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热致死性能测试系统及射频灭菌效应研究

微生物热致死性能测试系统及射频灭菌效应研究
微生物热致死性能测试系统及射频灭菌效应研究

微生物热致死性能测试系统及射频灭菌效应研究食品受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所造成的危害甚至安全事故已日益受

到食品加工业的高度重视。传统热处理技术灭菌时间较长,易对食品品质产生不良影响,丧失原有口感、营养与功能,甚至难以达到有效的灭菌效果。射频加热作为一种新型的物理灭菌方法,克服了利用传导、对流和辐射等传统加热原理产生的缺陷,将电能转化为热能,穿透至

物料内部,具有升温迅速、整体加热、选择性加热的优势,同时能更好地保持产品品质。但是,在大规模推广工业化射频灭菌技术之前,需要对射频加热技术的工艺参数和灭菌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包括针对射频加热环境下微生物热致死和食品品质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以及射频波的非热效应确定等。传统的微生物热致死或食品品质动力学试验多采用水浴(油浴)为热源的直接浸泡法或间接加热法,均存在加热速率无法控制和样品温度均匀性无法保证的弊端,而这两点直接影响微生物和食品品质的耐热性,所得到的动力学模型亦不匹配复杂的射频加热过程,更无法在精准的加热环境中明确射频波的非热效应。基于以上原因,本文设计了一套用于灭菌动力学研究的控温加热板系统,

实现用户对样品升温速率、目标温度和保温时间的精确控制,利用该加热板系统建立不同升温速率下的微生物和食品色泽动力学模型,以辅助射频灭菌工艺参数的设计。最后使用加热板系统模拟射频加热环境,验证射频在灭菌机理方面是否存在非热效应。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设计了一套精确控温加热板系统,由加热板部分和控制部分组成。加热板部分包含铝制上、下加热板、硅橡胶加热片、6个抽

拉盒以及配套的样品单元,容纳样品量为1 ml。可实现对目标温度(最高140℃)、升温速率(0.113.5℃/min)和保温时间的

精确控制,以进行微生物和食品品质动力学研究。该系统通过PID(比例-积分-微分)温度控制器实现对样品测量与理论误差不超过±0.5℃的精确控温。(2)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控温加热板模型,用以

评价样品的加热过程以及分层和整体的温度均匀性。模拟的平均升温速率与理论值误差不超过0.8%,误差随着升温速率的提高而增大。分析了花生粉在不同目标温度和保温节点中分层与整体温度分布,最大

均匀性指数为0.015,随着升温速率的降低,均匀性指数减小。使用3

段直线升温过程拟合射频加热曲线,最大误差不超过0.85℃。(3)使用纯净水、苹果汁、牛奶、土豆泥、蛋清、米糊、大米、巴旦木粉、花生粉、花生酱和牛肉制作样品对加热板系统的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所有过程温度的测量值与理论值最大温差为0.97℃,其中保温

阶段温差不超过0.30℃。使用红外成像测温仪分析花生粉在六个加

热单元的温度同步性和均匀性,所有加热单元表面温度最大温差为

0.46℃,平均温差为0.32℃,最大温度均匀性指数为0.024。(4)利用控温加热板系统分别建立以0.1、0.5、1.0、5.0和10.0℃/min升温速率达到目标温度55、57和60℃的大肠杆菌热致死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随着升温速率的降低,大肠杆菌的D值显著提高,以升温速率0.1℃/min在55℃时得到大肠杆菌D值为15.44 min,而相同目标温

度下,使用10℃/min的升温速率得到的D值仅有2.50min。该控温加热板能够辅助射频灭菌工艺得到真实升温速率下准确的微生物热致

死动力学模型。(5)利用控温加热板系统在与热灭菌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土豆泥色泽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升温速率的减小,或目标温度、保温时间的增加,L*和a*值的反应速率增大,色泽变化明显,D值减小,即对品质影响显著。土豆泥的色泽变化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同时对比微生物热致死参

数,L*和a*值与有效灭菌时间

F60具有高度相关性。对于工业射频灭菌工艺参数设计,在考虑食品安全和品质的基础上,升温速率应至少大于1℃/min,最好大于5℃/min。(6)利用控温加热板系统模拟射频加热灭菌过程,在相同的加热环境下分别对土豆泥和苹果汁中的大肠杆菌ATCC25922及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进行灭菌效果比较。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节点使用两种处理方法的灭菌数量最大误差不超过1 log CFU/ml (CFU/g),即频率在27.12MHz的射频波与加热板灭菌效果无显著性差异。

微生物实验室空间干雾化过氧化氢灭菌消毒替代甲醛熏蒸

【关键字】微生物实验室空间消毒;微生物实验室空间灭菌;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微生物室黑色枯草芽孢杆菌;微生物实验室杀芽孢; 【概述】微生物实验室的消毒,一直都是工作人员很头疼的问题。但是又必须做好,否则工作就没法很好的开展。即要达到灭菌消毒效果同时又不能使人员和设备受到危害。所以一般考虑用杀菌效果好的灭菌消毒剂,还要安全无毒副作用的。目前实验室普遍采用的是甲醛熏蒸,但是甲醛熏蒸的危害性大,并且在熏蒸之后还需再通新风24小时以上,人员才能进入洁净区,影响效率不说,还不易验证。 那么有没有一种全新的灭菌消毒方法或是无毒无残留的灭菌、消毒剂可以替代甲醛熏蒸呢,既能在高效杀灭黑色枯草芽孢杆菌,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的同时,又不会使人员及设备造成危害,易于验证,还没有残留呢? 随着欧菲姆干雾灭菌设备配合诺福牌杀孢子剂的引进,它成功的破除了:杀孢子剂有刺激性,有害的传统消毒概念,破除了空气熏蒸需要静置很长一段时间的固有概念。 首先我们先了解干雾的特性: 当液滴的平均直径小于10微米时,喷出雾可以被称作是“干”的;小的液滴会从墙面上弹开并且不会破裂附着使表面潮湿。而所有的条件的建军立都是为了满足杀孢子剂以气化的形式有效地移动到指定的区域,这种形式的特性决定了它们可以移动到平时难以达到的区域。 干雾有如下特点:

干雾滴不会沉降并且进行无规则运动(布朗运动原理);易于到达车间各个位置干雾滴不会聚合在一起产生大的液滴;不会产生水球,造成有效成份功效降低干雾滴在表面接触后会反弹,而不会破裂从而湿润表面;更有效进行空间灭菌因此干气体的这些性质使得难以达到的地方也有很好的空间和表面接触效果。 而欧菲姆形成的干雾,颗粒仅为5微米,接近气态,是目前全球最佳干雾设备,因为,可以将干雾所有的优势发挥的更好。 微生物杀灭能力: 诺福空间杀孢子剂通过欧菲姆干雾系统可以达到极强的灭菌能力,可以简单的总结为: 拥有最多的欧盟EN微生物测试检测报告 对艰难梭菌,黑色枯草芽孢杆菌的杀灭率稳定在6-8个log 欧盟制药企来现场消毒效力检测:6个log的黑色枯草芽孢杆菌杀灭效果 验资料齐全,包括三个部份: 杀孢子剂的材料兼容性验(订货后提供完整报告) 杀孢子剂的残留验(订货后提供完整报告) 干雾过氧化氢灭菌系统效果验 灭菌流程简图: 几种制药企业常见消毒方法的比较

热工控制系统

1、被调量(被控制量):表征生产过程是否正常运行并需要加以调节的物理量。 2、给定值:按生产要求被调量必须维持的希望值,简称给定值。 3、控制对象(被控对象):被调节的生产过程或设备称为控制对象。 4、调节机构:可用来改变进入控制对象的物质或能量的装置称为调节机构。 5、控制量(调节量):由调节机构(阀门、挡板等)改变的流量(或能量),用以控制被调量的变化,称为控制量。 6、扰动:引起被调量偏离其给定值的各种原因称为扰动。如果扰动不包括在控制回路内部(例如外界负荷),就称为外扰。如果扰动发生在控制回路内部,称为内扰。其中,由于调节机构开度变化造成的扰动,称为基本扰动。变更控制器给定值的扰动称为给定值扰动,有时也称控制作用扰动。 7、控制过程:(调节过程):原来处于平衡状态的控制对象,一旦受到扰动作用,被调量就会偏离给定值。要通过自动控仪表或运行人员的调节作用使被调量重新恢复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称为调节过程。 8、自动控制系统:自动控制仪表和控制对象通过信号的传递互相联系起来就构成一个自动控制系统。 9、自动控制系统分类:一 按系统结构特点分类:①反馈控制系统、②前馈控制系统、③前馈—反馈控制系统 二 按给定值特点分类:①定制控制系统(给定值保持不变,或给定值在某一很小范围内变化)例如:锅炉汽包水位控制系统、炉膛负压控制系统 ②随动控制系统(给定值是按预先不能确定的一些随机因素而变化(变化规律事先未知)的,因而要求其被调量以一定精度跟随给定值变化。)例如:锅炉燃烧控制系统。 ③程序控制系统(给定值是预定的时间函数)。 10、热工控制系统类型:有自平衡能力和无自平衡能力。 11、单回路控制系统由测量变送器、调节器、执行器及控制对象组成。 12、热工对象的动态特性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对象的动态特性是不震荡的 (2)对象的动态特性在干扰发生的开始阶段有迟延和惯性 (3)在阶跃响应曲线的最后阶段,被调量可能达到新的平衡(有自平衡能力);也可能不断变化而不在平衡下来(无自平衡能力) (4)描述对象动态的特性参数有放大系数K ,时间常数T (无自平衡能力用飞升时间Ta ),迟延时间(包括迟延和容积迟延)或另一组参数飞升速度ε,自平衡率ρ和迟延时间η 13、PID 调节器传递函数表达式:)11(1 )() (PID s T s T S E s W d i ++==δμ 14、比例作用(P 作用):比例作用能单独的执行调节任务,并能使控制过程趋于稳定,但使被调量产生静态偏差。 15、积分作用(I 作用):积分作用只有极少的情况(对象自平衡能力大,惯性和迟延很小等)才能单独使用,会使控制过程变成震荡甚至不稳定,但能使被调量无静态偏差。 16、微分作用(D 作用):微分作用不能单独使用,但能提高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有效的减少被调量的动态偏差。 17、调节阀的理想流量特性:(理想流量特性是指在调节阀进出口压差固定不变情况下的流量特性)①等百分比特性、②线性特性、③抛物线特性 18、调节阀的工作流量特性:(在实际系统中,阀门两侧的压力降并不是恒定的,使其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泵的特性,当系统流量减小时由泵产生的系统压力增加。另一方面,当流量减小时,盘管上的阻力也减小,导致较大的泵压加于阀门。因此调节阀进出口的压差通常是变化的,在这种情况下,调节阀相对流量与相对开度之间的关系,称为工作流量特性) 19、调节阀工作流量特性满足什么调节才能工作: 20、电动调节阀大致工作原理:通过接收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信号(如:4~20mA )来驱动阀门改变阀芯和阀座之间的截面积大小控制管道介质的流量、温度、压力等工艺参数,实现自动化调节功能。 21、气动调节阀大致工作原理:气动调节阀就是以压缩空气为动力源,以气缸为执行器,并借助于电气阀门定位器、转换器、电磁阀、保位阀等附件去驱动阀门,实现开关量或比例式调节,接收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控制信号来完成调节管道介质的:流量、压力、温度等各种工艺参数。 22、控制系统性能指标:①静态偏差e(∞) ②最大动态偏差y m 或超调量ζ ③衰减率ψ和衰减比η ④控制过程时间t s 23、控制系统整定:控制系统的结构已经确定、控制仪表与控制对象都处于正常的情况下,适当选择调节器的参数(δ、Ti 、Td)使控制仪表的特性和控制对象的特性配合,从而使控制系统的运行达到最佳状态,取得最好的控制效果。 24、工程整定法:①响应曲线法:

酒店管理系统需求分析0001

酒店管理系统 酒店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1 酒店管理系统需求概述 酒店管理信息管理系统是以顾客订房信息为基础建立的管理系统,是管理酒店客房业务的重要方法、手段、技术和操作过程的集合。作为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其服务的对象是双方面的:酒店和顾客。因此,一个好的酒店管理系统,必须让双方在使用时都快捷方便。 顾客通过输入姓名、密码等基本信息, 由系统自行生成酒店相应的统计数据及各类统计报表以供用户查询、打印, 另外操作人员还可以对这些基本信息进行定期的更新和删除, 酒店管理系统力求给用户方便快捷的途径去管理这些繁琐的数据。为酒店带来方便,也为顾客带来方便,实现信息化。 根据可行性研究的结果和客户的要求,分析现有情况及问题,采用两级管理结构,将酒店管理系统划分为两个子系统:酒店管理人员,酒店前台收银员。 系统的主要业务流程如下:第一步:登录系统,选择适合您的身份。根据登录用户和密码进行登陆。第二步:录入顾客消费信息和菜单种类信息等。即吧台查询菜品,菜系和日结账等详细资料,提交订单,将信息录入酒店管理系统的数据库中。一个姓名对应一个台号,台号一定要确保准确无误,以便方便上菜。 第三步:对顾客消费进行销账处理。对顾客的消费信息进行结账。第四步:对日,月,年的消费信息进行汇总处理。对整个酒店每日,每年,每月的消费信息进行简单的计算,方便酒店管理人员了解酒店的运行状态和运营趋势。 酒店分为前厅部,客房部,财务部,工程部,销售部,餐饮部,会员部,人事部,机房等多个工作部门,其中前厅部作为酒店的神经中枢,在客人心中,是酒店管理机构的代表。客人的入住、退房、结账等活动都是在前台完成的,所以为其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其组织结构,经过调查该系统的组织结构图如下。

微生物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

微生物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 微生物实验室的布局和设计应考虑良好的微生物操作和安全。本质是最大程度的减少微生物菌种的交叉污染,微生物样本的处理环境也是重要,因为环境也能引起也污染的可能。规范微生物实验室内仪器、设备的安全操作及染菌的微生物培养物处理程序,保证微生物实验室安全操作意义重大。 一、员工安全操作规范 1、实验室主任(对实验室直接负责的人员)负责制订和采用生物安全管理计划以及安全或操作手册。 2、实验室安全主管(向实验室主任汇报)提供常规的实验室安全培训。 3、接触微生物或含有微生物的物品后,脱掉手套后和离开实验室前要洗手。 4、禁止在工作区饮食、吸烟、处理隐形眼镜、化妆及储存食物。 5、只有经批准的人员方可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实验室的门应保持关闭。 6、实验过程中,严格按有关操作规程操作,降低溅出和气溶胶的产生。 7、每天至少消毒一次工作台面,活性物质溅出后要随时用75%乙醇或巴氏消毒液消毒。

二、高压灭菌锅的安全使用操作规范: 1、堆放:将需灭菌的物品予以妥善包扎,依次堆放在灭菌锅。需灭菌物品外需黏上高压指示胶带以检验灭菌温度是否达到要求。 2、加水:在锅体内注入生活用水,水位一定要超过电热管2厘米以上(不宜过多);连续使用时,每次操作前,必须补足上述水位,以免烧坏电热管和意外发生。 3、密封:在每次使用高压锅前,都必须认真检查高压锅的出气伐和安全阀,确保其状态完好,如有故障,在故障排除之前不得使用高压灭菌锅。把堆放好物品的灭菌桶放在锅体内,盖上锅盖并锁紧。 4、加热灭菌:将灭菌器接通电源,指示灯亮,表示电源已正常输入,按下开始按纽电热管开始加热工作;灭菌期间工作人员需监视高压锅指示面板上的压力、温度和时间等。 5、开盖:灭菌结束后,切勿立即将灭菌锅内的蒸汽排出,应待压力表指针归零位后,方可开启锅盖。 三、电炉使用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 1、将盛有液体的玻璃容器(应垫石棉网)或不锈钢器皿置于电炉上,方可打开电炉加热。

换热器性能综合测试实验

第一章实验装置说明 第一节系统概述 一、装置概述 目前我国传热元件的结构形式繁多,其换热性能差异较大,在合理选用和设计换热器的过程中,传热系数是度量其性能好坏的重要指标。本装置通过以应用较为广泛的间壁式换热器(共有套管式换热器、螺旋板式换热器、列管式换热器和钎焊板式换热器四种)为实验对象,对其传热性能进行测试。。 二、系统特点 1.采用四种不同结构的换热器(分别为套管式换热器、螺旋板式换热器、列管式换热器和钎焊板式换热器)作为实验对象,对其进行性能测量。 2.实验装置可测定换热器总的传热系数、对数传热温差和热平衡误差等,并能根据不同的换热器对传热情况和性能进行比较分析。 3.实验装置采用工业现场的真实换热器部件,与实际应用接轨。 三、技术性能 1.输入电源:三相五线制 AC380V±10% 50Hz 2.工作环境:温度-10℃~+40℃;相对湿度<85%(25℃);海拔<4000m 3.装置容量:<4kVA 4.套管式换热器:换热面积0.14m2 5.螺旋板式换换热器:换热面积1m2 6.列管式换热器:换热面积0.5m2 7.钎焊板式换热器:0.144m2 8.电加热器总功率:<3.5kW 9.安全保护:设有电流型漏电保护、接地保护,安全符合国家标准。 四、系统配置 1.被控对象系统:主要由不锈钢钢架、热水箱、热水泵、冷水箱、冷水泵、涡轮流量计、PT100温度传感器、板式换热器、列管式换热器、套管式换热器、螺旋板式换热器、冷凝器、电加热棒、电磁阀、电动球阀、黄铜闸阀以及管道管件等。 2.控制系统:主要由电源控制箱、漏电保护器、温度控制仪、流量显示仪、调压模块、开关电源以及开关指示灯等。 第二节换热器的认识 一、换热器的形式 能使热流体向冷流体传递热量,满足工艺要求的装置称为换热器。换热器的形式有很多,

酒店管理系统需求分析及数据流程图

酒店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1. 引言 1.1 编写目的 本系统的开发目的在于更好的管理和经营酒店餐饮行业。本文档的预期读者是酒店管理系统软件开发有关的开发人员。 1.2 项目背景 本项目的名称:酒店管理系统。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酒店餐饮行业的队伍在全国范围(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区)不断壮大,从事酒店餐饮行业的单位之间竞争愈加激烈。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 各酒店餐饮单位都在尽量定制或购买各项业务的应用软件,运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经营 和管理。为了让酒店更好的经营,我们组织开发了本软件。 本项目的任务提出者及开发者是酒店管理系统软件开发小组,主要是面向酒店餐饮服务行业。 1.3 定义 酒店管理系统是帮助酒店自身管理和服务酒店客户的软件。 1.4 参考资料 ①《现代软件工程》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孙涌等编著 ②《Delphi住宿餐饮管理系统开发实例导航》人民邮电出版社 刘敬严东明马刚编著 ③《软件需求说明书(GB856T——88).doc》 ④《iso标准之需求分析说明书.doc》 2.任务概述 2.1 目标 开发本软件是为了服务酒店,使得酒店更好的经营。适用于一些大中型酒店,主要用于就餐管理和住宿管理。本软件产品是一项独立的软件,不过功能还可以增加,

完成后可以升级以增加功能和完善系统。 2.2 用户的特点 使用本软件要求用户熟悉Windows 操作,并且有一定的软件操作基础。预计本软件将会在一些大中型酒店中得到广泛使用。 2.3 假定和约束 本软件由我们小组六个人共同开发,几乎不要经费,开发期限一个月左右。3.需求规定 3.1 对功能的规定 ①系统帐号管理 第一次用一个管理员账号(系统给定)登陆,登陆成功后,可以设置其他用户,包括密码、权限等。 ②就餐管理 为就餐客户查询并分配餐桌,纪录客户用餐情况并结帐。 ③住宿管理 为住宿客户查询并分配房间,纪录客户住宿情况并结帐。 3.2 对性能的规定 3.2.1精度 本软件主要用于管理,不是科学计算,要求计算的精度不是很苛刻。所以输入,输出数据精度的要求不是很高,用于计算的数用浮点数就可以了。 3.2.2时间特性要求 本软件运行的响应时间要求不超过1~2秒,基本能实现。 3.2.3灵活性 本软件具有升级功能,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3.3输人输出要求

微生物试验室安全及操作规定

微生物实验室安全及操作规定1目的: 为规范微生物实验操作,确保操作安全有效,制定本规定。 2.适用范围:化验室的微生物检测。 3.要求: 3.1无菌室的门要随手关闭,以防外界微生物的进入。 3.2微生物室内应保持清洁,不得存放与实验室无关的物品。 3.3进入无菌室前要更换经过灭菌的专用工作衣.帽.鞋。 3.4无菌室内应备有体积分数为0.1%的新吉尔灭溶液.体积分数为70~75%的酒精棉球,以便样品表面及意外污染消毒。 3.5无菌室内应备有镊子.剪刀.接种针.接种环,每次使用前后应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无菌。3.6检验人员在操作过程中需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操作,不得随意减少工序。 3.7无菌室禁止交谈,操作过程中不得用手触摸其它未消毒.灭菌的区域,与该工作无关人员不得随便出入无菌室。 3.8微生物(无菌室.缓冲间)每次使用前,用紫外灯照射30min,要每周检测一次室内空气清洁度,确保其符合实验条件。每周对微生物室进行至少一次2h以上紫外灯消毒。微生物室内的的菌种总数>5cfu/平皿时,需要对无菌室.缓冲间用85~95%乳酸熏蒸1h,熏蒸结束后(必要时可以将空间密闭整晚),用体积分数为0.1%的新吉尔灭溶液或体积分数为70~75%的酒精棉彻底对洁净室.缓冲间及其内所有设备.物品进行清洗;后对无菌室.缓冲间进行半小时以上紫外线消毒,结束后,验证室内空气清洁度是否合格,仍不合格,则可加大乳酸熏蒸时间及紫外线灭菌时间。3.9每次微生物试验紫外灯灭菌前,需将所用的吸头.剪刀.纱布等物品浸泡于消毒剂中。 3.10接种前所用的试管.平皿及培养基必须经消毒灭菌,打开包装未使用完毕的器皿,不能再继续使用,金属用具应高压灭菌或用酒精灯过火三次后方可使用。 3.11切忌用手直接接触标本及已灭菌的器材内部,打开瓶塞或管塞时,应夹持在手中适当位置,避免污染。使用完毕的吸管.三角瓶.样品等应及时撤离,不可随意放在洁净工作台内。 3.12微生物检验每批必须做空白.对照试验(菌落总数做1个盐水对照.1个琼脂对照,大肠菌群做单料.双料各1个琼脂空白培养,整个检验过程超净台内的环境空白),同时记录。当有菌生长时必须保留样品及时汇报,分析原因再做处理,如果空白试验不符合要求,微生物结果不能出具。 3.13每次微生物实验结束后,所有物品及时撤离无菌室,并用体积分数为0.1%的新洁尔灭溶液将超净台内清理干净,酒精灯、剪刀等物品上的样品擦拭干净,用体积分数为0.1%的新洁尔灭溶液浸手或以肥皂洗手,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3.14凡要丢弃的培养物,必须进行妥善处理,培养霉菌的培养物和玻璃器皿要先高压灭菌、再洗刷干净,然后再进行灭菌处理。 3.15严格控制培养箱温度以及培养时间,对培养箱的温度每个班至少监控两次。 3.16每周进行消毒剂擦拭一次培养箱内金属孔架及内壁,再有平皿破碎的情况时必须马上进行清理消毒,防止污染。.

换热器综合实验报告

实验四换热器综合实验报告 一、实验原理 换热器为冷热流体进行热量交换的设备。本次实验所用的均是间壁式换热器,热量通过 固体壁面由热流体传递给冷流体,包括:套管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和管壳式换热器。针对上述三种换热器进行其性能的测试。其中,对套管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和管壳式换热器可以进行顺流和逆流两种方式的性能测试。换热器性能实验的内容主要为测定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对数传热温差和热平衡温度等,并就不同换热器,不同两种流动方式,不同工况的传热情况和性能进行比较和分析。 传热过程中传递的热量正比于冷、热流体间的温差及传热面积,即Q = KAΔT (1) 式中:A—传热面积,m2 (1)套管式换热器:0.45m2 (2)板式换热器:0.65m2 (3)管壳式换热器:1.05m2 电加热器:6kV ΔT—冷热流体间的平均温差,℃ K—换热器的传热系数,W/(m·℃) Q—冷热流体间单位时间交换的热量,W.冷热流体间的平均温差ΔT 常采用对数平均温差。对于工业上常用的顺流和逆流换热器,对数平均温差由下式计算 除了顺流和逆流按公式(2)计算平均温差以外,其他流动形式的对数平均温差,都可 以由假想的逆流工况对数平均温差乘上一个修正系数得到。修正系数的值可以由各种传热学书上或换热器手册上查得。 换热器实验的主要任务是测定传热系数K。实验时,由恒温热水箱中出来的热水经水泵

和转子流量计后进入实验换热器内管。在热水进出换热器处分别用热电阻测量水温。从换热 器内管出来的已被冷却的热水仍然回到热水箱中,经再加热供循环使用。冷却水由冷水箱经 水泵、转子流量计后进入换热器套管,在套管中被加热后的冷却水排向外界,一般不再循环 使用。套管外包有保温层,以尽量减少向外界的散热损失。冷却水进出口温度用热电阻测量。 通常希望冷热侧热平衡误差小于3%。 实验中待各项温度达到稳定工况时,测出冷、热流体进出口的温度和冷、热流体的流量, 就可以由下式计算通过换热面的总传热量 根据计算得到的传热量、对数平均温差及已知的换热面积,便可由公式(1)计算出传热系数K 。 换热器类型 方式 热进温度 热出温度 冷进温度 冷出温度 热流体流量 冷流体流量 板式 顺流 57.1 43.5 22.8 31.8 78 72 逆流 56.5 35.9 23.1 33.1 76 72 套管式 顺流 57.6 40.7 22.5 31.6 72 78 逆流 56.8 35.2 22.1 33 72 64 管壳式 顺流 57.1 40.5 22.5 31.3 76 72 逆流 57.2 41.1 22.6 32 74 65 计算传热系数K 和换热器效率 TA Q K ?=

-15自动化专业(火电厂热工自动化方向)

自动化专业(火电厂热工自动化方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较系统地掌握过程控制、计算机控制、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等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工程意识,能在火电厂和电建安装公司从事热工过程控制、计算机控制、检测与自动化仪表方面的安装、调试、检修和维护的应用型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 1.政治素质与思想品德要求: 毕业生应具有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敬业爱岗、团结协作和品质及良好的思想品德,遵纪守法,严谨务实,具有较好的文化修养和心理素质。 2.基本素质要求: 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经济管理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 3.专业素质要求: 系统地掌握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方面较为宽阔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其综合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工程意识,具有熟练的计算机软、硬件综合应用能力。 具有必需的制图、试验技术、信息处理、文献检索和电子仪表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 4.自学能力与创新意识要求: 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能对自动控制新理论、新技术、新设备及其应用保持跟踪,能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较强的自主研究能力。 5.身体、心理素质要求:

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基本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三、主要课程 1.核心课程 公共基础课: I、高等数学(一) II、大学外语(一) 学科基础课: III、电厂热力设备及运行 IV、微机原理及应用 V、自动控制理论 VI、PLC原理及应用 专业课: VII、检测技术及仪表 VIII、过程控制仪表 IX、热工过程控制系统 X、计算机控制系统 2.主要实践环节 I、PLC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 II、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III、PLC创新实践训练 IV、DCS创新实践训练 V、毕业设计 四、学制与学位

热交换器能效测试与评价规则

TSG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 TSG 20XX 热交换器能效测试与评价规则 Energy Efficiency Test and Evaluation Regulation for Heat Exchanger (征求意见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 20XX年XX月XX日

前言 2016年7月,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以下简称特种设备局)委托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特检院)组织起草《热交换器能效测试与评价规则》(以下简称规则)。 2016年7月,中国特检院组织成立了起草组,在西安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讨论了规则的制定原则、重点内容以及主要问题、结构(章节)框架,并且就起草工作进行了具体分工,制定了起草工作时间表。2016年9月,起草组在上海召开第二次工作会议,对规则内容进行了调整,并形成了规则征求意见稿。2016年XX月,特种设备局对征求意见稿进行审查后,以质监特函[2016]XX 号文对外征求基层部门、有关单位和专家及公民的意见。201X年XX月,根据征求到的意见起草组进行修改形成送审稿,并提交给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技术委员会审议,起草组根据审议意见进行修改后形成报批稿,201X年XX月XX日,由国家质检总局批准颁布。 本规则主要起草单位和人员如下: 甘肃蓝科石化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张延丰周文学 西安交通大学白博峰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冷浩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管坚刘雪敏 中国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促进会王为国 上海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汤晓英 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严勇 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张迎恺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高桥分公司蔡隆展 西安市热力总公司唐涤 上海蓝海科创检测有限公司王纪兵 上海板换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张永德

酒店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报告 对酒店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1引言 1.1编写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定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参考资料.............................................. 错误!未定义书签。2任务概述 2.1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1 开发用途 (2) 2.1.2 应用目标 (2) 2.1.3 作用及范围 (2) 2.2产品描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产品功能……………………………………………………………………………………..错误!未定义书签。 2.3.1 .散客开单 (3) 2.3.2.团体开单 (3) 2.3.3.宾客结账 (3) 2.3.4.预定管理 (3) 2.3.5.营业查询 (3) 2.3.6.系统设置 (3) 2. 4系统性能要求 (4) 2. 5 运行要求 (4) 2.6 将来可能提出的要求 (4) 3具体需求规定 3.1对功能的规定 散客开单 (5) 团体开单........................................................ (5) 宾客结账 (5) 预定管理 (5) 营业查询 (6) 系统设置 (6)

微生物实验室操作人员洗手、消毒操作规程

(十)微生物实验室操作人员洗手、消毒操作规程 一、目的 建立进入微生物实验室操作人员的洗手、消毒的管理规定,防止手对药品、设备产生污染。 二、范围 适用于微生物检查实验室所有工作人员。 三、内容 3.1 所有进入微生物实验室的人员对洗手、消毒设备的使用负责。 3.2 微生物实验室操作人员对配制、添加、更换清洗剂、消毒剂及洗手、消毒设备的清洗、消毒负责。 3.3 QC主管对洗手、消毒设备的检查及管理负责。 四、规程 4.1 清洗、消毒部位:双手。 4.2 清洗、消毒频次:每次进入洁净区前。 4.3 清洗剂:洗手液;清洗用水:饮用水。 4.4 消毒剂:0.1%新洁尔灭与75%乙醇轮换。 4.5 洗手方法: 4.5.1 洗手前需确认手腕及手指上无手表、戒指、手链等饰品,手指甲长度不超过1mm。 4.5.2 先一手按洗手液储存器的按钮,一手接放出来的洗手液,按钮至少按两次。 4.5.3 再将洗手液揉搓均匀并使其遍布双手,整个过程至少一分钟以上。 4.5.4 用一手打开饮用水龙头开关,把双手放在水龙头下,让水龙头出水将双手上的洗手液冲洗至无滑腻感、无泡沫、污迹,如有则重复此步骤。 4.5.5 将双手放在自动烘手机下,由指尖至腕部、掌背至掌心方向来回烘手,至指尖至腕部均无水迹,有干燥感。 4.6 手消毒方法 4.6.1 把双手放在自动喷雾消毒器下侧双手样图画下方1~2cm处片刻,消毒剂将自动喷在双手上,双手翻过来再喷一次,务必使消毒剂喷到手掌、手指、手腕的每一部分并保持一分钟以上,把手自然挥干。

4.7 添加、更换频次: 4.7.1 洗手液:当洗手液储存器中洗手液液位在可视玻璃泡中位线下时添加至满。 4.7.2 消毒剂:应每天配制,更换,以确保消毒效果;两种消毒剂每月轮换一次,轮换时要将剩余的消毒液吸出后添加轮换的消毒液;做好消毒剂的配制使用记录。 4.5 附件 洗手操作示意图

2016热工过程控制实验报告——姜栽沙

热工过程控制工程 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新能源1402班 学生姓名:姜栽沙 学号:1004140220 中南大学能源学院 2017年1月

实验一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认识与MCGS应用 组号______ 同组成员李博、许克伟、成绩__________ 实验时间__________ 指导教师(签名)___________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了解几种控制系统(基于智能仪表、基于计算机)的组成、工作原理、控制过程特点;了解计算机与智能仪表的通讯方式。了解组态软件的功能和特点,熟悉MCGS组态软件实现自动控制系统的整个过程。掌握MCGS组态软件提供的一些基本功能,如基本画面图素的绘制、动画连接的使用、控制程序的编写、构造实时数据库。 二、实验装置 1、计算机一台 2、MCGS组态软件一套 3、对象:SK-1-9型管状电阻炉一台;测温热电偶一支(K型)。 4、AI818/宇电519/LU-906K智能调节仪组成的温控器一台。 5、THKGK-1型过程控制实验装置(含智能仪表、PLC、变频器、控制阀)一套 6、CST4001-6H电阻炉检定炉(含电阻炉、温度控制器、测温元件、接口)一套 7、电阻炉温度控制系统接线图和方框图如图1-1、1-2所示。 三、实验内容 1、电阻炉温度控制系统(液位、流量、压力) 被控过程: 电阻炉被控变量: 电阻炉温度 操纵变量: 电阻炉的功率主要扰动:环境温度变化,电压值,电流值2、带检测控制点的流程图 3、控制系统方框图

4、控制系统中所用的仪表名称、型号(检测仪表、控制器、执行器、显示仪表)。 检测仪表:CST4001-6H电阻炉检定炉 控制器:AI818/宇电519/LU-906K智能调节仪组成的温控器 执行器:THKGK-1型过程控制实验装置(含智能仪表、PLC、变频器、控制阀) 显示仪表:计算机 5、智能仪表与计算机是怎样进行通讯?有哪几种方式? 智能仪表与计算机通讯一般有三种方式,分别为USB接口,485接口,232接口,通过这些接口进行信号传输,计算机得以对仪表进行温控。 6、什么是组态软件? 组态软件是指对系统的各种资源进行配置,达到系统按照预定设置,自动执行特定任务,满足使用者要求的目的的应用软件。 四、MCGS组态界面 提供电阻炉温度控制系统一套完整组态界面图(共6个图),包括主界面、运行界面、设备工况、存盘数据、实时曲线、历史数据。

液-液换热器传热性能测试与计算方法( )

Q/SH1020 中国石化集团胜利石油管理局企业标准 Q/SH1020 ××××-×××× 液—液换热器传热性能测试 与计算方法 2005-××-××发布 2005-××-××实施中国石化集团胜利石油管理局发布

Q/SH1020××××-×××× 目次 前言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总则 (1) 4 术语和定义 (1) 5 测试 (1) 6 换热器热负荷和传热性能指标计算 (2) 7 测试报告主要内容 (4) 附录A(资料性附录)测试计算数据综合表 (5) 附录B(资料性附录)测试数据汇总表 (6) 附录C(提示性附录)符号 (6) I

Q/SH1020××××-×××× 前言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附录C为提示性附录。 本标准由胜利石油管理局节能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石化集团胜利石油管理局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技术检测中心能源监测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许涛、宋鑫、王强、王贵生、周长敬、李忠东、邓寿禄、冯国栋、郑召梅。 II

液-液换热器传热性能测试与计算方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液-液换热器传热性能的测试方法、技术要求、测试用仪器仪表、计算方法及测试报告主要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液-液换热器(以下简称换热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GB 151-1999 管壳式换热器 GB16409-1996 板式换热器 3 总则 3.1 换热器传热性能测试体系是由被测试换热器、冷热流体循环系统及测试仪表组成。 3.2 换热器型号表示方法符合GB 151-1999中3.10和GB16409-1996中3.5的规定。 3.3 换热器传热性能测试分级:一级测试为鉴定新投产换热器的测试,二级测试为换热器运行中的测试。 4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4.1 液-液换热器 指水-水、水-油、油-油等以液体与液体之间进行热交换的换热器。 4.2 换热器一次侧 指热量的提供侧,即高温介质端。 4.3 换热器二次侧 指热量的接收侧,即低温介质端。 4.4 换热器传热性能指标 4.4.1 对数平均温差 指冷热流体平均温差的表示,表征换热器传热的动力。 4.4.2 传热效率 指实际传热量与最大理论传热量之比值。 4.4.3 传热面积 指从放热介质中吸收热量并传递给受热介质的表面积。 4.4.4 传热系数 指单位传热面积上,冷热流体的平均温差为1℃时,两流体通过换热器所传递的热量。 4.5 额定热负荷 指换热器使用设计的介质流体,在设计参数下运行,即在规定的介质流量、温差和一定的传热效率下连续运行时,单位时间的传热量。 4.6 运行热负荷 指在换热器连续运行工况下,单位时间的传热量。 4.7 热平衡相对误差 指一次侧热负荷与二次侧热负荷之差值与一次侧热负荷之比。 4.8 传热系数误差 指在额定热负荷工况下测试两次所得的传热系数,两值之差与其中较大的传热系数之比。 5 测试 5.1 测试技术要求 1

热交换器能效测试与评价规则

热交换器能效测试与评价规则

TSG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 TSG 20XX 热交换器能效测试与评价规则Energy Efficiency Test and Evaluation Regulation for Heat Exchanger (征求意见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 20XX年XX月XX日

前言 2016年7月,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以下简称特种设备局)委托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特检院)组织起草《热交换器能效测试与评价规则》(以下简称规则)。 2016年7月,中国特检院组织成立了起草组,在西安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讨论了规则的制定原则、重点内容以及主要问题、结构(章节)框架,并且就起草工作进行了具体分工,制定了起草工作时间表。2016年9月,起草组在上海召开第二次工作会议,对规则内容进行了调整,并形成了规则征求意见稿。2016年XX月,特种设备局对征求意见稿进行审查后,以质监特函[2016]XX 号文对外征求基层部门、有关单位和专家及公民的意见。201X年XX月,根据征求到的意见起草组进行修改形成送审稿,并提交给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技术委员会审议,起草组根据审议意见进行修改后形成报批稿,201X年XX月XX日,由国家质检总局批准颁布。 本规则主要起草单位和人员如下: 甘肃蓝科石化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张延丰周文学 西安交通大学白博峰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冷浩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管坚刘雪敏 中国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促进会王为国 上海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汤晓英 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严勇 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张迎恺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高桥分公司蔡隆展 西安市热力总公司唐涤 上海蓝海科创检测有限公司王纪兵 上海板换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张永德

微生物实验室设计

一、微生物实验室设计 微生物实验室由准备室、洗涤室、灭菌室、无菌室、恒温培养室和普通实验室六部分组成。这些房间的共同特点是地板和墙壁的质地光滑坚硬,仪器和设备的陈设简洁,便于打扫卫生。 二、微生物实验室基本要求 (一)准备室 准备室用于配制培养基和样品处理等。室内设有试剂柜、存放器具或材料的专柜、实验台、电炉、冰箱和上下水道、电源等。 (二)洗涤室 洗涤室用于洗刷器皿等。由于使用过的器皿已被微生物污染,有时还会存在病原微生物。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设置洗涤室。室内应备有加热器、蒸锅,洗刷器皿用的盆、桶等,还应有各种瓶刷、去污粉、肥皂、洗衣粉等。(三)灭菌室 灭菌室主要用于培养基的灭菌和各种器具的灭菌,室内应备有高压蒸汽灭菌器、烘箱等灭菌设备及设施。 (四)无菌室 无菌室也称接种室,是系统接种、纯化菌种等无菌操作的专用实验室。在微生物工作中,菌种的接种移植是一项主要操作,这项操作的特点就是要保证菌种纯种,防止杂菌的污染。在一般环境的空气中,由于存在许多尘埃和杂菌,很易造成污染,对接种工作干扰很大。 1. 无菌室的设置 无菌室应根据既经济又科学的原则来设置。其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 (1)无菌室应有内、外两间,内间是无菌室,外间是缓冲室。房间容积不宜过大,以便于空气灭菌。最小内间面积2×2.5=5m2,外间面积1×2=2m2,高以2.5m以下为宜,都应有天花板。 (2)内间应当设拉门,以减少空气的波动,门应设在离工作台最远的位置上;外间的门最好也用拉门,要设在距内间最远的位置上。 (3)在分隔内间与外间的墙壁或“隔扇”上,应开一个小窗,作接种过程中必要的内外传递物品的通道,以减少人员进出内间的次数,降低污染程度。小窗宽60cm、高40cm、厚30cm,内外都挂对拉的窗扇。 (4)无菌室容积小而严密,使用一段时间后,室内温度很高,故应设置通气窗。通气窗应设在内室进门处的顶棚上(即离工作台最远的位置),最好为双层结构,外层为百叶窗,内层可用抽板式窗扇。通气窗可在内室使用后、灭菌前开启,以流通空气。有条件可安装恒温恒湿机。 2. 无菌室内设备和用具 (1)无菌室内的工作台,不论是什么材质、用途的,都要求表面光滑和台面水平。 (2)在内室和外室各安装一个紫外灯(多为30W)。内室的紫外线灯应安装在经常工作的座位正上方,离地面2m,外室的紫外线灯可安装在外室中央。 (3)外室应有专用的工作服、鞋、帽、口罩、盛有来苏儿水的瓷盆和毛巾、手持喷雾器和5%石炭酸溶液等。 (4)内室应有酒精灯、常用接种工具、不锈钢制的刀、剪、镊子、70%的酒精棉球、工业酒精、载玻璃片、特种蜡笔、记录本、铅笔、标签纸、胶水、废物筐等。

换热器性能试验大纲

换热能力验证 1、试验目的 验证换热器的换热性能流体阻力特性。 2、实验依据 JB/T 10379-2002 换热器热工性能和流体阻力特性通用测定方法。 3、试验单位资质 ISO17025 4、实验条件 4.1试验地点 4.2 试验对象 4.3 实验设备 序号名称数 量型号测试厂家鉴定单位合格证 到期日期 1 涡轮流量传 感器 1 LWGY-40 2 压力传感器 1 DW115DP0-500Kpa 3 水银温度计 2 50-100 4 温度传感器 6 PT100 5 风速仪 1 VT100 6 压力传感器 1 475-0 MARK III 4.4状态要求 乙二醇溶液额定流量15 l/min 冷风额定流量0,475 m3/s 乙二醇溶液配比48/52%(体积比)

4.5环境要求 测试环境温度为20 .....+45 ℃左右 5、试验步骤 5.1 换热量测试—变冷介质流量(在100%通风面积和90%通风面积两种条件下分别测试) 5.1.1 将换热器按照JB/T 10379-2002 图2安装到测试台上。 5.1.2 冷介质进口温度为环境温度a℃ 5.1.3 热介质进口温度为a+20℃。 5.1.4 调节热介质在15 l/min 5.1.5 将冷却介质(冷却风)分别调节到0.5m3/s,0.9m3/s,1.3m3/s,1.76m3/s,2.2m3/s, 2.64m3/s, 5.1.6 按照JB/T10379-2002 记录各项测试参数值。 5.1.7 计算换热量 冷介质热流量 热介质热流量 平均换热量 热平衡误差 5.2 换热量测试-变热介质流量

5.2.1 将换热器按照JB/T10379-2002 要求安装到测试台上。 5.2.2 冷介质进口温度为环境温度a ℃ 5.2.3 热介质进口温度为a+20℃ 5.2.4 按照下表调节冷热测流量 5.2.5 按照JB/T10379-2002 记录各项测试参数值 5.2.6 计算换热量 冷介质热流量 热介质热流量 平均换热量 热平衡相对误差 5.3 风侧阻力曲线 5.3.1 换热面积100% 5.3.1.1 将换热器按照JB/T10379-2002 图2要求安装到测试台上 5.3.1.2 冷风测试温度:环境温度20-45℃ 5.3.1.3 控制热介质(乙二醇溶液)在15 l/min 5.3.1.4 控制热介质(乙二醇溶液进口温度为75℃,进出口平均温度72℃。 5.3.1.5 冷风变化范围0.15m3/s-0.6 m3/s(0.15,0.25,35,0.475,0.6) 5.3.1.6 记录不同介质流量下对应的压降 5.3.2 换热面积90% 5.3.2.1 将换热器按照JB/T10379-2002 图2要求安装到测试台上 5.3.2.2 冷风测试温度:环境温度20-45℃ 5.3.2.3 控制热介质(乙二醇溶液)在15 l/min 5.3.2.4 控制热介质(乙二醇溶液进口温度为75℃,进出口平均温度72℃。 5.3.2.5 冷风变化范围0.5m3/s-2.64 m3/s(0.5,0.9,01.3,1.76,2.2,2.64) 5.3.2.6 记录不同介质流量下对应的压降 5.4 热侧(乙二醇溶液)阻力曲线 5.4.1将换热器按照JB/T10379-2002 图2要求安装到测试台上

热工过程控制系统

热工过程控制系统 第一章 过程控制系统概述 1.1过程控制定义及认识 1.2过程控制目的 *1.3过程控制系统的组成 1.4过程控制系统的特点 *1.5过程控制系统的分类 *1.6过程控制性能指标 1.7 过程控制仪表的发展 1.8 过程控制的地位 1.9 过程控制的任务 1.1过程控制定义及认识 过程控制定义 所谓过程控制(Process Control )是指根据工业生产过程的特点,采用测量仪表、执行机构和计算机等自动化工具,应用控制理论,设计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实现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 1.3 过程控制系统组成 被控过程(Process ), 指运行中的多种多样的工艺生产设备; 过程检测控制仪表(Instrumentation ), 包括: 测量变送元件(Measurement ); 控制器(Controller ); 执行机构(Control Element ); 显示记录仪表 1.5 过程控制系统的分类 按系统的结构特点来分::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复合控制系统(前馈-反馈控制系统) 按给定值信号的特点来分: 定值控制系统,随动控制系统,程序控制系统 性能指标: 对自动控制系统性能指标的要求主要是稳、快、准。 最大超调量σ%反映系统的相对稳定性,稳态误差ess 反映系统的准确性,调整时间ts 反映系统的快速性。 第三章 过程执行器 主要内容 执行器 电动执行器 气动执行器 调节阀及其流量特性 变频器原理及应用 本节内容在本课程中的地位 执行器用于控制流入 或流出被控过程的物 料或能量,从而实现 对过程参数的自动控 制。 3.1 调节阀(调节机构)结构 调节阀是一个局部阻力可以改变的节流元件。由于阀芯在阀体内移动,改变了阀芯与阀座之 间的流通面积,即改变了阀的阻力系数,被调介质的流量也就相应地改变,从而达到调节工艺参数的目的。 3.1 调节阀 功能:接受控制器输出的控制信号,转换成直线位移或角位移,来改变调节阀的流通截面积。 3.1.1 调节阀的组成 要求观察 思考调节变换 显示记录调节给定值执行机构检测 仪表记录仪显示器调节器控制器测量变送被控过程 执行器r(t)e(t)u(t)q(t)f(t)y(t)z(t)-控制器 测量变送 被控过程 执行器 r ( t ) e ( t ) u ( t ) q ( t ) f ( t ) y ( t ) z ( t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