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晋祠导游词

太原晋祠导游词

【篇一:晋祠导游词】

晋祠解说词

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郊,距市中心五一广场约25公里,坐落在汾河西畔悬瓮山麓,为晋水源头。这里依山傍水,古树参天;亭台池沼,星罗棋布;楼阁殿堂,雄伟壮观;气候宜人,风光秀美。有山西“小

江南”之称,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园林式祠庙建筑群,是太原

最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和游览胜地。祠内存有许多国内仅有的文物精品,当中包含着许多美丽动人的历史掌故,国务院1961年3月4日

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面我先从晋祠的历史讲起。

晋祠,又名唐叔虞祠,因纪念姬虞这位晋国开国元勋而得名。姬虞

的封地古称唐国,本人为周成王之弟,故被叫做唐叔虞。围绕叔虞

封唐有一段奇妙的故事。西周初年,武王姬发死后,长子姬诵年幼,便在周公姬旦辅佑下做了国君,即周成王。有一天,成王和弟弟姬

虞在花园里玩,他把一个桐叶剪成圭形,送给弟弟并说:把这玉圭

给你,封你去做唐国之侯吧!在旁的史官立即请成王择吉日良辰封叔

虞为侯。成王不以为然地解释说:我是和他闹着玩的。史官却很认

真地说:天子无戏言。周公旦也认为史官言之有理,成王便真的封

叔虞到唐地作了诸侯。这就是广为传诵的“桐叶封唐”或“剪桐封弟”

的故事。

叔虞到任之后,为政有方,领导人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人民

生活平安富足,深受百姓爱戴。后人为纪念叔虞的功德便修建了一

座祠堂,即唐叔虞祠。因祠堂位于晋水源头,叔虞为晋开国诸侯,

所以唐叔虞祠又称晋祠。

晋祠的创建年代现已无从稽考,不过,根据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

著《水经注》和《魏书地形表》有关记载可知,晋祠早在北魏之前

已经有了。这样看来,晋词至少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而且当时

已经是祠堂鱼沼皆有,游客贵人光顾的游览胜地了。

宋初圣母殿建成之后,晋祠布局较前大为改观。圣母殿成为祠内主体,规模最为宏大,殿前重修了鱼沼飞梁,会仙桥西树金人台。金

代增建献殿,明万历年问在献殿前建对越坊、钟鼓楼、水镜台等。

从而形成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一组祠庙建筑群。除了上述景点,元明

清各代还添建或改建了两侧的其他建筑:朝阳洞、三台阁、关帝庙、

吴天祠、东岳殿、文昌宫、三圣祠、胜瀛楼、景清门等,这就形成

今天规模宏大的园林式建筑格局。

大致了解晋祠的来龙去脉之后,我带大家游览晋祠的各主要景观。

水镜台

进入大门,我们首先看到的这一建筑是水镜台。它坐东朝西,是一

座戏台。“水镜”之名取自《汉书》名句“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寓

意为善恶忠奸尽人皆知。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水镜台体现了殿、台、楼、阁四种风格。从东边看去,上部为重檐歇山顶,它像座楼;下部为宽阔的宫殿形制,它又是殿。上部所悬匾额“三晋名泉”,是

清康熙武举杨廷翰所书,书体清秀,笔力遒劲。从西边看去,上部

是单檐卷棚顶,像座阁;而下面又是宽敞的高台。这是一座由殿楼

和卷棚合而为一的特殊建筑,殿楼建于明代,而卷棚则是清代补建,这种形制国内极为罕见。上悬正额“水镜台”,是清乾隆翰林、名书

法家、晋词人杨二酉所题,以秀丽著称,被誉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有趣的是,杨二酉是杨廷翰之侄,伯父与侄儿,一武一文,各题名匾,一前一后,同悬于水镜台上,为这座戏台增色许多。

会仙桥

水镜台正西跨越智伯渠上这座小桥叫做会仙桥。此桥本身并无特别

引人注目之处,可能是晋祠

人觉得此桥太平淡无奇,与晋祠的其他景观相比反差太大,所以赋

予了它一段动听的传说,以引起游人对这座通向圣母殿必须经过的

小桥的注意。

据传说,此桥是明朝翰林罗洪先与仙女相会的地方,所以取名“会

仙桥”。这罗洪先本是明代大奸臣大贪官严嵩的儿女亲家,但他为官

清正廉明,与严篙多有抵牾。有一年严嵩造了一座豪华客厅,其中

的一根梁是大鱼的骨头。前来庆贺的人对客厅均大加赞赏,惟独罗

洪先老实不客气地说:“好是好,就是梁太小。”严嵩以为罗当众侮

他“气量太小”,于是准备罗织罪名加害于他。严嵩的女儿不忍未来

的公爹大祸临头,但又不便明言,急中生智就泡了一碗茶,命侍女

送去。未过门的媳妇敬公爹一碗茶不为违礼。罗洪先揭开碗盖一瞧,内浮两颗红枣一撮茵香,罗沉思良久,恍然大悟:枣枣茴香莫不是

早早回乡之意。于是连夜逃走,罗洪先就这样被罢官免职。

丢了官职的罗洪先云游四海。有一天来到晋祠,当他信步走到智伯

渠上的木板桥边时,见桥的西头有一手携竹筐的农家少妇,衣着得体,鬓发如云,楚楚动人,罗不由地随口吟出赞美的诗句:“世人常

夸西施美,余视娇妇胜西施。”妇人听罢大为恼火,立马回敬两句:“官丢位去宜收敛,满口秽语怎学仙。”说罢飘然逝去。罗欲跨桥追赶,只见木板骤然起火。罗洪先方才醒悟:村姑并非凡人。从此罗

洪先潜心于佛道,成为对佛教道教造诣很深的学者,并写下咏晋祠

诗一首:“悬瓮山中一脉清,龙蟠虎伏隐真名。水飘火劫山移步,五

十年来帝母临。”后来人们在烧毁的木板桥处修了石板桥,会仙桥由

此名声大噪。

金人台

过会仙桥,前面这座砖砌短栏方形台就是金人台。中央这座琉璃瓦

小阁是明代建筑,四角各立一尊铁铸武士,身披铠甲,十分英武,

因为铁属五金,所以称此台为金人台。

稍作比较,大家就会发现,不论是铸造工艺,还是姿势神态,最为

杰出的是西南角这尊,而且也是惟一原物保存至今的铁人。据胸前

铭文所知是由太原府张元圭等人捐资铸造。据传,为了铸好金人,

特地从中岳嵩山请来名师,名师确实高明,他所铸成的金人,不仅

神态逼真,体态英武,而且风雨之中不蚀不锈,至今已有900多年

仍光亮如初,可见其冶炼与铸造技艺之高。因为这尊铁人是出自外

来匠师之手,所以被称为外来户,而其余三尊则是出于当地工匠之

手的本地户。

仔细观察,金人手中像是持有兵器,但为什么现在没有了呢?大概由于他们手中的兵器是木制的,日久天长,便自然毁坏了。

献殿

对越牌坊西边这座看似凉亭的建筑叫“献殿”。献殿也就是供奉圣母

祭品的享堂,始建于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明万历二十二年(公

元1594年)重修,1955年用原料照原式翻修。

献殿面宽3间,进深4椽,单檐歇山顶。前后檐明间敞门,四周无壁,只是在槛墙上安直棂栅栏,从形制上看很像一座凉亭。殿顶架

构极为简洁,梁身不弱不肥,简单轻巧,四角构造合理,坚固耐久。殿内敞朗,檐头舒展,给人以稳健舒适的感觉。献殿在中国古寺庙

建筑中不乏其例,但多为明清建筑,此前极为少见。而晋祠的献殿

建于金代。是国内同期现存的古建中所独有,颇具代表性和历史价值,所以被文化部鉴定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

圣母殿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位于全祠中轴线西端,前临鱼沼,后拥危峰,坐西向东,独冠中居,是

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中价值最高的一处。其珍贵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大

殿建筑本身和殿内塑像两方面,可谓宋代建筑水平和泥塑艺术的代

表之作。

圣母殿是晋祠楹联匾额最为集中的地方,共有楹联10副、匾额16块,款款都是立意鲜明而深长,书写和雕刻手法极为精炼的上乘佳作。最为引人注目的除了前廊正中所悬慈禧御笔“三晋遗封”外,当

数“永锡难老”一匾,此匾为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祁县渠本翘所书,原本是弧形贴金大阴字,由于技艺高超,阳光反射映人人们视

觉的却是时凸时凹,人称活字匾。

殿内43尊彩塑更是晋祠文物中的精华,也是我国古代泥塑艺术的

珍品,作品为宋代原物,迄今已有近900年的历史。

主像圣母邑姜,头戴凤冠,身穿蟒袍,霞被珠璎,凝神端坐于中央,一副主人贵妇的仪表气质。42尊宫女宦官分立左右两旁,排列有序,职责有别,仪表各异,逼真地反映出宫廷侍女内心世界的喜怒哀怨。其中有着男服的女官4尊,宦官僚5尊,侍女像33尊。女官穿男服

大概是为了出入宫廷方便,宦官是宫中不可缺少的角色,更多的当

然是丫环侍女了。

这群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之一,(其余二绝为周柏和难老泉)相信会给大家留下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

难老泉

难老泉是晋祠“三绝”之一,亦是晋水的主要源泉。走出艺术殿堂圣

母殿,驻足向两侧观望,即会发现南北各有一个八角亭。原来,亭

下各有一泉,北为善利泉,南为难老泉,加上中间的鱼沼,构成晋

祠三大神泉。只可惜,鱼沼和善利泉均早已干涸,仅剩难老泉了。

难老泉有“晋阳第一泉”之称,泉水自悬瓮山下的岩层中涌出,潜流

十多米,从水塘西岸半壁的石雕龙口注入溏中,看似白练飞舞,听

如鸣琴合奏,构成晋祠八景之一的“难老泉声”。泉水温度为18℃,

冬温而夏凉,碧玉般清澈,不分旱涝,奔涌不息。所以北齐时有人

取《诗经鲁颂》中的佳句“永锡难老”,命名为“难老泉”。

水母楼

难老泉亭西边这处两层建筑叫水母楼。水母楼是奉祀晋源水神的祠堂,俗称梳妆楼,别号水晶官,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是

一座重檐歇山顶二层楼阁。四周围廊,但一层为三洞砖窑,形制特别。上下两名匾“悬山响玉”“沾濡悬瓮”,不仅道出晋祠风光的最大

特色,也表达了对恩泽百姓的晋水的感激之情。

中间洞内这尊水母像为铜铸,高1米多,端坐于瓮形莲花座上,神态自若,束发未竟,一副村姑模样,与一般神像大不相同。水母的这一形象源于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水母名叫柳春英,太原金胜村人,嫁到古唐村(晋祠)为媳。春英生性善良贤慧,勤劳俭朴,能忍能让。而她的婆婆却十分刁蛮。柳氏所做饭菜,婆婆嫌缺盐少醋,常常倒掉重做;柳氏从好几里以外挑来的水,婆婆嫌身后桶里的水不干净而倒掉,只吃前桶,这样害得春英天天都得去挑水。但春英对这些刁难并无怨言。

有一天,她正挑着水往回走,半道上遇到一位牵着白马的老头,请求让他的马喝点水。柳氏指着后桶水说,喝吧。老人为难地说,这马只喝前桶的水。柳氏爽快地答应。如此三日,柳氏都满足了老人的要求。尽管自己多挑了三趟水,但第三天饮完马柳氏正要返回重挑时,老人对春英说:我

是白衣大仙,你是位心地善良的大嫂,我送你一条马鞭,把它放在水瓮里,用水时只要轻轻一提,水就会上涌,要多少就提多高,但千万不要提过瓮沿,不然就会遭水淹,切记!说罢,老人和白马化作一朵白云而去。柳氏望着空中拜了几拜,就高高兴兴地回了家,从此免却了挑水之苦,而且四邻五舍也不用翻山越岭去挑水了。但这引起了婆婆的不快,一天她趁柳氏回娘家不在,想把马鞭藏起来,可马鞭刚一提出水瓮,滔滔大水顷刻涌上,转眼间淹了整个村庄。正在娘家的春英闻讯,来不及把头梳完便急急赶回家中,把一草垫扔在瓮上不顾一切地往上一坐,大水顿时变小,只剩下一股泉水从坐下溢出,这使是晋水源头——难老泉。洞中这尊铜像正是依照这一传说塑造的。

楼上水母则是供奉梳妆后的水母坐像。值得指出的是,两侧这8尊侍女塑像,从前面看完全是身段苗条的美少女;而从后面看则呈鱼形,衣纹飘动十分优美,可以称得上中国的“美人鱼”。

周柏唐槐

晋祠三绝我们已领略其二,所剩一绝便是这齐年古柏。

晋祠古木众多,若论树龄之长,就数植于周代的两株柏树了。一株为东岳祠西南的长龄柏,高15?16米,干粗2米多,形如卷龙,叶如浓云,挺拔壮美。另一株就是圣母殿北侧的齐年柏。原本大殿两侧各有一株,相传同植于周代,原生长于悬瓮山南涧,圣母殿建成后,将这对连理柏移来分栽于两侧,有比翼齐年之意,故称齐年古柏。可惜的是南侧那株被迷信的乡民在道光初年砍伐,只剩北侧这

一株了。大概是失去了手足亲人之后悲痛过度,高大的古柏渐渐向

南倾斜下去,而且腰干一凹节处每遇刮风还会流出悲伤的“泪水”。

古柏已有2800多年的树龄,高10余米,干粗两围,侧身斜依于圣

母殿顶上,与地面形成45度夹角,酷似卧龙。明末清初大学者傅山

称它为“晋源古柏第一章”。令人称奇的是,不知何年卧柏下面又长

出一棵翠柏,大概是仰慕德高望重的先辈,义不容辞地撑住了倾斜

的古柏,而且干杈交错是那样的自然天成,令游人赞叹不已。这株

翠柏被称为“擎天柏”,树龄亦在千年以上。古柏已成为不老的象征,与古柏合影便成为人们表达希望自己亦能长生不老的最佳方式。

唐叔虞祠

晋祠本来是指唐叔虞祠,但自从圣母殿建成之后,叔虞祠便退居次席。位于献殿北侧的唐叔虞祠并不是最早的晋祠,而是一座较年轻

的建筑,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距今仅220多年。尽

管已不是主殿,但仍有气势。

叔虞祠分内外两院。外院有碑廊环绕,陈列《华严经》石刻,布局

对称。正殿也是过庭,两旁陈列着一组元代乐伎塑像,每边7人共

14人,手持不同乐器,组成一个完整乐队,东边为管弦乐,西边为

打击乐,两位矮人大概一个是领队一个是指挥。这支乐队似乎是在

为治国有方的唐叔虞歌功颂德,乐伎虽然面部表情雷同,但却是研

究中国音乐发展史的珍贵实物史料。

内院正北即为唐叔虞殿,殿内中央神龛便是唐叔虞塑像,手里拿着

成王封赐的玉圭,身穿蟒袍,修目美髯,神采奕奕,温良敦厚,文

质彬彬。分立两旁的是文武大臣。

祠前的八角莲池,原来是善利和鱼沼二泉汇流地,池中清波粼粼,

荷叶片片,在荷花盛开月光明媚的夜晚最为美丽,有莲池映月之奇观。清人赵谦德曾为此写下“月明露冷无人见,一幅莲溪太极图”的

名句。而且,由于泉水恒温,即使在隆冬季节,莲花仍傲雪怒发,

蔚为又一奇观。

关帝祠

晋祠既是祖庙,又有佛寺,还有道观。晋祠的道观叫吴天神祠,位

于唐叔虞祠东侧,由三清洞、

关帝祠、玉皇阁三部分组成。神祠以供玉皇大帝为主,因玉帝全称“吴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故名吴天神祠。

神祠分前后两院,后院有三清洞与玉皇阁,前院便是关帝祠。正殿

所悬“如天之平”匾额,意为与天同高,赞关公之伟大。立于1861年。殿内供关帝塑像,两壁是80余幅关羽故事的连环彩绘,为明代作品。人称红脸关公,为何此像为黄白脸?这要从关公早年说起。关羽原

本姓冯名贤,晋南解州人,以打铁为生,膂力过人,忠勇刚直,爱

打抱不平。当时解州有一恶霸,号解州虎,串通官府把全镇水井填封,只留他家一口井,借此敲诈勒索,欺男霸女。冯贤愤而夜杀解

州虎,逃到撞关。因捉拿他的画像已贴在城门口,所以难以出关。

正当危急之际,遇一老妇指点,他便打破自己的鼻子,把鼻血涂了

满脸,原本白净的脸面一变为大红,并装疯卖傻,指关为姓,顺利

骗过把关兵卒,混出关门。出关后,当他在涧水中洗面时,却再也

不能洗净,因而变成面如重枣的红脸大汉。但家乡人自然知道关羽

的本来面相,所以给他塑了这尊并非红脸的关公像。

出关帝祠,迎面这座名为“钧天乐台”的戏台,是专门为关帝演戏所用。

奉对寺与舍利生生塔

奉圣寺,位于晋祠的最南部,坐西朝东,全名十方奉圣禅寺,又名

释迦厂。最初是唐高祖李渊为功勋显赫的大将尉迟敬德所修别墅,

但惯于征战冲杀的尉迟公在这里住来并不自在,夜里常作砍杀之梦,睡不踏实。敬德大惑不解,便去请教国师智满。国师告诉他:“将军

一生杀戮过甚,血腥气太浓,你必须修建一座寺庙,立佛堂,超度

众生,方可解救。不然,会天长日久自因而亡。”敬德听罢,便将自

己的别墅捐献出来,改为寺庙。从此,将军日日焚香,天天仟悔,

颇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诚意。别墅改为寺院,时间在唐高祖武

德五年,即公元622年。

舍利生生塔是奉圣寺最著名的古迹,相传塔下埋有生生不息的佛宝

舍利子而得名。该塔创建于隋代开皇年间(公元589?604年),但到

清初已毁塌严重。奉圣寺和尚善修决心重修此塔,他四处化缘,终

于得到足够的资金,于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重建。塔身高38米,8角7层,琉璃剪边,轮廓秀美,挺拔壮观。塔内设有螺旋蹬道,可

登塔顶,每层开4门8窗,凭窗远眺,晋祠内外美景可一览无余。

如果在夕阳西下时欣赏宝塔,还会出现一天云锦、满塔光辉的壮丽

景观,被誉为“宝塔披霞”。

此外奉圣寺内还有尉迟敬德歇息的“挂甲松”,以及将军亲手栽种的“松柏?揪”和充满神奇色彩的复生槐等珍贵古木。总之,奉圣寺的人

文内涵极为丰富。

晋词山灵水秀,历史久远,人文自然景观十分丰富。以上所讲仅为

其主要部分,此外尚有许多景点,如胜瀛楼、三圣祠、白鹤亭、真

趣亭、台骀庙、公输子祠、文昌宫、东岳祠、朝阳洞、待凤轩、三

台阁、读书台、吕祖阁等等。时间允许的话,均值得观赏品味。另外,爬悬瓮山,游晋祠公园也都别有情趣。

【篇二:晋祠导游词】

晋祠导游词

【内容摘要】:通过对晋祠全景的观赏及对晋祠“三绝”的仔细品味,了解了晋祠这一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的宏伟建筑。更加领

略到晋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同时也在时刻提醒我们,历

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深刻的教科书,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发展。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爬的更高,走的更远。

through carefully taste,knowing that jinci is a elegant palace,it has

comfort environment and beautiful scenic. more important,i

had tasted the rich cultural heritage and human breath.at the same time also reminded us that history is a mirror,but also a profound textbooks.we need t continue to explore and develop. only by learning to climb higher, go farther。

各位游客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晋祠,下面我就带大家去细细游赏

一番吧!希望通过我的讲解陪您度过这次美好时光。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

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

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晋祠,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

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

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祠原为纪念晋国开国君主唐

叔虞而建。创建年代已不可考。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就有关于唐叔

虞祠(即晋祠)的记载,可见当时已经颇为出名了。

晋祠现已称为一个有着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游览胜地。

晋祠的文物古迹很多,比较著名的有:

乎可以给她们每人立个小传。这些侍从都是各有专职,身份、性格

也是无一雷同,有的伺候饮食,有的负责梳洗,有的专管打扫,真

实地表现了被禁锢,受奴役的精神面貌,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艺术

雕像珍品,在中国美术史上占重要地位。

2.晋祠的参天古树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周柏,又名“齐年柏”,也

名卧龙柏,这是由于它形似卧龙,树身向南倾斜,与地面的角度成

为45度,头枕撑天柏,形若游龙侧卧,人们才以卧龙之名称之。这

株古柏,位于晋祠圣母殿右侧的苗裔堂前。这株古柏从周代至今,

经历了历朝历代的风风雨雨,虽然老态龙钟,但它体魄依然健壮,

成为中华古老文明的化身。齐年柏,根据相关机构的科学检测,树

龄在2600年———2990年之间。为国家一级珍稀古树。这株树,

树高17.44米,树围5.58米,主干直径1.77米。这株树虽然历经数千年,但依然挺立在晋祠圣母殿旁,依然苍劲挺拔,品位不凡,枝

干舒张曲屈,树影扶苏,姿态优美,半躺半卧,悠然自得,不拘一格,甚是威风而且潇洒。就是这株古柏,

引来了中国古代众多文人的赞誉和夸奖,历代讴歌者甚多。中国宋

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曾以“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来

歌颂它。唐槐在祠内的关帝庙内,老枝纵横,盘根错节。

3. 难老泉,素有“晋阳第一泉”之誉,与侍女像、齐年柏并称“晋祠三绝”。晋水有三个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鱼沼泉,一是难老泉。难

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晋水的源头就从这里流出,长年不息,水温

保持在17℃,每秒流量是1.8立方米,灌溉着附近数万亩稻田。

难老泉

关于难老泉,有一个“柳氏坐瓮,饮马抽鞭”的民间故事。说是晋祠

北面的金胜村有一个姓柳的女子,嫁到了古唐村,受婆婆的虐待,

每天都要到远处去挑水。一天,在挑水的路上,她碰见一位骑马的

老人向她讨水饮马。虽然这一担水她好不容易从远处挑来,但是善

良的柳氏还是把这一担水全送给老人饮马了。老人临走时送给柳氏

一根马鞭,回家放进瓮里,用水时只须稍许提鞭水瓮即满,但千万

不能把鞭子提出瓮外。切记!切记!柳氏回家之后一试,果然如此。后来,婆婆发现媳妇不再挑水,而水缸里的水却始终是满的,心中不

免产生怀疑,就趁媳妇不在家,偷偷地察看,发现了水缸中的马鞭,心想这是一个宝贝,伸手过去把马鞭提出缸外,一时之间,缸里的

水马上喷涌而出,向四处漫流。正在娘家梳头的柳氏发觉水涌出来了,知道是婆婆把马鞭子拉出水瓮,情急中她一手夹草垫,一手执

木梳,披散着还没梳好的半拉头发跑回家中,只见瓮里的大水象泉

水一样不住地往外喷涌,她顾不上喘气,就慌忙把草垫往瓮上一扣,自己奋然一跃坐在了瓮上。说也奇怪,春英坐到瓮上后,水势顿时

变缓,一下子由汹涌的大水变成了涓涓的细流,顺着草垫子不停地

往外流泄。不一会,村里的大水也渐渐地退了,人们才想起春英,

纷纷赶到她家。只见春英端然坐在水瓮上,一手持梳,一手挽发,

正在安详地梳头。不管人们怎么呼唤她,她也不应声,临近一看,

原来春英早已坐化成仙了。只有那股清泉,从她坐的水瓮的草垫下

涓涓流出,这就是潺潺不息的“难老泉”水。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善良

的女子,称她为水母,在难老泉的西侧建起了水母楼,楼内塑有一

尊端庄秀丽的水母塑像。

通过对晋祠各名胜的游览及解说,不仅让游客对晋祠有了更深的印象,而且也丰富了自己的课外知识,对所学专业也起到一定的促进

作用。同时也认识到自己所学的东西可谓少之又少,只有不断汲取,才能成为众人眼中的佼佼者。“活到老,学到老”,这才是亘古不变

的真理。

【篇三:关于太原晋祠的导游词】

关于太原晋祠的导游词

太原晋祠最著名的建筑为圣母殿,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下面是关于太原晋祠导

游词,仅供参考。

关于太原晋祠的导游词一: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

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

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

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

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

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

北魏,是后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之一。姬虞封于唐,称唐叔虞。虞子夑继父位,因临晋水,改国号

为晋。因此,后人习称晋祠。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词重修扩建。

晋祠是具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游览胜地。环境幽雅舒适,

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游

晋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

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

到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

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

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此外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

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

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为七级八角形,

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饰以琉璃勾栏。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

历在目。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

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

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

出一派兴旺景象。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

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

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

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

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

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

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

感观二十年(公元 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

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

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

唐叔虞祠,坐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置了。

晋祠最著名的建筑为圣母殿,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补塑2尊),这些彩塑中,

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披,是一尊宫廷统治

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

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

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

梁中仅有的一例。

金人台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

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

的历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武,英姿勃勃,气概不凡,销

明甲亮,闪闪泛光,颇为独特。据说,一年夏天气候特别炎热,身

披铁甲的西南隅的铁人忍受不了这难熬的痛苦。独自走到汾河边,

只见汾河滔滔而流,怎么过河呢,铁人犯了愁。正在着急,忽见从

上游不远沿岸边驶下一条小船。铁人赶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

渡到对岸。船家沉吟一阵,方才慢腾腾地说:渡你一人,人太少,

可再稍候一时,再等等有无旁人。铁人一焦急,赶忙说道:你能渡

过我一个,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铁人说:你能有多重,一只

船不止装一人,除非你是铁铸的。话一落音,一语道破了铁人的本相。瞬间,铁人立在汾河边,纹丝不动,怎么这人不说话了?船家抬

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铁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晋词的

铁人。船家不敢怠慢,赶忙找了一些乡亲,把铁人抬回金人台。圣

母勒令手下将领,把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表示对铁人不服从戒

律的惩罚。今日的铁人,脚上还留着连砍三刀的印痕。

唐碑亭,即贞观宝翰亭。亭内陈列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碑刻晋祠之铭

并序。全碑1200多宇,书法行草,骨骼雄健,笔力奇逸含蓄,有

王羲之的书法神韵,是书法艺术的珍品。圣母殿右侧,是千年古树

卧龙周柏。难老泉,俗称南海眼,出自断岩层,终年涌水,生生不息,北齐时有人据《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之句起名难老泉。周柏、难老泉、侍女像誉称晋祠三绝。

在晋祠难老泉亭上方,有一座水母楼,俗称梳妆楼,别号水晶宫。

楼内水母像铜质金装,端坐瓮上,束发未竟,神态自若。据传,水

母姓柳,生性贤良,家住晋祠附近的金胜村,嫁到晋祠为媳。不幸

的是,她同嫁后横遭婆线虐待,每日到远方去挑水。挑回的水,婆

母只要前桶,不要后桶,名为嫌脏,实则存心刁难。一天,柳女挑

水归来,在途中一骑马人要借水饮马,柳女欣然应允。等柳女返回

重挑时,那人送给柳女一条金丝马鞭,并告她马鞭放在瓮中,只要

轻轻向上一提,水即满瓮。柳女回去一试,果然灵验。这个秘密不

久就被柳女的小姑子发现,一次她趁获女回娘家不在,从瓮中提起

马鞭,顿时,水从瓮中奔涌而出。大水,很快就要淹没附近村庄bdquo;bdquo;,柳女正在娘家梳头,闻讯赶来,毅然坐在瓮上,水

势一下变小,人们得救了,水母再也没有离开水瓮。

晋祠南部,名奉圣寺,相传这里曾是唐朝大将尉迟敬德的别墅。奉

圣寺此,有舍利塔,塔高38米,七级八角形。在奉圣寺附近,有巨

槐一株,干老枝嫩,苍郁古朴,独具一格。据传,原来这株槐树历

史久远,早已干枯,也不知过了多少年,到清代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农历三月廿一日,奉圣寺内集会,人来人往熙攘非凡。恰好,有一个老道士在枯槐下叫卖,出售膏药。口里喊着:膏药灵应、能

汉百病,有福来买,无福不信。叫卖半晌,没人买他的药。这位老

道继续叫卖:如此仙药,来购无人,凡人无福,枯槐宜生。说罢,

他将膏药贴于枯槐身上.拂袖扬长而去。说来真巧,不到一个月,这

株枯槐,死而复生。生枝展芽,甚为茂盛。人们见状,都惊呼这株

枯槐叫复生槐。实际上,俗话说得好:千年柏、万年松,老槐一睡

几百春。这株枯槐复生,大约是因为多年长睡而碰巧苏醒的缘故。

晋祠是一处自然山水与历史文物相交织的风景名胜区。古为唐地,

西周初年成王之弟叔虞封于唐,其子燮因境内有晋水而改唐为晋,

后人祀叔虞于晋水之源,因称晋祠。自《山海经》始,历代均有文

献记载,而魏、齐、隋、唐以下各代至今尚有大量的实物保留于祠

内外。唐太宗李世民曾以六合为家的英雄气魄,用经仁纬义的华丽

文笔,对悬瓮山的雄伟,晋水的秀丽做了拟人化的评赞:

其施惠也;则和风溽露是生,油云膏雨斯起;

其至仁也;则霓裳鹤盖息焉,飞禽走兽依焉;

其刚节也;则治乱不改其形,寒暑莫移其操;

其大量也:则育万物而不倦,资四方而靡穷。

bdquo;bdquo;莹氛雾而终清,有英俊之贞操;

住方圆以成象,体圣贤之屈伸;

日注不穷,类芳猷之无绝。

年倾不溢,同上德之诫盈。

对于晋祠的建筑及夜景,也作了诗意的描写:金阙九层,鄙蓬莱之

已陋;玉楼千仞,耻昆阆之非奇。落月低于桂筵,流星起于株树。李

白诗曰: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萧鼓鸣,微波

龙鳞莎草绿。郭沫若诗曰:圣母原来是邑姜,分封桐叶溯源长。隋

槐周柏矜高古,宋殿唐碑竞炜煌。悬瓮山泉流玉磬,飞梁芊沼布葱

珩。倾城四十宫娥像,笑语嘤嘤立满堂。林徽因说:晋祠的布置又

像庙观的院落,又像华丽的宫苑;全部兼有开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

邃的雅趣。大殿楼阁在古树婆娑池流映带之间,实像个放大的私家

园亭。《晋祠志》载: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

关于太原晋祠的导游词二:

晋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

的悬瓮山麓。晋祠原为纪念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而建。创建年代已

不可考。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就有关于唐叔虞祠(即晋祠)的记载,可

见当时已经颇为出名了。

晋祠现已称为一个有着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游览胜地。

晋祠的文物古迹很多,比较著名的有:

圣母殿和其中的42尊侍女像。圣母殿十晋祠的主体,也是现在晋

祠的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北宋),殿高19米,面宽7间,进深6间,殿的四周有围廊。建筑学家们认为这个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

晋祠的参天古树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周柏,又名齐年柏,相传为

西周时所植,由于年代久远,树身已向南倾斜约40度,但仍充满了

生机。隋槐在祠内的关帝庙内,老枝纵横,盘根错节。

难老泉,素有晋阳第一泉之誉,与侍女像、齐年柏并称晋祠三绝。

因它晶莹澄澈,畅流不断,人们便以难老名之,泉水常年保持在17℃,灌溉着附近数万亩稻田。李白、范仲淹等大诗人都曾写过赞

美难老泉的诗。

关于太原晋祠的导游词三: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绵山旅行社欢迎您参加本次旅游活动。希望通过我的讲解陪伴您这次美好时光。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

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

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

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

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位于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