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尺说课稿

比例尺说课稿
比例尺说课稿

《比例尺(2)》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4 单元第3 小节第2 课时。内容是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问题

2.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这部分内容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它可为学生架起一道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现实意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并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比例尺计算是本节课的基础,因此灵活地运用比例尺解决问题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其中,具体的运用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考虑,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是本节课的难点。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会运用比例尺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比例尺的探究过程,体验从实践中学习数学的方法,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

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说教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扫清学生认知上的思维障碍,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形像演示,激发兴趣

教师通过展示学生感兴趣且熟悉的地图和问题,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引起学生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再通过具体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相互转化的方法。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2.巧妙设疑,引导归纳教师通过设疑,指明观察方向,营造探究新知识的氛围,在引导学生归纳推理等方面充分发挥了其主导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的总结和归纳学习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三、说学法

课堂教学中,不是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学,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学会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会利用旧知归纳,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旧知识,为引入新知识作准备

重点回顾比例尺的计算方法

(二)、新课教学

1、通过前面的引导、设疑,呈现出如何计算从哈溪到华藏寺的实际距离。在这个过程中,我与学生共同合作完成,然后由学生自主合作完成第

1、第

2、第3题,并通过多媒体展示成果。

2、通过前面的学习,教师及时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估后决定是否出示拓展练习题。

这部分教学设计意图: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充分发挥了直观教学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学习习惯。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这种教学方

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突破难点,化解难点

2、关于难点的突破,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比例尺三种量转化过程中存在的联系。

(2)运用知识转化的规律,启发引导,层层深入促进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得新知识。

(3)根据知识的连接点,精心设计讨论内容,分散难点,促进知识的形成。

(三)总结全课,深化教学目标

结合课件,引导学生说出本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比例尺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五,说教学效果

在预想中,由于运用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激起图片,在课堂氛围上,学生应该能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对于课堂中所设计到的6 道练习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应该能全部独立或者合作解决。但在实际情况中,对教材内容挖掘不透、不深,在课堂上展示的习题不够典型,在题型的分类上华而不实的,较为肤浅,教学手段看着虽多,还达一到在关键处下刀的地步。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大为降低,教学预期较低。

总之,在本节课有展示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不足和失误,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认识比例尺》的教学设计第一学时

《认识比例尺》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认识比例尺(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P48-4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正确说明比例尺所表示的具体含义。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将数值比例尺 改成线段比例尺。 3.理解比例尺的书写特征。 教学重难点: 1.比例尺的意义 2.将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 3.弄清线段比例尺的具体含义 教学方法: 讲解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设疑: 游戏:我说长度,你画线段! 1、让学生画一段2cm长的线段, 2、让学生画一段5cm长的线段, 3、让学生画一段1m长的线段。 从而产生疑问:1m的长度怎么能画到作业本上呢?(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可以画成2cm、5cm…的线段。(师:这些就是我们把1m画到图上的长度如此把这个长度叫做图上距离,我们把1m叫做实际距离) 让学生求出自己画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这些比,就是把1m画到图上的比例尺) 二、揭示课题 认识比例尺(出示课件) 三、全面认识解比例 1、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根据刚才的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比例尺: 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就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课件演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比例尺

2.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你知道这些比例尺是代表的意思吗?(图上1cm代表实际的…cm) 指名说说. 3.介绍怎么求比例尺(课件出示例题) 4. 强调比例尺的特点: 请同学观察这些比例尺你能发现什么? (小组讨论汇报,教师课件演示) a.比例尺是一个比,不应带有计量单位。 b.比例尺的前项一般应化简成“1”。 思考:对“一般”怎么理解?点名回答(通常,大多数,还有特殊情况)也就是说还有其他的情况.( 出示课件.) 5、介绍扩大、缩小比例尺。 (1)说比例尺2:1的含义 (2)判断与前面比例尺的不同之处(扩大与缩小) (3)什么时候用到放大或缩小的比例尺? 6、比例尺的分类和互化。 (1)、课件出示一幅比例尺为1:10000000的中国地图。介绍:像这样的比例尺是一个比的形式,并且前项后项都是数值,我们把它叫做数值比例尺。,也能把它写成分数的形式。 (2)、课件出示一幅江西省地图。介绍线段比例尺。 (3)、将线段比例尺化成数值比例尺。(先说说线段比例尺的含义,再独立完成。) 四、巩固练习 1、判断题 (1)比例尺的前项一定是1。() (2)小虎在绘制学校操场平面图时,用20厘米的线段表示地面上40米的距离,这幅图的比例尺为1:2。() (3)一个零件的设计图纸所用的比例尺是1:1,说明了该零件的实际长度与图上是一样的。() (4)比例尺是实际距离与图上距离的比。() 2、课本53页练习八第1、2、3小题. 五、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六、板书

《认识比例尺》说课稿

《认识比例尺》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小学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三小节第一课时。内容包括比例尺的认识和例1及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资源开发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单元教材分析 比例尺是第三单元《比例》中的一部分,该单元属于数与代数中的一部分,是比和比例中的重点内容。本单元体现比例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其中第三小节安排了“比例的应用”,其中就包括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体会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单元还渗透了函数思想。 本单元中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是渗透函数思想的重要内容。 2、知识的立体式整合 本部分知识是学生在六年级上册又学习比和比的基本性质,六年级下册学习比例、正反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基础上更深入的学习,为第三学段函数的学习打下基础。小学阶段的学习体现了由简到繁、由浅到深的学习理念。 3、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学习比例尺,能读懂地图或示意图上的比例尺,并能利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比如:两地间的实际距离,按照比例放大或缩小图片等。 4、本课主要学习两个内容 (1)通过主题图教学比例尺的认识。首先给出比例尺的概念,再结合两幅地图介绍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教学时,可由绘制地图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引出比例尺,并结合地图使学生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理解比例尺的含义。然后,教材通过一张机器零件放大的图纸,让学生认识把实际距离放大的比例尺如何表示。让学生找出教材呈现的图纸的比例尺,说一说它表示的意义,体会比例尺前项比后项大时,表示放大。 (2)例1是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教学时,引导学生学习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的方法,使学生明确比例尺是一个比,不带单位名称。

比例尺的认识课件

比例尺的认识课件 比例的认识(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6页《比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2.在比的知识基础上引出比例的意义,结合实例,培养学生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教学方法】引导法。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是比? (1)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300千米,写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并化简。 (2)小明身高1.2米,小张身高1.4米,写出小明与小张身高的比。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 :16 1/3 :2/54.5 :2.7 10 :6 二、探索新知 1.用ppt课件出示课本情境图。 (1)观察课本情境图。(不出现相片长、宽数据) ①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②图中图片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你知道这些图片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3)这些图片的长和宽的比值各是多少? A.6 ∶4= B.3∶2= C.3∶8 = D.12∶8= E.12∶2= (4)怎样的两张图片像?怎样的两张图片不像? ①D和A两张图片,长与长、宽与宽的比值相等,12∶6=8∶4,所以就像。②A长与宽的比是6∶4,B长与宽的比是3∶2,6∶4=3∶2,所以就也像。 2.认一认。 图D和图A两张图片,长与长、宽与宽的比值相等,图A和图B 两张图片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板书:12∶6=8∶4 6∶4=3∶2 (5)什么是比例? 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