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播学复习

教育传播学复习
教育传播学复习

第一章绪论

一、传播

1.概念:传播是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本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情感,以达到相互了解和影响的过程。(功能)世界处处充满了传播现象,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传播活动,生命不息,传播不止。(普遍性)

2.注意点:①传播一般是在两个以上的若干人中进行。

②传播是一个过程。

③传播是一种互动。

④传播必带信息、必经通道。

⑤传播以符号、信号为中介。

⑥传播可以通过语言、文字、音乐等手段传递。

⑦传播的目的在于分享信息、互相影响。

⑧广义的传播还包括:自然、机器、动物传播等。

3.构成要素:①信息——传播行为的内容。②流动——传播行为的方式。因此,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二、传播的类型

(1)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

(2)组织传播: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3)大众传播:传播者通过专门编制的内容,通过媒体,对广大受众进行信息交流的活动

(4)教育传播:是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5)人的内在传播:是在人体内部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人的思维活动,是人脑对感性知觉和表象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概念和推理,形成思想的过程

三、传播的功能

1、拉斯韦尔的传播功能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①监视环境(认识世界的功能)②应付环境(改造世界的功能)③传递遗产(教育功能)

2.施拉姆的传播功能说: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

3.一般来说,传播的功能是:沟通(通过传播,可以使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沟通信息,使之互相了解)、协调(通过传播,可以协调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教育、娱乐

四、教育传播

1.概念: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

2.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异同点:

相同点:两者都是人的传播活动,都是以信息传递为核心。

不同点:a.大众传播的目的,主要是通报消息、提供娱乐、宣传教育。教育传播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合格公民,造就优秀人才。

b.大众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成年人为主体的一般大众。教育的传播对象,主要是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

c.大众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的编辑、记着和节目的制作者。教育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教师、教育管理者、教材编制者。

d.大众传播主要是一种间接的传播,是作者通过媒体向广大公众进行传播。教育传播既可以是通过媒体的间接的传播,又可以是面对面的直接传播。

e.大众传播中的反馈过程,一般迂回缓慢,具有更多的单向传播特点。教育传播能较快的收到反馈信息,具有更多的双向交流特点。

f.在大众传播中,信息的选择,有很大的随意性。教育传播中,信息的选择,有严格的规定性,要求高度的科学性。

教育传播的基本特点:①明确的目的性②内容的严格规定性③受者的特定性④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

3.教育传播的构成要素

教育传播是一个系统,任何系统都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

二要素说:教育者、受教育者。

三要素说:教育者、受教育者、教材。

四要素说: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本书采用四要素说)

任何一个都是必不可少的,环境是外部条件,效果是系统的产物

五要素说: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教育效果。

六要素说: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教育效果、教育环境。

要素之间的关系:

师生关系

人机关系

4.教育传播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

口语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网络传播阶段

5.互联网引发的教育传播变革:

a.教育传播观念的变革:教育传播观念的变革从主要满足教育者需要走向满足学习者需要的教育传播观念。

b.教育传播要素的变革:教育者——有把关人变成引导者;教育信息——由模拟信息变成数字信息;教育媒体——由单向交流变成双向、多向的交流媒体;受教育者——由被动变成主动。

c.教育传播方式的变革:由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变成多对多的网络传播方式。

6.教育传播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

教育传播学的性质:

①是交叉学科中的边缘学科。它是教育学和传播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产物②它属于

社会科学。它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也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③是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揭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

对象:教育传播现象及其规律,是整个传播系统和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全过程。

7.教育传播学和视听教育学、电化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的异同点:

区别点:①视听教育学以教育媒体为核心,电化教育以现代教育媒体为核心,教育传播学没有核心,同等对待教育系统中所要的组成要素。②教育传播是从整体(所有教育资源)出发,来探索新的教育方式,以达到优化的教育效果。视听教育学和电化教育学是从局部(教育媒体或现代教育媒体)出发,来探索新的教育方式,以达到优化的教育效果。

③教育传播学主要研究“是什么”、“为什么”,而教育技术学主要研究“做什么”、“怎么做”。

相同点:①它们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在探索新的教育方式,都是为了改进教育,实现教育过程的优化。②它们在研究中,都很重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

第二章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一、传播过程

1.教育传播过程:在教育传播中,当教育信息通过教育媒体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进行传递时,则产生了动态的过程,这就是教育传播过程。

2.教育传播过程构成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编码、译码、噪声、反馈、效果编码过程包括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

3.编码:把信息转换为符号叫信源编码,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信道编码。

4.译码:译码过程包括信道译码和信宿译码,把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符号叫信道译码。把符号转换为信息意义的过程叫信宿译码。

5.噪声:在传播过程中,除了传播有目的的信息外,还会出现各种干扰信号,这种干扰信号被称为噪声

6.效果:传播在受教育者身上引起的变化,称为传播效果。

7.反馈:将传播效果传递给传播者的过程称之为反馈。

8.阶段:确定教育传播信息阶段、选择教育传播媒体阶段、通道传送阶段、接收与解释阶段、评价与反馈阶段、调整再传送阶段

二、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1、教学信息的设计:①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1)分析内容,找出知识点。2)组织内容,安排顺序。

②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1)先行组织者策略:提出先行组织者——逐步分化——综合贯通2)五段教学策略: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

3)▲九段教学策略(加涅):引起注意→告知学生目标→刺激回忆前提性的学习→ 呈现侧记材料→提供学习指导→引出作业→提供作业正确性的反馈→评价作业→促进保持和迁移

2、受教育者特征的分析:①一般特征分析;②学习风格分析;③初始能力分析。

3、教学媒体的设计:①真实性情境②意境性情境③示范性情境④原理性情境⑤探究性情境

4、教师与学生活动的设计:①问题/项目的设计:问题重要性。②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支架式、抛锚式、随机进入式。③协作学习策略的设计:竞争、辩论、伙伴、设计、问题解决、角色扮演。④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信息海洋的导航者、情境观察的引导者、问题的设计者、协作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辅导者。

三、教育传播模式

1.模式: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结构性模式:用来描述某种事物或现象;

功能性模式:对事物发展过程、因素与结构的相互变动、作用的一种总体性把握。

2.教育传播模式:它是对教育传播现象的概括和简明表述,是对教育传播过程的各要素的构成方式与关系的简化形式,它反映了教育传播现象的主要的、本质的特征。

原则:a.科学性科学性是指构建教育传播模式所依据的理论是正确的,必须科学的反映教育传播的规律,揭示教育传播各要素的关系。

b.现实性模式要来源于现实,对现实的归纳,不是完全凭空想象出来的,要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反映现实情况。

c.简明性模式是对现实的一种简化形式,要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而不是面面俱到。

d.操作性构建的模式应思路清晰,符合逻辑,所需的条件应容易实现

e.创见性新的模式要比原有的模式更能反映现实,发现事物的新的联系;好的模式不仅要反映现实,而且要高于现实,体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亚里士多德模式:演讲者为了取得不同的效果,要在不同的场合、为不同的听众构思其演讲的内容。

评价:最适合用于公众演说这类传播过程,虽然列举出了传播的要素,但是对传播过程没有明确说明。

4.拉斯韦尔模式:用文字形式阐述的线性传播过程模式:这便是著名的“5W”模式。“5W”模式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影响极为深远。“5W”模式是: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评价:它率先开创了传播学模式研究方法的先河。但这一模式过于简单,具有以下明显缺陷:首先,它忽略了反馈的要素,它是一种单向的传播模式;其次,没有重视“为什么”或动机的研究问题;最后,重视传播者的地位,忽视、甚至剥夺了受传者的“主体参与”的地位。

5.香农-韦弗模式

该模式中,信息源从许多可能的信息中确定要传播的讯息,发射器将讯息转换成适合于通道使用的信号形式。通道即将信号从发射器传递到接收器的媒体。接收器的任务是将信号转换为讯息,并发送到传播目的地即信宿。信宿是讯息所要到达的人或事。

评价:该传播模式系统地考虑了“信息”与“信号”之间的转换关系,运用数学模式测量信息

演讲者演讲内容听者效果

场合

量、信号与通道容量。同时还分析了传播中不可避免的障碍因素——噪音的问题,唯一的不足是它将传播描述成一种直线的单向传播过程

6.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循环模式是施拉姆在奥斯古德的基础上提出的。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提出了这个新的过程模式。这一模式突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循环性。这就内含了这样一种观点:信息会产生反馈,并为传播双方所共享。另外,它对以前单向直线模式的另一个突破是:更强调传受双方的相互转化。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直线单向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

评价: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相互连接性和交织性,已经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但是,它未能区分传受双方的地位差别,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传授双方的地位很少是完全平等的。其次,这个模式虽然能够较好地体现人际传播尤其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对大众传播过程却不能适用。同时,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平等的关系中,与社会传播的现实情况不符合

7.德弗勒的互动传播模式

又称大众传播双循环模式。50年代后期由美国社会学家M.L.德弗勒提出。在闭路循环传播系统中,受传者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送者,噪音可以出现于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此模式突出双向性,被认为是描绘大众传播过程的一个比较完整的模式

评价:模式的优点是:它克服了单项直线模式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环节和渠道,使传播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拓展了噪音的概念。显示了传者与受者含义不一致的原因,就是噪音的干扰。该模式的缺点:对大众传播过程要素的众多性和复杂性反映不够,有简单化倾向。对人类传播的新媒介和新技术未能足够重视。

8.贝罗的S-M-C-R模式

这一模式把传播过程分解为四个基本要素:信源、信息、通道和受传者。贝罗模式也叫SMCR模式,S代表信息源source,M代表信息message,C代表通道channel,R代表接受者receiver。贝罗模式明确而形象地说明了影响信息源、接受者和信息实现其传播功能的条件

评价:原本是一般传播的模式,由于其揭示了教育传播的规律,后来被人们认同为教育传播模式。这个模式的出现,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物”引向人,从信源引向受传者,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然而,由于该模式是单向和线性的,缺少一定的反馈环节,仍然有所不足

9.加涅的学习信息流程结构模式

人类的所有学习过程都是通过内在的一系列心里操作,对外来信息或已存在人类记忆中的信息进行不断的加工而完成的。

评价:充分分析了信息在人脑中的加工处理和储存强化的过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人的信息加工的机制与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而至今尚未被人们彻底弄清的过程,加涅的传播理论仍有一定的片面性

四、教育传播学的基本模式

教师根据某种需要,选择教育信息和教育媒体,并通过媒体将教育信息传输给学生,学生主动地接受通过教育媒体传来的信息并进行反馈,教师根据反馈信息进一步调整教育信息与媒体,达到优化传播过程、提高传播效果的目的。

典型模式:(1)师生面对面教学传播模式(2)远程教学传播模式(3)个人自主利用媒体自学的教育传播模式(4)协作互动传播模式

网络教育传播模式:(1)基于网络的课堂讲授型的(2)基于网络的个别辅导的(3

)基于网教育环境 教育者 教育信息 教育媒体 受教育者 反馈

络的讨论式(4)基于网络的探究式(5)基于网络的专题网站式

第三章教育传播信息和符号

一、信息

1.信息的含义:(1)指消息、知识和情况(2)是减少或消除某种情况不确定性的东西(3)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和规律的表征

2.信息的特征:①信息是一种可以共享的资源。②信息具有知识的秉性。③信息可以传输和存储。④信息可以提取和加工变换

3.信息的产生:(1)信息是在物质相互作用中产生的(2)相互作用的方式:物质直接作用方式、物质场的作用方式、发射与接收方式(3)作用的痕迹——信息

4.信息的形态:(1)信息体:自然物信息体、机器信息体、人类信息体

(2)信源物作用于不同类型的信息体,呈现出信息的集中不同形态:自然信息、机器信息、人类感知信息、人类思维信息

5.育信息的概念(P63)①信息:自然信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方式与变化的信息)、社会信息(人类社会中的人们之间传递与交流的信息)。②狭义教育信息:教育内容(知识、技能、思想、观念)。③广义教育信息:包括与传递教育内容有关的其他所有信息。

6.教育信息的特征(P64-P65):科学性(教育信息是已为前人所提取、处理并转化为人的科学认识的一部分)、目的性(教育活动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活动)、系统性(教育信息是经过专家精心编制的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知识体系)、共享性(不同于某些社会信息,不存在保密性与限制性,可以为人类广泛地共享)、多样性(教育信息蕴藏在各种载体中)

7.教育信息的主要来源:教师、客观事物、教学信息体

二、符号

1.符号的含义:符号是人类传播活动的要素,符号代表事物,它能脱离参加传播活动的双

方而独立存在。

2.分类:

3.本质:(1)符号代表事物(2)符号的意义来自经验(3)符号的意义因环境而异,因时

间而异(4)符号具有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

4.教育传播中的语言符号及其作用:(1)教科书(文字教材)中的语言符号。(2)

教师语言-教学语言、提问与讨论语、评论语。(3)校园广播语。

5.语言符号在教育传播中运用的原则:(1)目的性;(2)针对性;(3)强化性;(4)调整性;(5)

整体性

6.非语言符号的类型:

动态的视觉非语言符号:包括体语、运动画面、人际距离

静态的视觉非语言符号:象征符号、实义符号、环境、静态、图片

听觉性非语言符号:(1)类语言①声音要素:音调、音量、音素、音质②功能性发声:哭、笑、哼、哈、呻吟、口头语

(2)其他声音符号①自然界;②动物;③火车、轮船;④上下课铃声;⑤人的脚步声;

⑥音乐

7.非语言符号的功能:(1)传播态度与情绪、(2)补充与强化语词、(3)代替词语

8.特性:(1)普遍性(广泛存在与人类传播活动);(2)形象性;(3)多维性(可以在同一时空内同时刺激人的多种感官);(4)整体性(是一个综合的、整体性的符号系统)

9.非语言符号在教育传播的应用:

(1)教师的非语言符号:象征性、说明性、表露性、体调性非语言符号、空间的非语言符号、类语言符号、副体态语言

(2)教材的非语言符号:标本、模型与演示实验;插图、挂图与简画;电子教材中的非语言符号

(3)教育传播环境

10.教育传播中非语言符号的运用原则:辅助性(非语言符号在教育传播中只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不能喧宾夺主,只能少而精)、准确性(在教育传播中,非语言符号的价值就体现在能准确的表达出确定的意义)、适宜性(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情境等选择不同的非语言符号)、稳定性(教育传播中的一些基本非语言行为应当是相对稳定的)、情感性(非语言符号在沟通师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方面确实有明显的独特之处,因此在教育传播中应发挥它的长处)

第四章教育传播通道和媒体

一、传播通道

1.传播通道的含义:传播过程中信息传递的途径。

构成要素:编码(把信息转化为符号叫信源编码;把符号转化为信号叫信道编码)、译码(把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符号叫信道译码;将符号转换为信息意义的过程为信宿译码)、信道(是信号传送的渠道)

2.教育传播通道:是教育信息传递的途径。

构成:(1)学生-教师通道;(2)学生-媒体通道;(3)学生-实际事物通道;(4)学生-家庭通道;(5)学生-学生通道

3.教育传播通道中的干扰:(1)来自信源的干扰:信源混乱、质量不高;三人成虎、谣言

等。(2)来自编码的干扰:用词不当、用语含混等。(2)来自信道的干扰:线路不佳;设备不良;环境不好;(3)来自译码的干扰:如学生有生理缺陷或知识、经验有局限

4.如何保持教育传播通道的通畅:(1)让校园充满信息(2)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3)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5.教育传播媒体:媒体用于储存与传递以教学目的的信息;媒体用于教学活动

类型:(1)按教学发展的先后分类:传统教学媒体、现代教学媒体;(2)按教学媒体的印刷与否分类:印刷媒体、非印刷媒体;(3)按感官分类:听觉型、视觉型、视听型、相互作用型;(4)按教学媒体的物理性质分类:光学投影、电声教学、电视教学、计算机教学;(5)按技术特点分类:数字教学媒体、非数字教学媒体。

6.麦克卢汉的媒体观:(1)媒体是人体的延伸(2)媒体就是信息;(3)媒体有冷热之分

(冷媒体:对象参与度大的媒体,如电视电影,因为他需要受传者很大程度想象力参与;

热媒体:对象参与度小的媒体,如报纸、书籍、广播)(4)媒体是导致社会变动最强大动力

评价:有许多合理的部分,也有不足之处。他强调媒体本身的重要性,他的看法对研究和认识媒体有积极意义;但过于强调媒体作用,从而使自己走进了“技术决定论”的队伍。

他的冷热媒体理论是缺乏科学性的、

7.戴尔“经验之塔”的基本观点:①塔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升,越抽象。②教育、

教学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到抽象。③教育、教学不能止于具体经验,而要向抽象和普遍发展,要形成概念。④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学媒体,可以使得学习更为具体、从而造成更好的抽象。⑤位于塔中层的视听媒体,起到桥梁的作用。⑥应该不应该把直接经验过分看重?从具体情况出发。

8.教育传播媒体的一般功能:传递信息(呈现刺激、提供信息是教学媒体最基本的功能)、

存储信息(各种教学媒体都有此功能)、控制学习(各种教学媒体都有要求学生做出反应的功能,也都有控制学习环境的功能,但在控制的程度方面有所不同)。

9.教育传播媒体的一般作用:给教学提供具体的经验、使学生思维活动正确、改善学生行

为态度、优化教学、教育过程。

10.教育传播媒体的特性:(1)呈现力:媒体呈现事物信息的能力(2)重现力:对信息的重

现能力;(3)传送能力:媒体把新系统是传送到接受者的空间范围;(4)可控性:使用者对媒体操纵控制的难易程度;(5)参与性:利用媒体开展教学活动时,学习者参与活动的机会。

11.不同教育传播媒体的特点:

(1)印刷媒体的特点:可大量复制、可反复阅读、使用方便、价格便宜、要求读者有一定的阅读能力;

(2)电子视觉媒体:能使学生观察静止状态下扩大了的图像、能将某些实物、标本、实验放大显示、排列和数量可以调整,比较灵活

(3)听觉媒体:能够录取,可根据需要重放、能将声音放大,扩大教育面、传递信息迅速、方便失明,阅读有障碍的人、携带方便、听觉材料的表述顺序基本是固定

(4)视听觉:形象生动、有速报性,同时性,广泛性、受时间限制、操作比较复杂,价格较高

(5)综合媒体:综合上述,提高教学效率

12.教育传播媒体的选择利用:

施拉姆的九个原则:我们(1)可以使用任何媒体学习;(2)向经验学习,媒体派不上用场;(3)会从媒体或直接经验中不自觉地学习(4)没有一种人人适用、处处适用的“全能媒体”(5)有一种或一组媒体直接经验对某种教学工作来说,会比别的媒体更有效;

(6)教课包括先后顺序,需多种媒体来配合(7)混合使用媒体比只用一种好(8)混合使用媒体来配合教学工作(9)将媒体与教学次序做最适当的配合

第五章教育传播中的教师和学生

1.把关人: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搜集、处理、加工与传递信息,被称为把关人;信息

传递线路上有权决定让哪些信息通过的人;教师是教育信息的主要把关人

2.教师传播行为:在教育传播过程中,教师的基本传播行为包括教育信息的收集、加工与

传递。

教师的传播行为:1、教育信息的收集:①明确目标和内容;②选择信息源;③考虑收集方法:文献/访谈/测验/仪器;

2、教育信息的加工:①去粗取精、去伪成真,选择性整理;②变无序为有序,有序

化加工;③转换与再组织,优化编码;

3、教育信息的传递:①传递的信息要有针对性。②传递的信息应该是完备的。③要

注意信息的时效。④要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⑤要注意克服信息传递中的干扰

3.学生的传播行为:学生的传播行为主要表现为接受传播信号、进行译码、输出与反馈信息

4.教师的传播心理:主要指教育传播中教师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能力、教师威信

5.教师威信:指通过教师一贯的言行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受到学生尊敬和信赖。

6.选择性理解:(1)根据经验来接受传播内容(2)接受合乎于自身信念的传播内容,排斥

或歪曲与观念相反的内容(3)喜欢接受容易理解的内容;(4)优先接受能帮助自己解决困难的内容

7.遵从性心理:指个体在传播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一个群体的真实的或臆想的压力,而

在知觉、行为或观点上所发生的与群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变化。

8.教育传播中教师、学生扮演的角色

教师:是教育信息的主要“把关人”,在教育传播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传播,主要由教师决定;是教育信息的发送者。

学生:是教育信息的接收者,选择与接收教育信息,对收到的信息进行译码;是反馈信息的发送者,对教育信息进行译码和处理后,发送反馈信息以帮助教育传播者调控教育传播过程。

9.合格教师需要具备的素质:热爱教育传播事业、具有比较渊博的知识、掌握教育传播技

术、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10.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能、和思想品德素质要求:

生理:要求学生的感官器官发育要正常;

心理:应该积极地、主动地去接收与加工信息

知能:具有社会经验、基础知识、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遵纪守法,养成良好的组织性,纪律性、尊敬师长,热爱团结同学。

11.影响教师和学生传播行为的因素:

影响教师的:(1)政治法律因素,教师传播行为受到所处社会的政治制度的约束,法律是现代社会影响与制约人们行为的一种有效的规范体系,教师的教育传播行为也必须遵守法律;(2)社会文化因素,教师的教育传播行为受到所处社会的价值标准的影响;(3)其他因素:信息价值、组织因素(所在学校的办学方向等)、受传者因素、技术因素、传播者个人因素

学生:(1)社会文化(2)知识(3)心理(4)其他

12.影响教师和学生传播行为的心理因素:

教师:(1)动机与兴趣动机是推动教师进行教育传播活动的原因,兴趣是激励教师从事教育传播更积极更活跃的因素

(2)情绪和情感是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体验过程。

教育传播学复习提纲

传播学概念: 传播学是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逐渐形成,我国大陆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逐步引进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总体上传播学所包含的研究范围极其广泛,除大众传媒外,本书中所介绍的内向传播、人际传播、小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等,都属于传播研究的领域,因此对传播的概念理解应当更宽泛一些。传播学研究具有跨学科性质,包括了不同的研究立场、角度和方法。 四大定义人和主要贡献: 1.亚里士多德的演讲模式 2.拉斯维尔的5W模式 3.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4.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演讲模式: 核心:说服 演讲者-演讲稿-听众 场合 5W模式: 传播者-传播内容-渠道媒介-受众-效果 Who what which whom what effect 数学模式: 信源、讯息、发射器、信号、噪音、接收到的信号、接收器、讯息、信宿 循环模式: 编码者、解释者、译码者——译码者、解释者、编码者 传播双方要放在同一完全平等的关系,不能区分传授双方的区别。不适用于大众传播,双方要在共同意义空间,才能有交流的可能。 自我概念的形成: 1.内在刺激和外在刺激 2.接收 3.处理①记忆②检索③排序④吸收 4.传递 5.反馈 6.干扰 “镜中我”:有三个阶段或三重含义构成 1.我们所想象的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这时感觉阶段,是我们设想的他人感觉 2.我们所想象的别人对我们这种形象的评价,这是解释或定义阶段,即我们想象的他人的判断 3.由上述想象中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这是自我反映的阶段 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自我意识也就是通过“我看人看我”的方式形成。 “约哈里窗户” 四个区域:1.开放区域2.隐秘区域3.盲目区域4.未知区域 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是一个宽阔的视野,而不是一种特殊的理论。他认为人类传播通过符号及其意义的交流产生,因此,可以通过认识个体如何赋予他们与他人之间交流的符号信息以意义来理解人类行为。

教育传播学复习提纲

第1章绪论 (2) 一、传播的含义 (2) 二、人际传播 (2) 三、组织传播 (2) 四、教育传播 (2) 五、教育传播的概念 (3) 六、教育传播的构成要素 (3) 七、互联网引发的教育传播变革 (3) 第2章教育传播过程与模式 (4) 一、编码和译码 (4) 二、教育传播过程的阶段 (4) 三、拉斯韦尔模式(5W模式) (5) 四、香农—韦弗模式 (5) 五、师生面对面传播模式 (6) 第3章教育传播符号 (6) 一、符号的本质 (6) 二、非语言符号的功能 (6) 三、信息的本质 (7) 四、教育信息的主要来源:★教师:★客观事物:直接接触、感知 ★教学信息体:载有事物信息的物质载体 (7) 五、语言符号在教育传播中运用的原则:★要有明确的教育教学目的;★要有 针对性;★要有适当的强化;★要进行不断的调整;★要有整体性; (7) 第4章教育传播通道与媒体 (7) 一、教育传播通道的含义及其要素 (7) 二、教育传播通道的含义及其特点 (8) 三、教育传播通道的类型 (8) 四、教育传播通道中的干扰 (8) 五、媒体与教育传播媒体 (9) 六、简述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 (9) 七、教育传播媒体的一般功能和作用 (10) 第5章教育传播中的教师和学生 (10) 一、教育传播中教师的任务 (10) 二、教育差不多中教师的传播行为 (10) 三、教师的素质要求 (10) 四、教育传播中学生的任务 (11) 第6章教育传播环境 (11) 一、教育传播环境的概念 (11) 二、对教育传播影响较直接的环境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三、网络传播环境 (12) 四、教育传播环境对教师的作用 (12) 五、教育传播环境对学生的作用 (12) 六、实现教育传播环境的优化的途径: (13) 第7章教育传播效果 (13) 一、教育传播效果的表征 (13)

教育传播学复习资料

08-09-1 教育传播学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传播、教育传播、大众传播、符号、系统、传播学、信息资源、把关人、模式、人际传播、媒介、受传者、群体传播、教学媒体、文化、信息、意义、网络传播、教育媒介、教学系统、受传者、组织传播、传播效果、群体、传播者、编码、受传者、语言符号、解码、反馈、讯息、受众、人际传播.非语言符号.组织传播 二、填空、选择 1.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的阶段。 2.传播学研究目的的三个层次。 3.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的五个传播要素。拉斯韦尔传播三功能说指的功能、拉斯韦尔的5w模式忽略了传播过程中要素 4.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5.传播模式具有的功能。 6.传播效果的类型及含义。 7.“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观点的提出者。 8.“把关人”概念是由___________提出的,教育传播中的主要把关人。 9.教育信息具有的特性。 10.卢因对传播学的贡献 11.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 12.首先提出:“地球村”概念的是 13.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阶段 14.传播学传播中的四要素模式中的四个要素。 15.信息包括的层次。 16.教育传播媒体具有的特性。 17.教育传播中教育传播心理主要包括的方面。 18.教育传播学研究的主要特点 19.传播学研究调查问卷设计的原则、传播调查问卷由等内容组成。 20. 从整体上看教育传播的主要功能 21.赖特的传播四功能 22.教育传播效果具有的主要特性。 23.设计和布置教室环境的基本原则是 24.教育传播环境具有的基本功能 25师生互动制具有的特点 26.根据教师的性格特征分,教师的类型 27.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的功能概括为 28.教育信息具有的五个特性。 29.传播学学科具有的5大特点。 30.优化传播效果的五个环节 31.教育传播媒体具有的特性。 32.教育传播经历了的四个阶段。 33. 媒介既讯息是____________的论点。 34.传播学诞生于的国家。 35.提出传播具有一般社会功能的传播学奠基人是

教育传播学试题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教育传播学试题一 1.教育传播进入电子传播阶段是在 A.19世纪40年代以后B.19世纪70年代末以后 C.19世纪末以后D.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 2.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被称为()A.自我传播B.人际传播C.群体传播D.组织传播 3.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A.双向沟通B.多向传递C.单向流动D.循环往复 4.被誉为“语言学之父”的是()A.皮尔士B.索绪尔C.怀特D.连尼科夫 5.拉斯韦尔的“5W”模式最初是() A.文字模式B.图像模式C.数字模式D.表格模式 6.提出“S-M-C-R”传播过程模式的学者是() A.贝罗B.拉斯韦尔C.施拉姆D.德福勒 7.传播过程中,在接收端将信号转换为符号叫做()A.信源编码B.信道编码C.信道译码D.信宿译码 8.关于符号叙述正确的是()A.符号是可以发射的B.符号是具有物理性的 C.符号是信号的信号D.符号是具体的 9.聋哑人使用的手势语属于()A.象征性动作B.解说性动作 C.调节性动作D.适应性动作 10.信息在传递中会损耗、变形的教育传播系统结构是()A.开环结构B.闭环结构C.二步结构D.交叉结构 11.微笑不但表现在脸面上,还表现在眼睛上和全身肌肉的放松上,这是非语言符号的A.重要性B.普遍性C.多维性D.整体性 12.从说服传播的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A.信源的可信性B.内容的说服力 C.传播对象的自身属性D.媒介的权威性 13.“老张的画很值钱”这一话语对于语言的误用在于()A.个人经验的影响B.两极化的影响 C.语言内涵的影响D.事实推论的混淆 14.信息论的创始人是()A.香农B.韦弗C.维纳D.皮尔士 15.内涵意义是()A.表示符号与事物间的代表性关系B.往往带有情感上的爱憎 C.是客观性的D.是字典上所表述的含义 16.计算机媒体属于()

教育传播学期末复习总结

教育传播学复习 名词解释简答题问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 1.什么是传播 传播是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情感,以达到互相了解和影响的过程。 传播是人类为了一定的目的,使用各种符号、信号和媒体进行交流的活动。 2.什么是教育传播 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踏实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3.教育传播环境 教育传播环境是指围绕教育传播活动四周的一切事物,是教育传播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外部条件的总和 4.大众传播 传播者专门编制的内容,通过媒体,对广大受众进行信息交流的活动 5.符号 符号是人类传播活动的要素,符号代表事物,它能脱离参加传播活动的双方而独立存在。符号是负载或传递信息的基元,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及代码系统,如声音、图形、姿态、表情等。 6.子弹论 传播有特别强大的作用,传播就象枪弹,受播者就象靶子,传播就象打靶

一样,只要传播,受播者就会应声倒下。 7.把关人 把关人就是信息传递线路上有权决定让哪些信息通过的人。把关人控制着信息的流量、流向,影响着对信息的理解。教师作为教育传播者,是教育信息的主要把关人。 8.教育传播中教师的性格特点分哪几类 【1】理智型教师:特征是爱好读书,喜欢独立思考。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能正确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意志型教师:特征是工作的精确性和组织能力强。趋向于预先规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讲课紧凑,系统性强,但往往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情感型教师:特征是与学生联系密切,能对后进生顺利地开展工作。易受学生情绪影响,易于冲动,缺乏自信。 【4】组织型教师:真正的多面手,能把各方面的才能融于一身,如注意力的合理分配,有预见性以及创造性的工作态度。喜欢想象和形容,富于感染。 9.拉斯韦尔模式五W模式 【1】控制分析:研究谁,也就是传播者,进而探讨传播行为的原动力 【2】内容分析:研究说什么(信息内容)以及怎样说的问题 【3】媒体分析:研究传播通道,除了研究媒体的性能外,还要探讨媒体与传播对象的关系 【4】受众(对象)分析:研究庞大而又复杂的受传者,了解其一般的和个别的兴趣与需要 【5】效果分析:研究受传者对接收信息所产生的意见、态度与行为的改变等 10.说明教育信息来源渠道有哪些 【1】教师:教师是一个特殊的信息体,他不仅运载着前人已获取的知识与经验信息,要通过教学活动把这些教育信息有目的、有计划地传输给学生。而

《教育传播学》试卷四及答案

第一学期《教育传播学》试题(B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得分评卷人 1、教育传播 2、媒体 3、教育传播环境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得分评卷人 1、拉斯威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所界定的传播的三大功能是:、和。 2、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发展在重优化阶段的研究重心是。 3、教育传播系统的最重要功能是。 4、亚里斯多德的传播模式被认为最适合用于类传播过程。 5、贝罗传播模式的四个基本要素是、、、和。 6、教育传播媒体按其作用的感官和信息的流向,可以分为、、、和。 三、简述题:(每题8分,共48分) 得分评卷人 1、简述教育传播在其电子传播阶段的主要特征。 2、简述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对象。 3、简述研究传播过程中,所建立的模式的主要功能。 4、简述非语言符号的特性。 5、简述麦克鲁汉媒体理论的基本观点,并作简要评价 6、简述重复作用原理。 四、论述题:(共22分) 得分评卷人

阐述在教育传播中常用的非语言符号及其有效的运用方法。(22分) 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教育传播 教育传播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递给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5分)。 2、媒体 媒体是英文Media的译名,也称媒介,是指载有信息的物体;连接传者与受者双方的中介物;人们用来传递和取得信息的工具(5分)。 3、教育传播环境 教育传播环境是指围绕教育传播活动四周的一切事物;是教育传播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外部条件的总和(5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拉斯威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所界定的传播的三大功能是:监视环境、应付环境和传递遗产。 2、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发展在其重优化阶段的研究重心是教育传播过程的优化设计。 3、教育传播系统的最重要功能是受教育者的学习。 4、亚里斯多德的传播模式被认为最适合用于公众演说类传播过程。 5、贝罗传播模式将播过程分解为四个基本要素,它们是:信源、信息、通道和受播者。 6、教育传播媒体按其作用的感官和信息的流向,可以分为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交互媒体和综合媒体。 三、简述题:(每题8分,共48分) 1、简述教育传播在其电子传播阶段的主要特征。 答案要点: 电子传播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信息量大、质量高,达到了系统化、科学化(2分);传播媒体多样化、多媒化(2分);传播方式,除口耳相传、读写训练外,又有了人机对话(2分);传播中使用的感官,是视、听觉并用(2分)。 2、简述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对象。 答案要点: 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有: (1)教育传播系统的研究(1分)。 (2)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研究(1分)。 (3)教育传播内容的研究(0.5分)。 (4)教育传播符号的研究(0.5分)。 (5)教育传播通道和媒体研究(1分)。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百度网盘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百度网盘 【篇一: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百度网盘】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 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和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和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 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 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使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 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第二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 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5.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6.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 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 也认为是3 108米/秒。 7.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 眼睛。 8.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 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 可逆的) 9.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0.平面镜成像特点:(1)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 像和物体大小相等;(3)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和物体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和物体左右倒置。 11.平面镜使用:(1)成像;(2)改变光路。 12.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具 体使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 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 变化的现象。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传播学诞生的时间是( )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2.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 ) A.信道编码 B.信道译码 C.信源编码 D.信源译码 3.通常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A.教育传播 B.组织传播 C.人的传播 D.内在传播 4.闭环结构具有的特点是( ) A.缺少反馈环节 B.学生之间相互交叉作业 C.教育传播效果一般较好 D.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 5.下面关于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是物质直接作用后留下的痕迹 B.往往有多种形态 C.都能被人直接感知 D.在地球以外就没有了 6.下列属于传播要素的是( ) A.反馈 B.编码 C.译码 D.教师 7.教育传播理论研究进入重过程阶段是在( ) A.20世纪30年代后 B.20世纪40年代后 C.20世纪50年代后 D.20世纪60年代后 8.语言的最大长处是( ) A.模糊性 B.多义性 C.有限性 D.抽象性 9.下列属于交叉学科的是( ) A.经济学 B.生物化学 C.物理学 D.历史学 10.目前电话通道是( ) A.单向通道 B.双向通道 C.单一通道 D.无线通道 11.人际传播属于( ) A.面对面传播 B.间接传播 C.人对人的传播 D.大众传播 12.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第 2 页共 8 页

A.广义传播 B.内在传播 C.人际传播 D.人的传播 13.大众传播是( ) A.间接传播 B.目的集中的传播 C.双向传播 D.受众特定的传播 14.教育传播进入电子传播阶段是在( ) A.19世纪初 B.20世纪初 C.19世纪末 D.18世纪末 15.重优化阶段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是( ) A.系统论 B.传播学 C.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D.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6.我国《教育传播学》的教学大纲制定于( ) A.1985年 B.1987年 C.1990 年 D.1992年 17.从整体上看教育传播系统的功能是( ) A.教育者的传授 B.受教育者的学习 C.发展教育事业 D.促进社会进步 18.“子弹论”是( ) A.学术上的理论 B.报纸上提出的理论 C.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D.强效果论 19.下列答案中被麦克鲁汉认为是“冷媒体”的是( )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课本 20.光学投影片不能传递的符号是( ) A.人工语言 B.自然语言 C.图像符号 D.音响符号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5分) 1.下列答案中属于传播基本条件的是( ) A.传播者 B.环境 C.信息 D.通道 E.受传者 2.传播一般可分为( ) A.大众传播 B.自然的传播 C.动物的传播 D.人的传播 E.机器的传播 3.拉斯威尔的“5W”模式是( ) A.单向传播模式 B.线性传播模式 C.最早的传播模式 第 3 页共 8 页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特详细)

初中物理知识点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5.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平面镜成像特点:(1)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7.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8.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

(完整word版)福建专升本考试新闻专业传播学知识点总结

福建专升本考试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传播学知识点总结 1、什么是传播?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 2、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 3、大众传播的特点P9 4、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 5、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 6、传播隔阂的概念 7、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 8、人类语言的五个特点和四个基本特征P27 9、文字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10、印刷传播时代:古腾堡印刷机的发明(填空常考)P31-32,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 类已经掌握了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判断常考) 11 、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P32 回答要点如下: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对欧洲的思想和社会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为欧洲的科学从中世纪漫长黑夜之后突飞猛进发展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物质条件。印刷术还普及了教育,提高了阅读能力和增加了社会流动的机会。使信息的机械化生产成为可能,使书籍留存的机会增加,并促进教育的普及和知识的推广,书籍价格便宜使更多人可以获得知识,因而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12、电子媒介的意义: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P33第三段。以及世界上第一 台电报机的时间和发明人。意大利马克尼1895 年无线电通讯试验、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1957 年 13、哈特的媒介三分法P35-36 :示现、再现、机器三个媒介系统以及定义 14、信息社会的几个特点P38 15、贝尔的社会发展三大阶段P37 16、社会“高度信息化”阶段的三个特点P39 17、符号的定义:永井田男的符号定义P42-43 18、信号的特点P44 (要点记住);象征符与信号不同的特征P44 19、三类非语言符号P45 (要点记住) 2 0 、符号的三个基本功能(要点记住) 21、意义的定义P47 意义的三个不同类型P48 22、社会传播活动中除符号意义外,参与进来还有的三个方面的意义(传者的意义、受者的意义、情境形成的意义)P49-50 23、象征行为的特点P51 ;象征性社会互动P52;意义交换的前提(共通的意义空间) P53 24、传播过程的要素(传者、讯息、媒介、受者、反馈)P58-59 25、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26、传播过程的三个特征P64 27、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教育传播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传播学知识要点 第一章 传播:信息在时空中的移动。 传播的类型: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人的内在传播 传播的功能: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教育传播的功能:在沟通、协调、教育、娱乐的基础上培养合格公民,造就优秀人才。 教育传播四要素:教育者、教育媒体、教育信息、受教育者 教育传播学(15~18) 第二章 教育传播过程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编码、译码、噪声、反馈、效果编码过程包括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把信息转换为符号叫信源编码,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信道编码。 译码过程包括信道译码和信宿译码,把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符号叫信道译码。把符号转换为信息意义的过程叫信宿译码。 教育传播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科学性是指构建教育传播模式所依据的理论是正确的,必须科学的反映教育传播的规律,揭示教育传播各要素的关系。 2现实性模式要来源于现实,对现实的归纳,不是完全凭空想象出来的,要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反映现实情况。3简明性模式是对现实的一种简化形式,要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而不是面面俱到。 4操作性构建的模式应思路清晰,符合逻辑,所需的条件应容易实现。

5创见性新的模式要比原有的模式更能反映现实,发现事物的新的联系;好的模式不仅要反映现实,而且要高于现实,体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图、评价)P32~39 1拉斯韦尔模式 五W模式:谁,说了什么,通过何种通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这一模式在大众传播中获得广泛应用,它率先开创了传播学模式研究方法之先河。但这一模式过于简单,1 忽视了“反馈”的要素2 没有重视“为什么”或机动的研究问题。3 重视传播者的地位,忽视、甚至剥夺了受传者的“主体参与”地位。 2香农—韦弗模式 这一传播模式能解释人类的一般传播过程,成为其他许多传播模式的基础。她系统考虑了“信号”与“信息”之间的转换关系,运用数学模式测量信息量、信号与通道容量。还分析了噪音等干扰因素的问题。具有反馈的双向传播模式 七个要素:信源编码通道译码信宿干扰反馈 3贝罗的S-M-C-R模式 这一传播模式揭示了教育传播的规律,后来被人们认同为教育传播的模式,它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物”引向人,从信源引向受传者。但该模式是单向性和线性的,缺少反馈环节,也未考虑传播过程中的干扰因素。四环节:1信源和编码者2受传者和译码者3信息4通道 4老师补充的模式···· 第三章

《教育传播学》试卷二及答案

《教育传播学》试卷二及答案

《教育传播学》期终考试题(B ) 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 分 得 分 一、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传播学“五个W”公式的创始人是 ( ) A .卡尔·霍夫兰 B .拉扎斯菲尔德 C .哈罗德·拉斯韦尔 D .施拉姆 2.传播过程中,在接收端将符号转换为信息叫做 ( ) A .信源编码 B .信道编码 C .信道译码 D .信宿译码 3.教育传播学属于 ( ) A .横断学科 B .综合学科 C .交叉学科 D .单一学科 得 分 评卷 人

4.符号学的先驱是() A.皮尔士B.索绪尔C.怀特D.连尼科夫 5.教育传播系统最重要的功能是() A.教育者的讲授B.受教育者的学习 C.发展教育事业D.促进社会进步 6.学生上下课的铃声属于() A.音型B.非语言符号声C.自然音响D.事物音响 7.提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这一观点是() A.马歇尔·麦克鲁汉B.哈罗德·英尼斯C.欧文·戈夫曼D.威尔伯·施拉姆8.下列不属于多伊奇为评价模式提出的判断标准的是() A.模式的创见性B.模式的简明性 C.模式的现实性D.模式的推断

性 9.香农研究电报通信时提出了通讯系统的传播模式的专著是() A.《传播模式论》B.《通讯的数学理论》 C.《大众传播学诸论》D.《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论》 10.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 A.双向沟通B.多向传递C.单向流动D.循环往复 11.老师描述圆时,往往用手比划圆形,这种动作属于() A.象征性动作B.解说性动作C.调节性动作D.适应性动作12.狄斯塔尔现象的形式化表述是() A.2>1+1 B.2<1+1 C.1+1>2 D.1+1<2 13.“填鸭式”讲课所形成的教育传播系统是() A.开环结构B.闭环结构C.二步结构D.交叉结构

《传播学》重点难点总结整理

第一讲:导论:认识世界的一个新视角一、认识传播中的世界 (一)传播:人类社会重要现象 ?人群体社会 ?认识社会的重要手段 ?传播与行动:知己知彼 (二)大众传播与日常生活的零距离 ?周边信息 ?交往、就业 ?大众传播手段 (三)信息传播与日常生活 ?人生重要事:吃喝拉撒睡工作玩乐 ?吃:吃什么?去哪吃?怎么吃? ?喝:喝什么? ?穿:审美与实用,流行与时尚 ?住:住在何处?方式? ?拉撒:约束自觉性 ?看、听、说、读、写 (四)传播塑造口味 ?品牌的意义 ?培养与控制 二、传媒时代 ?信息的重要性 ?信息媒介的发展 ?城市生活及信息来源渠道的相对垄断 ?教育与大众传播 三、传播与文化 ?民族特性的塑造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社会化与民族化 ?习俗与观念 传承 变迁 断裂 四、传播方式变迁 ?传统社会社会传播 社会结构 传播方式 人际传播的重要地位 传播的功能、有效性 谣言、江湖、社会稳定、动荡、战乱 制度化传播 ?现代社会大众传媒的力量 媒介在社会中的地位 格式化媒介与信息 选择性信息对于人们的重要性 认识世界的窗口 ?传媒对于世界的建构 ?建构对于人们思维的影响 ?媒体真实与实际真实 ?影视媒体对生活建构的影响力 ?消费观、恋爱观、婚姻理解 ?电视直播:自觉的幻觉 ?传媒新闻关注:非常态现象 ?新闻策划 五、新媒介出现的意义 ?网络 ?手机 ?信息传播的方式变迁 ?参与性 六、作为一门课程:学习传播学的价值 (一)传播学的实用价值 ?1、引导性问题 当你已经身处传播无处不在的世界时,为 什么还要学习传播? 传播是什么? 传播活动在什么样的范围内进行? 传播领域内有哪些共同的主题? 传播的内涵分布于哪些层次? 哪些职业向拥有坚实的传播学背景的人 敞开大门? ?2、例子 一位朋友带着问题来找你,你想让他明白 你是支持他的。 你被邀请参加面试,而面谈过程中的沟通 是否有效,将决定你是否能够获得这份梦 寐以求的工作 学期结束时,你的恋人将要毕业,并且到 离这里有1000英里的城市去工作,你在 考虑如何跨越地域距离而保持联络。 你所有主修的一门课程是口语研究报告, 因此你的成绩取决于你的公共演讲能力。 诸如此类的场景说明了传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与你所学的其他科目不同,传播学几乎对你生活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有影响。 当我们在思考某个问题时、激励自己迎接挑战时、说服自己采取或放弃某一行动时,这些都是与自 己所进行的交流。 我们通过与别人的交流,来建立或巩固人际关系、完成工作或开展事业、参与社会或市民活动。 生活中任何一方面都离不开传播。 尽管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传播,但是我们却不能总是做到有效地沟通、交流。 不充分或不恰当的传播知识和技能将是人们实现

教育传播学考点整理

教育传播学考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传播:传递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传播的类型:(P3) 一.人对人的传播 1.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 2. 组织传播 3. 大众传播 4. 教育传播 二.人的内在传播 传播学的奠基人:拉斯韦尔、勒温(又译卢因)、拉扎斯费尔德、霍夫兰 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 教育传播: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递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P6) 教育传播的特征:(P7) (1)明确的目的性。(教育传播是以培养人才为目的的一种传播活动。) (2)内容的严格规定性。(教育传播的内容是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严格选定的。)(3)受者的特定性。(教育传播有特定的对象,大学的教材,不能用作中学的课本。)(4)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在教育传播中,教育者既可以用口语和姿态作媒体,又可以用板书、模型、幻灯、电视、计算机等作媒体;既可以是面对面的传播,又可以是远距离的传播。) 教育传播的发展阶段:(P11) 一.口语传播阶段 二.文字传播阶段 三.电子传播阶段 四.网络传播阶段 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不同:(P7) (1)大众传播的目的,主要是通报消息、提供娱乐、宣传教育。教育传播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合格的公民,造就优秀人才。 (2)大众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成年人为主体的一般大众。教育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 (3)大众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的编辑、记者和节目的制作者。教育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材编制者。 (4)大众传播主要是一种间接的传播,是传者通过媒体(报刊、图书、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向广大公众进行传播。教育传播既可以是通过媒体的间接的传播,又可以是面对面的直接的传播。 (5)大众传播中的反馈过程,一般迂回缓慢,具有更多的单向传播的特点。教育传播能较

教育传播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 1.解释下列概念、名词的含义:传播,教育传播,教育传播学 2.陈述传播的类型 3.解释传播的功能 4.区分教育传播于大众传播的异同 5.阐述教育传播学的性质和对象 6.阐明学习、研究教育传播学的意义 教学重点:传播、教育传播、教育传播学的概念;教育传播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 教学难点: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节传播 一、传播(Communication)的定义 传播一词源于拉丁语“Communis”(共同,社区的意思),现在成为“交通”“沟通”、“传递”的意思。传播是人们通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感情,以达到互相了解和影响的过程;世界处处充满了传播现象,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传播活动,生命不息,传播不止。 1.狭义的传播限指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活动。 (1)传播是信息在时间和空间的移动和变化。 (2)传播是为了共享信息、相互影响而进行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和过程。 2.认识: (1)传播是人的基本行为,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首要条件。 (2)传播的信息性质:信息是传播的内容 (3)传播的基本条件:传播者、信息、受传者(传播是一种互动) (4)信息的可转换性:位置和状态的转换。传播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动画、舞蹈等各种方式传递信息。 二、传播的类型 根据传播的方式和内容分类: 传播 自然的传播 动物的传播 人的传播 机器的传播 人对人的传播 人的内在传播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以传播内容和不同性质为基础,可以分为: 新闻传播,政治传播,文化传播,艺术传播,经济传播,教育传播 三、传播的功能 1.拉斯威尔:监视环境、应付环境、传递遗产 2.一般地,传播的主要功能是: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第二节教育传播 一、教育传播的概念 1.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人类传播活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2.教育传播的特点 (1)明确的目的性(2)内容的严格规定性(3)受者的特定性(4)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 二、教育传播的演进 第三节教育传播学 一、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发展:重媒体→重过程→重优化 二、定义 教育传播学是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揭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三、学科的性质 教育传播学属于交叉学科中的边缘学科 四、研究对象 研究教育传播现象及其规律。(包含本书的目录涉及的方面:系统、过程和模式、内容、符号、媒体、传者和受者、环境、效果、应用等方面。)

教育传播学 论文

西南大学 《教育传播学》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教育传播的现状和发展 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软件学院 专业:教育技术学 年级:09级 学号: 222009321032011 姓名:刘跃飞 成绩: 二零一二年六月四日

标题:教育传播的现状和发展 姓名:刘跃飞 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软件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随着新世纪的发展,社会节奏加快,教育学出现了一个分支——教育传播学。本文针对当代社会,讲述了教育传播的现状以及将来的发展,论述了教育传播目前面临的问题,应当如何解决,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教育技术又当何去何从。 关键词:新世纪教育技术问题现状发展 引言: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的实践范围日益扩大,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教育传播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具体形式,其沟通和传播的思想、手段与工具亦不例外地在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推动下,正在发生着改变,现代教育传播活动日益多元化和全方位化。 ——转自《教育传播学教程》第一章,绪论,奚晓霞正文: 一、我国教育传播的现状

通过对文献的研究,我们发现,教育传播理论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重媒体研究,研究的重心在于教育传播媒体的功能与效能,研究方法注重对比研究,其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第二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重过程研究,研究的重心在于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研究方法注重系统研究,其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传播学、系统论的结合。第三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以后,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重优化研究,研究的重心在于教育传播过程的优化设计,研究方法注重个案研究和评估,其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认知学习理论、教学过程优化理论、教学设计理论等。 我国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在发展过程中,既吸收和借鉴了国外的经验,又更多地结合实际融入了中国的特点和元素。一直以来,教育传播学的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教育技术领域,该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教育传播学的看法和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传播学的学科发展情况。教育传播学在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繁荣发展随即陷入低谷,但是教育技术界一直视教育传播学理论为其基础理论,对教育传播学的研究一直以来是该专业学术界所呼吁和倡导的。 二、我国教育传播存在的问题 其一,理论体系建构相对滞后,理论研究的持续性不足,理论知道教与学的研究就更显薄弱。纵观教育传播学研究的现状,主要问题之一是学科理论体系建构严重滞后,理论研究的持续性不强,没有形

教育传播学复习资料

教育传播学复习资料 一、单选题 1、提出“S-M-C-R”传播过程模式的学者 是( A ) A.贝罗 B.拉斯韦尔 C.施拉 姆 D.德福勒 2、下列不属于多伊奇为评价模式提出的判断标准的是( D ) A.模式的创见性 B.模式的简明性C.模式的现实性 D.模式的推断性3、香农研究电报通信时提出了通讯系统的传播模式的专著是( B ) A.《传播模式论》 B.《通讯的数学理论》 C.《大众传播学诸论》 D.《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论》 4、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 的( C ) A.双向沟通 B.多向传递 C.单向流 动 D.循环往复 5、教育传播进入电子传播阶段是 在( C ) A.19世纪40年代以后 B.19世纪70年代末以后 C.19世纪末以后 D.20世纪20年

代末以后 6、传播学“五个W”公式的创始人 是( C ) A.卡尔?霍夫兰 B.拉扎斯菲尔德C.哈罗德?拉斯韦尔 D.施拉姆 7、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被称 为( B ) A.自我传播 B.人际传播 C.群体传 播 D.组织传播 8、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 的( C ) A.双向沟通 B.多向传递 C.单向流 动 D.循环往复 9、被誉为“语言学之父”的 是( B ) 2009-01-07 15:43 回复 2楼 A.皮尔士 B.索绪 尔 C.怀特 D.连尼科

fletcher24夫 10、拉斯韦尔的“5W”模式最初是( A )A.文字模式 B.图像模 式 C.数字模式 D.表格模式 11、老师描述圆时,往往用手比划圆形,这种动作属 于( B ) A.象征性动作 B.解说性动作 C.调节性动作 D.适应性动作 12、传播过程中,在接收端将信号转换为符号叫 做( C ) A.信源编码 B.信道编 码 C.信道译码 D.信宿译码 13、关于符号叙述正确的 是( D )A.符号是可以发射 的 B.符号是具有物理性的 C.符号是信号的信

教育传播学试题

教育传播学试题一 1.教育传播进入电子传播阶段是在 A.19世纪40年代以后B.19世纪70年代末以后 C.19世纪末以后D.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 2.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被称为()A.自我传播B.人际传播C.群体传播D.组织传播 3.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A.双向沟通B.多向传递C.单向流动D.循环往复 4.被誉为“语言学之父”的是()A.皮尔士B.索绪尔C.怀特D.连尼科夫 5.拉斯韦尔的“5W”模式最初是() A.文字模式B.图像模式C.数字模式D.表格模式 6.提出“S-M-C-R”传播过程模式的学者是() A.贝罗B.拉斯韦尔C.施拉姆D.德福勒 7.传播过程中,在接收端将信号转换为符号叫做()A.信源编码B.信道编码C.信道译码D.信宿译码 8.关于符号叙述正确的是()A.符号是可以发射的B.符号是具有物理性的 C.符号是信号的信号D.符号是具体的 9.聋哑人使用的手势语属于()A.象征性动作B.解说性动作 C.调节性动作D.适应性动作 10.信息在传递中会损耗、变形的教育传播系统结构是()A.开环结构B.闭环结构C.二步结构D.交叉结构 11.微笑不但表现在脸面上,还表现在眼睛上和全身肌肉的放松上,这是非语言符号的A.重要性B.普遍性C.多维性D.整体性 12.从说服传播的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A.信源的可信性B.内容的说服力 C.传播对象的自身属性D.媒介的权威性 13.“老张的画很值钱”这一话语对于语言的误用在于()A.个人经验的影响B.两极化的影响 C.语言内涵的影响D.事实推论的混淆 14.信息论的创始人是()A.香农B.韦弗C.维纳D.皮尔士 15.内涵意义是()A.表示符号与事物间的代表性关系B.往往带有情感上的爱憎 C.是客观性的D.是字典上所表述的含义 16.计算机媒体属于()

教育传播学

1、信息:以适合于通信、存储或处理的形式来表示的知识或消息,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有意义的消息。 2、意见领袖:又叫舆论领袖,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既非选举产生又无名号的人。 3、传播媒介: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负载、传递、延伸特定符号的物质实体。 4、大众传播:指职业传播者和传播机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电影等)向大众提供信息、知识、观念、娱乐等的过程。 5、议程设置: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其观点主要来自政治学,李普曼的《舆论》最早提出该思想,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 6、沉默的螺旋:沉默的螺旋概念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7、两级传播:二级传播理论就是指意见从媒介到舆论领袖到受众再从受众到媒介的过程。两级传播理论认为,大众传播的信息和影响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的,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的中介,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意见领袖指的是那些对大众媒介保持较多接触,在特定领域能够对他人发挥个人影响的人。两级传播理论的目的在于揭示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强调大众传播的效果受到人际传播的制约。 8、培养理论:也称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格伯纳等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传播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由于传播媒介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发生着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在这个意义上,格纳等人将这一研究称为“培养分析”。 9、教育传播: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人类传播活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10、非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是指语言之外的其他所有传播信息的符号,大体分为三类:一是体语,二是视觉性的非语言符号,三是听觉性的非语言符号。 11、把关人:把关人是指“在大众传媒中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被传播、传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的人或机构”。 12、传播效果:指信息传播使受众在某些方面发生的具体变化。 13、知识沟:1970年蒂奇纳等人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增长》一文中提出"知识沟"的概念:"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14、信息爆炸:是指人们对当代社会大量出现并加速增长的各种信息现象的描述。 15、隐蔽性传播:是那种目的被巧妙地隐藏在传播内容和形式中,接受者稍加体味就会悟出对方意图的传播。 16、显明性传播:是那种目的公开,传播者不回避传播意图而且总是让接受者强烈感觉到并很快做出反应的传播。 17、受众:就是接受信息的人,它既包括大众传播中的读者、听众和观众,也包括人际传播中的参与者和对话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