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公输公开课教案

墨子公输公开课教案
墨子公输公开课教案

墨子《公输》公开课教案

《公输》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把握疑问句、反问句的句式特征。

2. 了解墨子及其非攻主张。

能力目标

1. 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

2. 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 品味赏析课文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先秦诸子散文的兴趣。

德育目标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反对侵略,热爱和平,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育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 理清行文思路,把握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

3. 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增加语言积淀。教学难点

鉴赏墨子的劝说技巧。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2. 讨论点拨法

3. 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教学图片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热悉文意,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意。

[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1、导言:有一个成语叫“班门弄斧”,其中的“班” 指的是鲁班。我们知道鲁班是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同时他还是一位顽固狡诈、阴险狠毒的人。他的面前站着一位英勇无畏的外交家,他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一一墨子。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选自《墨子》的文章——《公输》。

2、作者:(指导学生看课文注释① )墨子(约前476—前390),姓墨名翟,战国初期鲁国人。他是一位出身于小生产者阶层的思想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非攻” (反对掠夺性战争)“兼爱” (既爱自己和祖国,也爱别人和别国)“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他

对统治者发动战争带来的祸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享乐,都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 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义”。这些主张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参与政权的愿望,在客观上也起了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

《墨子》是中国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汉书

· 艺文志》记载,《墨子》原有71 篇,而流传至今的仅15 卷53 篇,佚失18 篇。学术界一般认为是由墨子的弟子及其后学在不同时期记述编纂而成,反映了前期墨家和后期墨家的思想。

3、背景:墨子所处的时代,各诸侯国掠夺性的战争频繁不已,严重破坏生产,甚至使下层人民被迫“折骨为炊,易子而食”。墨子希望解除劳苦大众的苦难,这是他提出“非攻”“兼爱”等政治主张的思想基础。当时楚国是大国,占有两湖一带广大地区。宋国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带,但处于战略要地。楚用公输造器械,接连打败了周围几个国家,于是准备攻宋,墨子听到消息,便从鲁国赶到楚国去止楚攻宋。《公输》写的就是这件事,具体地表现了墨子的“非攻” 思想。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

3、概说文意。这是一篇思想观点鲜明的宣传文章,也是一篇逻辑性异常周密的学术文章,墨子运用“类比”进行推理,明辨是非,驳倒对方。纵观全文,墨子采用了先说服公输盘,再说服楚王,最后又以实力相较量,终于取得止楚攻宋的胜利。从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墨子思想亡的细致周密,也看到了墨子对敌方判断的准确。他根据论敌的思想活动,步步为营,决战决胜,因人制宜,灵活机动,对公输盘这个有头脑、有计谋的能工巧匠,采用“类推”方法,有斥责,也有劝戒,迫其“败阵”; 而对“楚王”这个贪婪成性、头脑发胀的大国君主,则采用“类比”方法,使他知道如若攻宋,定是得不偿失,乃是不智之举,终于迫使强敌敛手,完成了风尘仆仆来楚的任务。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生字:

械(xiè) 轩(xu a n)舆(y u )犀兕(x i

s&i grave;) 鼋(yuán) 罨(tuó) 鲋

(fù) 梓(z i ) 褊楠(piá nán) 多音字:

请说之(shu o )长木(zhàng) 公输盘(b a n)

见我于王(xiàn) 禽滑厘(g u)

通假字:

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 子墨子九距之(通“拒”,阻挡)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通“御”,抵挡) 公输盘诎( 通“屈”,理屈) 。

2.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语气,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激烈、紧张的气氛。

3. 教师适当指导朗读。

示例:

(1)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加点词须重读,显示墨子焦急的心态,他为了阻止楚宋之战而不辞劳苦。

(2) 公输盘曰; “夫子何命焉为?” 读出疑问语气,显示公输盘

恭敬请教之意。

(3) 子墨子曰; “壮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读出祈使语气,显示蓄意提出无理要求之意。

(4)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义”字须重读,显示公输盘以“义”装点自己的味道,要读出他一本正经而又流露出掩饰不住的傲慢的语气。

(5)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读出疑问语气,显示质问、责

备,催促之意。

(6)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公输盘在无言以对的情况下,只好虚晃一枪,把矛盾的焦点转移到楚王身上。要读出他狡猾推脱而又仗势欺人的语气。

(7)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注意“善哉”的虚伪。“虽然……”则体现了一个霸气十足的诸侯的强硬与蛮横。

(8) 公输盘曰;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公输盘在心里做着阴暗的盘算,要读出阴险并带有威胁意味的语气。子墨子敏锐地揭穿这一阴谋,显示出胸有成竹、镇定沉着之意。

4. 选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其余同学评点。

四、译读课文,疏通文句,熟悉文意

1.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用工具书,翻译课文。

2. 以小组为单位,针对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讨论研究,共

同解决。教师巡视各组,答疑解惑

3. 教师指导学生积累本课的文言知识。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

容如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请献十金(请允许我,表敬词)

荆之地方五千里(土地方圆,与现代汉语表意不同)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巧妙的方式。现代汉语中“机变”为“随机应变”之意)

(2)一词多义

公输盘不说(高兴)见公输盘(拜见)

请说之(解释)胡不见我于王(引见)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

不可谓知类(事理)为与此同类(类别)为楚造云梯之械(这样)

子墨子闻之(指代造云梯攻宋这件事)宋何罪之有(结构助词)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结构助词)吾知子之所以距我(结构助词)

(3)翻译下列句子

夫子何命焉为? 译: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宋何罪之有? 译: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胡不已乎? 译: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

胡不见我于王? 译:何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此为何若人? 译: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五、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意

提问: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人物是哪一位?墨子前

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本文对应的双方是墨子和楚国的公输盘、楚王。主要人物是墨子。他前往楚国的目的是劝阻楚国攻打宋国。

提问:谈谈你对本文思路的看法。

学生讨论。

《合欢树》优质课教案

《合欢树》教案 池州市第八中学姚伟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作者史铁生。 2. 疏通文意,学会通过对事件的把握体会其中饱含的作者的深沉情感。 3. 赏析合欢树形象,提高品读散文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丰富内涵的能 力。 4. 学习文章以小见大、借助生活琐事和细节描写表现情感主题的手法。过程与方法: 1.注重课前预习,通过课前预习熟悉文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注重诵读,诵读全文以及其中感人至深的句子,在诵读中品味情感。 3.围绕关键问题,主动思考,积极讨论,在交流中深化认识。 情感与价值观: 1.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浓浓亲情,收获感动。 2.理解作者“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深愧疚,引发联系自身的反思。 3.激发学生珍视亲情,学会感恩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诵读文章相关文段,体会作者在叙事中抒发的深沉情感。 2.在收获感动的同时,理解作者深深的愧疚,引发自身的反思。 教学难点 1.品读合欢树形象的丰富内涵。 2.学习文章借生活琐事和细节描写表现情感主题的手法。 教学方法 课前预习、诵读品味、讨论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预习安排 学生阅读全文与《我与地坛》前两节,了解作者史铁生的大致人生经历与其对母亲的深切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满文军歌曲《懂你》。 “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依偎在你温暖寂寞的怀里。”满文军这首歌抒发一个孩子对母亲的怀念和热爱,那种发自心底的共鸣震撼每一位听者的心灵,是一首深刻歌颂母爱的歌曲。然而,懂得亲情,懂的母爱是有一个过程的,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史铁生是怎样理解母爱的。 二.谈谈作者 关于史铁生。大家经过了预习,就请你讲讲你所了解的史铁生吧。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

合欢树公开课教学设计

《合欢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无私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感情。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寓意,并领会作者对母爱与生命的感悟。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 “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授课方法:诵读法,归纳法,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语 音乐《烛光里的妈妈》导入。“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唤。”古往今来,关于母亲的故事、文章很多,昨天布置大家收集一些关于母亲的诗词,大家来说说吧,(检查预习情况)其实每个人笔下的母亲都不尽相同,因为发生的事情不一样,个人的体验不同。今天,我们学习史铁生的《合欢树》,再一次感受伟大的母爱。 二、作者介绍 看到史铁生,就会想起一句话,世界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的一个苹果,所以每个人都是有缺陷的,只不过有的人缺陷比较大,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爱他的芬芳,史铁生就是那么一个上帝的宠儿,在他二十岁那年,一场重病让他走进了医院,从此再也没有站起来,他的下半生是在轮椅上走完的,他用他残缺的身体为我们抒写了《我与地坛》《老屋小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不朽作品,在他一生当中,他一直在用自己的行为和语言感动着我们,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是这样评价他的(幻灯片)这是真实的,生活用残酷打击他,他却用微笑来面对它,他微笑的背后是什么神秘的力量来支撑他呢?母爱 三、走进文本,感悟母爱(诵读法)

1、诵读课文,整体把握 师生诵读第一自然段,这个母亲真有意思,学生分析有意思在什么地方? 2、请学生诵读第二自然段,这位母亲真_______!如果让你在横线上填一个词, 你会用什么词汇呢? 3、第三段场景再现,一男生读史铁生,一女生读母亲,再次感受母爱的伟大。 3、母亲离开人世之后,作者对于母亲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找到文中的句子 四、跳出文本,欣赏写法 课文讲到这里,作者有没有提到我们的题目《合欢树》,没有,那么下面哪些段落提到了合欢树,引导学生分析,找出描写合欢树的句子。(导学案题目放在这一环节串讲。) 1、导学案文本探究第1题:课文写母亲对合欢树由没有心思照顾到“不舍得扔掉”再到“常去侍弄它”,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理变化?由问题引出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合欢树=作者自己,母亲悉心照顾的合欢树就是病中的自己(象征作者自己)2、导学案文本探究第2题:“我”合欢树由不敢看到想去看,表现了怎样的心情?由此问题引出合欢树的另一象征意义 →合欢树=母亲,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物,它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是母亲生命呈现的另一种方式(象征母亲)。 3、导学案文本探究第3题: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想要表现什么? →合欢树=亲情的象征,是合家欢乐(树的名字的意义)的象征。 五、拓展升华,爱与生命 爱是构筑生命的精髓。 生命可以使无私的爱变得更加辉煌灿烂。 爱可以使枯萎的生命重新开出新的枝芽。 滋养生命的是粮食,水和阳光。 哺育爱的是生命友谊和真诚。

(完整版)《合欢树》公开课教案

《合欢树》公开课教案 20XX年春季学赫章县中等职业学校 教研活动公开课教案 《合欢树》 授课老师:赫章县中等职业学校祝庆荣 授课时间:20XX年5月22日上午第三节授课地点:赫章县中等职业学校 一、教学内容: 合欢树 二、教学重点: 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三、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具体事件,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简单了解作者的生平。 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具体事件,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本课学习主要结合多媒体采用师生讨论法,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有所体会;通过启发式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深

入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五、课时安排: 本课共2课时 六、法制与德育渗透: 1、法制:法定下的父母子女之间有什么权利义务关系? 根据《婚姻法》的相关规定,父母的权利义务有:(1)在人身方面,有抚养的权利与义务、管理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法定代理;(2)在财产方面,主要表现为对子女财产的管理;未成年人给他人造成的损失,父母必须承担赔偿责任。子女的权利义务有:未成年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当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有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的权利。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在父母无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时,子女有义务给付赡养费,并且不因父母的婚姻关系变化而终止。子女有义务尊重父母的婚姻权利,不得干涉父母再婚以及婚后的生活。父母子女之间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 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应当负担子女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直至子女能独立生活为止。 2、德育:引导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无论走到哪里,

合欢树优秀教案

《合欢树》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具体事件,体会伟大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感情。 2.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以及本文以小见大的手法。 3.感悟亲情,体会现实生活中展现出来的母爱。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具体事件,体会伟大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感情。 2.合欢树的象征意义以及本文以小见大的手法。 教学方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歌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咱们今天先来看一幅照片,告诉我你们看到了什么?(人在笑,年轻人脸上有灿烂的笑容。)你现在又看到了什么?(他坐在轮椅上,他活到20岁左右因病双腿瘫痪了,但我们在他的脸上却看到了这样灿烂的笑容,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家知道他是谁吗?(史铁生)有很多评论家说史铁生是最爱笑的作家,一个残疾人却成为最爱笑的作家,那么是什么样的神秘的力量在支撑着他在面对残疾之后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呢?这种神秘的力量来自何方呢?我们今天要学习史铁生的散文名作《合欢树》,看大家能否从中找到答案。 二、文本解读 大家看屏幕,这就是合欢树,请问课文里有对合欢树的具体描写吗?(没有)那么课文里写了合欢树没有呢?大家预习了这篇文章,请问课文哪里写了合欢树呢?请找出写合欢树的文段。(7段以后都写到合欢树) (一)赏析课文第7-12段 1、作者在后半部分写到合欢树,那么围绕合欢树,作者写了些什么内容呢?(让学生概括,师:第7段写邻居老太太告诉我母亲种的合欢树开花了,接着写怎么来的,然后多次写到树影儿和孩子的故事。三个方面) 2、请大家仔细读这部分,拿上笔,看你有哪些发现,哪些感悟,把你的发现感悟写在旁边;同样,有问题也写在旁边,就这些问题,前后左右的同学互相商量一下。(略)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把经过讨论还没解决的问题说出来,没准其他同学有他的看法。(设想会出现的问题:学生1:第7、9段写孩子不哭不闹,瞪眼看树影,这个小孩是不是虚构的?看树影有没有别的意思?学生答:树是母亲,赞同小孩是虚构的,确有小孩,作家杜撰,散文讲的是真实,小孩确有其人。学生2:作者对看合欢树的情感变化,反映作者什么样的心理?答:作者不愿去,是怕触景生情,对母亲的思念加剧痛苦,第8段。师:写我不愿去小院有几处?找。)学生3:第8段最后一句写悲痛,忘记,为什么?--学生解答背景。请继续提问,学生4:第一段最后一句是否可以删去?第7、9段孩子是否从侧面表现了什么?师:关于孩子与树影,我想听听大家的看法。生答:题目是合欢树,最后才写,并且没有正面去写,空城计,孩子是作者的象征。师:为什么要写孩子和树影儿?看最后一段,齐读,能否找到点什么?板书:童年---树影儿---妈妈师:在孩子的眼里,快乐的童年和树影儿有关系,树影儿又和妈妈有关系,小孩子自己的妈妈,在树影儿身上感受到来自母亲的爱---他的母亲。这树是我的母亲种下的,小孩不知道,孩子能感

《合欢树》公开课教案

《合欢树》公开课教案 《合欢树》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 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感受文中的母子深情。 教学难点 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方法 导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那么,史铁生是怎样克服了身体上的残疾而获得写作上的巨大成功的?他的背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在支撑着他、激励着他?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合欢树》走进史铁生的世界,走进史铁生对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中。 二、检查预习

1.关于作者(主要由学生阐述,教师做补充和点评) 生平介绍:1969年史铁生到陕西延川清平湾插队放牛,一次遭 遇暴雨和冰雹后发高烧, 其后发现腰腿疼痛,当时没在意,后来发展成双腿残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想以死来解脱自己,最后终于在母亲的帮助下走上 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代表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小说)、《我与地坛》(散文)、《命若琴弦》(散文)、《病隙碎笔》(散文)、《务虚笔记》(长篇小说)等。 2.关于母子情 请学生根据课前阅读(《秋天的怀念》和《我与地坛》节选)谈谈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归纳总结:从不理解到理解,怀着爱与愧疚。 三、感知课文 (一)在预习的基础上迅速再读课文,与《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比较,找出三篇文章的共同点。(提示:从情感基调、情感内 容上去归纳) 情感基调——忧伤。 情感内容——对母亲从不理解到理解,深深怀念又深深愧疚。 (二)是什么样的母亲让作者如此深深怀念又深深愧疚?文章前半 部分以时间为序,追忆了哪些事情? 10岁时“我”作文竞赛获奖;20岁时“我”双腿残废;30岁时“我”的小说发表。 (三)这些事情刻画了怎样的母亲形象?作者对母亲又是什么样的 情感? 1.10岁时作文竞赛获奖

《合欢树》公开课教案

2015年春季学赫章县中等职业学校 教研活动公开课教案 《合欢树》(史铁生) 授课老师:赫章县中等职业学校祝庆荣 授课时间:2015年5月22日上午第三节 授课地点:赫章县中等职业学校 一、教学内容: 合欢树 二、教学重点: 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三、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具体事件,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简单了解作者的生平。 (2)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具体事件,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本课学习主要结合多媒体采用师生讨论法,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有所体会;通过启发式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五、课时安排: 本课共2课时 六、法制与德育渗透: 1、法制:法定下的父母子女之间有什么权利义务关系?

根据《婚姻法》的相关规定,父母的权利义务有:(1)在人身方面,有抚养的权利与义务、管理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法定代理;(2)在财产方面,主要表现为对子女财产的管理;未成年人给他人造成的损失,父母必须承担赔偿责任。 子女的权利义务有:未成年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当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有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的权利。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在父母无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时,子女有义务给付赡养费,并且不因父母的婚姻关系变化而终止。子女有义务尊重父母的婚姻权利,不得干涉父母再婚以及婚后的生活。父母子女之间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 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应当负担子女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直至子女能独立生活为止。 2、德育:引导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无论走到哪里,要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播放视频或者歌曲《妈妈我想你》导入新课。 (二)、新课内容:(讲授过程中逐页播放多媒体) 1、文题解读: 合欢树,有“马缨花”、“绒花”之称,落叶乔木,伞形树冠。叶互生,为偶数。花美,形似绒球,清香袭人;叶奇,日出而开,日落而合。常象征阖家幸福、夫妻恩爱、婚姻美满。 2、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因病致(“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转回北京,1971-1981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1979年开始创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005年《病隙碎笔-史铁生人生笔记》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散文作品奖。代表作:知青题材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哲理性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

合欢树公开课教案

页眉内容

检查学生人数,师生相互问好。 (播放合欢树的图片、导入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在上课前让学生先思考一个问题:“题目为何叫合欢树? 为何让你们听这首歌?”妈妈我想对您说,话到嘴边又咽下,妈 妈我想对您笑,眼里却点点泪花.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您的 发泛起了霜花,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您的脸颊印着这多牵 挂.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您的腰身倦得不再挺拔,妈妈,烛光 里的妈妈,您的眼睛为何失去了光华,妈妈呀,女儿已长大,不 愿意牵着您的衣襟走过.春秋冬夏,噢妈妈相信我,女儿自有 女儿的报答.今天我们就来感受著名作家史铁生笔下的大爱之 作《合欢树》。 第一课 合欢树 一、走进作者(图片导入) 1、 他的一生:史铁生(1951年1月4日一2010年12月31 日), 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 大学 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 1972年 回 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 命。 曾自称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 与地坛》激励了无数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 成 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 主 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10年12月31日凌 晨3 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2、 代表作 知青题材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 哲理性长篇小说:《务虚笔记》 散文:《我与地坛》 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奖对史铁半的颁奖词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 命 完全同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 的身 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 苦难, 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 的反而是 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二、扫清生字障碍 qi Q ng f u 教学时间 及过程分 配 组织教学 (1分 钟) 引入新课 (4分 钟) 讲授新课 (35分 钟) 课堂总结 (2分主要 教学 内 容 教学 方法 教师提 出问题, 引起学 生思考 简单了 解 掌握记 忆 点拨法, 诵读法 重点讲 解 学生先 思考回 答,教师 归纳 学生在 书中找 出 学生互 相讨论、 思考并 回答 学生先 自行进 行总结 学生思 考并回 答,教师 总结 学生讨 论、思考 总结 ji

合欢树优秀课件

合欢树优秀课件 合欢树优秀课件 史铁生是怎样克服了身体上的残疾而获得写作上的巨大成功的?他的背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在支撑着他、激励着他?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合欢树》走进史铁生的世界,走进史铁生对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中。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合欢树优秀课件,欢迎参考! 合欢树优秀课件 【教学目标】 1.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 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感受文中的母子深情。 【教学难点】 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方法】 导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课前准备】 课外阅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等相关文章,初步了解史铁生的生命轨迹和创作经历,走进史铁生的精神世界,铺垫感悟本文的情感基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语:39岁时因患脊髓灰质炎而下肢瘫痪的罗斯福,4次当选美国总统,为美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坐在轮椅上生活和思考的科学家霍金向人类贡献了伟大的黑洞理论;在中国,也有一位作家,正值青春年华的时候不幸瘫痪,但他如“凤凰涅磐”一般坚强地站立起来,用他的笔书写他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奖词评价他“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就是史铁生。 那么,史铁生是怎样克服了身体上的残疾而获得写作上的巨大成功的?他的背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在支撑着他、激励着他?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合欢树》走进史铁生的世界,走进史铁生对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中。

合欢树优秀教学设计

合欢树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具体事件,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2、过程与方法:用诵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理解作者对亲情的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史铁生对母亲的眷念感恩——“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伤和母爱的深沉无私,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清文章思路,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分析具体事件,体会伟大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感情。 2、难点: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体味史铁生对母亲的眷念感恩。 三、教学方法:颂读法,归纳法,探讨法 第一课时 — 一、课程导入 二十岁,正是人一生中的黄金季节,对未来有期待,有追求,一切的美好都可以成为可能!二十岁,正是人活得最狂妄的年龄,一切都可以实现,一切都还来得及!然而,有一个人恰在这样的年纪,忽地残废了双腿!上帝为他关了通往光明的大门,他就是著名作家——史铁生!(板书:史铁生)年轻的史铁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在一座废弃的古园——地坛里,他每天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想着自己为什么要出生! 他沉浸在自己的伤痛中,也许还在埋怨着命运的不公。可是世界上有一个人却比他还要悲痛,这个人就是他的母亲(板书:母亲),因为母亲宁愿截瘫的人是自己,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她希望儿子可以找到走向幸福的路,但这条路在哪里呢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上帝终于又为史铁生打开了一扇通向未来的窗,他在文学创作上找到了出路!然而,当他的第一篇小说发表时,他的母亲却没能看到——她已经离开了人世!“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样的伤痛任谁也无法释怀,于是史铁生用手中的笔诉说着他对母亲的热爱、眷念,还有深深地愧疚!直至母亲去世后,偶尔回到旧址,才由邻人嘴里提及“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作者才把镜头推向了若隐若现的合欢树,引出母亲种合欢树的一段往事。那么这是一棵怎样的树呢(板书:合欢树) 二、走近史铁生 1969年史铁生到陕西延川清平湾插队放牛,一次遭遇到暴雨和冰雹,高烧后发现腰腿疼痛,当时没在意,后来发展成双腿残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想以死来解脱自己,最后终于在母亲的帮助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代表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小说)、《我与地坛》(散文)、《命若琴弦》(散文)、《病隙碎笔》(散文)、《务虚笔记》(长篇小说)等等。 三、感知课文 通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文章前半部分以时间为序,追忆了哪些事情 10岁时“我”作文竞赛获奖;20岁时“我”双腿残废;30岁时“我”的小说发表。 ; 这些事情刻画了怎样的母亲形象作者对母亲又是什么样的情感 岁时作文竞赛获奖 ⑴诵读第一自然段。

合欢树说课稿

当悲伤也成享受 ——《合欢树》公开课说课稿 高场职中胥玲林 【设计思路】 《合欢树》是一篇散文,作者用看似平淡的文本诠释了真挚的母爱,而作者的经历又注定了这份母爱的不平凡。对于这种言淡情深的散文,学生很难做到真正的理解。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设定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力求营造一种感伤而又温馨的情感氛围。在对情感的体验中,每个人的感受都是不同的,因此我摒弃了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基本上采用了学生自己思考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高教版中职语文教材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合欢树》,为精读文章。本课教学内容重在通过阅读感悟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恩之心,从而受到情感上的熏陶,(二)教学对象分析 1.青春期的学生,对父母的感情认知尚处于不懂得感恩的年龄段,有一定的叛逆心理,所以,很难通过自己阅读的方式来懂得感恩。 2.感恩是永恒的主题,但是读懂史铁生这样的平淡中见真情的文章,对于职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1.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2.学习史铁生言淡情深的写作风格。 3.体味史铁生对母亲的眷念感恩——“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伤和母爱的深沉无私,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2.体味史铁生对母亲的眷念感恩 3.“合欢树”的命名原因。 【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以朗读带动体会,师生共同感受。 2.讨论点拨,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把握文章内涵。 【说学法】 1.感受,通过认真的聆听,汲取信息。 2.质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公输》教案 公开课 获奖教学设计

16公输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相关文常。 2.积累生字,掌握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及重要句子。(重点) 3.理解课文大意,理清行文思路,把握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015年6月16日上午,以“共聚滕州话鲁班,创新创业谋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届鲁班文化节在鲁班故里——山东省滕州市盛大开幕。文化节由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办,中国墨子学会、山东建筑大学、滕州市委市政府共同协办。鲁班是谁?墨子又是谁?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去探究答案吧! 二、预习展示 1.阅读资料,学习文常。 (1)关于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主要的著作有《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 (2)《墨子》及墨子 墨子(约前470—前390),名翟,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诸子散文代表作家。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反映了反对战争,要求改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愿望,他的认识观点是唯物的。《墨子》是先秦墨家著作,现存五十三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记的墨子讲学辞和语录,其中也有后期墨家的作品。 (3)公输 公输,名盘,也作“般”或“班”,又称鲁班,山东人,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能工巧匠。现在,鲁班被人们尊称为建筑业的鼻祖,其实这远远不够。鲁班不光在建筑业,而且在其他领域也颇有建树。他发明了飞鸢,是人类征服太空的第一人,他发明了云梯(重武器),钩钜(现在还在用)以及其他攻城武器,是一位伟大的军事科学家,在机械方面,很早就被人称为“机械圣人”,此外还有许多民用、工艺等方面的成就。鲁班对人类的贡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我国当之无愧的科技发明之父。 2.积累生字,掌握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及重要句子。 (1)读准下面的生字。 械.(xiè) 舆.(yú) 鼍.(tuó) 鲋.(fù) 梓.(zǐ) 轩.(xuān) 鼋.(yuán) 犀兕 ..(xī sì) 楩楠 ..(pián nán) (2)掌握文言实词。 ①通假字: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子墨子九距.之(通“拒”,阻挡);子墨子之守圉.有余(通“御”,抵挡);公输盘诎.(通“屈”,理屈)。

《合欢树》优质课教案

《合欢树》优质课教案 《合欢树》教案 池州市第八中学姚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作者史铁生。 2. 疏通文意,学会通过对事件的把握体会其中饱含的作者的深沉情感。 3. 赏析合欢树形象,提高品读散文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丰富内涵的能力。 4. 学习文章以小见大、借助生活琐事和细节描写表现情感主题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 1. 注重课前预习,通过课前预习熟悉文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 注重诵读,诵读全文以及其中感人至深的句子,在诵读中品味情感。 3. 围绕关键问题,主动思考,积极讨论,在交流中深化认识。 情感与价值观: 1.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浓浓亲情,收获感动。 2. 理解作者“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深愧疚,引发联系自身的反思。 3. 激发学生珍视亲情,学会感恩的意识。

教学重点 1. 诵读文章相关文段,体会作者在叙事中抒发的深沉情感。 2. 在收获感动的同时,理解作者深深的愧疚,引发自身的反思。教学难点 1. 品读合欢树形象的丰富内涵。 2. 学习文章借生活琐事和细节描写表现情感主题的手法。教学方法 课前预习、诵读品味、讨论交流课时安排 1课时 预习安排 学生阅读全文与《我与地坛》前两节,了解作者史铁生的大致人生经历与其对母亲的深切情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播放满文军歌曲《懂你》。 “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依偎在你温暖寂寞的怀里。”满文军这首歌抒发一个孩子对母亲的怀念和热爱,那种发自心底的共鸣震撼每一位听者的心灵,是一首深刻歌颂母爱的歌曲。然而,懂得亲情,懂的母爱是有一个过程的,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史铁生是怎样理解母爱的。二.谈谈作者 关于史铁生。大家经过了预习,就请你讲讲你所了解的史铁生吧。史铁生,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

合欢树教案

《合欢树》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作品平淡文字背后饱含的深情。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涵义,并领会作者对母爱与生命的感悟。 教学重点 品读文段,学会欣赏作者内敛又充满张力的文字,真切感受到作者含蓄又深沉的情感。 教学难点: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表达自己对母爱与生命的感悟。 《合欢树》:文章通过对往事的追忆,还原再现了母亲的苦难与坚忍以及她对儿子“毫不张扬”的爱;作者在独自咀嚼命运多年之后,借“合欢树”这一由实入虚的意象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与歉疚,更在岁月流转中获得了对母亲、母爱乃至生命的深刻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下午好,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读《合欢树》这篇散文。它的作者史铁生,是现仍在世的中国作家中我最崇敬的一位。我觉得要真正读懂他的作品,一定得先读懂他这个人,所以我们至少得先了解一下他的基本经历。请大家看一份简单的年表——注意一下他生平的几个关键时期:毕业于清华附中,想来是个优秀的学生;18岁插队落户,在恶劣的生活条件下得了重病贻误治疗导致双腿瘫痪,回北京后好不容易在街道工厂找到份专门安排给残疾人的工作,预读过课文的同学应该还记得他干的是什么活。28岁那年凭写作撞开了一条新的人生之路。除了年表上提到的两个奖外,还有一个在我看来分量很重的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该奖将年度杰出成就奖颁给了史铁生,授奖词中有这么一句: “……他(史铁生)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 让我们来看一张很有代表性的照片:轮椅上,一个衣着朴素的中年男子,看上去生活得清苦却又坦然、神情超脱却又“不改其乐”。 那么,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会在《合欢树》一文中透露出怎样的情感密码和人生颖悟呢? 说明:导语的作用在于强化学生的阅读期待。作文语文教师,我的阅读经验与学生相比毕竟要丰富一些,所以在导语中流露出我对作者的崇敬与信任可能有助于学生带着类似的情绪进入良好的阅读状态。其实课前准备过程中我就印发了史铁生的生平介绍、代表作品片段以及他人的评论,也是旨在加深学生对作者的关注度、了解度、信任度,为顺利进入文本作好铺垫。 二、朗读文章,梳理梗概,品读交流:

《合欢树》优秀教学设计

《合欢树》教学设计-中学语文论文 《合欢树》教学设计 卢涛 【教学日标】 1.准确理解“合欢树”意象的丰富内涵,理解作者对亲情、生命的感悟。 2.准确理解象征所表达的丰富意蕴并进而把握“我”对合欢树复杂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老师一走进江陵中学,就被教学楼外墙上的一句话——“筚路蓝缕,嘉树成林”——打动了。“嘉树成林”,这是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成长为一棵棵参天大树,成长为江陵人的骄傲。其实每一棵树都有它自己的故事。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另一种树,它有着温暖而幸福的名字——合欢树。有一个人希望自己死后能埋在合欢树下,他是史铁生。一个人把自己的生命与合欢树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究竟合欢树与他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呢?他对合欢树又有怎样的意义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散文《合欢树》(板书),一同来感受这棵树背后的故事。 [环节一]相遇合欢——感知意象 课前质疑。(正式上课前,教师收集学生预习时发现的问题,进行整合。)很多同学都关注到了“母亲对待合欢树的态度”,为什么母亲会这么在意它?(PPT展示学生手写的预习疑问。) 1.重点品读第8段,聚焦关键词句“母亲从来喜欢这些东西,但当时心

思全在别处”“以为是含羞草……竟是一棵合欢树”“不舍得扔掉”等。 引导学生对“合欢树”形成初步印象,母亲全心全意地照料着合欢树,珍惜、呵护(板书)合欢树。 2.学生交流讨论,思考:“母亲为什么如此在意这棵树?” 聚焦关键词句“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有时念叨……不知道几年才开花”等。 教师补充作家名片,知人论世。(PPT略) 启发:“我”与合欢树存在着共性,“我”如树,同命运,都有着坎坷的过去:母爱树,如爱“我”,因为母亲亲手栽下的合欢树,寄托着母亲对儿子的希望(板书)。 [环节二]相知合欢——挖掘内涵 课前质疑一:很多同学聚焦在:“我对合欢树的态度如何?”(PPT展示学生手写的预习疑问。) 学生自主讨论交流,重点思考:“我对合欢树的态度为什么是矛盾的?” 提示: 1.把握母亲的形象、“我”的经历、“我”的情感,从文章前6段找细节,找依据。 学生发现: A.第1段中母子和乐融融、淘气争执的场景,是与后文母子默默承担命运苦难的对比。 B.第2段中对母子之间对话、神态、动作的描写,体现了“我”曾经的绝望、暴躁和母亲的宽容。

《合欢树》教案全

教学目标 1.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 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感受文中的母子深情。 教学难点 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方法 导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语:39岁时因患脊髓灰质炎而下肢瘫痪的罗斯福,4次当选美国总统,为美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坐在轮椅上生活和思考的科学家霍金向人类贡献了伟大的黑洞理论;在中国,也有一位作家,正值青春年华的时候不幸瘫痪,但他如“凤凰涅槃”一般坚强地生活和工作,用他的笔书写他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奖词评价他“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就是史铁生。 那么,史铁生是怎样克服了身体上的残疾而获得写作上的巨大成功的?他的背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在支撑着他、激励着他?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合欢树》走进史铁生的世界,走进史铁生对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中。 二、检查预习 1.关于作者(主要由学生阐述,教师做补充和点评) 生平介绍:1969年史铁生到陕西延川清平湾插队放牛,一次遭遇暴雨和冰雹后发高烧,其后发现腰腿疼痛,当时没在意,后来发展成双腿残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想以死来解脱自己,最后终于在母亲的帮助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代表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小说)、《我与地坛》(散文)、《命若琴弦》(散文)、《病隙碎笔》(散文)、《务虚笔记》(长篇小说)等。 2.关于母子情 请学生根据课前阅读(《秋天的怀念》和《我与地坛》节选)谈谈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归纳总结:从不理解到理解,怀着爱与愧疚。 三、感知课文 (一)在预习的基础上迅速再读课文,与《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比较,找出三篇文章的共同点。(提示:从情感基调、情感内容上去归纳) 情感基调——忧伤。 情感内容——对母亲从不理解到理解,深深怀念又深深愧疚。 (二)是什么样的母亲让作者如此深深怀念又深深愧疚?文章前半部分以时间为序,追忆了哪些事情? 10岁时“我”作文竞赛获奖;20岁时“我”双腿残废;30岁时“我”的小说发表。 (三)这些事情刻画了怎样的母亲形象?作者对母亲又是什么样的情感? 1.10岁时作文竞赛获奖 ⑴诵读第1自然段。

合欢树公开课教案

《合欢树》教学设计 课题《合欢树》史铁生课型公开课教材《合欢树》是史铁生的名篇,教授关键在于让学生了解象征手法,体会作者与母任务亲之间浓浓的母子之情。通过对文章学习,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爱。在体会了作 者对母亲的情感后,从自身出发,领悟母爱! 分析 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授课班级授课日期目标群体2012 级计算机班肢体残疾学生 1、学习的认知能力水平较低。相当一部分职校生对学习过程、学习 学情分析 活动和自己的学习习惯缺少必要的反思自省意识。 2 、学习焦虑现象比较普遍。不少学生是读不进书又不得不读书,所 以教学过程中激发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完成教学。 知识与能 1、走近史铁生,感悟他对生命的理解。 2、感受母子之间深深的情感,珍惜亲情。 力目标3、体会作品艺术特色,了解现代散文创作中想象和对比的作用。 1、在学习方式上,通过让学生阅读、向学生提问、师生、生生间合作 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合作能力,同时完成教师与学 过程与方生的平等对话。 法目标2、在教学方式上,主要采用“点拨法” 、“讨论法”“课件展示法”三步立体的教学方法,通过重点赏析、朗读品味、写作体验等感受母子亲情。 情感态度1、通过对文章的学习,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爱。 与价值观2、在体会了作者对母亲的情感后,从自身出发,领悟母爱! 目标 1、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独特情感。 教学重点 2、品味作者附着在合欢树上的复杂心情。 1、合欢树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 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课件展示 12级计算机班 2013 年 1

教学时间及过程分 配 组织教学(1 分钟) 引入新课(4 分钟) 教学主要教学内容 方法检查学生人数,师生相互问好。 (播放合欢树的图片、导入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在上课前让学生先思考一个问题:“题目为何叫合欢树? 为何让你们听这首歌?” 妈妈我想对您说 , 话到嘴边又咽下 , 妈 妈我想对您笑 , 眼里却点点泪花 . 噢妈妈 , 烛光里的妈妈 , 您的教师提发泛起了霜花, 噢妈妈 , 烛光里的妈妈 , 您的脸颊印着这多牵出问题,挂. 噢妈妈 , 烛光里的妈妈 , 您的腰身倦得不再挺拔 , 妈妈 , 烛光引起学里的妈妈 , 您的眼睛为何失去了光华 , 妈妈呀 , 女儿已长大 , 不生思考愿意牵着您的衣襟走过 . 春秋冬夏 , 噢妈妈相信我 , 女儿自有 女儿的报答 .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著名作家史铁生笔下的大爱之 作《合欢树》。 讲授新课 (35 分钟 )第一课合欢树 一、走进作者(图片导入) 1、他的一生:史铁生(1951 年 1 月 4 日— 2010 年 12 月 31 日), 原籍河北涿县, 1951 年出生于北京。 1967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附属中学, 1969 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 1972 年回 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曾自称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 。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 简单了与地坛》激励了无数人。 2002 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 解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 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2010 年 12 月 31 日凌 晨 3 点 46 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2、代表作 知青题材短篇小说 :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 哲理性长篇小说: 《务虚笔记》 散文 : 《我与地坛》

合欢树优秀教案

合欢树优秀教案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合欢树》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具体事件,体会伟大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感情。 2.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以及本文以小见大的手法。 3.感悟亲情,体会现实生活中展现出来的母爱。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具体事件,体会伟大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感情。 2.合欢树的象征意义以及本文以小见大的手法。 教学方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歌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咱们今天先来看一幅照片,告诉我你们看到了什么(人在笑,年轻人脸上有灿烂的笑容。)你现在又看到了什么(他坐在轮椅上,他活到20岁左右因病双腿瘫痪了,但我们在他的脸上却看到了这样灿烂的笑容,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家知道他是谁吗(史铁生)有很多评论家说史铁生是最爱笑的作家,一个残疾人却成为最爱笑的作家,那么是什么样的神秘的力量在支撑着他在面对残疾之后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呢这种神秘的力量来自何方呢我们今天要学习史铁生的散文名作《合欢树》,看大家能否从中找到答案。二、文本解读 大家看屏幕,这就是合欢树,请问课文里有对合欢树的具体描写吗(没有)那么课文里写了合欢树没有呢大家预习了这篇文章,请问课文哪里写了合欢树呢请找出写合欢树的文段。(7段以后都写到合欢树) (一)赏析课文第7-12段 1、作者在后半部分写到合欢树,那么围绕合欢树,作者写了些什么内容呢(让学生概括,师:第7段写邻居老太太告诉我母亲种的合欢树开花了,接着写怎么来的,然后多次写到树影儿和孩子的故事。三个方面) 2、请大家仔细读这部分,拿上笔,看你有哪些发现,哪些感悟,把你的发现感悟写在旁边;同样,有问题也写在旁边,就这些问题,前后左右的同学互相商量一下。(略)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把经过讨论还没解决的问题说出来,没准其他同学有他的看法。(设想会出现的问题:学生1:第7、9段写孩子不哭不闹,瞪眼看树影,这个小孩是不是虚构的看树影有没有别的意思学生答:树是母亲,赞同小孩是虚构的,确有小孩,作家杜撰,散文讲的是真实,小孩确有其人。学生2:作者对看合欢树的情感变化,反映作者什么样的心理答:作者不愿去,是怕触景生情,对母亲的思念加剧痛苦,第8段。师:写我不愿去小院有几处找。)学生3:第8段最后一句写悲痛,忘记,为什么--学生解答背景。请继续提问,学生4:第一段最后一句是否可以删去第7、9段孩子是否从侧面表现了什么师:关于孩子与树影,我想听听大家的看法。生答:题目是合欢树,最后才写,并且没有正面去写,空城计,孩子是作者的象征。师:为什么要写孩子和树影儿看最后一段,齐读,能否找到点什么板书:童年---树影儿---妈妈师:在孩子的眼里,快乐的童年和树影儿有关系,树影儿又和妈妈有关系,小孩子自己的妈妈,在树影儿身上感受到来自母亲的爱---他的母亲。这树是我的母亲种下的,小孩不知道,孩子能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