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基础简答题课稿

生态学基础简答题课稿
生态学基础简答题课稿

生态学基础

四、简答题

1、简述生态学的概念及其研究的具体内容。

答: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具体内容包括:

(1)一定地区内生物的种类、数量、生物量、生活史及空间分布;

(2)该地区营养物质和水等非生命物质的质量和分布;

(3)各种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土壤等对生物的影响;

(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5)环境对生物的调节和生物对环境的调节。

2、简述生态型和生活型的区别。

答:生态型是分类学上种以下的分类单位,是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长期生长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或人为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分化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征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生活型是着重从形态外貌上进行分类,是种以上的分类单位。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反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理生态特征的物种类群。

3、简述土壤的生态学意义。

答:土壤是所有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

义:

(1)土壤是许多生物栖居的场所;

(2)土壤是生物进化的过渡环境;

(3)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和营养库;

(4)土壤是污染物转化的重要场地。

4、简述森林的主要生态效应。

答: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最强大的生态效应,其主要生态作用是:

(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调节气候,增加雨量。

(3)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4)净化空气,防止污染。

(5)降低噪音,美化大地。

(6)提供燃料,增加肥源。

5、简述水的生态作用。

答:水是所有生命的基本要素,也是最重要的环境物质。水的生态作用表现在以上几个方面:

(1)水是生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

(2)水对动植物数量和分布有重要影响;

(3)水对生物可以起一种分类的作用。

6、简述风的类型以及生物对风的适应。

答:(1)季风

(2)海陆风

(3)山风和谷风

(4)焚风

(5)寒露风

(6)台风

(7)干燥风

风是许多树种的花粉和种子的传播者,风媒植物特有的花形的开花时间均是风媒植物对风的适应。在多风、大风的环境中,能直立的植物,往往会变很低矮、平展,并具有类似旱生植物的结构特征。“旗形树”也可以说是树木对盛行强风的适应。

7、简述氧气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氧的适应。

答:(1)氧气是所有生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只有通过氧化,生物才能获得生命所必需的能量。

(2)根据生物对环境中含氧量的适应范围,也可分为广氧性生物和窄氧性生物两类。绝大多数陆生植物与动物都属于窄氧性生物,而绝大多数水生动物和植物属于广氧性生物。

(3)微生物中有严格厌氧菌,有氧则不能生长,如甲烷细菌;也有绝对好氧菌,无氧则不能生长,如固氮菌属;还有微嗜氧微生物,仅在氧压低时生长正常。以上三类微生物对氧的耐性范围都比较窄。兼氧性细菌,在好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在厌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发酵,如链球菌属、棒状杆菌属,对氧的耐性范围就较宽。

8、简述光因子的生态作用。

答:太阳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

量来源,生物生活所必须的能量都直接和间接地来源于太阳光。太阳光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环境因子,太阳光辐射强度、质量及其周期性变化对生物的生产发育和生存分布都产生深刻的影响。

9、简述温度的生态作用。

答:温度是一种无时无处不在起作用的重要生态因子,任何生物都是生活在具有一定温度的外界环境中并受着温度变化影响。地球表面的温度条件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在空间上它随纬度、海拔高度、生态系统的垂直高度等各种小环境而变;在时间它有一年的四季变化和一天的昼夜变化。温度的这些变化都能给生物带来多方面的深刻的影响。

10、简述捕食的概念及形成。

答:捕食从广义的概念看,指所有高一营养级的生物取食和伤害低一营养级的生物的种间关系。广义的捕食包括:(1)传统捕食,指肉食动物吃草食动物或其它肉食动物;

(2)植食,是动物取食绿色植物营养体、种子和果实;

(3)拟寄生,是指昆虫界的寄生现象,寄生昆虫常常把卵产在其他昆虫体内,待卵孵化为幼虫以后便以寄主的组织为食,直到寄主死亡为止。

11、简述种群波动的调节。

答:种群波动的调节可分为三大类:

(1)密度调节:是指通过密度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过程。包括种间调节和食物调节。

(2)非密度调节:是指非生物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

(3)种内自动调节:种内调节又分为行为调节、生理调节、遗传调节。

12、生物间相互作用的类型有哪几种?

答:生物种与种之间有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且这一关系极其复杂,根据一物种对另一物种的生长和存活产生有利的、抑制的或没有产生有意义的影响和作用,则两个物种间的基本关系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正相互作用: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和原始协作;

(2)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寄生;

(3)中性作用;

(4)偏害作用。

13、试论述生物的生态对策。

答:生物朝不同方向进化的对策,称为生物对策。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每种生物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并且是相关联的生态特征。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r对策和k对策。

r对策者生活的环境条件多变,不可预测,不确定;死亡率大,为随机的非密度制约;群体密度随时间变化大,无平衡点,通常处在环境K值以下,属于未饱和的生态系统,有生态真空,每年需生物重新定居;种间和中间竞争强弱不一,一般较弱;寿命短,通常不到一年;对子代投资小,常缺乏抚育和保护机制;迁移能力强,适于占领新的生境;能量较多的分配给繁殖器官;自然选择的最终结果是种群迅速发展,繁殖早,体重轻,提高最大增长率。

r对策者与k对策者正好相反。

14、简述种群的基本特征。

答:种群的基本特征是指各类生物种群在正常的生长发育条件下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即种群的共性。种群的基本特征包括三个方面。

(1)空间分布特征。种群的空间分布通常可分为均匀型、随机型和成群型。

(2)数量特征。包括种群的密度和大小,出生率和死亡,年龄结构和性比,迁入和迁出等。

(3)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而且随着时间进程改变其遗传特征进行进化和适应。

15、简述生态入侵并用事例简单说明其危害性。

答: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或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的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例如:紫茎泽兰,原产墨西哥,解放前由缅甸、越南进入我国云南,现已蔓延到25度33分地区,并向东扩展到广西、贵州境内。它常连接成片,发成单种优势群落,侵入农田危害牲畜,影响林木生长,成为当地害草。

16、简述群落的基本特征。

答:群落的基本特征有:

(1)群落由一定的种类构成或称生物组合,具有一定的结构状况和一定的物质生产量。

(2)群落有一定的相对一致的外貌,这主要是通过一定的生长型和相应的群落垂直分层现象表现出来,并随时间的演替而表现不同的季相。

(3)群落有一个或几个生物种或类群为生物优势种,在群落中能大量控制能量流及对其他物种和环境起着强烈的影响作用。

(4)群落存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表现为群落随环境梯度、时间演替、空间变化的地理分布特征。

(5)群落有一定的营养结构和代谢方式。由不同的生物形成一定的食物网关系和生产、消费、分解的特点。

17、简述顶级群落的特征。

答:群落演替最终形成的稳定群落,称为顶级群落。顶级群落的特征为:

(1)在系统内部和外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已达到平衡的稳定系统。

(2)结构和物种组成相对稳定。

(3)有机物的年生产量与群落的消耗量和输出量之和达到平衡。

(4)顶级群落若无外来干扰,可以自我延续地存在下去。

18、简述群落演替的含义。

答: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一些物种侵入,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发展的变化过程,称为生物群落演替。生物群落从演替初期到形成稳定的成熟群落,一般要经历先锋期、过渡期和顶级期三个阶段。

19、简述群落演替的特征。

答:生物群落演替基本特征如下:

(1)演替是群落有发展有顺序的过程,群落有规律地向一定的方向发展。

(2)演替是生物与物理环境,种群之间竞争和共存的结果。

(3)演替以稳定的生态系统为发展顶点,即以顶级群落的形成为顶点。

20、简述生态位的含义。

答:某物种的生态位是指该物种在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的地位。生态位的概念不仅包括生物占有的空间,还包括它在群落中的功能作用和在环境变化梯度变化的位置,因此生态位的含义又可分为:

(1)空间生态位:指一种生物所占的物理空间;

(2)营养生态位:指在群落中的功能;

(3)多维生态位:指在环境梯度中的位置。

21、简述生态型与生活型的异同。

答:生态型是生物与特定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基因型集群,是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长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分化成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基因型类群。

生物的生态特征指的是生物对外界生态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并在形态、生理、物候等方面发生一定反应的特征。

生活型是指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

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理、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生活型着重从形态外貌上进行区分,是种以上的分类单位。例如,在热带森林中,有很多具有柱状茎和板状根的常绿本植物,属于同一生活型,但分属不同的科。

22、简述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

答:(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以及动物的活动性

(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

(3)种内和种间的关系改变

(4)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

(5)人类的活动

23、简述我国植物群落的分类系统。

答:(1)植被型组

(2)植被型

(3)植被亚型

(4)群系组

(5)群系亚群系

(6)群系组

(7)群丛

(8)亚群丛

24、简述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效应。

答:森林生态系统是全球生态平衡的核心,对生态环境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1)森林是陆地上最大、最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维护陆地生态平衡的枢纽;

(2)森林是环境的重要净化器;

(3)调节气候,蓄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

(4)防沙固沙,保护农田;

(5)是巨大的物种资源和基因资源库;

(6)可以提供大量的木材、水果和中药材。

25、简述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及其原因。

答:某些物质尤其是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从低营养级生物到高营养级生物传递,使处于高营养级的生物体内的这些物质的浓度极为显著的提高,这种现象称为生物放大作用。其原因是,生物摄取的食物及能量,有大约50%消耗在呼吸代谢过程中,那么既不在呼吸过程中被代谢掉,也不易被排除体内外的任何一种物质将会浓集在有机体组织中。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这些物质的浓度越来越大,最终停留在营养级较高的生物体内。

26、简述生态系统的控制论特点。

答:生态系统具有三大控制论特点:

(1)生态系统是个无目标、非中心式的自我控制系统,通过大量内部的、分散的亚系统,对整个大系统进行反馈调节、自我矫正、达到稳定和平衡;

(2)生态系统的总体控制由不同层次的控制间相互作用共同完成的;

(3)多元重复控制。

27、简述农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答:农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是:

(1)种群比较单一;

(2)系统稳定性差,比较脆弱;

(3)物质流动量大;

(4)抗逆能力差;

(5)受人工控制、利用和改造,这是农田生态系统决定性的特征。

28、简述生态系统能流的途径。

答:生态系统中能流的主要途径为:

(1)能量以日光能形式进入生态系统;

(2)以绿色植物为主体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生物化学潜能,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进行生态系统;

(3)以生物化学潜能存在于系统中,或作为产品的形式输出系统之外;

(4)消费者和分解者通过呼吸释放的热能从系统消失;

(5)作为开放系统,某些有机物会通过动物迁移、水和风携带、人为作用等输入或输出系统。

29、简述氮循环中的主要化学过程。

氮循环中的主要化学过程为:

答:(1)固氮作用:固氮细菌和藻类将大气中的分子态氮转化为氨的过程;

(2)硝化作用:氨和铵氧化成硝酸根以及用于蛋白质合成的

氨基状态;

(3)脱氮作用:有一些细菌作用将硝酸盐转化为氧化亚氮和分子态氮,最终使氮元素返回大气;

(4)挥发作用:土壤中氮或动植物的分解排泄物以氨的气态直接散逸到大气层中。

30、简述中国生态农业的主要技术。

答:中国生态农业的主要技术包括:

(1)生物共生互惠以及立体布局技术。

(2)物质与能量的良性循环与再生技术。

(3)资源的综合开发技术。

(4)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技术。

(5)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技术。

(6)农业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自净技术。

31、简述生态系统的功能。

答:(1)生物生产

(2)能量流动

(3)物质循环

(4)信息传递

(5)发展进化

32、简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答:根据能量和物质运动的状况、生物、非生物成分,生态系统可分为多种类型。

(1)按照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可分为:植物生态系统、动物

生态系统、微生物生态系统、人类生态系统。

(2)按照生态系统结构和外界物质与能量交换状况可分为:开放系统、封闭系统、隔离系统。

(3)按照人类活动及其影响程度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4)按照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和特征可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总之,条件不同划分也不同。

33、简述我国生态农业的特点。

答:(1)传统农业注重农业生态系统的自身调节作用,但由于缺乏现代科学技术及现代工作产品的装备,其生产力水平及效益不高,而工业化农业又对资源与环境不利。因此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技术有机融合,充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及生产效率,合理投入并注重生产要素的现代化组合是中国生态农业的优势与特色。

(2)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相对紧缺,通过劳力与农业生态工程技术双重集约投入,在较小的生产规模上获得较多的产品,并通过循环再生利用及深度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

这种做法适合我国农业现状和发展趋势,我国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这种集约经营起到了巨大作用,我国不少地区在人均耕地较少情况下能维持食物需求的平衡,也正是这种农业特色的体现。

(3)因地制宜建立多样性农业为一体的结构,这也是我国生

态农业的特色之一。农田的立体种植,立体种养,基塘复合系统等,都以其精巧的搭配,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和空间,提高系统生产力及效益。我国地形地貌及资源环境条件复杂多样,各地区创建的各种各样的立体农业模式,实现了高功能与高效益,是我国生态农业中独特的内容。

(4)农业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合理利用。按照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食物链网络等,建立种、养、加一体化农业生产系统,使资源得到多层次的循环利用,一方面提高了资源效率的和系统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对改善环境与无废弃物生产起到重要作用。

(5)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及整体优化功能。我国生态农业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按照当地自然资源特点及社会经济、技术水平合理组织生产,做到因地制宜,发挥地域优势。同时,我国生态农业强调硬技术与软科学的有机结合,强调整体结构的系统优化,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总体功能,兼顾经济、生态、社会各种效益的统一。

34、简述全球变暖对农业的影响。

答:(1)有益的一面:

1)二氧化碳增加可提高光合作用;

2)温度增加可延长生育期;

3)全球变暖可增加部分地区降雨量

(2)有害的一面:

1)病虫害严重

2)自然灾害频繁

35、简述土壤污染的来源。

答:(1)厂矿废水、废渣的直接污染;

(2)大气污染物的沉降随降雨进入土壤;

(3)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等的施用,使土壤受污染。36、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答:(1)人口数量的急增,数量增长不平衡;

(2)人口老龄化,性比不协调;

(3)人口城市化;

(4)人口健康状况下降

37、简述中国生态农业的主要技术。

答:(1)生物共生互惠以及立体布局技术;

(2)物质与能量的良性循环与再生技术;

(3)资源的综合开发技术;

(4)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技术;

(5)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技术;

(6)农业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自净技术。

38、植物对水分的适应类型有哪些?

答:(1)水生植物有三类: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2)陆生植物有三类: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39、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答:(1)地衣阶段

(2)苔藓阶段

(3)草本植物阶段

(4)灌木阶段

(5)森林阶段

40、简述种群年龄结构的含义及其基本类型。

答:(1)种群的年龄结构又叫年龄分布,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比例。种群的年龄结构常用年龄锥体来表示。

(2)种群的年龄结构有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41、简述生物因子作用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并举例说明。

答:(1)各生态因子都有各自的特殊功能和作用,相互之间不可替代。

(2)在一定的范围内,某因子不足时,其作用可由其他因子的增加或增强而得到补偿。

(3)例如:光照和二氧化碳两因子在植物光合作用中是不可相互替代的,但是在光照不足引起光合作用强度下降时,增加二氧化碳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光合作用下降的幅度。

42、简述植物密度效应的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并解释最后产量恒值的原因。

答:(1)植物的产量随密度的提高而增加,但是当密度达到一定值时,密度继续提高,最后产量基本是不变的。

(2)原因: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超过最适密度时,如果密度继续提高,虽然个体数量增加,但植株间的竞争加剧,个体变小,因而总的产量不会再增加。

43、简述影响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

答:(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扩散和动物的活动性;(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

(3)种内、种间关系的改变;

(4)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

(5)人类的活动。

《生态学基础》考试题与答案

《生态学基础》考试题与答案 一、选择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第1题植物花芽的分化和形成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是( ) A.光照时间 B.光照强度 C.光照长度 D.光照速度 答案:B 第2题物种频度从高到低分A、B、C、D和E五级,按饶基耶尔频度定律,不正确的是( ) A.E级越高,群落的均匀性越太 B.群落的均匀性与A级和E级的大小成正比 C.属于A级频度的种类通常是很多的 D.B、C、D级的比例增高,群落中种的分布变均匀 答案:D 第2题自然环境中影响生物有机体生命活动的一切因子是( ) A.限制因子 B.生态因子 C.生存条件 D.环境因子 答案:B 第4题下列植物中防风能力最强的是( ) A.常绿阔叶树 B.灌木 C.针叶树 D.落叶阔叶树 答案:A 第5题中国植物群落分类最基本的单位是( ) A.群丛 B.群系 C.植被型 D.群系组

答案:A 第6题提出“优势、丰盛、常见、偶见、稀少、很少”的多度等级划分方法的是( ) A.奥斯汀 B.克列门茨 C.德鲁提 D.布朗一布朗喀 答案:B 第7题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周转期是.( ) A.周转率的倒数 B.能效的倒数 C.流入量除以库存容量 D.流出量除以库存容量 答案:A 第8题生物个体间竞争剧烈,对抗作用强,则其内分布型是( )。 A.成丛分布 B.均匀分布 C.随机分布 D.群集分布 答案:B 第9题种群的年龄结构含有大量的幼年个体和较少的老年个体,则该种群属于( ) A.增长型种群 B.衰退型种群 C.稳定型种群 D.混合型种群 答案:A 第10题现代生态学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 A.以微观层次为主 B.向微观和宏观发展 C.以宏观层次为主 D.以个体层次为主 答案:B 第11题生态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原因是由于( )

土木工程施工简答题题目

1.简述施工总平面图设计的内容。 2.简述施工方案选择的内容。 3.砌筑用脚手架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4.砼的运输有哪些基本要求? 5.简述施工组织总设计中施工部署应包括的内容。 6.简述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设计的原则。 7.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的泥浆有何作用?泥浆循环有哪两种方式,其效果如何? 8.什么叫超张拉?超长拉的目的?为什么超长拉并持荷2min? 9.简述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设计的步骤。 10.路基的变形与破坏有哪些? 11.卫生间、浴厕、厨房防水施工的施工工艺? 12.试述影响路基稳定的因素。 13.简述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包括哪些内容? 14.试述影响边坡稳定的因素有哪些?并说明原因。 15.简述砼施工工艺过程。 16.预应力钢筋的张拉与钢筋的冷拉有何本质区别? 17.试述划分施工段的原则。 18.试述砼施工缝留设的原则和处理方法。 19.单位(土建)工程网络计划的编制步骤? 20.试述单位工程施工平面图的设计步骤。 21.试述柱子吊升工艺及方法。 22.钢筋验收包括哪些内容? 23.打入桩施工时,为什么宜采用“重锤低击”? 24.填土的密实度如何评价? 25.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形成原因有哪些?为保证大体积砼的整体性,可采用哪些浇筑方 案? 26.土壁支护有哪些形式?并举例说明。 27.简述单层工业厂房施工中,预应力混凝土屋架吊装工艺及屋架垂直度校正所使用的主 要仪器、工具。 28.砖砌体施工中,“灰浆饱满”质量要求的目的是什么?规范规定的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 的最低标准是多少?其保证措施有哪些? 29.何谓混凝土的自然养护?自然养护有何要求? 30.简答预应力混凝土工程中,后张法的施工工艺。 31.简述流砂产生的原因及主要防治措施? 32.模板设计应考虑哪些荷载? 33.简述砖砌体的砌筑施工工艺。 34.细石混凝土刚性防水层的施工特点是什么?

生理学重点简答题

46.胃液的分泌及其作用? 答:(1)盐酸:①激活胃蛋白酶原,为其发挥作用提供酸性环境;②使蛋白质变性;③可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④促进Ca2+和Fe2+的吸收;⑤进入小肠后促进胰液的分泌。 (2)胃蛋白酶原:激活后变成胃蛋白酶,消化蛋白质 (3)黏液和碳酸氢盐:润滑和保护黏膜,并和HCO3-一起形成黏液—碳酸氢盐屏障,防止H+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侵蚀。 (4)内因子:保护维生素B12,并促进它在回肠的吸收。 65.何谓脊休克?其表现和产生机理怎样? 答:脊休克是指人和动物的脊髓在与高位中枢之间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表现:主要表现为横断面以下的脊髓所支配的躯体与内脏反射均减退以至消失。 产生机理: 由于离断的脊髓突然失去了高级中枢的易化调节所致,不是由于手术损伤的刺激性影响引起,因为反射恢复后进行第二次脊髓切断损伤并不能使脊休克重现。 69.两种凝血途径的异同点,及促凝与抑凝因素? 答:相同点:两种途径最终都是为了因子Ⅹ的激活。 不同点:两种凝血系统的主要不同点在于启动因子不同。 内源性凝血系统由因子ⅩⅡα触发,逐步使因子Ⅹ激活,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存在于血浆中;外源性凝血途径依靠组织释放的因子Ⅲ来参与因子Ⅹ的激活。 因素:①凝血酶可激活FⅤ、FⅧ、FXI,成为凝血过程中正反馈机制,加速凝血过程; ②抗凝血酶Ⅲ,蛋白质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肝素等都可抑制凝血过程。 70.试述ABO血型的分型依据及输血原则? 答:分型依据: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可将血液分为四种ABO血型:A型、B型、AB型、O型。 输血原则:输血最好采用同型输血。即使在ABO系统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输血,输血前也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78.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是什么?运用其作用后应立即停药还是逐渐减量? 答:生理作用:①调节物质代谢;②影响水盐代谢;③影响器官系统功能;④参与应激运用其作用后应逐渐减量 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时,血中糖皮质激素浓度很高,可抑制腺垂体分泌ACTH,结果使血中ACTH水平显著降低。由于ACTH能促进糖皮质激素分泌。因此,血中ACTH水平降低时,糖皮质激素分泌减少。 如果患者突然停药,失去外源性糖皮质激素支持,产生一系列皮质激素缺乏的症状,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因此只能逐渐减量。 1.机体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相互关系怎么样? 答:(1)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在人体机能活动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神经调节比较迅速、精确、短暂。 (2)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体液调节相对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自身调节的幅度和范围都较小。 相互关系: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相互配合,可使生理功能活动更趋完善。 2.什么是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怎样维持的?这种稳态有何意义? 答:内环境指细胞外液。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稳态的维持

[转载]一堂好课的十条评价标准

一堂好课的十条评价标准 博文收藏 2014-01-15 1316 :: : 正如美学中对“美”的定义莫衷一是一样,一堂好课中“好”的标准也是难以界定的。因为界定的标准太多了,观测的角度太多了,评价的内容太多了,主观的判断太多了,所以,只能是见仁见智,各赋春秋。 一、精神面貌:手握钢枪上战场 起立示威口号响,犹如正跨鸭绿江。 敌人胆敢来侵犯,手握钢枪上战场。 我认为,评价一堂好课的第一标准就是看师生的精神面貌,是精神抖擞还是吊儿郎当,是全神贯注还是心不在焉,是勤学好问还是冷漠懒散,是字正腔圆还是含糊其声,是群情激昂还是七凌八乱……这从上课的起立动作中,从问好口号的呼喊中,从回答上台展演的争抢中,从积极发言的争辩中,都能看出来。好的精神面貌应该是和谐、活跃、民主、高效、务实的,由此营造的课堂气氛能让每个参与者都有见贤思齐的上进心、分秒必争的紧迫感和舍我其谁的表现欲,身处其中都感到振奋、激昂、欢快、充实。这种氛围似乎是玄妙而无从把握的东西,其实它体现在师生交往与活动中间,体现在课堂的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中,完全是可以被当事双方与观察者感知的客观存在,是一种可以左右课堂教学活动效能的关键因素。 二、求知欲望:追根究底探黄泉 仰望星空问碧天,追根究底探黄泉。 蝇蚊怎样辨公母,扑朔迷离想懂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关键怎样提高兴趣?概括说来,教师应选择适当的学

习内容,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案,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组织得当的教学过程。内容、形式、过程、环境,都会引发学习兴趣,也可能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所以,评价一堂课,第二个方面就看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浓郁,看老师的煽风点火是否奏效,看课程设计是否能激趣,看合作探究有没有吸引力,看研习收获有没有成就感,看多元互动有没有感召力,看学生的注意力有没有分散转移。如果一堂课,师生均进入状态,物我两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那么,这样的课堂一定是最好的。 三、教学方式:自主互动求实效 自主学习好处多,争先恐后避蹉跎。 八仙过海神通异,各领风骚招术活。 真正的好课,学生是教师的同僚而不是单纯的执行者,是课堂的主宰而不是作业的奴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借助与同学合作的力量,应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去获取新知锻炼能力,并在不断进取中感受学习的快乐。所以,评价一堂课的第三个标准就是学生是否自主,有没有互动,有没有因人而异体现个性化教学,有没有优势互补倡导合作学习,有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学的角度去设计问题,有没有关注学生的发展差异并提供阶梯式套餐……如果仅是老师大显神通,将教材讲得淋漓尽致,而学生只是听众观众,那么,这样的课堂不算好课。 四、教学效率:张弛有度分劳逸 文武之道在张弛,劳逸结合效率提。 放水养鱼计久远,取卵切莫再杀鸡。 综前所述,一堂好课的标准,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多元的互动性、自行获取知识的实践性,等等,其实,还可以用一个词来总而言之,那就是“有效性”。教学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员参与的影响面,二是个体效率的平均值。效率可以有高低,但如果流于形式没有效益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作用,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好课首先是充实的、紧张的、有序的、提高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事干,都在忙忙活活,还能井然有序。当然,一味的紧张并不可取,一张一弛是文武之道,劳逸结合也是学习的法宝。 五、知识容量:科学合理有梯度

(完整word版)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答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课程考试试题(卷)2011—2012学年第1学期《基础生态学》课程 A 卷专业班级:命题教师:张晓鹏李刚审题教师: 标准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得分:分 1.趋异适应: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在不同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表现出性状不相似的现象。 2.顶级群落:生物群落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一系列演替,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或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产生量和消耗量也都达到平衡)。 3.生物的生活史对策:指种群在其生活史各个阶段中,为适应其生存环境而表现出来的生态学特征。 4.特征替代:重叠区内长期共存的物种,因其生态要求发生分化而导致形态分化,使它们在形态上又略有不同。但形态上的种间差异只在两个物种的重叠分布区内才存在,而在各自独占的分布区内则消失,这种现象就叫特征替代。 5.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 6.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第 1 页共10 页

7.生态入侵:指某种生物从原来的分布区域扩展到一个新的地区,其后代在新的 区域内繁殖、扩散并维持下去的过程。 8.生态阈值:生态系统忍受一定程度外界压力维持其相对稳定的这个限度。 9.边际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比相邻群落有增大趋势的现象。 10.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它包括生态系统内部各部分的结构、功能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稳定。 二.填空题(每空1,共20)得分:分1.中国植物群落分类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群丛。 2.目前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物种形成学说是地理物种形成学说。3.五种北美莺同以云杉为生,分处不同的位置,达到避开竞争的效果,这是由于形成了生态位分异(分化)的结果。 4.构成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中,最易成为限制因子是水。 5.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特点和速率主要取决于分解者种类和 资源质量、环境条件三个方面。 6.驱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能(阳光)。7.动物种群的生殖适应对策中,高纬度地区的哺乳动物每胎产仔数比低纬度地区多。 8.阳地植物的光补偿点比阴地植物高;飞鼠每天开始活动以温度 为信号;鹿秋天进入生殖期以日照长短为信号。 第 2 页共10 页

土木工程施工简答题整理知识分享

1.试述地基验槽的目的和方法。 目的:①核对其平面位置平面尺寸、槽底标高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②核对土质和地下水情况是否满足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及设计要求; ③检查是否存在软弱下卧层及空穴、古墓、古井、防空掩体、地下埋设物等及相应的位置、深度、性状。 方法:地基验槽以观察法为主,辅以钎探法。 2.试分析打桩顺序、土壤挤压及桩距的关系。 打桩顺序一般分为:由一侧向单一方向打、自中间向两个方向对称打、自中间向四周打。打桩顺序直接影响打桩速度和桩基质量。因此,应结合地基土壤的挤压情况,桩距的大小,桩机的性能,工地特点及工期要求,经综合考虑予以确定,以确保桩基质量,减少桩机的移动和转向,加快打桩速度。 由一侧向单一方向打,桩机系单向移动,桩的就位与起吊均很方便,故打桩效率高,但它会使土壤向一个方向挤压,导致土壤挤压不均匀,易引起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但若桩距大于或等于4倍的直径或边长时,试验证明土壤的挤压与打桩顺序关系不大,这时,采取此种打法仍可保证桩基质量。对于大面积的桩群,则宜采用自中间向两个方向对称打或自中间向四周边缘打,这样均有利于避免土壤的挤压使桩产生倾斜或浮桩现象。 3.多层砖混结构施工,其垂直运输机械主要有哪些? 常用的垂直运输设施有:塔式起重机、井架、龙门架和建筑施工电梯等。 4.砖墙临时间断处的接槎方式有哪些?有何要求? (1)有斜槎和直槎两种方式。 (2)墙砌体接槎时,必须将接槎处的表面清理干净,浇水湿润,并应填实砂浆,保持灰缝平直。 5.试述钢筋的焊接方法。如何保证焊接质量? 焊接方法:对焊、点焊、电弧焊和电渣压力焊等。 质量保证:必须是有技术技能的电焊工,而不是没有经过严格培训的一般人员进行电焊作业; 必须采用与母材相匹配的电焊条,而不是随便那些电焊条用用; 必须严格控制作业的电流的大小,更不允许为了快速完工而加大电焊机的电流;必须严格按设计要求,保证电焊缝的长度和厚度满足设计要求。 电焊完毕,严禁急速冷却,尤其禁止浇水冷却。 6.简述机械连接方法。

生理学简答题汇总

1.机体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相互关系怎么样 答:(1)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在人体机能活动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神经调节比较迅速、精确、短暂。 (2)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体液调节相对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自身调节的幅度和范围都较小。 相互关系: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相互配合,可使生理功能活动更趋完善。 2.什么是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怎样维持的这种稳态有何意义 答:内环境指细胞外液。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稳态的维持需要全身各系统何器官的共同参与和相互协调。 意义:①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理化条件,因而细胞的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才能正常进行; ②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终产物。 3.简述钠泵的本质、作用和生理意义 答:本质:钠泵每分解一分子ATP可将3个Na+移出胞外,同时将2个k+移入胞内。 作用:将细胞内多余的Na+移出膜外和将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形成和维持膜内高K+和膜外高Na+的不平衡离子分布。 生理意义:①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K+为胞质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 ②维持胞内渗透压和细胞容积; ③建立Na+的跨膜浓度梯度,为继发性主动转运的物质提供势能储备; ④由钠泵活动的跨膜离子浓度梯度也是细胞发生电活动的前提条件; ⑤钠泵活动是生电性的,可直接影响膜电位,使膜内电位的负值增大。 4.物质通过哪些形式进出细胞举例说明。 答:(1)单纯扩散:O2、CO2、N2、水、乙醇、尿素、甘油等; (2)易化扩散:①经载体易化扩散:如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等; ②经通道易化扩散:如溶液中的Na+、K+、Ca2+、Cl-等带电离子。 (3)主动转运:①原发性主动转运:如Na+-K+泵、钙泵; ②继发性主动转运:如Na+-Ca2+交换。 (4)出胞和入胞: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 5.易化扩散和单纯扩散有哪些异同点 答:相同点:都是将较小的分子和离子顺浓度差(不需要消耗能量)跨膜转运。 不同点:①单纯扩散的物质是脂溶性的,易化扩散的物质的非脂溶性的; ②单纯扩散遵循物理学规律,而易化扩散是需要载体和通道蛋白分子帮助才能进行的。 6.跨膜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和特征是什么 答:(1)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这类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离子通道的快速开放和离子的跨膜流动,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电位的改变,从而实现神经信号的快速跨膜传导。 (2)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它是通过与脂质双层中以及膜内侧存在的包括G蛋白等一系列信号蛋白分子之间级联式的复杂的相互作用来完成信号跨膜

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

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 1、学生的参与状态。 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做保证的,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得不够,就算不上“主体”。课堂教学中,实事求是。该听讲接受就听讲接受,该观察模仿就观察模仿,该独立思就独立思考,该探索发现就探索发现,该小组讨论就小组讨论,该大组交流就大组交流,该动手实践就动手实践,该抄写就抄写,该背诵就背诵。看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深度而言,学生是被动应付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究?是浮光掠影,浅尝即止,还是潜心钻研,情动意发?所以教师“唱主角”的课不是好课;表面热热闹闹,实际没有引起学生多少认知冲突的课也不是好课。 2、学生的交流状态. 课堂上,教师创设了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动的,他就能和同学、教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他说错了,没有关系;他提出问题,有人关注;他不认同教师,不会受批评;他对教材有异议,也没有人指责。当他学习困难时,会得到善意的帮助;当他取得成功时,会得到诚挚的祝贺。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迫切地想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课堂成了学生放飞心

灵的天空。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 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燃.观念与理念,才有可能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实现教学相长.这样的课就是好课. 3、学习目标的达成状态. 一堂好课,需要有丰富知识的获得,更要有真挚的情感与探索体验,教学有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们也可以细化为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第二个层次是锻炼了他的能力;第三个层次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第四个层次是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第五个层次是你的课堂能够影响他的一生。 总之,一堂好课,应该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在学习的过程中,基础知识能有效获得,认知能力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被激发,能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情趣不断提升,创新意识得到培育。 什么是不好的课堂? 1、不可信的课堂(老师备课不充分或没提前认真研讨出现知识错误) 2、教师唱主角:我说你听、我写(读)你抄、我划你背、我出题你考试。课堂上死气沉沉,令人昏昏欲睡。 3、照本宣科,过分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讲练,不能全面培养能力。

2017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模拟试题及答案(四)

2017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模 拟试题及答案(四)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海洋生活的大多数生物体内的盐量与海水相比是 ( ) A.低渗的 B.高渗的 C.等渗的 D.不确定 2.就有效防护距离来讲,效果最差的林带类型是 ( ) A.通风林带 B.紧密林带 C.混交林带 D.疏透林带 3.不同坡向生物状况有较大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不同坡向 ( ) A.母质不同 B.太阳辐射量不同 C.气候不同 D.土壤不同 4.生态出生率是指 ( ) A.出生率 B.生理出生率 C.实际出生率 D.理论出生率 5.达到气候顶极以前的一个相当稳定的演替阶段是 ( ) A.后顶极 B.前顶极 C.分顶极 D.亚顶极

6.裂唇鱼种群中如果雄鱼死去,种群中的雌鱼就会发生性转变而迅速变成 雄鱼。这一现象说明生物的 ( ) A.领域特征 B.密度效应 C.社会等级 D.环境决定性别 7.在群落演替的早期阶段是非常重要的,而在后期则无关紧要的是 ( ) A.生物的散布能力 B.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C.生物的生产量 D.生物的繁殖能力 8.人类向海水中排放含汞离子的化学废料,导致大型鱼类死亡的原因是 ( ) A.水温的变化 B.营养的改变 C.有毒物质的富集 D.矿物质的循环 9.农业生态系统是属于 ( ) A.无补加能的太阳供能生态系统 B.人类补加能的太阳供能生态系统 C.自然补加能的太阳供能生态系统 D.燃料供能生态系统 10.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 ( ) A.现代生物学时期 B.环境科学时期 C.现代生态学时期 D.生物学时期 11.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 ) A.黄化现象 B.白化现象 C.辐射效应 D.代谢效应 1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植物对极端高温适应的表现的是 ( ) A.有密茸毛

土木工程施工考试简答题

1.影响砌体结构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其总质量要求是什么?原材料和砌筑质量是影响砌体结构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砌筑质量应着重控制灰缝质量,其质量要求可用“横平竖直,组浆饱满,组砌得当,接搓可靠。 2.简述花岗岩粘贴施工程序是什么样的? 基层处理抹底层灰,中层灰弹线分格选料,预排石材粘贴嵌缝,清理抛光打蜡。 3.简述sbs改性沥青卷材防水层施工的工艺流程。 基层表面清理,修补涂刷冷底子油节点附加层增强处理定位弹线试铺铺贴卷材收头处理,节点密封蓄水试验保护层施工检查验收。 4.施工缝预留的原则?怎样预留?处理方法? 施工缝是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宜留在剪力较小而且施工方便的部位,柱,墙应预留水平缝,梁,板应预留垂直缝。柱的施工缝宜留在基础顶面,梁或吊车牛腿的下面,吊车梁的上面,无梁楼盖柱帽的下面。框架结构中如果梁的负筋向下弯入柱内,可设置在这些钢筋的下端。和板连成整体大断面梁,应留在楼板底面20~30mm处,当板下有梁托时,留在梁托下部。单向平板可留在平行于短边的任何位置处,有主次梁的楼板,宜顺着次梁方向浇筑,应留在次梁跨度中间的1/3范围内。楼梯应留在楼梯长度中间1/3长度范围内。浇筑砼前,应除去表面的水泥薄膜,松动的石和软弱的砼层,并加以充分冲湿和冲洗干净,不得积水。浇筑时,宜先铺水泥浆或与砼相同成分的水泥砂浆一层。 5.孔道灌浆的作用? 防止预应力筋锈蚀增加结构的抗震性和耐久性使预应力筋与构件混凝土

有效的粘结,以控制裂缝的产生减轻梁端锚具的负载 6.什么事流砂现象?产生的条件?产生原因?危害?防治原则?防治的主要措施? 土颗粒不断的从基坑边或基坑底部冒出的现象。当基坑挖土至地下水位以下时,土质为细砂土或粉砂土的情况下。是水在吐中渗流所产生的动力水压对土体作用的结果。会边挖边冒流砂,土体完全丧失承载力,导致施工条件恶化,基坑难以挖到设计深度。严重的会引起基坑边坡塌方,临近建筑因地基被掏空而出现开裂,下沉,倾斜甚至倒塌。治流砂必先治水。枯水期施工法,抢挖并抛大石块法,设止水帷幕,冻结法,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法。 7.框架结构混凝土浇筑的方法? 一般按结构层分层施工。在每层每段施工中,浇筑顺序应为先浇柱,后浇梁,板。柱基础浇筑时,先边角后中间,柱宜在梁模板安装后钢筋为绑扎前浇筑,一排柱应从两端同时向中间推进,柱应分段浇筑,柱与柱基础的接触面用于砼相同成分的水泥砂浆铺底,以免产生蜂窝现象。浇筑与柱墙连成整体的梁和板时,应在柱或墙浇筑完毕后1~,再继续浇筑,肋型楼板的梁板应同时浇筑,顺序是先根据梁高分层浇筑成阶梯形,当达到板底位置时再与板的砼一起浇筑,梁高大于1m时,可单独浇筑梁的砼,无梁楼板中,板和柱帽同时浇筑砼,当柱与梁砼设计强度不同时,用钢丝网隔离后浇筑,当浇筑主梁及主次梁交叉砼时,一部分客人改用细石砼进行浇筑,同时把振动棒头改为片式并辅以人工捣固配合。 8.什么是无黏结预应力砼施工?特点? 是后张法预应力砼的发展,是在砼构件或结构制作时,预先铺设无黏结预应

生理学简答题

1.简述乙酰胆碱作为外周神经递质,它的分布、相应的受体和作用。 ①所有自主神经节前纤维、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少数交感节后纤维(引起汗腺分泌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的舒血管纤维)以及支配骨骼肌的纤维,都属于胆碱能纤维。 ②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少数交感节后纤维(引起汗腺分泌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的舒血管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的胆碱能受体都是M受体。 ③Ach作用与这些受体,可产生一系列自主神经节后胆碱能纤维兴奋的效应,包括心脏活动的抑制、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胃肠平滑肌的收缩、膀胱逼尿肌的收缩、虹膜环形肌的收缩、消化腺分泌的增加以及汗腺分泌的增加和骨骼肌血管的舒张等。所有自主神经节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和神经—肌接头的终板膜上分布有N受体。小剂量Ach能兴奋自主神经节神经元,也能引起骨骼肌的收缩,而大剂量的Ach则阻断自主神经节的突触传递。 2.血氧分压下降或血二氧化碳分压上升时,呼吸系统的活动会有何变化?为什么? 动脉血中PO2下降到10.7kPa(80mmHg)以下,可出现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切断动物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神经或摘除人的颈动脉体,低O2不再引起呼吸增强。表明低O2对呼吸的刺激作用完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而兴奋呼吸中枢实现的。CO2是调节呼吸最重要的生理性体液因素,动脉血中一定水平的PCO2是维持呼吸和呼吸中枢兴奋性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当吸入气中CO2含量增加到2%时,呼吸加深;增至4%时,呼吸频率也增快,肺通气量可增加1倍以上。由于肺通气量的增加,肺泡气和动脉血PCO2可维持在接近正常水平。当吸入气中CO2含量超过7%时,肺通气量不能作相应增加,导致肺泡气、动脉血PCO2陟升,CO2堆积,使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呼吸中枢的活动受抑制而出现呼吸困难、头昏、头痛甚至昏迷。 3.简述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负反馈性调节。 血中肾上腺皮质激素达到一定水平时,它反过来抑制下丘脑促垂体区细胞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同时抑制腺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通过这种负反馈作用,从而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在血中的浓度保持相对稳定。此外,腺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也能抑制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分泌。负反馈作用在应激状态下会暂时失效,于是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的浓度大大增加,增强了机体对有害刺激的抵抗力。 4.切断支配胃的迷走神经后,消化期的胃液分泌及胃运动将如何变化?为什么? 切断支配胃的迷走神经后进食时胃液分泌会减少,胃的运动会减弱。胃的迷走神经是支配胃的外来神经,食物直接刺激口腔,咽喉部的感受器引起胃液分泌属非条件反射,反射的传出神经为迷走神经,切断后非条件反射被阻断,胃液分泌减少。同时胃的容受性扩张也受迷走神经的控制,食物直接刺激口腔等消化道时通过迷走神经使胃做容受性扩张,切断迷走神经后胃的运动减弱。 5.何为正反馈和负反馈?各有什么生理意义? 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通过反馈控制系统影响中枢,最终加强自身的活动或使活动停止,这种反馈调节方式为正反馈。负反馈是指在一个闭环系统中,控制部分活动受受控部分反馈信号(Sf)的影响而变化,若Sf为负,则为负反馈。其作用是输出变量受到扰动时系统能及时反应,调整偏差信息(Sc),以使输出稳定在参考点(Si)。

一堂好音乐课的评价标准

一堂好音乐课的评价标 准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一堂好音乐课的评价标准 一、有明确的课程目标: 目标是否符合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的程度(情感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 二、环境的创设 以兴趣为先导。教师应该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或策略,创设教学情景,激发调动学习兴趣,让每位学生都生发“我愿学”、“我要学”的愿望。如情景创设可采用:语言描述、媒体演示、音乐渲染、图画在现、角色扮演等。 三、学习的指导与教学调控能力 方法简单有时效性。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要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来选择,而不是照搬教参和课标。如果是这样,教师只能是按预设方案进行表演,学生只能是被动的学习。因为“教”是为“学”而服务的。 四、教师与学生间的默契程度 注重课堂上学生参与状态、学生交往状态、学生思维状态、和学习达成状态等方面来评价课堂教学的质量。如学生参与状态:学生上课情绪如何,能否在音乐课上积极体验和模仿。学生交往状态:对教师提问和要求反应是否积极,与同学合作是否友好。学生思维状态:对音乐现象有没有独立见解,能不能在已有的音乐基础上自由、即兴地创造,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学习达成状态:能不能自觉、自信地学习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音乐知识和技能等;能不能

按教师要求把学到的相关音乐知识、内容与个人情感表达联系起来,有表情地演唱、演奏等。 五、艺术实践性 课堂是否具有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延伸的发展性特征。好课能让学生受益终生,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情操,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即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即价值观和人生观。素质教育下的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追求的精神。六、突出学科特色 教师是否灵活解决课堂问题;音响材料的设计是否到位;课堂中是否对学生进行听觉能力的培养;教师是否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情感培养。 总之,一堂好课具有示范作用,教师将自身专业知识、文化知识、道德品质进行转换,外化为学生能接受的形式,能运用音乐自身的勉力感染、影响学生。这是很重要的。教师不同于学者,不但能自己唱得好,自己学得好,还必须以自身的行为和能力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成为学生效仿、学习的楷模。一堂好的音乐课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课堂气氛,情境交融,共同享受课堂教学,享受音乐。

基础生态学试题及答案1

单选题 1、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A:黄化现象 2、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 C:补偿作用 3、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D:限制因子 4、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间接作用 5、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B:生境 6、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D:非密度制约因子 7、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A:气候因子 8、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C:现代生态学时期 9、臭氧层破坏属于 B:全球性环境问题 10、下列范围不属于生物圈的是C:大气圈的上层 11、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C:整个生物圈 12、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D:景观单元 13、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A:种群 14、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 15、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A:E.Haeckel)提出并定义的 16、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17、中国植物群落分类中把多个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的依据是B:建群种的生活型和生活条件 18、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是D:群落学—生态学原则 19、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 B:次生演替 20、顶极――格局假说的意思是C:随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呈连续变化 21、单顶极理论中的顶极群落最适应的生态条件是C:气候 22、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B:稳定性高 23、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B: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 24、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 B:落叶阔叶林 25、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C: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 26、关于层片的论述,正确的是C: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层与层片是一致的 27 、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B: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入深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和植被 28、关于群落镶嵌性的概念正确的论述是B:是同一群落内部水平结构的进一步分异现象 29、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D:常绿阔叶林 30、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 A:群落各成员中,建群种的优势度最大 31、群落内部不具备的特点是D:气温增加 32、生物群落是 B:植物、动物、微生物有序、协调统一的群体 单选题: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 第1章绪 名词解释: 1、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性或能力称为兴奋性。 2、阈值: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该组织的阈强度,简称阈值。 3、反射: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第2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名词解释: 1、静息电位:是细胞末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2、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细胞接受适当的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快速而可逆的电位倒转或波动。 3、兴奋-收缩-偶联:肌细胞膜上的电变化和肌细胞机械收缩衔接的中介过程,++是偶联因子。-收缩偶联,Ca称为兴奋第3章血液 名词解释: 1、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称为等渗溶液。例如,0.9%NaCI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 简答题: 3、什么叫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其生理意义如何? 答: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吸水能力。晶体渗透压:概念:由晶体等小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对维持红细胞内外水的分布以及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起重要作用。 胶体渗透压:概念: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可吸引组织液中的水分进入血管,以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 衡和维持血容量。 4、正常人血管内血液为什么会保持着流体状态? 答:因为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共同作用,使凝血过程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的溶解从而维持血液的流体状态。 5、ABO血型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答:ABO血型的分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分为A型、B 型、AB型和O型4种血型。 6、简述输血原则和交叉配血试验方法。(增加的题) 答:在准备输血时,首先必须鉴定血型。一般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才能输血。对于在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的Rh血型相合,以避免受血者在被致敏后产生抗Rh抗体而出现输血反应。即

一堂好课的五个标准

一堂好课的五个标准 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 学生学到了知识, 锻炼了能力, 在此过程中产生了 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并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愿望和需求, 而且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提高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也慢慢培养了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是有效率的课, 即充实的课: 就效率面而言, 是指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有 效率, 其中包括了对于好的、中等的、有困难的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效率;其次, 是效率的高低, 如果没有效率, 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 这都不能算是一堂好课。如果一堂课中不管老师表演的多么卖力, 课件制作的如何花哨, 而大多数学生却魂不守舍, 昏昏欲睡, 脑袋中一片空白, 那么这就是一节极其失败的课。 三是有生成性的课, 即丰实的课: 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 在课堂上有师 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尤其思维是相当活跃的, 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 又有过程的生成。有些老师在备课的时候面面俱到, 有的老师开玩笑说在哪里咳嗽都写上去了, 然后上课的时候照着自己的教案本一字不落的照本宣科, 不 会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有所补充, 有所删节, 适当发挥。这样的课既枯燥无味, 无实质内容,又严重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发展,不会起到任何积极的效果。 四是常态下的课, 即平实的课: 由于长期受公开课的影响, 一遇到有人听课,容易 出的毛病就是过度准备, 这样教师很辛苦, 学生很兴奋, 到了上课时把准备好的东西 背一遍, 表演一下, 就万事大吉了。尤其是近年来科技的进步, 学校加大对教学设备的投入力度, 学校大多数老师都有自己的笔记本电脑, 每个教室里都配备了背投电视或 大屏幕, 一到公开课就一定要有课件, 学生就一定很活跃, 却忽视了该节课的教学目 的和教学效果。一节课下来, 花花绿绿一大片, 教师的任务就是点点鼠标, 学生的任务就是看红火热闹, 大量的内容一闪而过, 脑袋里却是空空如也。一言概之: 老师学生都处于非正常状态, 简直让人不敢恭维。难怪有的老师戏噱说多媒体变成了“倒霉体”。 当然课前的准备对于师生的能力提高, 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是课堂有 其自身的价值, 这一价值在于它是一个公共的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 要有相互的交流, 相互的讨论, 相互思维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 师生相互构成, 并生成出许多新的东西。因此要淡化公开课的意识, 上课时, 不管听课者的身份有多高, 教师要尽量做到旁若

2015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冲刺试题及答案7

2014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冲刺试题及答案七[1]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首提出“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是() A.林德曼 B.海克尔 C.奥德姆 D.坦斯利 2.生物物种存在、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A.基因 B.个体 C.种群 D.群落 3.高山植物通常长得比较矮小,这主要是因为高山地区具有较强的() A.紫外光 B.红外光 C.红橙光 D.绿光 4.某些植物要经过一定的低温阶段才能正常开花结实的现象称为() A.春化现象 B.温周期现象 C.昼夜节律 D.物候节律 5.当光合作用强度因光照不足而下降时,增加二氧化碳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其下降幅度,这表明生态因子的作用具有() A.阶段性 B.限制性 C.补偿性 D.不可替代性 6.与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相比,生活在高纬度低温环境下的恒温动物其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一现象称为()A.阿伦定律 B.谢尔福德定律 C.贝克曼定律 D.霍普金斯定律 7.下列生态因子中,属于直接因子的是() A.坡向 B.坡度 C.海拔 D.水分 8.若种群的年龄锥体呈典型的金字塔形,则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 A.增长型

B.稳定型 C.衰退型 D.下降型 9. A.种群初始数量 B.环境容量 C.种群增长率 D.增长时间 10.种群在理想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最大增长率,称为种群的() A.宴际增长率 B.自然增长率 C.内禀增长率 D.瞬时增长率 11.生态位相同或相近的两个物种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难以长期共存的原因是()A.捕食 B.共生 C.寄生 D.竞争 12.种群的个体数量在短期内异常迅速增长(如蝗虫大发生),这种现象称为()A.种群平衡 B.种群大爆发 C.种群衰退 D.周期性波动 13.下列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 A.冬小麦 B.油菜 C.菠菜 D.晚稻 14.下列群落中,植物物种组成最简单的是()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热带雨林 D.荒漠生物群落 15.下列选项中,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起作用最大的物种是() A.伴生种 B.建群种 C.亚优势种 D.罕见种 16.在对某生物群落调查中,共调查了l00个样方,某物种出现在80个样方中,则80%指的是该物种在该群落中的() A.盖度 B.频度 C.密度

土木工程施工复习题(1)

《土木工程施工》复习题 第一章土方工程 一、单项选择题 1、当井点管底部达到不透水层时,该井称为()。 A.无压井B.承压井C.完整井D.非完整井 2、当井点管布置在具有潜水自由面的含水层中时,称为()。 A.无压井B.承压井C.完整井D.非完整井 3、基坑采用轻型井点降水时,所需井点管的数量,是根据()来确定的。A.基坑体积B.基坑面积C.涌水量D.地下水位 4、基坑回填时,填土若采用不同土壤填筑,要求()。 A.透水性大的土壤在下方B.透水性小的土壤在下方 C.均匀混杂在一起使用D.不均匀混杂在一起使用 5、回填土应具有()。 A.较大的含水量B.较小的含水量 C.最大密度D.最佳含水量 6、正铲挖土机的工作特点是( )。 A.前进向上,强制切土 B.后退向下,强制切土 C.后退向下,自重切土 D.直上直下,自重切土 7、反铲挖土机的工作特点是( ) A.前进向上,强制切土 B.后退向下,强制切土 C.后退向下,自重切土 D.直上直下,自重切土 8、拉铲挖土机的工作特点是( )

A.前进向上,强制切土 B.后退向下,强制切土 C.后退向下,自重切土 D.直上直下,自重切土 9、抓铲挖土机的工作特点是( ) A.前进向上,强制切土 B.后退向下,强制切土 C.后退向下,自重切土 D.直上直下,自重切土 10、轻型井点的正常的出水规律为( )。 A.先小后大,先浑后清 B.先大后小,先浑后清 C.先小后大,先清后浑 D.先大后小,先清后浑 11、某基坑地面标高±0.000,基底标高为-4.00m,基底长×宽=10×10m放坡1∶5,不透 水层位于-8.50m,如采用机械开挖可用( )。 A. 反铲挖土机 B. 正铲挖土机 C. 推土机 D. 铲运机 12、流砂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地下水渗流 B.土体失重 C.动水压力的作用 D.降水措施不当 13、已知某基坑边坡的高度为1m,坡度系数为0.75m,则该边坡的底宽为() A.0.75m B.0.8m C.1.25m D.1.34m 14、土方开挖的原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上往下 B.分层开挖 C.开槽支撑 D.先撑先挖 15、填土压实的质量检查,常以()控制。 A.含水量 B.密度 C.干密度 D.渗透系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