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害虫抗药性的现状和治理对策

我国农业害虫抗药性的现状和治理对策
我国农业害虫抗药性的现状和治理对策

我国农业害虫抗药性的现状和治理对策

摘要:农业害虫抗药性已成为当今世界农作物化学保护工作中面临的一大难题,随着杀虫剂使用历史的不断延长,用药水平的迅速提高,以及高效选择性杀虫剂的出现,害虫抗药性问题日趋严重。在实施害虫治理活动中,必须将抗药性的治理纳入其中,通过应用非化学防治措施、合理使用农药等措施有效地减缓害虫抗药性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害虫抗药性治理

农民在打药时常对这样的问题疑惑不解:原来效果很好的杀虫剂即使浓度提高了几倍仍无济于事,其实抗药性问题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对昆虫抗药性下的定义是:“昆虫具有耐受杀死正常种群大部分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群体中发展起来的现象。”随着杀虫剂使用的迅速增加,害虫抗药性的发展趋势显著加剧。尽管杀虫剂的药效愈来愈高,但抗性产生的速度也愈来愈快,已导致了像棉铃虫害特大发生这样惨痛的事例。害虫抗性成为全球性的植保大课题,引起了植保学界的高度重视 [1]。

1.害虫抗药性的现状

自1908年美国发现梨圆蚧对石硫合剂产生抗性之后,在20世纪50年代初还不到10种,而到90年代末已猛增到520种,产生抗性所需时间越来越短,在60年代前,一个农药品种使用10来年,害虫才产生抗药性,70年代缩短到6至7年,80年代4至5年,而90年代缩短到只要2至3年了。据报道,山东蚜虫对乐果的抗药性已增加了1600倍,即乐果制剂在不稀释的情况下,对蚜虫已失去防效。浙江省慈溪市植保植检站对巷南等13个点二化螟种群抗药性测定结果:水稻二化螟对杀虫剂抗药性倍数为22—257倍,属高抗或极高抗,与田间防治效果下降一致,田间药效试验结果,保苗效果为50—70%,杀虫效果为50%,局部地区仅20%,造成防效低抗性高的根本原因乃为大剂量、长期、单一采用杀虫双治螟所致。同时在南方种植柑橘的地方,农民使用牵牛星(20%哒螨灵)防治柑桔红蜘蛛,起初用3000倍喷雾防治效果十分理想,由于连年且一年多次使用该药,很快就产生抗药性,1996年需用1500倍液才有效果,近年农民将浓度提高到1000倍仍收不到满意的防效。

虫害有了抗药性,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农民往往不断加大药液浓度,增加用药次数,其结果药打得越多,不但农本加大,而且害虫抗药性产生越来越快,导致害虫

再猖獗、对环境污染加剧等一系列问题。一种新农药投入应用没几年便被淘汰,也迫使农药生产企业不断投巨资开发新药剂。

2.害虫抗药性发生的特点

(1) 害虫几乎对所有合成化学农药及生物农药都产生了抗药性,其中生物农药抗性发展的速度比化学农药要慢一些。

(2) 害虫抗药性成为全球现象,但抗性形成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3) 随着抗性的扩大,交互抗性现象日益严重和多抗性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害虫对新的取代药剂抗性发展速率也有加快的趋势。

(4) 从害虫种类来看,鞘翅目、双翅目和鳞翅目昆虫产生抗药性的种类增多 [2]。3.害虫抗药性的综合治理对策

(1) 加强害虫的抗性监测,明确抗性谱,以便适时地更换农药和合理搭配农药。

(2) 尽量利用农药以外的致死因子即农业、物理、生物等其他防治措施,这些措施对种群中抗性、敏感个体的控制作用是相似的,不会引起抗性个体频率的增加,对抗药性没有选择作用。

(3) 放宽防治指标,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降低农药的选择压力,降低抗性个体频率上升的速度,延缓抗性的产生。

(4) 合理轮换使用农药,使用无交互抗性,作用机制不同的药剂进行轮换,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5) 分区用药法。把一片农田分成若干小区,作用机制不同的A、B两种杀虫剂交替使用,在a小区内使用A杀虫剂,在b小区内使用B杀虫剂,在a小区内选择了对A有抗性的个体,在邻近的b小区内选择了对B有抗性的个体,它们之间可彼此迁移杂交,因而稀释了彼此的抗性,即利用无抗性个体迁入抗性区的稀释阻止了抗性的形成。

(6) 选择使用高杀死或低杀死策略。高杀死是通过高剂量杀死绝大多数抗性基因的携带者杂合子个体(RS),只能留下极少数纯抗性个体(RR),然后通过敏感个体的迁入对抗性基因进行稀释,使抗性难于上升。低杀死则是充分利用有价值的敏感性资源,通过限制药剂的使用频率范围和剂量,降低农药总的选择压力来保持害虫的敏感性。

(7) 使用增效剂。抗药性的产生不外乎抗性个体解毒代谢增强,靶标敏感性降低

或表皮穿透性能降低所致。在没有可供换用的新药剂时,利用解毒代谢酶的抑制剂,靶标增效剂和渗透剂(统称为增效剂)与已产生抗性药剂按一定比例混用,可大大提高杀虫作用,杀死原来不能被杀死的抗性个体,而不提高对敏感个体的杀伤率。

(8) 利用负交互抗性杀虫剂。它既杀死了抗性个体又保护了敏感个体,因此是治疗抗性最为理想的方法。

(9) 合理利用害虫的敏感期。在害虫的敏感期换药,可以杀死抗性个体,这既提高了防效,又降低了种

群中的抗性个体的频率。

(10) 慎重使用混剂。实践证明,农药合理混用可以降低种群中抗性个体频率,延缓和治疗抗性。但是此法不满足等持效和等高效这两个原则,因此要慎重使用[3]。

参考文献

[1]王荫长,韩召军.我国农业害虫抗药性发生概况[J],昆虫知识,1991,28(2):120

[2] 张春良,廖燕俸,严叔平.害虫抗药性及其治理对策[J].武夷科学,2002,18(1):265

[3]植物医院.害虫抗药性的综合治理对策[J].湖北植保,2001,3:33

害虫抗药性发生的原因

植物保护通论期中作业 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 ,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害虫抗药性产生的原因概述 摘要 无论是常规农药,还是新研制的各种农药,在使用过程中往往缺乏科学性,如盲目提高药液浓度、增加用药次数等,致使农药药效大大降低,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本文分析抗药性产生的原因以及简要的防御方法。关键词 害虫、抗药性、农作物、使用农药 前言 科学研究表明,目前至少有600多种昆虫产生了抗药性,一方面,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我们不合理的使用农药等理化因子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结合了棉铃虫、菜青虫、玉米螟等多种典型的植物虫害的特点、原因、防治方法等论证观点,对植物虫害的抗药性进行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的总结。指出了植物虫害抗药性产生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在阐明观点时进行事例分析,是在把握大方向的基础上,对害虫抗药性产生原因的基本概述,并根据植物虫害的特点和抗药性产生的内在原因和外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主要预防和治理办法,适用于绝大多数植物。但我们还需认识到,植物虫害是一个不可完全避免的问题,害虫对农作物的取食,与生态平衡等因素也存在关系,我们无法彻底的消除害虫的坑药性,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采用生物防治的科学方法,坚持综合治理的原则,是我们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1.自身防御能力 1.1表皮阻隔作用的增强 杀虫剂要进入害虫体内产生毒杀作用,首先要通过的第一道防线就是昆虫的表皮阻隔层。但对抗性害虫则不同,杀虫剂的穿透表皮进入体内的穿透速率往往明显下降。如某抗性家蝇种群对马拉硫磷的抗性为18倍,其表皮穿透速率较对马拉硫磷敏感的同种品系下降了75%多。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药剂对抗性害虫表皮穿透能力下降,是由于多次施用药剂后 (即存在选择压),表皮通道结构在药剂诱导下产生诱变以及表皮中沉积了更多的蛋白质、脂肪和骨化物质 (几丁质) 所致。 需要指出的是,表皮穿透速率的下降一般很少单独在害虫抗性水平的提高中起作用,它往往都同时伴随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即代谢能力) 的增强。如一种对二嗪农有抗性的家蝇SKA 品系,由于穿透速率下降,加上微弱的谷胱甘肽转移酶的解毒作用,抗性就增加了5~10倍。原因是表皮穿透性下降后,进入虫体内的药量极微,而这微量的药剂又被解毒物质 (酶) 降解了,没有对靶标部位起毒害作用。从外部看,就表现为害虫的抗药性。 1.2增加代谢能力 害虫的多数抗性机制都与机体代谢解毒能力的增强有关。而代谢解毒又与酶的活动有关;在正常情况下,昆虫体内的某些解毒酶都保持着一定的量,以分解代谢外来的不利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生存的物质。在抗性昆虫中,这些有关的解毒酶的含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 ,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农村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应对

农村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应对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由农药、化肥的废弃物,稻草秸杆,畜禽粪便等分散污染源引起的对水层、河道、大气等生态系统的污染。面源污染的时空范围广、不确定性大,成份、过程复杂,难以控制。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但面源污染由来已久,尤其是近几年呈现出逾来逾烈的态势,严重制约生态农业建设和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一、XXX乡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分析 (一)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表现形式。 农业面源污染有很多种表现形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化肥、农药过量施用。目前,农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总体水平普遍较高,部份田块每亩使用量甚至达到200多公斤化肥和20公斤农药,折纯氮400公斤,超出全国平均化肥施用水平。究其原因是部份农户贪图省时省力,不按农技部门提供的配方量,超剂量使用农药、化肥,特别是部分杀虫剂,个别农户超剂量达到配方量的2—3倍,对土壤、水体造成严重危害,并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二是人、畜、禽粪便无序排放。由于当前新农村建设以及居民点建设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规划,造成农村的人、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尚处在起步阶段,农户畜禽圈舍布局不合理,甚至部分规模养殖场都没有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或处理不当,粪便中有害成份直接排入沟渠河道,直接影响公共卫生,也对环境造成难以恢复的影响。农业面源污染引发的环境问题也日益成为村民群众关注的焦点。 三是农业废弃物的污染。农业生产产生的稻草秸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不到40%左右,大部份农户采取焚烧的方式,既浪费资源又影响大气环境,同时还会造成严重的交通隐患和火灾隐患。 (二)农业面源污染带来的危害。 1、对人体健康带来影响。大气质量降低,粪便垃圾未能及时清理,直接影响到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累积于河道水体中的残留化肥、农药,通过饮用水、农副产品等方式进入人体,给人体带来一定的直接或间接危害。 2、对人居环境带来危害。农业废弃物焚烧、养殖场排放的粪便,农田化肥、农药等排入河道后,大量的含氮、磷有机物,毒素、碳氢化合物进入自然水体、

农业面源污染.doc

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概念 重庆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危害 重庆市农业面源污染成因 重庆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主要工作 三峡水库淹没区范围 面源污染概念 面源污染是相对于点源污染而言的。农业面源污染,也叫农业自身污染,它主要指用于发展农业生产的化肥、农药、农膜、畜禽粪便等造成的污染,由于这类农用生产资料长期大剂量或单一使用,污染具有随机性大,分布范围广,危害规模大,监测、管理控制非常困难,其治理难度远远超过点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在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已引起高度重视,在我国,由于太湖、滇池的水质污染,也开始关注。2003年,三峡工程蓄水发电,随着水位提升,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三峡库区水环境构成威胁。 重庆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重庆市农业面源污染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农用化学品投入量大,利用率低,流失量大。2004年全市化肥施用总量按纯量计算为79.80万t,化肥单位施用量为411.7kg/hm2;农药折纯用量16369.2t,单位施用水平8.44kg/hm2;农膜使用量为23483.7t,平均使用水平为48.76kg/ hm2,平均残留量为25.93kg/hm2。化学投入品利用率低,大量的N、P通过农田径流流入江河,造成农业面源污染。 二、畜禽养殖量大,粪便处理率低,直接排放量大。2004年全市39个区县(市)畜禽养殖总量为32616.1万头(只、羽),产粪总量为15650.7万吨,粪便利用率为75.5%,尿液利用率为66.3%。规模化的养殖场除少部分建有粪污处理设施外,大部分养殖场的粪便采用水冲洗圈舍直接排放或长期堆放,形成农业面源污染。 三、作物秸杆产生量大,资源化利用率低。2004年,全市农作物秸秆产生总量为1677.90万吨,但是被利用的比例却不高,大部分都被直接焚烧或丢弃,是造成农田秸秆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 四、水产养殖面积大,投饵量高。2004年重庆市水产养殖总面积221.0万亩,投饵量最多的草鱼高达2000-3000kg/亩,鲢鱼投饵量最少。一些地区受传统的水产养殖习惯影响,利用各种废弃料和畜禽粪便作水产饲料,对水体水质造成严重威胁。 五、生活垃圾处理率低,生活污水无序排放。2004年重庆市农村居民生活垃圾排放总量为6.04万t/d,生活污水排放排放总量为49.92万t/d。农村

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及其综合治理

第三章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及其综合治理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害虫抗药性、植物病原物抗性和杂草抗药性的发展及现状,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及农药轮换、交替等使用,并有效应用综合防治措施以减少抗性的产生及延缓农药的使用寿命,同时了解抗性产生的原理及发展趋势。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害虫抗药性 1主要内容:害虫抗药性概念、害虫抗药性的形成与机理、害虫抗药性的遗传及抗药性治理。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昆虫抗药性、交互抗性、多抗性、耐药性、负交互抗性等基本概念,重点是害虫抗性形成的理论、影响因子及昆虫抗药性在生理生化方面的机理,以及害虫抗性治理的措施。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害虫抗药性的基本概念、害虫抗性形成的生理生化机理及影响因子,并能根据农业生产状况制定有效的抗性治理措施。 一、害虫抗药性概况 (一)几个基本概念 1昆虫抗药性:昆虫具有忍受杀死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 在理解抗药性定义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抗药性是针对昆虫群体而言,并不是指某一个体; (2)抗药性是相对于正常敏感种群而言,通常通过比较同种昆虫的不同种群在相同发育阶段、相同生理状态和相同环境条件下对药剂耐受力与正常敏感种群的差异来确定。 (3)抗药性有地区性,即抗性的形成与该地区的用药历史、药剂的选择压力等有关;(4)抗药性是由基因控制的,是可遗传的,杀虫剂起了选择压力的作用。 2耐药性: 1)自然抗性:有些昆虫对某些药剂有一种天然的抗药性,即敏感度低,它是可以遗传的,这是由于生物的不同,或同是一个种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生理状态,或具有特殊的行为而对药剂产生了不同的耐力,这称为自然抗性。例如用DDT防治蚜虫效果很差,而用来防治蚊蝇则效果很好。 2)健壮抗性:由于害虫的营养条件好,环境条件适宜,昆虫的生命活动、生理代谢增强,对药剂的耐受力增强,产生的抗药性称为健壮抗性,它是不稳定的,不能遗传的。3交互抗性: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相同抗性机理或相似作用机理或类似化学结构,对于选择药剂以外的其他从未使用过的一种药剂或一类药剂也产生抗药性的现象。 4负交互抗性:指昆虫的一个品系对一种杀虫剂产生抗性后,反而对另一种未用过的药剂变得更为敏感的现象。 5多抗性: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存在多种不同的抗性基因或等位基因,能对几种或几类药剂都产生抗性。 (二)害虫抗药性发展概况 1908年Melander首次发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梨圆蚧对石硫合剂产生抗性,

浅谈当前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其治理对策

浅谈当前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其治理对策 【摘要】农业面源污染相比于点源污染,具有涉及范围广、隐蔽性强、成分复杂、监测和治理难度较大等特点,正逐渐成为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分析了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提出了治理对策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高度重视,广泛宣传,加强组织领导;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加强农村基础环保设施建设等。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治理对策 近年些来,我国坚持走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工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等点源污染正逐渐得到治理和改善,使得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对粮食和食品的需求量持续增加,种植业产出对化肥、农药等的投入品的依赖性越来越严重,使用量不断增加,同时我国畜禽业发展迅速,由此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显。所谓农业面源污染(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简称ANPSP),是指在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等的活动中,由于化肥、农药以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质在灌溉过程中,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渗漏、农田排水等进入水体、土壤和大气中,引起地表水体氮、磷等营养盐质量浓度上升、溶解氧减少,导致地表水水质的恶化,从而最终形成水环境的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相比于点源污染,具有涉及范围广、隐蔽性强、成分复杂、监测和治理难度较大等特点,正逐渐成为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农业面源污染会直接威胁到人畜饮水安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以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严重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因此,研究和分析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探讨针对性的防治对策,对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创建农村宜居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等具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已超过了工业和生活污染,成为当前我国最大的污染源。农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显示,农业源污染物排放对水环境的影响较大,据研究分析占河流和湖泊富营养问题的6O%~8O%左右。业面源污染的来源主要是农业化学投入品,特别是农药、化肥、农膜等使用量的急剧增加以及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农业废弃物等。据统计,我国现已成为世界上农药、化肥使用最多的国家。我国每年化肥的使用量超过4500万t,约占到世界总量的1/3左右,平均每平方公顷的使用量达400kg,远超过国际上公认的安全上限(225kg/hm2),同时肥料利用极低,N为30%~35%,P为10%~20%,K为35%~50%。我国每年各种农药制剂约600多种,使用量超过120万t,但只有约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我国每年产出的秸秆有6.5亿多t,畜禽养殖场排放的粪便及粪水超过l7亿t,农膜年残留量高达35万t,残膜率高达42%,基本没有做到回收利用。这些大量的污染物大多数没有经过有效的利用,直接进入到了农田、湖泊、河流中,其结果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到农田、水域和土地的持续生产能力。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不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就不可能根本解决水质污染问题。农业面源污染涉及到整个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事关千千万万农民生命安全,其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行政管理、农业技术、农业基础等各个层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情况汇报,情况报告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情况汇报,情况报 告 郊区农业面污染防治工作情况汇报 近年,我区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的工作要求,突出节水、减肥、减药、畜禽粪污、秸秆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深入落实《关于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经济带的实施方案》(xx发〔2018〕xx号)等件精神,多举措治理农业面污染。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对策做法 一是着力推广科学使用化肥和农药。近年,我区着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业投入品,指导农民科学施肥施药。一是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通过信息公示栏宣传、发放配方施肥建议卡等形式,加大推广力度,使广大农民树立科学、经济、环保的施肥理念,采取科学、合理施肥,增加有机肥的使用,提高肥料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二是大力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实施防虫网、诱虫器、杀虫灯诱杀等治虫技术,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提高生物农药使用比例;编印《病虫情报》,指导农民科学合理用药,提高防治效果,减轻农药污染。 二是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我区按照推进生态

农业产业化的总体要求,结合全区农业生产实际,围绕瓜果、蔬菜、优质稻米和特种水产等主要特色产业,以建设无公害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争创绿色安全农产品品牌为主要抓手,大力发展绿色安全农产品生产。到2018年,全区培育有机农产品认证3个(永兴岛甲鱼、西红柿、小麦);绿色农产品认证4个(普济圩稻米、白鱀豚食用油、添秀葡萄、佘家贡),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媒鸭)。成功创建了全国有机农业示基地和中国森林体验基地。 三是积极推行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通过科学采用粉碎还田、深耕翻耕轮作等方式,推进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对秸秆还田机具进行补助。以秸秆肥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饲料化五化利用为抓手,着力提升秸秆产业化利用水平,全力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在普济圩农场建成一处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年底正式投产使用。2018年全区农作物秸秆总量约6.5万吨,秸秆综合利用总量5.74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88.2%。 四是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力度。2016年7月,区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印发郊区畜禽养殖区划定方案的通知》(xx办〔2016〕xx号),对我区畜禽禁养区进行了划定。2018年区政府制定了《郊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化利用工作实施方案》(xx办〔2018〕30号)和《郊区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工作实施方案》(xx办〔2018〕xx号)。深入推进全区畜禽养

农业害虫抗药性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广西农业科学2010,41(9):Guangxi Agricultural Sciences 收稿日期:2010-06-12基金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项目(200803023-4)作者简介:刘晓漫(1985-),女,湖南邵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药毒理与抗药性。*为通信作者,E -mail :xianzhh@gxu.edu.cn 。 随着有机合成农药的发展,化学农药在农业害虫防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化学农药普遍、大量使用,导致害虫抗药性问题越来越突出。据文献报道,产生抗药性的害虫种类1960年为137种,1980年为432种,1989年为600种,抗药性害虫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损失越来越严重[1]。有研究认为,抗药性是昆虫自身的一种遗传性状,其抗性基因本身就存在于昆虫体内,参与体内的各种代谢过程[2]。实际上,人类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着害虫抗药性的发展速度和严重程度。要了解害虫抗药性水平须首先建立一套准确而易于操作的抗药性监测与检测方法,才能正确了解害虫抗药性发生程度和进一步研究其抗性机制。通过害虫抗性监测,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害虫抗性水平及其分布,明确重点保护的药剂类别及品种,对整个治理 方案的治理效果进行评估,为抗性治理方案的修订提供依据[3]。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手段和方法不断进步和完善,并应用到昆虫抗药性的分子机理研究中,促进了农业害虫抗药性监测方法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1农业害虫抗药性监测应用现状 1939年,第1种杀虫剂DDT 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使用,1946年首次发现昆虫对DDT 的抗药性。70 年来,随着杀虫剂种类的增加和广泛使用,具有抗药性的昆虫种类不断增加,已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阻止和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减少农药使用量、延长新农药的使用寿命,加强害虫抗药性监测迫在眉睫。目前国内已有多家科研单位对飞虱、螟虫、甜菜夜蛾、蚜虫、棉铃虫、小菜蛾、马尾松 农业害虫抗药性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刘晓漫,方 勇,贤振华* (广西大学农学院,南宁530005) 摘要:农业害虫的抗药性是害虫防治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对害虫抗药性产生、发展过程进行监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之一。文章阐述了农业害虫抗药性监测技术应用现状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讨论了这些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指出害虫抗药性监测方法的选择是害虫抗性监测的重点。提出建立生物测定结果与分子生物检测结果之间的数学模型的方法,使群体监测与个体监测相统一,据此制定最切合实际的害虫防治方案。 关键词:农业害虫;抗药性;监测技术;检测方法中图分类号: S4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161(2010)09-0931-05 Research advances in monitoring techniques of agricultural pests resistance LIU Xiao-man ,FANG Yong ,XIAN Zhen-hua * (Agricultural College,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 530005,China) Abstract: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insect pests have become a serious problem in agriculture.One of the keys to solve the current problem is to monitor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pests and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of pest resis -tance to develop the resistant varieties for sustaining agriculture production.This article reviewes the status of resistance monitoring techniques 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resistance detection methods.A method has been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explore a simple and efficient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nd monitoring pest resistance.This method is a combination of monitoring the individual and populations together,through establishing a mathematical model using bioassay results and molecular biological assay results. Key words:agricultural pest;resistance;monitoring technique;detection method 931-935931··

害虫抗药性产生因

害虫抗药性产生因

————————————————————————————————作者:————————————————————————————————日期:

植物保护通论期中作业 姓名:王欢 学号:201101130062 专业:11 设农 教师:袁盛勇 时段:周一、6 7节

害虫抗药性产生的原因概述 摘要无论是常规农药,还是新研制的各种农药,在使用过程中往往缺乏科学性,如盲目提高药液浓度、增加用药次数等,致使农药药效大大降低,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本文分析抗药性产生的原因以及简要的防御方法。 关键词害虫、抗药性、农作物、使用农药 前言科学研究表明,目前至少有600多种昆虫产生了抗药性,一方面,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我们不合理的使用农药等理化因子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结合了棉铃虫、菜青虫、玉米螟等多种典型的植物虫害的特点、原因、防治方法等论证观点,对植物虫害的抗药性进行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的总结。指出了植物虫害抗药性产生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在阐明观点时进行事例分析,是在把握大方向的基础上,对害虫抗药性产生原因的基本概述,并根据植物虫害的特点和抗药性产生的内在原因和外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主要预防和治理办法,适用于绝大多数植物。但我们还需认识到,植物虫害是一个不可完全避免的问题,害虫对农作物的取食,与生态平衡等因素也存在关系,我们无法彻底的消除害虫的坑药性,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采用生物防治的科学方法,坚持综合治理的原则,是我们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1.自身防御能力 1.1表皮阻隔作用的增强 杀虫剂要进入害虫体内产生毒杀作用,首先要通过的第一道防线就是昆虫的表皮阻隔层。但对抗性害虫则不同,杀虫剂的穿透表皮进入体内的穿透速率往往明显下降。如某抗性家蝇种群对马拉硫磷的抗性为18倍,其表皮穿透速率较对马拉硫磷敏感的同种品系下降了75%多。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药剂对抗性害虫表皮穿透能力下降,是由于多次施用药剂后 (即存在选择压),表皮通道结构在药剂诱导下产生诱变以及表皮中沉积了更多的蛋白质、脂肪和骨化物质 (几丁质) 所致。 需要指出的是,表皮穿透速率的下降一般很少单独在害虫抗性水平的提高中起作用,它往往都同时伴随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即代谢能力) 的增强。如一种对二嗪农有抗性的家蝇SKA品系,由于穿透速率下降,加上微弱的谷胱甘肽转移酶的解毒作用,抗性就增加了5~10倍。原因是表皮穿透性下降后,进入虫体内的药量极微,而这微量的药剂又被解毒物质 (酶) 降解了,没有对靶标部位起毒害作用。从外部看,就表现为害虫的抗药性。 1.2增加代谢能力 害虫的多数抗性机制都与机体代谢解毒能力的增强有关。而代谢解毒又与酶的活动有关;在正常情况下,昆虫体内的某些解毒酶都保持着一定的量,以分解代谢外来的不利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生存的物质。在抗性昆虫中,这些有关的解毒酶的含量大都大幅度提高,酶的结构也发生一定变化,使酶自身的结构活性大大增强。

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摘要从生理性抗性和环境因子两方面简要介绍了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概述害虫抗药性特点,并根据当前使用害虫防治剂的防治手段、用药方式等方面阐述了害虫抗药性的预防措施,以期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一定帮助,从而使工农业生产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害虫抗药性原因防治措施 自从1908年首次发现美国的梨圆蚁对石硫合剂产生抗药性以来(Melander ,1914),害虫抗药性已有百年的历史。到1948年产生抗药性的害虫种类达14 种,到1964年增至224种,1976年增至364 种,1984年增至447种。至今至少有600多种昆虫及螨类已产生了抗药性, 这些害虫中以双翅目与鳞翅目昆虫产生抗药性虫种数量最多(张友军等,1998 )。我国有45种昆虫产生了抗药性, 其中农业害虫36种, 卫生害虫9种(唐振华, 2000)。抗性突出的害虫有棉蚜、棉铃虫、二化螟、小菜蛾、家蝇、淡色库蚊、德国小镰等, 它们对多种药剂均产生了抗药性, 并抗性水平较高。抗性最为严重的是北方棉区的棉蚜和南方蔬菜地的小菜蛾, 它们对拟除虫菊酯的抗性达到万倍以上(姚洪渭等,2002 )。害虫抗药性的危害多种多样, 如导致农药防效降低,造成作物减产; 增加用药量, 加大成本; 增加了对环境的污染, 对鱼虾以及蜜蜂等有益生物的为害, 打破自然界生态平衡; 人畜中毒; 减少某类农药市场的寿命等, 这成为当前植保中一个重要问题。 1.害虫抗药性 世界卫生组织(WHO)1957年对昆虫抗药性作了如下定义: 昆虫具有忍受杀死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并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农化新世纪,2005) 。也指害虫对某一种化学农药或某一些化合物的耐受量增加,抵抗力增强的现象(胡淑霞,2002)。而且这种由于使用了杀虫剂所产生的抗药能力是可以遗传下去的.害虫抗药性主要表现,就是用某种农药防治某种害虫时所需要药剂的浓度和剂量,大大超过原来所需要的浓度和刹量,而要成几倍、几十倍,甚至百倍、千倍的增加,才能达到原来的防治效果,那么这种害虫对这种药剂已经产生抵抗能力了,也就是产生了抗药性。这是昆虫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求得生存的一种进化现象。

我国农业害虫抗药性的现状和治理对策

我国农业害虫抗药性的现状和治理对策 摘要:农业害虫抗药性已成为当今世界农作物化学保护工作中面临的一大难题,随着杀虫剂使用历史的不断延长,用药水平的迅速提高,以及高效选择性杀虫剂的出现,害虫抗药性问题日趋严重。在实施害虫治理活动中,必须将抗药性的治理纳入其中,通过应用非化学防治措施、合理使用农药等措施有效地减缓害虫抗药性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害虫抗药性治理 农民在打药时常对这样的问题疑惑不解:原来效果很好的杀虫剂即使浓度提高了几倍仍无济于事,其实抗药性问题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对昆虫抗药性下的定义是:“昆虫具有耐受杀死正常种群大部分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群体中发展起来的现象。”随着杀虫剂使用的迅速增加,害虫抗药性的发展趋势显著加剧。尽管杀虫剂的药效愈来愈高,但抗性产生的速度也愈来愈快,已导致了像棉铃虫害特大发生这样惨痛的事例。害虫抗性成为全球性的植保大课题,引起了植保学界的高度重视 [1]。 1.害虫抗药性的现状 自1908年美国发现梨圆蚧对石硫合剂产生抗性之后,在20世纪50年代初还不到10种,而到90年代末已猛增到520种,产生抗性所需时间越来越短,在60年代前,一个农药品种使用10来年,害虫才产生抗药性,70年代缩短到6至7年,80年代4至5年,而90年代缩短到只要2至3年了。据报道,山东蚜虫对乐果的抗药性已增加了1600倍,即乐果制剂在不稀释的情况下,对蚜虫已失去防效。浙江省慈溪市植保植检站对巷南等13个点二化螟种群抗药性测定结果:水稻二化螟对杀虫剂抗药性倍数为22—257倍,属高抗或极高抗,与田间防治效果下降一致,田间药效试验结果,保苗效果为50—70%,杀虫效果为50%,局部地区仅20%,造成防效低抗性高的根本原因乃为大剂量、长期、单一采用杀虫双治螟所致。同时在南方种植柑橘的地方,农民使用牵牛星(20%哒螨灵)防治柑桔红蜘蛛,起初用3000倍喷雾防治效果十分理想,由于连年且一年多次使用该药,很快就产生抗药性,1996年需用1500倍液才有效果,近年农民将浓度提高到1000倍仍收不到满意的防效。 虫害有了抗药性,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农民往往不断加大药液浓度,增加用药次数,其结果药打得越多,不但农本加大,而且害虫抗药性产生越来越快,导致害虫

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045 英文名称:Agricutural Pest Resistance on Pesticides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类别 专业课程 2.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 制药工程专业选修 3. 课程目的 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农业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及抗性机制,掌握抗性治理措施,从而可科学、合理、安全地使用农药,指导有害生物治理。 4. 学分与学时 学分为1.学时为16 5. 建议先修课程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农药学,农业昆虫学,植物病理学,杂草学等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目前该课程还缺乏一本比较系统、完整的教材,教研组正在组织人员编写。 参考书目: (1)杀虫药剂的分子毒理学.张宗炳主编.农业出版社.1987年 (2)中国农业出版社.赵善欢主编.昆虫毒理学.1993年 (3)昆虫抗药性及其治理.唐振华主编.农业出版社.1993年 (4)棉铃虫抗药性及其治理.晋良,吴益东著.农业出版社,1995年 (5)昆虫抗药性的遗传与进化.唐振华,吴士雄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年 (6)杀菌剂毒理学.林孔勋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年 (7)农业病虫抗药性问答.李显春,王荫长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 (8)农田杂草抗药性.黄建中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 (9)农药学.吴文君、罗万春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 (10)杀虫剂作用的分子行为.唐振华,毕强主编.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 (11)Biochemical sites of insecticide action and resistance.Isaac Ishaaya (Ed.)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2001 7.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 8. 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查 成绩评定: (1)平时成绩占40%,形式有:平时作业30%;出勤情况10% (2)课程作业占60%,形式有:课程作业 9. 课外自学要求 各阅读3篇有关农业害虫、植物病原菌、农田杂草抗药性研究的最新文献,写出读书笔记。

谈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论文】

谈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治理对策;滁州市 农业面源污染作为农业生产的负面伴随产物,具有随机性大、多样性强、复杂度高、监测难度大等特点[1],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日益凸显,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2]。农业面源污染是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是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是农村生态系统和农村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形式[3]。当前,我国农业资源环境正遭受着外源性污染和内源性污染的双重压力[4],农业面源污染的多源性、广泛性已成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难点所在[5]。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不仅是提高农产品质量、提升农村环境品质的有效途径和根本措施,也是做好当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重要任务。为此,本文立足于滁州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相关工作,梳理分析了化肥、农药、农膜和畜禽粪便等不同污染源防治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今后滁州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参考借鉴。 1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1.1农药 农药是重要的战略物资,施用农药是保证作物增产增收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随着土地流转规模的不断扩大,滁州市农药使用主体正逐步由分散的个体农户向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专业化服务组织转移,全市现有统防统治组织2379个,统防统治面积覆盖率达44%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达38%以上,通过病虫精准测报、加快药械替代、实施统防统治、开展绿色防控等措施,指导适期防治,提高农药利用效率、降低农药用量和提升防治效果。全市农药使用量已由2015年最高值5958t(实物量),减至2019年的5017t,减幅为15.8%;平均农药施用量为7.01kg/hm2。农业农村部最新公布数据,2019年全国农药利用率为39.8%,较2015年提高4.6个百分点,但仍比发达国家低10~20个百分点[6],余下的部分农药流失在土壤、水体和大气中,污染农业生态环境。农药的过量使用、结构不合理和不规范使用,导致有效利用率较低,是造成农药对农业环境和农产品污染的主要因素[7]。 1.2化肥 化肥对提高农作物产量,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和保障国家

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报告

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报告 近日,河北省南和县郝桥镇后西村农民操作农业机械在麦田喷洒农药。资料图 抗药性监测对农药减量增效及农业生产安全意义重大,同时也为科学用药提供重要决策参考。据了解,2019年全国农技中心联合科研、教学系统有关专家,继续组织北京、河北、山西等23个省(区、市)的100个抗药性监测点,分别对稻飞虱、水稻二化螟、小麦赤霉病、棉蚜、烟粉虱、稻(麦)田杂草等17种重大病虫草的抗药性进行了监测,涉及田间常用的36个农药品种。根据抗药性监测结果,专家也给出了用药方案调整的具体建议。 褐飞虱 目前监测地区褐飞虱所有种群对第一代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000倍),对烯啶虫胺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5.8-29倍),对第二代新烟碱类药剂噻虫嗪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300倍),对第三代新烟碱类药剂呋虫胺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2-196倍)。与2018年监测结果相比,褐飞虱对新烟碱类药剂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对昆虫生长调节剂类药剂噻嗪酮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500倍)。与2018年监测结果相比,褐飞虱对噻嗪酮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对有机磷类药剂毒死蜱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2-33倍)。与2018年监测结果相比,褐飞虱对毒死蜱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对吡啶甲亚胺类药剂吡蚜酮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85-252倍)。与2018年监测结果相比,褐飞虱对吡蚜酮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对策建议:根据目前监测结果,褐飞虱种群除对烯啶虫胺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外,已对其他田间常用药剂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因此在褐飞虱防治过程中,迁出区和迁入区之间,同一地区的上下代之间,应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无交互抗性的杀虫剂,避免连续、单一用药。鉴于目前褐飞虱对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均已产生高水平抗性,建议各稻区停止使用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防治褐飞虱;严格限制吡蚜酮、呋虫胺防治褐飞虱的使用次数,每季水稻最好使用1次;交替轮换使用三氟苯嘧啶、烯啶虫胺等药剂,延缓其抗性继续发展。 白背飞虱 目前监测地区白背飞虱所有种群对昆虫生长调节剂类药剂噻嗪酮、有机磷类药剂毒死蜱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对噻嗪酮抗性倍数42-160倍、对毒死蜱抗性倍数15-240倍);对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噻虫嗪、呋虫胺处于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对吡虫啉抗性倍数 2.1-18倍、对噻虫嗪抗性倍数2.0-10.1倍、对呋虫胺抗性倍数1.3-12倍)。与2018年监测结果相比,白背飞虱对以上药剂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对策建议:鉴于白背飞虱和褐飞虱通常混合发生,且目前褐飞虱已对噻嗪酮产生高水平抗性,建议各稻区暂停使用噻嗪酮防治白背飞虱,延缓抗药性继续发展。考虑到新烟碱类药剂对白背飞虱的毒力依然很高,当田间稻飞虱种群以白背飞虱为主时,可使用噻虫嗪、呋虫胺、烯啶虫胺、三氟苯嘧啶等药剂防治白背飞虱。 灰飞虱

害虫抗药性产生的原因

植物保护通论期中作业 姓名:王欢 学号:201101130062 专业:11 设农 教师:袁盛勇 时段:周一、6 7节

害虫抗药性产生的原因概述 摘要无论是常规农药,还是新研制的各种农药,在使用过程中往往缺乏科学性,如盲目提高药液浓度、增加用药次数等,致使农药药效大大降低,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本文分析抗药性产生的原因以及简要的防御方法。 关键词害虫、抗药性、农作物、使用农药 前言科学研究表明,目前至少有600多种昆虫产生了抗药性,一方面,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我们不合理的使用农药等理化因子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结合了棉铃虫、菜青虫、玉米螟等多种典型的植物虫害的特点、原因、防治方法等论证观点,对植物虫害的抗药性进行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的总结。指出了植物虫害抗药性产生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在阐明观点时进行事例分析,是在把握大方向的基础上,对害虫抗药性产生原因的基本概述,并根据植物虫害的特点和抗药性产生的内在原因和外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主要预防和治理办法,适用于绝大多数植物。但我们还需认识到,植物虫害是一个不可完全避免的问题,害虫对农作物的取食,与生态平衡等因素也存在关系,我们无法彻底的消除害虫的坑药性,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采用生物防治的科学方法,坚持综合治理的原则,是我们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1.自身防御能力 1.1表皮阻隔作用的增强 杀虫剂要进入害虫体内产生毒杀作用,首先要通过的第一道防线就是昆虫的表皮阻隔层。但对抗性害虫则不同,杀虫剂的穿透表皮进入体内的穿透速率往往明显下降。如某抗性家蝇种群对马拉硫磷的抗性为18倍,其表皮穿透速率较对马拉硫磷敏感的同种品系下降了75%多。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药剂对抗性害虫表皮穿透能力下降,是由于多次施用药剂后 (即存在选择压),表皮通道结构在药剂诱导下产生诱变以及表皮中沉积了更多的蛋白质、脂肪和骨化物质 (几丁质) 所致。 需要指出的是,表皮穿透速率的下降一般很少单独在害虫抗性水平的提高中起作用,它往往都同时伴随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即代谢能力) 的增强。如一种对二嗪农有抗性的家蝇SKA品系,由于穿透速率下降,加上微弱的谷胱甘肽转移酶的解毒作用,抗性就增加了5~10倍。原因是表皮穿透性下降后,进入虫体内的药量极微,而这微量的药剂又被解毒物质 (酶) 降解了,没有对靶标部位起毒害作用。从外部看,就表现为害虫的抗药性。 1.2增加代谢能力 害虫的多数抗性机制都与机体代谢解毒能力的增强有关。而代谢解毒又与酶的活动有关;在正常情况下,昆虫体内的某些解毒酶都保持着一定的量,以分解代谢外来的不利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生存的物质。在抗性昆虫中,这些有关的解毒酶的含量大都大幅度提高,酶的结构也发生一定变化,使酶自身的结构活性大大增强。

害虫抗药性

作物害虫抗药性的预防应对方法 害虫抗药性是指在防治作物害虫的过程中,长期使用单一农药品种及滥用、不合理使用农药,因适应性的增强而促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导致其防治效果下降。其表现是害虫越治越多,危害越来越重,用药浓度越来越大,防治成本越来越高。为了控制作物害虫抗药性的发展,防止害虫新的抗药性产生,克服害虫抗药性的应对策略是交替轮换或混合使用农药,采用多种防治措施的协调运用,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合理轮换用药 不要长期单一使用某种农药防治某种害虫,这样就可以切断害虫抗药性种群的形成过程。轮换使用的品种应尽可能选用作用机制不同的农药。如有机磷农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生物制剂类农药等,杀虫原理各不相同,可交替使用。同一类的农药品种轮换使用应慎重,因害虫易获得交互抗性,即对某种农药产生抗性后,对和该种农药同类的其他品种也会产生抗性。 二、使用混合农药 合理混合使用2种或2种以上的有效成分、作用方式和机制不同的农药混合使用,可以提高药效,兼治多种害虫,减少用药量,减缓害虫抗药性的发生速度,克服害虫抗药性。即使抗药性已经形成,混合用药也能对抗药性起抑制作用。但混用的药剂组合必须科学合理,混配的农药品种间应无抗性,不破坏药剂的性状。不增加毒性且有增效作用;最好是在抗性尚未完全形成时使用,以免诱发害虫的

多抗性和复合抗性。混合用药较成功的方案有:敌百虫、敌敌畏与马拉硫磷混用;菊酯类杀虫剂与有机磷类杀虫剂混用;敌百虫与辛硫磷混合使用;机油乳剂与有机磷杀虫剂混用等。 三、制定农药轮换使用计划,间断使用、停用或限制使用农药 对一种害虫反复、连续使用有效成分相同的药剂进行防治,容易引发害虫产生抗药性。要停止使用这些药剂,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害虫抗药性会逐渐减退或基本消失,这样药剂的作用仍可恢复。针对害虫易对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产生抗性的问题,采用限制用药次数或间断使用的方法,如每年或隔年施药1次,也可回避和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增加现有农药品种的使用年限,以稳定地保持对害虫的防控作用。 四、添加使用增效剂,活化农药提高药效 增效剂能抑制害虫体内解毒酶的活性,在农药中适量地加入增效剂,与杀虫剂混合后,可明显起到活化农药、增强毒效、提高药效、延缓和抑制害虫产生抗药性的作用。目前生产上使用的增效醚菊酯,就是在原杀虫剂中添加了增效剂,较好地克服了害虫抗药性,提高了农药防治害虫效果。 五、多种防治措施的综合协调运用 (1)应用农业综合防治措施。种植抗虫品种,以减少害虫危害;合理密植、调整播期、合理轮作、间作套种等农事操作方式控害护益;加强作物健身栽培,实行测土配方施肥;采用深翻耕地、灌水灭蛹(茧)等农业防治方式压低害虫基数。(2)选用选择性杀虫剂、植物源农药和微生物农药。尽可能选择对防治作物害虫有效而对天敌杀伤力不大的杀虫剂品种,以保护有益天敌数量,减少害虫危害。(3)多样化施药方式的交替应用。使用农药方法除了常规的喷雾外,还可采用其他方法,如拌毒土、制毒饵、土壤施药、涂药、滴药、烟熏等,各种不同的用药方法交替进行,有助于预防和克服害虫产生抗药性。(4)建立害虫抗性监测,推广农药精准使用技术。建立和健全害虫抗性监测网点,落实害虫抗药性治理示范,推广农药高效、安全、精准使用技术,以预防和延缓害虫抗性的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