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物联网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

农业物联网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
农业物联网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1章项目申报单位概况 (3)

1.1项目承担单位 (3)

1.2承担单位简介 (3)

1.3申请单位近三年经营状况 (3)

第2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 (4)

2.1项目概要 (4)

2.2项目建设背景 (5)

2.3项目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7)

第3章项目前期开发情况及技术基础 (10)

3.1项目前期开发情况 (10)

3.2主要技术基础 (10)

第4章项目实施方案 (18)

4.1项目建设目标 (18)

4.2建设内容及规模 (18)

4.3项目技术方案 (19)

4.4项目招标内容 (39)

4.5建设地点 (40)

4.6建设工期和进度安排 (40)

4.7建设期管理 (41)

第5章各项建设条件落实情况 (43)

5.1环境影响评价 (43)

5.2节能 (45)

第6章项目投资预算、资金筹措及来源渠道 (48)

6.1项目投资概算 (48)

6.2资金筹措及来源渠道 (51)

第7章效益与预期效果分析 (53)

7.1基础数据与参数 (53)

7.2营业收入 (54)

7.3经营成本与总成本 (55)

7.4盈利能力分析 (56)

7.5偿债能力分析 (57)

7.6财务生存能力分析 (57)

7.7不确定性与风险分析 (58)

7.8风险分析 (60)

第8章申请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的理由 (65)

第9章结论 (66)

9.1经济效益分析 (66)

9.2社会效益分析 (67)

9.3生态效益分析 (68)

第1章项目申报单位概况1.1项目承担单位

1.2承担单位简介

1.3申请单位近三年经营状况

第2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概要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信息技术,被认为是继计算机和句_联网后又一次新的信息技术革命。伴随着温家宝总理着重提出的“物联网”概念,物联网己成为信息产业中的下一个战略高点,我国己将“物联网”明确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一2020年)》和2050年国家产业路线图。

所谓农业物联网,是指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作物生长、农产品生产流通等信息的获取,通过智能农业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与农作物栽培管理、畜禽饲养、灌溉、植保以及农民教育相结合,以提升农业生产、管理、交易和物流等各环节的智能化程度,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新一代技术支撑平台。

本项目为农业物联网系统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3000平方米的物联网信息服务中心、大型智能化育秧工厂、农田环境远程监控系统、农产品检测检验与质量追溯系统、农产品物流服务平台、农产品网上信息发布与交易平台等。通过农业物联网系统的实施,能够实时收集农田温度、湿度、风力、大气、降雨量等数据信息,监视农作物灌溉情况,监测土壤和空气状况的变更,根据用户需求,随时进行处理,为现代农业综合信息监测、环境控制以及智能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农产品产量。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农产品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为农产品增加RFID标签,建立对农产品的种植、生产、加工、运输与销售的全过程跟踪和监控,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追溯体系。

该项目的实施通过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三个10%的目标。即减少投入(包括生产资料、人工及管理) 10%;增加产量10%;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性方面增收10%。

2.2项目建设背景

随着微电子、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渗透和普及,以全球互联网为基础的“物联网”正在兴起,并被业界称之为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网络信息技术的提升对科学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有关资料表明,过去三十年,网络信息科技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0%,而采用全新框架的“物联网”将会导致整个互联网和其他应用网络体系的重建,进而创造一个更大的市场需求,成为拉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因此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投入研究,“物联网”已经成为未来高科技领域国际竞争的热点。

我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时期,全面实践这一新技术体系的转变,网络信息化技术将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也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充分利用智能化信息管理技术发展现代化农业,同样成为当今各个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热点之一。以欧美为代表的世界发达国家,在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农业信息技术开发、农业信息资源利用等方面,全方位推进农业网络信息化的步伐,利用“5S”技术(GPS, RS, GIS, ES, DSS)、环境监测系统、气象与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等,对农作物生产进行精细化管理和调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上个世纪90年代,在我国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普及,计算机互联网络开始进入农业领域,从事农业人员甚至普通农民,即可以随时随地及时快捷的获得各种科技信息、管理信息、市场供求信息、气象与土壤信息、作物与病虫害信息等等。互联网络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结合,正在改变因农业高度

分散、生产规模小、时空变异大、量化与规模化程度差、稳定性和可控程度低等行业性弱点。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普及和应用,使“电脑上也能把地种”的愿望变为可能,使“运筹帷幢决胜千里”的管理调控理念梦想成真。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提出建立中国传感信息中心的战略设想,物联网再度成为热点,也为发展“农业物联网”或“物联网农业”提供了契机和动力,农业网络信息化建设似乎又迎来了新的春天。

随着智能农业、精准农业的发展,智能感知芯片、移动嵌入式系统等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逐步拓宽,通过使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有效降低人力消耗和对农田环境的影响,获取精确的作物环境和作物信息,从而大量使用各种自动化、智能化、远程控制的生产设备,足不出户就可以监测到农田信息,实现科学种植、科学管理,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也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物联网在农业和农村信息化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如:精准农业、智能化专家管理系统、远程监测和遥感系统、生物信息和诊断系统、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等.数字农业重大专项已在中国新疆、黑龙江、吉林、北京、上海、河北、江苏等地建立起26个设施农业数字化技术、大田作物数字化技术和数字农业继承技术综合应用示范基地。中国科学院中国新农村信息化研究中心是较早开展大田农业精准生产、农资农产品物联网溯源系统开发的科研单位,他们于2009年开始与沈阳军区的双山农场合作进行了大田农业的精准生产和管理系统的开发研究,在2010和2011年的实地演示中,获得中国科学院、沈阳军区、中国农业部、黑龙江省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基本实现了土壤信息的快速获取、大田资源苗情、墒情的实时监控、水肥药的自动浇灌、产量分布的自动测量;2010年他们开始研发农资、农产品物

联网溯源系统,基本实现了低成本可视化、产品可溯源、物流智能配送可追踪和智能服务个性化在2011年的深圳高交会上进行了成功的演示,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另外,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功研制了基于GNSS,GZS,GPRS等技术的农业作业机械远程监控调度系统,可优化农机资源分配,避免农机自目调度。中国农业大学建立了蛋鸡健康养殖网络系统和水产养殖环境智能监控系统。我国每年还通过还农业环境监测网络实施农业环境的常规监测;利用传感器网络实现了农业墒情的自动监测并在各地进行了有效的推广应用。

2.3项目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2.3.1减少农业投入品消耗,减少农业污染

传统的农业作业靠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过量消耗水源来提高农业产量,已经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损失等不良影响。虽然我国用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但却使用了世界上35%的化肥。我国化肥的生产量和施用量居世界首位,单位面积使用量是美国的2.6倍,但化肥利用率低,氮仅为30%-35%、磷仅为10%-20%,钾仅为35%-50%;农药利用率也很低下,仅在30%左右。化肥、农药的过量和不合理使用,造成化肥、农药残留,造成土质酸化、硬化、环境破坏等,也使农产品的农药残留、抗生素残留、激素残留、重金属残留超标,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对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和环境保护造成严重威胁。

另外,传统农业生产采用漫灌供水方式,不仅对水资源造成大量浪费,还使农川残留的农药、化肥流入江河,给水体生态带来严重的危害,是造成河网水质恶化的重要因素,严重威胁居民饮水安全。

在农作物生产管理中,针对不同的作物对象(如:葡萄、草苟、蔬菜等),综合应用现代物联网技术,建立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和控制作业装备高度

集成系统,从而形成从生物及环境信息实时获取、无线传输、数字化分析处理到科学管理决策、实施完整的智能管理系统,实现农业广域空间分布的资源、环境和生产管理信息的高效实时采集、监测、科学分析处理,优化资源配置和生产科学管理,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性、主动性,减少低效投入,改变传统农业用大量施肥、用药和漫灌水提高产量的方式,消除传统农业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不良影响,从而达到减少投入、节约资源、改善环境的目的,从而提高农户亩产的经济效益。

2.3.2提高病虫害防治水平

进行农业生态环境监测能够提高病虫害防治水平。通过部署相应的传感器对环境进行实时监测,获取相应的数据进行分析,以提前预防病虫害,并可迅速采取相应措施抑制病虫害的发病条件,控制农药使用,达到提高产品质量及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2.3.3提高农作物种植水平

农业物联网在现代农作物智能种植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收集温度、湿度、风力、大气、降雨量等数据信息,监视农作物灌溉情况,监测土壤和空气状况的变更,根据用户需求,随时进行处理,为现代农业综合信息监测、环境控制以及智能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农作物种植水平。

在温室环境里单个温室即可成为无线传感器网络一个测量控制区,采用不同的传感器节点构成无线网络来测量土壤湿度、土壤成分、pH值、降水量、温度、空气湿度和气压、光照强度、CO2浓度等来获得作物生长的最佳条件,同时将生物信息获取方法应用于无线传感器节点,为温室精准调控提供科学依据,从而达到增加作物产量、改善品质、调节生长周期、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2.3.4提高农产品物流水平

通过在农产品运输车辆安装GPS定位、温度、湿度等传感器,利用GPRS , WCDMA等2G或3G技术,向调度中心实时传递车辆位置、载荷、温度及湿度等信息,实现高效调度,从而有效降低农产品运输损失率物联网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另外一项主要应用是农产品运输车辆及货物的快速识别,通过RFID电子标签在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行证”的应用,可以起到有效防止伪造和涂改通行证的作用,并可实现远程扫描获取运输车辆及货物信息,实现快速放行。

2.3.5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系统,实现农产品安全溯源

食品安全己经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为食品安全生产服务是现在而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在农业物联网中使用RFID 技术,以数据网格与RFID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基于数据网格的RFID农产品质量跟踪与追溯系统,使用RFID电子标签、二维条码等技术建立生产和流通档案,并在仓储、销售等环节通过读取设备获取农产品产地和生产过程等相关信息,实现农产品溯源,能够有效提高加工环节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数据采集与传输的准确性,进而提高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求解的精度。借助物联网技术来实现农产品可溯源,以增加农产品的安全性。

第3章项目前期开发情况及技术基础

3.1项目前期开发情况

本项目为与中国移动公司和武汉理工大学合作开发实施农业物联网系统,已签订合作开发协议。

3.2主要技术基础

3.2.1实施农田环境远程监控系统的相关技术

3.2.1.1信息感知技术

在现代农业领域,信息的感知包括土壤信息感知、农作物生命信息感知、环境信息感知、植物生长信息感知、农产品品质信息与流通溯源信息感知等。

核心技术包括:信息快速采集光谱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传感技术、3S技术等。物联网信息感知技术可用于监视农作物灌溉情况、土壤空气变更、畜禽的环境状况以及大面积的地表检测,收集温度、湿度、风力、大气、降雨量、有关土地的湿度、氮浓缩量和土壤pH值等,从而进行科学预测,帮助农民抗灾、减灾、科学种植,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如图1是一种常用的农业传感节点硬件构成图。

3.2.1.2综合应用技术

农业物联网技术的综合应用指获取的主要农业数据,开发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智能化专家管理系统、远程监测和遥感系统、生物信息和诊断系统等。如图2是一种农业生产智能化专家管理系统系统技术路线图。

3.2.2实施食品安全可追溯的相关技术

食品的可追溯系统就是食品供应体系中食品构成与流向的信息与文件记录系统。这就意味着,要建立食品供应链各个环节上信息的标识、采集、传递和关联管理,实现信息的整合、共享,才能在整个供应链中实现可追溯能力。因此,从本质上说,可追溯系统就是一套信息管理系统。综合当前国内外的实践经验,实施可追溯系统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

3.2.2.1信息标识技术

可追溯系统实际上就是一套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的前提是用能够广泛接受的标准进行信息的标识表示,然后才能进行信息的采集和传递。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在实施可追溯的时候必须考虑到信息流动的全球性,必须采用全球通用的标准体系来进行可追溯信息的管理。

当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是由国际物品编码协会GS1(GlobalStandard1,由欧洲物品编码协会EAN和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UCC联合而成)开发的全球统一标识系统EAN·UCC系统来实施商品信息的标识、采集和传递。EAN·UCC 系统是以对贸易项目、物流单元、位置、资产、服务关系等的编码为核心,集条码和射频等自动数据采集、电子数据交换、全球产品分类、全球数据同步、产品电子代码(EPC)等技术系统为一体的,服务于物流供应链的开放的标准体系。目前,全球共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来自工业、商业、出版业、医疗卫生、物流、金融保险和服务业等行业超过100万家的企业,采用EAN·UCC系统,对物品进行标识和供应链管理。因此,该系统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国际标准。EAN·UCC系统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编码体系:为贸易产品与服务(即贸易项目)、物流单元、资产、位置以及特殊应用领域等提供全球唯一的标识;

数据载体:包括条码、RFID;

数据交换:包括EDI和XML。

由于采用EAN·UCC系统可以对食品供应链全过程中的产品及其属性信息、参与方信息等进行有效地标识,建立各个环节信息管理、传递和交换的方案,实现对供应链中食品原料、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跟踪和掌控,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出问题所在,从而进行妥善处理。因此,该系统也成为当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实施可追溯的技术体系。目前,欧盟等国已经采用EAN·UCC系统成功地对牛肉、鱼、蔬菜等开展了食品跟踪,有效地对食品供应链全过程进行跟踪与追溯,建立了从“农场到餐桌”的食物供应链跟踪与追溯体系,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EAN·UCC系统的编码体系提供了建立可追溯系统的基础,即信息标识技术的标准,它对供应链各参与方、贸易项目、物流单元、资产、服务关系等进行编码,其编码结构保证了在相关应用领域中提供全球唯一的标识代码,解决了供应链上信息编码不唯一的难题。这些标识代码是计算机系统信息查询的关键字,是信息共享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为采用高效、可靠、低成本的自动识别和数据采集技术奠定了基础。该系统对不同的编码对象采用不同的编码结构,并且这些编码结构间存在内在联系,因而也具有整合性。在提供唯一的标识代码的同时,EAN·UCC编码体系也提供附加信息的标识,例如有效期、系列号和批号,这些都可以用条码或RFID标签(射频识别标签)来表示。

3.2.2.2信息采集技术

在对有关信息用全球通用的标准的标识以后,还需要用全球通用的标准载体来承载这些信息,以便于信息的采集,实现供应链全程的无缝链接。目前,最常用的信息采集技术是条码技术,RFID (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技术和EPC

(ElectronicProductCode,产品电子代码)技术也正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条码技术将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集编码、印刷、识别、数据采集和处理于一体。条码技术利用光电扫描设备识读条码符号,从而实现机器的自动识别,并快速准确地将信息录入到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以达到自动化管理之目的。条码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1)简单。条码符号制作容易,扫描操作简单易行。

(2)信息采集速度快。普通计算机的键盘录入速度是200字符/分钟,而利用条码扫描录入信息的速度是键盘录入的20倍。

(3)采集信息量大。利用条码扫描,依次可以采集几十位字符的信息,而且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码制的条码增加字符密度,使采集的信息量成倍增加。

(4)可靠性高。键盘录入数据,误码率为三百分之一,利用光学字符识别技术,误码率约为万分之一。而采用条码扫描录入方式,误码率仅有百万分之一,首读率可达98%以上。

(5)灵活、实用。条码符号作为一种识别手段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和有关设备组成识别系统实现自动化识别,还可和其他控制设备联系起来实现整个系统的自动化管理。同时,在没有自动识别设备时,也可实现手工键盘输入。

(6)自由度大。识别装置与条码标签相对位置的自由度要比光学字符识别(OCR)大得多。条码通常只在一维方向上表示信息,而同一条码符号上所表示的信息是连续的,这样即使是标签上的条码符号在条的方向上有部分残缺,仍可以从正常部分识读正确的信息。

设备结构简单、成本低。条码符号识别设备的结构简单,操作容易,无需专门训练。与其他自动化识别技术相比较,推广应用条码技术,所需

费用较低。

利用条码技术采集信息的速度快、可靠性高、灵活、实用等特点,以及在供应链管理中的成熟、广泛应用,建立对产品的可追溯标签,实现有关信息的标准采集,这也是实施可追溯的关键之一。

采用EAN·UCC系统的编码体系可以对食品供应链全过程中的每一个节点进行有效的标识,利用条码技术,建立相关信息的条码载体,通过扫描可以获取各个节点的有关数据编码信息,包括给每一个产品赋予的全球惟一的EAN·UCC代码,即全球贸易项目代码(GTIN);通过应用标识符(AI)对产品属性进行标识的代码,如批次、有效期、保质期等;通过全球位置码(GLN)对食品供应链中各个环节及参与方进行标识;通过系列货运包装箱代码(SSCC)对食品的运输环节进行标识。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有关信息,采用UCC/EAN-128条码符号来表示(在终端销售环节,贸易项目采用EAN/UPC条码符号进行表示)。这样就建立了实施可追溯的基础——以条码为基础的标签,为各个环节实施信息传递和交换提供依据。

3.2.2.3信息交换技术

在食品供应链的每个环节建立了可追溯标签之后,还需要在各个环节之间建立无缝链接,实现标签信息传递和交换的关联管理,这样才能实现供应链全程的跟踪和追溯。否则,任何一个环节断了,整个链条就脱节了,也就无法实现可追溯的目的。而这需要数据交换的全球通用的技术标准来保证。

为实现贸易伙伴间电子数据信息快速、准确、低成本、高效率的交换,国际物品编码协会GS1制定了电子数据交换(EDI: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的全球标准,它包括电子数据交换标准实施指南(EANCOM)和可扩展的商业标识语言标准(ebXML)两个部分。

EANCOM以EAN·UCC系统的编码体系(GTIN、SSCC、GLN等)为基础,是联合国EDIFACT(联合国有关行政、商业及交通运输的电子资料交换)标准的应用指南,是经过GS1简化而引入的。EANCOM提供了清楚的定义和说明,让EDI的应用更加简单便捷。EANCOM在全球零售业有广泛的影响,并已扩展到金融和运输领域。

EAN·UCC编码体系的GTIN、GLN、GDD等标准使全球供应链中产品的标识、分类和描述一致性成为可能,而GDS提供了实施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它的实质就是要在供应链上建立一种无缝的信息传递和共享机制,而这正契合了可追溯的信息关联管理的需求。

3.2.2.4物流跟踪技术

只有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之间有效链接起来,才能实现可追溯,这种链接是通过食品的物流运输来实现的。食品尤其是生鲜食品,对温度等环境变化比较敏感,对物流运输的要求就比较高。因此,物流运输过程的管理对食品的安全来说就非常重要,必须采取有效手段,来监控、管理食品物流运输过程,使之能够高效进行,同时,在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时,也能够对运输环节进行追溯。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和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eographicalPositionSystem)提供了对物流运输过程进行准确跟踪记录的技术。

在物流运输中,GIS/GPS技术可以对车辆进行定位、跟踪、监控。物流运输过程也就是物品空间位置转移过程,涉及到的商品的运输、仓储、装卸、送递等处理环节。运用GIS/GPS技术,不仅可以对运输车辆进行实时跟踪、监控,还可以对车辆温度进行监控、调整。该技术还能根据实时跟踪状况,计算出最佳物流路径,给运输设备导航,减少运行时间,降低运

行费用。因此,GIS/GPS技术可以在可追溯系统中,对商品的物流过程进行全程跟踪记录,提供实施追溯的信息基础。

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是中国特色的物联网产业联盟环境的核心,十分有利于在现阶段形成最有生命力的商业模式。通过平台物联网信息服务,形成以运营商为核心的物联网信息传输交换(智能通道)和龙头企业为核心行业物联网应用服务核心的双核心公共服务环境。

追溯系统的建立将带来巨大的价值,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和标识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将对消费者、对社会和对企业有利:

第4章项目实施方案

4.1项目建设目标

本项目是在的种植基地上实施农田环境远程监控系统、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农产品网上信息发布与交易平台等全方位的农业物联网系统。通过物联网的实时传感可以实现实时传感采集和数据存储,能够摸索出植物生长对温、湿、光、土壤的需求规律,提供精准的科研实验数据;通过智能分析与联动控制功能,能够及时精确地满足植物生长对环境和养分等各项指标的要求,达到大幅增产的目的;通过光照和温度的智能分析寻优与精确调控,使植物的生长完全遵循人工调节等,达到优质生产之目的。进行土壤养分、墒情监测,为作物选择耕种方式提供指导;粮情信息监测,为监管部门科学决策保护粮食安全提供有效数据;通过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实现农产品物流的全程监控,使消费者全面了解农产品(食品)信息,确保农产品(食品)安全。打造农产品网上信息发布与交易平台,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一站式物联网服务。

4.2建设内容及规模

本项目为农业物联网系统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3000平方米的物联网信息服务中心、大型智能化育秧工厂、农田环境远程监控系统、农产品检测检验与质量追溯系统、农产品物流服务平台、农产品网上信息发布与交易平台等。通过农业物联网系统的实施,能够实时收集农田温度、湿度、风力、大气、降雨量等数据信息,监视农作物灌溉情况,监测土壤和空气状况的变更,根据用户需求,随时进行处理,为现代农业综合信息监测、环境控制以及智能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农产品产量。利用物联网

技术建立农产品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为农产品增加RFID标签,建立对农产品的种植、生产、加工、运输与销售的全过程跟踪和监控,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追溯体系。

4.3项目技术方案

4.3.1农田环境远程监控系统

4.3.1.1系统分析

农业生产环境是一个复合开放的生态系统,包含土壤、肥料、水分、光照、温度、空气、生物等因子,对农田环境数据进行快速、准确地采集、传输、控制,对直接与间接对相关因素进行系统分析,有利于对农作物生产进行科学管理。基于物联网的农作物生产智能测控系统,是运用信息采集技术、近程通讯技术(如常用的RFID )、信息远程传输技术、信息智能分析与控制技术,结合农业生产技术信息,实施农田环境远程监控系统,将有效提升农业生产的技术管理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化及现代化的发展。

4.3.1.2系统目标

构建基于物联网的农田环境远程监控系统,改变传统的信息采集模式,实现农作物生产信息的实时检测与控制,并在专家知识库辅助下,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科学化管理。一是构建基于物联网的农作物生产智能测控系统,改变传统的信息采集模式。二是通过农业智能产品的应用,实现农作物生产信息的实时检测与控制。三是将专家系统知识嵌入农业智能产品,为生产者提供技术服务,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科学化管理。

4.3.1.3系统设计

分析物联网功能特点及现代农作物特征,设计基于物联网的农业生产作业流程。系统开发紧紧围绕物联网”全面感知、可靠传送、智能处理”三项功能的实现,为实现智能灌溉、变量施肥、器械导航、机械化自动控

制、及可追溯等打下坚实的研究基础。

(1)基于物联网的农业生产智能系统设计

基于物联网的农业生产智能控制关联意图如图1所示。

(2)农业生产信息采集终端

“物联网”的精髓是感知,感知包括传感器的信号采集、协同处理、智能组网和信息服务。生产信息采集终端要完成农业生产信息的采集与预处理,并把信息通过无线网络传输给物联网信息中心。采集信息包括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风速、CO2浓度、作物生理信息检测(如作物含水量等)、雨量等,可根据需要灵活选择。采集终端还带有精确计时的时钟及GPS,可准确标定采集信息的时间、地点等信息。系统开发采用了模块化结构,其结构如图2所示。

安徽车联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安徽车联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投资分析/实施方案

报告摘要说明 车联网需要多系统的融合。车联网(InternetofVehicles)是由车辆位置、速度和路线等信息构成的巨大交互网络。车联网的实现需要通过多个数据采集器对车辆信息进行采集,并通过网络将数据传输到中央处理器进行处理,从而实现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并做出响应决策。其中会涉及到“端管云”三层体系,分别对应的是车载系统、系统间互联互通以及生态的管控。车联网可看作一个云架构的车辆运行信息平台,提升车辆运行体制的效率。 2019年7月14日,国内首个自动驾驶5G车联网示范区落地广州。对于汽车产业而言,5G商用时代已经到来,将带来更多的突破,给整个产业打开更为丰富的想象空间。 该车联网设备项目计划总投资18191.75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5699.0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6.30%;流动资金2492.7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3.70%。 本期项目达产年营业收入20060.00万元,总成本费用15336.96 万元,税金及附加301.19万元,利润总额4723.04万元,利税总额5675.68万元,税后净利润3542.28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2133.40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25.96%,投资利税率31.20%,投资回报率19.47%,全部投资回收期6.64年,提供就业职位331个。

根据中国联通数据显示,预计2020年,全球V2X市场将突破6500亿元,中国V2X用户将超过6000万,渗透率超过20%,市场规模超过2000亿。而位于车联网整个产业链上的服务商、服务提供商、硬件商、通信运营商 分别占有61%、12%、17%和10%的市场份额。 按照规划,国家将“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交通运输深度 融合,加快车联网、船联网建设,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智慧交通体系。”

秦皇岛农业机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秦皇岛农业机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规划设计/投资分析/产业运营

报告摘要说明 联合收割机是将收割机和脱粒机用中间输送装置连接成为一体的机械 装置,可以在田间一次性完成切割、脱离、分离、和清选等多项作业,从 而直接获得清洁的谷粒,生产效率较高。在国外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其 谷物收获都是利用联合收割机完成的。随着经济持续发展,我国农业收获 机械技术取得进一步提升,联合收割机逐渐受到广泛运用。 三大联合收获机产品里,小麦联合收获机技术含量最高,国产品牌已 经由硬件上的比拼进入了软件和智能化的“军备竞赛”,中联重科与美国LandingAI公司合作,对其主打产品TE90进行智能化升级,据说该机可以 通过几十个传感器识别农作物收割时的状态并自动设置参数和优化操作, 另外当然会配置自动导航和作业监测、硬件监测等功能,与传统的小麦机 相比,智能化农机能降低操作难度,减少作业和维护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并能帮助农户提高收益;雷沃阿波斯在智能农机领域起步早,并且已经由 产品智能化向“产业+互联网”,也就是农业物联网方面探索。 该收割机项目计划总投资18626.6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5224.8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1.74%;流动资金3401.77万元,占 项目总投资的18.26%。 本期项目达产年营业收入23853.00万元,总成本费用18205.94 万元,税金及附加304.48万元,利润总额5647.06万元,利税总额

6730.44万元,税后净利润4235.30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2495.15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30.32%,投资利税率36.13%,投资回报率22.74%,全部投资回收期5.90年,提供就业职位404个。 在三大联合收获机行业,全喂入水稻联合收获机受到的关注度更高,这不仅仅是这个行业内大佬云集,更重要的是全喂入水稻联合收获机正在对小麦联合收获机和玉米联合收获机等形成强势替代,并且在跨区作业市场上,全喂入水稻联合收获机的地位举足轻重。 2010年之前,在水稻收割机行业,1kg/s以下喂入量的机型,还是随处可见的;到2018年,3kg/s以下机型都几乎从市场上退出殆尽。分年份来看,2012-2014年期间,2~3公斤机型销售都较为强劲,这既与当年的水稻收割机研发技术还不如现在成熟有关,也与日系产品久保田688多年畅销国内市场有关。2014-2015年,是主流喂入量从2~3公斤,向4~5公斤转变的时间,2015年是4~5公斤机型的市场占比已49%;这期间也是水稻收割机从日系品牌向国产品牌,特别是江苏沃得农机,转变的时间。2016年之后,5~6公斤机型成为年度主流销售机型,市场占有率都在40%以上,更是在2017年一度高达64%。

智慧农业物联网系统设计

毕业设计(报告)课题:智慧农业物联网系统设计 学生: 夏培元系部: 物联网学院 班级: 物联网1404班学号: 2014270307 指导教师: 杨昌义 装订交卷日期: 2017年01 月日 I / 20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已经越发智能化智慧农业是农业生产的高级阶段是集新兴的互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一体,依托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环境温湿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图像等)和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 基于ZigBee技术的智慧农业解决方案,成本低廉,是一般人都能负担的价格;控制更简单,让每一位刚接触的人都能轻松使用;功耗更低、组网更方便、网络更健壮,给您带来高科技的全新感受。您的温室大棚规模越大,基于ZigBee 技术的智慧农业解决方案在使用中,要准确及时地操控所有设备,最值得关注的应该就是网络信号的稳定性。鉴于温室大棚的网络覆盖区域比较广泛,我们贴心为您呈现物联无线组网!智慧农业能有效连接物联Internet通信网关和超出物联Internet通信网关有效控制区域的其它ZigBee网络设备,实现中继组网,扩大覆盖区域,并传输网关的控制命令到相关网络设备,达到预期传输和控制的效果。基于先进的ZigBee技术,物联无线中继器无需接入网线,就可自行中继组网,扩散网络信号,让网络灵活顺畅运行,保障您的所有设备正常运行。主要采集温湿度,从而控制农植物的水分和光照。 关键词:物联网;智慧农业;云计算;物联网架构;ZigBee II / 20

关于编制物联网产业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说明

物联网产业园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单位:北京中投信德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编制时间:https://www.360docs.net/doc/73565871.html, 高级工程师:高建

关于编制物联网产业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 告编制说明 (模版型) 【立项 批地 融资 招商】 核心提示: 1、本报告为模板形式,客户下载后,可根据报告内容说明,自行修改,补充上自己项目的数据内容,即可完成属于自己,高水准的一份可研报告,从此写报告不在求人。 2、客户可联系我公司,协助编写完成可研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大纲(具体可跟据客户要求进行调整) 编制单位:北京中投信德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专 业 撰写节能评估报告资金申请报告项目建议书 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1.1项目概要 (1) 1.1.1项目名称 (1) 1.1.2项目建设单位 (1) 1.1.3项目建设性质 (1) 1.1.4项目建设地点 (1) 1.1.5项目主管部门 (1) 1.1.6项目投资规模 (2) 1.1.7项目建设规模 (2) 1.1.8项目资金来源 (3) 1.1.9项目建设期限 (3) 1.2项目建设单位介绍 (3) 1.3编制依据 (3) 1.4编制原则 (4) 1.5研究范围 (5) 1.6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5) 1.7综合评价 (6)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7) 2.1项目提出背景 (7) 2.2本次建设项目发起缘由 (7) 2.3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7) 2.3.1促进我国物联网产业园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8) 2.3.2加快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8) 2.3.3满足我国的工业发展需求的需要 (8) 2.3.4符合现行产业政策及清洁生产要求 (8) 2.3.5提升企业竞争力水平,有助于企业长远战略发展的需要 (9) 2.3.6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的需要 (9) 2.3.7促进项目建设地经济发展进程的的需要 (10) 2.4项目可行性分析 (10) 2.4.1政策可行性 (10) 2.4.2市场可行性 (10) 2.4.3技术可行性 (11) 2.4.4管理可行性 (11) 2.4.5财务可行性 (11) 2.5物联网产业园项目发展概况 (12)

车联网产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车联网产品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xxx科技发展公司

第一章项目概况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车联网产品项目 近几年我国汽车市场发展迅猛,汽车销量和保有量增速显著。车联网 市场规模巨大。据相关专家及媒体预测,202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约为2.5- 3亿辆,按照15%的渗透率,具备联网能力的车辆将达到4000万辆左右。 以每辆车1000元的硬件产品价格来估算,单是硬件市场就有400亿元规模。而随着产品功能的丰富,单辆车的硬件产值也会翻倍提高,加之互联网服务,车联网市场的空间可以在5-10年内达到千亿甚至万亿规模。 (二)项目选址 某某经济园区 项目选址应符合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和项目占地使用规划的要求,同时 具备便捷的陆路交通和方便的施工场址,并且与大气污染防治、水资源和 自然生态资源保护相一致。 (三)项目用地规模 项目总用地面积48397.52平方米(折合约72.56亩)。 (四)项目用地控制指标

该工程规划建筑系数69.48%,建筑容积率1.09,建设区域绿化覆盖率7.14%,固定资产投资强度191.92万元/亩。 (五)土建工程指标 项目净用地面积48397.52平方米,建筑物基底占地面积33626.60平 方米,总建筑面积52753.30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主体工程39900.91 平方米,项目规划绿化面积3767.65平方米。 (六)设备选型方案 项目计划购置设备共计107台(套),设备购置费5419.17万元。 (七)节能分析 1、项目年用电量1079889.55千瓦时,折合132.72吨标准煤。 2、项目年总用水量29252.61立方米,折合2.50吨标准煤。 3、“车联网产品项目投资建设项目”,年用电量1079889.55千瓦时,年总用水量29252.61立方米,项目年综合总耗能量(当量值)135.22吨标准煤/年。达产年综合节能量50.01吨标准煤/年,项目总节能率26.10%, 能源利用效果良好。 (八)环境保护 项目符合某某经济园区发展规划,符合某某经济园区产业结构调整规 划和国家的产业发展政策;对产生的各类污染物都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治理 措施,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内,项目建设不会对区域生态环境 产生明显的影响。

重庆农业机械项目可行性报告

重庆农业机械项目可行性报告 参考模板

重庆农业机械项目可行性报告 联合收割机是将收割机和脱粒机用中间输送装置连接成为一体的机械 装置,可以在田间一次性完成切割、脱离、分离、和清选等多项作业,从 而直接获得清洁的谷粒,生产效率较高。在国外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其 谷物收获都是利用联合收割机完成的。随着经济持续发展,我国农业收获 机械技术取得进一步提升,联合收割机逐渐受到广泛运用。 该收割机项目计划总投资6119.58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4549.7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4.35%;流动资金1569.8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5.65%。 达产年营业收入11916.00万元,总成本费用9280.41万元,税金及附 加115.53万元,利润总额2635.59万元,利税总额3114.65万元,税后净 利润1976.69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1137.96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 43.07%,投资利税率50.90%,投资回报率32.30%,全部投资回收期4.60年,提供就业职位237个。 坚持“实事求是”原则。项目承办单位的管理决策层要以求实、科学 的态度,严格按国家《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的要求,在全面完成调查研究基础上,进行细致的论证和比较,做到技术先进、可

靠、经济合理,为投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以客观公正立场、科 学严谨的态度对项目的经济效益做出科学的评价。 ...... 三大联合收获机产品里,小麦联合收获机技术含量最高,国产品牌已 经由硬件上的比拼进入了软件和智能化的“军备竞赛”,中联重科与美国LandingAI公司合作,对其主打产品TE90进行智能化升级,据说该机可以 通过几十个传感器识别农作物收割时的状态并自动设置参数和优化操作, 另外当然会配置自动导航和作业监测、硬件监测等功能,与传统的小麦机 相比,智能化农机能降低操作难度,减少作业和维护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并能帮助农户提高收益;雷沃阿波斯在智能农机领域起步早,并且已经由 产品智能化向“产业+互联网”,也就是农业物联网方面探索。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农业管理系统的制作流程

图片简介: 本技术属于农业物联网管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农业管理系统。其包括智能终端、云服务系统、用户终端,智能终端安装在农事作业设备上,采集农机设备各种工作数据,并上传至云服务系统,云服务系统为采用面向服务的模块化系统体系架构组成的大数据系统,用户通过用户终端注册并登录后可以访问云服务系统。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智能终端为基础,云技术为技术手段,联合农业生产各方人员,建立起一个智能农机的管理系统,实现机械的智能化控制,精准化农业生产和农药监管,追踪农产品生产过程,形成一个活跃的具有高可信度的社区式平台。 技术要求 1.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农业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智能终端、云服务系统、用户终端;

所述智能终端安装在农事作业设备上,其包括主控模块、存储模块、通信模块、定位模块、电源模块、信息采集模块、信息反馈模块,并通过以上功能模块采集农机设备各种工作数据,并上传至云服务系统;所述云服务系统为采用面向服务的模块化系统体系架构组成的大数据系统,其包括云服务器数据库、GIS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处理系统、云管理平台、用户管理平台;所述用户终端包括农事服务平台网站、农事服务平台APP客户端,用户通过用户终端注册并登录后可以访问云服务系统中的用户管理平台,根据不同用户注册类型,获取不同模块的访问权限; 所述云服务器数据库由本地服务器数据库与云端数据库组成;所述本地服务器数据库连接智能终端、GIS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处理系统、云管理平台、用户管理平台,并缓存其产生的信息流,通过数据处理系统将此信息流进行数据整合计算,生成标准格式数据,并上传至云端数据库;所述云端数据库为建立在云服务器上的SQL储存型数据库,提供实时存储和数据访问功能,实时响应本地服务器数据库的请求,并接收或下发相关数据;所述云端数据库只能在云管理平台权限控制下,通过本地服务器数据库访问; 所述GIS地理信息系统负责为整个管理系统提供地图、位置、地理信息、环境数据,提供智能终端定位模块所需位置、电子地图与导航支持、提供数据处理系统所需的计算数据,并接收智能终端采集的环境监测数据; 所述数据处理系统为管理系统核心基础处理系统,负责云服务系统数据流的中转和处理; 所述云管理系统为系统运营管理者后台管理系统,通过对云服务系统底层功能编程架构而成,提供用户管理平台功能管理后台,并建立具有友好交互界面的云管理平台; 所述用户管理平台负责提供整个管理系统的用户功能输出与输入,其包括用户注册模块、设备注册模块、智能终端管理模块、供求发布模块、远程诊断模块、服务评价模块、追溯模块、交流模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农业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终端信息采集模块包括设备状态采集模块、功能传感器模块、图像采集模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农业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状态采集模块采集农机的设备硬件数据和故障诊断数据,所述功能传感器模块采集液位、流量、产量、风速、雨量、与温度数据,在农机使用过程中,通过传感器获取农机施液量、施液效率、生产产量、外界环境数据;所述图像采集模块为微型CCD摄像头,通过摄像头采集施药商品二维码、施药对象生长状态、环境图像,并可远程操控进行现场查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农业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注册模块负责普通用户的注册、验证、接入,并对不同的用户类型开放用户管理平台功能模块权限。

物联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物联网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泓域咨询 规划设计/投资分析/产业运营

摘要 近年来,物联网产业技术高速发展,2017年全球物联网连接数达到87亿个,超过了拥有80亿个连接数的个人用户。当前,全球物联网专利申请数量处于爆发式增长阶段,而中国作为全球物联网技术最大的输出国,相关专利申请涉及了窄带物联网技术各个层面,基本覆盖了物联网技术创新各环节,物联网专利申请数量逐年增加,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物联网技术专利申请数量达到5243件,与2016年的7872相比下降2629件,随着中国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完善,预计专利申请数量将有所回升。 该物联网设备项目计划总投资4463.18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3533.7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9.18%;流动资金929.3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0.82%。 本期项目达产年营业收入8147.00万元,总成本费用6178.73万元,税金及附加84.60万元,利润总额1968.27万元,利税总额2324.36万元,税后净利润1476.20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848.16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44.10%,投资利税率52.08%,投资回报率33.08%,全部投资回收期4.52年,提供就业职位140个。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对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经济社会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时期,我

国物联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与发达国家保持同步,成为全球物联网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促进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业态广泛应用,培育壮大新动能成为国家战略。当前,物联网正进入跨界融合、集成创新和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对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经济社会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时期,我国物联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与发达国家保持同步,成为全球物联网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促进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业态广泛应用,培育壮大新动能成为国家战略。当前,物联网正进入跨界融合、集成创新和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

新能源车联网产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新版

新能源车联网产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咨国联出品

目录 第一章总论 (9) 1.1项目概要 (9) 1.1.1项目名称 (9) 1.1.2项目建设单位 (9) 1.1.3项目建设性质 (9) 1.1.4项目建设地点 (9) 1.1.5项目负责人 (9) 1.1.6项目投资规模 (10) 1.1.7项目建设规模 (10) 1.1.8项目资金来源 (12) 1.1.9项目建设期限 (12) 1.2项目建设单位介绍 (12) 1.3编制依据 (12) 1.4编制原则 (13) 1.5研究范围 (14) 1.6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14) 1.7综合评价 (16)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17) 2.1项目提出背景 (17) 2.2本次建设项目发起缘由 (19) 2.3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19) 2.3.1促进我国新能源车联网产业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20) 2.3.2加快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20) 2.3.3满足我国的工业发展需求的需要 (21) 2.3.4符合现行产业政策及清洁生产要求 (21) 2.3.5提升企业竞争力水平,有助于企业长远战略发展的需要 (21) 2.3.6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的需要 (22) 2.3.7促进项目建设地经济发展进程的的需要 (22) 2.4项目可行性分析 (23) 2.4.1政策可行性 (23) 2.4.2市场可行性 (23) 2.4.3技术可行性 (23) 2.4.4管理可行性 (24) 2.4.5财务可行性 (24) 2.5新能源车联网产业项目发展概况 (24) 2.5.1已进行的调查研究项目及其成果 (25) 2.5.2试验试制工作情况 (25) 2.5.3厂址初勘和初步测量工作情况 (25)

浙江智慧农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浙江智慧农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规划设计/投资方案/产业运营

报告摘要说明 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在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 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世界第一的农机生产和使用大国,农业耕地面 积广,但农业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较高。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信息技术以及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全球产业逐渐向数字化、智能化方 向发展,传统农业也不断与新兴科技技术结合,逐渐向精准农业、智慧农 业转变。在智慧农业的大背景下,智能农业装备也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时机。 目前,制约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的短板技术有三项:一是农业专用传感 器落后,我国目前自主研发农业传感器数量不到世界的10%,且稳定性差;二是动植物模型与智能决策准确度低,很多情况是时序控制而不是按需决 策控制;三是缺乏智能化精准作业装备,作业质量差。在应用推广上,全 国各省市都开展了智慧农业应用试点建设,但大都处于“盆景”状态,缺 乏智慧农业大面积应用的“风景”。同时,大多数项目停留在信息的简单 传输与显示,展示成分大于实际效果,与农业融合深度不够,缺乏解决农 业实际问题的效果。 该智慧农业装备项目计划总投资17797.28万元,其中:固定资产 投资11945.6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7.12%;流动资金5851.5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2.88%。

本期项目达产年营业收入39639.00万元,总成本费用30615.80 万元,税金及附加328.99万元,利润总额9023.20万元,利税总额10596.77万元,税后净利润6767.40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3829.37 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50.70%,投资利税率59.54%,投资回报率38.02%,全部投资回收期4.13年,提供就业职位664个。 智慧农业是农业的根本出路,国家也在智慧农业或智慧农业产业化上 给予更多的政策及扶持。2017年的一号文件中,明确了以“农业供给侧结 构性改革”为主线,提到了加快科技研发,实施智慧农业工程,推进农业 物联网和农业装备智能化;2018年文件的主旨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提到了发展数字农业,推进物联网实验和遥感技术的应用。 智慧农业是以信息和知识为核心要素,通过将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实现农业信息感知、定量决策、智能控制、精准投入、个性化服务的全新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农业信息化发展从数字化到网络化再到智能化的高级阶段。现代农业有 三大科技要素:品种是核心,设施装备是支撑,信息技术是质量水平提升 的手段。智慧农业完美融合了以上三大科技要素,对农业发展具有里程碑 意义。

智慧农业-农业物联网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智慧农业:农业物联网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智慧农业物联网监控系统可以实时远程获取温室大棚内部的空气温湿度、土壤水分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及视频图像、通过模型分析,自动控制温室湿帘风机、喷淋灌溉、内外遮阳、顶窗侧窗、加温补光等设备。 同时,系统还可以通过手机、计算机等信息终端向管理者发送实时监测信息、报警信息,以实现温室大棚智能化远成管理,充分发挥物联网技术在设施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保证温室大棚内环境最适宜作物生长,实现精细化的管理,为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创造条件,帮助客户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收益。 一、农业智能监测系统 通过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对种植环境的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光照度、二氧化碳浓度等信息进行采集,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参数的变化实施调控或自动控制温控系统、灌溉系统等现场生产设备,保证农作物最优质的生长环境、促进农业生产的优质、高效、高产!

二、视频监控系统 通过在农业生产区域内安装全方位高清摄像机置,对包括种植作物的生长情况、投入品使用情况、病虫害状况情况进行实时视频监控,实现现场无人职守情况下,种植者对作物生长状况的远程在线监控,农业专家远程在线病虫害作物图像信息获取,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及上级主管部门对生产过程的有效监督和及时干预,以及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对现场数据信息和图像信息的获取、备份和分析处理。

三、农业智能控制系统 通过物联网系统,可以对农业生产区域内各种设备运行条件进行设定,当采集的实时数据结果超出设定的阈值时,系统会自动通过继电器控制设备或模拟输出模块对温室大棚自动化设备进行控制操作,如自动喷洒系统、自动换气系统等,确保温室内为植物生长最适宜环境。

物联网温室智能控制系统的应用案例

物联网温室智能控制系统的应用案例 在全国各地区,现代化的农场种引进物联网技术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科技农业的重要体现。在乌拉特中旗海流图镇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温室内,物联网温室智能控制系统正在在紧罗密鼓的安装中。 物联网温室智能控制系统通过基于物联网技术对温室内外监测数据的分析,结合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利用相关设备,对温室进行实时监控,实现对作物优质、高产、高效的栽培目的。该套智能监控系统具有自动开启关闭卷帘、补光、滴灌等功能,并凭借智能化、自动化控制技术,调节作物的最佳生长环境。种植户可通过电脑、手机等信息终端随时随地查看温室内实时环境监测、预警信息,实现对温室大棚的网络智能化远程管理,充分发挥物联网技术在设施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在地区农业的发展中,引进物联网温室智能控制系统有利于建设该地区的科技农业设施,起到示范作用,也有利于提高地区设施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综合生产水平,促进设施农业现代化发展。另外通过农产品的安全质量追溯,可以改善市民的食品安全条件,增强市民的购买信心,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目前来看,农业物联网技术是现代农业逐步实现智能化、精确化、信息化的有力保障,而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和温室大棚的普及推广,物联网温室智能控制系统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对于规模化的温室种植而言,借助人工管理需要大量人手和时间,并且存在难以避免的 人工误差。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真正实现了农业信息数字化、农业生产自动化、农业管理智能化,使温室大棚种植可达到提高产量、改善品质、节省人力、降低人工误差、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实现温室种植的高效和精准化管理。托普温室种植监控系统,改变了传统温室种植管理在技术上的桎梏状态。

【报告】农业物联网可行性报告

【关键字】报告 【引言】 农业物联网,即在大棚控制系统中,运用物联网系统的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PH 值传感器、光传感器、CO2传感器等设备,检测环境中的温度、相对湿度、PH值、光照强度、土壤养分、CO2浓度等物理量参数,通过各种仪器仪表实时显示或作为自动控制的参变量参与到自动控制中,保证农作物有一个良好的、适宜的生长环境。远程控制的实现使技术人员在办公室就能对多个大棚的环境进行监测控制。采用无线网络来测量获得作物生长的最佳条件,可以为温室精准调控提供科学依据,达到增产、改善品质、调节生长周期、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农业物联网被世界公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他是以感知为前提,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的网络。在这背后,则是在物体上植入各种微型芯片,用这些传感器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再通过局部的无线网络、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各种通信网路交互传递,从而实现对世界的感知。 物联网使物品和服务功能都发生了质的飞跃,这些新的功能将给使用者带来进一步的效率、便利和安全,由此形成基于这些功能的新兴产业。物联网需要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固话宽带的普及是物联网海量信息传输交互的基础。依靠网络技术,物联网将生产要素和供应链进行深度重组,成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现实载体。据业内人士估计,中国物联网产业链今年就能创造1000亿元左右的产值,它已经成为后3G时代最大的市场兴奋点。 【目录】 第一部分农业物联网项目总论 总论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首要部分,要综合叙述研究报告中各部分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结论,并对项目的可行与否提出最终建议,为可行性研究的审批提供方便。 一、农业物联网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二)项目承办单位介绍 (三)可行性研究工作承担单位介绍 (四)项目主管部门介绍 (五)项目建设内容、规模、目标 (五)项目建设地点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主要结论 在可行性研究中,对项目的产品销售、原料供应、政策保障、技术方案、资金总额及筹措、项目的财务效益和国民经济、社会效益等重大问题,都应得出明确的结论,主要包括:(一)项目产品市场前景 (二)项目原料供应问题 (三)项目政策保障问题 (四)项目资金保障问题 (五)项目组织保障问题

lora智慧农业物联网系统

智慧农业物联网系统 解 决 方 案 北京创羿兴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系统简介 “智慧绿态农业/花卉大棚环境云监测物联网系统”是一套基于 modbus/bacnet协议及lora无线通讯系统平台,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及绿色生态管理。该系统利用多种类型的传感器、自动化控制设备、多功能采集节点,以及无线组网系列设备等组建农业智能化生产与监测专用的无线传感网,对农业生产环节的空气温湿度、光照度、二氧化碳浓度、土壤温湿度等信息进行采集,并传输到云数据管理中心,通过特定的算法建立云数据库,并为农业管理部门及农户提供生产管理依据。此外,农户可在自己的管理权限范围内,对农业生产现场(如农业大棚、大田、水产品养殖场等)进行实时监测、设备远程控制、节能管理以及化肥等化学产品的使用管理,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同时,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管理,降低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绿色生态管理。 目前,由于人们普遍认为农业本身就是绿色的,所以绝大多数智能农业的项目普遍关注农业生产的智能化,而很少关心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事实上,虽然农业本身是绿色的,但农业生产并不是绿色的,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农药以及农机设备均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因此,“智慧绿态农业/花卉大棚环境云监测物联网系统”在设计思想上,与现有的智能农业物联网系统不同,该系统在实现农业智能化生产的同时,还尽量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通过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推动我国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提高我国农业的智能化、绿色生产水平,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及绿色生产管理。 北京创羿兴晟科技公司研发了多款lora产品,例终端节点CY-LRB-102终端节点CY-LRB-101lora控制终端CY-LRW-102 lora检测终端CY-LRW-10等产品型号,还有多款产品正在研发中,将窄带物联网技术充分应用于现代农业中,打造智能农业系统。 图1智慧绿态农业物联网系统示意图

物联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

物联网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xxx科技发展公司

物联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 第一章概况 第二章项目基本情况 第三章产业分析预测 第四章产品及建设方案 第五章项目选址说明 第六章工程设计方案 第七章工艺概述 第八章环境保护可行性 第九章生产安全保护 第十章建设及运营风险分析第十一章节能说明 第十二章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第十三章投资分析 第十四章项目经济收益分析 第十五章招标方案 第十六章项目综合评估

第一章概况 一、项目承办单位基本情况 (一)公司名称 xxx科技发展公司 (二)公司简介 公司始终坚持“人本、诚信、创新、共赢”的经营理念,以“市场为导向、顾客为中心”的企业服务宗旨,竭诚为国内外客户提供优质产品和一流服务,欢迎各界人士光临指导和洽谈业务。 公司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了科学灵活的经营机制,完善了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项目承办单位组织机构健全、管理完善,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依法独立核算、自主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为了顺应国际化经济发展的趋势,项目承办单位全面建立和实施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建立起从产品开发、设计、生产、销售、核算、库存到售后服务的物流电子网络管理系统,使项目承办单位与全国各销售区域形成信息互通,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及时反馈市场信息,为项目承办单位的战略决策提供有利的支撑。

公司建立了《产品开发控制程序》、《研发部绩效管理细则》等一系列制度,对研发项目立项、评审、研发经费核算、研发人员绩效考核等进行规范化管理,确保了良好的研发工作运行环境。 (三)公司经济效益分析 上一年度,xxx实业发展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810.89万元,同比增长22. 81%(707.79万元)。其中,主营业业务物联网生产及销售收入为3553.56万元,占营业总收入的93.25%。 根据初步统计测算,公司实现利润总额804.72万元,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54.46万元,增长率23.75%;实现净利润603.54万元,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01.67万元,增长率20.26%。 上年度主要经济指标 项目单位指标 完成营业收入万元3810.89 完成主营业务收入万元3553.56 主营业务收入占比93.25% 营业收入增长率(同比)22.81% 营业收入增长量(同比)万元707.79 利润总额万元804.72 利润总额增长率23.75% 利润总额增长量万元154.46

5G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1)

5G项目 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xxx科技公司

摘要 中国高度重视5G产业的发展,在相关关键政策方面为5G产业的 发展指明方向,《中国制造2025》指出要全面突破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指出5G要在2020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要求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积极 推进5G商用;《关于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 指导意见》要求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力争2020年启动5G商用。 美国四大移动运营商5G部署进展有序推进,日本BEYOND5G战略 支持超高速通信时代;韩国5G技术助力平昌冬奥会开幕式开幕;欧盟 5G或成欧洲经济数字化变革关键使能器。巴西的5G通信频率预计在2019年下半年开始拍卖;俄罗斯预计在2020年底之前或将推出或发布5G商用网络等。 预计2025年中国5G连接数将超4亿个。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数据,自2020年正式商用起,预计2020年中国5G连接数将达0.04 亿个,随着时间推移将迅速增加,到2025年预计将达4.28亿个,超 过4亿个的连接数。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5G网络初期作为热点技术 的部署,将对现网容量进行补充和扩展。

中国5G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提供百万就业机会。据中国信息通信 研究院数据,自2020年正式商用起,预计5G带动直接经济产出0.5 万亿元,间接经济产出达1.2万亿元;至2025年,预计5G带动直接 经济产出3.3万亿元,间接经济产出达6.3万亿元;至2030年,预计 5G带动直接经济产出6.3万亿元,间接经济产出达10.6万亿元。在就业机会方面,预计2020、2025、2030年5G商用将分别直接贡献0.5、3.5、8.0百万个就业机会。 目前中国5G产业已形成规划、建设、运营和应用四大产业链环节,产业发展前景广阔。超七成网民看好5G技术未来发展。消费者洞察侧 面体现了5G行业的发展深度,或可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5G可能对 社会和商业环境所产生的影响。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调研数据 显示,73.0%的中国受访网民看好5G技术未来发展,持相反态度的中 国受访网民占10.0%。 在政策扶持和5G技术日益成熟的影响下,中国5G产业发展稳步 推进,企业发展态势良好,从规划环节、建设环节、运营环节到应用 环节各个不同产业链相关企业2018年第三季度营收均超亿元,实现同 比增长、智能制造、车联网、无线医疗到5G技术应用领域频获资本青

3-《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可行性报告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增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可行性分析 一、增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必要性 1.增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是物联网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 1.1 物联网发展背景 物联网发展速度日益迅速,我们在密切关注其发展的时候,需要了解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技术背景,使其能够产生更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1.1.1 历史背景 在过去的近500年里,世界上先后大约发生了五次科技革命,包括两次科学革命和三次技术革命,中国与前四次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失去四次科技革命的机会,中国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一路下滑,目前世界正处于第五次科技革命的前夜,这将是中国复兴的一次关键历史性机遇,值得科技界和全社会重视思考,并为之努力奋斗。表1-1 列出世界现代化前言过程的两个阶段和六次浪潮,其中第五次和第六次浪潮是一种预测。 表1-1 世界现代化历程中的两个阶段和六次浪潮 2009年1月,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中指出:眼下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之时,?科学的沉寂?已达60余年,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已日益显现。世界正处在科技创新突破和科技革命的前夜。这一重要结论,主要基于以下分析: 1、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突破和科技革命。根据经济长波理论,每一次的经济低谷必定会催生出某些新的技术,而这种技术

一定是可以为绝大多数工业产业提供一种全新的使用价值,从而带动新一轮的消费增长和高额的产业投资,以触动新经济周期的形成。1857 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1929 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战后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依靠科技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就业岗位和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是摆脱危机,创新经济增长的根本出路。过去的十几年间,互联网技术取得巨大成功。目前的经济危机让人们又不得不面临紧迫的选择,物联网技术成为推动下一个经济增长的特别重要推手。 2、前瞻全球现代化发展的未来图景,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近三十亿人口追求小康生活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历史进程与自然资源供给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凸显和尖锐,按照传统的大量耗费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增长方式、沿袭少数国家以攫取世界资源为手段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人类生存发展的新需求强烈呼唤科技创新突破和科技革命。 3、从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态势看,奠定现代科技基础的重大科学发现基本发生在20 世纪上半叶,?科学的沉寂?已达60 余年,而技术革命的周期也日渐缩短,同时科学技术知识体系积累的内在矛盾凸显,在物质能量的调控与转换、量子信息调控与传输、生命基因的遗传变异进化与人工合成、脑与认知、地球系统的演化等科学领域,在能源、资源、信息、先进材料、现代农业、人口健康等关系现代化进程的战略领域中,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已显现。 与此相应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院士,对21 世纪上半叶信息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作总体判断时表示:信息科技正在进入全民普及阶段,信息技术惠及大众将成为未来几十年的主旋律;21 世纪上半叶,将兴起一场新的信息科学革命,其结果可能导致21 世纪下半叶新的技术革命。李国杰表示:?目前的信息科学只相当于1905 年以前的理论物理研究,信息科学还处在伽利略时代。20 世纪下半叶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但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大部分是20世纪60年代以前完成的,近40 年信息科学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同样,编写计算机程序的大量日常工作可能会导致产生新的数学。如同望远镜促进天文学、显微镜促进医学发展一样,数字计算机的发明,特别是近20 年微处理器和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

物联网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物联网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十二五规划》 ============================================================ 物联网"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并有望近期发布。而上海已经先行一步,其物联网产业已率先跨入千亿级城市行列。根据早期编写规划,到2015年将形成具有核心技术的产业规模达2000亿元,其中传感器100亿元,系统和试验检测700亿元,芯片、中间件和集成模块及设备产业600亿元,工程实施、服务开发系统和运维600亿元。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在今年5月发布的物联网白皮书中预计,“十二五”期末我国物联网相关产业规模将达到5000多亿的规模,形成万亿级规模的时间节点预计在“十三五”后期。 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它具有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3个重要特征。物联网是一个动态的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它具有基于标准和互操作通信协议的自组织能力,其中物理的和虚拟的“物”具有身份标识、物理属性、虚拟的特性和智能的接口,并与信息网络无缝整合。物联网将与媒体互联网、服务互联网和企业互联网一道,构成未来互联网。 (一)“十二五”期末 中国物联网相关产业将超5000亿元 据了解,物联网的“十二五”规划稿将明确未来产业发展的整体架构,并针对物联网涉及的具体应用领域进行专项规划。到2015年,我国物联网要在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关键标准研究与制定、产业链条建立与完善、重大应用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初步构建较为完善的标准体系,建成一批物联网应用示范重大工程,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骨干企业。 "十二五"期间,”财政部方面表示:“中央财政将根据我国物联网发展规

综合能源服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精选版

综合能源服务项目可行 性研究报告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综合能源服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设计院 一、概念: 按照专业关联的紧密程度和业务发展模式的相似程度,将能源服务归纳为三类。第一类是能源销售服务,包括售电、售气、售热冷、售油等基础服务,以及用户侧管网运维、绿色能源采购、利用低谷能源价格的智慧用能管理(例如在低谷时段蓄热、给电动汽车充电)、信贷金融服务等深度服务。第二类是分布式能源服务,包括设计和建设运行分布式光伏、天然气三联供、生物质锅炉、储能、热泵等基础服务,以及运维、运营多能互补区域热站、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等深度服务。第三类是节能减排服务及需求响应服务,包括改造用能设备、建设余热回收、建设监控平台、代理签订需求响应协议等基础服务,和运维、设备租赁、调控空调、电动汽车、蓄热电锅炉等柔性负荷参与容量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可中断负荷项目等深度服务。 综合能源服务是指将不同种类的能源服务组合在一起,即将能源销售服务、分布式能源服务、节能减排及需求响应服务等三大类组合在一起的能源服务模式。综合能源服务是在国内刚开始发展、有广阔前景的新业态,它意味着能源行业从产业链纵向延伸走向横向互联,从以产品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成为实现国家能源革命的新兴市场力量。

二、相关名词: 1.分布式能源:国际分布式能源联盟WADE对分布式能源定义为:安装在用户端的高效冷/热电联供系统,系统能够在消费地点(或附近)发电,高效利用发电产生的废能--生产热和电;现场端可再生能源系统包括利用现场废气、废热以及多余压差来发电的能源循环利用系统。国内由于分布式能源正处于发展过程,对分布式能源认识存在不同的表述。分布式能源是一种建在用户端的能源供应方式,可独立运行,也可并网运行,是以资源、环境效益最大化确定方式和容量的系统,将用户多种能源需求,以及资源配置状况进行系统整合优化,采用需求应对式设计和模块化配置的新型能源系统,是相对于集中供能的分散式供能方式。 2.增量配电网:也就是新增加的配电网叫增量配电网。2016年10月11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了《有序放开配电网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是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鼓励社会资本有序投资、运营增量配电网,促进配电网建设发展,提高配电网运营效率而制定的,《办法》提出,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体制架构,结合输配电价改革和电力市场建设,有序放开配电网业务,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营增量配电网,通过竞争创新,为用户提供安全、方便、快捷的供电服务。 3.微电网:微电网(Micro-Grid)也译为,是指由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能量转换装置、负荷、监控和保护装置等组成的小型发配电系统。微电网的提出旨在实现分布式电源的灵活、高效应用,解决数量庞大、形式多样的分布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