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与月相-教学设计

月球与月相-教学设计
月球与月相-教学设计

《月球与月相》(第一课时)

鄞州区钟公庙中学刘丹峰【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和月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

2.探究并理解月相变化形成的原理,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

3.培养学生提出论据和质疑能力以及科学探究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愿望。

2.通过本节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索宇宙的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相互讨论和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分工合作和团队精神。

【重点】:月球公转和地球公转的综合效应产生了月相周期变化。

【难点】:月相变化的原因及规律。

【课前准备】:将篮球的一半用涂黑,一半涂白;自制月相模型。

【生】(又大又圆)学生将平时看到的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简单的活动,我们已经发现四个位置观察到的月相是不一样的,你可知道这是由于什么不一样所致的呢?

是的。的确与月球的位置有关,

除了在中秋节可以看到圆月,

【师】:一个完整的月相变化周期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同学们是否曾在一个晚上就看到了整个月相变化的过程呢?

下面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穿越时空隧道2062年这个美丽的中秋夜晚,我们围坐在学校的草坪上,仰望星空,边吃着美味的月饼,边欣赏圆月美景……

【师】:(边播放月食的动画)突然月亮被吃了一口,又吃了一口,……哇,天哪!居然不见

华师大版科学七上月球与月相

四季与月相课题 2.2 四季与节气 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基本特征。 2、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与四季形成的关系。 3、知道公历、节气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重点难点分析重点:使学生了解四季、节气与地球公转的关系。难点:地球公转特点与四季形成的关系。 教法学法本节知识比较抽象,以教师的演示结合地球绕日公转课件与讲解想结合,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与书本知识相结合,把抽象的知识与实际的生活互相联系。让学生产生兴趣,同时为增加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模拟地球公转特点及农村广为人知的《节气歌》、《九九歌》,促进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进一步领会。 教、学过程教师学生活动 思考讨论、引入课题 观测杆影的发现(分3步探讨观测杆影的启示) 1、探讨观测杆影日变化的启示 用灯泡模拟太阳的观察过程。(纸上先确定东西南北方向) 太阳东升西落造成杆影方向和长度变化的原理,以及正午太阳高 度的概念。 【思考P64】问题1:一天中什么时候的杆影最短?(中午杆影最短)问题2:中午的杆影方向是指向什么?(方向正北) 2、探讨杆影季节差异的启示,从杆影季节差异发现正午太阳高度季 节变化规律。 【思考P64】问题3:一年中哪个季节的杆影较长,哪个季节的杆影较短? (冬季杆影长,夏季杆影短) 3、探讨杆影纬度差异的启示,从杆影纬度差异了解太阳直射点概念, 发现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分布规律。 实验可证明:正午太阳高度随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从而导致杆影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增长。 【思考P64】问题4:一年中哪一天杆影最长? (冬至日(12月21或22日)最长) 一年中哪一天杆影最短? (夏至日(6月21或22日)最短) 一、地球的公转 1、归纳上述杆影长短的特点: (1)一天之内有长短变化 (2)同在中午时(同在一天),纬度不同,长短也不同。 (3)同在中午,季节变化,长短也会发生变化。 其中造成(3)现象的是因为太阳高度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其根本教师与学生配合演示地球绕日公转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公转特点并结合讲解说明 课件演示地球绕日公转同时学生配合演示思考南半球的温带地区会怎么样?可以作为课后思考内容去探究 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课件说明

《月相变化》教学设计

《月相变化》教学设计 【单元概述及本课的位置】 在地球上观察到的月球明亮的部分的各种形象叫做月相。月相知识的教学在初中和高中都有涉及,而本课《月相变化》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的第二课。本单元《宇宙》是要让学生在星空下来感知宇宙,在感知的基础上在所提供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有关太阳系、一些星座、星系等模型的建构,形成初步的、浅显的、有系统的对宇宙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有一定解释力的宇宙的体系或结构模型。 《月相变化》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在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中,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培养学生对天文的兴趣。 月相变化的规律,学生不一定都能在课堂上形成认识,因此这节课我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学生自己的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发现月相变化的原因及规律,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认识。课后要求学生持续观察回到实际的生活中去,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也在探究中培养动手和思维能里,得到乐趣,获取新的知识,这对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方法是有利的。 【学情分析】 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通过课本、互联网、电视等不同渠道知道了许多有关地球、太阳、月亮、星球的知识,有的还知道黑洞、超新星爆炸、类星体等科学词汇。但仅仅停留在已有的认知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要对这些词汇进行理解,要通过观察、推理与发现来了解和体验,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用多种方法探究活动加以解决。因此,学习本单元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对月相的认识。 【教学难点】月相的圆缺变化原因、规律及方向。 【教学材料准备】圆片纸、笔、剪刀、多媒体课件、一张画好的太阳图、一个被涂亮的篮球等。 【教学过程】

小学六年级科学 月相变化名师教案

……………………………………………………………最新资料推 荐………………………………………………… 2、月相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用于贴月相的挂图、月相成因示意图、月相变化的课件、皮球、电灯(瓦数大的)。

学生准备:圆纸片、剪刀、活动记录等。 【教学过程】 一、画月相 1.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 同学们,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有阴晴圆缺”的词句,看来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月球有圆缺变化的情况,说说你曾经见到过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当学生说到满月时,请他说出阴历时间) 2.讲解: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3.你能把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吗? (教师给每个学生几张相同大小的圆纸片,请学生在纸上画月相,然后把它们剪下来。)1 ……………………………………………………………最新资料推 荐………………………………………………… 4.让几位学生把画月相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全班观察分析。这些月相相同吗?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否见到这样的月相,为什么? 5.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且判断黑板上所画月相的正误。 6.说说这些月相分别是什么时候能看到的? 二、给月相排序 1.请每位学生再画一个月相,并剪下来。 2.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

2015秋华师大版科学七上73《月球与月相》练习题

月相变化习题 月相的变化规律就是新教材突出人地关系的一个重要体现,它与我们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能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兴趣。 ●难点磁场 1、当望月的时候,日、地、月三者的相互位置应就是( ) A、日地在月球的同侧 B、日地在月球的两侧 C、月球在太阳的北侧 D、月球在太阳的南侧 2、当日、地、月大致成一线而月球处在太阳与地球中间时,地球上瞧到的月相被称为( ) A、新月 B、上弦月 C、满月 D、下弦月 3、月全食出现的月相为( ) A、新月 B、满月 C、蛾眉月 D、下弦月 4、下列诗词所描述的月相出现在农历相同日期的就是( ) A、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B、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D、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5、2001年7月5日夜,天空的月亮特别圆,特别大,此时日地距离、月相、潮位依次就是( ) A、近日点、朔、大潮 B、远日点、上弦月、小潮 C、远日点、望、大潮 D、近日点、满月、大潮 某宇航员登临月球表面某处时,发现地球与太阳同时可见,据此判断6~7题。 6、有关该宇航员观察到的现象表述不可信的就是( ) A、地球像一只大圆盘,比地球上瞧到的“满月”大得多 B、地球一直固定在天空某位置上,没有明显视运动 C、太阳也有东升西落视运动,但速度较地表慢 D、地球始终就是个明亮的圆盘,没有圆缺变化 7、月球表面昼夜温度的变化幅度比地表大得多,主要因为( ) A、没有大气的作用 B、直接绕地球公转 C、日、月距离变化大 D、月表物质比热小 ●案例探究 [案例1]读地球、月球公转轨道图,回答: (1)月球公转到图中点时,农历十五,此时可能 发生(天文现象)。 (2)月球公转到图中点时为上弦月,月面 朝。 (3)月球位于D点、B点时,日、地、月三者的关系就 是,此时海上出现潮。 命题意图:此题考查学生对月相成因的理解及运用,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能体现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知识依托:此题涉及月相的成因,日食、月食的成因,此外还涉及到了潮汐现象的成因。 错解分析:本题难度较大,主要问题对日食、月食的形成过程与日、地、月三者位置关系不清楚;也可能因对月相的成因规律掌握不熟练而出现错误;还有可能,潮汐中大、小潮与日、地、月的位置关系没有掌握好。 解题方法与技巧:解答此题的关键就是熟练掌握月相的成因规律,月食、日食对应的日、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月相变化》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月相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识月相变化及变化规律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的形成;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 1、持之以恒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自己、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观察持续时间长,在观察过程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要详实。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用月相挂图、月相成因示意图、月相变化示意图、电灯、乒乓球。 [教学过程] 一、画月相 1、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 引用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词句,看来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月球有圆缺变化的情况,说说你曾经见到过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当学生说到满月时,请他说出阴历时间] 2、讲解;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3、让学生把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 [教师给每个学生几张相同大小的圆纸片,请学生在纸上画月相,然后把它们剪下来。] 4、展示学生作品,观察分析这些月相与实际生活中能见到月相的异同,为什么?

5、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判断黑板上所画月相的正误。 6、说说这些月相分别出现的时间。 二、给月相排序 1、请每位学生将画的月相并剪下来。 2、小组中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并按时间排序。 3、寻找月相变化规律。 4、教师出示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图,让学生找月相的变化规律,有什么规律?你们认为下半月的月相将如何变化? 5、模拟实验;电灯-太阳;乒乓球-月亮;自己人头-地球。 6、小结;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或者;1、一个月中月相的变化规律是;初二向左弯,初八右半边明亮,十五月圆,二十二左半边明亮,二十八向右弯。2、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过程。3、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 三、观察白天的月相 1、你们认为什么时间观察月相比较合适? 2、引导学生确定观察月相的时间,清晨或傍晚观察月相。 如果自己的教学时间在农历的上半月,请引导学生在傍晚观察;下半月,则应在清晨观察。[从农历十六—二十七八月亮升起得越来越晚,因此在清晨观察比较合适。] 4、思考讨论;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5、讨论;如果我们观察不到天空中的月相,该怎么办? 6、说说你们认为在观察过程中,还会有什么问题或困难存在? 四、课外拓展; 每天下午放学后的傍晚时分和上午上学前的清晨时分进行观察,并记录天空中的月相。

《月相变化》教学设计

《月相变化》教学设计 一、单元内容概述及本课在单元教学中的位置 《月相变化》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单元的第二课。 《宇宙》这一单元属于《科学(3—6年)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地球与宇宙”中“天空中的星体”的范畴。《宇宙》单元在结构安排上是非常严密的,这一单元从认识月球开始,以学生的感知为基础,再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使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的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同时令他们感悟到: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往往包含着值得深入的科学道理,科学探究永无止境。 月相变化是有周期性的,月球的规律性的圆缺变化与它和太阳、地球的相对位置有密切的关系。由于月亮本身不发光,所以它无论转到什么位置,总是对着太阳的一面明亮而背着太阳的一面黑暗。因而,在月球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由于太阳、地球、月球的相对位置不同,看到的月亮明亮部分的形象也就不同。《月相变化》一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在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中,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这对发展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方法也是十分有利的。

在该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是在了解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研究的问题,然后通过学生自己的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发现月相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并配以课件帮助学生发现和理解。整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来,最后要求学生持续观察回到实际的生活中去,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也在探究中培养动手和思维能里,得到乐趣,获取新的科学概念。 二、学情分析 月亮对于小学生来说,一直充满着神秘和幻想,学生非常想了解有关月亮的秘密。月相更是学生每天都会见到的现象,但这些现象对于他们仅仅是看到而已,大部分学生并不能准确的描述出一个月的月相变化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中,我创设一个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氛围,力求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他们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本课通过模拟活动,使学生对月相变化的规律有所认识,并能尝试解释貌相变化的原因。 月相变化学生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在先前的学习中,学生对月球以及月球的运动又有哪些知识储备?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看到过月亮是有圆缺变化的,能够知道农历十五是满月。在上一节课学习中也了解了月球是自身不会发光的,我们所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月球在绕着地球逆时针运行等。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7.3 月球与月相》习题1

《3 月球与月相》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月球上存在的是()。 A、液态的水 B、空气 C、小草 D、矿产资源 2、月球景观和地球景观相似的是()。 A、有风、云、雨等天气现象 B、有碧海蓝天 C、有日光、彩虹和风 D、有平原、高原、山地 3、宇航员在月球上的感受正确的是()。 A、这里是无声的世界,只有陨石的撞击声打破了月球的寂静 B、他们穿着沉重的宇航服,手拿探测器在月球表面上举步维艰 C、闲暇时宇航员可以放风筝轻松一下 D、可以看到地球从月球的地平线上升起,只是看到的天空背景是黑色的 4、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的国籍是()。 A、美国 B、中国 C、前苏联 D、德国 5、关于月相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月相变化是月球形状在变化 B、“月有阴晴圆缺”是由于周围气候在变化才产生月相变化 C、月相的变化与月球、地球运动无关 D、月相是地球上看到的月球形状 6、发生月食时,太阳、月球、地球三者的位置正确的是()。 A、地球—月球—太阳 B、地球—太阳—月球 C、月球—地球—太阳 D、月球—太阳—地球 7、日食可能发生的日期是农历()。 A、初一 B、初七 C、十五 D、廿三

8、下列现象同时存在于日食和月食发生时的是()。 A、日地月三者位于同一直线上 B、日食、月食可以发生在同一天 C、天空一片漆黑 D、在地球上,有一半以上的地区都可以看到 9、儿童节这天的月相可能是()。 A、上弦月 B、下弦月 C、满月 D、都有可能 10、不同类型日食的形成与下列因素有关的是()。 ①观察者在月球阴影区的位置②时间的不同③月、地距离不同 ④太阳大小的不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二、填空题 1、月球是地球唯一的,月球表面布满的大大小小的圆环形的坑,称为,它们绝大多数是由于而形成的。月球表面没有和,向阳地方温度高达,背阳地方可降到,任何生物都无法生长,是一个荒凉寂静的世界。 2、月球的运动形式有和。月球的自转方向为,自转周期为;月球的公转方向为,公转周期为。 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绘制出新月的月相图; ②重阳节的晚上出现的月相是图中的位置; ③小明说春节看到了月食现象,小强说看到了日食现 象,他们两人中谁的话可信?为什么? 。

《月相变化》教学设计说明

《月相变化》教学设计 一、单元容概述及本课在单元教学中的位置 《月相变化》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单元的第二课。 《宇宙》这一单元属于《科学(3—6年)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地球与宇宙”中“天空中的星体”的畴。《宇宙》单元在结构安排上是非常严密的,这一单元从认识月球开始,以学生的感知为基础,再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使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的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同时令他们感悟到: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往往包含着值得深入的科学道理,科学探究永无止境。 月相变化是有周期性的,月球的规律性的圆缺变化与它和太阳、地球的相对位置有密切的关系。由于月亮本身不发光,所以它无论转到什么位置,总是对着太阳的一面明亮而背着太阳的一面黑暗。因而,在月球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由于太阳、地球、月球的相对位置不同,看到的月亮明亮部分的形象也就不同。《月相变化》一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在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中,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这对发展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方法也是十分有利的。

在该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是在了解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研究的问题,然后通过学生自己的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发现月相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并配以课件帮助学生发现和理解。整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来,最后要求学生持续观察回到实际的生活中去,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也在探究中培养动手和思维能里,得到乐趣,获取新的科学概念。 二、学情分析 月亮对于小学生来说,一直充满着神秘和幻想,学生非常想了解有关月亮的秘密。月相更是学生每天都会见到的现象,但这些现象对于他们仅仅是看到而已,大部分学生并不能准确的描述出一个月的月相变化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中,我创设一个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氛围,力求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他们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本课通过模拟活动,使学生对月相变化的规律有所认识,并能尝试解释貌相变化的原因。 月相变化学生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在先前的学习中,学生对月球以及月球的运动又有哪些知识储备?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看到过月亮是有圆缺变化的,能够知道农历十五是满月。在上一节课学习中也了解了月球是自身不会发光的,我们所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月球在绕着地球逆时针运行等。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月相教学设计

第5节月相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月相,月相变化的原理和月相变化的规律。关于“月相——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学生是可以实地观察到的,而困难的是为什么每天看到的月相是不同的,而且月相在一个周期内总是有规律的变化的。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太阳、地球、月球的自身的基本情况,但对于地球、月球的运动却是没有知识基础,所以我们必须要有直观的证据提供给学生帮助理解。因此这节课做好模拟实验,充分利用模拟实验和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探究、发现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目标〗 1、了解月相的概念 2、通过探究了解月相变化形成的原理 3、知道月相变化的规律,了解月相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月相变化的规律,月相变化与农历的关系 难点:月相变化形成的原理 〖教学用具〗 一半涂黑、一半涂白的黑白球(模拟月球模型),表格、图片等;带有农历日期的日历;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引入:课间先播放一首《水调歌头》的MTV,带学生进入学习的情景中。 师:这首词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哪句话? 学生回答: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 师:说明月亮确实存在着阴晴圆缺的形态,不然苏东坡同志也不会发出明月几时有的感慨了。你能说一说你平时看到的月亮形态是怎么样的?请可以动手画一画。 (学生到黑板上画) 师:我们平时看到的月亮的形态都是不同的,时圆时弯,我们把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一、月相: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板书) 师:那么引起月球阴晴圆缺的形态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 师: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生: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和猜想,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和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师:我们的猜想是漫无目的的进行的呢,还是应该进行有根据的猜想呢? 生:应该有根据进行。 师:为了帮助大家建立有意义的猜想,我们先来进行一些知识上的储备,提问三个问题,一、月球会发光吗?二、月球是透明的吗?三、假设太阳,地球,月亮间的相对位置不会发生改变,月相会不会发生?前面两个问题学生比较容易回答,第三个问题有的学生就有些迷惑。这时适时的组织学生间进行讨论。 生:讨论,得出如果太阳,地球,月亮间的相对位置不会发生改变,月相应该不会发生。师:那么我们就把这个应该是由于太阳,地球,月球间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才引起月球阴晴圆缺的形态作为我们的猜想,接下来我们要设计一个简单的三球模拟实验。以两个同学为一个小组。把南边的窗户当成太阳位置,阳光从南边射入(平行光)。让一组的一个同学(作为地球上的观察者)手持黑白球(月球模型)进行演示四个位置,把自己的观察到的月相结果告诉同组的同学并让他记录这个时候看到的月相。 教师指导:观察学生判断四个位置示范的对不对,月球模型的朝向是否正确(正确的加以表扬,不对的纠正) 展示:学生画的月相作品 师(评价):通过大家的作品,我们发现确实是由于它们位置的改变,引起了我们看到不同的月相变化。宣告探究成功,让学生体会探究成功的喜悦!

《月相变化》教案

《月相变化》教案 菜园二小陈波芬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是月球在一个月的圆缺变化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1.学生能根据不同的月相判断其出现的时间,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月相变化的变化规律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 根据月相的不同分析其出现的时刻 【教具准备】 白色纸片,剪刀,双面胶,14个信封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月球的一些知识,谁来说说对月球有哪些了解。 2.师:那么,你们看到过月球的阴晴圆缺么? 师:你都见过哪些形状?是在农历的什么时候看到的? 3.请3-4名同学把自己看到的月球的形状画在黑板上。 师:很好,老师发现咱们班的同学在日常生活中都很善于观察,这些都是咱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的月球的不同形状。PPT出示(图片和文字):科学家把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板书课题)

二、画月相,给月相排序 (一)画月相 1.指导画月相:刚才老师发现还有同学想画对吧,那么接下来每个同学都来画一副自己见过的月相吧。刚才这几个同学画的月相不怎么规范,那应该怎么画呢。 2.师引导画法(1)我们已经知道月球是一个怎样的球体?(2)出示黑白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球体。(3)PPT出示画法。 3.接下来我们每个小朋友来画月相,出示要求: PPT出示温馨提示:1.以小组为单位,每人画一幅你见过的月相,但是小组内不要重复 2.画好以后互相讨论你画的月相是发生在每个月的什么时间并张贴到黑板上。 (二)给月相排序 1.小组上台汇报,并张贴在黑板上。 2.同学们,我们平时见到的月相变化有规律吗?有什么规律? 板书:上半月:由缺到圆 3.师:黑板上张贴的月相有规律吗? 4.推测下半月的月相可能会怎样变化? 板书:下半月:由圆到缺 (三)探索月相变化的成因 1.月相变化在一个月中到底是怎样变化的,我们通过模拟实验一起来探究。 2.出示实验方法:A黑板看做太阳,皮球当做月球,亮面始终朝向太阳。B全班分成两大组,每一组站在圆圈上的8个位置,每个位置上站两个同学,面朝外站C拿皮球的同学绕大圆转一圈,每转到一个位置就停留一会,观测者仔细观察你所看到的月相。D观察结束,画下你观察到的月相,并和之前的月相做比较,小组哪些是错误的,哪些是正确的。 5.老师带领学生做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演示月相形成的过程。 6.学生记录观察到的月相变化并讨论。 7.学生汇报修正之前不合理的月相。 (1)请站在1-5位置上的学生把月相图贴在黑板上,提问,当月球转到1-5位置上时,月相变化有规律吗?(由缺到圆,亮面朝右) (2)分析1-5位置上的同学看到的月相分别是什么时候,并重新贴在初一到十五的地方。(师先引导初一和十五的月相,再确定其他几天的月相) (3)补充上半月其他时间的月相(教师把其他月相贴在黑板一边,让学生选贴)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月相变化的规律 》优质课 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4.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材简析】 《月相变化的规律》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第4课。月有阴晴圆缺,学生在二年级时就知道月亮会变化,但是很难将月亮变化与日期进行对应,本课通过围绕月相卡片,进行观察、排序、装订成册等活动,使得学生对月相变化规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本课不要求学生掌握月相变化的原理,只需要学生认识到在一月之中,月相有一个不断变化的,从缺到圆,再到缺的过程。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对在一个月内月相变化的规律进行总结归纳,知道“月相会变化,月初是弧形的,月中是圆形的,然后又变成弧形的”,上半月亮面朝西(右边),下半月亮面朝东(左边)。拓展板块,通过观察月球的运动,鼓励学生去观察,激发学生更加关注天空、喜欢上天文、喜欢上科学观察的兴趣。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从小就有观察月亮的经历,例如中秋节与家人赏月等。虽然他们已经注意到月相会变化,有时候圆,有时候是像小船一样的弧形,他们在二年级科学课中对于月相还有过长时间观察和记录,但是他们很难将月相变化与时间对应起来,他们更多关注的是一天,或者某个时间的月相,而对月相在一个月之中的连续变化,知之甚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了解月相是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2.知道月相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图片排序,制作月相图片手册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概括月相变化规律。 2.在教师引导下,掌握处理图片信息的方式。

3.能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调整。 科学态度目标 1.对月相变化规律保持好奇心,保持观察月相的兴趣。 2.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倾听别人观点的同时修正自己的认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自然现象规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人们探索太空更多的秘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月相图片进行观察、排序、装订成册等活动,使学生对一个月内月相变化规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难点:根据一个月里月相变化的顺序给月相图片排序。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月相变化图片,燕尾夹。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材料准备:多媒体PPT] (一)出示两张月相图片(初三、十五) 这两张图片大家认识吗?回顾月相概念:月球发光部分的形状,就是月相(预设:认识,这是月相) 提问:我们在二年级就专门观察过月相,说说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预设:有时是弯的,有时是圆的;每天不一样)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预设:弯,圆) 排序:这两张月相的顺序谁在前谁在后?(预设:十五的在前,初三的在后)小结:我们要用排序的方法来观察一个月内,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二)出示课题:月相变化的规律 二、探索

3.4《月相变化的规律》教学设计

《月相变化的规律》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三年级下册“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的第4课。在第2课和第3课中,通过对影子变化的研究,探索了太阳的特征以及对地球的影响,并明确了月球和太阳一个很大不同点就是月球有月相变化,而太阳没有。 月相是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月球围绕地球转一周需要一个朔望月,在一个月之中,月相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在本课,学生将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本课围绕月相卡片进行观察、排序、装订成册等活动,使得学生对月相变化规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本课不要求学生掌握月相变化的准确规律,只需要学生认识到在一个月之中,月相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即可。聚焦环节,先向学生明确月相是月球和太阳相比一个很大的不同点。探索环节,围绕月相图片展开,先让学生观察月相图片,认识更多的月相,再让学生尝试给这些月相图片进行排序。学生排序后,可以用燕尾夹将月相图片夹在一起,快速翻动,这样便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月相的变化了。研讨问题“一个月内,月相变化的规律是什么?”,学生只要能够得出“弯—圆—弯”这样的简单规律就可以了。拓展环节,鼓励学生在课外尝试去寻找“亮星”,观察月球和它周围的“亮星”的位置有何不同。 在本课中,只需让学生了解简单规律,而不需要涉及专业的月相名词,如望月、上弦月、朔月等。 【学生分析】 学生从小就有观察月亮的经历,例如中秋节与家人赏月等。虽然他们已经注意到月相会变化,如有时候呈圆形,有时候像小船一样呈弧形,但是他们很难将月相变化与时间对应起来,更多关注的是一天,或者某个时间的月相,而对月相在一个月之中的连续变化,知之甚少。他们甚至会表达“一月是扁的,八月是圆的”,将月相变化规律放在一年中去界定,原因是他们没有在一个月的周期里持续观察月相。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理解一个月内,月相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小学科学六年级《月相变化》公开课教学设计

《月相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 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b5E2RGbCAP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天 空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p1EanqFDPw 三、准备材料: 月相演示仪、圆纸片、剪刀、磁铁、记号笔、月相变化记录纸 四、教学过程 课前背诵苏轼词《水调歌头》,说一说词中描述了一副怎样的场景。 (一)、月相 1、苏轼这首《水调歌头》中写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同学们看 到过月亮的阴晴圆缺么?DXDiTa9E3d 2、请 3-4 名同学把自己看到的月亮的形状画在黑板上。 3、出示月相的概念: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板书课题) 4、教师介绍画月相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5、请每个同学把自己看到过的月相剪下来,贴在黑板上。(组内同学不要重复) (二)给月相排序 1、学生剪月相,贴月相。 2、确定十五和初一的月相。 3、仔细观察初一到十五的月相,你有什么发现?

《月相变化》教学设计99289

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课《月球》第一课时 《月相变化》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过程与方法 1、根据已有的想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2、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教学难点: 探究月相变化的成因 教学准备: PPT课件、小组探究实验材料、新型月相变化探究仪(演示用)、记录单、大泡沫黑白球、支架 一、魔术激趣导入 1、同学们,老师手里有一个会变魔术的木头球(拿出来看!),想看它表演吗? 2、先回答我一个问题:这个球是什么形状的? 3、看好了!打开AMCAP软件。 (学生看到的木球样子) 4、想知里面藏着什么秘密吗? 5、好!今天这节课里,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听得最认真,课后,老师就把魔术箱借给他们研究研究!好不好? 【效果及反思】 魔术引入充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进入学习状态。而且魔术也为小组活动后的自制教具《新型月相形成演示仪》的演示埋下伏笔。 二、认识月相 (一)提出问题 1、视频中看到的木球,很像夜晚天空中的……?

(学生看到的木球样子) 2、你见过什么样子的月亮? 3、【PPT显示】月亮就是这样不断变化模样,有时候像圆盘、有时有像镰刀,这就叫月相变化。(板书:月相变化) 4、关于月相变化,你想研究什么问题? (生边说,师边板书:1、月相怎样变化?2、月相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5、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非常有研究价值,我们先来看月相怎样变化这个问题。 【效果及反思】 这个环节让学生根据实际生活经验,提出见过的月亮的样子,非常自然的引出月相的概念,让后让学生自己提出想研究的问题,充分体现了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研究自己想研究的问题”的特点。学生非常踊跃回答,由于是研究自己的问题,所以下面的活动开展的很顺利。 (二)画月相 1、农历的第一天叫……?圆圆的月亮出现在农历……? 生:十五。 2、初一到十五,我们叫做上半月。你认为,上半月的月相是怎样变化的呢?把它画出来好吗?如果你这样画,会画得又快又好。(PPT演示) 3、看懂了吗?组长拿出记录表一,小组共同讨论完成。 记录表一:我们认为上半月的月相这样变化的

《月相变化的规律》教案1

《月相变化的规律》教案 【教材简析】 《月相变化的规律》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第4课。月有阴晴圆缺,学生在二年级时就知道月亮会变化,但是很难将月亮变化与日期进行对应,本课通过围绕月相卡片,进行观察、排序、装订成册等活动,使得学生对月相变化规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本课不要求学生掌握月相变化的原理,只需要学生认识到在一月之中,月相有一个不断变化的,从缺到圆,再到缺的过程。 聚焦板块,教材展示了一幅月球的照片,提示学生这就是月相。以前学生已经知道月相会变化,“那么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既是聚焦问题,激发学生观察月相,同时也是本课的探究问题。 探索板块,探索环节共分为三个活动,层层递进——了解更多的月相图片,给月相图片排序,装订成册。通过这三个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月相变化规律的探究兴趣。教材简明扼要地提出探索问题是“在一个月内,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提示学生,时间节点为一个月。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对在一个月内月相变化的规律进行总结归纳,知道“月相会变化,月初是弧形的,月中是圆形的,然后又变成弧形的”,上半月亮面朝西(右边),下半月亮面朝东(左边)。 拓展板块,通过观察月球的运动,鼓励学生去观察,激发学生更加关注天空、喜欢上天文、喜欢上科学观察的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从小就有观察月亮的经历,例如中秋节与家人赏月等。虽然他们已经注意到月相会变化,有时候圆,有时候是像小船一样的弧形,他们在二年级科学课中对于月相还有过长时间观察和记录,但是他们很难将月相变化与时间对应起来,他们更多关注的是一天,或者某个时间的月相,而对月相在一个月之中的连续变化,知之甚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教师版】2020年浙江高中选考微专题精练(八):月球与月相

高中选考微专题精练(八):月球与月相 1.左图是1968年某日阿波罗八号飞船上的宇航员在近月球表面轨道拍摄的“凸地”照片,右图中的拍摄位置与照片情景相符的是 A.A B.B C.C D.D 1.B 【解析】 【详解】宇航员位于近月轨道上,此时看到的地球右上部分是明亮的,所以说明太阳在明亮部分那一侧,排除AD两个点,当在C位置时,此时看到的地球应当恰好右侧那一部分是白天,看到地球的一半是是明亮的,显然和“凸地”照片图不相符,所以正确答案选B。【点睛】 技巧点拨:全球永远昼夜等分,但是晨昏线的位置是移动的,根据此可推断地月太阳三者的位置。 下图为杭州市某同学在黎明时分观察到的部分天体在天空中的位置图,完成下列各题。 2.图示天体中表示土星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3.杭州和嘉兴两位同学,在同一时刻观察同一区域天空中的天体位置几乎相同,主要原因是两地 A.纬度相同B.天气状况相同 C.观测角度一致D.水平距离较短 2.B 3.D 【解析】

2.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只有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可以肉眼可见。其中土星距地球最远,故选B。 3.在地球上,不同的观测者,由于其所在的地理位置不一样,不同纬度和经度的人即使同时看到的星空也不会相同。天体位置可以用以地球为中心的极坐标系来描述,就是一个角度加上这个天体与地球间的距离。地点不同的两人在同一时刻观察同一区域天空中的天体位置几乎相同,主要原因是两地水平距离较短。故选D。 月球表面既无大气,又无液态水。我国“嫦娥四号”是人类首次成功着陆于月球背向地球一面的航天器。图1为地月系示意图,图2为某时刻月球远离地球的一端看到的太阳系中的明亮天体。完成下列各题。 4.图2时刻,月球可能位于轨道上的位置是 A.①B.②C.③D.④ 5.嫦娥四号在月面上可观察到 A.地球遮住银河系的光芒B.流星拖着亮线飞过头顶 C.太阳在月面上西升东落D.水星金星太阳同在星空 4.B 5.D 【解析】4.读图可知,图2中金星、木星及火星均出现在夜空,说明此时为月球的夜晚,且金星位于西方的月平线上,说明此时为傍晚时分。图中①处月球远离地球一侧为白天,在太阳光照射下,火星及金星等行星不会有如此明亮,A错。此时金星位于西侧地平线上,说明此时为日落时刻,②位置远离地球的一侧此时随着月球公转将进入黑夜,为日落时刻,B 对。③位置为夜晚,金星不会出现在夜空,C错。④为日出时刻,此时金星应位于东方天空,D错。故选B。 5.恒星光线为平行光,地球不会遮住银河系的光芒,A错。流星是彗星与大气摩擦产生的发光现象,月球没有大气,不会有流星现象,B错。由于月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所以太阳也是东升西落的,C错。嫦娥四号位于月背,有可能看到水星与金星和太阳会同时在出现在星空中,D对。故选D。 在西方低空偶见金星与木星的双星拱月天象,如图(拍摄地点厦门)。完成下列各题。

月相变化教学设计

《月相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农历下半月由圆到缺。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在模拟的过程中认识月相变化的本质。 教学准备: 圆纸片,剪刀,胶水,半明半暗(半黑半白)的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 猜谜游戏: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 答:月亮(月球) 提问:从这则谜语里你得到了月亮的哪些信息? 预设:学生回答月亮的圆缺变化和位置变化

2、讲解: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二、认识月相并给月相排序 1、出示几种不同的月相,认识一些月相的名称 2、学生能说出娥眉月与残月,上弦月与下弦月,上凸月与下凸月的区别。 3、小组(6人一小组)里每位学生在圆纸片上画一个月相(要求6位同学画的各不相同),并剪下来。 4、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 5、6个同学把剪下来的月相按照自己的猜想进行时间先后的排列,并贴到黑色卡纸上。 6、黑板上展示每个小组的月相排列,全班讨论并交流:哪些大家觉得可能正确?说说原因。 三、模拟月相变化 1、设疑:月相的变化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吗?是伴随着月球的什么运动发生变化的? (预设: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月亮在

教科版《观察月相》优秀公开课教案4

《观察月相》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我们地球家园的邻居。月球不包含在地球家园的范畴内,但是月光反射到地球,给夜晚带来明亮,算是地球家园的物体之一了。本课观察月球,从观察月相变化切入,从月相变化的现象中,学生发现一些变化按规律,提高对观察天体的兴趣。 月相的形成,不要求学生掌握。教材的要求是那些呢?一是通过实际观察来确认月相是变化的,二是学会用图画的方式记录描述观察到的月相,三是学生通过分析观察到的月相,能发现月相是逐渐变化的。如月球亮的部分逐渐增加或者减少。本节课的难点在于组织和督促学生进行连续的观察。只有获得了月相观察记录这样的第一手事实材料,学生才更容易有所发现。因此,教师要想办法调动学生持续观察记录的积极性,督促学生坚持观察、记录。如果有的学生有几天漏记了,可以由教师或者其他同学提供一部分的月相。指导观察记录的方法也很重要,因为学生没有观察和记录月相的经验,教师必须给予相应的指导。 【学情分析】 学生对月相的认识有一点生活经验,知道月亮有时像眉毛,有时像圆盘,有时是半个月亮,也有部分学生知道月相变化的规律,但是学生基本不知道不管出现什么月相,月球一直是个球体,只不过学生看不见月球的暗部。大部分学生估计无法确定月相变化的排列顺序,对月球的观察方法和知识有限。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月相是变化的,不同的夜晚月相可能不相同。 月相是逐渐发生变化的,有时月相亮面逐渐变大,有时逐渐变小。 2.科学探究目标 能连续几天持续观察月相。 会记录和描述月相变化的过程。 能发现月相是逐渐变化的。 3.科学态度目标 对观察记录月相等活动感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