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下册不等式教案人教版【教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不等式教案人教版【教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不等式教案人教版【教案】

不等式

〖教学目标〗

在本学段,学生将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不等关系,进而抽象出不等式的过程,体会不等式

和方程一样,都是刻画现实世界中同类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同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

符号感.

(-)知识目标

1.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大小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2.理解什么是不等式成立,掌握不等式是否成立的判定方法.

3.能依题意准确迅速地列出相应的不等式.体会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学习

不等式的有关知识是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类比方法研究相关内容的能力.

2.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积极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

2.通过不等式的学习,渗透具有不等量关系的数学美.

〖教学重点〗

能依题意准确迅速地列出相应的不等式.

〖教学难点〗

理解符号“≥”“≤”的含义,理解什么是不等式成立.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

1.浏览课本P2~21,了解本章结构。

自学:阅读课本P2~P4,试着做一做本节练习,提出在自学中发现的问题(鼓励提问).

2.查找“不等号的由来”

备注: 不等号的由来

①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如何用符号表示呢?为了寻求一套表示“大于”

或“小于”的符号,数学家们绞尽脑汁.1631年,英国数学家哈里奥特首先创用符号“>”

表示“大于”,“<”表示“小于”,这就是现在通用的大于号和小于号.与哈里奥特同时代

的数学家们也创造了一些表示大小关系的符号,但都因书写起来十分繁琐而被淘汰.

②后来,人们在表达不等关系时,常把等式作为不等式的特殊情况来处理.在许多情况

下,要用到一个数(或量)大于或等于另一个数(或量),此时就把“>”和“=”有机地结

合起来得到符号“≥”,读做“大于或等于”,有时也称为“不小于”.同样,把符号“≤”

读做“小于或等于”,有时也称为“不大于”.

那么如何理解符号“≥”“≤”的含义呢?用“≥”表示“>”或“=”,即两者必居

其一,不要求同时满足.例如12

x ≥0,其中只有“>”成立,“=”就不成立.同样“≤”

也有类似的情况.

③因此有人把a >b ,b

不严格不等式.

现代数学中又用符号“≮”表示“不小于”,用“≯”表示“不大于”.有了这些符号,

在表示不等关系时,就非常得心应手了.

二、师生互动

和学生一起进行知识梳理

(一)由师生一起交流“不等号的由来”①,引出学习目标——认识不等式

1.引起动机:

教师配合课本“观察与思考”“一起探究”等内容提问:用数学式子要如何表示小卡车赶超大卡车?

2.学生进行讨论并回答。

3.教师举例说明:

数学符号“>、<、≥、≤、≠”称为不等号,而含有这些符号的式子就称为不等式。

4.结合自己的旧经验,让学生认识“≤”所代表的意思。

教师说明:

在小学时我们学过“小于”的符号,也就是说如果“a小于b”,我们可以记为“a<b”。

而a≤b”则读做“a小于或等于b”,也就表示“a比b小,而且a有可能等于b”.

5.仿照上面说明由学生进行“≥”的介绍.

6.教师举例提问:

如果我们要比较两数的大小关系时,可能会有几种情形?

(当我们比较两数的大小关系时,下面三种情形只有一种会成立,即a<b,a=b或a>b)7.老师提问:如果我们只知道“a不大于b”,那该如何用不等号来表示呢?

(「a不大于b」表示「a小于b」且「a有可能等于b」,所以我们可以记录成「a≤b」)8.仿照此题,引导学生了解“a不小于b”及“a不等于b”所代表的意义.

教师归纳说明:不等式的意义

不等式表示现实世界中同类量的不等关系.在有理数大小的比较中,我们常用不等号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理数,如-3>-5.不等式含有不等号,常见的不等号有五种,其读法及意义如下:

(1)“>”读作“大于”,表示其左边的量比右边的量大.

(2)“<”读作“小于”,表示其左边的量比右边的量小.

(3)“≥”读作“大于等于”,即“不小于”,表示其左边的量大于或等于右边.

(4)“≤”读作“小于等于”,即“不大于”,表示其左边的量小于或等于右边.

(5)“≠”读作“不等于”,它说明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是不相等的,但不能明确哪个大,哪个小

(二)用不等式表示数量关系

关键是明确问题中常用的表示不等关系词语的意义,并注意隐含在具体的情境中的不等关系.

补充例1. 下面列出的不等式中,正确的是 ( )

(A)a不是负数,可表示成a>0

(B)x不大于3,可表示成x<3

(C)m与4的差是负数,可表示成m-4<0

(D)x与2的和是非负数,可表示成x+2>0

解析:用不等式表示下列数量关系,关键是能用代数式准确地表示出有关的数量,并掌握"不大于"、“不超过”、“是非负数”等词语的正确含义及表示符号.

因为a不是负数,可表示成a≥0;

x 不大于3,应表示成x ≤3;

x 与2的和是非负数应表示成x +2≥0,

所以 只有(C)正确. 故本题应选(C).

(三)不等式成立的意义

对于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来说,当未知数取某些值时,不等式的左、右两边符合不等号所表示的大小关系,我们说不等式成立;当未知数取某些值时,不等式的左、右两边不符合不等号所表示的大小关系,我们说不等式不成立.强调用“≥”表示“>”或“=”,即两者必居其一,不要求同时满足.例如12

x ≥0,其中只有“>”成立,“=”就不成立.

三、补充练习

作业:课本P4习题

5分钟练习

1.“x 的2倍与3的和是非负数”列成不等式为( )

A.2x +3≥0

B.2x +3>0

C.2x +3≤0

D.2x +3<0

2.几个人分若干个苹果,若每人3个还余5个,若去掉1人,则每人4个还有剩余.设有x 个人,可列不等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层作业〗

基础知识

1.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等式、哪些是不等式、哪些既不是等式也不是不等式.

①x +y ②3x >7 ③5=2x +3 ④x 2≥0 ⑤2x -3y =1 ⑥52

2.用适当符号表示下列关系.

(1)a 的7倍与15的和比b 的3倍大;

(2)a 是非正数;

3.在-1,-12,-13,0,12,1,3,7,100中哪些能使不等式x +1<2成立? 综合运用

4.通过测量一棵树的树围,(树干的周长)可以计算出它的树龄,通常规定以树干离地面

1.5 m 的地方作为测量部位,某树栽种时的树围为5 cm ,以后树围每年增加约3 cm .这棵树至少生长多少年其树围才能超过

2.4 m ?请你列出关系式.

5.燃放某种礼花弹时,为了确保安全,人在点燃导火线后要在燃放前转移到10 m 以外的安全区域.已知导火线的燃烧速度为0.02 m/s ,人离开的速度为4 m/s ,导火线的长x (m )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请你列出.

〖答案提示〗

〖5分钟练习〗1.A 2. 4( x-1)<3x+5

〖分层作业〗

1.解:等式有③⑤,不等式有②④,既不是等式也不是不等式的有①⑥.

2.解:

(1)7a+15>3b;(2)a≤0;

(3)提示:篮、排球体积没有告知多大,可设篮球体积为x,排球体积为y.则有x>y.

3.解:使不等式x+1<2成立的数字有-1,-1

2

,-

1

3

,0,

1

2

4.提示:要用未知数确定此树的年龄,通过大小比较,将文字语言转换成符号语言,列出关系式.

解:设这棵树至少要生长x年其树围才能超过2.4 m.

3x+5>2.4.

5.提示:导火线燃烧的时间要大于人走10 m所用时间.

解:

10 0.024

x

第3套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9.1.2不等式的性质教案1

9.1.2 不等式的性质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掌握不等式的性质; 2、会解决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 过程与方法 经历通过类比、猜测、验证发现不等式性质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 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初步掌握类比的思想方法。 情感与态度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和实验探究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进学习数学的信心,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 程中与他人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不等式的性质及运用; 教学难点:不等式性质3的探索及正确运用不等式的性质; 教学方法与手段:启发、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复习回顾: 等式有哪些性质? 导入新课: ①给不平衡的天平两边同时加入相同质量的砝码,天平会有什么变化? ②不平衡的天平两边同时拿掉相同质量的砝码,天平会有什么变化? ③如果对不平衡的天平两边砝码的质量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天平会平衡吗?缩小相同的倍数呢? 二、自主探究 探究活动一 (一)探究不等式的性质 问题1 用“>”或“<”填空. ①-1 < 3 -1+2 3+2,-1-3 3-3 ②5 >3 5+a 3+a ,5-a 3-a ③ 6 > 2 6×5 2×5 ,6×(-5) 2×(-5) ④-2 < 3 (-2)×6 3×6 (-2)×(-6) 3×(一6) ⑤-4 >-6 (-4)÷2 (-6)÷2 (-4)÷(-2)(-6)÷(-2)

问题2 从以上练习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请你再用几个例子试一试,还有类似的结论吗?请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们并与他们交流. 问题3 你能用式子表示不等式的三条性质吗? 【板书如下: (1)若a >b ,则a+c > b+c ,a-c >b-c ; (2)若a >b ,且c>0,则ac >bc ,a/c >b/c ; (3)若a >b ,且c<0,则ac”, “<” : (1)若a>b,则2a 2b; (2)若-2y<10,则y -5; (3)a0,则ac-1 bc-1; (4)a>b,c<0,则ac+1 bc+1。 问题2 利用不等式性质解下列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 (1)x-7>26 (2)3x < 2x +1 (3)3 2x ≤ 50 (4)-4x < 3 分析:解不等式最终要变成什么形式呢? 就是要使不等式逐步化为x >a 或 x

最新初中数学不等式教案

不等式和不等式组 知识点: 一、不等式与不等式的性质 1、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表示不等关系的常用符号:≠,<,>)。 2、不等式的性质: (l )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不等号方向不改变,如a > b , c 为实数?a +c >b +c (2)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如a >b , c >0?ac >bc 。 (3)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如a >b ,c <0?ac <bc. 注:在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一个实数时,一定要养成好的习惯、就是先确定该数的数性(正数,零,负数)再确定不等号方向是否改变,不能像应用等式的性质那样随便,以防出错。 3、任意两个实数a ,b 的大小关系(三种): (1)a – b >0? a >b (2)a – b=0?a=b (3)a –b <0?a <b 4、(1)a >b >0? b a > (2)a >b >0?22b a < 二、不等式(组)的解、解集、解不等式 1、能使一个不等式(组)成立的未知数的一个值叫做这个不等式(组)的一个解。 不等式的所有解的集合,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不等式组的解集。 2.求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三、不等式(组)的类型及解法 1、一元一次不等式: (l )概念: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一次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2)解法: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但要特别注意当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或除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方向要改变。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l )概念:含有相同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所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解法:先求出各不等式的解集,再确定解集的公共部分。 注:求不等式组的解集一般借助数轴求解较方便。 典型例题: 1、判断正误: (1)若a >b ,c 为实数,则2ac >2 bc ; (2)若2ac >2bc ,则a >b 2、若a <b <0,那么下列各式成立的是( ) A 、b a 11< B 、ab <0 C 、1 b a 3、如果x -y <0,那么x 与y 的大小关系是x y .(填<或>符号) 4、若x y >,则下列式子错误的是( ) A .33x y ->- B .33x y ->- C .32x y +>+ D .33x y >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5.1.1相交线 教学目标: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 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重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先请同学观察本章的章前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口答哪些道路是交错的,哪些道路是平行的. 教师导入:图中的道路是有宽度的,是有限长的,而且也不是完全直的,当我们把它们看成直线时,这些直线有些是相交线,有些是平行线.相交线、平行线都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所以研究这些问题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是有用的,也将为后面的学习做些准备.我们先研究直线相交的问题,引入本节课题.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1.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 学生活动:观察上图,同桌讨论,教师统一学生观点并板书. 【板书】∠1与∠3是直线AB、CD相交得到的,它们有一个公共顶点O,没有公共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学生活动:让学生找一找上图中还有没有对顶角,如果有,是哪两个角? 学生口答:∠2和∠4再也是对顶角. 紧扣对顶角定义强调以下两点: (1)辨认对顶角的要领:一看是不是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对顶角与相交线是唇齿相依,哪里有相交直线,哪里就有对顶角,反过来,哪里有对顶角,哪里就有相交线;二看是不是有公共顶点;三看是不是没有公共边.符合这三个条件时,才能确定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只具备一个或两个条件都不行. (2)对顶角是成对存在的,它们互为对顶角,如∠1是∠3的对顶角,同时,∠3是∠1的对顶角,也常说∠1和∠3是对顶角. 2.对顶角的性质 提出问题:我们在图形中能准确地辨认对顶角,那么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呢?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选代表发言,井口答为什么. 【板书】∵∠1与∠2互补,∠3与∠2互补(邻补角定义), ∴∠l=∠3(同角的补角相等). 注意:∠l与∠2互补不是给出的已知条件,而是分析图形得到的;所以括号内不填已知,而填邻补角定义. 或写成:∵∠1=180°-∠2,∠3=180°-∠2(邻补角定义), ∴∠1=∠3(等量代换).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五章相交线和平行线 教材分析 本章包含相交线、平行线及其判定、平行线的性质、平移等4节内容,前三节主要讨论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重点是垂直和平行关系,第4节是有关平移的内容.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图形与几何”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本章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首先研究了相交的情形,探究了两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位置和大小关系,给出了邻补角和对顶角概念,得出了“对顶角相等”的结论;垂直作为两条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形,与它有关的概念和结论是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直接基础,本章对垂直的情形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探索得出了“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垂线段最短”等结论,并给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为学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确定点的坐标打下基础. 对于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教科书首先引入一个基本事实(平行公理),即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了平行线的判定和平行线的性质,教科书接下来对命题、命题的构成、真假命题、定理作了简单介绍,使学生初步接触有关形式逻辑概念和术语. 本章在最后一节安排了有关平移的内容.从《课程标准(2011版)》看,图形的变化是“图形几何”领域中一块重要的内容,通过将图形的平移、旋转、折叠等活动,使图形动起来,有助于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发现图形不变的几何性质,因此图形的变换是研究几何问题、发现几何结论的有效工具. 教学重点 1.垂线的概念. 2.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 教学难点 逐步深入地让学生学会说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课时安排 5.1相交线约4课时 5.2平行线及其判定约2课时 5.3平行线的性质约3课时 5.4平移约1课时 小结约2课时 机动约2课时

初中数学《不等式的解集》教案

初中数学《不等式的解集》教案 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3.不等式的解集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在初一时已经学过数轴,对数轴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数轴的画法,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成一一对应关系,并且建立了一定的数形结合思想.以前学生所学的方程的解具有唯一性,而不等式的解的个数有无数个,这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开始;在前一课时,学习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学生可利用性质解一些简单的不等式,为本节内容打下了基础。但对不等式解集的含义及表示方法还全然不知,因而在教学中要作更进一步的探索和学习. 二、教学任务分析 1、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 学生已初步体会到生活中量与量之间的关系,不仅有相等而且有大小之分,为了弄清这种大小关系,教材在此创设了丰富的实际问题情境,引出不等式的解的问题,进一步探索出不等式的解集,同时还要求在数轴上把不等式的解集表示出来,从而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了学生符号表达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中设置的“议一议”意在引导学生回忆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认识数轴上的点是有序的,实数是可以比较大小的,体现了新教材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特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能够根据具体情境中的大小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②能够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培养学生从现实情况中探索、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②经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并试着把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的作用,通过探索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3、教学重点: (1)理解不等式中的相关概念 (2)探索不等式的解集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4、教学难点: 探索不等式的解集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环节,第一环节复习旧知识;第二环节情境引入;第三环节课堂探究;第四环节例题讲解;第五环节随堂练习;第六环节课堂小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识 活动内容:师:上节课,对照等式的性质类比地学习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且也探索出了它们的异同点,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多媒体呈现)

初一数学教案(下册)

5.1.1相交线 [学习目标] 1.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定义. 2.会根据邻补角、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角度的计算.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一)讲述: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5.1.1相交线(师板书) 二、出示目标 (一)过渡语:要达到什么教学目标呢?请看投影 : (二)屏幕显示 学习目标 1.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定义. 2.会根据邻补角、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角度的计算. 三、自学指导 (一)过渡语:怎样才能当堂达到学习目标呢?请同学们按照指导认真自学.] (二)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2-3练习前的内容.) ○ 1回答“探究”中的问题并填空白; ②理解邻补角和对顶角的定义,思考对顶角为什么相等.; ○ 3注意例题的解题步骤和格式.; 如有疑问,可以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与例题类似的检测题 四、先学 (一)学生看书,教师巡视,师督促每一位学生认真、紧张的自学,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二)检测 1.过渡语:同学们,看完的请举手?懂了的请举手?好,下面就比一比,看谁能正确运用 2.检测题:如图所示,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1)图中有几对对顶角?分别是哪些? (2)∠AOD 邻补角是 . (3)如果∠AOD=35°,则∠BOD 、∠BOC 、∠AOC 分别等于多少度? 分别让3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座位上做.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收集错误进行二次备课) D B C A O

五、后教 (一)更正: 请同学仔细看一看这3名同学的板演,发现错误并会更正的请举手.(指名更正) (二)讨论: 评(1):对顶角找得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对顶角满足的两个条件:○1有一个公共顶点.○ 2两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师板书). 评(2):邻补角找得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邻补角满足的两个条件:○1有公共边○2一个角的一边是另一角一边的反向延长线(教师板书).【注意 ∠AOD 邻补角有两个,不要漏。】 评(3):∠BOD 求得对吗?引导学生说出:邻补角互补. ∠BOC 、∠AOC 求得对吗?引导学生说出:对顶角相等.再问对顶角为什么相等.引导学生说出:同角的补角相等. 教师拓展引申: (1)∠1的对顶角是---------- (2)∠1的邻补角是---------- (三)归纳:1分钟识记邻补角、对顶角的定义及性质. 六、课堂作业 (一)讲述:同学们,能运用新知识做对作业吗?好,要注意解题格式,书写工整. (二)出示作业题: 必做题:P8 2 选做题:P9 7 思考题:P9 8 (三)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5.1.1垂线(1) 学习目标: 1.理解垂直、垂线的概念并会表示两条直线垂直. 2.理解垂线的性质,会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A B E F C D

上海沪教版六年级数学下不等式(组)教案及练习

六年级数学讲义(七)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知识要点】 (一)不等式及其性质 1.不等式的概念: 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如:x+3>5。 2.常见的不等号及其含义: “≠”读作“不等于”,它表明两个量是不相等的,但不能确定哪个量大,哪个量小; “>”读作“大于”,它表明左边的量比右边的量大; “≧”读作“大于或等于”,它表明左边的量不小于右边的量;“<”读作“小于”,它表明左边的量比右边的量小; “≦”读作“小于或等于”,它表明左边的量不小于右边的量。

3.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 变,即: a>b →a ±m>b ±m 。 (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 变,即: a>b 且m>0→am>bm ;a m >b m 。 (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 变,即: a>b 且m<0→am0;如果abm (或a m >b m ),那么m<0。 小练习:用不等号填空 1.若-3x ≧-3y ,则-12x_______-12y ;

2.若x-2y>x ,则y______0; 3.若(3.14-π)x<2,则x______ 23.14-π ; 4.若-a 3 >-b 3 ,则2a+105______2b+105; 5.若a>0,b<0,c<0,则(a -b )c______0; (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1.不等式的解的定义: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2.不等式解集的定义: 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如: x-1>2的解集是x>3。 3.解不等式: 求解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步骤: ①去分母;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5.1.1 相交线 教学目标: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 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重点:在较复杂的 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先请同学观察本章的章前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口答哪些道路是交错的,哪些道路是平行的. 教师导入:图中的道路是有宽度的,是有限长的,而且也不是完全直的,当我们把它们看成直线时,这些直线有些是相交线,有些是平行线.相交线、平行线都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所以研究这些问题对今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是有用的,也将为后面的学习做些准备.我们先研究直线相交的问题,引入本节课题.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第1页共149页

1.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 学生活动:观察上图,同桌讨论,教师统一学生观点并板书. 【板书】∠1与∠3是直线AB、CD相交得到的,它们有一个公共顶点O,没有公共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学生活动:让学生找一找上图中还有没有对顶角,如果有,是哪两个角?学生口答:∠2和∠4 再也是对顶角.紧扣对顶角定义强调以下两点: (1)辨认对顶角的要领:一看是不是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对顶角与相交线是唇齿相依,哪里有相 交直线,哪里就有对顶角,反过来,哪里有对顶角,哪里就有相交线;二看是不是有公共顶点;三看是不是没 有公共边.符合这三个条件时, 才能确定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只具备一个或两个条件都不行. (2)对顶角是成对存在的,它们互为对顶角,如∠1是∠3的对顶角,同时,∠3是∠1的对顶角,也常说 ∠1和∠3是对顶角. 2.对顶角的性质 提出问题:我们在图形中能准确地辨认对顶角,那么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呢?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选代表发言,井口答为什么. 【板书】∵∠1与∠2互补,∠3与∠2互补(邻补角定义), 第2页共149页

基本不等式教案第一课时

第 周第 课时 授课时间:20 年 月 日(星期 ) 课题: §3.4 2 a b + 第1课时 授课类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推导并掌握基本不等式,理解这个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并掌握定理中的不等号“≥”取等号的条件是:当且仅当这两个数相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探究抽象基本不等式; 3.情态与价值:通过本节的学习,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学习能力,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2 a b +≤的证明过程; 【教学难点】 2 a b +≤等号成立条件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1.课题导入 2 a b +≤的几何背景: 如图是在北京召开的第24界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是根据 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象一个风 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你能在这个图案中找出一些相等关系或不 等关系吗? 教师引导学生从面积的关系去找相等关系或不等关 系。 2.讲授新课 1.问题探究——探究图形中的不等关系。 将图中的“风车”抽象成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右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设直角三角 形的两条直角边长为a,b 。这样,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的和是2ab ,正方形的面积为22a b +。由于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小于正方形的面积,我们就得到了一个不等式:222a b ab +≥。 当直角三角形变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即a=b 时,正方形EFGH 缩为一个点,这时有222a b ab +=。 2.总结结论:一般的,如果)""(2R,,22号时取当且仅当那么==≥+∈b a ab b a b a 结论的得出尽量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让学生总结,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3.思考证明:你能给出它的证明吗? 证明:因为 2 22)(2b a ab b a -=-+ 当22,()0,,()0,a b a b a b a b ≠->=-=时当时 所以,0)(2≥-b a ,即.2)(22ab b a ≥+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39930

2017-2018学年下学期七年级数学教案 学校:团陂中学

教学时间 2、25 课题 5.1.1 相交线 课时 1 教学媒体 多媒体、黑板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2、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过程 方法 经历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及性质的探索过程,体会分类思想, 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进一步培养说理能力 情感 态度 激发学生求知欲,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感悟数学学习是一种美的享受. 教学重点 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程序及教学内容 一、复习导入 引导语: 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 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线的性质,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以及图形的平移问题 二、自主学习 教师出示一块布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布的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发生了什么变化?进而使什么也发生了变化?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得出: 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刀刃之间的角相应变小.如果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 三、合作探究 画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问题: (1)两条直线相交组成四个角,12∠∠和有怎样的位置关系?13∠∠和呢?

(2)12∠∠和的度数有什么关系?13∠∠和呢? (3)两条直线形成的角在变化的过程中,这个关系还保持吗?为什么? 四、成果展示 ∠1和∠2有一条公共边.....OC ,它们的另一边互为 ,称这两个角互为 。 在上图中,你还能写出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和∠3有一个公共顶点, (有或没有)公共边,但∠1的两边分别是∠2两边的 ,称这两个角互为 。 ∠2的对顶角是__________ 五、巩固练习 例1:如图,直线a 、b 相交,(1)∠ 1=o 40, 求∠2,∠3,∠4的度数。 (2) ∠1:∠2=2:7 ,求各角的度数。 六、课堂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本节课的小结并强调对顶角的概念与对顶角的性质不能混淆: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两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的性质是确定互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 七、布置作业 教材练习册 八、板书设计 九、反思与回顾

《不等式的性质》教案1doc初中数学

《不等式的性质》教案1doc初中数学 7.3、不等式的性质 教学目标 1.把握不等式的性质。 2.能熟练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不等式的变形。 3.通过不等式差不多性质的推导,培养学生观看、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不等式的差不多性质。 难点:不等式的变号咨询题。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事例,通过观看、类比、试验、猜想等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发觉不等式差不多性质的过程,培养学生把握由试验发觉规律的方法,积存解决数学咨询题的体会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咨询题情境。 电梯里面有师生两人,老师的身高a米比学生的身高b米要高,当电梯的高度升高6米,老师相对与原先的高度仍比学生高,即:由a>b 可得 a+6>b +6 。当电梯的高度降低6米,老师相对与原先的高度还比学生高,即:由a>b 可得 a-6>b-6 。 设计讲明:通过学生所熟悉的事例引导学生猜想并发觉不等式性质一。 二、探究新知。 1.不等式的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用不等式表示为:假如a>b,那么a+c>b+c,a-c>b-c 讲明:由学生通过实际咨询题,研究、讨论其中所包蕴的数学思想、方法、规律,渗透概括、归纳的方法。 2.你能否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讲明不等式的性质1呢? 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不等号的方向是否也不变呢? 探究观看:将不等式5>3的两边都乘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比较所得结果。 用〝<〞或〝>〞填空: 5×3 3×3,5×4 3×4,5×(-2) 3×(-2),5×(-0.5) 3×(-0.5) 5÷3 3÷3,5÷4 2÷4,5÷(-2) 3÷(-2),5÷(-0.5) 3÷(-0.5),提咨询:你能从中发觉什么? 设计讲明:启发学生由专门过渡到一样,逐步发觉规律和通过类比得出规律,

高中数学《基本不等式》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3.4.1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 教材: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三章 一、教学内容解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必修五的第三章第四节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学习完“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及“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基础上对不等式的进一步研究。在探究基本不等式内涵和证明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意识;在应用的过程中,通过对条件的转换和变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类比归纳的思想和习惯,进而形成严谨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目标设置 1.通过探究“数学家大会的会标”及感受会标的变形,引导学生从几何图形中获得两个基本不等式,了解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意识; 2.进一步让学生探究不等式的代数证明,加深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和严谨的思维方式。 3.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会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大值和最小值。 三、学生学情分析 对于高一的学生,不等式并不陌生,前面学习了不等式及不等式的性质,能够进行简单的数与式的比较,本节所学内容就用到了不等式的性质,所以学生可以在巩固不等式性质的前提下学习基本不等式,接受上是容易的,争取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基本不等式。 四、教学策略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直接应用不等式而忽略成立的条件,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和运用。在运用过程中生成的规律,在学生做题时能灵活运用是难点,因此理解基本不等式和灵活应用基本不等式十本节课难点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下图是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会议现场。

初中数学不等式教案

初中数学不等式教案 数学不等式教案〖教学目标〗 在本学段,学生将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不等关系,进而抽象出不等式的过程,体会不等式和方程一样,都是刻画现实世界中同类 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同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一)知识目标 1.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大小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2.理解什么是不等式成立,掌握不等式是否成立的判定方法. 3.能依题意准确迅速地列出相应的不等式.体会现实生活中存在 着大量的不等关系,学习不等式的有关知识是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类比方法研究相关内容的能力. 2.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积极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 2.通过不等式的学习,渗透具有不等量关系的数学美. 数学不等式教案〖教学重点〗 能依题意准确迅速地列出相应的不等式. 数学不等式教案〖教学难点〗 理解符号“≥”“≤”的含义,理解什么是不等式成立. 数学不等式教案〖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 1.浏览课本P2~21,了解本章结构。_K] 自学:阅读课本P2~P4,试着做一做本节练习,提出在自学中发 现的问题(鼓励提问). 2.查找“不等号的由来” 备注:不等号的由来|K] ①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如何用符号表示呢?为了 寻求一套表示“大于”或“小于”的符号,数学家们绞尽脑汁.1631年,英国数学家哈里奥特首先创用符号“>”表示“大于”,“<” 表示“小于”,这就是现在通用的大于号和小于号.与哈里奥特同时 代的数学家们也创造了一些表示大小关系的符号,但都因书写起来 十分繁琐而被淘汰. ②后来,人们在表达不等关系时,常把等式作为不等式的特殊情况来处理.在许多情况下,要用到一个数(或量)大于或等于另一个数(或量),此时就把“>”和“=”有机地结合起来得到符号“≥”, 读做“大于或等于”,有时也称为“不小于”.同样,把符号“≤” 读做“小于或等于”,有时也称为“不大于”. 那么如何理解符号“≥”“≤”的含义呢?用“≥”表示“>”或“=”,即两者必居其一,不要求同时满足.例如≥0,其中只有“>”成立,“=”就不成立.同样“≤”也有类似的情况. ③因此有人把a>b,b 现代数学中又用符号“≮”表示“不小于”,用“≯”表示“不大于”.有了这些符号,在表示不等关系时,就非常得心应手了. 二、师生互动 和学生一起进行知识梳理 (一)由师生一起交流“不等号的由来”①,引出学习目标——认识不等式

初一数学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教案

授课内容不等式和不等式组 教学目标1.掌握不等式的解集表示方法; 2.掌握不等式的性质 3.了解什么是不等式组 教学内容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不等式的解集 1.一元一次不等式: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 3.不等式解集及其数轴表示法 ⑴ 不等式表示:一般地,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有无数个解,其解集是一个范围,这个范围可用最简单的不等式来表示.如:不等式x-2≤6的解集为x≤8. ? (2)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可以在数轴上直观地表示出来,形象地表明不等式有无限个解.如: 知识点二、不等式的性质 1、不等式的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用式子表示:如果a>b,那么a±c>b±c. 2、不等式的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乘以(或除以)同一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3、不等式的性质3:不等式两边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用式子表示:a>b,c<0, 那么,ac

3、求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4、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两个步骤: (1)求出这个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 (2)利用数轴求出这些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即求出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 【例题精讲】 题型1:不等式的变形 " 例若a>b,试比较下列各题中两个代数式的大小. (1)a+c与b+c;(2)3a与3b;(3)-a与-b;(4)ac与bc. 【解答】1、(1)不等式a>b两边都加上c,根据不等式性质1可知a+c>b+c; (2)不等式a>b两边都乘以3,根据不等式性质2可知3a>3b; (3)不等式a>b两边都乘以-1,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可知-a<-b; (4)分三种情况,①若c>0,不等式a>b两边都乘以c,得ac>bc; ②若c=0,不等式a>b两边都乘以c,得ac=bc=0; ③若c<0,不等式a>b两边都乘以c,得ac=4,得x>=2; (3)由4x>=2,得; (4)由-3x≤3,得x>=-1; (5)由-2x-5<1,得x>-3. 【分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答. 【解答】1、解:(1)由x-7<1,得x<8的依据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不等式两边都加上7得到的. (2)由x+2>=4,得x>=2的依据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不等式两边都减去2得到的. (3)由4x>=2,得的依据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不等式两边都除以4得到的. (4)由-3x≤3,得x>=-1的依据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不等式两边都除以-3得到的. (5)由-2x-5<1得x>-3的依据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和3,先是不等式两边都加5,得-2x<6,再是不等式两边都除以-2,得x>-3. 【点评】不等式的变形主要依据就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 题型2:不等式的性质 例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将不等式化成“x>a”或“x

七年级数学下册电子教案

第一章 整式的运算 第一节 整式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理解、掌握单项式的有关概念,能准确地说出给定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过程与方法:〗 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单项式的定义;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难点: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Ⅰ.创设现实情景,引入新课 Ⅱ.根据现实情景,讲授新课 1.整式的有关概念: (1)单项式的定义:像1.5V , 28n π ,h r 23 1 π等,都是数与字母的乘积,这样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2)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3)多项式的概念: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4)多项式的次数: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5)整式的概念: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2.定义的补充: (1)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2)多项式的项数:多项式中单项式的个数叫做多项式的项数. 3.区别是否整式: 关键:分母中是否含有字母? 4.例题讲解: 例1:下列代数式中,哪些是整式?单项式?多项式? ab +c ,ax 2+bx +c ,-5,π, 2y x -,1 2-x x Ⅲ.做一做 1、单项式、多项式的名称: bc a 32- 是____次_____项式 122 12 ++y y x 是____次_____项式

abc b a c ab -+2223 是____次_____项式 Ⅳ.课时小结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一类代数式?(单项式) 关于单项式,我们又学习了什么?(定义、系数、次数) 2在单项式的定义中,提到了“单独一个数,也叫单项式”,也就是说,以前我们所学过的 有理数,都属于单项式,可见,有理数是特殊的单项式 Ⅴ.课后作业 课本P 5习题1.1:1,2,3。 〖板书设计:〗 VI .教学后记 第二节 整式的加减(1)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 经历及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发展符号感。 〖过程与方法:〗 会进行整式加减的运算,并能说明其中的算理,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整式加减的学习,深入体会代数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它为后面学习方程(组)、不等式及函数等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使我们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产生来源于实际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反之,它又服务于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进行整式加减的运算,并能说明其中的算理。 难点:正确地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及符号的正确处理。 〖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Ⅰ.创设现实情景,引入新课 复习:1、填空:整式包括 和 2、下列各式,是同类项的一组是( ) (A )y x 2 2 2与 231yx (B )n m 22与22m n (C )ab 3 2 与abc Ⅱ.根据现实情景,讲授新课 议一议:P8 在上面的两个问题中,分别涉及到了整式的什么运算?说说你是如何运算的? 进行整式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初中数学《不等式》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不等式 适用年级七年级 所需时间(说明:课内共用2课时,课外用1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本主题单元中首先以实际问题为例,结合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引出不等式及其解集的概念,然后类比等式性质,通过观察、对比、归纳得出不等式的三个性质,并运用它们解简单的不等式。不等式的性质是解不等式的重要依据,因此本单元的重点是不等式的性质。解不等式就是求出对其中未知数的大小的限制,有了这样明确的目标,再加上对于不等式性质的认识,解不等式的方法就能很自然的产生,教学中可以类比方程、等式的性质等来讨论不等式、不等式的性质等。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不等式的意义,理解什么是不等式,能依题意准确迅速地列

学习活动设计

活动1 问题1:你能猜想下列不等式的解集吗?x+3>6 2x<4 2x+3>7 问题2:你还记得等式有哪些性质吗? 活动2 教师出示天平,并请学生仔细观察老师的操作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天平被调整到什么状态? 2、给不平衡的天平两边同时加人相同质量的砝码,天平会有什么变化? 3、不平衡的天平两边同时拿掉相同质量的砝码,天平会有什么变化? 4、如果对不平衡的天平两边砝码的质量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天平会平衡吗?缩小相同的倍数呢? (通过天平演示,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不等关系。) 活动3 1、用“>”或“<”填空. (1)-1 < 3 -1+2 3+2 -1-3 3-3 (2) 5 >3 5+a 3+a 5-a 3-a (3) 6 > 2 6×5 2×5 6×(-5)2×(-5) (4) -2 < 3(-2)×6 3×6 (-2)×(-6)3×(一6) (5)-4 >-6 (-4)÷2(-6)÷2 (-4)十(-2)(-6)十(-2) 2、从以上练习中,你发现了什么?请你再用几个例子试一试,还有类似的结论吗?请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们并与他们交流. 3、让学生充分发表“发现”,师生共同归纳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5.1相交线 5.1.1相交线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和性质,会识别图形中的对顶角、邻补角. 2.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推导过程,并会用这个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 【学习重点】 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及应用. 【学习难点】 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情景导入(课件展示图片)

问题: 1.图片中有相交线和平行线吗?若有,请找出来. 2.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的相交线和平行线的例子吗? 学生回答或展示: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及性质 【自主探究】 先阅读教材P2的内容,然后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1:什么叫邻补角,对顶角? 邻补角定义: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对顶角定义: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问题2:对顶角有什么性质?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合作探究】 活动1: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学生认真观察剪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与剪刀张开的口的变化,让学生直观地感知: 如果将剪刀的构造看做两条相交的直线,这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 活动2: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形成图中4个角. 思考: (1)∠1和∠2有怎样的位置关系?∠1和∠3呢? (2)分别量一下各个角的度数,∠1和∠2的度数有什么关系?∠1和∠3呢? (3)如果改变图中∠1的大小,上面的关系还成立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形成共识:(1)∠1与∠2有一条公共边OA,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1与∠3有公共顶点O,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2)∠1+∠2=180°,∠1=∠3.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人教版 6.2立方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立方根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并会求一个数的立方根; ②会用计算器求一个数的立方根。 过程与方法: 从具体的计算出发归纳出立方根的概念,然后讨论立方与开立方的关系,研究立方根的特征,最后介绍实用计算器求立方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立方根的特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能力; 通过立方根与平方根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类比学习的数学思想;通过探 讨一个数的立方根与它的相反数的立方根的关系,可以将求负数的 立方根转化为求正数的立方根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立方根的概念和求法 教学难点:立方根的求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要制作一种容积为27m的正方体形状的包装箱,这种包装箱的边长应该是多少? 二、探索归纳: 1.探索:设这种包装箱的边长为xm,则x27,

这就是要求一个数,使它的立方等于27. 3因为327,所以x3,即这种包装箱的边长应为3m。 2.归纳:33 ①立方根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立方根或三次方根。 ②立方根的表示方法: 如果x a,那么x叫做a的立方根。记作x a,a读作三次根号a。 其中a是被开方数,3是根指数,a中的根指数3不能省略。 ③开立方的概念: 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开立方与立方互为逆运算,可以根据这种关系求一个数的立方根。 3、探索立方根的特点: 根据立方根的意义填空,思考正数、0、负数的立方根各有什么特点? (1)因为28,所以8的立方根是(); (2)因为()30.125,所以0.125的立方根是(); (3)因为()30,所以0的立方根是(); (4)因为()38,所以8的立方根是(); (5)因为()3388,所以的立方根是()。2727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正、负数和零三方面去归纳总结立方根的特点。

七年级数学不等式教学方法

七年级数学不等式教学方法 1七年级数学不等式该如何教学 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 初中的数学内容较小学教学内容更系统和深入,涉及面更广。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 该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打下厚实的基础,以利于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首先应 该摆正师生关系,在中国的教育当中一直强调着“师道尊严”。教师在课堂上一般都是居 高而上,普遍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埋头“消化”教师讲的知识点。教师掌握 着上课的节奏,这样学生显得很被动。在初中不等式教学当中涉及很多的知识点,学生仅 仅知道一些公式而不会运用是教学的一种失败。基础知识在教学当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不等式的解题方式多样,内容丰富,技巧性较强并且要依据题设、题的结构特点、内 在联系、选择适当的解题方法,就要熟悉解题中的推理思维,需要掌握相应的步骤、技巧 和语言特点。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学生有夯实的基础之上的。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的话,在解不等式题时就步履维艰。 夯实的基础来源于学生对不等式概念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而概念的形成有一个从具 体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过程。对不等式抽象概念的教学,更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和学生对 概念的掌握程度。数学的概念也是数学命题、数学推理的基础,学生学习不等式知识点也 是从概念的学习开始的。所以在不等式教学探究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基础。 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和整理 提高初中数学不等式教学效果,首先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精神,通过寻求 不同思维达到解题效果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去对数学不等式知识 进行探究,通过结合所学的数学知识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以帮助学生完成更深入 地数学知识探究。 同时初中数学不等式知识点的学习对学生归纳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灵活使用概念 能够帮助学生熟练地运用数学知识,对不等式这一章节知识点的掌握归纳和整理进行综合 的运用从而能够成功地解题。例如,在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当中:解关于x的不等式2+a0时,解集是;2当-2≤a<0时,解集为空集;3当a<-2时,解集为。当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归 纳和整理后,学生也就不会马失前“题”。 2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创设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情境 要把数学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首先教师 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其次,要积极开展合作探讨,交流得出很多结论。当学生所得的结论不够全面时,可以给学生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