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和机械能教案

功和机械能教案
功和机械能教案

功和机械能教案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功率的概念。

3.功、功率的计算。

4.动能、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及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1、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的转化,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的转化。

2、知道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能用生产、生活中的实例解释功的含义。。

3、理解机械效率

4、掌握功、功率,机械效率的有关计算与应用

1.结合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考察功、功率的概念和计算,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是本章的主要考点。

2.探究影响动能和重力势能大小的决定因素的有关实验也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

[知识网络梳理]

[课前夯实基础]

基础知识巩固

一、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

2、计算功的公式是_______,单位是___;

二、功率

3、功率所描述的物义: ;

4、计算功率的公式是_______. 单位是_________.

5、、功率的定义是____________.

三、动能和势能

6、、动能的定义是_______________,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

7、重力势能的定义是___________,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

8、_____和______统称为机械能。

关键信息提示: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2、W=FS 焦耳3、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4、P=W/t 瓦特5、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6、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质量速度7、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质量高度8、动能势能课前热身练习

1、(08柳州)以下实例,力对物体做功的是( )

A.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

B.小明将水桶从地面上提起

C.吊车吊着货物在空中水平匀速移动

D.用力搬桌子而未搬起

答案:B.

点拨:力对物体做功必须同时满足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08宁德市)跳绳是今年体育考试的项目之一,小强同学的质量为50㎏,每跳起一次的平均高度为5㎝,每分钟跳150次.问:

⑴强同学平均跳起一次克服重力做了多少功?

⑵强同学跳绳的功率为多少W?

答案:(1)25J,(2)62.5W

点拨:同一单位代入公式计算。

3、(08宜昌市)下列关于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B.物体做功时间越短,功率越大

C.物体做功越快,功率越大

D.物体做功时间越长,功率越大

答案:c

点拨:功率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有做功的多少和完成这些功所用的时间共同决定。

4、(08淄博市)汶川地震后的5月14日,我空降兵15勇士不畏牺牲,勇敢地从4999m 的高空跳伞执行侦查营救任务,为上级决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为组织大规模救援赢得了宝贵时间,受到了中央军委的通令嘉奖。跳伞勇士在空中匀速下落的过程中,他的( )

A.重力势能增大,机械能增大

B.重力势能减小,机械能增大

C.重力势能减小,机械能不变

D.重力势能减小,机械能减小

答案: D.

点拨:影响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因素,动能和机械能统称为机械能。

5、(08无锡市)如图,先用绳子把一个铁锁悬挂起来,然后把铁锁拿近到自己的鼻子,松手后,铁锁向前摆动又摆回来。有关铁锁在摆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铁锁回摆后能碰到鼻子,因为铁锁的机械能始终不变

B.铁锁下降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C.铁锁上升到最高点,重力势能最小

D.铁锁下降到最低点,动能最小

答案:B.

点拨: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就看他们的影响因素如何变化。

[课堂讲练互动]

教学案例(一)[考点各个击破]

考点1功、功率的概念。

考点归纳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率的物理意义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单位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做的功。

考点探究

[例1] (08临沂市)两名举重运动员,甲比乙高,如果他们举起相同质量的杠铃所用的时间

相等,如图所示,则( )

A.甲运动员做功较多,功率较小

B.甲运动员做功较多,功率较大

C.甲运动员做功较多,他们的功率相等

D.甲、乙运动员做功相等,功率相等

【解析】甲、乙运动员所举的杠铃的质量相等,即重力也是相等的,而甲举高的高度大,所以做功多,做功所用的时间相等,所以甲的功率大。

【答案】B

【点拨】综合运用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和功率的概念。

[例2] (08淄博市)户外探险、攀岩是当今许多青年朋友喜欢的运动方式,所谓攀岩也就是人们借助于岩壁上的某些支撑点通过手脚并用的方式攀上岩壁的运动。在某次室内攀岩比赛中,质量为60kg的小王同学在20s内攀上高为15m的竖直岩壁,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请问:(g=10N/kg)

(1)小王同学攀岩的速度是多少?

(2)小王攀岩过程中至少做多少功?功率多大?

(3)根据你所学过的物理知识,在训练和比赛中怎样做才能取得好成绩?(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将功和功率这一部分知识点运用生活实际,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选择好公式正确的代入单位,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答案:(1)υ=s/t=15m/20s=0.75m/s(2)G=mg=60kg×10N/kg=600N

W=FS=Gh=600N×15m=9×103J

P=W/t=9×103J/20s=450W

(3)减轻体重加强体能训练穿(戴)防滑鞋(手套) 轻装上阵等

点拨:见解析。

考点应用

1、(08荆州市)粗糙水平面上有一个重为100N的物体,用10N的水平推力使其以

3m/s的速度沿力的方向匀速运动了10s,则此过程中( )

A.重力做了3000J的功

B.推力的功率为30W

C.推力做了1000J的功

D.摩擦力为100N

答案:B

点拨:没有在重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所以重力没有做功,根据公式W=FS=10N×30m=300J,匀速运动时摩擦力的大小等于推力10N。

2、(08常州市)中考体育跳绳项目测试中,小明同学在lmin内跳了120次,则他跳绳时的功率大约是( )

A. 0. 5 W

B. 5 W

C. 50W

D. 500 W

答案:D

点拨:这是一道估测题,需要估测的物理量有小明的体重、一次所跳的高度计算出一次克服重力所做的功,算出120次做的总功,然后根据公式P=W/t。

3、(08无锡市)如图所示,用10N的水平推力推着重为60N的物体沿水平方向做直线运动。若推力对物体做了60J的功,则在这一过程中( )

A.物体一定受到10N的摩擦力

B.重力做的功一定为360J

C.物体一定运动了lm

D.物体一定运动了6m

答案:D

点拨:对物体做功必须是在受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本题没有说是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物体受的摩擦力不一定是10N。

4、(08广东省)如图所示,小明在跑步机上锻炼身体.设他在跑步机上以5m/s的速度匀速跑动30min,跑动的总动力为40N.

求:(1)他在这段时间内相当于跑了多少路程?

(2)他在这段时间内做了多少功?

(3)他做功的功率是多少?

答案:(1)由V=S/t得:S=vt=5m/s×30×60s=9000m=9km

(2)W=Fs=40N×9000m=360000J

(3)P=W/t=360000J/1800s=200w

点拨:熟练的运用公式,正确的代入数据,单位要统一。

考点2功、功率的计算

考点归纳

1、功的计算公式:W=FS W=Gh W=Pt

2、功率的计算公式:P=W/t p=Fv

3、计算时灵活选用适当的公式,代入数据就行。还要分清有用功:对人们有用的那部分功;总功:动力做的功。额外功: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考点探究

[例2](镇江市)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匀速提升重为480N的物体G,所用拉力F为200N,将重物提升3 m所用的时间为10s.求:

(1)重物上升的速度.

(2)拉力所做的有用功.

(3)拉力的功率.

【解析】上升的速度用v=s/t计算;拉力所做的有用功w有用=Gh;拉力的功率要先算出拉力做的功W=FS、然后用p=W/t计算。

【答案】0.3m/s 1440J 180w

【点拨】选用适当的公式。关键要分清s和h

考点应用

5、(08襄樊市)一台抽水机的功率为10KW,利用它将54m3的水抽到20m高的水塔上共用了0.5h那么该抽水机做的有用功、总功分别是多少?(g取19N/Kg) 答案:

点拨:本题考查了克服重力做功即对公式W=Gh,W=Pt应用。

6、(08南宁市)如图所示,小刚沿着斜坡进行晨跑。已知小刚体重为500N,他用50s的时间跑完长为200m、高为10m的斜坡。这过程中,求:

(1)小刚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2)小刚克服重力做的功为多少?

(3)小刚克服重力做功的功率为多少?

答案:(1)4m/s(2)5000J(3)100W

点拨:本题仍然是在考查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及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找准对应的FS进行功的计算。

7、(08淄博市)户外探险、攀岩是当今许多青年朋友喜欢的运动方式,所谓攀岩也就是人们借助于岩壁上的某些支撑点通过手脚并用的方式攀上岩壁的运动。在某次室内攀岩比赛中,质量为60kg的小王同学在20s内攀上高为15m的竖直岩壁,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请问:(g=10N/kg)

(1)小王同学攀岩的速度是多少?

(2)小王攀岩过程中至少做多少功?功率多大?

(3)根据你所学过的物理知识,在训练和比赛中怎样做才能取得好成绩?(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 (1)υ=s/t=15m/20s=0.75m/s(2)G=mg=60kg×10N/kg=600N

W=FS=Gh=600N×15m=9×103J

P=W/t=9×103J/20s=450W

(3)减轻体重加强体能训练穿(戴)防滑鞋(手套) 轻装上阵等。

点拨:本题考查了公式W=Pt,W=FS,V=S/t的应用,只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考点3:动能、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及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考点归纳

1、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物体的质量,物体移动的速度。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的质量,物体被举高的高度。

2、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考点探究

[例3]一人汽车从斜坡滑下(不蹬车),速度越来越快,它的动能_______,重力势能_______。

【解析】人的质量不变,速度变大,动能变大。人的质量不变,高度减小,重力势能减小。

【答案】变大、减小

【点拨】熟练运用影响动能和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例4](连云港)下面的四幅图中属于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的是

【解析】A是有弹性势能转化成动能。B是有重力势能转化成动能,D是有动能转化成弹性势能。

【答案】c

【点拨】看他们的响因素如何变化。

考点应用

8、(08乐山市)同学们都玩过秋千吧,闭上眼睛,那种时高时低的感觉如同在飞……,你知道其中能量的转化吗?对于右图中荡秋千的小孩,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小孩在A点具有最大动能

B、小孩从C荡到B的过程中,动能转化为势能

C、小孩从B荡到C的过程中,动能转化为势能

D、小孩从A荡到B的过程中,在B点的机械能

大于A点的机械能

答案:C

点拨:小孩从B荡到C的过程中,小孩的高度越来越高,所以重力势能就越大,动能就在减小,动能转化为了重力势能。

9、李岚同学到自贡的百货大楼购物,自动扶梯把它从一楼送到二楼的过程中,他的( )

A、动能增大

B、势能不变

C、机械能增大

D、机械能不变功和机械能教案

楼的过程中,质量速度不变所以动能就不变,而李岚的高度在增加所以势能在增加,所以机械能在增加。

10、(08山东省)"神州六号"载人飞船的返回舱下落到地面附近时,由于受到空气阻力而做减速运动。在减速下降的过程中,返回舱的( )

A.动能增大,势能减小

B.动能减小,势能减小

c.动能不变,势能减小D.动能减小,势能增大

答案:B

点拨:于受到空气阻力而做减速运动,所以动能在减小,又因为下落到地面所以高度在减小,所以势能也在减小。

11、(哈尔滨2008年)如图所示,是小朋友坐滑梯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滑道表面很光滑.是为了增大摩擦

B.小朋友下滑过程中速度增大,机械能增大:

C.小朋友从滑梯上滑下后,由于惯性在水平面上还能滑行一段距离

D.下滑过程中重力对小朋友不做功

答案:C

点拨:滑道表面很光滑.是为了减小摩擦,滑道表面很光滑,小朋友下滑过程中速度增大,机械能不变,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

教学案例(二)[知能整体提升]

重点难点突破

重点一:功的计算公式:W=FS W=Gh W=Pt

功率的计算公式:P=W/t p=Fv

计算时灵活选用适当的公式,代入数据就行。还要分清有用功:对人们有用的那部分功;总功:动力做的功。额外功: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重点二: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物体的质量,物体移动的速度。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的质量,物体被举高的高度。

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考点题型探究

题型一:功及功率的计算

例1:(08桂林)如图所示,要粗测小明同学做"引体向上"时的功率。下面所列的物理量中,不需要测量的是( )

A.他的质量

B.单杠的高度

C.每次身体上升的高度

D.做"引体向上"的时间

解析:要想测量做"引体向上"时的功率,根据公式P=W/t,在本题中是克服重力在做功,所以必须要知道小明的重力,还需要知道做功所需的时间。

答案:B

点拨:见解析。

例2:(广安市2008年)俄制米一26TS是世界上最大的重型直升机,它在四川地震灾区唐家山堰塞湖应急疏通工程完成后的撤离行动中,把重约14T的挖掘机在30s内匀速提升到距工地600m的空中,在这个过程中它对挖掘机所做的功是J,功率是

W(g=1ON/kg)。

解析:根据公式w=pt,w=Gh进行计算.

答案:8.4×107 2.8×106

点拨:注意单位的统一。

针对练习1:

(08济宁市)2008年北京奥运会射击运动员射击比赛的图标,该图标生动地说明运动员要想击中靶心,都要闭上一只眼,然后让另一只眼和枪上的准星、靶心在同一直线上,这是利用了的原理;如果枪膛长30cm,火药在枪膛内对子弹的推力是100N,子弹离开枪膛后前进了50m,则火药对子弹所做的功是J。

答案:光沿直线传播30

点拨:子弹离开枪膛后前进了50m是由于惯性的原因,而不是在推力的作用下前进的。

针对练习2:

(08钦州市)如图所示,斜面高为1m,长为3m,工人用400N沿斜面方向的力将重为840N的箱子推到车上,在这过程中推力做了J的功。

答案:1200

点拨:仍然是考查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找准力和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题型二:动能和势能及两者的相互转化

例3:(08广州市)如图,钢珠沿竖直平面上的光滑轨道abcd从a点运动到d点,钢珠( )

A.通过d时的速度比通过c时大

B.在c点比在b点的重力势能小

C.从a运动到b的过程中,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D.从b运动到c的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解析:光滑轨道是可以忽略摩擦的也就是说从a点运动到d点的过程中,只有动能和势能之间的变化,从高处向低处运动时,都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答案:A

点拨: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中,高度在减小,速度在增加。

针对练习3:

(贵阳市2008年)小红在学习中收集了一些与机械能有关的实例,如图所示,其中机械能增大的是:( )

答案:A

点拨:燃料的燃烧的内能转化为火箭的机械能,使得机械能在增加。

针对练习4:

(08攀枝花)江河里流动的水具有能。如果在江河上修筑拦河坝,抬高坝内水位就能增大坝内水的能。当这些水流下带动发电机发电时,机械能转化为能。

答案:动重力势能电能

点拨: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抬高坝内的水位,位置在升高,所以增加的是重力势能。

考点方法总结

1、功的计算公式:W=FS W=Gh W=Pt

功率的计算公式:P=W/t p=Fv

计算时灵活选用适当的公式,代入数据就行。还要分清有用功:对人们有用的那部分功;总功:动力做的功。额外功: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2、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物体的质量,物体移动的速度。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的质量,物体被举高的高度。

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课后巩固提高]

考点分布基础过关能力达标思维创新

功、功率的计算5、7、26 9、11、13、24、25 12、27

动能、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及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2、6、8、16、17、18、19、20、21、22 1、4、15、23 3、14

综合练习

1、(南京市2008年中考题)如图所示的事例中,物体机械能增加的是( )

答案:A

点拨:匀速上升的货物动能不变,势能由于高度的增加而增大,所以机械能是增加的。

2、(08柳州)如图,人骑自行车从坡上下来时,速度会越来越大,在这运动过程中( )

A.人和车的动能增大

B.人和车的动能减小

c.人和车的重力势能增大

D.人和车的动能保持不变

答案:A

点拨:速度越来越大,在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动能在增加,但是由于高度在减小所以重力势能是在减小的。功和机械能教案

sp; 3、(07乐山)"跳高"是一项常见的体育运动,跳高运动员在比赛中都是先助跑一段距离后才起跳,助跑是为了( )

A. 增大运动员的惯性

B.增强运动员表演的观赏性

C. 增大运动员的动能

D.避免运动员受伤

答案:C

点拨:在跳起的过程中需要较大的动能来转化成势能,这样会在质量一定的情况下跳得更高。

4、(07云南)如图所示,置于斜面顶端a的物体,分别沿ab、ac、ad三个不同路径滑落到b、c、d三个位置时,若不计摩擦和空气阻力,则比较它们动能的大小,正确的是( )

A. b点的动能大

B. c点的动能大

C. d点的动能大

D.三点的动能一样大

答案:D

点拨:若不计摩擦和空气阻力,就没有能量的损失,在a点的重力势能就全部转化成了动能,所以重力势能一样的情况下,转化成的动能就一样。

5、(08柳州)在"5.12汶川地震"抢险救灾前线,一辆柳州市生产的装载机5s内将一块重20000N的巨石匀速举高3m,装载机的举力对巨石做功为____________J,举力做功的功率为________W.

答案:60000 12000

点拨:本题只是很简单的考查了计算功和功率的公式的运用。

6、(08昆明市)一游客在乘缆车匀速上山的过程中,他的动能______,机械能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答案:不变增大

点拨:速度不变,质量不变,所以动能就不变,但是高度在增加,所以重力势能就在增加,所以机械能就在增加。

7、(08年无锡)题蠡湖隧道是无锡历史上第一条穿湖通道,全长1180m。若一辆小轿车以59km/h的速度匀速通过该隧道,则需要h;若该小轿车发动机的功率为60kW,则通过隧道发动机所做的功为J。

答案:0.02 4.32×106

点拨:本题在选好公式W=Pt后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8、(08荆州市)跳水运动是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我国运动员在该项目上一直处于国

际领先地位。比赛中,跳水运动员从腾空跳起向上运动后再向下落入水中,若不计空气阻力,在整个空中运动过程中,运动员的( )

A.动能先减小后增大,重力势能先增大后减小,机械能不变

B.动能先增大后减小,重力势能减小先后增大,机械能不变

C.动能先减小后增大,重力势能先增大后减小,机械能增大

D.动能先增大后减小,重力势能先减小后增大,机械能减小

答案:A

点拨:若不计空气阻力,跳水运动员从腾空跳起向上运动后再向下落入水中,没有能量的损失,只是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的转化,所以在向上运动的过程中是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在下落的过程中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9、(08年潍坊市)如图所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的质量为985g火炬手持火炬沿水平路面匀速前进20m,火炬手对火炬做的功为J.若使火炬匀速升高lm,火炬手对火炬做的功为J. (不计空气阻力及燃料质量的变化,g取10N/kg)

答案:0 9.85

点拨:火炬手持火炬沿水平路面匀速前进中,没有在向上的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所以此时没有对火炬做功,根据W=Gh,可以计算出使火炬匀速升高lm对火炬所做的功。

10、(07银川)为探究物体的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同学利用钢球、斜面、木块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让钢球从h高处由静止滚下,为了将水平面上的木块撞得更远,他可采用的办法是( )

A.保持其它条件不变,换一个质量较小的钢球

B.保持其它条件不变,换一个质量较大的钢球

C.保持其它条件不变,降低钢球离地面的高度

D.保持其它条件不变,增加斜面的倾角

理由:

答案:B 换一个质量大的会使其重力势能增加,到达斜面底端时的动能就比较大。

点拨:影响动能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物体的质量,二是物体运动的速度,所以在研究过程中要使用控制变量法。

11、(08年佛山市)如图所示的水平地面上,一个底面积为0.16m2、重为4000N的物体,在2000N的水平推力作用下,8s内匀速前进了10m.求:(1)推物体前进的速度是多大?

(2)推力在这8s内对物体做了多少功?

答案:(1)

(2)W= F推?s=2000N×10J=2×104J

点拨:本题考查了对物体做功的理解,对物体做功必须是移动的距离必须是在受力的方向上。

12、(08厦门市)厦门快速公交系统(BRT)建成后,运行速度约为42km/h.从第一码头到大学城只需40min。如图,假如质量为50kg的小鹭要乘坐BRT公交车时,先用30s走上高5m的人行天桥,再用15s从天桥乘坐自动扶梯到达BRT站台,站台比天桥高4m。试求:

(1)第一码头到大学城的大约路程;

(2)小鹭走上人行天桥的过程中克服重力所做的功;

(3)小鹭从地面到BRT站台过程中克服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

答案:

点拨:本题要注意的是求得是在哪一高度克服重力做的功,并且要注意在哪一高度分别用了多长的时间。

13、(浙江省2008年)在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中,党和政府把救人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在倒塌房屋的废墟中搜救被困人员,重型吊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图所示的重型吊机在某次起吊中,吊起了20000千克的重物(钢绳的重和摩擦不计,取g=10N/kg)。求:

(1)当重物匀速上升时,钢绳受到的拉力为多少牛?

(2)若重物以0.1米/秒的速度匀速竖直上升15秒,重型吊机对重物所做的功为多少焦?

(3)在重物以0.1米/秒的速度匀速竖直上升的过程中,重型吊机对重物做功的功率为多少瓦?

答案:(1)2×105(2)3×105(3)2×104

点拨:当重物匀速上升时,受到的拉力等于物体的重力;根据公式W=Gh,计算出重型吊机对重物所做的功;根据公式P=Fv计算出重型吊机对重物做功的功率。

走进中考

14、(07孝感)如图所示,是演示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实验装置.小球从轨道上的E点滚落下来,在圆形轨道上运动了一周,最后经过H点被抛出去,在整个过程中,小球的动能最大的位置是( )

A.E点

B.F点

C.G点

D.H点

答案:B

点拨:在最低点时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了动能,所以在最低点时是动能最大的时候。

15、(07深圳)一架飞机在某灾区上空沿水平方向匀速飞行,同时向地面投放救灾物资。投下物资后,飞机的动能和势能发生变化是( )

A、动能不变,势能减小&n功和机械能教案

bsp; B、动能变小,势能不变

C、动能和势能都变小

D、动能和势能都不变

答案:C

点拨: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共同的一个物理量是质量,投下物资后质量都在减小,所以动能和势能都变小。

16、(07黑龙江鸡西市).右图所示为空中加油机在给战斗机加油,在加油的过程中它们

飞行的高度和速度不变.下列对加油机与战斗机的机械能的变化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

A.加油机的机械能不变

B.战斗机的机械能增加

C.加油机的机械能增加

D.战斗机的机械能不变

答案:B

点拨:在加油的过程中它们飞行的高度和速度不变,但是加油机的质量在减小,战斗机的质量在增加,所以加油机的机械能在减小,战斗机的机械能在增加。

17、(07无锡)现在许多商店和宾馆都安装了弹簧门,弹簧门在被推开后能自动关闭。以下有关于弹簧门被推开后自行关闭的过程中能量转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为门的动能

B.门的动能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

C.门的势能转化为弹簧的动能

D.弹簧的动能转化为门的势能

答案:A

点拨:弹簧门被推开后弹簧发生了弹性形变,具有了弹性势能,松手后,弹簧在恢复原状的过程中将弹性势能转化为了门的动能。

18、(08 济宁市)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 抗震救灾指挥部决定采用空降的方法抢救被困的灾民。图为解放军15名空降兵勇士在地形十分复杂、气候特别恶劣,又无地面指挥引导、无地面标识的情况下,奋不顾身地从4999米高空跳伞的情景。他们跳出飞机舱门,在打开降落伞之前下降的速度越来越大, 这一过程中伞兵勇士的( )

A.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增大

B.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

C.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

D.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减小

答案:B

点拨:在打开降落伞之前下降的速度越来越大,所以动能就越大,但是高度在减小,所以重力势能就在减小。

19、(07盐城)2007年4月,我国进行了第6次火车大提速,提速后的火车每节车厢中

都有电子屏幕显示时速变化,当屏幕上示数增大时,火车的动能将(变大/变小/不变)。

答案:增加

点拨:影响动能的因素速度在增大所以动能就在增加。

20、(07广州).皮球从某一高度释放,落地后反弹上升,上升的最大高度比释放时的高度低一些,皮球上升的过程重力势能,皮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机械能(选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答案:增加减少

点拨:由于空气的阻力使得机械能在减小,但是随着高度的增加重力势能是增加的,不要受题目给出的条件的影响。

21、(07芜湖)氢气球释放后,若它的运动可看成是匀速上升,则上升过程中氢气球的动能(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重力势能(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机械能(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答案:不变增大增大

点拨:匀速上升,速度不变所以动能不变,但是高度在上升所以重力势能就在增加,动能和重力势能统称为机械能,所以机械能是增加的。

22、(07宜昌市)四川汶川地震造成的唐家山堰塞湖水位不断上升,水的能增大,若一旦溃堤,奔流而下的水所具有的能会给下游造成巨大的损失。

答案:重力势能动

点拨:本题考查了重力势能和动能的定义。

23、(07宜昌)为了探究重力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现有大小不同的实心铁球各一个、大小相同的实心铁球和实心玻璃球各一个、橡皮泥等.在探究重力势能与高度的关系时,应选用________,分别从不同的高度自由落下;在探究重力势能与质量的关系时,应选用________,分

别从相同的高度自由落下.

答案:大小相同的实心铁球大小不同的实心铁球

点拨:重力势能跟两个因素有关一是质量二是高度,所以本题要用到控制变量法。所以底一空要控制质量相等,第二空要控制高度相同。

24、(常州市2008年)为办好2009年江苏省运动会,我市正在兴建大型体育场.施工人员用挖掘机开挖地基.挖掘机每次可将0.8m3体积的泥土举高3m再水平移动5m倒人卡车货箱,此过程中挖掘机对泥土做了多少功?(泥土密度为1. 5 X 103 kg/m3,g取l0N/kg) 答案:

点拨:本题考查了克服重力做功的公式W=Gh。我们对这样的题目要注意步骤地书写。

25、(08重庆市)中国移动重庆公司的抢险队作为第一支到达灾区的移动通信抢险队,队员们用鲜血和生命架起了一条条抗震救灾无形的生命线,为抗震救灾提供了强有力的通信保障。如图所示,在通讯线路的抢修现场,起重机正将一箱箱设备吊装到3m高的施工台上。其中起重臂下的钢绳是绕在一个动滑轮上的。若每箱设备均重4000N,施工台距离地面的高度为3m。如果起重机沿竖直方向匀速提升一箱设备时,动滑轮上每段钢绳的拉力为2500N,在忽略钢绳重和摩擦的情况下。

(1)起重机提升一箱设备时,对箱子做的有用功是多少?

(2)在安全操作的前提下,为了节省时间,加快施工进度,起重机同时将两箱设备以0.1m/s的速度匀速提升到施工台。求这种情况下,动滑轮上钢绳自由端拉力的功率为多大?

答案:(1)12000J(2)900W

点拨:本题考查了克服本题考查了克服重力做功的公式W=Gh,求功率要先求出钢绳自由端拉力,应先求出动滑轮的重力为1000N,所以第二次的拉力为4500N,根据公式P=F2v,求出钢绳自由端拉力的功率。

26、(08黄石市)一辆质量为1.5t的小货车,载有质量为0.8t的货物,四个车轮与地面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复习课 教案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复习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的概念,能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2、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并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 3、会判断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提高功、功率相关公式计算运用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知识竞答,培养动机、兴趣、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增强学习自信心; 2、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训练解题方法、技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结合身边实例,通过习题练习、交流、反思突显知识和技能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现象; 2、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功、功率之间的区别; 2、区分“物体能够做功”和“物体正在做功”; 3、通过实例,探究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4、会利用功和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1、对“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理解; 2、联系实际,培养探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功 1、含义: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不做功的三种情况:(《同》P63导学1-2) 4、公式 W=Fs=Pt 5、公式应用注意: 1)分清那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 2)公式中的S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且与力对应。 3)功的单位“焦”(1牛。米=1焦) 6、常见的功:克服重力做功:W=Fs 二、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四点说明 三、功率 1、公式:P=W/t 2、单位:瓦特(符号:W)千瓦(符号:KW) 换算 3、物理意义:

4、机械中的功率 四、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1、各种能量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 2、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规律 五、课堂练习 六、布置作业

八年级物理下册 11 功和机械能教案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第一节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功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功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引人新课: 提问: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三个小实验。1.学生实验:用手匀速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4本书分别提到桌面上。 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两次移动的距离相同,提书包“累”一些,因为提书包需较大的拉力。[移动相同的距离,需要的力越大越“累”] 2.学生实验: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提到桌面上“累”一些,因为移动的距离较大。[用同样的力移动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越“累”。] 3.学生实验:用手将书包提5厘米左右和将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为什么?答:无法比较,因为两种情况需要的拉力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也不同。力的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不同,无法比较哪次更“累”。 讲述:由此,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单独由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引人一个新的物理量——机械功(简称功)。 板书: 一、功 二、讲授新课: 功这个物理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请同学们看图:课本104页图15.1-1: 这两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共同的要素。答:都有力,物体都移动了一段距离。问: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答:是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讲述:在物理学中就说图中的力对物体做了功。 请同学们看图:课本104页图15.1-2:甲:用力而未移动距离;乙:水平方向移动的距离但水平方向上却没有力。 分析得出: l.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讲述:必要的意思就是一个都不能少,请同学们用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下面几种情况下,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演示1]手提着钩码在空中静止不动,问拉力是否对钧码做功?为什么?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复习课教案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复习课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的概念,能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2、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并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 3、会判断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提高功、功率相关公式计算运用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知识竞答,培养动机、兴趣、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增强学习自信心; 2、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训练解题方法、技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结合身边实例,通过习题练习、交流、反思突显知识和技能。(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现象; 2、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功、功率之间的区别; 2、区分“物体能够做功”和“物体正在做功”; 3、通过实例,探究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4、会利用功和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1、对“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理解; 2、联系实际,培养探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 知识梳理 一、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1)有力无距离:“劳而无功”之一,如搬石头未搬动; (2)有力,也有距离,但力的方向和距离垂直:“劳而无功”之二,如手提水桶在水平面上走动。 (3)有距离无力:(“不劳无功”),如物体在光滑平面上自由滑动,足球踢一脚后运动; 3、功的计算:物体上的力与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 公式:W=FS=Pt 各量单位——W:J(焦耳)F:N(牛)S:m(米)P:W (瓦特)t:s(秒) 4、国际单位:将N·m称为焦耳简称焦,符号(J) 1J=1 N·m 把一个鸡蛋举高1m ,做的功大约是0.5 J 。 5、公式应用注意: 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

功和机械能复习教案

《功和机械能》复习教案 一、复习目标: 1.知道功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功的含义,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2.理解什么是功率,会正确进行功、功率、速度的计算。 3.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的转化。 二、复习重难点: 1.重点:功和功率的个概念,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 2.难点:做功的两个因素,动能与势能之间的转化,解释生活实例。 三、复习过程: 1.带领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整合知识,形成系统 2.具体解释基本概念 (1)功: 如果一个力作用到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W = Fs 。 (2)功率: 功与时间的比叫功率, W P= t。 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对应例题练习: 例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把质量不同的物体匀速竖直向上提,所测数据如下表:

根据上表可知,做功最多的是_________同学,做功最快的是________ 同学, 你是根据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来判断出做功快慢的。 (3)动能和势能: ①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物体的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 ② 在地球表面附近,物体由于高度所决定的能叫重力势能。 物体的质量越大,位置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③ 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 (4)机械 能及其转化: ① 动能、重力势能及弹性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② 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机械能守恒。 提示:注重理解做功两个必要因素;三种不做功的情况:有力无距,有距无力,力距垂直 例题巩固: 例:一个人用同样大小的力F 将不同质量的物体分别在光滑、粗糙水平面和粗糙斜面上移动相同的距离S ,则:W1 W2 W3 例 下列关于物体是否做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小丽背着书包站在路边等车,小丽对书包做了功 B .起重机吊着钢筋水平匀速移动一段距离,起重机对钢筋做了功 C .被脚踢出的足球在草地上滚动的过程中,脚对足球做了功 D .小刚从地上捡起篮球的过程中,小刚对篮球做了功 3.物体匀速运动时的功率 功率定义式 W P =t

201x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

2019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复习教案新人教版年级八科目物理任课教师授课时间 课题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章节复习授课类型复习 课标依据3.1.3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3.2.1知道动能、势能和机械能。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举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量的相互转化。 例1 用荡秋千的过程定性说明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情况。 3.2.2知道机械功和功率。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和功率的含义。3.5.1知道能量守恒定律。列举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有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 教学目标1.知道力学中做功和功率的含义,能用生产、生活中的实例解释功和功率的含义,并能用相关公式计算功和功率。 2、能说出机械能的分类,能利用相关影响因素判断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大小变化; 3、在能区别动势能的基础上,认识动势能间的转化过程,并能分析、解释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秋千等),有用能量转化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机械能守恒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 重点 1.用相关公式计算功和功率。 2、能说出机械能的分类,能利用相关影响因素判断动能、重力势能、弹性 势能的大小变化; 3、在能区别动势能的基础上,认识动势能间的转化过程,并能分析、解 释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秋千等), 有用能量转化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 难点 1.用相关公式计算功和功率。 3、能分析、解释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 (秋千等),有用能量转化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教案:《功和机械能》

功和机械能知识回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会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2)理解影响功率大小的因素,能用公式P=W/t计算功率, (3)建立能量的初步概念,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会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会正确使用W=FS计算功的大小; (2)知道功率的推导公式P=Fv及应用;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能正确分析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2.培养学生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作风。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影响功率大小的因素,能用公式P=W/t计算功率,知道功率的推导公式P=Fv及应用 难点: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能正确分析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一、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1)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只有这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时,我们才能说力对物体做了功).计算公式___________,S的单位为_____,功的单位为 _____,简称_____,符号是___;重力做功或克服重力做功一般可用公式________.

注意:三种不做功的情况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别举例说明 二、___________________叫功率.它是表示物体__________的物理量.计算公式为_______其国际单位是_____,简称____,符号是______.(注意正体、斜体的书写区分), 工程技术上还常用_____做功率的单位.功率是机械的主要性能之一. 功率的计算公式还可写为_________,写出推导过程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的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单位是____ (“能够”是指这个物体具有了做功的本领,但不一定“正在”做功) . 三、 ___________________叫动能,影响因素有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叫重力势能,影响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弹性势能,影响因素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________,动能和势能统称________. 四、滚摆在上升过程中_____越来越小,_____越来越大,动能_____,重力势能________,是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能;下降过程中动能_________,重力势能____________,是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能;在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过程中,机械能总和________. 五.在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动能的大小无法直接测量,实验中是通过_______________反映动能大小的;试验中利用斜面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让小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是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论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中应用到的探究方法有: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六.在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的 实验中,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__判断重锤具有的势能大小,实验结论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中应用到的探究方法有: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知识深化及注意的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全章教案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全章教案 【学习目标】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 2.知道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能说明有关问题并进行计算; 3.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初步概念,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 4.知道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高度有关;知道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性形变有关; 5.能解释一些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 6.能解释有关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 【知识网络】 【要点梳理】 要点一、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1)物体受力,但物体没有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此情况叫“劳而无功”。 (2)物体移动了一段距离,但在此运动方向上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如物体因惯性而运动)。此情况叫“不劳无功”。 (3)物体既受到力,又通过一段距离,但两者方向互相垂直(如起重机吊起货物在空中沿水平方向移动)。此情况叫“垂直无功”。 3.功的计算: (1)公式:一般式 W=Fs ;常用式 W=Gh(克服重力做功)或W=f阻s(克服摩擦阻力做功)。

(2)单位:焦耳(J) 4.注意事项: (1)F与s的方向应在同一直线上(初中要求)(比如一个人提着一重物G,从山脚顺着“之”字形的山路爬到山顶,此时人克服重力做功所移动的距离并不是山路的长,而是从山脚到山顶的高) (2)做功的多少,由W=Fs决定,而与物体的运动形式无关. 要点诠释: 1.判断物体做功的依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重点抓住力作用在物体上是否有“成效”。 2.在分析做功情况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当物体的受力方向与运动方向不垂直时,这个力就要做功。 (2)一个物体同时受几个力的作用时,有一些力做了功,有些力没有做功。因此,讲做功必须指出是哪一个力对哪一个物体做功。 (3)什么叫物体克服阻力做功:若物体在运动方向上受到一个与此方向相反的力F的作用,我们通常说物体克服阻力F做了功。 比如:物体在竖直向上运动h的过程中,物体克服重力做功,功的大小为W=Gh; 再如: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向前运动s,物体克服摩擦力做功,功的大小为W=fs。 要点二、功率 1.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 2.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3.计算式:, P 表示功率,W 表示功,t 表示时间,使用公式计算功率时,必须注意W 和t的对应关系。W 为在t时间内所做的功,而t为做W 这么多的功所用的时间。 4.推导式:,式中F为做功的力而v为速度。 5.单位:瓦(W) 要点诠释: 1.注意区别功与功率。功率与功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功”表示做功的“多少”,而“功率”则表示做功的“快慢”,“多少”与“快慢”的意义不一样。只有在做功时间相同时,做功多的就做功快。否则,做功多,不一定做功就快,即“功率”不一定就大。也就是说:功率与功和时间两个因素有关。 2.由P=W/t变形为P=Fv可知:功率一定时,力F与速度v成反比。 要点三、动能和势能 1.能量(能):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简称能。 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2.动能: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3.探究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1)让同一个钢球A,分别从不同的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 实验表明,钢球从高处滚下,高度h越高,钢球运动到水平面时越快,木块B被撞得越远。所以,质量相同时,钢球的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2)改变钢球的质量,让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 实验表明,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的钢球将木块B撞得越远。所以钢球的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3)结论: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 4.势能:

苏版初二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教案

苏版初二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功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功的概念。 ●教学方法:探究、学生合作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提问: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三个小实验。 1.学生实验:用手匀速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4本书分别提到桌面上。 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两次移动的距离相同,提书包〝累〞一些,因为提书包需较大的拉力。[移动相同的距离,需要的力越大越〝累〞] 2.学生实验: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答:提到桌面上〝累〞一些,因为移动的距离较大。[用同样的力移动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越〝累〞。]

3.学生实验:用手将书包提5厘米左右和将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为什么?答:无法比较,因为两种情况需要的拉力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也不同。力的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不同,无法比较哪次更〝累〞。 讲述:由此,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单独由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引人一个新的物理量——机械功〔简称功〕。 板书:【一】功 【二】合作探究: 功这个物理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请同学们看图:课本104页图15.1-1: 这两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共同的要素。答:都有力,物体都移动了一段距离。 问: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答:是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讲述:在物理学中就说图中的力对物体做了功。 请同学们看图:课本104页图15.1-2:甲:用力而未移动距离;乙:水平方向移动的距离但水平方向上却没有力。 〔学生分析讨论得出:〕 l.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讲述:必要的意思就是一个都不能少,请同学们用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下面几种情况下,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演示1]手提着钩码在空中静止不动,问拉力是否对钧码做功?为什么? [演示2]手提着钩码匀速水平移动一段距离,问拉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为什么? [演示3]手提着钧码匀速上升,问拉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为什么?

八年级物理下册功和机械能教案新人教版

云南省建水县建民中学八年级物理下册《功和机械能》教案新人教 版 一、本章知识要点: 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必须同时具备这两个要素,力才对物体做功. 如果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例如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滑动时,在水平方向上尽管它通过了距离,但是却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所以没有力对它做功. 如果物体虽然受到了力的作用,但是在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则这个力也没有对物体做功.例如建筑工人双手棒着一摞砖站在原处准备装上车,他虽然对砖有一个向上的托力,但是在这个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因此他没有做功. 如果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同时物体也在运动着,但是力的方向与运动的方向相垂直,那么力也没有对物体做功.例如我们用手提着一桶水在水平路面上行走时,虽然我们对水桶施加了竖直向上的拉力,但是由于拉力的方向与运动的方向相垂直,因此我们并没有对水桶做功. 2.功的计算 功的大小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写成公式,即为:W=FS 式中F表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单位用牛;S表示物体在F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单位用米;W 表示功,单位即为焦.1焦=1牛·米. 在用公式W=FS计算功时,必须注意F与S的同方向性,即S必须是物体在F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或F是在S方向上施加的作用力. 3.功的原理 功的原理有两种表述: 第一种表述是: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 第二种表述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这第一种表述的结论适用范围是各种理想机械,即可忽略机械工作时的摩擦和机械本身的重,这样使用机械工作时做的功,才和直接用手完成同一任务时做的功相等. 第二种表述是更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因为实际的机械工作时,不但会有摩擦,而且机械本身的重又不能忽略,所以要多用力,多做功,即使用机械工作时做的功要大于直接用手做的功. 4.斜面 斜面是一种简单机械. 在不考虑物体与斜面间的摩擦时,将物体沿斜面匀速拉上顶端所用的力为:F= 上式中h为斜面的高,L为斜面的长,G为沿斜面向上运动的物体重,F即为沿斜面向上的拉力.由于h<L,∴F<G.说明使用斜面提高物体可以省力. 5.有用功 利用机械工作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 机械工作时,确定好哪一部分是有用功,这是解答这类问题的关键;而确定有用功的方法,则是根据机械工作时的目的来判断.具体在判断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来完成任务需要做的功,其大小就等于有用功. 例如,用滑轮组、斜面或杠杆等各种机械装置竖直提升重物时,我们工作的目的是要使重物升高.假如我们不用任何机械而直接用手来将重物匀速提升,则需要做的功是:W=FS=Gh.在这一工作过程中的有用功其大小就等于Gh,即W有=Gh. 6.额外功

11章功和机械能复习教案

第11章《功和机械能》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巩固本章基础知识点 2、提升功、功率的计算能力 3、突破本章的重点实验 教学重点:巩固本章基础知识点,提升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提升功、功率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 知识点回顾 基本概念 1.功 如果一个力作用到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表达式为 :。 2.功率 功与时间的比叫功率,表达式为 :。 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3.动能和势能 ①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物体的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 ② 在地球表面附近,物体由于高度所决定的能叫重力势能。 物体的质量越大,位置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③ 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 4.机械能及其转化 ① 动能、重力势能及弹性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② 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机械能守恒。 基本公式及推导式 1、功的公式:W=FS 2、功率定义式:P=W/t 3、公式推导 注意事项:代入公式计算时注意单位的统一:F 单位— ;S 单位— ;W 单位— ;t 单位— ;v 单位— ;P 单位— ; 重点实验: 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实验 实验原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二、中考考点及训练 考点1 是否做功的判断 例11(2015·崇左)下列实例中,力对物体没有做功的是( ) A .叉车向上举起货物 B .小林沿着斜面向上拉动物体 C .小欣背着书包上楼 D .小明用力推石头但石头不动 实战训练1 1、下列关于物体是否做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W Fs F υt P F υt t t ====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教案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一、功 (一)力学中的功 1.功的定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显示出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做功实例: (甲)物体在绳子(乙)静止的小车在拉力的(丙)汽车在刹车阻力的作拉力的作用下升高作用下向前运动用下滑行了一段距离不做功实例: (甲)搬而未起(乙)提着小桶在水平路上匀速前进, 提桶的力没有做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F(2)→S 补充: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①有力,没有移动距离,即F≠0 S=0 例:a.甲图中搬而未起;b.端一盆水站着不动;c.用力推讲台,讲台没有动。 ②移动了距离,但是没有力,即F=0 S≠0 例:a.我将手中笔丢出,粉笔在空中飞行,飞行过程中我对笔没有做功。 b.把足球踢出,足球在地面上滚动。F≠0 ③有力,有距离,但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垂直,即S≠0垂直无功 F⊥S 例:a.乙图中,人提一桶水沿水平方向前进,提桶的力没做功。 b.人推木箱前进,箱子的重力和支持力,没有做功。

【例1】下列情况中,人有没有对所带皮箱做功? (1)人用力提放在地上的皮箱,但没有提起。 (2)人再一次把箱子提起。 (3)人用力提着皮箱在原地不动。 (4)人把箱子放在电梯上,一起随电梯上升。 (5)人提着箱子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了50m。 (6)人提着箱子上楼。 (二)功的计算 1.概念:物理学中,把叫做功。即: = × ※2.公式:W=FS (此公式都用国际单位) 单位焦耳(J) W:功???→ S:距离??→米(m) 单位:牛?米(N?m)1N?m=1J 物理意义:1N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1m的距离,即做功1J。 3.注意: (1)力的大小、方向不变时,才可用此公式计算功。 如:现用以总垂直于一均匀木棒方向的力将它抬起一头到竖直为止,至少要做多少功? ?F大小、方向在改变,不能用此公式。 (2)F、S必须具有同时性,即S必须是F一直参与下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如:一人用500N的力将球踢出20m,球在运动过程中,求人对球做多少功 (3)做功的多少只由W=FS决定,与物体的质量、速度、运动方向,是否有摩擦无关。 【例2】质量为50㎏的雪橇上装载了350㎏的货物,一匹马拉着它将货物匀速运到了3000m外的货场。如果雪橇行进中受到的摩擦力是800N,求马运货时做的功。(g=10N/㎏) 【例3】在平地上用50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00N的箱子前进了10m,箱子的重力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cm,他做了多少功?

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教案

第1节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功都不省功。(4).能利用的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2).经历探究,了解改变做功大小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课件设置情景,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教学重点】 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功的概念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观察法 【课前准备】 动画实例和图片实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图中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答:受重力及人的拉力作用 师:什么力对物体的向上移动作出了贡献? 答:人的拉力 二、新课教学 (一)功的定义 师:使用了很大力气,却没有推动石头网球在光滑地面上滚动 师:总结:展示的三幅图中,有的力对物体移动有贡献,有的力则对物体移动没有贡献。像图一这样,力对物体移动做出贡献则说明力对物体做了功。 师:那么什么是功呢? 师: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师:想一想,他们都做功了么? (1)物体受到向上的拉力作用,且物体在这个拉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说明力对物体做了功。

(2)叉车对物体向上的力F将货物移动了一段距离s,我们说叉车的举力对货物做了功,或简单地说叉车对货物做了功。 (3)人推石头,虽然累,但有力无距离,所以不做功。 (4)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一段距离,但没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不做功。 (5)因为物体虽然在水平方向上(靠惯性)移动了距离,但在水平方向上(手)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以不做功。 师:谁能总结一下,怎样才算做功? 生: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 1.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F 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 s 师: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1.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但是在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的距离. 2.有距离,但是和距离同一方向上没有力的作用 3.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也有距离,但是力和距离方向是相互垂直的(即移动的距离不是这个“力”产生的) (二)功的计算 1、请体验将一本书举过头顶和将10本书举过头顶,做的功一样多吗?为什么? 这个体验说明了做功的多少与什么有关呢?

功和机械能复习教案

功和机械能复习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功、功率的计算方法 2动能及势能及其相互转化 重点 功和功率的计算 难点 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归纳知识点 一功 1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力无距离、有距离无力、力和距离互相垂直。 3.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公式:W=FS。 .4功的单位:焦耳,1J=1N·m。把一个鸡蛋举高1m,做的功大约是0.5J。

5.应用功的公式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②公式中S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强调对应。③功的单位“焦”(牛·米=焦)。 二、功率 1.定义: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 2.物理意义: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公式:P=W/t 4.单位:主单位W;常用单位kW 马力。换算:1kW=1000W。 某小轿车功率66kW,它表示:小轿车1s内做功66000J。 。三、机械能 1能量: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 理解:①能量表示物体做功本领大小的物理量;能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②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并不是一定“要做功”也不是“正在做功”或“已经做功”。如:山上静止的石头具有能量,但它没有做功。也不一定要做功。

2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物体质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同一物体,弹性形变越大,具有的势能越大。 3动能和重力势能间的转化规律: ①如果一个物体的动能减小,而另一个物体的弹性势能增大,则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②如果一个物体的动能增大,而另一个物体的弹性势能减小,则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4.动能与势能转化问题的分析: ⑴如果除重力和弹力外没有其他外力做功(即:没有其他形式能量补充或没有能量损失), 则动能势能转化过程中机械能不变。 ⑵题中如果有“在光滑斜面上滑动”则“光滑”表示没有能量损失──机械能守恒;“斜面上匀速下滑”表示有能量损失──机械能不守恒。

人教版初中物理《功和机械能(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1 S F =甲 1 1N S F = 乙 2 2N 2 S 丙 3 2N 11.1《功》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功》物理适 应学生八年级学生 1、什么叫做功?。 单位是? 2、找出带“功”字的词语。 3、力学里所说的“功”,它的含义是什么?。 (二)课堂导学 一、学习目标: 11.1功 一、合作学习: 1、分析课本P63 想想议议物体做功的实例:在什么力作用下, 这个力的方向是怎样?沿什么方向移动通过了一段距离? 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 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认识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 下没有做功; 2、理解计算功的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中的实例,推导和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没有 做功的三种类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4、了解功的原理;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二、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公式和单位。 难点:1、运用公式W=FS 计算机械功; 2、没有做功的三种类型。 三、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2、做功包括哪两个必要因素? 3、讨论物体做功的三种情况并能举例 (2))有距离无力; (3)力和距离相互垂直。 4、功的计算: (1)对图进行分析: 小结:可见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 大,做的功越多。功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上的 力成正比,跟物体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2)功的计算公式:W=Fs 2

(3)功的单位:N·m,也叫焦耳,简称焦(J), 1J=1N·m 物理意义: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1 米所做的功为1 焦耳。 二、、反馈训练: 1、请你判断在以下实例所示的情景中人做功了吗?为什么? (a) 女孩把一箱报刊搬起来:(b)学生背着书包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 (c)山东姑娘唐功红,在奥运会中获得一枚举重金牌,她的举重过程分为两个过程:第一阶段,她抓起杠铃把它举过了头顶;第二阶段,她举着杠铃在空中稳稳停了 3s。 则她在第一阶段做功,在第二阶段做功。(填“有”或“没有”) 2、放在水平面上重150N 的小车,在10N 水平拉力下,沿拉力的方向匀速前进了 20 米,在此过程中() A.拉力做功200J B.重力做功3000J C.小车受到的摩擦力为150N D.重力做功为3200J (三)课堂达标 1、1J=1N·m,就是()。 A.把质量为1kg 的物体移动1m 所做的功; B.把重为1N 的物体移动1m 所做的功; C.在1N 的力作用下,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1m 所做的功; D.作用在杠杆上的动力为1N,动力臂是1m。 2、重力为10N 的物体,在20N 的水平拉力的作用下,一次在光滑的水平面上 移动 1 m,另一次在粗糙水平面上移动相同的距离,粗糙面与物体的滑动摩擦力为3N,试问拉力在此两种情形下所做功的大小关系:() A.在光滑面上拉力做的功小 B.在粗糙面上拉力做的功小 C.两种情况所做功的相同 D.无法判断 3、用20N 的水平力将5N 的球沿地面滚出,球滚10m 停下,滚动过程中推力 做功() A.150J B.200J C.50J D.0J 4、起重机的钢绳将500N 的物体匀速提高6m 后,又水平匀速移动4m,钢绳 的拉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为J, 重力做的功为J。 5、质量为40kg 的物体受到100N 的水平拉力,移动了50cm。 求:(1)拉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2)重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 3

功和机械能复习教学设计

功和机械能复习教学设计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功和机械能》复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在《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涉及本章内容及要求有: 3.2.2 知道机械功和功率。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和功率的含义。 3.2.1 知道动能、势能和机械能。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举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量的相互转化。 能量是《课标》中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这充分说明了能量在物理课程中的重要地位。本章通过功、功率的教学,为学生认识能做了铺垫。由于只要求初中学生初步认识能量概念,所以教科书并未追求能量概念的严密性,而是在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能量的概念——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本章在学生已经深入学习了力的基础上,为学生展开一幅由力而揭开的能量画卷,本章又是学习内能,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基础,所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第七章学习的力是功的基础,功是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这个效果的度量,这些知识为我们这一模块的学习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九年级学生有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又经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但是用物理知识去解释和指导实际生活的能力还比较弱,我们在复习时,应注重复习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复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机械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必要条件; (2)理解功率的概念,能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3)掌握动能、势能的概念,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4)提高运用机械能转化与守恒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5)了解功和能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功和功率的计算、用机械能守恒的观点解释实例等习题复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章的习题复习,让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解决问题的喜悦。【教学重难点】 (1)功和功率的概念; (2)功和功率的计算; (3)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4)机械能守恒的应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件导入: 由过山车的内容导入课题《功和机械能》习题复习,用金庸的“降龙十八掌”导入今天的复习方法——“降龙五式”。 第一式:见龙在田(起手式) 【招式要领】梳理基础知识,把握复习要点 一、功

《功和机械能》教学设计

《功和机械能》复习课教案 一、本章知识要点: 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必须同时具备这两个要素,力才对物体做功. 如果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例如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滑动时,在水平方向上尽管它通过了距离,但是却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所以没有力对它做功. 如果物体虽然受到了力的作用,但是在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则这个力也没有对物体做功.例如建筑工人双手棒着一摞砖站在原处准备装上车,他虽然对砖有一个向上的托力,但是在这个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因此他没有做功. 如果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同时物体也在运动着,但是力的方向与运动的方向相垂直,那么力也没有对物体做功.例如我们用手提着一桶水在水平路面上行走时,虽然我们对水桶施加了竖直向上的拉力,但是由于拉力的方向与运动的方向相垂直,因此我们并没有对水桶做功. 2.功的计算 功的大小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写成公式,即为:W=FS 式中F表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单位用牛;S表示物体在F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单位用米;W表示功,单位即为焦.1焦=1牛·米. 在用公式W=FS计算功时,必须注意F与S的同方向性,即S必须是物体在F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或F是在S方向上施加的作用力. 3.功的原理 功的原理有两种表述: 第一种表述是: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 第二种表述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这第一种表述的结论适用范围是各种理想机械,即可忽略机械工作时的摩擦和机械本身的重,这样使用机械工作时做的功,才和直接用手完成同一任务时做的功相等. 第二种表述是更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因为实际的机械工作时,不但会有摩擦,而且 机械本身的重又不能忽略,所以要多用力,多做功,即使用机械工作时做的功要大于直接 用手做的功. 4.斜面 斜面是一种简单机械. 在不考虑物体与斜面间的摩擦时,将物体沿斜面匀速拉上顶端所用的力为:F= 上式中h为斜面的高,L为斜面的长,G为沿斜面向上运动的物体重,F即为沿斜面向上的拉力.由于h<L,∴ F<G.说明使用斜面提高物体可以省力. 5.有用功 利用机械工作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 机械工作时,确定好哪一部分是有用功,这是解答这类问题的关键;而确定有用功的 方法,则是根据机械工作时的目的来判断.具体在判断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不用机械, 而直接用手来完成任务需要做的功,其大小就等于有用功. 例如,用滑轮组、斜面或杠杆等各种机械装置竖直提升重物时,我们工作的目的是要使重物升高.假如我们不用任何机械而直接用手来将重物匀速提升,则需要做的功是:W=FS=Gh.在这一工作过程中的有用功其大小就等于Gh,即W有=Gh. 6.额外功

第十一章机械功与机械能单元教学方案设计(最新整理)

初中九年级物理第十一章《机械功与机械能》单元教学方案设计 设计者学校融水民族中学南校区教学单元名称机械功与机械能 设计者姓名物理组全体成员选用教材 九年义务教育教物理科书粤沪版 所需教学课时数 8 教学 设计 理念 通过观察做功的一些现象和阅读有关功资料让学生知道怎样才叫做功,从而讨论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交流思考提出如何计算功的问题,从而学会计算功,理解功的含义。 在对功的知识有所了解的基础上从生活中比较运动的快慢说起,分析、讨论做功的快慢与 什么因素有关,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方式得出计算功率的公式,结合生活实例理解功 率的含义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意识。让学生亲自体会利用机械做功过程,讨论分析知道哪些功是有用功、哪些功是额外功,使之理解机械效率的含义,学会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并通过实验探究计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在本章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功、功率和机械效率等几个基本的物理量;知道了动能和势能的含义。对于新物理量的学习除了知道物理量的符号还要知道它的单位及符号,理解单位的含义。我们学习本章的知识最重要的目的是认识物理知识与自然现象、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的品格; 将知道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使其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真正实现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育人目的。 学情分析 对于本章知识,学生自己本身原有的认知能力和见识水平就已经存在比较模糊的认知概念, 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只是使学生能够清晰了解物理知识及培养学生的探究认知能力。 本单元包含的教学内容 11.1怎样才叫做功;11.2怎样比较做功快慢;11.3如何提高机械效率;11.4认识动能和势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