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韬晦术》

读《韬晦术》
读《韬晦术》

2828字

读《韬晦术》

谷培生

“中国潜文化.谋丛书”中有一本《韬晦术》,南方出版社在2004年9月第一版的封面上,竖印两行广告性的推荐语,一行是:“攻守进退枕边书”,一行曰“传统谋学中最有操作性的方法,小用小成,大用大得。”所以,我在2 006年秋,很认真地细读了明朝杨慎写的这本书。

说实在话,我知道“晦”这个词,是在《三国演义》里。《三国演义》“青梅煮酒论英雄”一回讲:刘备参与了董承诛杀曹操的密谋,而且签署了盟书。但刘备认为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严格保密。自己则“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没想到曹操却请他青梅煮酒论英雄,还冒出一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曹耳!”刘备误以为计谋泄露,一惊之下,手中的筷子不觉掉在了地下,恰在这时空中响起一阵惊雷,刘备趁机说:“圣人讲‘惊雷狂风令人变色’,确有道理,一震之威,竟至如此。”刘备“巧借惊雷来掩饰”,瞒过了曹操,溜之大吉。

还是这部《三国演义》,使我知道了明朝有个叫杨慎的人。现在,也许读过《三国演义》小说和看过《三国演义》电视剧的人,也有人没有记住杨慎这个人,但你要是说起“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词作者,就是写这部《韬晦术》的杨慎。杨慎出生于明朝一个显赫的家族,因著名的“憾门事件”险

遭杀身之祸。可以说杨慎因挫折而韬晦,因韬晦而著述,成了明代看书最多、记忆最博、著述最丰的文人。其大作《杨生庵文集》影响深远。近人考证堪称古典性爱小说的开山之作《汉宫春秋》,便出于他的手笔。这部《韬晦术》也不见于《杨生庵文集》,是明末清初的儒学宋师钱谦考证认定为杨生庵手笔。

在此我要先说明的是:韬晦是谋略,是策略,不能等同于阴谋。

我们不防先读一读《韬晦术·隐晦卷一》,好在于原文不难理解:“东坡曰:‘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毕陈于前。’夫藏木于林,人皆视而不见,何则?以其与众同也。藏人于群,而令其与众同,人亦将视而不见,其理一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乎众,祸必及之,此古今不变之理也。是故德高者愈益堰优,才俊者尤忌表露,可以藏身远祸也。荣利之惑于人大矣,其所难居。上焉这守之以道,虽处亢龙之势而无悔。中焉者,守之以礼,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仅得无过而已。下焉者率性而行,不诛即废,鲜有能保其身者。人借知富贵为荣,却不知富贵如霜刃。人皆知贫贱为辱,却不知贫贱乃养身之德。倘知贫贱之德,诵之不辍,始可履富贵之地矣。”

以上这段话,我觉得很有道理,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于众,祸必及之”,不是被当作哲言睿语在社会上

早已广为流传了吗?至于“人皆知富贵为荣,却不知富贵如霜刃”,应该成为执政官员的座右铭;“人皆知贫贱为辱,却不知贫贱乃养身之德”,应该成为步入仕途者的座右铭。倘如是,可能会多一些以贫贱为养身之德的廉吏,可能会少几个不知富贵如霜刃的贪官。

韬晦术是符合辨证法的。《韬晦术·隐晦卷二》讲:“夫阳天阴不生,刚无柔不利,明无晦则亡,是故二者不可偏废。”阳与阴,刚与柔,明与暗都相对存在的,“二者不可偏废”〉集一代儒学大宗师、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于一身的王守仁,正因为善于韬光养晦,才能躲过张忠、许泰、江彬一干小人的围攻,出任江西巡抚。也正因为王守仁江西巡抚,所以仅用了三十四天的时间便擒宁王于阳湖,平定了宁王之乱。如果没有王守仁,明朝的历史大概要重写了。

韬晦术是要把握好度的。《韬晦术·隐晦卷三》说:“天有阴晴,世有治乱,事有可为不可为。知其理而为之谋之明智,反之则为愚蠢。”我曾经给一位青年朋友讲机会:人人都说要抓住机会,不能错过机遇。怎样才能抓住机会?我以为的首要问题是认识机会。不能把机会当成陷阱,更不能把陷阱当成机会。所以,韬晦术的关键是,什么时间该韬光养晦,什么时间该站出来显山露水。为人处世要养晦,“至若美人遭妒,英雄多难,非养晦何以存身”(《韬晦术·隐晦卷三》)。但是永远不站出来,一直处在阴暗处,那不是韬

晦者,而是见不得太阳的冷血动物。养晦者,要能养晦、善养晦、养晦的目的是该出手时就出手!

韬晦术是要与谋略结合起来的。韬晦术不是阴暗术,不是简单地隐姓埋名,而是一种谋略术。所以《韬晦术·隐晦卷四》强调:“晦以谋成”,并指出“谋晦当能忍,能忍人所不能忍,始成人所不能成之晦,而成人所不能成之功。”比如:“夫事有不可行而又势在必行,则假借行之势以阴不可行之理,是行而不行矣。”这不是阳奉阴违而是迂回战术,是谋晦术。

韬晦术是一种诈术。诡诈虽然是不好听的名词,却也是可以出奇制胜的谋略。所以古人认为,“小人使诈谓之奸,君子使诈为之权。”《韬晦术。隐晦卷五》指出:“运作得理,可以成晦焉。……诈以求生,晦以图度。非不由直道,直道难行也。”曹操因诡诈而兴霸业,孙膑作疯出逃而成功名,可见诈术很有成效。正人君子即使不喜欢使用诡诈的计谋,却也不能不知道这种手段的使用方法。

韬晦术也是一种趋吉避凶的谋略。但是,“避”不是单纯的躲避,一走了之,而是“晦”。《韬晦术·隐晦卷六》说,“避非不走也,其道多焉。最善者莫过于晦也。扰敌、惑敌、使敌失觉,我无患焉。”明建文帝登基,忌惮封藩北平的燕王朱棣,却因他势力雄厚,不敢贸然出手。先消除一些藩王,剪除朱棣的羽翼,待他形单影孤时,再下手除掉。

朱棣明白朝廷意图,修筑地下室操练兵马,打造兵器,私铸金钱。朝廷风闻后,调兵谴将,随即准备捉拿朱棣。朱棣便大装疯,建文帝一时不好动手,只好让北平官员查实。没等他们查白真相,朱棣已起兵。

韬晦术是需要较强的心理素质的。《韬晦术·隐晦卷七》说:“惟不以富贵为心者,得长居焉。”就是说,只有那些不把富贵看得很重的人,才能长久保住自己的位置。颜廷之是刘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与谢灵运齐名,人称“颜、谢”,所撰《颜氏家训》至今流传。但颜廷之洞知王侯贵族因骄奢淫逸而亡家灭族,所以低调处世,居陋巷、乘中车,几次躲过杀身之祸。《韬晦术·隐晦卷七》还强调:“古人云:‘我不忧富贵,而忧富贵逼我。’人非恶富贵也,惧富贵之不义也。”在市场经济浪潮下,一味追逐富贵的人,应当明白“心晦”的好出。

韬晦术的目的是保存自我提高自我以便更好地发挥自我。《韬晦术·隐晦卷八》指出:“制器画谋,资之为用也,苟无用,虽器精谋差何益也。沉晦已久,人不我识,虽知己者莫辩其心。用晦在时,时如驹逝,稍纵即逝之矣。”当然,问题的关键是“欲择时当察其几先”,而“惟夫几不易察,幽微常忽”。前面我已经讲过,既不能把陷阱当成机遇,也不能把机遇当成陷阱。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迟疑,不手软;不能出手时,静若处子。韬晦是方法,是谋略,韬晦的目的

是更有力更有利地达到自己的目的。晦而无用,不如不“晦”;没把握好“晦”的度,不算真“晦”。晦,是涵养、修养、修为、是谋略、能力、水平。

明代洪应明说:“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他择人噬人处。”我以为这是对韬晦术最好的注解。我记得四句古训,忘了其出处,今日想来其颇有“晦”道:“欲噬者爪缩,欲奋者足跼,欲飞者翼伏,欲文者且朴。”

(2006年9月)

浅探自读课文及其教学

浅探自读课文及其教学 随着语文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入,自读课文已成为教材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能充分发挥自读课文的作用,落实自读课文的编排意图,使自读课文真正服务于语文教育教学,这就有必要对自读课文作些实质性探讨。下面是我们对自读课文及其教学的浅层次认识,当否,恳望专家、同仁指正: 一、讲读课文、自读课文的关系及教学自读课文的原则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略谈国文学习》中讲:“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又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我们知道,现行语文教材一般以单元为单位,每单元都有其共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由体裁、内容、特色等类似的课文及其相关内容组合而成。课文分两类,即讲读课文(亦称精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亦称略读课文)这两类课文目标一致,但教学目的各异:教学讲读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目标知识,掌握阅读分析同类文章的方法与规律,给学生以“知”,起“举一”的作用;而自读课文则是讲读课文的延展与深化,教学自读课文的目的是学生在教师教学讲读课文的前提下,自觉、准确的把“知”(讲读课文学习中所获得的基础知识、阅读方法、经验、规律等)迁移到自读课文的学习中,以实行“行”,从而使之成为“反三”的实践性工具。由此可见,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是“举一”与“反三”、“知”与“行”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为本单元目标的实现而发挥各自的优势与作用,体现单元教学的整体性、科学性。 从以上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关系的分析可见,两类课文有着明确的要求与分工,编排意图不同,功能也不同:讲读课文承接着本单元主要教与学的任务,是单元教学重点,该课文教学强调必须充分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好示范,给学生以“知”,为学生“反三”作准备:自读课文则承担着本单元目标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掌握、以致于自如运用,使“知”向“行”转化的的重任,该课文教学强调以学生活动(自读、自析)为主,教师把阅读分析权交给学生,使自读课文成为学生“知”向“行”转化的训练场。由此可见,自读课文的教学与讲读课文的教学从内容到形式上都不尽一致,有其独特的教学原则: 1.自读性。这是从学生学文的角度讲的,它是教学自读课文的最根本点,讲读课文学习中所获得的“知” (知识、经验、方法、规律等)为自读、自析自读课文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能。所以教师在教学自读课文时必须把“自读权”还给学生,把“自读时”让给学生,把“自读法”授给学生。这样,才能实现“自读性”的原则,学生的“自读力”才能得到锻炼,才能真正实现“知”向“行”的转化。 2.引导性。这是从教师教文的角度讲的,是教学自读课文的基本点。这一原则与第一个原则相辅相成。要求老师在把“自读权”大胆放手时,不能放任自流,不管不问,而应加以组织、引导,使学生正确进行知识迁移。不要求教师“纤屑不遗、发挥净尽”,而是“提纲挈领、期得其得”。(摘自叶老《略读指导举隅》前言)这样,学生的自读能力才能得以形成,习惯才能养成。 3.反三性。这是从自读课文的编排意图的角度讲的,它是教学自读课文的关键点。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是“举一”与“反三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发挥自读课文“反三”的特点,通过与讲读课文的比较,引导学生将讲读课文知识正确迁移,正确理会“一”在自读课文中的体现,只有这样,“反三”才能实现。同时“一”的知识更会牢固、竖实,促进了整个单元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从而有效地实现能力的形成。 二、目前教学自读课文存在弊端及其原因分析 现行语文教材中的单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由前文分析可知,两大课文类型有着各自的要求与分工,教学时,只有注意其间密切联系,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才能体现教材

浅谈语文自读课文的教学方法

浅谈语文自读课文的教学方法 浅谈语自读的教学方法 新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相应的,现行教材编排大量的自读,旨在引导学生把讲读中学到的知识,在自读中加以应用,从而达到在应用中巩固、提高和发展的目的。只有重视自读的教学,才能使学生把讲读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自读中。因此在设计自读的教学时,应以讲读的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通过独立阅读,在思想水平、认识水平、分析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诸方面有所进步。 一要教好自读,需要了解自读的型特点,任务和要求,理解它和教读的关系。 1自读型的特点:语自读从教学内容讲是指语教材中的“自读”,从授形式讲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独立操作为主的一种型,它是与教读、作、复习、活动、口语、多媒体辅导教学等型并列的一种型。目的在于印证和实践“教读”上所学习到的方法。堂上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质疑问难。 2自读的任务和要求:新世纪的教育是终身教育,新世纪的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新的教育精神使个人成为自己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也可鼓励学生自选外类似进行自学讨论研究, “会读”、“不需要教”的实践,从教读到自读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读的教

学目标要注意和相关单元的教读要求一致。 二、明晰自读的教学流程 自读就是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自读的过程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但是学生自读的成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自读不是随心所欲,各取所需的“自由阅读”而是一个在指导下进行的有目标的训练过程。目标明确是自读训练取得成效的决定因素。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教师必须把指导重点落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上。我经过多年的学习实践,觉得钱梦龙老师的导读“三式” 中“自读式”导读法是非常科学的,并且易于一线教师的学习掌握。它的阅读流程是:初步感知——辩体析题——定向问答——深思质疑——复述整理。 (一)教学目标 教会学生自学是教师的根本职责。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自读的根本目标是要教会学生自学方法。 自读的教学目标要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要求实施。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创造宽松、和谐、平等、互学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自学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和思路,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需教”的目标。 (二)“自读导学五步式”一般分为五个步骤。 (1)初步感知——自读开始,教师运用适当方式导入,引导学生进入自学状态,激发自学的兴趣。大体读懂全内容,对全有一个总体认

【VIP专享】两篇阅读、句子翻译和段落翻译以及答案

Part Reading Comprehension (15 minutes) Directions: There are 2 passages in this section. Each passages followed by some questions or unfinished statements. For each of them there are four choices marked A), B), C) and D). You should decide on the best choice and mark the corresponding letter on Answer Sheet 2with a single line through the centre. Passage One Questions 1 to 5 are based on the following passage. Global warming is causing more than 300,000 deaths and about $125 billion in economic losses each year, according to a report by the Global Humanitarian Forum, an organization led by Kofi Annan, the former United Nations secretary general. The report, to be released Friday, analyzed data and existing studies of health, disaster,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trends. It found that human-influenced climate change was raising the global death rates from illnesses including malnutrition(营养不良) and heat-related health problems. But even before its release, the report drew criticism from some experts on climate and risk, who questioned its methods and conclusions. Along with the deaths, the report said that the lives of 325 million people, primarily in poor countries, were being seriously affected by climate change. It projected that the number would double by 2030. Roger Pielke Jr., a political scientist at the 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 who studies disaster trends, said the Forum’s report was “a methodological embarrassment” because there was no way to distinguish deaths or economic losses related to human-driven global warming amid the much larger losses resulting from the growth in population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vulnerable(易受伤害的) regions. Dr. Pielke said that “climate change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requiring our utmost attention.” But the report, he said, “will harm the cause for action on both climate change and disasters because it is so deeply flawed(有瑕疵的).” However, Soren Andreasen, a social scientist at Dalberg Global Development Partners who supervised the writing of the report, defended it, saying that it was clear that the numbers were rough estimates. He said the report was aimed at world leaders, who will meet in Copenhagen in December to negotiate a new international climate treaty. In a press release describing the report, Mr. Annan stressed the need for the negotiations to focus on increasing the flow of money from rich to poor regions to help reduce their vulnerability to climate hazards while still curbing the emissions of the heat-trapping gases. More than 90% of the human and economic losses from climate change are occurring in poor countries, according to the report. 注意:此部分试题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1. What is the finding of the Global Humanitarian Forum? A) Rates of death from illnesses have risen due to global warming. B) Global temperatures affect the rat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C) Malnutrition has caused serious health problems in poor countries. D) Economic trends have to do with population and natural disasters. 2. What do we learn about the Forum’s report from the passage? A) It caused a big stir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译文

译文:齐景公赏赐晏子狐白制作的皮衣,用元豹皮做衣襟,它的价值达到千金,派遣梁丘据送达,晏子坚持推辞且不接受,这样送退归还了三次。齐景公说:“我有两件这样的皮衣,将想要穿上它。如今你不接受,我也不敢穿。与其锁在衣箱里封藏它,难道还不如让它穿在身上破旧呢?”晏子说:“君王就近赏赐,让我治理朝廷的政事。君王穿如此的皮衣高高在上,却让我穿如此的皮衣侍奉于下,这样是不可以教化百官的。 《孔子犹江海》 原文:赵简子问子贡曰:“孔子为人何如?”子贡对曰:“赐不能识也。”简子不说曰:“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而去之,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子贡曰:“赐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足以识之?” 简子曰:“善哉,子贡之言也!” 译文:赵国君主赵简子问子贡说:“孔子这个人怎么样?”子贡回答说:“我不能够了解他。”赵简子不高兴说:“先生您侍奉孔子几十年,完成学业后才离开他,现在我问你,你(却)说‘不能够了解他,为什么啊?”子贡说:“我好像饥渴的人在江海边喝水一样,知道满足罢了。而孔子就像江海一样,我又怎么能够了解他?”赵简子说:“子贡的话说得很好啊!” 《‘四知’先生》 原文:大将军邓骘闻杨震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 译文: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达,于是推举他为茂才(征召他做官)。后来杨震四次升迁任职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在他到郡城去的时候,路过昌邑县,昌邑县令是杨震过去推举的荆州秀才王密,要来拜见他。王密到了晚上怀里揣着十斤金子来赠送给杨震。杨震说:“作为老朋友,我是了解你的,可你却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现在经是晚上了,没人会知道我送你金子的。”杨震说:“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于是惭愧地返回去了。 《汪罔僬侥》 原文:汪罔之国人长,其腿过丈,捕兽以为食,兽伏则不能俯而取。恒饥焉。 僬侥之国人短,其足三寸,捕蜩以为食,蜩飞则不能仰而取。亦恒饥焉。 皆诣帝娲,说如此。帝娲曰:“吾造若之身也,虽形有巨细,而耳、鼻、口、目、头腹、手、足、心、肝、腑、肠、毛孔、骨节,无彼此之多寡也。长则用其长,短则用其短,不可损也,亦不可益也。汪罔、僬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诚宜和而谐之!”

浅谈自读课文的教学

浅谈自读课文的教学 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自读、自测”,是素质教育的一种表现,其目的是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独立的归纳、分析及鉴赏等阅读能力。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就编排了大量的自读课文,力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讲读课中学到的知识,在自读课文中加以应用,从而达到巩固、提高和扩展知识的目的。 那么,如何组织自读课文的阅读教学呢? 首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把自读课文真正作为自读课文来教,体现“自读”为主的原则,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唱“主角”。教师引导学生自读,可以通过两种形式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是“练”,一些自读课文的教学,可以出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自读自做,自己评改,这样学生阅读课文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仔细认真,大大提高了阅读质量。根据课文的需要设计一些练习,编写阅读提纲,供学生在自读课文的过程中使用,能够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二是“讲”,由学生钻研课文,写好讲课思路,自己上讲台当小老师。这样,学生要作小先生,事先就必须仔细钻研课文,读深读透。如学生杨翠丽在讲《哨子》一课时,课前查阅了大量资料,作了充

分准备,讲起课来有板有眼,条理清楚,效果不错,真有小老师的样。由于是自己的同学讲课,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这种轻松自由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定能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促进对一向漫不经心的自读课文的阅读,提高他们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心。学生经过实践锻炼,主动意识逐步养成,自学积极性增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自读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学习信心和兴趣的鼓励者。在自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确定阅读目标,选择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进行阅读,最终完成目标。如教中学语文第四册自读课文《我的小桃树》一文时,作者在文中写了对人生的感悟,要读者去理解在生活琐事中包含着的许多人生哲理,学生自读时往往会碰到困惑,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阅读“自读提示”,质疑:“我”在文中做了一个什么梦?然后由学生在自读中研讨、分析。由“种子的梦”到“果的梦”,认识到这是一个“生长的梦”,从而理解本文的主旨: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小桃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 第三、在组织学生自读课文的过程中,教给方法,适时指导。学生只有掌握了阅读的金钥匙,才能够举一反三,提高自读效率。教材中的自读课文绝大多数是近几年来发表的文章,

六年级上自读课文

六年级(上)略读课文的复习(需结合课本复习) 《山雨》 这篇课文是按雨来、雨中和雨后的顺序来描写山雨的,重点写了雨中的景色。 雨来是按从远到近的顺序描写。 雨中描写了雨的两个特点:音韵美和色彩美。 《索溪峪的“野”》 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字——“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作者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景,表达了畅游于大自然时愉快的心情。 描写山的“野”用了总分结构的写法。先总写索溪峪的山,是自然的美,是野性的美。再分别写山峰的惊险美、磅礴美、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 《彩色的翅膀》 课文通过宝石岛观察通讯站信号兵小高回家探亲,在从黑龙江探亲返回的路上,提了一纸箱小昆虫带回小岛的故事,赞扬了海岛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

品德。 体会句子: 他笑嘻嘻地说:“我就不相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海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 体会:句子表面上赞扬小昆虫,实际上是小高内心的表白:自己热爱祖国海岛,决心用双手把海岛建设成美丽的家园。句子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中华少年》 本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别饿坏了那匹马》 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美了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办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知道真相后对青年的感激之情。

“别饿坏了那匹马”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想让“我”把时间花在看书上。第二次是暗示妹妹不要拒绝这无用的马草,更是让“我”能心安理得看书。第三次体现了“我”对马的关心,就是对青年的关心。《用心灵去倾听》 课文真实地记录了“我”与问讯处工作人员苏珊交往的过程,赞美了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的善良品质,表达了“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青山不老》 句子: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体会:“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和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他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鹿和狼的故事》 厄运:不幸的命运、困苦的遭遇。 苟延残喘:勉强有一口没断的气,比喻勉强

《奕喻》阅读附答案以及翻译

《奕喻》阅读附答案以及翻译 《弈喻》附答案,欢迎大家参考! 弈喻 予观弈于友人所。一客数败,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予郝甚,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观弈者,整天默坐而已。 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予思益苦() (2)然试易地以处()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 3. 概括这两个段落的大意。第一段:第二段: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么的观点? 【参考答案】 1、(1)愁苦 (2)换 2、客人要求和我下棋,我很是歧视他 3、第一段:一次弈棋所得到的教训;第二段:联络现实谈弈棋后的感想

4、人贵有自知之明,也贵有知人之明;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歧视他人 全文翻译 我在朋友家里看下棋。一名客人多次输掉,我讥笑他计算失误,老是想替他改放棋子,认为他赶不上自己。过一会儿,客人要求和我下棋,我很是歧视他。刚刚下了几个棋子,客人已获得主动的情势。 棋局快到中盘的时候,我思考得更为艰难,而客人却轻松有余。结局计算双方棋子,客人赢我十三子。我很愧疚,不能说出一句话。之后有人约请我观看下棋,我只是整天默默地坐着看而已。 现在求学的人读古人的书,往往非议古人的错误;和现在的人相处,也喜欢说他人的错误。人原本就不可能没有错误,然而试试彼此交流位置来相处,心平气和地估量一下,自己真的没有一点错误吗?

韬晦术原文加译文

精心整理《韬晦术》原文+译文 作者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明正德年间状元,明朝三大才子之一。为官后因年轻气盛、禀性刚直,在着名的“撼门事件”中,险些惹下杀身之祸:后发愤研究韬晦之术,得以颐养天年,并有此奇书流传于世。 隐晦卷一 【译文】 苏东坡说:“古代圣人要做一件大事时,一定会先置身暗处观察明亮处其他人的行动,自己保持静默从而细心观察别人的动作。

这样所有人的内外情形就都会真实的展现在自己眼前了。”把一棵树藏到树林里,人们就会视而不见,这是为什么? 因为它和别的树没有什么区别。把一个人藏到人群里,让他和周围的人没有区别。人们也将视而不见,道理是一样的。 一棵树高出树林,大风必然把它吹折;一个人鹤立鸡群,祸患也必然 处晦卷二 夫阳无阴不生,刚无柔不利,明无晦则亡,是故二者不可偏废。 合则收相生相济之美,离则均为无源之水,虽盛不长。 晦者如崖,易处而难守,惟以无事为美,无过为功,斯可以免祸全身矣。

势在两难,则以诚心处之,坦然荡然若无事然,勿存机心,勿施巧诈。方得事势之正。 物非苟得则有患得患失之心,而患得当先患失,患失之谋密,始可得而无患,得而无失,音大者无声,谋大者无形,以无形之谋谛有形之功,举天下之重犹为轻。 有机巧的心思,也不用玩弄巧诈手段,这样才能把棘手的事情处理得当。 东西不容易得到,就难免怕被人抢去,所以没得到之前就应该考虑如何不被人抢去,研究出完备严密的对策,这样得到了也没有后患,也不怕得而复失了。 声音太大了反而听不到声音,谋略至大也会没有形迹可察,以没有形迹的谋略来缔造有形的功绩,即便举起天下这样重的东西也会很轻松。

有的事情很隐晦,祸机的发生也在很久以后,难以发现,只有见识高超的人才能敏锐地察觉到,预先策划好的对策在很久以后却能收到奇异的效果。 灾祸和幸福并没有固定的规律,都是人自己招来的。由自己闯出来的祸,应当由自己承担,嫁祸给他人,不是正人君子该做的事。 至若美人遭嫉,英雄多难,非养晦何以存身? 愚者人嗤,我则悦安,心非悦愚,悦其晦也。 愚如不足,则加以颠。既愚且颠,谁谓我贤?养晦之功妙到毫巅。 【译文】 光明和阴晦都有固定的规律,这是自然规律运行的结果,然而用人事上的情形来比拟光明和阴晦,就很难从外表上判断出来。

研究生英语阅读教程(第三版)(汉译英)段落翻译参考答案

1.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2.生态文明建设。 3.读书之道。 4.中国武术。 5.中文热词。 6.丝绸之 路。7.民生问题。8.中国梦。 1.近年来,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我们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的建设性作用,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这些辉煌成就,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极大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励我们奋勇前进。——选自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的《大学英语六级汉译英16字真经》 In recent years, China's international prestige and influence grew significantly. We played an important and constructive role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 effectively safeguarded our national sovereignty, security and development interests. We made major progress in our all-around diplomacy. We successfully hosted the Beijing Olympics and Shanghai World Expo, thus fulfilling dreams the Chinese nation had cherished for a century. These brilliant achievements clearly show the advantage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great power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y greatly increased the confidence and pride of our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strengthened the cohesive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inspired us to forge ahead.

小学阅读 理解词语和句子含义

阅读方法指导 从书面获得信息的过程叫阅读。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如果你的阅读仅从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出发,那么这样的阅读,将是一种浅层次的阅读。如果你能在阅读时既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文章,你就能与文章对话,与作者沟通,因为你的阅读不仅是读文字,而是一种思想碰撞。阅读既能扩大知识面、活跃思维。陶冶情操,又能增强听说读写的能力。 词句的阅读 1.理解词义的方法 理解词义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有以下两种: (1)借助字典和词典,联系上下文,弄清词语的意思。如:齐国人怎么这么没出息,干这种事?出息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 中有四个义项:○1指发展前途或志气;○2长进;○3培养 使有出息;○4收益。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这里的出息选第一 个意思. 结合句子或上下文,在语境中理解词义。 理解词义不能脱离语言环境,孤立的就词解词,应结合句子或联系上下文揣摩词义。如:科技人员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实验、攻关,经过两百多次的失败,世界上第一座大型高原制氧站建立了!” 句子的“废寝忘食”,从字面意思可理解为做事勤奋专心。但这样理解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应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这词语。“废寝忘食”

在文中指科技人员夜以继日地为攻克世界级难题勤奋工作。 2.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 所谓句子含义,指的是有些句子除了能够表达出字面所具有的意思之外,还在字里行间表达出更深刻的意思。 理解句子含义,主要包括: ○1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这句话所要说明和揭示的道理; ○3它与全文思想内容的关系; 这句话对表现中心思想的作用等。 理解句子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结合时代背景。如: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 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为什么一个中国工程师在 自己国土上修铁路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呢?联系当时的时 代背景,就很容易理解了,当时中国饱受外国人的欺压,这 一次清政府敢于任命自己国家的工程师,而詹天佑敢于接受 这项艰巨的任务这就是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所以全国都轰 动了。 (2)抓关键词语,理解句子含义。 有些句子抓住了关键词语,弄清这些词语的意思,句子的含义也就理解了。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词就是这个意思。如:老师暗示大家先不管他,开始上课。理解时我们抓住“暗示““暂时”

如何教好自读课文

如何教好自读课文 长久以来,自读课文内容一般不列入考试范围,许多的老师忽视了自读课文的存在意义。很少有人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自读课文的特点以及教学方法。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与考试紧密相关的主体课文当中,主体课文上得是有声有色,自读课文则上得毫无生机,几乎是轻描淡写,囫囵吞枣,一读带过,学生根本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当然也有少数老师把自读课文当作主体课文上,面面俱到,精雕细琢,出发点是为了让孩子理解透彻,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不仅浪费了时间,也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模糊了自读课文的教学目标.那么,自读课的教学目标究竟是什么?教学中时应如何把握呢? 首先,要领会自读课文的编排意图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是注意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和出发点,既熟悉了例子,又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北师大版精读课文为主体课文,略读课文为自读课).叶老十分精辟阐述了精度和略读的关系,精度和略读的关系,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他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本着不同的作用,但是略读与精读一样重要,不可忽视,《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这里同样提出了略读课文的重要性,而且我们现在处于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略读能更迅速,便捷的获得大量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略读比精读应用更广泛,因此,自读课文教学更应该重视起来,做到教学得法。 北师大版教材的基本安排就是每个单元两篇主体课文和一篇自读课文,对课文教学都有明确要求,自读课文的要求是在学过主体课文之后进行,加强对本单元主题的深入理解,对课文的理解一般是“初知大意”,只要把重点,难点帮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重点,词句积累可适当重视,教时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课文读懂,读过之后是明白了什么道理,还是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如果是故事性特强的自读课文,最好能把课文复述下来,学生学会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积累词汇,锻炼表达能力,由此可见,编者安排自渎课文的教学的目的,是让我们训练学生自读能力,自读速度,积累词汇,并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在读书中感悟掌握读书方法。 其次,明确自读课文的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自读课文的主要教学目标可从四方面来讲: 1、通过自己阅读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自学课文里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读机会合作交流是自读课文的重要学习方法,课堂绝大部分时间用于自读和交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老师适当引导,体现主导地位。 2、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文章大意,提高阅读速读,根据重点词句了解大意,低年级以朗读为主,中年级的以默读和朗读相结合,高年级以默读为主。 3、注重词汇积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语文成绩的提高重在词汇积累,自读课文为积累词汇提供了一个大好时机,可以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灵活运用,学生在相应交流时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4、加强课内外联系,渗透单元主题适度拓展延伸,自渎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阅读相互交流,实现向课外独立阅读的过渡,通过鱼主体课文的联系,加深对本单元主体的理解,并适

文言段落翻译训练合集

文言翻译训练 1.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对文中两个划线句子,任选一句进行翻译。(5分) 韩休,京兆长安人。工文辞,举贤良。进至礼部侍郎,知制诰。出为虢州刺史。虢于东、西京为近州,乘舆所至,常税厩刍,休它郡请均赋。中书令张说曰:“免虢而它州,此守臣为私惠耳。”休复执论,吏白恐忤宰相意,休曰:“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讫如休请。 (1)进至礼部侍郎,知制诰。 (2)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 2.将下列语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5分) 范乔邑人腊夕盗斫其树,人有告者,①乔阳不闻,②邑人愧而归之。乔往喻曰:“卿节日取柴,③欲与父母相允娱耳,④何以愧为!”⑤其通物善导,皆此类也。 ① ② ③ ④ ⑤ 3.阅读下面一段古文,翻译其中的画线文句。(5分) 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持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古代的赌博游戏)以游。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 (《庄子·骈拇》) (1) 问臧奚事?则持策读书; (2) 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三个划线的句子。(5分) (阳货)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论语·阳货》) (1)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2分) 译文: (2)日月逝矣,岁不我与。(2分) 译文: (3)诺,吾将仕矣。(1分) 译文:

5.把下段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①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司法官)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②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①译文:。(3分) ②译文:。(2分) 6.阅读下列文言文段,翻译画线部分。(5分)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全失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1)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2)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译文:(1) (2) 7.翻译下列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5分) 巫马子谓子墨曰:“子兼爱天下,未云利也,我不爱天下,未云贼也,功皆未至,子何独自是而非我哉?” 子墨子曰:“今有燎者于此,一人奉水将灌之,一人掺火将益之。功皆未至,子何贵于二人?” 巫马子曰:“我是彼奉水者之意,而非夫掺火者之意。” 子墨子曰:“吾亦是吾意,而非子之意也。” 翻译:(1)了何贵于二人? (2)我是彼奉水者之意,而非夫掺火者之意。 8.把下面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崔枢应进士,客居汴半岁,与海贾同止。其人得疾,既笃,谓崔曰:“荷君见顾,不以外夷见忽。今疾势不起,番人重土殡,脱殁,君能终始之否?” 译文:(1) (3分) 译文:(2) (2分) 9.将下面文言文中划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5分) 起拜左司郎中,转司刑少卿。与皇甫文备同按狱,诬有功纵逆党。久之,文备坐事下狱,有功出之,或曰:“彼尝陷君于死,今生之,何也?”对曰:“尔所言者私忿,我所守者公法,不可以私害公。”《新唐书·徐有功传》

五年级下册语文阅读训练第1讲理解句子的含义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训练 第一讲理解句子的含义 课前热身:1.看图猜成语 —————————— —————————2.成语接龙 胸有成竹——竹报平安—— 第二讲理解句子的含义 导读: 对句子的阅读与理解,贯穿整个小学语文学习的始终,是理解文章的着眼点和落脚点,也是理解段、篇的基础。重点句子是指在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比如中心句、细节描写句、过渡句等。 知识学习:

一、常见题型 1、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含义的理解。 2、这个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二.答题步骤 1.读懂字面义,给句子换一种说法。 2.找出关键词,解释关键词的含义。 3.分析句子的表达(如修辞)或结构(如承上启下)上的作用。 4.结合文章的中心,写出句子要表达的情感或结构上的作用。 三.答题技法 (一)理解句子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 1.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这句话所要说明或揭示的道理。 3.它与全文中心思想的联系。 4.这句话对表现中心思想的作用等。理解句子结构上的作用,主要包括:总起全文、承上启下、篇末点题。(二)方法与技巧 1.结合时代背景来理解 例子: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消息一传出来,全国轰动,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

(这句话充分表明了当时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心情和国人对詹天佑的希望。) 2.抓关键词来理解 例子:老师暗示大家暂时别管卡罗纳,开始上课。(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要抓住“暗示”、“暂时”两个词,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是老师对卡罗纳此时心情的一种理解和感情上的尊重,这不是不管中的管,体现了老师无言的爱。) 3.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例子:甲:电话响了。 乙:我在做饭。 甲:好吧。 (联系上下文,这三句话就是连贯的。甲的意思是要乙去接电话,乙的意思是在做饭不方便接,要甲去接。) 4.思考言外之意 例子: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句话并不是说她们真的得到了幸福和快乐,而是说这种快乐和幸福只有到另一个世界才能实现。) 例题解析: 1.无言的父爱

《势胜学》

《势胜学》 作者薛居正,北宋初期名臣。他行为纯正,生活俭朴,做宰相时简易宽容,不喜欢苛刻地考察,士大夫因此称道他。他从参政到做宰相,共十八年,始终没有失掉皇上的恩遇。 对“势”的关注,许多人是缺乏的;对“势”的认识和作用,多数人是模糊的;对“势”的掌握和运用,掌权者需要,普通人同样需要。这是《势胜学》给予世人的最大警示。 “势”与人们的生存、生活息息相关。有权力的人要“造势”“用势”“驭势”,无权力的人要“度势…借势…附势”,富贵之人担心“失势”,平民百姓期盼“得势”。可以说,“势”是非常重要的,只是人们把它看得过于抽象和高深,这才会望而却步。幸运的是,北宋初期的名臣薛居正对“势”有很深的研究和心得,他把看似玄奧难解的“势”作了通俗实用的论述与解析,其抽丝剥茧的功力和化繁为简的智慧,令今人为之赞叹。透过这本《势胜学》,让有权者如何行权、无权者如何取势、富贵者如何守业、贫贱者如何进取这些人生中大的命题都有了明确具体的答案。这些解答虽不是唯一的,但以“势”的角度作解却是独到的,其价值自然是实际的,对人的启发也是不可替代的。 《势胜学》一书给予强者是如虎添翼,给予弱者是雪中送炭,它不仅是制胜的理念,更是如何制胜的行动指南。

《势胜学》 [北宋]薛居正 不知势,无以为人也。势易而未觉,必败焉。 察其智,莫如观其势。信其言,莫如审其心。人无识,难明也。君子之势,滞而不坠。小人之势,强而必衰。心不生恶,道未绝也。 未明之势,不可臆也。彰显之势,不可逆耳。 无势不尊,无智非达。迫人匪力,悦人必曲。 受于天,人难及也。求于贤,人难谤也。修于身,人难惑也。奉上不以势。驱众莫以慈。正心勿以恕。 亲不言疏,忍焉。疏不言亲,慎焉。 贵贱之别,势也。用势者贵,用奸者贱。 势不凌民,民畏其廉。势不慢士,士畏其诚。势不背友,友畏其情。 下不敬上,上必失焉。上不疑下,下改逊焉。不为势,在势也。无形无失,势之极也。无德无名,人之初也。 缺者,人难改也。智者,人难弃也。命者,人难背也。 借于强,谀不可厌。借于弱,予不可吝。人足自足焉。 君子怜弱,不减其德。小人倚强,不增其盛。时易情不可改,境换心不可恣矣。 天生势,势生杰。人成事,事成名。

台阶(自读课文)

台阶(自读课文) 教学目标: 1.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2.让学生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去中的真情。 3.教育学生去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重点难点: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不知道大家发觉没有,这一单元其实都是写小人物、低微身份的人的经历、感受和事情。我这里恰巧有一篇关于卑微事物或人的论述,大家听一下。(朗读文章。见附录。) 任何一种卑微的事物,其韧性都是最强的。无论人、事物。如同小草、如同蚂蚁,也如果卑微的你我他,还有“我”那平凡的父亲…… 二、整体感知。 1、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些独特的风俗,那麽,本文中一个独特的风俗或讲究是什麽? 多数同学都能侃侃而谈。有的说上浮山祭祖,有的说糖球会等等。 台阶高,就意味着,屋主人的地位高。 2、换句话讲,父亲为什麽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造新屋,当然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每个建筑物都有它的人文性,所以说,父亲对台阶的要求,也就是对地位的要求。 这里补充一下关于马斯罗的理论:人的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联系本文,其实父亲也是对尊重的要求。这是其毕生的奋斗目标。 3、那么父亲是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或他都作了哪些准备工作?) 每天捡砖、瓦、鹅卵石等。往瓦罐里塞角票等。 4、但奇怪的是,造新屋的过程写的简略,可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么?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要详写。 5、在父亲心理,新台阶的动工,就意味着“地位的提高”,我们平时遇到父母升职等事时,都是举家欢庆的。那么父亲是怎样庆贺的? 放了四颗大鞭炮。 6、但是,父亲在放鞭炮时,他的神情是很有意思的。找出来,看看他有什么特色? 71页。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一辈子低眉顺眼、老实厚道,高兴起来也与众不同。一双手放在哪里都不是。 7、在父亲的努力下,新台阶终于砌好了,可父亲却感到怎样?为什么? 父亲感到不对劲。台阶底,意味着经济地位地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8、其实,我认为这篇课文是可以删除一部分的,大家认为是哪一部分? 老屋的三级青石板的描写。 9、你看都罗嗦了些什么? 1)来历——体壮如牛,(与后面,闪了腰作对比。) 2)粗糙——经济条件差。 3)我跳上跳下——我年幼,新屋盖好,我“长成大人”,所用时间之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