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学百年历程与走向

中国经济史学百年历程与走向
中国经济史学百年历程与走向

一二十世纪即将过去,新世纪即将来临,在这个时候,对基本上与二十世纪同行的中国经济史学进行回顾和展望,即使不是绝对必要,也是十分应时的。二十世纪以前中国不是没有经济史学,相反,自司马迁作《史记•平准书》、班固作《汉书•食货志》,历代关于经济史的记述可以说是延绵不断,源远流长的。但它的指导思想基本上是封建的正统史观,所记述的主要是国家管理经济的典章制度和有关的经济主张,对整个社会和全体人民经济生活,它所反映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此种反映的自觉性,都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这不是现代意义的经济史学,可称为传统经济史学。现代意义的中国经济史学是在西方近代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理论传入中国以后才形成的;而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出现相对晩后。20世纪初,梁启超大倡“史学革命”,社会经济进入史家的视野。梁氏本人也尝试用西方的经济理论来研究分析中国历史上某些经济思想和经济现象,可以视作中国经济史学的滥觞。以后又陆续出现用新的理论、新的体裁编写的财政史、田赋史、田制史、盐务史、商业史等方面的论著和经济资料的汇编。可见,现代意义的中国经济史学是历史进入二十世纪的时候才出现的。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中国经济史学经历了三次高潮。第一个高潮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至三十年代中期。它的出现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展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不但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而且它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也引导人们去关注社会经济状况及其发展的历史。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引发了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战、中国农村性质的大论战和作为其延伸的中国社会史的大论战,则直接促成了我国经济史研究第一次高潮的出现。当时中国经济史研究非常活跃。以郭沫若、李达、吕振羽为代表的一批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学者首先运用社会经济形态的理论来研究中国历史的发展阶段,剖析当代社会经济性质及其演变,论证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历史的普适性,这些研究不但奠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础,而且对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经济史也有开创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前身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于1932年创办了中国第一份以经济史命名的学术刊物——《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后改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集刊》),在这个刊物的背后活跃着一个学术群体——由吴晗、汤象龙、梁方仲等学者組成的“史学研究会”。他们有比较进步的史观,重视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证研究,不少人成为后来经济史研究的台柱。1934年12月陶希圣创办了《食货》半月刊,是我国第一份关于社会经济史的专业性期刊,它联系了不少学者,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对中国经济学科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次高潮中,包括社会经济形态在内的社会经济发展本身成为研究对象,人们用近代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作为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出版了一批专著和论文,其研究的广度和深都是过去的“食货”式的记述所不可比拟的。因此,它标志着独立的现代意义的中国经济史学科的正式形成。1937年7月爆发的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国经济史学蓬勃发展的势头受到了压抑。但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困难的条件下,史学工作者和经济史研究者仍然继续中国经济史研究,并把它推向深入,取得不少成果。尤其是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经济史研究获得了重要发展。第二个高潮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经济史学以至整个中国史学影响最为深远的变化是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它大大地推动了经济史研究的发展。由于马克思主义重视经济基础的作用,经济史研究第一次被纳入史学的主流之中(在解放前,中国经济史虽然已经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但在以历史语言研究所为代表的史学主流中并不占什么地位)。在政府的倡导下,中国近代经济史开始了从系统收集整理资料着手的学科基本建设。1953年,由中央政府组织成立的中国历史问题研究委员会决定,由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严中平牵头,编辑出版一套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书;至1966年前,已出版了《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和工业、农业、手工业、外贸、铁路、外债、公债等专题资料。1960年,周恩来根据毛泽东同志“很有必要写出一部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的指示,组织以许涤新、吴承明为首的中央

工商行政管理局的专家,从编辑《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史料丛刊》着手,进行该项工作。这些扎实的资料工作不但极大地推动了有关专题研究,而且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骨干。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和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这一时期中国近代经济史探讨的主要课题。与近代经济史相比,中国古代经济史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处在分散作战和和进行某些专题研究的阶段上;并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有关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重大问题(如古史分期、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资本主义萌芽等)的讨论。通过这些讨论,加深了人们对各代经济发展情况的了解,发掘和积累了有关经济史的资料,培养和锻炼了经济史研究的骨干,推动了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发展。尤其是关于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讨论,导致明清经济史研究的长足发展,改变了解放前古代经济史研究主要集中在唐宋以前的局面。这一时期的研究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历史过程中存在贴标签式的教条主义倾向,往往把复杂的历史简单化和公式化。而政治上的“左”倾路线加剧了这种倾向,在学术领域形成许多人为的“禁区”,并终于导致“文革”时期万马齐瘖的局面。“文革”中断了中国经济史学的正常发展,但一些学者仍在困难条件下坚持研究,潛积力量。第三个高潮是“文革”结束至今。“文革”结束后的新时期,中国经济史学迎来了又一个更大的高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队伍的扩大、阵地的增加和有关论著的大量涌现。文革以后,经济史被视为新时期历史学的突破口。“六五”“七五”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均把有关经济史的课题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人们研究经济史的积极性勃发出来了,许多原来从事其他领域研究(例如从事农民战争史研究)的学者转到了经济史领域上来,“文革”中遭到破坏的中国经济史研究机构和队伍在新时期迅速恢复和发展。在空前扩大的经济史研究队伍中,有三四十年代和五六十年代即从事研究工作的老年、中年学者,他们在新时期焕发了学术青春,在科学研究和培养人材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新时期恢复研究生培养制度以后培养的一批博士、硕士,八十年代后期以后也迅速成长为具有新的知识结构和开拓精神的、生气勃勃的研究骨干,现在他们已经挑起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大梁。随着研究的开展,研究人员迫切要求加强交流和协作,各地(如东北、广东)纷纷成立经济史研究的学术团体,全国性的中国经济史学会(挂靠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于1986年正式成立。厦门大学历史系主办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主办的《中国经济史研究》分别于1982年和1986年创刋。新时期研究成果十分丰硕。迄今中国经济史学绝大多数成果出自文革后的二十年,尤其是最近的十年。1988年齐鲁书社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经济史组编的《中国社会经济史论著目录》,收录了1900—1984年上半年包括大陆和港台的中国经济史论著近二万种,数量以文革后出版者为多;《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编的1986—1995年中国经济史专著和论文索引(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1997年联合增刊),仅大陆的论著亦近二万种。这表明1986年以来发表的中国经济史论著,其数量约略相当以至超过前此85年有关论著的总和。在这些论著中,不乏有创意、有深度的里程碑式的成果。例如,早在文革以前即组织众多专家着手编撰的《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严中平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三卷本(许涤新、吴承明主编)在八十年代先后出版;八十年代中期组织的中国古代经济史断代研究的成果,亦以《中国经济通史》名义分卷出版,最近已经出齐。二是经济史研究的资料基础更为广阔和雄厚。“文革”以前的经济史资料工作基本上是近代一枝独秀,新时期近代经济史资料的整理继续发展,古代经济史资料的整理出版和发掘利用有了较大的进步,现代经济史也开始了系统整理资料的工作。这一时期整理出版了大批经济史的文献档案资料,台湾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将清朝大内档案中的粮价资料录入电脑,建成有关资料的数据库;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等单位还开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的大规模整理出版工程。丰富多彩、层出不穷的考古材料(包括出土实物和文字材料,如农作物、工具、城址、甲骨文、金文、秦汉简牍、敦煌吐鲁番文书等)被广泛运用于经济史研究,与文献记载相印证,不断刷新、匡正或深化人们的认识,使研究增添了的活力和动

力。现代仍然存在于民间和现实生活中的丰富而生动的资料,如民间文书、族谱、碑刻和社会调查、习俗调查、民族调查等,越来越引起经济史研究者的重视和利用。徽州文书的整理出版取得可喜的成绩,二十年代开始的保定、无锡农村的长期跟踪调查继续进行。上海、苏州、佛山、北京等地有关经济史的碑刻资料亦已整理出版。满铁资料极其丰富,向为研究者所重视,最近已有单位着手满铁资料的系统摸底、编目和重点整理出版,它将为研究者提供利用的方便,从而大大推动包括经济史在内的近代史研究的发展。五十年代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的大规模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的有关资料,在新时期全面整理出版,为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和前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基础。各地政府、各经济部门广泛开展方志和专业史志的编纂,为经济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随着研究思路和领域的拓展,气象、水文、地理变迁等资料也可以入史。三是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和理论方法的多元化趋向。在“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的指引下,经济史研究者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以前教条主义的束缚,突破了种种禁区,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改革开放后国际学术交往日益频繁,新理论、新方法得以不断引进,出现了大陆与海外的学术研究相互激荡的新局面,使得中国经济史研究者思想空前活跃,新思路、新见解层出不穷,在探求中国经济史自身特点和规律方面迈出了坚定的步伐。与此相联系的是在理论方法方面突破了单一的模式,进行广泛的探索,呈现了多元化发展的趋向,并逐渐形成不同的学术风格和流派。有的学者提倡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经济史,强调计量研究和经济分析,力图使中国经济史学更加精密化。另一些学者注重把社会学、人类学的方法运用到经济史研究中,强调经济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实行社会史与经济史的结合。此外,许多学者分别把历史地理学、环境生态学、历史人口学、考古学、民族学等与经济史研究结合起来,形成一股多学科交叉融汇及其理论方法相互渗透的潮流。亦分亦合,并行不悖,百花齐放,生动活泼。许多经济史研究者巳不满足于笼统的定性叙述,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总是尽可能作些量化分析,并出现一批计算历代亩产、劳动生产率、商品流通量和物价变迁趋势的论著,这也是新时期中国经济史研究的一大进步。四是研究领域拓展和研究重点的转移。文革前中国经济史研究偏重生产关系,偏重汉族和发达地区,不大注意生产力、流通、消费等领域以及少数民族和相对落后的边远地区;从时代讲,独立的经济史研究以近代基础较好,古代经济史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一般史的研究,围绕着古代史分期、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资本主义萌芽等问题展开,现代经济史则基本上没有起步。这种情况,文革后有了很大的改变。建国以来受到人们关注的重大课题的研究继续深入,又围绕现实生活和现代化建设提出的问题开拓了新领域,形成了新热点,如对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小农经济、商品经济和传统市场等问题先后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实际上是对传统经济的特点及其现代化道路作全面的再认识。在研究和讨论中,人们逐渐把研究的重点从社会经济形态、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转移到经济发展和与现代化建设有关的问题上来。人们破除了过去经济史只着重研究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的老套,生产力的研究受到空前的重视;流通也渐成热门,单一的生产决定论受到质疑,一些学者认为流通或市场需求也是经济的发展动力之一;经济史的研究范围涵盖了社会再生产中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诸环节。部门经济史和区域经济史的勃兴引人注目。专题史、民族史的研究均已展开。在近代经济史研究继续发展的同时,独立的古代经济史研究得到加强,现代经济史学科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断代的、跨代的、贯通古今和中外对比的研究都在进行。可以说,中国经济史学进入了一个全方位发展的新阶段。在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研究,它起步较晚,系统的研究大概始于八十年代中期,但由于离现实很近,与现实经济建设关系密切,为各方面所重视,故发展很快,成为中国经济史学中的独立新学科和新的研究热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档案资料的整理出版,为该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研究已从初期的经验总结和政策阐释,发展到对经济运行及其机制的探讨,并积极引入现代经济学理论、包括西方

经济学理论作为分析工具,进行中外比较研究,视野因而更加开阔。现代经济史研究的又一特点是积极吸收现实经济研究和经济理论研究的成果,相互挹注。从阶段史方面看,前一阶段研究较多的是建国后的前七年,近年已把研究重点转到改革开放以后的新时期。这一时期经济史研究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是浮燥空气和失范行为:急功近利、重量轻质、粗制滥造,以致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等。这时期出版的学术论著中,低水平重复的占了相当的比重。近年这些问题引起学界的普遍重视,情况已经有所好转。另外,这一时期前后也有所不同。经济史研究的黄金时代是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末。但九十年代初以来,情况发生了变化,经济史论著数量减少,一些经济史研究者的兴趣向社会史和文化史方面转移。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浮燥空气的发展有关(经济史研究首先要花大力气收集整理分散在各种典籍和考古文物中的资料,是件苦差事),也和社会需求的某种变化有关(如现代化过程中出现大量社会问题,迫切需要加强社会史对有关问题的研究),尤其与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在当代受到挑战有关。

综合探究七回顾中华民族百年历程

综合探究七回顾中华民族百年历程 课程标准 4—3 列举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4—5 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6—4 综合多种因素,说出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下逐渐落伍的原因。 6—5 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了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明确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教材分析设计思路 本课不仅是第七单元的阶段性总结,而且也是对本册书的总结。本课以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和浮雕为切入点,回顾了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上所经历的被动挨打的屈辱岁月以及中华民族为反对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自由多进行的伟大斗争的历史,总结百年来的经验教训,探索历史规律,让学生充分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以史为“鉴”,要求本课主要落脚点应放在历史对现实、对未来的借鉴作用上;同时,通过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弘扬,升华爱国主义教育。 回顾中华民族百年历程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本课应着重加强学生情感价值目标的落实。所以不需要过多的设计和花样,让学生在史实中直接达到情感上的冲击和感悟就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历史事件了解百年来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感受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体会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观点。 2、能够列举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并了解它(他)们在历史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3、学会在世界大背景下了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认识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4、利用多种课程资源收集历史资料,初步掌握获取阅读,理解有效信息并重组这些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如何从对百年历史的回顾中去总结历史教训和经验,并能分析历史对现实,对未来的借鉴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 回顾中华民族百年历程,同学知道这百年指的是哪个时间段吗? 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回顾自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百年来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 【新课教学】 百年回眸

中国经济史复习题

xx经济史复习题 一.思考题 1.试述中国古代资源禀赋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 资源禀赋包括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两部分。 【土地资源的特点】 优势: 我国土壤特征各异,植物品种繁多。能为农业生产提供种类丰富产品。 劣势: 导致传统农业规模小、脆弱 (1)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小,耕地和人口矛盾突出。 (2)土壤种类繁多,但有良好蓄水性和可耕性的土地较少。 (3)气候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 【矿产资源的特点】 我国国土广,矿产资源的总量大、种类多。但是我国矿产资源也存在两个缺陷: 一是富矿少,贫矿多。 二是单一矿少、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开发利用不充分,“风水说”观念对矿产资源开采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古代社会,以耕织结构为基础的小农经济一直居于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种生产方式被延续下来、不断强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基础。 2.简析中西方古代社会结构的异同及原因(作业)

3.试述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 1、小农家庭的规模及贫困状况 汉后,小农经济普遍是贫困的五口之家,产品除消费交换外所剩无多,不足应付家庭正常支出外的需求。 2、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 为了维持生存,小农在生活和农业生产投入上都尽量减少开支。 3、农业的高剥削率 历史上赋税绝对值连增,赋税在多数时期一直维持在30%以上的高水平。 4、农桑之外的小农生活依赖 中国古代小农生存状况窘迫,不得不依赖于种桑、饲养畜禽、果菜水果等副业。 4.为何说中国传统农业是“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 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以个体小农经济精耕细作为特色,是一种劳动力高度密集型的集约农业。这种集约农业最显著的两大优势是单位面积产量与耕地复种指数都很高。 1.我国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黄河流域也逐步从原始农业过渡到传统农业。从那时起,我国农业逐步形成精耕细作的传统,并在以后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历经了以下几个阶段: (1)夏、商、西周、春秋精耕细作的萌芽期,以黄河流域“沟洫农业”为其主要标志。 (2)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精耕细作技术的成型期,主要标志是北方旱地精耕细作体系的形成和成熟。 (3)隋、唐、宋、辽、金、元精耕细作的扩展期,主要标志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和成熟。

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讲义及习题

历史必修二——古今中外的经济史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经济问题是国家问题之根本。 必修Ⅱ教材基本线索和整体结构 (1)纵向线索: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讲起到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再到20世纪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以及中国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结束于经济全球化日趋明显的现状。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即现代化的进程。 (2)横向线索:本册教材展示了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着重分析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从全球文明的角度考察世界历史, 从世界各地域、民族、国家间的互动联系角度揭示人类文明的演进,即全球史观。 总之,生产力发展(现代化)和人类社会交往的发展(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学习方法点拨: 如何学习经济史? 从涉及的内容来说,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及经济政策、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 从知识掌握的层次看,主要包括总体特征、经济发展原因、表现及影响四大块。 ?国内史学界一般将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大阶段。 ?所谓原始农业是指人类社会早期最原始、最简陋的农耕生产。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大致属于这个时期。 ?传统农业则以铁犁牛耕、精耕细作为其典型形态。整个封建社会都属于传统农业。 ?至于现代农业,一般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后出现的农业现代化,它首先发轫于西欧,然后向世界各国扩散。我国的现代农业一般认为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形成,至今还在进程之中.

历史必修二第一课练习题 1、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 A.铁犁牛耕 B.个体农耕 C.刀耕火种 D.石器锄耕 2、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主要反映了() A.耕作方式的进步 B.土地制度的变化 C.手工业的进步 D.赋税制度的变化 3、我国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农业生产工具①耒耜仍是重要的生产工具②商周时期青铜工具广泛使用③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到战国时期普遍推广④铁农具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①③ C. ②④ D.①③④ 4、关于小农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出现于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经营 B. 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生产方式 C.男耕女织是其基本特征 D.有利于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5、“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这则材料是对哪一个水利工程的最高评价() A.春秋时期的芍陂 B.西汉的白渠 C.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D.汉代治理黄河 6、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 ①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③“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④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④ D.①③④ 7、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主,主要是因为( ) A、统治者的雄才大略 B、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封建政权的安危 C、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D、中国“民本思想”和“农本思想”的影响 8、.下列农具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耒耜②青铜农具③铁锄、铁犁④耧车 A.①③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③ D.①③④② 9、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A.牛耕的使用 B.铁农具的出现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青铜器的制造 10、《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反映() A .春秋时期牛耕出现 B.战国时期牛耕推广 C.春秋战国铁农具的使用 D.周王室的日益衰微 1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是在() 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D.西汉 12、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 ①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②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生活所需和交纳赋税 ③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己生产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3、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发明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这种方法是() A.垄作法 B.代田法 C.区田法 D.精耕细作法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个人整理王玉茹中国经济史课后标准答案(经济学综合第二本)

个人整理王玉茹中国经济史课后答案(经济学综合第二本)

————————————————————————————————作者:————————————————————————————————日期:

第一章古代社会的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 一、试述中国古代资源禀赋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总是建立在对一定的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上,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就是不断开发、利用资源的历史。尤其在技术条件低下的古代社会里,自然资源禀赋影响着国家的经济规模、结构及性质。资源禀赋包括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两部分。 1.土地资源的特点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土壤特征各异,植物品种繁多。表现在农业生产上,能够为其提供种类繁多的土特产品。这是中国土地资源的优势所在。但是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中国在土地资源上并没有优势。原因在于: (1)中国古代农业可资利用的土地面积小,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2)中国尽管土壤种类繁多,但具有良好蓄水性和可耕性的土地较少。 (3)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气候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 2.矿产资源的特点 我国国土广袤,自然条件复杂多样,自然资源蕴含丰富,属矿产资源富庶国。由于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的总量大、种类多。但是我国矿产资源也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富矿少,贫矿多。二是单一矿少。另外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矿产资源利用不充分,“风水说”观念对矿产资源开采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古代社会,以耕织结构为基础的小农经济一直居于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它萌芽于夏商周,在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下来,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种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经济生产方式被延续下来,并不断强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基础。 三、试述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 小农经济由小农的生产与生活组成。生产即是指小农的主业和主要副业——粮食和纺织原料及其成品生产,生活则是小农经济所赖以生存的更多的必要条件。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主要有: 1、小农家庭的人口规模及其贫困 汉代以后,小农经济基本被认为是五口之家而且家庭普遍贫困。 2、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 为了维持小农经济的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小农除了在生活上尽量减少开支,也必须在农业生产投入上尽量减少开支。 3、农业的高剥削率 虽然赋税制度经历了户调制、租用调制、两税法、一条鞭、地丁制等形态的演化,但其中却包含着赋税绝对值的增长。 4、农桑之外的小农生活依赖 小农的产出不仅指粮食产出还应当包括各项农副产品的产出,如种桑、饲养畜禽、果菜水果。中国古代小农生存状况在日益窘迫之下,不得不更多的依赖于副业。 5、国家针对小农副业所做的制度安排 赋税和地租剥削的加重,必然使小农经济越来越多的依赖于副业。而为了稳定财政收入,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会以大规模的制度安排来促进小农农副业的恢复和稳定。 第二章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经济 一、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社会“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

中国政治学原著选读

中国政治学原著选读 The Selected Classics of Politics in China 杨建党 一、课程简介 中国政治学原著选读是政治学原典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熟悉先秦经典《论语》、《尚书》、《大学》、《孟子》、《商君书》、《韩非子》等,秦代以后经典《春秋繁露》《封建论》、《贞观政要》、《朱子语类》、《明夷待访录》等,近现代经典《康有为政论集》、《大同书》、《变法通义》、《建国方略》、《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新民主主义论》等中国政治学经典著作的基本内容,重点研读若干代表性篇章,据此了解中国历史悠久的德治政治、专制主义等,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思想,进而掌握阅读中国政治学原典的方法,培养与提高其对经典的兴趣。 The Selected Classics of Politics in China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tudy of political science. Through this course,students can study some classical works of three stages, including the Pre-Qin Period, after the Qin Dynasty, contemporary and modern times. Students needs to read the book includes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Chun Qiu Fan Lu, Kang Youwei's political commentary. This course focuses on a number of representative chapters to understand China's long history of virtue , despotism, etc. The purpose is not only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ideas of Chinese Marxism, but also to master the way to read the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儒家与儒家经典 一、原儒、汉儒与宋儒 二、儒家经典及其注疏 三、现代化视域下的儒家文化

综合探究四 回顾近代中国的百年历程 教学设计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我们的行动》教学设计 磐安县尖山镇中胡东平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以新课程九年级第二单元《资源出现短缺》内容为依据,结合当前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热点问题而创设的。资源问题既是全球性问题,又是反映我国基本国情的突出问题;既是源于历史与地域关系的发展问题,又是当代社会共同关注的现实问题;既是国家和社会面对的挑战,又是每个人生活中的切身感受。人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是本学科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人们基本的社会生活和活动领域这一主线上的重要一环,只有了解当今的资源形势,才能主动地关注反思个人行为,在社会生活中为可持续发展而努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资源约束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短缺与经济快速发展的矛盾加剧,资源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一场关系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革命”。我们每个公民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都应当增强资源意识和节约意识,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贡献。这也赋予本课内容极强的社会现实的意义。 二、学生分析 现代的中学生生活在一个相对优越的社会生活中,处于物欲横流的社会中,随着物质需求日益增长,他们已司空见惯了浪费,习惯了一次性用品,浸染着侈奢的消费……同时,好面子、爱攀比、赶潮流等是中学生一种普遍的心态。学生对勤俭节约没有特别深的体会与感受,有节约与自己无关,我无能为力、节约无用的思想,甚至会把节俭看成是小气,把节约视为寒酸。另一方面,中学生处于半成人化时期,可塑性强,求知渴望强烈,容易受激发与鼓动,有较强的情感体验,这一特殊的成长阶段,学生对于社会生活表现出极其强烈的认知需求,社会意识也不断地增强。 三、教学目标 1.能说出熟悉的资源,描述资源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说明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意义。感受我国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能列举生活中浪费现象,提出自己的节约措施。 2.从利用的角度理解我国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感受到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从身边的现象来认识节约的现实意义;从自我践行的角度提出节约资源的做法。 3.树立节约意识,关注可持续发展,努力当好保护资源的宣传者与实践者。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青少年自觉节约保护资源。 五、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设置情景法、讨论法 六、设计思路

综合探究七.回顾中华民族百年历程

综合探究七《回顾中华民族百年历程》 各位专家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标题是《综合探究七回顾中华民族百年历程》。这节课我计划按六个部分来说:1、说教材、2、说学情、3、说目标、4、说重难点、5、说教法学法、6、说教学流程。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七单元综合探究七。“回顾中华民族百年历程”不仅是第七单元的总结篇、感悟篇和升华篇,而且也是《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内容的总结。本课回顾了近代中国在世界工业文明的浪潮中,经历了被动挨打的屈辱岁月,经过坚持不懈的抗争和探索,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赢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曲折历程。从此,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已掌握因果推理、比较分析等基本的分析方法,加上初中学生思维活跃,课堂参与性强,因此适合用探究式教学。 三、教学目标 1.回顾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中国人民抗争的主要线索和主要事件、重要人物;了解百年来中国人民的英勇奋斗历程。 2.学生能学会在国际国内大背景下分析历史事件,并能整理和分析有效资料、解读材料。 3.分析中国人民探索独立和进步的历程,并能对此有历史的反思和启示;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回顾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中国人民抗争的主要线索和主要事件、重要人物 难点:重温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情感上有所升华并能在今后的学生生活中落实到实际的行动。 五、教法学法选择:侧重于如何突破重难点? 学法:研读材料、自主探究、角色体验、倾听讲解 教法:情景教学、材料导读、问题探究、教师讲授 六、教学过程(内容与环节预设) 1、新课导入 由课本标题直接提问入题:回顾中华民族百年历程,同学知道这百年指的是哪个时间段吗? (由标题直接引出本课的内容,以此明确基础知识。) 鸦片战争中,资本主义工业强国----英国以坚船利炮惊醒了清朝统治者的迷梦。面对勃勃生机的工业文明,以农耕文明著称于世的中国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鸦片战争一声巨响惊醒了沉睡的巨龙,此后中华民族走上了寻求民族独立和富国之路。历经百年的血雨腥风,终于迎来胜利的曙光。沉痛的代价时刻提醒我们居安思危,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不致于落伍。 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回顾自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百年来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 2、讲授新课 活动一:历史在这里沉思 为了纪念在中华民族百年的奋斗过程中牺牲的无数先烈,我国建造了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接下来请一位同学(可事先准备好八幅浮雕的图片)给大家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概况,指出碑身底层的八块巨大汉白玉浮雕分别展示了百年中先辈壮烈的重大斗争: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八一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和胜利渡长江八件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的大事。 能力大展示:

中国著名老政治学家

中国著名老政治学家,当时已满80高龄的钱端升教授在会上的发言颇为引人注目。他认为,苏联社会科学的落后与其过分集中而又僵化的政治制度、压制民主有关。他强调研究政治学应提倡“首创精神”,要“采取一些新的想法,写出一些新的论著,使得我们的政治学能够满足在新的历史阶段所提出的要求,能够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对所出现的政治问题作出正确的解答,从而推动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他同时提出要发展政治学,创立新的政治学,还必须借鉴古今中外一些优良的制度和有效率的管理方法。他还举例说,西方某些国家中央与地方分权问题,就值得中国借鉴。 会议还通过了《中国政治学会章程》,选举产生了中国政治学会理事、名誉会长、顾问、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并任命了秘书长和副秘书长等。名誉会长为钱端升教授及当时已92高龄的邓初民教授。会长为当时的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友渔教授。 中国政治学会的重建,是中国政治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全国性政治学会成立后,各省市相继成立了地区性的政治学会。此后,不断召开各种政治学专题研讨会,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接着,中国社会科学院和若干地方社会科学院也相继建立了政治学研究所。 中国政治学会重建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吉林大学等近20个高等院校相继建立了政治学系,培养政治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和武汉大学等高校均先后设立了博士点。 1984年4月,中国政治学会正式成为国际政治科学协会(IPSA)集

体会员。1985年7月,中国政治学会派出代表团参加在巴黎举行的国际政治科学协会第13届世界大会,代表团团长赵宝煦教授当选为该会第13届执行局委员。1988年8月在华盛顿召开的第14届IPSA世界大会,中国代表胡奇安教授接替赵宝煦教授任该会执行局委员,并当选为副主席。 在图书出版方面,政治学恢复以后,有关各种译著纷纷问世,但报刊的数量不多。中国政治学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自1980年起陆续编印《政治学参考资料》,介绍国外政治学有关资料。在此基础上,于1984年出版《国外政治学》杂志。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编辑出版《政治学研究》杂志,《国外政治学》被认为是中国政治学者了解国外政治学的一个重要“窗口”,《政治学研究》则是中国出版的第一种政治学专业学术刊物。这两份刊物当时都很受学者欢迎,但是在1989年同时停刊。《政治学研究》后来恢复了出版。同样极受读者欢迎的上海《政治学信息报》,则早在1988年就停刊了。 20年来,中国政治学著作的出版量很大。首先是政治学教材,在政治学基本理论方面的,如《政治学概论》、《政治学原理》、《政治学基础》等,至今已先后出版不下五、六十部。此外,如政治思想史、政治制度史、中国政府、外国政府,以及各种专题等等,也配合教学需要而相继出版。其次是各种专题,如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权力制衡问题、民主法治问题、政治发展问题、人权问题、决策问题、现代化问题、市民社会等等,种类及数量都很可观。 这20年来,还大量翻译引进外国政治学领域的名著和新理论、新思潮,

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版书籍资料汇总

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版书籍资料汇总 2楼《儒家革命与汉初统一》 3楼凯恩斯货币论(上、下) 4楼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6(10卷汉译本,pdf格式)(损坏,请勿购买!) 5楼陈平:《劳动分工的起源和制约—从斯密困境到广义斯密原理》6楼《民国初年经济政策的背景与起步》 7楼故事中的经济史(尼古劳斯。皮泊,德国) 8楼《制度经济学》(康芒斯) 9楼《经济学百年回眸》 10楼《经济学原理》(马歇尔) 11楼罗杰·巴克豪斯现代经济分析史 12楼《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13楼历史的经济学解释(英文) 14楼张伯仑-垄断竞争理论 15楼杨小凯-新贸易理论 16楼《经济论、雅典的收入》色诺芬 17楼《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18楼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19楼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 20楼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21楼《中世纪经济社会史》(美国汤姆逊)22楼《现代英国经济史》(上\中\下) 23楼布阿吉尔贝尔选集

24楼《货币均衡论》(米尔达尔) 25楼《货币、信用与商业》(马歇尔) 26楼《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王志伟) 27楼《思想市场》 (张旭昆著) 28楼《经济史》(杨小凯)(与46楼雷同) 29楼《中国经济学一百年:经济学在台湾的发展》 30楼《国富论》 31楼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32楼现代经济学前沿(第一~三册) 33楼《弗里德曼回忆录》 34楼《法律的经济学分析》

35楼《自由秩序原理》(哈耶克) 36楼《历史上的经济学家们》 37楼《世界经济中的中国》 38楼《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39楼外国经济史(周建波) 40楼《利维坦》(霍布斯 ) 41楼俄国工人阶级状况 42楼《经济思想小史》( 43楼韩德强——萨缪尔森经济学批判 44楼《西方经济学》重要学术流派简介 45楼南开大学经济学基地班讲义系列——西方经济学流派

中国近现代百年历史发展及思考

中国近现代百年历史发展及思考 xx院xxxxx xxxxxxx 论文摘要:自辛亥革命以来的百年历史是中国人民奋斗图强的伟大历史,中国的发展和崛起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的重大事件。中国国家面貌发生的深刻变化早已超出百年前先人的所有构想。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已为中国百年历史做出了不可置疑的结论。 如何看待中国的百年历史,不但是身历其中的全体中国人民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和探索的世界性历史现象,更是中国思想理论界应做出正确回答的重大课题。对于这样一个以历史事实和中国现实发展为背景的课题,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看待,才能得出科学的符合历史逻辑的认知,否则只能如坠迷雾。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国外的人士,偏离开这个科学的认识方法,都不可能真正正确地认识中国百年历史。这是我们在回顾中国百年历史时特别需要提出的根本问题。 关键字:辛亥革命中国近现代史外国势力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运动全民抗战三年解放思考国史国情 一、引文 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百年历史是一次伟大的洗礼,不但是血与火的洗礼,更是现代化的洗礼。正是通过这样的洗礼,中国社会才实现了跨越时代的巨变。没有这场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革命,中国社会就不可能“脱胎换骨”,走上现代化道路,走向民族复兴。因此,任何否定中国革命的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历史潮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辛亥革命以来的一百年间,中国进行民族民主革命、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选择。 二、百年历史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其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的近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的现代史。 要对中国百年历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形成实事求是的认识,必须把握历史事件的本质。对于这一百年历史,我们可根据社会发展的主题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革命阶段,时间是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主要是通过革命来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任务。第二阶段为探索阶段,时间是从1949年到1978年,主要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第三阶段是改革发展阶段,时间是从1978年至今,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这一百年历史也可作个大致的时间段划分,即三个“30年”:第一个“30年”是革命,第二个“30年”是探索,第三个“30年”

经济史课后答案

第一章古代社会的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 一、试述中国古代资源禀赋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总是建立在对一定的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上,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就是不断开发、利用资源的历史。尤其在技术条件低下的古代社会里,自然资源禀赋影响着国家的经济规模、结构及性质。资源禀赋包括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两部分。 1.土地资源的特点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土壤特征各异,植物品种繁多。表现在农业生产上,能够为其提供种类繁多的土特产品。这是中国土地资源的优势所在。但是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中国在土地资源上并没有优势。原因在于: (1)中国古代农业可资利用的土地面积小,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2)中国尽管土壤种类繁多,但具有良好蓄水性和可耕性的土地较少。 (3)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气候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 2.矿产资源的特点 我国国土广袤,自然条件复杂多样,自然资源蕴含丰富,属矿产资源富庶国。由于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的总量大、种类多。但是我国矿产资源也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富矿少,贫矿多。二是单一矿少。另外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矿产资源利用不充分,“风水说”观念对矿产资源开采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古代社会,以耕织结构为基础的小农经济一直居于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它萌芽于夏商周,在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下来,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种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经济生产方式被延续下来,并不断强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基础。 三、试述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 小农经济由小农的生产与生活组成。生产即是指小农的主业和主要副业——粮食和纺织原料及其成品生产,生活则是小农经济所赖以生存的更多的必要条件。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主要有: 1、小农家庭的人口规模及其贫困 汉代以后,小农经济基本被认为是五口之家而且家庭普遍贫困。 2、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 为了维持小农经济的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小农除了在生活上尽量减少开支,也必须在农业生产投入上尽量减少开支。 3、农业的高剥削率 虽然赋税制度经历了户调制、租用调制、两税法、一条鞭、地丁制等形态的演化,但其中却包含着赋税绝对值的增长。 4、农桑之外的小农生活依赖 小农的产出不仅指粮食产出还应当包括各项农副产品的产出,如种桑、饲养畜禽、果菜水果。中国古代小农生存状况在日益窘迫之下,不得不更多的依赖于副业。 5、国家针对小农副业所做的制度安排 赋税和地租剥削的加重,必然使小农经济越来越多的依赖于副业。而为了稳定财政收入,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会以大规模的制度安排来促进小农农副业的恢复和稳定。 第二章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经济 一、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社会“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

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

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全书都是围绕着“中国该走向何处”这一思考进行的探讨,也有许多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探讨。下面本人为大家搜索整理了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早就听闻杨小凯先生的大名,却一直不知道先生有什么作品。碰巧帮室友影音他的这份《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时,也为自己打印了一份,希望能让自己对中国的经济史有更多的了解。但惭愧的是,由于自己沉不下心来细看这本书,因此对打印出的文字只是简单的通读,在这里想分享交流一下自己简单的读书体会。 可能由于是笔记体得关系型,感觉这本书并不像一本客观的经济历史书,更像多是杨小凯先生借历史现象表达自己的观点,全书主要梳理了晚清时期、民国时期、毛泽东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这四个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情况,作者在简单的介绍其历程后,也态度鲜明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总管全本书,感觉《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全书都是围绕着“中国该走向何处”这一思考进行的探讨,也有许多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探讨。整本书是以近代中国原始资本主义的发展开篇的。对于中国晚清时期国力的衰弱,作者给出了合理的解释:中国的政治统治走的是封闭的中央集权体制,随着体制的越发封闭,经济活力也会被逐渐的剿

杀。与中国相对应的是欧洲——就整个欧洲大陆而言,它从来未曾形成统一的体系。欧洲的各个小国家相互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这种竞争关系会形成多元化的政治制度。从而,更有效率的宪政民主脱颖而出,并为现代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当然,宪政民主能够在欧洲发展起来,又得益于基督教关于公平、正义理念传播。而中国的政治结构是中央集权专制,意识形态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国的政治体制中并没有保护私人产权的意识,这一点,从根本上就抑制了自由竞争市场的发展。 因此,纵观近代的中国经济。作者认为,中国近代以来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改革开放\都是在简单的模仿资本主义的劳动分工、资源配置。但是,这些资本主义道路的“探索”家却在心中宪政民主有排斥的倾向。晚清、国民政府的尝试失败了;中共选择的改良,目前面临诸多困境。当人们的权利意识逐渐觉醒,中国单纯的在经济层面对资本主义进行模仿,这种发展模式终会走向瓶颈。 因此,我认为,在这里,杨小凯先生对书的探讨又回到了我前段所说的“中国该走向何处”,这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不断地探索之路。 我认为,全书最精彩的部分是——关于政府权力介入市场经济创造的国营经济、集体经济与有效激励和经营绩效的关系,可能是因为它同现实联系的比较紧密吧,因此在阅读

近代我国百年(1840_1949)革命探索历程

1840-1919旧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 1.1851-1864太平天国运动: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运动 2.1900 义和团运动:农民为主体的大规模反帝爱国运动。 3.1898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变法运动,想通过变法将中国引向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道路。 4.1911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目的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5.1915新文化运动:先进知识分子领导的弘扬科学民主反对封建迷信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1919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 2.1921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的革命形势焕然一新。 3.1926-1927北伐战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国民革命军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而进行的革命战争。 4.1927武昌起义及秋收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当权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保存下来的部队成为工农红军的骨干之一。秋收起义是1927年9月9日,由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即红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是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 5.1927年10月井冈山会师,建立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完成从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开辟了新的道路。 6.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7.1934-1936红军长征:粉碎了反动势力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共产党的基干力量,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8.1936“一二·九”运动及西安事变:“一二·九”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爆发的一次伟大的爱国学生运动。西安事变是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抗日的事件。又称双十二事变。 9.第二次国共合作: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建立的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0.1945-1949解放战争: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期间共歼灭国民党军625万余人,摧毁了国民党各级反动政权,从根本上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详细如下:

2020届高中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后练15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作业Word版含答案

课后限时集训(十五)开辟新航路、殖民扩 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江西百所名校联考)西班牙国王曾答应哥伦布享有新大陆1/10的收入,后又允许麦哲伦船队拥有其所发现的岛屿和大陆的全部收入的1/20。这说明西班牙() A.充当了新航路探索的先锋 B.物质激励使探险卓有成效 C.通过航海积累了大量资本 D.封建君主热衷于海外扩张 D[西班牙国王对海外探险者的支持与鼓励,反映了封建君主对海外扩张的热衷,故D项正确;新航路探索的先锋是葡萄牙人,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说明西班牙海外探险的效果,故B项错误;西班牙通过殖民掠夺获取大量财富,但并没有转化成资本,故C项错误。] 2.(2019·汕头调研)15世纪中叶,在与东方的贸易中,欧洲的金银源源不断向外流出,“黄金问题”变为欧洲经济上的严重危机。由此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有利于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B.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 C.刺激了欧洲开辟新航路 D.欧洲中心地位逐步确立 C[欧洲的金银源源不断向外流出,不利于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故A项错误;欧洲的“价格革命”出现在16世纪,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这一时期欧洲出现了“寻金热”,“寻金热”的出现,刺激了欧洲开辟新航路,到东

方去寻找黄金,故C项正确;欧洲中心地位的确立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故D项错误。] 3.(2018·齐齐哈尔一模)哥伦布的发现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这样说的理由是地理大发现() A.加快了工业文明的传播 B.拓展了欧洲的世界市场 C.开启了人类全球化进程 D.加速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C[哥伦布发现美洲时工业革命还没开始,真正的工业文明时代还没有到来,故A项错误;哥伦布的发现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强调的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即开启了人类全球化进程,故B项错误,C项正确;哥伦布的发现加速了欧洲社会的转型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4.(2019·江西五市八校联考)从1500年到1600年近一个世纪内,西欧黄金增加了117%,白银增加了206%。这带来的最主要的影响是() A.欧洲各国的物价飙涨 B.加速了西欧社会转型 C.有利于原始资本积累 D.引发了“价格革命” B[新航路的开辟导致“价格革命”,物价飙涨,但并非最主要的影响,故A项错误;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封建制度的衰落,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加速了西欧社会转型,是其最主要的影响,故B项正确;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但并非最主要的影响,故C项错误;新航路的开辟导致“价格革命”,但并非最主要的影响,故D项错误。] 5.(2018·海南高考)有关欧洲近代史的一部著作形象地描述道:挪威是他们的森林,莱茵河两岸是他们的葡萄园,爱尔兰是他们的牧场,普鲁士、波兰是他们的谷仓,印度和阿拉伯是他们的果园。这段描述可以用来说明()

高中历史必修二 经济史-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后练习(一)答案

1.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课后练习(一)(答案) 一、选择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东汉崔蹇《政论》记载某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功效是:“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 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该工具是() 【答案】B 【解析】材料中“下种挽耧,”说明这种工具是用来播种的,图A中反映的是灌溉工具——桔槔,故A项错误;图B中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耧车,是用来播种的,故B 项正确;图C中反映的曹魏时期的翻车原型,是灌溉工具,不是题干要求的播种工具,故C项错误;图D反映的是曲辕犁,是耕种工具,不是播种工具,故D项错误。2.下列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描述与下图所示相符的是() A.“植棉必凿井,一井可灌溉田四十亩” B.“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C.“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D.“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答案】B 【解析】图片中岷江流经这一工程,被分成了内江和外江,中间有飞沙堰、宝瓶口,可见图片是都江堰。“一井可灌溉田四十亩”指西域的坎儿井,故A项错误;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故B项正确;秦始皇吞并六国与图片无关,故C项错误;“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指隋朝的大运河,故D项错误。 3.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B.明代小农经济的衰退 C.精耕细作的日益成熟D.人口剧增与养牛成本高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且明代重农抑商政策强化,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明代小农经济的衰退,且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精耕细作的日益成熟,故C项错误;据材料“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可知吴郡力田者不蓄牛力的原因是人口剧增与养牛成本高,故D项正确。 4.从西汉中期耦犁推广以来,中国古代的农业工具不是向大型、高效发展,而是逐步被改造得比较轻便灵巧。这说明古代农具() A.已经达到定型阶段B.逐步走向停滞落后 C.适应小农经济需要D.严重制约农业发展 【答案】C 【解析】古代农具不断发展变化,定型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农具的轻便和灵巧不能说明农具走向停滞和落后,是与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故B项错误,C项正确;农具的轻便和灵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 5.清代蒲松龄在《养蚕经》中提到:“棚中猪多,囷中米多,养猪乃种田之要务”,可见家猪对提供肥料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古代家猪的饲养() A.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B.是农耕文明的组成部分 C.推动了自然经济的产生D.是农商皆本思想的体现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家猪饲养的认识,根据材料中“棚中猪多,囷中米多,养猪乃种田之要务”说明了家猪对提供肥料的意义,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的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家猪饲养有利于提供肥料,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自然经济的产生主要得益于铁器牛耕的使用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C项错误;农商皆本的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6.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每次动乱中,农业生产都会遭到打击,然而小农经济又会在原地或异乡僻壤恢复,成为新王朝发展的前提。这说明小农经济具有() A.脆弱性B.封闭性C.再生性D.落后性 【答案】C 【解析】动乱对于人类的生产活动都会产生打击,材料中只是涉及动乱对农业的影响,不能据此证明农业的脆弱性,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小农经济封闭性的内容,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遭到打击”、“恢复”可以看出小农经济的再生性,故C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出现关于小农经济落后的信息,故D项错误。

“给历史政治学下定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政治学是时代的产物。中国自古有丰富的政治思想但无近代意义上的政治学科,因此百年来传入中国的有欧洲制度主义政治学和美国个体权利政治学等。客观地说,这些外源性学说的流行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情势,但并不能回答、更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西方模式”危机证明了“历史终结论”[注]的终结,西方政治学也随之陷于困境,迷失了方向。与此同时,中国政治发展道路在动荡不安的世界政治中格外引人注目,而这显然不是既有的西方政治学所能解释的。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处于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国,最有资格拥有自己的政治学。 作为一种新的政治学,历史政治学致力于建设具有中国自主性的政治解释框架和话语体系。那么,什么是历史政治学?历史学和政治学都是古老的学问,二者的事实性组合也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学科意义上的“历史政治学”是一个新概念新范畴。在一般意义上,历史政治学就是以政治学视野去研究历史,在历史研究的发现中去丰富和发展政治学。具体而言,在认识论上,历史政治学研究政治问题的情景论;在方法论上,重视问题的时间性和时间进程;在本体论上,历史政治学研究过去与现在的直接关联性并从中提出解释性概念或理论。 历史政治学能够进一步解释政治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重大问题,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各国治理模式的历史文明基因。比如当代中国与中华文明之间的关系。百年来中国的政治形态与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历史的血脉和基因并未因此而隔断,历次的制度变化依然没有割断5000年文明史。再比如,改革开放前后的关系,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前后是连续、统一的。在历史政治学的研究视阈中,不仅要看到改革开放前后历史的连续性,更要认识到改革开放前的制度安排是改革开放后制度变迁的基本框架和方向,改革开放后的制度变迁强化了改革开放前建立起来的制度结构与基本制度。 历史政治学不但能够为国家治理提供独特视角,还是发展政治理论的重要路径。作为社会科学基础学科的政治学学科以及政治理论,自然应该是“历史——实践——理论”三位一体的研究,或者说政治学的知识理论应该来自历史研究、实践研究和理论研究。政治理论中的国家理论、政体(民主)理论、政府理论和政党理论几乎都是特定国家特定历史经验的产物。国家概念、民主理论、政府理论和政党理论,无不来自西方国家的历史与实践;而对于中国和很多非西方国家来说却是非历史性的,甚至与这些国家的历史经验存在巨大张力乃至冲突性关系。这意味着,建设自主性政治学或中国特色政治学必须回到中国历史,在研究历史中发现和提炼政治学的概念和理论。 能够连续性存在几千年的政治文明体,自然蕴含着政治学理论的宝贵资源,是发掘历史政治学的富矿,但中国历史上的丰富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未能被系统表述为学科化、概念化的政治学理论。未来,需要结合中国政治史或比较历史重新界定相关概念,推进政治学的方法论研究,这应该是中国政治学的努力方向。 (摘编自杨光斌《扎根中国大地的历史政治学》)【注】历史终结论,即“共产主义失败论”,是由日裔美人福山提出,在他看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冷战的结束,标志着共产主义的终结,历史的发展只有一条路,即西方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 材料二: 历史政治学不是历史学,它的学科主体和本体性是政治学。历史政治学的研究,有几个维度需要注意。 一是可界定的政治学维度。有边界才有学术分工,才能形成学科的主体性。中国历史学也已做得那么丰富了,我们再添一块砖一块瓦,没有意义。历史政治学一定要注意它的本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