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西北地区

黄土高原西北地区
黄土高原西北地区

中国地理——黄土高原西北地区(新疆)

一、区域定位

40°N依次穿过:塔里木盆地、罗布泊、河西走廊、内蒙古高原、鄂尔多地高原、太行山脉、华北平原、渤海、辽东半岛

80°E依次穿过: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西缘、昆仑山脉、青藏高原西部、喜马拉雅山脉

90°E依次穿过: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东缘、天山山脉、吐鲁番盆地、罗布泊、阿尔金山、柴达木盆地西缘、昆仑山、藏北高原、唐古拉山脉、藏南谷地、喜马拉雅山脉

黄土高原(成因:风力沉积)

(一)位置(简图)

在中国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交界处,

它东起太行山,西至六盘山或乌鞘岭,南连

秦岭,北抵长城。

(二)范围

主要包括山西、陕西、以及甘肃、青海、

宁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区。

(三)自然条件

1、主要地形区:(如图示)

2、河流:黄河及其支流(渭河、汾河等)

3、气候:属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

西部: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

降水稀少;

东部: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

燥。

4、土壤:黄土,质地疏松,具有直立性(制造

窑洞所利用的性质)并含有碳酸钙,遇水容易溶解、

崩塌。

5、植被覆盖率较低,生态十分脆弱。

(四)农业

1、以旱地为主的耕作业:谷子、苹果、枣——(暖温带,一年两熟)

优势自然条件:热量充足、光照条件好、昼夜温差大、地形平坦、土层深厚

限制因素:水源不足——措施:发展节水农业

2、主要问题:水土流失、水旱灾害

★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1)地理背景:

A、脆弱的生态环境:①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原因:地理位置的过渡性;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如,毁林开荒、陡坡垦耕、草地垦耕);②环境遭到破坏后,恢复困难。

B、尖锐的人地矛盾:人口增长和开垦荒地引起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

(2)发生原因:(比较南方低山丘陵)

A、自然原因:①夏季暴雨集中,冲刷力强;②处于地形过度地带,坡度大;③半湿半干地区,植被稀疏;④黄土颗粒结构,土质疏松。

B、人为原因:⑤植被的破坏:过度垦殖、过度放牧、过度樵采;⑥不合理的耕作——转荒、灌溉制度;⑦露天开矿及城市建设。

(3)主要危害:①养分物质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减产;②植被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恶化;③河流含沙量增加,河床抬升、湖泊(水库)淤积,防洪难度大。

(4)治理措施:①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退耕还林、还草、还牧;②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③有序开矿,实行土地复垦,存放表土,加强绿化;④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平整土地,打坝建库,护坡固沟,增加水流入渗,拦沙蓄水,削减地表径流。

复习:黄土高原与南方低山丘陵水土流失的比较.

相同点:坡度大、降水集中、植被破坏

不同点:降水量、土壤性质、流失程度、危害

(五)矿产丰富

煤炭、石油资源丰富。煤:山西(还有陕西也较大)是全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

1.山西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资源状况)。

市场广阔(市场条件)

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交通条件)

2.能源基地建设

(1)扩大煤炭开采量:形成了大同、平(鲁)朔(州)、西山、沁水、霍西、河东等大型煤炭生产基地。

(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铁路为主,公路为辅

主要的铁路运输线:大秦线、神黄线、焦-兖-日线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①建设坑口电站

②发展炼焦业

3.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山西能源基地发展方向(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经济方面:

(1)能源综合利用:

调整产业结构、构三大产业链使山西省产业结构由单一结构转变为多元结构。

原材料工业超过采掘工业,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2)完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3)环境方面:

提高煤的利用技术

调整产业结构: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

“三废”的治理(废渣、废气、废水)

(六)重点问题总结

1.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中“淤地坝”的积极意义:防止水土流失;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防洪;扩大良田面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退耕还林还草,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改善当地生态环境;降低河流含沙量;抵御地质灾害。

2.鱼鳞坑是黄土高原陡坡地植树造林的一种工程措施。下图是鱼鳞坑剖面示意图(左)和平面排列示意图(右)。读图分析在黄土高原地区建设鱼鳞坑的生态效益。

利用鱼鳞坑拦截坡面径流,提高植树

的成活率,增加植被;减少水土流失,

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3.陕西(黄土高原)、山东(山东丘

陵)省都是我国苹果生产大省,由于

自然条件差异,黄土高原的苹果在外表色泽上呈全红(甜),而山东的苹果呈片红外表,且含水量较高,口感清脆。比较两地苹果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

山东:地位于沿海;丘陵地形;夏季降水多;土壤贫瘠

黄土高原:地位于内陆;高原地形;降水少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土层深厚。

4.2010年12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发布会,发改委已正式批复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我国设立的第9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是首个全省域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请分析山西省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

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水源短缺;交通运力不足;生产结构单一;

环境污染严重。

5.

a、b河谷的成因:地壳断裂下陷;流水侵蚀

(地貌:河谷、平原;地质构造:地堑)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措施:

①地:修建水库,打坝拦水,淤地固沟;营

造水土保持护坡林。

②地:平整土地,建设基本农田;营造护田

林网。

西北地区

(一)位置: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线以北(包括新疆、甘肃北部、宁夏和内蒙古大部)

(二)范围:行政区划下的“西北地区”,常被称为“西北五省(区)”或“西北三省二区”,包括:陕西省(陕、秦)、甘肃省(甘、陇)、青海省(青)、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实际上,内蒙古自治区并不是行政概念涉及到的的西北地区。(三)面积、人口、民族:面积占全国30%,人口占全国4% 少数民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和新疆北部的哈萨克族

八年级地理下册北方地区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说课稿(3)

北方地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出自白居易的《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上信中学陈道锋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以下我就四个方面来介绍这堂课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教材分析,第二方面是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第三方面是教学过程,第四方面是设计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是在学生对中国的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学习。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学好本节能为今后学习高中地理打下基础。 2.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的评价。 ②读图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通过图示与文字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 ③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通过分析,要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④通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了解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归纳总结、团结协作、语言表达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阅读图表资料,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为中心,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对其成因、危害及对策展开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重点、难点的确立: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了解掌握区域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因此,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为本课的重点。 针对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分析归纳能力,探询知识的热情高涨。思维深度、发散思维、需要加深情况下,确定了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本课的难点。 二、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 本节课主要运用PowerPoint课件,采用多媒体教法,化难为易,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本着提供给学生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目标,以学生情况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的来选择,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给学生相对宽松的活动空间,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教学结构: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五)课堂总结 2.教学程序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英文:Loess Plateau)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北纬34°~40°,东经103°~114°。东西千余千米,南北700千米。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跨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海拔1500到2000米。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矿、铁矿、稀土矿储量大。 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但由於缺乏植被保护,加以夏雨集中,且多暴雨,在长期流水侵蚀下地面被分割得非常破碎,形成沟壑交错其间的塬、墚、峁。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平坦耕地一般不到1/10,绝大部分耕地分布在10°~35°的斜坡上。地块狭小分散,不利于水利化和机械化。 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每年经陕县下洩的泥沙约16亿吨,其中90%来自黄土高原,随泥沙流失的氮磷钾养分约3,000馀万吨,这也是导致黄河下游泥沙堆积,形成地上河的原因之一。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是中国改造自然工程中的重点项目,治理方针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改土与治水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这种治理措施已取得重大成绩。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黄土高原在中国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交界处,它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关中北部,北抵长城,主要包括山西、陕西北部、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内蒙古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黄土分布70%,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厚50—80米,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但由于植被稀疏,夏季降水集中且雨量大,流水冲蚀作用强,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地表支离破碎破碎,形成沟壑交错其间的塬、墚、峁。 按地形差别分陇中高原、陕北高原、山西高原和豫西山地等区。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西起日月山,东至吕梁山,南靠关中平原北部,北抵阴山,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七省(区)46 个地(盟、州、市),282个县(旗、市、区)。全区总面积63.5万平方千米;,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5.4万平方千米(水蚀面积33.7平方千米、风蚀面积11.7 万平方千米),年均输入黄河泥沙16 亿吨,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 平均海拔1000~1500米,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年均气温6~14℃,年均降水量200~700毫米。从东南向西北,气候依次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和干旱气候。植被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草原和风沙草原。土壤依次为褐土、垆土、黄绵土和灰钙土。山地土壤和植被地带性分布也十分明显。 黄土高原广布黄土,厚达50至80米,陇东、陕北厚达150米,最厚的地方达200米。由于历代战乱、盲目开荒放牧及乱砍滥伐导致高原的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加之黄土的土质疏松,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形成“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平坦耕地一般位于沟谷或小型盆地,一般不到1/10,绝大部分耕地分布在10°~35°的斜坡上。地块狭小分散,不利於水利化和机械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但是,黄土高原地区蕴藏著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铝土矿等资源,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基地。[1]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 高原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各种资料了解黄土高原是我国文明的摇篮以及富有特色的高原文化; 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并了解其成因; 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 通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并了解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和经验 过程与方法 重在培养认识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描述主要文化特点; 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以课堂活动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激活课堂氛围,激发学习积极性; 重在培养认识一个区域的环境问题,学会根据问题找到解决措施;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训练读图分析以及归纳整理的能力,认识到该区域的中心事物──“黄土”对其造成的一系列影响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欣赏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水土保持措施。

2.教学过程 导入新 多媒体播放黄土高原的景观图片,并同时播放信天游《黄土高坡》作为背景音乐。 教师:听着信天游那高亢嘹亮的歌曲,仿佛将我们带到了黄土高原那片神秘而独特的区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到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黄土风情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讲授新 一、文明的摇篮 微课程:“在黄土高原这片黄土地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黄土高原曾经林草繁茂,环境宜人。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渭河平原一带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文明;相传在四五千年前,被尊为华夏始祖的炎黄二帝,在这一带开创了华夏文明的先河。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 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图。 教师:请学生描述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 学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教师: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哪个区域? 学生:北方地区。 教师:让学生指图说出黄土高原的范围以及所跨的省区。 学生: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学生:所跨主要的省区有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 【设计意图】在图中明确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以及所跨省区,在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的同时又为后面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奠定基础。 教师:阅读24页第二段和图6.25,思考黄河流经黄土高原,为黄河流域

黄土高地区主要土壤类型介绍

黄土高地区主要土壤类型介绍 一.简介 黄土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之一,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土高原海拔800~3000米,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总面积64万平方千米。高原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或一部。高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除许多石质山地外,高原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经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地貌起伏,山地、丘陵、平原与宽阔谷地并存,四周为山系所环绕,如北部的阴山,南部的秦岭,东部的吕梁山、西部的六盘山。黄土高原面积广阔,土层深厚,地貌复杂,水土流失严重,世所罕见 平均海拔1000~1500米,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黄土覆盖厚度大多在100米以上,最大厚度超过200米。年均气温6~14℃,年均降水量200~750毫米。从东南向西北,气候依次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植被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草原和风沙草原。土壤主要有黄绵土、褐土和黑垆土。 二.气候 黄土高原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200~750毫米之间。冬春季受极地干冷气团影响,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洋低压影响,炎热多暴雨。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66毫米,总的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部600~800 毫米,中部400~600毫米,西北部200~300毫米。以200毫米和400毫米等年降雨量线为界,西北部为干旱、半干旱区,中部为半亚湿润区,东南部为半湿润区。 中部半亚湿润区 包括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主要位于陕北、晋北、陇东和陇西南部等地区,年均温4℃~12℃,年降雨量400~600毫米,干燥指数1.5~2.0,夏季风渐弱,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该区的范围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草原带大体一致 东南部半湿润区 主要位于河南西部、陕西关中平原、甘肃东南部、山西南部,年均气温8~14℃,年降雨量600~800毫米,干燥指数1.0~1.5,夏季温暖,盛行东南风,雨热同季。该区的范围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大体一致。 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区 主要位于长城沿线以北,陕西定边——宁夏同心、海原以西。年均温2℃~8℃,年降雨量100~300毫米,干燥指数2.0~6.0。气温年较差、月较差、日较差均增大,大陆性气候特征显著。风沙活动频繁,风蚀沙化作用剧烈。该区的范围与温带荒漠草原带大体一致。 黄土高原地区降雨年际变化大,丰水年的降水量为枯水年的3~4倍;年内分布不均,汛期(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0%左右,且以暴雨形式为主。 黄土高原大部分属于暖温带、少许的中温带,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光照、热量充足;夏季降水多.社会经济:劳动力数量多,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劳动力经验丰富;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课题:第六章北方地区 主备人:杨丽梅审核: 班级:八(1)姓名:杨丽梅组名: 第六章北方地区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学习目的】 1 .知道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地区; 2 .知道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 3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学习重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学习难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二、新课导入 1 .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以及黄土高原所垮的省级行政区。 2 .黄土高原有什么地形景观? 3 .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4 .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5 .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 6.你能说出在同等降水量的条件下,地面植被的多少与水土流失的关系吗? 7.水土流失有什么危害? 【课堂练习】 一、填空 1 .黄土高原东起___________、西至___________、南连___________、北抵___________。跨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省区。 2 .黄土高原黄土物质是由___________作用形成的。 3 .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雨带移动规律看,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________月份,而且多______雨。 4 .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而后者更为突出。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 .关于黄土高原叙述正确的是() A、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喀斯特地形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B、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C、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D、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有许多山间小盆地 2 .下列叙述不属于黄土高原的地貌有() A、黄土坡 B、黄土塬 C、黄土峁 D、黄土梁 3 .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是()

黄土高原的现状

一、黄土高原概况 黄土高原地区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北纬 34°~ 40°,东经 103°~ 114°,西起日月山,东至太行山,南靠秦岭,北抵阴山,总面积 64×104km2,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七省(区)50 个地(市)、317 个县(旗),总人口 1.08 亿,其中农业人口 7 333 万人,占总人口的70% 以上。据 2008年统计,国民总产值 1.85 万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3 196元。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 167 人,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122.9%。水土流失面积达 45.4×104km2,占总面积的71%,多年平均输入黄河的沙量达 16×108t 表土,使黄河下游河道平均每年淤高 10cm。水土流失面积之广、强度之大、流失量之多堪称世界之最。 黄土高原地区具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冬季干燥寒冷,夏季湿润炎热,,多年平均降水量464.1mm,年际变化较大,汛期(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65% 的以上 , 多年平均温度8.8℃,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一般在1000m以上 , 最高点位于祁连山脉的冷龙岭(5254m),最低点在河南省荣阳县境内(98m)。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和地形的特点造成水热条件的显著差异,植被类型复杂多样,自东南向西北,,依次为森林、森林草原、温性草原、荒漠半荒漠植被区域内主要覆盖着100~200m厚的黄土,抗侵蚀能力弱。此外 , 由于人口压力大、植被稀疏、降水集中且多暴雨,造成该区土壤侵蚀严重,地形支离破碎、沟壑纵横。 二、黄土高原的现状 ㈠、黄土高原的地形——丘陵山地为主,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 黄土高原黄土深厚,疏松多孔,富含碳酸钙质。受长期内外营力的作用,地表剥蚀切割严重,支离破碎,沟壑纵横。 黄土高原地区土地以丘陵山地为主,约占整个地区的80%,而河谷平川只占土地总面积的20%。这种起伏的地貌构造不适合农耕,加之该地区贫穷落后,人口增长速度快,农业单一经营、广种薄收、粗放耕作等,同时,乱垦滥挖现象十分严重,形成“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 ㈡、黄土高原的气候及降水——气候干旱、雨量稀少 黄土高原地区近50年来年均降水量为110~740mm,但区域分布不均匀由东南向西北 ,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自东南部的700mm左右递减至西北部的不足200mm。多年降水量等值线呈东北——西南走向。500mm等值线之间为土壤侵蚀最为严重的地区,晋陕甘地区为中国土壤侵蚀较重的地区。 黄土高原地区年均降水量的区域分布不均匀,由东南向西北 , 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 自东南部的700mm左右 , 递减至西北部还不足200mm,多年降水量等值线呈东北——西南走向。 黄土高原的气温和降水量的地理分布都呈自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减的趋势。就气温来看,黄土高原具有冬寒夏热、寒暑变化剧烈的大陆性气候特点。黄土高原深居内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独特的民风民俗,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资料搜集和阅读能力。 2、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形成原因,初步了解科学论证的一般方法。 3、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探究和综 合分析的能力。 4、知道黄土高原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懂得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 要性。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图文资料,积极参与探究活动,认识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归纳等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真理的执着探究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2、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教学难点: 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地理区域,假如从飞机上看这一区域,那几乎看不到一丝绿色,那里的人们因地制宜,挖窑洞居住。黄河也流经其中,因而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黄”河,这区域就是黄土高原。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文明的摇篮 引导读图:黄土高原在哪儿呢?请同学们P24“黄土高原的地形图”,明确其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 1、位置: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引导读图:黄土高原主要跨越哪些省区呢? 2、主要跨越省区:晋、陕、甘、宁等 引导阅读:说起黄土高原,很多人不仅会想起它那千沟万壑的景观,而且还会想起这片古老黄土地上孕育的灿烂的古代文明。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请阅读课文24-25页内容。 3、文明的摇篮:古文明、革命圣地、黄土风情 设疑: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除一些石质山体外,地表覆盖着厚度一般超过100米的黄土,这么多的黄土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讲述: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许多科学家做了很多的研究工作,其中“风成说”得到了最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是吹来的。 二、风吹来的黄土 引导思考:虽然我们不能像科学家一样进行周密严谨的研究,但我们也能客观地对这一学说进行分析。请大家合作完成P27的活动题。 1、黄土高原成因—风成说

《黄土高原》2019年中考地理真题汇编

《黄土高原》2019年中考真题汇编 (2019年济宁学业考)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在改善本区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本区经济是一个重大课题,据此完成1、2题。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有() ①减少土壤肥力②淤塞河道③破坏农田④生态环境恶化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黄土高原地区在发展经济方面的优势有() ①自然资源丰富②名胜古迹众多③工业基础雄厚④国家政策、资金扶持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解析】1选D,2选B。第1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农田破坏严重,土壤肥力下降;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淤塞河道并形成“地上河”;植被覆盖率减低,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环境恶化。第2题,黄土高原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煤炭资源,国家政策支持,重点扶持能源工业的发展;黄土高原历史文化悠久,开发早,名胜古迹众多。 考点:考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发展经济的优势。 (2019年苏州学业考)地坑院也称“天井院”、“地窖”,是黄土高原古人穴居方式的遗留。这种村落在地上看不到房舍,家家户户掩于地下,构成了独特的地下村庄(图5)。据此完成2、3题。 3.下列关于地坑院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夏季多雨,易于蓄水②窑顶平坦,便于耕作③冬暖夏凉,调节气温④就地取材,造价低廉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图6中的省K有地坑院分布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解析】3选B,4选C。第3题,黄土高原的地坑院位于黄土塬,这里形成地下村庄的原因,一是地下冬暖夏凉,调节气温;二是造价低。窑洞顶部不是为了耕作。地坑院需要排水,目的不是夏季蓄水。第4题,地坑院分布在黄土高原,陕西省北部是黄土高原,即丙。甲是贵州省,乙是辽宁省,丁是青海省。考点:考查黄土高原传统民居及黄土高原包括的省级行政区域。 (2019年连云港学业考)读我国北方地区某地地形景观图,回答5、6题。

黄土高原概况.

黄土高原概况 古老神秘的黄土高原,广袤无垠。空中鸟瞰,千沟万壑,气势恢弘。黄土高原地区,幅 员辽阔。从地球上来看,黄土主要分布于中亚到我国的西北、华北和东北一带,它的范围大 致是西起日月山,东至太行山,北抵阴山,南达秦岭。包Array括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7个省 (区),总面积64.3万平方公里。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 米以下,而以陇东、陕北、晋西黄土层最厚,六盘山以东 到吕梁山西侧,黄土厚度在100米~200米之间,最厚在兰 州,达300米以上。黄土分布的面积和厚度,都居世界之 冠。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黄土高原“孕育”于2200万年 前。在这片黄土地上,居住着汉、回、藏、蒙、土、满、 东乡、撒拉、保安等9个少数民族,约一亿人口,其中农 业人口6664万。 黄土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其地貌形态可分为山、 陵、塬、梁、峁。 这一地区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山岭、丘陵、高塬等占 2/3以上;水土流失造成地面支离破碎、坡陡沟深;地面大部覆盖着结构疏松的黄土,在重力、水力、风力条件下容易流失;植被稀疏,天然次生林和天然草地主要分布在林区、土石山区和高地草原区;年降雨量少而集中,蒸发量大,气候干旱,自然灾害频繁。 黄土高原经过千万年冲刷侵蚀,时今已是梁峁纵横,千沟万壑。全区大于0.5公里以上 的大小沟道多达27万余条。每平方公里的沟壑密度为3—6公里。在坡地上,一条细小的沟 纹,在暴雨的冲刷下,很快就会发展成为几十甚至上百公尺深的沟壑。一道道沟壑就象一把 把利剑,不断地把高原肢解分割,使平坦的塬面变成了一条条梁,一个个峁。 150万年来,黄河,一直在黄土高原的脊背上流淌不息,奔腾到海不复回。作为中华民 族的母亲河,一方面她用甘美的乳汁滋润着广袤无垠的土地,创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 灿烂的文化。另一方面,千万年来,上万条沟壑携带着数十亿吨泥沙涌入黄河,使她洪灾频 繁,旱魃肆虐,河床高悬。尤其是黄河河口镇至潼关这一河段,黄河在穿越这一段黄土高原 的过程中,众多支流汇入,把黄河“染成”了黄色。据测定,这一河段进入黄河的泥沙占全 河沙量的90%。 严重的水土流失,使黄土高原“伟岸”的身躯,患下了难以治愈的“症结”。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总面积已达45.4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1%。其中,水蚀面积33.7万平方公里, 占总面积的52.7%;风蚀面积11.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8.3%。

(完整版)黄土高原的成因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沉积区。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北纬34°~40°,东经 103°~114°。东西千余 千米,南北700千 米。包括太行山以西、青 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 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 跨山西省、陕西省、甘肃 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 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面 积约40万平方千米。 黄土高原 按地形差别分陇中高原、 陕北高原、山西高原和豫西山地等区。 目录 ??概述 ??来源 ??历史 ??水土流失 ??治理 [显示全部] 黄土高原-概述

海拔1000~1500米,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年均气温6~14℃,年均降水量200~700毫米。从东南向西北,气候依次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和干旱气候。植被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草原和风沙草原。土壤依次为褐土、垆土、黄绵土和灰钙土。山地土壤 和植被地带性分布也十 分明显。黄土颗粒细, 土质松软,富含可溶性 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 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 久。黄土高原是中国古 代文化的摇篮。 黄土高原的地理范围 在中国北方,它东起太 行山,西至乌鞘岭,南 连秦岭,北抵长城,主要包括山西、陕西、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公里,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厚50—180米,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 科学在不断发展,近年来科学家发现许多现象是黄土风成学说无法解释的。譬如,黄土中粗粉沙含量由西北向东南递减,黏土的含量却从西北向东南递增,这种自西北向东南的有规律的排列呈叠瓦阶梯状的

中考地理真题汇编:黄土高原(含答案)

一、选择题 (2019.威海)今年,《周恩来回延安》剧组到延安取景拍摄,向黄土高原深处走了300多公里,都没能找到一片没有植被只有黃土的塬。三北防护林工程40年的建设,使黄土高原由“黄”变“绿”.读黄土高原坡面示意图(图8),完成13-14题. 13.长期以来,黄土高原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草场退化 D.滑坡和泥石流 14.在黄土高原综合整治过程中,下列措施不符合因地制宜原则的是 A.在甲处修建挡土坝和护坡 B.在乙处发展林果业C.在丙处修建梯田发展农业 D.在丙处退耕还林、还草 【答案】A C (2019.广安)23.(2分)因煤炭资源丰富被誉为“乌金高原”的是() A.云贵高原 B.内蒙古高原C.黄土高原 D.青藏高原 【答案】C。 (2019.济宁)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在改善本区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本区经济是个重大课题。据此,完成14~15题。 1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有() ①减少土壤肥力②淤塞河道③破坏农田④生态环境恶化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5.黄土高原地区在发展经济方面的优势有() ①自然资源丰富②名胜古迹众多③工业基础雄厚④国家政策资金扶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14.D 15.B (2019 .咸宁)读“黄土高原局部简图”(图8),完成19-20题。 19.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 A.草场退化 B.荒漠化 C.水土流失 D.土地盐酸化 20.如图所示,水库主要分布在坡度较大的河流源头附近,推断该地水库的最突出作用是A.水产养殖 B.拦蓄泥沙 C.防洪减灾 D.调节径流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理学部地理科学一班杜春林2013510034 摘要: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功能、特点及生态环境恶化原因的分析,指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经济系统结构的不合理性和人口的过快增长是该区生态破坏和贫穷落后的主要原因,也是该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障碍。因此,必须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总目标出发,尤其是从防治黄河下游水患的需要出发,通过政策调控,将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放在首位,建立黄河流域的生态支持体系。在此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中国黄土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惟一正确途径。 关键词: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经济系统;生态恢复与重建;可持续发展 黄土高原地区地处34°N~45°5′N,101°E~114°33′E之间,南北分别以横贯东西的秦岭和阴山山脉作为天然屏障,西到日月山、贺兰山,东以太行山为界与华北平原相望。总面积62.38×104km2,总人口约占全国的8%。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辽阔,光热充足,具有发展农林牧业的有利条件。该区还是我国矿产资源的宝库,尤其是能源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拥有我国和世界上罕见的大煤田和特大型天然气田,煤炭探明总储量占全国的2/3。按照中国国土开发整治的地域战略规划,黄土高原地区将建成我国最重要的、规模最大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在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中,它的战略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然而,黄土高原又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经济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在这一巨大的区域生态经济系统中,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仍表现为强烈冲突的不协调状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未有效调和,不少地区生态破坏与经济贫困所形成的恶性循环仍在继续。所以,研究黄土高原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途径与对策,对于该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全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伟大战略都具有重要意义。 1 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征 1.1 地表物质疏松易蚀地表物质疏松易蚀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生态退化的内因。黄土高原地区是世界上黄土覆盖最深、最广的地区,该区70%覆盖着第四纪黄土,其次为第三纪红粘土、基岩和其他地质时期的堆积物。黄土质地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蚀性差,极易流失。加之地貌类型以黄土塬、梁、峁与其间的沟壑为主,地表破碎,相对高差较大,这种地表形态与岩性的组合为水土流失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 1.2 植被覆盖差黄土高原地区自然植被破坏严重。去除苗圃地、未成林地,全区森林覆盖率为12%;去除灌木林和疏林地,森林覆盖率仅为6.5%。现有草场面积中,中度和重度退化的占总面积的68.8%,草场的植被覆盖度为25%~65%。植被覆盖差,严重限制了植被在水土保持方面作用的发挥。 1.3 水资源贫乏,时空分布不均黄土高原地区是全国著名的缺水地区之一。这里水资源量少质差,人均水量和单位面积水量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0%和10%,干旱灾害严重。同时,该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多暴雨,这不仅加剧了少雨时期的干旱程度,而且为水土流失提供了动力条件。降水集中的时段每年在7~9月,也是该区水土流失最为强烈的时期。另外,暴雨还容易引起洪涝等灾害。 1.4 水土流失严重 在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垦殖的综合作用下,黄土高原地区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据统计,全区水土流失面积达 3.4×105km2,其中土壤侵蚀强度大于1000t/km2 ·a的面积约为2.9×105 km2 ,大于5000t/km2·a的面积约为1.66×105km2,有些地方甚至超过20000t/km2·a[1] 。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了该区生态系统功能的严重退化,

12北方地区(黄土高原+北京)

第二节农业 【学习目标】 1、在地图上找到黄土高原的范围,分析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特征。 2、分析黄土高原黄土的形成、水土流失的原因和造成的危害。 3、让同学们了解黄土高原的“黄土风情”,体会自然环境与民风、民俗的关系。 一、文明的摇篮 【自主学习】 (1)用四个字形容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是,这是因为当地严重。黄土高原东起山脉,西至,北连高原,南抵。 (2)黄河流域的文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平原一带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相传炎黄二帝,在这一带开创了的先河;这里留下了众多的和。 二、风吹来的黄土 【自主学习】 1.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堆积区,科学家们对于黄土的假说有很多种,其中“”最被大家认同。 2.黄土的地貌主要有四种:黄土、黄土、黄土和黄土。村庄和耕地主要分布在黄土上。 3、严重的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 (1)自然原因是: 。(2)人为原因是: 。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主要有: 。【合作探究】 讨论不同土质、不同坡度、不同降水强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三.水土保持 ⑴生物措施:。 ⑵工程措施:。【拓展检测】 1、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已得到广泛支持的说法是() A.冰川B.地震C.风成说D.火山灰堆积 2、关于黄土高原地表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地势平坦 B.千沟万壑C.雪山连绵D.崎岖不平 3、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主要表现在() ①水土流失严重②自然灾害频繁③湖泊面积减少④酸雨灾害严重 A.①③B.①②C.③④D.①②③④ 4、黄土高原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A.旱涝灾害B.台风C.寒潮D.地震 5、黄土高原主要位于黄河的()A.上游B.中上游C.下游D.中下游

黄土高原地区黄土洞穴的分类及发育规律

第14卷第6期2007年11月 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 Eart h Science Frontier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 Vol.14No.6Nov.2007 收稿日期:2007-04-03;修回日期:2007-06-24基金项目:国家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200131881213) 作者简介:彭建兵(1953—),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工程地质、地质灾害等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E 2mail :dicexy 1@https://www.360docs.net/doc/736502814.html,. cn ;Tel :029********* 黄土高原地区黄土洞穴的分类及发育规律 彭建兵1,2, 李喜安1,2,3, 范 文1,2, 陈志新1,2, 苏生瑞1,2, 宋彦辉1,2, 卢全中1,2,邓亚虹1,2, 陈立伟2, 孙 萍2 11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5421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陕西西安710054 31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工程地质环境保护国家专业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 Peng Jianbing 1,2, Li Xi πan 1,2,3, Fan Wen 1,2, Chen Zhixin 1,2, Su Shengrui 1,2, Song Yanhui 1,2,L u Quanzhong 1,2, Deng Yahong 1,2, Chen Liwei 2, Sun Ping 2 11Key L aboratory of Western China πs Mineral Resources and Geological Engineering ,Minist ry of Education ,X i πan 710054,China 21College of Geolog y Engineering and Geomatics ,Chang πan Universit y ,X i πan 710054,China 31S tate Prof essional L aboratory of Geological H az ard Prevention and Geological Envi ronment Protection ,Cheng du Universit y of Tech 2 nology ,Cheng du 610059,China Peng Jianbing ,Li Xi πan ,F an Wen ,et al.Classif ication and development pattern of caves in the loess plateau 1Ea rt h Science Frontiers ,2007,14(6):2342244 Abstract :Caves developed in the loess plateau are not only the evidence for loss of soil and water ,but also the geological hazards.Caves in loess have many different types.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is varied in different places.The density in northwest region of the loess plateau i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southeast region.The density in the Longxi area is the highest ,and the density in the Longdong area is less than that in the Longxi area.In the Shanbei area ,only a few holes are present.The caves in loess occur in five levels :surface ,shal 2low layer ,middle layer ,deep layer ,and ultra deep layer.The depth ,characteristics ,geological structures ,surface features ,hydrogeology and climatic conditions control their development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K ey w ords :loess plateau ;loess caves ;classification ;development regularities ;geo 2disaster 摘 要:黄土高原地区广泛发育的黄土洞穴既是一种典型的水土流失现象,又是一种新的地质灾害。黄土洞穴具有多种类别,其分布的地域规律具有由黄土高原的西北向东南发育密度呈递减趋势;陇西地区黄土洞穴最发育,陇东地区较发育,陕北局部地区较发育。黄土洞穴在深度上具有表、浅、中、深、超深5个层次;其空间发育明显受地层厚度、土性、地质构造、微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及气候条件等因素所控制。关键词:黄土高原;黄土洞穴;发育规律;地质灾害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321(2007)060234-11 中国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地形破碎,黄土深厚且分布广泛,气候干旱,生态地质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124]。黄土洞穴作为黄土高原一种特殊的微地貌景观,同时也

黄土高原

社会(七下)班级小组姓名及类型乐学()善学()勤学()编写缪利丰审核审批使用时间编号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记住黄土高原的位置和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2.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及其千沟万壑的地形景观。 3.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 学习重难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 一、基础篇 1. 我国四大高原:海拔最高的高原,地势平坦的高原,崎岖 不平、石林广布的高原,世界上黄土覆盖最广的高原。2.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_______地区,东起_______,西到_______,北抵_______,南连_______, 主要跨_______、_______、_______、甘肃、青海、内蒙古、河南等7个省级行政区。3.黄土高原海拔多在_______米以上,远望高原顶部,地势_______,略有起伏,无数的_______,把这里的地面割裂得支离破碎。 4.黄土高原冬季_______,夏季_______ 。黄土土质_______,便于开垦,使这里很早就成为我国_______发达的地区。与此同时,由于人类的_______,高原上的_______遭到严重破坏。裸露的黄土在雨水和河流的强烈冲刷下大量流失,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_______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5.在独特的自然环境影响下,这里的人们创造了独具特色的_______文化,从_______ 到_______处处烙上了黄土地的深深印记。 _______是流行于黄土高原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_______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具有____多年的历史。 _______是当地人们利用天然土质,在地坑壁面上挖成的洞穴,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是黄土高原地区最受欢迎的民居形式。 二、要点篇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 ⑴原因:①自然原因(从黄土高原土质和气候等角度分析): ②人为原因: ⑵危害:①对黄土高原本身: ②对黄河下游地区: ⑶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地区》

1.3黄土高原地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在地图上准确找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说出黄土高原的分布范围。 2)、能阅读相关景观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主要特征。 3)、认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并能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4)、能阅读相关图片和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其生态环境恶化之间的关系,认识水土流失的危害性。 5)、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性,并能说出主要的治理措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不同地图来描述和认识黄土高原的位置,学生能得到读图、识图能力的训练和提高。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学生进一步得到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的锻炼。 3)、通过问题情境创设和资料线索引导,引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探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提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的分析和综合治理方法的讨论,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密切联系,树立起正确的人地观和科学进行学习探究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土高原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 难点:黄土高原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三、教学手段 讲授法、读图法、提问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读书指导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六、教学过程

板书: 课堂学习单 1.3黄土高原地区 ◆“寻找黄土高原” 1、位于我国的_______部(方位)。 2、位于我国地势阶梯的第_____阶梯上,大部分地区海拔是____________米。 3、从黄河各分段流域来看,该地区位于黄河_____________________流域。 4、该地区涉及到的我国省级行政单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该地区在四个方位上的地理界限:东:______;南 ______ ;北:______;西:_______。 ◆“寻找真相”:黄土高原为什么会水土流失严重? 证据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证据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证据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自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为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寻查水土流失的危害” 线索: A、土壤肥力下降 B、适合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区域减小 C、河水含沙量大增 D、雨水汇集,顺地势奔流而下 E、河流下游的河床升高 F、冲毁庄稼和房屋 G、农作物产量下降H、易发旱灾 I、土壤蓄水少 分析推理:(将以上各条线索填入下图中) ◆“寻找治理对策” 1、要从根源上治理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首先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2、围绕黄土高原上人们的一些不当行为,针对性的措施有哪些? 3、对于黄土高原不同地区的地形差异,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