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哲学实证主义

现代西方哲学实证主义
现代西方哲学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

本章概述

实证主义沿着经验主义哲学的思想路线,将自然科学的方法移入哲学和社会学,反对传统的思辨形而上学,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的“科学主义”思潮,对以后的西方哲学发展发生了重大的影响。本章主要介绍实证主义的概况和其主要代表人物的生平和思想理论。

一、形而上学的困境与实证主义的形成

实证主义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要以实证自然科学的精神来改造和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流派。它是在西方近代哲学陷入危机以及随之在西方哲学界兴起的对它的批判浪潮中形成的。19世纪30年代最早出现于法国。主要代表有孔德、穆勒和斯宾塞。

19世纪中期,随着集近代理性主义大成的黑格尔派哲学的解体,盛极一时的近代德国古典哲学走向终结。休谟之后英国哲学的发展大体上走的是对传统形而上学持怀疑态度的休谟路线。法国18世纪大革命后,原来被理想化的理性的社会和国家在许多方面越来越暴露出它们的种种欺骗性,原来被视若神圣的理性观念也显示出它们的种种虚幻性。

就其基本思想路线说,实证主义可以说是对传统形而上学提出怀疑的休谟经验主义哲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但又根据新的形势对休谟等人的理论作了修改和补充。他们仍然把经验当作全部哲学的基础,否定认识(现象)经验以外的实在(物质或精神)的可能性,明确提出要抛弃对世界的基础、本质等本体论问题的研究。他们要求超越心物、主客、思有等二元对立,强调人类知识的力量,强调运用实证科学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可能性。在方法论上,他们接受19世纪以来的科学方法,反对与黑格尔主义相关的理性主义的辩证法。在社会政治问题上,他们提倡科学、进步和改革,但不赞成革命。

二、实证主义的流传

19世纪中期和下半期,在法、英两国就已出现了一批实证主义的信奉者。在法国,较著名的实证主义追随者有拉菲特、李特列、丹纳、芮南等人。其中丹纳的《艺术哲学》在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有较大影响,芮南以《耶稣传》称著。在英国,19世纪下半期与穆勒和斯宾塞的实证主义接近的哲学家主要有培恩、西季威克,以传播孔德的实证主义为己任的哲学家主要有康格累沃、布累杰斯等人。实证主义在其他西方国家都有相当广泛的流传。

实证主义不仅是19世纪的哲学流派,在以后的西方哲学发展中仍然发生了重大的影响。由于它最早强调哲学应当以自然科学为榜样,因而被认为开创了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后来在西方各国流行很广的马赫主义、逻辑实证主义以及当代西方的某些科学哲学流派是实证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新康德主义、实用主义等流派与实证主义在一些基本观点上也极为接近。

孔德的实证主义

一、孔德的生平活动

孔德(Auguste Comte 1798-1857)是实证主义的创始人、实证主义在法国的最大代表。1814-816年就读于巴黎综合技术学校。1817-1824年担任著名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的秘书。这时他的实证主义思想已开始形成,他在《为了重新组织社会所必需的科学研究的计划》(1822)中就已勾画出了实证主义思想的轮廓。1826年起他设堂讲授实证哲学。1833年起他回到巴黎综合技术学校任数学教师。由于他认为建立实证哲学体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故在人生不顺的情况下仍不懈地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宣传。

孔德最主要的著作是六卷本的《实证哲学教程》(1830-1842),此外重要的还有《论实证哲学的精神》(1844)、《实证主义概论》(1848)、《实证政治体系》(1851-1854)、《实证宗教教义问答》(1853)。他早期较为推崇科学,对宗教持批判态度;晚期则企图建立作为实证宗教的的人道教。但他的基本观点未变。

二、实证哲学的基本理论

孔德实证主义认为,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根据,以可以观察和实验的事实及知识为内容,摒弃神学和思辨形而上学的绝对的、终极的,然而却无法证明的抽象本质。一句话,就是以实证的知识来代替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思辨概念。

所谓实证指的是具有“实在”、“有用”、“确定”、“精确”、“肯定”、“相对”等意义的东西。“真正的实证精神用对现象的不变的规律的研究来代替所谓原因(不管是近因还是第一因);一句话,用研究“怎样”来代替“为何”。

三、思想发展三阶段论

孔德用思想发展三阶段论来论证其实证哲学的基本思想。他认为,人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又名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又名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又名实证阶段。神学阶段寻找现象的根源,追究最后原因,不得不求助于超自然的力量――神来作解释;第二阶段以形而上学(超经验)的抽象概念代替超自然的神力来解释一切,要求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的绝对知识,并独断地把这些抽象概念当作绝对知识;实证阶段只借助于推理和观察,以发现现象之间的不变的先后关系和相似关系。与神学阶段相适应的是神权政治和军事统治的社会秩序;与形而上学阶段相适应的是抽象的民主和平等原则支配的政治制度;与实证阶段相适应的是工业社会,其中经济生活成了人们注意的中心,科学家成了社会的支配者。

四、科学分类和科学方法

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中把科学依次分为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理学)、社会学(社会物理学)六类。他认为,每一门科学都有其特殊的研究程序和方法,但各门科学在方法论上又是统一的。人们都必须观察事实和现象,并通过形成定律来协调事实和现象、为此,必须采取假设、演绎和检证等方法。孔德强调各门科学都必须从整体观点来看待所研究的事实和现象,认为人们越是从整体上认识事物就越能较完整地认识事物。

五、社会学

孔德把按照实证主义原则建立起来的关于社会现象的理论称为社会学,其任务是研究和发现社会现象的“不变规律”。社会学是最后出现的学科,也是最重要的学科,因为第一,实证哲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按照实证主义原则将各个科学部门统一起来,而只有建立了社会学,才能实现这种统一;第二,实证哲学还有实现社会重组的实践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关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知识,后者正是由社会学来提供的。孔德把社会学划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孔德把人性当作社会的基础。认为决定社会的起源和性质的,是作为人性的体现的人的情感意志,也即人的本能。人的本能有个人本能和社会本能之分,个人本能表现为利己心,社会本能表现为利他心,前者起决定性的作用,但个人本能使人趋向保守,社会本能使人具有改革精神,因此应当使二者得到调和。

六、实证的政治和宗教

孔德既反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也反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认为社会应由掌握了实证知识的管理者阶级来领导,他们起着中世纪君主和贵族的作用。

孔德的上述政治观以他的道德和宗教观为基础,认为人的最高道德责任或道德生活的最高形态就是对人类的爱和为人类服务。对个人来说,人类是最高的存在物,具有上帝的地位,应当对之服从和崇敬。孔德把这种崇拜人类――作为爱的化身的道德实体――的宗教称为人道教。

总之,孔德用思想、情感与行动分别来说明哲学和科学、宗教和短短的、社会和政治,其中哲学是基础、政治是目的,而宗教和道德又将哲学和政治等统一起来。他的实证主义从反对宗教神学和思辨形而上学开始,最后又回复到人道教这种独特的宗教。

穆勒的归纳主义

一、穆勒的生平活动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是英国实证主义的最早代表,19世纪英国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没有进过正规学校,在其父詹姆?穆勒的指导和熏陶下自学成才。

穆勒在哲学、政治、经济、宗教、道德等方面都有著述,其主要哲学著作有:《逻辑体系》(1843)、《论自由》(1859)、《功利主义》(1861)、《汉密尔顿爵士哲学研究》(1865)、《孔德和实证主义》(1865)、《论宗教》(1874)等。

二、对物质和精神的解释

穆勒反对从一般概念出发的认识论,强调包括物理科学和道德科学在内的一切人类知识均起源于经验,认为借经验直观所认知的真理是一切其他真理所由以出发的根本前提。哲学应当成为研究经验事实和科学方法的理论。

他提出了两个假设:1,假定心灵(自我、精神)是存在的,它能够形成关于存在的东西以及一切可能的东西的概念;2,关于心里联想的规律是可靠的。他认为根据这两个假定,就可以得出关于外部世界存在的信念。

他把物质定义为“感觉的恒久可能性”,感觉与物质的区别不过是现实的、具体的感觉与必将可能发生的感觉(感觉的恒久可能性)之间的区别。人的心灵无非就是人的某种固定的、恒久的、在各种情况下都将产生的精神状态,换言之,就是感受(精神状态)的恒久可能性。

三、逻辑体系

穆勒认为,哲学应当成为以经验为基础的一切科学的普遍的方法论,其任务是从主体的经验中去寻找相对稳定和有秩序的东西,即经验之间的因果关系,而这也正是逻辑的任务。穆勒要求他的逻辑方法成为一切科学的方法。

穆勒把传统的经验归纳法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穆勒指出:由三段论所推出的结论不是新知识,而是已包含在其前提中的知识;并且作为三段论的大前提的全称命题并不具有普遍和必然的意义,更无先天性和自明性,而不过是众多特称命题的汇集。因此,三段论的推理并不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而是由特殊到特殊的、经验范围内的类比推理。在他看来,类比是归纳的一种形式,演绎法从属于经验归纳法,演绎的任务无非是对归纳所得出的命题作出解释。

穆勒认为简单枚举的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都不能推动知识和科学的进步,他把制定科学的归纳法当作自己的使命。他认为科学归纳法的基本特征即在于它能通过已知而推断出未知,也就是由考察某个(或某些)事物具有某种属性而推论出该类所有事物均具有这种特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假定各类事物均有齐一性,也就是同一类事物和现象有共同的、一般的规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因果律;其次,归纳推理的目标也正是发现这一齐一性。因此,假定和发现自然的齐一性就成了归纳推理的基本原则。归纳科学的前提是假定每一事件均按因果律发生,它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科学实验,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归纳法就是发现因果联系的方法。穆勒对因果联系的理解仍然是沿袭了休谟的心里联想主义,把因果联系看做是现象之间的前后相继。至于数学的真理,他认为与因果律没有联系。

穆勒提出了著名的归纳四法,即求同法(契合法)、求异法(差异法)、剩余法、共变法,再加上求同求异并用就成了归纳五法。归纳五法是西方逻辑思想、特别是归纳逻辑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斯宾塞的综合哲学

一、斯宾塞的生平活动

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 1820-1903)是19世纪下半期英国实证主义的最大代表。他少年时因病未能上学,除了最初从作为中学教师的父亲那里获得某些指导之外,他基本上靠自学成才。由于他的思想体现了当时欧洲思想的脉搏,加上他知识广博,他在世时即已获得世界声誉,但他个人则过着孤僻、独身的生活,与人往来不多,也没有接受教授职务和皇家学会会员等的荣誉称号。

他的主要著作有,《社会静力学》(1851);“综合哲学”十卷,即《第一原理》(1862),《生物学原理》(2卷,1864-1867),《心理学原理》(2卷,1870-1872),《社会学原理》(3卷,1876-1896),《伦理学原理》(2卷,1879-1893)。

二、第一原理

斯宾塞在《第一原理》中论述了他的基本观点。他认为,科学和哲学均应以现象为研究对象,即研究有限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和可分类的东西。现象虽然是无限的、无条件的绝对存在的意识表现,但绝对存在本身则超出现象范围,从而也超出了哲学和科学的范围,作为现象的终极原因的绝对存在(他有时称其为“力”)是人的认识和概念所无法表达的。

斯宾塞认为有两种关系,一是时间上的前后相继的关系,一是空间上的彼此并存关系。它们都只是现象的外部关系,不是事物的内在关系。思维就是发生关系,即从时空上将现象材料作连接分类。他把知识分为最低级的知识、科学知识和哲学三类,三者都是关于现象的知识,彼此之间没有内在本质的不同,只有外部相联和抽象程度的不同。

他承认科学和宗教的对立是各种信念的对立中最古老、最广泛、最深刻、最重要的对立,但以为通过把最高和最后的实在当作不可知的东西,宗教和科学就可得到调和。科学的终点(即不可知的东西)就是宗教的起点,科学和宗教可以并行不悖。

三、普遍进化理论

斯宾塞认为一切现象的基础是不可知的“力”,由“力”所推动的现象世界的各种运动变化均受进化律支配。进化是物质由不确定的、分散的同质状态进到相对确定的、凝聚的异质状态。进化到顶点时达到一种均衡状态,随后就是解体和分散。进化观念是其整个体系的根本观点。这一观点被他本人及其他许多思想家用来维护资本主义秩序,反对任何形式的革命,认为它会破坏社会的平衡,导致社会的倒退

四、社会学

斯宾塞认为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结构和功能的学问。在他看来,社会现象也象自然现象一样具有某种齐一性。他的社会有机体论用进化论来解释社会现象,使社会学生物学化。

现代西方哲学学习笔记2012

《现代西方哲学》学习笔记 2012.9.24韩玉龙 导论 一.哲学的本质 1、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认识,既关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总结和概括) 首先,是一种世界观,对整个世界的思考。这把哲学和具体科学区分出来了。 其次,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这又与自发形成的和宗教形成的世界观区分开来了。 2、哲学的三大形态 世界哲学有三大形态: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印度哲学。 二、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 1、古希腊哲学:前6世纪-3世纪 2、中世纪宗教哲学:3世纪-15世纪 3、近代哲学:15世纪-19世纪中叶:用理性(二元分立)来构建形而上学的体系 4、现代哲学:19世纪中叶-至今 三、现代西方哲学的产生和发展 1.现代西方哲学的产生 社会历史背景:资产阶级危机,无产阶级出现 发展背景:自然科学发展 哲学理论背景:各种思潮出现 2.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 19世纪中----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 过渡期(19世纪中----20世纪初)的基本哲学倾向是实证主义和非理性主义: 马赫主义、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弗洛伊德主义、以及狄尔泰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詹姆士实用主义、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实在主义 完成期(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 罗素和摩尔的分析哲学、胡塞尔的现象学、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萨特和梅洛-庞蒂的存在主义、杜威的实用主义、新托马斯主义、人格主义、和新正统主义神学 蒯因的新实用主义、库恩的历史主义、新历史主义和科学实在论、”哲学思潮的影人本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哲学解释学)、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宗教哲学(新托马斯主义)。 四、现代西方哲学的三大思潮 1.科学主义 实证主义:孔德、穆勒、斯宾塞 马赫主义:马赫20120925 实用主义:皮尔士、詹姆士、杜威 实在主义:迈农、亚历山大、怀特海 分析哲学:罗素、维特根斯坦、维也纳学派、奎因、日常语言学派 结构主义:列维——斯特劳斯、阿尔都塞 批判理性主义:波普尔 历史主义:库恩、费耶阿本德 2.人本主义 唯意志主义:叔本华尼采 生命哲学:柏格森

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内容摘要:现代欧洲哲学的发展得益于现代欧洲社会的发展,现代欧洲社会学科林立、各具特色,哲学也经历了更新换代的变化。其中,科学主义与人文义在现代欧洲哲学中既有分歧,又有相容。本文通过浅略的解读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浅陋的提出几点对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认识。 关键词:科学主义、人文主义、解读、认识。 现代欧洲哲学最基本的两个特征是:提出反形而上学的口号和明确非理性的主题,而且这也是欧洲哲学从近代想现代转变的两个根本标志。现代欧洲哲学有很多流派。按本质特征分,现代西方哲学可分为唯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阵营1。科学主义又叫做实证主义,一般包括三个哲学流派:实证主义、经验批判主义、逻辑实证主义。人本主义一般包括意志主义、生命哲学、存在主义三个流派2。 一、科学主义 科学主义,也称唯科学主义,英文是“scientism”。是一种以科学理性为标准的一种特殊的理性主义,主张以自然科学技术为整个哲学的基础,并确信它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哲学观点。盛行于现代西方。它把自然科学奉为哲学的标准,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和研究成果简单地推论到社会生活中来。如美国新实在论者要求哲学家效仿科学家;美国哲学家W?奎因则说,认识论就是生物学对自身的运用。科学主义在尊重科学经验与事实的名义下,推行不可知论和主观经验主义的基本特征在一定条件下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同时,也造成了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蔓延以及丧失终极关怀。 1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页。 2陈志坚:《哲学简史(欧洲卷)》,北京,线装书局,2006年,第249页。

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实证主义(positivism)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又称实证哲学。产生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创始人为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始祖A.孔德,主要代表有英国的J.S.密尔和H.斯宾塞。其形成标志为1830年开始陆续出版的孔德的6卷本《实证哲学教程》。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称为老实证主义,20世纪盛极一时的逻辑实证主义称为新实证主义。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实证主义不仅对哲学而且对整个社会科学均发生了深刻影响,孔德所创立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在其后的一个半世纪是西方社会学的主流。 实证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广义而言,任何种类的哲学体系,只要囿于经验材料、拒绝排斥先验或形而上学的思辨,都为实证主义。狭义而言,实证主义则指法国哲学家孔德(Auguste Comte)的哲学。这条目内主要介绍狭义的实证主义。

孔德生长的时代,正是一个宣扬理性主义及科学思想发端的时代,在“科学万能”思想的冲击下,人们对形而上学产生怀疑,逐渐以注重经验的科学方法观察、研究事物,探求事实的本原和变化的现象。 实证主义又称实证论,其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实证论者认为,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证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无太大差异。实证主义的目的,在希望建立知识的客观性。 孔德认为人类非生而知道万事万物,必须经由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识。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体认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经验过的知识。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 孔德在其所写的《实证哲学》一书里,认为人类进化分成三阶段: 一是神学阶段,盖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力量和某些现象感到惧怕,因此就以信仰和膜拜来解释面对自然界的变化; 二是玄学阶段,以形而上或普遍的本质阶段,解释一切现象;

【高俗读书笔记】现代西方哲学新编

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 北大出版社2001年第1版 目录 第一章黑格尔之后 第二章世纪之交的各国哲学 第三章分析哲学的诞生 第四章现象学运动 第五章存在主义 第六章法兰克福学派 第七章分析哲学的发展 第八章英美科学哲学和政治哲学 第九章结构主义 第十章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结束语:西方哲学的危机和出路 第二章世纪之交的各国哲学 1.新旧哲学交替期。 2.生命哲学:德迪尔泰(W.Dilthey)、奥依肯(R.Eucken),英美怀特海(A.N.Whitehead),法柏格森。 (1)相似性:强调超理性、支配生命的创造力,模糊近代哲学物质与精神区分。赋予生命本质以本体论(不是生物学)意义。生命本质是一种有创造性的活力,称活力或生物能(Orgonon)。具不能被度量的连续性,非实体、非理性。思想是生命派生的形式,不是原初精神。只限于描述人类精神现象概【“直觉”“记忆”(柏格森)、“领悟”(怀特海)、“精神”(奥依肯)】。常被当唯心。 (2)世界观:中心是“生成”(Becoming)。 (3)影响:把科学概念有自然领域扩大至人文社会领域 ①把自然界看作过程的观点导致物理学“唯能论” ②理性产生于非理性、意识来源于无意识的猜测使心理学家注意下意识研究 ③生命本质看作创造进化引起达尔文进化论改造,进化论由强调自然选择转向变异 (4)迪尔泰(W.Dilthey):区分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强调精神科学比自然科学更重要。(5)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最典型。拘泥于传统哲学问题,继承多于批判。《时间与自由意志》(博士论文)《物质和记忆:身心关系论》《创造进化论》《笑》《形而上学导论》《道德和宗教的两种起源》。 ①存在:不是实体,是流动和变化。 ②绵延(duration):无载体的生成,无有形物的运动。状态的连续,不分彼此,每个状态都包含过去,预示未来。真正的时间,生命状态是在时间中的连绵之流。 ③生命冲动(élan vital):《创造进化论》,变化的动力。类似古哲中“世界灵魂”,等同上帝,没人格的造世主。“神并没有创造任何事物,神只是一个永不止息的生命力。”后期接近万物有灵论和泛神论。 ④生命之流:顺着顺逆两方向运动,顺行时紧缩、凝聚,产生有机体;逆行时扩张、松弛、堕落,出现无机物。 ⑤时间: ●纯粹时间:真正时间,绵延、无形、超空间

最新现代西方哲学考试要点.优选

P51尼采的重新估价一切价值理论 在尼采看来,要成为一个创造价值、判定善恶的人,首先要推翻以往价值,这也是对人的最高的自我肯定。 尼采对以往思想文化和道德观念的批判也就是对由理性主义支配的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他把苏格拉底当做这一传统的肇始者, 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就是美德”的口号,把只是当做人生的最高目的和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而只是是依靠理性思维获得的,这样理性就被认为是万能的,成了人的思想和行动的支配者。人的直觉和本能却被忽略、甚至被完全否定了。 尼采认为这意味着苏格拉底侧地抛弃了他以前的希腊文化重视直觉和本能的传统而开辟了理性主义传统。 尼采认为,由理性主义支配的传统形而上学的主要错误就是限制和扼杀了个人独特的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在其影响下,人尽管被描绘为宇宙的建造者,周围世界的决定着,历史进步的核心;实际上,人缺必须服从普遍的、纯粹的理性及作为这种理性的体现的世界,遵循奴隶道德,陷入狭隘实际主义,不敢去创造新的东西,从而不能看到自己真正的前景和价值。越是那些被认为经过理性的严格训练的饱学之士,就越是成为理性和知识的奴隶,越易成为因循守旧、感情贫乏、思想迟钝的人,从而就越是缺乏激情和创造性,变成一部机器。这样他们就丧失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尼采看来,在理性主义支配下的传统形而上学的几乎所有概念都是虚构和谬误,不能用来确定人的使命,估价人的事业。因此,为了使人的能力不受约束,为了使人的生活和道德行为具有真正的价值,必须摧毁为理性派思想家所制定和神圣化的旧观念,代之以突出人的生命力和本能冲动,并把它们当做人的意识和行为的出发点的新概念。 你才要求建立一种能够发现和表达人的这种深层存在的哲学。他从希腊神话任务、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形象中找到了这种哲学的镜子。他把酒神同日神当做艺术的象征,日神代表造型艺术,酒神代表真实、破坏、疯狂、本能。他认为狄俄尼索斯精神比阿波罗精神更为重要。因为它体现了一种无穷无尽的生命力,意味着人的一切最原始的冲动都获得解放,而不受任何理性观念或原则的约束。狄俄尼索斯的世界是一个狂醉的世界,是人性的深处得到充分表达的世界。尼采一再强调这正是哲学的真正世界,真正的哲学应该是狄俄尼索斯哲学。 P196詹姆士的意识流理论 在詹姆士心理学中,意识流又叫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因为他把思想当做了一个与整体意识相应的概念,而这就是主体的全部心理活动。 五个特征: 1、思想总是个人的思想。既不属于这人、又不属于那人的纯粹思想史无法证明的。就各个个人来说,他们的思想总是连成一气;但就各人之间说,他们的意识是不相通的。你的思想只属于你,我的思想只属于我。詹姆士据此反对那种把思想、意识当做可以脱离具体的人而存在的观点,这无疑有合理性;但他忽视了各个个人的而意识都是物质的产物,都是对存在的反应,从而存在共同之处,是可以相通的。 2、思想永远是变化的 人的思想、意识总是处于不断的流动变化之中,即使同一个人对于同一事物

逻辑实证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Logical positivism) 是一个哲学流派,其核心是维也纳学派,也叫经验主义,或称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新实证主义、逻辑经验主义。主要产生于1930年代~1950年代。 逻辑实证主义以维也纳学派为首,一般还包括德国哲学家赖兴巴赫为首的柏林学派,以波兰的塔尔斯基为首的华沙学派,以及英国的艾耶尔等人的观点和理论。 它是以经验为根据,以逻辑为工具,进行推理,用概率论来修正结论。它认为,科学的方法是研究人类行为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因此,它虽然以感性的经验为依据,但却否认了感性认识的积极作用,是不折不扣的理性主义。许多研究者们从经验角度认为外部客观世界是可以被认识、被量化的。 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观点大体可概括为:①把哲学的任务归结为对知识进行逻辑分析,特别是对科学语言进行分析。②坚持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强调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以消灭形而上学。③强调一切综合命题都以经验为基础,提出可证实性或可检验性和可确认性原则。④主张物理语言是科学的普遍语言,试图把一切经验科学还原为物理科学,实现科学的统一。 逻辑实证主义的中心问题是意义问题以及通过意义划分科学和形而上学的界限。他们的纲领是:捍卫科学而拒绝形而上学。 逻辑实证主义,又称逻辑经验主义,是分析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奥地利,其核心是以石里克(Moritz Schlick,1882~1936)和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1891~1970)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该派的主要成员还有纽拉特、魏斯曼、费格尔、克拉夫特、弗兰克以及英国的艾耶尔等。1929年卡尔纳普等人的《维也纳学派:科学的世界观》的发表,标志着该派的正式形成。逻辑实证主义是传统的经验主义和逻辑分析方法相结合的产物,其思想渊源于休谟哲学、实证主义、马赫主义和逻辑原子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哲学不是一种知识的体系,而是一种活动,一种澄清或确定命题意义的活动。石里克在《哲学的转变》一文中写道:我们现在认识到哲学不是一种知识的体系,而是一种活动的体系,这一点积极表现了当代的伟大转变的特征;哲学就是那种确定或发现命题意义的活动。哲学使命题得到澄清,科学使命题得到证实。科学研究的是命题的真理性,哲学研究的是命题的真正意义。逻辑实证主义把哲学问题归结为语言问题,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卡尔纳普指出,哲学只不过是科学的逻辑,借助逻辑分析,可以得到正反两个方面的结论:正面的结论是澄清科学的概念、命题的意义;反面的结论是清除形而上学。 一、拒斥形而上学 反形而上学并非逻辑实证主义的创举。诚如卡尔纳普所说:从古希腊的怀疑派起,到19世纪的经验主义者为止,有过不少反对形而上学的人,各式各样的批评都提出过。但是,逻辑实证主义反形而上学有它自己的特点。首先,逻辑实证主义之所以反对形而上学,不是因为它的学说是和我们的经验相矛盾的,也不是因为它的问题超出了人类理智的界限,而是因为形而上学的命题是无意义的。其次,在怎样反形而上学问题上,逻辑实证主义不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而是从逻辑学的角度出发,主张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清除形而上学。 什么是形而上学?对此,卡尔纳普的回答是:我将把所有那样一些命题叫做形而上学的,即这些命题宣称表述了某种在全部经验之上或之外的东西的知识,例如,表述了事物真实本质的知识,表述了自在之物、绝对者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的知识。艾耶尔也把形而上学定义为一种对实在的本性的探索。他认为,形而上学主要基于这样一个基本假设,即哲学能够给我们提供关于超越于科学世界和常识之外的实在的知识。可见,在逻辑实证主义看来,一切关于世界的本原、本质的命题,一切关于超验的实在的知识,都是形而上学。

实证主义、现实主义与诠释主义

实证主义、现实主义与诠释主义 本体论与认识论是哲学中的基本问题之一,而之所以成为哲学中的基本问题,又是由于这是人类日常生活与思维领域中的基本问题。所谓本体论,是人对外在世界(自然界或者人类社会,或者二者的结合)的看法,即世界是什么样的问题。例如,马克思将人类社会视为阶级的聚合,这就是他关于人类社会的本体论;女性主义者将男女地位差异视为现实社会的基本特征,这也是他们对于人类社会的本体论。他们都论述了社会是什么样子的,并在此基础上表达他们对于社会的不同看法。所谓认识论,是人通过什么途径认识世界的问题。 在本体论这一层面上,大致可以划分出客观主义的本体论与建构主义的本体论两种类型,这两种本体论对世界的认知具有根本性差异。客观主义的本体论认为周围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与变化是自身发展的结果,而与人的观念、意识等主观因素无关,我们所身处的和体会到的世界就是一个客观的世界、真实的世界。而建构主义的本体论则认为周围世界是人所建构的结果,是人根据自己的观念和意识而形成的印象,是一个随着人们观念与意识的不同而变动的世界,不同人眼中的周围世界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建构主义认为也许存在一个客观世界,但那个客观世界是人所不能认识和体会的,人所认识到的和体会到的以及所谈论的世界都是经由人的观念、意识和感觉过滤之后的产物,沾染了人的主观因素,是人的主观因素建构的结果。而客观主义认为存在一个真实世界,而人也能够把握原版的真实世界,人所认识和体会的世界与真实世界是一致的,他们都是客观的,人的主观因素是一个完全通透而不会存在过滤和修正的中介,这个中介前面与后面的世界是完全一样的。通俗一点儿说,客观主义认为我们眼中的世界是真实的,建构主义认为我们眼中的世界是虚幻的。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以全球化为例。客观主义的本体论会认为全球化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是我们所处世界的基本特征,是资本、技术、人力资源与商品在全球范围内的真实流动所构成的一个真实情况,并不会因为人们的否认而不存在。而建构主义则恰恰相反,他们会认为全球化只不过是一种观念存在,根本没有什么全球化,人们眼中的全球化只不过是根据现实中的一些情形在观念中建构的产物,并转而用这一观念来强化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从而使得全球化似乎是一种事实;与全球化相比,毋宁说世界更是一种区域化的态势,甚至区域化本身也是一种建构的结果。再举一个例子,例如国家利益。客观主义的本体论会认为国家利益是确实存在的,它就像是桌上的茶杯一样存在那里,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需要我们采取政策行动去保卫和促进。而建构主义则认为,没有什么客观的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只不过是主观建构的结果,没有人能够把握所谓的国家利益,不同人眼中的国家利益差距甚远,人们所认为的国家利益只不过是意识形态灌输的结果。毫无疑问,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都有案例支撑,都非常有道理,都使我们眼界大开,不能说哪一个是错的哪一个是对的。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世界是客观基础上的建构,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思考的世界都是客观与建构两种因素的混合,是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正如一个杂面窝头,你不可能在现实中把它分为小麦面和玉米面,因为它们已经完全融合到一起了,但你可以在理论上把它分为小麦面与玉米面,这恰恰使我们更充分地认识了这个窝头。这就是人类抽象思维的伟大之处,也是概念化与理论研究的伟大之处,就是通过抽象概念的形式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个世界。很多时候,我们所需要做的是,当别人说这个窝头是玉米面时,我们需要在旁边大声地说:“它也是小麦面的。”当客观主义者提出世界的客观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简介

对现代西方哲学的简介 理学院张兵 1091110202 在活生生的希望和恐惧面前,不确定充满痛苦,但是如果我们不愿依赖安慰人心的神话故事生活,那么就必须忍受······告诉人们离开确定性如何生活,又不因怀疑而寸步难行,在我们的时代可能是哲学为那些研究它的人可做的主要贡献了. ——波特兰·罗素现代西方哲学泛指十九世纪中期以来在西方各国产生和流传的非马克思主义哲学。 西方哲学的传统在黑格尔哲学中达到顶峰,黑格尔建立了历史上最庞大,最全面的体系,但这一庞大体系在黑格尔去世之后不久便崩溃了,这也标志者西方传统哲学的终结,从此西方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现代哲学阶段.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按其本质特征可分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按阶段则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是两大思潮的形成阶段,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70年代是两大思潮对立发展的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两大思潮则开始出现合流的趋势。 两大对立思潮的形成 科学主义思潮最早产生于近代西方哲学中的经验主义,近代英国的经验主义经历了从培根,霍布斯的唯物主义转向贝克莱的主观经验主义,有转化为休谟的不可知论的演进过程.现代西方的科学主义思潮就是休谟不可知论的直接继承和发展.早期的科学主义思潮包括实证主义,马赫主义,实用主义,新实在论以及批判实在论。 实证主义就广义而言,即对于任何种类的哲学体系,只要求知于经验材料,拒绝排斥先验或形而上学的思辩,都可称为实证主义.狭义而言,则是指法国哲学家孔德的哲学,认为对现实之认识只有靠特定科学及对寻常事物的观察才能获得.其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实证主义的目的是希望建立知识的客观性。 亦名经验批评主义,本质上是一个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流派。19世马赫主义,“” 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产生并流行于德国,奥地利以及其他国家的唯心主义哲学流派。马赫主义强调经验的重要性,把感觉经验看作是认识的界限和世界的基础,认为世界第一性的东西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而是感觉经验.把实证主义进一步物理学化,吸收假设主义的把一切科学理论归结为假设的观点,强调一切科学理论都不过是

《现代西方哲学》教学参考书目:

《现代西方哲学》教学参考书目: 一、教材 1、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版. 2、曾志.《西方哲学导论》.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版. 3、张志伟,欧阳谦.《西方哲学智慧》.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版. 4、薛文华.《现代西方哲学评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版. 5、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教程》.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版. 二、附:主要哲学家名录 1.泰勒斯(Thales,盛年约在公元前585年),古希腊哲学家,从亚里士多德开始被尊为西方哲学的始祖。 2.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盛年约在公元前504一公元前501年),古希腊哲学家,辩证法的创始人之一。 3.巴门尼德(Parmenid,盛年约在公元前504一公元前501年),古希腊哲学家,存在论(本体论)的奠基人。 4.德谟克里特(Demokritos,盛年约在公元前420年),古希腊哲学家,原子论的创始人。 5.苏格拉底(Sokrates,公元前468一公元前399年),古希腊哲学家,与耶稣、孔子和释迦牟尼一同被尊为人类的导师。 6.柏拉图(P1aton,公元前427一公元前347年),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著有《苏格拉底的申辩》、《理想国》、《巴门尼德》、《智者》等对话体著作。 7.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3一公元前322年)柏拉图的学生,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许多学科的创始人,代表作《工具论》、《物理学》、《形而上学》、《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 8.伊壁鸠鲁(Epicuros,约公元前341一公元前270年),古希腊哲学家,幸福主义伦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9.皮浪(Pyrrhon,约公元前365—公元前275年),古希腊哲学家,怀疑主义的创始人。

西方哲学史复习

西方哲学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气本原说:阿那克西美尼提出了气本原说。 气综合了水和“无定”的特征:一方面保留了“无定”的不定形和无限的特征,另一方面,气和水一样具有特定的性质。 气有两种性质,以及与之对应的浓聚和稀疏两种运动:气稀疏为火,浓聚则依次为云、水、土、石。冷和热的性质依浓聚和稀疏的程度逐渐上升。 火本原说: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秩序不是任何神或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有两方面:(1)外在的本原是火的形态,他是世界的开端和归宿;(2)内在的本源是符合火的本性的原则,它决定着世界运动的方向,控制着运动的节奏,支配着火与万物之间循环往复的转化。 四根说:恩培多克勒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四根本身并没有组合与分离的能力,他们之间分合需要用外部原因来解释,这些原因就是使根相互眷恋的“爱”,和是根相互争斗的“恨”。他用四根说来说明事物的生灭变化。 种子说: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构成万物的细小微粒是种子。种子的性质与事物的可感性质相同,事物有多少种性质,构成它的种子就有多少类;数目众多的一类种子构成事物的一种性质或一个部分。 理念:理念是心灵或理智所“看”到的东西,是具有统一性和实在性的观念,是普遍的概念,共享和形式。柏拉图把理念作为理智的对象,理智所显示的是普遍的真相,它的主要特征是分离性和普遍性。 悬搁判断:“悬隔”即中止,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因为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皮罗主张悬搁对事物的判断,其理论意义是为了避免怀疑的悖论。 飞矢不动:指飞矢在一段时间里通过一段路程,这一段时间可被分成无数时刻,在每一个时刻,箭矢都占据着一个位置,因此是静止不动的。 二分法悖论:运动着的事物在达到目的地之前,要先完成全程的1/2,在到达1/2前又要完成它的1/2,如此无穷的分割,就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地。 唯名论: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是个别的,心灵之外没有一般的对象。 极端唯名论认为共相只是名词;温和唯名论认为共相是对个别事物的抽象概括,只存在于心灵之中。 唯实论:认为共相既是心灵中的一般概念,又是这些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 极端唯实论认为共相是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独立实在;温和唯实论认为共相是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的一般本质。 智者:来自“智慧”一词,意思是“有智慧的人”。公元前5世纪前智者泛指聪明并具有某种知识技能的人,直到公元前5世纪后期,“智者”才专指那些以传授智慧为职业、并在公众事业中有所

拓展阅读书目

拓展阅读书目 必读书目 1、B·R·赫根汉著,郭本禹等译:《心理学史导论》(上、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 2、叶浩生主编:《心理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3、[美]托马斯·黎黑,刘恩久等译:《心理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有电子版。另 一版本,浙江教育出版社。 选择阅读 4、墨顿·亨特著,李斯译:《心理学的故事》(上、下),海南出版社,1999。 5、叶浩生主编:《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6、[美]戴维·霍瑟萨尔著,郭本禹等译:《心理学史》,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年5月。 7、高觉敷主编:《近代西方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 8、车文博著:《西方心理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9、[美]杜舒尔兹等著,叶浩生译:《现代心理学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10、叶浩生主编:《心理学通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1、郭本禹:《西方心理学史》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12、N.W.Smith著,郭本禹等译:《当代心理学体系》,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13、杨鑫辉主编:《心理学通史》共五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4、郭本禹主编:《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 15、高觉敷主编:《西方心理学史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16、Kurt Pawlik & Mark R. Rosenzweig主编,张厚粲主译:《国际心理学手册》(上、下),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7、王更生、林仲贤、荆其诚主编:《中国心理科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7。 18、瓦伊尼和金(郭本禹等译).心理学史:观点与背景.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 京分公司,2007.

实证主义与实用主义之异同

实证主义与实用主义之异同 实证主义(positivism)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又称实证哲学。产生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创始人为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始祖A.孔德,主要代表有英国的J.S.密尔和H.斯宾塞。其形成标志为1830年开始陆续出版的孔德的6卷本《实证哲学教程》。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称为老实证主义,20世纪盛极一时的逻辑实证主义称为新实证主义。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实证主义不仅对哲学而且对整个社会科学均发生了深刻影响,孔德所创立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在其后的一个半世纪是西方社会学的主流。 实用主义是在美国土壤上生长的一个哲学流派,它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露头。1871-1874年间在哈佛大学进行活动的“形而上学俱乐部”被认为是美国第一个实用主义组织。俱乐部的主持人是后来被认为是实用主义创始人的皮尔士,参加者有哲学家、心理学家赖特(C.Wright 1830-1875年)、律师霍尔姆斯(O.W.Holmes 1841-1935年)、历史学家费斯克(J.Fiske 1842-1901年)以及后来成为实用主义最大代表

之一的詹姆士等人。他们各在自己专攻的领域表述了实用主义的一些基本思想。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通过詹姆士以及美国实用主义另一个最大代表杜威等人的活动,实用主义发展成为在美国影响最大的哲学流派。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前,实用主义在美国哲学中一直占有主导地位,甚至被视为美国的半官方哲学。在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用主义也有流传。例如在英国出现过以席(F.C.S.Schiler 1864-1937年)为代表的实用主义运动。席勒为了强调哲学以人的利益为中心,于是将实用主义改称为人本主义。实用主义的根本纲领是:把确定信念作为出发点,把采取行动当作主要手段,把获得实际效果当作最高目的。实用主义者英文原名是Pragmatism,源出希腊文πρανμα,意思即是行为、行动。而实用主义者对行为、行动的解释,完全贯彻了资产阶级利己主义世界观的精神,即只管行动是否能给个人或集团带来某种实际的利益和报酬,而不问这种行动是否合乎客观实际,合乎原则。也就是只管直接的效用、利益,不管是非对错。有用即是真理,无用即为谬误。 实用主义的特点在于,把实证主义功利化,强调“生活”、“行动”和“效果”,它把“经验”和“实在”归结为“行动的效果”,把“知识”归结为“行动的工具”,把“真理”归结为“有用”、“效用”、或“行动的成功”。实用主义的要义体现在皮尔士所表述的这一观点中:认识的任务,不是反映客

西方哲学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10分) 1.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弗洛伊德开始从人的现实生活考察人的精神活动,提出了()。 A.人格结构理论B.精神结构理论C.自我意识结构理论D.生命结构理论2.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一员,哈贝马斯继承了社会批判理论,提出了关于()理论,成为哈贝马斯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思想。A.晚期资本主义B.早期资本主义C.中期资本主义D.中后期资本主义 3.()可以说是杜威实用主义的方法论。A.实践主义 B.实验主义 C.工具主义D.实证主义 4.海德格尔认为,()才是通向真正存在的入口处。A.烦恼 B.畏惧 C.死亡D.游戏 5.唯意志主义认为人的最根本、最真实的本性是()。A.理性 B.自由 C.物质性D.生命冲动 6.近代欧洲哲学的主题是()。A.人 B.自由 C.理性D.非理性 7.尼采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A.人是“未定型”的动物B.生产劳动C.思维D.道德 8.最早提出“存在”概念的哲学家是()。A.尼采B.柏拉图C.海德格尔D.康德 9.马克斯?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合著的()一书,开创了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批判。A.《社会哲学研究》B.《黑格尔与形而上学问题》C.《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D.《启蒙辩证法》 10.德里达等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传统哲学是)。A逻各斯中心主义 B唯心主义 C唯物主义D人本主义 二、不定项选择(10分)(每题至少有两项是正确的,错选、漏选均不得分) 1.法兰克福学派吸收了(的部分相关理论。A.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C.卢卡奇D.狄尔泰E.叔本华 2.弗洛姆对非创造性性格的划分种类包括()。A.接受型B.剥削型C.囤积型D.买卖型E.尸恋型 3.叔本华认为真正摆脱痛苦的途径是 A.从事哲学研究B.自杀C.从事艺术创造D.信仰宗教E.沉思

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

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我先列个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吧~ 1、希腊罗马古典哲学 ??? 米利都学派(泰勒斯等)(把世界归结为自然某一具体的现象或物质,如水、气) ??? 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万物皆数) ??? 赫拉克利特(宇宙是变动的火,由逻各斯(规律)支配) ??? 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论) ??? 爱利亚派(巴门尼德)(万物本源,就是意识认定的永恒“存在/是者,否认变化与运动) ??? 苏格拉底(强调用内省法获取知识) ??? 柏拉图(具体的万物背后是永恒的原型理念)

??? 亚里士多德(质料与形式的区分,宇宙由土、水、气、火、以太五元素组成,提出第一推动者“神”的存在,等,最全面的早期哲学) ??? 新柏拉图主义(普罗提诺)(“太一”为世界之本,理性规律、灵魂、具体事物皆为太一流溢而成) ??? 伊壁鸠鲁学派(伊壁鸠鲁)(万物、灵魂皆为原子,快乐为人生目的) ??? 犬儒学派(第欧根尼)(鄙视外在功利,主张清贫生活) ??? 斯多亚派(马可·奥勒留、艾比克泰德)(强调人的“善”与“德”,主张服从命运,同时把握自我) 2、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 奥古斯丁(以哲学理论来阐释上帝的存在、三位一体、灵魂的救赎) (经院哲学)??? ???? 亚里士多德主义(托马斯·阿奎那)(以亚里士多德的理性哲学思想来阐释上帝的本质、存在、美德)

???? 意志主义(司各脱)(以自然意志作为世界运动的本因,源头则是上帝)???? 奥康主义(不能外在求证的知识应该被删去——“奥康的剃刀”,等) 4楼 3、近代西方哲学 ?? 早期自然哲学(培根、达芬奇、牛顿等一大批科学家、 哲学理论家)(主张以实验观察为基础的科学来支持解释自 然的理论) ??唯理论(理性主义) ???? (笛卡儿)(我思故我在,知识的最终来源是上帝,物 质、灵魂互为对应平行) ????? (斯宾诺莎)(强调思维/观念和广延/物质是无限的上 帝的两种不同表现形态,一种为内在,一种为外在) ????? (莱布尼茨)(世界由性质连续的“单子”组成,包括 精神和物质,都是“单子”觉醒程度不同的表现) ?? 经验论(经验主义) ????? (洛克)(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物质有第一性质 和第二性质,前者在物本身,后者则是知觉产物) ?????? (休谟)(最初知觉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时空和因果 都是知觉的产物) ??????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自我感知,对世界整体的感 知则是上帝) (德国古典哲学)?? ?? 先验唯心论(康德)(知识最初来源于不可言说的“物自 体”,经过认识主体用时间、空间、因果性的主观规范,才 成为可表述的知识或观念/现象) ?? 绝对唯心论

新编现代西方哲学

新编现代西方哲学 选择题: 判断: 1、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思潮:(1)科学理想化(2)强调人是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3) 把科学和人纳入哲学 2、叔本华提出的根本方法是抑制人的欲望,否定人的生命意志。他提出的主要途径是研究 哲学、进行艺术哲学直觉以致达到佛教所说的涅槃。(单) 3、我是一个矛盾的人,还从来没有一个像我这样矛盾。——尼采 4、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意志。——尼采 5、胡适对杜威实用主义的概括:大胆地设想,小心求证 6、弗雷格的代表著作:《概念文字》(1879)、《算术的基础》(1884),重要文章:《函数与概念》(1891)、《论概念和对象》(1892)、《论意义和意谓》(1892) 7、胡塞尔的代表著作:《算术哲学》、《逻辑研究》、《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内在的时间意识的现象学的讲演》、《形式的和先验的逻辑》、《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8、胡塞尔哲学思想三大阶段:(1)心理主义阶段(2)作为“描述心理学”的现象阶段(3)先验唯心主义阶段 9、胡塞尔现象学方法:(1)中止判断(2)本质还原 10、现代西方哲学的主题(核心):非理性(由理性向非理性转变) 11、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的本质:冲动 12、人生道路三阶段:审美、伦理、宗教 13、海德格尔主要 著作:《论根据的本质》、《什么是形而上学》、《论真理的本质》、《论人道主义》、《林中路》、《形而上学导论》、《什么是思》、《通向语音之路》、《诗、语音、思》。 14、自由是萨特哲学的基本概念,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主张存在先于本质。 15、维特根斯坦是实现当代哲学中“语音的转向”的第一人,也是完成这种“转向”的终结者。 16、语音游戏说是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的核心内容。 17、现象学不是一种统一的学说,而是一场“浪推浪”的哲学运动。 18、本质直觉的方法的基本原则是“面向事物本身”,P316 19、海德格尔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以对“存在”本身的研究为核心的本体论问题。 20、海德格尔“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 名词解释: 1、实证主义:P1 实证主义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要以实证自然科学的精神来改造和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流派。它是在西方近代哲学陷入危机以及随之在西方哲学界兴起的对它的批判浪潮中形成的。19世纪30年代最早出现于法国。主要代表有孔德、穆勒和斯宾塞。 2、唯意志主义:P27 把人的情感、意志或人的精神活动中的其他非理性因素置于人的理性(理智)之上,并由之出发来解释人的全部认识活动以至全部精神和物质活动,体现了一种在整体上与传统理性主义哲学迥然相异的哲学思维方式。唯意志主义突出以情感意志为中心的本体论;而且由于人的非理性活动除了意志欲望外还有其他形式,因此唯意志主义可看作是费理性主义的一种特殊形式。 3、重新估计一切价值:P51 这句口号的含义就是要求批判被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传统当做真理的以往的思想文化、

现代西方哲学复习题(升级版)

现代西方哲学作业题 综述现代西方哲学家们教育哲学观? 综述现代西方哲学”生命哲学”主题特征? 1.萨特“存在论”核心内容的逻辑内涵? 萨特“存在论”的核心内容为:自在的存在、自为的存在、为他的存在 1.自在的存在 (1)基本规定:存在存在着。存在是自在。存在就是它所是的。也就如标题所说“存在是自在”自在的存在就是惰性的、机械的物质世界。具体分析为: a.存在存在着:这种自在的存在既不是主动的,也不是被动的;既不是创造出来,也不被创造出来的,也不创造任何东西。 b.存在是自在:因为这种存在既不能派生于可能,也不能归并到必然。其没有意识状态,即是说:①自在是自足的;②自在不与自身也不与别的不是它的东西发生关系;③自在没有内外之分,是一个整体。所以:自在是惰性的、机械的物质世界,让人恶心但无法避免。 c.存在是其所是:它既不是肯定的,又不是否定的,只能是自身的固有。 (2)结论:本质先于存在。(自在的存在由于都是已经存在着的东西,它们的性质也都是十分明确的,因此,它们总是先有本质而后才存在,它们的本质先于存在。) 举例:裁纸刀的例子。比如裁纸刀,它在制作者制造出来以前,就早以观念的形式(本质)存在于制造者的头脑之中了,因此,就裁纸刀而言,可以说是本质先于存在。 2.自为的存在 (1)基本规定:自为的存在就是作为意识的人,自为的存在本身是个空无,没有固定的本质,它是潜在性与可能性,自为通过虚无从自在中产生出来。 (2)理解:自为的存在的特征是主动性和不确定性,永远不满足、永远不停留于现状,它们不断地展示着自己,同时维系着他物。人即“自为的存在”,具有超越的特性,永远处于变化之中。 (3)核心:存在先于本质,人是自由的,因为自由选择,所以要承担责任。 ①存在先于本质:人原来是个无,通过自己的选择,成为他自己愿意成为的那种人;人具有可能性,可以造就自己;并且人的自由依赖人的选择;而且必须选择,且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的自由。“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并使本质成为可能。” ((理解:对人而言,没有任何决定论,也没有既定的人性,每个人自己的本质既非由上帝来安排,也不是由他人来决定,而是由自己造成的,是自己的自由意志和自由行动创造的,是人自己决定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自为的存在不是某种已经给予了的、完成了的实在,它是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所要成为的那种东西。“人首先是一种把自己推向将来的存在物,并且意识到自己想象成未来的存在。”因此,人的本质乃是后来由人自己的主观意志创造出来的。)) ②人是自由的:人生而自由,这是人的本性,这是萨特自由观的第一要义。萨特认为人的自由是绝对的,无根据的。正如人不能不存在一样,他不能不是自由的。理由有:

实证主义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

9、从比较的角度谈谈你对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界分。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是人类科学体系中的三大科学门类。这三大科学门类之间既相互差异和相对独立、呈三足鼎立之势,又相互依存和相互关联、共同组成了一个三位一体的大科学生态系统。 1三大学科在研究对象及手段上的界分 (1)从研究对象上说,自然科学的对象是自然客体。人文科学即“关于人的价值及其精神 表现的科学”“主要指以人类的信仰、情感、道德和美感等为研究对象的文科科系的学科。 通常包括文学、语言、艺术、历史、哲学等领域”。人文科学的对象即人类精神文化现象。 它可近似地看作是一种心态性的精神存在,价值本位、主客一体、虚实结合是它最为突出的三大特征。社会科学通常是指研究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一个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律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庞大知识体系。社会客体在客观性程度上,是介于自然客体与人文客体之间的中间层次。 (2)从认识手段上说,观察方法、实验方法、定量分析方法等等成了自然科学的基本认识 方法;自然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认识的真理性,基本上是依靠实验证明和数学方法予以保证的。社会客体由于具有近似于客观实在性的客观刚态性和某种程度的运动周期性,因而也在很大程度上是能够乃至必须运用各种形式化、定量化、数学化方法的,,各种定性分析方法是社科研究必须采用的有效方法。将定性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在一定的定量分析的前提下进行定性分析,这样才更有可能接近社会真理。人文科学由于以人为根本的出发点、归宿点和本体,要正确认识和理解人的情感、心态、理想、信仰、文化、价值等问题,必须运用人学本体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各种感悟、反思、直觉、情感思维、价值判断等方法,必然地构成了正确有效地认识人文客体的主导性方法,而定量分析方法只能作为一种必要的补充。 2三大学科在价值形态上的差异三大学科在价值形态上的界分 (1)首先从价值目标上说,自然科学主要是获得关于自然的真理性认识和创造满足人的整体需要的物质手段;社会科学则是探求社会规律、改造社会现实和建设合理的社会;而人文科学的价值目标则洞悉价值真谛、创造文化意义、提升人生质量和构筑理想的人文世界。 (2)其次从价值功能上说,自然科学与其转化技术是首要的生产力,它的价值功能最集中、最直接地表现在促进物质文明和社会硬件建设方面;社会科学的作用是提供决策咨询、调节社会运行、协调社会关系和促进社会发展,其价值功能主要表现在改善社会管理和推进制度文明建设方面;而人文科学的作用在于优化人的心理与人格、关切人的生存与价值,增进人的自由与幸福,表现在关怀人生现实、促进人的发展和指导精神文明建设方面。 (3)从价值评价上说,自然科学评价标准是客观、逻辑和国际性的;社会科学的评价标准是实效、功利、多元和历史性的;人文科学的评价标准是精神、民族、主体和相对性的。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虽然是3门不同的科学,但实质上却是一种相互依存和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