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强化民主管理

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强化民主管理

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强化民主管理

发表时间:2013-04-23T11:21:32.810Z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3期供稿作者:陈菊[导读] 班主任不仅负责班级管理和建设工作,而且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陈菊(肥城市职业教育中心校山东泰安271600)

班主任不仅负责班级管理和建设工作,而且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班主任要从杂乱的班级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及时更新观念,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把班级管理看作培养学生能力的平台,让学生以民主与法制意识管理自己,从“人治”走向“民治”和“法治”,从“他律”走向“自律”。班级管理中的“自律”,是指通过教育者的引导和影响,通过对各种学生规范和制度的建立与学习,使学生形成自觉自愿自主的行为,学生不需要外在监督和提醒就能遵守学校和班级的规章制度,自发地安排学习、生活和娱乐。 “自律”是建立在“他律”基础之上的,“他律”是条件,“自律”是目标,没有“他律”,“自律”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首先要充分发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切实发挥舆论监督的力量,并认真组织学生学习校规校纪,制定班规,完善班级监督体系,使之规范指导学生的行为,成为学生自觉自愿的习惯。这样,学生就能在一种有条不紊的氛围中学习、生活和娱乐,形成积极向上、健康活泼、自主创新的班级氛围,班主任就能全身心致力于教学、班级建设、学生心理调控和学习方法指导等工作。

一、激发民主自律意识

学生的民主自律意识是潜在的,需要班主任去激发和培养。班主任应向学生传达这样的理念:“班级是你们的,当别人问起你的时候,首先会问你是哪个班的,我这个班主任顶多就是一个组织者、管理者和引路人而已。”只有当学生意识到班级是自己的,他才会去爱护、去珍惜,他才会自觉地维护班级形象,为班级的发展出谋划策,而这正是民主自律意识的萌芽。

二、形成班级凝聚力

1.制定班级的共同目标

目标首先必须满足学生健康积极的心理需求,给予学生磨练意志和展示自我的机会。其次,目标要具有层次性,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根据学生年龄、学段、学期、学年的变化而循序渐进,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在不同时期可有不同的主攻方向。制定共同的目标,既可以促成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激励学生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共同努力,又能明确班级奋斗方向,使班级管理协调有序,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实现真正的自律。

2.培养对荣誉的珍惜观念

学校会不定期举行很多活动,在接手新班级的时候,应抓住每一次活动机会,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失败了不气馁,胜利了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荣誉,使学生养成“班兴我荣,班衰我耻”的荣誉观。记得在本学期学校举行的诗歌朗诵活动中,还有三、四天就要举行比赛了,同学们才定下参赛题目,他们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准备,比赛中虽然只获得了三等奖,但我已经比较知足了,而学生们却为没有取得更好的名次而沮丧。从中我也看到学生们已经把班级当作了自己的家,把自己融入了整个班集体中。在这样的班级中,大家有共同的追求、共同的荣辱、共同的精神支柱和心理依托,每一个人都为班级的挫折感到真心的难过与忧虑,为班级的成绩感到由衷的欢喜与自豪,这种情感基础为实现民主管理、严格自律铺平了道路。

三、下放权力给学生

班级是学生的班级,应该把属于学生的权力还给他们,因为最了解班级情况的是学生自己。班主任应充分相信学生的评判能力和组织能力,把权力下放给学生,自己则扮演好组织者和引领者的角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只应准备好建筑材料——砖瓦、钢筋、泥浆等等,而房子得由学生自己去建。”

1.先进自己评

有些班主任总对学生选举的公正性表示怀疑,怕学生不负责或者选与自己关系亲密的同学。我们不能否认有这种情况,但它毕竟只是少数,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公正的。每学期评选各种先进时,班主任不要根据自己的喜好做决定,而应该首先由学生对照评选条件自己报名,在班上做自我陈述,然后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全班民主投票。这样的评选,既激发了民主意识、实行了民主监督、倡导了正气、体现了公平,又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

2.干部自己选

班委会是一个班级的核心,一个班级管理和运行得好不好,班委会的组建和作用的发挥是极为重要的。在班级建立初期,班主任可根据学生的经历和自我报名情况,指派学生组成临时班委会。一个月以后,采取自荐和他人推荐结合的办法,有意担任班干部的学生上台发表演说,同样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全班民主投票,推选唱票人和监票人,票数居多且过半数者当选。

3.事务自己管

班委会组建好以后,就应放手让他们去管理班级的日常工作。班主任所做的就是明确他们的职责,教给他们工作的方法,告诫他们要公正。同时,可创立值日班长、值周班干部轮流制,让普通学生也参与管理,做到“时时有人管,事事有人管,处处有人管”。这样,增强了全体学生的责任心,锻炼了每个学生的工作能力,同学之间也加强了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和互相合作。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习惯,从“他律”走向可“自律”。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对影响人的发展是一个决定因素,因此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要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真正使受教育者由外在的感受向内化转变,能洞察自己内心的活动,从而实现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最终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大学生文明自律养成教育主题班会(1)

养成活动主题:文明语言,文明行为,文明自律,从我做起 如今大学生文明自律已经成为一个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文明素质的概念就是一个国家,地区人口反应出该地区社会进步的一种转台和成都。现代文明是各人或群体精神面貌和文化素养的重要标志,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和生活方面应该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文明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然而,当代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在大学校园存在许多与大学生的礼仪修养、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的现象。提高大学生文明素质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必需,而且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强烈要求。 (一)良好的文明素质有利于大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任何社会的交际活动都离不开文明礼仪,而且人类越进步,社会生活越公共化,也就越需要一个文明健康的生活环境。 (二)良好的文明素质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三)良好的文明素质,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文明意识,养成文明行为的习惯,促使良好社会风尚形成,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达到高度和谐与有序,有力推进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 大学生文明素质的状况 (一)公共道德意识较强,但行为上欠缺 如针对在学校墙上或课桌上乱涂画的行为,有78.12%的同学认为这是公物,不能乱涂,但17.71%的对此持无所谓的态度,更有甚者认为这蛮不错的占4.17%。春天万物复苏,小草们开始了它们新的一年,但有79.17%的同学会偶尔抄近路,践踏草坪,2.08%的人时常从草坪穿过,只有18.75%的同学从不践踏草地,这种统计会使小草多伤心啊! 而对于不文明行为的态度方面,多数同学是反感的,所以我们不仅在态度上更要在行动上避免不文明行为。如对食堂插队行为,77.08%的同学表示非常讨厌,17.71%的同学表示可以理解,5.21%的同学无所谓。可见大学生对插队这种行为还是十分反感的。同样,自习室疯狂的占座现象也引起很多人不满。希望大学生对类似行为尽力换位思考,促进校园和谐,保证教学资源的高效率利用。 (二)对于文明的自律意识不强 自律行为,是指不做社会不提倡的事,规范自身的行为习惯。当代大学生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和成人对他们的监护,但其实他们自我控制力较差。 如迟到、早退、逃课的问题,只有20.83%的同学从不逃课,高达60.42%的人说偶尔逃课,还有18.75%的人认为这是普遍现象,大家都逃课我也逃。大学环境相对松散,大学生自律意识不强造成了这样的状况。 (三)大学生的节俭习惯、节约意识和现代诚信意识还有待提高。 现在水资源紧缺,然而在我们调查中,有83.33%的同学会主动关水龙头,14.58%的人在忙的时候就对其放任不管了,更有2.08%的同学对此视而不见,认为浪费的又不是我的,关我什么事啊! 大家都知道,诚实对一个人有多重要,人无信,则不立。但据调查只有34.38%的同学在考试中从来不会作弊,有5.21%的人会经常做弊,绝大多数有60.41%的人会视情况而定。 (四)大学生利他意识有待提高 大学生自我意识强,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有时会忽略他人的感受。 在自习室或图书馆同学们的手机状态里,关机、无声或震动的占70.83%,想起来的时候就调的占26.04%,只有3.13%的同学选择不去管它,这说明同学们其实还是很注意在公共场合的影响。还有就是,在宿舍中同学休息时是否会保持安静,61.46%的同学表示很注意,8.33%的人要有人提醒,还有30.21%的人兴奋时会忘记。虽然大多数的同学会注意自己在公共场所的影响,但是也有很多同学会忘记,所以同学们的利他意识仍有待加强。 (四)大学生基本礼仪欠缺 在尊重他人方面,我们调查了同学们听各类讲座时的情况。只有11.46%的人表示他们会坚持到底,认为这样体现对演讲者的尊重,因讲座无聊中途退场的人占到39.58%之多,还有的是因客观原因退场占48.96%。当问及看到老师时是否会主动打招呼,只有32.29%的同学选择会,还有9.37%的人看心情而定,还有人打招呼的前提是那个老师自己熟悉占56.25%,2.08%的同学从不主动打招呼。

作文-初中国旗下讲话稿: 树立自律意识,加强自我管理

初中国旗下讲话稿:树立自律意识,加强 自我管理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是七(2)班的曹倩茹。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树立自律意识,加强自我管理 什么是自律?简单地讲就是“自己约束自己”,自己规范自身的行为,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其最高境界我们称之为“慎独”。 我先带同学们到芬兰看看:芬兰是北欧的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国,但在20XX年它却获得了全球竞争力第一的美名。在芬兰的各个城市,基本看不到交警维持交通。最为典型例子便是在深更半夜空旷的街头,也不会有哪个芬兰人闯红灯。自律的素质达到这种程度,真实令人佩服! 由此可见,自律达到某种程度,也会变成一种竞争力,自律是走向成功的基石。 对于疾病,人类最高明的方法是预防,对于人生道路上的一些错误,最高明的方法则是避免,而自律便是预防针。一个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学生必是一个自律性极强的学生。今天利用国旗下讲话,我给同学提几点具体而明确的要求:

第一要管好自己的手。 表现在不乱扔垃圾,相反还要随手捡起地上的杂物。我们的手要及时关门关窗、关灯关笼头;我们的手不去乱涂乱画,不破坏公物,更不能与同学大打出手。 第二要管好自己的脚。 脚是用来走路的,但你得好好走路,在教学楼里走路必须要轻。有的同学在教学楼走廊上、楼梯上奔跑,弄得整栋大楼咚咚作响,实在是一种不文明行为;我们的脚不能去翻围墙、不能踢门,践踏草坪,更不能将不文明的脚印留在教室及走廊雪白的墙壁上。 第三要管好自己的嘴。 嘴是用来吃饭和讲话的,但要吃得文明,说的礼貌。我们不能随地吐痰,不吃零食,不买路边摊上的垃圾食品,随地吐痰是低素质的表现,边走边吃既不雅观也不卫生,更不利于身体健康。我们讲话应该有礼貌,有修养;满口脏话、粗语是极没教养的表现,讲话尖酸刻薄是没肚量的表现,大声喧哗则是没修养的表现。 第四要提高认识,管好自己的思想。 有些同学认为学校、老师管这管那,一点自由也没有。我给同学们讲个寓言故事:一天,风筝和线手牵手在天空中飞翔,过了一会儿,风筝不耐烦的对线说:“老兄,请放开我,不要限制我自由活动的空间。”线劝道说:“老弟,不

浅谈培养学生的自律

浅谈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自我教育是一个人在思想品德修养中自觉能动性的表现,形成自我教育能力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培养的最终目的之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为了切实有效地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思想政治课教师更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具体操作时,则应遵循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规律,利用可行的方法有目的地进行。 一、根据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是以自我意志的发展为基础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的心理特点、品质、自我价值和自己应该成为(或可能成为)怎样的人的认识。道德品质的发展依赖于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是道德品质发展的基础,如果个体没有清楚的自我意识就不可能有明确的道德意识和自觉的道德需要,当然也就不可能有自觉的道德行为和稳定的道德品质。 根据这个规律,我用以下两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第一,诱导学生在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中认识自我,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教育自己。自我认识是自我教育的基础,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才能确定合理的行为方向,用精神力量进行自我约束,使自己变得更高尚。我在讲授自我形象的内容时,当时班内恰巧有几位同学穿着打扮很另类。我没有对这种行为大肆批评,而是设计了几个题目让同学们讨论:1、人们为什么喜欢打扮?2、人们应不应该打扮?3、作为学生应如何打扮?由于这些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因而学生们讨论得异常热烈,讨论后得出的结论是学生应该打扮,但不应该花费过多的精力,应该打扮得简洁、自然、大方,既要注重外在美,更应注重内在美。这样经过讨论,很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从上例我们可以看到,由于阅历浅、经验少、判断是非的能力弱,学生在做有些事时并不清楚自己做的对错,有的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做。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自己行为与行为后果中认识自我,才能增强自我意识。 第二种方法是让学生在同他人的比较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中认识自我。学生不喜欢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而是愿意主动去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才有说服力,印象才深刻。在讲授认识自我相关内容时,为使学生全面客观地了解自己,课前让学生完成这样一个调查题目,如下图: 我要这样发扬自己的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要这样克服自己的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位同学在调查完后感叹道:“以前我没有发现自己有这么多缺点。通过这次活动我觉得我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根据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自我激励能力 自我激励是个体以某种刺激作为诱因,调动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自己的行为动机。发展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儿童从出生时的无道德状态发展到有道德状态,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稳定的行为倾向形成的过程,是稳固的需要-动机-行为方式结构系统的构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自我需要是促成自我激励的重要条件,自我激励又是促成自我教育的动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激励能力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核心。根据这一规律可以从培养道德需要入手,培养学生的自我激励能力。 道德需要是个体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真正动力,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它直接决定着一个人在各种道德情境中会产生什么样的动机。儿童的道德需要是在与社会的交往中产生的,他们在家庭和学校中都会努力地在生活中寻求自己的地位,在周围人们的心目中

培养小学生自律能力

培养小学生自律能力 梨园小学:江宇 如今,全面推行均衡教育素质教育,在小学阶段应试教育基本被取缔,学生们,能够较轻松地学习,综合能力也得到提高。同时学生及家长已没有了考试升学的压力,部分孩子对待学习开始松懈,连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也拒绝,该完成的作业不做,该听的课不听,真担心进入中学后该何去何从?所以我认为无论是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还是在思想品德修养中,都要求小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律能力。那么,什么是自律呢?自律:是指自我约束。与他律(指接受他人约束)相对。所谓“律”,即约束之意也。约束,今人又常称“监督”。因此,自律,也可以说就是同体即自我的检查监督;他律,就是异体,即接受他人的检查和监督。自律能力是在小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既是一种教育的结果,又是小学生进一步学习、发展和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因此,采取各种措施,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是小学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 1.通过课堂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 儿童入学后,面临着全新的世界,新的生活环境、新的学习科目和要求、新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同时,与幼儿园相比较,小学对儿童提出了更多的约束,要求儿童遵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及各具特色的校规等。 如要求儿童按时到校、专心听讲、认真做作业、发言要举手、上课时不讲小话、不搞小动作等。上述这些外部的要求和影响属于“他律”的范畴,而这正是小学生自律能力形成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当这些外部的影响和要求被学生所接受,并转化为其内部的道德需要,形成某种道德信念且表现在一定的行为中的时候,在学生身上才开始形成自律的能力。这就是说,培养小学生的自律

培养技校学生自律意识的思考

培养技校学生自律意识的思考 以下是关于培养技校学生自律意识的思考,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培养技校学生自律意识的思考 潘建芬 笔者在《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五课“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的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一个教学情境:学校拟在期末考试时推出“新政”——设立无人监考的“诚信考场”,你是赞成者还是反对者?通过这一情境让学生辩论“道德修养靠自律,还是他律?哪个更重要?”通过激烈的思辨,笔者希望学生能够意识到:道德修养既要靠自律,又离不开他律,而自律更重要,以帮助学生理解并认同慎独的意义及如何做到慎独。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现阶段实行无人监考的“诚信考场”是行不通的,肯定会有部分同学不够自觉,会用各种手段来偷看,因大家自律能力不强,道德修养靠他律。 那么,如何增强技校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改变不良行为习惯,把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修养,使学生通过三至五年的学习,在特定校园文化的滋润下,成为文质彬彬、一身技能,深受社会欢迎,家长满意的人?下面结合学校的特点,谈谈笔者的一点浅见。 ·

一、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使他律促进自律 中职学生身心发育尚不健全,大部分学生厌学、自卑、懒散,自律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差。当着老师的面一个样,离开老师的视线又是另一个样子,特别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有的在校园里随手乱丢垃圾,随便大声喧哗,甚至出口成“脏”,即使有监考老师在,也想方设法偷看等。所以需要发挥校园文化的约束规范功能,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让优秀成为习惯,让好习惯成为自然。 校园文化的约束性表现为“硬”和“软”两种约束形态。 1.以严格的制度管理人——“硬”约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但是,在培养学生自律的过程中,离不开他律的约束作用,面对自律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需要外界的监督和促进,需要用各种制度来规范他们的行为,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尽管大多学校均以《中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托,制定了更具体、更有操作性和针对性的校规、班规、奖惩条例等,可谓严、细、实,但关键还在于能否持之以恒地落实,督促、检查学生的执行情况,使制度能真正规范校园人的言行。如:为了要求学生不乱扔垃圾,自觉保持座位周围的卫生,笔者所在学校有一个班就制定了“谁的地盘谁做主”的班规,只要发现哪位学生的周围有垃圾,就追究这个学生的责任。这样一来, ·

浅谈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

浅谈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商品经济突飞猛进,经济的发展导致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而我们的好多学生顺理成章地成为留守儿童,伴随着他们主体意识的增强,自我利益的保护,自我价值的提高,加之,社会上多元价值伦理观并存,高中生的自律意识越来越薄弱,特别是这些留守生,验血、懒惰、攀比、性格缺失、意志薄弱、沉溺网络、自理能力差……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痛心疾首。 打造这群“可怜”的学生,不仅是每位科任教师的职责,更是班主任不容推辞的责任。班主任要及时更新观念,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把班级管理看做培养学生能力的平台,让学生以民主与法制意识管理自己,从“人治”走向“民治”和“法治”,从“他律”走向“自律”。在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始终坚持“要成才,先成人”的原则,时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 这种自律是在社会和集体生活中对法律规范和制度的自我服从,它源自内心深处,是一种自愿的、自发的、甚至是自然的行为,是一种不需要外在监督与他人存在就能自动实现的行为。而“他律”则是指需要法律规范和制度的强制约束,通过舆论的监督和外在力量督促才能实现的一中行为。班级管理中的“自律”,就是要通过教学者的引导和影响,通过对各种学生规范和制度的建立与学习,使学生形成自觉自愿自主的行为,学生不需要外在监督和提醒就能遵守学校和班级的规章制度,自发地安排学习、生活和娱乐。 “自律”是建立在“他律”基础之上的,“他律”是条件,“自律”是目标,没有“他律”,“自律”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发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切实发挥舆论监督的力量,认真组织学生学习校规校纪,制定班规,完善班级监督体系,使之规范指导学生的行为,成为学生自觉自愿的习惯。 但是自律意识培养是一个由他律转化为自律的循序渐进的缓慢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兼顾到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素质、认知水平甚至家庭状况等各方面的因素,在实践中必须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指导与培养。 一、转变观念,激发意识 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首先要求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切实转变教育管理观念,班主任要站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度去理解民主管理理念,从实施素质教育的广度、深度上去认识、思考,建立主体型、民主化的管理结构。同时,共同的目标决定了班主任和学生在管理过程中完全可能成为合作者,学生完全可以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只要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并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因此,班主任要转变管理理念,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和个性,相信学生具有自我管理能力,并将班级管理自律意识灌输于各项活动之中,要学会放手并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作主,创造条件,发挥学生的主管能动性,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变“他律”为“自律”,变“严严实实”为“生动活泼”,变“中规中矩”为“敢想敢说”,以实现自律性管理,确保学生能在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下学习与生活,最终得到全面发展。 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学生的表率是从作风上对班主任提出的要求。 班主任是一个班的总负责人,对学生的要求也最多。班主任一声作则,既言传又身教,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内同和活的教材。班主任的好行为、好作风,会

谈谈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

谈谈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 惠东县白花中学何伟明 现代德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道德方面的主体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自由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积极主动的道德能力与素质,即道德上的自律能力。如何引导青少年的道德逐步由“他律”走向“自律”,是学校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下面来谈一些具体做法。 一、挫折教育。也称逆境磨炼,是指通过展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挫折因素,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驾御挫折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那么,如何提高学生挫折承受力和适应能力呢?孔子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暗示身处逆境更利于修养砥砺品行,颜回在陋室而不改其乐,表现出对贫困逆境的超越和对“道”的神往,得到孔子的赞扬。孟子也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肌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不能”。俄国的奥斯特罗夫斯基在经历童年的磨炼,战争的考验后,在身残志坚下写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光辉巨著。当学生遭遇失意、失败时,教师要增强其挫折心理免疫力,克服输不起的心理障碍,从跌跤中学会走路,在水中学会游泳。此外,人不可能在“真空世界”中生活,在学生中开展负面教育(反面教育),做到“出污泥而不染”,克服保姆式的教育。 二、自我评价教育。自我评价是学生依据一定的品德评价标准,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判断。自评作为自律的有效手段,表现在三个方面:(1)自我意识,它是指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事物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学生对祖国集体的爱、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廉耻感等品德知识,都建立在对个人需要同社会需要之间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 (2)自我激励,青少年学生自觉性、自制力较差,品德中好行为习惯不稳定,通过自评可帮助学生自我反省,进而自觉地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3 )自我调控,在实际生活中,常有的行为不为人知即“个人独处”的情况,经常检查一言一行可以保持正直的人格和品德的纯洁,从而抵制外界的不良诱因。 1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面对二十一世纪,随着青少年主体意识的增强,自我利益的保护,自我价值的提高,加之,社会上多元价值伦理观并存,如何引导学生的道德逐步由“他律”走向“自律”,是学校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根据自己在教学的经验,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 一、掌握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水平,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蕴藏着巨大的潜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但由于受其身心各方面品质发展水平的局限,这个时期的小学生还缺乏约束自己的能力,其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也较低。因此,在这一时期他们无论在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陶冶、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是在道德行为的养成上都主要是在教师、家长和社会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实现的,他们的行为也往往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约束和指导,即儿童主要是通过他律来接受教育的。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及身心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主体意识也日益觉醒,有一种逐渐摆脱教师和家长的约束而趋于自主自力的倾向。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开始形成和发展,这为小学生自律能力的产生奠定了客观的基础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小学生自律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其年龄特征制约的。虽然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相对稳定,但它却是我们提出教育措施和方法的依据。因此,如何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提出适当的教育策略就成为培养小学生自律能力的关键。 二、通过课堂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 儿童入学后,面临着全新的世界,新的生活环境、新的学习科目和要求、新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同时,与幼儿园相比较,小学对儿童提出了更多的约束,要求儿童遵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及各具特色的校规等。如要求儿童按时到校、专心听讲、认真做作业、发言要举手、上课时不讲小话、不搞小动作等。上述这些外部的要求和影响属于“他律”的范畴,而这正是小学生自律能力形成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当这些外部的影响和要求被学生所接受,并转化为其内部的道德需要,形成某种道德信念且表现在一定的行为中的时候,在学生身上才开始形成自律的能力。这就是说,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首先必须通过并利用“他律”来进行。他律是基储是手段,而自律是结果、是目的。对小学生进行他律的目的是为了使他们能够自律,是为了使他律转化为自律。而对于小学生来讲,由于其在校的时间主要是在课堂中度过,并且无论他们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还是养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等都主要是在课堂

如何培养学生自律能力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315966926.html, 如何培养学生自律能力 作者:胡朝润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9期 摘要:在日常的环境中自然而然表现出来的行为和动作,就是人们的习惯。好的行为和习惯,有利于养成良好的性格,甚至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培养良好的习惯对于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每一位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高度重视、认真对待,一定要帮助孩子从小就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习惯。结合相关的工作体验,立足于当前幼儿教育实际,从多方面对于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经验与借鉴。 关键词:良好习惯;教育过程;衡量标准 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是小学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下面就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谈谈我是如何具体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训练的。 一、培养学生的晨读习惯 良好的晨读是一天良好的开端。走进班级,学生精神饱满的坐在座位上愉快地进行学习,伴着琅琅的读书声,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天的开始。刚开始时,我们班从星期一到星期五分别由五个孩子在台上带领同学一起读。不久我就发现领读的孩子读得特别的认真,可下面的孩子在教室里讲话的有;吵闹的有;有的孩子虽然在跟着读,但眼睛根本没看书。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仔细分析他们的心理,不外乎是因为自控力弱,有时管不住自己。于是我就让我班的三位班长轮流值周,每天早晨在教室里来回巡视同学们读书情况,对于那些没认真的同学,走在他身边提醒他该干什么。这样的学生,需要我们反复加以训练,表现稍有好转时要及时表扬,以此来激起他坚持的信心。而且我还要让全班同学都知道老师让同学来领读是因为他认真、声音响亮、能代表老师,你可以把他定为自己的目标,更可以超越他、替代他。如果你认为你比领读的孩子读得更好,第二天也可以上台来领读。久而久之,学生慢慢适应了这样的早读习惯,也明确了自己读书的目的和任务,将领读的同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自己的学习也就更有了劲头。在训练过程中,我们既要树立好的典型,有时对于一些反复出现的不好的典型,也要及时批评指正。 二、培养学生遵守课堂纪律的习惯 要想在短时间内,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在一起,从而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掌握知识。因而调控课堂纪律,吸引学生注意成了低年级教学最重要的一环。如在训练学生课前静息时,我就把要求和方法编成儿歌的形式来指导学生。儿歌的内容是:"上课铃声响,快步进课堂,书本文具摆好,等着老师把课上。"这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养成习惯,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把学生由“课下”导入“课上”,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如在训练学生上课发言举手时,告诉学生为什么上课发言要先举手,再进行示范练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律意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几乎都会受到一定的要求和约束,这是维持社会秩序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于在校小学生来说,需要遵守的纪律和规则有很多,有些是为了保障安全而制定的,有些是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制定的,还有些是为了维护正常教学秩序而制定的……这些规章制度虽然制定得合情合理,但对于天性活泼好动的儿童来说,遵守起来还是有些难度的。作为班主任老师,如果总是让学生处在被要求、被管理的环境中,被迫建立秩序感,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业发展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由此可见,应该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自觉自愿地遵守学校的各项行为准则,在自律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享受自由、快乐的校园生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总结出以下几点:把握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逐步树立自律意识小学阶段的儿童,心理内部稳定性较差,容易产生情绪波动,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敏感性,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主意识,但同时又缺乏自控力和耐受性,遇到困难容易退缩,受到批评时容易沮丧,好的习惯难以坚持。因此,教育这一阶段的儿童需要教育者有极大的耐心和爱心,充分理解和体谅他们的所作所为,并且需要教师、家长和社会合力对其进行指导和约束,即以“他律”为主进行教育。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身心发展水平的提高,孩子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有一种迫切想摆脱家长和老师束缚的趋势,这时的孩子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开始形成和发展,为自律能力的产生奠定了客观的基础。作为教师,应当根据小学生身

心发展的阶段特点,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潜能,逐步将“他律”向“自律”过渡,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调动男生的积极性,树立班级小榜样在小学阶段,老师和家长们普遍反映男生比女生更难管理。男孩子大都生性活泼好动,加上心理发育成熟较晚,所以小学阶段的男孩子在班级中大都扮演着“被管理者”的角色,班干部多由女生担当。正因为男生具有好胜心强、不易管理的特点,所以如果能将班级中的男孩子们调动起来,使他们先具有自律意识,那么班级管理也会变得容易起来。针对这一情况,我在带班过程中注重树立男生小榜样,用“放大镜”来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不断进行强化,使一部分男孩子先逐步建立起自我管理的意识。同时,我抓住男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时常激励其他男生向榜样比、赶、超,使更多的男孩子开始自觉进行自我管理。此外,我还以美国队长、蜘蛛侠等动画人物来激发男孩子的责任感,让他们觉得自己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树立“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意识,让男生们有机会在班级管理中担当重任。考虑到小学生韧性不足,在男生管理班级时,可适当放宽要求,允许男孩子犯错误并给他自己改正的机会,逐步建立起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这样可以对培养自律意识打下基础。尊重学生人格,奖惩分明培养自律意识自律由五条支柱支撑,它们分别是:认同事实、意志力、面对困难、勤奋以及坚持不懈。想要使小学生逐步形成自律意识,首先要让他们具有认同事实的能力。这一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进行。当学生违规、犯错的时候,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就进行批评责罚,那么学生就失去了

培养学生自律性

浅谈学生自律性的培养 峄城实验小学王开红 以前,经常是上课的铃声已经响过了,走进课堂,学生们依旧有在黑板上画画的、在讲台上抄作业的、在走道间打闹的、在座位上交头接耳的……根本无法正常开口授课。通常,只有伴随着敲打讲台和“一二、一二”的口号声,他们才会陆续回到自己的座位、安静下来。如何引导学生逐渐由“他律”走向“自律”,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现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就如何帮助学生养成遵守课堂纪律的良好习惯,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公约法,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反思课堂不良行为,共同推出了课堂公约: 听铃声,速回位,书备好,听指令。 不乱言,身端正,整堂课,自管自。 下课声,不慌动,谢老师,再出行。 学做人,智慧生,会做事,成绩升。 公约好,大家守,自律性,要培养。 《课堂公约》的制定,既发挥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又有效避免了他们“逆反心理”的产生,达到了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现在,我课前用展台展示公约内容,提醒大家自觉遵守,孩子们对照《课堂公约》检查自己的言行,矫正不遵守纪律的行为,课堂纪律得到明显改善。 (2)榜样法,激励学生效仿模范典型。

同伴往往是孩子们模仿的直接对象,于是我经常利用集体氛围的渲染,在课堂和集体活动中,有意识地对一些表现好的学生加以肯定和表扬,指出他们尊敬老师、遵守纪律、听课认真等优点,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并鼓励孩子们向表现好的同学学习,从而激发起学生们的积极性、主动性,用榜样的力量激励他们自觉遵守纪律,规范自己的言行。 (3)评价法,促使学生进行自我监督。 要求孩子们对照大家共同制订的《课堂公约》,定期不定期的检查自身遵守纪律的情况,并进行反馈,然后根据反馈情况不断调整自身行为,用自我评价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遵守纪律的“内驱力”,从而达到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目的。但是,仅凭孩子的自我评价并不能最大程度地对他们起到约束作用,因此,我还适时给他们以指导和帮助,必要时让他们写一写反思,促使其遵守课堂纪律,尽快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 (4)说理法,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我。 一般来说,凡是自我修养较好、认识水平较高的学生,都比较遵守纪律;反之,自我修养欠佳或认识水平较低的学生,遵守纪律情况会相对较差。因此,要想让孩子养成遵守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就要从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提升自我修养做起,“说理法”便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孩子上课随便说话、违反课堂纪律时,我便要求他们进行自我分析,找出违反纪律的原因,并为自己提出克服缺点的办法。这样,他们就可以在自我说理的过程中,分析自我,提高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逐渐改掉自己的缺点。

自律学生培养方案

沂南二小“六自”学生——“自律”学生培养方案 一、内涵界定 从广义上说自律指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自觉地遵循法度,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对于小学生而言,自律就是指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能自己管住自己,有自我控制能力,能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自律并不是让一大堆规章制度来层层地束缚自己,而是用自律的行动创造一种井然的秩序。 二、指导思想 为把我校学生培养成为“六自”学生——“自律”学生,我校坚持教育与管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准则,以教育为先导,以制度为保证,以检查督促为抓手,以行为训练为基础,以习惯的内化与养成为目标,从基础小事抓起,注意点滴积累,切实提高我校学生的自律能力。 三、发展目标 在当前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我校力求把活动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做活动的主人,自己出主意、想办法、定计划、搞活动。对于学生的本职——学习来说,也应该这样。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在自律学生培养活动中,目的就是要通过小事来培养学生、锻炼学生,从“自己完成作业”到“自我约束上课”,再到“主动阅读、挑战难题”,他们会通过明确而又切合自身实际的奋斗目标,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此,我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制订了“自律”学生发展目标: (一)课前准备 1、自觉准备好本节课的学习用品。 2、安静地坐在教室里等待老师上课。 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是培养学生养成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前准备是课堂学习的基础,孩子养成良好的课前准备,是成功的前提。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常常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准备工作就更难做好。经常是上课了,看见老师进来了,才知道拿出什么书来;写字了,才拿出笔来。这样以来不知道又浪费了多少时间,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律能力1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孩子的发展,不仅需要自学、自理、自护、自强,也需要自律。自律在人的成长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无论是能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还是在思想品德修养中,都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律力。自律能力是在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既是一种教育的结果,又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发展和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因此,采取各种措施,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是学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那么,到底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呢? 1、通过课堂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在学生守则及各具特色的校规等就是用于通过“他律”的手段来初步规范学生行为的。不过,“他律”永远只能治标不治本,然而规范学生行为的最根本的做法还是要教会学生“自律”。 “他律“是”自律“的前提准备,所有”自律“都先从”他律“发展而成的。如要求学生按时到校、专心听讲、认真做作业、发言要举手、上课时不开小差等。上述这些外部的要求和影响属于“他律”的范畴,而这正是学生自律能力形成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当这些外部的影响和要求被学生所接受,并转化为其内部的道德需要,形成某种道德信念且表现在一定的行为中的时候,在学生身上才开始形成自律的能力。这就是说,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首先必须通过并利用“他律”来进行。他律是基础是手段,而自律是结果、是目的。对学生进行他律的目的是为了使他们能够自律,是为了使他律转化为自律。而这里的关键是要求教师有效地利用各种课堂常规和课堂纪律来培养学生的自制力,从而发展其自律能力。 2、通过教师的榜样示范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教师的社会角色的心理特征是复杂多样的,他既是父母的代理者、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监督者、集体的组织者,又是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心理健康的维护者,而且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更是自己的榜样。加之,中学生身心发展的未成熟性和半依赖性及其强烈的叛逆性,决定了教师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中的巨大矫正作用。教师总是作为一个榜样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而学生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有意无意地学习和模仿着教师的一言一行。如果一名教师具有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等优秀品质,无疑有助于学生相应品质的培养。正如一名外国著名教育家所说的,思想只能通过思想来培养,品德也只能通过品德来培养,“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所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也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首先要求教师严于律己。通过教师的榜样影响学生并形成他们的自律能力是培养学生自律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3、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水平,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 初中生是指11、2岁到14、5岁的儿童。初中阶段又可称为少年期、青春期或学龄中期。青少年期生理发生迅猛的变化,正处于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尤其是少年期。初中生的身体外部形态变化非常显著。身体迅速长高、体

《培养“自律”意识,规范学生行为》的研究

《培养“自律”意识,规范学生行为》的研究 丹阳市陵口中心小学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对我校近千名学生的家庭背景分析可以发现,我校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望子成龙,追求分数,娇生惯养成了对独生子女教育的主旋律,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被家长淡化甚至放弃。由于我镇支柱经济是皮鞋制作,我校绝大多数学生家长多为皮鞋制作工人,每天早出晚归,对子女缺乏教育与沟通,学生多跟随爷爷、奶奶生活,隔代监管,过度溺爱,使学生养成任性随意、依赖性强、无责任意识的现象。其次,校内育人环境与校外大育人环境没有形成良性运转系统,往往学校培养的一些良好行为习惯,学生在校外却不能够有效遵守。我校近几年经历了创建镇江市现代化学校和镇江市学生行为规范示范校等活动,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有了一定基础,让学生的行为规范的养成由他律走向自律,成为学生的内在素养,显得更为重要。为此,我校立足于现代教育的高度,进一步思考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新时期的指导意义,贯彻《小学德育纲要》精神,结合我校的校训“自律”这一内涵,加强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提出了《培养“自律”意识,规范学生行为》的研究课题。 2、课题的理论依据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小学德育纲要》中也提出:“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又特别指出:“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文件中还明确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可见,强化养成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就是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也是强化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实施“自律”主体德育的必要性。学生的良好行为升华至自觉的行为,才是一种最高境界。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实施自律意识的培养,是德育的必要措施。自律是影响学生良好行为形成的内化的重要因素和重要手段,它可以使学生个体对行为规范化的需求,不断依照行为规范自主认识和自我批判,找出差距,主动追求规范,从而升华道德上的自主要求,充实自己。众多的个体行为聚集成学校学生群体,这个群体在自律的需求下,

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

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 阳和中学石双双家庭为孩子奠定一个健康、良好、积极的性格和心理是十分重要的,甚至比教孩子学习课本知识更重要。孩子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与父母亲和家庭其他成员相处时间最长,因此,孩子的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家庭不可推卸的职责。在我们这个快节奏、纷杂的世界,自律的孩子似乎比那些较难管住自己的孩子,在学业、心理健康、遵纪守法等几个方面都表现的更好。那么,什么是自律呢?自律是你可以克制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欲望和身体而让自己行动的能力,为了达到更高的目标、更大的利益。自律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学会自律,就是为将来铺好成功之路。 自律是建立在理性和责任的基础上的。巴菲特讲:你要了解哪些事情是自己可以做到,哪些是无力做到的。这并不复杂,你不需要有很高的智商来进行投资,但必须有情感的控制。建立自律习惯可以用一个比方来很好地解释:自律像一块肌肉,你训练它的时间越多,你就更强壮;你训练它的时间越少,你就越虚弱。 多年前在英文教材中看到的一个着名的心理学实验:研究者给一些四岁的孩子每人发一个苹果,然后告诉他们,如果你们能忍着不吃这个苹果,那么过一会,你们还会得到另一个,作为奖励。在研究者离开的时间里,有的孩子忍着不吃,有的孩子忍不住吃了。若干年后,实验者对这些已经长大的孩子进行追踪调查,发现能忍着不吃的孩子,无论是

工作还是其他方面,都更有成绩,情商也更高,而那些不能忍耐不能克制自己的孩子,他们的人生命运就不那么乐观。自律能力、自制力,而不是智商,将决定孩子的学业、乃至他们的一生是否成功与幸福。 下面就讲一下自律能力的培养。 一. 不要总在第一时间满足孩子的愿望,适当延迟满足孩子欲望的时间。 所谓延迟满足,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忍耐”。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延迟满足”不是单纯地让孩子学会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压制他们的欲望,更不是让孩子“只经历风雨而不见彩虹”,说到底,它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不是让孩子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注意培养孩子抵制诱惑、克制自己的能力。最好是引导孩子拿成绩来换,有成绩才有奖励。记得孩子六、七岁左右时,那段时间,同学们都玩上了玩具遥控轨道赛车,孩子喜欢得不得了。我想不能让孩子养成想要什么就要什么的坏习惯,得让孩子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再说呢,你得拿好成绩来换不是。虽然看着孩子吧吧的眼神也很心疼,但还是咬牙坚持没给他买。过了一段时间,孩子考试成绩出色,我就偷偷把遥控车买回来给了孩子一个惊喜。孩子慢慢就知道了,想要什么,拿成绩来,这样搞是不是有点俗了,但是有效喔。我要讲一个观点:学会拒绝孩子的要求,特别是在哭闹的情况下提出的要求,即使是合理的要求,也要拒绝,这是我看一个美国家庭教育的文章得到的,我是十分赞同。孩子必须学会好好说话。

浅谈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浅谈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朝阳区安慧里中心小学董艳珊 人类社会能有今天的进步发展,一方面取决于智慧和创造,一方面要归功于不断完善的制度。一个健康的社会,无论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必须以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只有形成规则意识,才会遵守法律,捍卫自身的权利,同时不去伤害他人的权利。 长期以来,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由于对规则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致出现不少严重的道德问题、社会问题等等,这是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微博上流行这样一个词,叫做“中国式过马路”——凑够一拨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中国式过马路”折射出国人规则意识的淡漠。而各行各业层出不穷的造假事件,无不说明中国人规则意识的缺失。这种规则意识的缺失,不仅极大地伤害了国民的精神和肉体,而且也严重影响了中国在世界上的良好形象。 研究表明,大多数成年人的问题行为都源于童年时期。就某一方面说,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没有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将会给其未来的发展造成许多坏习惯与障碍。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中规则养成教育成了一个“盲区”。可以说规则意识淡漠折射出教育缺失。 规则是人们活动的规范,是人对规律的应用。具体说,规则就是规定出来供大家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规则习惯即是遵守这些制度或章程的良好态度和习惯。培养学生规则习惯重要的是培养其规则意识,规则意识就是一个人对于社会行为准则的自我认识和体验,规则意识较强的人,自律精神也较强,较容易适应群体生活。规则习惯可以细化为:遵守家规、遵守课堂纪律、遵守班级纪律、遵守校规、遵守交通秩序、公共场合不打闹嬉戏、看比赛和演出时文明有序等。 认识规则是培养规则意识的前提和条件。让学生形成规则意识,这是教育的基点,因为没有基本的规则意识,学生将来就无法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他们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就会导致社会管理的失序,“明规则”失效、“潜规则”盛行。特别在小学阶段,制订科学、合理的规则,并对规则严肃执行,对学生来说,就是最好的规则意识教育。要培养合格的公民,必须从完善学校的规定,严格执行学校的规定做起。 本学期,学校给书法教学配备了专业的书法教室。从桌椅到书画毡、笔洗、笔架、砚台、毛笔,全新装备。作为书法教师,看着装扮一新的书法教室,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

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

————————————————————————————————作者:————————————————————————————————日期:

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 阳和中学石双双 家庭为孩子奠定一个健康、良好、积极的性格和心理是十分重要的,甚至比教孩子学习课本知识更重要。孩子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与父母亲和家庭其他成员相处时间最长,因此,孩子的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家庭不可推卸的职责。在我们这个快节奏、纷杂的世界,自律的孩子似乎比那些较难管住自己的孩子,在学业、心理健康、遵纪守法等几个方面都表现的更好。那么,什么是自律呢?自律是你可以克制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欲望和身体而让自己行动的能力,为了达到更高的目标、更大的利益。自律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学会自律,就是为将来铺好成功之路。 自律是建立在理性和责任的基础上的。巴菲特讲:你要了解哪些事情是自己可以做到,哪些是无力做到的。这并不复杂,你不需要有很高的智商来进行投资,但必须有情感的控制。建立自律习惯可以用一个比方来很好地解释:自律像一块肌肉,你训练它的时间越多,你就更强壮;你训练它的时间越少,你就越虚弱。 多年前在英文教材中看到的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研究者给一些四岁的孩子每人发一个苹果,然后告诉他们,如果你们能忍着不吃这个苹果,那么过一会,你们还会得到另一个,作为奖励。在研究者离开的时间里,有的孩子忍着不吃,有的孩子忍不住吃了。若干年后,实验者对这些已经长大的孩子进行追踪调查,发现能忍着不吃的孩子,无论是工作还是其他方面,都更有成绩,情商也更高,而那些不能忍耐不能克制自己的孩子,他们的人生命运就不那么乐观。自律能力、自制力,而不是智商,将决定孩子的学业、乃至他们的一生是否成功与幸福。 下面就讲一下自律能力的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