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缴费调整的挤出效应

社会保险缴费调整的挤出效应
社会保险缴费调整的挤出效应

社会保险缴费基数调整的挤出效应

摘要:近年来,社会保险缴费基数持续上涨。社会保险缴费基数调整不仅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和投资,也影响到职工的收入和消费。通过对全国1484份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得到以下结论:第一,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上涨对职工消费有较大的挤出效应,总体上职工缴费每增加1元,实际收入减少0.725元。第二,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增长对低收入职工的挤出效应显著。非私营单位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私营单位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职工受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增长的影响明显,收入越低对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增长的敏感性越高。第三,行业职业差别显著,私营企业职工对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增长反应敏感。第四,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增长对职工消费挤出效应存在地区差异。从帕累托原理和补偿原理的思想出发,提出确定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合理标准时,既要修订社会平均工资的统计口径,又要考虑收入等在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增长中的影响,还需要考虑到群体差异和地区差异,建立梯度调整机制。

关键词:社会保险缴费基数;调整;挤出效应;职工;消费

一、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平均工资的不断上涨,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也水涨船高。2016年年中以来,全国不少地区对社会保险缴费基数进行调整,上调幅度均在10%左右[1]。最新数据显示,上海市2017年4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的职工社会保险缴费基数调整为上限19512元、下限3902元,分别上涨1695元和339元,涨幅均为9.5%。北京市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上涨幅度则达到了9.6%。通过梳理同期山东、重庆、福建、江西、安徽等地陆续公布的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发现近两年来不少地区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上调幅度都在10%左右。

社会保险缴费基数调整,对企业和职工都有一定影响。一方面,在缴费比例不变的情况下,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上调,会增加职工未来的社会保险金收入,增强职工应对未来风险的能力。但另一方面,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的上涨,会形成对企业和职工当期投资或消费的挤压。从企业的角度看,尤其在用工成本增加的情况下,企业利润和扩张性投资都会受到影响,企业会选择少报缴费基数甚至逃缴等暗箱操作行为,甚至直接向职工转嫁成本。从职工的角度看,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上涨,对职工当期消费的影响也是明显的。在社会平均工资增长,而职工工资未增加或增加不明显的情况下,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的上涨,也会形成对职工当期消费的挤出。因此,具体地探讨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如何对职工消费形成挤出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本文试图构建一个社会保险缴费基数调整对职工消费的挤出模型,利用全国调查数据检视社会保险缴费基数调整对不同群体消费的挤出效应,从而形成一个分析框架,探讨社会保险缴费基数调整挤出效应的影响因素,最后根据调查数据和中国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二、文献回顾

社会保险缴费以上一年社会平均工资的60%至300%为缴纳基数,一般情况下缴费基数每年确定一次,同一社会保险年度缴费基数保持不变,但全国各省市对社会保险年度的规定不尽相同。大量研究认为,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的过快增长,对企业发展和职工消费的增长都极为不利。陶纪坤、张鹏飞认为社会保险缴费的快速上涨增加企业用工成本,会减少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2]。朱文娟、汪小勤指出现行社会保险缴费率偏高、缴费基数增长速度过快,社会保险缴费的增加导致职工可支配收入减少[3]。林琳表示,近几年社会保险缴费率普遍下降了一两个百分点,但是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的上涨幅度高于社会保险缴费率的下降幅度,使

得职工实际收入没有增加,反而减少[4]。唐钧认为现阶段采取“社会平均工资”作为社会保险费缴费基数的依据这一事实,对工资低于缴费基数下限的职工而言是不利的[5]。由于缴费基数的下限一般高于最低工资标准,所以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低收入职工的实际社会保险缴费率高于名义缴费率,对其消费支出造成不利影响。章帆通过对我国企业社会保险缴费的适度水平进行计算,发现我国企业现行的社会保险缴费水平高于适度水平[6]。社会保险缴费过高会影响职工生活,引发企业违规和转嫁成本,最终影响社会保险覆盖面。Jenkins认为企业和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险费过高[7]。Leibus I提出社会保险缴费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加重企业负担,企业会通过减少社会保险缴费来降低劳动力成本,增加收益,提升竞争力[8]。Conn S,Goudswaard K and Caminada K表示高缴费会增加劳动成本,企业将成本转移到职工的身上,加重职工负担[9-10]。

已有研究成果对本文分析社会保险缴费基数调整的挤出效应有重要参考价值。但已有研究成果仍然存在一些局限:首先,在研究对象上,已有文献在分析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上调对职工消费挤出时,仅针对低收入群体,未全面具体地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加以考察,无法完整地探讨这一制度调整带来的社会影响;其次,更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上涨后果的分析,而缺乏深层次原因的分析及其理论化探索。已有文献发现社会保险缴费水平高于适度水平,但合理的缴费水平仍需在实践中不断求证。本文力求在现有文献和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对未竟的一些研究加以拓展和完善。

三、挤出效应模型和研究假设

(一)挤出效应模型

挤出效应模型是在解释宏观经济运行中政府支出如何对私人消费或投资产生影响时的一种理论模型。假定在一个封闭经济体中,社会总需求受到三种因素的制约,即: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支出。一般而言,随着国民经济的运行,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有不断下降的趋势。这样,在总需求和社会生产之间就会出现缺口,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受到抑制。为了拉动经济增长,国家可以通过扩大政府支出从而膨胀总需求的做法,使经济保持既定增长目标。但这样一来,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政府增加支出就相当于回收流通中的部分资金,则市场上用于投资的货币量就会减少,从而利率上升。贷款利率上升,则私人消费和投资减少。这样,政府支出的增长就形成了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挤出,这就是挤出效应的一般理论模型。

政府支出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挤出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1)政府在公开市场出售政府债券。(2)政府通过增税来为其支出筹资。第一种情形可以用图1来表示,表明在货币供应量(LM)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政府债券的发行,市场上流通资金减少,从而利率水平上升(由r0上升到r1),随着贷款利率的上升,私人投资受到抑制。但由于政府支出增加,社会总投资仍然是增加的,假定由IS0增加到IS1,那么政府支出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就是r0以上,LM以下部分的小三角形面积。第二种情形是政府通过增税来增加财政支出,在此种情形下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会因此减少,从而私人消费和投资减少,也会产生挤出效应。这种情形下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则增税引起的私人消费减少也越多。用公式表达为:MPC=?C/?Y,其中MPC表示边际消费倾向,?C表示增加的消费,?Y表示增加的收入。当消费支出增加越多,私人收入增加越少,则边际消费倾向越大,从而挤出效应越大。

社会保障税或称社会保险税是西方国家的主要税种之一,是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的主要来源。社会保险费在本质上与社会保险税相同,都是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的一种手段。因此,增加社会保险缴费同样会对私人消费形成挤出。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增长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对职工消费的挤出,取决于职工社会保险缴费的增加量和职工收入增加量之间的比率。从当期收

入和当期消费来看,社会保险缴费的增加可以看作是职工当期消费支出的增加。因此,提高社会保险缴费会形成对职工消费的挤出。社会保险缴费增加对职工消费的挤出可以用图2来表示。在图2中,横轴代表职工消费的购买量,纵轴代表其收入。AB表示初始收入线,即社会保险费增加之前的收入水平,AD表示社会保险费增加之后的收入线。C点代表初始效用最大化的点,E点代表社会保险费增加之后效用最大化的点。按照补偿原理,如果要保持职工在社会保险费增加之前的效用水平,且在社会保险费增加之后购买的数量(Q2)保持不变,在这种情况下,应给予职工补偿的货币量就是EF。EF对应的LM线段就是代表社会保险费增加之后对职工消费挤出的货币量。社会保险缴费增加对职工消费挤出效应的大小可由AB线和AD线之间效用水平之差来表达,效用水平差距越大,表明挤出效应越明显。

图1 政府支出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

(二)研究假设

社会保险缴费基数调整对职工消费的影响,可以分解为4个方面。(1)对所有职工个人消费支出的影响;(2)对低收入职工和高收入职工消费的影响;(3)对不同行业职工消费的影响;(4)对不同地区职工消费的影响。

第一,从社会保险缴费基数调整对职工个人消费的影响来看。众所周知,我国经历了30多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收入和人民生活都有很大提高。反映到工资方面,是近十几年来社会平均工资的高增长,而社会平均工资的高增长又带来了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的大幅上涨。但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上涨对职工个人消费是否存在挤出,应分具体情况而定。第一种情况,随着社会平均工资增长,职工个人工资也增长。职工个人工资的增长可能带来两种结果,一种结果是职工工资的增加大于社会保险缴费的增加,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增长不会产生消费的挤出;另一种结果是职工工资的增加小于社会保险缴费的增加,这种结果会带来职工消费的挤出,这一结果主要发生在职工工资低于社会平均工资下限的情况。第二种情况,尽管社会平均工资增长,但职工个人工资不变,社会平均工资增长引起物价上涨,社会保险缴费基数提高对职工消费产生挤出。第三种情况,社会平均工资增长,但职工个人工资却下降。由于社会平均工资上涨对物价的影响,社会缴费基数上涨对职工消费同样会产生挤出。为此,我们提出:

假设1: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上调,对职工消费形成挤出。

第二,从社会保险缴费基数调整对低收入和高收入职工消费的影响来看。社会保险缴费以上一年社会平均工资的60%至300%为缴纳基数。因此,当职工月平均工资低于当地月平均工资的60%时,需要按照当地月平均工资的60%缴费,这挤压了大多数低收入职工的现金收入;而当职工月平均工资高于当地月平均工资的300%时,只需按300%的标准来缴费,相对于低收入职工来说,高收入职工的缴费负担会更轻松。另外,同样地增加1元钱的缴费对低收入和高收入职工消费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低收入职工对物价上涨的敏感性高于高收入职

工,低收入职工因物价上涨受到的影响大于高收入职工。因此,本文提出:假设2: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上调,对低收入职工消费的挤出效应大于高收入职工。

第三,从社会保险缴费基数调整对不同行业企业职工消费的影响来看。我国当前多种工作单位性质并存,既有机关事业单位,也有企业单位。企业中既有国有企业、也有集体企业、还有外资企业以及私营企业等。有研究表明职工工资国有企业比非国有企业要高[11]。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历年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非私营单位职工的平均工资要高于私营企业等私营单位,据此,我们提出:

假设3: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上调,对私营单位职工消费的挤出效应要大于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非私营单位。

第四,从社会保险缴费基数调整对不同地区职工消费的影响来看①。我国各地区社会平均工资不同,造成了缴费基数的地区差异。由于东部地区相对而言物价和生活水平都较高,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例比其他地区要大。为此,我们提出:

假设4: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上调,对东部等发达地区职工消费的挤出效应比其他地区更为显著。

四、数据来源和结果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2017年1-6月间的社会调查。分别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各选取2个省市作为调查区域,对在职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其中,东部地区选取浙江省和上海市,中部地区选取江西省和湖南省,西部地区选取贵州省和陕西省,东北地区选取黑龙江省和辽宁省。问卷涉及职工的性别、年龄、学历、工作行业、工作年限等个人基本信息、社会保险缴费现状,以及职工对缴费基数的看法和建议。问卷采取匿名填写的方式,以便收集职工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险缴费的真实意愿。共收集样本1728份,为确保所得数据的真实可靠,对回收数据进行仔细筛查,最后共得有效样本1484份。其中东部地区685份,占样本总数的46.1%,中部地区302份,占20.4%,西部地区292份,占19.7%,东北地区205份,占13.8%。

(二)描述统计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如表1所示),在最近一次社会保险缴费基数调整中,有976人的社会保险缴费是增加的,占到样本总数的65.8%,亦即将近三分之二的被调查者缴费上涨。而在社会保险缴费基数调整之后,职工实际收入减少的有739人,占样本总数的49.8%。研究表明,社会保险缴费基数调整对职工收入有挤出效应。

表1 最近一次社会保险缴费基数调整中职工社会保险缴费和实际收入变化关系

N=1484

元以上三个区间中,社会保险缴费调整对职工收入挤出量排在第一位的是0-100元,分别占到被调查对象的68%、47.2%和42.9%,挤出量在101-200元的比例也很高,表明总体上社会

①本文将我国划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四个区域,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等6个省市;西部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12个省区市;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个省市。

保险缴费基数调整对职工收入的挤出效应较明显。但也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随着缴费区间的上移,职工缴费增加对收入挤出呈现这样的特点,即挤出量在0-100元的比例逐渐减少,挤出量在200元以上的比例逐渐增加。

表2 不同缴费区间社会保险缴费增加对职工收入的挤出效应

从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可以看出(如表3所示),社会保险缴费基数调整对职工收入挤出效应明显。模型2显示,职工在最近一次缴费基数上涨过程中,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增加引起职工实际收入减少达到显著水平(p=0.000<0.001)。从参数估计来看,其中系数为B=0.725,表明职工缴费每增加1元,实际收入减少0.725元,社会保险缴费基数调整对职工消费具有显著的挤出效应。以上统计结果验证了假设1,表明社会保险缴费基数提高对职工消费有挤出效应。

(三)挤出效应多维回归分析

表4从多个维度列出了社会保险缴费基数调整对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不同工作单位性质、不同地区职工挤出效应的回归结果。从表4可以看出,社会保险缴费基数调整对低收入者有显著挤出效应,相对于税后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职工,社会保险缴费的提高对收入在3000元以下职工的挤出效应十分显著,甚至税后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职工也受到影响。而5000元以上收入的职工没有影响。从回归参数可以看出,税后收入越低,挤出效应越显著。这一回归结果验证了假设2,同时也印证了专家学者的结论和社会的普遍认识。研究结果表明,社会保险缴费基数调整对低收入者存在制度性挤出。

社会保险缴费基数调整对不同单位职工的挤出效应存在显著性差异。相对于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职工,在私营企业和在其他部门工作的职工受到的影响较为显著,而国有企业等规模以上企业的影响并不明显,这一结果也印证了假设3。可以看出,社会保险缴费基数调整对职工收入的影响在不同行业企业之间存在分层,工作单位的性质和规模制约了职工的平均收入水平和可支配能力。相对而言,私营企业等由于规模较小、稳定性较差、职工收入不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职工缴费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社会保险缴费的增加会带来职

工收入的减少,形成对职工消费的挤出。

社会保险缴费基数调整对不同地区职工消费挤出效应的研究结果,部分地验证了假设4。从表4可以看出,相对于西部地区的职工,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增长对中部地区职工消费的挤出效应较为明显,而对东部和东北地区职工消费并没有影响。表明社会保险缴费基数调整在不同地区对职工消费的挤出效应存在显著性差异。而这种显著性差异并不表明经济越发达、职工收入越高的地区,社会保险缴费的挤出效应越大。

控制变量对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不同工作单位性质、不同地区职工挤出效应的影响各不相同。具体来看,性别、年龄、学历、婚姻状况、工作年限、工作地区等对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的挤出效应没有影响,影响不同收入职工的因素主要是工作单位的性质和职工的消费方式。婚姻状况、税后收入、职工消费方式等因素对不同单位职工的挤出效应存在差别。对不同地区职工挤出效应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工作单位性质、税后收入、职工消费方式。总体来看,控制变量中影响各个回归模型的因素主要是婚姻状况、工作单位性质、税后收入和职工消费方式。

表4 社会保险缴费基数提高对不同类型职工消费的挤出效应回归模型分析

注:*p<0.05,**p<0.01,***p<0.001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社会保险缴费作为社会保险收入的筹资形式,尽管在未来会形成职工可预测收入,但对职工当期消费并不产生贡献。本文依据全国问卷调查数据,以一个时点的截面数据探讨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增长对职工消费的挤出效应,并分析其对不同收入层次、不同单位性质、不同地区职工消费挤出效应的差异性。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总体上,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增长对职工消费有较大的挤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增长对职工消费的挤出效应是不言而喻的,49.8%的职工表现为收入减少。从历年社会平均工资增长情况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16年我国城镇非私营单位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为6.7%,城镇私营单位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仅为6%,而同期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的增长率达到9%。在社会保险缴费比例不变或变化很小的情况下,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快速上涨导致职工社会保险缴费大幅增加,当超过工资增长的数量就会产生挤出效应,而研究结果发现这个挤出量仍然十分明显。从调查数据得到的结果,社会保险缴费的挤出效应> 1,表明总体上社会保险缴费增长对职工消费的挤出效应明显。从职工主观认识来看,超过20%的职工认为社会保险缴费对自己收入的影响已经达到比较吃力甚至难以接受的地步。可见,近年来快速上涨的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已经在事实上造成对职工消费的挤出。

第二,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增长对职工消费挤出效应在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形成分层,低收入者受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增长的影响更为显著。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月收入5000元以下的职工对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增长更为敏感,而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职工则缺乏敏感性。从敏感系数来看,收入越低,敏感系数越高①。可见,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增长在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低收入者由于本身收入较低,再加之各项必不可少的消费支出,每一单位的收入减少都会对其当期消费产生挤出。这一结论也符合庇古原理,庇古认为从绝对量上说,富人一单位的减少并不减少其收入在总收入量中的比重,而穷人每一单位的减少,必将减少其经济福利。因此,相对于穷人来说,富人遭受经济福利的损失,要比只考虑效用递减规律时少得多。社会保险缴费对低收入者挤出效应的结果已经为许多专家学者所论证,并形成社会普遍认识。造成这一制度后果的客观原因是社会分配制度和分配模式形成的收入分层,三角形的收入分配格局使得大部分低收入者处于三角形的底层,而少部分高收入居于三角形的顶层。从主观上分析,社会保险缴费依据社会平均工资的做法,而社会平均工资又以规模以上企业职工收入作为依据,这必然导致大量私营和小规模企业职工遭受福利损失。

第三,行业职业差别引导职工收入内外有别,私营企业等不稳定收入行业受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增长的影响较大。在我国,行业职业差异依然显著,表现出制度内外有别。而这一制度差异导致职工收入差异显著。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学历、婚姻状况、工作地区、工作年限等因素后,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增长对不同单位职工的影响差异依然显著,私营企业和其他行业对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增长较为敏感,挤出效应显著。从现实情况来看,2016年全国城

①表4的多维回归模型显示,税后收入在2000元及以下的职工,对社保缴费的敏感系数为4.246,税后收入在2001-3000元的,其敏感系数为3.047,税后收入在3001-5000元的,敏感系数为2.291。可见,收入和敏感系数呈反向关系,也即:收入越低,对社保缴费的敏感度越高。

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达到67569元,换算为月工资5630元,而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年平均工资为42833元,换算为月工资3569元,后者仅为前者的60%多一点,二者之间的差距明显。从行业特点分析,私营企业收入较低,工作不稳定,人员流动性大,相较于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其对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增长的敏感性更加显著。

第四,地区差异依然存在,不同地区受经济发展程度、工资标准、物价水平、消费支出等影响,挤出效应各不相同。近十几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以及城市反哺农村、东部支援西部,地区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地区差异依然存在。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6年城镇私营就业人员收入排序已经发生较大变化,排在第一位的依然是东部地区,但西部地区已经迅速赶超并位列第二,中部地区落后于东北部地区排在最末,最高和最低地区收入差距达到1.43倍。经济发展的这一变化反映到职工收入对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的敏感性方面,则表现为相对于西部地区来说,中部地区对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增长的挤出效应更为显著。这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程度的表现,另一方面又是国家政策效果的体现。可见,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增长对职工消费挤出效应的地区差异,既受到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工资标准、物价和消费等因素的影响,又与国家的地区发展政策紧密相连。传统的西部落后的观念逐步被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所打破。推动地区平衡发展,促进地区协同共进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二)政策建议

按照福利经济学的思想,一项经济福利政策效果的好坏取决于这项政策的社会合意性,或者说它的效用,是增加了社会福利还是减少了社会福利。有两种评价经济福利的理论,即帕累托改进原理和补偿原理。帕累托改进原理认为,一项社会变革在使一部分人的社会福利增加的同时,应不减少其他社会成员的福利。这一理论又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有利于富人的变革称为富有者改进,另一种是有利于贫困者的变革称为罗尔斯改进。无论哪一种变革其目标都是促进社会总福利的增加。补偿原理则认为,一项社会变革,不管其有利于富人或穷人,只要这项变革在做了充分的补偿之后,在完全补偿受损者之后还有剩余,这就是一项好的改革。但补偿原理有一个缺陷,即尽管其在社会总福利上有剩余,但在实际上它损害了一部分人的福利,它不是一项完美的变革。其原因是补偿原理的补偿不是真实发生补偿,而只是一种虚拟的补偿。所以,从效果上说,帕累托原理更接近于真实的社会需求。

那么,按照福利经济学的思想,怎样才能形成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合理的标准?我们认为,其总的原则是:既要使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的增长在补偿职工收入受损后还有剩余,即实现虚拟的补偿,又要使职工收入在受损后得到真实补偿,完成帕累托改进。首先,从当期消费来看,社会保险缴费基数增长应以不损害低收入者的消费为前提,即不形成对职工消费的挤出。其次,从未来预期收入来看,社会保险缴费应不使职工未来生活受到影响。即在现收现付模式下,使在职人员供养退休人员还有剩余;在部分积累模式下,使社会保险基金能够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老龄化需求;在完全积累模式下,使职工未来退休生活满足基本需要。按照这一原则,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社会平均工资不再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作为统计口径,而是代以全行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作为统计标准。因为,我国社会保险事业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推进到全民社会保险时代,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已经覆盖到全国90%以上的参保人群。而传统的社会平均工资计算办法,主要是针对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单位的在岗职工,即规模以上单位的在岗职工,并未将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城镇个体工商户雇工,以及灵活就业岗位工作人员等规模以下企业在岗人员统计在内。这一做法不能反映全民社会保险制度下各收入行业的真实工资状况,虚高了社会平均工资,忽视了低收入群体对社会保险缴费的敏感性。因此,合理的社会保险缴费基数标准的确定应以全行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作为统计口径,避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对规模以下企业职工工资的挤出。建立全行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作为社会保

险缴费基数确定的标准,在事实上降低了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使低收入职工收入得到实际的补偿,而又不损害高收入职工的收入,这是一种帕累托改进。这一改进将有助于减少企业违规和逃费,也有利于扩大社会保险缴费覆盖面。针对低收入职工的另一种更理想的补偿办法是调低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的下限,将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的下限直接设定为最低工资,而保持其上限不变,也将避免社会保险缴费基数提高对低收入职工消费的挤出。

第二,一个合理的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的确定,还应考虑到群体差异、地区差异。从当前来看,公职人员退休待遇一直高于企业人员退休待遇,基本养老金运行地区差异明显,部分地区面临养老金支付困难。而待遇的支付与缴费紧密相连。尽管国家把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确定的权限下放到地方,但各地区在确定社会保险缴费基数标准的过程中应尽量考虑到地区平衡,并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待遇差异。在充分考虑了财政和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下,国家可以通过转移支付等实际补偿方式缩小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的差距,努力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从而推动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平衡发展和协同共进。

参考文献:

[1]李劲峰.缴费基数上调约一成部分企业人工成本增加[Z].中国劳动保障报,2016年12月2日第3版.

[2]陶纪坤、张鹏飞.社会保险缴费对劳动力需求的“挤出效应”[J].中国人口科学,2016(6).

[3]朱文娟、汪小勤.最低工资标准、社会保险最低缴费基数与劳动者就业[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3(3).

[4]林琳.职工的“腰包”能否再鼓点儿[Z].工人日报,2017年3月5日第1版.

[5]唐钧.社会保险缴费基数、比例下调与增加个人收入基本无关[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2017(2).

[6]章帆.我国企业社会保险缴费的适度水平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2.

[7]Jenkins G, “Diagnostic and Proposal for the Reform of the Personal Income Tax System in the TRNC,”[J]. Development Discussion Papers, 2001.

[8]Leibus I,“Problematic Aspects of Micro-Enterprise Tax in Latvia,” [J].Economics & Rural Development, vol.10,no.1,pp. 2014, 32-38.

[9]Conn S,“ Labour costs” [J].The Labour gazette, vol.3,no.2, 2009,pp. 47-53.

[10]Goudswaard K and Caminada K,“ Social security contributions: Economic and public finance considerations” [J].Inter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Review, vol.68,no.4, 2015, pp.25-45.

[11]陆正飞、王雄元、张鹏.国有企业支付了更高的职工工资吗?[J].经济研究,2012(3).

A Research on Crowding out Effect of Social Insurance

Payment Base Adjustment to Employees’ Consumption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social insurance payment base continues to rise. The adjustment of social insurance payment base not only affects the production and investment of enterprises, but also affects the income and consumption of employe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1484 survey results, obtain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First, the social insurance payment base rise large crowding out effect on employees' consumption, general employees pay for each increase of 1 yuan, the actual income decreased by 0.725 yuan. Second, the increase of social insurance payment base has a significant crowding out effect on low-income employees. The monthly income of non private units is below 5000 yuan, and the monthly income of private units under 3000 yuan i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increase of social insurance payment base. The lower the income, the higher the sensitivity of social insurance payment base growth. Third, the industry profession difference is remarkable, the private enterprise employees are sensitive to the social insurance payment base growth reaction. Fourth, there ar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crowding out effect of social insurance payment base growth on employees consumption. Starting from the Pareto principle and compensation principle, put forward to determine the reasonable standard of social insurance payment base, both to the statistical average wage revision of the society, but also consider the impact of income growth on social insurance payment base, also need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 differences and regions, establish gradient adjustment mechanism.

Key words: social insurance payment base; adjustment; crowding out effect; employees;consumption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