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学论文--烟草花叶病毒

病毒学论文--烟草花叶病毒
病毒学论文--烟草花叶病毒

烟草花叶病毒

摘要: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又译为烟草花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专门感染植物,尤其是烟草及其他茄科植物,能使这些受感染的叶片看来斑驳污损,因此得名(mosaic为马赛克,也就是拼贴之意)。19世纪末期人们已知有某种威胁烟草作物生存的疾病,但直到1930年才确知此病毒的存在。是烟草花叶病等的病原体,属于Tobamovirus群。烟草花叶病和番茄花叶病早为一般所了解。叶上出现花叶症状,生长陷于不良状态,叶常呈畸形。如今通过大量实验的积累,已总结出了大量的防治经验。

关键词:烟草花叶病毒综合防治

前言:烟草花叶病严重危害烟叶产量和品质, 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成为优质烟叶生产的制约因素之一。因此, 寻找一种经济、有效的烟草花叶病防治措施成为烟草生产上的迫切任务。此篇文章将对烟草花叶病毒作详细的介绍以及综合防治,综述了烟草花叶病毒的研究发展进程。

正文:

1烟草花叶病毒概论

1.1烟草花叶的分类地位

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mosaicvirus,TMV)作为烟草花叶病毒属(Tobamovirus)代表种,其研究始于一个多世纪前。Mayer(1886年)

首次发现烟草花叶病,并通过实验证明其汁液具有传染性。伊凡诺夫斯基(1892年)(D.1.Iwanowski)首次证明:TMV是由滤过性病原体(病毒)所引起的。1898年,“病毒学之父”——贝叶克林(Beijerinck)研究发现:TMV不属于细菌,也不是微小体,是一种可滤过性的病原,一种“传染活液”或“病毒”。斯坦利(w.M.Stanley)发现病原体是蛋白质,1935年他首次从病叶榨汁中分离到病毒状结晶,并发现这种蛋白质还含有核酸,并确定病原就是TMV。他因为这一发现获得诺贝尔奖。1939年,贝杰林克(Kansche)借助电子显微镜,第一次观察到杆状的TMV粒体。此后,在病毒形态结构、理化特性及其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中将TMV作为一种模式材料,对病毒学的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最早被提纯的病毒是TMV,最早被证明其RNA携带有遗传信息并具有侵染性是TMV。TMV也是第一个被发现可以自我组装的病毒,TMV外壳蛋白(CoatproteincP)是第一个被测序的病毒蛋白。首例抗性转基因植株也是由TMvCp介导的。

1.2烟草花叶病毒的病原形态

TMV为杆状病毒,大小300*18(nm),病毒粒体存在一中央空洞区,直径4nm。核酸(RNA)和外壳蛋白是TMV病毒粒体仁要组分,2130个相同亚基组成外壳蛋白,每个亚基长7nm,含158个氨基酸,端部稍细,呈椭圆形,直径2.3nm,分子量为17.6kDa。亚基呈右手方向排列,呈单一螺旋状,螺旋间距为 2.3nm,一圈由16又1/3个亚基组成,共130圈,排3圈螺旋重复一次,所以

螺旋周期为6.9m,147个核普酸形成一个螺旋周期,即有49个蛋白亚基(每3个核苔酸与1个蛋白亚基结合)。病毒稀释终点为6

10倍,钝化温度90—93℃,体外保毒期72—96h。在干燥病组织内存活30年以上,在无菌条件下致病力达数年。TMV存在不同株系,我国主要有4个株系,即:普通株系、黄斑株系、珠斑和番茄株系,我国的TMV症状存在多样性,由于株系的致病力差异,不同的寄主及与其他病毒的复合侵染而造成的。

2 烟草花叶病毒的寄主范围及危害症状

2.1烟草花叶病毒的寄主范围

TMV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发生的病毒病害,有着非常广泛寄主范围,侵染寄主达30个科,310多种植物。TMV不但严重危害烟草,也能危害马铃薯、辣椒、茄子、番茄、龙葵等茄科植物,还能侵染豆科、十字花科、马齿觅科、菊科、葫芦、车前科、唇形科等36科植物。TMV既能侵染双子叶植物,也能侵染单子叶植物,还可以侵染旅类植物,而且,随着TMV研究的不断深入,该种病毒的新寄主和新株系不断报道。我国各产烟区均有发生,以辽宁、安徽、山东、四川等省受害较重。TMV田间发病率一般在5%—20%。大田初期感染或幼苗期感染,产量损失可达30%—50%;生殖生长期感染TMV对产量影响不显著。但因为病毒侵染后颜色不均匀,香味受影响,品质下降。

2.2烟草花叶病毒病危害症状

被烟草花叶病毒危害的烟俗称聋烟、疯烟、青花、油头。烟草

普通花叶病毒病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烟株感病后,表现为整株系统症状。田间烟草被侵染后一般7—10d发病。“花叶”有两种类型:一是轻型“花叶”,黄绿、深绿、浅绿相间的“花叶”仅在叶片的局部或叶尖出现,株形矮化不明显;另一种是重型“花叶”,叶片除表现“花叶”外,病叶边缘有时向背面卷曲,厚薄不均,叶基松散,甚至叶肉组织扭曲呈畸形、变皱缩,有时出现坏死大斑块,但顶部1—3个叶片形成“花叶灼斑”,在病害危害后期植株产生“闪电状”坏死斑,中下部1—2片叶片沿叶脉发生。在烟草栽培种上,初期产生明脉,接种3—4天后出现系统症状,之后产生轻微暗绿花叶,施氮过多产生褪绿斑;含N基因的Nicotiana spp.在高温下易产生系统症状;在烟草栽种Samson-NN!、叶烟及Xarithi-NC、苋色黎(C.amarantieolor)、曼陀罗(D.stralnonium)、菜豆(Paseolusvulgariscv.Pinto)上,产生局部坏死斑,在烟草栽培种Java上,野生烟(N.sylvestris)为系统侵染。

TMV侵染寄主植物后,在寄主植物体内形成病毒结晶状内含体和无定形的X-体两种内含体结构。1903年,伊凡诺夫斯基观察感染了TMV的烟草叶片细胞,发现非结晶性和结晶状内含休。过去在寄主体内发现一个未知的物质,称之为x-体,后来研究表明,它主要由TMV的126/183kDa蛋白组成,被称为无定形内含体,病毒的结晶状内含体存在于细胞质中,X-体存在于细胞核中。

3 烟草花叶病毒的传播及综合防治

3.1烟草花叶病毒的传播

发生规律:①烟草普通花叶病,大田初期发病来源于苗期和移栽时的感染,其次是土壤内病残。苗期侵染来源是带病残体的肥料、土壤、种子和带病其他寄生植物。田间发病后,通过田间间苗、除草等农事操作接触和叶片的互相摩擦,使病害在田间传播蔓延。收获后,病残体置留土壤中,只要不腐烂,病毒就不会死亡,又是来年侵染烟草的来源。②黄瓜花叶病毒,在多年生杂草寄主体内过冬,来年春天,通过蚜虫将病毒带到烟草。因此,蚜虫发生的迟早和多少,对这种病毒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③6~7月少而干旱有利普通花叶病发生。6~7月遇雨降温导致黄瓜花叶病发生。烟草不同品种抗病性有差异;适期早栽,增施磷、钾肥,病害减轻。

3.2烟草花叶病毒的综合防治

1 选择抗性品种选用抗耐病品种是预防烟草花叶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烟草育种工作者已经在抗TMV 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培育出一系列抗病品系, 如VA312,DF485, DF911, TND94, TND950, KY171 和KY190 等。

2 合理施肥不同磷钾肥配比试验和不同病情烟田的氮磷钾含量分析一致表明: 含钾量大有利于提高烟株自身的综合抗病力,特别是对花叶病和赤星病等的抗性。周冀衡研究表明:当烟叶含钾量提高后, 不仅可以增强细胞膜的稳定性,降低病毒侵染对烟叶细胞膜脂的伤害,而且还能明显提高叶片内源保护酶SOD、POD、CAT、PPO 等的活性,从而达到抑制烟草花叶病毒的效果。同时,

刘国顺等研究表明, 施用锌肥能增强烟草抵抗花叶病的能力,而以根外喷施效果最为显著,与对照相比, 其发病率下降209.9 %; 王文亮等指出,施用硼肥可明显提高烟株抗烟草花叶病的能力和加速叶片落黄; 李怀方等研究表明, 钙、镁离子对烟草花叶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田间施肥时应兼顾好氮磷钾的适宜配比和中微量元素肥料的适当搭配。

3 烟草生长发育过程进行卫生管理鉴于烟草花叶病毒病可以从种子带毒, 并且在田间通过接触传播, 故在育苗时可用磷酸三钠浸种; 选择烟田时避免与TMV 寄主植物临作、轮作; 在田间农事操作时应尽量避免引起植株间摩擦以防治TMV 的传播, 这样可以有效防止TMV 在植株间传播和将病毒从苗床带到大田; 打顶、打杈遇到感染TMV 的病株时, 操作后要用肥皂水或磷酸三钠洗手以钝化病毒; 水肥管理要合理, 以增强烟草植株的抗病性。另外在田间操作时, 要避免吸烟。

4 化学防治在国内应用较多的药剂类型包括: ①金属元素及化学表面活性剂; ②植物生长调节剂; ③微量元素;④植物抗性诱导剂。在科研和实际生产中, 微量元素在烟草上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Miner 曾报道, 叶面喷施微量元素特别是铜离子, 能够减轻花叶病的危害; 韩锦峰等认为0.1%硫酸铜溶液和0.1%硫酸锌溶液叶面喷施, 可以明显减轻花叶病对烟草的危害。说明微量元素对提高烟叶品质, 减轻烟草花叶病危害, 改善营养状况等都有明显的效果。杜春梅等研究表明, 菌克毒克对TMV 引起

的烟草花叶病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和一定的治疗作用, 有降低病毒浓度、缓解症状表现的效应。

参考文献:

【1】裘维蕃主编.植物病毒学,1985,北京:科学出版社. 【2】吴尔福,孙光荣.Ts制剂对番茄花叶病毒病的防治效果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27(2):215—220

【3】侯玉霞,李重九,刘仪,蔡祝南,费青.抗病毒剂对烟草花叶病毒与烟草叶绿体互作的影响[J].植物保打0,1995.24(2):10一13 【4】余清,刘勇,杨树军.儿种烟草抗病毒剂田间药效及对烟株抗病性的影响[J]

【5】周冀衡, 李卫芳,王丹丹,等.钾对病毒侵染后烟草叶片内源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J] .中国农业科学, 2000,33(6): 98- 100.

【6】刘国顺, 王文亮,郝伟宏, 等.锌肥对烤烟生长发育的影响[ 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增刊) , 1998,( 9) : 92- 94.

【7】王文亮, 刘清华, 牛德江,等.硼肥不同施用量对烟草生长发育的影响[ 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增刊) , 1998,( 9) : 83- 86. 【8】李怀方, 张莉. 钙、镁离子对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的抑制作用[ J] .植物保护, 1994,20( 5) : 2- 4.

【9】DLayten Davis,Mark T Nielsen.烟草———生产, 化学和技术[ 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11.

【10】韩锦峰, 郭月清, 刘国顺, 等.微量元素提高烟草品质和防

治烟草花叶病的研究与应用[ J] .中国烟草,1985,( 2) : 6- 9, 42.

病毒学论文--烟草花叶病毒

烟草花叶病毒 摘要: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又译为烟草花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专门感染植物,尤其是烟草及其他茄科植物,能使这些受感染的叶片看来斑驳污损,因此得名(mosaic为马赛克,也就是拼贴之意)。19世纪末期人们已知有某种威胁烟草作物生存的疾病,但直到1930年才确知此病毒的存在。是烟草花叶病等的病原体,属于Tobamovirus群。烟草花叶病和番茄花叶病早为一般所了解。叶上出现花叶症状,生长陷于不良状态,叶常呈畸形。如今通过大量实验的积累,已总结出了大量的防治经验。 关键词:烟草花叶病毒综合防治 前言:烟草花叶病严重危害烟叶产量和品质, 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成为优质烟叶生产的制约因素之一。因此, 寻找一种经济、有效的烟草花叶病防治措施成为烟草生产上的迫切任务。此篇文章将对烟草花叶病毒作详细的介绍以及综合防治,综述了烟草花叶病毒的研究发展进程。 正文: 1烟草花叶病毒概论 1.1烟草花叶的分类地位 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mosaicvirus,TMV)作为烟草花叶病毒属(Tobamovirus)代表种,其研究始于一个多世纪前。Mayer(1886年)

首次发现烟草花叶病,并通过实验证明其汁液具有传染性。伊凡诺夫斯基(1892年)(D.1.Iwanowski)首次证明:TMV是由滤过性病原体(病毒)所引起的。1898年,“病毒学之父”——贝叶克林(Beijerinck)研究发现:TMV不属于细菌,也不是微小体,是一种可滤过性的病原,一种“传染活液”或“病毒”。斯坦利(w.M.Stanley)发现病原体是蛋白质,1935年他首次从病叶榨汁中分离到病毒状结晶,并发现这种蛋白质还含有核酸,并确定病原就是TMV。他因为这一发现获得诺贝尔奖。1939年,贝杰林克(Kansche)借助电子显微镜,第一次观察到杆状的TMV粒体。此后,在病毒形态结构、理化特性及其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中将TMV作为一种模式材料,对病毒学的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最早被提纯的病毒是TMV,最早被证明其RNA携带有遗传信息并具有侵染性是TMV。TMV也是第一个被发现可以自我组装的病毒,TMV外壳蛋白(CoatproteincP)是第一个被测序的病毒蛋白。首例抗性转基因植株也是由TMvCp介导的。 1.2烟草花叶病毒的病原形态 TMV为杆状病毒,大小300*18(nm),病毒粒体存在一中央空洞区,直径4nm。核酸(RNA)和外壳蛋白是TMV病毒粒体仁要组分,2130个相同亚基组成外壳蛋白,每个亚基长7nm,含158个氨基酸,端部稍细,呈椭圆形,直径2.3nm,分子量为17.6kDa。亚基呈右手方向排列,呈单一螺旋状,螺旋间距为 2.3nm,一圈由16又1/3个亚基组成,共130圈,排3圈螺旋重复一次,所以

(新教材)2020生物同步导学人教第二册课后分层检测案9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Word版含解析

课后分层检测案9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合格考全员做】 1.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对此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最初认为氨基酸的多种排列顺序可能蕴含遗传信息 B.格里菲思通过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得出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 C.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之所以更有说服力,是因为其蛋白质与DNA能分开研究 D.艾弗里提出了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解析:格里菲思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一种“转化因子”,证明该“转化因子”是DNA的科学家是艾弗里,他提取出S型细菌的蛋白质、多糖、DNA等与R型细菌混合,证明了只有加入DNA时,才可以实现R型细菌的转化。 答案:B 2.噬菌体外壳的合成场所是() A.细菌的核糖体B.噬菌体的核糖体 C.噬菌体基质D.细菌的拟核 解析:噬菌体侵入细菌只注入自身的DNA,其后的增殖是利用细菌的原料和场所合成自身的DNA和蛋白质,所以其外壳是利用细菌的氨基酸,以细菌的tRNA为运载工具,在细菌的核糖体上合成的。 答案:A 3.关于T2 噬菌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T2 噬菌体的核酸和蛋白质中含硫元素 B.T2 噬菌体寄生于酵母菌和大肠杆菌中 C.RNA和DNA 都是T2 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D.T2 噬菌体可利用宿主体内的物质大量增殖 解析:T2噬菌体核酸中不含硫元素。T2 噬菌体不能寄生在

酵母菌细胞中。T2 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T2噬菌体作为病毒,只能利用宿主细胞的物质进行增殖。 答案:D 4.[江苏卷]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 和放射性同位素32P 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 B.分别用35S 和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 C.用35S 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D.32P 、3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D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解析:噬菌体营寄生生活,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保温时间不能过长,若保温时间太长则可能有含32P子代的噬菌体释放出来,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导致上清液中也能检测到放射性。用35S 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理论上应存在于上清液中,但可能因搅拌不充分而使部分噬菌体外壳仍吸附在细菌表面,离心后存在于沉淀物中。本实验可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答案:C 5.格里菲思用肺炎链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了著名的转化实验,下列关于该实验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说明了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B.说明了R型活细菌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化为S型细菌 C.说明了R型活细菌是无毒性的 D.说明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是无毒性的 解析:格里菲思的实验属于体内转化实验,不能证明遗传物质是什么,只能证明S型细菌含有能让R型细菌转化形成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 答案:A

烟草花叶病毒病的综合防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411722375.html, 烟草花叶病毒病的综合防治 作者:付一峰 来源:《南方农业·下旬》2015年第03期 摘要烟草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作物,种植范围广,但烟草花叶病毒病严重影响了烟草产量的提高。基于此,从烟草花叶病的症状、病原、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烟草;花叶病;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5.7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09-039-02 1 症状 一般常见的烟草花叶病有两种。一种是普通花叶病,普通花叶病感病之初的病症不太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初叶上会出现透明叶脉,最后变成绿色或者淡绿色相间的叶子,叶边缘往下有翻卷的特征,随着受害细胞的变多、增大,会导致叶片薄厚不一致,扭曲、弯缩,呈现多种病态特征,显现淡黄斑或者黄斑。使烟草矮化,节间缩短,生长变慢,重病烟草不长叶,花变形,烟草结实变小[1]。另外一种是烟草黄瓜花叶病,在感病初期,叶脉也成透明 状,生病的叶子也会出现绿色或者淡绿色的症状,与普通花叶病不同的是,生病的叶边缘一般向上翻卷,感病较重叶片会出现黑色或者褐色的坏死斑。 2 病原 烟草花叶病是由于烟草感染TMV引发的,属于病毒。其粒体呈直杆状,长280~300 nm,直径17~18 nm;核酸、蛋白质可以重组结合作为相对稳定的侵染性病毒粒体。在90~95 ℃下,钝化10 min,稀释100万倍的提前下,依旧可以体外保持毒力72~100 h。在无菌的情况下,其致病力可达数年之久,研究表明,TMV在干燥的病组织里可存活30 a以上。TMV 病毒有多种株系,在我国主要有4类:普通株系、黄斑株系、番茄株系和珠斑株系。这4种株系致病力有所差异,若复合侵染会造成烟草病症多样性。 3 传播途径 烟草花叶病病毒(TMV)能寄生在各类植物上,汁液传播是烟草花叶病毒最主要的传播 方式之一[2]。烟草叶片容易在外力的作用下造成的伤口,TMV可以通过伤口进入烟草体内,侵入后在薄壁细胞内进行繁殖生长,随即进入维管束组织导致整株感染。在20~24 ℃下,染病植株会在6~12 h内开始出现病斑。田间通过病苗与烟草苗接触进行再侵染。此外,人类进行的农田耕种也可能造成侵染,因为农田里的蝗虫以及其他咀嚼口器昆虫也可能携带TMV病毒。TMV绝大部分发生在温度为20~24 ℃,当气温在37~41 ℃时,侵入能力变弱,当 ≥26 ℃或≤9 ℃时,病斑会变少。

抗烟草花叶病毒研究综述

烟草花叶病毒生物防治研究综述 植检08-1 郑奕20080543 摘要:植物病毒病是农业生产中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一类病害,每年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烟草花叶病毒是病毒病中极其重要的一种病害。现有的化学药物对植物病毒病的防治效果不佳,且对生态环境、人畜生存质量有负面影响。植物源农药因植物资源有限、成本高、效果不稳定等因素,难以商品化生产。因此,筛选、开发微生物源抗植物病毒活性物质是防治植物病毒的主要研究方向。 关键字:烟草花叶病毒;微生物源;防治 一、前言 植物病毒是仅次于真菌的一类病原物,是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最小微生物之一。它是内含感染性核酸,外披蛋白质外壳的实体,其特征是能感染寄主细胞和通过感染引起病害现象[1]。常见的植物病毒病约有1000多种,多由716种病毒造成,危害仅次于真菌[2,3]。植物病毒病一直是农业生产中的一大危害,素有植物“癌症”之称,由于病毒在植物细胞中绝对寄生,其复制所需的物质、能量、场所完全依赖寄主,且植物没有完整的免疫代谢系统,使得植物病毒病的防治较为困难,给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损失。因此病毒病的防治成了全球植物保护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植物病毒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研究领域。 人们对烟草花叶病毒(Tabacco mosaic virus,TMV)的研究已经一个多世纪了,TMV 是烟草花叶病毒属(Tobamovirus)的代表种,其寄主范围非常广泛,TMV除危害烟草外,还能侵染番茄、茄子、马铃薯、辣椒、龙葵等茄科植物[4],此外还能侵染葫芦科、蓼科、十字花科、豆科、黎科、菊科等30个科的300多种植物。烟草是在一种经济作物,由TMV 引起的烟草病害是世界各烟区的重要病毒病害,烟草花叶病严重影响了烟叶的产量和质量。据报道,全球每年仅因烟草花叶病毒病造成的损失就达1亿多美元[5]。 目前,还没有开发出很好的抗病毒药剂,为了寻找较好的防治植物病毒病的资源,人们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研究。 二、相关研究 1.1 抗植物病毒物质种类 1.1.1 化学合成的抗病毒物质 化学物质包括金属盐类,如硫酸锌、氯化钙等;有机化学物质,如类黄酮、水杨酸等;飘零和嘧啶类;氨基酸类;植物激素类;维生素类;蛋白质类。目前化学合成抗植物病毒剂

烟草花叶病毒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烟草花叶病毒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摘要烟草花叶病毒(TMV)的寄主范围相当广泛,给农业生产带来重大损失,加强对该病毒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在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对烟草花叶病毒的检测方法如直接观测法、电子显微镜检测法、生物学测定法、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法等的研究进展。随着植物种质资源的引进和生态条件的改变,对检测TMV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要综合运用各种检测方法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关键词烟草花叶病毒;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是一种RNA病毒,病毒粒体为棒状,长度为300~310 nm、直径18 nm;病毒基因组为单分子线形正义ssRNA,长6 300~6 600 nt;衣壳蛋白由一种多肽组成,分子质量为17~18 kDa。TMV 的寄主范围非常广,可侵染的植物达150多个属,主要是一些草本双子叶植物,包括蔬菜、花卉和烟草等,导致烟草和番茄等作物的严重危害[1]。烟草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烟草花叶病严重危害烟叶的产量和质量,成为优质烟叶生产的因子,是烟叶出口所面临的挑战,同时给我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不同条件下同种病毒的症表现状有很大差异,而不同病毒在烟叶上表现为相似的症状,烟草花叶病毒检测对于烟叶病毒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对进一步识别病毒病害和防止病毒传播危害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 直接观测法 直接检查植株叶子和茎有无可见的病毒症状。烟草花叶病毒属中大多数病毒的寄主范围较广,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强,自然传播不需要介体生物,靠植株间的接触(或有时种子)传播。如在烟草上自苗期至大田期可连续发生,早期发病烟株节间缩短、植株矮化、生长缓慢,幼苗被侵染后,新叶的叶脉颜色变浅,而后形成黄绿相间的花叶症;苗期侵染的植株发育缓慢。大田期植株发病,除显示明脉、花叶症状以外,病叶上会形成疱斑,厚薄不匀;叶片出现各种畸形。其缺点是寄主植物出现症状需时较长,取得鉴定结果较慢,且有的病毒并不使寄主表现症状,无法检测[2]。 2 电子显微镜检测法 显微镜长期以来是研究细胞、病毒及生物大分子的形态及结构的重要工具。烟草花叶病毒形态为直杆状,呈现为长300 nm、直径18 nm的圆柱形结构,其中心含有1个约4 nm的沟槽。该病毒蛋白外壳围绕1个约6 400个核苷酸的单股RNA形成。围绕单股RNA的蛋白亚基具有螺旋形结构,其螺距为2.3 nm。将感病材料制成超薄切片,在电子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取5 μL溶解在20 mmoL/L 磷酸缓冲液(pH值7.0)中的烟草花叶病毒(0.2 mg/mL),将其滴加在新鲜剥离的云母表面上,然后用0.5%的磷钨酸染色。所得样品用AFM可以清楚地观察到棒状的TMV拓扑结构。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实验题专练-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

2020届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实验专练:(7)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 1、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 A.DNA B.RNA C.DNA或RNA D.DNA和RNA 2、下图为烟草花叶病毒对叶子细胞的感染和病毒重建实验示意图,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 A.对烟草花叶病毒进行降解的步骤需要用蛋白酶 B.图中B型后代的组成是RNA B和蛋白A C.该实验证明了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D.证明的R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把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和蛋白质外壳分离后分别接种到正常烟草叶片上,那么发生烟草花叶病的应是() A.接种RNA的植株 B.接种蛋白质的植株 C.A或B D.A和B 4、某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RNA)宿主细胞内病毒的增殖过程如图,-RNA和+RNA的碱基序列是互补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过程①所需的嘌呤数和过程③所需的嘧啶数相同 B.据图推测, -RNA和+RNA均有-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

C.过程②需要的tRNA、原料及场所都由宿主细胞提供 D. -RNA和+RNA均可与核糖体结合,作为翻译的模板 5、如图表示科研人员探究“烟草花叶病毒(TMV)遗传物质”的实验过程,由此可以判断( ) A.水和苯酚的作用是分离病毒的蛋白质和RNA B.TMV的蛋白质不能进入烟草细胞中 C.侵入烟草细胞的RNA进行了逆转录过程 D.RNA是TMV的主要遗传物质 6、将甲型病毒的RNA与乙型病毒的蛋白质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新品系,用这个病毒去感染烟草,则从烟草细胞内分离出来的病毒有( ) A.甲型病毒的蛋白质和乙型病毒的RNA B.甲型病毒的RNA和乙型病毒的蛋白质 C.甲型病毒的蛋白质和甲型病毒的RNA D.乙型病毒的蛋白质和乙型病毒的RNA 7、遗传信息从RNA→RNA途径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下列能够进行该信息传递的生物是 ( ) A.烟草 B.大肠杆菌 C.噬菌体 D.烟草花叶病毒 8、已知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会使烟草患花叶病,为了验证该病毒的核酸种类,设计了以下实验。 实验原理:(略) 实验材料:苯酚的水溶液(可以将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和核酸分离)、健康生长的生长状况相似的烟草幼苗若干、烟草花叶病毒样本、DNA水解酶、RNA水解酶、蒸馏水及其他必需器材。 1.实验步骤: ①将生长状况相似的烟草幼苗均分为三组,编号为a、b、c。 ②用苯酚的水溶液处理烟草花叶病毒,并设法将其蛋白质和核酸分离,以获得其核酸。 并将核酸均分为三份。 ③在适当条件下,__________。

2021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实验及遗传物质

2021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实验及遗传物质 知识梳理 1.烟草花叶病毒对烟草叶细胞的感染实验 (1)实验过程及现象 (2)实验结论: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2.病毒重建及其对烟草叶细胞的感染 (1)实验过程及结果 (2)结果分析与结论:重组病毒产生的子代病毒类型取决于提供RNA的病毒类型。 3.探索结论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因为实验证明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部分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1.判断关于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实验说法的正误 (1)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2)烟草花叶病毒有T型和H型,将T型病毒的RNA与H型病毒的蛋白质结合到一起,组成一个新品系,用这个病毒感染烟草,则在烟草体内分离出来的病毒有T型的蛋白质和T型的RNA(√) (3)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后可发生图中的④①②③过程(×) (4)烟草花叶病毒可以不依赖宿主细胞而增殖(×)

2.判断关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说法的正误 (1)只有细胞内的核酸才是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 (2)细胞生物遗传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或核糖核苷酸(×) (3)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4)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是DNA,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是RNA(×) 考向探究遗传物质的思路和方法 生物遗传物质的探究实验分析 (1)探究思路 ①若探究哪种物质是遗传物质——设法将物质分开,单独看作用。 ②若探究未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利用酶的专一性。 (2)探究方法 ①分离提纯法:艾弗里及其同事做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缺点是物质纯度不能保证100%。 ②同位素标记法: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方法: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的特有元素;将病毒的化学物质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目的:把DNA与蛋白质区分开。 ③病毒重组法: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验证实验。方法:将一种病毒的遗传物质与另一种病毒的蛋白质外壳重新组合,得到杂种病毒,用杂种病毒去感染宿主细胞。 ④酶解法:利用酶的专一性,如加入DNA水解酶,将DNA水解,观察起控制作用的物质是否还有控制作用。若“是”,其遗传物质不是DNA;若“否”,其遗传物质可能是DNA。 9.(2020·深圳高三调研)将甲细菌提取物(含A、B、C、D四种有机物的混合物)和活的乙细菌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从培养基中分离出了活的甲细菌。在无法对上述四种物质进行分离和提纯的前提下,为确定A~D中是哪种物质能使乙细菌转化为甲细菌,请根据题意设计相关实验。要求写出实验设计思路、预期结果及结论。 (1)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2020学年高三理综生物部分仿真试题二.doc

2019-2020学年高三理综生物部分仿真试题二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内消耗氧气的场所和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是一样的 B. 同一生物个体不同细胞内所含的遗传物质一定相同 C. 生物个体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可通过RNA来实现 D. 仅保证生物膜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不一定能保证细胞代谢的有序性 2.效应T细胞能释放一种插入到靶细胞膜上的成孔蛋白(穿孔素),促使靶细胞裂解。相关机理如下图,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 A.穿孔素属于分泌蛋白,在其合成分泌的过程中依次经过的结构有核糖体、内质网、线粒体、 高尔基体以及细胞膜 B.抗原首次进入人体,抗原必需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后,才能产生相应的效应T淋巴细胞 发挥作用 C.穿孔素参与调节的方式属于体液免疫,靶细胞死亡属于细胞凋亡 D.由图可知穿孔素促进Na+内流进而改变细胞内渗透压,并且Na+内流需要消耗能量 3. 如图表示为人体睾丸中细胞分裂过程中某物质或结构数量变化曲线图的一部分。下列相 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该图表示细胞内染色体数量变化,则AB段不一定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 B. 若该图表示细胞内每条染色体上DNA的数量变化,则BC段发生着丝点分裂 C. 若该图表示细胞内DNA的数量变化,则CD段可能不含等位基因 D. 细胞中若发生交叉互换,染色体的互换区段内同一位点上的基因一定不相同 4. 生长素作用于植物细胞导致H+排出到细胞壁,使细胞壁酸化,在酸性环境中使得膨胀素易 活化,使细胞伸长。如图是生长素(IAA)诱导植物细胞排出H+的示意图,甲、乙、丙表示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相关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素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胞吞 B.过程③开始的位点取决于DNA分子中的起始密码子位置 C.过程④中IAA的生理作用是诱导囊泡中H+—ATP酶运输到高尔基体 D.生长素是由植物体内专门的内分泌细胞合成和分泌的,通过极性运输到的作用部位5. 下列对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时,取适量培养液直接滴加到计数室内 B. 对于压在一个方格界限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四条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数 C. 已知血球计数板的方格为2mm×2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10倍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计 数时观察值为M,则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约为2.5M×105个 D. 与一般的生物实验一样,该探究实验也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 6. 下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碳循环的 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