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不能淫》对比阅读

《富贵不能淫》对比阅读
《富贵不能淫》对比阅读

《富贵不能淫》《从容就义》对比阅读

(甲)富贵不能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孟子译注》)

(乙)从容就义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0. 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分)

A.独行其道

B.其真无马邪?

C.河伯始旋其面目

D.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11.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2分)

A.贫贱不能移(移动)

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

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

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

12.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13.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译文:

14.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3分)

答案

10.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意思的辨析能力。

A、C、D三项中的“其”均为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

B项,“其”是副词。表示反诘。译为“岂,难道”。

11.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重点文言词语意思的把握:A项,“移”在这里是“动摇”的意思。

12.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D项,“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表述有误,应是:为了表现文天祥从容就义的气节。

《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同步练习题附答案

富贵不能淫 1. 下列短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的一项是( ) A.丈夫之冠(guàn) 荷担者三夫(hè) B.无穷匮也(kuì) 一厝朔东(cuò) C.军士吏被甲(bèi)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yī) D.可得而犯邪(yé) 折戟沉沙铁未销(jǐ) 2.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十八岁行冠礼,表示成年。因体犹未壮,故又称“弱冠”。 B.在古代,名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举行冠礼时取的,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得字。 C.古代女子出嫁称“出阁”或者“归”,如《诗经》中就有“之子于归”一说,其中“归”就是指女子出嫁。 D.儒家“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孔子提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安居而天下熄 (2)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3)以顺为正者 (4)富贵不能淫 4. 翻译句子。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5.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 6. 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 7. 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8. 古代年龄的称谓中,襁褓是借指。豆蔻是指子岁。弱冠是指子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完成9-12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米粟非不多也(粮食) B.委而去之(放弃) C.亲戚畔之(同“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在一定疆界内的地方)

《富贵不能淫》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富贵不能淫》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班级:姓名: 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行天下之大道 A.父命之 B.妾妇之道也 C.与民由之 D.往送之门 2、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父命之.鹏之.徙于南冥也 B.以.顺为正者不以.物喜 C.一怒而.诸侯惧窥镜而.自视 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惧有伏焉. 3、选出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必先苦其.心志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天降大任于.是人也所欲有甚于.生者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公与之.乘 4、选出与“帝感其诚”句式相同的一项()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B.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C.戒之曰 D.征于色,发于声 5、下列选项中与贫贱不能移中的“移”用法不同的是() A.劳.其筋骨 B.忿.恚尉 C.闻.寡人之耳者 D.友人惭. 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往之.女家何陋之.有 B.一怒而.诸侯惧而.形貌昳丽 C.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二石兽并沉焉. D.不得志,独行其.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天下之广居(居住) B.得志,与民由.之(由于) C.衡.于虑(梗塞,不顺) D.入则无法家拂.士(辅弼) 8、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行天下之.大道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汝心之.固 C.鸣之.,不能通其意 D.已而之.细柳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头连举六个历史名人的事例,说明担当重任的人并非是天生的,而是要经历艰苦的磨炼、引出论题。 B.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起过渡的作用:由六位名君贤臣的事实过渡到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历磨难的一般意义。 C.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是从正面简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D.《富贵不能淫》对大丈夫的阐述精髓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参考答案: 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例:行天下之大道 A.父命之 B.妾妇之道也 C.与民由之 D.往送之门 【解析】例句是助词,的。A代词,他。B助词,的。C代词,正道。D动词,到,往。 2、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公开课教案】《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

21 《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 【导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诚熄命戒.正由道淫移屈)、虚词(焉),并背诵名句。 2.借助注释,了解大意。 3.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学习重点:目标1、目标2 学习难点:目标3 学法指导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指导背诵。 教学流程 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作者简介 ppt3-4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现在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被推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 2.学生结合注释读课文圈点出不会读的字及不会解释的词,生成问题。

3.解决学生存在的读音识字问题。教师展示ppt5—9 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公孙衍.(yǎn) 丈夫之冠.(guàn) 女.家(rǔ) 富贵不能淫.(yín)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焉:怎么,哪里。 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命:教导、训诲。 戒.之:告诫。女家:指夫家。夫子:指丈夫。 正:准则,标准。由:遵循。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淫:惑乱,迷惑。移:动摇。屈:使屈服。 古今异义 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命运) 以顺为正.者(古义:准则,标准;今义:正面) 词类活用 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通假字 女.家:女同“汝”,你。

4.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交流点拨】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Ppt10 4.翻译重点句子。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交流点拨】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交流点拨】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仪吗?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交流点拨】住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交流点拨】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二、文本精读深层探究 1.熟读课文,思考: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

《富贵不能淫》《从容就义》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古诗文阅读(16分)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10 -14题。(11分) (甲)富贵不能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 (乙)从容就义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0. 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 分) A.独行其道 B.其真无马邪? C.河伯始旋其面目 D.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11.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2分) A.贫贱不能移(移动) 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 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 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 12. 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13.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译文: 14.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3分) 答案: 10.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意思的辨析能力。 A、C、D三项中的“其”均为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B项,“其”是副词。表示反诘。译为“岂,难道”。 11.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重点文言词语意思的把握:A项,“移”在这里是“动摇”的意思。 12.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D项,“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表述有误,应是:为了表现文天祥从容就义的气节。 13.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14.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参考译文】 【甲】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中正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开阔的大路(义)上;得志的时候,和老百姓一道走;不得志的时候,自己走自己的路。富贵不能使他骄狂,贫贱不能改变他的心志,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才叫作大丈夫。 【乙】文天祥将被押出监狱前,就写下遗书自我总结,桂在衣带间。那文词写着:“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因为)已经尽了人臣的责任,所以达成了仁德。读古代圣贤的书,所学的(不是成仁取义的事又)是什么事呢?从今以后,我差不多就没有愧疚了!”(他被)押过集市时,精神得意,如往常一样。围观的人多得像一道墙。即将受刑时,他不慌不忙地向执刑的官吏说:“我的事都已经做完了。”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不久,有使者(前来传令)让行刑停止,到达时(文天祥)已经死了。看到、听到的人,没有不伤心流泪的。

《富贵不能淫》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2课】

《富贵不能淫》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2课】 班级:姓名: 说明:根据习题难易度,分A卷和B卷,B卷选择题涉及全六册古文知识点。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 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课外文言文阅读】 A卷:夯实基础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诚】 2、【大丈夫】 3、【天下熄】 4、【焉】 5、【丈夫之冠】 【冠】, 6、【父命之】【命】, 7、【戒】 8、【女家】【女】,9、【夫子】 10、【正】 1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太道】 12、【与民由之】 【由】, 13、【独行其道】 14、【淫】 15、【移】 16、【屈】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翻译: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翻译:

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翻译: 4、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翻译: 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翻译: 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翻译: 7、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 三、课内简答题: 1、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字,时期 家、家,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 2、《孟子》是记录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编著。与、 、合称“四书”。《富贵不能淫》选自。 3、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4、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5、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富贵不能淫》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富贵不能淫》课内简答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班级:姓名: 课内简答题: 1、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字,时期 家、家,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 2、《孟子》是记录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编著。与、 、合称“四书”。《富贵不能淫》选自。 3、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4、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5、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6、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 7、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 8、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9、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课内简答题: 1、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亚圣”。 2、《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编著。与《大学》、《论语》、《中庸》合称“四书”。《富贵不能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3、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答: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4、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答:“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5、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答: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文天祥、鲁迅、项羽等典型例子。 6、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 答: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富贵不能淫练习题及答案

《富贵不能淫》习题 1、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字,时期家、家,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 2、《孟子》是记录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编著。与、、合称“四书”。《富贵不能淫》选自。 3、给加点字注音 轲.()邹.人()淫.()公孙衍.()丈夫之冠.()衣冠.()4、在相对应的空隙处解释加点词,翻译划线句。 而天下熄。”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 .. 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 ...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 .. 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5.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6.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7. 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8.“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9.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10.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11.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12.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 《富贵不能淫》语言积累与运用 (2)通假字 往之女.家“女”通“汝”,你的意思。 通假字在古汉语中普遍存在。由于其用字的特殊性,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理解困难。掌握通假字可从以下两点着手: ①利用语音语义掌握通假字:语音是通假字和本字联系的纽带,通假字按本字的音读,按本字的意义理解,利于掌握。 ②注意形声字的结构规律,利用字形掌握通假字: A.增加偏旁,找出本字。例:徐公来,孰视之,自叹为不如。孰——熟 B.更换偏旁,找出本字。例: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贴——贴 C.取消偏旁,找出本字。例:往之女家。女——汝 (3)古今异义 丈夫 ..之冠也

富贵不能淫 优秀教案

富贵不能淫 【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与运用:积累重要文言字词,背诵全文。 2.语文(文体文学文化)常识:理解文章内容(重点),了解孟子思想。 3.阅读:通过诵读感受作品的浩然正气;辩证看待经典,去芜存精。 4.写作: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方法(难点)。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激情导入 (多媒体播放屠洪刚版本的《精忠报国》音乐视频,节选高潮部分) 教师激情导入:这是一首慷慨激昂的爱国歌曲,取材于北宋名将岳飞抗击匈奴、精忠报国的故事。岳飞一生征战无数,以至于精锐剽悍的匈奴兵对他闻风丧胆,他率领的岳家军打出了民族的尊严与雄风。他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英雄!是“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精忠报国”的典范!更是将功名视作尘土的大丈夫!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呢?我们今天就通过学习《富贵不能淫》来了解一下。二、追根溯源,了解背景 1.简介课前了解到的孟子。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补充。 教师明确: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政治上,他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2.简单谈谈《孟子》及其主要思想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点拨。 教师明确:《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教师点拨:《孟子》体例属先秦散文当中的对话体。对话体散文《孟子》是语录体散文

《论语》散文向专题性论文(《庄子》《韩非子》等)过渡的一种文学形式。它通过对话展开辩论说理,所以我们也可以把它当做议论文来学。 《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三、小试牛刀,检测预习 1.齐读课文后抢答(PPT展示): 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诚:真正,确实) ②一怒而诸侯惧(惧:害怕) ③安居而天下熄(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④父命之(命:教导、训诲) ⑤往之女家(往:去,到) ⑥必敬必戒(敬:恭敬) ⑦无违夫子(违:违背) ⑧以顺为正者(顺:顺从;正:准则、标准) ⑨与民由之(由:遵循) ⑩独行其道(行:这里是固守,坚持的意思。道:道路,文中喻指原则、准则)方法点拨:结合语境理解词义,注意比喻义、引申义,留心古今异义词。 2.处理古语特殊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PPT展示知识点,学生抢答之后教师点拨补充。 (1)通假字:往之女家“女”通“汝”,你。 明确:掌握通假字可从以下两点着手: ①利用语音语义掌握通假字:语音是通假字和本字联系的纽带,通假字按本字的音读,按本字的意义理解,利于掌握。 ②注意形声字的结构规律,利用字形掌握通假字: A.增加偏旁,找出本字。例:徐公来,孰视之,自叹为不如。孰——熟 B.更换偏旁,找出本字。例: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贴——贴 C.取消偏旁,找出本字。例:往之女家。女——汝 (2)古今异义词: 丈夫之冠也

富贵不能淫 练习题及答案

富贵不能淫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2分) 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2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4分) 2.“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4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妾妇之道( ) 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③居天下之广居( ) ④无违夫子( ) 3、(1) ①方法②这,这样的人③居住 ④违背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

同的一项是(2分) ( ) 例句:女子之嫁也 A. 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 B. 至之市而忘操之。(《郑人买履》) C.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D.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鱼我所欲也》) 4.A 5.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5.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6.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7. 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2分)

《富贵不能淫》注释、翻译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富贵不能淫》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班级:姓名: 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诚】 2、【大丈夫】 3、【天下熄】 4、【焉】 5、【丈夫之冠】 【冠】, 6、【父命之】【命】, 7、【戒】 8、【女家】【女】,9、【夫子】 10、【正】 1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太道】 12、【与民由之】 【由】, 13、【独行其道】 14、【淫】 15、【移】 16、【屈】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翻译: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翻译: 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翻译: 4、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翻译:

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翻译: 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翻译: 7、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 参考答案: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诚】真正,确实。 2、【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3、【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4、【焉】怎么,哪里。 5、【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冠】,行冠礼。 6、【父命之】父亲给以训导。【命】,教导、训诲。 7、【戒】告诫。下文的“戒”是谨慎的意思。 8、【女家】这里指夫家。【女】,同“汝”,你。 9、【夫子】这里指丈夫。 10、【正】准则,标准。 1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太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富贵不能淫 优秀教案

富贵不能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品味、批注等多种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来理解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知道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 【教学难点】 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设计意图:从“大丈夫”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顺利走入文本。 二、自主预习。 1.作者资料。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提出了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2.知识链接。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3.字词积累。 [广居]:宽大的住所。儒家用以喻仁。 [正位]:中正之位。 [大道]:正道。指最高的治世原则,包括伦理纲常等。

[得志]:实现其志愿。 [由]:循着。 [淫]:使昏乱。 设计意图:使学生懂得预习的重要性,培养课内、外主动预习的习惯,生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朗读课文。 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要求朗读顺畅,停顿正确。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读懂文意。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做过分的事情,贫贱不能使其改移节操,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文本,了解文本意思。 四、再读课文,研读感悟。 1.大丈夫的做法是什么? 明确: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是什么? 明确: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大丈夫的操守是什么? 明确: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贫,威”这一大丈夫的标准。 明确: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这样才叫大丈夫。无论境遇如何,都不能改变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处世态度与原则,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更应时刻注意。 5.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即得志时要心怀百姓为民做主,做一个好官。不得志则要加强自我修养,决不能在道德修养上放低要求,力争做个好人。 6.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富贵不能淫》阅读理解对比阅读练习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富贵不能淫》解读对比阅读练习一、【原文】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往之女家,毕敬毕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二、【解释】 1、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公孙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著名的说客。张仪:魏国人,与苏泰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致力于游以路横去服从秦国,与苏泰“合纵”相对。 2、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礼,父亲开导他。 4、居天下之广居:居(1):居住。居(2):住所。 5、得志:得,实现。 6、与民由之:由:实行。之:代志向。 7、独行其道:道:原则,行为准则。 8、富贵:指的是有钱财、有地位。淫:使……扰乱。指金钱和地位不能使之扰乱心意。 9、贫贱不能移:贫穷卑贱不能使之改变操守。形容意志坚定。移:使……改变。 10、威武不能屈:威武不能使其意志屈服。意思是:不屈从于威势的镇慑之下。形容不畏强暴。威武:威胁暴力。屈:使……屈服。

三、【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四、【课文理解】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 “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此”: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文中哪句话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思相同?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景春认定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4. 孟子是怎样谈论”大丈夫之道”的? 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有两个标准: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的远大志向和抱负,并能将此大道推行到广大人民中去,二是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只有这样,才算得上真正的大丈夫. 5. 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

富贵不能淫复习资料及答案

《富贵不能淫》复习资料 一、文学常识 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儒家大师,被尊称为“”,与孔子并称“”。其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强调“民贵君轻”、“省刑薄赋”;提出“性善”论;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论点。 《孟子》一书现存七篇。宋朝朱熹把合称为“四书”。 二、基础知识 1、解释:富贵:淫:居天之下广居: 得志,与民由之:独行其道:安居:熄: 是:焉得:威武:无违夫子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3、翻译:(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一怒而诸侯俱,安居而天下熄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4)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大丈夫的做法: 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 大丈夫的操守: 说理方面孟子由浅入深,由此及彼,从妾妇之道谈到为大丈夫之道,深入浅出,极具说服力。 四、习题练习 1.景春认定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 2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大丈夫的形象。 3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4孟子关于妾妇之道的最终结论是什么: 5“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 6.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贫,威”这一大丈夫的标准 7.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 8.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9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 10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11.请谈谈“富贫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富贵不能淫文言文知识点 1、注音:往之女()家富贵不能淫() 2、通假字:往之女家 3、古今异义: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古义:今义: 4、一词多义: (1)居天下之广居第一个:第二个: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1课《富贵不能淫》名师教案

《富贵不能淫》名师教案 一、教学建议: 1.教学思路及过程建议: ①扫除语音语义障碍,积累文言词汇,打牢基础。 ②在此基础上结合孟子思想,结合文段背景,了解人物身份及思想主张,尝试翻译。 ③在理解文章内容之后,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深化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在朗读中体悟作者的主张与情怀。 ④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结构,分析文章思路,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横向联系对话体散文的特点,纵向联系议论文的知识要点(因为本文是典型的驳论文,文段短小精美,更便于学生了解议论文知识),提前孕伏加强整合,为初三的议论文专题知识和今后高中、大学学习先秦散文夯实基础。 2.教学时数建议:1课时。 3.教学方法适用建议:讨论法、指导法、讲述法、谈话法。 二、教学设计: (1)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本册的第二个古诗文单元,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文学习体验,积累了一定的古文学习方法。 初二学生的生理心理较之初一已经相对成熟,大部分学生进入青春期,学习成绩进入两极分化最严重最关键的时期。大部分学生有意注意能力相对较强,对语言基础的识记方法基本掌握,预习习惯已经养成。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但自学习惯有待进步一强化,学习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学生抓关键词句理解文章语段的方法初步掌握,赏析能力已经有初步的提升,但是结合写作背景领会作者思想情感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仍有待进一步改进,兴趣有待进一步提升。 学生对于行文思路的模仿能力相对初一有较大的提升,但是对于篇章写作手法技巧的模仿能力半数以上的学生相对较弱。 (2)教学目标:

①语言知识与运用:积累重要文言字词,背诵全文。 ②语文(文体文学文化)常识:理解文章内容(重点),了解孟子思想。 ③阅读:通过诵读感受作品的浩然正气;辩证看待经典,去芜存精。 ④写作: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方法(难点)。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方法。 (3)教学方法: A.讨论法:可以保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小组内的优生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后进学生。同时可以有效防止部分学生走神,便于课堂教学有效展开。 本课拟用于理清行文思路及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B.指导法: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于学生的疑惑予以点拨,对于方法予以指导。结合讨论法使用,既可防止课堂跑偏,又可以避免个别学生钻牛角尖,浪费课堂有效时间,避免讨论法的华而不实。 本课拟用于文章语言特色及作品风格体悟。 C.讲述法:对于学生不了解和没掌握的知识,对于学生经过查阅资料认真思考仍无法解决的问题,为避免学生浪费时间,直接讲述知识或者呈现答案,以期启发学生智慧,引导学生掌握或者模仿。 本课拟用于学生经过讨论和点拨之后,可能仍无法理解的句子、仍无法了解的论证思路与方法。 D.谈话法:拓宽师生沟通渠道,加强师生思维碰撞,提升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梯度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指向性地训练个别学生胆量。 本课拟用于课堂氛围不够积极热烈时,如对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 (4)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教学目标: ①语言知识与运用:积累重要文言字词,背诵全文。 ②语文(文体文学文化)常识:了解孟子思想,理解文章内容。 ③阅读:通过诵读感受作品的浩然正气;辩证看待经典,去芜存精。 ④写作: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

富贵不能淫》练习题及答案

《富贵不能淫》习题1、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字,时期家、家,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 2、《孟子》是记录的着作,共七篇一般认为编着。与、、合称“四书”。《富贵不能淫》选自。 3、给加点字注音 轲.()邹.人()淫.()公孙衍.()丈夫之冠.()衣冠.()4、在相对应的空隙处解释加点词,翻译划线句。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 而天下熄。” ..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 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 无违夫子 .. 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5.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6.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7. 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8.“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9.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10.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11.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12.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 《富贵不能淫》语言积累与运用 (2)通假字 往之女.家“女”通“汝”,你的意思。 通假字在古汉语中普遍存在。由于其用字的特殊性,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理解困难。掌握通假字可从以下两点着手: ①利用语音语义掌握通假字:语音是通假字和本字联系的纽带,通假字按本字的音读,

孟子《富贵不能淫》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①于贫贱,不汲汲②于富贵。” (选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注)①戚戚:忧愁的样子。②汲汲:极力营求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 79.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一怒而.诸侯惧/或置酒而.招之 B.丈夫之.冠也/黔娄之.妻有言 C.不得志,独行其.道/亦不详其.姓字 D.以.顺为正者/因以.为号焉 8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丈夫之冠.也(_____) (2)与民由.之(_____) (3)好.读书(_____) (4)曾不吝情去.留(_____) 81.翻译句子。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82.按照(甲)文中孟子的大丈夫的标准,探究(乙)文陶渊明的自传,请问,陶渊明是否符合大丈夫的标准?请结合具体内容谈一谈。 【答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21课《富贵不能淫》一课时导学案 教师版

“学展练”魅力课堂语文导学案(教师) 班级组名姓名日期:编制:审核:编号:021 自研目标:淳淳教诲点点滴滴尽显师德念念不忘踏踏实实诚作学问 1.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特征和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晨读目标: 【魅力课导学】(课题:《孟子》二章课时:第一课时《富贵不能淫》书海拾贝:

【练的环节】 一、通假字 往之女家()戒之曰() 二、问答题 1.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2.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孟子译注》。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他虽有宏伟的政治理想,但始终不得志。最后只得走孔子的老路:从事教育、著书立说。另外,孟子的一生又是战斗的一生,当时的社会是“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因此,孔子之道不著。孟子以发扬孔子学说为己任,勇敢地担当起思想界拨乱反正的重担,顽强地击败了一个强大的敌手,终于使“邪说者不得作”。所以说,孟子的才干和思想也是在激烈的斗争中磨练出来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是他人生经验的一部分。 【培育期望】 疑惑告知: 效果描述: 【自主反思】 知识盘点: 心得描述:

富贵不能淫

富贵不能淫 (一)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 ) 往送之门,戒.之曰 ( ) 居.( )天下之广居.( ) 与民由.之 ( )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文中大丈夫“独行其道”的“道”指的是。 4、谈谈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大丈夫的做法:。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大丈夫的操守: 。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中的“是”指代;“此之谓大丈夫”中的“此”指代。(二)富贵不能淫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妾妇之道.()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③往之女.家()④无违.夫子()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女子之嫁也”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 B.至之市而忘操之。《郑人买履》 C.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D.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鱼我所欲也》 5、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6、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7、得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②得.志,与民由之() 戒①往送之门,戒.之曰()②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8、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2分) 9、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2分) 10、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甲)富贵不能淫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孟子译注》) (乙)从容就义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③。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①自赞:自我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人的多得像一道墙。 1、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独行其道 B.其真无马邪? C.河伯始旋其面目 D.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2、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 A.贫贱不能移(移动) 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 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 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 3、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4、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5、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