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生活中拜物教现象的理论分析和治理对策

我国经济生活中拜物教现象的理论分析和治理对策
我国经济生活中拜物教现象的理论分析和治理对策

我国经济生活中拜物教现象的理论分析与治理对策

李炳炎 唐思航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南京 210004)

内容提要:本文针对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拜物教现象,深入地分析了拜物教的涵义与实质,指出了它的危害性,最后提出以马克思关于破除拜物教的观点为指导,采取与现阶段相适应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拜物教现象 理论分析 治理对策

一、拜物教的涵义及其实质

在宗教世界里,拜物教是指人们把某种物体当作神来崇拜的一种宗教迷信。这种观念最初产生于原始社会,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科学知识极其匮乏,人们把某些难以解释的自然现象神化,赋予它们超越自然、支配人的命运的力量,把它们当作神来崇拜。后来,马克思将商品以物的形式掩盖了人们之间的一定的生产关系叫做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则是商品拜物教的进一步延伸。下面,笔者将首先分析经济生活中拜物教的涵义及其实质。

商品的神秘性来自商品形式本身。劳动产品一旦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就意味着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取得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形式,而当劳动被社会规定为抽象的或等同的性质,就以价值物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得这个商品产生谜一般的神秘性。第一,“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等同的价值对象性这种物的形式”,人类的劳动表现为商品的价值,这就使人们对商品的本质难以认识清楚。第二,“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的人类劳动的耗费,取得了劳动产品的价值量的形式”,生产产品的劳动量表现为商品的价值量,这就使人们对商品的本质迷惑不解。最后,“劳动的那些社会规定借以实现的生产者的关系,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的形式”,生产者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表现为商品的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关系,商品的神秘性由此产生。因此,“要找一个比喻,我们就得逃到宗教世界的幻境中去。在那里,人脑的产物表现为赋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我把这叫做拜物教”,①

可见,拜物教是与商品生产分不开的。

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们像宗教迷信那样,把商品当作神来崇拜的一种观念。在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和社会性。作为私人劳动,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纯粹是生产者私人的事。但是,作为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必须适合社会的需要,否则就难以实现其价值,从而给商品生

产者带来破产或亏损的威胁。这样,商品变成了支配商品生产者命运的东西,市场运转成为一种神秘的力量统治着商品生产者,由此产生了商品拜物教。①

货币拜物教是在商品拜物教的基础上发展了的拜物教形态。货币是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在流通领域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等职能。可是人们误以为货币就是纯粹的价值,甚至将金属货币直接当成了价值的化身。在这里形成了一种假象:“当一般等价形式同一种特殊商品的自然形式结合在一起,即结晶为货币形式的时候,这种假象就完全形成了。一种商品成为货币,似乎不是因为其他商品都通过它来表现自己的价值,相反,似乎因为这种商品是货币,其他商品才都通过它来表现自己的价值。……这些物,即金和银,一从地底下出来,就是一切人类劳动的直接化身。货币的魔术就是由此而来的。”②货币显示出了“无穷的魔力”,成了支配人们命运的力量。对商品生产者而言,如果他生产的商品不能卖出去变为货币,他就会亏本,甚至破产;对普通公众而言,有钱就能买到一切商品,似乎“金钱是万能的”。人们完全为它的支配力和神秘性所迷惑,对其本质缺乏正确的认识,形成货币拜物教。其实,货币拜物教的谜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谜,只不过变得更明显了,耀眼了。

当货币转化为资本以后,又产生了资本拜物教。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资本采取了货币、生产资料和商品等物质形式。这就给人们一种假象,好像剩余价值不是来源于工人的剩余劳动,而是资本本身具有价值增殖的魔力。在产业资本的运动中,资本运行的公式表现为G-W …P …W ′-G ′。剩余价值采取利润形式,表现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共同的产物,其真正的源泉被掩盖了。商业资本的运行公式是G-W-G ′,利润与生产过程无关,表现为单纯流通过程的产物,其实质被进一步的掩盖了。在这里资本增殖还体现为一个有中介的过程,可是当它被简化成G-G ′这个生息资本的运动公式时,资本拜物教最露骨的表现形式出现了。利润完全表现为纯资本的产物,其真正源泉被掩盖得无影无踪,好像货币自身就能够生长出货币。 “因此,在生息资本上,这个自动的拜物教,即自行增殖价值的价值,会生出货币的货币,就纯粹地表现出来了,并且在这个形式上再也看不到它的起源的任何痕迹了。社会关系最终成为一种物即货币同它自身的关系。”③由于资本存在能够自动增殖的假象,追求金钱的人们便像宗教信徒崇拜神灵一样崇拜资本。

由此可见,货币拜物教与资本拜物教是商品拜物教的发展形态。货币本质上只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因此货币拜物教是商品拜物教的特殊形式。资本拜物教则是商品拜物教的完成形态。至此,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被物的形式掩盖得无影无踪。商品、货币、资本的三重拜物教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社会关系颠倒地反映成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人被自己所创造的物支配了。人们把自己的创造物当作偶像加

①刘树成主编:《现代经济辞典》,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77页。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11页。

以膜拜,这就造成普遍支配人们头脑的拜物教意识。

二、拜物教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表现及其危害

(一)拜物教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表现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拜物教现象正在以各种各样的具体表现形式出现。而在我国全面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各级地方政府都热衷于招商引资、热衷于追求GDP 的增长,资本拜物教就显得尤为突出,其对经济社会造成的危害也日益呈现出来。从下面的一些事例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拜物教现象还普遍地存在于我国的经济社会生活中。

在兰州举办的“浙江论坛”上,浙江省某市经协办主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兰州重商氛围还不是很浓,在东阳,领导干部都不怕‘傍富’,会主动和地方富人们交朋友、打交道,为地方经济发展寻找出路。而兰州的一些地方官员在这方面主动性不够,甚至怕和富人打交道”。兰州某报以此为由头立即发表评论,题目是《“帮穷”先要“傍富”》,号召官员傍富。评论说:为什么要“傍富”?是因为富人一有资本,二有能力,三有信息,和他们交朋友,就能获得更多展示自己、推介自己的机会,就会获得更多的招商引资的机会,这样的朋友不交,就等于把招商引资的机会拱手让人。官员“傍富”,实质上是在主动地、积极地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寻找出路。招商引资有很多渠道和途径,在东西部经济对接过程当中,西部地区打得最多也最有效的牌就是“以商引商”。 如果害怕“傍富”,无法把自己的资源宣传推介出去,就不可能营造出“重商、护商”的发展氛围,不可能吸引到有效的投资,地方经济就不可能得到好的发展,百姓的整体收入就难以提高。①

这是一个令人感到很奇怪的逻辑。市场经济条件下,招商引资不应该是政府的职能,市场完全能够做好。一个地方能不能吸引外来资本来投资,关键在于其与周边地区相比是否具有比较优势,而不是看商人与地方官员的私人交情如何,不是看是否官员可以通过非法手段让投资者能够获暴利。因此,政府官员完全用不着通过“傍富”,与商人作朋友,而达到招商引资的目的。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职能是提供公共产品,为所有的市场主体服务,而绝不是仅仅为官员的朋友服务。因此,让政府官员亲自赤膊上阵招商引资或者与富商交朋友招商引资,其实质是对资本的崇拜。

据《法制晚报》报道,河南沁阳为了吸引投资,3年出台了5个红头文件,其中规定,投资5000万元以上或符合其他条件的外地客商可享受一系列优厚待遇。沁阳市政府在2006年下发了一个红头文件,详细规定了领取 “荣誉市民证”、“特别通行证”的条件和享受的待遇。文件规定,“依法注册、且固定资产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法定代表人(委托人),或年纳税500万元以上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享受的

待遇有12项,其中包括娱乐场所消费(嫖娼和赌博)不接受公安机关检查、车辆违法不罚款不扣证(重大交通事故除外)、子女入学自由择校、医院看病半价支付、风景区免收门票、配偶免费参观市政府组织的大型文体活动等。当地百姓习惯称这些规定为“超国民待遇”。另外,沁阳市还规定:凡是外商在本地投资超过一定规模的企业,每月1日到25日为“安静生产日”,职能部门一律不得对企业进行例行检查。如有违反规定擅自进厂检查,将受到严厉的党纪、政纪处分。为了把“安静生产日”的规定真正落到实处,该市纪委、监察局还专门成立了“优化环境办公室”,受理企业对职能部门的投诉。到目前为止,已经有7名触动“高压线”的公务员的“官帽”被摘,17名干部被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尽管沁阳市连续三年出台的5个红头文件在社会上引起了争议,但却为该市三年来吸引了高达百亿元的外资。①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为了吸引投资,某些人竟然敢于违反国家法律的明文规定,给与资本以政治特权。资本拜物教在这种方式下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各类生产部门呈欣欣向荣的发展之态。但许多企业不顾客观条件,不考虑市场空间有多大,也不管是否有经济效益,盲目上项目,扩大生产规模,争当行业老大,抢占大市场,致使企业发展速度上去了,但效益却降低了。还有一些企业由于受到高利润的诱惑,在市场供求已经基本处于平衡状态的情况下,企业盲目扩大产能的现象已有端倪。目前,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铜冶炼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水泥、电力、煤炭、纺织行业也潜在着产能过剩的问题。具体来看,钢铁产业生产能力已经大于市场需求1.2亿吨,可是还有在建能力7000万吨、拟建能力8000万吨。电解铝行业产能已经高达1030万吨,闲置能力就有260万吨。汽车行业产能已经过剩200万辆,在建能力220万辆,正在酝酿和筹划的新上能力达800万辆。②我国经济总体供过于求的局面进一步持续,超过七成的消费品供过于求。商务部公布的一项市场供求状况调查结果显示,71.7%的消费品供过于求。其中,饮料、服装、纺织品、家电、家居用品等类商品供过于求的比例较高。消费品和生产资料普遍供过于求情况的出现,表面看是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无计划性造成的,实际上却有着商品拜物教观念在人们的头脑里作祟的原因。有些企业为了将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不惜夸大产品功效,通过媒体做大量的虚假广告以迷惑消费者。这种情况在医疗产品行业表现的尤为突出,其虚假广告泛滥是有目共睹的。每天只要一打开电视、翻开报纸,各种具有“神奇疗效”的抗癌药、美容药、壮阳补肾药、降脂药的医疗广告就会铺天盖地映入眼帘。2006年出现了含有苏丹红的红心鸭蛋、“嗑药”的多宝鱼、抛光的“陈化粮”等多起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这些情况的出现固然是一些人不道德的行为造成的, 但此中确实含有拜物

① 参见《河南沁阳:投资5000万可享“超国民待遇”引争议》,载于《法制日报》2006年12月18日。

教的因素。

(二)拜物教的危害

第一,拜物教使得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以物与物的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商品、货币以及资本等物的形式掩盖了人与人的关系本质,这给我们认清经济社会关系的本质造成了一层障碍,致使经济工作中经常出现“见物不见人”的失误。对商品的盲目追求使人看不到个别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需要一定的条件,个别劳动有时是得不到社会的承认的。原以为经济发展后,钢铁等原材料会需求旺盛,进而盲目地大规模投资建立钢铁等生产的新项目,殊不知这样做势必导致产能的严重过剩,结果使产品会卖不出去,不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看不清资本增殖的本质在于无偿占有了剩余劳动,以为只要有大量的资本投入就可以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进而不讲原则地大量引进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企业,最终导致一方面因生产工人工资低而市场消费不足,另一方面则资源消耗过大、环境破坏严重的后果。环境污染不但会持续影响几代人的生产生活,其后续治理所需的投入必将大于我们所料。

第二,拜物教使得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颠倒,造成了物支配人的局面。物对人的支配主要表现为下面两种形式:一种是劳动产品对人的支配;另一种是劳动条件(生产资料)对人的支配。第一种情况主要存在于一般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交换领域,它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其后果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颠倒成了物与物的关系。这种物化的社会关系反过来成了支配人们的经济规律,成了一只“看不见的手”操纵着人们。后一种情况主要表现为生产资料对人的统治。在生产过程中,不是人支配生产资料,而是生产资料支配人,形成资本雇用劳动的社会制度。工人一无所有,必须依赖资本生存,并且他们在劳动中创造得越多,其本身就越贬值,就越要依附于资本。这里也不再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赤裸裸的物对人的奴役。这显然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相悖,长此以往,将会对社会主义制度造成较严重的后果。

第三,拜物教使得人迷恋于自己所创造的物,容易使人道德沦丧。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扩大,许多人为了获取货币而不惜出卖人格、国格、良心、道德、肉体、灵魂等等。一些个人或企业为了追求利润,采用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偷税漏税、欺行霸市、强买强卖、哄抬物价等不道德的手段,带有浓厚的商品拜物教或货币拜物教的气息。一些人为了获取金钱而不择手段,甚至于采取违反法律的手段和灭绝良知的手段而获取金钱,表现出了极端的货币拜物教的倾向。拜物教一方面促使人们不顾是否符合“经济伦理”而迅速积聚财富,不择手段地赢利;另一方面对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日益助长了人们对金钱追逐的狂热。拜物教动摇了人们理想和信念。它促使人们把自身创造的东西当作能支配人的力量来顶礼膜拜,从而丧失一切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丧失对人类自身伟大创造力的信念,继而以纯粹的货币等物来衡量自己的价值。人们会借口商品货币关系必然导致拜物教进而引发人性的“异化”和道德沦丧,

三、拜物教存在的原因分析及其治理对策

(一)我国现阶段仍然存在拜物教的原因分析

在我国的现阶段,拜物教观念仍然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头脑之中,拜物教现象也大量地表现在经济社会生活之中。如果我们对照马克思关于拜物教产生的原因分析,不难发现我国目前存在着产生拜物教的因素和客观基础,拜物教现象的出现有其必然性的一面。这些因素包括: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存在商品和商品生产。商品的神秘性质首先来源于商品形式本身,商品形式的奥秘依然使商品成为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人类的劳动需要表现为商品的价值,并最终通过货币形式体现出来;生产商品的劳动量表现为商品的价值量,也需要通过货币量的多少来衡量;生产者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同样表现为商品的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关系。这一切使得商品拜物教产生并存在的物质基础没有改变。

第二,个别劳动(或局部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依然存在。目前,个别劳动(或局部劳动)还不能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还需要通过商品交换来实现。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个别劳动(或局部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只能是通过交换,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或局部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正是由于这种转化,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拜物教现象的产生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目前广泛存在着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成份,它们的产品转化为商品或采取商品形式,根源于个别劳动与社会

劳动的矛盾,在这样的基础上就有可能产生商品、货币、资本拜物教。②国有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是独立的市场利益主体,劳动者的劳动虽已不再是个别劳动,但实质上只是局部劳动,还不能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只有经过商品交换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这就是说,即使是在公有制经济中,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也要通过商品与商品之间的物的关系来表现。在这种客观经济条件下,就有可能会产生商品、货币、资本拜物教。

第三,当前商品货币关系依然在经济生活中占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货币为媒介的现代市场经济,货币的本质、特征以及职能依然如故。商品能否顺利地变成货币依然影响和决定着当事人的命运,是否拥有货币非常重要。人们取得消费品还需要用货币去购买。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要通过商品货币关系来实现,人们各自的富裕程度、消费水平直接取决于各自手中拥有的商品货币的多少。货币表现为一切商品、交换一切商品甚至支配人们自身命运,使人们对它产生崇拜, 人对货币的支配关系最终以货币支配人的颠倒假象表现出来。人与人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必然地表现为商品与货币之间的“社会关系”

崇拜、追逐商品货币。

第四,社会主义资本仍以获利为主要动机。社会主义资本是对资本主义资本的否定,与资本主义资本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是以占用剩余产品的价值、从而实现增殖为主要目的和动机的。而社会主义资本——我们称之为“社本”①

,它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而是为了生产出满足个人、集体和国家所需要的“需要价值”,这就与资本有着本质的不同。但是,在我国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期,发展生产力是我们面临的最艰巨的任务。因此,“社本”需要不断的得到积累和扩大。我们要调动一切的积极因素,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得到充分的涌流。不可否认,“社本”目前仍然以获利为主要目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从事商品的生产和流通,不只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的需要,更有着使资产保值增殖的目的;个体、私营企业主投身于经济活动,看中的就是资金的盈利性;个人将手中的资金投入股市购买股票和基金等,也是希望获得更多的货币。货币资金的这种逐利性,必然会使得人们对它趋之若鹜,难免在社会上产生资本拜物教的心态和现象。

第五,传统观念的影响还很深刻。传统的商品、货币、资本拜物教的思想观念不会马上消失,必然会作为一种思想残余同现实的商品货币关系结合起来,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没有改变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关心自身的经济利益、自身的生存状态和命运成败的特性。因此,商品、货币、资本的偶像性质以及其支配人的命运的假象必然在人的意识中得到反映并长期地反复刺激强化。所以,商品、货币、资本拜物教还有它们存在的经济环境、社会条件及传统意识等,有它们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二)拜物教的治理对策

1.马克思关于破除拜物教的观点

(1)自由人联合体的建立是破除拜物教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只要实现了新的生产方式,拜物教存在的条件就会被破除。“因此,一旦我们逃到其他的生产形式中去,商品世界的全部神秘性,在商品生产的基础上笼罩着劳动产品的一切魔法妖术,就立刻消失了。”②马克思具体分析了为经济学家们所津津乐道的孤岛上的鲁滨逊的故事,欧洲昏暗的中世纪和自给自足的农村家长制社会。通过逐个详细地分析,马克思指出,上述条件下的生产都不存在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或者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没有采取对抗的形式,不存在交换价值对社会关系的扭曲,人们在劳动中的社会关系就表现为个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资本主义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物化形式。因此,上述社会不存在拜物教。

① “社本”这个概念是由卓炯先生提出,并由李炳炎作了具体的阐述;同时,“需要价值”理论也是有笔者李炳炎提出的。

最后,马克思设想了一个不存在拜物教的“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他说,“设想有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的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①这就是说,在联合体内要实现生产资料和劳动的联合,也就是不存在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这种社会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制,而且个人的劳动已直接的表现为社会劳动。同时,“这个联合体的总产品是社会的产品。这些产品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生产资料。这一部分依旧是社会的。而另一部分则作为生活资料由联合体成员消费。因此,这一部分要在他们之间进行分配”。这样,以生产资料的联合和劳动的联合为基础,社会总产品在补偿消耗了的生产资料的基础上,由全社会的劳动者共同享有。在具体分配个人消费品时,“每个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得到的份额是由他的劳动时间决定的”,②

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这样一种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在今天来看,也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

(2)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最终实现消除拜物教的目标

马克思一再强调拜物教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和社会财富极大丰富的前提下才会最终消除。马克思指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③因此,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让人们摆脱贫困,不再为争取必需品而争斗,人们才有可能丢掉拜物教这个陈腐的东西。同时,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要实现高度发达的物质基础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想要揭开拜物教的神秘面纱也必定会充满曲折。“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纱幕揭掉。但是,这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④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物质产品将极大丰富,人们各种物质上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实行按需分配。那时候,对某物的占有已经失去了今天的私人占有所具有的意义。人们也不再受劳动对象和劳动条件的奴役,强制性的社会分工将不再存在。每一个别劳动都直接作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不再对立。社会生产关系就直接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不再以物与物的形式表现,也就不会有人们对这种“物”的崇拜。那时候,人类社会进入了自由王国,也即马克思所讲的第三大社会形态,物对人的奴役消失了。拜物教的全面破除和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强制性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95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9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9页。

的社会分工消除了,人们不再为谋取生活资料而劳作,才有可能把目标转向人自身能力的全面发展上来。人们有计划、按比例地进行生产,拜物教也在下述条件下消失:①生产资料公有制;②生产的计划性;③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只有在这时,人才真正脱离物的统治,人们的社会关系也才会突破拜物教形式,拜物教意识将最终从人们头脑里消失。

2.目前应采取的治理对策

上述马克思关于如何破除拜物教的观点给了我们很重要的启示。一方面,它向我们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最终消灭拜物教,人们最终会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另一方面,它也为我们采取措施加快消除拜物教提供了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在现阶段我们应采取相应的对策,为拜物教的彻底铲除创造先决条件。

第一,积极引导人们认清拜物教的本质以及它的危害。拜物教作为物的形式颠倒人的关系的反映,本身就是一种迷信,其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必须加强正面宣传和引导,以认清拜物教的本质和危害,防止其不断扩大对正常经济秩序和社会生活的侵蚀。首先,加大对拜物教的研究和批评力度,使人们明白日常经济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是由拜物教引起的,它对社会有着巨大的危害性。多数人目前还没有意识到或者只是潜意识到拜物教这只“无形的手”的存在,我们需要唤醒公众的这种意识,不要被其所迷惑。其次,加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学习宣传,探索经济规律,看清事物的内在联系。例如,如果不理解货币流通规律,以为可以点纸成金,而货币又似乎是万能的,就会因滥印纸币形成恶性通货膨胀。或者,以为贷款既可以作启动资金又可取得利息,不顾资金投放的建设项目是否合理,不管启动的产业的效益如何,盲目扩张信用,会造成经济运行不稳。再次,在尊重和满足人们正当利益的同时,应当大力弘扬集体主义和无私奉献精神的社会文明、道德主旋律,坚决抵制世俗事物的影响,以增强人们的理想和观念,提升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最后,加强民主法律建设。一方面约束人们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奉公守法,将遵纪守法内化为自觉习惯;另一方面则充分发挥法律的强制性作用,坚决打击违法乱纪、损人利己的行为,将拜物教的消极影响和侵蚀作用降到最低限度。

第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金钱观。人们只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才能实现个人对货币的真正占有,才是真正地实现对货币拜物教的扬弃。这种金钱观必须适应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要求,从而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生积极地促进作用。一方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机制,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以经济利益为激励机制,以自由竞争为主要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刺激人们的获利欲望,激发人们对金钱的追求。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本质与货币拜物教是背道而驰的,它要求将人们的金钱意识设置在合理的范围内。应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优越性是可以通过相应的法律道德规范

建立和健全起来,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市场经济激发起来的经济冲动和钱财欲望以一种理性的缓解,让人们合理地看待金钱的价值,并通过自身的能力和主动性合法地获利。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本质还要求市场经济的主体恪守道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不仅仅是自利的“经济人”,同时还是利人的“道德人”。这样,法律作为一种外在的力量与经济主体自觉的道德规范的内在力量共同的抑制着货币拜物教的意识。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金钱观。这种金钱观既不否认金钱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重大作用,不讳言人们去合理、合法地追求金钱;同时告诉人们应当将金钱当作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手段和条件,将感性的追求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三,合理地展开吸收外资的工作,规范招商引资行为。外商投资规模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加快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但我们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外商直接投资的大规模进入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外资的大量涌入已经对我国的经济安全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在今后利用外资的工作中,我们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限制外资规模,合理引导外资投向。要根据我国工业化和民族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增强中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对外资的进入要加强管理与控制,降低外资的使用规模。二是逐步减少优惠政策,给外资以“国民待遇”。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大量吸引外资,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给予许多优惠政策,这在当时确实起了很大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应逐步减少对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这样一来,那些冲着减税让利等优惠政策而来的中小资本可能会减少,但由于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大型跨国公司追求长期利益的动力驱使,大型资本将会越来越多地进入我国,从而使利用外资的质量会越来越高。三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外资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管。要加强对跨国公司经营活动的监督,要严格限定合资资金必须按时到位;防范外商以高估进口投资品、物料价格和低估出口产品价格的手段来转移利润,造成中方利益的流失。督促合资企业遵守我国法律法规,对于违犯我国法律、搞不法经营的外商应依法制裁。要按照我国的国情和国际经济活动的惯例合理规范外商的投资经营活动,切实维护国家和民族工业的利益。①

对于招商引资,人们已普遍认为其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展开招商引资工作有一定的必要性,但应该摆在适当的位置。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将招商引资摆在政府工作的“第一要务”的位置,甚至喊出了“全民招商”的口号,而将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当作“副业”来经营。这种情况在部分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政府年初部署计划全年招商引资的总金额,然后将任务分配到具体的各个职能机关,并将是否完成任务作为考核领导政绩的主要标准。这些畸形的招商引资行为使得政府职能出现了严重的缺位和越位现象。应注意及时纠正。今后应该将主要的精力放在自身的软硬件环境建设上,依靠自己的比较优势吸引资本的到来,而不是依赖组织招商人员外出招商。因为资本是一个追逐利益的东西,只要扎扎实实地搞好软硬环境建设和对外宣传,他们就会不招而

至、不引自来。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各地招商引资工作本身已经出现资本的供大于求,在这种形势下盲目招商引资往往投入很多而产出很少。此外,盲目地宣传、组织招商引资容易助长资本崇拜热,容易产生对外来资本的依赖,往往忽略自身潜在力量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肖祥汤曾:市场经济与“拜物教”[J]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2]仰海峰:拜物教批判:马克思与鲍德里亚[J]学术研究,2003年第5期。

[3] 周初开吴宁:货币拜物教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及其扬弃[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4年第6期。

[4] 许建康:《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商品拜物教性质[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

年第3期。

此文发表在《当代经济科学》2007年第2期

生活中的经济学案例分析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学基础 课程论文 题目: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

生活中的经济学分析 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经济学已经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了。我们应该用经济学的角度看待生活中的现象,更科学的权衡利弊,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判断。从而避开陷阱,有效地保护自身的利益,为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带来有益和必要的帮助。 一、第三块三明治 罗斯福曾三次连任美国总统,曾有记者问他有何感想,总统一言不发,只是拿出一块三明治让记者吃,记者吃下去,总统又拿出第二块,记者勉强吃下去,没料到总统又紧接着拿出第三块三明治,记者赶紧婉言谢绝,这时罗斯福笑笑说:“现在你知道我连任三届总统的滋味吧。” 经济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边际效用递减。当我们在消费某种物品的时候,随着消费量的增加,等量的消费品,带来的满足感会越来越小。说得专业描述些,就是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将会递减。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不光存在于消费领域,也存在于生产领域。例如,有一个蛋糕店,它的蛋糕是烤制的,但只有一个烤炉。在只有一个人工作的时候,他既要烤蛋糕,又要接电话、招待顾客、清理桌子等,他每小时可以生产10个蛋糕。如果增加第二个人,他可以专心地烤蛋糕,每个小时能增加生产15个蛋糕。但如果再增加第三个人,烤炉前面就会出现拥挤,每个小时很难再增产15个蛋糕。如果再继续增加工人,每增加一个工人增产的蛋糕会越来越少,直到增加到某一个人的时候,不可能再增加产出,这时候边际收益下降为零。 同一享乐不断重复,其带来的满足感会不断递减;同一享乐不断重复,第一次和第二次所获得的满足感最大。——戈森法则 二、是赚了还是亏了

生活中经济现象

生活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陶一桃教授著过一本书,书名为《经济学是一种生活方式》,记得笔者初闻该论断是在刚入学时的新生见面会上,自那时起这句话便在笔者记忆里留下深刻印象。促使笔者在点滴日常生活中感受经济学,发现经济学的奥妙并且乐此不疲,还颇得玩味之处。 在此笔者就日常生活中的四点现象浅析其中的经济学道理,鉴于才疏学浅,其中的疏漏毗误之处还望读者多多见谅!这四点生活现象分别是行人闯红灯现象,公交车运营现象,路边烧烤摊现象和图书馆雨伞堆积现象。 (一)行人闯红灯现象 在上届经济学院学生专业作品大赛论文集中收有03级金融3班的林伟华,黄凯洲同学题为《“行人闯红灯”的成本收益分析》一文,该文主要从个人成本收益,社会成本收益等方面对“行人闯红灯”这一现象进行分析。而笔者则从经济学的不同角度对该现象进行透析。“行人闯红灯”可谓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尽管笔者尚不知国外此类现象严重与否,但就国内情况而言“行人闯红灯”的现象几乎是随处可见。无论男女老少只要有机会就闯,看到空子就钻。纵然从行人的闯红灯心理分析,也许他们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工作,紧急情况而要抢时间,但是更多行人应该只是出于一种潜在的闯红灯心理。在深圳有些道路设置了城市义工对行人过马路实行监督,可是任凭义工的哨子怎么警告,行人只管以最快的速度,步调闯过红灯。当然行人之中也不乏遵守交通规则的,但是在更多数行人的“示范效应”之下,愿意“宁停三分,不抢一秒”者毕竟又是少之又少。对于“行人闯红灯”问题政府有关部门采取了相应措施,但是无论是大力宣传教育还是设置大量监督都收效甚微,还不能从根本上杜绝这一现象。笔者前段时间去到武汉,在多次过马路后发现该市的众多道路未设置红绿灯,熙熙攘攘的行人和川流不息的车辆却并行不悖。由此我略加思考想到了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即自由的市场经济。试想马路上不设置红绿灯,道路状况交由行人和车辆去相互调节从而达到均衡。即当马路旁行人占多数时,众多行人由斑马线迅速穿过马路而此时车辆只需稍作等待。而当道路上车辆占据多数时车辆快速通过,此时作为行人则需稍作等待。这样的相互调节可减少因红灯持续时间过长(此处相对于等待过马路的行人)或持续时间过短(此处相对于等待通过信号灯的车辆)所造成的行人等待过久或车辆等待信号周期过长,同时也避免了“行人闯红灯”,“车辆闯红灯”的现象。此外行人与车辆在相互调节中久而久之形成默契,达到均衡,实现双方等待时间的最短化,并达到降低交通事故发生频率的作用。尽管如此也并不是说交通治安的维持就不需要交通信号灯,这就如同市场经济的自主调节会失灵一样。当道路不是直行的马路而是三岔路或十字路口时,不设置交通信号灯而依旧放任行人与车辆的相互调节则势必导致交通秩序的无序混乱!此时此刻政府干预显得犹为重要,即交通信号灯可以发挥它调节交通的积极作用。此外在人流车流繁忙的路口甚至有必要设置交警进行交通协调。我们的市场经济需要自由调节也需要国家的调控,道路交通也是如此。城市里的直行马路可以尝试撤除红绿灯,放手让行人和车辆相互调节;三岔路,十字路口则保持交通信号灯,甚至于交警的调控作用。这样我们的交通资源便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行人与车辆便可实现各自效用的最大化! (二)公交车运营现象 从前看过经济学者梁小民的一篇经济散文—《城铁应该如何经营》,文章从城铁的经营效率,城铁服务质量方面阐述城铁应该由政府独自经营转向股份制经营,或是民营。笔者在前段时间去武汉的行程里曾多次搭乘该市的公交大巴,也正是该市的公交车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市的公交车不但外部陈旧,车内部更是破旧不堪,车内环境十分恶劣,除去我所搭乘的公交大巴,据我观察其余公交的状况也相差无几。唯一的好处在于公交车的票价低廉;就我曾搭乘的422路公交大巴由汉口经汉阳开往武昌,横跨武汉三镇,其全程票

2019生活中的经济学测试一

、单选题(共50.00分) 1. 根据等边际原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等边际法则说的是实现满足或效用的最大化的基本条件。 B. 根据等边际法则我们应该这样安排自己的消费,即在每一种物品上所支出的最后1美元,都能给我带来相等的边际效用。 C. 消费的每一种物品,最后一单位的消费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即实现了效用最大化。 D. 如果花费在任何一种物品上的最后1美元能够提供更多的边际效用,那么增加该物品的消费 可以是总效用增加。 满分:2.00分 得分:0分 你的答案: D 正确答案: C 教师评语: 暂无 2. 下面有关需求弹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拥有替代品的比没有替代品的更缺乏弹性。 B. 消费者有较长时间调整其行为的物品更缺乏弹性。 C. 生活必需品缺乏弹性。 D. 奢侈品更缺乏弹性。 满分:2.00分 得分:2.00分 你的答案: C 正确答案: C 教师评语: 暂无 3. 当商品价格涨到最高点时,要果断出手;当商品价格跌落到最低点,要像珠玉一样买进。体 现了范蠡的什么经济思想?()

A. 农末俱利 B. 积着之理 C. 薄利多销 D. 贵出贱取 满分:2.00分 得分:2.00分 你的答案: D 正确答案: D 教师评语: 暂无 4. 垄断者知道每一个消费者对任何数量的产品所要支付的最大货币量,并以此决定其价格,以 上我们称之为()。 A. 一级差别定价 B. 二级差别定价 C. 三级差别定价 D. 四级差别定价 满分:2.00分 得分:0分 你的答案: B 正确答案: A 教师评语: 暂无 5. 美同著名经济学家西蒙曾经讲过这样一则经济学寓言:在一个干草垛里随机地散布了许许多 多的缝衣针,这些针在尖锐程度、长短、粗细等方面都存在着细微的差别。现在,一个人要从中找出一根针来缝补衣服。那么,这个人该怎样完成这个任务呢?如果这个人遵循最优化 原则,那么他就要在干草垛中翻遍每一棵草,将所有的缝衣针都找出来,然后将所有的缝衣 针进行对比,从中选择最尖锐、最光沽、最顺手的一根出来,这样未免太耽误时间。那么,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 一、以前我常常打车,就是1.2元/公里的时候。但是涨价后就很少打了。 上次南京出差,每次司机多收我一块钱的“燃油涨价费”,我恍然大悟,这才是聪明的办法。 为啥南京市政府能想到这么好的办法,而北京市政府的官员想不到呢? 双败的结局,是我这样的稍微懂一点经济学的普通人都能想到的, 而且,还有很多能人在报刊网络上有指出, 为啥我们的政府官员想不到呢? 二、为什么尺码不同的服装有一样的售价?尺码不同,原材料成本自然不同,为什么没有在价格上体现出来?解释: a.原材料成本相对设计、加工、流通等其他费用比起来,只占较小的部分,不同尺码造成的成本差异不大。 b.没有正规的包装袋,价格不同,不易于销售、存储时的管理。 c.涉嫌对大身材顾客的歧视。 三、背双肩包时,我们都知道同时背两边要舒服,为什么很多时候还是只背一边。解释: 两边轮流换着背,流换着休息。 四、最近发现一个奇怪的经济学现象, 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我住在北京的回龙观地区, 在回龙观地区有三个城铁站,龙泽,回龙观和霍营, 我家离霍营站比较近,离回龙观站比较远。 由于回龙观里很多小区离城铁站还有一定的距离, 城铁站门口总是有一些黑车营业。 有一次,我和晓波同学准备坐黑车回家, 晓波说,那我们在回龙观下吧。 我说,那不是更远吗? 晓波说,但是回龙观的黑车是5块的, 霍营的黑车是10块的,虽然霍营到我们家比较近。 我们就开始颇有兴趣的讨论起来了, 这是为什么。 晓波的观点是市场定价, 就是回龙观发展的早,黑车多,竞争激烈, 所以便宜。 霍营竞争不激烈,所以就贵。 这似乎有点道理,但是也可能和开始的定价就有关系。 开始定价就低(这个可能是竞争造成的) 所以单方面的提价很困难, 同样开始定价就高,单方面降价也有困难。 当然最有意思的是,如果从我们小区出来, 去比较近的霍营是10块, 比较远的回龙观是5-7块,

生活中的经济学案例题

1、每年春节铁路运输都紧张,票贩子活动猖獗。有人认为,应该放开火车票价完全按供求 关系定价。有人认为,应该严格限制价格并打击票贩子。请问:(1)你支持哪种观点为什 么(2)如果你认为两种作法都不足取,应该采取什么办法 (每个要点需展开说明,500字以内) (1)两种作法都不足取。因为完全放开也不宜,因为铁路是个垄断部门,而且买火车票者以低收入者为主,火车票是不可替代品,因此如果完全开放市场的话,那么火车票就会被票 贩子完全收购走,而票是极其有限的,要买票的人又是票的无数倍,这个时候就不是供求关系在起作用了,因为在供求关系中,有些物品是可以替代的,所以如果价格过高,就会减少购买数量,但是火车票是不可替代品,如果价格过高,就会有很多人买不起票,回不了家,到时候就不是价格问题了,而是社会问题了。另外严格限制价格不利于调节供求,也会出现票贩子。 (2 )应该适当逐步放开价格,发展其他运输方式(公路、水路)。还可适当提高票价(抑 制需求)同时增开临时车次(增加供给)。 (3)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价格机制,价格调节供求,使得资源合理配置,买方卖方各取所需。 具体做法有: ①政府干预 ②铁路部门自身提高 ③车票实名制 ④破除垄断,引入竞争 ⑤稳定用工来源,减少劳动力的流动 1、教材文章《节约时间创造财富》。刚到美国的人多半被它那优美的自然景色和丰富的物 质条件所吸引。人们常把宫足归因于资源的富有。其实资源丰富只是富足的条件之一。如果不能恰当地利用每种资源,到处存在着浪费,富足仍旧是泡影。但所有的富国却毫无例外地有他们的共同点,那就是办事的高效率。所以我们寻求富强之路,应该将注意力放在提高效率,消灭浪费上。有人把一切节约最终归结为时间的节约,这并不正确。因为并不是单单有了时间就可以创造出一切资源来,所以时间固然要节约,其它资源也是要节约的。美国人是 如何节约时间的我们应怎样做 (每个要点需展开说明,500字以内)

爱课程-生活中的经济学观后感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生活中的经济学观后感 这个课程主要面向大一、大二的经济学专业和经济学双学位的大学学生,以及具有初级经济学基础的社会公众,课程主要就生活中的物价问题(通货膨胀)、房产问题、经济周期和生活中的投资等问题进行展开,旨在学生传播蕴含在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经济现象。 在上这门课之前,我对经济学的理解是,“金钱、财物”或者“节约,节省”的意思。《生活中的经济学》是厦门大学郭晔老师上的一系列经济学的课程,它以美国大量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案例来解释说明其中的经济性原理,让我深受感染。郭晔老师的巧妙安排这系列课的课程结构,让我很轻松地进行了经济学入门教育。 家庭是微观经济活动的综合体, 既有消费的职能, 又有储蓄、投资和获取收人的职能。作为消费者, 家庭行为的基本目的是咖的最大化, 用最少的花费获取最大数量的享乐与满足作为劳动者, 家庭又追求收人最大化, 是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大的报酬作为投资者, 家庭必须考虑如何将扣除消费后的收人剩余用在能生更多钱的地方。家庭可增值收人又是由前期收人水平决定的。除了劳动报酬、资产收人外, 家庭总收人的形成, 还有一个来源, 这就是转移收人, 它包括亲友的赠金, 父母留下的遗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一部份收人占家庭总收人的份额也在逐渐提高。家庭收入最大化的主要行为有两个一是充分利用家庭劳动的时间资源, 用劳动换取收人, 劳动支出越多, 家庭收人越大。二是将消费后的剩余进行投资, 实现家底资产增值。这是指工薪家庭, 如果家庭同时又是一个企业, 如城市个体工商户或承包经营土地的农民, 那么家庭收人还有一个重要来源利润。但这时的家庭已经是集生产与消费于一身了。如果成了家庭企业, 就有了一个经济学中利润最大化的问题了。人们为了家庭生活水平的更加美好, 总是千方百计挣钱, 争取更多的收人, 这就是经济学中收人最大化原理的自觉应用。对于家庭的正常运行而言, 钱不是万能的, 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一家几口, 衣食住行, 样样离不开钱。你要买辆漂亮的小轿车, 你要培养孩子上大学, 你要交朋结友, 你要游山玩水, 没有钱是不可想象的。家庭收人最大化的第一个措施是夫妻双方都能找到一份薪水比较高的工作, 也就是说首先要力争劳动报酬最大化。在目前情况下, 不同所有制部门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劳动报酬的差异是很大的, 同样辛勤工作一年, 其收人大不一样, 进行岗位收人比较与选择对于家庭收人的多少有着十分重要意义。影响家庭收人的最大化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资产收人。它包括房屋的租金、银行的存款利息, 购买证券所得到的分红等。资产收人的多少取决于资产规模, 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天都在应用经济学原理, 包括衣食住行、学习工作、教儿育女, 交朋结友、游山玩水方方面面, 如果运用得当, 人们的幸福指数将大幅提升。人们在购物时常常货比三家, 比质量, 比价格, 这就是经济学中价值规律的自觉应用。人们在比较中看哪一件物品更为适合, 更为合算。家庭主妇每天到菜市场上去买菜, 除了注意品种搭配, 营养结构多样化以外, 首先问的是多少钱一斤, 并讨价还价, 尽盆降到最低, 再就是仔细看秤, 看是否短斤少两, 当然对于质量问题是绝不会放过的, 有问题的食品是肯定不买的, 禽流感发生, 不买鸡鸭鹅, 聪明的主妇, 往往是等到下午去买菜, 等到季节变换时去购买衣服, 因为这时价格总是较便宜一些。如果是购买比较昂贵的物品, 比如小轿车、电视机、电脑甚至商品房之类, 人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

一、以前我常常打车,就是元公里地时候.但是涨价后就很少打了.上次南京出差,每次司机多收我一块钱地“燃油涨价费”,我恍然大悟,这才是聪明地办法.为啥南京市政府能想到这么好地办法,而北京市政府地官员想不到呢?双败地结局,是我这样地稍微懂一点经济学地普通人都能想到地,而且,还有很多能人在报刊网络上有指出,为啥我们地政府官员想不到呢? 二、为什么尺码不同地服装有一样地售价?尺码不同,原材料成本自然不同,为什么没有在价格上体现出来? 解释:.原材料成本相对设计、加工、流通等其他费用比起来,只占较小地部分,不同尺码造成地成本差异不大.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没有正规地包装袋,价格不同,不易于销售、存储时地管理. .涉嫌对大身材顾客地歧视. 三、背双肩包时,我们都知道同时背两边要舒服,为什么很多时候还是只背一边. 解释:两边轮流换着背,流换着休息. 四、最近发现一个奇怪地经济学现象,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我住在北京地回龙观地区,在回龙观地区有三个城铁站,龙泽,回龙观和霍营,我家离霍营站比较近,离回龙观站比较远.由于回龙观里很多小区离城铁站还有一定地距离,城铁站门口总是有一些黑车营业.有一次,我和晓波同学准备坐黑车回家,晓波说,那我们在回龙观下吧.我说,那不是更远吗?晓波说,但是回龙观地黑车是块地,霍营地黑车是块地,虽然霍营到我们家比较近.我们就开始颇有兴趣地讨论起来了,这是为什么.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晓波地观点是市场定价,就是回龙观发展地早,黑车多,竞争激烈,所以便宜.霍营竞争不激烈,所以就贵.这似乎有点道理,但是也可能和开始地定价就有关系.开始定价就低(这个可能是竞争造成地)所以单方面地提价很困难,同样开始定价就高,单方面降价也有困难.当然最有意思地是,如果从我们小区出来,去比较近地霍营是块,比较远地回龙观是块,真地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那位能研究清楚这件事,虽然可能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应该是很有意思地事情. 答:成本不同决定地. 成本包刮不变成本和边际成本(运行成本). 你说地距离,这影响地是运行成本,含油耗和车损等. 但是还有一个人工成本,无论拉多少活,这个成本是不变地,称不变成本. 回龙观人多,可更多地或,计活为. 总成本:() 回龙观地大点,但大很多,()下降,而且下降远大于地增大. 所以回龙观地总成本小.所以便宜. 还有一件有意思地事情,我去买洗衣机,在我们家楼下地美廉美,看到一款海尔地滚筒,但是在苏宁和国美是,美廉美地销量一定比苏宁国美小很多,为什么会便宜呢.后来,我分析,最近洗衣机涨价,苏宁国美卖地快,所以很快就知道了新地价格,而美廉美卖地慢,反而还是用老价格,所以它更便宜些.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五、生活中地经济学现象之二室一厅一仓.在农业经济时代,地主家总是有余粮,所以地主有一个特征就他们家有大大地仓库.里面好象啥都有,当然,最多地就是粮食.每次农民起义,开仓分粮,总是小时候小人书里面地经典画面.有多大地仓库,里面藏有多少粮食,某种程度上,还是财富地象征.时钟飞快地旋转到二十一世纪初,正在城市化中国,大量地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按理说,城市里地新新人口,可能会保留原来家里有仓库地习惯,房地产开发商,更应该针对消费者推出二室一厅一仓之类地产品.但是,你翻看晨报,日报,晚报中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现象和案例精修订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原 理现象和案例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现象和案例经济学原理 一、决策中的经济学原理 原理一、机会选择 相对于人类的无限欲望而言,满足人类欲望需要的资源是有限的,这也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资源稀缺性。资源的稀缺性,必然导致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处于无限的选择之中。人们为了得到自己喜爱的事物,必然在众多食物中权衡取舍。选择是一个得到一样事物同时必须放弃另一样事物的过程,这样的选择就产生了机会成本。被放弃的事物的价值就是得到事物的机会成本。选择要决定用既定的资源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被经济学家称为资源配置问题,而资源的有限性被经济学家称为稀缺性。稀缺性决定了每一个社会和个人必须做出选择。 作为例子,我们考虑我们买水果时的机会选择,现在有三种水果提供给我们,一种是苹果,一种是西瓜,还有一种是香蕉并且它们的价格都是一样的,而且只能一次买一样水果。那么如果我买了苹果那也就意味着我就要放弃选择买西瓜和香蕉的机会。同样的如果我选择买西瓜就要放弃买苹果和香蕉的机会,如果买香蕉就要放弃买西瓜和苹果的机会。 还有一个经典例子就是面包和大炮的事例。在战争年代这个决策是关乎国家兴旺的抉择。当时俄罗斯较多比例的选择了大炮,因此它的军事工业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从而有了较强的军事实力用来对抗美国。另一方面,由于它较少的选择了面包,它的轻工业和食品业发展十分落后,很难满足人民生活供给。这是一个机会选择的经典案例,在需要扞卫祖国安定的情况下就要较多的选择大炮,而在和平年代就要较大的选择面包,以取得更快的经济发展。 认识到人们面临不同目标中的权衡取舍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作出什么决策。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权衡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他们可以得到的选择,才能作出良好的决策。 原理二、用所放弃的东西的价值来衡量机会成本 在我们做出选择的同时机会成本就已经产生了,机会成本的代销可以用所放弃的东西的价值来衡量。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 现象和案例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现象和案例经济学原理 一、决策中的经济学原理 原理一、机会选择 相对于人类的无限欲望而言,满足人类欲望需要的资源是有限的,这也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资源稀缺性。资源的稀缺性,必然导致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处于无限的选择之中。人们为了得到自己喜爱的事物,必然在众多食物中权衡取舍。选择是一个得到一样事物同时必须放弃另一样事物的过程,这样的选择就产生了机会成本。被放弃的事物的价值就是得到事物的机会成本。选择要决定用既定的资源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被经济学家称为资源配置问题,而资源的有限性被经济学家称为稀缺性。稀缺性决定了每一个社会和个人必须做出选择。 作为例子,我们考虑我们买水果时的机会选择,现在有三种水果提供给我们,一种是苹果,一种是西瓜,还有一种是香蕉并且它们的价格都是一样的,而且只能一次买一样水果。那么如果我买了苹果那也就意味着我就要放弃选择买西瓜和香蕉的机会。同样的如果我选择买西瓜就要放弃买苹果和香蕉的机会,如果买香蕉就要放弃买西瓜和苹果的机会。 还有一个经典例子就是面包和大炮的事例。在战争年代这个决策是关乎国家兴旺的抉择。当时俄罗斯较多比例的选择了大炮,因此它的军事工业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从而有了较强的军事实力用来对抗美国。另一方面,由于它较少的选择了面包,它的轻工业和食品业发展十分落后,很难满足人民生活供给。这是一个机会选择的经典案例,在需要捍卫祖国安定的情况下就要较多的选择大炮,而在和平年代就要较大的选择面包,以取得更快的经济发展。 认识到人们面临不同目标中的权衡取舍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作出什么决策。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权衡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他们可以得到的选择,才能作出良好的决策。 原理二、用所放弃的东西的价值来衡量机会成本 在我们做出选择的同时机会成本就已经产生了,机会成本的代销可以用所放弃的东西的价值来衡量。

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现象

经济学原理 一、决策中的经济学原理 原理一、机会选择相对于人类的无限欲望而言,满足人类欲望需要的资源是有限的,这也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资源稀缺性。资源的稀缺性,必然导致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处于无限的选择之中。人们为了得到自己喜爱的事物,必然在众多食物中权衡取舍。选择是一个得到一样事物同时必须放弃另一样事物的过程,这样的选择就产生了机会成本。被放弃的事物的价值就是得到事物的机会成本。选择要决定用既定的资源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被经济学家称为资源配置问题,而资源的有限性被经济学家称为稀缺性。稀缺性决定了每一个社会和个人必须做出选择。作为例子,我们考虑我们买水果时的机会选择,现在有三种水果提供给我们,一种是苹果,一种是西瓜,还有一种是香蕉并且它们的价格都是一样的,而且只能一次买一样水果。那么如果我买了苹果那也就意味着我就要放弃选择买西瓜和香蕉的机会。同样的如果我选择买西瓜就要放弃买苹果和香蕉的机会,如果买香蕉就要放弃买西瓜和苹果的机会。还有一个经典例子就是面包和大炮的事例。在战争年代这个决策是关乎国家兴旺的抉择。当时俄罗斯较多比例的选择了大炮,因此它的军事工业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从而有了较强的军事实力用来对抗美国。另一方面,由于它较少的选择了面包,它的轻工业和食品业发展十分落后,很难满足人民生活供给。这是一个机会选择的经典案例,在需要捍卫祖国安定的情况下就要较多的选择大炮,而在和平年代就要较大的选择面包,以取得更快的经济发展。认识到人们面临不同目标中的权衡取舍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作出什么决策。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权衡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他们可以得到的选择,才能作出良好的决策。 原理二、用所放弃的东西的价值来衡量机会成本在我们做出选择的同时机会成本就已经产生了,机会成本的代销可以用所放弃的东西的价值来衡量。就像我们上大学的选择上就包含了很大的机会成本。如果我们不上大学就会得到一份工资乘以十二乘以三就是我们三年所放弃的其中一项机会成本,另外我们上大学还要缴纳一定数额的学费这个学费再乘以三就是我们所付出的实实在在的成本。并且我们不可能不吃东西,我们会从父母那里得到一项生活开支,这也是一项比较大的机会成本。最后就是我们所投入的时间成本,这也是我们上大学投入的最大的机会成本。当我们把时间用来听课读书时,我们就不能用它来工作或干别的事了。从这些方面就可以衡量出我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而且可以看到的是这个机会成本是相当之大的。 原理三、运用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比较做出抉择生活中的许多决策涉及到对现有行动计划进行微小的增量调整。经济学家把这些调整称为边际变动。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可以通过考虑边际量来作出最优决策。例如飞机票的价格原本是200元但是由于各种因素本次航班的票没有全部售完,现在机长提出将票以100元的价格售出。这样有可行性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如果将票以100元的价格售出它的边际成本就可能是乘客在飞机上喝的饮料或吃的饭,这些肯定小于100的。但是如果你不将票售出,你就要白白损失好些票的价格。所以权衡之下得出边际效益要大于边际成本,理性的销售人员都会将票低价处理掉,而不是白白损失它们的价值。原理四、消费者偏好和对未来预计影响消费选择 经济学现象 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作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收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例如当苹果价格提高时,对于消费者来说就会多吃梨少吃苹果,因为吃苹果的成本高了。对于果园园主就会增加种植和采收人员,以提高产量,因为苹果的价格提高可以增加收益。 一、以前我常常打车,就是1.2元/公里的时候。但是涨价后就很少打了。上次南京出差,每次司机多收我一块钱的“燃油涨价费”,我恍然大悟,这才是聪明的办法。为啥南京市政府能想到这么好的办法,而北京市政府的官员想不到呢? 双败的结局,是我这样的稍微懂一点经济学的普通人都能想到的,而且,还有很多能人在报刊网络上有指出,为啥我们的政府官员想不到呢? 二、为什么尺码不同的服装有一样的售价?尺码不同,原材料成本自然不同,为什么没有在价格上体现出来? 解释: a.原材料成本相对设计、加工、流通等其他费用比起来,只占较小的部分,不同尺码造成的成本差异不大。 b.没有正规的包装袋,价格不同,不易于销售、存储时的管理。c.涉嫌对大身材顾客的歧视。 三、背双肩包时,我们都知道同时背两边要舒服,为什么很多时候还是只背一边。解释:两边轮流换着背,流换着休息。

原创PPT-生活中的经济学(讲稿)

生活中的经济学 经济学是一门引人入胜的学问。它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我们周围的事务,看透它的变化,进而引出对自己作调整的要求。反过来我们生活在市场经济的环境当中,经济也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身边的事件或行为模式中的有趣问题,然后尝试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他们。 (一)机会成本 首先,有谁知道机会成本是什么? 从事一项活动的机会成本,是指你为了从事这件事而放弃的其他事情的价值。 案例一:演唱会---机会成本 那么问题来了:假设你赢得了一张刘德华今晚演唱会的免费门票。注意,不能转售。但是陈奕迅今晚也开演唱会,你也很想去。陈奕迅演唱会的票价为400元,当然,你别的时候去看他的演出也行,但你的心理承受价格是500元,换言之,要是陈奕迅的票价高于500元,你就不愿意看了,哪怕你没有别的事要做。除此之外,看两人的演出并无其他成本。请问你去看刘德华演唱会的机会成本是多少? A.0元; B.100元; C.400元; D.500元。 答案:去看刘德华的演唱会,唯一必须牺牲的事情是去看陈奕迅的演出会。不去看陈奕迅的演唱会,你会错失对你来说价值500元的表演,但同时,你也省下了买陈奕迅演唱会票所需支付的400元。所以不看陈奕迅演唱会,你放弃的价值是500元-400元=100元。所以,在选择时,如果你觉得刘德华的演唱会至少值100元,那么你就应该去看,要不然就去看陈奕迅的演唱会。 (二)成本效益原则 什么是成本效益原则?谁可以解释一下? 成本效益原则,是所有经济学概念的源头。它提出,唯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效益大于额外成本时,你才应该这么做。 案例二:闹钟与电脑 我们面临以下两个选择: 你想在京东买一个闹钟,价值20元。有个朋友告诉你,同样的闹钟附近商

生活中的经济学

内容摘要:生活和经济的基本概念,用经济学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关键词:经济,生活,经济学,生活现象,生活中处处有经济,经济学与政治紧密联系。 当今时代,是经济时代。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会慢慢发现经济学已紧紧的与生活所联系。我们应该用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生活中的种种,科学理性的权衡利弊,以此更好的维护自身利益,躲避经济陷阱,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有益的帮助。 什么是经济学呢?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有各种各样的回答。如经济学探讨生产什么物品,如何生产这些物品和为谁生产这些物品。在名著《经济学》中萨缪尔森写道:“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在不同的人之间进行分配。”《管理经济学》一书中从公平与效率、生产与分配的角度出发,指出“经济学是研究如何有效配置经济资源和如何公平分配国民财富,以满足个人或社会目的的一门社会科学。”种种说法归结起来,总离不开这样一种思考,即经济学是使有限的资源被用于最合理的方面以便增加社会总的财富,使社会变得越来越富裕。 这种对经济学的理解,大致具有三方面的含义:第一,个人或社会的目的或欲望是永无止境的,而经济资源在绝对量上来说是有限的,稀缺的。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工农业的调整发展,污染的日益严重,森林和地下水等可再生的资源及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日渐匮乏,甚至就连以往认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空气和江河之水也因污染而变得稀缺起来。第二,稀缺资源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用途,但一旦用于某一用途就不能再用于其他用途。因此,人们的各项经济活动都牵涉到选择问题。在这里,效率意味着一国经济应将它的生产和消费单位组织得使社会能够得到最大数量的所需要的物品和劳务,而且,在现行习惯、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经济资源应得到最充分的利用。第三,在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下,可通过“机会均等”或“结果均等”等制度来寻求公平分配方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机会均等的公正游戏规则,将实现由竞争带来的繁荣。 而“生活中的经济学”是将略显抽象的经济学与我们生活中某些看似平常的现象以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在中国现阶段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目标的情况下,经济学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了:分析投资股票、买房前斟算性价比、就连女人们热衷的商场打折。但是大部分人还没有仔细想过,为什么股市跌涨,房价会有高有低,商场又为什么要打折呢。这些就是我们学习“生活中的经济学”的目的:用经济学的角度看待生活中的现象,更科学的权衡利弊,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判断。

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之劣币驱动良币每个人都对着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和朋友一起去购物,在找零时偶尔会听到朋友或抱怨找补的钱太旧,或炫耀钱包里都是崭新的钱币;当自己买东西找零时,潜意识里总是习惯性的把一种质量看起来很差的,很旧的钱币找出去,把看起来比较漂亮,没有毛边的留下,有一天就突然发现自己身边基本上都是漂亮,比较新的钱币了。 这让我想起了经济学上的名词“劣币驱动良币”,原来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很自然就发生了。劣币驱动良币本是说:古时候,因为工艺的差别很大,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的“良币”收藏起来,并试图将那些成色差的“劣币”转让给他人,这样市场上就同时流通着劣币和良币,且劣币得不到有效地制止和惩罚,如此循环,良币就会被驱逐出市场,质量差的货币反而在市场上流通了。 在经济飞速发展,技术更新日新月异的今天,“劣币驱动良币”的规律不仅存在于货币流通领域,人们用这一法则来泛指价值不高的东西会把价值较高的东西挤出流通领域,这个劣胜优汰的饭淘汰定律,可以引申出不同版本: 官场的劣币驱动良币是贪官排挤清官; 婚姻市场的劣币驱动良币是丑女先嫁,美女成为剩女; 房地产版的劣币驱动良币,就是高房价吸纳了高投资高负

债,转移了制造业投资,高房价推涨了消费偏好,挤占了自由消费,眼下中国,楼市已成为最大的吸金黑洞,既吸走投资,也吸走消费,导致驱动经济引擎的三驾马车严重失衡,有倾覆之危,职业的流动性,已倾覆了中国人自有房产才有根的传统置业观,落实的一枝独秀,就像曾经覆盖滇池的水葫芦,严重破坏了中国经济生态平衡不说,还变得投鼠忌器,难以治理,一花怒放杀百花,使得中国人不是变富而是变穷了,亚当斯密说过,一个人的贫穷或是富有,是根据他能享受得起的人类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程度,买不起生活必需品、便利品的普通住房,就是被高房价剥削成了穷人; 在信用领域的劣币驱动良币,就是“格雷欣法则”即失信者得利,守信者失利的现象。是由于处在经济体制转型期,旧的信用制度被破坏,新的信用制度又未建立而造成的; 在新闻传播领域劣币驱动良币表现在低俗传媒往往比高级严肃传媒更容易获得更大的市场,因为低俗报纸大量刊载媚俗的内容,有一定的读者群,严肃的高级报纸的读者往往少于低俗报纸。如黄色新闻能赚来更多的眼球和噱头; 在现代社会道德领域中,这样的情景几乎时常在眼前上演。比如,很多人乘公共汽车上下班,如果不守秩序的人常常能够捷足先登,那排队的人就会慢慢减少。如果扶起摔倒的老人,可能会付出代价,那么,无人敢扶的情况就会越来越常见。所以,科学的制度非常重要,就是不要让不诚信的人获益,从而引导民众

生活中的经济学作业三(完整版

江苏开放大学 形成性考核作业 学号 姓名 课程代码060057 课程名称生活中的经济学评阅教师 第三次任务 共三次任务

任务内容:【(98分)参考】 期末综合作业 作业要求:在学习了生活中的经济学各单元内容之后,我们初步具备了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待各种社会经济问题。下面要求学生用合适的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和解释下列情境中提出的问题。 一、古人曰:“人多好种地,人少好过年”。试根据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判断“人多好种地”的说法正确与否?为什么?并再写出一个生活中的具体例子。(30分)提示:(1)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2)判断和理由 (3)生活中的例子 答:边际产量递减规律: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又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产值后,所提供的产品的增量就会下降,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这就是经济学中著名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人多好种地”说法违反了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所以是不正确的。因为边际产量是有一个产量最大化的峰值,当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连续等量的追加一种要素时在没有达到峰值最大化时产量是增加的,但当某种要素追加到超过产量最大化峰值时造成了过剩浪费,那么它的边际产量肯定是下降的。 生活中的例子: 比如一个面粉加工厂,最高的产量是可以让8个人去生产面粉,当你只有1个人时面粉的产量是比较低的,当你增加到2个人,那后面1个人的面粉产量就可以当作他的边际产量,当你增加到3个人时,产量是不断的增加的,一直到你有8个人生产时,你的面粉产量即为最大化了,你的生产效率是达到了最高水平。但当你增加到9个人时,可能就因为你的工厂空间不够大,多余的员工偷懒等情况的出现劳动力资源过剩浪费,造成了边际产量的减少。 二、我国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制度转变过程中,人们的收入逐渐出现了两极分化。你周边的人由于种种原因富裕了,而你还相对贫穷。试根据分配理论回答:你能坦然接受这种现实吗?为什么?(30分) 提示:(1)市场经济制度分配原则:“效率优先”的含义 (2)目前,我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 (3)结论和理由 答:“你周边的人由于种种原因富裕了,而你还相对贫穷。试根据分配理论回答:你能坦然接受这种现实吗?为什么?”我能理解也能接受。因为周边的人由于种种原因富裕了,说明我还没有条件达到致使周边人富裕了的种种条件因素。而我相对贫穷不是彻底的贫穷起码能够维持正常的家底生活。但人是不能满足于现状的,在没有达到富裕之前,我可以为了富裕而积极去创造可以使自己富裕的更多条件因素。使自己的生活更充实。使自己的人生更丰富。 效率优先含义:是指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领域,由企业效率来决定职工的利益,企业的经济效益好、效率高职工收入就多,反之收入就少。 目前我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及结论和理由:一、分配状况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基本适应:广大劳动者和全体居民分享了经济发展成果,但居民分配份额进一步提高的难度越来

生活中的微观经济学浅析

生活中的微观经济学浅析 外语系应用英语10620133 蔡颖聪 摘要: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微观经济学关心社会中的个人和各组织之间的交换过程,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资源配置的决定,其基本理论就是通过供求来决定相对价格的理论。 关键字:微观经济学警示语中国股市重庆火锅博弈论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利润;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满足;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和利润如何确定;生产要素供应者的收入如何决定;单个商品的效用、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如何确定等等。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学——分析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在此基础上,研究现代西方经济社会的市场机制运行及其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提出微观经济政策以纠正市场失灵。 微观经济学关心社会中的个人和各组织之间的交换过程,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资源配置的决定,其基本理论就是通过供求来决定相对价格的理论。所以微观经济学的主要范围包括消费者选择,厂商供给和收入分配。

在生活中我们能体会到各种各样的微观经济学现象,下面就具体说说几个生活中见到的例子。“严禁践踏草地”,似乎在公共场所起不到什么震慑作用,想踩的还是踩,而当改成“凡抓到践踏草地者,奖赏200美金”,草地就没有再被践踏过。其区别就在于,原来是把公众当作被监督和潜在惩罚的对象,人或多或少都有破坏欲,越是被束缚、约束,越会去违规,这种警示语将管理者和人们的利益(在能否践踏草坪上)在潜意识里对立了起来,使之是冲突的,矛盾的;警示语修改过后,200美金的奖赏激励那些不会践踏草坪的人主动监督,并约束了原本就有践踏倾向的人不去践踏。这是一个有关解决公共地悲剧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现在国内公共场所中出现了这么一批非常人性化的警示语,如“小草惹人怜,不要欺负她”、“芳草青青,悠悠君心”、“花儿为谁开?劝君莫采摘”之类。以往我们所说的激励与约束相容,是要求所建立的机制能够使激励方和受约束方的利益最大限度的一致,利用的是利益对于人行为的驱使作用,而这些人性化的警示语则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激发人们的道德心、同情心、怜悯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的。这不失为一种充满人性的激励机制,其利益不妨看成是人们精神上的满足感。 又如中国股市。记得掀起炒股热那会,从父亲的言谈和媒体的评论中就隐隐感到炒股就是一个投机,碰运气的事。今天你赔,明天他赚,就是看谁运气好,手气好,和严谨的市场观望、细致的公司业绩分析与小心的选择没有多大关系。在股市的浮浮沉沉中,有一夜暴富的,也有血本无归的,总结起来一句话,要想通过炒股赚钱,就得见好就收,积少成多,外加几分好运气。

生活中的经济学案例分析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学基础 课程论文 题目: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 生活中的经济学分析 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经济学已经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了。我们应该用经济学的角度看待生活中的现象,更科学的权衡利弊,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判断。从而避开陷阱,有效地保护自身的利益,为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带来有益和必要的帮助。 一、第三块三明治 罗斯福曾三次连任美国总统,曾有记者问他有何感想,总统一言不发,只是拿出一块三明治让记者吃,记者吃下去,总统又拿出第二块,记者勉强吃下去,没料到总统又紧接着拿出第三块三明治,记者赶紧婉言谢绝,这时罗斯福笑笑说:“现在你知道我连任三届总统的滋味吧。” 经济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边际效用递减。当我们在消费某种物品的时候,随着消费量的增加,等量的消费品,带来的满足感会越来越小。说得专业描述些,就是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将会递减。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不光存在于消费领域,也存在于生产领域。例如,有一个蛋糕店,它的蛋糕是烤制的,但只有一个烤炉。在只有一个人工作

的时候,他既要烤蛋糕,又要接电话、招待顾客、清理桌子等,他每小时可以生产10个蛋糕。如果增加第二个人,他可以专心地烤蛋糕,每个小时能增加生产15个蛋糕。但如果再增加第三个人,烤炉前面就会出现拥挤,每个小时很难再增产15个蛋糕。如果再继续增加工人,每增加一个工人增产的蛋糕会越来越少,直到增加到某一个人的时候,不可能再增加产出,这时候边际收益下降为零。 同一享乐不断重复,其带来的满足感会不断递减;同一享乐不断重复,第一次和第二次所获得的满足感最大。——戈森法则 二、是赚了还是亏了 毕业的时候,有的同学面临着众多可供选择的道路:出国、去企业、去研究机构、去政府机关等等,而有的学友只有去路一条。结果,只有一条去路的同学反而没有多条去路的同学那样费时和烦恼。 小王原来是某机关的一个处长,年薪2.4万元,在下海潮中,他辞职下海经商,一年下来赚了5万元。他认为自己下海是对的,但在经济学家眼中,小王却是做了一笔亏本的买卖。 首先,他放弃了当处长每年的年薪2.4万元。其次,一个处长的收入不仅仅是工资,还有许多隐性收入。例如,可以享受公费医疗,以成本价购买住房,夏天可以公费度假,年底还可以分些年货,等等。据估计,一个处长的这些额外收入,每年约为2万元左右,这也是小王所放弃的。再者,小王下海需要的资金中有10万元是自己历年的储蓄,用自己的资金当然不用支付利息,但也不能存在银行中得到利息,假定利率为每年5%这样,小王又放弃了5000元的利息收入。最后,小王当处长时,每天 8小时上班,机关工作是清闲的,晚上还可以舞文弄墨,给报刊写点小文章,一年下来也可有 1万元收入,下海后这份闲情没有了,当然这份收入也失去了。 以上放弃的四种收入共计5.4万元,得到5万元,付出的机会成本是5.4万元,当然是得不偿失。在不考虑隐性成本时,小王认为自己下海赚了,但像经济学家一样考虑到隐性成本,就知道下海亏了,还是“商

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中国房价教学文案

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中国房价

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中国房价 关键词:房地产、涨价、对策 摘要: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得到迅速发展,房地产价格持续稳定上涨,已远远超过一般人所能承受的经济能力。过高的房价有可能超出经济系统的承受能力,从而最终影响经济的稳定。为此基于对我国房价上涨的成因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房价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我国近年房地产价格基本走势及成因 (一)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基本情况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恢复了房地产的商品属性,住宅开始在市场上进行交易,交易数量增长很快,表现出我国房地产业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我国房地产商品化时间较晚,其所处的社会、市场环境也正处于不断完善之中,我国房地产价格形成机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今年来,我国房地产投资额、竣工面积不断增加,而价格却随着供给的增加不断攀至新高。这一很不符合经济规律的现象表明我国房地产业仍存在一些问题。 (二)我国房地产价格上涨所反映出的问题 第一,我国有14亿人口,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数的1/3,而与此同时,中国的人口却在继续增长,在这种人口的增长过程中,对房地产的需求就要增加。第二,土地使用权获取价格差异导致地价虚高,我国目前的城镇土地划拨是指由国家各级政府依据法律规定,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将国家所有的土地无偿无期限的分配给土地使用者的做法。划拨后,土地的使用者享有土地的使用权,而土地的所有权依然为国家所有。这导致土地获取价格差异的存

在,并给倒卖土地提供了空间,提高了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土地的出让价格。第三,大量游资进入房地产市场,导致房地产价格上涨。房地产业的投资额大于其它产业的投资额造成经济非平衡发展——导致泡沫经济。第四,房地产项目审批环节复杂,交易成本陡增,我国的房地产审批手续一部分由建委开发办办理,另一部分由房地产管理局负责。房地产开发项目要在这两个部门办理上百个手续,交易费用计入房地产生产成本中,促使房地产价格非正常上涨。二、抑制房地产价格上涨的重要意义 房地产的价格过高会导致房地产市场的畸形发展,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一方面影响内需。房地产以及医疗等改革力度过大,会使城镇居民预期不稳定,导致居民储蓄意愿强烈,不得不压缩即期消费,甚至透支未来消费能力。所以,不论新一轮经济增长如何火热,中国经济并没有因此改变国内消费不振的局面,面对的依然是一个投资推动型的增长。另一方面是加剧两极分化,影响中产阶级的生成。当前商品住宅的购买群体主要是正在生成的中产阶级,拥有房地产是中产阶级的基本标志。中产阶级的形成与壮大,是中国实现社会稳定和建成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但房价使房市沦为少数人的敛财工具,从而加剧两极分化。 综上所述,不仅当前中央政府的调控政策为现实所必需,而且鉴于房地产业的产业特征,以及其在中国特殊国情下的重要作用,政府应该把房地产业放在中国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从根本上对中国的房地产政策进行重新的定位。从世界各国的实际经验可以看出,目前各国通行的做法是,把获得适当的住房确定为公民的基本人权,政府有必要干预市场,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权。中国目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