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卢氏县夜长坪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河南省卢氏县夜长坪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河南省卢氏县夜长坪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河南省卢氏县夜长坪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摘要]本文深入研究夜长坪钼矿床地质特征,进行控矿因素分析、总结成矿

规律,为该区下一步详查工作布署及实现找矿突破将有着重大意义,为进一步大规模开发建设奠定坚实的资源基础。

[关键词]夜长坪钼矿地质特征资源潜力

1引言

夜长坪钼矿床处于豫西地区夜长坪-八宝山铁、钼、银成矿带内,是东秦岭地区大型矽卡岩型钼矿床之一。夜长坪钼矿床于1971年发现后,由于种种原因,其地质勘查程度仍处于普查阶段,前人仅在夜长坪钼钨矿床成矿控制条件及找矿远景分析方面进行过初步研究(肖中军等,2007)。本文通过对夜长坪矿床地质特征、成矿物质来源、控矿因素、岩浆作用的研究,理清控矿因素,总结了成矿规律,对于研究矿床的成因和指导矿区进一步勘查,均具有重要意义。

2成矿地质背景

卢氏县夜长坪钼矿床位于华北地台南缘洛南-栾川推覆带近东西向构造带与北东向构造带的交汇部位,夹于南侧洛南-栾川断裂带与北侧潘河-马超营断裂带之间。基底为太华群变质岩系,盖层为中元古界熊耳群火山岩系、官道口群变质碎屑-碳酸盐岩系及新元古界栾川群变质碎屑-碳酸盐岩系等。区内构造岩浆活动极其复杂,构造体系以秦岭东西向构造带为基础格架,新华夏构造体系复合其上。岩浆岩广泛发育,岩浆活动贯穿本区整个地质演化历史,具有多期次侵入,演化复杂等特点。其中燕山期岩浆活动最为强烈。

3矿床成矿特征

3.1矿区地质

矿区范围内构造以纬向系为基础,褶皱呈东西宽缓的背斜,断裂甚为发育,新华夏系断裂迭加在纬向系构造之上,形成北北东向和一些弧形断裂,从而形成了区内复杂的构造体系,最终控制着不同时期侵入的岩浆岩的空间分布及形态。

印支-燕山早期的正长脉岩类沿纬向系构造侵入,并出露地表,矿区内表现为沿F3等近EW断裂侵入充填的正长岩脉;燕山期的超浅成的中酸性斑岩体,沿着NE-NNE向与近EW向断裂的交汇处上侵,于深部侵位处形成花岗斑岩株,于浅部沿弧形断裂侵入,形成花岗斑岩枝,并在局部及弧形断裂与纬向系、新华夏系断裂构造复合处,形成岩瘤。

龙家园组占矿区面积四分之三左右,出露为中段上部和上段地层,钼矿床即赋存于该组地层中;巡检司组分布于鸡笼山-贺家洼一线及其两侧,占矿区面积

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摘要】本文结合某铜金属矿床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矿体地质特征等方面的介绍,对该矿床成矿地质条件、控矿因素、矿床成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地质特征;构造;化学成份;控矿因素;成因分析 随着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社会对有色金属资源的需求也不断上升,有色金属在现代社会发展与建设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对资源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将有助于资源矿藏的开发利用。 1.区域地质 某铜矿床区域构造位于华北地台北缘,地层具有层状构造,基底由晚太古-晚元古宙 变质火山岩系组成。区域内断裂构造发育,一般表现为走向断裂,规模大,相对生成时间早,多属韧性剪切滑动或层间走向滑动断裂性质。以糜棱岩带、挤压褶皱带、层间强揉皱带的形式出现。横向断裂除极少数具有区域分布外,一般规模较小,形成较晚。本区岩浆岩活动在元古宙,主要以火山喷(溢)活动方式为主,形成本区巨厚的火山沉积岩系;而侵入活动则主要出现在加里东-印支期,岩石从超基性——酸性皆有出露。 2.矿床地质 2.1 矿体地质特征 本次参加储量计算的矿体有12个,现以Ⅰ-9、Ⅰ-4为例重点描述: Ⅰ-9矿体:赋存于闪长岩体接触带中,为一半盲矿体。分布在1~16线之间,标高400~1 285m,长1 700m,延深近900m,控制深度840m,由五层坑道、29个钻孔及探槽控制。矿体呈脉状产于F13断裂旁侧的闪长岩片理化带内,走向近东西,局部变化为北东向,倾向南,倾角变化于45°~85°之间,从倾斜方向看,1 200m标高以上与900m标高以下倾角较陡,其间倾角较缓,说明矿体产状在延长、延深两个方向上均呈舒缓波状。矿体厚度一般在1~3m间,最薄处0.21m,最厚5.76m,总的规律是倾角变缓部位厚度增大。含铜品位一般变化于3%~9%之间,最低0.315%,最高可达20.9%,单脉富铜矿体与围岩接触界线清楚,局部在富脉的上、下盘有细脉浸染状矿化。 Ⅰ-4矿体:上部产于炭质板岩与闪长岩接触带附近或斜长绿帘岩中,下部产于闪长岩中。矿体走向北东东,倾向南,倾角50°~60°,在5~6线附近,倾角变缓,故在5线附近矿体厚度增大,品位相对较富。全矿体平均厚度2.06m,平

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

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 发表时间:2018-10-01T13:56:00.9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3期作者:芦大超 [导读] 摘要:现阶段,我国矿产资源紧缺问题日益凸显,金矿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获取的矿产资源,其开采的整体质量和实际使用效率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重视。 长春黄金设计院有限公司吉林省长春市 130012 摘要:现阶段,我国矿产资源紧缺问题日益凸显,金矿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获取的矿产资源,其开采的整体质量和实际使用效率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重视。但由于我国金矿资源分布范围较为广泛,加之我国幅员辽阔,实际金矿地质情况较为复杂,直接导致金矿开采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因此,为从根本上提升金矿开采的整体质量和效率,加强金矿床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研究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就金矿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进行分析,并深入研究了金矿矿床成因,望对我国未来金矿开采作业提供相应借鉴。 关键词:金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 金矿作为我国矿产资源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整体挖掘开采质量和工业生产效率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重视。金矿资源主要指具有一定含金量的矿石,可以用于工业当中,经过冶炼提成,能成为精金及金制品。虽然现阶段我国的金矿开采工作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对金矿矿床的地质特征与成矿原因掌握的不够深入。 1 金矿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 1.1 矿体特征 金矿矿体特征主要是由地层特点、构造以及岩浆活动决定的,一般矿体主要集中在构造破碎带中,金矿矿体与矿体周期岩石是逐渐过渡的。矿体平面为弧形分布,剖面较规则;矿体平面为分支复合脉状,矿体局部呈透镜状,剖面为复合脉状;矿体总体为透镜状,平面为分支复合脉状,剖面呈“S”型,且矿体中部延伸较大,矿体厚度较大。 1.2 矿石特征 矿床矿石具有多种类型,常见的矿石类型有四种,石英、白云母、锡石呈灰白色,风化后呈褐黄色,主要分布在内接触带的云英岩化花岗岩中,数量少,较为罕见;褐铁矿-锡石是氧化型带矿石,主要成分包括褐铁矿、黄铁矿、锡石、云英以及其它矿物,主要分布在地表以及矿床浅部;黄铁矿-黄玉-锡石主要分布在构造角砾岩中,一般位于分布带或外带,矿石特征为云英岩与黄铁矿的混合矿物,一般由黄铁矿、锡石、黄玉以及石英等成分,是最为常见的矿石类型;萤石-石英-锡石多处于黄铁矿-黄玉-锡石矿石的裂隙晶洞中,一般呈短柱状,主要成分包括石英、白云母、黄铁矿以及锡石,是仅次于黄铁矿-黄玉-锡石的矿石类型。由于矿石的形成环境复杂,形成条件的差异造成矿石结构以及构造的不同,按照此类依据,矿石可以分为原生矿石和氧化矿石两类。其中,原生矿石多形成于热液成矿期,主要矿物包括黄铁矿、白铁矿、磁铁矿以及辉锑矿等,矿石中金矿呈微细粒侵染状分布,显微镜观察难以察觉,可用电子探针的方式确定是否含有金矿。原生矿石中,黄铁矿和辉锑矿是主要的载金矿物,黄铁矿中金的含量是由黄铁矿晶的形成决定的,五角十二晶体含金量最高、立方体晶体含金量最低,一般黄铁矿中金的含量与砷的含量呈正比。原生矿石发生氧化现象并在热液渗流的作用下逐渐形成氧化矿石,氧化矿石多形成于热液成矿后期,载金矿物多为褐铁矿和粘土矿物,这是由于褐铁矿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吸附原生矿石中的金并形成富集金矿体。 1.3 矿石构造及结构 原生矿石较常见的构造类型为脉状构造以及网脉构造,热液阶段形成的矿物例如黄铁矿、石英等一般为脉状构造,热液阶段形成的黄铁矿胶状构造也是较为普遍的。条带构造多见于围岩裂隙,条带构造矿物一般有黄铁矿以及石英。角砾状构造是热液早阶段或主阶段形成矿物收到外力作用发生断裂,并充填在断裂破碎带中形成的。原生矿石的矿石结构包括粒状结构、交代结构、包含结构以及纤维状结构四种,其中粒状结构又可以分为自形结构和半自形结构。交代结构是在矿石形成的热液蚀变期形成的,交代结构形成晚期,交代结构裂缝充填交代,形成早期石英,常见的交代结构矿石为交代黄铁矿。纤维结构出现在白铁矿中,结构分布无定向性,较为罕见。原生黄铁矿矿石结构为稀疏侵染或分散侵染,半自形晶粒状结构,矿石形成后期的黄铁矿多为自形晶粒状结构。石英矿石结构一般为它形晶粒状结构,石英颗粒较大时为半自形晶粒结构。氧化矿石的矿石结构包括填隙结构、假象结构、泥质结构以及隐晶质结构等,原生矿石在酸性环境中,经过酸性溶液的淋滤作用形成填隙结构,褐铁矿填隙结构形态为脉状或斑块状;隐晶质结构矿石是原生矿石酸性环境中逐渐发生变化,易溶于酸性溶液的不稳定矿物流失,留下的稳定矿物逐渐形成隐晶质矿石;假象结构矿石是在热液阶段或矿石表面氧化结算,黄铁矿与锑的硫化物发生氧化作用,矿石中既存在氧化后的晶体结构,同时也保留了一部分原生矿石结构。泥质结构是原生矿石中易溶于酸性溶液的物质在酸性溶液的淋滤作用下流失,留下的铁泥质或隐晶硅质以泥质填充物的形式在角砾间填充并沿着矿石裂缝方向分布。 2 金矿矿床成因研究 2.1 金矿矿床形成的作用因素 金矿矿床形成的作用因素包括岩性、构造、岩浆活动、地层等几种形式,地层主要是发生地层作用产生一定的物质,以矿体为基础,将岩浆填充在构造带当中,随时岩浆的移动,在岩石内部产生矿体,同时岩浆活动也为金矿的成矿提供了物质条件。岩性则是指岩石的特性,例如粉碎岩与角砾岩等,具有大量的裂缝与断层,为岩浆活动提供了基础。 2.2 金矿矿床形成的物质来源 金矿矿床是由金矿形成的,含有同位素以及微量元素两大化学特征。硫同位素是同位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它的特征可以分为地幔硫、地层硫、混合硫三种,其中地幔硫是硅镁层的同位素,两者之间的差异性不大,地层硫则是经过岩浆作用在漫长的时间里使得地表层下降,在这其中又由于地层种类的丰富多样,地层经历着大量的变化,因此地层硫也随着地层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多种形态,结构繁多。同时,微量元素也是矿床形成的重要元素之一,通过对金矿矿石中的微量元素进行检测与分析,根据微量元素的种类与特征,这样就可以得出金矿成型的原因。金矿矿石中含有大量的碱性物质,微量元素在碱性物质下就会发生变化,以易溶结合物的形式存在于矿石之中。 2.3 金矿成矿的条件 金矿成矿的条件一般包括物理条件和化学条件,气温的高低、气压的大小、附着物的特征特性、盐含量以及密度的大小等都是金矿矿石成矿的条件。矿体包裹体可以按照岩石形成的原因分为原生包裹体、假次生包裹体、次生包裹体三种形式,原生包裹体通常是排列在一起密密麻麻的形式,少数包裹体则是分散的形式。同时在成矿形成的因素当中,时间是必不可少的,金矿矿石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来发生

探讨有色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特征

探讨有色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特征 发表时间:2019-12-30T14:41:01.363Z 来源:《城镇建设》2019年第23期作者:毛永祥 [导读] 近些年,随着我国各行各业的迅速发展及进步,有色金属矿存在独有的采矿优势,在现实生活方面对有色金属的应用不断增多,所以正受到广泛关注 摘要:近些年,随着我国各行各业的迅速发展及进步,有色金属矿存在独有的采矿优势,在现实生活方面对有色金属的应用不断增多,所以正受到广泛关注。而且,有色金属矿有明显的稀缺性特点,其稀缺性与巨大的价值需要全面确定有色金属矿各种成矿地质性质。积极找到有色金属矿能够改善当下的这种现况,需要深入探究有色金属成矿的持续发展,由此推动金属矿寻找。简而言之,伴随时代的发展需求与观念的改变,有色金属有关领域势必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文章对于有色金属矿体地质特点与成矿特点进行分析,希望可以合理指导找矿项目。 关键词:有色金属;矿床;地质特点;成矿特点 除了黑色金属矿石之外的金属矿体都是有色金属,涉及铅、钴、钨、镍等稀缺金属和铜、锌等重金属矿体资源。在暴露于陆地表层,有色金属很难辨别,可以清楚判断的有色金属极少,再加之技术人员针对专业找矿模式与有关成矿模型的知识不足,令找矿更为困难。为克服各种困难,更要制定科学模式开始找矿,由此提高找矿的合理性与精准性。 1、有色金属的含义与采矿背景 1.1有色金属含义 从广义上来说,有色金属含义包含的范围很广,除了金、银等常规金属矿产意外,还有稀土金属矿产、稀缺金属等不典型的金属矿产,及其Al、Mg、Cu、Pb、Zn等在现实生活用品或者其他地区常常会使用的各种轻金属与重金属矿体资源。简单地说,除了黑色金属矿产之外的其余金属矿产资源均是有色金属。 1.2找矿需求与方法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人类生产加工的每个领域对有色金属有较大的需求量。有色金属是一种无法再生资源,如此就表示该种资源将越来越稀少。所以,在探测开采时应合理使用当下先进的方法,遵循一种科学的宗旨,减少在开采时引起的浪费,提升有色金属的科学利用率与开采率。 地球浅部容易判断的矿床很少,且很少有重大、超大性矿床;地质深部的隐藏矿床尽管有巨大前景和潜力,但开发难度很大。所以,当前找到新矿床就必须有先进的找矿方法与科学的成矿模式概念,且与国家现行的科技开采方法相融合[1]。按照相应的成矿地质观念、成矿地质条件、成矿条件、控矿条件与找矿标志等观念方法,推测出新矿床位置,并采用科学的物理理论与科学办法作为引导,进而发现新的有色金属矿体。 1.3成矿模式分析 通常情况下,该种成矿模式属于一种在4D空间中对成矿功能的一种深入概括,且用不同深度和不同模式与内容来表述产生矿床的成矿功能。现今有如下几种最为普遍的成矿模式:地区成矿形式、矿床成矿形式、找矿形式。这几种成矿模式是基于原来的成矿理论探究和勘探实践的前提下根据现代科技发展出来的。 上述几种成矿形式见有一定差异。体现一定成矿位置的成矿规模与对特殊地质单元中多种固体矿产特点及成矿规模的归纳是地区成矿形式;而成矿规律表述与可描绘矿床产生过程的形式必定是矿床成矿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出矿产基本特点与基本构成要求的术语找矿形式。除了以上的大体差异以外,在当前的现实生活中,应当把三种成矿形式相融合应用,如此方可使找矿工作顺利开展。例如,在实际操作环节,地区成矿形式、矿床成矿形式这两个模式可以给矿床勘探带来了地质理论依据,而其他的找矿模式就可以对矿产勘探工作提供一定引导。 2、地质特点 通常情况下,矿山背面为火山岩运动多发地带,受到中生代与新生代造山干扰,岩浆建立时极易产生夹杂情况,其是成矿作用表象较大的一个关键因素。通过相关资料调查发现,按照有色金属矿体的地质特点,Au、Cu等有色金属给岩石运动带来了大量热源等,而这类矿物质也属于有色金属产生的前提。 (1)地层特点。地层依靠对层为、岩相以及岩性组构等抑制有色金属成矿,针对不同层位与类型的矿床也由于不同地质背景的不同沉积、气候等生态环境的差异而有所区别。针对有色金属矿床来说,大都集中于特殊岩相里,而特殊的岩性组构也将给矿物质源区已出现矿物质聚集沉积带来一定的场所[2]。调查文献得知,除了岩浆岩之外的壳源物质内,可以为矿热源带来金属元素的关键矿源岩是泥质岩,且其刚性与塑性岩界面更便于流体的聚集沉积,也极易出现虚脱空间。针对岩石裂缝其贯通性更佳,则更便于给流体移动、获取矿物质等创造一定条件;而渗入性很低的岩层也极易让矿液于岩石间隙内滞留蚀变,有效遮蔽矿液。 (2)构造特点。矿床的构造特点分成不同控矿构造,针对岩浆移动与内生矿化加以把控,而后生为特殊的成矿系统,是地区性构造;给成矿流体带来驱动力,在较大限度上为成矿带来了保存条件及迁移通道是局域性控矿构造,正是由于局域性控矿构造的性质,也使之在很大限度上决定了矿体产矿、外形与空间部位。 (3)岩浆移动特点。岩浆移动可以给有色金属成矿带来所需的能源和矿质,不同种类的矿床及矿种也是通过不同种类的岩浆岩所制成,这种成矿其专属性较强,但成矿也要在特殊的构造环境下才可以出现。比如卡林型金矿的出现是由于同期岩浆的剧烈移动造成热液对流的因素。 (4)中生新代地质结构特征。在中生新代、板块开裂与开裂造山活动曾经反复出现,由此出现了如今的以北东-北北东方位,并与东西、北西方位三条复合地形。该地质带的具体特征是:具备较强的深大开裂带活动、普遍孕育的两个推覆构造体系、明显的大范围走滑剪切、延伸,所以出现了当前的多扭曲地带。在这一地带中,存在较大的开裂现象。 3、成矿特点 有色金属大都出现的开裂破碎带内、褶皱核部、岩浆岩体中与触碰内外带内,有色金属成矿大都和岩浆岩的构造相关,岩浆岩也属于有色金属成矿的重要影响原因。有色金属矿床于空间分布上多表现出“块”、“带”的成矿分布,在块体边缘产生深度的开裂带成矿集中,沿前路

卢氏县项目可行性报告如何编写

卢氏县生产项目 可行性报告 规划设计/投资分析/实施方案

摘要说明— 卢氏县为河南省三门峡市下辖县。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建县。卢氏县北邻灵宝,东连洛宁、栾川,南接西峡,西南与陕西省的洛南、丹凤、商南三县接壤,县城距三门峡市区135公里。卢氏县总面积 4004平方公里,总人口38.2万,辖9镇10乡、277个行政村,10个居委会,3114个村民小组、4113个自然村、18560个居民点(2018年)。2017年,卢氏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11027万元,同比增长9.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7779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90460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02788万元。三次产业比例为23.9:31.9:44.2。卢氏是全国重点生态功能 保护区,获得过“全国第三届百佳深呼吸小城”、“第20届亚洲旅游业金 旅奖·十佳绿色生态旅游目的地”、“美丽中国·生态旅游十佳示范县” 等称号。2020年2月26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卢氏县退出贫困县,正式脱贫摘帽。 该xx项目计划总投资17721.38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4676.18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2.82%;流动资金3045.2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7.18%。 达产年营业收入22439.00万元,总成本费用17304.24万元,税金及 附加305.15万元,利润总额5134.76万元,利税总额6148.15万元,税后 净利润3851.07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2297.08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

28.97%,投资利税率34.69%,投资回报率21.73%,全部投资回收期6.10年,提供就业职位329个。 陶瓷基板材料以其优良的导热性和气密性,广泛应用于功率电子、电子封装、混合微电子与多芯片模块。 报告内容:基本情况、项目建设背景分析、产业研究、项目建设内容分析、选址规划、项目工程设计说明、项目工艺及设备分析、项目环保研究、企业卫生、项目风险评估、节能、项目实施计划、项目投资估算、项目经济评价分析、总结说明等。 规划设计/投资分析/产业运营

金矿矿床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研究

金矿矿床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研究 金矿矿产地质复杂,要充分挖掘矿产并进一步开展找矿工作,必须详细勘探矿产的分布特征,明确矿床地质特征以及成因,论文论述了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并对金矿矿床成因进行了分析。 标签:金矿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 金矿矿产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的分析是在大量地质勘探工作的基础上开展的,结合地质勘探资料对金矿矿床的地址特征与成因进行分析,研究工作主要包括矿体特征、矿石结构与构造、成矿物质因素、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等,是矿体分析与挖掘的重要依据。 1金矿矿床地质特征 1.1矿体特征 金矿矿体特征主要是由地层特点、构造以及岩浆活动决定的,一般矿体主要集中在构造破碎带中,金矿矿体与矿体周期岩石是逐渐过渡的。一般来讲,矿体平面为弧形分布,剖面较规则;矿体平面为分支复合脉状,矿体局部呈透镜状,剖面为复合脉状;矿体总体为透镜状,平面为分支复合脉状,剖面呈“S”型,且矿体中部延伸较大,矿体厚度较大。 1.2矿石特征 矿床矿石具有多种类型,常见的矿石类型有四种,其中,石英-白云母-锡石呈灰白色,风化后呈褐黄色,主要分布在内接触带的云英岩化花岗岩中,数量少,较为罕见;褐铁矿-锡石是氧化型带矿石,主要成分包括褐铁矿、黄铁矿、锡石、云英以及其它矿物,主要分布在地表以及矿床浅部;黄铁矿-黄玉-锡石主要分布在构造角砾岩中,一般位于分布带或外带,矿石特征为云英岩与黄铁矿的混合矿物,一般由黄铁矿、锡石、黄玉以及石英等成分,是最为常见的矿石类型;萤石-石英-锡石多处于黄铁矿-黄玉-锡石矿石的裂隙晶洞中,一般呈短柱状,主要成分包括石英、白云母、黄铁矿以及锡石,是仅次于黄铁矿-黄玉-锡石的矿石类型。 由于矿石的形成环境复杂,形成条件的差异造成矿石结构以及构造的不同,按照此类依据,矿石可以分为原生矿石和氧化矿石两类。其中,原生矿石多形成于热液成矿期,主要矿物包括黄铁矿、白铁矿、磁铁矿以及辉锑矿等,矿石中金矿呈微细粒侵染状分布,显微镜观察难以察觉,可用电子探针的方式确定是否含有金矿。原生矿石中,黄铁矿和辉锑矿是主要的载金矿物,黄铁矿中金的含量是由黄铁矿晶的形成决定的,五角十二晶体含金量最高、立方体晶体含金量最低,一般黄铁矿中金的含量与砷的含量呈正比。原生矿石发生氧化现象并在热液渗流的作用下逐渐形成氧化矿石,氧化矿石多形成于热液成矿后期,载金矿物多为褐铁矿和粘土矿物,这是由于褐铁矿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吸附原生矿石中的金并

江西省宁都县王花沅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

Advances in Geosciences地球科学前沿, 2014, 4, 294-301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4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7412673843.html,/journal/ag https://www.360docs.net/doc/7412673843.html,/10.12677/ag.2014.44036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etallogenic Rules of Wanghuayuan Copper Mine, Ningdu Jiangxi Rensheng Liu1, Dongfeng Zou2, Xi Liu2 1Geological Team of Ganzhou City Jiangxi Province, Ganzhou 2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enter of Jiangxi Province, Nanchang Email: 35341114@https://www.360docs.net/doc/7412673843.html, Received: Jun. 25th, 2014; revised: Jul. 22nd, 2014; accepted: Aug. 1st, 2014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7412673843.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Wanghuayuan copper polymetallic ore lies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mining area, located in the Eurasian continental plate and the Pacific plate west coast mansion inside the reduction plate, and has experienced Yanshan multi-stage magmatic activity. With combination of the Strati- graphic, structural and magmatic rocks of Wanghuayuan copper polymetallic mining area, it summarizes what Copper polymetallic ore is mainly produced in the Wanghuayuan granite rock and near the contact zone of Sinian metamorphic granite, orebody is controlled by NE trending quartz veins and the near ore greisenized. According to mineral assemblages and ore bed mineral generation sequence analysis. There are three stages of mineral generation in the Wanghuayuan mining area: early stage of high and medium temperature, late stage at low tem- perature and the secondary phase. By comparing with the metallogenic regularity of copper polymetallic deposit in the area, it can be speculated that the scope of prospecting which is about 1.5 square kilometers around the mine lot has good mineralization and discovery pros-pects. Keywords Copper Polymetallic Ore Deposit,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etallogenic Regularity, Wanghuayuan

卢氏汤河裸浴

卢氏汤河裸浴 清早,我还在睡梦中,朋友打电话说一块去汤河玩,我不假思索就答应了。快到五里川时,我才明白是去汤河体验裸浴的。 卢氏县位于河南省西部,堪称中原地区的一方净土,西与陕西省洛南、丹凤、商南3县接壤,境内熊耳山、崤山、伏牛山绵亘将其怀抱。据历史记载,卢氏是河洛文化之源,卢氏古为尊卢氏部落,属于伏羲氏的分支,后演变为古卢氏国。卢氏国由于地处偏僻,一直作为相对独立的氏族国延续至建县。卢氏是全国唯一有大禹手书真迹的地方,境内古迹有裴里岗、仰韶、龙山文化遗址等63处。专家推断,卢氏是河洛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河洛文化之源。 山路崎岖委婉,只露出窄窄的小道,彰显几分神秘。但酒香不怕巷子深,当年大禹王疏导洛河,孔圣人探求洛源,武后则天祭奠龙祖,汉光武帝南征北战,李自成养精蓄锐,历代名人志士都在这里追源求真,不能不叫我们心仪神往。 三门峡到卢氏113公里,卢氏县城到汤河还有75公里。从县城西行翻山越岭,经过五里川,到达汤泉足足花了两个小时的时间。按照当地惯例,我们去时是4月2日,农历的三月十二,是女人露天洗浴的日子,体验裸浴是不行了,看看倒是可以的。 灌河桥被山洪冲毁了,我们沿河滩回绕过去,一道奇特的景观映入眼帘。在一排红色廊亭下的池子里,一片氤氲水气袅袅漂浮,闪现出一个个女人的胴体,她们距离我们所在的马路不足40米。她们或坐在池边轻搓玉体,或泡在水中露出头肩,或背对河岸解衣脱衫,或赤身裸体梳头晾衣。她们的指尖上飞舞着细碎的水花,肌肤闪动着明亮的光泽,她们有说有笑,姿态各异,还有几个少女在追逐嬉戏,竟看不到一丝羞赧掩饰之态,不由得让人感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一、男女裸浴不嫌“怪” 汤河村民把汤河温泉当做上天的恩赐,来帮助他们怯灾去病,这在解放前乃至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尤为明显。那时候因为当地山区医疗条件极其恶劣,凡是得了皮肤病、关节病的人,都会来泡温泉,尤其是洗疮的人特别多,附近乡镇乃至南阳西峡、镇平、陕西商南等地的人,都会沿着崎岖的山路而来。“水里含的硫磺比较多,能消毒,怎么洗都不会传染。” 跟外地前来治病的人相比,汤河村人把在汤河里的裸浴当作了一种享受,一天劳作下来,精疲力尽,跳进温泉里泡一泡,身上光滑舒坦,疲劳尽消。无论男女,都很享受,没有人觉得大庭广众之下裸浴会感觉“怪”(当地方言,害羞)。 曾经在汤河村流传一个笑话,说在建造洗浴亭时,正值女的洗浴时间,一个湖北来的建筑工在亭子顶上上瓦,看到一群女人旁若无人过来径直脱掉衣服,赤条条地跳进浴池,并在池外走来走去。建筑工“怪”得受不了,赶紧给乡政府打

述我省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论文

论述我省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摘要:笔者主要结合某金矿床成矿地质背景以及地质特征,深入分析了该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的因素,在野外实地调查、取样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计算出金矿体品位和厚度的变化系数,研究了金矿体的空间分布规律;应用xrd分析、扫描电镜等方法,发现了au与pt、pb共生,并呈互为消长关系,探讨了金的主要物质来源;最后总结了金矿床的成矿作用和矿化富集规律。 关键词:金矿;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 中图分类号: p61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author in this paper, with a gold deposits and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e-forming geological background, and analyzed the deposit is the source of ore-forming materials, the mineralization of factors, in the field survey, sampling, and on the basis of using the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gold ore body grade and thickness of the coefficient of chang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law of the gold ore body; application xrd analysis,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method, found that the au and pt, pb symbiosis, and with the pendulum between each other, and probes into the main material source of gold; finally summarized the gold deposits of mineralization and mineralization enrichment regularity.

三门峡卢氏县双龙湾景区简介

三门峡卢氏县双龙湾景区简介 双龙湾景区位于卢氏县磨沟口乡,面积约二十平方公里,因屹立着大龙头、小龙头两座奇峰而得名。 双龙湾景区最显著的优势是既具有灵山秀水的自然景观,还具有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与历史文件融为一全,相映成辉,使其成为风格别致、内涵丰富、特色独具的高品位旅游胜地。 双龙湾是当年闯王休养生息、扩军备战的根据地,山山水水遍布着李闯王和高夫人及其兵将活动的遗迹。景区的组成包括五个区域:一是蜿蜒? 荡一险峰之中的洛河小三峡,当年是闯王用于水运军需要的主河道。二是溪水长流、瀑谭成串直至华夏第一水帘洞的桃花谷,演绎着女兵桃花的动人故事。三是古庙藏仙、流萤飞瀑的王义沟,当年闯王曾在这里接纳新兵。四是自然天成、神秘莫测的大溶洞,人称洛神洞。五是荟萃闯王传说的闯王庙、练兵场、高家寨、铜鼓山等景点。整个景区由奇山、奇水、奇石、奇树构成的人间仙境,与名人、名迹、名说、名典组合的历史故事相互印证,优美动人。游人身临其境,可看、可听、可想、可议,既能够观赏自然山水的灵光秀气,又能够感受闯王文化的浓厚韵味,获得精神的愉悦和身心的养息,使人心旷神怡,益智延年。 双龙湾——闯王图强发轫东山再起之地

崇祯十年冬(公元1637年)闯王了自成的起义军与明朝官军激战于潼关南塬,不幸陷入官军重重包围之中,危急之时,闯王采纳了夫人高桂英的建议,决定兵分两路突围。高夫人一路由高一功、袁宗北、刘芳亮等将领护卫东南方向突围,引开官兵;闯王一路由大将刘宗敏、郝耀旗、李过、田见秀等护卫向西南方向突围,到陕西商洛山中聚集。 高夫人一路在拼杀中高一功、袁宗第被冲散,刘芳亮保护高夫人一行人马突围,后经灵宝县朱阳山区向卢氏县转移。她指派刘芳亮带人开路,打探情况。刘芳亮一行翻山越岭,来到卢氏县磨沟口的双龙湾。双龙湾地处洛河小三峡,方圆几十里山高水急,林茂沟深,地势险要,便于隐蔽,易守难攻;兼有大龙头、小龙头二龙横卧,跃跃望天,龙气升腾。刘芳亮心中甚喜,立即将探到的情况秉报高夫人。 高夫人听罢大悦,仰头向天说道:“苍天有灵,佑我义军,此地双龙盘踞,是祥瑞之兆,预示闯王大业必成;山高沟深,水丰林密,利于屯兵养息,真乃天赐福地。”遂命人马在双龙湾安营下寨。刘芳亮率人在山上搭帐宿营,设防巡逻,护卫亲兵老营;高夫人带贴身女兵和家眷在山谷中驻扎,开始备粮草、练武艺、扩充人马、休整备战。

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范里一中

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范里一中王雪林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奠定基础,更为初三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现就如何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这一问题,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点滴体会。 一、加强自身修养,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要提高化学教学质量,首先要从教师自身做起。作为化学教师,应该是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深厚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还要有独到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理念;对化学相关的学科知识要有所了解,特别是生活中的物质和化学变化,教师要注意积累和总结,以便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应用。 二、培养兴趣,激发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对提高学习效果有重大的作用。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是发明创造的源泉,教学实践证明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处于活跃、兴奋状态,强化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因此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探索提高教学效果的多种教学手段。 三、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必须作好演示实验,做到万无一失。学生刚接触化学实验时都有好奇心,对于教材的演示实验会格外注意。教师应当把演示实验当作备课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做演示实验时,力求做到:装置正确,整洁美观,操作规范,快慢适中,要求严格,讲解清楚,现象明显,结果准确。实践证明,这种方法非常有效,真正让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从而不断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逐步让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认知科学的思维方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搞好化学用语教学,突破化学教学中的难点 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工具,是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化学学习中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具有直观简明、规范严密、种类繁多等特点,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化学用语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难点,也是第一个分化点,这给化学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化学用语的学习贯穿初中化学学习的始终,化学用语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理解、记忆、综合等能力的培养,搞好化学用语的教学是防止学生两极分化的最好方法之一。 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方法突破化学用语这一难点: 1. 分散难点,降低难度。 教学中,教师应首先与学生一起将概念的外延与内涵分析清楚,使学生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将化学用语与概念“名”“实”相符,一一对应。这是比较关键的一步,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记忆的难度。根据化学用语种类、数量繁多的特点,从绪言课开始,可将部分简单的元素符号或化学式规范地写出,让学生在比较新奇的感受中,利用余力记住部分常见符号。 2. 加强练习,与学生一起记忆。

内蒙古某矿床地质特征简介

内蒙古二连矿床地质特征简介 联系人:吴铁军 电 E-mail: 内蒙古二连矿床地质特征简介 二连矿床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境内,矿床属内蒙古高原二连—苏崩风蚀平台地貌,地势平坦,海拔为910m~1055m,属高原低丘陵草原地貌景观,为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冬寒夏热,多风少雨,气候干燥。 二连矿床分为努和南和苏北两个矿床,两矿床相距11km。矿床工作区中新生代沉积盖层有:上侏罗统查干诺尔组(J3c)、下白垩统巴彦花群(K1B)、上白垩统二连组(K2e)、古新统脑木根组(E1n)、下始新统巴彦乌兰组(E2b)、中始新统阿山头组(E2a)和伊尔丁曼哈组(E2y)、渐新统呼尔井组(E3h)、上新统宝格达乌拉组(N2b)和第四系(Q)等,其中二连组(K2e)是努和南和苏北矿床的赋矿层位。 两矿床均为非煤矿床,矿体为层状产出,沉积型矿床,埋藏浅,主矿体形态简单,矿石类型为砂岩、泥岩或泥质砂岩等,两矿床矿石成因相同,矿体的赋存状态相同,矿石的性质相近,只是埋藏深度与矿体厚度略有不同。所以,请专家在进行矿床地质资料分析时,可比照参考借鉴两矿床的地质资料,相互补充,相互完善。 以下是两矿床的地质特征资料,请专家审阅。 一、努和南矿床 1、地层及构造

二连组地层在本矿床大面积出露,上与古新统脑木根组不整合接触,下与下白垩统巴彦花群不整合接触,该组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主要发育湖泊沉积体系,岩性为绿黄色、灰黄色泥岩,具纹状层理;下段发育冲积扇—湖泊沉积体系,其中下部岩性为砖红色砂质砾岩、砂岩、泥质砂岩、粉砂岩、泥岩,上部岩性为蓝灰色—深灰色细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顶部为膏岩层。 其中,二连组下段是本矿床主要的含矿层位,具有矿床周边薄、中间厚的特点。根据地层特点划分为4个成因地层单元,现分述如下:Ⅰ亚层:厚度0~32m,平均22m。岩性为砖红色—褐色砂质砾岩、砂岩、泥质砂岩、粉砂岩、泥岩等,构成下粗上细的正韵律层,块状构造,属冲积扇沉积的岩性组合。 Ⅱ亚层:厚度0~52m,平均23m。岩性为蓝灰色、灰绿色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夹灰色、深灰色泥岩、泥灰岩等,构成下粗上细的正韵律层,层理构造不明显,属滨湖沉积的岩性组合。 Ⅲ亚层:厚度0~8m,平均5m。岩性为蓝灰色、深灰色、灰黑色泥岩,钙质泥岩、砂质泥岩,夹浅灰色、绿灰色泥灰岩,多具水平纹层理构造,属浅湖沉积的岩性组合。该亚层的上、下界面附近时矿体的主要产出部位。 Ⅳ亚层:厚度0~8m,平均6m。下部岩性为灰色、深灰色含石膏泥质粉砂岩,中部为灰白色砂泥质石膏岩,上部为灰色、灰绿色钙质或泥质胶结砂岩,构成下细上粗的反韵律层,层理构造不明显,属滨湖沉积的岩性组合。 本矿床构造层位位于二连组底板的上白垩统构造层,具从矿床周边向中部倾斜的特点,倾角1~2°。该构造层中断裂构造不发育。

论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论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金矿床是金的主要矿石矿物,以自然金为主,金银矿、碲金矿及针碲金矿等次之形成的大型金矿产区,金矿的形成条件复杂,不同的金矿种类生成的条件也不尽相同,除要有矿源层以外,还需要有较强的构造活动和岩浆活动。该金矿床位于雪峰弧形构造成矿带上,是该成矿区近年来新发现的比较重要的金矿床。本文通过简单介绍该金矿床区域的概况以及该矿区地质特征,对该金矿床的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找矿标志。 标签:金矿床地质特征找矿标志 矿床的开采工作是比较复杂的工作,需要运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及科学技术。对于金矿床地质特征的分析研究及找矿标志的探索,是金矿床开采工作的前提和首要条件,需要提起重视。找矿标志即矿产可能存在的一切现象和线索,是找矿的重要信息,直接或者间接的找到矿体和矿床需要研究和探索找矿标志。 1该区域地质概况 1.1地层概况 该区域主要分布于上元古界芙蓉溪群至新生界第四系,地层的岩性为陆源碎屑沉积岩,其构成含有浅变质的含火山凝灰质,属于陆间裂陷复理事活动型建造,由于该区域的地层特点,该区域具备金矿床的地层形成条件,成为金矿的重要矿源层。 1.2构造概况 该区域构造错综复杂,大致结构分为北西向和北东向构造体系,该区域的主要构造骨架为北西向,主要组成包括韧性断裂和张扭性剪切带、复杂的冲断裂层及复杂的重叠褶皱,这种组成特点对于金矿的成矿提供了基础条件并起到了导向作用。北东向构造主要分布伸展于北西向断裂带,其组成包括片化带、断裂带、融化,这种组成特点确定其重要地位,构成了该区域主要的容矿构造。 1.3岩浆岩概况 该地区内部岩浆活动频繁,活动时期主要集中于燕山期至印支期,并在南西方向及北东方向发育。北东部主要以复式黄茅花岗岩体组成,南西部主要构成成分为东华山花岗岩。根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显示,北东部和南西部之间存在一种对地层形成存在促进作用的物质,为隐伏岩体。成矿的原因与岩浆活动息息相关,围岩构造的改变是岩浆热运动作用的结果,同时岩浆的热液会导致矿物内部元素化学性质的改变,对成矿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除此之外,区域内的热力梯度和水源也参与了成矿作用。

河南省三门峡卢氏县城镇常住人口数量情况数据研究报告2019版

河南省三门峡卢氏县城镇常住人口数量情况数据研究报告 2019版

前言 本报告主要收集权威机构数据如中国国家统计局,行业年报等,通过整理及清洗,从数据出发解读三门峡卢氏县城镇常住人口数量情况现状及趋势。三门峡卢氏县城镇常住人口数量情况数据研究报告相关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三门峡卢氏县城镇常住人口数量情况数据研究报告深度解读三门峡卢氏县城镇常住人口数量情况核心指标从年末总户数,年末总人口数量,常住人口总数量,城镇常住人口数量等不同角度分析并对三门峡卢氏县城镇常住人口数量情况现状及发展态势梳理,相信能为你全面、客观的呈现三门峡卢氏县城镇常住人口数量情况价值信息,帮助需求者提供重要决策参考及借鉴。

目录 第一节三门峡卢氏县城镇常住人口数量情况现状 (1) 第二节三门峡卢氏县年末总户数指标分析 (3) 一、三门峡卢氏县年末总户数现状统计 (3) 二、全省年末总户数现状统计 (3) 三、三门峡卢氏县年末总户数占全省年末总户数比重统计 (3) 四、三门峡卢氏县年末总户数(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三门峡卢氏县年末总户数(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省年末总户数(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省年末总户数(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三门峡卢氏县年末总户数同全省年末总户数(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三门峡卢氏县年末总人口数量指标分析 (7) 一、三门峡卢氏县年末总人口数量现状统计 (7) 二、全省年末总人口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三门峡卢氏县年末总人口数量占全省年末总人口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三门峡卢氏县年末总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三门峡卢氏县年末总人口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省年末总人口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

阿西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研究

阿西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研究 阿西金矿位于西秦岭金矿富集区的南缘,通过对阿西金矿的地质特征,矿床富集规律以及成因分析。认为阿西金矿赋矿岩性为中三叠统扎尕山组的内外接触带内,岩浆侵位活动不但为金矿提供了热源及矿源,而且控制了矿床的空间产出部位,为今后地质找矿指明工作方向。 标签:阿西金地质特征 0引言 阿西金矿区位于若尔盖县城NE35°方向,平距约20km,属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草地阿西乡管辖。矿区在区域上跨及松潘——甘孜印支造山带与西秦岭印支造山带,位处岷江断裂和哲波——巴西断裂与玛曲——略阳断裂带交汇部位矿区岩浆岩较发育,主要为晚印支——燕山期的中酸性岩体,以浅成相岩株状及超浅成相岩脉产出。金矿体赋存于石英闪长岩及闪长岩体的内、外接触带,受NW 向断裂带控制,矿床成因属岩浆及(期后)热液改造型。 1区域地质概况 若尔盖地区位于扬子、印度、华北三大板块会聚所形成的独特的“倒三角形”构造区域内,系巴颜喀拉推覆造山带与南秦岭推覆造山带的复合部位,区域内出露地层较全,包括震旦系至第三系。区内酸性岩浆沿断裂侵位,呈岩脉产出。主要褶皱构造为降扎复背斜:系降扎岩片的主体,属白龙江复背斜的西端,其南界受玛曲——略阳断裂控制。复背斜总体呈近东西走向,核部由震旦纪和下古生代地层组成,两翼主要为上古生代地层对称分布。次级褶皱构造以两翼陡倾的紧密褶皱形式为主,并不同程度地被伴生的走向断裂切割。 2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在区域上跨及松潘——甘孜印支造山带与西秦岭印支造山带,位处岷江断裂和哲波——巴西断裂与玛曲——略阳断裂带交汇部位。区内出露地层除第四系外,皆为中三叠统扎尕山组灰至深灰色中至厚层状变质中至细粒砂岩、粉砂岩、板岩及薄层结晶灰岩的韵律式互层。 矿区褶皱构造属北西向巴西复式背斜的西段部分,包括达果主背斜、格日破向斜和且让破向斜。矿区断裂构造最发育的有NW向和NE向两组,其次为SN 向断裂。NW向断裂为成矿前或成矿期构造,NE向及SN向断裂为成矿后断裂。 矿区岩浆岩较发育,主要为晚印支——燕山期的中酸性岩体,以浅成相岩株状及超浅成相岩脉产出。规模较大的有阿西矿段的求让岩体,团结矿段的架干沟岩体。

内蒙古矿床地质特征简介

内蒙古矿床地质特征简介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内蒙古二连矿床地质特征简介 联系人:吴铁军 电 E-mail: 内蒙古二连矿床地质特征简介 二连矿床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境内,矿床属内蒙古高原二连—苏崩风蚀平台地貌,地势平坦,海拔为910m~1055m,属高原低丘陵草原地貌景观,为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冬寒夏热,多风少雨,气候干燥。 二连矿床分为努和南和苏北两个矿床,两矿床相距11km。矿床工作区中新生代沉积盖层有:上侏罗统查干诺尔组(J3c)、下白垩统巴彦花群(K1B)、上白垩统二连组(K2e)、古新统脑木根组(E1n)、下始新统巴彦乌兰组(E2b)、中始新统阿山头组(E2a)和伊尔丁曼哈组(E2y)、渐新统呼尔井组(E3h)、上新统宝格达乌拉组(N2b)和第四系(Q)等,其中二连组(K2e)是努和南和苏北矿床的赋矿层位。 两矿床均为非煤矿床,矿体为层状产出,沉积型矿床,埋藏浅,主矿体形态简单,矿石类型为砂岩、泥岩或泥质砂岩等,两矿床矿石成因相同,矿体的赋存状态相同,矿石的性质相近,只是埋藏深度与矿体厚度略有不同。所以,请专家在进行矿床地质资料分析时,可比照参考借鉴两矿床的地质资料,相互补充,相互完善。 以下是两矿床的地质特征资料,请专家审阅。 一、努和南矿床

1、地层及构造 二连组地层在本矿床大面积出露,上与古新统脑木根组不整合接触,下与下白垩统巴彦花群不整合接触,该组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主要发育湖泊沉积体系,岩性为绿黄色、灰黄色泥岩,具纹状层理;下段发育冲积扇—湖泊沉积体系,其中下部岩性为砖红色砂质砾岩、砂岩、泥质砂岩、粉砂岩、泥岩,上部岩性为蓝灰色—深灰色细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顶部为膏岩层。 其中,二连组下段是本矿床主要的含矿层位,具有矿床周边薄、中间厚的特点。根据地层特点划分为4个成因地层单元,现分述如下:Ⅰ亚层:厚度0~32m,平均22m。岩性为砖红色—褐色砂质砾岩、砂岩、泥质砂岩、粉砂岩、泥岩等,构成下粗上细的正韵律层,块状构造,属冲积扇沉积的岩性组合。 Ⅱ亚层:厚度0~52m,平均23m。岩性为蓝灰色、灰绿色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夹灰色、深灰色泥岩、泥灰岩等,构成下粗上细的正韵律层,层理构造不明显,属滨湖沉积的岩性组合。 Ⅲ亚层:厚度0~8m,平均5m。岩性为蓝灰色、深灰色、灰黑色泥岩,钙质泥岩、砂质泥岩,夹浅灰色、绿灰色泥灰岩,多具水平纹层理构造,属浅湖沉积的岩性组合。该亚层的上、下界面附近时矿体的主要产出部位。 Ⅳ亚层:厚度0~8m,平均6m。下部岩性为灰色、深灰色含石膏泥质粉砂岩,中部为灰白色砂泥质石膏岩,上部为灰色、灰绿色钙质或泥质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