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王阳明传》有感

教师读《王阳明传》有感

开卷有益

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一位大智大勇的儒,一位是集立德、立功、立言与一身的圣人,然而,在临终之际,只留下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他就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心学大师王阳明。

也是这样的一个暑假,偶遇了那本《人生即修行》的书,一口气读完,被大师的一生和言行所震撼,于是又买来他的传记和著作,想更深入地走进这位心学大师的世界一探究竟。恕我孤陋寡闻,此前,只知道王阳明是研究心学的唯心主义的思想家(现在,我觉得当用唯心主义来评判他的心学是不太恰当的),还知道他格竹子的笑话,这真应了那句话,当你不了解一个人时,千万不要嘲笑他,否则,只能说明你的无知和浅薄。

读他的传记始终伴随着几种不同的心情:惊叹、心痛、敬仰、宁静。

惊叹于他传奇的一生:怀胎十四月才出生,五岁才开始会说话,年少时豪迈不羁(在常人看来是性野爱玩,但他可不是瞎玩,他迷恋象棋,爱玩军事游戏),但又志存高远,当许多人都做举子学时,他却说读书为做圣贤。十三四岁,离家出走,独自一人游览长城,拜访老乡、凭吊古战场、思考御边方略。新婚之夜"出逃"(在别人看来是出逃,在他自己则是神游)与一老道士观中彻夜长谈。后参加科举为官,但始终没忘做圣贤的理想,钻研程朱理学而发现其不足,又回到孔孟原典,又研习佛道,终于在贵州龙场悟道,打通各门学说,创立心学。还几次拖着病体剿匪平乱,用兵如神。如此跌宕的人生,让我惊叹不已。

让人心痛的是,他的一生也是颠蹶坎坷,屡历险境。仗义执言,为言官们鸣不平而上疏,结果廷杖40,下锦衣卫大狱,被列为奸党。出狱后,远贬偏僻荒芜毒蛇遍地野兽窜奔的贵州龙场驿,路上还被追杀,摆明是不想让他活啊。三年之后,没死却悟道的他终于回到人间。几年后,奉圣旨剿赣闽之匪,平宁王之乱,他置生死与病痛于度外(肺病伴随他的一生)在战火中辗转却功而被谤,信而见疑,晚年又出兵广西平思田之乱,缴八寨断藤峡之匪,捷报频传,却依然遭到诬陷,"不懂规矩,自以为是,目无王法"等等罪名全都扣在他的头上,他不想辩驳,因为清者自清,他只想乞归,因为他的病体实在扛不住了,可是那个昏君那帮佞臣却又怎么愿意轻易让你如愿呢?最终一位一心为国为民,至忠至诚至善的圣学大师客死他乡,这一切的一切怎么能不让人扼腕心痛!

但更多的是敬仰。我敬他一生爱国爱民的忠诚,知行合一的英雄品德,仰他坦然面对艰险的生存环境,永不放弃不断求索真理的精神,仰他文武双全的才华。

先来说说他的龙场驿,在这非人的生活环境中,物质条件极差,随时都会有被大自然夺去生命的危险。他以穴为灶,以石为床,还准备了一副石头棺材,这是准备随时死的打算。就算这样,他依然爱好清洁,每天黎明即起洒扫,依然爱好读书,手不释卷,这是没有哲学心智的人永远无法领略的境界。同来的人难以忍受这样的环境和生活,病倒了,他给他们喂水喂食,给他们唱诗唱歌------终于使他们忘记疾病乡愁。这是何等的胸襟。另外,此地,官府与当地土人的关系也十分不好,王阳明来了以后,对土人以诚心相待,教土人盖房子,教他们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识,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移风易俗,他又跟当地人学农活,这些做法深得人心。王阳明坚持在事上磨练的修养方法拯救了他,他以环境克服环境,终于化险为夷奇迹般的活了下来。当然,仅仅就这样活下去,那还算不上大师,关键的是他"悟道",多年对圣学的苦苦钻研埋下的种子,发出的芽儿,在龙场这个险恶的环境中终于开花结果了。(其实,他的心学也是在事上磨练出来的,他做的这些事已然包含了他的心学思想。)于是,他开始在当地讲学,那些不通汉语的当地人都成群结队地来聆听,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他和"学生"们建造了"何陋轩"(后来的龙岗书院),这里成了文化种子站,他是此地百年难遇的大儒,因为有了王阳明,此地始知学,"村村兴社学,处处有书声",所以,当地人世代感谢他。龙场,因有了王阳明这棵梧桐树而白鸟来翔,附近州县的生员、他的老学生都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他与学生们一起喝酒、散步、边走边谈,寓教于乐,还一起骑马、投壶、鸣琴,他终于使生命在困境中大放异彩。他这种坦然面对险境,求索真理的精神,是对生命的极其热爱和尊重,是心之力量极其强大的表现,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绝处逢生,他的心学就是在石头的罅隙中开出的花儿,结出的果实。

更可贵的是他不是一位只知坐而论道的一般儒学家,他一生都坚持以行求知,坚持在事上磨练功夫,每当国家有难,他即赴前线,剿匪、平叛、抚乱,以他孱病的身躯肩负着报效国家,护佑百姓的使命。他足智多谋,用兵抓住对方的心理往往出其不意,几个月时间剿平顽固的赣闽之匪,旬日平宁王,在生命之灯即将熄灭时,还出征广西,平思田、八寨、断藤峡之乱。王阳明用兵还尽量降低成本,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要精打细算。他剿匪平乱更不是以杀多少人为目的,能不杀的坚决不杀。每次要出兵之前,先劝他们改邪归正,这时就用上了他的心学理论:"若骂你们是强盗,你们必然发怒,这说明你们也以此为耻,那么又何必心恶其名而身蹈实?------但是,若你们顽固不化,逼我兴兵去剿,便不是我杀你们,而是天杀你们。------你们辛苦为贼,所得亦不多,你们当中也有衣食不充者。何不用为贼的勤苦精力,来用之于农耕、商贾,过正常的舒坦日子。-------民吾同胞,你们皆是我之赤子,我不能抚恤你们,而至于杀你们,痛哉痛哉!"这哪里是檄文,简直像情书!情真意切,情到理到,根在王阳明"意诚",才能这么仁至义尽。只有坚持人性本善的思想家才能如此。写文章是他的强项,打仗的时候写,宣传政策的时候写,可不是一般的实用文,都是情深意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