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美数字谚语看中美文化的差异

从中美数字谚语看中美文化的差异
从中美数字谚语看中美文化的差异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对中式菜名英译的试探性研究

2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of American Inaugural Address

3 浅议《女勇士》中的个人英雄主义

4 论《傲慢与偏见》中婚姻选择的经济动因

5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6 作者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所表现的双重人格

7 斯嘉丽:独特的新女性

8 《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夏洛克性格分析

9 关于英汉动物习语区别的研究

10 探析《霍乱时期的爱情》的悲剧美

11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论英语习语翻译

12 从男性角色解读《简爱》中的女性反抗意识

13 商标文化特色和翻译技巧

14 小说《飘》中斯嘉丽的人物性格分析

15 商务合同中译英准确性的研究

16 论《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的人物性格

17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主要人物性格

18 绝望而不言败的抗争——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

19 从艾米莉?狄金森与李清照的诗歌看女性文化差异

20 从美学角度分析英文电影《阿凡达》的汉语翻译

21 浅析《红字》中女性主义的具体体现

22 浅谈故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23 The Religious Thoughts in The Pilgrim’s Progress

24 梭罗的《瓦尔登湖》和道家思想在自然观上的比较

25 从宝洁公司的运营模式看美国文化的多样性

26 由《麦琪的礼物》看欧亨利写作特色

27 浅析《警察与赞美诗》中欧亨利的写作风格

28 An Analysis of Conflict Images in Invisible Man

29 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the Concept of Dragon

30 中美企业招聘广告文化对比分析

31 论图片和卡片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32 浅析《掘墓人的女儿》所体现的犹太寻根主题

33 论谭恩美小说《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34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追求和理想的分析

35 旅游文本英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36 从华裔女性文学看东西方女性主义的发展与融合——以华裔女作家林湄及其作品《天望》为例

37 英语财经报道中的词汇衔接研究

38 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解读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

39 “词块”理论及应用前景探微

40 从电影功夫字幕翻译谈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41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

42 现代英语演讲中的范式分析

43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中西文化冲突

44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的翻译

45 英语广告语中隐喻的研究

46 从文本类型角度看旅游宣传资料的汉英翻译

47 《京华烟云》中姚思安的性格分析

48 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迁移

49 卢梭的浪漫主义思想在《远大前程》中的反映

50 幽默语言的语用分析

51 初中生英语听力理解的障碍因素及对策

52 The Influences of Electronic Commerce on International Trade

53 苔丝人生悲剧的研究

54 观音与圣母之比较

55 简析美国个性化教育对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

56 关于支架式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讨论

57 浅谈体态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58 中西酒文化的差异对比

59 英汉社交称谓语的对比研究

60 浅谈提高高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途径

61 《善良的乡下人》的喜剧性分析

62 《身着狮皮》中的话语、移民与身份

63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禁忌语探析

64 从曼诺林角度研究圣地亚哥形象

65 探析《奥赛罗》的三大悲剧起因

66 中学英语教学中课堂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67 论田纳西?威廉斯戏剧中的象征主义手法—以《玻璃动物园》为例

68 守望爱情的孤独勇士--论电影《暮光之城》爱德华的永恒魅力

69 Shaw and the Discussion Play

70 Multiple Interpretations of Love in Charles Dickens’s A Tale of Two Cities

71 试析中英婚姻生活差异及其原因

72 论《紫色》中的女权主义

73 英汉语言性别歧视对比研究

74 从电影《国王的演讲》看平民情结

75 极致现实主义与现代自然主义──分析杰克伦敦小说《野性的呼唤》

76 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习语对译(开题报告+论文+)

77 《睡谷的传说》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78 从翻译等值理论看文化词的翻译

79 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80 浅析狄更斯小说中匹克威克的性格特点

81 论英语词类转换中的动词化现象

82 Coincidences and Images in 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 Tess of the D’U rbervilles

83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

84 万圣节与时尚设计

85 爱伦坡《泄密的心》的恐怖效果

86 The Charm of Female Independence in Jane Eyre

87 Slips of Tongue in English Learning as a Second Language

88 An Analysis of Youth Subculture through the Movie--Trainspotting

89 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丁的婚姻观

90 《通天铁路》中超验主义与清教思想救赎观冲突之探析

91 浅谈互动模式下的英语文化教学

92 战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93 《野性的呼唤》中自然主义探析

94 Purity and Doom: on Thomas Hardy’s Tess’s of the d’Urbervilles

95 中英颜色词的比较

96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omen in Fortress Besieged and Pride and Prejudice

97 对《变形记》中异化现象的分析

98 汉英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对比及翻译

99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幻灭

100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的应用

101 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看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翻译

102 An Analysis of Language Features of Desperate Housewives

103 浅谈《基督山伯爵》的主要宗教思想

104 从功能理论角度分析电影《点球成金》字幕翻译

105 中美时间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106 英汉状语语序修辞对比与翻译

107 浅谈汉语成语的英译

108 经贸英语中的缩略语现象及其应用

109 The Blindness in King Lear

110 从《简?爱》的多译本看中国两性关系的变化

111 (英语系经贸英语)国外对华“双反”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

112 本哈德?施林克小说《朗读者》“平庸的恶”现象研究

113 《弗兰肯斯坦》的主题解读

114 谈丽莉的悲剧--不够懦弱到随波逐流,又不够勇敢到逃离反抗

115 从读者接受理论看《达?芬奇密码》的成功

116 商务信函的写作原则与技巧

117 论不可译到可译的历史性变化

118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119 Roberta’s Role in An American Tragedy

120 浅析《飘》中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121 An Analysis of Oscar Wilde’s Aesthetic Fairy Tale -The Happy Prince

122 A Preliminary Study on Christianity

123 汉英植物隐喻对比研究

124 汉英道歉语回应之比较

125 论英语俚语的汉译

126 On the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Movie Titles 127 Analysis on the Withdrawal of Feminism in The Great Gatsby

128 浅析《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根源

129 从小飞侠彼得?潘浅析詹姆斯?巴里的悲剧人生

130 The Proble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rademark Translation an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131 On the Main Practice of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132 从《红字》看霍桑的政治观

133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解读

134 浅议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语

135 公示语翻译失当分析——以电影票等的顾客分析为例( )

136 英汉诗歌中“月”意象的认知解读

137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隐喻分析

138 培养元认知策略,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39 中美商务交往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140 从心理分析角度分析《屋顶丽人》中汤姆的升华

141 The modern American and Death of a salesman

142 从《在路上》解读“垮掉的一代”时代背景与主题

143 《贵妇的画像》的过渡性特征的分析研究

144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研究

145 中餐菜谱翻译的错误分析

146 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147 从文化视角考察中英语言的称谓语差异

148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友谊观对比

149 揭开马丁伊登死亡之谜

150 生活在夹缝中的畸形人——评《小镇畸人》

151 汉英姓氏文化差异

152 美的遗失与幻灭——论托妮莫里森小说《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世界

153 归化与异化在文学翻译中的融合应用——评《红楼梦》两英译本中的习语

154 从英汉习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55 《尤利西斯》的象征艺术

156 对目前金融危机的分析

157 A Study of Cultural Presupposition in Idioms

158 散文英译的风格再现

159 华兹华斯诗歌的精神生态研究—以《丁登寺》为例

160 英汉鸟类词汇文化内涵比较

161 从跨文化的角度研究故事影片名字的英汉翻译

162 分析《永别了,武器》中Henry的硬汉形象

163 母语文化对译者风格的影响-以<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为例

164 语篇分析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165 从《印度之行》看福斯特的人文主义思想观

166 从涉外婚姻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

167 试述《亚当夏娃日记》的圣经情结

168 《女勇士》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

169 背景知识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170 从理解文化角度翻译英语习语

171 从作品人物塑造看海明威生命意识的转变

172 从《康州美国佬在亚瑟王朝》看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艺术

173 “哈利波特”系列与儿童心理学

174 Analysis of American Culture in Friends

175 中医英译的现实情况研究

176 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的社会语言学视角

177 《远离尘嚣》人物分析及悲剧写法

178 《傲慢与偏见》折射出的奥斯汀的婚姻观

179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美国梦

180 用合作原则分析男性广告语的诉求

181 济慈六大颂诗的意象

182 网络英语词汇探究

183 《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灵魂救赎

184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声声慢》英译研究

185 The Causes of Maggie’s Death in Maggie: A Girl of the Streets

186 教师角色的转变与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187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之死的必然性

188 从中西方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

189 论《一个温和的建议》中的黑色幽默

190 浅析《还乡》中爱格敦荒原的象征意义

191 浅探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策略

192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简?奥斯丁的《爱玛》中的会话含义

193 战争时期坠入凡间的天使——通过《永别了,武器》分析海明威眼中的理想女性194 关于初中英语课堂中教师体态语的研究

195 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丁的婚姻观

196 分析嘉丽妹妹性格变化的原因

197 英汉语篇中的省略衔接手段对比及其翻译方法——以《雪》译文为例

198 从中美数字谚语看中美文化的差异

199 目的论视角下的《边城》的英译研究

200 A Stylistic Analysis of O. Henry’s Short Stories

中西文化差异在谚语中的体现

中西文化差异在谚语中的体现 院系:经济学院年级:2010级姓名:黄为学号2010213463 一、审美习惯的差异 1)You are a lucky dog.你可真是个幸运儿 2)Every dog has its day.每人在一生中皆有得意之日。 3) Dog does not eat dog.同类不相残 4)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 在英汉谚语中,虽然都常常借用动物来喻指各种不同类型的人,但不同国家的人民对一些动物的感情色彩和认识却不尽相同,有的甚至截然相反。特别值得说的是Dog一词。在英美文化中,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因此常可用来比喻人,而在汉语里,用狗比喻人多带贬意,如“走狗”、“赖皮狗”、“狗东西”、“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 二、宗教信仰的差异 5) Everyman must bear his own cross. 人人都得背自己的十字架。 6)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7)Like priest, like people. 有怎样的牧师,就有怎样的教徒。 英国人大都信仰基督教,《圣经》几百年来一直是英国每个家庭必备的读物,即使是在穷乡僻壤的简陋农舍也很可能找到。不少相关色彩的语句成了警醒世人的习语、谚语。 三、历史文化的差异 8) Love is blind.情人眼里出西施

9)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10)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is sure to appear.说曹操曹操就到。 第8个谚语源于西方神话中古罗马爱神Cupid或古希腊爱神Eros (别称the blind god ),其对应的汉谚为“情人眼里出西施”,带有明显的汉族历史文化的痕迹.第9个中,英文是从实际生活出发,而汉语意义却是来源于历史。第10个英语中带有浓厚的西方宗教色彩,而后者则也与历史有关

策马翻译培训·词句: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翻译培训·词句] 谚语在字典中的定义是短小精练的民间智慧警句,一般形式严谨,经常包括鲜明的形象和使人难忘的韵律。谚语必须非常睿智,而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才能广为流传。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谚语,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谚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本文试图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对英汉谚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 1与基督教有关的谚语(Proverbs related to Christianity) 宗教是谚语的重要来源之一。汉语的谚语“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明显与曾在中国广泛流传的佛有关。包括英语在内的西方家的主要宗教是基督教。许多英语谚语和基督教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是十分自然的。 ●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 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自助者天助之。 ● God sends meat and the devil sends cooks. 上帝赐给食物,魔鬼派来厨师。 ● Each cross hath its own inscription. 每个十字架都有自己的铭文。 以上谚语明显与基督教有关,因为谚语里出现的“上帝”或“十字架”都是基督教的象征。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英语中的God 经常与汉语中的“天”相对应。基督教徒崇拜上帝。英语中God save the Queen 是家喻户晓的句子。当一个说英语的人突然从紧张、焦急、或压力下解脱出来的时候,会脱口而出:Thank God!中国人崇拜“天”。中国古代的皇帝是“天子”,运气好的人是“天之骄子”。只要好心人得到报答而恶人受到惩罚,我们就会说“苍天有眼”英国人和中国人都要有寻求帮助的对象。只是说英语的人找的是上帝,而中国人找的是“天”而已。 2出自《圣经》和英语文学巨著里的谚语(Proverbs derived from the Bible and great English literary works) 《圣经》是最广为阅读的书之一,也是包括英语国家在内的西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宗教作品。它也被认为是一部很好的文学作品。其中的警句、格言已经成为谚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Never cast your pearls before swine. 不可明珠暗投(不可对牛弹琴)。 ● Judge not according to appearance. 不可根据外表做出判断(勿以貌取人)。 ● Great men are not always wise. 伟人并非事事聪明。 文学作品,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谚语的又一来源。许多汉语谚语源于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例如,“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源于《水浒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源于《红楼梦》。许多英语谚语源于莎士比亚的戏剧、叙事诗和十四行诗。

从中西方谚语中探索中西方文化的差别

摘要 谚语是意义完整的固定句子,是一种重要的语言形式。在不同文化的谚语中,相同的物体和行为往往被赋予不一样的含义和思想感情。本文研究的目的便是通过研究英汉谚语来探索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文章首先从谚语的构成方面比较了英汉谚语的差异,然后从中西方人们的居住环境、人文思想、道德观念、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五个方面对英汉谚语进行比较和分析,并总结出中西文化在这些方面的差异。通过本文对英汉谚语的研究和总结,我们将学习到两种谚语的不同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这有助于我们更加正确地使用英汉谚语。因此,研究中西方谚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谚语;中西方文化;差异

Abstract Proverb is a complete sentence,and it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language. In the different proverbs that from different culture, the same things and the same behavior show represent different means and different feelings. The paper is aimed to explore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roverbs. Firstly, the author analysis the differences from their unique characteristics, then summarizes the differences of living environment, humanistic idea, moral views, religious beliefs and social customs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one 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Chinese proverbs and English ones. Through the study and summary of this paper we will learn the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 from different culture. What’s more, we will use Chinese and Western proverbs more easily and more accurately. So it is no exaggeration to say that a 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proverbs is of great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Proverbs; Western and Chinese culture; differences

浅谈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

浅谈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中国与英语国家在文化上的差异体现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也体现在地域文化的差异,习俗文化的差异,姓名与称呼用语的差异,交际用语的差异,数字内涵,委婉语和对应词及其内涵方面。我从中选取几个方面来,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讨论来探讨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性。 首先要讨论两国语言在文化上的差异就应该了解什么叫文化,以及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所谓文化就是一个群体的人们在其发展过程中引导其生活、保障其生存的全部内容的总和。我们每一个人,无论生长何地,都是各自特定文化与表达文化的语言的产物。鲁斯·本尼迪克特在《文化类型》中说道:“一个人从他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周围的环境与风俗习惯就影响着他的经历和行为。等到他咿呀学语的时候,他已成为此文化熏陶的一个小生灵了。待到他长大成人,能够参与社会活动时,这一特定的文化习惯便成了他的习惯,其特有的观念也变成了他的观念,其禁忌也就变成了他的禁忌。”这高度概括了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 同时,语言与文化相依为命,不可能脱离另一方面而独立存在,语言反映文化特征并预示文化发展的方向,两者的关系可简单地比作内容与形式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 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域文化的差异 地域文化主要指地理环境、自然环境方面的文化。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同民族在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上存在差异。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中为美,而在另一种语言中为丑;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的内涵,而在另一种语言中毫无意义。地域文化上的差异又体现在: 1.中英文动物词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龙被视为神物,集力量、智慧、运气、喜庆、威严、威武、权力于一身。封建时代的皇帝常把自己比做“龙”,中华民族也称自己为“龙的传人”,“龙的子孙”。而在英语中,dragon被看作“邪恶”、“恐怖”,甚至“战争”的代名词。《圣经》里多次提到的魔鬼撒旦就是一个与上帝作对的诱惑者和叛逆者的形象,它被称作the old Dragon。英国着名作家狄更斯在《艰难时世》中也以“Dragon”这个词来描述斯巴塞太太:……镇上的人们走来走去看见她坐在那儿,却把她看作这个银行的“毒龙”(Bank dragon)。 2.中英文植物词文化的差异 竹子这种植物与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关系,历代文人墨客赏竹、画竹、咏竹。郑板桥的竹画享誉世界,邵谒的名句“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深入人心,竹子逐渐成了中国人坚强不屈、高风亮节的性格的象征。但bamboo一词在英语里只不过是一种很普通的植物,没有任何外延意义。 二.习俗文化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摘要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中西方文化各有各的特点,也在社会礼仪、社会关系、社会风俗、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关键词文化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差异 一、关于中西方文化 1、文化的定义 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这样给文化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这个定义已经比较权威。在此,我们将文化定义为人和环境互动而产生的精神、物质成果的总和。这个总和中可以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知识、技术成果,以及一切经过人的改造和理解而别具人文特色的物质对象。 2、中国文化定义 中国文化一般指中国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是中国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干民族,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他少数民族也对中国文化做出过不可抹杀的贡献。 3、西方文化定义 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一样,源远流长,气象万千。一般是指发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浸染了中世纪的基督教传统,兴盛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经启蒙运动而最终确立,并且近几百年来大盛于西欧北美的文化系统。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 1、社会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讨厌人家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像“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谢谢)”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Please(请随便用)!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再见,走好啊!”“你们进去吧!”“请留步”等。而西方人只说:“Bye bye(再见)!”“See you next time(下次见)!”“Good night(晚安)!” 2、社会关系的差异 (1) 等级观念 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无论是在社会上, 还是在家庭里, 等级意识的氛围都十分浓厚。“上下有等、亲疏有间、长幼有序、男女有别贫富有差”就是等级观念的具体表现。虽然封建制度早已被废除, 但等级观念仍在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在中国,年轻人很少被委以重任, 他的经验是遭到质疑的首要原因。在西方, 大多数国家都提倡平等, 尤其是在美国, 机会面前, 人人平等, 只要努力, 牛仔也能当总统。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 无论贫富、贵贱, 都不允许别人侵犯并充分尊重他人。在家里, 西方人也不讲究等级, 子女甚至可直呼父母的名字; 在中国, 这恐怕要被看作大逆不道了。

中英颜色,动物,数字文化差异原则(中西差异)英语版

文化差异原则 1. 2、 3、黄色 4、蓝色 5、文化差异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英汉颜色词语的词义有时对应 有时相佐,有时无对应。译者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不仅要掌握两国的语言 文字,而且要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在翻译时应该仔细推敲,谨慎处 理。 2. 动物差异 语言是人类社会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不同民族的语言既受到本民族社会文化的制约,又反映各白特定的文化内容。如果某一民族的人们不了解某一特定民族的文化因素,则不可能进行有效与顺利的交流。因此,必须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进行交流。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专家赵贤州先生 (1992)说:“跨文化交际之所以成为可能,正是人类享有某些共同的文化信息;而跨文化交际之所以产生某些偏差,是因为双方不能共享另一些有差异的文化信息”。英汉这两种各具特色却大相径庭的语言形式,其表达方式与文化习惯存在一定差异。这些五彩斑斓、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与纷繁复杂的习惯差异是由于汉民族文化与英美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民族历史、社会制度、道德信仰、文学艺术、心理特点、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地域风貌等等差别。 只有充分了解英汉文化的背景知识,才能进行更有效、更顺利的交际。在英语文化中把人的某种特点与动物相比较并不常见,但汉语言中却

有很多这种比喻的例子。通过上面这个小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如果 在翻译中遇到这种与动物有关的比喻性句子时,我们一定要考虑西方文化的因素,避免用中国人的习惯说法代替西方人的习惯说话。 这里还有这些搭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比如bull(公牛)这种动物,经常跟angry(愤怒)搭配,但它也可以跟mad腕 狂)、strong(强壮)等搭配,因此千万不要搞教条,一定要灵活运用。古代原始人与动物为伍,生活在深山密林之中,捕鱼狩猎,以野生动物为食,繁衍生长。直到今天,动物仍然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一,人类的生活一刻也离不开动物的存在。正因为人类与动物相依相存,频繁接触,因此在人类语言中必然存在着大量以动物为喻体的隐喻性词语,并依据动物的外貌、习性等特征赋予它们特定的情感和喻义。同时,又由于英汉两个民族在地域生态、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等文化各个方面的差异,隐喻中所含有的文化内涵也大不相同。 英语国家都把狮子比喻成“百兽之王”,比喻勇敢、威严、权势、凶猛等。当比喻一个人勇猛时,会描述他为“ He is a lion. ”英国历史上查理一世因其“勇武善战”被誉为“the lion-hearted king ” (狮心王),史称“狮心查理王”。正因为英语词汇lion 的这种语义,在学术界有“威望”的人,也被称为“ a literary lion ”,同汉语的“执牛耳”、“泰斗”。[11] (P219-222)英国白豪地以狮子作为白己国家的标志,英国国徽的中心图案是lion ,因此英国又被称之为“ the British Lion ”,所以to twist the lion ' s tail 意为“向英格兰挑战” 。“ Lion and Unicom "(“雄师” 代表英格兰,“独角兽”代表苏

中美文化差异英文版

1.美国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 Self-awareness and independent consciousness of Americans are very strong. 2.美国文化鼓励人民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 In America, innovation often is encouraged and people often do something nobody has done. 3.美国基础教育实践,注重创造的教学形式. American education based on practice, pay attention to teaching form of creation. 4. 中国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 China's family structure is more complex, the traditional happy family is four generations. 5. 中国人的婚姻相对来说比较稳定。这是因为中国人把婚姻当作一个严肃的道德问题,喜新厌旧,或是第三者插足都会被认为是极不道德的。 The Chinese marriage is relatively stable. Because Chinese people treat marriage as a serious moral problem, propensity or a third people involvement is considered highly unethical. 6. 新中国虽已建立了六十年,但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然根深蒂固。The traditional manner, parent-child hierarchical remains entrenched in the Chinese mind. 7. 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常是令人难堪的事。在中国,主动帮助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 Take the initiative to help others or accept others help is embarrassing thing in America. However, help others is a virtue. 8. 在个性自由与团结协作上:美国人十分珍视个人自由,喜欢随心所欲,独往独行,不愿受限制。中国文化则更多地强调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主张同甘共苦,团结合作,步调一致。 On the personality freedom and cooperation, Americans cherish personal freedom and don't want to be limited. Personal interest obedience collective interests and cooperation were advocated in China. 9. 美国家庭教育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中国家庭教育的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才”,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 The education purpose of American family is to help children to adapt to the environment and improve the independent ability, and finally make children become a "social person". The education aim of Chinese family is to make children become a person with ability, and hope they can have ambition in the future, have a good career, life can be spent in prosperity. (You are very handsome! 或赞扬你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时,中国人一般很谦虚地说:I do not think so! 或说 No ,no ,my English is poor. Thank you !; Have you had your meal? Where are you going? 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美国人见面,通常打招呼道:Hello! How do you do! Nice to meet you.) (American culture:The main content of American culture is the emphasize on individuals' value, the pursue of democracy and freedom, the promotion of deploitation(开拓,经营) and competition and the need of realistic and practicality. Its core is individualism: self-first, personal need first, pursue of individual benefit and enjoyment, emphasize on achieving individual value by self-strive and self-design. This type of intentionally build up of personality and pursue customized individualism has its pros and cons, it gives incentives to people and make them exert on their potential and wisdom and as a result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tire race and nation;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difficult to keep good relationship among people if everyone is egocentric thus make the entire society lack of unity. egocentric:.自我中心的,利己主义的 American citizens emphasize on achievements and respect heroes. They have great sense in their hearts to praise success and heroes.Personal achievements are one of those with the highest value in Americans mind.Americans have very strong senses of success.Success is the pursuit of most Americans,it is their attractive future and the incentives for moving forward.They believe that one's personal value is equivalent to his achievements in his career.Some high achievers in their career such as entrepreneurs,scientists,artists and all kinds of super starts became modern heroes.The process and result of how they strived have become the frame of reference of social culture value and the real life text book for parents to educate their children. incentive:Serving to induce or motivate: American society has great movements within itself. These movements are shown in two aspects:movements amongst locations and movements inside the society.The United States are relatively more open and have more freedom.Developed transport and the tradition of adventure and sporty makes a lot of American migrate from countryside to cities,from downtown to uptown; and from north to the southern sunny land,from one city to another.Unlike European countries,the social classes in America is not so stable.Further more,with the advocation of public education,movements upwards along the social ladder have become possible.Many people living in

西方的谚语文化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这个说法最早见于14世纪,起初以“if man proposes evil, god disposes of it.”的形式出现,意思是上帝会阻止想要为恶的人。这里的god,既可以指上帝,又可以指天意。就像我们常说的“尽人事,听天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样,尽力而为之后,还要顺从自然的规律。毕竟,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凡事皆不可强求,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的生存之本。 例如: a: bob, how about tomorrow’s driving test?sure to pass,huh? b: i don’t know. i’ve done enough, i’d say. anyway,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i am praying for good luck. it is a sin to steal a pin. 该句的字面意思是:即使是偷一根针也是一种罪过。还记得那句古训吗?“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冀望之切,溢于言表。不要因为犯的是小错就可以听之任之。例如: 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 never covet what is not yours, for it is a sin to steal a pin. if you play with fire, you get burnt. 正如西方谚语所说:fire is a good servant but a bad master. 火在人们的掌控之下时是人类股掌之上的可爱精灵:篝火给人温暖,烟花处处讨人欢心。可是一旦它的力量过大,就凌驾于人类之上,再不受人的掌握。权力亦是如此,当它逐渐膨胀 不可收拾时,就成为一个暴戾的君王,统治人们的言行。所谓“玩火者必自焚”,铤而走险的盲目举动会招致无穷祸患。 例如: the abuse of power has sent many people into jail, which shows that playing with fire could get you burnt. revenge is a dish that could be eaten cold. 很形象的一句谚语。所有的菜肴都必须趁热吃,唯独revenge是个例外。“君子报仇,十年未晚。” 例如: he has done serious wrong to his friends. you just wait and see. they will not let him go scot-free. revenge is a dish that could be eaten cold. 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 无风不起浪,有水才行船。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前兆的,“流言”的兴起有时也不完全是无中生有。虽然说是“坐得船头稳,不怕浪来颠”(相似的西谚是“do right and fear no man。”),但风起于青萍之末,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就可能引起大洋彼岸的一场大风暴。做人、谋事,谨慎为佳。例如:no smoke without fire, said the detective. smoke signals can be misread, countered sloan. every dog has its day. 这里的day,是指opportunities,即成功的机会;而dog 则泛指那些地位低下、似乎没有出息的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落魄的人若发奋图强,总会有出头之日。(又作all dogs have their days。) 例如:

“数字”角度下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412223753.html, “数字”角度下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作者:张帷韬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1期 摘要:数字作为语言载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浓厚感情色彩。在 科技进步、人际交流、传承文化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由于不同语言以及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每个国家和不同的民族对于同一个数字都会产生不一样的联想,进而形成独特的数字文化观。本文从“数字”角度出发,对比研究了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而加强中西方人们的文化交流。 关键词:数字文化;中西方;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1--01 一、中西方的数字文化示意差异解析 1、中国人对数字的理解带有一层神秘的色彩,人们用“滥竽充数”、“心中有数”、“说话算数”等等词语来解释某种现象。但是西方人却是在探索自然界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西方人认为万物的本源就是数字,数字是人们的思想向导,所有事物之间的秩序和联系都由一定的比例构成。 2、中西方在数字表达上面就有差异。虽然在技术方法上都采用了阿拉伯数字,但是汉语在表达数字时用的方法是“万”、“千”、“百”、“十”等,西方则较多的采用古罗马数字和" thousand"、" hundred"、"ten"等方式,这就体现了中西方文化习惯的不同。 3、中西方在用数字来表达时间的习惯就不同。比如,10:30在中文的表达中通常就是“十点半”这一种表达方式,但是在英文中就有“half past ten ”、“ten thirty”,这两种表达方式;再比如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中文表达中只有这一种读法,但在英文当中in the 1930' s念做in the nineteen thirties或者in the thirti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再比如,中文表达月份的方式就是五月、六月、七月等,但在英文表达中对每个月份都固定了它的表达方式。由这点可以看出来,英文对于时间的数字表达方式更加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4、在中文表达数字和名词的连用时通常不能离开量词,不然表达出来就显得语序不顺,句子不通畅,违背了使用习惯。但西方在数字和名词的连用表达时不需要量词就可以将意思表达的通顺完整。由这方面可以看出来西方的量词是有限的。 二、中西方数字内涵的差异解析

浅谈英汉数字的文化差异与翻译

浅谈英汉数字的文化差异与翻译 内容摘要 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反映着特定的文化内容。语言中数字是反映客观物质世界的规模、大小的数和量,而由于各自语言中所包涵的文化传统、思维观念、以及对数字的感知取向不同,故而赋予数字的社会文化涵义也不尽相同。本文主要针对中西方对数字不同的传统观念、英汉语言中数字包含的内涵意义以及在英汉文学及生活中碰到的有关数字的翻译等,来探讨英汉数字文化的差异,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便利。 关键词:英汉数字;内涵意义;翻译;实指义;虚指义;词汇空缺 Abstract Every language in the world takes root in a special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the language reflects the contents of the culture. Figure is the count and quantity which reflects the scope and size of the objective world. The social meanings of figure are different because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tradition, the concept of thinking and the understanding and using of the figure among all kinds of languages. 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figure from the traditional conception, the meanings of the figure and the translation with figure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The aim from which is expected to make an advantag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figur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implied meaning; translation; grammatical meaning; false meaning; vocabulary vacancy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的使用离不开人,而人又离不开某个特定的社会文化。” [1](p477)“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参与的各方不仅要熟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而且要充分了解对方的语言和文化,特别是本民族文化与他民族文化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使交际顺利进行下去。”[2](p480)数字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数字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主要从中西方对数字不同的传统观念,英汉两种语言中数字蕴涵的不同意义及英汉文学中和生活中碰到的有关数字的翻译等来探讨英汉数字文化的差异,以便消除英汉交际中的理解障碍。 一、英汉数字的文化内涵差异 在古老的传统中,数字具有神圣的意义,还具有主吉凶的宗教迷信色彩。不同的民族对数字的选择性和不同的偏爱,都有着深刻的民族文化的烙印。下面就几组具有代表性的数字进行对比分析。 (一)、“三”与“九” 1、“三” 汉语中带“三”的习语有很多,如“三思而后行”、“垂涎三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句话不离本行”、“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三头六臂”、“三教九流”、“三令五申”等。中国人对“三”的垂青是有因可循的。《说文解字》云:“三,天地人之道也”,可见“三”的本义就是代表天、地、人,即上为天,下为地,中为人。在历史进程中,人们还逐渐认识到:时间有昔、今、未之分,空间有上、中、下之分,方位有左、中、右和前、中、后之分,似乎有三就能代表全部,“三”因此隐含完全、完美之意在内,并且积淀在中国人的潜意识中,从而人们在生活中不自觉地运用“三”来归纳事物,指导行动。在古代,“三”的运用更是奥妙无穷,甚至带有某些神秘意味。在政制结构上,有“三公”(西周时指: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时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东汉时指太尉、司徒、司空);军事编制上,有“三军”(海军、陆军、空军);教育上有“三学”(述学、评学、考学);科举有“三试”(乡试、会试、殿试);录取有“三甲”(状元、榜眼、探花);祭祀要供“三牲”(牛牲、羊牲、猪牲);敬酒要“三献”(初献、亚献、终献);行礼要“三跪”

浅谈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

浅谈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 文章摘要 谚语其实就是民间所流传的一些至理名言,这类至理名言往往具有措辞简练、便于记忆的特点。谚语不仅内容精辟、语言生动、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而且还有着比较广泛的感染力。英国哲学家培根就曾说过:“谚语是一个名族‘天才、机智与精神’的体现。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谚语作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与文化不可分开。因此本文就从英汉谚语所表现出的文化的特殊性来比较中英文化的差异。让我国可以更好的通过谚语去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并透过文化背景去更好的理解谚语中所包含的丰富且深刻的内涵。 关键词:英汉谚语民族文化文化差异 一、谚语是文化的反映 人类文化最古老且最有价值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谚语。并且谚语的形成并不是一日之功,而是依靠普通的人民大众通过千百年的劳动与生活实践的总结得出的净化,所以谚语是千锤百炼才产生的生动精炼的语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与文化遗产。所以,充分的了解并熟悉谚语不仅对语言表达的丰富多彩性很有帮助,而且也是学好一门语言不可或缺的知识。另外,通过学习了解谚语,我们也可以更加的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特殊性。因为任何一个民族的谚语都是依存与本民族的社会生活环境的,所以也是对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宗教信仰、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物产风貌以及自然环境等的一个反映,语言的内容就必然会带有比较鲜明的民族特色。然而,有时候在内容上虞用法上相似甚至是带有一定必然性的“偶合”的不同语言里的谚语,其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也常常大不相同,在具体的表述上如材料的选择与手法的运用等,每个民族也都不相同。比如:汉语里有条谚语叫“说曹操曹操到”,意思是提到某人的时候,某人就正巧出现了,英语里也有一条相应的谚语,“Speak of the wolf, and you will see his tail.”虽然表达的意思相近,但是设喻是完全不相同的。在英语中表达这一相同内涵的还有“Talk of the devil, and he’s sure to appear.”和“Speak of angles, and you will hear the flutter of their wings.”这两句虽然和第一句的意思相近,但是却带有比较浓厚的宗教色彩。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不同的名族文化也是有着特殊性的。谚语不仅是该民族文化的精髓,同时也反映出了该民族文化的共性以及其个性,这主要是受到该民族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等的影响。比如,居住在沿海地带的依靠大海而生活的民族,他们的谚语就会涉及到海上航行、静守风雨以及捕鱼捉虾等。而游牧民族的的谚语就会多涉及沙漠、牛羊、骆驼等。英语和汉语的使用产生民族不同,并且社会文化也不同,但是人们的经历以及对世界的认识在许多方面都还是有相同之处的,而且相互之间也是存在着基本可以对应的谚语,比如:眼不见,心不烦Out of sight ,out of mind.三思而后行。Look before you leap. 还有像失败是成功之母。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虽然存在着相似之处,但是英汉谚语还是由于文化对语言特征的影响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别。这主要是由于这两种文化都受到其社会、地域、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影响。汉语谚语的特征有以下几点:第一,谚语是数量较多,且涵盖的范围较广,无论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还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都有相应的谚语;第二,很多谚语都有比较明显的中国特征,例如:“小卒过河,意在吃帅”,这句谚语就是来自中国象棋;第三,很多的谚语

从英汉谚语对比看中英文化差异

从英汉谚语对比看中英文化差异 谚语是一个国家人民日常工作经验概括与总结,其内容精辟,寓意深邃,具有广泛的感染力,从中折射出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生活哲理,社会观点和态度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一种语言,谚语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是民族文化的精邃.既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共性又反映了其个性——受该民族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审美习惯,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比如,居住在沿海一带,靠海生活的民族,其谚语往往涉及海上航行,经受风雨,捕鱼捉虾。而游牧民族的谚语则多涉及沙漠,草原,牛羊,骆驼和豺狼。谚语是民间流传的至理名言,措辞简练,便于记忆。谚语内容精辟,语言生动,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因而有广泛的感染力。正如培根所说:“谚语是一个民族天才,机智和精神的体现。” 正如上所说,语言与文化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它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语言与文化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影响制约的关系。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冠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这样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涵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一切文化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人类学家Sapir在其《语言论》中说:“语言是个底座,说一种语言的人是属于一个种族或几个种族的,也就是说属于身体上具有某些特征而又不同于别的群体的一个群。语言…….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格和信仰的总体。” 不同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总的说来,英美文化的主线是个人主义(或称个人本位),而中国文化(以汉族文化为代表)则以集体主义(或称人伦本位)为主线。此外,英美文化受宗教的影响比较大,而儒家思想则在中国的文化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漫长的封建社会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下面从几个方面来看英汉谚语的异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