用了回旋流的理论。 都江堰渠首的三大主体工程: 鱼嘴分水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历史意义

都江堰水利工程历史意义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这项工程要紧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动排沙(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操纵进水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7市(地)36县(市、区)1003万余亩农田的灌溉,成都市50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是四川省国民经济进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其灌区规模居全国之冠。 都江堰渠首三大主体工程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修建在岷江出山口处。那个地方群山环抱,大江中流,气势恢宏,景色绝佳。堰功人物,代代相济;文人墨客,多会与此。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要紧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

人民渠 都江堰灌区是四川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四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物华天宝,地杰人灵”,历史上有“天府之国”的美誉。灌区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都市华彩及城镇风光,异彩纷呈,美不胜收。灌区水利,星罗密布,各展风韵,各具特色,令人赏心悦目,“人民渠、东风渠、三合堰、通济堰,碧水荡伯;黑龙滩、三岔湖、鲁班水库,湖光涟滟;龙泉洞穿,天工开物,灵水泉涌”。全灌区呈现出“长龙地上走,银河天际流;彩虹起深谷,高峡出平湖”的壮丽图景。 都江堰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是中华文化的杰作。

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

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 都江堰坐落于成都附近,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四川都江堰市城西。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 都江堰水利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都江堰工程至今犹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灌区范围的扩大,从1936年开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浆砌卵石技术对渠首工程进行维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设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没有改变,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 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一道关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综合题.doc

一道关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综合题 四川省广汉市金雁中学叶家模邮编:618300 一、【背景材料】2002年11月25日星期一编写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我国长江支流岷江上游,是当今世界上唯一存留,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古代水利系统工程。这座古老的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1年,历经2250多年仍在发挥作用,被全球水利界誉为“人类水利史上的丰碑”。自2002年11月13日起,国家将对它的内江进行断流、维修,工期42天,耗资3000万 元。运用所学知识回答1-8题 1、都江堰水利工程具有的功能有 ①灌溉②排沙③防洪④发电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都江堰渠首三大主体工程是 ①分水鱼嘴②宝瓶口③金刚堤④飞沙堰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位于四川岷江上游的都江堰市西北9公里处,是四 川省西部大开发中的一项标志性大型水利工程,是新 中国成立以来四川建设的最大水利工程,也是举世闻名的都江堰灌区的重要水源工程。它是 A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B二滩水利枢纽工程 C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D关口水利枢纽工程 4、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战国末期秦国----主持修建的。 A史禄 B 李冰 C 郑国D白公 5、从经济常识看,对都江堰的内江进行断流、维修,耗资3000万元。这里的3000万元属于①非生产性基本建设资金②公共消费资金③扩大再生产资金④国家财政支出的一部分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6、从哲学上看,对这项工程进行断流、维修。表明了 A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紧密结合的B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C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和推D整体决定部分,关键部分影响整体 7、从政治常识看,对这项工程进行断流、维修。体现了 A国家在行使搞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B党在行使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C国家在行使政治统治职能 D国家在行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 8、简述四川盆地成为“天府之国”的历史和地理原因? 二、【简析】 这是一道以“都江堰水利工程内江断流、维修”为切入点而设计的综合题,考查地理、历史及政治的相关知识点。第1~3题考查地理知识,第4题考查中国古代史的有关知识,第5、6、7题考查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的有关知识。第8题考查的是历史知识与地理知识的综合分析。 三、【参考答案】 1、A 2、C 3、A 4、B 5、D 6、A 7、A 8、第一,人口稠密,开发较早,历代统治阶级的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加之有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和庞大的渠系工程,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历史)第二,为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地肥沃,便于精耕细作。(地理)。第三,气候温和,雨热同季,降水较多,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是我国重要的农耕地区。(地理)。 (本文于2003年1月8日发表于《考试报》第三期上。供同行们参考)

提高都江堰灌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分析研究

提高都江堰灌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分析研究 发表时间:2019-07-17T12:49:56.69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2期作者:李鹏[导读] 摘要:本文通过都江堰灌区水资源现状及其承载能力的分析研究,从开源节流、科学规划、依法治水、统一管理、不断挖掘水资源潜力的角度,对提高都江堰水资源在灌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保障作用,解决用水管理中存在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供需矛盾日益加剧等问题,以及对灌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提出了建议与措施。 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四川成都 611830 摘要:本文通过都江堰灌区水资源现状及其承载能力的分析研究,从开源节流、科学规划、依法治水、统一管理、不断挖掘水资源潜力的角度,对提高都江堰水资源在灌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保障作用,解决用水管理中存在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供需矛盾日益加剧等问题,以及对灌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提出了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水资源;供需矛盾;承载能力;发展规划 引言 历代治蜀,当先治水。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掌握着我国最大的灌区供水,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步伐加快,灌区对各地水资源的需求也更加紧迫。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都江堰水利工程也面临着更新更严峻的考验,怎样更有效地确保人民生活、生产、生态用水,支撑供水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跟人们息息相关的大事,也是值得我们深入分析研究,加快实施有效措施的重中之重。 1都江堰灌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现状及存在问题 面对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与日趋减少的水资源矛盾,都江堰灌区水资源现状也日趋下降。近年来,岷江来水也十分有限,年来水量分配不均,现况12~4月年枯水期水量仅占全年16%,6~9月洪水期水量就占全年的58%,枯水期半年(11~4月)水量占全年的21.4%,丰水期半年(5~10月)水量占全年的78.6%.涞水的不均匀性制约了供水的均衡性,再加上上游调蓄能力不足,致使工程平稳供水功能发挥受到极大的影响,从而呈现出水源不同程度的脆弱性,也增加了供水系统的脆弱性。 都江堰灌区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不能无限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根据都江堰灌区各水平年承载能力指数分析,都江堰灌区总水资源量为271.1亿m3,其中当地水资源总量为98.87亿m3,过境水资源总量为172.22亿m3,分别占供水区水资源总量的36.5%与63.5%。灌区可利用水资源量184.5亿m3,其中当地水资源可利用量为57.05亿m3,过境水资源可利用量为127.48亿m3,分别占可利用量的30.9%与69.1%。在目前供水任务越来越重的情况下,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的均衡也受到制约。 2成都平原经济区领先发展对提升都江堰灌区水安全保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据初步测算,到2020年整个都江堰灌区需水将超过100亿方,2030年将达到123亿方。随着近年来成都平原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快速推进;成都市首位城市的加快发展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推进;成都市首位城市的加快发展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推进;天府新区建设的加快推进,都江堰灌区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结构不断升级,用水需求的结构也在快速变化和增长,对生态供水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保障供水量的满足、质的要求、多元化多层次需求的压力越来越大。要实现成都平原经济区的领先发展,迫切需要都江堰灌区各个水管单位部门全方位提升服务水平、高标准提供水安全保障、高效益提升现代化产业、高要求实现良好水生态。 3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灌区农业节水提出了更新要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重要的决策部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行“三去一降一补”。党的十九大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把水利放在了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首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必须着力实施农业节水工程,加快补齐农田水利短板,特别是农业节水这个突出短板;加快完善农业节水政策支持体系、农业节水技术和产品标准体系、农业节水激励机制,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精准调度水平,强化农业供给物质支撑,紧紧抓住水资源有效支持和刚性约束这一关键。都江堰灌区要守住用水效率这条“红线”,就必须全面提升水资源严格管理,强化节水监督管理,严格控制高耗水项目建设。通过“节约”,全面加强节水管理,让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4提高都江堰灌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建议与措施 4.1加快岷江上游和供水区调蓄工程建设,是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关键措施之一 岷江上游来水丰富,河道呈湾流高低势态,利于引水自流灌溉,是灌区发电、调蓄洪水及调水枯水期工农业、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除目前已新建的毛尔盖、狮子坪水库和即将建设的剑科水库外,也已在建十里铺水利枢纽,并尽可能再规划建设一些调水工程,以增强岷江水源的调控能力。 4.2与紫坪铺水库协调运行 建设紫坪铺水库,都江堰取水枢纽上游处的反调节工程,是完善紫坪铺水库枢纽工程和都江堰水利工程枢纽功能,对提高都江堰水利工程取水、供水的稳定性,实现供水与发电效益双赢,减少突变水流对河道的冲刷;对防止不必要的水量浪费,实现水量灵活调度,真正实现“电调服从水调”,对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4.3加快灌区工程建设 搞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现代化灌区是缓解日益凸显的供需水矛盾、提高灌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有效措施。都江堰渠系工程长期运行,工程老化损坏严重,配套建设标准低,且有部分灌排工程水资源利用率低。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要求,要在2020年农田灌溉水利利用系数达到0.55以上,全灌区就应以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为契机,加快现代智慧水利工程设施建设,为精细化配置水资源提供依据,逐步形成水资源调度的智能优化决策与自动化调度控制功能。 4.4提高都江堰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经济技术性措施 ①发展节水,实现中水回用,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②广泛实施计量用水和计量收费,积极推行水价体制与收费体制改革,通过发挥价格的杠杆作用,促进全社会节约水资源;③完善水资源管理体系,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④执行满足供水的水资源调配运行制度,杜绝无节制、无管理地浪费水资源;⑤加强水资源生态保护,杜绝水体、水生态污染,严格水体纳污总量;⑥加强地下水使用管理与动态监测,杜绝地下水超量开采和违规开采。 4.5深化水价综合改革,加大水环境治理,加强水政执法

都江堰的意义

都江堰历史意义 1、都江堰的创建,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 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2260年而不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有兴建源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都江堰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2、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 李冰主持创建的都江堰,正确处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泄洪道、宝瓶口引水口等主体工程的关系,使其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浑然一体,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

探究都江堰水文化传承和开发现状

探究都江堰水文化传承和开发现状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Abstract (2) Key Words (2) 1 绪论 (3) 1.1 研究背景、意义与目的 (3) 1.1.1 研究背景 (3) 1.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3) 1.2文献综述 (3)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4) 1.3.1 研究内容 (4) 1.3.2 研究方法 (5) 2 水文化的界定及发展 (5) 2.1 水文化的含义 (5) 2.2 国内外水文化的发展史概况 (5) 2.2.1 国内水文化发展史概况 (5) 2.2.2 国外水文化发展史概况 (6) 3 都江堰水文化的内涵 (6) 3.1 都江堰水文化物质层面 (6) 3.1.1 水文化之水利工程 (6) 3.1.2 水文化之水利人物及文物 (7) 3.2 都江堰水文化精神层面 (7) 3.2.1 水文化之民间习俗 (7) 3.2.2 水文化之哲学理念 (8) 4 都江堰水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8) 4.1 都江堰水文化的传承保护 (8) 4.2 都江堰水文化的发展优势 (9) 4.3 都江堰水文化的发展途径 (9) 4.3.1 加强水文化产业的宣传 (9) 4.3.2 园林景观建设设计融入水文化 (10) 4.3.3 文化与科技的有效融合 (10)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5)

探究都江堰水文化传承和开发现状 专业:文化产业管理姓名:胡钊庆 指导教师:窦存芳教授 摘要:被誉为“天府之源”的都江堰,因其所在的地理区域与主要场所都与水文化息息相关,身处都江堰,无时无刻都能够体会到一种具有古老、悠远、特色的水文化气息。都江堰的水文化内涵丰富,其包括“以人文本”、“天人合一”、“开拓进取”等特点,因此本文将对都江堰水文化传承和开发现状进行探讨,以期能够使都江堰丰富的水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保护,并为水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真正将水文化发展和水资源保护确切落实到每一个人的心中目。 关键词:都江堰;水文化传承;水文化产业;水利工程 Inquiry in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Dujiangyan Water Culture Major:Cultural Industry Management Name:Hu Zhaoqing Supervior:Professor Dou Cunfang Abstract:Dujiangyan, known as the "source of Tianfu", is closely related to water culture because of its geographical area and main places. Being in Dujiangyan, we can experience an ancient, remote and characteristic water culture breath all the time. The water culture of Dujiangyan is rich in connotation, which includ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text",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pioneering and enterprising". Therefore,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ater culture of Dujiangyan in order to further inherit and protect the abundant water culture of Dujiangyan,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ater culture industry, so as to truly develop the water culture and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ng is precisely in everyone's mind. Key Words:Dujiangyan;Water Culture Inheritance;Water Culture Industry;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