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卷研读笔记

第23卷研读笔记
第23卷研读笔记

本卷阅读笔记是根据人民出版社2004年新版《资本论》第一卷来完成的。

在《第一版序言》(7—13)中马克思明确指出,“如果德国读者看到英国工农业工人所处的境况而伪善地耸耸肩膀,或者以德国的情况远不是那样坏而乐观地自我安慰,那我就要大声地对他说:这正是说的阁下的事情!问题本身并不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所引起的社会对抗的发展程度的高低。问题在于这些规律本身,在于这些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因此,不能把马克思的学说当作当时英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而认为其不具有普世性。这些规律今天仍然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

在《第二版跋》(14—23)中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其神秘形式上,成了德国的时髦东西,因为它似乎使现存事物显得光彩。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空论主义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因此,如果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具有批判性,那么这种研究就不是辩证法的,也就不再是科学的。当前,建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无论它多么光彩,也是暂时性的。与这条道路共存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如此。

在《第三版序言》(28—30)中恩格斯提到马克思的引证的一个特点:“在单纯叙述和描写事实的地方,引文(例如引用英国蓝皮书)自然是作为简单的例证。而在引证其他经济学家的理论观点的地方,情况就不同了。这种引证只是为了确定:一种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经济思想,是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什么人第一次明确地提出的。这里考虑的只是,所提到的经济学见解在科学史上具有意义,能够多少恰当地从理论上表现当时的经济状况。至于这种见解从作者的观点来看是否还有绝对的或相对的意义,或者完全成为历史上的东西,那是毫无关系的。因此,这些引证只是从经济科学的历史中摘引下来作为正文的注解,从时间和首倡者两方面说明经济理论中各个比较重要的成就。”今天我们也有必要研究西方经济学家,但是,对于那些我们根本在学术逻辑上就不认可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应当从什么角度去研究呢?在这里,恩格斯实际上提醒我们,一是应当从科学史的意义上来研究,二是应当考察这些经济理论观点是如何表现当时的经济状况的。

在《英文版序言》(31—35)中恩格斯在谈到英国工业体系的运转时指出,“没有生产的从而没有市场的经常而迅速的扩大,这种运转就不可能进行”。显然,市场对于资本主义的意义正如土地对美国奴隶制的意义一样。经济危机能否被推迟就看市场能否扩大。而市场就像土地一样,不可能无限扩张。

在《第四版序言》(36—44)中恩格斯谈到,“把第四版和以前各版对照一下,读者就会看出,所有这些细微的改正,并没有使本书的内容有丝毫值得一提的改变。”因此,我们在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时,没有必要细抠字眼。

在《第一章商品》(47—102)中马克思在谈到不同的生产场合下,“上衣的效用和从前一样,上衣包含的有用劳动的质也和从前一样。但生产上衣所耗费的劳动量有了变化。”可见,不能用效用来决定商品的价值是很自然的事。

在这里,马克思指出,“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今天有人认为,生产力发生了变化,劳动不再同一了。但是,这个同一劳动中的劳动是抽象的人类劳动,不是具体的有用劳动。

例如,马克思稍后指出,上衣只要与麻布相等,从而是价值,就和麻布一样是由“同一劳动”构成的。如果我们通过比较判断出从生产上衣到生产麻布,生产力是否发生了变化,我们就不能说什么生产力发生了变化,劳动就不再同一了。

在这里,马克思提到,“价值对象性只能在商品同商品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我们实际上也是从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交换关系出发,才探索到隐藏在其中的商品价值。”在“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阶段,由于按劳分配实际上作为资产阶级法权是按抽象劳动所形成的价值量来分配,因此,在这个阶段上还不能脱离商品经济,否则我们探索不到价值。或许建立在经济民主之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超出中国特色的具有普世意义的社会主义经济形态。

在这里,马克思指出,“一般价值形式的出现只是商品世界共同活动的结果。一种商品所以获得一般的价值表现,只是因为其他一切商品同时也用同一个等价物来表现自己的价值,而每一种新出现的商品都要这样做。这就表明,由于商品的价值对象性只是这些物的‘社会存在’,所以这种对象性也就只能通过它们全面的社会关系来表现,因而它们的价值形式必须是社会公认的形式。”这就回答了西方经济学中遗留的问题,即为什么货币是被普遍接受的。

在这里,马克思指出,“要有充分发达的商品生产,才能从经验本身得出科学的认识,理解到彼此独立进行的、但作为自然形成的社会分工部分而互相全面依赖的私人劳动,不断地被化为它们的社会的比例尺度,这是因为在私人劳动产品的偶然的不断变动的交换比例中,生产这些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起调节作用的自然规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这表明,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平均条件不是像统计学那样先求和再除以总数的求平均过程得到的。

在《第二章交换过程》(103—113)中马克思提到,“交换的扩大和加深的历史过程,使商品本性中潜伏着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发展起来。为了交易,需要这一对立在外部表现出来,这就要求商品价值有一个独立的形式,这个需要一直存在,直到由于商品分为商品和货币这种二重化而最终取得这个形式为止。”这意味着内在二重性矛盾的发展方向是将这一对立在外部表现出来。这一点应当是我们考察内在矛盾的一个视角。

在这里,马克思指出,“物一旦对外成为商品,由于反作用,它们在共同体内部生活中也成为商品。”改革开放初期,中外合资企业中,中方的出资称为资金,外方的出资称为资本,合称资本金。这样做,主要是因为资本是与剥削联系在一起的,名声不好听。而且在一些人看来,社会主义国有企业中的资金与国外资本家企业中的资本在政治意义等方面是不同的,所以对外称资本,对内称资金。但是套用马克思的话,资金一旦对外成为资本,由于反作用,它们在共同体内部(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生活中也成为资本。这也是国有企业在管理上与资本主义企业几乎完全一样的原因。

在《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114—170)中马克思用金和银同时充当价值尺度时存在的问题指出,“价值尺度的二重化是同价值尺度的职能相矛盾的。”现在有人呼吁单一的世界货币。但是,如果这个单一的世界货币不是金,那么这种二重化矛盾还是存在的。至于有人搞一篮子货币,那是自找混乱。

马克思指出,“如果这些商品的价值比货币价值增加得慢些或者增加得快些,那么,这些商品的价格的降低或提高,就由这些商品的价值变动和货币的价值变动之间的差额来决定。余此类推。”因此,由于货币价值会发生变化,商品价格的变动与商品价值的变动就不一定是一致的。

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交换过程包含着矛盾的和互相排斥的关系。商品的发

展并没有扬弃这些矛盾,而是创造这些矛盾能在其中运动的形式。一般说来,这就是解决实际矛盾的方法。”那么,现实社会中其他经济的发展是否也是这样解决实际矛盾的呢?

马克思指出,“有一种错觉,认为情况恰恰相反,即商品价格决定于流通手段量,而流通手段量又决定于一个国家现有的货币材料量,这种错觉在它的最初的代表者那里是建立在下面这个荒谬的假设上的:在进入流通过程时,商品没有价格,货币也没有价值,然后在这个过程内,商品堆的一个可除部分同金属堆的一个可除部分相交换。”这是对货币量决定价格和货币中性理论的有力反驳。只是在货币符号时代,货币没有价值,其代表的价值是历史延续下来的,因而恶意滥发货币会影响商品的价格。因此,回到商品本位(以金本位为基础,但包含以金来定价的其他商品用于兑换)才是世界货币体系的根本。

通常人们把一般等价物作为货币的定义,但是,在货币这一节,马克思的第一句话就是:“作为价值尺度并因而以自身或通过代表作为流通手段来执行职能的商品,是货币。”这应当才是货币的真正定义。

马克思指出,“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包含着一个直接的矛盾。在各种支付互相抵消时,货币就只是在观念上执行计算货币或价值尺度的职能。而在必须进行实际支付时,货币又不是充当流通手段,不是充当物质变换的仅仅转瞬即逝的中介形式,而是充当社会劳动的单个化身,充当交换价值的独立存在,充当绝对商品。这种矛盾在生产危机和商业危机中称为货币危机的那一时刻暴露得特别明显。……这时,它是不能由平凡的商品来代替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变得毫无价值,而商品的价值在它自己的价值形式面前消失了。……在危机时期,商品和它的价值形态(货币)之间的对立发展成绝对矛盾。因此,货币的表现形式在这里也是无关紧要的。不管是用金支付,还是用银行券这样的信用货币支付,货币荒都是一样的。”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所表现出来的货币荒再一次验证了马克思的这一理论,而由于不了解马克思的理论,学术界根本不明白为什么危机会在金融领域首先爆发。

在《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171—205)中马克思在谈到“货币转化为资本,必须根据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律来加以说明,因此等价物的交换应该是起点。”时,通过注释中示范了怎样去科学地而非随意地设立学术研究的假设前提。

在这里,马克思指出,“和其他商品不同,劳动力的价值规定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要素。……劳动力价值的最低限度或最小限度,是劳动力的承担者即人每天得不到就不能更新他的生命过程的那个商品量的价值,也就是维持身体所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假如劳动力的价格降到这个最低限度,那就降到劳动力的价值以下,因为这样一来,劳动力就只能在萎缩的状态下维持和发挥。”有人指责马克思把劳动力价值的最低限度规定为工资,那只能算他自己弱智到连这么明显的意思都看不明白。

在这一章中,马克思否定了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称其为全能的神;也否定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因为它仅仅就使用价值有点意义,对交换价值来说没有什么意义。

在《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207—231)中马克思指出,“产品是资本家的所有物,而不是直接生产者工人的所有物。”如果按照今天某些人的说法,产出是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那么,产品就应当是所有生产要素所共有的,而不是资本家所独有的。

在这里,马克思写到,对资本家来说,“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

产商品,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价值,不仅要生产价值,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如果从对仗的角度来讲,应当这样写:“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价值,不仅要生产价值,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也就是说,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商品,不仅要生产商品,而且要生产剩余商品。”这样,就把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根源直接揭示出来了。因为剩余价值也需要有剩余商品来做载体,就像商品要做为价值的载体一样。

在谈到劳动力商品的交易时,马克思指出,“这种情况对买者是一种特别的幸运,对卖者也决不是不公平。”因此,空谈公平是没有意义的。

在谈到劳动只是在生产使用价值所耗费的时间是社会必要时间的限度内才被计算时,马克思提到一个条件,“就是劳动力本身的正常性质。劳动力在它被使用的专业中,必须具有在该专业占统治地位的平均的熟练程度、技巧和速度。”这表明,工人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和技术水平,否则就会影响价值创造。但是,对于工人的培训和激励工人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技术,国内是喊得多,做得少。

马克思还指出,资本家为了禁止不合理地消费原料和劳动资料,而“有他自己的刑法”。那些强调法治的人,是如何看待资本家的这些只有工厂开工一天就实行一天的泛滥成灾的私法的呢?

在这里,马克思指出,“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因此,我们可以去掉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而保留商品生产过程,即实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在这里,马克思指出,“在每一个价值形成过程中,较高级的劳动总是要化为社会的平均劳动,例如一日较高级的劳动化为x日简单的劳动。”显然,如果不能这样转化的话,那么就不能用同一的货币来交易这些劳动的不同成果了。这种转化当然不是由技术本身决定的,而同样是由社会在当事人的背后决定的。

在《第六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232—244)中马克思指出,“生产资料在丧失自己的使用价值的同时并不丧失价值,因为它们通过劳动过程丧失自己原来的使用价值形态,实际上只是为了在产品上获得另一种使用价值形态。”这就指出了生产消费与生活消费的不同。在生活消费中,产品的价值和它的使用价值一起随着消费而丧失。

在这里,马克思指出,“不管一种劳动材料,一种机器,一种生产资料怎样有用,如果它值150镑,比方如,耗费500个工作日,那么它加到用它制造的总产品上去的价值就决不会大于150镑。它的价值不是由它作为生产资料进入的劳动过程决定的,而是由它作为产品被生产出来的劳动过程决定的。”在关于价值转形问题的百年争论中,争论双方都试图用联立方程同时求解投入品和产出品的价值和生产价格,从而一开始就犯了荒唐的错误。

在《第七章剩余价值率》(245—266)中马克思提出了价值产品和产品价值的差别,而这是西方经济学至今也没有弄清楚的。他还指出,“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决定的目的,同样,富的程度不是由产品的绝对量来计量,而是由剩余产品的相对量来计量。”因此,越是生产过剩越富有,所以,富有的美国不发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都不行。

在《第八章工作日》(267—350)中马克思指出,“商品交换的性质本身没有给工作日规定任何界限,因而没有给剩余劳动规定任何界限。资本家要坚持他作为买者的权利,他尽量延长工作日,如果可能,就把一个工作日变成两个工作日。另一方面,这个已经卖出的商品的独特性质给它的买者规定了一个消费的界

限,并且工人也要坚持他作为卖者的权利,他要求把工作日限制在一定的正常量内。于是这里出现了二律背反,权利同权利相对抗,而这两种权利都同样是商品交换规律所承认的。在平等的权利之间,力量就起决定作用。所以,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上,工作日的正常化过程表现为规定工作日界限的斗争,这是全体资本家即资本家阶级和全体工人即工人阶级之间的斗争。”团结就是力量!平等的权利不能排除力量的作用。

马克思指出,“如果在一个经济的社会形态中占优势的不是产品的交换价值,而是产品的使用价值,剩余劳动就受到或大或小的需求范围的限制,而生产本身的性质就不会造成对剩余劳动的无限制的需求。”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地方就在于社会主义关注的是使用价值。

在这里,马克思提到英国下院的一个委员会“相当坦率地承认,自由贸易实质上是假货贸易”,而“把明矾磨成细粉,或与盐混合,这是一种常见的商品,名为‘面包素’。”如今中国毒奶粉中含有的三聚氰胺混合物叫“蛋白粉”。

在这里,马克思描述了工人与资产阶级关于正常工作日的斗争,以及英国的法制是如何荒唐而无赖地站在资产阶级一边的,是对法律至上主义者的莫大嘲讽,而且还表明了一切学科都必须为资本主义服务,都脱离不了倾向于资产阶级的价值判断。这种工作日的斗争反映了马克思所说的,工人“自由出卖自己劳动力的时间,是他被迫出卖劳动力的时间”,也反映了英国工厂视察员所指出的,“允许每天劳动14小时,包括或不包括吃饭时间……就等于强迫这样做。”但是,今天中国的经济学教授还在鼓吹什么工人向工厂提供劳动(力)这种生产要素是自愿互惠的,其学术水平还不如100多年以前的英国普通民众。

在这里,马克思引用英国官方报告的话,“任何有感情的人想到证词中提到的9—12岁儿童所担负的劳动量,都不能不得出结论说,再也不能容许父母和雇主这样滥用权力。”这是未成年保护法的初衷,尽管当时并没有出台这个法律,也是西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不同于东方的主要原因,这种关系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它并不比东方的更优越。

在《第九章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351—361)中马克思提到,“资本起初是在历史上既有的技术条件下使劳动服从自己的。因此,它并没有直接改变生产方式。”这要么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慢慢地改变了它的生产方式,要么说明生产关系对生产方式形成了反作用。马克思在这里还把“死劳动和活劳动”与“价值和创造价值的力”并列起来,也就是说,活劳动如果不物化,是不可以与死劳动进行比较或通约的。新版译著将“物化”改为“对象化”,但是,前者既有质的感觉又有量的感觉,而后者只有质的感觉。所以,这里用“物化”比较好。

在《第十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363—373)中马克思提到,“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并通过商品便宜来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资本的内在的冲动和经常的趋势。”因此,只要中国的产品构成美国劳动力再生产中的必要生活资料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廉价的,美国就难以政治原因拒绝给中国以相应的贸易待遇,来限制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否则就会影响到美国的通货膨胀,影响到美国资本家的利润(占有的剩余价值)。

在《第十一章协作》(374—389)中马克思提到,“人数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同一劳动场所),为了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这在历史上和概念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因此,如果有人试图证明资本家因为更具有才干等原因就应当成为工作的指挥者,那他就是以别的东西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就是荒唐的。

在《第十二章分工和工场手工业》(390—426)中马克思提到“社会的劳动生产力”,而关于这种社会的劳动生产力的问题,目前研究得还很不够。

在《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427—580)中马克思提到,“因为资本是天生的平等派,就是说,它要求在一切生产领域内剥削劳动的条件的平等当作自己的天赋人权,所以,儿童劳动在一个工业部门受到法律限制,就成为儿童劳动在另一个工业部门受到限制的原因。”在这里,我们看到资本主义的“平等”和“天赋人权”的真正含义。

马克思指出,“像在其他各处一样,必须把社会生产过程的发展所造成的较大的生产率同这个过程的资本主义剥削所造成的较大的生产率区别开来。”从价值量的构成来看,前者增加使用价值量但不增加价值量;而后者同时增加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

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通常十分喜欢分权制,特别是喜欢代议制,但资本在工厂法典中却通过私人立法独断地确立了对工人的专制。”因此,要把资本家和他们的代言人在社会要求的东西,如分权、民主、自由等等统统搬到资本家的工厂里去。

在这里,马克思提到,由于工厂法的强制执行,英国工厂里毒害工人的一些行为消除了,英国工厂的生产力反而得到了提升,工厂主们当初反对工厂法的种种理由都不存在了。可惜中国有关政府部门一直不敢推出和坚决执行《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不然,中国的生产力水平会大大提升,老板们的利润也会大大增加。

在这里,马克思指出,“作为工人阶级的身体和精神的保护手段的工厂立法的普遍化已经不可避免”,而它的后果之一是,“在消灭小生产和家庭劳动的领域的同时,也消灭了‘过剩人口’的最后避难所,从而消灭了整个社会机制的迄今为止的安全阀。”中国的改革能够导致经济的飞速发展且社会没有太大的动荡,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的大部分人口是农民,并且中国农村盛行小生产和家庭劳动,起到了整个社会机制的安全阀的作用。但是,随着土地流转和房地产开发的拆迁,这种安全阀也持续不了多久。

在《第十五章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593—606)中马克思分析了一个工作日的价值产品在什么情况下是不变的,在什么情况下是会发生变化的,然后指出,“通过法令进一步缩短大陆各工厂的工作日,会是缩小大陆和英国的劳动时间的差距的最有效手段。”这里的劳动时间的差距是指英国每周60小时的工作日抵得上欧洲大陆的72至80小时的工作日。其实,严格执行《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并学习当年英国向工厂派视察员,也是缩小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的最有效手段。

在这里,马克思指出,“在劳动强度和劳动生产力已定的情况下,劳动在一切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之间分配得越平均……社会工作日中用于物质生产的必要部分就越小,从而用于个人的自由活动,脑力活动和社会活动的时间部分就越大。……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一个阶级享有自由时间,是由于群众的全部生活时间都转化为劳动时间了。”这表明,社会主义的平均分配不应当是收入的平均分配,而是劳动的平均分配。平均分配的劳动可以分配不平均的收入。

在《第二十一章简单再生产》(653—667)中马克思提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在联系中加以考察,或作为再生产过程加以考察时,不仅生产商品,不仅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因此,不要以为中国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多种经济成分现象只是一

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很强的扩大再生产能力。如何保持住中国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并不像表面上说说那么容易。

在《第二十二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668—706)中马克思提到约·斯·穆勒说:“机器的价格也不会同机器本身一起参加商品的生产”。这就说明用来购买机器的钱即资本家手里的资本是没有资格参与按生产要素贡献进行的分配的。

马克思在这里还提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的最初几十年间,英国的租地农场主和地主把工资强行降低到绝对的最低限度,他们以工资形式付给农业短工的钱比最低限度还要低,而以教区救济金的形式付给不足的部分。”这说明,社会救济实际上肥了资本家。

在谈到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效用原则时,马克思指出,“假如我们想知道什么东西对狗有用,我们就必须探究狗的本性。这种本性本身是不能从‘效用原则’中虚构出来的。如果我们想把这一原则运用到人身上来,想根据效用原则来评价人的一切行为、运动和关系等等,就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

在《第二十三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707—819)中马克思在一个脚注中提到,“‘无产者’在经济学上只能理解为生产和增殖‘资本’的雇佣工人,只要他对‘资本先生’(贝魁尔对这种人的称呼)的价值增殖的需要成为多余时,就被抛向街头。”可见,有没有一点积蓄和私有财产,不是是否无产者的判断标准。而当中国国有企业的工人因为企业的效益不好,即国有资产不能保值增值而被迫下岗时,他们就是实实在在的“无产者”而不是什么“主人翁”了。

在这里,马克思指出,“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进,花费越来越少的人力可以推动越来越多的生产资料,这个规律在不是工人使用劳动资料,而是劳动资料使用工人的资本主义的基础上表现为:劳动生产力越高,工人对他们就业手段的压力就越大,因而他们的生存条件,即为增加他人财富或为资本自行增殖而出卖自己的力气,也就越没有保障。因此,生产资料和劳动生产率比生产人口增长得快这一事实,在资本主义下却相反地表现为:工人人口总是比资本的增殖需要增长得快。”

马克思引用了赛·兰格的话:“任何情况下都不像工人阶级的居住条件这样露骨这样无耻地使人权成为产权的牺牲品。每个大城市都是使人成为牺牲品的一个场所,一个祭坛,每年要屠杀成千上万的人来祭祀贪婪的摩洛赫。”如今中国的物权法正在使人权成为物权的牺牲品。

马克思提到,“根据枢密院的命令,1864年对农业工人的居住条件进行了调查,1865年又对城市中较贫穷的阶级的居住条件进行了调查。”如今中国的有关部门只会算来历可疑的人均居住面积,而从来没有调查过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在这个问题上,中国落后西方国家一个半世纪。

在《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820—875)中马克思提到,“一旦涉及所有权问题,那么坚持把儿童读物的观点当作对于任何年龄和任何发育阶段都是惟一正确的观点,就成了神圣的义务。”现代西方经济学尽管有了数学的包装,但仍然不过是儿童读物。

在这里,马克思指出,“创造资本关系的过程,只能是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因此,曾经的“砸三铁”就是一个创造资本关系的过程。

马克思指出,英国原始积累过程中对国有土地的种种盗窃行为,“都是在丝

毫不遵守法律成规的情况下完成的。”显然,法律代表的只是利益,而不是所谓的公理正义。公理和正义只有在依附于利益时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中国的国有资产流失也是在丝毫不遵守法律成规的情况下完成的。

在这里,比较重要的是,马克思谈到了劳动者在历史上是在什么样的血腥压迫下才成为工人的:“15世纪末和整个16世纪,整个西欧都颁布了惩治流浪者的血腥法律。现在的工人阶级的祖先,当初曾因被迫转化为流浪者和需要救济的贫民而受到惩罚。”相比之下,社会主义初期的血腥——前苏联的大清洗和中国的反右——比资本主义初期的血腥要淡得多了。或许这种血腥是每一个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初期难以避免的。

在这里,马克思提到,“只有消灭农村家庭手工业,才能使一个国家的国内市场获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需要的范围和稳固性。”西方经济学强调市场,但没有讲过市场是怎么形成的。

在这里,马克思提到,私有制的性质,“依这些私人是劳动者还是非劳动者而有所不同。”因此,不能笼统地谈私有制。马克思指出,劳动者对他的生产资料的私有权是小生产的基础,这种生产方式是以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的分散为前提的。要使它永远存在下去,等于“下令实行普遍的中庸”。而中国国学中的儒家思想强调的就是“中庸”。这部分内容可以构成中国国学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基础。

最主要的是,马克思在这里明确指出,重建个人所有制不是重建私有制。

在《第二十五章现代殖民理论》(876—887)中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积累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以那种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消灭为前提的,也就是说,是以劳动者的被剥夺为前提的。”

园林工程笔记

《风景园林工程-孟兆祯》知识点总结 绪论 1、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园林小品等途径,创造而成优美的生态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遇。 园林工程:是指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自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园林景观环境的全过程,过去也称为造园。 2、简述园林工程的特点。1)工程性和技术性;2)生物性和生态性;3)艺术性。 第一章土方工程 1、竖向设计:是园林中各个景点、各种设施及地貌等在高程上如何创造高低变化和协调统一的设计。 2、竖向设计的内容有哪些? 1)地形设计——因地制宜,顺应地形,尽量减少对原地形的干扰。 2)确定园内建筑与园林小品的高程;3)园路、广场、桥涵和其他铺装场地的设计;4)植物种植在高程上的要求; 5)排水设计;6)安排场地土方工程;7)管道综合 3、等高线:一组垂直间距相等、平行于水平面的假象面,与自然地貌相交切所得到的交线在平面上的投影。 绝对高程:地面上一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铅垂距离,简称高程或标高。 相对高程:在局部地区可以附近任意一个具有一定特征的水平面为基准面,以此得出所设计场地各点相对于基准面的高差。 4、等高线的性质? ①同一条等高线上所有的点,其高程都相等。 ②每一条等高线都是闭合的。 ③等高线的水平间距的大小,表示地形的缓或陡。疏则缓,密则陡。 ④等高线一般不相交或重叠,只有在悬崖处等高线才可能出现相交情况;在某些垂直于地平面的峭壁、地坎或挡土墙、驳岸处等高线才会重合。 ⑤等高线在图纸上不能直穿横过河谷、堤岸和道路等。 5、设计等高线在园林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1)陡坡变缓坡或缓坡改陡坡;(2)平垫沟谷;(3)削平山脊;(4)平整场地;(5)园路设计等高线的计算和绘制。6、比较竖向设计三种方法的优劣。 竖向设计有等高线法、断面法、模型法。 1)等高线法:此法在风景园林设计中使用最多,一般用于地形变化不太复杂的丘陵区,最适宜于自然山水园的土方计算。其优点是能较完整地将设计地形与原自然地形地貌进行比较,方便的看到土方变化情况,以进行土方的调配。方法:在绘有原地形等高线的底图上用设计等高线进行地形改造与创作,在同一张图纸上便可表达原有地形、设计地形状况及公园的平面布置、各部分的高程关系。 2)断面法:是用许多断面来表示原有地形和设计地形状况的方法。从断面图上可以了解各方格点上的原地形标高和设计地形标高,这种图纸便于计算土方量,也方便施工。其缺点是不能一目了然的显示出地形变化的趋势和地

公共管理导论重点笔记

公共管理导论重点笔记 第一章绪论 1、公共管理 就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依法行使公共权力,有效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保障和增进公共利益的公共事务管理活动。公共管理学是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及规律的科学,是关于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增进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知识体系。 2、公共行政 新公共行政理论主张在批判主流行政学的效率经济观的基础上提出价值考量,主张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主张改革的,入世的,与实际过程相关的公共行政学,主张构建新型的政府组织形态,提出民主行政的理念。 3、公共性 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 4、服务性 服务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一种目标,一种原则,一种行为模式,也是一种制度体系。 从根本上说,公共管理的服务性来自这样一种理念: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的公共权力作为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公众直接或间接的授权,他是公共权力的一种特殊转化形式。 5、公共管理的内涵和特征 内涵:①公共管理的主体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 ②公共管理的客体是公共事务 ③公共管理的手段是依法行使公共权力 ④公共管理的目的是保障和增进公共利益 特征:①公共管理在不改变公用部门公共性的前提下将私营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到公共部门管理上 ②公共管理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并不是将公共服务完全市场化

③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强调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 核心 ④公共管理不同于政府管理,他是与私营部门,非营利性部门和个人相互合作的 一种模式 ⑤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 6、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①管理目标不同: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 ②管理权威不同:政治权威和经济权威 ③管理理性不同:多元理性和经济理性 ④权力制约不同:制衡性和自主性 ⑤调控机制不同: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 7、公共管理的公共性 ①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国家政府,公共组织共同构成的公共管理的主体 ②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体现平等,公平,正义,民主 ③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公共权力的公共性所决定 ④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国家,政府和社会的公共事务 8、公共管理的服务性原则 ①回应性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作出及时的和负责任的反应,不 得无故拖延或没有下文,必要的时候应当定期主动的向公民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 ②公正透明公共部门的透明程度直接关系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关系到公民 参与的广泛性与有效性,关系到公民对公共管理者的有效监督。 ③高效便民要求在单位时间内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来获得尽可能好的社会效果,要求所 获得的绩效符合社会公众的多样化的需求,给社会带来有益的影响和更多的福利。 ④责任在公民提出直接的诉求时积极的有所作为,没有直接提出诉求的时候,也要主 动有所作为,创造性的履行对公民承担的各种责任。 ⑤以人为本不再是管制文化而是一切从公众出发追求顾客满意的公共服务文化。 9、公共行政学的局限性 ①理论框架的局限:由政治性和管理学构成,应该将政策分析,社会学,尤其是经济学 纳入其中。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范文3篇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范文3篇 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都有了新的认识,要实践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就必须改变过去陈旧的教学方法,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新的课标理论融入进去呢?下面是橙子整理的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欢迎来参考!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一):在开学的这段时间,学校利用教研时间让我们学习新课程标准。其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给我最深的感触。我想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从而真正享受到数学带来的快乐。因此,我透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要用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新课程标准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潜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二、转变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要为教学服务

恰当的教学情景创设,不仅仅为学习数学拉开成功的序幕,而且会成为他们主动探索数学领域奥妙的动力,因此,教学情景的创设,不仅仅要有激趣的作用,还要求情境与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知识背景,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如果仅仅为了追求时尚而缴尽脑汁,捏造教学情景那就不可能很好的为教学服务。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应带给适当的帮忙和指导、善于选取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 在“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透过观察、测量、折叠、讨论,进一步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空间,认识一些常见的几何体与平面图形。学生透过观察、比较、想象,体会到在不同的方向看到的是不一样的,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学段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 4、生活气息不要喧宾夺主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时下颇为流行的提法与做法,但在实践中教师常常不能处理好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有的为联系而联系,或牵强附会,有的不加选取,追求原汁原味的生活味,生活的气息浓郁了,

牛人总结归纳一建市政管道工程笔记

精心整理给排水管道工程 一、开槽管道施工技术 1、沟槽施工方案: 1)主要内容:①施工平面布置图和开挖断面图 ②沟槽形式、开挖方法、堆土要求 ③无支护沟槽边坡;有支护沟槽支撑形式、结构、支拆、安全 ④机具设备的型号、数量、作业要求 ⑤不良土质沟槽开挖护坡和防止塌方措施 ⑥安全文明施工,沿线管件、建构筑物保护等 2、沟槽底部开挖宽度=管外径+2*一侧(工作面+支撑厚度+模板厚度) 3、确定沟槽边坡——①不设支撑:土质好、均匀、地下水低于沟槽底面,且开挖深度在≤5m ②沟槽无法自然放坡:有支护设计、稳定性验算 4、沟槽开挖与支护 1)、分层开挖及深度——①人工开挖:a、槽深>3m,分层开挖,每层深度不超过2m b、多长沟槽层间留台宽度: 直槽不小于0.5m 放坡不小于0.8m 安装井点设备不小于1.5m ②机械开挖:沟槽分层深度按机械性能确定 2)、沟槽开挖规定——①机械开挖槽底预留200~300mm,留人工开挖,不得扰动原状土 ②槽底入受水侵泡、受冻:用天然级配砂砾石或石灰土回填 ③槽底为湿陷性黄土:按设计要求进行地基处理 槽底为杂填土、腐蚀土:全部挖除按设计要求地基处理 边坡符合施工方案规定,设置安全梯供人上下 3)、支撑与支护——①采用木撑板、钢板桩,随挖随支 ②软土或其他不稳定土,采用横排撑板时,开始支撑的开挖深度不得超过1m,交替进 行,每次交替开挖深度宜为0.4~0.8m ③支撑常检查,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雨期、春季解冻时期加强检查 ④拆除支撑前,对沟槽2侧建构筑物、槽壁进行检查,制定拆除的作业要求和安全措 施,拆除撑板制定安全措施,与回填交替进行 ⑤人员安全梯上下,不得攀爬支撑 软土专题:——软土不管是基槽还是基坑要求:分层、分块、均衡开挖, 开挖深度不超过1m,边挖边撑,交替进行,每次交替开挖深度宜为0.4~0.8m 5、地基处理与安管 1)地基处理——①槽底局部超挖或发生扰动时: a、超挖深度不超过150mm时: Ⅰ、原土回填夯实,压实度不小于原地基土的密实度 Ⅱ、地基土壤含水量大,不适于压实时,应换填 ②排水不良造成地基土扰动时: a、扰动深度在100mm以内:天然砂石或砂砾石处理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就是最重要得交际工具,就是人类文化得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得统一就是语文课程得基本特点。"这里得“工具”就是一种比喻得说法。“工具生”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得课程得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得文化功能与课程所具有得人文学科得特点。语文课程先实现工具性目标,后补充人文性内容;或者先突出人文性,而后加强工具性,这两种想法都就是不妥当得,工具性与人文性得高度统一就是语文课程应该争 取得目标,也就是完全可以实现得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得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就是学生学好其她课程得基础,也就是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得基础。语文课程得多重功能与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得重要地位。 语文课程得基本理念? ( 一)全面提高学生得语文素养 学生应具备得基本语文素养得内涵就是丰富得,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表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这里体现了工具生与人文性相统一得思想,包含了扎实得基本功得培养与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开发。??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就是语文能力与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得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较强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得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得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得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得能力,一句话,语文综合素 ?(二)正确把养就是适应生活需要得、整合得、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得语文素养、? 握语文教育得特点??关于语文教育得特点,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1、语文课程具有丰富得人文内涵。 ?将语文课程与自然科学类得课程进行比较,可以瞧到,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得、带有个人情感与主观色彩得内容、因此,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生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得情感、体验与有独特创新得理解。 2、语文教育具有很强得实践性??语文就是实践性很强得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得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得主要途径也应就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 ?语文就是母语教育课程,知识得系统与完整。??3、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 学生学习母语,因为有早已具备得语言心理机制为基础,具有对本国本民族文化背景熟 悉得有利条件,有丰富得学习资源,有大量得实践机会,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 触语文材料,在大量得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得规律。 4、汉语言文字得特点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得影响 汉字就是平面型方块文字,就是形音义得综合体;汉字得形音义之间本来都存在一定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导读:范文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5月14日和15日,我参加了数学新课标的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更全新的认识,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感 小学阶段,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觉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

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学生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让学生充分观察每一幅插图,充分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让学生在领会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地说,可以单独说、同座说、集体说,让学生在充分的看说基础上培养数感。克服以往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新课标的要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空间,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给排水工程量计算方法(笔记)

一、给水工程 1、管道工程无明确施工图情况 ①.室内外界限:以水表阀门为界限;建筑物外墙皮1.5米为界 ②.室外管道与市政管道:以水表井为界;以市政管道碰头点为界 2、室外给水 ①.给水管道安装:根据管材,接口方式,管径不同,按管道中心线以米为单位计算 ②.阀门安装:根据阀门种类,规格,型号,连接方式,管径不同,以个数为单位 ③.室外消火栓安装:按配置形式和类型以组为单位 ④.消防水泵接合器:按配置形式和规格不同以组为单位安装 ⑤.给水检查井砌筑:圆形按内经和深度,矩形按面积和深度,分别以座为单位计算 3、室内给水 ①.给水管道安装:根据管材,连接方式,接口材料,管径以延长米计算 ②.室内消火栓:按出口(单,双)和直径不同,以套为单位 ③.水表安装:螺纹水表按直径以个数为单位,焊接法兰水表(带旁通管和止回阀)按直径不同,以组计 算 ④.卫生器具安装:浴盆、妇女卫生盆按冷热水有无喷头,以组为单位 ⑤.洗脸盆,洗手盆,按冷热水,关联方式,材质,用途以组为单位 ⑥.洗涤盆,化验盆,按水嘴(单双鹅颈嘴)开关方式以组计算 ⑦.淋浴器:材质,冷热水以组计算 ⑧.水龙头:按直径不同,以个计算 ⑨.大便器:按形式蹲式坐式冲洗方式,镶接材料以组 ⑩.大便槽自动冲洗水箱:按水箱容积L以套计算 ①.小便器:按形式挂斗式立式、冲洗方式,联数(一联二联三联)以组计算 ②.小便槽冲洗管制作安装:按直径大小以米为单位计算 ③.法兰安装:按材质,连接方式,直径不同以副为单位 ④.管道冲洗消毒:以米计算 ⑤.蒸汽水加热器:冷热水混合器安装:按形状大小型,以套为单位计算 ⑥.饮水器安装:以台为单位 ⑦. 注、卫生器具安装高度表。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公共管理学:对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研究。或对公共组织如何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的研究。主要部分和核心是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研究。 一、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 公共:表示国家、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的职能、活动范围;与多数人的利益相关,有较多的社会公众参与;表示一个众人的事务领域。 行政:处理事务、指导或监督执行、运用或引导。本质上包含为……服务的含义;管理:通过自己的行动引导、控制事务的过程,照料或看管。意味着控制或获得结果以及管理者为获得结果负个人责任。 公共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制订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以内部定向关心机构和人员及办公室的管理(传统公共行政学及公共行政学院主要是培养政府的职业文官的学科或机构)。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指示办事及内部取向,更多关注的是结果(以最低成本取得目标)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异同 A、联系:(1)所有组织管理都包含合作团体的活动; (2)所有大型组织都必须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计划、组织、人事、预算等)。 B、差别: (1)使命不同。公共管理是为公众服务,追求公共利益;私人管理以营利为目的。(2)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没有更多有效运作的诱因。(3)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私人组织中,权威和责任划分比较清楚;公共部门对政治控制的要求,对一致性和协调性的寻求导致了责任机制的扩散,加深并复杂化了公共决策的过程。 (4)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得多。 (5)公共管理有明显的政治性和公共性。与私部门管理不同,公共管理包括广泛复杂的政府活动,公共管理也在政治环境中运作。 3、“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概念 (1)公共部门(主要是政府)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新课标研读】高中数学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

高中数学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 新课程作为一种新理念、新思想,对于我们每位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一种机遇,更是教学生涯的一个新的开始。通过学习新课标,使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次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我们广大的教师也应该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第一,深入学习和理解《新课标》,灵活弹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所使用的材料,而编写教材的依据是课程标准。也可以说,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无非是实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的一个手段。因此,教师要仔细研读《新课标》,认真体会《新课标》中关于高中数学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方式上,要改变“问题———分析解答———练习”的传统模式,形成“实际问题———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新的教学模式。另外,应从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实际需要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修改和开发,而不必拘泥于教材。如具体问题的设置可以多样化,模型的建立也可有差异,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索中真正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 第二,突出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新课标》强调,要在活动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是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提供尽可能多的参与机会,让学生在生活实践及动手操作中改变学习方式,发现问题,进行讨论,合作、交流。注意让学生通过互动体验、相互交流来认识数学和数学思想,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另外,在同学之间,用他们自己的语言交流最为真实。在这种学习环境中,他们的情绪很容易被感染并影响大部分同学。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合作、交流中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 第三,合理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活动以形成积极的数学体验。 《新课标》规定,数学教学目标应是多元化的,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而且要求使学生经历知识获取的过程,学会学习的方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并且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传统的数学教育强调“做题”和“考试”,使数学背离了生活。事实上,数学

管道工程笔记 33

2)过滤器安装 安装位置:常用语热表、减压器(阀)、疏水器(阀)、空调器、冷水 机组之前。体积一般较小。 连接方法:螺纹连接、法兰连接。 安装特点:注意介质流向,一般由单侧流向双侧,即介质沿Y字形下方流出。 (7)集气罐的安装 集气罐作用:用于热水采暖系统收集并定期排除空气。 集气罐分类:卧式和立式 集气罐制作:一般采用DN100~250钢管焊制而成,或用钢板卷制。集 气罐直径应比连接处干管直径大一倍以上。 集气罐安装:管道最高点或空气易积聚处,但应低于膨胀水箱0.3m,并专设支架固定。排气管上的阀门应接至便于操作处。 集气罐安装示意图

ZP型自动排气阀 常用规格:DN15~25,一般为丝接。 安装:在系统最高点,设专门支架固定,自动排气阀前应安装手动阀以便检修 排气管需引至室外或地漏上方。 管道防腐层种类(GB50242-2002) 防腐层层次(从 金属表面起) 正常防腐层加强防腐层特加强防腐层1冷底子油冷底子油冷底子油 2沥青涂层沥青涂层沥青涂层 3外包保护层加强包扎层(封 闭层)加强包扎层(封 闭层) 4沥青涂层沥青涂层 5外包保护层加强包扎层(封 闭层) 6沥青涂层

7外包保护层 防腐层厚度不小 369于(mm) 沥青防腐绝缘层施工要求 基面除锈后与涂底料的间隔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 涂料:应均匀、饱满,涂层不得有凝块、起泡现象。 底料厚度:宜为0.1~0.2mm,管两端150~250mm范围内不得涂刷。 常温下刷沥青涂层时,应在涂底料后24h之内进行;沥青涂料涂刷 温度以200~230℃为宜。 涂沥青后应立即缠绕玻璃布,玻璃布压边宽度应为20~30mm,接头搭接长度应为100~150mm,各层搭接接头应相互错开,玻璃布的油浸透率>95%,不得出现大于50×50mm的空白;管端或施工中断处应留出长150~250mm的缓坡型搭接茬。 包扎聚氯乙烯膜保护层作业时,不得有褶皱、脱壳现象;压边宽度应为 20~30mm,搭接长度应为100~150mm。 冬雨期石油沥青及环氧煤沥青涂料施工要求 环境温度低于5℃时,不宜采用环氧煤沥青涂料; 采用石油沥青涂料时,应采取冬期施工措施; 环境温度低于-15℃或相对湿度大于85%时,未采取措施不得进行施工; 不得在雨、雾、雪或5级以上大风环境露天施工; 已涂刷石油沥青防腐层的管道,炎热天气下不宜直接接受阳光照射;冬 期气温≤沥青涂料脆化温度时,不得起吊、运输和敷设;脆化温度试验 应符合《石油沥青脆点测定法弗拉斯法》GB/T4510的规定 环氧树脂玻璃钢外防腐层施工规定 手湖法施工:间断法、连续法 间断法:每次铺衬间断时应检查玻璃布衬层的质量,合格后再涂刷下一层。 连续法:连续铺衬到设计要求的层数和厚度,并应自然养护24h,然后进行面层树脂的施工。 玻璃布除刷涂树脂外,可采用玻璃布的树脂浸揉法; 环氧树脂玻璃钢的养护期不应少于7d。 石油沥青涂料外防腐层构造(GB50268-2008) 5.4.4埋地管道外防腐层应符合设计要求,其构造应符合表 5.4.4- 1~5.4.4-3的规定

公共管理学-笔记重点资料整理

公共管理学 王乐夫 蔡立辉

公共管理学 王乐夫蔡立辉主编 第1章导论 1.1 公共管理学概述 1.2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1.3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本章教学目的 本章综合介绍、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公共管理研究的前沿理论成果:介绍了当代西方学者关于公共管理概念的界定和公共管理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公共管理、公共政策与公共行政之间的相互关系;阐述了公共管理学的具体研究对象、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通过本章的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素养和专业意识,了解公共管理的发展过程,形成公共管理的知识与分析框架。 本章学习的重点问题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关系 ?公共管理学的概念范畴、研究对象和内容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与方法 ?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1.1 公共管理学概述 1.1.1 公共管理的含义 1.西方学者关于公共管理概念的界定 在西方,公共管理目前只是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的一个分支,即公共管理小于公共行政;但在中国,公共管理是一级学科,公共行政是公共管理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即公共管理大于公共行政。 2.公共管理的含义 在西方国家,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中重视公共组织(包括政府行政组织、非营利组织和准政府组织)实施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和分支,是研究以政府行政组织为核心的各种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规律的学问。它是在当代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整体化趋势以及?°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动下,以公共部门管理问题的解决为核心、融合多种相关学科知识和方法所形成的一个知识框架。 在我国,公共管理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部门依法管理公共事务的各种活动的总称;根据

研读课标心得体会

研读课标、教材、教参心得体会 “知乃行之始也”教师备课也一样,先要学会钻研课标和教材,只有对教材的充分理解和把握,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课上才可能做到运用自如,心里有底,对学生的反馈该肯定的敢于肯定,该否定的敢于否定,教学才会有血有肉,有自己的特色。只有钻得进去,才能跳得出来。 一、认真研读新课标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学的实施必须用课标来指导。课标是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中考命题的依据。必须认真地、反复地学习“课标”,真正从整体上把握“课标”。不仅要真正掌握“课标”体现的新理念,而且应该准确理解把握“课标”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要求,以“课标”为准来指导教学,增强主动性,避免盲目性。新课程标准为教师指明了教学的方向,明确了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提出了教学目标。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标,才能弄清楚课程标准在各个教学阶段所提出的不同层次的目标,把握教学方向,明确教学目的,选择教学方法。 二、教师应吃透教材。 一位教育家说过“为了上好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这说明教师要“吃透教材”必须要日积月累学习和提高。反之,教师在“吃透教材”的过程中也一定能使自己的教学理论、实践经验、个人素养得到不同程度提升,达到双赢的效果。首先理解它的内容,理解它的结构,理解编者意图,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需要的方法,分析应该落实的知识、训练重点,找到三维目标的交汇点、关键点,在心里和学生先期对话。成功的教学策略就是在这些关键点的正确把握和整合中获得。而这些关键点的准确把握和整合,恰恰是教师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和筛选的结果。其次认真读教参,就是要求我们抱着认真的态度读、反复地读,不但要看懂,还要作深刻的领会。领会知识体系,设计意图及教学方法等。但我们不能只依赖教学参考书,照搬目的要求、教材分析、教学建议,要结合实际创造地使用教学用书。 三、“吃透”学生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心中始终装着学生,除备常规的内容外,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善于分析学情,多思考如何才能用更精炼的语言,更准确的语气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课堂大多数时间的主人,让他们有更多、更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交流与探讨,促进其主动发展。这样做才会使时间的效率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甚至于产生大于课堂四十分钟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师课前一定要吃透教材,既要平等互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对探究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的心灵产生碰撞,达成共鸣,收到预期的成效。

鸿业管线绘图笔记

鸿业管线绘图笔记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鸿业管线绘图笔记 一、设计前的设置准备工作 1.设工程名:指定一个文件夹用来存放某一条道路的各种数 据文件,如自然地形图、设计地形图、高程表等。 2.文字大小:设置意义为实际图纸上的文字大小。 3.默认参数:设置节点(即井)显示比例大小及节点填充设 置,出图比例及井深单位(m或mm)。 4.管道规格:自己根据水力特点设置一种管材。 5.管线标注:设置管线上的标注样式,包括管径、节点、管 长、坡度和综合标注。 6.井管标注:即在节点上标注信息样式的设置,包括井编 号、井规格(即井径)、井的标准图集、井的设计地面标 高、该井的上下游管道管径及标高等。 7.纵断表头:设置纵断面的表头项目,包括井编号、设计地 面标高、覆土厚度、管内底标高、管径坡度管长、管道小 平面、管材及连接方式及基础、桩号等;另外还包括对表 格行高的设置及文字打小及字体设置。 8.纵断标注:主要针对纵断面图面部分(即表格以上的部 分)的设置,主要包括网格显示、标尺字高及字距、比例 标注、交叉管和支管的管代号管径标高等内容及其标注样 式设置。 二、给排水平面图绘制准备 1.道路桩号 a缩小总图:使得图形单位以米计。 b坐标网格——两点定坐标:校正坐标系统。 c定义道路中心线——断中心线——定义桩号——自动标注 桩号。另外,在野外无道路布置给水管道时除采用xy坐标 定位外也可采用管线桩号,即以管线作为道路中心线进行 桩号设置。 d延长桩号:管道有事超出桩号线,必须延长桩号线才能满足后续计算要求。 注:鸿业管线软件的桩号设计不包括短链设置,如果道路有短链必须通过鸿业道路软件处理(在鸿业道路中设置短链后

庄序莹《公共管理学》笔记

第一章导论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为了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提升公共部门绩效和公共品质量以应对不断高涨的公众需求和期望,而加强治理结构的一系列决策制定、执行、监督、控制、评价、协调和沟通等活动。它注重结果及管理者的个人责任。 【公共管理学】:就是综合地运用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行政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知识来研究公共部门管理目标、流程、方式及其规律性的科学,它试图为公共部门管理提供更有效的方法。简言之,公共管理学是研究公共部门(核心是政府部门)如何更有效地提供公共品以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学问。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区别】 主体不同、目标不同、后者欲取代前者。 【公共管理学学科基础】 一、经济学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人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交易费用理论。 二、工商管理学理论。 三、政治学和行政学理论。 第二章公共管理的一般性质 【传统行政模式(官僚制)】:指的是西方国家在20世纪20、30年代初形成的公共行政学所倡导的政府行政部门管理模式,其思想基础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和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二分法理念,以及私人部门的管理理论。 【传统行政模式的特征和弊端】(6大特征,5大弊端) 特征: 1,分工以形成专门的公职管理; 2,公职等级制和权力等级化; 3,管辖权有明确的规定且严格执行既定规则; 4,现代公职管理建立在书面文件——档案的基础上; 5,根据能力、专长及表现出来的业绩决定升迁; 6,公职管理遵循一般条例,它们是稳定、全面、可以学习的。 弊端: 1,官僚制的人事制度僵化、形式主义,导致该体系效率低下; 2,官僚制的消极控制形式着力于避免犯错而不是提高效率; 3,官僚制僵化的组织形式、不透明的行事方式违背民主精神; 4,官僚制有一种不受责任机制约束的趋势,并企图对市场和个人实施全面的控制; 5,官僚制强调的政治与行政相分离在现实中不可能做到。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不同】(6大不同点) 管理的主体、对象、目标、方式、环境、权力不同。

新课标解读

、用好《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导自己的教学 年教育部发布的国家性课程文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组对课程价值、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设计以及课程总目标等都实行了反复研讨、重新思考、深刻理解和精心修订,使《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充分反映了过去10 年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实施的成果和经验,体现了英语教育工作者对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价值、意义与目的的理解的一个持续深化的过程。举例如下:(1)本标准在前言中回答了为什么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的问题,对英语课程价值实行了全新定位:第一是对国家发展的意义,第二是课程对学生发展的意义。(2)本次修订在课程性质中将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的性质明确地界定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这在英语课程标准文件中尚属首次。(3)本次修订后的课程基本理念涵盖了英语课程的方方面面,涉及课程的总目标和基本定位。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包含前言、课程目标、分级标准、实施建议、附录五绝大部分,从内容上讲,修订后的课标不但在理念上有所更新,更针对一线教师的需求,附以诸多教学实例、评价案例、课堂用语等,建议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时要多读、多参考、多理解标准中所提出的理念与给出的实践案例。 、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材料和手段,初中阶段英语教材的作用更加突出。英语在我国是一门外语,对于很多学生,英语教材是他们唯一接触到的英语语料。所以,英语教材的作用比其他学科的教材重要性更大。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教师把握教材特征,深入分析教学内容的语言使用特性,准确理解教学内容的语境,善于利用教材的优势实行教学。当然,在教学中,教师也要善于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加以适当的取舍和调整。 教材是基于全国的普遍需求编写的,不可能满足每个地方、每个学校、每个班级所有的具体要求。所以,教师要在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所在地区、学校、班级的教学实际需要、学生现有水平、课时安排等,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补充和删减。但对教材所做的补充和删减,不应影响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尤其要避免仅仅为了满足考试需要而对教材作出取舍。很多语言使用活动看似不是考试试题,但对培养学生理解语言使用形态、形成语言使用水平是非常必要的,而这些水平不但仅有利于学生通过英语考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水平,所以不宜舍弃。教师对教材的取舍,一定要符合《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总目标的设计和要求,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使用水平。 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教学目的和学生学习需求,对教材中部分内容和活动实行替换,也可根据需要添加活动步骤,比如增加准备或提示性的步骤,从而降低学习难度。教师还可适当扩展教学内容或延伸原有的教学活动,比如:增加相同主题下水平相当的阅读篇目,或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展开对话或讨论活动,或增加词汇学习活动,或写作活动等,从而满足学生的需求。 教材的练习活动、补充活动、补充材料、附录材料、配套学习资源、教师用书的教学建议、网络资源等其他方面,也能够根据需要实行调整,因为教学客观条件、学生现有水平以及具体教学实际情况都可能存有不同的差异。比如,教材中在

新课标的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刘文江 带者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进我的视野。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题目——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预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夸大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改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往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往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三、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熟悉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3、夸大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着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工程流体力学笔记

第一章流体及其主要物理性质 研究内容:1、流体在外力作用下,静止与运动的规律 2、流体与边界的相互作用 工程中的三大问题:A、流体荷载(设计管道壁厚) B、流体的输送能力(确定流量) C、流动的形态(确定能量损耗) §1.1 流体的概念 一、流体的定义 自然界物质存在的主要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流体包括液体和气体 具有流动性的物体(即能够流动的物体) 流动性:在微小剪切力作用下会发生连续变形的特性。 流体与固体的区别 固体:可以抵抗压力、拉力、剪切力,固体的变形与受力的大小成正比; 流体:无固定形状,能抵抗压力,不能抵抗拉力,静止流体不能抵抗剪切力; 任何一个微小的剪切力都能使流体发生连续的变形。 液体与气体的区别 液体的流动性小于气体,很难压缩;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并取容器的形状; 气体充满任何容器,而无一定体积;气体可以压缩。 二、流体连续介质模型 ●实际流体:由大量不断地作无规则运动的分子组成 ●流体的物理量:空间上分布不连续:分子间存在着间隙 时间分布不连续:分子不间断热运动 因此,以分子为对象研究流体运动规律极其复杂。 ●在实际工程中,所研究的流体的空间尺度远比分子尺寸大得多,而且要解决的问题 也不是流体微观运动特性,而是流体宏观运动特性,即大量分子运动的统计平均特性。 ●欧拉提出了连续介质假说:流体所占有的空间连续而无空隙地充满着流体质点 ●采用流体连续介质假设的优点 1.避免了流体分子运动的复杂性,只需研究流体的宏观运动。 2. 可以利用数学工具来研究流体的平衡与运动规律。

U §1.2 流体的主要物理性质 一、流体的密度 惯性是物体保持其原有运动状态的一种性质 表示惯性大小的物理量是质量,质量的单位为kg 单位体积的质量是密度,密度的单位为g/cm3或kg/m3 ● 均匀流体: 单位:kg/m3 ρ f ——流体的密度 相对密度:流体的密度与4oC 时水的密度的比值。 ρ w ——40C 时水的密度 比容: 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占有的体积,流体密度的倒数。 单位: m3/kg ● 混合气体的密度: 式中:ρ 1 , ρ 2 ,… ρn ——各组分气体的密度 a 1 , a 2 ,… a n ——各组分气体所占的体积百分数 二、重度 三、流体的压缩性 1、压缩系数:单位压力增加所引起的体积相对变化量 2.体积模量: 四、流体的膨胀性 流体体积随着温度的增大而增大的性质。 体胀系数:单位温度增加所引起的体积相对变化量 五、流体的粘性 1、 粘性的定义: 流体内部各流体微团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流体内部会产生摩擦力阻力(即粘性力)的性质。 2、牛顿内摩擦定律 (1)牛顿平板实验: 当h 和U 不是很大时,两平板间沿y 方向的流速呈线性分布。 1 运动较慢的流体层在较快的流体层带动 下才运动; 2 快层受到慢层的阻碍,不能运动得更快; 3 相邻流体层发生相对运动,产生切力和 阻力,构成了内摩擦力。 dV dM =ρV M =ρw f d ρρ=ρ 1 =v ∑ ==+++=n i i i n n a a a a 12211.......ρρρρρg V mg V ργ==G =) /(/2N m dp V dV p -=β) /(1E 2m N dV Vdp p -==β) /1(/K dt V dV t =βy h U y h U u d du ==或

陈振明 《公共管理学》 笔记

一概念 l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p3)★★ 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l描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政策和法律,其关注的焦点是过程和程序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 公共管理(puhlic management)指公共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它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指示办事,更多地关注结果。在很大群度上这是企业精神在公共领域的体现。 可见,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l主体不同:2.关注点不同。 2.公共物品(P6)★ 与私人物品相对应,指那些具有消赞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外部性特征的物品。根据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硬公共物品和软公共物品,全国性公共物品和地方性公共物品, 3行政国家(P24)★ 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垄断的进程相一致,在资本主义国家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国家权力体系中出现的,行政权力扩张的现象,并成为一种普遍的国家现象。主要体现在行政立法和行政司法。 二简答 1 区别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P4)★★★ 公共管理( public management)指公兆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他与私人管理 的主要区别在于: 第一,使命不同。前者追求公基服务和公共利益,后者追求私人营利。第二,相比之下,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公共管理资金来源为财政划拨而且运作 过程缺乏竞争。

第三,相比之下,公共管理尤其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公共部门不象私人部门的权力 责任划分那么清楚。 第四,就人事管理而言,公共管理的人事管理系统更复杂更严格。公共部门的公务员 绩效评估标准更复杂,雇佣和解雇也更困难。 第五,相比之下,公共管理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和公共性。公共管理包括广泛而复杂的 政治活动。 2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公共管理的特点( P25-28)★★ 市场经济下的公托管理与其他体制下(如计划经济)相比有一系列特点,主要体现在: 第一,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政府干预的范围、内容、力度、方式不同。(纵向 分析)表现在:1自由放任时期……2垄断时期_3滞胀时期…… 第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化和历史传统的不同,各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共管理模 式也不同。(横向分析)表现在:1英美模式…2欧洲菜茵模式_3东Ⅱ政府主导模式…… (注释:以上省略部分要求孝生用自己语言阐述,以下同) 三论述 1论述21世纪我国政府公共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P29-34)★★政府公共管理指行政机关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我国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改 革的推进和体制的转轨;正在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严峻挑战,具体而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