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服务平台可靠性设计

微服务平台可靠性设计
微服务平台可靠性设计

微服务平台可靠性设计

目录

1.背景 (5)

1.1.无处不在的故障 (5)

1.1.1.分布式部署和调用 (5)

1.1.2.大型系统微服务进程内合设 (6)

1.1.3.微服务健康度 (7)

1.1.4.同步的I/O操作 (8)

1.1.5.第三方SDK API调用 (9)

1.2.微服务可靠性 (9)

1.2.1.关键的可靠性因素 (10)

2.异步I/O操作 (10)

2.1.网络I/O (10)

2.1.1.使用同步阻塞I/O的问题 (10)

2.1.2.使用非阻塞I/O通信 (11)

2.2.磁盘I/O (12)

2.3.数据库操作 (15)

3.故障隔离 (16)

3.1.通信链路隔离 (16)

3.2.调度资源隔离 (18)

3.2.1.微服务之间隔离 (18)

3.2.2.第三方依赖隔离 (19)

3.3.进程级隔离 (19)

3.3.1.容器隔离 (19)

3.3.2.VM隔离 (20)

4.集群容错 (21)

4.1.路由容错 (21)

4.2.服务降级 (21)

4.2.1.强制降级 (22)

4.2.2.容错降级 (22)

4.2.3.服务降级Portal (23)

4.3.熔断机制 (23)

4.3.1.工作原理 (24)

4.3.2.微服务健康度 (25)

5.流量控制 (25)

5.1.动态流控 (26)

5.2.静态流控 (27)

5.3.用户自定义流控机制 (27)

6.使用Hystrix提升微服务可靠性 (28)

6.1.Hystrix简介 (28)

6.2.Hystrix的核心功能 (28)

6.2.1.依赖隔离 (28)

6.2.2.熔断器 (29)

6.2.3.优雅降级 (30)

6.2.4.Reactive编程 (31)

6.2.5.信号量隔离 (31)

6.3.集成Hystrix (32)

6.3.1.集成架构 (32)

6.3.2.集成Hystrix带来的优点 (33)

7.附录 (33)

7.1.参考文献 (33)

背景

微服务化之后,系统分布式部署,传统单个流程的本地API调用被拆分成多个微服务之间的跨网络调用,由于引入了网络通信、序列化和反序列化等操作,系统发生故障的概率提高了很多。

微服务故障,有些是由于业务自身设计或者编码不当导致,有些是底层的微服务化框架容错能力不足导致。在实际项目中,需要从业务和平台两方面入手,提升微服务的可靠性。无处不在的故障

分布式部署和调用

传统单体架构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往往在同一个进程内部完成处理,不需要进行分布式协作,它的工作原理如下所示:

图1-1 传统单体架构本地方法调用

微服务化之后,不同的微服务采用分布式集群部署方式,服务的消费者和提供者通常运行在不同的进程中,需要跨网络做RPC调用,它的工作原理如下所示:

图1-2 微服务分布式RPC调用

分布式调用之后,相比于传统单体架构的本地方法调用,主要引入了如下潜在故障点:?序列化与反序列化:微服务的请求和应答都需要经过序列化和反序列化,做消息的跨网络通信,由于数据结构不一致、不支持的数据类型、对方编解码错误等都会导致序列化和反序列化失败,进而导致微服务调用失败。

?网络问题:常见的包括网络超时、网络闪断、网络单通、网络拥塞等,都可能会导致微服务远程调用的失败。

大型系统微服务进程内合设

理想情况下,每个微服务都独立打包和部署,微服务之间天然就支持进程级隔离,但事实上,对于一个大规模的企业IT系统、或者大型网站,是由成百上千个微服务组成的,在实践中,微服务通常是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独立部署的,原因如下:

1.方便开发:通常会按照业务域划分团队,同一个业务域往往包含多个微服务,由一个团

队负责开发。为了方便CI/CD,同一业务域的微服务往往打包和部署在一起,而不是每个微服务独立打包部署。

2.方便运维:海量的微服务进程(以1000个微服务* 10个进程实例为例),会增加部

署、数据采集(性能KPI和日志等)、告警、问题定位等成本,如果运维自动化程度不高,很难支撑大规模的微服务独立部署。

3.提升性能:一些业务对时延非常敏感,如果该业务链上的所有微服务调用都跨网络通信,

时延往往无法满足业务要求。通过将微服务合设在同一个进程之内,利用路由短路,把RPC调用转化成本地方法调用,可以极大的提升性能。

4.简化分布式事务处理:分布式部署之后,会带来分布式事务问题。有时候业务为了简化

分布式事务的处理,将事务相关的微服务部署在同一个进程中,把分布式事务转换成本地事务,简化事务处理。

不同的微服务合设在同一个进程之中,就会引入一系列潜在的故障点,例如:

?处理较慢的微服务会阻塞其它微服务

?某个微服务故障蔓延,可能导致整个进程不可用

?低优先级的微服务,抢占高优先级微服务的资源

微服务健康度

传统情况下,往往使用服务注册中心检测微服务的状态,当检测到服务提供者不可用时,会将故障的服务信息广播到集群所有节点,消费者接收到服务故障通知消息之后,根据故障信息中的服务名称、IP地址等信息,对故障节点进行隔离。它的工作原理如下所示:

图1-3 微服务状态检测

使用基于心跳或者会话的微服务状态检测,可以发现微服务所在进程宕机、网络故障等问题,但在实际业务中,微服务并非“非死即活”,它可能处于“亚健康状态”,服务调用失败率很高,但又不是全部失败。或者微服务已经处于过负荷流控状态,业务质量受损,但是又没有全部中断。

使用简单的微服务状态检测,很难应对上述这些场景。通过对微服务的运行质量建模,利用微服务健康度模型,根据采集的各种指标对微服务健康度实时打分,依据打分结果采取相应的可靠性对策,可以更有针对性的保障系统的可靠性。

同步的I/O操作

在整个微服务调用过程中,主要会涉及到三类I/O操作:

?网络I/O操作,涉及到网络读写

?磁盘I/O操作,主要是记录日志、话单、写本地文件等

?数据库访问,例如Java使用JDBC驱动进行数据库操作

图1-4 微服务涉及的主要I/O操作

凡是涉及到I/O操作的,如果I/O操作是同步阻塞模式,例如Java的BIO、文件File 的读写操作、数据库访问的JDBC接口等,都是同步阻塞的。只要访问的网络、磁盘或者数据库实例比较慢,都会导致调用方线程的阻塞。由于线程是Java虚拟机比较重要的资源,当大量微服务调用线程被阻塞之后,系统的吞吐量将严重下降。

第三方SDK API调用

在微服务中,调用第三方SDK API,也可能会引入新的故障点,例如通过FTP客户端访问远端的FTP服务,或者使用MQ客户端访问MQ服务,如果这些客户端API的容错性设计不好,也会导致调用方的级联故障,这些故障是潜在和隐性的,在设计的时候往往容易被忽视,但它带来的风险和危害是巨大的。

微服务可靠性

软件可靠性是指在给定时间内,特定环境下软件无错运行的概率。软件可靠性包含了以下三个要素:

1)规定的时间:软件可靠性只是体现在其运行阶段,所以将运行时间作为规定的时间的度

量。运行时间包括软件系统运行后工作与挂起(启动但空闲)的累计时间。由于软件运行

的环境与程序路径选取的随机性,软件的失效为随机事件,所以运行时间属于随机变量。

2)规定的环境条件:环境条件指软件的运行环境。它涉及软件系统运行时所需的各种支持

要素,如支持硬件、操作系统、其它支持软件、输入数据格式和范围以及操作规程等。

3)规定的功能:软件可靠性还与规定的任务和功能有关。由于要完成的任务不同,则调用

的子模块就不同(即程序路径选择不同),其可靠性也就可能不同。所以要准确度量软件系统的可靠性必须首先明确它的任务和功能。

关键的可靠性因素

微服务的运行质量,除了自身的可靠性因素之外,还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包括网络、数据库访问、其它相关联的微服务运行质量等。微服务的可靠性设计,需要考虑上述综合因素,总结如下:

图1-5 微服务可靠性设计模型

异步I/O操作

网络I/O

使用同步阻塞I/O的问题

以Java为例,在JDK 1.4推出JAVA NIO1.0之前,基于JAVA的所有Socket通信都采用了同步阻塞模式(BIO),这种一请求一应答的通信模型简化了上层的应用开发,但是

在可靠性和性能方面存在巨大的弊端:

2-1 传统Java 同步阻塞I/O模型

采用BIO通信模型的服务端,通常由一个独立的Acceptor线程负责监听客户端的连接,接收到客户端连接之后为客户端连接创建一个新的线程处理请求消息,处理完成之后,返回应答消息给客户端,线程销毁,这就是典型的一请求一应答模型。该架构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具备弹性伸缩能力,当并发访问量增加后,服务端的线程个数和并发访问数成线性正比,由于线程是JAVA虚拟机非常宝贵的系统资源,当线程数膨胀之后,系统的性能急剧下降,随着并发量的继续增加,可能会发生句柄溢出、线程堆栈溢出等问题,并导致服务器最终宕机。使用非阻塞I/O通信

微服务进行远程通信时,通过使用非阻塞I/O,可以解决由于网络时延大、高并发接入等导致的服务端线程数膨胀或者线程被阻塞等问题。

以Java为例,从JDK1.4开始,JDK提供了一套专门的类库支持非阻塞I/O,可以在java.nio包及其子包中找到相关的类和接口。JDK1.7之后,又提供了NIO2.0类库,支持异步I/O操作。

利用JDK的异步非阻塞I/O,可以实现一个I/O线程同时处理多个客户端链路,读写操作不会因为网络原因被阻塞,I/O线程可以高效的并发处理多个客户端链路,实现I/O多

路复用,它的工作原理如下所示:

2-2 Java非阻塞I/O模型

使用非阻塞I/O进行通信,以Java语言为例,建议策略如下:

1)TCP私有协议:建议直接基于Netty开发。

2)HTTP/Restful/SOAP等:选择支持非阻塞I/O的Web框架。也可以选择基于Netty

构建的开源应用层协议栈框架,例如支持异步Restful的RestExpress。

磁盘I/O

微服务对磁盘I/O的操作分为两类:

?直接文件操作:例如调用File的open、write、read等接口,进行文件操作。

?间接文件操作:例如调用日志类库写日志,虽然微服务并没有直接操作日志文件,但是日志类库底层还是会进行文件的读写等操作。

在实际项目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日志操作。不同的日志类库,写日志的机制不同,以Log4j 1.2.X版本为例,当日志队列满之后,有多种策略:

?同步等待,直到新的日志消息能够入队列,它会阻塞当前业务线程。

?丢弃当前的日志消息,不会阻塞当前业务线程。

?不入队列,由当前调用写日志的业务线程执行日志I/O操作,如果此时磁盘I/O写入

速度慢,则会阻塞当前业务线程。

在实际生产环境中,我们就遇到过类似问题,在某些时段,磁盘WIO达到10+持续几秒钟-10几秒钟,然后又恢复正常。WIO较高的时段,需要写接口日志、话单等,由于系统默认采用的是同步等待策略,结果导致通信I/O线程、微服务调度线程等都被阻塞,最终链路因为心跳超时被强制关闭、微服务被大量阻塞在消息队列中导致内存居高不小、响应超时等。

由于偶现的WIO高导致同步写日志被阻塞,继而引起通信线程、微服务调用线程级联故障,定位起来非常困难,平时Code Review也很难被注意到。所以,隐性的磁盘I/O操作,更需要格外关注。

要解决上面的问题,有三种策略:

?使用非阻塞I/O,对文件进行异步读写操作。

?业务层面封装一个异步的I/O操作,最简单的策略就是由一个独立的线程或者线程池来执行磁盘I/O操作。

?选择支持非阻塞方式调用的I/O类库,例如使用log4j的异步日志API。

以JDK1.7为例,它提供了异步的文件I/O操作类库,基于该类库,就不需要担心磁盘I/O操作被阻塞:

2-3 JDK1.7异步非阻塞文件接口

自己在上层封装异步I/O操作,也比较简单,它的优点是可以实现磁盘I/O操作与微服务之间的线程隔离,但是底层仍然使用的是同步阻塞I/O,如果此时磁盘的I/O比较高,依然会阻塞写磁盘的I/O线程。它的原理如下所示:

2-4 应用层封装的异步文件操作

将文件I/O操作封装成一个Task或者Event,投递到文件I/O线程池的消息队列中,

根据投递结果,构造I/O操作相关联的Future对象给微服务调用线程。通过向Future对象注册Listener并实现callback接口,可以实现异步回调通知,这样微服务和文件I/O操作就实现了线程隔离。文件I/O操作耗时,并不会阻塞微服务调度线程。

当使用第三方文件I/O操作类库时,需要注意下相关API,尽量使用支持异步非阻塞接口的API,如果没有,则需要考虑是否做上层的异步封装。

数据库操作

部分数据库访问支持非阻塞方式,例如Oracle的OCI,它支持non-blocking模式和blocking模式:阻塞方式就是当调用OCI操作时,必须等到此OCI操作完成后服务器才返回客户端相应的信息,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非阻塞方式是当客户端提交OCI操作给服务器后,服务器立即返回OCI_STILL_EXECUTING信息,而并不等待服务端的操作完成。对于non-blocking方式,应用程序若收到一个OCI函数的返回值为OCI_STILL_EXECUTING时必须再次对每一个OCI函数的返回值进行判断,判断其成功与否。可通过设置服务器属性为OCI_ATTR_NONBLOCKING_MODE来实现。

对于Java语言而言,由于JDK本身提供了数据库连接驱动相关的接口定义,JDBC驱动本身就是同步API接口,因此,Java语言的开源ORM框架也都是同步阻塞的,例如MyBatis、Hibernate等。

尽管大部分数据库访问接口是同步阻塞的,但是由于数据库中间件的超时控制机制都比较成熟,因此通过合理设置超时时间,可以避免微服务的数据库访问被长时间挂住。

也可以在应用上层封装异步数据库操作层,实现微服务调度与数据库操作的线程级隔离,原理2.2章节已经介绍过,采用该方式同样存在两点不足:

排队现象:如果某个数据库操作非常耗时,超时时间配置的又比较大(例如30S),会导致后续的数据库操作在队列中排队。

无法充分发挥数据库效能:由于底层数据库访问采用同步阻塞的方式,所以不能高效发挥数据库的效能。

故障隔离

由于大部分微服务采用同步接口调用,而且多个领域相关的微服务会部署在同一个进程中,很容易发生“雪崩效应”,即某个微服务提供者故障,导致调用该微服务的消费者、或者与故障微服务合设在同一个进程中的其它微服务发生级联故障,最终导致系统崩溃。

为了避免“雪崩效应”的发生,需要支持多种维度的依赖和故障隔离,以实现微服务的HA。

通信链路隔离

由于网络通信本身通常不是系统的瓶颈,因此大部分服务框架会采用多线程+单个通信链路的方式进行通信,原理如下所示:

3-1 多线程-单链路P2P通信模式

正如前面章节所述,由于微服务使用异步非阻塞通信,单个I/O线程可以同时并发处理多个链路的消息,而且网络读写都是非阻塞的,因此采用多线程+单链路的方式进行通信

性能本身问题不大。但是从可靠性角度来看,只支持单链路本身又存在一些可靠性隐患,我们从下面的案例中看下问题所在。

某互联网基地微服务架构上线之后,发现在一些时段,经常有业务超时,超时的业务没有固定规律。经定位发现当有较多的批量内容同步、语音和视频类微服务调用时,系统的整体时延就增高了很多,而且存在较突出的时延毛刺。由于这些操作获取的消息码流往往达到数M到数十兆,微服务之间又采用单链路的方式进行P2P通信,导致大码流的传输影响了其它消息的读写效率,增大了微服务的响应时延。

问题定位出来之后,对微服务之间的通信机制做了优化,节点之间支持配置多链路,每个链路之间还可以实现不同策略的隔离,例如根据消息码流大小、根据微服务的优先级等策略,实现链路级的隔离,优化之后的微服务通信机制:

图3-2 支持多链路隔离

调度资源隔离

微服务之间隔离

当多个微服务合设运行在同一个进程内部时,可以利用线程实现不同微服务之间的隔离。

对于核心微服务,发布的时候可以独占一个线程/线程池,对于非核心微服务,则可以共享同一个大的线程池,在实现微服务隔离的同时,避免线程过于膨胀:

图3-3 微服务之间故障隔离

假如非核心服务3发生故障,长时间阻塞线程池1的工作线程,其它与其共用线程池消息队列的非核心服务1和服务2只能在队列中排队等待,当服务3释放线程之后,排队的服务1和服务2可能已经超时,只能被丢弃掉,导致业务处理失败。

采用线程池隔离的核心服务1和服务2,由于各自独占线程池,拥有独立的消息队列,它的执行不受发生故障的非核心服务1影响,因此可以继续正常工作。通过独立线程池部署核心服务,可以防止故障扩散,保障核心服务的正常运行。

第三方依赖隔离

在微服务中通常会调用第三方中间件服务,例如分布式缓存服务、分布式消息队列、NoSQL服务等。只要调用第三方服务,就会涉及跨网络操作,由于客户端SDK API的封装,很多故障都是隐性的,因此,它的可靠性需要额外关注。

整体而言,第三方依赖隔离可以采用线程池+ 响应式编程(例如RxJava)的方式实现,它的原理如下所示:

1)对第三方依赖进行分类,每种依赖对应一个独立的线程/线程池。

2)微服务不直接调用第三方依赖的API,而是使用异步封装之后的API接口。

3)异步调用第三方依赖API之后,获取Future对象。利用响应式编程框架,可以订阅后

续的事件,接收响应,针对响应进行编程。

利用Netflix开源的hystrix + RxJava,可以快速实现第三方依赖的隔离,后续章节我们会详细介绍下如何使用。

进程级隔离

对于核心的微服务,例如商品购买、用户注册、计费等,可以采用独立部署的方式,实现高可用性。

容器隔离

微服务鼓励软件开发者将整个软件解耦为功能单一的服务,并且这些服务能够独立部署、升级和扩容。如果微服务抽象的足够好,那么微服务的这一优点将能够提升应用的敏捷性和自治理能力。

利用Docker容器部署微服务,可以带来如下几个优点:

?高效:Docker容器的启动和停止不需要几分钟,只要几百毫秒就足够了。使用Docker 部署微服务,微服务的启动和销毁速度非常快,在高压力时,可以实现秒级弹性伸缩。?高性能:Docker容器的性能接近裸的物理机,比VM平均高20%+。

?隔离性:利用Docker,可以实现0.1 core的隔离。基于细粒度的资源隔离机制,可以实现高密度的部署微服务,同时实现它们之间的资源层隔离,保障微服务的可靠性。?可移植性:在基于虚拟机的解决方案中,应用的可移植性通常来说会受到云提供商所提供的虚拟机格式限制。如果应用程序需要部署到不同类型的虚拟机中,需要针对特定的虚拟机格式做镜像文件,新增很多额外的开发和测试工作量。Docker容器的设计理念是“一次编写,到处运行”,这可以使开发者避免上面这种限制。

基于Docker容器部署微服务,实现物理资源层隔离示意图如下所示:

图3-4 基于Docker容器的微服务隔离

VM隔离

除了Docker容器隔离,也可以使用VM对微服务进行故障隔离,相比于Docker容器,使用VM进行微服务隔离存在如下优势:

1.微服务的资源隔离性更好,CPU、内存、网络等可以实现完全的资源隔离。

2.对于已经完成硬件虚拟化的遗留系统,可以直接使用已有的VM,而不需要在VM中

重新部署Docker容器。

可靠性与优化设计

可靠性与优化设计 【摘要】 改革开放为我国的机械工程制造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经过三多年的努力,机械工程制造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果,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支柱。在机械工程制造业当中,对其进行的可靠性优化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机械工程中的可靠性优化设计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 机械工程;可靠性;优化设计 1、前言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不仅对多功能产品有强烈的需求,也需要多功能产品可以实现其应具备的功能。产品的可靠性优化设计是以产品功能的可靠性使用为目的而应运而生的产物,从产生开始到现在,已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广泛地使用[1]。在进行机械工程的产品设计时,将可靠性理论与技术应用于其中,并根据需要与可能,将产品的可靠性使用作为优先考虑的设计准则;在满足时间、费用及性能的基础上,让设计出的机械工程产品符合可靠性的要求。可靠性的设计问题在涉及传统的设计技术的同时,也与价值工程、系统工程、环境工程及质量控制工程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可靠性设计是多学科与多技术相互交叉融合的一种新兴技术。

2、机械工程产品的可靠性优化设计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的特殊历史原因,机械工程制造业与西方发达国家机械制造业相比,显得相对落后,尤其是在可靠性设计的研究方面更是显得滞后。直到二世纪八年代,我国在机械工程的可靠性研究才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效,在某些个别的行业还成立了专门从事可靠性优化设计研究的组织与团体,并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可靠性优化设计研究的技术人才,制定出了整套可靠性优化设计的规范标准[2]。从总体上来看,过去的可靠性优化设计研究比较偏重于理论,但在生产实践中,对于理论的应用则是比较少,就这一点而言,与制造业相对较为发达的国家相比较,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3、可靠性优化设计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 机械工程产品的可靠性优化设计在产品的生产与使用周期的各环节都起着重要作用。这些环节主要有产品的设计、制造、使用及售后维修等。以下就机械工程产品的设计、制造及使用三个环节展开讨论可靠性优化设计问题。 机械工程产品设计环节可靠性优化设计 机械工程产品的设计主要包括装配整体设计与零件组装设计。对机械产品进行可靠性优化设计时,可以将其当作一个整体,设计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方法为:先大致了解机械的完整系统,并分析组成整体的零部件具有多大程度的可靠性,据此推断出整体具有多大程度的可靠性;这种方法即为预测整体设

可靠性设计的主要内容

可靠性设计的主要内容 1、研究产品的故障物理和故障模型 搜集、分析与掌握该类产品在使用过程中零件材料的老化、损伤和故障失效等(均为受许多复杂随机因素影响的随机过程)的有关数据及材料的初始性能(强度、冲击韧性等)对其平均值的偏离数据,揭示影响老化、损伤这一复杂物理化学过程最本质的因素,追寻故障的真正原因。研究以时间函数形式表达的材料老化、损伤的规律,从而较确切的估计产品在使用条件下的状态和寿命。用统计分析的方法使故障(失效)机理模型化,建立计算用的可靠度模型或故障模型,为可靠性设计奠定物理数学基础,故障模型的建立,往往以可靠性试验结果为依据。 2、确定产品的可靠性指标及其等级 选取何种可靠性指标取决于产品的类型、设计要求以及习惯和方便性等。而产品可靠性指标的等级或量值,则应依据设计要求或已有的试验,使用和修理的统计数据、设计经验、产品的重要程度、技术发展趋势及市场需求等来确定。例如,对于汽车,可选用可靠度、首次故障里程、平局故障间隔里程等作为可靠性指标,对于工程机械则常采用有效度。 3、合理分配产品的可靠性指标值

将确定的产品可靠性指标的量值合理分配给零部件,以确定每个零部件的可靠性指标值,后者与该零部件的功能、重要性、复杂程度、体积、重量、设计要求与经验、已有的可靠性数据及费用等有关,这些构成对可靠性指标值的约束条件。采用优化设计方法将产品(系统、设备)的可靠性指标值分配给各个零部件,以求得最大经济效益下的各零部件可靠性指标值最合理的匹配。 4、以规定的可靠性指标值为依据对零件进行可靠性设计 即把规定的可靠性指标值直接设计到零件中去,使它们能够保证可靠性指标值的实现。

机械零件的可靠性优化设计

题目:机械零件的可靠性优化设计 课程名称: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 机械零件 自从出现机械,就有了相应的机械零件。随着机械工业的发展,新的设计理论和方法、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机械零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有限元法、断裂力学、弹性流体动压润滑、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学等理论,已逐渐用于机械零件的研究和设计。更好地实现多种学科的综合,实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探求新的原理和结构,更多地采用动态设计和精确设计,更有效地利用电子计算机,进一步发展设计理论和方法,是这一学科发展的重要趋向。 机械零件是指直接加工而不经过装配的机器组成单元。机械零件是机械产品或系统的基础,机械产品由若干零件和部件组成。按照零件的应用范围,可将零件分为通用零件和专用零件二类。通用的机械零件包括齿轮、弹簧、轴、滚动轴承、滑动轴承、联轴器、离合器等。 机械零件设计就是确定零件的材料、结构和尺寸参数,使零件满足有关设计和性能方面的要求。机械零件除一般要满足强度、刚度、寿命、稳定性、公差等级等方面的设计性能要求,还要满足材料成本、加工费用等方面的经济性要求。 机械零件优化设计概述 进行机械零件的设计,一般需要确定零件的计算载荷、计算准则及零件尺寸参数。零件计算载荷和计算准则的确定,应当依据机械产品的总体设计方案对零件的工作要求进行载荷等方面的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零件的力学模型,考虑影响载荷的各项因素和必要的安全系数,确定零件的计算载荷;对零件工作过程可能出现的失效形式进行分析,确定零件设计或校核计算准则。零件材料和参数的确定,应当依据零件的工作性质和要求,选准适合于零件工作状况的材料;分析零件的应力或变形,根据有关计算准则,计算确定零件的主要尺寸参数,并进行参数的标准化。 所谓机械零件优化设计是将零件设计问题描述为数学优化模型,采用优化方法求解一组零件设计参数。机械零件设计中包含了许多优化问题,例如零件设计方案的优选问题、零件尺寸参数优化问题、零件设计性能优化问题等。国内机械设计领域技术人员针对齿轮、弹簧、滚动轴承、滑动轴承、联轴器、离合器等零件优化设计问题开展了大量的工作,解决了齿轮传动比优化分配、各种齿轮参数优化、各种齿轮减速器优化设计、各种齿轮传动的可靠性优化、齿轮传动和减速

浅谈机械工程的可靠性优化设计

浅谈机械工程的可靠性优化设计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各行各业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尤其是工业机械水平的提升,使得我国机械制造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促进我国机械工程的进一步发展,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当对机械工程的可靠性进行优化。文章从我国机械工程产品的可靠性优化设计现状入手,对于可靠性优化设计在机械工程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探讨,以供有关工作人员参考与借鉴。 标签:机械工程;可靠性;优化设计;探讨 引言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于多功能机械产品的需求也有所增加。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现如今还存在一部分多功能机械产品的实际应用功能难以实现。因此,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作为综合多学科与多技术的新兴设计技术之一,可靠性设计在机械工程的产品设计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文章对机械工程可靠性优化设计进行了相应的分析与探讨,以期通过可靠性优化设计方法,能够提高机械工程产品的质量。 1 机械工程产品的可靠性优化设计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着产品的更新与换代。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于产品的多功能性与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现有生产过程中所产出的机械工程产品的结构呈现出复杂化的特点。不但各式各样的优秀工艺被应用到生产制造中,而且产品的更新速度也在不断的加快。产品的结构复杂化特点,对于机械工程的可靠性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来讲,可靠性主要是指在特定要求的状态下,产品能够实现特定功效的水平。在机械制造领域中,生产单位要想生产出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首先应当展开细致的规划设计,对于产品设计过程中潜在的问题要进行严格的控制,从而有效提升其稳定性,实现预期的目标。 然而,从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历程来看,相较于一些发达国家而言,我国机械制造业的起步较晚,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此背景下,与机械制造相关的可靠性分析工作同样进展的比较缓慢。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我国在机械制造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突破,并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从总体上来看,对于机械工程可靠性优化设计研究的重点主要在于理论方面。然而,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在机械工程生产过程中运用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现象比较少见。因此,侧重于理论层面的机械工程可靠性优化设计与研究,是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的,对于我国机械工程可靠性优化设计构成了比较严重的制约。 2 可靠性研究的发展过程

系统可靠性设计与分析

可靠性设计与分析作业 学号:071130123 姓名:向正平一、指数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分布函数、可靠度函数曲线 (1)程序语言 t=(0:0.01:20); Array m=[0.3,0.6,0.9]; linecolor=['r','b','y']; for i=1:length(m); f=m(i)*exp(-m(i)*t); F=1-exp(-m(i)*t); R=exp(-m(i)*t); color=linecolor(i); subplot(3,1,1); title('指数函数概率密度函数曲线'); plot(t,f,color); hold on subplot(3,1,2); title('指数函数分布函数函数曲线'); plot(t,F,color); hold on subplot(3,1,3); title('指数指数分布可靠度函数曲线 plot(t,R,color); hold on end (3)指数分布的分析 在可靠性理论中,指数分布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分布,适合于失效率为常数 的情况。指数分布不但在电子元器件偶然失效期普遍使用,而且在复杂系统和整 机方面以及机械技术的可靠性领域也得到使用。 有图像可以看出失效率函数密度f(t)随着时间的增加不断下降,而失效率随 着时间的增加在不断的上升,可靠度也在随着时间的增加不断地下降,从图线的 颜色可以看出,随着m的增加失效率密度函数下降越快,而可靠度的随m的增加 而不断的增加,则失效率随m的增加减小越快。 在工程运用中,如果某零件符合指数分布,那么可以适当增加m的值,使零 件的可靠度会提升,增加可靠性。 二、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分布函数、可靠性函数、失效率函数曲线 (1)程序语言 t=-10:0.01:10; m=[3,6,9]; n=[1,2,3]; linecolor=['r','b','y'];

通用的可靠性设计分析方法

通用的可靠性设计分析方法 1.识别任务剖面、寿命剖面和环境剖面 在明确产品的可靠性定性定量要求以前,首先要识别产品的任务剖面、寿命剖面和环境剖面。 (1)任务剖面“剖面”一词是英语profile的直译,其含义是对所发生的事件、过程、状态、功能及所处环境的描述。显然,事件、状态、功能及所处环境都与时间有关,因此,这种描述事实上是一种时序的描述。 任务剖面的定义为:产品在完成规定任务这段时间内所经历的事件和环境的时序描述。它包括任务成功或致命故障的判断准则。 对于完成一种或多种任务的产品,均应制定一种或多种任务剖面。任务剖面一般应包括:1)产品的工作状态; 2)维修方案; 3)产品工作的时间与程序; 4)产品所处环境(外加有诱发的)时间与程序。 任务剖面在产品指标论证时就应提出,它是设计人员能设计出满足使用要求的产品的最基本的信息。任务剖面必须建立在有效的数据的基础上。 图1表示了一个典型的任务剖面。 (2)寿命剖面寿命剖面的定义为:产品从制造到寿命终结或退出使用这段时间内所经历的全部事件和环境的时序描述。寿命剖面包括任务剖面。 寿命剖面说明产品在整个寿命期经历的事件,如:装卸、运输、储存、检修、维修、任务剖面等以及每个事件的持续时间、顺序、环境和工作方式。 寿命剖面同样是建立产品技术要求不可缺少的信息。 图2表示了寿命剖面所经历的事件。

(3)环境剖面环境剖面是任务剖面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对产品的使用或生存有影响的环境特性,如温度、湿度、压力、盐雾、辐射、砂尘以及振动冲击、噪声、电磁干扰等及其强度的时序说明。 产品的工作时间与程序所对应的环境时间与程序不尽相同。环境剖面也是寿命剖面和任务剖面的一个组成部分。 2.明确可靠性定性定量要求 明确产品的可靠性要求是新产品开发过程中首先要做的一件事。产品的可靠性要求是进行可靠性设计分析的最重要的依据。 可靠性要求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定性要求,即用一种非量化的形式来设计、分析以评估和保证产品的可靠性;第二类是定量要求,即规定产品的可靠性指标和相应的验证方法。 可靠性定性要求通常以要求开展的一系列定性设计分析工作项目表达。常用的可靠性定性设计工作项目见表1。

机械可靠性结构强度计算

脆断体(高、低周疲劳)的剩余寿命计 算 课程名称:机械结构强度与可靠性设计 专业:机械设计及理论 年级:2013级 完成时间:2014-05-02

文章是对脆断体(高周疲劳和低周疲劳)的剩余寿命计算的一个综述。对 于机械零件的寿命计算,尤其是对于断裂件(含裂纹体)的剩余寿命计算,正确估算裂纹体的剩余疲劳寿命估算,能够有效的保证重要零件的合理检修要求,能够很好的创造好经济条件。一般对于高周疲劳,无裂纹寿命N 1是主要的,它占了总寿命N (N=N 1+N c )中的主要部分,而裂纹扩展寿命N c 短,因此高周疲劳中往往只按初始裂纹尺寸来估算N e 值。但对于低周疲劳中总寿命中N c 占主要部分,N 1 很小。与疲劳裂纹扩展速度相关的物理量有应力强度因子幅值ΔK I 和其他量。疲劳裂纹的扩展速度:疲劳条件下的亚临界裂纹扩展速率是决定零部件疲劳破坏寿命的特性指标之一。 剩余寿命的时间是指初始裂纹a 0到临界裂纹尺寸a c 的时间。零件在变应力作用下,初始裂纹a 0会缓慢产生亚临界扩展,当它达到临界裂纹尺寸a c 时,就会发生失稳破坏。裂纹体在变应力作用下的裂纹扩展速率与应力场裂纹尺寸和材料特性的关系。ΔK I —控制疲劳裂纹扩展速度的主要力学参量,试验指出控制盘疲劳裂纹扩展速度的主要力学参量是应力强度因子幅值ΔK I 。da/dN 与ΔK I 的关系曲线表明了材料在无害环境中疲劳裂纹的扩展速度与应力强度因子幅值的关系。 ① 区间I : da/dN=0处,有ΔKth ,称为界限应力强度因子幅值。 当ΔK I ≤ΔKth 时,裂纹不扩展,稳定状态 当ΔK I ≥ΔKth 时,裂纹开始扩展,ΔKth 是判断构件是否会发生裂纹亚临界扩

实现机械工程的可靠性优化设计参考文本

实现机械工程的可靠性优化设计参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实现机械工程的可靠性优化设计参考文 本 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自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工程机械行业得到了前所未 有的发展,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机械工程制造业取得 了巨大的发展成果,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机 械工程行业里面,对其可靠性进行优化设计是十分必要 的。在本文中,深入探讨了工程机械可靠性优化设计中的 问题,以便参考。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不可同日而语,人们不 仅对多功能产品的强烈需求,还希望多功能产品的各项能 力非常突出。以提高产品的功能可靠性为目的,促使了产 品产品的可靠性优化设计应运而生,从其概念的产生到如 今,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在开展工程机械产品的

设计时,需要把可靠性理论和技术融合起来,并依据具体的要求,可以优先考虑产品的可靠性;在延误开发时间,增加成本和性能的前提下,使工程机械产品的设计尽量满足可靠性的要求。由于可靠性设计是一个跨多学科,多技术的新兴技术,所以可靠性的设计涉及诸多问题。 1.机械工程设计的可靠性常用方法 1.1.鲁棒设计方法 这种设计方法主要是降低产品的敏感性。使产品的性能不会因为制造期间在变异或是使用环境的变化而变得不稳定,并且让产品在额定的使用期限内,不会因为产品的结构发生变化,参数变动,系统老化等问题而影响到工作的设计方法。该方法是基于统计分析为基础由日本的机械设计师田口玄一提出的,它根据产品的可用性对用户造成多大的经济损失来判断设计的可靠,这是它的基本原理,其中的损失通常是可靠的用户流失的可用性正比于产品的

可靠性设计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4.6 可靠性设计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一、结构可靠性设计概念 1.可靠性含义 可靠性是指一个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而一个工业产品(包括像飞机这样的航空飞行器产品)由于内部元件中固有的不确定因素以及产品构成的复杂程度使得对所执行规定功能的完成情况及其产品的失效时间(寿命)往往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因此,可靠性的度量就具有明显的随机特征。一个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规定功能的概率就称为该产品的可靠度。作为飞机结构的可靠性问题,从定义上讲可以理解为:“结构在规定的使用载荷/环境作用下及规定的时间内,为防止各种失效或有碍正常工作功能的损伤,应保持其必要的强刚度、抗疲劳断裂以及耐久性能力。”可靠度则应是这种能力的概率度量,当然具体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例如,结构元件或结构系统的静强度可靠性是指结构元件或结构系统的强度大于工作应力的概率,结构安全寿命的可靠性是指结构的裂纹形成寿命小于使用寿命的概率;结构的损伤容限可靠性则一方面指结构剩余强度大于工作应力的概率,另一方面指结构在规定的未修使用期间内,裂纹扩展小于裂纹容限的概率.可靠性的概率度量除可靠度外,还可有其他的度量方法或指标,如结构的失效概率F(c),指结构在‘时刻之前破坏的概率;失效率^(().指在‘时刻以前未发生破坏的条件下,在‘时刻的条件破坏概率密度;平均无故障时间MTTF(MeanTimeToFailure),指从开始使用到发生故障的工作时间的期望值。除此而外,还有可靠性指标、可靠寿命、中位寿命,对可修复结构还有维修度与有效度等许多可靠性度量方法。 2..结构可靠性设计的基本过程与特点 设计一个具有规定可靠性水平的结构产品,其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应当贯穿于产品的预研、分析、设计、制造、装配试验、使用和管理等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从研究及学科划分上可大致分为三个方面。 (1)可靠性数学。主要研究可靠性的定量描述方法。概率论、数理统计,随机过程等是它的重要基础。 (2)可靠性物理。研究元件、系统失效的机理,物理成固和物理模型。不同研究对象的失效机理不同,因此不同学科领域内可靠性物理研究的方法和理论基础也不同. (3)可靠性工程。它包含了产品的可靠性分析、预测与评估、可靠性设计、可靠性管理、可靠性生产、可靠性维修、可靠性试验、可靠性数据的收集处理和交换等.从产品的设计到产品退役的整个过程中,每一步骤都可包含于可靠性工程之中。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结构可靠性设计仅是可靠性工程的其中一个环节,当然也是重要的环节,从内容上讲,它包括了结构可靠性分析、结构可靠性设计和结构可靠性试验三大部分。结构可靠性分析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搜集与结构有关的随机变量的观测或试验资料,并对这些资料用概率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确定其分布概率及有关统计量,以作为可靠度和失效概率计算的依据。

机械工程的可靠性优化设计探讨

机械工程的可靠性优化设计探讨 自从进入到新的发展时期之后,我们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获取了非常显著的成就。作为国家经济的关键构成要素,机械项目的可靠性设计开始被人们广泛关注。文章具体分析了该设计的特征以及要注意的要点和存在的缺陷等等。 标签:机械工程;可靠性;优化设计 1 产品可靠性设计的现状和研究背景 1.1 产品可靠性设计的现状 因为受到过去的很多问题的干扰,我们国家的机械制造行业发展得不是很好,尤其是比对西方国家来看,差距更是明显。与之相关的可靠性分析工作更是发展得非常缓慢。一直到1980年之后,我们国家才在這方面有了一定的突破,而且还成立了专门研究机构,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工作者。不过从总的层面上来看,此类研究过分地看重理论层面的内容,没有注重发展实践,和西方国家比对来看还是有着很多的差异。 1.2 产品可靠性设计的研究背景 由于社会不断发展,科技一直进步,此时产品更新的速度也在加快。在这种背景之下,人们可以随意地选择多种类型的产品,而且此时人们更加地关注它们的可靠性特点,因此就出现了可靠性设计这个理念。由于科技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此时生产出的产品的结构也开始朝着复杂化发展。工作者们开始将各种优秀的工艺运用到生产工作之中,此时得到的产品也更加复杂,它们的更新速度也较之于以往加快了很多。当我们开展设计工作的时候,要积极深化,不断完善。当我们制造出一类商品以后,并不是直接的投入市场,先要接受试验,当测试性能等达标之后才可以将其投放市场。之所以要对其试验,是因为许多产品本身并不是很可靠,有一些设计或是工艺等层面的问题。所以,作为生产单位在生产产品的时候,先要展开细致的规划设计,将潜在的问题控制住,进而提升其稳定性,实现预期目的。因此在这种背景之下,可靠性设计工作就开始被人们所熟知。具体来讲,可靠性指的是产品在要求的状态之下,实现特定功效的水平。我们可将特定零件看成是测试对象,也可以将某个系统或是装备等当成是测试对象。在具体的开展设计工作的时候,在符合功效以及时限等的规定的背景之下,确保产品的稳定性符合人们的要求,这即是可靠性设计。它牵扯的范围非常广,不但涵盖传统技术,还涵盖环境工程以及电脑等等。 2 可靠性的发展过程 人类最初开始分析可靠性工艺已经是七十年之前的事情了。通过分析它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将其分成三个时期。第一,初期探索时期:在二战中,英美等国家的很多重要武器在作战的时候经常发生机械问题,这就会影响作战,从那时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系统可靠性设计分析期末试卷a

1.判断题(共20分,每题2分,答错倒扣1分) (1)()系统可靠性与维修性决定了系统的可用性和可信性。 (2)()为简化故障树,可将逻辑门之间的中间事件省略。 (3)()在系统寿命周期的各阶段中,可靠性指标是不变的。 (4)()如果规定的系统故障率指标是每单位时间0.16,考虑分配余量,可以按每单位时间0.2 进行可靠性分配。 (5)()MTBF和MFHBF都是基本可靠性参数。 (6)()电子元器件的质量等级愈高,并不一定表示其可靠性愈高。 (7)()事件树的后果事件指由于初因事件及其后续事件的发生或不发生所导致的不良结果。 (8)()对于大多数武器装备,其寿命周期费用中的使用保障费用要比研制和生产费用高。 (9)()所有产品的故障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都要经过浴盆曲线的早期故障阶段、偶然故障 阶段和耗损故障阶段。 (10)()各种产品的可靠度函数曲线随时间的增加都呈下降趋势。 2.填空题(共20分,每空2分) (1)MFHBF的中文含义为。 (2)平均故障前时间MTTF与可靠度R(t)之间的关系式是。 (3)与电子、电器设备构成的系统相比,机械产品可靠性特点一是寿命不服从分 布,二是零部件程度低。 (4)在系统所处的特定条件下,出现的未预期到的通路称为。 (5)最坏情况容差分析法中,当网络函数在工作点附近可微且变化较小、容差分析精度要求不 高、设计参数变化范围较小时,可采用;当网络函数在工作点可微且变化较大,或容差分析精度要求较高,或设计参数变化范围较大时,可采用。 (6)一般地,二维危害性矩阵图的横坐标为严酷度类别,纵坐标根据情况可选下列三项之一: 、 或。

3.简要描述故障树“三早”简化技术的内容。(10分)

可靠性和维修性设计

可靠性和维修性设计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第六章可靠性和维修性设计 可靠性和维修性是产品的固有属性,它们由设计所决定。 “产品的可靠性是设计出来的,生产出来的,管理出来的。” 第一节可靠性设计 一、可靠性设计的内容或程序 1.可靠性设计:“赋予产品可靠性为目的进行的设计”或 “用最少的费用设计出所要求的可靠性, 并使其得以保持的一系列程序” 2.可靠性设计的两种情况 ◇根据给定的可靠性目标值进行设计 如对可靠性有特殊要求的新产品的设计开发, 要求在设计阶段能定量地预测和评估产品的可靠性。 典型的设计程序如下图所示。 ◇在原型基础上的改进设计 保留设计部分:根据原型产品使用数据和经验反馈, 针对薄弱环节应用可靠性设计方法加以改进提高, 达到可靠性增长的目的。 功能扩充部分:应重点进行可靠性的分析和预测, 以保证达到要求的可靠性指标。

二、可靠性设计方法 1.概率设计方法 应力-强度干涉模型 和FMECA 三、可靠性设计准则 1.简单化和标准化:减少零部件发生失效的概率。 ◇减少零部件的规格和数量 ◇简化结构 ◇采用成熟或标准化的零部件或元器件 2.零部件或元器件的选择和控制 ◇供应商的控制 ◇使用有良好使用纪录或试验数据的零部件或元器件 ◇零部件或元器件的进厂检验 ◇储存环境控制 2.冗余设计:工作储备或非工作储备系统 如重要系统的备用电源、汽车的备用轮胎及两个前灯等。 ◇在较低层次而非较高层次上使用硬件冗余 ◇采用冗余技术时,应注意避免诸冗余硬件的共因失效 如诸冗余硬件共用一个电源或同一通信通道。 ◇采用的元器件可靠性不高时,应优先考虑应用冗余技术 ◇构成冗余所必需的差错比较检测器、切换装置或开关应是高可靠性的3.降额设计:使零部件或元器件的工作应力小于额定应力或 提高零部件或元器件承载能力的安全裕度, 以降低零部件或元器件的失效概率。 4.失效安全设计:当系统的一部分发生失效时, 依靠系统的自身结构而确保系统安全的设计。 如压力表的防暴塞等。

实现机械工程的可靠性优化设计

实现机械工程的可靠性 优化设计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实现机械工程的可靠性优化设计自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工程机械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机械工程制造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果,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机械工程行业里面,对其可靠性进行优化设计是十分必要的。在本文中,深入探讨了工程机械可靠性优化设计中的问题,以便参考。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不可同日而语,人们不仅对多功能产品的强烈需求,还希望多功能产品的各项能力非常突出。以提高产品的功能可靠性为目的,促使了产品产品的可靠性优化设计应运而生,从其概念的产生到如今,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在开展工程机械产品的设计时,需要把可靠性理论和技术融合起来,并依据具体的要求,可以优先考虑产品的可靠性;在延误开发时间,增加成本和性能的前提下,使工程机械产品的设计尽量满足可靠性的要求。由于可靠性设计是一个跨多学科,多技术的新兴技术,所以可靠性的设计涉及诸多问题。 1.机械工程设计的可靠性常用方法 1.1.鲁棒设计方法

这种设计方法主要是降低产品的敏感性。使产品的性能不会因为制造期间在变异或是使用环境的变化而变得不稳定,并且让产品在额定的使用期限内,不会因为产品的结构发生变化,参数变动,系统老化等问题而影响到工作的设计方法。该方法是基于统计分析为基础由日本的机械设计师田口玄一提出的,它根据产品的可用性对用户造成多大的经济损失来判断设计的可靠,这是它的基本原理,其中的损失通常是可靠的用户流失的可用性正比于产品的功能和目标,简单而言就是损失越多说明偏差越大,从侧面反映出产品的质量不过关,减小偏差则是提高产品质量的有效办法,大多是通过严格控制材料和生产工艺,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错误的目的。然而,这种方法的缺点同样十分明显,经费相对昂贵以及技术太过复杂,难以完成。经过人们不断的摸索和实验,提高自身的抗干扰能力已成为此方法的主要途径,此方法的途径也非常的多,它是将很多的办法融合起来。良好的机械强度会比较高增强产品的可靠性。 1.2.降额设计 这个方法是当产品工作时其零件所受的应力都在其额定范围之内,为了达到降低应力的目的可以使零部件的所承受的应力降低或是提高零部件的质量。根据大量的工程实践表明,机械故障率非常低的产品其机械零件都是在低于其设定的工作压力之下进行工作的,而可靠性也随之升高。为了找到最好的降额办法,就需要不断的进行反复的实验。这是就

机械产品可靠性设计综述

机械产品可靠性设计综述 一、可靠性设计的基本概念 可靠性设计的定义: 定义1:对系统和结构进行可靠性分析和预测,采用简化系统和结构、余度设计和可维修设计等措施以提高系统和结构可靠度的设计。 定义2:为了满足产品的可靠性要求而进行的设计。 可靠性设计即根据可靠性理论与方法确定产品零部件以及整机的结构方案和有关参数的过程。设计水平是保证产品可靠性的基础。 可靠性设计是产品的一个重要的性能特征,产品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随产品所使用时间的延续而在不断变化的。可靠性设计的任务就是确定产品质量指标的变化规律,并在其基础上确定如何以最少的费用以保证产品应有的工作寿命和可靠度,建立最优的设计方案,实现所要求的产品可靠性水平。 可靠性问题的研究是因处理电子产品不可靠问题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起来的。可靠性设计用在机械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首先应用于军事和航天等工业部门,随后逐渐扩展到民用工业。 可靠性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可靠性预测,即利用所得的资料预报一个零件、部件或系统实际可能达到的可性,预报这些零部件或系统在规定的条件下和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在产品设计的初期阶段,及时完成可靠性预测工作,可以了解产品各零部件之间可靠性的相互关系,找出提高产品可靠性的有效途径。 二、可靠性设计的基本原理 (1)选择设计方案时尽量不采用还不成熟的新系统和零件,尽量采用已有经验并已标准化的零部件和成熟的技术。 (2)结构简化,零件数削减。如日本横河记录仪表10年中无件数削减30%,大大提高了可靠性。 (3)考虑功能零件的可接近性,采用模块结构等以利于可维修性。 (4)设置故障监测和诊断装置,保证零件部设计裕度(安全系数/降额)。 (5)必要时采用功能并联、冗余技术。如日本的液压挖掘机等,采用双泵、双发动机的冗余设计。 (6)失效安全设计(Failure Safe),系统某一部分即使发生故障,但使其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不致影响整个系统的功能。 (7)安全寿命设计(Safe Life),保证使用中不发生破坏而充分安全的设计。例如对一些重要的安全性零件如汽车刹车,转向机构等要保证在极限条件下不能发生变形、破坏。 (8)加强连接部分的设计分析,例如选定合理的连接、止推方式。考虑防振,防冲击,对连接条件的确认。 (9)可靠性确认试验,在没有现成数据和可用的经验时,这是唯一的手段。尤其机械零部件的可靠性预测精度还很低。主要通过试验确认。 三、可靠性设计的基本方法 为了使设计时能充分地预测和预防故障,把更多的失效经验设计到产品中,因而必须邦助设计人员掌握充分的故障情报资料和设计依据。采取以下措施:

管理信息系统第六章-系统设计

第六章系统设计 6.1 概述 一、系统设计的原则 系统性 灵活性 可靠性 经济性 二、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 1、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系统网络设计是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详细设计,设计出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和计算机资源配置图。系统化分为若干个子系统的工作,在系统分析阶段已经基本完成,但不够详细。 系统模块化结构设计工作是在系统分析阶段对子系统划分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地换分,将它逐层的分解成多个大小是党、功能单一、具有一定独立性的模块,以便程序设计工作的进行。 2、代码设计 代码设计就是通过设计合适的代码形式,使其作为数据的一个组成部分,用以代表客观存在的实体、实物和属性,以保证它的唯一性便于计算机处理。 3、数据库(文件)设计 根据系统分析得到的数据关系集和数据字典,再结合系统处理流程图,就可以确定出数据文件的结构和进行数据库设计。 4 、输入/ 输出设计 输入/输出设计主要是对以纪录为单位的各种输入输出报表格式的描述,另外,对人机对话各式的设计和输入输出装置的考虑也在这一步完成。 5 、处理流程设计

处理流程设计是通过系统处理流程图的形式,将系统对数据处理过程和数据在系统存储介质间的转换情况详细地描述出来。在设计中,它要与系统模块化结构设计结合起来,以模块化结构设计为参考。一般来说,每一个功能模块都应设计一个处理流程。 6、程序流程设计 程序流程设计是根据模块的功能和系统处理流程的要求,设计出程序模框图,为程序员进行程序设计提供依据。在这一步中,也可以使用判定表或者程序结构模块突来代替程序框图。 7 、系统设计文档 系统设计文档包括三部分内容: 系统标准化设计:是指各类数据编码要符合标准化要求,对数据库(文件)命名、功能模块命名也要标准化。另外,为了保证系统安全可靠运行,还要对数据进行保密设计,对系统进行可靠性设计。 描述系统设计结果:是指系统设计说明书,程序设计说明书,系统测试说明书以及各种图表等,要将他们汇集成册,交有关人员和部门审核批准。 拟定系统实施方案:是在系统设计结果得到有关人员和部门认可之后,拟定系统实施计划,详细地确定出实施阶段的工作内容、时间和具体要求。 三、系统设计的步骤 1、系统总体设计,其中包括: 系统总体布局方案的确定 软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数据存储的总体设计 计算机和网络系统方案的选择 2、详细设计,其中包括: 代码设计 数据库设计

机械工程的可靠性优化设计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36115759.html, 机械工程的可靠性优化设计分析 作者:刘峰王庆鑫赵秉祝 来源:《装饰装修天地》2020年第01期 摘; ; 要: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机械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械工程产品应用广泛,对产品可靠性有较高要求,需要从多角度出发,对产品可靠性进行优化设计。首先对机械工程产品可靠性设计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机械工程产品可靠性设计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研究机械工程产品可靠性优化设计要点,提出几点具体的优化方法,以期促进其产品质量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机械工程;产品可靠性;优化设计 1; 引言 我国机械工程制造业发展较快,产品质量水平不断提升,已经进入良性发展期。但是在机械工程产品设计中,由于未能处理好产品功能扩展与可靠性要求的关系,导致产品可靠性存在不足,容易对产品使用安全造成一定影响。针对这种问题,应在提升产品可靠性设计重视度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优化措施,为产品可靠性提供保障。 2; 机械工程可靠性优化的现状 我国机械工程制造业发展的起步较晚,在上世纪80年代时,才在产品可靠性设计方面取得一定突破。随着国内机械工程产品可靠性研究组织机构的相继成立,加快了我国产品可靠性设计的标准化进程,对于推动机械工程制造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客观而言,我国机械工程产品可靠性研究仍落后与西方发达国家,现有研究成果也偏重于理论,在实际生产领域的应用较少。从机械工程实践情况来看,由于缺少产品可靠性的优化设计经验,难以根据机械工程产品的实际用途、功能性能特点,对产品可靠性作出有效优化。或因产品可靠性优化设计周期较长,影响了实际工程进程。再加上成本等方面的客观限制条件,导致部分产品可靠性不足,容易影响机械工程产品的运行安全性和稳定性。针对这种状况,必须提高对机械工程产品可靠性设计的重视,同时应明确机械工程产品可靠性设计优化应贯穿于工程实践的全过程中,与产品制造、安装、使用及维修紧密结合起来,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机械工程产品可靠性设计水平。 3; 机械工程的可靠性优化设计原理 3.1; 机械可靠性定量设计方法

第六章-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现代设计方法

第六章: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现代设计方法 一、教学建议 ●通过文字教材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现代设计方法; ●流媒体课件中介绍了各种常用的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现代设计方法;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产品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得设计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涌现。建议同学们在学习本知识点的过程中,应结合生产实际,熟悉各种现代设计方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有学习的心得和体会,请在课程论坛上和大家分享;如果有什么疑惑,也可以在课程论坛寻找帮助。 二、教学要求: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现代设计方法 1.可靠性设计 可靠性是指系统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通常用“概率”表示“能力”来实现可靠性指标的量化。可靠性评价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可靠性、维修性、有效性、耐久性和安全性。 (1)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现代机械系统可靠性设计包括缩短传动链,减少元件数;必要时增设备用元件或系统;简化结构;增加过载保护装置、自动停机装置;设置监控系统;合理规定维修期。 (2)控制系统可靠性设计 控制系统可靠性设计包括: ●采用自动控制使产品具有自适应、自调整、自诊断甚至自修复的功能; ●通过元器件的合理选择提高可靠性; ●对功率接口采用降额设计提高可靠性; ●采用监视定时器提高可靠性; ●采取抗干扰措施提高可靠性。 (3)软件的可靠性技术 软件的可靠性技术,大致包含利用软件提高系统可靠性和提高软件可靠性两方面的内容。 2.优化设计 优化设计可明确定量优化的目标,科学地建立优化数学模型,在计算机上完成寻优,这样就能从本质上提高设计水平,缩短设计周期,有利于产品的更新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机电一体化系统优化设计需要以数学规划为核心,以计算机为工具,向着多变量、多目标、高效率和高精度的方向发展,使之成为机电产品的开发、创新的强有力的现代设计手段。 优化设计的一般步骤为:建立数学模型、选择合适的优化算法及程序、通过计算机进行优化设计,得出最优化设计方案、对优化得出的方案进行评价决策。 3.反求设计 反求设计是以现代设计理论、方法和技术为基础,运用各种专业人员的设计经验、知识和创新思维,对已有的产品或技术进行分析研究,掌握其功能原理、零部件的设计参数、材

实现机械工程的可靠性优化设计(最新版)

实现机械工程的可靠性优化设 计(最新版) Security technology is an industry that uses security technology to provide security services to society. Systematic design, service and management.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217

实现机械工程的可靠性优化设计(最新版) 自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工程机械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机械工程制造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果,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机械工程行业里面,对其可靠性进行优化设计是十分必要的。在本文中,深入探讨了工程机械可靠性优化设计中的问题,以便参考。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不可同日而语,人们不仅对多功能产品的强烈需求,还希望多功能产品的各项能力非常突出。以提高产品的功能可靠性为目的,促使了产品产品的可靠性优化设计应运而生,从其概念的产生到如今,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在开展工程机械产品的设计时,需要把可靠性理论和技术融合起来,并依据具体的要求,可以优先考虑产品的可靠性;在延误开发时间,增加成本和性能的前提下,使工程机械产品的设计尽量满足可靠性

的要求。由于可靠性设计是一个跨多学科,多技术的新兴技术,所以可靠性的设计涉及诸多问题。 1.机械工程设计的可靠性常用方法 1.1.鲁棒设计方法 这种设计方法主要是降低产品的敏感性。使产品的性能不会因为制造期间在变异或是使用环境的变化而变得不稳定,并且让产品在额定的使用期限内,不会因为产品的结构发生变化,参数变动,系统老化等问题而影响到工作的设计方法。该方法是基于统计分析为基础由日本的机械设计师田口玄一提出的,它根据产品的可用性对用户造成多大的经济损失来判断设计的可靠,这是它的基本原理,其中的损失通常是可靠的用户流失的可用性正比于产品的功能和目标,简单而言就是损失越多说明偏差越大,从侧面反映出产品的质量不过关,减小偏差则是提高产品质量的有效办法,大多是通过严格控制材料和生产工艺,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错误的目的。然而,这种方法的缺点同样十分明显,经费相对昂贵以及技术太过复杂,难以完成。经过人们不断的摸索和实验,提高自身的抗干扰能力已

机械工程的可靠性优化设计研究 韩帅

机械工程的可靠性优化设计研究韩帅 发表时间:2019-09-11T11:56:54.84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7期作者:韩帅 [导读] 摘要:当前时期,我们国家的机械工程在可靠性优化设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过仍旧有一些不足之处存在,比如严重缺少优秀的设计人才,企业领导人的重视力度不够等。 身份证号码:13070519891203XXXX 摘要:当前时期,我们国家的机械工程在可靠性优化设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过仍旧有一些不足之处存在,比如严重缺少优秀的设计人才,企业领导人的重视力度不够等。它们的存在严重的影响到优化设计工作的开展,作者在这个前提之下,论述了提升该设计力度的几个要点等。其目的在于更好的促进我们国家的机械工程可靠性优化设计工作的发展,带动国家经济进步,社会稳定。 关键词:机械工程;可靠性;优化设计 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此时机械工程开始发挥出它独特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在经济体系中的占比越来越大。人们对于相关的设计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不过,和西方国家比对来看,我们国家在机械工程制造领域的发展相对要落后一些,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之中,未真正的落到实处。除此之外,我们国家的高等院校和企业都未真正的意识到可靠性研究的重要性,直接导致了人才缺失的局面。还有一些企业甚至错误的认为该研究有无都可,认为其不会对企业的总体发展产生影响,很显然这是非常不正确的,这种思想的存在严重的影响到设计工作的开展,当然也不利于企业长久发展。此处讲到的机械产品的可靠性具体来讲,指的是产品可以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其宣称的功效。这一要素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变得尤为重要。在开展可靠性的优化设计工作的时候,一定要认真遵守有关原则,确保时间以及费用和性能等要素都满足的前提之下开展,确保产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靠性。其不但关系到传统技术革新,同时还和环境之类的要素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1 开展可靠性优化设计的原因简述 第一,社会发展所需。最近几年我们国家的经济以及科技等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此时市面上出现了很多类型的产品,广大群众对于产品的品质也有了更为严格的规定,而且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化,人们对于品质和性能的要求要远远的超过对其外在形象的要求。所以,作为相关企业,要想获取稳定发展就要积极开展可靠性设计工作,这即我们开展该项设计工作的主要原因所在。第二,科技发展的需要。自从进入到新世纪之后,科技高速发展,我们的生活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机械产品的发展也是一个典型。从一方面来看,其更新使得产品的功能更多,不过从另外的层面上来看,这也表示着产品的制造人要耗费更多的时间以及精力在确保产品的性能方面,即产品可靠性方面。所以,可靠性的优化设计就诞生了。 2 当前时期我们国家的可靠性设计能力简述 进入到新的发展时期之后,我们国家的机械生产行业获取了显著的发展,产品的可靠性设计方面也获取了很多成就。不过相比对于西方国家来看,我们国家在这方面起步不是很早,速度较慢,所以设计工作开展的不是很到位。为了缩小差距,很多企业开始关注可靠性设计工作,对此不少企业纷纷成立了对应的研究机构,积极引入相关人才开展研究工作。不过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很多的研究工作仍旧处在发展的初期,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很少能够付诸实践,对于提升可靠性方面没能够发挥出实质作用。 3 设计工作中的不合理要素 第一,缺少专业人才。众所周知,机械项目的可靠性设计工作非常繁琐,而且系统性明显,因此设计工作必须由高水平的设计工作者来完成,但是实际情况是此类人才非常紧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人才匮乏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开展的不到位。目前许多的高等院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将重点放到大众型的人才方面。没有做好高技术能力的人才培养工作,特别是有关机械设计的人才更是匮乏。虽说个别高校开设了对应的课程,但是仅仅停留在浅表。所以,无法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的优秀的人才,严重制约了机械制造行业发展,从大的层面上来看制约了国家经济的进步。第二,领导人的重视力度不够。目前很多的企业领导人未真正意识到该项工作的存在意义和价值。此设计工作本身非常繁琐,而且系统性很强,它关乎到产品品质的提升,关乎到单位效益的增加。当今行业竞争非常激烈,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取稳定的发展,就要高度关注可靠性设计工作。相反的如果忽略了设计工作的话,就会导致产品的品质变差,导致企业不具备竞争能力,最终只能被市场所淘汰。 4 完善设计工作需要关注的要点简述 4.1 积极关注机械工程的设计环节 对于一个产品来讲,它的整个制造以及使用阶段的所有的环节都不能够脱离可靠性优化设计而单独存在。总的来看,这些环节中以产品的设计以及生产和使用环节的难度最高。对于产品的设计工作来讲,其涵盖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组件的设计以及整体的设计。接下来具体阐述。第一,在开展整体装配设计工作的时候,规定工作者要严谨细致的分析系统中的所有的零件,确保其可靠性分析到位,以此来判定该系统的总体稳定性。有关的工作者在进行整体设计可靠性预测的时候,务必要使相关预测结果要达到设计的要求。当然,可以利用再分配法、等分配法以及比例分配法等来使整体装备中每一个零部件都能达到相应的设计标准,进而保证该机械工程的整体满足可靠性的要求。第二,在开展组装零件的设计工作的时候,要认真选择使用的零件,确保其符合国家条例规定,而且要选择那种在实践中大量运用的零件。此处要注意的是,不一样的零件的设计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结合零件特性开展可靠性测试,假如零件未通过测试的话就要多次修改,一直到其通过测试才可以停止。 4.2 要加强机械工程制造工艺可靠性优化设计 机械工程的高质量是离不开机械工程制造工艺的可靠性优化设计的,因而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要重视机械工程制造工艺的可靠性优化设计。在进行制造工艺的可靠性优化设计的时候,首先要保证所用的加工设备达到相关的加工标准,其次要选择适当的加工工艺及其流程。机械工程在制造这一环节中往往涉及很多工艺,所以该系统是比较复杂的。在进行机械工程制造工艺的可靠性优化设计的时候,要全面考虑相关的因素,比如加工设备的选用、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以及技工材料等。只有做好了机械工程制造工艺的可靠性优化设计,才能真正有利于确保整个机械工程的可靠性。 4.3 积极开展机械工程的使用与维修过程中的可靠性优化设计 机械工程可靠性优化设计离不开维修过程中的可靠性优化设计。有关的工作者要结合实际的工作情况,采取逻辑分析措施来明确维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