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究方法积极备战争创佳绩

讲究方法积极备战争创佳绩
讲究方法积极备战争创佳绩

讲究方法积极备战争创佳绩

一、调整心态,制定计划,见缝插针抓复习

新学期的两个月,我们将面临一个令人纠结的现状:在进行四年级新授内容教学的同时, 要见缝插针做好三年级内容的复习工作。还淸晰地记得上一届备战时的一些情况,当时我们学校我是属于督战,同时我也跟随教研室去了几个学校调研,总体感觉较多的老师对于这个纠结的现状心情很焦灼,很容易上火。我给大家讲个看来的故事吧一一《蜗牛牵我去散步》。

上帝交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得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每次总是挪动那么一点点。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说:'‘人家已经尽全力了!”我拉它,我扯它,我甚至踢它,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真奇怪,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上帝啊!为什么?”天上一片安靜。"唉!也许上帝去抓蜗牛了吧!”好吧!松手吧!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任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咦?我闻到了花香,原来这边有个花园。慢着!我听到鸟声,我听到鸟鸣,我看到满天星斗多亮丽。咦?以前我怎么没有这种体会?我忽然想起来,莫非是我弄错了!原来上帝叫蜗牛牵若我去散步!

新学期又来了,我们又要和我们的小蜗牛们开始亲密接触了。我们又可能和那个牵蜗牛的人起先的心情一样,心里满是对蜗牛的不满一一孩子们对讲过的题目又错,郁闷:考试中总有几个孩子不及格,恼火……还是学习那个牵蜗牛的人后来的心情吧,自我调整心态,既来之则安之,悠然开怀,用心去教,找对方法,会听到花开的声音的。

新学期,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制左好汁划是关键。如果确实班级基础不太好, 复习需要多一些时间,可以把新授的步子放慢,但也要考虑到能按时完成本学期的任务。整理三年级一学年的知识内容,制左复习讣划时要做到不遗漏,同时根据班级实情分配好时间, 做到重点突岀,纠好易错类型。

二、对照学情,查漏补缺,争分夺秒巧复习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专题

现状:期末测试中失分惨重的两道题一一

第12题,一张长方形纸,长12厘米,宽7厘米,如图对折,涂阴影部分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第21题,装修这样的3个门,需要多少米的木条?(图中数据单位:米)

反思:

第12题,很多没做对的孩子经做对的一提醒,一拍脑门,知道了。第21题我也没有评讲,只是提醒学生再读读题,再仔细想想,90%的孩子都能够自己订正。那么孩子一开始做这两题时,为什么会错这么多?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我认为是这样2个:思维左势、不会阅读。

思维定势在哪儿,很多孩子迫在看到“长方形”、“周长”这些字眼,只想到公式“(长 +

宽)X2”,被公式套牢,但是第12题求的是不规则图形的周长,他们觉得公式派不上用场,就傻眼了,而第21题他们一看,公式派上用场了,没发现求的是周长的部分,不是整个周长。

不会阅读,图和文没有很好地联系起来看,第12题看到图上涂阴影部分的图形是个不规则图形就普掉了,没有很好地联系文字思考,为什么告诉你长和宽,不会大胆猜测其中的联系,第21题与苴说缺乏生活经验,还不如承认我们的一些孩子读了题以后没有仔细地观察图。

措施:针对这样的现状,我觉得这个专题里我们还有必要作这样的复习一一

1.利用不规则图形,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1)基本5厘米

6厘米|一1厘米

* I --- 1 5厘米

6厘米

解法:把5条边加起来,求出它的周长。定义法:6X2+5X2+1二33(厘米)。加强学生对“周 长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这个概念一般意义上的理解,知道平面上任一封闭图形都有周长, 并可以用绳子、直尺等工具来测量一个一般封闭图形的周长,知道任一多边形的周长即是各 边长度之和。

(2) 6厘米{

解法一:把12条边加起来,求出它的周长。定义法:6X12=72 (厘米)

解法二:经过“平移”可变成规则的正方形。平移法:正方形周长:(6X3) X4=72 (厘米)

(3)变式

解法:用平移法比定义法简便。

2?巧设陷阱,提升审题能力

勺吃一堑,长一智:人对跌过跤的地方影响最深。如果教师能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意识、 有计划地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年龄特征、思维发展阶段规律,选择合适的例题,设置知识 的“陷阱S 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这样对于增强学生对陷阱的防御能力,提髙审题能力,发 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均有着重要的意义和较好的效果。

(1)如图,长方形被分成了甲、乙两部分,这两部分的( A. 周长和面积都不相等 B. 周长和面积都相等 C. 周长相等,面积不等 D. 周长不相等,面积相等

说明:做惯了这类题,一般都是选C,所以把中间的线稍微进行变化。

(2)

8厘米

2cm

3厘米

2cm

说明:做惯了能“平移”成长正方形,突然出一条经过“平移”不可变成长正方形的。

(3)如图:大正方形的边长是10厘米,大正方形的周长比小正方形周长长8厘米。求

阴影部分的周长。

说明:加入干扰条件后,学生还能不能想到“平移”法。

(4)有2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长7厘米,宽3厘米,按图叠放在一起后的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面积是多少?

说明:求周长通过平移变成正方形,求面积时就不能看成正方形了。

(5)A.用16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你能拼出几种,再计算出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填入表中。

图形编号

(cm)

宽(cm) 面积(cm2) 周长(cm)

1 16 1 16 34

2 8 2 16 20

3 4 4 16 16

追问:看一看这四个图形,比一比它们的周长和面积,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B.用16厘米长的铁丝围成长方形,你能围成几种,再计算出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填入

图形编号长(cm) 宽(cm) 面积(cm2) 周长(cm)

1 7 1 7 16

2 6 2 12 16

3 5 3 15 16

4 4 4 16 16

说明:上述两道题目从字眼上看似乎没有多大的区别,而实质上有区别,学生错误率一般比较7厘米

3厘米

高。练习时把这些题目拿出来让学生进行比较练习,这时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是必不可少的。蔡主任一早就要求,为了促使学生在读的同时加强感知,指导学生在关键的、重要的字词上而圈圈画画做标记。可能大家也一直跟学生这么说,可是到真正考试的时候有多少学生这么做的。所以,平时的每次作业、考试我们要及时表扬这么做的同学,持之以恒,才能帮助学生养成习惯。如果是图文结合的题目,同时还要要求学生读题时把条件标到图上去,养成自觉地把图文联系起来思考的习惯。

3.有些学生可能还需要的练习:

(1)一些逆向思维的题。

例如:一个铁丝围成的长方形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把这个长方形拉克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解题思路:这就是一道逆向思考的題。一般我们做的題都是知道边长求周长,而这道题是让我们求边长。要想求出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先求出周长就可以了。而这根铁丝的长度就是周长,所以要先求出长方形的周长。这是知道周长求正方形的边长,如果知道周长求长方形的长和宽,那难度就更大了,就如上一题,教师重在方法的指导,先求出一组长和宽的河,再有条理的列举。

(2)过程中有变化的题。

例如: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3厘米,两个这样的正方形拼在一起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解题思路:如果对周长的概念掌握不牢固,就会求出一个正方形的周长乘2,这样就错了。因为拼成的图形中间那一部分就不能算是周长了,所以可以画图理解。在求周长之前先沿着边线描一描,看周长包括哪几条线的长度。教师还可以变式一下,这里求周长和求面积容易混淆,面积可以求出一个正方形乘2。

再例如:剪两个长8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纸板,把它们拼起来,算一算所拼成的图形的周长。

解题思路:拼的时候可以左右放,成为一个长方形也可以上下放拼成一个长方形。所以一定要让

学生养成画图,标上数据的习惯。

(二)“解决常规实际问题”专题

现状:

第22题,端午节食品厂1小时能生产360个礼品粽,每2个装一袋,每3袋装一盒, 一共可以装多少盒?得分率很高。但是很多学生单位名称乱写,少数甚至不写。虽然都没扣分,但可以看出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连除应用题时不注重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能力的培养,只满足于得数正确。一部分学生用连乘做。也是因为教师没有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没有让学生弄懂为什么用除法算,当时单元测

试可能正确率很高,但是综合起来考,学生就糊涂了。

第20题,李叔叔要到外地去开会,汽车每小时可以行60千米,离会议开始只有2小时,要知道他是否准时赶到会场还需要知道()。失分不少。

反思:我们经常发现有些数学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读完一道应用题后,就能立即看出题目的“件架”,这个“竹架”就是数量关系。现在的教材中一般不总结提炼数量关系,而在问题解决的教学中比较重视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而几乎没有体现分析数量关系的思维方法,这样容易给人产生一种错觉,有的教师误认为数量关系被淡化了,更有的老师误认为数量关系教学彼取消了。其实基本数量关系仍然是小学阶段重要的数学模型之一。《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第二学段里明确提出:“在具体的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二单价X数呈:、路程二速度X时间”。其实,新教材提倡的是让学生自主从实际问题情景中探索隐含的数学模型,然后试图去解决的学习过程,体现数学化的过程。因此,基本的数量关系不是“教”与“不教”的问题,而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运用数疑关系建立结构意识和培养能力的问题。我们可以借鉴课改前的一些做法,适当进行数量关系的训练以及分析数量关系的思维方法的训练。

措施:

1.多说多练,养成解题的思维习惯。

“想得淸的人才会说得淸,说得淸是人必定想得淸”-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反过来,良好的逻辑思维,又会引导出准确、流畅而又周密的语言。每解答一道应用题时,不必急于去求答案,而要让学生把解题思路及讣划说出来。我在教学连除应用题的时候,除了课堂上的说,课后的作业中要求学生一左要写岀第一步求什么,一开始很慢,那就作业少一点,后来基本都写得很淸楚、很快了。另外,训练说的时候有意识让学生进行顺思考和逆思考。比如解答“三年级种树2 5 棵,四年级种树是三年级的2倍,四年级比三年级多种几棵?”可让学生用综合法从条件到问题依次说出思路,也可让让学生用分析法从问题到条件说出思路。

“提问题,填条件”这一种练习形式有助于帮助学生分析条件与条件之间的关系、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本阶段我们可能还要作强化练习,有时候我们可以把原来书上的题目改一改就可以了,比如三上85页的一道题,我们就可以改成“要知道李老师带了1000元钱够不够买5辆三轮车,你认为还应该知道什么条件?”

2.积累归纳,恰当进行数量关系的教学。

四则运算的意义是归纳数量关系的基础,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将几个同类情境中的问题与运算意义相联系,充分经历思考与体验的过程,学生思考情境中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