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患者常见心理问题调查报告

住院患者常见心理问题调查报告
住院患者常见心理问题调查报告

[导读] 总之,系统的心理干预是一种良好的社会支持,对改善病人家属的身心健康,促进病人的康复,有着深远的影响。

王秀丽

徐州市中医院(江苏徐州221003)

[中图分类号]R4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5734(2011)11-96-02 1977年,美国医学家恩格尔(G.L.Engle)提出了“以病人为中心”的生物、社会、心理

医学模式,他主张人体是和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疾病的形成是复杂的、多因

素决定,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也需要立体的综合措施。心理治疗和人性化的关爱是提升医院医

疗市场竞争力的必然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格局的变化,社会竞争愈发激烈,生活压

力越来越大,在相关因素的影响下,患精神疾病的人有增多的趋势。疾病与心理的关系密切,

大量的资料证明:心理因素可以致病。社会心理对患者影响的调节因素中,最受重视的就是

社会支持,而家属正是患者最重要的看护着和社会支持来源。

根据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理因素直接影响疾病的发生和转归。因此,对患者

进行全方位的诊断、治疗和护理的同时,良好的心理沟通不仅能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消除

紧张恐惧心理,更重要的是能够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笔者在徐州市中医院15个病区中,每个病区随机发放10份,共计150份问卷调查表,

有效问卷145份,有效率96.67%,排除当日住院的患者,就有关患者在住院诊疗过程中产

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145例患者中男性78例,女性67例,年龄22-90岁,平均57.2岁,住院天数:1-74天,

平均9天;文化程度:大学及以上文化7例,大专19例,中专10例,高中26例,初中

46例,小学及以下37例;医疗付费方式:医保64例,居民医保12例,农保35例,自费

34例,住院期间最关心的问题:疾病预后98例,占67.58%,医疗费用49例,占33.79 %;

住院患者常见心理问题如下:

1.1恐惧心理79例,占54.48%。有38例因对疾病缺乏认识,16例是没有心理准备,13例是在治疗过程中产生,还有8例因为环境陌生产生而恐惧心理。

1.2焦虑心理67例,占46.21 %。因(打针、输液)引起的疼痛所致7例,自身疾病

疼痛49 例,手术所致10例。

1.3抑郁88例,占60.69 %,因医疗费用过高有28例,家庭负担过重16例,疾病本身折

磨37例,疗效不明显7例。

1.4悲伤易哭56例,占38.62 %,.其中担心预后27例,经济状况原因15例,医疗保障不遂心4例,家人关心不够5例,治疗效果不明显7例。

1.5 自卑2例,占1.34 %。

1.6急躁易怒8例,占5.52 %;

以上患者117例,能心态平和积极配合治疗,由此看来,80.69 %住院患者是乐意配合,上述数据表明,医务工作者,在为广大患者医治躯体疾病的同时,一定注重心理指导,做好健康指导及时发现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干预,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全民全面健康。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作用是由感受开始,由感受到形成激情和情绪,再有强烈的情绪发展为意向过程,最终是发动意志行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心理干预是以心理学的理论系统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运用心理学的技术与方法治疗病人心理疾病的过程,心理干预的实施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为目的。围绕这一目标,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应该从一下几方面关爱患者:

2.1恐惧的心理干预

认真讲解疾病发生及发展趋势,在遵守告知原则的基础上,让患者对所患疾有一定的认识,治疗过程及医疗费用也应及时告知,使其有心理准备,配合治疗;针对初次住院的患者,接待病人是应做到态度和蔼,关心体贴,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倾听患者主诉,护理人员在接待患者住院时,认真讲解住院须知,主动告知病区布局,尽可能带领患者或家属巡视一遍住院环境,使其尽快熟悉环境,帮助病人适应新的环境及人际关系,消除恐惧心理。

2.2焦虑的心理疏导;

由于疾病或手术带来种种不适,病人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因此,医务人员应在繁忙的工作中及时与病人沟通、了解病人的身心需要,倾听病人的主诉,让患者感到我们在认真地倾听,关心他们,及时解决病人的身体不适,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消除顾虑,

配合治疗;同时争取家庭成员及亲友的配合,鼓励病人进行自我调节,消除心理压力,参加适当的社会活动,体现其生命价值。

2.3抑郁的心理调节:

88例抑郁患者中,37例因疾病本身产生,占40.05%。因此,针对不同的病人,采取不同的谈话方式与态度,解除顾虑,同时,注意讲话艺术,避免病人误解。鼓励病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加快康复。告知患者疾病的治疗不能单纯依靠用药,保持情绪舒畅,纠正不合理饮食,积极地体育锻炼,同样能加速疾病的康复,防止复发,可运用典型事例,使病人体验到治疗又有新的方法,鼓励他们增强与疾病斗争的勇气;当治疗效果不佳时,主动帮助病人分析病情,寻找原因,对特殊病人应含蓄地告知病情,精神上多安抚,生活上多体贴,帮助病人减轻或消除负性情绪的同时,调动病人自身的力量和良好的情绪改善症状,以达到最佳康复。

2.4自卑的心理干预:

自卑由疾病造成,害怕时间长拖累家庭而产生自卑心理。在为病人诊疗护理时,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并感染患者,注意肢体语言的应用,激发病人对生命的希望,增强抗病的信心!使患者早日从紧张自卑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轻松愉快地接受治疗,同时争取家属的配合,对家属进行有关方面的疾病知识宣教,使其对相关知识有一定的认识,获得家属的帮助和支持,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进行心理干预时注意以下几点:对待病人的提问要仔细解释,主动热情,不得吞吞吐吐,尤其是经常住院的患者,对待此类病人,工作人员更应该主动热情给予解答,生活上多关照,取得病人的信赖;老年患者由于听力障碍,容易产生理解,讲话时要使他们听懂,直到满意为止;对待久病的老年患者,准确评估他们的心理需求,对其提出的合理要求尽量满足,不能满足的要说明原因,以免损伤自尊心,帮助老人调整好心理状态,以适应角色的转化,调动其自身潜能,对不良方式尽量采取协商、提醒的方式提出,也可通过赞扬、肯定等强化积极行为;疑心较大的患者善于使用积极暗示,帮助患者用理智克服不良情绪,保持稳定情绪。

总之,系统的心理干预是一种良好的社会支持,对改善病人家属的身心健康,促进病人的康复,有着深远的影响。心理干预机制目前正处在发展阶段,作为一名临床一线的医护工作者,有义务有责任在此方面进行宣传和研究,让心理干预更好地应用临床,造福广大患者。

血透患者心理问题及处理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护理方法 一、影响患者的心理因素 1、角色改变因素:大多数人无法接受从正常人到患者的角色的过度,出现角色加强或角色消退。 2、疾病因素:患者了解到除肾脏移植手术外没有根治方法,而透析是一项长期的治疗,且费用高,并发症多,常常对治疗失去信心。 3、社会家庭支持程度:良好的社会支持对透析患者的身心健康具有直接保护作用,很多家庭对患者的关心不够,常导致患者放弃或错失最佳治疗机会。 4、经济因素:透析需长期维持并且费用昂贵,有些地区医保制度尚不健全,一旦无法支付费用,生命便面临危险,使患者市场处于焦虑不安之中。 5、自身形象因素:长期透析患者大多出现皮肤色素沉着,身体水肿,外在形象的改变使患者自尊受损,有羞耻感。 6、治疗因素:反复长期的动静脉穿刺以及透析的各种并发症给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各种急性并发症及远期并发症的出现常常导致患者紧张以及焦虑。 7、性格与年龄因素,性格内向的患者容易产生抑郁的心理疾病,临床实验发现性格开朗以及年长的患者更容易接受现实,配合治疗89环境因素:患者对医院环境的陌生,对医生护士的恐惧,常使患者感到孤单沮丧。 二、患者常见的心理表现 1、恐惧焦虑:患者对相关知识及治疗的安全性缺乏了解,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以及透析所至的经济状况的不断恶化和住院日的延长,常导致患者产生恐惧焦虑。 2、悲观绝望:患者了解透析只是维持生命而不是根治疾病的手段,加上透析期间限制食物,水,盐的摄入以及医疗费用的困扰治疗周期长并察觉预感将于亲人分离对生活失去勇气,治疗失去信心,甚至不愿配合治疗。 3、消极自卑:由于身体健康方面的原因,患者常感到疲劳,不能从事正常工作,有些事情还需要他人协助,使患者产生消极自卑的心里。 4、孤独抵触:脱离了原有的工作,担心受到冷落或遭到鄙视而产生孤独心里特备是离异丧偶和老年患者表现也尤为突出。 5、苦恼与负罪感:对家庭和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减少,同时为病后的经济开支及家庭生活学习和工作能力等问题担忧产生不良的心理情绪,尤其是在社会上有一定地位的人更是如此。 6、否认心里:拒绝承认自己患了致命性疾病,当患者从保守治疗转入血液透

浅谈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浅谈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要: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现,涉及到生活、学习、社交、恋爱、就业等方方面面。应采取多种方法解决,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措施; 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处于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迅速发展的阶段。在个体心理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时期,各种心理活动异常活跃,充满矛盾,而自我调节能力还不完,善再加上面对社会经济的转型、学习生活环境的变迁、人际关系的复杂化、毕业就业的竞争等一系列问题,许多大学生表现出不适应,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近年来,在国内的大学校园里,休学、退学、自杀、犯罪等现象屡见不鲜,有心理障碍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因此,对于高校来说,充分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加以有效防治是一项必然的选择。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阶段是一个向成熟过渡的阶段,在此阶段中,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尚未稳定,心理表现比成人更为敏感复杂,受环境、情绪和社会因素等的影响,引发许多心理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 1、环境变化引起的适应不良问题 大学生由于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往往容易出现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由于中学时学生对大学充满了憧憬,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惟一的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但当跨入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事实并非原来所想象,进而怀念起过去的中学生活。而且一部分学生发觉自己在高手如云的新集体里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到相对自立的生活,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孤独感。 2、异性交往引起的情感心理障碍问题 大学生性发育已经成熟,恋爱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大学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够且缺乏正确的引导,很多学生根本不懂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还有些学生不能正确地处理好异性之间的交往和双方的感情问题,出现爱困惑、性困惑,少数学生还出现异常行为,有的因理解的恋爱观与现实的具体问题发生矛盾和冲突,便陷入痛苦、迷茫、消沉之中, 为情所困而不能自拔。 3、人际关系的困扰。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较为封闭,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进入大学后,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再加上青春期心理固有的闭锁、羞怯、敏感和冲动,都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从而产生困惑、焦虑等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冲突、交往恐怖、沟通不良。 4、学习负担引起的紧张焦虑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由于大学学习与中学存在很大的不同,课业专业化、难度大、要求高,学习压力和竞争也相应增大,引起紧张焦虑。 5、求职择业方面引起的心理障碍问题 高校扩大招生圆了很多青年学子的大学梦,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就业的困

综合医院病人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心理干预的对策

综合医院病人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心理干预的对策 发表者:刘晓东918人已访问 综合医院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有焦虑、抑郁、失眠、慢性疼痛、疑病、人格适应不良等,部分病人甚至会出现自杀或伴发急性精神障碍。一般来说,不同器官疾病的病人同患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不完全一样,其中以神经科病人发生心理问题的比例为最高(50%~70%),而普通内科门诊病人同患心理障碍的比例约为10~20%,以焦虑和抑郁常见。下面就综合医院病人中焦虑、抑郁、失眠、疼痛和自杀这5个常见问题的行为干预作一介绍。 常见心理问题 一焦虑: 焦虑是一种紧张、恐惧害怕的情绪体验,治疗的基本原则是反复练习和应用系统和逐步脱敏的方法来减轻焦虑和拮抗回避行为;提高自控能力(如应用放松技术、学会认知应对技巧等);强调自我练习和指导的重要性。常见的焦虑处置过程包括: A.生物心理社会学评估(2~3次)①围绕症状的认知行为交谈(SOCBI);②内科病史会谈及精神检查;③焦虑问卷检查(如SAS、BAI、HAD、HAMA等);④诊断、鉴别诊断、制订针对问题的处理方案。 B. 治疗干预(10~15次)①给予适量的抗焦虑药物;②焦虑认识过程训练;③评估有关兴趣爱好、体育活动、睡眠卫生等;④开始系统放松训练(SRT);⑤自我监察和脱敏; ⑥选择和应用行为干预;⑦选择和应用认知—行为干预;⑧认识、澄清和转变(ACT)方法应用;⑨读书疗法(Bibliotherapy);⑩酌情减药;(11)复发预防训练,包括社会支持;(12)长期随访—健康行为的维持监察。 二疼痛: 传统观念认为慢性疼痛是一种躯体疾病、生理问题,很少认为这是心理问题。实际上,相当一部分慢性疼痛病人(如腰背痛、头痛等)是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的。因此在国外的行为医学临床工作中,慢性疼痛处理是一个重要领域。 其基本的行为干预过程为: A. 生物心理社会学评估(2~3次)①围绕症状史会谈和精神检查;②内科病史会谈和精神检查;③疼痛问卷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制订针对问题的处理方案。 B. 治疗干预(10~15次)①给预适量的镇静药物和治疗抑郁情绪;②介绍疼痛—紧张环路及治疗策略;③评估有关兴趣爱好、体育活动及睡眠卫生;④开始系统放松训练(SRT); ⑤使用生物反馈加强放松效果;⑥评估导致疼痛的有关环境、认知、行为及生物学因素;⑦应激处理训练(SMT)及认知干预应用;⑧继续使用应激处理—沟通技巧训练、自信心训练、认知矫正;⑨逐步总结出适合病人自己的疼痛处理方案,包括社会支持;⑩巩固治疗。 三失眠: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近半数的内科门诊病人有失眠主诉,其表现形式多为入睡困难,或睡眠浅、或惊醒多梦、早醒及睡眠感缺失。许多躯体疾病(如慢性呼吸道疾病和心理障碍(如抑郁和焦虑)可引起失眠或睡眠障碍,一些刺激性物质(如烟、酒、咖啡)和药物也会加重失眠的严重程度。另外,临床上还有相当一部分不明原因的失眠病人,对这部分病人的行为学干预包括: ?睡眠生理心理知识的教育;?认识失眠既不是单一的生理问题,也不是单一的认识或心理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问题;?详细询问和了解有关失眠诱因、表现等(症状清单);?自我监察睡眠—觉醒周期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行为及环境因素的控制(如睡前不看电视或看书);?学会放松技术,避免强迫自己入睡;?安排一些体育锻炼项目,必须在白天或

癌症患者及家属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康复

癌症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康复 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宋兵福 近年来癌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虽然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癌症并不一定就是绝症了,但是,其治愈率仍然很低。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对患者本身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除了要忍受生理的痛苦外,往往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部分患者及其家人还不得不面对经济的压力,这让他们更加感觉到无助和伤痛,容易对生活丧失信心,脱离社会,加剧疾病的发展。但过于消极的心理反应不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生活质量,加速疾病进展。 1肿瘤患者正常的心理变化 (1)诊断前:关心各种与诊断有关的信息;怀疑诊断的准确性;担心医疗费用/工作问题;对患病后可能出现的疼痛/损容/死亡等的恐惧。 (2)诊断后:部分患者否认自己患有肿瘤,易产生愤怒/敌意/受迫害感/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 (3)治疗期:担心治疗效果不佳及治疗出现的副作用;害怕疼痛与死亡。(4)治疗后:恢复正常的应对方式,担心复发。 (5)复发期:情感震荡/焦虑/抑郁,四处求治及试用各种偏方。 (6)疾病恶化期:抑郁。 (7)中末期:害怕被遗弃/对疾病恶化/临终/死亡等的恐惧。 2肿瘤患者不正常的心理变化 (1)诊断前:呈过度警觉/焦虑状态;完全否认,因而拒绝治疗;认为必死无疑,坚决放弃治疗。 (2)诊断后:临床抑郁,寻找江湖郎中。 (3)治疗期:拖延手术,寻求非外科治疗,出现药源性精神病,妄想。 (4)复发期:严重的治疗后焦虑和抑郁。 (5)疾病恶化期:抑郁。 (6)中末期:抑郁,急性谵妄。 肿瘤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肿瘤患者大多有情绪稳定性及行为控制能力降低,暗示感受性增高的现象,当癌症患者刚刚得知自己患有癌症时,一般会产生一种否认心理,即在内心中否认患有癌症的事实:比如,他们会在内心中激烈地反应“我怎么会得了这种病!”、“这不可能是真的”……这种否认心理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强大刺激对于心理的伤害。但是,由于癌症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否定机制不可能长期起作用,患者始终是要接受现实的,当残酷的现实再一次清晰的摆在癌患面前,否定机制就会被打破,这时就容易出现消极的情绪变化及不良心理反应。很多患者这时会进入非常悲伤的状态,这个时期,最容易产生恐惧、绝望等情绪。有些患者甚至会采取拒绝进食、发脾气、自虐等用以宣泄内心痛苦的手段。 1焦虑:大多数肿瘤患者,从发现不祥的症状/忍受诊断性检查开始,持续至完成治疗,一直处于十分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焦虑性精神障碍常见的症状和体征涉及躯体的各个系统。焦虑的程度与个人的心理素质/受教育程度/生活体验以及应对能力有关。焦虑程度严重时,则变为惊恐。可有如下具体表现。 (1)表情:面容绷紧/愁眉苦脸 (2)行为:言语忧郁/坐立不安/双拳紧握/玩弄手指/吸烟。 (3)精神: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日常兴趣减退/失眠/噩梦/嗜睡。 (4)神经:头痛/细微震颤/肢体麻木/协调性差/手掌潮湿/多汗 (5)心血管系统:心悸/窦性心动过速/收缩压升高/心前区疼痛。 (6)呼吸系统:过度呼吸/呼吸困难/窒息感。 (7)胃肠道系统:厌食/腹泻/烧灼感/吞气。 (8)生殖泌尿系统:阳痿/性冷淡/尿频尿急/排泄不畅/经期疼痛/月经紊乱 2恐惧:恐惧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适应性心理反应。患者往往高估了恶性肿瘤的死亡率,低估了其治愈率,而且视恶性肿瘤为最令人惊恐的疾病。肿瘤患者的恐惧可有以下具体表现: (1)情绪:恐慌 (2)行为:警惕/哭泣/挑衅性行为/冲动行为/行为失控 (3)生理功能改变:如皮肤苍白/出汗/寒颤/心悸/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尿频/尿急等 3悲哀:由于对丧失身体健康或将丧失生命的恐惧,肿瘤患者在获知诊断后,往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3)

xx多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课下,与同事们在一起交流,发现现在的问题孩子比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家长、教师、学校对孩子潜在的心理康健问题不够重视,才导致小问题变成大问题,甚至出现我们意想不到的恶性事件。 一、学生多见心理问题 1、以自我为中心,依赖性强,缺乏合作意识。 2、性格孤介,整日沉默寡言; 3、意志薄弱,怯懦怕事,缺乏信心。 4、爱玩网络游戏 5、对学习没兴趣。 (一)家庭原因 1、亲人的溺爱 目前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的父母从小娇惯,生活上百般呵护,不愿让他们受一点委屈,经历一点风雨,甚至在子女犯了错误时,父母也不说一个“不”字,天长日久,子女自然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当他们走进学校,走向社会同他人交往,遇到挫折时便不能接受,无所适从。 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高,琴棋书画样样学,英语电脑门门通,考试名列前茅……只要学习好就言听计从,有求必应。而一旦失误,就挖苦讽刺,棍棒相加。家长这种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和简单残忍的教育方法,使子女的自尊心受到损害,独立性受到压抑,加上彼此间生活观,价值观等存在差异,很简易造成父母和孩子间关系紧张,隔阂加剧,使子女形成反抗、疑惧、胆小等消极心理品质,诱发心理问题。 3、父母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职责。 从一些问题学生的家庭背景资料来看,父母的失职是造成孩子发展不正常的危机原因。许多家长忙于生计,或双双外出而未能尽到管理教育孩子之职责,或虽在家但疏于管理教育孩子。有的父母干脆寄托孩子的爷爷或奶奶看管,而老人则一味溺爱,孩子的生活缺乏严格的管理,使他们养成自由散漫、任性等坏习惯。或者欺骗爷爷奶奶,问他们要钱出去上网。有的孩子父母离异

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当前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板溪中学:陈晓鹏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革必然冲击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而种种社会矛盾、人际关系的矛盾、成人社会的诸多心理冲突等,必然突出地从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中反映出来。稚嫩的心灵承受着几代人给予的压力,社会变革中的断层和种种羁绊,束缚着孩子们的心灵和手脚,这一切不能不让人为之担忧。然而,只要我们及早加以重视和预防,现在开始努力也不迟,重要的是为父母、为师长者要切实了解我们的孩子,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迷津”。 有专家预测:21世纪心理疾病将严重危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对许多国家的调查研究证明,在全世界的人口中,每时每刻都有1/3左右的人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在我国,最新一次全国4~16少年儿童心理健康调查发现,我国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高达百分之13.9。有关部门还对中、小学生做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中有2/5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些数字表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疾病较成人更为严重。 一、健康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与我们传统的理解壮。. 有明显区别的是:它包含了三个基本要素:(1)躯体健康;(2)身体

健康;(3)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国际上公认的心理健康首要标准。 二、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 中国儿童中心发布一份题为《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数据与分析》的报告显示:中国17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5.2%的儿童存在明显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一篇文章称:国内有77.9%的中小学生心理存在轻度不良反应。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5年对9015名中小学生(主要年龄为10-14岁)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17.4%的孩子“认真想过自杀”,8.2%的孩子甚至“做过自杀计划”。 哈尔滨医科大学2007年对城乡中小学生的调查则发现,城市儿童抑郁检出率为19.23%,而农村的则高达32.5%。 2001年天津社科院“青少年心理障碍实证与教育对策研究”课题组对天津市2000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占35.31%,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占6.72%。 2003年对西部五个省市20个地区的中学生做过调查,发现有77.9%的中学生存在各种轻度的不良反应,有5.2%的中学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障碍。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调查发现,27%的中学生存在心理障碍或患有心理疾病。. 著名心理学家郑日昌等对全国几个大城市在校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

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

患者的心理护理 一、心理护理的定义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整体护理观的确立,心理护理在医疗护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是实施整体护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三分护身、七分护心” ?心理护理是护理过程中,护士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护患关系为基础,通过与病人交往,从而影响病人的认知、情绪、改变病人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解决病人的心理困扰,协调各方面的人际关系,调整病人的心理适应,使之配合医护处于接受治疗和护理的最佳状态,从而促进病人康复的方法。 1.相关的心理学的理论 心理现象人皆有之,它是宇宙中最复杂的现象之一,从古至今为人们所关注。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要经历发生、发展和消失的不同阶段,所以属于心理过程。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需要、动机、能力、气质、性格等。在一定意义上,人格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TA的五种人格类型:控制性父母、养育型父母、成人型、顺应型儿童、自由型儿童。 2. 良好的护患关系 ?体现的是尊重、平等、包容、关爱 ?是各种有效沟通的基础 ?是实施护理任务的有力保证 3.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说起来好像很专业、很神秘,通俗的说:人本主义疗法就是认为患者怎么说怎么做都是有他的道理的,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而不是认为患者是弱者,是低能,是可怜可悲的。认知行为疗法我们工作中也经常用,举例:护士忙碌中,患者没事却频繁找她聊天(护士:大姨,你稍微一等,我给那个人换个吊瓶就过来--非常有礼貌、有耐性、尊重、包容,该患者就频繁找她等她;病友:中午活多人少,护士太忙了,没有时间说闲话啊---该患者马上就理解了,先不说了,你忙你的吧) ?认知行为疗法 ?人本主义疗法 ?精神动力学疗法 ?催眠疗法 ?游戏疗法、绘画疗法、音乐疗法、雕塑疗法、家庭系统排列等等 心理护理的意义 1.帮着病人建立稳定协调的心理环境,为躯体疾病的治疗创造有利的条件。许多疾 病,特别是某些危重疾病的治疗,在药物、手术治疗的同时,常常需要病人的坚 强意志、耐心和自我控制能力,否则治疗就难以进行。例如:一位下肢截瘫病人 进行某种功能恢复锻炼,需要忍受极大的痛苦,就需要通过心理护理,才能帮助

方案《护理心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doc

一、简答题 1.什么是应激相关障碍?具体有哪几种疾病? (1)答:应激相关障碍(stress related disorders),旧称反应性精神障碍或心因性精神障碍,指一组主要有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刺激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发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意识范围狭隘,定向障碍,言语缺乏条理,对周围事物感知迟钝,可出现人格解体,有强烈恐惧,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抑制。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又称延迟性心因反应,指在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后,数月至半年内出现的精神障碍。如创伤性体验反复出现、面临类似灾难境遇可感到痛苦或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 适应性障碍 适应性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s)指在易感个性的基础上,遇到了应激性生活事件,出现了反应性情绪障碍,适应不良性行为障碍和社会功能受损。通常在遭遇生活事件后1个月内起病,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 2.常见的心理健康评定量表有哪些? (2)答:90项症状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A型行为评定

量表、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3)3、心理护理的目的? (4)答:心理护理的目的:人在患病后,由于社会角色的转变,住院后由于环境改变都会产生病人特有的心理需求和反应。护理人员在与病人交往过程中。通过良好的言语、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的感受认识,改变其心理状态和行为。具体说来,就是: 1)解除病人对疾病地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的情绪。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协助病人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生活环境。 3)帮助病人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医患关系,护患关系,患者之间的关系,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5)通过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尽可能为病人创造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身状态。 3.简述患者角色适应的过程中适应不良的表现。 (6)答:1.角色冲突指人在适应病人角色过程中与其常态下的各种角色发生的心理冲突导致的行为矛盾。病人可能意识到自己有病但不能接受病人角色,而产生焦虑、烦恼、茫然,甚至痛苦。这是一种视疾病为挫折的心理表现。 (7)2.角色缺如即没有进入病人角色,不承认自己有病,或对病人的角色感到厌倦、悲观、绝卑,这种否认的方式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许多初诊为癌症的患者常出现该种反应。

(完整版)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一)入学适应问题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对于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受到过入学准备教育儿童,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尔后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一般经过几周的自我调节能够逐渐适应,少数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通常个性内向、胆小、谨小慎微、急躁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不良。 (二)学习方面的问题 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据辽宁教育研究院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1995 年辽宁省中小学生课外作业量高于国家教委规定标准60% ,而许多家长还给子女开“小灶”,使学生夜读时间越来越长,多数城市有近70% 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9 小时。加之现有的教学内容偏难,对学生学习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在如此重压下,学

生身心受到了极大损害。儿童年龄越小,学习过程中越容易产生疲劳,如果学生的学习持续时间过长,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若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其视力下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头热,脚冷等。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 (三)厌学与逃学问题 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 ——10% 。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教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有些农村的孩子厌学情绪还得到家长的支持,干脆辍学在家,帮父母干活,做生意等。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四)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人作为社会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沟通,人就能获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同时获得生活学习的知心朋友,获得困难时的支持帮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人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和排除,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

住院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应对方法

住院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应对方法 【摘要】目的依据现在“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和“整体护理”理论,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不仅要注重医学技术,还要依据患者在住院期间不同时期表现出的不同心理特征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和疏导服务宗旨。方法建立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消除患者的恐惧,焦虑、烦躁、悲观失望的心理,调动患者的主动性。结果经治疗和心理护理后,住院患者心理状态明显改善结论重视病人的心理护理,帮助病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住院患者心理特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求从单纯的治疗疾病发展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过程中的人性尊重和人道护理。近年来,护理人员在深入开展整体护理的过程中,逐步将护理的重点,放在人性化,个性化上,以充分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宗旨。针对每个病人不同的心理特征,掌握不同患者的心理特点。更好地进行人性化,个性化服务。本方就住院患者常见的心理特征及应对方法展开讨论。 1心理特征 患者因疾病住院改变了其正常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节奏,周围环境的变化对患者的内心世界是一种强烈的冲击。患者要改变原来的精神状态和生理状态来适应这种变化,再加上疾病给带来的痛苦体验,不仅会使患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病情上,还会影响到他的心理状态,改变他的社会适应能力,自我评价,以至人格特征,通过临床观察发现住

院患者常出现以下心理特征。 1.1恐惧情绪患者住院要从熟悉的环境到陌生的医院,要面对一身素白的医生、护士,患者害怕新的环境和人际关系,害怕各种医疗设备,害怕打针,尤其是对要做的各种检查,害怕疼痛,特别是对一些侵入性的治疗,如导尿、上胃管等各种插管,害怕会失去身体的某一部分,害怕医生或护士对自己的忽视。常表现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出汗,语速急促。 1.2焦虑烦躁心理以中年病人居多,病人患病不能照顾家庭又需大量经济支出。给家庭带来很重的经济负担。担心预后不好,影响工作,高度的焦虑不仅会增加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而且对治疗过程产生不利影响。 1.3悲观失望心理多见老年,病情重患者,治疗效果不佳,他们对治疗失去了信心,认为无药可医,不配全治疗。患者变得软弱无力,没有自信心,独行言寡,厌恶社交,将自己孤立起来,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 1.4自卑心理慢性病患者因长期用药治疗,要承受长期的疾病折磨,病情反复甚至出现严重发作,因此产生自卑心理[1]。有些皮肤病虽不严重,但表现在皮肤暴露部位,影响美观。尤其是青年患者,由于怕人嘲笑或影响恋爱婚姻问题,易产生自卑、紧张心理。有些性病患者,怕被别人歧视,从而产生自卑心理,精神变得沉闷[2]。 1.5依赖性和退行性行为反应依赖、退行性行为是住院患者最常见的行为反应。患者在患病时,自然会受到亲人和周围人们的照顾,

-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与对策

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与对策 一、现代生活特点的几个特点 第一,我们现代独生子女政策,很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所以说的简单点,也就是说,等你有经验了,你就没有机会了。 第二,现代社会,大家都是更多的社会化的生活。我们到点就要去上班,然后到点下班,回到家里,还要忙很多的事情。所以,现在变成什么呢,就是家庭成员真正能在一起,进行很好的这种交流、教育,这样的时间越来越少。所以很多家长都觉得这个孩子呢,虽然是自己带大的,但是感觉到有时候非常困难,带起来很陌生,或者很难解决一些问题。 出于这些方面的原因,今天重点讲一讲,在孩子成才过程当中,有哪些关键点,这些关键点我们应该做什么,所以我原来的那个标题就是孩子成长过程当中的一些问题与对策。简要一下,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心理问题。 二、如何看待未成年人的问题 家庭环境好,父母严格要求,我们大多数的孩子都是健康成长的。一般来说,只要家庭比较好,父母对孩子这个严格要求的话,这个孩子都会很好的成长;但是也有些父母,也是很好的人,而且对孩子要求也很严格,但是孩子也有很多的问题。 1.未成年人的问题是成年人造成的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种心理和行为问题,一定和父母的行为有关,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所以有的时候真正解决的问题,不在于孩子,而在于大人。这是我们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的。 2.未成年人的问题是滞后反应的 果在后,因在前,有时因要往前追溯到儿童的早期。 有的时候当你发现这个孩子已经不好教育了,一般都在青春期,十四、五、六岁,这时候孩子有时候很难管,但问题的往往是往前。 比方说,当一个病人坐在医生面前的时候。任何一个病人的病,都不是这一天之内得的,轻的可能有三五天,重的可能就是多少年的事情了。 也就是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在往前走,比如他十五六岁发生的行为问题,心理问题应该是在12岁之前,甚至还要更早。 3.心理发展有关键期 譬如养小狗的经验,八个月以内把它管好了,就很轻松。但如果八个月之内你没有管好它,它咬人而没被纠正,后面再想改,很难。 作好父母,也需要耐心和智慧。 三、孩子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孩子成长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依恋期和青春期。

住院患者常见心理问题调查报告

[导读] 总之,系统的心理干预是一种良好的社会支持,对改善病人家属的身心健康,促进病人的康复,有着深远的影响。 王秀丽 徐州市中医院(江苏徐州221003) [中图分类号]R4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5734(2011)11-96-02 1977年,美国医学家恩格尔(G.L.Engle)提出了“以病人为中心”的生物、社会、心理 医学模式,他主张人体是和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疾病的形成是复杂的、多因 素决定,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也需要立体的综合措施。心理治疗和人性化的关爱是提升医院医 疗市场竞争力的必然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格局的变化,社会竞争愈发激烈,生活压 力越来越大,在相关因素的影响下,患精神疾病的人有增多的趋势。疾病与心理的关系密切, 大量的资料证明:心理因素可以致病。社会心理对患者影响的调节因素中,最受重视的就是 社会支持,而家属正是患者最重要的看护着和社会支持来源。 根据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理因素直接影响疾病的发生和转归。因此,对患者 进行全方位的诊断、治疗和护理的同时,良好的心理沟通不仅能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消除 紧张恐惧心理,更重要的是能够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笔者在徐州市中医院15个病区中,每个病区随机发放10份,共计150份问卷调查表, 有效问卷145份,有效率96.67%,排除当日住院的患者,就有关患者在住院诊疗过程中产 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145例患者中男性78例,女性67例,年龄22-90岁,平均57.2岁,住院天数:1-74天, 平均9天;文化程度:大学及以上文化7例,大专19例,中专10例,高中26例,初中 46例,小学及以下37例;医疗付费方式:医保64例,居民医保12例,农保35例,自费 34例,住院期间最关心的问题:疾病预后98例,占67.58%,医疗费用49例,占33.79 %; 住院患者常见心理问题如下: 1.1恐惧心理79例,占54.48%。有38例因对疾病缺乏认识,16例是没有心理准备,13例是在治疗过程中产生,还有8例因为环境陌生产生而恐惧心理。 1.2焦虑心理67例,占46.21 %。因(打针、输液)引起的疼痛所致7例,自身疾病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摘自:金华市青春中学·郭巧明 摘要:本文通过目前中学生存在得心理问题得分析,发现这些问题就是有层次得,可分为心理偏差、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三个层次。进行针对性地研究学生心理问题,才能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心理问题准确“透视”,有效找到解决不同层次心理问题得针对性策略与措施。本文提出了以下五个方面得对策,一.层次不同,教育与矫治策略有别,二.力求将心理问题消除在萌芽与起始状态,三.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就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得“重中之重”,四.积极得自我活动就是解决一切心理问题得根本途径,五.倾注关爱,全心呵护就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得重要准则 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见显效,原因之一就就是缺乏对学生心理问题层次性得研究,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得个别性与针对性,未能采取有得放矢得教育策略与转化技巧。本文根据学校现状与学生心理生活实际,对学生心理问题得层次性及相应教育对策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可供借鉴得策略与主张。 一、学生心理问题层次性就是客观存在得 何为问题,问题就就是矛盾、冲突,就就是危机,心理问题则就是指个体心理生活领域中出现了矛盾、冲突,发生了心理危机,使得个体得心理与行为出现了不协调,甚至产生了失衡、焦虑、痛苦等异常表现得心理状态。 学生就是心理问题得高发群体,这就是因为一方面她们处在身心巨变时期;另一方面记忆、考试等脑力劳动就是其主要生活方式,用脑得频繁性与艰苦性使得她们内心世界相对复杂与沉重,她们一般有较高得心理境界与心理需求,而现实环境、生存条件又往往与她们得理想与需求产生着很大得矛盾,使得她们经常承受着巨大得心理压力。一旦心理失去平衡,她们又往往无力依靠自己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恢复到常态,长此以往,不断循环,心理问题得频繁性与普遍性就不可避免地成为现代学生经常遭遇到得困扰与危机。 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学生得正常学习、交流与日常生活,严重得心理问题还会导致个体机体功能异常,影响她们得身心健康。资料表明:几乎所有学校都有因心理问题而不能继续学习得学生;个别学生甚至因适应不了激烈竞争得校园生活而离家出走,甚至轻生,中学生中因自杀而死亡得人数据非正常死亡(仅次

住院患者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住院患者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摘要】针对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较为普遍存在一些心理问题采取积极对策,即通过一系列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护理工作,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创建温馨的护理服务,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做好健康教育,使其达到最佳心理状态,以提高住院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住院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住院患者;心理问题;护理对策 患者因为身份的特殊性在住院期间较为普遍的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这些不同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疾病的康复。针对其心理反应等问题采取积极的对策通过一系列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护理工作,其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以提高住院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住院患者早日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1 患者的基本需要 患者入院后,首先的需要是健康的需要。这又分为身体的需要和社会心理需要。身体的需要包括:需要新鲜的空气,充分的休息,充足的睡眠,富含营养的食物、水,生理排泄,保持正常的体温。保持皮肤清洁、完整,需要安静及必要的活动,需要舒适无痛苦和良好的感观刺激。社会心理需要包括:一定的自主权,明确的环境认识,卫生、教育,与各方面的交流,人道主义(承认、接受、尊重)地位,温暖的关怀等。其次是生存环境的需要,包括安全可靠,经济收支合理,出行舒适方便等。 2 住院患者心理问题的分析 2.1 恐惧和焦虑患者对自己的疾病产生焦虑,不了解自己疾病的性质,易产生期待性焦虑,而在接受治疗时,面临各种治疗(手术、注射等)以及各种检查,患者容易产生较强的心理负担,调查发现55%的患者对治疗手段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从心理护理的角度看,属于自我躯体完整性丧失而产生这类心理上的损失感是导致心理问题的根源之一。另外,住院费用过高也是导致焦虑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2.2 对环境的不适应一个陌生的环境,无论是病房、治疗室、医护人员及病友,对新入院的患者都是陌生的,面对这一切,患者会感到不安,如适应不良,会产生恐惧、失眠、甚至产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 3 心理问题的护理对策 3.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当患者步入病房时,护士首先同患者见面,应热情、主动、礼貌相待,因第一印象最为深刻,它可直接影响今后的护患关系,护士要主动向患者介绍自己及主管医生的姓名,在谈话过程中要认真倾听患者的讲话,多一些征求的口吻,以示尊重,在介绍住院环境及医院各项规则时要从关心患者的角度出发,避免患者产生“受管”的感觉,使患者能正确理解各项住院规则完全是为病员创造一个良好的治疗与休息环境所必备的条件。患者因各种原因而产生睡眠障碍,护士可根据其不同的性质给予及时的对症处理和安慰,尽量使其保证良好的睡眠。而对于妇女、儿童及静脉血管不好的患者,应由高年资护士给予操作,使其减少恐惧,优质服务不仅包括微笑的面容,更包含高层次的专业化、知识化服务。同时要做好家属及亲友的思想工作,以求多给患者一些帮助和安慰,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篇一: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 刘温恭 (通化县富江乡学校)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就提出了"健康"的新概念,即"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躯体疾病或残缺,而是要在生 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都处于完好的状态。"要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整体素质,不 可忽视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一、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1.厌学心理。厌学 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学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 常逃学或旷课。有厌学倾向的学生,对学习存在认识偏差,一方面他们认为学习成绩好坏对自 己未来发展和理想实现并无多大关系,另一方面认为自己学习能力低下,把自己看成学习上的 失败者,常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活动,不愿意做作业,不认真听讲,只是在教师和家长的压 力下勉强学习,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是恐惧或厌恶。 2.考试焦虑心理。表现为害怕考 试考不好,影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担心影响自己的前途,也担心受到家长的责骂,因此出现 考试焦虑的心理 3.学习压力。虽然学习压力并不是心理问题的唯一原因,对于某些类型的心 理问题来说,可能也与学习压力无关,而是由其他方面的压力所诱发的,但很多时候都把原因 归结于学习压力。对于教师而言,对于学习压力的性质、类型、影响要有明确、科学的认识, 并掌握一些有效减压的方法和策略。 4.挫折压力。具有挫折感的有些个体会表现出一定的攻 击性,能引起自尊心的降低,出现自卑、敏感、焦虑抑郁、闭锁等反应。或者以特殊的行为方 式逃避,如酗酒、上成瘾等,或者出现情感冷漠,产生自杀倾向。 二、解决对策 面对中小学 生诸多的心理问题, 应如何解决呢?我主要从家庭、 学校角度来探讨,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 家庭层面 1.要形成优良的家风。 优良的家庭氛围是家风形成的基础, ()是培养孩子正直、 诚实、友爱、善良、宽厚的保证,这样才能形成孩子健康的人格。 2.不能过分娇惯和溺爱孩 子,要真正关心孩子,了解孩子的想法,真正了解孩子在想什么,真正需要什么,帮助孩子走 出心理困境, 使孩子健康成长。 3.要正确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 家长不要对子女的期望过高, 一次成绩的失误不代表孩子成绩永远不好,因此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时,应给予安慰和鼓励, 而不是责骂。 4.要形成稳定的家庭关系,父母因感情不和吵架或发生婚变,都会对孩子的身 心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父母要正确对待婚姻,好好抚养自己的孩子。 (二)学校层面 1.开 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学校一定要把心理健康课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中,排入课表,选配专兼职 教师任教。 2.办好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3.建立中小学生心理档案,准确地掌握 和了解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及现状,进而为学校的科学管理提供 心理学依据,这样有助于学校对中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4.广泛宣传。学校要充分利用板报、广播站、班队会、手抄报等形式广泛开展心理素质 教育活动, 让中小学生学会疏导和调节自身情绪, 培养良好个性品质, 锻炼心理能力。 可见, 引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应针对不同的个体,分析其心理问题的 成因,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做到"对症下药",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境, 使之健康成长。 1 / 8

ICU病人常见心理问题分析以及护理对策

ICU病人常见心理问题分析以及护理对策 摘要】目的探讨ICU病人常见心理问题,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将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重症监护病放的病人56例,总结该组病人的心理问题,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病人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 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两组病人的心 理状态,比较两组病人护理后的焦虑、抑郁评分情况。结果两组病人护理前焦虑、抑郁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焦虑、抑郁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ICU病人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有缓解病人的不良 心理,使其配合治疗。 【关键词】ICU 心理问题焦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9-0229-01 重症监护病房(ICU)是现代急救医学较为完善的产物,在ICU病房内的病人大 多免疫功能下降和具有严重的基础疾病,住院时间较长,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各种 心理问题[1]。而病人的心理反应往往直接影响到治疗的效果,我院2008年6月 至2009年6月对28例ICU病人进行心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病人56例,均为我院ICU病人,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 21~82岁,平均(40.3±4.5)岁。APACHE II评分均>10。原发病为:慢性阻塞性肺气 肿(COPD)、重症肺炎18例,颅脑疾病6例,呼吸心跳骤停6例,高位截瘫5例,重症胰腺炎5例,胸重症心肌炎及慢性心功能不全4例,急性心肌梗死2例,肺 栓塞2例,腹部复合伤和大手术7例,先天性左侧膈肌缺如膈疝1例。随机分为 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原发病方面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病人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具 体方法如下。⑴环境:给病人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光线要柔和,阳光不 刺眼,不允许有喧闹声。尽可能减少或消除环境中造成病人心表烦乱和影响睡眠 的因素。一般室温控制在22~25℃,相对湿度为50%~60%[2]。⑵健康宣教:向 病人系统的介绍所患疾病的基本知识,包括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止痛方法, 麻醉药品的副作用等。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用药、饮食、运动、生活等方面的指导,帮助病人认识疾病,改善心境,告知其只要通过有效的方法,乳腺癌能够得 到控制,增加其治疗的信心。⑶心理疏导:护理人员要加强与病人的交流,主动 倾听病人的诉说,获得病人的信任,鼓励病人说出自己的不安与痛苦。对焦虑、 恐惧、衰竭、绝望等病状的病人,心理护理的同时给予药物和综合治疗方法,耐 心解决病人的问题,让他们有机会发泄,使病人保持一个比较平和的心态,理顺 自己的情绪。⑷疼痛处理:当病人感觉疼痛时,要认真倾听、耐心安慰,教给患 者减轻疼痛的技巧,采取情绪转移法,让病人听一些凝神静气的音乐,对于不同 程度的疼痛分别应用解热镇痛药、镇静类药物,在搬动病人时动作要轻柔,以免 加重疼痛刺激。 1.3 评价指标 对两组病人护理后的焦虑、抑郁程度及疼痛程度进行比较。应用医院焦虑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