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胀辩证施护

鼓胀辩证施护
鼓胀辩证施护

鼓胀(肝硬化失代偿)辩证施护

一、一般护理:

1、环境:病室保持安静,避免噪声,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

2、起居:起居有时,劳逸有节,适寒温,防外感。

3、饮食:给予清淡食物、多食豆制品、瘦肉、鱼、虾、脱脂奶等高蛋白食物,给予柑橘、扶手、瓜萎、丝瓜、菠菜、茄子等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品,少食甜食、糖类,忌辛热、生冷、油腻、煎炸、硬固及刺激食品。

4、情志:嘱患者不操劳,怡养精神,消除忧郁、紧张、激动等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怡情悦性以利康复。

5、限水限盐,每天予食钠量在250~500mg,入水量在1000-1500ml/日。

6、用消鼓舒腹敖脐以助逐水消胀。每日1次。

7、用药:合理,告诫病人不应随意服药,以免服药不当而加重肝脏负担和肝功能损害。

二、辩证施护

1、气滞湿阻证

辩证:腹大胀满,按之不坚,腹胀叩之如鼓,两胁胀痛,食欲不振,食后作胀,肢体困倦,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疗:理气利水、祛淤通络、软坚散结。

施护:(1)病室温度保持在18~20℃,病室湿度保持在50~60%。(2)中药汤剂宜偏温服。

2、脾肾阳虚证

辩证:腹大坚满,下肢水肿或肢冷,面色恍白或萎黄,神倦怯寒,脘闷纳呆,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舌质淡紫,舌苔厚腻或白滑脉沉细弦。

治疗:温阳健脾、益气利水、祛淤软坚。

施护:(1)安置患者于在向阳温暖病室,病室温度保持在20℃以上,病室适度保持在60%以上。(2)中药汤剂浓煎前热服。

3、肝脾血瘀证

辩证:腹大坚满,青筋暴露,胁下肿块刺痛,面色黎黑,皮肤可见丝纹状血痣,手掌赤痕,口干渴不欲饮,大便色黑,唇色紫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治疗:祛淤通络、软坚利水。

施护:(1)病室温度保持在18~20℃,病室湿度保持在50~60%。(2)嘱安心静养,适当活动,以助气血流通。(3)中药汤剂宜温服。

4、湿热蕴结型

辩证:腹大坚满,脘腹撑急胀痛,身目发黄,发热口渴,心烦,口干而苦渴而不欲饮,小便赤涩,大便秘结,舌尖边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疗:清热解毒、利湿消胀。

施护:(1)安置患者于在向阴凉爽病室,病室温度保持在18℃以下,病室适度

保持在50%以下。(2)中药汤剂偏凉服。

5、肝肾阴虚证

辩证:腹大胀满不舒,早宽暮急,腰痛或腰酸腿软,胁肋隐痛,无心烦热,或低热,耳鸣,头晕,口干舌燥,劳累加重,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或细数。

治疗:养阴利水、祛淤通络软坚。

施护:(1)安置患者于在向阴凉爽病室,病室温度保持在18℃以下,病室适度保持60%以上。(2)中药汤剂浓煎空腹温服。

三、对症施护:

1、便秘者;用神农通腑消胀灌肠,1日1次,或生理盐水加食醋保留灌肠,1日1次。

2、腹胀甚者

实胀:给予水鼓灸法,于腹部以脐为中心呈十字形灸,即上下左右艾灸穴位30min以行气消胀除满。1日1次。

虚胀:给予水鼓灸法,取艾灸关节,神阙,中极穴以理气消胀;予腹部热熬法以消胀。

3、服利尿剂时,予柑橘、橘汁等含钾物质补钾。

4、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予以禁食,血止3天后,进流质及半流质饮食。

石淋中医护理方案详解

石淋中医护理方案详解 石淋(泌尿系结石)中医护理方案 定义 尿有砂石,小便则茎里痛,尿不能卒出,痛引少腹,膀胱里急,石淋即为尿道结石。砂石从小便道出而止痛,石淋并发热淋时无水道等紧急病情发生,则应以先治热淋后治石淋。 一、常见症候要点 (一)气血瘀滞证:腰部或小腹突然发生绞痛,阵法性加剧,疼痛向外阴部放射,尿频、尿急、尿黄或赤,舌暗红或有瘀斑,脉弦或弦数。 (二)温热蕴结证:腹部或小腹持续疼痛,或尿流突然中断,尿频、尿急、尿痛,小便赤黄,或为尿血,口干欲饮,舌红,胎黄腻,脉弦数。 (三)肾气不足证:结石日久,留滞不去,腰部胀痛,时发

实止,遇劳加重,疲乏无力,尿少或频数不爽,或面部轻度浮肿,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二、常见症状/症候施护 (一)疼痛 1.观察疼痛的持续时间、部位、程度、性质及伴随症状。 2.向患者解释疼痛与活动的关系,减少剧烈活动,鼓励患者多饮水,利于结石排出。 3.教会患者非药物性缓解疼痛的方法,如分散注意力

和放松方法。 4?遵医嘱给予解痉和止痛药物,病情较重者遵医嘱输液治疗。 5?肾绞痛发作时,可局部热敷肾区,缓解疼痛。 6?肾绞痛疼痛剧烈者,可遵医嘱艾灸止痛,常选用的穴位有:肾俞,三阴交,足三里等,有止痛,促排石的作用。 7?遵医嘱给予中药灌肠,选用生大黄等中药保留灌肠,可缓解结石疼痛。 (二)血尿 1?发生血尿时,应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观察患者血压、脉搏、神志变化、防止发生虚脱。 2?患者虚脱时,立即给予平卧位或头低位,迅速遵医嘱补液。 3?向患者解释发生血尿的原因,安慰患者,消除紧张、忧郁情绪,鼓励患者多饮水,防止尿中盐类结晶的形成。 4.中药汤剂宜温服,服药后患者做跳跃运动,利于结石的排出。 5?穴位按摩,点按中级、关元、腹结穴的60~80次,以酸胀为宜,用拇指指腹顺时针按摩肾俞穴,以酸胀为宜。(三)恶心、呕吐 1.观察患者呕吐的次数、量及呕吐物的性状,皮肤弹

面瘫中医护理方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 (二)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 (三)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 (四)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口眼歪斜 1.观察患者口眼歪斜的程度和方向。 2.指导患者面肌运动,包括:抬眉训练、闭眼训练、耸鼻训练、示齿训练、努嘴训练、鼓腮训练等。 3.遵医嘱红外线照射患侧面部。 4.遵医嘱面部中药湿敷。 5.遵医嘱面部中药熏洗。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患侧太阳、承浆、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地仓、颊车、印堂、翳风、迎香等穴。 (二)眼睑闭合不全 1.观察患侧眼睑闭合的程度。 2.眼部护理:注意眼部卫生,擦拭时尽量闭眼,由上眼睑内侧向

外下侧轻轻擦拭。 3.在睡觉或外出时应佩戴眼罩或有色眼镜,避免强光刺激眼球。遵医嘱给予营养、润滑、抗感染眼药水滴眼或眼膏涂眼,以保护角膜及预防眼部感染。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患侧太阳、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印堂等穴。 5.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三)颜面麻木 1.遵医嘱患侧面部中药湿敷。 2.指导患者面肌运动,包括:抬眉训练、闭眼训练、耸鼻训练、示齿训练、努嘴训练、鼓腮训练等。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患侧太阳、承浆、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地仓、颊车、印堂、翳风、迎香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面颊、肝、口、眼、皮质下等穴。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患处颊车、地仓、太阳、翳风等穴。 6.遵医嘱面部中药熏洗。 (四)面部抽搐 1.注意观察面肌痉挛患者抽搐发生的时间、性质、程度等情况。 2.遵医嘱艾灸,风寒袭络证者取翳风、四白、颊车等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患侧颊车、地仓、迎香、四白等穴。 4.遵医嘱面部中药熏洗。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八钢辩证试题

单项选择题 ?所谓“实”的首选含义是() A 邪气盛实 B 正气旺盛 C 阳邪中人 D 阴寒内盛 E 体质壮实 ?证候真假的所谓“假”,最主要是指()A 病人提供假的情况 B 属于疾病的现象 C 临床不常见的证候 D 新病或标病的证候 E 与病理本质不符合的症 ?八纲证候之间的关系,下述哪项不对()A 互相联系的 B 彼此独立的 C 有中间状态 D 可变化的 E 有错杂兼夹 ?下列哪项不是形成热证的原因() A 阳邪致病 B 阳气偏盛 C 阳气亏虚 D 阴液亏虚 E 寒邪郁久 ?证候的“表里出入”主要说明() A 病变的位置 B 病变的趋势 C 证候的性质 D 疾病的转归 E 邪正的关系 ?下列哪项不属于虚证的程度描述() A 枯竭 B 亏虚 C 不运 D 不足 E 亡脱 ?下列哪项不是实热证的必有表现() A 壮热恶热 B 神昏抽搐 C 便秘尿黄 D 舌红苔黄 E 脉数有力 ?真热假寒证最突出的证候是()

A 脉沉有力 B 神昏息粗 C 高热肢厥 D 口渴引饮 E 胸腹灼热 ?下列哪项不是形成寒证的原因() A 阳气亏虚 B 阴邪致病 C 阴寒内盛 D 阴液不足 E 阴气偏盛 ?半表半里证与下列哪种概念类似() A 肝胆病证 B 少阳病证 C 气分病证 D 中焦病证 E 厥阴病证 ?下列哪项不能视为真正的证候转化() A 表证转化为里证 B 里证转化为表证 C 寒证转化为热证 D 热证转化成寒证 E 实证转化成虚证?真寒假热证最突出的证候是() A 身凉肢厥面浮红 B 神疲而躁扰不宁 C 脉大或数而无力 D 咽喉痛但不红肿 E 咽干口渴不欲饮 ?下列哪一项一般不是导致阴虚的原因() A 气虚生化不足 B 热病之后伤阴 C 病久阴液伤耗 D 五志过极伤阴 E 过服温燥之品 ?相对而言,下列哪项可以存在() A 辨表里无需要分虚实 B 辨表里可不必辨寒热 C 辨寒热未必要分虚实 D 辨虚实不一定有寒热 E 辨虚实未必要分表里 ?下列哪项可属于里证的范畴() A 太阳病证 B 少阳病证 C 卫分证 D 气分证 E 表热证

面瘫2014年分析总结

面瘫(周围性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的 分析与总结评估 一、基本情况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针灸、拔罐、穴位注射、雷火灸、口服中药汤剂、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口服中成药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11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针灸使用率100%,拔罐使用率100%,穴位注射使用率100%,雷火灸使用率45.4%,中药饮片使用率100%,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使用率35%,耳穴埋豆使用率7%,康复疗法使用率27%,特色疗法使用率100%,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针刺11例(100%),拔罐治疗11例(100%),穴位注射10例(90.9%),雷火灸5例(45.4%),康复疗法3 例(27.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1例(100%),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5例(35%)。 (二)应用情况分析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临床应用较好、接受度较高的为针灸、拔罐、穴位注射,其次为雷火灸、牵引、中药饮片,而口服中成药、耳穴埋豆、中药泡脚应用较少。分析其原因,主要为: 1.针刺、拔罐疗法、穴位注射治疗面瘫的疗效比较肯定,且无副作用,无论医师或患者意愿都倾向选择此法,所以应用普遍; 2.国家医保政策鼓励和支持中医特色疗法的进行,大大较少了住院患者的负担,使得患者更加乐于接受。 3.耳穴埋豆、中药泡脚因操作简便、作用持久,痛苦较小,也有一定接受度和依从性;患者亦可随时自我治疗,故临床可操作性较强。 三、疗效评价与分析 (一)总体效果评价 11例患者中,症状改善10例(90.9%),体征改善9例(81.8%),临床好转10例(90.9%),无效1例(9%)。 (二)疗效评价 1、评价标准 1.美国耳鼻喉头颈外科学确立的House-Bra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结合临床症状进行评定。 2.中医症状疗效标准:采用面瘫自身健侧对照评分法。面部残障(FDI)评分法。 2、疗效分析 采用以上评价标准和方法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主要疗效点为:以症状改善、疼痛减轻为近期主要评价指标;以患者生活质量为预后评价指标。本治疗方案的疗效分析如下: (1)改善症状 11例患者中,10例患者症状改善,口眼歪斜情况基本回复正常。 案例:患者,周友玲,女,49岁,病历号201315062。因“右侧口角歪斜,目不能合5天”入院。入院时患者右口角歪斜,右额纹变浅,右眼无法闭合,饮

石淋中医护理方案

石淋中医护理方案

石淋(泌尿系结石)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症候要点 (一)气血瘀滞证:腰部或小腹突然发生绞痛,阵发性加剧,疼痛向外阴部放射,尿频,尿急,尿黄或赤,舌暗红或有瘀斑,脉弦或弦数。 (二)湿热蕴结证:腰部或小腹持续疼痛,或尿流突然中断,尿频,尿急,尿痛,小便黄赤,或为血尿,口干欲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三)肾气不足证:结石日久,留滞不去,腰部胀痛,时发时止,遇劳加重, 疲乏无力,尿少或频数不爽,或面部轻度浮肿,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疼痛 1、观察疼痛的持续时间、部位、程度、性质及伴随症状。 2、向患者解释疼痛与活动的关系,减少剧烈活动,鼓励患者多饮水,利于结石的排出。 3、教会患者非药物性缓解疼痛的方法,如分散注意力和放松方法。 4、遵医嘱给予解痉和止痛药物,病情较重者遵医嘱输液治疗。 5、肾绞痛发作时,可局部热敷肾区,缓解疼痛。 6、肾绞痛疼痛剧烈者,可遵医嘱艾灸止痛,常选用的穴位有:肾俞,三阴交,足三里等,有止痛,促排石的作用。 7 、遵医嘱给予中药灌肠,选用生大黄等中药保留灌肠,可缓解结石疼痛。 (二)血尿 1、发生血尿时,应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观察患者血压、脉搏、神志变化,防止发生虚脱。 2、患者虚脱时,立即给予平卧位或头低位,迅速遵医嘱补液。 3、向患者解释发生血尿的原因,安慰患者,消除紧张、忧郁情绪,鼓励患者多饮水,防止尿中盐类结晶的形成。 4、中药汤剂宜温服,服药后嘱患者做跳跃运动,利于结石的排出。 5、穴位按摩,点按中级、关元、大横、腹结穴约60~80次,以酸胀为宜

用拇指指腹顺时针按摩肾俞穴,以酸胀为宜

石淋中医护理方案

石淋中医护理方案 1 2020年4月19日

石淋(泌尿系结石)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症候要点 (一)气血瘀滞证:腰部或小腹突然发生绞痛,阵发性加剧,疼痛向外阴部放射,尿频,尿急,尿黄或赤,舌暗红或有瘀斑,脉弦或弦数。 (二)湿热蕴结证:腰部或小腹持续疼痛,或尿流突然中断,尿频,尿急,尿痛,小便黄赤,或为血尿,口干欲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三)肾气不足证:结石日久,留滞不去,腰部胀痛,时发时止,遇劳加重,疲乏无力,尿少或频数不爽,或面部轻度浮肿,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疼痛 1、观察疼痛的持续时间、部位、程度、性质及伴随症状。 2、向患者解释疼痛与活动的关系,减少剧烈活动,鼓励患者多饮水,利于结石的排出。 3、教会患者非药物性缓解疼痛的方法,如分散注意力和放松方法。 4、遵医嘱给予解痉和止痛药物,病情较重者遵医嘱输液治疗。 2 2020年4月19日

5、肾绞痛发作时,可局部热敷肾区,缓解疼痛。 6、肾绞痛疼痛剧烈者,可遵医嘱艾灸止痛,常选用的穴位有:肾俞,三阴交,足三里等,有止痛,促排石的作用。 7、遵医嘱给予中药灌肠,选用生大黄等中药保留灌肠,可缓解结石疼痛。 (二)血尿 1、发生血尿时,应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观察患者血压、脉搏、神志变化,防止发生虚脱。 2、患者虚脱时,立即给予平卧位或头低位,迅速遵医嘱补液。 3、向患者解释发生血尿的原因,安慰患者,消除紧张、忧郁情绪,鼓励患者多饮水,防止尿中盐类结晶的形成。 4、中药汤剂宜温服,服药后嘱患者做跳跃运动,利于结石的排出。 5、穴位按摩,点按中级、关元、大横、腹结穴约60~80次,以酸胀为宜,用拇指指腹顺时针按摩肾俞穴,以酸胀为宜。 (三)恶心、呕吐 1、观察患者呕吐的次数、量及呕吐物的性状,皮肤弹性,尿量,尿比重,血液浓缩程度,血清电解质及血气分析结果等。 3 2020年4月19日

面瘫病中医临床路径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面神经炎的患者。 一、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社,2007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面瘫(面神经炎)临床常见证候: 风寒阻络证 风热阻络证 风痰阻络证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瘫(面神经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TCD编码:BNV120)和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因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神经lyme病、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脚蛛网膜炎等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或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神经系统检查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者,称为“八纲”。在临床上,运用这八个纲进行辨证,叫“八纲辨证”。各种疾病出现的症状虽然错综复杂,都可用八纲进行分析、归纳,以探求疾病的属性,病变的部位、病势的轻重,个体反应的强弱,从而作出判断,为临床诊断和施治提供依据。阴阳是指疾病的类别,表里是指病变部位的深浅,寒热是指疾病的性质,虚实是指邪正的消长盛衰。其中阴阳两纲是八纲中的总纲,具有统领其它六纲(又称“六变”)的意义。表、热、实属阳;里、虚、寒属阴。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四对矛盾,是相对的,又是互相密切联系的。例如表证,就有表寒、表热、表虚、表实之分,还有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虚里实、表实里虚等错综复杂的关系。其它寒证、热证、虚证、实证也是如此。在一定的条件下,这四对矛盾的变方,可以向对方互相转化,如由表及里,由里出表,寒证化热,热证化寒,由阳及阴,由阴转阳等等。参阅有关各条。 内容 中医运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对病证进行分析归纳,从而为施治提供依据的辨证方法。表里辨病证部位和病势深浅;寒热辨病证性质;虚实辨邪正盛衰;阴阳则统摄六纲,为八纲之总纲。由于八纲辨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包含了其他多种辨证方法的共同特点,起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故为辨证论治的核心理论和基本方法,在中医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简史 八纲渊源于战国时期《内经》,《内经》提出了寒热、虚实的概念。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概括并区分病证。明代王执中将虚实阴阳表里寒热称为“治病八字”;张景岳则明确提出以阴阳为“二纲”,以表里、寒热、虚实为“六变”之说。清代,程锺龄进一步阐发了八纲的涵义,提出审证治病不过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近代《医学摘粹》(1897)提出“八纲”一词。1949年以后随辨证论治学术地位的确立,八纲在辨证论治中的核心地位及重要作用得到充分肯定。 辨证内容 八纲辨证具体可分为表里辨证、寒热辨证、虚实辨证和阴阳辨证。 表里辨证 即通过判断病证的在表在里来分析病变部位和病势深浅的辨证方法。 表证:病变部位表浅的一类病证。一般指因六淫(即异常气候因素)等邪气侵犯人体皮毛、肌肤等浅表部位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以发热、恶寒(或恶风)、舌苔薄白、脉浮为主症,可兼见头痛、四肢关节酸痛、鼻塞流涕、咳嗽等,具有发病急、病程短、病位浅的特点,主要见于外感病的初期阶段。 由于病邪及体质强弱的不同,表证又可分为表寒证、表热证、表虚证和表实证。

徐普 浅谈中医《八钢辩证》

徐普浅谈中医《八钢辩证》 阴证(阳虚)--必见寒象 阳证(阴虚)--必见热象 阴虚----发热阳虚----怕冷 血虚----发燥气虚----无力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阳虚易生寒湿,阴虚易生湿热 寒者热之:指寒性的疾病,用温热的方药治疗。 热者寒之:指热证要用寒凉的方药治疗。根据表、里、虚、实之不同,表热证用辛凉解表,疏散风热;里热证,实者用清法通里攻下,虚者则用甘凉养阴透热或滋阴清热等法。 虚则补之:指久病体虚的病人,用补的手法治疗。 实则泻之:对实证应采用泻除的治疗方法。 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 辨证的过程,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等理论为依据,对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资料进行综合、归纳、分析、推理、判断、辨明其内在联系,以及各种病变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 辨证是认识疾病,论治是针对病证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

和方法。辨证是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和检验辨证正确与否的客观标准。 “症”是指单个的症状,中西医认识是一致的,如头痛,发热,咳嗽,心慌,恶心…等。 “病”,是指病名,中医所说的病名中只有少数与西医病名是一致的,如麻疹,白喉,破伤风,哮喘,痢疾,中暑等,而大部分的叫法是不同的。中医认为疾病是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结果,临床辨证主要依据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舌象、脉象等),诊断时不一定要确定病名,而是要明确是什么“证”。 “证”,即证据、证候的简称,它不单纯是症状或主观感觉,而是一组征候群,也是中医对疾病的诊断。“证”是一组特定的临床表现(症状,体征等),并包含着病因、病变部位、病变性质、正邪双方力量对比状况等方面的综合概念。“证”是从分析症状和体征着手,归纳成为比症状更能说明疾病本质的概念。 八纲辨证是根据四诊取得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以探求疾病的性质、病变部位、病势的轻重、机体反应的强弱、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等情况,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各种辨证的总纳,也是从各种辨证方法的个性中概括出的共性,在诊断疾病过程中,起到执简驭繁,提纳挈领作用。 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但基本都可以归纳于八纲之

石淋中医护理方案

石淋(泌尿系结石)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症候要点 (一)气血瘀滞证:腰部或小腹突然发生绞痛,阵发性加剧,疼痛向外阴部放射,尿频,尿急,尿黄或赤,舌暗红或有瘀斑,脉弦或弦数。 (二)湿热蕴结证:腰部或小腹持续疼痛,或尿流突然中断,尿频,尿急,尿痛,小便黄赤,或为血尿,口干欲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三)肾气不足证:结石日久,留滞不去,腰部胀痛,时发时止,遇劳加重,疲乏无力,尿少或频数不爽,或面部轻度浮肿,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疼痛 1、观察疼痛的持续时间、部位、程度、性质及伴随症状。 2、向患者解释疼痛与活动的关系,减少剧烈活动,鼓励患者多饮水,利于结石的排出。 3、教会患者非药物性缓解疼痛的方法,如分散注意力和放松方法。 4、遵医嘱给予解痉和止痛药物,病情较重者遵医嘱输液治疗。 5、肾绞痛发作时,可局部热敷肾区,缓解疼痛。 6、肾绞痛疼痛剧烈者,可遵医嘱艾灸止痛,常选用的穴位有:肾俞,三阴交,足三里等,有止痛,促排石的作用。 7、遵医嘱给予中药灌肠,选用生大黄等中药保留灌肠,可缓解结石疼痛。 (二)血尿 1、发生血尿时,应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观察患者血压、脉搏、神志变化,防止发生虚脱。 2、患者虚脱时,立即给予平卧位或头低位,迅速遵医嘱补液。 3、向患者解释发生血尿的原因,安慰患者,消除紧张、忧郁情绪,鼓励患者多饮水,防止尿中盐类结晶的形成。 4、中药汤剂宜温服,服药后嘱患者做跳跃运动,利于结石的排出。

5、穴位按摩,点按中级、关元、大横、腹结穴约60~80次,以酸胀为宜,用拇指指腹顺时针按摩肾俞穴,以酸胀为宜。 (三)恶心、呕吐 1、观察患者呕吐的次数、量及呕吐物的性状,皮肤弹性,尿量,尿比重,血液浓缩程度,血清电解质及血气分析结果等。 2、饮食宜清淡,低盐,忌食辛辣、油腻、刺激之品,戒除咖啡、浓茶、烟酒等。 3、鼓励患者多饮水,适量运动,利于结石排出。 4、呕吐严重者,立即通知医师,遵医嘱给予解痉、止吐药物,必要时遵医嘱补液治疗。 5、患者恶心时可配合穴位按摩,如合谷、内关、足三里等。 6、可遵医嘱耳穴埋豆,常选用的穴位有:神门、胃、交感为主穴,肝、脾为配穴,留豆三天左右,每天按压耳豆2~3次,每个穴位2分钟,以耳廓发红为宜。 (四)膀胱刺激征 1、观察患者排尿反应,有无尿频、尿急、尿痛,有无砂石排出,有无排尿突然中断。 2、遵医嘱给予中药汤剂口服,也可给予金钱草、车前草煮水代茶饮,以清热利湿,通利小便。 3、按摩小腹部,解除肌肉紧张,利于尿液排出,也可点按肾俞,膀胱俞,阳陵泉等穴位,以酸胀为宜。 4、遵医嘱给予耳穴埋豆,可选用神门、皮质下、肾、输尿管等穴位。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药物治疗 (一)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二)中药灌肠(详见附录2) 特色技术 (一)耳穴埋豆(详见附录2)

颈肩腰腿痛科(面瘫)资料

面瘫病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 岳阳市中医医院颈肩腰腿痛科 一、基本情况 面瘫病(面神经炎)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首批“13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病种之一,自2015年07月至12月,岳阳市中医医院颈肩腰腿痛科应用“面瘫病中医护理方案”护理住院患者共30例,患者平均住院日21天。 辨证分型统计如下:与《诊疗方案》一致的病例数30例:风寒阻络证:28例;气虚血瘀证:2例。 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功能锻炼、饮食、情志护理。 主要中医护理技术:穴位按摩、艾灸、穴位注射、拔罐。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

我科中医治疗护理技术特点为专科医生与病区护士共同进行操作,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频率最高为艾灸、穴位按摩,其次是穴位注射。分析:我科医生对面瘫病治疗惯用艾灸+穴位按摩+穴位注射+红外线灯照射,并取得较好的疗效,因此我科医护人员对面瘫病病人较多应用了这几项中医护理技术。艾灸由于操作方法简单,有温中散寒止痛的作用,病人使用后疼痛得到缓解,效果明显,因此也被较多应用。 (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 1.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病人依从性较好的中医技术操作项目:艾灸、穴位按摩这三个操作对缓解病人疼痛有帮助,病人依从性最高。穴位注射因为注射时有些胀痛,有些患者不能忍受。有1例患者部分依从;患者以自我为中心,不听取医生的治疗方案。药熨法、中药熏洗未使用。分析:烫伤风险较高,需要专人陪护。 2.患者对健康指导的满意度 患者对健康指导的的满意度分为三个层次:①满意:27人(96%),②一般:1人(4%),③不满意:0人(0%)。分析其原因:1.《方案》中健康指导内容清晰明确,便于护理人员掌握及临床应用。2.护理人员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加强了护患沟通,观察病情更加及时、细致,健康教育更加专业、统一,使患者感到护理人员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从而赢得了患者的信任。 (三)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分为四个层次:①实用性强:19人(68%); ②实用性较强:5人(18%);③实用性一般:4人(14%);不适用:0人。

第七章 八纲辨证--中医诊断学

中篇辨证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与精华,是中医在诊治疾病时应当遵循的原则。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是中医学应有的、独特的内容,它是治疗时立法处方的主要依据。无论疾病病种是否明确,辨证论治都能够根据每个人的具体病情进行灵活处理,从而大大提高了中医学对疾病的处理能力。 临床辨证的一般思维规律,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症状、体征等病情资料的综合分析,先明确病位、病性等辨证要素(简称“证素”),然后概括为完整的证名。八纲辨证是辨证的纲领,属于纲领证;病性辨证是辨别证候的性质,属于基础证;脏腑辨证是以病位为主,结合病性的辨证方法,属于具体证;此外,还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也是中医学辨证分类的方法。 第七章八纲辨证 八纲,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 根据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疾病现阶段病变部位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八纲是从各种具体证候的个性中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规律的共性,它能把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分别概括为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再进一步归纳为阴证、阳证两大类。就是说,对于任何一种证候,从大体病位来说,总离不开表或里;从基本性质来说,一般可区分为寒与热;从邪正斗争的关系来说,主要反映为实与虚;从病证类别来说,都可归属于阴或阳。因此.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的纲领,是用于分析各种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在诊断过程中能起到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 八纲辨证突出地反映了中医学辨证思维的特点。虽然八纲辨证主要将各种证候概括为四对纲领性证候,每对证候的双方都有与另一方区分的临床表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把临床上各种证候只是划分为八个孤立而毫不相关的、界限分明的区域,而是八纲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转化、相互联系、相互错杂。因此,对于八纲辨证,既要掌握八纲的基本证候,又要熟悉八纲之间相互组合形成的各种复合证候类型。 《内经》虽无“八纲”这一名词,但却有八纲具体内容的散在性论述,并且基本确定了其相互间的辩证关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已具体运用八纲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如方隅曾在《医林绳墨》中说:“仲景治伤寒.着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然究其大要。无出乎表里虚实阴阳寒热,八者而已。”到了明代,八纲辨证的概念与内容,已为许多医家所重视和接受,如陶节庵《伤寒六书·伤寒家秘的本》中说:“审得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真切,复审汗下叶温和解之法.治之庶无差误。”王执中《伤寒正脉》亦说:“治病八字,虚实阴阳表里寒热,八字不分,杀人反掌。”张三锡《医学六要》也说:“占人治病大法有八,曰阴、曰阳、曰表、曰里、曰寒、曰热、曰虚、日实。”张景岳《景岳全书·传忠录》专设《阴阳篇》、《六变篇》,对八纲作了进一步论述,并以二纲统六变,日:“阴阳既明,则表与里对,虚与实对,寒与热对,明此六变,明此阴阳,则天下之病,固不能出此八者。”明显地将二纲六变作为辨证的纲领。因此.将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者作为辨证的纲领,实际上形成于明代。近人祝味菊在《伤寒质难》中说:“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电,古昔医工观察各种疾病之证候,就其性能之不同,归纳于八种纲要,执简驭繁,以应无穷之变。”这是“八纲”名称的正式提出。中医学院二版《中医诊断学》教材中,正式将八纲列为专章进行讨论,于是八纲辨证的内容得以在全国普及。 第一节八纲基本证候 一、表里辨证

石淋中医护理方案

石淋中医护理方案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

石淋(泌尿系结石)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症候要点 (一)气血瘀滞证:腰部或小腹突然发生绞痛,阵发性加剧,疼痛向外阴部放射,尿频,尿急,尿黄或赤,舌暗红或有瘀斑,脉弦或弦数。 (二)湿热蕴结证:腰部或小腹持续疼痛,或尿流突然中断,尿频,尿急,尿痛,小便黄赤,或为血尿,口干欲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三)肾气不足证:结石日久,留滞不去,腰部胀痛,时发时止,遇劳加重,疲乏无力,尿少或频数不爽,或面部轻度浮肿,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疼痛 1、观察疼痛的持续时间、部位、程度、性质及伴随症状。 2、向患者解释疼痛与活动的关系,减少剧烈活动,鼓励患者多饮水,利于结石的排出。 3、教会患者非药物性缓解疼痛的方法,如分散注意力和放松方法。 4、遵医嘱给予解痉和止痛药物,病情较重者遵医嘱输液治疗。 5、肾绞痛发作时,可局部热敷肾区,缓解疼痛。 6、肾绞痛疼痛剧烈者,可遵医嘱艾灸止痛,常选用的穴位有:肾俞,三阴交,足三里等,有止痛,促排石的作用。 7、遵医嘱给予中药灌肠,选用生大黄等中药保留灌肠,可缓解结石疼痛。 (二)血尿 1、发生血尿时,应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观察患者血压、脉搏、神志变化,防止发生虚脱。 2、患者虚脱时,立即给予平卧位或头低位,迅速遵医嘱补液。 3、向患者解释发生血尿的原因,安慰患者,消除紧张、忧郁情绪,鼓励患者多饮水,防止尿中盐类结晶的形成。 4、中药汤剂宜温服,服药后嘱患者做跳跃运动,利于结石的排出。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 第一节概述 八纲,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 根据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辨别疾病现阶段病变部位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辩证纲领的方法,成为八纲辨证。 第二节表里 一、表证 表证指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的初期阶段。 临床表现:新起恶风寒,或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打喷嚏,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微有咳嗽、气喘,舌淡红,苔薄,脉浮。表证见于外感病初期,具有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的特点。 二、里证 里证指病变部位在内,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临床表现:里证的范围极为广泛,其表现多种多样,概而言之,凡非表证(及半表里证)的特定证候,一般都属里证的范畴,即所谓“非表即里”。其证候特征是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它的基本特征是病情较重,病位较深,病程较长。 第三节寒热 一、寒证 寒证指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导致机体功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 临床表现:常见恶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体蜷卧,痰、涎、涕淸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二、热证 热证指感受热邪,或脏腑阳气亢盛,或阴虚阳亢,导致机体功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 临床表现:常见发热,恶热喜暖,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簧,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燥少津,脉数等。 第四节虚实 一、实证 实证指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失调,体内病理产物蓄积,以邪气盛、正气不虚为基本病理,表现为有余、亢盛、停聚特征的各种证候。 临床表现:有余感邪性质的差异,致病的病理因素不同,以及病邪侵袭、停积部位的差别,因而证候表现各不相同,所以很难以哪几个症状为实证的代表。临床一般是新起、暴病多实证,病情急剧者多为实证,体质壮实者多为实证。 二、虚证 虚证指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正气亏虚,或邪气不著,表现为不足、松弛、衰退特征的各种证候。 临床表现:各种虚证的表现极不一致,各脏腑虚证的表现更是各不相同,所以很难用几个症状全面概括。临床一般久病、势缓者多虚证,耗损过多者多虚证,体质素弱者多虚证。 第五节阴阳 一、阴证

中医八纲辨证歌诀

中医八纲辨证歌诀 八纲辨证总纲领百病有因各不同 脏腑辨证是核心气血津液辨分明 外感热病层次辨判断疾病证侯型 八纲辨证-表证 表证邪犯肌表证鼻塞流涕头身痛 发热恶寒有无汗咳嗽苔白脉浮升 里证 里证表传或内生病位深在于内中 脏腑气血病属里凡非表证皆包容 寒证 寒证感受寒邪证阳虚阴盛寒内生 恶寒喜暖四肢冷面色苍白便溏清 口淡不渴喜热饮舌苔白滑迟紧绷 热证 热证感受热邪证或为阳盛阴虚成 躁烦口渴喜冷饮发热喜凉面目红 大便秘结小便赤舌红苔黄脉数洪 虚证 虚证正气虚不足机体抗病能力低“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

形瘦神靡泛力气气短懒言眩晕悸 汗出欲卧便溏利舌质淡嫩脉虚细 实证 实证邪气有余盛正气未衰能抗争 呼吸气粗语长重胸腹胀满拒按痛 热烦便秘尿赤涩舌老苔厚脉实雄 阴证 阴证闭目羞见明神静懒言气微轻 喜热恶寒四肢冷大便自利小便清 舌淡苔白脉沉迟阳虚寒盛虚寒征 阳证 阳证开目欲见明神烦多言气粗宏 壮热恶寒渴饮冷便秘尿赤面目红 舌红苔黄脉洪数阳气亢盛实热征 阴虚证 阴虚形瘦眩失眠口燥咽干五心烦 颧红唇赤潮热汗脉搏细数舌绛干 阳虚证 阳虚神疲乏力气口淡不渴便溏利 畏寒肢冷蜷卧睡面白舌淡脉迟虚 亡阴“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亡阴阴液衰竭征汗多粘湿手足温

渴喜冷饮气粗急舌红绛干脉细频亡阳 亡阳阳气已衰竭汗多冷清肢冷厥口淡不渴气微弱舌质淡润脉微绝病因辨证-六浮病辨证 伤风发热汗恶风喉痒咳嗽头晕痛伤风病证 舌苦薄白脉浮缓风疹时发时隐踪或皮瘙痒无定处或为游走关节痛寒邪病证 表寒发热恶寒风无汗头身骨节痛舌苔薄白脉浮紧直中吐泻腹冷痛暑邪病证(1)暑温 暑温高热烦渴汗头痛气粗短赤便舌红苔黄脉洪数或为短气神疲倦或为抽搐牙关紧或反张弓神昏谵(2)中暑 中暑感受暑邪病突然发生头晕痛胸闷恶心时呕吐口干渴饮体倦松“小馄饨,健康生活好帮手!” 甚则昏仆不省人发热烦渴大汗生

中医诊断学_八纲辨证(完结)

第六章八纲辨证 第一节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一、八纲辨证的概念: 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八纲辨证: 运用八纲分析综合病位深浅——表里 各种辨证的总纲领,四诊所获的病情 病理性质——寒热 最基本的辨证方法。 资料,以辨别邪正盛衰——虚实辨别归类 病证类别——阴阳执简驭繁 第二节八纲基本证候 一、表里辨证: (一)何谓表里: 表——皮毛、肌腠、经络 里——脏腑、骨髓、气血阴阳 (二)何谓表里辨证:辨别病位内外深浅的一对纲领。 (三)表里辨证的意义: 1.辨别病位表证——病较轻浅 外内浅深里证——病较深重 2.辨别病势的进退——外感病病邪由表入里——病渐深重,为势进; 病邪由里出表——病势减轻,为势退。 (四)表证: 1.定义:六淫 疫毒 2.临床表现: (1)主要表现:恶寒(恶风),发热(①体温升高,②体温虽无升高,但自觉发热),头身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2)伴有症状: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气喘。 3.病机要点:

卫气受遏,不得宣发——恶寒 外邪客于 皮毛肌腠 正邪相争于表,脉气鼓动于外——脉浮 卫气内通于肺—肺失宣发 肺气失宣—咳嗽,气喘。 肺窍不利—鼻塞,喷嚏,咽痒痛。 病未入里——苔薄白,苔薄。 4.表证特点: (1)起病急,病程较短,病情较轻,有感受外邪的因素可查; (2)症状共同特征为新起恶寒发热并见,内部脏腑病状不明显; (3)病位在表,主要侵及皮毛,肌腠、经络,但可累及相应脏腑; (4)病多属实,较易治愈。如外邪不解,可内传而成半表半里证或里证; (5)表证是正气抗邪于外的表现,故表证出现相对浅层的病理反应,不能理解为发生在 皮毛的病变就是表证,如疔疮疖肿。 5.常见证型: (1)风寒束表证(表寒证,风寒表证): 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表证(表热证,风热表证): 发热重,恶寒轻,头咽疼痛,有汗,苔薄白(黄),脉浮数。 (3)风湿遏表证(风湿表证): 恶寒微热,头重如裹,肢体困重,酸痛,舌苔滑腻,脉濡缓。 (4)燥邪犯表证(外燥证): 恶寒发热、口鼻咽干燥、干咳、痰少而粘、苔干、脉浮。 (5)暑湿袭表证: 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或白,脉虚数。 (6)风袭表疏证(太阳中风证、表虚证): 发热恶风,汗出,鼻塞喷嚏,咳嗽,苔薄白,脉浮缓。

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施护。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以脏腑,外络于肢节” 人体于自然界的统一,与四时,昼夜等 辨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有关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辨清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何病、何证。 施护是在辨证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施护原则和方法。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扶正祛邪 ?护病求本 ?标本缓急 ?三因制宜 预防为主 ?中医护理程序 ?1、中医护理评估 ?2、中医护理诊断 ?3、中医护理计划 ?4、中医护理实施与评价 中医护理计划。包括:生活起居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药物应用护理及特殊护理等。

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 辨证,即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是认识和诊断疾病的主要过程和方法。辨,即辨认,辨别,也就是分析。证,即证候,是机体在致病原因和条件作用下,机体与环境之间,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之间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所以,明确了某一证候,即是对疾病发展阶段中的病因、病位、邪正斗争的强弱、阴阳的偏盛偏衰等病理情况的概括。 辨证的过程,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等理论为依据,对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资料进行综合、归纳、分析、推理、判断、辨明其内在联系,以及各种病变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 “症”是指单个的症状,中西医认识是一致的,如头痛,发热,咳嗽,心慌,恶心…等。 “证”,即证据、证候的简称,它不单纯是症状或主观感觉,而是一组征候群,也是中医对疾病的诊断。“证”是一组特定的临床表现(症状,体征等),并包含着病因、病变部位、病变性质、正邪双方力量对比状况等方面的综合概念。“证”是从分析症状和体征着手,归纳成为比症状更能说明疾病本质的概念。 中医辨证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的,方法有多种,主要有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精津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等。其中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 八纲辨证是根据四诊取得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以探求疾病的性质、病变部位、病势的轻重、机体反应的强弱、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等情况,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各种辨证的总纳,也是从各种辨证方法的个性中概括出的共性,在诊断疾病过程中,起到执简驭繁,提纳挈领作用。 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但基本都可以归纳于八纲之中,疾病总的类别,有阴证,阳证两大类;病位的深浅,可分在表在里;阴阳的偏颇,阳盛或阴虚则为热证,阳虚或阴盛则为寒证;邪正的盛衰,邪气盛的叫实证,正气衰的叫虚证。因此,八纲辨证就是把千变万化的疾病,按照表与里、寒与热、虚与实、阴与阳这种朴素的两点论来加以分析,使病变中各个矛盾充分揭露出来,从而抓住其在表在里、为寒为热、是虚是实、属阴属阳的矛盾,这就是八纲的基本精神。 [编辑本段] 一、表里 表里是说明病变部位深浅和病情轻重的两纲。一般地说,皮毛、肌肤和浅表的经属表;脏腑、血脉、骨髓及体内经络属里,表证,即病在肌表,病位浅而病情轻;里证即病在脏腑,病位深而病情重。 (一)表证

八纲辨证

八纲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通过四诊,掌握了辩证资料之后,根据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人体正气的强弱等多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为八类不同的征候,称为八纲辨证。 疾病的表现尽管是极其复杂的,但基本上都可以用八纲加以归纳。如疾病的类别,可分为阴证与阳证;病位的浅深可分为表证与里证;疾病的性质,可分为寒证与热证;邪正的盛衰,可分为实证与虚证。这样,运用八纲辨证就能将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归纳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四对纲领性证候,从而找出疾病的关键,掌握其要领,确定其类型,预决其趋势,为治疗指出方向。其中,阴阳又可以概括其他六纲,即表、热、实证为阳;里、寒、虚证属阴,故阴阳又是八纲中的总纲。 八纲是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是各种辨证的总纲。在诊断过程中,有执简驭繁,提纲挚领的作用。适应于临床各科的辨证。无论内、外、妇、儿、眼、耳、鼻喉等科,无不应用八纲来归纳概括。在八纲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病变的特点,则分支为脏腑辨证;结合气血津液病变的特点,则分支为气血津液辨证;结合温病的病变特点,则分支出卫气营血辨证等等。任何一种辨证,都离不开八纲,所以说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基础。 八纲辨证并不意味着把各种证候截然划分为八个区域,它们是相互联系而不可分割的。 如表里与寒热虚实相联系,寒热与虚实表里相联系,虚实又与寒热表里相联系。由于疾病的变化,往往不是单纯的,而是经常会出现表里、寒热、虚实交织在一起的夹杂情况,如表里同病,虚实夹杂,寒热错杂。在一定的条件下,疾病还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转化,如表邪入里,里邪出表,寒证化热,热证转寒,实证转虚,因虚致实等。在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还可以出现一些与疾病性质相反的假象,如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等。阴证、阳证也是如此,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疾病可以由阳入阴,由阴出阳,又可以从阴转阳,从阳转阴,因此,进行八纲辨证,不仅要熟练的掌握各类证候的特点,还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相兼、转化、夹杂、真假,才能正确而全面认识疾病,诊断疾病。 第一节表里

面瘫的护理常规

面瘫 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临床表现为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由于泪点随下睑内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本病初期以风邪渐去,痰留瘀滞,正虚显露,则以痰瘀阻络,气血不足为主。 一、护理评估 1、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面部表情肌、语言表达、皮肤的感觉等情况。 2、生活方式及休息、排泄等状况。 3 、家族史、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脾胃虚弱证、肝肾亏虚证、痰阻脉络证、肺热伤津证、湿热浸淫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 按康复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 患者卧床休息,保持床铺平整、干燥。 3) 护眼:由于眼睑闭合不全或不能闭合,瞬目动作及角膜反射消失,角膜长期外露,易导致眼内感染,损害角膜,因此眼睛的保护的非常重要的,减少用眼,外出时戴墨镜保护,同时滴一些有润滑、消炎、营养作用的眼药水,睡觉时可戴眼罩或盖纱块保护。 4)注意不能用冷水洗脸,避免直接吹风,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添加衣物,防止感冒。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萎软发生的部位、肌肉萎缩的程度、皮肤的感觉、肢体活动等情况。 2)出现呼吸变浅、微弱,甚至呼吸骤停等危象时,立即抢救,再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温服。 4、饮食护理

1)饮食以清淡、高营养、多纤维食物为宜,忌食辛辣、肥甘、醇酒之品。 2)肺热伤津者,多食新鲜水果。 3)脾胃亏虚者,可食益气健脾之品。 5、情志护理 1)关心患者,使之正确对待疾病,坚强面对人生。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耐心做好解释和安慰疏导工作,缓解其紧张情绪,使病人情绪稳定,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接受治疗及护理,以提高治疗效果。 2)劝导家属重视患者,经常探视,创造温馨氛围,增强其治病信心。 6、临证(症)施护 1)遵医嘱给予针刺。 2)发生癃闭,或淋证,按有关病症护理常规进行。 7、健康指导 1)饮食有节,调养脾胃,起居有常,不妄劳作。 2)舒畅情志,保持乐观情绪。 3)坚持服药和定期复查,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4)增强体质、饮食起居有度可减少面瘫发生,适当锻炼,远离风寒。空调、风扇是最常见的致病因素,因此不要图一时之快,直吹久吹。再有,在乘车、户外乘凉、洗浴、饮酒后也应注意不要让风直吹头面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