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计算机组装课程教案

最新 计算机组装课程教案
最新 计算机组装课程教案

第 1 周第 1 次总第1次

教学课题:1.1 计算机系统的构成及CPU的发展历程

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掌握多媒体计算机的硬件系统构成。

2.了解微处理器的发展历程,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机系统及CPU的发

展历程。

教学重点:微处理器的发展历程

教学难点:多媒体计算机的硬件系统构成,认识计算机的硬件。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

教学课时:2课时

导入:计算机的发明及其由此引发的革命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技革命,计算机产生和发展不仅仅使人们从繁重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时间用于享受生活,而且计算机已被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工业、科研、军事、医学、教育等,特别是多媒体家用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更是日益改变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更多的人把计算机作为了解信息的媒介;更多的人成为“游戏发烧友”,“音乐发烧友”。那到底计算机是一种什么样的机器?从今天起我们就开始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新授与板书:

一、计算机的发展史

计算机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用这样一个示意图来表示:

——————

1.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于1946年2月的美国,简称爱尼阿克,英文缩

写为ENIAC。

● 18000多个电子管● 1500多个继电器

●重约30吨●耗电量:150千瓦

●占地面积:170平方米●运行速度:5000次/秒

它的出现主要是应用于美国的军事上,又被人们称为第一代计算机。

2.第二代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

1956年研制成人类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的名字叫莱普利康(Leprehan)

3.第三代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

1985年,人类制造出第一个半导体集成电路

4.第四代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目前我们所使用的计算机即是这类计算机,这代计算机无论在硬件软件等方面均有了较大发展。并行处理,多机系统,计算机网络等新技术均得到很好应用,应用软件日益丰富,操作系统也得到强化和发展,出现了数据库系统,计算机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5.网络计算机时代

第五代计算机按功能和算机方式分:客户机/服务器和Internet/Intranet 时代。

二、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1.计算机硬件系统组成

2.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组成

系统软件:操作系统、汇编语言、各种设备的驱动程序

应用软件:OFFICE、PHOTOSHOP、FOXPRO

三、CPU的发展史

小结:

本项目主要介绍计算机系统的组成,通过学习应懂得CPU、主板、内

存、硬盘、显示器、键盘、鼠标、机箱和电源是计算机硬件系统必不

可少的配置。

思考题:CPU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第1周第 2次总第2次

课题:全面认识电脑

教学目标:通过对本节的学习,要求学生全面认识电脑外观及内部结构组成教学重点:认识硬件

教学难点:主机内部硬件连接方法

教学方法:展示法

导入:一台计算机并不是一个整体,它是由各个不同功能且结构复杂的集成电路构成,下面我们就全面认识一下,计算机的外观及内部构

造。

新授与板书:

一、初步认识多媒体计算机的外观

一台完整的多媒体计算机由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音箱等组成。如下图:

显示器:用来显示输出计算机工作后产生的结果。

主机:用来将计算机的各部分整合在一起,即美观又大方,便于对管理。

键盘鼠标:用来对计算机的工作发出指令并对其进行控制。

音箱:用来听发音。

二、主机箱的内部构造

打开主机箱的机盖,我们可以看到一台完整的主机的内部结构。

1.CPU

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大脑。它的工作速度快慢直接影响到整部计算机的运行速度。目前市面上比较流行的CPU是Intel的赛扬Ⅱ,P4赛扬,Pentium 4、

镀金圆触点

镀金针脚

和AMD 的雷鸟、Duron (毒龙),Athlon xp 。

2. 主板

主板是计算机主机中最大的一块电路板,它的英

文名字叫“Mainboard ”,也有母板、主机板等名称。

主板是计算机的中枢,它为CPU 、内存及各种功能卡

(声卡、显卡、网卡等)提供安装插座(槽);为各

种存储设备,打印机、扫描仪等外设提供接口。

3. 内存

内存其实就是一组或多组具备数据输入输出和数据存储功能的集成电路。按存储信息的功能可分为只读存储器ROM (Read Only Memory )、可改写的只读存储器EPROM (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 )和随机存储器RAM (Random Access Memory )。

4. 硬盘

硬盘驱动器简称硬盘,如图所示,是计算机配置的全密

封结构的大容量外存储器,它可以看作是计算机中存储

数据的仓库。

5.显示卡

计算机之所以能显示五彩缤纷的图象,全靠显示器和显示卡的配合,它的作用就是控制计算机的图形输出,它工作在CPU 和显示器之间。

6.声卡

声卡是计算机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硬件,如果没有他的存在,那我们的计算机只是一个哑巴,没有声卡的计算机就不能称之为多媒体计算机了。

7.光驱、刻录机

CD-ROM光驱是用来读取光盘数据的驱Array动器,如图所示。当然除了可以读取一般的

数据光盘CD-ROM之外,还可以读取VCD、音

乐CD等不同类型的光盘。

而刻录机的外观与光驱只有一点区别,

但是,功能却不一样。光驱是用来将其他地

方的数据写入到光盘中保存起来的一种设备。

小节:本次课学生对计算机主机的认识有了更全面的了解,通过讲解其功能和对外观的认识,学生基本上能认识了这些硬件,但对其更深入

了解还必须通过对后面的课程学习。

思考题:思考一下计算机各硬件是如何安装在一起的。

第 2 周第 1 次总第3次

课题:第二章计算机硬件的性能指标与选购技巧

2.1 CPU的性能指标与选购常识(上)

教学目标:通过对本节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CPU在计算机硬件系统中的重要地位,掌握CPU的性能指标的涵义

教学重点:性能指标及选购技巧

教学难点:性能指标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

导入:CPU是计算机的心脏,一台计算机所使用的CPU基本决定了这台计算机的性能和档次。在我们决定购买哪款CPU或者阅读有关CPU

的文章时,经常会见到例如外频、倍频、缓存等参数和术语。

王艳公司的办公室的CPU坏了,领导要他去选购一块CPU。小王在电脑市场逛了一圈发现电脑的CPU品种繁多,价格不一,不知该如何去选,特别是CPU 表面的标识不知是何意思,对选购CPU有什么意义,如是小王把它记了下来(如下图),然后去教高手帮忙。

王艳做了如下笔记:Pentium 4 1.5GHZ/256/400/1.75V。下面,我们就来帮帮小王的忙,帮他解读一下这些标识的涵义。

新授:

一、生产和研发CPU的公司(或企业)

在小王的笔记中,Intel是指该款CPU的生产商,中文叫做英特尔,而Pentium4是指该公司的一个产品的系列。

目前,我们国内市场上最常见的CPU产品主要来自Intel和AMD这两家公司,另外还有一家台湾的企业叫VIA(威盛)。

1.Intel公司

英特尔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芯片制造商,它成立于1968年,具有30多年产品创新和市场领导的历史。公司的第一个产品是半导体存储器。1971年,英特尔推出了全球第一个微处理器。这一举措不仅改变了公司的未来,而且对整个工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微处理器所带来的计算机和互联网革命,改变了这个世界。

该公司推出的主要的CPU产品有:Pentium(奔腾)系列,Celeron(赛扬)系列以及现在最新Core(酷睿)系列处理器,在市场的占有率超过75%。

2.AMD(超微)公司

AMD是Advanced Micro Devices 的缩写。AMD 是一家业务遍及全球,专门为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电子行业设计和制造创新微处理器、闪存和低功率处理器

解决方案。AMD致力于帮助其客户为技术用户——从企业、政府机构到个人消费者--提供基于标准的、以客户为中心的解决方案。

该公司推出的主要的CPU产品有:Athlon XP、Duron(毒龙)、Sempron(闪龙)、Athlon 64(速龙64 bit)等。是CPU市场中Intel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二、CPU的性能指标

小王的笔记中“1.5GHZ/256/400/1.75V”是指CPU的主要性能指标。

1. 1.5GHZ是指CPU的“主频”

主频:CPU的主频,即CPU内核工作的时钟频率(CPU Clock Speed)。通常所说的某某CPU是多少兆赫的,而这个多少兆赫就是“CPU的主频”。很多人认为CPU的主频就是其运行速度,其实不然。CPU的主频表示在CPU内数字脉冲信号震荡的速度,与CPU实际的运算能力并没有直接关系。主频和实际的运算速度存在一定的关系,但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定的公式能够定量两者的数值关系,因为CPU的运算速度还要看CPU的流水线的各方面的性能指标(缓存、指令集,CPU 的位数等等)。

2.256是指CPU的“二级缓存”

CPU缓存(Cache Memory)是位于CPU与内存之间的临时存储器,它的容量比内存小但交换速度快。在缓存中的数据是内存中的一小部分,但这一小部分是短时间内CPU即将访问的,当CPU调用大量数据时,就可避开内存直接从缓存中调用,从而加快读取速度。由此可见,在CPU中加入缓存是一种高效的解决方案,这样整个内存储器(缓存+内存)就变成了既有缓存的高速度,又有内存的大容量的存储系统了。缓存对CPU的性能影响很大,主要是因为CPU的数据交换顺序和CPU与缓存间的带宽引起的。CPU的缓存可以分为一级缓存和二级缓存。

缓存的工作原理是当CPU要读取一个数据时,首先从缓存中查找,如果找到就立即读取并送给CPU处理;如果没有找到,就用相对慢的速度从内存中读取并送给CPU处理,同时把这个数据所在的数据块调入缓存中,可以使得以后对整块数据的读取都从缓存中进行,不必再调用内存。

3.“400”是指CPU的“系统总线频率”

前端总线的英文名字是Front Side Bus,通常用FSB表示,是将CPU连接到北桥芯片的总线。前端总线是CPU和外界交换数据的最主要通道,因此前端总线的数据传输能力对计算机整体性能作用很大,如果没足够快的前端总线,再强的CPU也不能明显提高计算机整体速度。数据传输最大带宽取决于所有同时传输的数据的宽度和传输频率,即数据带宽=(总线频率×数据位宽)÷8。目前PC 机上所能达到的前端总线频率有266MHz、333MHz、400MHz、533MHz、800MHz几种,前端总线频率越大,代表着CPU与北桥芯片之间的数据传输能力越大,更能充分发挥出CPU的功能。

4.“1.17V”表示CPU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是指CPU正常工作所需的电压,提高工作电压,可以加强CPU内部信号,增加CPU的稳定性能。但会导致CPU的发热问题,CPU发热将改变CPU的化学介质,降低CPU的寿命。早期CPU工作电压为5V,随着制造工艺与主频的提高,CPU

的工作电压有着很大的变化,Pentium4 CPU的电压为1.475V,解决了CPU发热过高的问题。

三、CPU有关的其他性能指标

1.外频

即系统总线,CPU与周边设备传输数据的频率,具体是指CPU到芯片组之间的总线速度。

2.倍频

以前并没有倍频概念,CPU的主频和系统总线的速度是一样的,但CPU的速度越来越快,倍频技术也就应运而生。它可使系统总线工作在相对较低的频率上,而CPU速度可以通过倍频来无限提升。那么CPU主频的计算方式变为:主频=外频×倍频。也就是倍频是指CPU和系统总线之间相差的倍数,当外频不变时,提高倍频,CPU主频也就越高。

例如Pentium4 2.0 GHz,其外频为100MHz,倍频为20,那么计算公式就为:

100MHz×20=2000MHz,即2.0GHz。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教案设计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教案 (总学时:30学时) 第1章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的基础知识 教学设想: 1. 学时:2学时 2. 课型:新授课 3. 重点与难点: (1)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的基本概念。 (2) 计算机故障的分类方法和维修方法。 (3) 计算机维修的原则。 教学目标: 1. 教学知识点: (1) 计算机系统的构成及其对环境的要求。 (2)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的基本概念。 (3) 计算机故障的分类方法和维修方法。 (4) 计算机维修的原则。 2. 能力训练要求: (1) 了解计算机系统的构成及其对环境的要求。 (2) 掌握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的基本概念。 (3) 掌握计算机故障的分类方法和维修方法。 (4) 掌握计算机维修的原则。 教学方法: 讲解→课堂练习→答疑→作业 教学过程: 1.引言:计算机系统的构成及其对环境的要求。 (1).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组成 a)中央处理器(CPU)CPU :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

b)存储器 c)输入设备 d)输出设备 e)总线 f)主板 g)机箱 (2).计算机系统的软件组成 a)系统软件 b)应用软件 (3).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冯●诺依曼结构的主要特点: a)计算机由输入,存储,控制,运算和输出五大功能部件组成 b)计算机内部采用二进制数 c)将程序(却指挥计算机工作的命令集合)存储在计算机内,简称“程序存储”

2. 内容讲解: (1).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已成为不可缺少的工具,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电脑使用中面临越来越多的系统维护和管理问题,如系统 硬件故障、软件故障、病毒防范、系统升级等,如果不能及 时有效地处理好,将会给正常工作、生活带来影响。为此,提供全面的 计算机系统维护服务,使您以较低的成本换来较为稳定的系统性能。一台电脑是由许许多多的零部件组成,只有这些零部件组合在一起协调的工作,才能称之为电脑。但其工作原理却没有变,其中包括主板、CPU 、内存、硬盘、显卡、声卡等等。 (2). 计算机故障的分类方法和维修方法 软件故障: 软件故障是指安装在计算机中的操作系统或者软件发生错误而引起的故障,主要包括以 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结构图 计算机系统 硬件系统 软件系统 主机 外设 中央处理器(CPU) 内存储器 控制器 运算器 RAM ROM 输入设备 输出设备 外存储器 存储器 系统软件 应用软件 操作系统 语言处理程序 工具软件 应用软件包 面向问题的程序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一.微型计算机概述 1. 计算机的硬件(Hardware)——是指组成计算机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物理设备,包括计算机系统中由电子、机械和广电元器件等组成的各种部件和设备。 2. 计算机的软件(Software)——是指为了运行、管理和维护计算机系统所编制的各种程序的总和。软件一般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3. 主机主要包括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和内存储器。 4. CPU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它一方面负责各种信息的处理工作,同时也负责指挥整个系统的运行。 二.中央处理器 1. CPU的位数——是指CPU中通用寄存器的数据宽度,即CPU一次可以运算的位数。 2. 按CPU的接口分,Intel系列分为Socket 478、Socket LGA 775、LGA 1366、LGA 1156、LGA 1155等,AMD系列分为Socket AM2/AM2+、Socket AM3、Socket FM1等。 3. CPU必须安装在接口类型相同的主板上,目前主流CPU接口插座采用Socket形式。 4. CPU的主频——也叫CPU核心工作的时钟频率(CPU Clock Speed),单位是MHz、GHz,在单核时代它是决定CPU性能的最重要指标。 5. CPU的主频并不是其运算的速度,CPU的主频表示在CPU内数字脉冲信号振荡的频率,与CPU实际的运算能力并没有直接关系。 6. CPU的外频——通常为系统总线的工作频率(系统时钟频率),单位是MHz、GHz,是由主板提供的系统总线的基准工作频率,是CPU与主板之间同步运行的时钟频率。 7. CPU的倍频——全称是倍频系数。 8. 分频技术——就是通过主板的北桥芯片将CPU主频降低,使系统总线工作在相对较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培养方案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培养方案 一、课程性质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电子商务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本系的重点课程,也是学生就业所需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能课程,更是《网络技术》、《网站建设》、《网络安全》、《数据恢复》、《病毒防治》等后续课程的基础。主要介绍电脑各组件的性能指标,电脑组装步骤,并详细描述在组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处理;从电脑使用和维护的角度讲述了软件安装, GHOST 等硬盘实用软件的使用,升级 BIOS 和电脑超频,硬件性能测试,计算机病毒防治,常见软件和硬件故障排除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计算机维护与维修的基本技能。 二、课程作用 该课程重视实际操作、应用,仅有不多的理论,在开学之后首先要掌握计算机方面的理论知识,共12课时左右,然后再进行实践实训操作。在每次实践课之前,一般也要学习与实训相配套的理论与演示。本课程共有实训12个,包含了从硬件组装,系统安装到软硬件维护系列的过程。学生通过练习和操作实践,可以巩固所学的内容。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学习到当前计算机硬件发展的最新技术、组装计算机的方法维修计算机的技术,更主要的是可以打破计算机的神秘感,让学生从里到外、从硬件到软件彻底掌握计算机的体系结构和故障处理方法。通过反复多次的练习,不断地积累工作经验,使得学生毕业就能上岗。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概念;了解计算机的发展特点和当前主流配置;对计算机会进行选购、组装与维护。具体目标如下: 1、能够正确的识别计算机的硬件,掌握硬件的技术参数。 2、使用常用的计算机维护工具软件。 3、能够熟练拆卸和安装计算机硬件。 4、能够对CMOS进行合理的设置。 5、能够对硬盘进行分区和格式化及正确安装windows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 6、能够维护计算机软硬件系统。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案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教案 第一节计算机系统概述 教学目的: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简史 2.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3.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网络的基本要素 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网络的基本要素 教学难点: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网络的基本要素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投影、多媒体计算机 授课时间: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学过程: 导言: 计算机发展到今天,已不再是一种应用工具,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和潮流,并给各各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变化。同时,计算机文化也在改变着生活模式和思维模式,从来没有一种文化会像计算机文化一样得到如此一致的认同。 所为计算机是电子数字计算机的简称,是一种自动地、高速地进行数值运算和信息处理的电子设备。本章介绍计算机的特点、分类、应用以及计算机的组成,并阐述硬件和软件之间的关系。 新课内容: IBM公司生产的PC机采用了“开放式体系结构”,即主板上大都有6---8个扩展插槽,供PC机外围设备使用,通过更换板卡,对微机的相应子系统进行局部升级,使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扩充性,并且公开了其技术资料,因此其它公司先后为IBM系列PC机推出了不同版

本的系统软件和丰富多样的应用软件,以及种类繁多的硬件配套产品。因此当今以IBM PC微型计算机中的主流产品。 一、计算机的发展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人类进入科学计算的新纪元,进入了信息时代。 1.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时代 第一代计算机发展时间从1947年到1957年,近11年的时间。其主要采用电子管作为主要的逻辑元件。主要特点:存储量小,体积庞大,价格昂贵,功耗巨大,运算速度慢。应用在科学计算和军事等方面。 2.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时代 第二代计算机发展时间从1958年到1964年,近7年的时间。其主要采用晶体管作为主要的逻辑元件。主存储器还是用磁芯,外存储器开始用磁盘。主要特点:存储容量增加,运算速度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3.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 第三代计算机发展时间从1965年到1970年,近6年的时间,用中、小集成电路晶体代替分立元件晶体管。这时,计算机开始广泛应用于大型企业中的工业控制,数据处理和科学计算等各个领域。 4.第四代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 第四代计算机发展时间从1971年直到现在,其特点为:集成程度更高,计算机更加微型化,运算速度,达到每秒上亿次,计算机的外部设备向高性能、多样化发展,软盘和硬盘得到推广。 二、计算机发展的趋势 1.计算机的处理技术不断提高 2.计算机的体积不断减小 3.计算机的价格不断降低 4.计算机信息处理的多媒体化

计算机硬件的组装教学设计

计算机硬件的组装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 计算机使用中,人们经常根据实际需要选购合适的各计算机配件后,自己动手将各配件组装起来,并开机调试,判断组装是否成功,从而完成计算机硬件硬件的DIY。通过前面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但不够系统化,需进一步总结和提炼。本节课选择计算机硬件组装作为检验对象,学习常见计算机硬件的判断、识别,通过计算机整体硬件的组装过程实现,从而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判断,进一步掌握到完整的计算机硬件组装,通过自己动手和及分组实践过程掌握计算机硬件组装的基本流程及操作技能。 本设计采用的教学方式是科学实践方式,通过从已有知识中寻找到相关知识的结合点,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并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激发学生猜想与假设,并通过实验与小组讨论,探究学习计算机硬件组装的流程和具体操作过程。这种从已有知识中寻找问题,并进行科学实践的学习方式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意义重大。 【教学重点及难点】 常见板卡的识别技巧;CPU的安装和内部连接线的连接;设计合理的组装流程。 一、学习任务 【能力目标】1.能够组装计算机主机; 2.能够连接计算机内部连线; 3、能够连接计算机外设; 4、能够对计算机加电测试。 【知识目标】熟悉计算机硬件组装基础知识,熟悉计算机组装的注意事项,熟悉计算机组装的基本步骤。

【情感目标】学会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计算机硬件组装,掌握组装的基本步骤,并学会主动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过程]

(3)CPU和散热器的安装,在主板处理器插座上安装CPU及散热风扇; )内存条的安装,将内存条插入主板内存插槽内;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案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案 一、课程定位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学习内容包括计算机的各个部件及性能、硬件的集成与拆装、BIOS设置、USB启动盘制作、磁盘管理、操作系统与其他应用软件的安装、硬件测试、系统优化,以及系统的维护和故障的排除等。通过学习,可使学生具有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基本技能,并及时了解计算机软、硬件的最新技术,以适应相关行业岗位的需求。 先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 二、课程总目标 学生学习本课程要实现的目的是:具有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基本技能,并及时了解计算机软、硬件的最新技术,以适应相关行业岗位的需求。 三、重点、难点章节及内容 项目一计算机及硬件配置 知识点: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认识计算机各组成部件 重点: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难点: 计算机的配置方案 基本要求: 1、识记: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2、领会:计算机各组成部件的性能指标 3、综合应用:计算机的配置方案 项目三系统安装的准备工作 知识点: BIOS的设置、USB启动盘的制作、硬盘的分区和格式化 重点: BIOS的设置、硬盘的分区和格式化 难点: 硬盘的分区和格式化 基本要求:

1、识记: BIOS设置的基础数据 2、领会:熟悉制作系统引导盘 3、综合应用:完成计算机系统安装之前的准备工作 项目五系统的备份与恢复 知识点: 了解计算机系统的还原、用Ghost软件备份和恢复系统 重点: 计算机系统的还原 难点: Ghost文件的制作 基本要求: 1、识记:系统还原的操作步骤 2、领会:系统还原的基本原理 3、综合应用:Ghost文件的制作与系统的备份和恢复 项目七硬件系统的维护 知识点: 计算机维修的原则和方法 重点: 计算机各部件的日常维护、常见故障的检测和处理 难点: 常见故障的检测和处理 基本要求: 1、识记:计算机维修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领会:计算机各部件的日常维护知识 3、综合应用:检测并处理计算机日常出现的故障 四、实践环节和内容总体设计 (一)主要环节安排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实一体化,学生在课堂上学,然后在计算机上做,边教边学,边学边做,提高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变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总体设计 1、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37759

教案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 学院计算机学院 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主讲教师肖燕 职称讲师

第1章计算机基础 【教学目标】 1、解计算机发展概况; 2、熟悉计算机的分类、特点及应用; 3、掌握计算机中常用数制及计算机中数和字符的表示。 【教学重点】 数制及编码 【教学难点】 数制转换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 【教学工具】 粉笔+多媒体 【教学学时】 2学时 【教学过程】 1.引入 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办公、娱乐的重要工具,了解关于计算机的工作方式,以及会使用计算机成为大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 2.教学内容与设计 1.1 计算机的概述 1.1.1 计算机的基本概念 1.1.2 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 ①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②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 ③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④第四代: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1.1.3 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①字长 ②运算速度

③主频 ④存储容量 1.1.4 计算机的类型和特点 ①计算机的类型 按照计算机处理数据的方式分类:模拟计算机和电子数字计算机 按照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分类:专用计算机和通用计算机 按照计算机性能指标分类:巨型机、大型机、中/小型机、工作站、微型机、单片机 ②计算机特点 运算速度快、运算精度高、具有“记忆”和逻辑判断能力、具有自动控制能力 1.1.5 计算机的应用 ①科学计算 ②数据处理 ③过程控制 ④计算机辅助系统 ⑤人工智能 ⑥电子商务 1.2 计算机中的常用数制 1.2.1 进位记数 ①进位记数制 ②进位记数特点:十进制、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 1.2.2 不同进位记数之间的转换 ①十进制数与二进制数的相互转换 整数:除2取余法小数:乘2取整法 ②十进制数与八进制数、十六进制数的相互转换 例(725) 10=(1325) 8 =(2D5) 16 ③二进制数、八进制数与十六进制数的相互转换 例(1011010101.0101) 2=(1325.24) 8

《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教案

班别:班科目: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任教师: 第 1 次课 2 学时授课时间 80分钟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2、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和趋势。 3、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硬件知识和软件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硬件系统各组件 2.了解硬件系统各组件的用途 教学方法及师生互动设计: 教师讲解、演示,学生思考、记忆;教与学对应的教学法。 课堂练习、作业: 做本章的习题与实践题 课后小结: 1.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 2.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组成 3. 微型计算机的使用常识 教学内容(讲稿) 〖导课〗: 1.提问学生家中有无计算机、计算机的配置如何。 2.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并相互补充。 3.教师总结归纳计算机的结构特点和发展,进入教学课题。 〖新课〗: (多媒体幻灯片演示或板书) 一、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知识 1.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 提问:各不同配置计算机的相同点? 学生思考、看书、回答; 教师总结: (1)中央处理器(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的核心,其基本功能是进行数据的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暂存数据、控制和指挥其它部件协调一致的工作。 (2)存储器:微型计算机的内存储器采用集成度高、容量大、体积小、功耗低的半导体存储器。内存储器根据信息存取方式不同分为随机存取存储器(RAM ) 和只读存储器(ROM ) 两类。 (3)I/O (输入/输出)子系统一般包括I/O 接口电路与I/O 设备。输入输出接口电路是介于计算机和外部设备之间的电路。 I/O 接口电路基本功能: 对数据的缓存作用,使各种速度的外部设备与计算机速度相适配; 联络线 外部设备 存储器 输入/输出接口 微 处 理 器 CPU 地址总线 数据总线 控制总线 数据线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设计方案

一、课程概况 本课程是讲授计算机文化知识和微机基本使用方法的入门课程,内容着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兼顾实用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为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和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本课程为模块化结构设计,课内72学时,4学分,一学期开设。其中:电视课(或CAI)10学时,上机实习52学时,定期辅导10学时。 二、课程教学媒体设置及内容安排 本课程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课程内容目前由5个知识模块组成,不同地区和不同教学机构可根据不同的专业需求自由选择不同的知识模块组合。课程内容及教学课时安排如下: 本课程教学媒体包括文字教材、录像教材、CAI课件及网上动态教学信息等。 文字教材: 《计算机应用基础(本科)》 录像教材: 《计算机应用基础(本科)》 录像教材内容安排

CAI教学光盘: 包括全部7个知识模块(含相应的学习效果测试系统),采用引导和交互方式教授课程内容。 三、教学手段及学习建议 本课程的教学手段应主要依靠已有的教学媒体。知识性的内容主要通过自学文字教材完成;操作技能必须通过上机实习完成;CAI教学光盘及学习效果测试系统的使用应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录像教材将讲授课程的重点、难点和学习方法;定期辅导讲解普遍存在的问题和集中答疑。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前,应首先理解教学大纲内容,其次了解教学媒体的种类和功能,再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应根据文字教材中提供的教学媒体配合使用方法和学习建议,采取下列步骤循序渐进地学习: 1. 阅读和预习学习内容; 2. 观看录像教材或CAI教学光盘; 3. 完成思考和作业题; 4. 上机实验; 5. 集中辅导和答疑; 6. 使用学习效果测试系统自测学习效果; 7. 通过自测结果发现问题,返回上述相关的步骤解决问题。 由于本课程特别注重对学生再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因此,上机实验在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中起决定性作用,否则将可能无法通过考试。

计算机组装的教案

教 案 授教者: 授课课题: 计算机硬件的组装授课学科: 计算机组装 授课地点: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计算机硬件的组装 教学指导 计算机使用中,人们经常根据实际需要选购合适的各计算机配件后,自己动手将各配件组装起来,并开机调试,判断组装是否成功,从而完成计算机硬件硬件的DIY。通过前面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但不够系统化,需进一步总结和提炼。本节课选择计算机硬件组装作为检验对象,学习常见计算机硬件的判断、识别,通过计算机整体硬件的组装过程实现,从而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判断,进一步掌握到完整的计算机硬件组装,通过自己动手和及分组实践过程掌握计算机硬件组装的基本流程及操作技能。 本设计采用的教学方式是科学实践方式,通过从已有知识中寻找到相关知识的结合点,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并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激发学生猜想与假设,并通过实验与小组讨论,探究学习计算机硬件组装的流程和具体操作过程。这种从已有知识中寻找问题,并进行科学实践的学习方式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意义重大。 【教学重点及难点】 常见板卡的识别技巧;CPU的安装和内部连接线的连接;设计合理的组装流程。 一、学习任务 【能力目标】1.能够组装计算机主机; 2.能够连接计算机内部连线; 3、能够连接计算机外设; 4、能够对计算机加电测试。 【知识目标】熟悉计算机硬件组装基础知识,熟悉计算机组装的注意事项,熟悉计算机组装的基本步骤。

【情感目标】学会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计算机硬件组装,掌握组装的基本步骤,并学会主动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过程]

(3)CPU和散热器的安装,在主板处理器插座上安装CPU及散热风扇; )内存条的安装,将内存条插入主板内存插槽内;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教案设计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实训课设计方案 设计人:肖立祥 学校:株洲县职业中专 日期:2010年9月16日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 ——微型计算机的组装》实训教学实施方案 一、分组: 在学生自愿组合、与老师的调配安排下对学生进行分组,4~6人一组,采取组长负责制,由组长统筹安排其组员的分工。 明确分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掌握好实践操作的方法及技巧,最终在小组协作的情况下完成本次实训任务。 二、制订组装微型计算机的规划书: (一)项目教学的教学内容: 1、对班级成员进行分组,每小组4人。准备工作如下: ①实验工作台 ②若干台电脑主机,包括:主板、CPU、内存条、电源、显卡、声卡(集成声卡)、网卡、硬盘、光驱、数据线等。 ③每小组一套工具:螺丝刀或尖嘴钳。 2、实训报告一份,见教案设计。 3、利用准备的器件,结合实训报告,每组进行组装一台电脑主机。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教案设计 《实训:微型计算机的组装》 实训内容:微型计算机的组装实训课时:2课时 实训地点:电工实训室 实训目的: 1、掌握计算机的组装顺序。 2、学会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组装。 3、辨清内部数据线及信号线的连接方法。 实训准备: 1、每小组一台计算机主机组装设备。主机箱内各部件包括:主板、CPU、内存条、电源、显卡、网卡、硬盘、软驱、光驱、数据线等。 2、每小组一套工具:螺丝刀或尖嘴钳。 实训内容与步骤: 第1课时 一、检查设备 核对主机箱中的部件,以保证实训的正常进行。包括螺丝,安装工具。 (认知主机实物,完成实训报告第一题) 学生回顾安装主机的步骤:完成实训报告第二题 二、组装电脑,学生由组长分工,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主机的组装 在安装之前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以下这些内容: 第一、防止人体所带静电对电子器件造成损伤:在安装前,先消除身上的静电,比如用手摸一摸自来水管等接地设备;如果有条件,可配戴防静电环。 第二、对各个部件要轻拿轻放,不要碰撞,尤其是硬盘。 第三、安装主板一定要稳固、平整,同时要防止主板变形,不然会对主板的电子线路造成损伤。第一步安装CPU 准备工作 准备一块绝缘的泡沫用来放置主板,主板的包装盒里就有这样的泡沫。 安装CPU时先拉起插座的手柄,把 CPU按正确方向放进插座,使每个接脚插到相应的孔里,注意要放到底,但不必用力给CPU施压,然后把手柄按下,这样,CPU就被牢牢地固定在主板上了,然后安装上CPU风扇,风扇是用一个弹性铁架固定在插座上的。 第二步安装内存 目前主板上最常用的内存插槽采用DIMM结构,正反两面的线路设计是分开的,各自拥有独立的线路。SDRAM内存插槽为168线,DDR内在插槽为184线,DDR2内存插槽为240线。主板上标有DIMM1-DIMM3的字样。使用DIMM内存的可以单独使用,每一个DIMM称为一个BANK。 安装DIMM内存的方法 (1)安装DIMM内存要方便一些,但DIMM内存条很长,要小心不要太用力,以免掰坏线路,DIMM

初中计算机基础教案设计

时磊忖呎… [教学标题]第三篇文字处理软件WORD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Microsoft Office 2000组件;掌握Word的窗 口组成;掌握在Word中进行文本录入、编辑等操作方法;熟练掌握Word中文档排版方法-------------- 文字排版、段落排版;掌握Word中表格数 据的输入、编辑;Word中表格边框和底纹的设置;图文高级混排; [教学重点]掌握Word的窗口组成;掌握在Word中进行文本录入、编辑等操作方法;熟练掌握Word中文档排版方法——文字排版、段落排版;掌握Word 中表格数据的输入、编辑;Word中表格边框和底纹的设置;图文高级混排;[教学难点]在Word中进行文本编辑操作方法;Word中文档排版方法文字排版、段落排版;Word中表格数据的输入、编辑;Word 中表格边框和底纹的设置以及图文混排;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实物演示(或投影演示)等直观教学 法 [教学过程] 第七章WORD基本操作 第一节Office 2000组件 一、Microsoft Word2000 字处理软件 1、能够处理各种类型的文本文件,比如书信、备 忘录、商务计划、论文、研究报告等等; 2、文本中插入表格、图片集、图形等等。

时需Sr彳 二、Microsoft Excel2000 电子表格处理软件 制作数字报表,广泛应用于财务、统计等工作领域。 三、Microsoft Powerpoi nt2000 幻灯演示软件 创建多媒体演示文稿,应用于教学、广告宣传等领域。 四、Microsoft Outlook 桌面信息管理系统 收发电子邮件,管理约会、计划、任务等商务信息, 并可通过网络和小组其他人共享信息等 五、Microsoft Accessd2000桌面数据库管理系统输入、组织 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查询、排序、搜索 生成报表 第二节Word窗口 一、窗口组成 二、命令的组成1、工具栏 (1)常用工具(P120) (2)工具栏的消隐和定制操作:视图/工具栏 2、主菜单 主要功能的介绍(P120) 3、快捷菜单操作:右击对象 4、联机帮助三、退出Word

计算机硬件组装教案三篇

计算机硬件组装教案三篇 篇一:计算机组装的教案 授教者: 授课课题:计算机硬件的组装 授课学科:计算机组装 授课地点: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计算机硬件的组装 教学指导 计算机使用中,人们经常根据实际需要选购合适的各计算机配件后,自己动手将各配件组装起来,并开机调试,判断组装是否成功,从而完成计算机硬件的DIY。通过前面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但不够系统化,需进一步总结和提炼。本节课选择计算机硬件组装作为检验对象,学习常见计算机硬件的判断、识别,通过计算机整体硬件的组装过程实现,从而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判断,进一步掌握到完整的计算机硬件组装,通过自己动手和及分组实践过程掌握计算机硬件组装的基本流程及操作技能。 本设计采用的教学方式是科学实践方式,通过从已有知识中寻找到相关知识的结合点,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并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激发学生猜想与假设,并通过实验与小组讨论,探究学习计算机硬件组装的流程和具体操作过程。这种从已

有知识中寻找问题,并进行科学实践的学习方式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意义重大。【教学重点及难点】 常见板卡的识别技巧;CPU的安装和内部连接线的连接;设计合理的组装流程。 一、学习任务 【能力目标】1.能够组装计算机主机; 2.能够连接计算机内部连线; 3、能够连接计算机外设; 4、能够对计算机加电测试。 【知识目标】熟悉计算机硬件组装基础知识,熟悉计算机组装的注意事项,熟悉计算机组装的基本步骤。 【情感目标】学会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计算机硬件组装,掌握组装的基本步骤,并学会主动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过程]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案.doc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教案

第一节计算机系统概述 教学目的: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简史 2.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3.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网络的基本要素 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网络的基本要素 教学难点: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网络的基本要素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投影、多媒体计算机 授课时间: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学过程: 导言: 计算机发展到今天,已不再是一种应用工具,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和潮流,并给各各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变化。同时,计算机文化也在改变着生活模式和思维模式,从来没有一种文化会像计算机文化一样得到如此一致的认同。 所为计算机是电子数字计算机的简称,是一种自动地、高速地进行数值运算和信息处理的电子设备。本章介绍计算机的特点、分类、应用以及计算机的组成,并阐述硬件和软件之间的关系。 新课内容: IBM公司生产的PC机采用了“开放式体系结构”,即主板上大都有6---8个扩展插槽,供PC机外围设备使用,通过更换板卡,对微机的相应子系统进行局部升级,使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扩充性,并且公开了其技术资料,因此其它公司先后为IBM系列PC机推出了不同版本的系统软件和丰富多样的应用软件,以及种类繁多的硬件配套产品。因此当今以IBM PC微型计算机中的主流产品。 一、计算机的发展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人类进入科学计算的新纪元,进入了信息时代。 1.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时代 第一代计算机发展时间从1947年到1957年,近11年的时间。其主要采用电子管作为主要的逻辑元件。主要特点:存储量小,体积庞大,价格昂贵,功耗巨大,运算速度慢。应用在科学计算和军事等方面。 2.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时代 第二代计算机发展时间从1958年到1964年,近7年的时间。其主要采用晶体管作为主要的逻辑元件。主存储器还是用磁芯,外存储器开始用磁盘。主要特点:存储容量增加,运算速度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3.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 第三代计算机发展时间从1965年到1970年,近6年的时间,用中、小集成电路晶体代替分立元件晶体管。这时,计算机开始广泛应用于大型企业中的工业控制,数据处理和科学计算等各个领域。 4.第四代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 第四代计算机发展时间从1971年直到现在,其特点为:集成程度更高,计算机更加微型化,运算速度,达到每秒上亿次,计算机的外部设备向高性能、多样化发展,软盘和硬盘得到推广。 二、计算机发展的趋势 1.计算机的处理技术不断提高 2.计算机的体积不断减小 3.计算机的价格不断降低 4.计算机信息处理的多媒体化 5.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结合进入“网络化”时代。 三、计算机的应用 计算机在的应用领域可以说包含当今社会的各个方面,大致可以分为六类。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大纲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学时数:72学时学分数:4 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技术先修课程: 一、本课程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一门基础课。是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网络技术专业、电子商务管理专业、信息管理技术专业一门职业基础必修课。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 1、学习计算机组装的基本理论。 2、培养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的基本能力。 3、培养判断计算机结构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4、培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本课程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 1、掌握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组装与维护方法。 2、熟练的使用计算机各个零件组装成机体。 3、熟练的计算机各种软件的使用和维护。 4、掌握国家标准中有关计算机最新结构的能力,并具有查阅有关标准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 课题一选购配件 本课题主要阐述组装流程和装机的一般方案;主板的选购和CPU的选购;内存的选购;硬盘的选购;光驱和刻录机的选购;显卡的选购。 通过本课题学习,使学生:掌握选购电脑零件;组装流程;装机基本方法和步骤。 课题二装机实战 本课题主要阐述装机准备工作;装机流程图;组装电脑;连接外设。 通过本课题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脑组装的具体;电脑各个件的组装;电脑外设的安装。

课题三BIOS设置 本课题主要阐述BIOS与CMOS概述;BIOS的功能和作用;CMOS 参数设置、BIOS升级。 通过本课题学习,使学生:BIOS与CMOS概述;BIOS的功能和作用;CMOS参数设置、BIOS升级。组合相关实例进行实训。 课题四DOS系统及常用命令 本课题主要阐述:DOS系统;常用的DOS命令。 通过本课题学习,使学生:掌握DOS系统的概念;如何使用DOS命令。 课题五安装操作系统 本课题主要阐述系统安装方法;系统设置;驱动程序安装方式。 通过本课题学习,使学生:掌握安装Windows XP操作系统;驱动程序的安装;显卡驱动程序安装案例。 课题六电脑测试、系统优化 本课题主要阐述电脑测试准备工作;测试准备;整机测试软件;优化BIOS;系统优化软件。 通过本课题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电脑测试软件、电脑测试准备工作;测试准备;整机测试软件;优化BIOS;系统优化软件。 课题七Windows注册表 本课题主要阐述注册表编辑器;注册表的备份与恢复、注册表应用;网络应用;安全设置;组建小型局域网。 通过本课题学习,使学生:掌握注册表编辑器;注册表的备份与恢复、注册表应用;网络应用;安全设置;组建小型局域网;单机上网;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课题八电脑维修基础、主板维修技能 本课题主要阐述电脑维修流程;电脑故障维修的方法;电脑维修常用工具;主板故障维修流程图;主板维修方法;CPU维修技能;CPU的维修方法;CPU故障案例。 通过本课题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脑维修流程;电脑故障维修的方法;电脑维修常用工具;主板故障维修流程图;主板维修方法;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案设计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电脑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 1.掌握电脑系统的组成及原理 2.了解电脑的分类 3.掌握电脑硬件的组成部分 4.了解电脑软件的分类与用途 教学重点 1.电脑硬件的基本组成 2.软件的分类与用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课将讲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工作原理,让学生对电脑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从而为学习后面的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概念 1、计算机又称为电脑(COMPUTER、PC)它是一种能够快速而准确地对各种数据信息,进行自动处理的新型电子设备。 2、快速、准确、自动处理 数据:指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如:文字、图像、声音、数字等 三、现代计算机的分类 1. 服务器:专门为其它电脑提供服务的一台设备,服务器有很大容量的存储器和快速的输入/输出通道,具有功能强大的处理能力和联网能力。服务器主要分为网络服务器、打印服务器、磁盘服务器和文件服务器等几种。 2. 工作站:工作站是一种高档的微型计算机。 3. 台式机:台式机就是通常所说的桌上型电脑,由主机箱、CRT或LCD显示器、键盘、鼠标等设备组成,也称桌面机。 4. 便携机:便携机也称笔记本电脑(体型小便于携带)。 5. 手持机:手持机又称掌上电脑或亚笔记本电脑。 四、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1、基本概念: 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 ①.硬件系统:硬件系统是指构成计算机系统的物理实体,主要由各种电子部件和机电装置组成。硬件系统的基本功能是接受计算机程序,并在程序的控制下完成数据输入、数据处理和输出结果等任务。 ②. 软件系统:软件系统是指为计算机运行提供服务的各种计算机程序和全部技术资料。软件系统的任务是保证计算机硬件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并为用户提供一个直观、方便的工作环境。 ③. 二者关系:计算机硬件是构成计算机系统的物质基础,而计算机软件是计算机系统的灵魂,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计算机基础教案(完整版)-计算机基础

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学期授课计划教师:

一、组织教学 点名,清点人数,安定课堂秩序 二、复习旧课 这是同学们学习计算机的第一门课程,通过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以前对计算机的了解学习情况,让同学们了解为什么要学习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介绍本门课程的内容及学习安排,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和新的面貌投入到新的课程中开始学习。 三、讲授新课 (一)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1.第一台计算机:“ENIAC”1946年诞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2.计算机的发展阶段 第一代计算机:电子管计算机时代 第二代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时代 第三代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 第四代计算机: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 (可简单介绍我国计算机的发展) 3.计算机的特点 运算速度快 计算精度高 存储能力强 具有记忆和逻辑判断能力 具有自动执行程序的能力 (二)计算机的典型应用 1.科学计算 2.数据处理 3.过程控制 4.计算机的辅助功能(CAI、CAD、CAM) 5.计算机网络 6.人工智能 四、巩固新课: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的特点 计算机的应用 五、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 教案首页

一、组织教学 点名,清点人数,安定课堂秩序 二、复习旧课 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 三、讲授新课 (一)计算机系统结构(五大部件) 1.计算器:计算机中进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的部件 2、控制器:用以控制和协调计算机各部件自动、连续执行各条指令 3.存储器:用来保存各类程序和数据信息 4.输入设备:用于从外界将数据、命令输入到计算机的内存供计算机处理 5.输出设备:用于将计算机处理后的结果信息,转换成处界能够识别和使用的数字、文字等信息。(二)计算机工作原理 冯·诺依曼原理 (三)微型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1.字长:计算机运算部件一次能处理的二进制数据的位数 2.速度 3.存储系统容量 存储容量以字节为单位,1个字节由8位二进制位组成 位(Bit)字节(Byte) 1KB=1024B 1MB=1024KB 1GB=1024MB 提问:1MB容量能存储多少汉字? 4.可靠性 5.可维护性 6.性能价格比 (四)计算机的软、硬件系统 1.计算机的硬件系统 (1)中央处理器(CPU) 包括运算器和控制器两面大部件,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 (2)存储器 1)内存储器 RAM:随机存储器 ROM:只计存储器 2)外存储器:磁盘、光盘、磁带等 (3)输入设备:键盘、鼠标、扫描仪、光笔等 (4)输出设备 显示器:阴极射线管显示器(CRT) 液晶显示器(LCD) 打印机 (5)总线:指系统部件之间传送信息的公共通道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中职《计算机基础》项目教学设计 ——用WORD制作电子报为例 课程内容:WORD排版操作 所属学科:计算机基础 课程学时:2节课 教学对象:中专一年级 学习环境:计算机机房,每人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 学生可以上网查找所需要的资料 一、中职《计算机基础》项目教学设计基本流程概述 二、项目学习教学设计的背景 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笔者所在校是国家级重点学校,教学对象是刚入学的新生,他们对职业中专的学习,尤其是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有较强的新鲜感。学习之初,让学生们多完成一些类似职业岗位要的任务,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有益处同时,有助于学生走出初中的学习模式,适应中专的学习,建立高效的学习方法,快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学生将来主动适应工作需要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认识,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文档编辑与管理”模块的教学中,笔设计了用Word制作电子报的任务。制作电子报虽在教学及研究中常常被采用,不新形式,但以制作电子报为学习Word的载体有无可替代的优势:(1)综合性强,及众多知识点,有一定难度,提高学生应用Word软件的实战水平;(2)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3)学生经历了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利用信息、表达信息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电子报的主题为“我的职业目标”。专业技能是中职学生实现职业目标的基础中职生要成功地步入社会,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就业平台,首先必须一技之长。职业教育即就业教育,学生入学时虽己选择了专业,但一些学生对自学习的专业缺乏深入的了解,专业思想不牢,学习意识不强。制作电子报“我的职目标”,要求学生立足自己的专业,规划出近期的职业目标。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不仅能掌握Word图文混排、艺术化版面设计的技术,并且能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熟知专业技能与就业的密切关系,巩固专业思想,激发学习专业技能的动力。在项目教学中,一个合适的项目可使学生形成学习的热情和期待完成的兴奋。 三、项目学习教学设计的理念 1.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中心 项目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过程来获得学习。因此,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学习教学设计主要是从学生现有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出发,结合职业学校不同专业特点,设计与之相关的问题,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中心来开展教学。 2.从经验、项目和反思中获得学习在项目学习教学设计中,经验是项目的基础,学生要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项目来验证方法正确与否,如果项目失败,则在此项目的反思过程中总结新的经验并改进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次通过项目进行检验,依此类推。因此项目学习是

大学计算机基础(Windows10+Office 2016)教学教案

《大学计算机基础(Windows10+Office 2016)》 教学教案 第1章 课时内容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授课时间90分钟课时 2 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和基本概念。 ?熟悉计算机的结构和原理。 ?了解科学思维与计算思维的相关知识。?掌握数制及不同数制之间的转换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和基本概念。?熟悉计算机的结构和原理。 教学难点?了解科学思维与计算思维的相关知识。?掌握数制及不同数制之间的转换方法。 教学设计1、教学思路:(1)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基本概念及特点,让学生对于计算机有 一个初步的认识;(2)针对计算机中的思维模式进行具体讲解;(3)详细介绍计算机中的信息表示以及不同数制,使学生掌握不同数制之间如何进行转换; (4)最后安排练习、思考与提高。 2、教学手段:(1)由浅入深,从基础理论知识开始,针对计算机基础内容进行大致 介绍;(2)分小点讲解理论知识,具体细化到各指标类别。 3、教学资料及要求:除教材中讲解的知识,学员可以查阅一些课外书籍,对于基础 理论知识加以巩固。 教学内容 讨论问题:1、计算机在生活中带来了哪些作用? 2、八进制、十六进制、二进制三者之间如何进行转换?内容大纲:具体可结合本章的PPT课件进行配合讲解。 // 1.1计算机的发展 1.1.1 早期的计算工具 1.1.2 机械计算机和电机计算机的发展 1.1.3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探索 1.1.4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蓬勃 1.1.5 计算机的发展展望 // 1.2 计算机的基本概 1.2.1 计算机的定义和特点 1.2.2 计算机的性能指标和分类 1.2.3 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和工作 1.2.4 计算机的结构与原理 // 1.3 科学思维 1.3.1 实证思维

计算机基础教案设计(周南岳版)

1.1 了解计算机 教学目标: 1.基本知识 (1)能结合自己的日常观察和了解的图片、文字资料,描述计算机在生产、生活、工 作、科研、国防等场合的应用,并能说出各种应用领域的特点。能够表述计算机 技术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2)通过图片、文字记载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过程,认识计算机的分类与各类的特 点。描述计算机在社会、生活、工作中的应用,从而体会在信息时代,计算机推 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所起的作用。 (3)能够结合计算机应用的具体事例,结合计算机发展及在生活、工作、社会各个不 同场合中的应用给社会经济带来的进步,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世界 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2.操作技能目标 (1)通过阅读资料,理解计算机发展各阶段的特点。能够说出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 (2)通过收集资料,了解计算机发展趋势及特点。能够说出计算机的主要特点,列举 计算机分类产品及使用场合。 教学分析与准备: 1.教学重点 (1)计算机发展及分类; (2)计算机的特点及应用。 2.教学难点 (1)识别并区分计算机发展阶段; (2)收集计算机应用与发展的案例,描述计算机发展的趋势。 3.教学策略 启发式教学,从生活实例中搜集与计算机相关的信息,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探讨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 4.课时安排 2课时(45分钟×2) 5.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 学习过程:

课堂小节: 通过本课的学习,对计算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重点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和计算机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课题名称:1.2 认识微型计算机 教学目标: 3.基本知识 (4)通过展示典型的微型计算机产品,认识组成微型计算机系统的主要外部部件的名称和作用: 显示器、键盘、音箱、鼠标、打印机。 (5)通过图1-3所示“微型计算机系统组成”示意,知道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份组成, 熟悉硬件和软件所包括的主要容:硬件的主机和外设;软件的种类。 (6)通过实例,认识微型计算机的主板系统单元电路组成的电子器件的名称及其功能:CPU、存 储器、主板(南桥、北桥)芯片组、总线、BIOS和CMOS、插槽。 (7)通过实例熟悉微型计算机主板接口的名称:键盘、鼠标、USB、声音输入/输出、网卡、1394 火线输入、光纤输出、显示器、硬盘等。 (8)通过实例熟悉常用的外存储器设备的种类及使用特点:硬盘、闪盘、光盘及光盘驱动器等。 4.操作技能目标 (3)能够描述微型计算机主板上的主要器件对计算机系统运行性能的影响。 (4)能够区别具有多种功能主板接口类型及作用。 (5)能够描述常用的外存储器设备的使用特点,并正确选用。 教学分析与准备: 1.教学重点 (3)认识微型计算机系统外部主要组成设备。 (4)主板上的主要部件的性能对微型计算机系统的运行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