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章 堤防基本知识

3第三章 堤防基本知识
3第三章 堤防基本知识

第三章堤防工程基本知识

堤防是修建于江河、湖泊、海洋岸边以及水库、蓄滞洪区周边的挡水建筑物,随着使用位置及作用的不同、而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并根据其工作条件的不同需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本章重点介绍堤防的种类、作用、各部位名称以及堤防的护岸工程。

第一节堤防种类、作用及各部位名称

一、堤防的种类

堤防工程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主要是按其修建位置、作用和修建材料的不同而划分的。

(一)按位置和作用分类

堤防是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其所在的位置和作用不同,通常分为防洪堤、海塘堤、渠堤。

1、防洪堤

防洪堤又分为江河堤、湖堤、库区堤、及蓄滞洪区围堤等,它们是沿江河、湖泊、库区、蓄滞洪区的岸边或周边修建的,其主要作用是:用于束范、输送洪水,防止洪水漫溢成灾;减少挡水或蓄滞洪区域的淹没范围。

2、海塘堤

海塘堤修建在海边,用以防御涨潮和风浪潮引起的危害,又称为海堤或防潮、防浪堤。海堤分为土海堤和护坡(直立式、斜墙式、混合式)海堤两大类。

3、渠堤

渠堤修建在渠道两侧,用于输送引水或排水。

(二)按建筑材料分类

依据修建堤防的建筑材料不同,堤防可分为土堤、土石混合堤、石堤(砌石挡土墙)、钢筋混凝土堤等。其中,土堤最为常见,在缺乏土料的山区也常采用土石混合堤。

二、堤防的作用

随着使用位置的不同,堤防的具体作用不同:

(一)江河堤

在洪水位高于当地地面高程的江河岸边,顺水流方向修建的挡水建筑物,称为江河堤防,简称江河堤;江河堤一般为土堤或土石混合堤,也有的采用砌石或混凝土防浪墙;江河堤的主要作用有:约束江河水,束范洪水,防止洪水漫溢造成灾害。

(二)湖堤

在湖泊周围修建围堤,用以控制湖水水面,限制淹没范围,减少淹没面积,也可以通过修建围堤而抬高湖泊的蓄水水位,增加湖泊蓄水调洪能力,减轻江河防洪负担。

(三)海堤

沿海滩或海岸修建堤防(防浪墙),用以阻挡涨潮和风暴潮对沿海低洼地区的侵袭,确保防风浪潮安全,也能增加陆地面积、防止附近土地盐碱化。

(四)围堤

借助于修建于蓄滞洪区周围的堤防,可以抬高蓄洪水位,形成较大的蓄滞洪库容,以适应临时滞蓄超标准洪水的需要、并确保蓄滞洪区周遍地区的安全。

(五)库区堤

在水库回水区外沿修建堤防后,可以控制水库蓄水时的回水范围,减少淹没面积,降低淹没损失;通过修建库区围堤,可以在水库挡水大坝设计挡水能力范围内,抬高水库的蓄水水位,增加水库的蓄水量,以充分发挥水库的工程效能。此前,曾有不少的水库,就是因为受回水影响的限制而不能按设计蓄水位运行,只能采用低水位运行,制约了工程和投资效益的发挥。

(六)渠堤

通过修建在渠道两侧的堤防(渠堤),可以实行高水位输水,增大输水能力,从而扩大送水范围,并减少沟渠占地面积。

三、堤防各部位名称

堤身多用土、或土石材料修成,两边具有一定坡度,一般呈

堤肩:堤顶与堤坡交界的地方,也分临水(河)堤肩与背水

四、堤防的修建标准

堤防工程的修建标准是与其所承担的防洪(或防潮)标准相对应的,防洪标准通常以所防御洪水的重现期或出现频率来表示,即以防多少年一遇的洪水为设计标准,防洪标准的确定又与枢纽工程的等别和堤防的级别有关。

(一)等级划分与防洪标准

枢纽工程,按其规模、效益及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分等,共分为五等;枢纽中的不同建筑物,按枢纽的等别、建筑物在枢纽中的作用和重要性、进行分级,共分为五级。这种等级关系参见表3—1

表3—1 水工建筑物级别划分

标准、坝顶超高、安全系数、建筑材料、结构尺寸、设备配置等方面的选择,与工程和建筑物的等级有关。

根据保护对象的重要性、洪水灾害的严重性、以及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水利电力部曾颁布试行等级划分指标及防洪标准有关规定,摘录于表3—2、3—3、3--4

表3—2 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分等指标(平原、滨海部分)(SDJ217--87)

②面积为设计面积

表3—3 平原水库枢纽工程洪水标准(平原、滨海部分)(SDJ217--87)

丘陵)(SDJ12--78)

规范》,其中,堤防工程的级别划分见表3—5

表3—5 堤防工程的级别划分表

1、设计洪水及设计洪水位

确定洪水标准后,再确定对应洪水标准(频率或重现期)的设计洪水,并推算沿河道各控制站的洪水位,作为规划设计的依据。

确定设计洪水有多种方法,一是采用实际洪水法,即以过去

曾经发生的某典型洪水作为设计洪水,设计洪水位要根据河道已发生的演变状况(特别是冲、淤变化)和将来可能的演变趋势进行分析、推算确定;二是频率计算法,根据实际发生的洪水资料,进行频率计算,选择某一频率(洪水标准)的洪水作为设计洪水;三是以实际洪水位、将其酌量提高、另加安全超高而作为设计的依据。

实际工程中,大多是根据实际发生的洪水(尤其是最大洪水)、历史调查洪水、以及频率计算成果,经综合分析比较,确定出堤防的设计洪水,并确定相应的洪水位。

应当注意: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河道冲淤、边界条件等变化,河道的过水能力及水位表现也在发生变化;要结合实际变化情况、及可能的变化趋势,对设计洪水的洪水位做阶段性调整。

2、堤线的选择

新建、改建堤防在选定堤线时,应根据河流的河势、河道演变特征、地质地貌条件、以及两岸的社会经济情况,进行多方案论证、比较,择优选定:

①堤线应大致与洪水流向平行,避免急弯或局部突出,两岸堤线尽量平行。

②堤线不宜距河槽太近,以免河床演变或河岸坍塌而危及堤防安全。

③堤线宜选择在地形高、整体性好、坚硬、地层单一的地基上。

④尽量照顾两岸城镇规划和工农业生产布局,节约土地,方便交通。

3、堤身断面设计

堤防多用土、或土石材料修成,堤身一般采用梯形断面,堤身断面设计主要是确定堤顶高程、堤顶宽度、边坡坡度等。

(1)堤顶高程

堤顶高程=设计洪水位+风浪爬高+风壅增水高度+安全加

高。其中,风浪爬高与地区风速、风向、水面宽度、水深、堤坡的坡度、坡面材料等因素有关,安全加高与堤防工程的级别、堤防是否允许过水等因素有关。

设计当中,习惯将各种爬高与安全加高值之和称为堤顶超高(或堤顶综合超高),即堤顶高程为设计洪水位加堤顶超高。黄河堤防的堤顶超高在高村以上为、高村至艾山为2.5m、艾山以下为2.1m。

(2)堤顶宽度

堤顶宽度,应考虑满足防渗、施工、管理、汛期抢险交通运输、以及堆放防汛器材等要求,结合堤防的级别而综合分析确定;一般1级堤防的堤顶宽度不宜小于8m、2级堤防的堤顶宽度不宜小于6m、3级以下不宜小于3m;目前,黄河采用的堤顶宽度一般为10~12m。

(3)设计边坡

设计边坡应根据堤防等级、堤身高度、堤身结构、堤基及筑堤土质、水位涨落变化、洪水持续时间、风浪情况、防渗要求、施工条件等因素,先综合分析拟定、并经过边坡稳定分析验算而确定,要满足边坡稳定要求,1~2级堤防的边坡不宜陡于1∶3。

(4)堤防结构及附属设施

①堤顶应向一侧或两侧倾斜,坡度宜采用2%~3%;

②为降低填土高度、减少用土量,堤顶上可以设置防浪墙;

③根据堤身稳定、施工、管理、排水等需要,确定是否设置戗台或设置多少级戗台;

④堤防的护坡应坚固耐用、抗冲、就地取材、方便施工和维修管理,两侧堤坡或同一坡的不同部位可以选用不同的护坡型式,背水侧多采用草皮护坡,临水侧的护坡型式应根据堤段靠溜情况、风浪大小、堤防等级、堤身与堤基土质等情况综合分析选择;

⑤为防止雨水的冲刷破坏,堤防可采用散排水或集中排水;

受雨水冲刷严重或高于6m的土堤,宜在堤顶、堤坡、堤脚、堤坡与山坡或其它建筑物的结合部设置集中排水设施(如排水沟),纵向排水沟可设在堤肩附近、戗台内侧、或堤脚处,横向排水沟每隔50~100m设置一条、并与纵向排水沟连通;

⑥堤防的防渗应满足渗流稳定计算的要求:均质堤防靠适宜的土料、合理的断面尺寸、及施工质量保障等来满足防渗要求;非均质堤防主要由防渗体承担防渗任务,所以非均质堤防的防渗体应满足渗透稳定、施工、及构造要求,非均质堤防一般还设置反滤排水体;

⑦根据防汛抢险、运行管理、维修养护及群众生产的需要,应设置上下堤辅道(坡道),临水侧坡道应顺水流方向布置;

第二节堤岸防护工程的结构类型

堤防的岸坡受风浪、水流、潮汐等作用而可能发生冲刷破坏,应根据各类堤防的工作条件、采取相应的防护工程措施(简称护岸),以保护堤岸免遭冲刷、防止堤岸因冲刷而坍塌或诱发其它险情。

一、各类堤防的工作条件

堤防的工作条件不同,对防护的要求也就不同,所以在设计堤岸防护工程之前,须认真分析各类堤防的工作条件:(一)江河堤防的工作条件

对于江河堤防,中小水期间,一般只有少数堤段经常靠水,我们将经常靠河(水)着溜的堤段称为险工段、不经常靠河(水)着溜的堤段称为平工段;而洪水期间,虽然堤防的靠水(偎水)长度增加或全线靠水,但因洪水涨落较快、高水位持续时间一般不会太长、且堤前水流流速一般不大或多为静水(靠水无溜),所以堤防承受高水位作用的时间短,堤身内浸润线往往不能发展到最高洪水位的位置,故洪水对平工段堤防的冲刷等威胁多发生在短暂的洪水偎堤期间、且具有一定的局部性。

靠水堤段的临河堤岸,常常遭受着水流的冲刷和风浪的淘刷

破坏,大洪水期间,这种冲刷、顶冲、淘刷作用更加剧烈,因此需采取防护措施。

根据以上情况,江河堤防一般不需要全部进行防护,重点是险工段的临水面防护,而对于平工段则更多的是在洪水期间视情采取相应的临时措施。

(二)湖堤和水库堤防

对于湖堤和水库围堤,水位涨落缓慢、高水位持续时间较长,偎水时间长;且由于湖区和库区水面辽阔,风浪较大,所以风浪对湖堤和水库围堤的冲撞淘刷危害也很大。所以,湖堤和水库围堤对于防护的要求也较高,临水面要有较好的防渗、防雨水冲刷、防风浪淘刷措施,背水面要有排渗及防雨水冲刷设施。

(三)海堤

海堤是抵御海潮或风暴所引起海浪的袭击,高水位持续时间虽短,但由于海上风浪大,风浪破坏作用强(尤其是台风的袭击),位于强潮河口的堤防还要遭受海流、风浪等多项影响。所以,海堤的断面较大、并要求防护坚固,其临水面一般设有消能(减波)效果较好的防浪设施。

(四)蓄滞洪区围堤

用于临时滞蓄超标准洪水的蓄滞洪区围堤,其实际运用机会很少,运用时间也不长,所以其修建标准往往比江河堤防或湖堤标准低些,防护要求更低;但对于与湖区结合的蓄滞洪区围堤,其防护标准应按湖堤考虑。

二、堤岸防护工程

根据各类堤防的工作条件,对于受风浪、水流、潮汐作用而可能发生冲刷破坏的堤岸,应采取相应的防护工程措施,统称为堤岸防护工程。

堤岸上游坡防护工程的型式主要有:坡式护岸、坝式护岸、墙式护岸等。

堤岸下游坡防护多采用草皮防护,草皮厚0.1m左右,草皮

太厚容易藏匿害堤动物,太薄则影响防护效果;若坝坡为砂性土,可先用粘性腐殖土包边,然后再植草皮。

对于江河堤防,在经常靠河(水)着溜、易受水流冲刷、容易出险的堤段(称为险工段)修建的临河防护工程(如具有挑流御水作用的丁坝、堆垛、护岸),称为险工;为预防大水期间发生顺堤行洪和冲刷堤身,在平工堤段依堤修建的、具有挑水护岸作用的坝垛,称为滚河防护坝,也称防洪坝;对于间接保护堤防安全的控导工程,也应视为堤岸防护的工程措施之一。

(一)坡式护岸

1、作用与使用范围

坡式护岸工程是防止江河堤岸冲刷坍塌而依堤岸、顺堤坡修做的平顺连续覆盖保护层,也称平顺护岸工程,又简称为护坡。江河堤防险工中的平顺护岸也属于坡式护岸。

坡式护岸,只是保护堤岸、免遭水流的冲(淘)刷,没有挑水作用,对近岸水流结构的影响较小;同样,水流对近岸河床的局部冲刷也较弱。因此,护岸属于防护工程,也是一种重要的稳定河床的工程措施。

坡式护岸,适用于以受风浪撞击、淘刷为主的湖堤和水库围堤的临水坡防护;也使用于河势比较平稳、主流比较稳定、离主流较远、堤前流速较小的江河堤防的临水坡防护;还常与坝式护岸配合使用,将坡式护岸用于坝垛之间。

2、结构形式

坡式护岸的结构形式主要有:浆砌石护坡、干砌石护坡、堆石(乱石)护坡、混凝土护坡等。

(1)浆砌石护坡

堤岸防护中的砌石护坡,从石料的摆放方式来说,相当于河道整治工程所用坝(垛)岸中的扣石坝,即将沿子石石料的裸露面顺堤坡方向摆放。浆砌石护坡,是使用砂浆砌筑、砌筑成与堤坡坡度一致的平顺护面,具有护坡表面平整、抗冲能力强、坡度

,双

3。散石固根、护脚的方法,增加坡体的稳定性。

,见图(砌缝水平)和花缝扣石(砌缝按石料的自然形状插花扣严);按平行于坝坡面的裸露石面的大小分为丁扣(小面或较小面平行于坝坡面)和平扣(大面平行于坝坡面)。

也称乱石护坡或

维修,适应堤防、堤基、以及河床冲刷变形的能力强,多用于冲淤变化较大的河道、或有较大沉降及不均匀沉降的堤防工程的整治和防护。

堆石抵抗冲刷、风浪的能力较低,需要的厚度要大于砌石或扣石护坡,因此堆石(乱石)护坡的用料较多。

乱石护坡的结构,基本同砌石护坡,也应设置有垫层,见图3—5。

习惯上,将乱石护坡的水下部分称为护根或护脚,水上部分称为护坦;乱石护坡的根部尺寸往往更大,石块的大小也要满足不被冲刷走失的要求。

(二)坝式护岸

1、坝式护岸及其使用范围

坝式护岸,是靠突出于堤坡之外、具有挡水和挑水作用的坝体,保护堤坡免遭冲刷、淘刷破坏。

坝式护坡,一般适用于河势变化大,主流坐弯顶冲、堤前水流速度较大、水流冲刷能力强、冲淤变化大的堤岸或河岸保护;部分坝型(如重力式砌石坝)也适用于海堤的防护。

2、坝的分类

用于护坡工程中的坝,有多种分类方法:

(1)按坝体材料分为石坝、混凝土坝等,以石坝最为常见。

(2)按坝体的使用性质分为丁坝、垛(也称为堆或矶头)、顺坝、导流坝等,以丁坝、垛最为多见。

(3)按坝的平面形状分:如月坝、人字坝、磨盘坝、鱼鳞坝等。

(4)按坝的结构分为砌石坝、扣石坝、乱石坝等。

3、坝的抗溜特点

(1)丁坝的抗溜特点

丁坝的坝根与河岸或堤岸相连,坝头伸向河(水)内,在平面上呈“丁”字行,故而得名。

丁坝能将水流挑离堤岸或河岸,故又名挑水坝,所以丁坝具有调整水流、保护堤岸或河岸的作用。

丁坝常用于主流顶冲、水流速度较大的江河堤防的防护。

丁坝伸入河内的长度较大,一般在30m以上,其挑流能力强,对坝所在位置以下堤岸的掩护作用显著;但河道中设置了丁坝后,在丁坝坝头附近易形成环流、旋涡等复杂流态,从而增加局部的冲刷能力,形成局部冲刷坑,易导致水下石料(根石)走失及坝头坍塌破坏,因此在设计、建设丁坝时,要正确估计冲刷坑的最大可能深度,以确定坝头防护措施及基础的防护范围,需设有较大尺寸的根石体,并随着冲刷坑的发展陆续进行抛石护根、加固,以达到需要的防护范围。

(2)垛的抗溜特点

垛,为短丁坝,又称为堆或矶头。垛具有调整水流、保护河岸或堤岸的作用,但不如长丁坝的挑流作用强,主要起迎托水流、保护河岸或堤岸的作用。同时,垛前的冲刷坑也较小。

长、短丁坝的划分,难以有统一的标准,原则应根据河流宽

冲能力强,如果坐落在稳定、坚固的基础(如岩基)上,其稳定性好,具有较强的防护能力,可用于海堤以抵御海潮及风暴潮的侵袭;但如果将砌石坝用于冲淤变化大的河道整治或堤岸防护,由于基础(也称为软基)的不稳定,将使砌石坝的整体稳定性较差,易出现整体滑动、倾倒等重大险情,为使其稳定,需设置尺

1∶1.3、外坡

~1∶1.5,属

见图坡面。

2)平扣坝:沿子石的大面(长度、宽度方向)平行于坝坡面、即沿子石的大面朝外、短轴方向垂直于坝坡面。

(3)乱石坝

乱石坝也叫“抛石坝”,是用乱石作为裹护体材料、经过抛填修筑而成的坝。乱石坝一般顶宽1m、内坡1∶1~1∶1.5、外坡1∶1.3~1∶1.5,有的坝另设根石台,根石台顶宽一般2m。

乱石坝的坦石、根石能随河床冲刷及时下蛰,适应基础及岸

坡变形能力较强,便于维修及抢护。

5、坝垛布置

用于海堤防护的坝式护岸,坝的布置是连续的,即用坝体覆盖整个需要保护的范围。

用于江河堤防防护的坝式护岸,坝垛的布置有连续弯道式、分组弯道式、及单坝挑流式。

在坝、垛、岸的布置中,一般以坝为主、垛为辅、必要时配以护岸(平顺护岸),坝、垛、护岸三者密切配合,相互作用,按照“上密、下疏、中适度;上短、中长、下较长”的原则进行布置。防护工程的上段,要能平顺接流,布置短而密的垛;中段是调整、控导水流的主要位置,要布置挑流作用强的丁坝,考虑主溜位置的变化,丁坝的间距要适度(比理论计算的要适当加密),并在坝垛之间布置护岸;工程的下段,要送溜出湾,为使出流平稳、并且较好地离开本岸,就要采用与中段丁坝逐渐过度的较长坝垛,间距适当变疏。

(三)墙式护岸

墙式护岸,是借助于顺堤岸修建的陡坡式或直立式挡土墙、直接挡水、抵御水流冲刷、及风浪或风暴潮引起的强烈淘刷和袭击,保护堤岸免遭破坏。

墙式护岸适用于河道狭窄、易受水流冲刷及风浪淘刷、保护对象重要、堤防尺寸受到建设限制等江河堤防局部段落的防护(也称防洪墙),如城区河流堤防的防护;也多用于海堤的防护。

墙式护岸的临水侧一般采用直立式,也有陡坡式;背水侧可采用直立式、斜坡式、折线式、台阶式。

防护墙的墙基应嵌入堤岸护脚(堤基)一定深度,以满足整体抗滑稳定和抗冲刷的要求,如果堤基冲淤变化大(如冲刷深度大)可采取抛石护根、固基的措施。

修建防护墙常用的的材料有:钢筋混凝土、混凝土、浆砌石等。

防护墙的型式主要有:重力式挡土墙、扶壁式挡土墙、悬臂式挡土墙等。

1、重力式挡土墙

挡土墙的断面尺寸比较大,依靠自身重量维持稳定,最简单的断面型式为梯形断面,结构简单,施工方便,但耗用建筑材料较多,一般用于墙高不超过5~6m范围的挡土、护岸工程。

重力式挡土墙,常用浆砌块石或混凝土做成。为了提高挡土墙基础(底部)的整体性、以及改善堤基应力,浆砌块石挡土墙的基础常采用混凝土浇注底板、以增强整体性,板厚0.5~0.8m,基础部分也常设有前趾、以加大基础尺寸,见图3--8(a)。

2、扶壁式挡土墙

扶壁式挡土墙由立墙、底板、以及墙后的扶壁三部分组成,其中扶壁是间隔(间距一般为墙高的1/2~1/3,)设置的,扶壁厚60~70cm;这种结构可比重力式挡土墙明显减少用料,并借助扶壁之间底板上的填土重量维持挡土稳定,见图3--8(c)。

挡土墙高度在9~10m以上,采用扶壁式挡土墙比较经济。

3、悬臂式挡土墙

悬臂式挡土墙,由尺寸比较大且整体性比较好的底板、及与底板整体连接的悬臂组成,借助于底板上的填土重量维持挡土稳定,见图3--8(b)。

第三节穿堤、跨堤建筑物

从堤身或堤基内穿过的各类建筑物及构筑物或设施,统称为穿堤建筑物;附设在堤顶上(平交)或从堤顶上方(立交)经过的各类建筑物及构筑物或设施,,统称为跨堤建筑物(或构筑物)。

一、穿堤建筑物

(一)穿堤建筑物的类别

穿过堤防的建筑物及构筑物或设施主要有:水闸、虹吸、泵站、各类管道、电缆等。其中,以水闸最为多见。

(二)水闸

涵闸是水闸中的一种。

水闸是一种低水头水工建筑物,它具有利用闸门挡水和泄水的双重作用,多建于河道、渠系、水库及湖泊的岸边。

1、水闸的分类

(1)水闸按其承担的任务分为:节制闸、进水闸(取水闸、引水闸)、分洪闸、泄洪闸、排水闸、挡潮闸、防沙闸、冲沙闸(排沙闸)、船闸、排冰闸、排污闸等;修建在堤防上的水闸主要有进水闸(取水闸、引水闸)、分洪闸、泄洪闸、防沙闸。

1)引水闸

为满足生活、工农业、发电等用水的需要,在河道、水库或湖泊的岸边修建的,用来控制引水流量的闸,称为进水闸(取水闸、引水闸)。

修建在黄河堤(坝)岸上,用来引用黄河水的闸,简称为引黄闸。引黄闸多数为涵洞式闸(涵闸)

2)分洪闸

分泄河道超标准洪水的水闸,简称为分洪闸。分洪闸常建于河道的一侧或蓄滞洪区、分洪道的首部,用以分泄天然河道所不能容纳的多余洪水进入湖泊、洼地、蓄滞洪区,以及时削减洪峰,保证河道下游安全。待河道水位降落时,再经湖泊、洼地或蓄滞洪区的排水闸(泄洪闸)泄出,流回原河道。分洪闸的分水能力

要大,以及时达到显著的分洪效果。

3)泄洪闸

宣泄湖泊、洼地或蓄滞洪区内所存蓄的分洪水量的水闸。泄洪闸多建于蓄滞洪区的末段,经泄洪闸宣泄的水一般都再回到原河道。分洪及蓄滞洪期间,需关闭泄洪闸,以挡蓄分入滞洪区内的洪水;当河道水位低于滞洪区内水位时,可开闸排泄蓄滞的洪水。所以,泄洪闸一般具有双向挡水的作用。

4)防沙闸

在多泥沙河流上修建防沙闸,可在停止引水期间用以防止或减少泥沙进入闸前引水渠道,以防止引水渠道被淤积堵塞;在引水期间,可利用防沙闸(放下闸门、引表层水)降低引水的含沙量,减少引沙。

(2)水闸按闸室结构型式分为:开敞式闸、胸墙式闸及涵洞式闸(涵闸)。

1)开敞式水闸

闸室不封闭,过闸水流表面不受阻挡,泄流能力大,超泄能力强,常用于要求迅速排泄洪水的泄洪闸。

2)胸墙式闸

对于上游水位变化幅度大、需要低水位引(过)水、而高水位时尚需用闸门挡水或用闸门控制泄流量的闸,为了减小闸门承受的压力,可以在闸室内设置胸墙(挡水梁板),闸门设在胸墙以下,水位超过胸墙时由胸墙和闸门联合挡水,这可减小闸门高度和闸门承受的水压力,这种闸称为胸墙式闸,闸的超泄能力受到限制。

3)涵洞式闸(涵闸)

涵洞式闸(涵闸),过闸水流经过洞子,洞顶有填土覆盖,用于挡水位较高、低水位引水、引水流量受低水位控制、穿堤取水的情况,黄河堤防上的引水闸大多为涵洞式水闸。

(3)水闸按过闸流量的大小分为:大型闸(大于

1000m3/s)、中型闸、小型闸(小于100m3/s)。

2、水闸的组成

水闸由上游连接段、闸室段、以及下游连接段三部分组成。

(1)上游连接段

上游连接段,起引导水流平顺进入闸室、保护两岸及渠底不被冲刷、参与组成水闸的防渗地下轮廓等作用,包括:两岸护坡、翼墙、防冲槽、铺盖。

(2)闸室段

闸室段,是水闸的主体部分,具有挡水、控制过闸流量、防渗、防冲的作用,闸室段包括:闸门、闸墩(中墩、边墩、还有的在边墩外设有岸墙)、底板、胸墙、启闭机、工作桥、交通桥、洞身。

(3)下游连接段

下游连接段,具有消除过闸水流能量、引导出闸水流均匀扩散、减缓流速、防止水流对下游冲刷等作用,包括消力池(护坦)、海漫、防冲槽、翼墙、两岸护坡。

3、水闸的常见险情

(1)因水闸与堤防的建筑材料不同、以及受施工条件的限制,易导致土石(混凝土)结合部回填不密实,从而易产生不均匀沉降、裂缝和空洞等隐患;在高水位作用下,易产生闸基渗流或绕渗,可能导致管涌、漏洞等险情,水闸发生该类险情,抢护的措施主要有:塞堵或覆盖(盖堵)漏洞进口、背河反滤(反滤围井、反滤铺盖)或修做养水盆(背河月堤)、以及中堵截渗法等。

(2)修建在软基上的水闸,高水位挡水时,在水平推力的作用下,有可能产生沿底板与地基接触面的水平滑动或沿底板齿槽之间的浅层滑动险情。

(3)上下游及左右岸连接建筑物的裂缝、蛰陷、坍塌等险情。

(三)修建穿堤建筑物的有关要求

由于穿堤建筑物的存在,对堤防的整体性、抗渗性、沉降稳

堤防除险加固实用技术

堤防除险加固实用技术 第一章 堤防除险加固的前期工作 为了搞好堤防的除险加固,应做好几项前期工作。首先应收集掌握除险加固所需的基本资料,以便为堤防的安全评价和除险加固措施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避免盲目性。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堤防的安全复核工作,并做出是否险工险段以及是否进行除险加固的判断,最后制定合理的除险加固办法,以防患于未然。此外,对汛期采取的临时抢险措施,必须分别具体情况进行善后处理,这也是汛后堤防除险加固必须做好的一项工作。 除险加固所需的基本资料 为了开展堤防的除险加固工作,应对已有的工程资料进行收集,必要时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所需资料包括:①工程及水文地质资料;②工程监测、检查及隐患探测资料;③堤防建设和出险情况的历史资料。这是进行堤防安全复核的重要依据,也是进行堤防除险加固工程设计和选择施工方法的科学基础。 一、工程及水文地质资料 为了进行堤防的安全复核以及除险加固工程的设计和施工,首先应收集有关的工程及水文地质资料,包括工程的级别、工程的重要性、环境条件、堤身和堤基等有关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堤身和堤基的地层分布等有关资料。必要时还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工程及水文地质的勘察工作,查明主要地质问题并获取有关资料。所涉及的工程及水文地质资料主要有: (一)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⒈土的物理性质指标 常用的土的物理性质指标主要有:颗粒组成、比重(Gs)、湿密度(ρ)、干密度(ρd)、含水率(ω)、界限含水率(塑限含水率ωP、液限

含水率ωL)、孔隙率n、有效孔隙率ne、饱和度Sr、不均匀系数Cu等。这些均为堤防安全复核计算和除险加固设计时可能用到的资料。 ⒉土的力学性质指标 常用的土的力学性质指标主要有:渗透系数(k)、抗渗强度、抗剪强度指标(凝聚力c、内摩擦角Ф)、压缩系数等。这些指标主要用于渗流及渗透稳定计算、抗滑稳定分析与沉降计算中。 (二)土的水理性质及水质分析 对黄土和分散性粘土应了解其湿陷特性、崩解和湿化特性等。这些特性对工程有重要意义。 水质分析的目的主要是为灌浆材料、防渗墙材料以及减压井的防化学淤堵设计提供资料。 (三)堤防的工程及水文地质剖面 堤防的工程及水文地质剖面是进行堤防安全复核和除险加固设计所必需的资料,应根据工程及水文地质勘察资料并经概化后得到。主要包括堤身和堤基的土层分布、分层厚度,地下水的分布、运动规律及边界条件等,加上通过试验得到的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就构成了完整的工程及水文地质剖面图。根据我国江河堤防的实际情况,堤防险工险段的堤基结构大体上分为三类。 当相邻两层渗透系数之比小于5倍时,可简化为一层土,采用加权平均的渗透系数作为计算依据,这种简化对渗流计算成果影响很小。当相邻两层土的渗透系数相差100倍以上时,弱透水层可视为相对不透水层。由于岩石地基在堤防中极其少见,根据江河大堤经常遇到的地层结构及水文地质特性,堤防地基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 单层透水地基:地基中各土层的渗透系数相差在5倍以内。黄河大堤的大部分堤段都可以概化成这种地基。 双层地基:表层为弱透水的土层,下卧强透水的砂砾层,再下面的地层的渗透系数比砂砾层小100倍以上。长江干堤的许多堤段属于此类地基。

中考初中生物全部基本知识汇总

中考初中生物全部基本知识汇总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特征 生物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④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⑤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⑥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生石花是生物,机器人和石钟乳不是生物。 第二节调查周围环境中的生物 1调查:①明确调查目的和对象②调查过程要如实记录③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还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2生物的归类方法:①按形态结构归类:动物、植物、其他生物。②按生活环境分:陆地生物和水生生物等。③按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关系 1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2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分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3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的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 4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环境能影响生物。蚯蚓可以疏松土壤,说明的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尿液非常少,说明的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5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的实验叫对照实验;取平均值或随机取样目

的是减少实验误差。 6探究实验的基本思路: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和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组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其中,生物部分——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 2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食物链的书写要求:①起点是生产者(植物) ②终点是最高级消费者。③箭头指向取食者或捕食者④食物链中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不易分解的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不断积累,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能量和数量越少;营养级越低的生物,有毒物质越少,数量和能量越多。 4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如果外界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生态系统成分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第三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生物圈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以海平面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达10千米,向下可深入10千米。 2生物圈是个统一的整体,各个生态系统都是相互联系的。湿地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森

堤防抢险技术知识

堤防抢险技术知识 我市河流纵横交错,有江堤一千二百八十公里,它捍卫着一百二十多万亩良田和三百多万人民生命财产和工商企业的安全。因此,堤防护安危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四化建设是鱼水关系。这里根据我市堤防防汛工作的多年实践,将必须具备的一般知识和要求,也就是巡逻和抢险二个环节介绍如后。因为只有依靠巡逻才能发现险情;只有正确的抢险技术措施才能挽救险情,二者缺一,均无法确保堤围安全渡汛。 (一)巡逻 巡逻(即巡查),当江河水位超过警戒水位时,堤防可能出现险情,若不及进发觉和处理,各式各样的险情会由小变大,由轻变重,不但增加抢险困难,耗费料物,还会导致堤防溃决的危险。所以巡逻工作非常重要。 巡逻的具体要求: 1.人员要求和组织 责任心强、工作细心、由有一定巡逻经验的人员组成。根据堤身质量、高矮或堤内渊塘多少及历史险情定出每段所需的人数,一般3~5人一组。每组负责堤段不宜超过2公里,组与组之间要有搭接段,并有交接班制度。 2.巡逻方法和注意事项 小组人员要分部位巡查,对容易发生险情的堤内坡脚和堤内半坡上下,安排2~3人,堤顶和堤外坡安排1~2人。人员要求横排前进,遇到堤内有水塘的地段,还要考虑加入触摸检查水下有无险情。 巡逻注意事项:

(1)堤围有无裂缝、跌窝; (2)堤坡、堤脚、内坦、内塘有无翻少鼓水、管涌、流土等现象; (3)堤外坡水面有无因穿漏而引起的旋涡; (4)堤外坡及砌护物有无崩塌; (5)堤内坡及坦地有无湿软(牛此胀)。 为了易于发现和辨别险情,巡逻人员做到手到、脚到、眼到、耳到,即所谓“四到”的检查要求。 3.巡逻工具 一般应携带笔记、木尺、铁锹、小竹竿(扎上小红旗以备插在出险处)和通讯工具—无线对讲机或铜锣等。晚上还需带照明工具及应急的蛇药。 (二)常遇险情及抢护方法 抢险——是指水利工程发生险情,通过抢险加固,使工程转危为安的措施。根据我市的实践,最常出现的险情(或称险象)及其处理措施大致如下: 1.漫顶 漫顶是洪水超过堤坝顶部漫溢而过的通称。土质堤坝,如遇到漫顶且过流时间长,将会导致工程的背水坡被冲坏而溃决。 抢救方法:要求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在洪水到来之前或正在漫顶之际,用土袋、草皮泥临时在堤顶上加筑子堤(亦称子埝),挡住洪水不漫溢,以保工程的安全。如土料十分缺乏的地方,可用木板平竖在堤顶上,用短木桩斜、竖两向撑固定木板,板底部或连接处漏水时,可用塑料薄膜在迎水面封闭并用土料填压。

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三4.3《群落的结构》知识点总结

1 / 7 第4章 第3节《群落的结构》 一、群落的概念 1.概念:一定区域内,所有的种群(或所有的生物)(准确记忆) 2.正确理解群落的概念:(理解) ①“同一时间”:随时间迁移,群落内种群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改变 ②“一定区域”:群落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③“各种生物”:包括这个区域内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④“集合”:群落不是生物的简单聚集,而是通过生物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3.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 ?全部种群???→?所有种群 群落 4.种群和群落的比较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丰富度 ①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②地位:丰富度是群落的首要特征 ③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 落结构也越复杂 三、种间关系 2 / 7

相互依存, 减少,呈现“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 数量上呈现出 ①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最终 败,如图 ②两种生物生存能力相近, 随环境等外界因素发生周期性变化,如图 对寄生种群有利,对寄主种群有害。 【规律总结】 1.几种种间关系曲线的判断 (1)同步性变化(同生共死)——互利共生 (2)不同步变化(此消彼长)——捕食 (3)看起点,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为0——竞争2. 关于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 a.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 b.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3 / 7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知识点总结汇总

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知识点汇总 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人的由来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人类的进化过程: 原因:森林大量消失,树栖生活为主的森林古猿为了适应环境下地生活,逐渐能直立行走、制造并使用工具、使用火、大脑发育、产生语言、最后进化成人类。 3、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类人猿是黑猩猩。 4、化石,也就是石化了的遗体、遗物、遗迹。是研究人类起源与进化的最直接有力的证据。 第二节人的生殖 1、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睾丸:男性最主要的性器官,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内生殖器附睾:位于睾丸的背面,贮存和输送精子 输精管:输送精子 精囊腺和前列腺:分泌黏液 外生殖器阴囊:保护睾丸和附睾 阴茎和尿道:排精、排尿 (2)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卵巢:女性最主要的性器官,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内生殖器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的场所 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 阴道:月经流出,精子进入、胎儿产出的通道 外生殖器:即外阴 (3)精子、卵细胞和受精 精子:雄性生殖细胞,较小,似蝌蚪,有长尾,能游动。 卵细胞:雌性生殖细胞,球形,人体内最大的细胞。 受精: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受精卵形成标志着新生命的开始。 受精场所:输卵管 2、胚胎的发育和营养: (1)发育:发育场所:初期在输卵管内;随后,在母体子宫内继续发育38周左右。受精卵通过细胞分裂发育成胚泡,胚泡移到子宫内,在子宫内膜种植下来,称为怀孕。胚泡继续细胞分裂和分化,发育成胚胎。怀孕后8周左右,胚胎发育成胎儿,呈现出人的形态。胎儿发育成熟后,从母体阴道产出,这个过程叫做分娩。 (2)营养:胚胎发育初期所需要的营养来自卵黄;胚胎在子宫里的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资和氧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因此,胎盘是胎儿和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结构(器官)。 3、“试管婴儿之父”罗伯特·爱德华兹,2010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第三节青春期

堤防抢险技术

目录 1渗水险情2管涌险情3漏洞险情4滑坡险情5陷坑险情6冲塌险情7裂缝险情8风浪险情9漫溢险情

1、渗水险情 抢护要点:临河截渗,背河导渗 渗水险情洪水偎堤后,背河堤坡或堤脚附近出现表土潮湿、发软、有水流渗出 或有积水的现象,称为渗水险情。险情轻微时应由专人观测,严重时应及时抢护,以防发展成管涌、漏洞、滑坡等险情。

土工膜截渗临水堤坡较平整时,采用土工膜截渗。将直径4~5厘米的钢管固 定在土工膜的下端,卷好后将上端系于堤顶木桩上,沿堤坡滚下,并在其上压盖土袋。 梢料反滤层先将渗水堤坡、堤脚清理整平,铺一层麦秸、稻草等细料,厚约15厘米,然后铺一层细柳料或苇料,梢尖朝下,厚约30厘米,再铺一层横柳枝,上压土袋。

透水后戗堤坡渗水严重,沙土料源丰富,施工机具充足,可抢筑透水后戗。 抢筑前,清除地表杂物。戗顶一般高出浸润线出逸点0.5~1米、顶宽2~4米,戗坡1:3~1:5,长度超过渗水堤段两端各5米。 2、管涌险情 抢护要点:反滤导渗,控制带沙 管涌险情管涌多发生在背河坡脚附近地面及坑塘中。汛期高水位时,在渗透压 力作用下土中的细颗粒被水带出,落于孔口周围形成沙环。发现管涌险情后,应及时抢护。

反滤铺盖在背河大面积出现管涌时,如料源充足,可用反滤铺盖抢护。即在出 现管涌的范围内,分层铺填透水性良好的反滤料,制止地基土颗粒流失。根据所用反滤材料的不同,分为砂石反滤铺盖和梢料反滤铺盖。 反滤围井适用于独立管涌的抢护。先清除地面杂物并挖除软泥10~20厘米,用 土袋错缝围成井状,井内分层铺设反滤料(如砂石、梢料等),层厚20~40厘米,并在反滤层顶面设置排水管。

堤防防汛抢险技术要点总结

堤防防汛抢险技术要点总结 (一)堤防险情种类 堤防遇洪水可能出现渗水、管涌、漏洞、滑坡、裂缝、坍塌、陷坑、漫溢、决口等险情。险情可能多类同时发生,南山支流发生险情机率较高。 (二)主要抢险方法 1、渗水:背水坡及坡脚附近出现土壤潮湿或发软、有水渗出。抢护原则是临水截渗、背水导渗。抢护方法: (1)临水截渗:临水坡用透水性小的粘性土料抛筑前戗,或用蓬布、土工膜隔渗,主要截渗方法有: ①散抛粘土截渗:当临堤水深较小,风流不大,附近有粘性土料而且取土较易时采用,粘土戗台顶宽不小于3米,高度不小于水位以上1米,长度最少超过渗水堤段两端各5米。 ②土袋(桩柳)前戗截渗:当临河水浅但流速较大,散抛土料易补冲失时采用,先在水面以下堤坡脚以外用土袋筑一隔墙,然后再抛填土料。 ③桩柳防冲墙截渗:当临河水深较大,水下土袋筑墙困难,工程量大时采用,即在临水侧坡脚前0.5~1.0米处,打木桩一排,桩距1米,桩长根据水深和流势确定,一般以入土1米,桩顶高出水面为度,打好的木桩上用柳枝或芦苇、秸料等销料编成篱芭或用竹杆、木杆将木桩连起来,上挂芦席或草帘、土工布、苇帘等,桩柳防护墙做好后抛填土料。

④土工膜(或蓬布、彩条布)加土袋保护层:当缺乏粘性土时采用,先清理铺设范围内堤坡和堤脚地面,将土工膜卷在滚筒上从堤肩上往下滚,尺寸以铺满堤坡并伸入临水堤脚外1米以上为宜,辅好后由下往上压满一层土袋保护。 (2)背水坡用透水性大的砂石、土工织物或柴草反滤,具体有: ①反滤沟导渗:当堤背大面积严重渗水时采用,主要是在堤背开挖导渗沟,铺筑反滤料,使渗水集中在沟内排出,避免带走土粒。导渗水形式用“纵横沟”、“丫头沟”、“人字沟”。一般深在0.5~1.0米,宽0.5~0.8米,顺堤按纵向沟每隔6~10米开1条,导渗材料有沙石、销料、土工织物等三种。 ②反滤层导渗:背水坡土体过于稀软,开沟有困难或堤身断面小不宜开沟时采用。先将地面软泥、草皮、砖石等杂物清除,再分层辅满滤料,其上再压厚30厘米左右的块石或沙袋保护。 ③透水后戗法导渗:堤身单薄或背水坡过陡,渗水严重时采用,在清理好的坡面和坡脚上直接填筑透水性强的沙土压实,形成透水后戗。 2、管涌:即翻砂鼓水、泡泉、地泉、多呈孔装冒水冒沙、土层隆起等状态,一般发生在背水坡附近或较远的潭坑、池塘或稻田中。抢护原则是反滤导渗,减缓渗流,防止渗透破坏,制止涌水带沙,留有渗水出路。抢护方法:

初二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大全最详细

基础义务教育资料 2017年初二生物会考知识(一) 一、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它包括三个层次:生物种类多样性(即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种类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者关系: (1)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最直观的体现,是生物多样性概念的中心。生物种类多样性影响生态系统多样性。 (2)基因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内在形式。基因多样性决定种类多样性,种 类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多样性。 (3)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外在形式。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也会加速 生物种类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所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輕是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二、我国是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其中苔薛、蕨类和种子輕仅次于巴西和哥伦比亚,居世界第三。我国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 三、生物的各种特征是由基因控制的。不同生物的基因有较大差别,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在基因组成上也不尽相同,因此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 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

四、我国是世界上基因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特别是家养数物、栽培植物和野生亲缘种的基因多样性十分丰富,为动植物的遗传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 五、每种生物都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的,这些个体的基因组成是有差别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基因库,每种生物又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并且与他的生物种类相联系。 某种生物的数量减少或绝灭,必然会影响它所在的生态系统;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也会加速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 因此,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六、造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 (1)生态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2)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 (3)环境污染 (4)外来物种的影响 七、被称为植物中的“活化石”是银杉;被称为中生代动物的“活化石”的是扬子鳄;中国鸽子树(琪桐)也是植物界的“活化石”。 八、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建立门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我国现已 建成许多保护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和保护珍稀动植物的白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能够保护许多物种和各种类型的生态系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三第二轮复习生物知识结构网络 第一单元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细胞中的化合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增殖、分化、癌变和衰老、生物膜系统和细胞工程) 1.1 化学元素与生物体的关系 最基本元素: C C、 H、 O、N、 大量元素P、 S、基本元素: C、 H、 O、 N K、Ca、 Mg 主要元素: C、H 、O、 N、 P、S 必需元素 微量元素Fe、 Mn 、 B、 Zn、Cu 、 Mo 等 化学元素 无害元素Al 、 Si 等 非必需元素 有害元素Pb、Hg 等 1.2 生物体中化学元素的组成特点 C、 H、 O、 N 四种元素含量最多 不同种生物体中化学元素的组成特点元素种类大体相同 元素含量差异很大 1.3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能找到 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和无机自然界中含量差异很大

1.4 细胞中的化合物一览表 化合物分类元素组成主要生理功能 ①组成细胞 ②维持细胞形态 ③运输物质 水④提供反应场所 ⑤参与化学反应 ⑥维持生物大分子功能 ⑦调节渗透压 ①构成化合物( Fe、 Mg ) 无机盐 ②组成细胞(如骨细胞) ③参与化学反应 ④维持细胞和内环境的渗透压)单糖①供能(淀粉、糖元、葡萄糖等) 糖类二糖 C、H、O ②组成核酸(核糖、脱氧核糖)多糖③细胞识别(糖蛋白) ④组成细胞壁(纤维素) 脂肪C、H、O ①供能(贮备能源) ②组成生物膜 脂质磷脂(类脂)C、H、O、N、P ③调节生殖和代谢(性激素、 Vit.D ) 固醇C、H、O ④保护和保温 ①组成细胞和生物体 蛋白质单纯蛋白(如胰岛素)C、H、O、N、S ②调节代谢(激素) 结合蛋白(如糖蛋白)( Fe、Cu 、P、Mo ??)③催化化学反应(酶) ④运输、免疫、识别等DNA ①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核酸C、H、O、N、P ②控制生物性状 RNA ③催化化学反应(RNA 类酶) 1.5 蛋白质的相关计算 设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个数m,构 成蛋白质的肽链条数为 n,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a, 蛋白质中的肽键个数为 x,蛋白 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y, 控制蛋白质的基因的最少碱基对数为r, 则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为x m n??????????????①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y ma18 x ????????????????② 或者y r a 18 x ????????????????③ 3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最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 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养料O2养料O2 外界环境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代谢废物、CO2淋巴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 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 - 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2-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 等离子有 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温度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酸碱度(PH值) 渗透压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 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 cl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 -占优势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 2- 、HPO4 等离子有 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三、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 突起神经纤维 轴突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河道治理方案】某堤防抢险工程充泥管袋施工方案

xx北岸堤防防汛抢险通道工程 XX标段 充泥管袋施工方案 xx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二○XX年XX月XX日

充泥管袋施工方案 一、充泥管袋施工进度计划 1.1、本标段充泥管袋位于K22+901~K23+930之间,中间通过xx排灌站长150米,施工总长度为879米,工程量21万立方米。 2、充泥管袋施工时间2012年4月20日至6月10日。 二、主要材料及质量要求 充泥管袋施工主要材料为袋布和充填砂,冲填砂采用自卸汽车(20T)从8km处采砂运至施工处,然后配合15kw的高压泵、泥浆泵进行冲灌管袋。本工程充泥管袋选用380g/m2聚丙烯裂膜丝编织布,各项指标见表一,要求充填砂中粘粒含量小于10%。 表一土工布技术指标 充泥管袋填料根据土工织物袋指标和《疏浚工程技术规范(JTJ319-99)》要求,并达到经济、高效、可行。

三、人力资源配置 3.1、人员配备 铺袋工15人,取砂工10人,充灌袋体工8人。 3.2、设备配备 500m3/h吸沙船一艘、400-1000m3运砂船2艘、泥浆泵机组4套及铺排船1艘。 四、充泥管袋制作 ①砂袋制作宽度根据设计断面确定,每只砂袋视大小不同设置多个充填袖口,正方型布置。 ②砂袋的拼接缝制必须与围堤轴线方向垂直,平行堤轴线方向的一条接缝设在袋体的一端,拼接强度必须满足设计要求,砂袋加工好后,折叠成形,堆放于阴凉干燥处,并注明尺寸及铺放位置。 五、充泥管袋施工工艺 (1)充泥管袋施工是本工程的关键工序,是确保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确保施工工期的重要工序。 (2)人工将袋体摊铺就位,作好固定和管口联接,启动15kw泥浆泵开始充填。充填过程中注意观察泥浆的流量、流向和流速,及时调整输送管口的方向,以免袋体受力不均而导致变形移位。 (3)当袋体逐步充满后,要十分注意对屏浆压力的控制,防止布袋破裂。 (4)每层袋体厚度控制在0.5~0.6m。如袋体一次充填不到理想厚度,采用二次充填。施工时还特别注意同一层袋体的厚度基本上保持一致,以便于下一层的施工和质量控制。 (5)加强充填过程中测量工作,依据图纸及施工情况,每层充填时均测放边线,保证坡比。

高中生物基础知识大全

高中新课标生物基础知识大全 第一单元细胞的分子组成与结构 1.蛋白质、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1)蛋白质主要由C、H、O、N 4 种元素组成,很多蛋白质还含有P、S 元素,有的也含有微 量的Fe、Cu、Mn、I、Zn 等元素。 (2)氨基酸结构通式的表示方法(右图): 结构特点是: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 羧基连接再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团。 (3)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叫做肽键。化学式表示为—NH—CO— 拓展: ①失去水分子数=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对于环肽来说,肽键数=氨基酸数) ②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量-失去水分子数×水的相对分子质量 ③一个肽链中至少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在肽链内部的R 基中可能也有氨基和羧基。 (4)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是:组成不同蛋白质的氨基酸数量不同,氨基酸形成肽链时,不同种类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蛋白质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基因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多样性。 (5)有些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结构成分,如结构蛋白;有些蛋白质具有催化作用,如胃蛋白酶;有些蛋白质具有运输载体的功能,如血红蛋白;有些蛋白质起信息传递作用,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如胰岛素;有些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如抗体。 (6)核酸的元素组成有C、H、O、N 和P。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7)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一个核苷酸是由一分子含氮的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的。 (8)DNA 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RNA 中的五碳糖是核糖;DNA 中含有的碱基是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和胸腺嘧啶,而RNA 中含有的碱基是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和尿嘧啶;DNA 中含有两条脱氧核苷酸链,而RNA 中只含有一条核糖核苷酸链。 (9)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核酸。 拓展: ①因为绝大多数生物均以DNA作为遗传物质,只有RNA 病毒以RNA 作为遗传物质,所以说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②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③DNA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RNA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④真核生物细胞中含有的RNA 不是遗传物质,DNA 是遗传物质。 ⑤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是DNA。 2.糖类、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10)组成糖类的化学元素有C、H、O。 (11)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核糖是核糖核苷酸的组成成分;脱氧核糖是脱氧核苷酸的组成成分。 (12)糖类的主要作用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13)植物细胞特有的单糖是果糖,特有的二糖是麦芽糖、蔗糖,特有的多糖是淀粉和纤维;动物细胞所特有的二糖是乳糖,特有的多糖是糖元。 (14)组成脂质的元素主要是C、H、O,有些脂质还含有P 和N。 (15)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此外还是一种很好的绝热体,分布在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还具有缓冲和减压的作用,可以保护内脏器官。磷脂作用是构成细胞膜和多种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 (16)固醇类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 (17)组成细胞膜的脂质有磷脂和胆固醇。 (18)因为等量的脂肪氧化分解比糖类释放的能量多,所以说脂肪是动物细胞中良好的储能物 3.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课程教学中,有一些重要知识点学生要记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生长素的发现知识点 1、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基部起作用; 2、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3、琼脂块有吸收、运输生长素的作用;

4、生长素的成分是吲哚乙酸; 5、向光性的原因: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 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生长素的合成知识点 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色氨酸生长素) 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又称极性运输; 运输方式:主动运输 分布:各器官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的分布在生长素旺盛部位。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知识点 1、生长素是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 2、作用: a、促进细胞的生长;(伸长) b、促进果实的发育(培养无籽番茄); c、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d、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

3、特点具有两重性: 高浓度促进生长,低浓度抑制生长;既可促进生长也可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生长素发挥的作用与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根〈芽〈茎)。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其他植物激素知识点 1、恶苗病是由赤霉素引起的,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 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详解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3、细胞外液的成分 a.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b.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c.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 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d.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 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4、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a.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 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吃冰棋淋会口渴;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b.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3H+ + HCO3- c.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 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5、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 ①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②营养不良 ③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6、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 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当尿液流经肾 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 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二、稳态 (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 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 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浅谈堤防工程防洪抢险技术

浅谈堤防工程防洪抢险技术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水利工程事业愈发显得重要,而堤防工程中 防洪技术在是水利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当今水利工程发展过程中,防洪抢险 技术对确保人民的生命安全及财产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堤防工程抢险 技术准备工作及堤防工程防洪抢险技术,以此提高水利工程技术。 关键词:堤防;防洪;抢险;技术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水利工程关乎人民群众的安危,关乎国家防洪事 业的发展。我国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堤防,不同的稳定处理机制 与分析模式,为堤防风险预防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堤防事业工程的好坏直接与人 们的切身利益相关联。但是由于防洪技术的不全面以及技术的适宜性不高,合理 的堤防施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堤防工程抢险技术工作 1、组织抢险准备 首先,抢险具有时间紧、任务急、技术性强、参与方众多等特点,这就需要 在平时健全抢险机构,在抢险工作开始前充分发挥组织、指挥、协调作用。指挥 部门要与水利、气象、交通、水文、物资供应、电讯等部门保持畅通的指挥沟通 网络,结合垂直领导和矩阵领导相结合的领导方式。其次,多方组织堤防抢险队伍。专业堤防抢险队伍是抢险的技术骨干力量,他们熟悉堤防的工程资料,能够 及时掌握汛期、分析险情,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抢险方案。群众堤防抢险队伍是抢 险救灾的基础性力量,力量覆盖面广。 2、抢险技术培训 堤防抢险技术培训,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媒体方式,针对不 同的人员有层次、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对于专业堤防抢险队伍的培训,要定 期举行,由堤防抢险方面的专家来组织培训,并进行实操训练和实战演习,提高 队伍抗洪抢险的实操能力;对于群众队伍,一般由人武部门和水利管理部门组织 抢险队长来参加培训,然后再由抢险队长各自向村民宣传和演练抢险技术。针对 堤防抢险指挥人员的培训,要重点向他们培训防汛责任制、水文气象、抢险方案 制定、防洪工程、抢险技术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确保他们在堤防抢险工作中制 定科学、有效的抢险决策,充分发挥指挥功能。 3、抢险物资准备 物资是堤防抢险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物质条件,须在险情发生前就有所 储备。当险情发生时,要能满足第一时间运输到灾情现场,如果运输不及时,会 严重贻误抢险工作时机,致使抢险工作陷入被动。如果物资供应及时,就会使抢 险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通讯设备准备 对用于险情的通讯联络设备要定期进行检修,包括有线电设施和无线电设施,组织相关的人员进行联络机制的培训,建立起话务值班制度,并与电信部门确立 呼号,保证堤防抢险工作期间紧急通讯信号的畅通无阻。 二、堤防工程防洪抢险技术 堤防抢险洪水可能出现各种情况,主要分析渗水、管涌、流土、滑坡、裂缝、坍塌、漫溢、防汛闸门漏水、失控、倒灌、堤围整体结构失稳等抢险技术。 1、堤防墙基渗漏水 在汛期高水位下,堤坝背水坡几坡脚附近出现土壤潮湿或发软并有水渗出的

精选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细胞的生存环境: 1、单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外液主要是血浆、淋巴、组织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完全不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等相对稳定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 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 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生物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大全

七年级上册 一、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维持生存。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还具有其他特征。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一节生物圈 一、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命及其环境的总和,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一个家。 二、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三、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一、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分两类:1、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2、生物因素。 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所有生物的生活都会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当环境中一个或几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三、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 四、探究实验的步骤: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和交流 五、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方法是:对照实验。 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如:蚯蚓松土。沙地植物防风固沙等。 三、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影响着生物的生存,生物在生存和发展中不断地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也在不断进化,适应环境。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第四节生态系统 一、定义: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 1、生物成分:消费者(主要指动物) 2、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等。 分解者(主要指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 构成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 三、食物链的定义: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称为食物链。

堤防抢险实用手册

堤防抢险实用技术 董哲仁主编 《堤防抢险实用技术》编委会 《堤防抢险实用技术》编写组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堤防抢险的前期工作 第二章堤身漏洞险情的判别和抢护 第三章堤基管涌险情的判别和抢护 第四章堤坡渗水险情的判别和抢护 第五章接触冲刷险情的判别和抢护 第六章漫溢险情的预测和抢护 第七章风浪险情的抢护 第八章堤防滑坡险情的判断和抢护 第九章崩岸险情的判断和抢护 第十章堤身裂缝险情的判别和抢护 第十一章跌窝险情的判别和抢护 第十二章堤防决口抢险 第十三章抢险工程的善后处理 第十四章堤防抢险实例 参考文献 前言 洪涝灾害是我国危害最大、造成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长江、黄河等七大江河的中下游及沿海平原地区,其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8%,这里有占全国40%的人口和35%的耕地,有占全国70%的工农业总产值;这里也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这些地区的洪涝灾害严重,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心腹之患。防御洪涝灾害,减少灾害损失,关系到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生态与环境的改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在防洪减灾方面成绩斐然。各主要江河基本形成了以水库、堤防、蓄滞洪区或分洪河道为主体的拦、排、滞、分相结合的防洪工程体系,防洪减灾效果明显。

尽管我们在防御洪涝灾害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了非凡成就,但由于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的原因,目前我国的江河和城市防洪能力还不能适应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因此,提高防洪减灾能力是我国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河道堤防是我国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江、黄河等七大江河的中下游地区,堤防是防御洪水的最后屏障。目前,我国建有各类堤防25万km,其中主要堤防6.57万km。我国现有的堤防有三大特点:一是堤基条件差。堤防傍河而建,堤线选择受到河势条件制约,基础大多为沙基,同时由于堤线过长,任务过重,绝大部分堤防未作基础处理。二是堤身建筑质量差。不少堤防是在原民堤的基础上,经历年逐渐加高培厚而成,往往质量不佳。三是堤后坑塘多。尤其是长江干堤和洞庭湖、鄱阳湖区,多年来普遍在堤后取土筑堤,使堤后坑塘密布,覆盖薄弱。因此,当遭遇洪水时,堤防经常发生管涌、滑坡、崩岸和漫溢等险情,严重者导致大堤溃决。在1998年长江大洪水时,仅长江中下游干堤就出现险情6100多处,高水位时每天出险300余处。 1998年的抗洪斗争,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全面胜利。汛后认真总结堤防抢险的先进经验,推广堤防抢险的先进技术,为今后抗洪抢险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是摆在水利科技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和科学技术部联合组织工作组,赴长江流域的湖北、湖南、江西和松嫩流域的黑龙江、吉林灾区考察。来自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河海大学、长江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湖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院等单位的16位从事科研、管理、设计、教学的专家,在现场综合考察的基础上,经过总结、研讨,编写了这本《堤防抢险实用技术》。本书也是“水利科技减灾系列丛书”之一。它的出版,旨在向基层干部群众和工程技术人员推广普及堤防抢险的先进实用技术,尤其是堤防抢险中采用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以期为今后的防洪抢险提供技术支撑。本书也可作为每年汛前的防汛培训教材。 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水利部建设与管理司和科学技术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组织了考察活动和书稿的编写工作,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对本书进行了审定。本书的编写出版工作,得到了湖北、江西等省水利厅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国家防汛总指挥部办公室编写的《防汛手册》及黄河水利委员会、湖北省水利厅、江西省水利厅、江苏省水利厅等单位编写的有关技术手册。在此也向上述单位和作者一并致谢。 由于编写时间紧迫,书中难免存在着许多不足乃至错误,敬请广大水利工作者给予批评指正。 编者 1999年2月1日于北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