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

课程标准素养解读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

治主张。

从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角度了解早期维新

思想和康有为等人的思想主张及活动。

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康有为维

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和影响。

从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时代的局

限性和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

一、戊戌变法的思想基础

1.早期改良思潮

(1)形成原因

①19世纪70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

②继承了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探索。

(2)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和郑观应等人。

(3)主要目的:解救民族危害,缓和社会矛盾。

(4)基本主张

①经济方面: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

②政治方面: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从政治上保障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

(5)历史影响: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思潮,成为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先声。

2.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

(1)变法思想萌发:青年时期,开始关心国家命运,留意西学;后来,萌发变法思想。

(2)上书变法:1888年,在北京第一次上书光绪帝,陈述变法图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张变成法,求自强,挽救危局。

(3)变法理论

①“三世说”:提出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要经过“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和“太平世(大同)”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

②代表作:在学生梁启超等人的协助下,写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著

作,系统地阐述了变法理论。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129“学思之窗”,思考:

想一想:康有为借助诠释儒家经典来宣传维新主张的利弊得失各是什么?

提示利在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弊在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二、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戊戌变法的序幕

1.政治活动——公车上书

(1)背景: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引起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应。

(2)概况:康、梁发动会试举人上书朝廷,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等主张。

(3)影响: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

2.宣传活动:康有为等在京、津、沪等地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宣传变法主张。

3.组织活动——强学会

(1)成立:1895年8月,康有为等人在北京成立,后又成立上海强学会。

(2)性质:维新派的政治团体。

(3)宗旨:研习西学,交流变法思想。

(4)结果:1896年初,北京强学会和《中外纪闻》被查封;不久,上海强学会解散。

[名师点拨] 公车上书打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

三、梁启超与《时务报》——戊戌变法的舆论准备

1.变法宣传

演论》法主张重要性和必然性2.活动影响

(1)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作用。

(2)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3)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1.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传统的儒家思想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相结合。

2.梁启超强调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科举制度,发展近代工业。

3.谭嗣同侧重抨击“君为臣纲”,具有民主革命色彩,严复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对康有为维新思想特点的认识

史料一春秋,诗皆言君主,惟尧典特发民主义,自钦若昊天后,即舍嗣而巽位,或四岳共和,或师锡在下,格文祖而集明堂,辟四门以开议院……①故尧典为孔子之微言,素王之臣制,莫过于此。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史料二老一辈革命家吴玉章回忆说:“当我读到康、梁的痛快淋漓的议论以后,我很快就成了他们的信徒,②一心要做变法维新的志士,对于习八股、考功名,便没有多大兴趣了。”

①说明康有为将孔子塑造成为托古改制的“素王”,为变法活动制造历史根据。

②体现了维新思想的深远影响。

(1)结合史料一探究康有为的维新思想的特点,说明了什么?

提示特点:将变法思想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说明:康有为对中国国情了解深刻,但也反映出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阶级特点。

(2)根据史料二分析康、梁维新思想产生的影响。

提示开启了民智,解放了思想,使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政治,维新变法局面逐渐形成。

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认识

(1)特点:把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的儒

家思想相结合,从传统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2)利弊

①利: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

②弊: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和妥协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3)原因

①历史原因:中国历史上的知识分子,无论在政治上还是思想文化上,长期受封建主义正统思想的支配,压在他们头上的是一整套以孔子为偶像的正统的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

②现实原因:进入近代以来,旧的一套已不能应付新局面,国家的危亡、时代的苦难,驱使人们去寻求思想上的新方向,从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中去寻求真理。但是,封建主义的经典不允许他们“离经叛道”,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又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于是,康有为不得不披上孔圣人的外衣,举起“托古改制”的大旗。

③根本原因:是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导致的。有人说康有为不敢站着呐喊,而是跪着变法的,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使得资产阶级在探索过程中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康有为、梁启超及严复的思想主张

史料人人性善,尧舜亦不过性善,故尧舜与人人平等相同。①此乃孟子明人人当自立,人人皆平等。

——康有为《孟子微》不以民为重。其一切法制皆务压制其民,故不肯注意于内治。盖因欲兴内治,②不能不稍伸民权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为智役。及其有以自存而遗种也,则必强忍魁桀,矫捷巧慧,而与其一时之天时、地利、人事最相宜者也。

③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

——严复

①说明康有为利用中国传统儒学阐释自己变法主张的合理性。

②说明梁启超重视民众的权利。

③体现了严复的进化论的思想。

(1)根据史料,分析概括康有为、梁启超、严复政治主张的特点。

提示康有为: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梁启超:提出民权思想。严复: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变法的必要性。

(2)根据史料,指出三人政治主张的共同点,并分析历史背景。

提示共同点:向西方学习,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历史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剧;世界进步潮流的影响。

全面理解康有为、梁启超与严复的思想主张

代表作思想主张特点影响

康有为

《孔子改制考》

《新学伪经考》

借孔子传播西方

政治学说,宣传

变法的必要性

把西方资本主义

政治学说同传统

的儒家思想相结

在晚清思想界产

生巨大影响,被

梁启超称为“火

山大喷发”

梁启超《变法通议》

阐述变法图存道

理,宣扬“民权

论”

民权思想动摇君

主专制的神圣性

和永恒性

大大推动变法维

新思想的广泛传

播严复《天演论》

用进化论阐述君

主立宪取代君主

专制的必要性

借进化思想来阐

述维新变法

为维新变法奠定

坚实理论基础,

康有为称他为

“中国西学第一

人”

一、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联系和区别

1.联系

(1)早期维新思想是康、梁维新思想的基础,康、梁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都主张变法。经济上主张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文化上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创办新式学校。

(3)都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都是爱国的和进步的。

2.区别

(1)早期维新思想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康、梁维新思想不仅提出具体的改革方案,还为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历史依据,使变法思想形成较完整的理论。

(2)早期维新思想没有付诸行动。康、梁将维新思想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迅速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二、洋务思想与维新思想的异同点

1.相同点

(1)都主张学习西方,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

(2)都主张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2.不同点

(1)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

(2)洋务派维护封建统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教育制度,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

(建议用时:30分钟)

一、选择题

1.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曰:“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最早提出的是( ) A.洋务派B.早期维新派

C.康梁维新派D.民主革命派

解析:选B。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号召商战、争夺利权的主张由早期维新派最早提出。

2.(2019·枣庄月考)19世纪60年代,王韬认为:“形而上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西人也,以器胜。”1883年,又说:“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材料体现的王韬的思想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

B.中体西用君主立宪

C.师夷长技以制夷民主共和

D.君主立宪民主共和

解析:选B。19世纪60年代,王韬认为:“形而上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西人也,以器胜。”从“道胜”“器胜”可以看出19世纪60年代王韬主张中体西用,从“英国”“君民之分亲”等信息看出19世纪80年代王韬推崇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3.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其决

定性因素为( )

A.康有为出生在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到严格的封建教育

B.传统儒家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根深蒂固

C.孔子在中国民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D.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解析:选D。本题旨在考查对康有为思想特点成因的分析及理解能力,难度比较大。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呈现出软弱性和妥协性,其思想特点必然由其代表的阶级特点所决定。

4.“凡君主专制、立宪和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而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持上述观点的是( )

A.顽固派B.资产阶级维新派

C.洋务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

解析:选B。题干材料反映出的观点是主张进行政治变革,但又反对直接过渡到民主共和制。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5.(2019·江西师大附中高二月考)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表明梁启超认为变法之本在于学习近代西方的( )

A.科学知识B.企业管理制度

C.政治制度D.教育制度

解析:选C。从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中国变法之本在培养人才,培养人才必先变革教育,变革教育、科举的根本在于变革官制即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所以应选C。

6.有学者认为:“若无传统学问之素养,便难发挥其言论之效力。新思想若无本国语言之词汇,不能表达。”这则材料最能反映( )

A.中体西用思想

B.康梁维新思想

C.三民主义思想

D.文学革命思想

解析:选B。材料“若无传统学问之素养,便难发挥其言论之效力”,体现出新思想的传播需借助传统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思想与康梁托古改制相符,故B项正确。

7.与早期维新派相比,康梁维新派的特点在于( )

A.主张实行“君民共主”的政治制度

B.著书立说阐述变法理论

C.出版书刊宣传维新思想

D.开展了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变法运动

解析:选D。早期维新思想没有付诸实践,而康梁维新派把维新变法思潮推进为具有一定群众基础的政治运动。

8.促使维新变法运动迅速掀起的主要动因是( )

A.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世界潮流

C.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产阶级妥协退让

D.康、梁具有强烈的爱国救亡思想

解析:选A。《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由此,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资产阶级维新派在这种背景下登上政治舞台,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

9.强学会成立后不久,两江总督张之洞等人相继加入,这说明( )

A.强学会为研究儒学的团体

B.张之洞等人与顽固派决裂

C.各省督抚赞成维新变法

D.维新变法运动影响扩大

解析:选D。A项,强学会为政治团体;B、C两项不符合史实,张之洞属于洋务派,与顽固派同属封建地主阶级,各省督抚大都反对变法。故选D项。

10.梁启超在上海任《时务报》主笔时曾说:“中国受侮数十年,坐此焉耳。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导其端也。”据此可知,梁启超主要强调( )

A.报馆在维新变法中的舆论功能

B.近代中国民间缺乏言论自由

C.戊戌变法的目的在于开启民智

D.维新思想需要结合中国国情

解析:选A。由材料中“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导其端也”可知,梁启超强调利用报馆的舆论功能,大力宣传进步思想,这是开展维新变法、去塞求通的重要途径,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1.(2019·扬州中学高二测试)维新变法需要理论依托,康有为为了说服光绪帝,费了很多心思,促成了清末一场重要的变革。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康有为给光绪的上书中说:“诚以守旧者不欲变法,实为便其私图,而往往陈义甚高,动引孔孟程朱,以箝人口。……臣故博征往籍,发明孔子变法大义,使守旧者无所借口,庶于变法自强,能正其本,区区之意,窃在于是。”

——康有为《恭谢天恩并陈编纂群书以

助变法请速筹全局折》材料二夫今日欲自强唯有译书而已。……臣于变法之事,尝辑考各国变法之故,曲折之宜,择其可施行于中国者,斟酌而损益之,令其可施行章程条理皆以备具,若皇上决议变法,可备采择,但待推行耳。

——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材料三过去学术界一般认为康有为宣传变法思想,发动维新运动的主要思想和理论手法是托古改制。笔者依据故宫新发现的资料,断定康有为另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武器,即仿洋改制。

——王晓秋《康有为的仿洋改制与戊戌维新》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发明孔子变法大义”的目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维新变法的原因与思路。

(3)综合参考材料一、二,指出材料三中“托古改制”和“仿洋改制”的具体含义。评价康有为为了推动维新变法,在思想宣传中采取的主要策略。

解析:(1)根据材料一信息“臣故博征往籍,发明孔子变法大义,使守旧者无所借口,庶于变法自强,能正其本,区区之意,窃在于是”回答。(2)“原因”根据材料二信息“夫今日欲自强唯有译书而已”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思路”由“臣于变法之事……可备采择,但待推行耳”可以概括得出。(3)“具体含义”参照材料一“发明孔子变法大义,使守旧者无所借口,庶于变法自强”可以分析出托古改制的含义是借助孔子权威,把他说成是变法先师,为维新变法找理由;由材料二“尝辑考各国变法之故,曲折之宜,择其可施行于中国者,斟酌而损益之”可以分析出仿洋改制的含义是学习各国变法的途径与方法。“评价”结合所学知识从托古改制的合理性和仿洋改制学习西方的经验两个角度并结合取得一定成果来作答。

答案:(1)目的:让守旧势力没有借口,让变法有依据,有利于变法的实施。

(2)原因:为了救亡图存,不得不变法。

思路:借鉴各国变法的策略,选择适合中国的加以推行。

(3)具体含义:托古改制,借助孔子权威,把他说成是变法先师,为维新变法找理由;仿洋改制,学习各国变法的途径与方法。评价,用托古改制取得变法的合法性;以仿洋改制取得变法的具体经验;在当时取得了一定成功,赢得光绪皇帝的认同。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书达于都察院,都察院不代奏,达于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不代奏。当时会试举人集毂下者将及万人,皆与八股性命相依,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梁启超全集》材料二史称“公车上书”的这件事,大多是根据康自己的《公车上书记》一文为本的。

考证当时皇上以及都察院全天的工作流水账,证明5月2日那天肯定没有出现过一千三百名公车到都察院游行示威并且被拒的事情。当时先是大批现职官员从4月14日就开始接连上奏,4月30日起,都察院每天都有大批举人上书,到5月8日才结束,上书总量31件,签名者1 555人,其中梁启超领衔广东举人80人上书,只是诸多上书中的一件。

——摘编自姜鸣《天公不语对枯棋》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待变法的两种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归纳材料二“上书”(上奏)的特点。概括这一事件的历史地位。

解析:第(1)问,据材料“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与“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可总结出两种态度;再结合当时的民族危机和个人利益回答出原因。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从上书人员的职位、上书的次数、有无组织等方面进行回答;第二小问,从维新运动由理论到政治实践的开展方面来回答。

答案:(1)态度一:支持变法。他们认识到变法是挽救民族危机的重要手段。

态度二:反对变法。废除八股取士危害到他们的个人前途和利益。

(2)特点:上书人员有官员和举人;上书时间长,次数多;有组织,但没有统一的领导人。地位: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或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一、本课测评(教材P131)

1.康有为为什么要改造传统儒学思想为变法活动服务?

提示见本课[史料探究重难突破]探究点1[论出史出]中康有为维新思想特点的成因的历史原因及现实原因。

2.为什么说梁启超是维新运动时期最重要的宣传家之一?

提示梁启超作为《时务报》的主笔,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如《变法通议》《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等。在这些文章中,梁启超大声呼吁中国要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要学习西方的文化教育制度,培养有用之才;要大力发展近代工业。梁启超文笔流畅,言辞锐利,富有感情,动人

心弦,大大地推动了维新思想的传播。所以说,梁启超是维新运动时期最重要的宣传家之一。

二、学习延伸(教材P131)

问题讨论:在维新宣传中,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的政治主张各有侧重,试比较异同。

提示 (1)同: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观念,都主张维新变法。

(2)异:梁启超强调实行君主立宪,改革科举制度,发展近代工业;谭嗣同侧重抨击“君为臣纲”,具有民主革命的思想色彩;严复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的重要性和必

然性。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戊戌变法同步练习(含材料题答案) 新人教版

第7课戊戌变法 一、选择题: 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 A.强学会的成立 B.“公车上书” C.粤学会的成立 D.创办《万国公报》 2.戊戌变法运动的代表人物是( ) A.李鸿章、蹭国藩 B.林则徐、魏源 B.康有为、梁启超 D.左宗棠、奕沂 3.维新派掀起变法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A.巩固清朝统治 B.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C.促进思想解放 D.救亡图存 4.提出“变者,天下之公理也”主张的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光绪帝 5.“戊戌政变”时慷慨表示甘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维新志是( ) A.谭嗣同 D.梁启超 C.康广仁D.杨深秀 6.戊戌变法运动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 A.挽救民族危亡 B.推动政治改革 C.发展社会经济 D.促进思想启蒙 二、阅读下列材料: 康有为:“观万古之世,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梁启超:“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 (1)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康有为、梁启超为什么主张维新变法? (2)戊戌变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三、简答题: 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为适应形势的变化,两次被迫作出向西方学习的重大行动。这两次重大行动是什么?其结果和作用如何?

第7课答案: 二.材料题 ⑴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 ⑵戊戌变法的作用: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①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②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国家政权;③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三.简答题: ①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采取改良的方法; ②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③封建顽固势力发动反扑

《维新变法运动》教案正式版

《维新变法运动》教案 大连市112中学王馨 所属学科或领域:历史 适于的学段/年级: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历史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所在单元的主题是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根据本单元的主题和本课的课程标准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同时加强阅读、分析、比较等能力的培养,体会维新人士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教学难点是如何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在中国近代社会,维新变法运动与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重大事件—样,在推动中国近代化步伐的同时,更承担了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之道的历史使命。可以说,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维新运动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事件,它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国的政治思想传统,同时又为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起了良好的思想启蒙作用 二、学情分析 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学习,学生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情况已经有了系统的了解,因此,维新变法的背景不需要教师逐一展开来叙述,只要使学生认识到这是我国近代历史上的又一次救亡图存的运动即可。但由于学生对戊戌变法运动中的内容很陌生,特别是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而这些能力在初一的历史课上已经进行了一定的训练,多数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这些能力,在本节课上,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可以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要求: 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 教学/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知道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思考“维新派与洋务派主要思想的异同”等问题增强阅读和比较的能力。

2017-2018学年人民版历史选修一 专题综合测评专题九 戊戌变法

专题综合测评(九) (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 本试卷共6个非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自台事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代现代史》材料四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对此应如何评价?(8分) (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3分)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4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可知主要意图是抵制革命,挽救民族危亡,维护清朝统治。第(2)问根据材料三、四可知是由皇帝主持变法;依据是俄日改革。第(3)问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原因。 【答案】(1)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评价:变法以救亡图存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的统治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2)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依据:日俄变法取得成功;中国风气未开。 (3)原因: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维新派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第7课《戊戌变法》习题精选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7课《戊戌变法》习题精选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夯实基础典型题 1、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是 (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 2、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A.公车上书 B.组织强学会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戊戌政变 3、下列关于严复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 B、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C、生物学家,翻译了《天演论》 D、资产阶级革命家 4、《天演论》的进步作用表现在() A、启发知识积累探索西方社会 B、为推翻清朝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指导 C、促进了人们反对外来侵略的爱国主义情感 D、广泛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5、如果你想查找有关康有为戊戌变法的史料,以下不需要搜索的是 ( ) A、新民主主义革命网 B、历史名人网 C、戊戌风云网 D、中国变法与革命网 6、戊戌变法的起止时间是() A.1898年6月到9月 B.1898年5月到8月 C.1899年春 D.1899年6月到9月 7、戊戌变法的下列内容中,最能体现资产阶级利益的是 ( ) A.改革政府机构,任用维新人士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传播新思想 D.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8、谭嗣同被慈禧太后杀害后,街头巷尾的人们议论纷纷,你认为符合史实的议论是() A、他是洋人的密探,卖国求荣 B.他甘为变法而捐躯 C.慈禧太后杀的是贪官 D.他是没有地方可逃 9.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 A.光绪帝没有实权 B.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C.袁世凯出卖维新派 D.维新派发动了群众 10、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第7课 《戊戌变法》教案

《戊戌变法》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结合课文,利用文件奏折、宣传图画等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到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此外,就康有为、梁启超变法在社会各界的反应进行对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 一、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 二、难点:戊戌变法意义和戊戌变法主张不能实现原因的认识。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教师设问引导)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什么形势?引导学生察看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时局图,中国面临瓜分危机,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启发学生该怎么办?假如你是19世纪末一位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命运的中国人,你会怎样去拯救我们的民族呢? 学习新课: 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引导学生看书分析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面临亡国的严重危机。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他们要求实行变法改革社会现状。 请同学们阅读“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思考:康、梁等维新派为变法做了哪些准备?请学生试着归纳:上书皇帝、创办报刊、创办新学堂、成立学会、著书讲学。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是公车上书?有何影响?引导学生回答?冲击了封建社会腐败沉闷的思想文化,引发了一场思想解放潮流,激发起人们关心国家命运的热情,启发了人们探索救国救亡之道的积极性,为随后进行的戊戌变法作了有力的铺垫。 二、百日维新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百日维新”,思考:戊戌变法的直接背景是什么?时间是哪年?为什么称为百日维新?主要内容?结果?性质?影响? 关于变法法令内容,试让学生制作一个表格,来归纳内容;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对各项内容逐项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分析。讲述中可对每一项内容设问,如政治方面:广开言路是什么意思?为那些人开了路;裁撤冗官,是那些官,他们会支持吗?经济方面的措施,则有什么作用?文化方面的措施,又会有什么作用?

维新变法运动-说课稿

《维新变法运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下面是我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的一部分,重点叙述了变法过程中的几个典型事件,突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在近代化道路上的艰难探索。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次重要尝试,所以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课前承《洋务运动》,下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学习了中国古代史后,初步具有了分析历史材料的思考问题的能力,但是还缺乏必要的历史线索感,对于前后的教材联系,学生没有搞清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学生的历史事件观念,搞清楚在中国近代化探索中的历史地位,并且要结合前后历史知识来学习。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确定依据:公车上书是维新变法的序幕,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需要在了解变法的主要内容这一基础上掌握。再者学生只有了解了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才能理解戊戌变法的性质和意义。 2.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确定依据:戊戌变法作为地场救亡图存运动、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十分深远。课本对此问题未作阐述,学生只能通过戊戌变法的内容来探讨戊戌变法的意义,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括能力,这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 四、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这一要求,结合课本知识和学生具体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层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公车上书的主要内容和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知道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背景;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归纳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学会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方法;通过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历史意义,提高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维新变法运动教案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教案 一、课程标准 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读、讲、议结合,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提高阅读、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在小组辩论中学会同他人,尤其是持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学习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一代知识分子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 2、难点:如何让学生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提问:我们前面学习到封建地主阶级开展的洋务运动,口号是什么?它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了吗?其标志是什么?为什么? (没有,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洋务运动这种革新是基于统治阶层内部的,只是统治阶层为了巩固自身地位而采取的,故而是很不彻底的,很保守的。因此,它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中国的一些仁人志士继续探索救国之路,今天我们就学习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 2、授课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兴起、发展、高潮、结局,指导学生分组学习,通过阅读课本分别找出相应的历史事件。 1)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兴起 A.背景 教师:洋务运动失败了,中国人民陷入了迷茫之中,而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又给中国人民沉重的打击,让学生回忆《马关条约》的内容,有哪有危害?中国人民反应如何?什么是公车? 指出:《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促使一部分仁人志士在思考救国之路。在这里将“维新派” 和“洋务派”做一个简单的比较,通过双方对救国方法的认识的比较,让学生认识到:“维新派”比“洋务派”更进步。 B.经过 让学生在书中找出“公车上书”的时间、地点、发起人和上书的主要内容。(时间—1895年春;地点—北京;发起人—康有为、梁启超;主要内容—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历史课堂实录——第7课 戊戌变法

第7课戊戌变法 设计思路 【课标要求】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 过程与方法:结合课文,利用新闻报道、文件奏折、宣传画照片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的意义 【教学手段】导学案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堂流程】 导入新课 师:我们常常说,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我们一次次地挨打,有人用《那一次,我们挨打了》、《这一次,我们又挨打了》来形容我们在近代史上被侵略的历史,可以说是生动形象。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中国在近代受到过哪些侵略呢? 生: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 师:同时,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先进的中国人奋斗的历史,探索的历史,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进行的第一次探索——洋务运动,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中国近代化的第二次探索——戊戌变法。 讲授新课 第一环节:读课本、填学案 (师):依托文本,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填空。 (师)(让学生小组自己核对正确答案,由疑难问题举手指出,教师让掌握的同学回答,纠正答案) (师)再用ppt图文并茂地展示戊戌变法的过程:公车上书、强学会、《中外纪闻》、变法内容、结果等等。 第二环节:讲授新知、巩固知识 师:首先,我们看到课题,戊戌变法,那这一次变法为什么被称为戊戌变法呢? 生:戊戌变法发生1898年,这一年是农历的戊戌年,所以称为戊戌变法。 师:对了,因为中国传统社会一般采用天干地支纪年法,变法发生在1898年,而1898年刚好是农历的戊戌年,所以称为戊戌变法。

高二历史选修一_戊戌变法导学案

选修一:专题九 戊 戌 变 法 【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知识梳理】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1、社会根源: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加剧。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 发展。 3、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条件:维新思想的传播。 (1)产生: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 ①经济上发展 。 ②教育上兴办 ,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③政治上建立 的政治制度。 (2)进一步发展:康有为的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 ①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②思想特点:托古改制 ③作用:奠定了变法的思想基础。 (3)声势日大:(甲午战后) ①主张:维新派提出了旗帜鲜明的 口号,明确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 。 ②代表人物及主张: 梁启超:思想核心是 。 谭嗣同:大声疾呼“冲决网罗”。 严复:宣传西学的方式是创办报刊、翻译西书。影响最大的是 ,宣扬的社会进化论观点。是“精通西学的第一人”。 二、目的:一方面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方面是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三、戊戌变法的过程(1895----1898) 1、兴起——公车上书(1895) ⑴直接原因:《马关条约》草案电传回北京。 ⑵主要内容: ②富国、养民、教民和改革内政——长久之计。 ③模仿西方议会政治,提出设 一职。由各府、县民选产生,对皇权进行牵制和限制。 ⑶结果:由于保守派阻挠,“公车上书”未能递交到光绪帝手中。 ⑷影响:①以康有为为首的士人通过向统治者请愿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激情和参政愿望。 ②他们冲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 ③“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 理论宣传走向 。 2、发展——建立组织、创办报刊 (1)表现:

第7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人民版]

戊戌变法 材料 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刑场上,一位男子大义凛然的向监斩官高喊:“你过来,我有话说!”监斩官不敢理睬,示意刽子手立即行刑。这名男子面对围观群众,大声说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随后就倒在屠刀下。这个人叫谭嗣同,跟他一起就义的还有杨锐、刘光弟、林旭、杨深秀和康广仁。后人称他们为“戊戌六君子” 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谭嗣同?谭嗣同要杀害的是盗贼吗?后人为什么称这些遇害者为“戊戌六君子”? 师:第七课戊戌变法 上一堂课我们学了地主阶级兴起的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技术。但是成功没有?甲午战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洋务运动的失败。知识分子对时局是最敏感的,甲午战后,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搞洋务这么多年,又是买兵器,又是练海军,又是请外国专家,还是不堪一击?惨痛的教训使他们逐渐认识到,原来中国缺的不光是先进的技术,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也要来一个改变,我们的邻国日本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照,向日本学习就是像西方习学,学习西方进步的政治、经济制度,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提出这一主张的的阶层我们称之为资产阶级维新派。 师:那么我们一起来看资产阶级维新派兴起的这场变法到底是怎么样一步一步进行的,结果怎样? 首先揭开戊戌变法的序幕是:公车上书 请一个同学来回答什么是公车上书? “公车”是举人进京赶考专坐的马车,引申为知识分子。 时间:1895 直接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 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影响:。却轰动了全国。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但上书最终没能到达皇帝的手中。公车上书失败。资产阶级维新派是否就此停止努力?没有。 我们来看戊戌变法的发展,康有为、梁启超又进行了那些努力? 创办《万国公报》后改为《中外纪问》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 组织了强学会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不断努力使戊戌变法迎来了高潮—“百日维新” 同学们看到小字部分,下面我们根据小字请三个同学演一段历史剧: 舌战群儒 旁白:德国强占胶州湾,内忧外患,康有为再次上书,要求变法于是康有为被请到总理衙门“问话”,出席“问话”的有李鸿章,荣禄,翁同龢等五位大臣. 这次问话后,光绪帝下令康有为筹化变法. 荣禄:(盛气凌人):你老是变法,变法呀,你知不知道,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变则背天理,必然祸乱天下. 康有为:﹙反驳﹚:世事万物皆变化,祖宗之法为什么不能变? 祖宗之法治国之本,只有变祖宗之法中陈腐之处,国家 才能富强.

八年级历史北师版上册同步测控优化训练(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洋务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 ①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②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③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④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没有起到任何抵制作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故①④的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C 2.1895年由_________、梁启超发起的“__________”,拉开了_________ 运动的序幕。 解析:1895年由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发起的“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戊戌变法使这场运动达到高潮。 答案:康有为公车上书维新变法 3.__________ 是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他译述的《___________》,把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 解析:严复译述《天演论》,阐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推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答案:严复天演论 4.1898年,________宣布变法,史称___________。由于变法前后持续103天,因此又称__________。 解析:戊戌变法的时间、人物应准确把握,此外,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根据变法的时间长短来确定的。 答案:光绪帝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2010山东济宁模拟,6) 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 A. “公车上书” B.创办《中外纪闻》 C.保国会的成立 D.成立强学会 解析:“公车上书”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影响极大,从此,维新变法运动逐步展开。 答案:A 2.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维新变法运动的目的是() ①推翻清朝统治②发展资本主义③救亡图存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解析: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企图通过变法,通过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来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 答案:D 3.戊戌变法的诸项措施中,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是() A.发展农工商业 B.开放言论 C.废除八股文 D.开办新式学堂 解析:A项是经济方面的内容,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B项属于政治方面的内容,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事;C、D两项均是文化教育方面的内容,有利于西方科学知识的传播。据此可知,A项符合要求。 答案:A 4.“表示甘为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维新志士是()

高一历史戊戌变法知识点

高一历史戊戌变法知识点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的背景(原因):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了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康有为的两部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梁启超在上海担任《时务报》主笔期间,发表《变法通议》等论文,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守旧,阐述变法图存的道理。 1895年春,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1898年初康有为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的所有内容中唯一没有被废除的是“京师大学堂”,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大学。 戊戌变法收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拥护,得到爱国知识分子的支持。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具有进步意义。 戊戌变法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 戊戌变法同时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的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它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戊戌变法的教训: 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在顽固势力的进攻面前,他们又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因此,维新运动失败了。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

第7课:戊戌变法 备课人:王建辉 温故知新: 1.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人物是() A .奕 B.曾国藩 C.左宗棠 D.李鸿章 2.(2007年重庆)洋务运动中,左宗棠创办了() A.江南制造总局 B.安庆内军械所 C.汉阳铁厂 D.福州船政局 3.史料记载:1876年,中国宁波海关税务司李圭首次参加在美国举办的世界博 览会,他发现美国展品“约居十之八”,而中国“竞无一物于此” 疾呼“机器正当讲求”。这一主张属于下列哪个派别() A.顽固派B.洋务派C.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4.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其根本目的是()A.师夷长技以自强 B.维护清朝统治 C.适应近代化潮流 D 5.下列人物中,为洋务运动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有() ①李鸿章②左宗棠③康有为④梁启超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提出的主要口号是() A.自强和求富 B.民主和科学 C.独立和自由 D.民族和民生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2 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重点:1.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的展开 2.“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所产生的社会影 和能力。 2.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的失败。 3.可以制作历史大事看年表,列举1895——1989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 导入新课: 1895年春天,中日《马关条约》签定的消息传到北京,引起当时一部分有识之士的反对,他们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于是,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自主学习,知识梳理: 第一板块:公车上书 学生阅读教材P32——33页的材料,思考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无答案)-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高中历史选修1导学案

高二历史导学案:戊戌变法 一、基础知识梳理: (一)背景: 1、《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加深 (1)资本输出:筑路——控制了铁路沿线的土地和资源;借款——进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扩大在华政。开矿——阻碍民族工业发展;办厂 (2)瓜分狂潮:租借地——门户开放(美);势力范围。 2、清政府的统治危机:财政危机——转嫁人民——激化矛盾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时间:19世纪末 (2)原因:①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②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二)概况: 1、酝量: (1)著书立说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 特点:把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 (2)兴建学堂:时务学堂 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为爱国救国的政治运动 创办报刊:《中外纪闻》、《时务报》、《国闻报》、《仁学》 (北京)(上海)(天津) 建立组织:强学会,保国会 2、高潮:百日维新: (1898) (1)政治:广开言路;精简机构 (2)经济:发展工商;奖励发明 (3)文化:教育改革;倡导西学

(4)军事:新式军队 (三)结果:变法失败 1、标志:戊戌政变(1898) (1)囚光绪——中南海瀛台 (2)杀志士——六君子 (3)废新法——留京师大学堂 2、败因 (1)领导阶级:弱小+软弱 (2)组织结构:缺乏坚强组织[来源:学科网ZXXK] (3)群众基础:脱离人民群众 (4)手段方式:依靠无权皇帝/幻想列强支持 3、意义 (1)背景看:救国图存(爱国) (2)内容看:发展资本主义(进步) (3)过程看:解放思想(觉醒) 【重难点突破】 1、明治维新、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①日:推翻幕府为前提,改革阻力较小;中: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②日:天皇掌握实权,改革派势力强大,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中:光绪帝无实权,资产阶级弱小,脱离群众。 ③日:列强集中侵略中国,有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列强瓜分中国,变法图强为列强所不容。 2、有人认为戊戌法令,除一个京师大学堂外,全被推翻,无任何进步意义;有人认为戊戌变法为中国近代化全面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说明理由。 同意前者。理由:戊戌政变废除新法,变法失败;变法理论借助儒学,仍有封建烙印; 变法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变法未触动专制政体和土地制度。[来源:学科网] 同意后者。理由:较洋务运动更全面学习西方;传播新学,促进思想解放和民众觉醒;培养人才,使一些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其变革理念、建立社团、创办报刊、改易风俗,成为中华文明宝贵遗产。 3.百日维新的特点

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教案

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教案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本史实过程。 2、水平目标: (1)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水平。 (2)通过引导学生对戊戌变法成败得失的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水平,逐步形成用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在了解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救亡图存,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而不懈努力的史实基础上,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关心祖国前途命运,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品质。 4、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体验学习、分组讨论、列表分析等方式,组织学生阅读分析、交流探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 维新变法作为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活动是从“公车上书”开始的,本课的又一个重点是“百日维新”,它是维新运动的*,变法法令的内容集中体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即使这些改革措施带有很多

局限性,但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发展资本 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教育四个层面对变法内容逐项分析,加深资产阶级改革性质的理解,全面把握变法在社会上所起到的思想 启蒙作用和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的深刻影响。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在《走向共和》主题曲的背景音乐中导 入课)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侵略日益加剧,民族危机 空前严重,为救亡图存,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实行了不同方式的探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戊戌变法。 (通过介绍当时中国社会背景实行导入,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当时 社会背景的情况下,更好地理解内容,便于解决重点和难点。) 教师出示:第7课戊戌变法 设计情境模拟题目——“献计献策”: (二)自主学习(出示幻灯片,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学。时间:10分钟) (三)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请同学们结合自学指导,阅读教材,回答问题。(20分钟) 自学指导一: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选修1专题质量检测:(九) 戊戌变法 Word版含解析

专题质量检测(九)戊戌变法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谁识书生能报图,晚清人物属康梁。”这句诗描述了清末一次著名的思想政治运动,其背景之一是() A.《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第二次鸦片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社会与民族危机 C.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 D.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完整方案 解析:选C依据材料判断,这次思想政治运动是维新变法运动,故此符合题目要求的只有C项。 2.1898年1月的一天,在总理衙门西花厅,总理大臣李鸿章、翁同龢、荣禄等对康有为进行问话。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气得荣禄中途退场。这种现象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B.顽固势力势单力孤 C.维新变法已深入民心D.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解析:选A维新变法时中国民族危机的确日益加深,但是材料的主旨并不是民族危机方面的问题,维新变法时顽固势力仍然非常强大,维新变法缺乏群众基础,谈不上已深入民心,“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是在强调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 3.康有为曾说:“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下列对其“变法”含义解读较准确的是() A.改革政治制度B.学习西方技术 C.开办近代工厂D.推翻清朝统治 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在中国推行君主立宪制,所以题干中康有为所提出的“变法”应当是改革政治制度,故A项正确。 4.戊戌新政中,切中时弊、震动巨大的措施主要是() A.裁汰冗员,废除特权B.改革财政,编制预算

9高中历史选修一 戊戌变法习题训练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变法以政变的形式收场,原因很复杂,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最近20多年的研究表明,在1898年秋天的北京,确实发生了一场政变,但这场政变的发生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清政府对维新势力进行镇压,也要看到先有康有为策划武装暴动,企图利用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的新军及毕永年、唐才常等江湖力量,包围慈禧居住的颐和园,试图以暴力手段解决反对派,推动变法。然而,改革者的这些举措很快被后党获悉,于是慈禧迅速出击,逮捕、杀戮六君子,康梁等人也被迫流亡海外。 ——选自《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材料二 改革之初,康有为们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是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从理论上说将会有利于社会进步,但也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但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结果许多改革措施都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选自《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材料三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的后来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1)材料一、二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提出了哪些看法?你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三认为戊戌变法研究中主要依据的两部文献史料存在着怎样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 解析:第(1)问,主要是针对材料加以概括即可。依据材料一“先有

第7课 戊戌变法

第7课戊戌变法 课标导读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知识要点: 1、维新思想的传播: <1>背景: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主要领导:康有为、梁启超。见课本第32页照片。 <3>公车上书(见课本32页插图)。 ①经过:《马关条约》签订后,康有为、梁启超邀请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②意义: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4>维新派政治团体:强学会。机关报《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 2、百日维新: <1>时间 1898年6-9月 <2>内容: A,政治: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官吏,打击封建官僚,任用维新人士,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 B,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文化:兴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传播维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传播 <3>性质:是近代首次思想解放运动,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3、戊戌政变: <1>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失败。 <2>戊戌六君子:维新派人士谭嗣同(见书32和33页插图和他说的一段话) 杨锐、林旭、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六人遭清政府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4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和领导的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和资本主义改良运动。 它虽然失败了,但是它所宣传的资产阶级思想,却引起了思想文化界的极大反映, 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更多有识之士开始思索救国救民之路, 因此,客观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它是近代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中考演练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八上P33 识记 1、《变法通议》是梁启超阐述维新变法理论的主要著作。书中说“变法之本,在于人才,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认为要推行维新变法,从根本上说要改革() A.教育制度 B.科举制度 C.文化制度 D.政治制度 2、下列人物中,宣传维新思想并领导维新变法运动的是() A.林则徐 B.康有为 C.孙中山 D.李大钊

高中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

编号:29 课题:戊戌变法 【学习目标】综合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概述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从不同角度评价戊戌变法。 【重点难点】评价戊戌变法。 【自主学习】 一、中外联系 19世纪中后期,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以及科技进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陆续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进入电气时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在这个过程中,帝国主义国家急需找到更多、更大的投资市场,为此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体系逐渐形成。日本,这个东方曾经的小国,在经历了明治维新之后,随着其国力的迅速壮大,其政治野心也日益膨胀,先后挑起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等,逐步跻身于列强的行列。 中国自近代以来,不断遭受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一步步加深,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救亡图存成为当时国内最高亢的呼声。 二、基础梳理 (一)背景 1.民族危机的加深: (1)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 (2)清政府被迫向列强举借附有苛刻政治条件的外债,列强得以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列强在华争夺筑路、开矿特权,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统治危机的加剧: (1)清政府为了偿付赔款和外债,不断加重对民众的掠夺,加之地方官员的巧取豪夺和自然灾害频发,民众生活苦不堪言,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2)田赋收入的减少、巨额赔款及兴修水利等的庞大支出导致政府财政赤字不断扩大。 3.物质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4.阶级条件: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 (二)过程 1.宣传动员: (1)早期维新思潮——王韬、郑观应等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兴办学校,建立君主立宪制等。 (2)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康有为的思想被称为“思想界之大飓风”,其主要著作是《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的思想核心是“倡民权”,而谭嗣同则大声疾呼“冲决网罗”。严复翻译介绍了《天演论》,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影响深远。 2.走向实践: (1)公车上书——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回国内,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立即发动各省举人联名上书,要求拒约再战,并提出设“议郎”,改变国家政体的主张。

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新部编本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教师学科教案 [20 -20学年度第—学期] 任教学科: 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7 课《戊戌变法》教案 教学目标: 1、康有为再次上书; 2、康、梁组织保国会; 3、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4、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 ; 5、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6、使学生认识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教材分析: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戊戌变法成败得失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掌握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学思想:本课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特别是重点、难点部分,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中教师要把讲述、体温、讨论等方法结合起来,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关心时政的精神。 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然后教师指出:公车上书后,全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不断发展,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变法,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变法"。 二、保国会的成立:按书中材料讲清保国会成立的背景和目的即可。 三、百日维新 屏幕显示"百日维新"的内容,教师设问,引导学生分析。师:哪些内容会损害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生:改革旧制部分(学生可能会回答具体内容)师:对。这样变法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反对,这也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师:"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反映了哪些人的愿望?生:人民、当官的。 师:这里的"民" 具体指什么人?学生可能不会立即答出,教师要分析"民"指的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所以,政治方面的改革就是让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 师:经济方面的改革会起到什么作用? 生:(概括)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师:文化方面的改革呢?生:(概括)有利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 师:军事方面会产生什么影响?生:学习西方先进的训练方法,增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