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效逑 - 自然地理学原理 - 第01章-2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 地壳

第二章地壳 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 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矿物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硬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主要造岩矿物: 1.石英(quartz):分布最广(仅次于长石),为酸性岩浆的主要成分,在沉积岩和变质岩中也常见。 2.长石:(最大量), 3.钾长石(正长石):玻璃光泽,完全解理 4.斜长石:玻璃光泽 5.云母:集合体为鳞片状,极完全解理 6.普通角闪石:玻璃光泽,完全解理 7.辉石:完全解理,性脆。 8.橄揽石:玻璃光泽或油脂光泽,性脆,不完全解理 岩石分类 岩浆岩: 1.依矿物组成差别可分为:超基性岩(橄榄岩),基性岩(辉石、长石、玄武岩),中性岩(角闪石、长石), 酸性岩(云母、石英、花岗岩、流纹岩) 2.依据结构,构造与产状可分为:喷出岩、深成侵入岩、浅成侵入岩 3.岩浆岩的构造:块状结构、斑杂结构、流纹结构、气孔结构、杏仁状结构 沉积岩 依据成因、性质分:碎屑沉积物、化学沉积物、有机沉积物 沉积岩具有多种构造: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 层理通常可分为: 1)水平层理 2)交错层理 沉积岩的结构特征和类型: 1.碎屑岩类(1.砾岩和角砾岩; 2.砂岩eg石英砂岩; 3.粉砂岩eg黄土。)、 2.黏土岩类(泥岩、页岩、黏土)、 3.化学结构和生物结构(硅质岩,石灰岩,白云岩)。 变质岩 化学封闭系统中发生的,即其既不增加原子也不带走原子。 控制变质作用的因素:温度、压力,化学活动性流体。 变质作用的类型和常见的变质岩 1.动力变质作用:主要发生于断裂带,构造运动引起 2.接触热变质作用:发生于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eg大理岩,石英岩 3.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发生于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eg矽卡岩 4.区域变质作用:区域性构造运动导致,深广范围eg板岩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

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学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气压带与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的概念:全球性______有规律性____的大气运动。 2.大气环流的形成:太阳辐射纬度差异——高低纬度之间热量差异——大气不断运动,交换输送热量3.三圈环流的形成: (1)形成条件:均匀的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_____热量差异___和___________地转偏向力 _____ 。 (2)类型:低纬环流圈、中纬环流圈、高纬环流圈 (3)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4)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a.原因:太阳直射点________________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b .规律( 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 :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与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图 二、南、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南、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海洋占绝对优势,地表相对均 匀,气压带相对完整。 (2)北半球:

2.季风环流 (1)东亚季风:__________________的差异。 (2)南亚季风:__________________的季节移动以及海陆 热力性质的差异。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举例) 1.受单一气压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全 年受________________控制,全年高温多雨。 2.受单一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气候,全年受__________控制,冬不冷、夏不热,气温年变化 3.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 夏季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 __________控制,温和多雨。 考点一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1.图示法记忆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的形成图:不同气压带、风带控制区形成的气候类型各不相同,有的气候为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形成,还有的是两个交替控制形成,其对应关系如图3-2-4 所示。 2.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影响

自然地理学地壳

第二章地壳 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 地壳的组成物质可从元素、矿物和岩石三方面来说明。在地壳中,各种元素化合为矿物,各种矿物集合为岩石。它们彼此相关又各有差异。 一、地壳的平均化学成分 地壳的平均化学成分或元素在地壳中的丰度,很早便有人进行研究。F.W.克拉克等(1924年)最先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地壳元素丰度的数据,后来又经许多学者的修改和补充。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地壳中自然存在的九十多种化学元素,它们的相对平均含量(即克拉克值)是极不均匀的。若按元素含量的递减顺序排列(表2-1),最丰富的氧和硅便占地壳总重量的74%多,另六种较丰富的元素即铝、铁、钙、钠、钾和镁共占24%多,而其余几十种元素的总和则不足2%。这些微量的元素,其含量也十分悬殊,有些还是超微量的。表2-1 地壳中若干元素的克拉克值元素 元素O Si Al FeCaNaKMgTiHPMnSC 重量%46.60 27.72 8.13 5.00 3.63 2.83 2.592.09 0.44 0.14 0.12 0.10 0.05 0.03 (据B.马逊) 元素是组成地壳的物质基础。元素的丰度在一定程度上可支配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例如化学性质相似的碱金属元素,其中丰度较高的钾和钠在地壳中易形成各种独立矿物,而丰度低的铷和铯则难于达到饱和的浓度,不能形成自己的独立矿物,总是呈分散状态存在于由其他元素(主要是钾)组成的矿物当中。当然,元素的富集与分散除受丰度影响外,更主要的是取决于原子的最外电子层构造及其地球化学特性,如金和汞的丰度很低,它们也能形成独立的矿物。 二、矿物 自然界的矿物是由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化合物或单质。矿物是构成岩石或地壳的基本单元。 (一)矿物的基本特点及其生成方式 天然矿物的绝大多数是化合物,仅极少数为单质。各种矿物的化学组成一般可用化学式表示,但其中或多或少都含有某些杂质(常是稀有分散元素),而化学式只能表示其主要组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 第二章 重点总结

第二章地壳 1、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者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物理化学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矿物的形态、光学性质、力学性质,既是矿物的特性,又是鉴别矿物的依据。其中,光学性质包括透明度、光泽、颜色和条痕;力学性质包括硬度、解理、断口和弹性。 条痕是锐器割划矿物后其粉末的颜色;解理是矿物受外力作用沿一定方向分裂为解理面的能力;断口是矿物受打击后形成的断裂面。 2、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称为岩石,依据其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是来自上地幔的高温熔融物质冷却凝固所形成的岩石。具有层理,层理是指岩石的颜色、矿物成分、粒度、结构等表现出的成层性。 沉积岩是由于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或者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变质作用,其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3、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但经常涉及更深的构造圈。构造运动使地壳发生变形或变位,形成各种地质构造,促进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4、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构造运动的行迹。 水平岩层虽经垂直运动而未发生褶皱,仍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产状者,称为水平构造。岩层经构造变动后层面与水平面形成夹角时,即为倾斜构造。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时,即为褶皱构造。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时,即为断裂构造。 5、板块构造说的立论依据在于,地表岩石圈并非浑然一体,而是由被大洋中脊、岛弧、海沟、深大断裂等构造活动带所割裂的几个不连续的独立单位即板块构成的。几大板块的相互作用是大地构造活动的基本原因。 板块的边界有三种类型:扩张(或增生)型边界、俯冲(或汇聚)型边界、转换断层(或次生)型边界。 6、岩浆喷出地表是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的一种快速猛烈的释放形式,称为火山喷发。 7、当地球聚集的应力超过岩层或岩体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地壳发生断裂、错动,急剧地释放积聚的能量,并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引起地表的震动,称为地震。 8、依据地层下老上新的沉积顺序,地层剖面中的整合与不整合关系,标准古生物化石与生物群体进行对比,确定某个地层或事件的相对年代的方法,称为相对年代法或者古生物地层法。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

-第二章地壳 1、地壳的组成从微观到宏观概括哪些:元素、矿物、岩石; 地壳元素丰度前两位的是:O、SI; 矿物的分类; 1.自然元素矿物:金刚石、石墨、自然金 2.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方铅矿、黄铜矿、雄黄、雌黄 3.卤化物:萤石、石盐、钾石盐 4.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刚玉、磁铁矿、石英 5.含氧盐:橄榄石、方解石、白云石、石膏、石英、滑石 主要造岩矿物前两位的是:石英和长石; 按成因把岩石分为三类是:火成岩、变质岩、沉积岩; 2、矿产资源的概念、特点和合理利用; 1)概念:是指赋存在地壳中的,具有开采经济价值或潜在经济价值的有用岩石、矿物和元素的聚集体。2)矿产资源的特点: ⑴数量的有限性; ⑵分布的不均衡性; ⑶赋存状态的复杂性。 3)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 ⑴建立合理的经济模式: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模式 ⑵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 ⑶积极寻找新的矿源; ⑷开发替代资源。 3、地壳运动的概念和按照向量的分类; 地壳运动:是指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机械运动。又称构造运动。按向量分为三类: ①水平运动即地壳岩层或部分地壳岩层在水平方向上发生位移。又称造山运动。 ②垂直运动即地壳岩层或部分地壳岩层在垂直方向上发生位移,有上升或沉降。又称造陆运动。 ③旋扭运动即既有水平运动又有垂直运动的结合。 4、地质构造的概念和分类;世界主要地震和火山带的分布是?如何应对地质灾害? 1、概念:地壳运动所造成的岩层产状和构造形态的改变称为地质构造。 2、4 种主要地质构造类型: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3、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大洋中脊带、东非大裂谷带 火山带: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火山带、大西洋海底隆起带、东非火山带 4、1)加强监测和预报; 2)加强对地震和火山的科学研究; 3)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建设; 4)进行地质灾害预防应急知识的普及和教育。 5、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①地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如大洋中脊、裂谷、海沟、转换断层等分割成相互独立的构造单元,称之为板块; ②板块内部是比较稳定的区域,板块接合处则是相对活动的地带; ③刚性的板块在软流层上作大规模的水平运动,驱动板块运动的机制主要是由于地幔物质的对流,其中地幔上升流导致板块分离,下降引起板块汇聚; ④板块可以增生也可以消减。 主要分为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三个部分

自然地理学书本归纳

第二章地壳 第一节地壳的组成部分 一、化学成分与矿物 1.矿物的概念及自然界矿物形成的主要方式 矿物: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物理化学性质的单质或者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主要方式:气体凝华、液体或熔融直接结晶及固体再结晶作用。 二、岩浆岩 1.依据成因可以将岩石分为哪几类? 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2.岩浆岩的概念及其分类 岩浆是来自地幔的高温熔融状物质,温度一般为800~1200℃,具有较强粘性,主要成分为硅酸盐、金属硫化物、氧化物和部分挥发物。当其沿岩石圈断裂带上升侵入地壳时,冷凝结晶形成侵入岩;喷出地壳则迅速冷凝成火山岩或喷出岩。 按矿物组成: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 3.岩浆岩的结构与构造。 结构:①玻璃质结构:喷出熔岩因快速冷却不及而结晶形成的。 ②显晶质结构:岩浆在地下缓慢冷却而形成的 ③斑晶:冷却速度先慢后快形成粗大晶体后形成细粒或微粒晶体即基质从而形成斑状结构。构造:①块状构造:因矿物排列无定向而形成。②斑杂构造:矿物成分、结构、颜色、粒度杂乱排序或分布不均匀而形成。③气孔构造:气体逸出后残留的。④杏仁状构造:喷出岩气孔被次生矿物填充而形成。

4.岩浆岩的主要类型; 依据化学和矿物组成:酸性、中性、基性、超基性岩 依据其结构、构造与产状:深成岩、浅层岩、喷出岩 三、沉积岩 1.沉积岩的概念、成因、特征、主要类型。 概念: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成因:原有沉积物不断被后续沉积物覆盖而与上层水分隔离,有机质在厌氧环境中产生各种还原性气体,碳酸基矿物溶解为重碳酸盐,某些金属元素的高价氧化物还原成低价硫化物,软泥中水的矿物度增加,介质由酸性氧化环境变为碱性还原环境,沉积物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次生矿物,胶体脱水陈化为固体,碎屑经压缩,胶结作用固结为岩石。若埋藏很深,还产生压熔、交代与重结晶作用,使晶体变粗和晶体进一步压固。 基本特征:①沉积岩富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并有生物化石。 ②沉积岩具有碎屑结构和非碎屑结构之分。 ③沉积岩层面呈波状起伏,或残留波痕、雨痕。干裂、槽模、沟模等印模,或层内出现锯齿状缝合线或结核,均属沉积岩原生构造结构。 主要类型:①碎屑岩类,主要指母岩分化碎屑搬运再堆积后胶结而成的岩石。 ②黏土岩类:具泥状结构,由黏土矿物及其他细粒组成,硬度低。 ③生物化学岩类:多由化学和生物化学形成物组成并主要见于海相或湖相沉积物。 四、变质岩 变质岩的概念及变质作用类型。 概念: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变质作用,其形成的岩石即为变质岩。

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 地球 1. 宇宙的天体分为哪几种?P5 答: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 2. 太阳系包含哪八大行星?可分为哪两组?P6 答:地组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体积小,密度大,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少) 木组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体积大,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多) 3. 度量天体距离的单位?P9 答:天文单位:14960×410千米,光年:94600×8 10千米。 4. 行星的运动特征。P6 (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近乎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也自西向东 (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 (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轨道面也比较接近 (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5. 简述地球自转的意义。P15-16 答: ①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的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一昼夜的节奏;(节奏) ②由于地球自转的结果,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偏移) ③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时差) ④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并反过来对它起阻碍作用;(潮汐) ⑤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例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大陆漂移、地震、潮汐摩擦、洋流等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流体运动) ⑥当地球自转加快时,离心力把海水抛向赤道,可以造成赤道和低纬区的海面上升,而中高纬度区海面则相应下降。 6.什么是黄赤交角?其地理意义?P17 答:地球自转产生的赤道面与地球公转产生的黄道面之间的夹角为黄赤交角,为23度27分。 地理意义:(1)产生四季更替;(2)产生五带 7.简述地球圈层构造,外圈层对自然环境的意义。P21-24 答:地球圈层构造:地球内部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圈(地球内部构造); 地球外部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地球外部构造) 外圈层对自然环境的意义: ① 大气圈影响一个地区的气候基本特征水文特点 、地貌类型、土壤发育、生物类型。 ② 水圈参与和改变地球发展和自然地理环境 ③ 生物圈改变大气和地壳的物质成分;参与岩石的破坏和建设作用; ④ 参加土壤的形成发育。推动地球和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8.简述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P27 ① 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太阳辐射) ② .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使海洋表面成为液+气界面,海底成为液+固界面,陆地表面成为气- 固界面,而沿岸地带成为三相界面。(相态) ③ 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地貌) ④ 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能量流动) ⑤ 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异质性) ⑥ 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人类场所)

自然地理学课后习题

第一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 综合自然地理在地理学中的位置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 复习思考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什么是自然地理环境? 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体系中的地位。 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方向。 第二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根基 第二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 第三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 第四节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趋势 第五节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 复习思考题 1、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每个阶段有哪些代表性的人物? 2、现代综合自然地理学具有哪些特征? 3、综合自然地理学未来重点研究领域?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 第四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系统框架 复习思考题 1、分述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能量和要素组成。 2、试述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3、自然地理环境结构有何特性? 4、什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 5、简述系统的结构类型,并举例进行说明。 第四章外部因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一节宇宙因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行星因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地球因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四节自然地理环境外部联系的本质 复习思考题

1、太阳辐射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 2、海洋潮汐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 3、简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 4、试述自然地理环境外部联系的本质。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内部联系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地球化学作用 第四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水热作用 第五节自然地理环境内部联系的基本特点 复习思考题 1、人们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认识经历了哪三个阶段,各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2、简述自然地理环境中四种物质循环类型。 3、试述自然地理环境内部联系的基本特点。 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方向性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第四节自然地理环境时间演化的基本特点 复习思考题 简述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发展的方向性。 什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周期性节律与旋回性节律有什么不同? 昼夜节律和季节节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举例说明昼夜节律和季节节律。 简述自然地理环境随时间演化的基本特点。 第七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纬向地带性和经向地带性 第三节垂直地带性 第四节地方性 第五节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复习思考题 什么是地域分异? 简述纬向地带性的成因和主要表现。 简述经向地带性的成因和主要表现。 什么是水平地带谱?理想大陆划分为哪些地带? 什么是垂直地带性?什么是垂直地带谱?影响垂直地带谱的基本因素有哪些?什么是地方性?地方性分异因素有哪些? 简述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联系。

自然地理学大纲(伍光和)[1]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绪论 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 (一)地理学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科学。 地理学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地理学的“三层次”——统一、综合、部门 地理学的“三重性”——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三、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四、本书的内容和结构 第一章地球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四节地理坐标

第五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教学重点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及表面形态结构特征,掌握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活动 实习与实验:在野外或者实验室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表面形态结构特征以及地球运动规律。 检索分析:在图书馆文献信息系统或者网络上,检索“地球运动”、“地球圈层结构”,分题名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看有哪些图书、论文和网站与之有关,并了解该领域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 1. Arthur N Strahler, Pysical Geography, John Wiley & Sons, 4th. Ed 1975. 2. 王维.地球的形状——人类对它认识的历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3. J.H.塔齐. 地球的构造圈.北京:地质出版社,198 4. 4. 弗兰克.普内斯等.地球.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一、宇宙和天体 二、太阳和太阳系 9大行星、50个卫星、50万个小行星、少数彗星 三、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 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 旋转椭球体黄赤交角太阳高度角自然现象的地带性分布

第二章 地壳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

第二章地壳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 1.岩体应力 地壳岩体内的天然应力,主要是在重力场和构造应力场的综合作用下,有时也在岩体的物理、化学及岩浆侵入等的作用下形成的应力状态。按成因,地壳岩体应力包括如下成分: ①自重应力(gravitational stress):在重力场作用下生成的应力; 垂直应力σ v =γh 水平应力σ h =(μ/1-μ)γh ②构造应力(tectonic stress):地壳运动在岩体内形成的应力; 活动的(active tectonic stress):地壳内现代正在积累的、能够导致岩体变形破裂的应力,即狭义的地应力; 剩余的(residual tectonic stress):古构造运动的残留应力; ③变异应力(altered stress):岩体的物理状态、化学性质或赋存条件的变化所引起的应力,通常只具有局部意义; 岩浆侵入-内部静水式应力; 挤压围岩; 岩浆喷出-冷凝收缩、水平应力显著降低; 深部蠕变-σ h =σ v (d) 残余应力(residual stress):岩体卸荷时,岩体中某些组分的膨胀回弹趋势部分地受到其它组分的约束,于是岩体结构内形成残余的拉、压应力自相平衡的应力系统。 2.地壳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 (1)主要观点: ①“静水应力” σh =σv =γh ②垂直应力为主的观点 σv =γh σh=(μ/1-μ)γh ③水平应力为主的观点 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应力场以水平应力为主导。 a. σ h >σ v ,水平应力随深度线性增加。 b.水平应力具有明显的方向性,σ h1 >σ h2 = 0.3~0.75 (2)地壳岩体应力状态的三种基本情况: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完整)

自然地理学知识要点 绪论 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P3-P4 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研究对象包括天然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2.自然地理环境的圈层结构 P3 地球表层或地理圈是由大气圈、岩石圈的一部分、水圈、生物圈和土壤层组成。地球外部覆罩着大气圈,大气圈之下是由海洋和陆地水构成的水圈以及疏松的土被层;地球固体部分的外壳称为地壳,地壳以下为地幔和地核;生物的总体及其分布范围称为生物圈。这些圈层的组合分布具有两种特点:一是高空和地球内部的圈层呈独立环状分布,二是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相互渗透。 第一章 1.天文单位 P9 长度单位,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14960×104km,即为一个天文单位。 2.光年 P9 长度单位,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5×1012km,即为一个光年。 3.宇宙的组成 P9 现代人类理解的宇宙,是大约发生于100亿年前的大爆炸所形成的,范围相当于130亿光年的巨大空间。宇宙中的天体分为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类。恒星质量很大且能发光;行星不能发光,质量也远较恒星小,绕恒星运动;卫星质量比行星更小,绕行星运动,并随行星绕恒星运动;流星质量更小,也不发光;彗星是很小的,但具有特殊外表和轨道的天体;星云是一种云雾状的天体;河外星云是恒星系统;银河星云是极端稀薄和高度电离的氢和氮的混合物。 4.八大行星的基本特征 P11 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小而平均密度大,自转速度慢,卫星数少,称为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大,平均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多,称为类木行星。 共同特征: 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相 同。 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 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起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 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5.地球的形状及大小的地理意义 P19-22 地球形状是指一种以平均海平面表示的平滑封闭曲面,即大地水准面。通常所说的地球形状就是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地球形状为椭圆球体赤道半径比两极半径大,北半球洋面凹陷,南半球洋面隆起。 地理意义:地球赤道面与黄道面的交角,决定了太阳正午高度角有规律地从南北纬23°27′之间像两极减小,太阳辐射使地表增暖的程度也按同样的方向降低,从而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如气候、植被、土壤等)的地带性分布。 地球大小:地球赤道半径6378km,极半径6357km,总面积5.1×108km2,总体积10820×108km3,总质量5.98×1027g,平均半径6371km,周长4万km。 地理意义:地球的巨大质量,使它能够吸着周围的气体,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地球上的物体至少要达到11.2km/s 的速度才能脱离地球,保证大气不致逸散。 6.地球自转、公转的规律和地理意义 P23-27 自转规律: 地球绕地轴旋转称为地球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即为自转周期,叫做一日。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方向的。 自转周期采用参考点不同,有不同的自转周期,它们分别是:恒星日、太阳日和太阴日。 1)恒星日是以天球上的某恒星(或春分点)作参考点。恒星日是指:某地经线连续两次通过同一恒星(或春分点)与地心连线的 时间间隔。时间为23h56m4s,这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也就是地球恰好自转360o所用的时间。恒星日是常量。 2)太阳日是以太阳的视圆面中心作参考点。太阳日是指:日地中心连线连续两次与某地经线相交的时间间隔。太阳日的平均日长 为24h,是地球昼夜更替的周期。太阳日比恒星日平均长3m56s,是由于地球的公转使日地连线向东偏转导致的。一个太阳日,地球平均自转360o59’。太阳日不是常量。地球在近日点,公转角速度大(每日公转61’),太阳日较长,为24h+8 s (地球自转361o0l‘);地球在远日点,公转角速度小(每日公转57’),太阳日较短,为24h-8 s (地球自转360o57') 3)太阴日以月球中心作参考点测定的地球自转周期,叫太阴日。太明日是指:月地中心连线连续两次通过某地经线的时间间隔。 太阴日平均值为24h50 m,这是潮汐日变化的理论周期。太阴日长于恒星日,是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使月地连线东偏所致。一个太阴日,地球平均自转373o38'。太阴日也是变量。 公转规律: 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而太阳则位于椭圆的其中一个焦点上。地球的轨道平面与其赤道平面交角为:23°26’21”.448,此角反映在天球上,即为黄道面与天赤道面交角,简称黄赤交角。 公转周期为一年,在天球上选择不同的参考点就有不同的年:如恒星年、回归年、食年等。它们对应的参考点分别为:恒星、春分点、

自然地理学地壳习题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 一、名词解释 地壳、矿物、岩石、矿物解理、岩石节理、成岩过程、岩浆活动及岩浆岩、岩浆的侵入作用、喷出作用、沉积作用及沉积岩、变质作用及变质岩、沉积建造、构造运动、地堑、地垒、逆掩断层、沉积旋回、构造旋回、不整合接触。岩相、侵入接触、地震震级、地震烈度、岩层层理、岩层产状、褶皱、背斜、向斜、隔挡式褶皱、隔槽式褶皱、地槽、复理石建造、磨拉石建造、构造旋回、地台、褶皱、地盾、褶皱带、转换断层、化石、标准化石、指相化石、绝对地质年代、相对地质年代 二、填空题 1、矿物光学性质包括()、()、()、()。 2、矿物力学性质含()、()、()、()等 3、矿物的颜色分为()、()和()。 4、矿物光泽可以分为:()、()、() 5、摩氏硬度计分为10 级,其中,滑石硬度为1 ,石英硬度为7 ,刚玉硬度为9 , 金刚石硬度为10 。 6、根据裂成光滑解理面的难易程度,可以分为:()、()、()、()、()。 7、矿物化学分类为:()、()、()、()、()。 8、按成因,岩石可以分()、()和()三大类。 9、按二氧化硅含量,通常将岩浆岩分为()、()、()、()和碱性半碱性岩五大类。 10、岩浆活动包括两种方式:()和()。 11、主要造岩矿物是()、()、()、()、()、(), 12、基性深成侵入岩的代表岩石是(),酸性喷出岩的代表岩石是()。 13、变质岩有特殊的()和()。沉积岩具有()构造,含有()。 14、依据粒级和粒度,沉积碎屑岩分为()、()、()、()等类型。 15、导致岩石发生变质的主要因素为()、()和()。 16、根据地质条件,可将成矿作用分为()、()及(),所形成的矿床分别叫()、()和()。 17、岩浆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以()为主体;一部分是()。 18、构造运动主要按时间分为(),();() 19、确定地壳运动的方法有:()、()、() 20、按地震成因可以分为、()、()、()和()四种。 21、岩层产状用岩层的()、()和()三个要素来表示 22、判断背斜向斜尤为重要的是岩层的()。. 23 若所形成的背斜或向斜与地形起伏基本一致,可分别称之为()和()。 24 若地形上背斜部位侵蚀成谷,向斜部位发育成山,则可分别称之为()和()。这种地形与构造不吻合的现象称为()。 25、依据节理力学性质所表露的形态特点,通常分为()和()两类。 26、全球岩石圈划分为6 大板块,即()、()、()、()、()和()。 27、地槽上升阶段的沉积建造是()和(),地台中相对上升,盖层较薄的构造单元是()。 三、选择题:(每题有一个以上的答案,多选、少选、错选均错) 1、关于岩浆岩的正确叙述是〔〕 A、岩浆冷凝形成岩浆岩 B、酸性岩的主要矿物是辉石 C、从超基性岩到基性岩颜色渐浅

高中自然地理第二章地壳名词解释

高中自然地理第二章地壳名词解释高中自然地理第二章地壳名词解释 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地壳厚度差异很大。地壳由沉积壳、花岗质壳层与玄武质壳层组成。地壳是指地球表面的刚性外壳,属于岩石圈的上部。地壳的组成可以从元素、矿物、岩石三方面来说明。 克拉克值:把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即元素的丰度。各种元素丰度不一。高丰度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对地壳的矿物组成将发生积极影响。 矿物:地壳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不断进行化合,形成各种矿物。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单质少,化合物多,呈晶质固体,理化性质随环境而改变。 矿物的特征:形态、光学性质与力学性质。也是鉴别矿物的依据。矿物的光学性质:透明度、光泽、颜色及条痕。矿物的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弹性等。 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岩石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又是地质作用的对象,所以岩石是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和

地貌的物质基础。根据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岩浆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岩浆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①岩浆侵入活动→侵入岩。②火山活动或喷出活动→喷出岩(火山岩) 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并有生物化石。 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然后再把破坏产物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等四个而形成岩石,称沉积岩。 成岩过程:先成岩石的破坏(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四个阶段。 层理:是指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粒度、颜色等性质沿垂直于层面方向变化而形成层状构造。即表现出来的成层性。层理可分为: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等。 变质作用:无论什么岩石,当其所处的环境与当初岩石形成时的环境发生变化后,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往往也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环境 二、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大气、水、岩石、生物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耗散结构) 三、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层 1、广义的地球表层:上:自大气圈对流层顶部下:至岩石圈沉积层底部 2、狭义的地球表层:指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的交接面上限:离地面不超过100m(相当于对流层近地面摩擦层下部—地面边界层)下限:为太阳辐射能可到达的深度 3、五大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和地貌 四、自然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综合性、区域性、环境性、系统性。 五、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 六、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三分支、三层次、三重性和三阶段) 1、从研究对象看,地理学可以分为:①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自然地理学;②研究经济地理环境的经济地理学;③研究社会文化地理环境的人文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属于自然地理学。 2、从研究层次看,地理学可分为:①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一级综合);②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的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③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组成要素的部门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属于一级综合。 3、从研究领域看,地理学可分为:①理论性的理论地理学研究;②应用性的应用地理学研究;③区域性的区域地理学研究。综合自然地理学具三重性。 4、从研究阶段分为三阶段:古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时间地理学(现代过程的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属于时间地理学。 第二章 一、系统的定义:具有特定功能和结构的元素集合,每一个系统都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和过程所组成。 二、系统分类 1、按系统尺度、规模和范围分:宇宙系统、宏观系统、微观系统 2、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开放系统、封闭系统、孤立系统 3、按人与自然的关系分:自然系统、人造系统、自然与人文的复合系统 三、系统主要特征: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稳定性、变异性 四、整体性:自然地理综合体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1)功能整体性:是系统对外界和内部所表现的效应(包括物质和能量、信息等的传输和转换)。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种情况: 整体=部分之和 整体<部分之和 整体>部分之和 五、耗散结构 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只要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可能从原有的混乱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来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重要名词解释汇总(高等教育出版社《自然地理学》第三版,伍光和主编) 绪论 1.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三种地理环境在地域上和结构上 相互重叠、相互联系,从而构成统一整体的地理环境。 2.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的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 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分为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3.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 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4.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 成结构,还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5.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物质系统及其要素的组成、结构、功能、空 间特征、时间特征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机理。根据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对其研究的领域分化,目前,自然地理学主要有以下分科: 6.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ional Physical Geography):分别研究组成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各种自然要素与过程 本身,强调以某个要素为核心的分析与综合,包括的学科主要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动(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 7.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某个地域组合的自然特征与过 程,强调具体区域的个体性。 8.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形成历史、现代过程、 类型特征、地理分异和发展演变,它是自然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部分,强调综合性。 9.自然地理环境: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能量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 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需同。其基本特征有:地区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三相物质并存;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人类聚居的场所。 第一章地球 1.地球自转偏向: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而使在地球上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的力。它使所有在地球上作水 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北半球向右偏,赤道上水平运动物体无偏向。物体运动速度决定偏转力的大小。 2.恒星年:地球连续两次通过太阳和另一恒星连线与地球轨道的交点所需的时间为365日 3.6时9分9.5秒,称为一个恒星年。 4.回归年: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平均时间为365日5时48分46秒,称为一个回归年。 5.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间的夹角。某地的太阳高度角有日变化,正午12时太阳高度角达到最 大,并且正午太阳太阳高度角在一年内也会随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的来回移动而变化。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H= 90 . 地理纬度-直射点纬度 6.纬度与经度:纬度是某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经度是某地所在经线与本初经线之间的角距。本初子 午线所有通过地轴的平面,都和地球表面相交而成为圆,这就是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包含两条相差180度的经线,一条经线则是一个半圆弧。最初经线的起始线并不统一,1884年经过国际协议,确定以穿过伦敦当时的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经线,或称本初子午线。 7.180度经线:本初子午线(经度的零度线)向东和向西各分180度,称为东经和西经,东经和西经180 度线是重合的,通常就把它叫做180度经线。由于,在同一时刻,180度经线以东是前一日的结束,以西却是次一日的开始,经国际协议被定为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 8.地球的内部构造根据对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的差异和变化,地球固体地表以内的构造可以分为三 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9.地壳:指地表至莫霍界面之间厚度极不一致的岩石圈的一部分。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

自然地理学题目

自然地理学题目 绪论 一、基本概念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地球表层人

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科学。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二、填空 1、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综合、部门自然地理环境。 第一章地球 一、基本概念 天体:是指宇宙中存在的各种运动变化着的

日月星辰。 太阳视运动:太阳位于地球轨道面上,从地球上看,太阳好像终年在这个平面上运动。黄道:太阳视运动的路线。 岁差:在外力作用下,地轴绕黄轴的缓慢的周期性的圆锥形运动引起了春分点位置沿 黄道的西退和北天极位置在星空中的变迁。. 章动:由于月球引力对地球产生的力矩大于太阳,而且由于日、夜相对位置变化,因而导致引力的方向不断变化,这就引起了地轴运动的外力

矩的变化,从而引起地轴的上下摆动。 极移:由于地球本体相对于地球自转轴的运动,从而造成地极在地表位置的移动,称为极移。 纬度:某一地点的纬度是指该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 经度:某一地点的经度,就是指该地所在子午面与本初子午面的夹角。 恒星年:即地球连续两次通过太阳和另一恒星的连线与地球轨道的交点上所需的时间,

它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回归年:地球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与太阳连线与地球轨道交点所需的时间。 二、填空 8天文单位=1Km ,光年=94605×10(亿)11、 4 。×10(万)km14960 组成。慧核,慧发, 慧云、慧尾2、彗星由 ,极半径6378.140km km3、地球的赤道半径为22,总kmkm 亿5.11,总面积为 km6356.755km 为 2733 g ,总质量为5.89×10km 体积为10820亿km kg 。、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4

《自然地理学》名词概念

第一章:绪论 自然地理学:是指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一门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界等)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第二章:地壳 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地壳厚度差异很大。地壳由沉积壳、花岗质壳层与玄武质壳层组成。地壳的组成可以从元素、矿物、岩石三方面来说明。 1.克拉克值:把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即元素的丰度。各种元素丰度不一。高丰度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对地壳的矿物组成将发生积极影响。 2.类质同像:是指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地被性质相似的它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改变其晶体结构,其物理性质一般差异不大的现象。 矿物:地壳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不断进行化合,形成各种矿物。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化学 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单质少,化合物多,呈晶质固体,理化性质随环境而改变。 矿物的特征:形态、光学性质与力学性质。也是鉴别矿物的依据;矿物的光学性质:透明度、光泽、颜色及条痕。矿物的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弹性等。 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岩石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又是地质作用的对象,所以岩石是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和地貌的物质基础。根据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岩浆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岩浆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①岩浆侵入活动→侵入岩。②火山活动或喷出活动→喷出岩(火山岩) 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并有生物化石。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然后再把破坏产物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等而形成岩石,称沉积岩。 层理:是指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粒度、颜色等性质沿垂直于层面方向变化而形成层状构造。即表现出来的成层性。层理可分为: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等。 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就是变质岩。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是控制变质作用的三个主要因素。 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动,但经常涉及更深的构造圈。可使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形成各种地质构造,又称岩石圈的运动,可以促进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不仅决定了巨大地表轮廓和水圈的分布,还影响着生物圈的分布,并改变大气环流,以至影响着整个地球表层环境。构造运动具有普遍性、方向性、非匀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等一般特点。构造运动其基本方式:可分为水平运动(造山运动)和垂直运动。 褶皱: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成为褶皱。褶皱能直接反映构造运动的性质和特征。主要是由于构造运动形成的,可能是由升降运动使岩层向上拱起和向下坳曲,但大多数是在水平运动下受到挤压而形成的,而且缩短了岩层的水平距离。基本形态只有背斜和向斜两种。 断裂:岩石,特别是脆性较大和靠近地表的岩石,因所受应力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称为断裂。虽破裂但破裂面两侧岩块未发生明显滑动、位移的断裂构造叫做节理。岩块沿着断裂面有明显位移的则称断层。 地震:是构造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大地的快速震动。当地球聚集的应力超过岩层或岩体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地壳发生断裂、错动,急剧的释放积聚的能量,并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引起地表的震动。地震只发生于地球表面至700km深度以内的脆性圈层中。世界地震区呈带状分布并与板块边界非常一致,板块间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