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不全

肝功能不全
肝功能不全

肝功能不全

(Hepatic insufficiency)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腺体肝脏,具有多种生理功能。首先让我们来回忆一下肝脏的正常

结构和生理功能。

肝脏由肝实质细胞(肝细胞)和非实质细胞组成,肝非实质细胞包括肝星形细胞(HSC) 又称贮脂细胞、窦内皮细胞(SEC)、Kupffer细胞、pit细胞等。

正常肝脏的大体标本和腹腔镜下的肝脏、胆囊如图:

图16-1 正常肝脏的大体标本和腹腔镜下的胆囊、肝脏

肝脏的生理功能有哪些呢?

肝脏的正常生理功能:

1.代谢 :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2.物质合成: 白蛋白、凝血因子等

3.分泌和排泄: 胆汁

4.解毒:药物、毒物和代谢废物

5.免疫功能:抗原递呈

如果肝脏受到严重损伤,就可能导致肝功能不全,那么什么是肝功能不全呢?

肝功能不全(hepatic insufficiency):各种致肝损害因素作用于肝脏后,一方面可引起肝脏组织变性、坏死、纤维化及肝硬化等结构的改变,另一方面还能导致肝脏分泌、排泄、合成、生物转化及免疫等多种生理功能障碍,出现黄疸、出血、继发感染、肾功能障碍、顽固性腹水及肝性脑病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节肝功能不全的病因和分类

第一节肝功能不全的病因和分类

一、肝功能不全的病因

(一)感染

1.肝炎病毒

表16-1 肝炎病毒

(二)药物

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合用时,常可出现肝脏病变。

烟肼、氟烷、醋氨酚等较受重视

氨甲喋呤、四环素等可引起脂肪肝

(三)酒精

酒精在肝细胞线粒体和细胞液中被乙醇脱氢酶系统氧化为乙醛,乙醛再经乙醛脱氢酶氧化为乙酸。

酒精本身及其衍生物均能导致肝脏损伤,尤其是乙醛

(四)遗传代谢障碍

遗传性酶缺陷所致物质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

例:糖代谢病、脂类代谢病、氨基酸代谢病、金属元素代谢病、肝卟啉代谢病、胆红素代谢病及血浆循环蛋白酶代谢病等。

(五)免疫抑制

严重免疫抑制状态可诱发感染有HBV或HCV的患者出现肝功能衰竭

二、分类

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肝功能不全两种类型:

表16-2 急性和慢性肝功能不全分类

病毒及药物等所致的急性重症肝炎是急性肝功能不全的代表病。慢性肝功能不全多见于各种类型肝硬化的失代偿期和部分肝癌的晚期。

第二节肝功能不全综合征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机制

一、物质代谢障碍

(一)糖代谢障碍

肝脏通过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糖酵解与糖异生和糖类的转化来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

图16-2糖代谢障碍机制

(二)脂类代谢障碍

胆汁分泌减少引起脂类吸收障碍,患者可出现脂肪泻、厌油腻食物等临床表现。

(三)蛋白质代谢障碍

在肝功能不全时:

血浆白蛋白浓度的下降,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导致腹水形成;因缺少造血原料可导致贫血;凝血因子合成减少,会造成出血倾向;急性期反应蛋白的产生不足,使机体的防御功能

下降。

表16-3 肝脏合成与分泌的主要蛋白质

(四)维生素代谢障碍

肝功能不全时可导致维生素代谢障碍。

Vit A → nyctalopia

Vit D(25-OH) → osteoporosis

Vit K → hemorrhagic tendency

二、激素代谢障碍

肝脏是许多激素代谢的主要场所

表16-4 主要在肝脏代谢的激素

当内分泌功能紊乱,会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

举例:胰岛素代谢障碍导致高胰岛素血症;性激素代谢障碍导致雌激素增多,出现肝掌、蜘蛛痣等。

三、胆汁代谢障碍

(一)高胆红素血症

肝功能不全→胆红素排泄功能障碍→高胆红素血症(伴有皮肤、黏膜及内脏器官等黄染

的临床表现,称为黄疸)

(二)肝内胆汁淤积

胆汁酸摄取、转运和排泄功能障碍→胆汁成分(胆盐和胆红素)潴留→脂肪、脂溶性维生素吸收↓→肠源性内毒素吸收↑ →内毒素血症。

四、凝血功能障碍

(一)凝血因子合成下降

肝脏合成绝大多数凝血因子,如Ⅰ、Ⅱ、Ⅶ、Ⅸ、Ⅹ、Ⅺ、Ⅷ(Ⅱ、Ⅶ、Ⅸ、Ⅹ为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

(二)抗凝血因子减少

血管内壁上两种抗凝机制:①以蛋白C为主体的蛋白酶类凝血抑制机制②以抗凝血酶-Ⅲ为首的蛋白酶抑制物类抑制机制。主要在肝脏合成,肝功能障碍导致这些抗凝物质减少,导致凝血与抗凝血平衡失调。

(三)纤溶蛋白溶解功能异常

肝脏病人纤溶亢进

机制:α2抗纤溶酶生成减少、肝脏清除纤溶酶原激活物的功能减退。

(四)血小板数量及功能异常

血小板数目明显减少,原因:骨髓抑制;脾功亢进;发生DIC消耗过多。

血小板功能异常:血小板释放障碍、集聚性缺陷和收缩不良。

五、生物转化功能障碍

生物学效应或毒性的物质(包括激素、神经递质等内源性物质和药物、毒物等外源性物质)体内蓄积。

肝病患者血中药物的半衰期延长,易发生药物中毒。

六、免疫功能障碍

Kupffer细胞功能障碍、补体(complement,C)水平下降,导致免疫功能低下。举例:肠道细菌移位、内毒素血症、感染等。

七、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一)水肿

肝性水肿(hepatic edema)

早期主要表现为腹水形成,继续发展可出现尿量减少、下肢浮肿。

发生机制:①肝血窦内压升高----体液滤出过多(超过淋巴回流的代偿能力)----从肝脏及肠道表面渗入腹腔(腹水形成);②低蛋白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组织液的生成增多;③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增多引起钠水潴留④肝肾综合征加重钠水潴留。

(二)低钠血症

图16-3 肝功能不全导致低钠血症

(三)低钾血症

重症肝功能不全患者易发生。

机制:食欲不振、厌食——钾摄入↓;醛固酮增多——经尿排钾↑。

危害:血钾降低——细胞外氢离子进入细胞内——代谢性碱中毒——氨在肠道的吸收↑——诱发或加重肝性脑病。

(四)碱中毒

肝功能不全合并的低氧血症、贫血及高氨血症——导致过度换气——呼吸性碱中毒。

代谢性碱中毒的原因:尿素合成障碍,血氨升高,利尿药应用不当、低钾血症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医源性因素)。

八、器官功能障碍

肝功能不全时,常伴有全身各系统症状:中枢神经系统和泌尿系统的并发症最严重。举例: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

第三节肝纤维化

定义: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是指各种病因引起肝细胞发生炎症及坏死等变化,进而刺激肝脏中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合成与降解平衡失调,导致肝内纤维结缔组织异常沉积的病理过程。

一、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

肝细胞外基质的过度增多、异常沉积及降解减少。(肝星形细胞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参与肝纤维化形成的主要细胞及作用如下表:

表16-5 参与肝纤维化形成的主要细胞及作用

肝纤维化的过程:

图16-4 肝纤维化机制

肝纤维化中两大重要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 TGF-β)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PDGF)

图16-5 TGF-β和 PDGF 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细胞外基质主要由胶原、非胶原糖蛋白、蛋白多糖三种成分构成的,均为不溶性蛋白,分布在肝脏间质、肝细胞及血管的基底膜上。

肝纤维化时,细胞外基质的合成与降解出现失衡:细胞外基质合成↑,细胞外基质降解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表达↓,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TIMPs)的表达↑,导致细胞外基质大量沉积。

二、防治原则

(一)病因治疗

抗肝炎病毒(特别是乙型肝炎病毒),防治酒精中毒等。

(二)抗纤维化治疗

马洛替酯、秋水仙碱、干扰素等

第四节肝性脑病

一、肝性脑病的概念、分类及分期

(一)概念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是由于急性或慢性肝功能不全,使大量毒性代谢产物在血循环中堆积,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最终出现肝性昏迷。这种继发于严重肝病的神经精神综合征,称为肝性脑病。

(二)分类

内源性肝性脑病和外源性肝性脑病:

(三)分期

临床上根据肝性脑病症状的轻重进行分期,即意识障碍程度、神经系统症状和脑电图的变化,将肝性脑病分为四期。各期的主要特点见表。

表16-7 肝性脑病各期特点

临床表现如下图:

图16-6 肝性脑病分期

二、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不能被机体有效清除的代谢毒物和通过分流未经肝脏处理的毒性物质,进入体循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

病理生理基础:肝功能衰竭和门腔静脉之间侧支循环的建立。

(一)氨中毒学说

根据:临床上60-80%的肝硬化和肝性脑病患者可检测到血氨增高,经降血氨治疗后,其肝性脑病的症状明显得到缓解,表明血氨增高对肝性脑病的发生发展起十分重要作用。

图16-7:正常人血氨的来源和去路

鸟氨酸循环:

图16-8 肝脏合成尿素的鸟氨酸循环

OCT:鸟氨酸氨基甲酰转移酶 CPS: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

1.血氨增高的原因

(1)血氨清除不足:

①鸟氨酸循环障碍 ATP 酶受损底物缺乏②门-体分流使肠内氨不经鸟氨酸循环

(2)血氨生成增多:

① 肠黏膜淤血、水肿,菌群活跃②上消化道出血③合并肾衰弥散至肠道的尿素↑④ 肌肉产氨↑

2.氨对脑的毒性作用

(1)干扰脑细胞的能量代谢:①氨抑制丙酮酸脱羧酶的活性,使乙酰CoA生成减少,影响三羧酸循环的正常进行;②与α-酮戊二酸结合,生成谷氨酸,同时又使还原型辅酶Ⅰ(NADH)转变为NAD+,消耗大量α-酮戊二酸和还原型辅酶Ⅰ(NADH),造成ATP产生不足;③氨与谷氨酸结合生成谷氨酰胺的过程中又消耗大量的ATP

(2)脑内神经递质的改变:兴奋性(谷氨酸、乙酰胆碱)减少;抑制性(谷氨酰胺、g -氨基丁酸)增多

(3)对神经细胞膜有抑制作用:干扰神经细胞膜上的Na+-K+-ATP酶的活性,与K+有竞争作用,影响Na+、K+在神经细胞膜上的正常分布,干扰神经传导活动。

图16-9 血氨增高引起肝性脑病的机制

(二)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1.假性神经递质(false neurotransmitter)

定义:结构与正常神经递质极为相似,能与正常神经递质竞争结合同一受体,但缺乏或具有极弱的传递信号的能力,这样的一类由芳香族氨基酸代谢产生的物质如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就称为假性神经递质。

图16-10 正常及假性神经递质的结构

2.假型神经递质的来源:

食物中的芳香族氨基酸如苯丙氨酸及酪氨酸,在肠道细菌氨基酸脱羧酶的作用下分别生成苯乙胺和酪胺,在肝功能障碍时未被降解,进入体循环。

3.假性神经递质的致病作用

假性神经递质增多→竞争性地取代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生理作用较正常神经递质弱得多→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功能障碍→机体昏睡、昏迷。

图16-11 假性神经递质的来源与引起肝性脑病的机制

(三)基酸失衡学说

1.氨基酸失衡的原因

正常情况下,血浆中支链氨基酸(BCAA)(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等)与芳香族氨基酸(AAA)(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等)的比值接近3~3.5,肝功能障碍时,两者比值可降至0.6~1.2。

病理生理学题库 第十六章 肝功能不全

第十六章肝功能不全 一、A型题 1.肝功能不全是指 A.肝脏分泌功能障碍D.肝脏解毒功能障碍 B.肝脏合成功能障碍E.肝细胞广泛坏死 C.肝细胞功能障碍所致的临床综合征 [答案] C [题解] 各种损肝因素使肝细胞发生严重损害,使肝脏的分泌、合成、解毒、免疫和代谢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所致的临床综合征称为肝功能不全。 3.肝功能障碍不包括 A.代谢和生化转化障碍D.免疫功能障碍 B.胆汁分泌、排泄障碍E.胃泌素灭活障碍 C.凝血障碍 [答案] E [题解] 肝功能障碍包括代谢障碍、生化转化障碍、胆汁分泌和排泄障碍、凝血障碍和免疫功能障碍,因此临床上可出现多种症状,如黄疸、出血、继发性感染和脑病等症状。而胃泌素主要在肾脏灭活,不会发生灭活障碍。 14.肝性脑病的正确概念应是( 03临\麻\影\口:区分度太低0.099) A.严重肝病并发脑水肿D.严重肝病所致的精神紊乱性疾病 B.严重肝病所致的昏迷E.严重肝病所致的精神神经综合征 C.严重肝病所致的神经症状 [答案] E [题解] 肝性脑病发生在肝细胞广泛坏死而引起肝功能衰竭或慢性肝脏病变引起门体分流的基础上,是继发于严重肝脏疾病的神经精神综合征。 15.有关肝性脑病的神经精神症状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轻微性格和行为改变D.最后阶段可出现昏迷 B.睡眠障碍和行为失常E.发病早期就出现昏迷表现,故临床上 C.精神错乱常称肝昏迷 [答案] E [题解] 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有一系列精神神经症状。早期可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欣快感、烦躁不安和反应淡漠;重者可表现为性格行为异常,出现语无伦次、哭笑无常、衣着不整等;最后才出现嗜睡、昏迷及不协调运动。昏迷并不是肝性脑病的惟一症状,故以往称肝性脑病为肝性昏迷不妥。 16.肝性脑病的发生机制学说中较为全面的是 A.氨中毒学说D.γ-氨基丁酸学说 B.假性神经递质学说E.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 C.综合学说 [答案] C [题解] 目前认为,单用一种学说难以完全解释肝性脑病的发生机制,而主张用包含多种学说内容的综合学说来解释肝性脑病的发生,在不同类型肝性脑病中可能以某种因素为主要,具体情况需作具体分析。 17.肝硬化病人血氨增高的常见诱因是(0.304,0.385,03临床) A.胃肠运动增强D.脂肪摄入减少 B.胃肠道出血E.糖类摄入增多

最新3肝功能不全分级

一、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标准 失代偿期肝硬化与代偿期肝硬化仅是临床对肝硬化患者肝脏贮备功能的粗略估计,两期无截然界限;而且,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临床病情轻重仍有很大差异。因此,有学者对肝硬化患者重要的临床指标和化验检查指标进行分层记分,以便临床判断患者病情轻重。 1、Child肝功能分级法(经典分级),即为Child于1964年根据肝硬化患者的3项临床指标(腹水、神经精神症状和营养状态)及2项肝功能指标测定(血清胆红素和血清白蛋白),分为三个层次(1,2,3)进行计分,5个指标的最低分为5分,最高分为15分,根据计分的多少将肝功能损害程度的不同分为A、B、C三级,是临床上曾广泛应用的经典分级法。 表1 Child肝功能分级法 A级5~6分,B级7~9分,C级10~15分 Child分级的优缺点:它以血清胆红素、血浆白蛋白、腹水、肝性脑病和营养为指标,估计肝功能状况,具有经典、简单、实用的优点,是目前国内外肝功能分级最常用的方法。

但是,在应用中,该方法具有以下缺陷:(1)营养状况及腹水为非量化指标,评价较为困难,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2)将相关指标分别列出,独立对待,以一项指标确定整个肝功能分级不够全面。白蛋白、腹水及营养状况是并存和相关的,不宜简单重复;(3)未能针对不同病因予以考虑,胆汁性肝硬变、肝炎后肝硬变及酒精性肝硬变在上述指标上有不同的反映,采用相同的标准不全面;(4)缺乏凝血酶原时间这一影响手术预后的重要指标;(5)血浆白蛋白、血清胆红素不敏感,白蛋白半寿期为2~3周,不能及时反映肝功能变化,同时,血浆制品的广泛应用易造成临床上的假象,影响了肝功能的准确评价。 2、Child-Pugh改良分级:由于Child肝功能分级法中的一般状况常不易计分,其后Pugh 将肝性脑病的有无及其程度代替一般状况,并加入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程度一项,即Child-Pugh改良分级法。其也分三级,A级为5~6分;B级为7~9分;C级为10~15分。使其在临床上更易于掌握.在判定肝功能损害程度及预后上更趋于准确。 表2 Child-Pugh改良分级

病例分析

(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分级:轻度FEV1 ≥80%中度50%≤FEV1<80%重度30%50%极重度30% 老年人+咳、痰、喘=慢性支气管炎 桶状胸+过清音=肺气肿 老年患者+咳、痰、喘+桶状胸+过清音+肺功能=COPD 慢性呼吸系统病史+右心衰体征=肺心病 鉴别诊断:1.支气管哮喘2.支气管扩张 进一步检查:1.肺功能检查2.胸部影像学检查3.血气分析4.痰培养 治疗原则:1.控制性氧疗,避免吸入氧浓度过高引起CO2潴留(2)抗生素:β内酰胺类等(3)支气管舒张剂:抗胆碱药和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雾化吸入(4)短期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 (二)肺炎 青壮年+受凉+高热+湿哆音+铁锈色样痰=大叶性肺炎 婴幼儿+咳、喘+呼吸困难体征(鼻翼扇动+三凹征)=支气管肺炎 发绀+鼻扇征(+)、三凹征(+ )+两肺可闻及喘鸣音及湿罗音+呼吸快、心率快=左心衰 肝大+双下肢水肿=右心衰 儿童+发热+阵发性刺激性咳嗽+头痛及胸骨下疼痛+关节疼(肺外并发症)=支原体肺炎 鉴别诊断:(1)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2)急性肺脓肿(3)肺癌 进一步检查:(1)X线胸片(2)胸部CT(3)痰培养+药敏试验(4)痰找癌细胞(5)痰找结核杆菌(6)必要时行纤维气管镜检查 治疗原则:1.抗感染使用抗生素2.对症治疗退热、祛痰等 (三)支气管哮喘 青少年+过敏性鼻炎+发作性喘憋+满肺哮鸣音=支气管哮喘 鉴别诊断:1.心源性哮喘2.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 进一步检查:1.动脉血气2.胸部X线检查3.肺功能检查 治疗原则:1.吸氧2.可静脉应用糖皮质激素3.支气管舒张剂4.急性发作控制后综合防治 (四)肺癌 中老年人+吸烟史+刺激性咳嗽(or痰中带血)+毛刺(边缘不整齐)=肺癌鉴别诊断:1.肺炎2.慢性支气管炎3.肺结核 进一步检查:1.胸部CT 2.纤维支气管镜及活检3.痰脱落细胞检查,或CEA检测4.腹部B超 治疗原则:1.手术切除2.化疗、放疗配合 (五)呼吸衰竭 老年患者+慢性呼吸系统病史+紫绀+血气=呼吸衰竭 1型呼衰PaO2 < 60 mmHg 2型呼衰PaO2 < 60 mmHg + PaCO2 > 50 mmHg pH < 7 . 35酸中毒 pH > 7 . 35碱中毒 慢性呼吸系统病史+意识障碍=肺性脑病

肝功能分级标准

肝功能分级标准 目前采用的肝功能分级标准有三种,即: Child-Turcotte 分级〔1: Child-Pugh 分级〔2 〕和武汉会议分级⑶。见表1、2、3。 表 1 Child-Turcotte 分级(1964 年) 表 2 Child-Pugh 分级(1972 年) A 级5?6分, B 级7? 9分,C 级10?15分 表3武汉会议分级(1983年) 上述三种肝功能分级方法一方面大致反映肝细胞群减少,肝脏微循 环和代谢过程损害造成的肝脏储备功能低下,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肝脏病 变引起的全身变化,如营养不良、腹水及肝性脑病等。分别具有各自的 特色,但也有不足之处。 1954年Child 首先提出肝功能分级的概念"〕,在此基础上,

Child-Turcotte 于1964 年提出Child-Turcotte 分级,即通常所称的Child 分级。它以血清胆红素、血浆白蛋白、腹水、肝性脑病和营养为指标,估计肝功能状况,具有经典、简单、实用的优点,是目前国内外肝功能分级最常用的方法。但是,在应用中,该方法具有以下缺陷:(1) 营养状况及腹水为非量化指标,评价较为困难,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2) 将相关指标分别列出,独立对待,以一项指标确定整个肝功能分级不够全面。白蛋白、腹水及营养状况是并存和相关的,不宜简单重复;(3) 未能针对不同病因予以考虑,胆汁性肝硬变、肝炎后肝硬变及酒精性肝硬变在上述指标上有不同的反映,采用相同的标准不全面;(4) 缺乏凝血酶原时间这一影响手术预后的重要指标;(5) 血浆白蛋白、血清胆红素不敏感,白蛋白半寿期为2?3周,不能及时反映肝功能变化,同时,血浆制品的广泛应用易造成临床上的假象,影响了肝功能的准确评价。 1973年,Pugh在Child-Turcotte 分级的基础上,以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代替营养状况,并以综合评分的方式评价肝功能;同时将肝性脑病的程度也予以分期;对病因予以重视,单列出胆汁性肝硬变血清胆红素,部分克服了Child-Turcotte 分级的缺点。Child-Pugh 分级的最大优点在于采用评分法估计肝功能的状况,使原来独立的指标得以全面考虑,从而不至于受一个指标过大的影响。其缺点是不够简便。 参照国外肝功能分级标准,结合我国国情,1983年武汉全国首届门 静脉高压症研讨会制定了我国的肝功能分级标准。对Child-Turcotte 分级血清胆红素和血浆白蛋白加以改动。血清胆红素I级由< 2.0mg%降 为< 1.2mg%,川级将> 3.0mg%降为> 2.0mg%;血浆白蛋白I级> 3.5g% 不变,川级将< 3.0g%降为< 2.5g%;凝血酶原时间保持不变。腹水、脑病的分级标准与Child-Turcotte 分级相同。此外,考虑我国肝硬变多由肝炎引起,对肝炎是否活动予以注意,增加了转氨酶一项〔4〕。武汉会议分级标准试行至今已历14 年,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也有值得讨论的问题:(1) 与国际接轨问题,指标标准不同,分级不一致,与采用其它分级标准的研究缺乏可比性;⑵肝功能川级标准中血浆白蛋白< 2.5g% 过低; (3) 丙氨酸转氨酶(ALT)( 旧称谷丙转氨酶) 主要反映肝细胞损害及坏死的程度,但对于判定肝储备功能则意义不大,即使肝萎缩严重,功能性肝细胞数下降,而无进一步肝坏死时,转氨酶仍可维持正常。因此,丙氨酸转氨酶(ALT)( 旧称谷丙转氨酶) 是否列入肝功能分级标准值得讨论。此外,该分级标准也有类似Child-Turcotte 分级的不足,已于前述。 (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技能考试病例分析例题

1.病例分析 男性,45岁,右上腹胀痛伴乏力半年。 患者于半年前开始出现右上腹胀痛,向背部放射,伴乏力,下午及劳累后明显。食欲尚可,吴发热、厌油腻食物症状,体重变化不大。有乙型肝炎病史10余年,未规范治疗。 查体:T36.8℃P 82次/分R19次/分BP135/80mmHg。皮肤巩膜无黄染。未见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查体无异常。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腹软。肝肋下可触及边缘,质硬。边缘不规则,触痛(+),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脾肋下2CM。腹部叩诊呈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Hb 120g/L,WBC 4.0X109/L,PIT 1100X109/L,ATP637ng/ml,CEA 2.5ng/ml。 要求:根据以上病历摘要,请写出初步诊断、诊断依据(如有两个以上诊断,应分别写出各自诊断依据,未分别写出扣分)、鉴别诊断、进一步检查与治疗原则。 2.病例分析 病例摘要:女性,55岁,上腹痛2天。 2天前进食后1小时上腹正中隐痛,逐渐加重,呈持续性,向腰背部放射,仰卧,咳嗽或活动时加重,伴低热、恶心、频繁呕吐,吐出食物、胃液和胆汁,吐后腹痛无减轻,多次使用止痛药无效。发病以来无咳嗽、胸痛、腹泻及排尿异常。既往有胆石症多年,但无慢性上腹痛史。无反酸、黑便史,无明确心、肺、肝肾病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 查体:T39C, P104次|分,R19次)分,BP130MMHB.急性病容,侧卧卷曲位,皮肤干燥,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巩膜无黄染,心肺无异常,腹平坦,上腹部轻度肌

紧张,压痛明显,可疑反跳痛,未触及肿块,Murphy征阳性,肝肾区无明显叩痛,移动性浊音可疑阳性,肠鸣音稍弱,双下肢不肿。 实验室检查:血HB120g)L, wbc22*109)l, N86%, L14%, PLT110*109)L.尿蛋白(+-)RBC2-3)高倍,尿淀粉酶32U(WINSLOW法),腹平片未见膈下游离气体和液平,肠管稍扩张,血清BUN7.0mmol)L. 时间15分钟总分22分 3. 病例分析 病史摘要: 女性,38岁,腹胀、乏力、消瘦3个月。 患者3个月前开始出现腹胀、乏力,近2个月来偶有右侧腹部隐痛。发病以来食欲减退,逐渐消瘦,无鲜血便,但有时大便色黑,小便正常,体重下降约5kg,既往体健,月经规律,量正常。无烟酒嗜好,无遗传病家族史。 查体:T39℃,P88次/分,BP120/70mmhg。贫血貌,睑结膜和口唇略苍白。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不大,心率88次/分,律齐。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右侧腹部扪及一5.5cm*3cm纵行肿块,无压痛,活动度小,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直肠指诊未见异常。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Hb90g/L,RBC3.5*1012/L,WBC4.5*109/L,N0.68,Plt210*109/L。大便隐血阳性。尿常规(-)。 时间:15分钟 一、初步诊断: 4分 结肠癌(4分) 二、诊断依据: 4分

病例原稿

病案 男性,56岁,有乙肝病史多年,双下肢水肿、腹胀、腹水、皮肤粘膜出血两月余。一周前出现夜间失眠,白天昏睡。昨天食鸡蛋后出现言语含糊,答非所问。体检:T36℃,P80次/分,R18次/分,Bp100/70mmHg,嗜睡,构音困难,对答不切题,注意力及计算力减退,定向力差。消瘦,慢性肝病面容,巩膜黄染,扑翼样震颤(+),腹壁可见静脉曲张,脾肋下2cm,腹部移动性浊音(+),双下肢可见淤斑。 实验室检查:肝功AST:71u/l、ALT: 92u/l、TBil:58.6umol/L 、DBil:36.3umol/L、A/G: 29/45g/L,血氨:150umol/L。脑电监测(EEG)示散在性慢波,偶有三相波。心电监测无异常。头颅CT 无异常。B超示肝纤维化。 医嘱:一级护理,禁食蛋白饮食,静脉注射25%的葡萄糖溶液25ml;吸氧;冰帽头部降温;稀醋酸液灌肠,鼻饲25%硫酸镁30~60ml导泻;口服速尿片20mg3次/日,口服补达秀(氯化钾片剂)1.0 3次/日;口服培菲康2粒 3次/日;口服乳果糖20ml 3次/日;静滴20%甘露醇250ml 1次/日;静滴甲硝唑250ml 1次/日;静滴生理盐水250ml+鸟氨酸、谷氨酸钠、精氨酸;静滴支链氨基酸250ml 1次/日;静滴生理盐水250ml+阿拓莫兰 (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2.4g;静滴葡萄糖250ml+头孢曲松钠 3.0 2次/日。 临床转归:3日后肝功AST :15u/l、ALT:12u/l、Tbil:6.5umol/L 、DBil:3.6umol/L、A/G 36/29g/L,血氨:50umol/L。EEG正常。体检:神志清楚,对答切题,注意力集中,定向力准确,记忆力、判断力、计算力均正常。巩膜黄染减退,扑翼样震颤(-),腹部移动性浊音(-)。引导性问题 1、初步诊断?诊断依据? 2、可能的病因?这个患者的病因是什么? 3、常见诱因? 4、发病机制? 5、为什么禁食蛋白? 6、给予稀醋酸液灌肠、口服乳果糖的原因? 案例分析作业 患者,常某,男,58岁,2014年01月06日以“发现尿黄,皮肤粘膜黄染10天余”为主诉平诊入院。初步诊断黄疸待查。查体:T:36.6℃,p:79次/分,BP:126/76mmHg。现患者精神状态差,间断意思模糊,烦躁,食欲差,睡眠差,大便正常,小便黄。化验结果:总胆红素548.4umol/l(0-25),白蛋白31.9g/l(35-55),谷丙转氨酶281u/l,谷草转氨酶548u/l(0-40),PT19.2s(9.6-14)。患者“乙肝”30年,无高血压、心脏病史,无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病史,无肝炎、结核、疟疾病史,预防接种史不详,无外伤、输血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问题: 1、该患者当前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2、该患者存在哪些护理问题? 3、应如何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 4、应对患者进行哪些健康教育?答:1、最可能的诊断:肝性脑病 2、护理问题: (1)思维过程改变与血氨增高、大脑处于抑制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代谢紊乱、进食少等有关 (3)有受伤的危险与肝性脑病致精神异常、烦躁不安有关(4)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黄疸致皮肤瘙痒有关(5)知识缺乏缺乏预防肝性脑病发生的知识 3、饮食指导:

肝功能不全

肝功能不全 (Hepatic insufficiency)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腺体肝脏,具有多种生理功能。首先让我们来回忆一下肝脏的 正常结构和生理功能。 肝脏由肝实质细胞(肝细胞)和非实质细胞组成,肝非实质细胞包括肝星形细胞(HSC) 又称贮脂细胞、窦内皮细胞(SEC)、Kupffer细胞、pit细胞等。 正常肝脏的大体标本和腹腔镜下的肝脏、胆囊如图: 图16-1 正常肝脏的大体标本和腹腔镜下的胆囊、肝脏 肝脏的生理功能有哪些呢? 肝脏的正常生理功能: 1.代谢: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2.物质合成: 白蛋白、凝血因子等 3.分泌和排泄: 胆汁

4.解毒:药物、毒物和代谢废物 5.免疫功能:抗原递呈 如果肝脏受到严重损伤,就可能导致肝功能不全,那么什么是肝功能不全呢? 肝功能不全(hepatic insufficiency):各种致肝损害因素作用于肝脏后,一方面可引起肝脏组织变性、坏死、纤维化及肝硬化等结构的改变,另一方面还能导致肝脏分泌、排泄、合成、生物转化及免疫等多种生理功能障碍,出现黄疸、出血、继发感染、肾功能障碍、顽固性腹水及肝性脑病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节肝功能不全的病因和分类 第一节肝功能不全的病因和分类 一、肝功能不全的病因 (一)感染 1.肝炎病毒 表16-1 肝炎病毒

(二)药物 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合用时,常可出现肝脏病变。 烟肼、氟烷、醋氨酚等较受重视 氨甲喋呤、四环素等可引起脂肪肝 (三)酒精 酒精在肝细胞线粒体和细胞液中被乙醇脱氢酶系统氧化为乙醛,乙醛再经乙醛脱氢酶氧化为乙酸。 酒精本身及其衍生物均能导致肝脏损伤,尤其是乙醛 (四)遗传代谢障碍 遗传性酶缺陷所致物质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 例:糖代谢病、脂类代谢病、氨基酸代谢病、金属元素代谢病、肝卟啉代谢病、胆红素代谢病及血浆循环蛋白酶代谢病等。 (五)免疫抑制 严重免疫抑制状态可诱发感染有HBV或HCV的患者出现肝功能衰竭 二、分类 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肝功能不全两种类型: 表16-2 急性和慢性肝功能不全分类

病例分析答案

新模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病例分析试题 病例摘要: 患者女性,25岁,因面色苍白、头晕、乏力1年余,加重伴心慌1个月来诊。 1年前无明显诱因头晕、乏力,家人发现面色不如从前红润,但能照常上班,近1个月来加重伴活动后心慌,曾到医院检查说血红蛋白低(具体不详),给硫酸亚铁口服,因胃难受仅用过1天,病后进食正常,不挑食,二便正常,无便血、黑便、尿色异常、鼻衄和齿龈出血。睡眠好,体重无明显变化。既往体健,无胃病史,无药物过敏史。结婚半年,月经初潮14岁,7天/27天,末次月经半月前,近2年月经量多,半年来更明显。 查体:T 36℃,P 104次/分, R18次/分, Bp 120/70mmHg,一般状态好,贫血貌,皮肤粘膜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大,巩膜不黄,口唇苍白,舌乳头正常,心肺无异常,肝脾不大. 化验:Hb 60g/L, RBC 1012/L, MCV 70fl, MCH 25pg, MCHC 30%, WBC 109/L, 分类:中性分叶70%,淋巴27%,单核3%,plt 260109/L,网织红细胞%,尿蛋白(-),镜检(-),大便潜血(-),血清铁50g/dl。 时间:准备5分钟,口述回答10分钟 评分要点: 一、诊断及诊断依据 (一)诊断: 1.缺铁性贫血月经过多所致 2.月经过多原因待查 (二)诊断依据: 1.月经过多 2.化验: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3.3.血清铁低 二、鉴别诊断 1.慢性病贫血 2.海洋性贫血 3.铁幼粒细胞贫血 三、进一步检查 1.骨髓检查+铁染色 2.血清铁蛋白、总铁结合力 3.妇科检查:包括B超、必要时诊刮 四、治疗原则 1.去除病因:治疗妇科病 2.补充铁剂 备注

病例分析

病历摘要: 男性,30岁。低热、咳嗽2周,黄痰,痰中带有血丝8天。 2周前开始,自觉疲劳、干咳、午后低热,体温波动于37.5~38.5℃,6天后出现咳黄痰,痰中带有血丝。在当地医院用青霉素消炎治疗后,痰色逐渐变白,痰量减少,但发热始终没有明显好转。发病以来食欲不佳、大小便正常,睡眠尚可;有盗汗,体重下降。既往健康,吸烟近10年,每天1包。 查体:T 37.3℃,P 84次/分,R 20次/分,BP 124/70mmHg 神志清,消瘦。皮肤黏膜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肿大,皮肤、巩膜无黄染,口唇、肢端无发绀。右肩胛间区叩诊浊音,呼吸音弱,可闻及少量的湿性罗音。心界不大,心率84次/分,律齐。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胸部X线片显示,右上肺有片状模糊阴影,右肺下叶背段有一空洞,内壁欠光滑,空洞内有液平面,四周有渗出。WBC 10.4×109/L,N 0.78,Hb 134g/L。 『诊断』 右肺继发性肺结核右上肺肺炎 『诊断依据』 (1)右肺继发性肺结核 ①青年人,亚急性起病、干咳、痰中带血丝。②结核中毒症状。 ③右下叶背段空洞,结核好发部位。④抗感染治疗效果欠佳。 (2)右肺肺炎 ①咳嗽、咳黄痰。②青霉素治疗后症状有所减轻。 ③胸部X线片显示,右上肺有片状模糊阴影,④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高。『鉴别诊断』 (1)右肺肺脓肿。(2)右肺支气管肺癌。(3)右肺支气管扩张症。(4)右肺囊肿继发感染。『进一步检查』 (1)痰找结核菌、PPD、血沉。(2)痰涂片革兰染色、痰培养+药敏。(3)胸部CT。(4)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明确病变的性质,并进行病原学检查。 『治疗原则』 (1)抗结核治疗:(2)抗感染治疗:(3)休息、加强营养支持。 男性,36岁间断性上腹痛8年,复发一月余,黑便2天。 8年前开始,反复于劳累后或季节变化时出现上腹痛,以空腹痛为主,疼痛时向腰背部放散,并伴反酸、嗳气,进食后症状可以缓解,1个月来上腹痛加重,进食后症状不缓解,近2天来排黑便呈粥样,每天3~4次,便后自觉头晕、心悸、全身乏力。发病以来,食欲欠佳,近2天尿量减少,睡眠尚可,体重无明显减轻。否认肝胆疾病史,近期无服药史,无药物过敏及手术、外伤史。饮酒10年,平均2两/日,吸烟8年,1包/日。 查体:T 36.8℃,P 108次/分,R 18次/分,BP 12.8/8.0kPa(96/60mmHg)。 神志清,表情自然,自动体位,查体合作,轻度贫血貌,皮肤、巩膜无黄染,未见肝掌及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双肺呼吸音清,叩诊心界不大、心率108次/分,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剑突下压痛阳性,无反跳痛,腹部未扪及包块,移动性浊音(一),肠鸣音9次/分,双下肢无水肿。 实验室检查:Hb 105g/L,WBC 6.5×109/L,N 0.70,L 0.30,PLT 130×109/L 『诊断』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上消化道出血失血性贫血休克早期 『鉴别诊断』(1)糜烂出血性胃炎。(2)胃癌合并出血。 (3)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山西省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及分级使用办法(试行)

山西省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及分级使用办法(试行) 为促进我省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济,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 应用指导原则》,制订本办法及分类目录。 第一章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第一条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学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物。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第二条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尽可能正确采集有关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作为选用药物的依据。未获结果前或严重感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一旦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对疗效不佳的患者应调整给药方案。 第三条对轻症社区获得性感染或初治患者,可选用常用抗菌药物。对医院获得性感染、重症感染、难治性感染患者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感染部推断可能的病原菌及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选用抗菌活性及针对性强、安全性好的抗菌药,必要时可以联合用药。 第四条临床医师选择使用抗菌药物,制订药物治疗方案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一)患者的疾病状况:感染部位、严重程度、年龄、机体生理、病理、免疫功能状态、基础疾病等。

(二)抗菌药物的特性:包括抗菌药物的药效学特点(抗菌谱、抗菌活性和后效应等)、药代动力学特点(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半衰血药浓度和细胞内浓度等)以及不良反应等。 (三)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治疗重症感染(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的感染(如神经系统感染等),抗菌药物剂量宜较大(治疗剂量范围高限);而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由于多数药物尿药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则可应用较小剂(治疗剂量范围低限)。 (四)给药途径: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尽量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或因病情需要者可采用静脉给以确保疗效;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 (五)有多种药物可供选用时,应优先选用价格低廉、抗菌作用独特、窄谱、不良反应少的抗菌药物。 第五条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应尽量避免,以防耐药产生。若全身用药在局部感染灶难以达到有效浓度时,可考虑局部应用。局部用药宜采用性小、不易吸收、不易导致耐药性和不易致过敏反应的杀菌剂。但应避免将主要供全身应用的品种作局部用药。 第六条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决定给药次数。 第七条疗程:一般感染用至体温正常、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继续用药3~4天,特殊感染或特殊药物按特定疗程执第八条对病情复杂的难治性感染,组织有关专业人员会诊,制定给药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第九条加强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认真执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发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妥善处理。 第十条遵循抗菌药物预防应用与联合用药原则。 第二章临床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管理原则 第十一条严格掌握联合用药指征,以期达到抗菌的协同作用,降低不良反应,减少细菌耐药产生。

肝功能Child分级

Child-Pugh改良分级 A级为5~6分;B级为7~9分;C级为10~15分 指标 1 2 3 肝性脑病无1~2期3~4期 腹水无轻中重度 血清总胆红素(μmol/L)<34.2 34.2~51.3 >51.3 血清白蛋白(g/L) ≥35 28~34 <28 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秒) <4 4~6 >6 肝性脑病分期: 一期(前驱期)轻度性格改变和行为失常,例如欣快激动或淡漠少言,衣冠不整或随地便溺。应答尚准确,但吐词不清且较缓慢,可有扑翼(击)样震颤(flapping tremor或asterixis),亦称肝震颤:嘱患者两臂平伸,肘关节固定,手掌向背侧伸展,手指分开时,可见到手向外侧偏斜,掌指关节、腕关节、甚至肘与肩关节的急促而不规则的扑翼样抖动。嘱患者手紧握医生手一分钟,医生能感到患者抖动。脑电图多数正常,此期历时数日或数周,有时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 二期(昏迷前期)以意识错乱、睡眠障碍、行为失常为主。前一期的症状加重,定向力和理解力均减退,对时、地、人的概念混乱,不能完成简单的计算和智力构图(如搭积木、用火柴杆摆五角星等)。言语不清、书写障碍、举止反常也很常见。多有睡眠时间倒错,昼睡夜醒,甚至有幻觉、恐惧、狂躁,而被看成一般精神病。此期患者有明显神经体征,如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踝痉挛及阳性Babinski 征等。此期扑翼样震颤存在,脑电图有特征性异常。患者可出现不随意运动及运动失调。 三期(昏睡期)以昏睡和精神错乱为主,各种神经体征持续或加重,大部分时间,患者呈昏睡状态,但可以唤醒。醒时尚可应答问话,但常有神志不清和幻觉。扑翼样震颤仍可引出。肌张力增加,四肢被动运动常有抗力。锥体索征常呈阳性,脑电图有异常波形。 四期(昏迷期)神志完全丧失,不能唤醒。浅昏迷时,对痛刺激和不适体位尚有反应,腱反射和肌张力仍亢进;由于患者不能合作,扑翼样震颤无法引出。深昏迷时,各种反射消失,肌张力降低,瞳孔常散大,可出现阵发性惊厥、踝阵挛和换气过度。脑电图明显异常。 腹水分可三度,有二种分法:1、以肚脐为标准,肚脐低于二侧髂骨连线者为一度,相同水平者为二度,高出甚至肚脐膨出为三度;2、移动性浊音低于腋中线为一度,界于锁骨中线与腋中线者为二 度,超出锁骨中线为三度。第一种分法见于国外文献,第二种分法国内常用。 如果是PBC(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或PS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总胆红素(umol/L):17-68为1分,68-170为1分,>170为1分。

肝硬化的病例分析报告

肝硬化的病例分析报告

4. 腹壁静脉扩张,呈蚯蚓状改变,以脐上出现,脐下未见。进一月发现腹壁静脉扩张、迂曲静脉团较前增多,并向胸壁扩展。 5.血常规示:血小板230×10∧9/L,肝功能示:AST134u/l,DBIL24.8u/l,TBIL53.6umol/l,r-GT188u/l。 入院前诊疗经过:患者在院外行护肝治疗,一直服用拉米夫定、普耐洛尔以求护肝及防治出血并发症。现患者腹壁静脉曲张程度有加重,迂曲静脉扩张到胸壁,迂曲的静脉团增多,遂入我科以求进一步治疗。 入院后完善相关辅助检查: 血常规示:红细胞4.02×10∧12/L,白细胞5.08×10∧12/L,血红蛋白124g/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3.0%,淋巴细胞百分比16.5%,血小板210×10∧9/L,单核细胞百分比8.7%。 尿常规示:胆红素2+,潜血1+,蛋白质2+,上皮细胞57.0ul,管型11.80ul。大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 凝示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19.3秒,血浆凝血酶原比值1.56,PT国际标准化比值1.64,纤维蛋白原含量4.78g/L。 生化示:AST135u/l,ALT115u/l,TP53.0g/l,ALB25.4g/l,A/G0.92,TBIL20.1umol/l,DBIL15.1umol/l,IBIL5.0umol/l,ALP197.5u/l,GGT32.2u/l,BUN7.388mmol/l,CREA54.2umol/l,BUN/Crea136,尿酸716umol/l,K+3.3mmol/l,Na+132.2mmol/l,CL-101.6。心肌酶谱未见明显异常。 乙肝两对半示:HBsAAg(-),HBV-DNA复制水平无。 血清肿瘤标志物: CEA、CA199、AFP及CA153均在正常范围。 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胸片示:心影稍增大,右膈及肋膈角显示不清。 腹部CT:见少量腹水,肝右叶见多个钙化影。 食道钡餐X线:检查见食道中下段静脉曲张。 B超:探查肝上界第5肋间,肋下及剑突下未探及肝脏,脾厚85mm,肋下80mm ×50mm,门静脉宽18mm、距体表5mm深处腹壁可探及多条弯弯曲曲宽窄不一的血管,盘曲重叠成团,内径7——18mm,肝前见夜行暗带9mm。 进一步诊断: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壁静脉曲张。 诊断依据: 1.男性患者,38岁。 2. 有肝炎病史,七月前于我科住院,胆红素高,凝血功能异常。 3.腹壁静脉迂曲、扩张10余年,进行性加重。 4. 腹壁静脉扩张,呈蚯蚓状改变,以脐上出现,脐下未见。进一月发现腹壁静脉扩张、迂曲静脉团较前增多,并向胸壁扩展。 5. 血常规示:血小板210×10∧9/L。尿常规示:胆红素2+,潜血1+,蛋白质2+,上皮细胞57.0ul,管型11.80ul。凝血功能示:凝血酶原时间19.3秒;血生化示:AST135u/l,ALT115u/l,K+3.3mmol/l,Na+132.2mmol/l。 6.腹部CT见:少量腹水,肝右叶见多个钙化影。食道钡餐X线检查见食道中下段静脉曲张。B超探查肝上界第5肋间,肋下及剑突下未探及肝脏,脾厚85mm,肋下80mm×50mm,门静脉宽18mm、距体表5mm深处腹壁可探及多条弯弯曲曲宽

抗菌药物分级使用与分级管理办法

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及分级管理办法 各科室 : 为规范我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经济,避免和减少药物不 良反应,控制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及分级管理办法》,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订本办法及分线目录。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抗菌药物是指对细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主要用于细菌、真菌、支原体、 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缺乏上述病原微 生物感染依据的,原则上不使用抗菌药物。 二、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尽可能正确采集有关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 试验,作为选用药物的依据。未获结果前或严重感染,病情急迫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一旦明确病原菌,应根据临床用药效果并参考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 三、对轻症社区获得性感染或初治患者,可选用常用抗菌药物。对医院获得性 感染、重症感染、难治性感染患者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感染部位,推断可能的病原菌及 其耐药状况,选用抗菌活性及针对性强、安全性好的抗菌药,必要时可以联合用药。 四、临床医师选择抗菌药物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 1)患者的疾病状况:感染严重程度、机体生理、病理、免疫功能状态等。 、药( 2)抗菌药物的特性:包括抗菌药物的药效学特点(抗菌谱、抗菌活性和后效应 等)代动力学特点(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半衰期、血药浓度和细胞内浓度等) 以及不良反应等。 (3)给药途径:轻中度感染尽量选用生物利用度高的口服制剂;重症感染或因病 情需要者可采用注射给药。 (4)有多种药物可供选用时,应优先选用价格低廉、抗菌作用独特、窄谱、不良 反应少的抗菌药物。

完整病历模板

住院病历 姓名:王金月 性别:女性 年龄:50岁 籍贯:江西吉安民族:汉族 婚姻:已婚职业:农民 住址:吉安市青原区河东乡 入院日期:2011-5-4,11:50 记录日期:2011-5-4,14:00 病史陈述者:患者本人及家属可靠程度:可靠 主诉:解黑便伴呕吐咖啡色液体3天。 现病史:患者缘于3天前劳累后出现解黑色软便,无粘液脓血,无血块,每日1次,每次约50-150g左右,前天患者出现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2次,每次量在100g左右,遂于昨日在我院门诊就诊,查大便OB++,血常规:HGB66g /L,RBC2.6×1012/L,遂拟“上消化道出血”收入我科,当时患者未立即住院,于今日上午又解黑便1次,感头昏、乏力明显,病程中无发热、盗汗,无咳嗽、咳痰,无尿频、尿急、尿痛,无头痛、胸闷等症状,遂来我科住院治疗。近期内患者精神、食欲、睡眠偏差,小便正常,体重下降几斤。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史;否认“乙肝、结核”等传染病史;预防接种史不详;否认外伤史;无手术史;无输血史,无药物、食物过敏史。 系统回顾: 呼吸系统无慢性咳嗽、咳痰、咯血史,无呼吸困难、发绀史,无肺结核接触史。 循环系统无心悸、胸闷、胸痛史,无浮肿、晕厥史。 消化系统无恶心、呕吐,无反酸、嗳气,无慢性腹痛腹泻,无皮肤黄染。 泌尿生殖系统无尿频、尿急、尿痛史,无血尿、浮肿史。 造血系统无头昏、乏力史,无皮下出血、鼻衄史,无肝、脾、淋巴结肿大史。 内分泌系统及代谢无烦渴、多饮、多食、多尿史,无食欲异常史。 神经精神系统无头痛、晕厥、瘫痪史,无抽搐、痉挛史,无幻觉、定向力障碍、情绪异常史。

病理生理学习题肝功能不全

第17章肝功能不全 一、A型题 1.肝功能不全是指 A.肝脏分泌功能障碍D.肝脏解毒功能障碍 B.肝脏合成功能障碍E.肝细胞广泛坏死 C.肝细胞功能障碍所致的临床综合征 [答案] C [题解] 各种损肝因素使肝细胞发生严重损害,使肝脏的分泌、合成、解毒、免疫和代谢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所致的临床综合征称为肝功能不全。 2.肝功能障碍不包括 A.代谢和生化转化障碍D.免疫功能障碍 B.胆汁分泌、排泄障碍E.胃泌素灭活障碍 C.凝血障碍 [答案] E [题解] 肝功能障碍包括代谢障碍、生化转化障碍、胆汁分泌和排泄障碍、凝血障碍和免疫功能障碍,因此临床上可出现多种症状,如黄疸、出血、继发性感染和脑病等症状。而胃泌素主要在肾脏灭活,不会发生灭活障碍。 3.肝性脑病的正确概念应是 A.严重肝病并发脑水肿B.严重肝病所致的精神紊乱性疾病C.严重肝病所致的昏迷D.严重肝病所致的精神神经综合征E.严重肝病所致的神经症状 [答案] D [题解] 肝性脑病发生在肝细胞广泛坏死而引起肝功能衰竭或慢性肝脏病变引起门体分流的基础上,是继发于严重肝脏疾病的神经精神综合征。 4.有关肝性脑病的神经精神症状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轻微性格和行为改变B.最后阶段可出现昏迷 C.睡眠障碍和行为失常D.发病早期就出现昏迷表现,故临床上常称肝昏迷 E.精神错乱 [答案] D [题解] 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有一系列精神神经症状。早期可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欣快感、烦躁不安和反应淡漠;重者可表现为性格行为异常,出现语无伦次、哭笑无常、衣着不整等;最后才出现嗜睡、昏迷及不协调运动。昏迷并不是肝性脑病的惟一症状,故以往称肝性脑病为肝性昏迷不妥。 5.肝性脑病的发生机制学说中较为全面的是 A.氨中毒学说B.γ-氨基丁酸学说 C.假性神经递质学说D.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 E.综合学说 [答案] E [题解] 目前认为,单用一种学说难以完全解释肝性脑病的发生机制,而主张用包含多种学说内容的综合学说来解释肝性脑病的发生,在不同类型肝性脑病中可能以某种因素为主要,具体情况需作具体分析。 6.肝硬化病人血氨增高的常见诱因是

肝功能异常患者的病历分析与临床探讨

摘要 目的:临床药师通过对一例肝功能异常患者的病历分析,探讨临床药师工作方式的切入点。 方法:以一例肝功能异常患者的病历分析为例,临床药师根据肝功能异常病因,结合患者的病史、疾病特点,进行用药分析,积极参与治疗的全过程。 结果:临床药师通过相关指南的学习,找到切入点,更好地参与了临床的治疗。 结论:在参与临床治疗的过程中,临床药师应该通过学习更好的加入临床治疗团队为患者服务。 关键词肝功能异常;甲亢;丙基硫氧嘧啶;慢性乙型肝炎 肝功能异常是当肝脏受到某些致病因素的损害,可以引起肝脏形态结构的破坏(变性、坏死、肝硬化)和肝功能的异常。轻度的损害,通过肝脏的代偿功能,一般不会发生明显的功能异常;如果损害比较严重而且广泛,引起明显的物质代谢障碍、解毒功能降低、胆汁的形成和排泄障碍及出血倾向等肝功能异常改变。该病例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肝功能严重损害,药师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分析与评价。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39岁,以“全身乏力、恶心十余天”为主诉于2014年01月08日收住入院。 患者入院前2013.12.24无明显出现全身乏力,伴恶心、小便色较黄,急查肝功能:AST 151u/l,ALT 108u/l;乙肝六项:HBsAg、HBeAb、HbcAb均阳性,给予保肝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好转。2014.01.07复查肝功能示“TBIL35.39umol/l,DBIL15.29umol/l,IBIL20.1umol/l,GGT89u/l,ALP161u/l,AST1460u/l,ALT1394u/l, 01.08拟“肝功能异常:药物性肝炎?”收住我科。患者既往有“甲亢”病史4个月,并规律服用“丙基硫氧嘧啶”治疗。患者发病以来,精神稍疲乏,睡眠、食欲尚可,小便色较黄。 患者入院后01.09传染病全套:HBsAg、HBeAb、HBcAb、Pres-Ag均阳性;甲亢全套:三碘甲状腺原氨酸3.40nmol/L,甲状腺素210.40nmol/L,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54.78IU/ml,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2.44IU/L。01.10甲状腺彩超:甲状腺腺体内血流信号稍增多;HBV DNA 1.00×108copy/ml。 患者入院前后的相关生化指标见下表。 1

肝功能child分级

肝功能child分级 1954年Child首先提出肝功能分级的概念 表1 Child分级(1954年) 项目 A B C <34.2 34.2~51.3 >51.3 血清胆红素 (μmol/L) 血浆白蛋白(g/l) >35 30~35 <30 腹水无易控制难控制 一般状态好中等差 营养好良好差 在此基础上,Child-Turcotte于1964年提出Child-Turcotte分级,即通常所称的Child分级。它以血清胆红素、血浆白蛋白、腹水、肝性脑病和营养为指标,估计肝功能状况,具有经典、简单、实用的优点,是目前国内外肝功能分级最常用的方法。 表2Child-Turcotte分级(1964年) 项目 A B C <34.2 34.2~51.3 >51.3 血清胆红素 (μmol/L) 血浆白蛋白(g/l) >35 30~35 <30 腹水无易控制难控制 脑病无轻度重度 营养好良好差 但是,在应用中,该方法具有以下缺陷:(1)营养状况及腹水为非量化指标,评价较为困难,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2)将相关指标分别列出,独立对待,以一项指标确定整个肝功能分级不够全面。白蛋白、腹水及营养状况是并存和相关的,不宜简单重复;(3)未能针对不同病因予以考虑,胆汁性肝硬变、肝炎后肝硬变及酒精性肝硬变在上述指标上有不同的反映,采用相同的标准不全面;(4)缺乏凝血酶原时间这一影响手术预后的重要指标;(5)血浆白蛋白、血清胆红素不敏感,白蛋白半寿期为2~3周,不能及时反映肝功能变化,同时,血浆制品的广泛应用易造成临床上的假象,影响了肝功能的准确评价。 1973年,Pugh在Child-Turcotte分级的基础上,以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代替营养状况,并以综合评分的方式评价肝功能;同时将肝性脑病的程度也予以分期;对病因予以重视,单列出胆汁性肝硬变血清胆红素,部分克服了Child-Turcotte分级的缺点。Child-Pugh分级的最大优点在于采用评分法估计肝功能的状况,使原来独立的指标得以全面考虑,从而不至于受一个指标过大的影响。其缺点是不够简便。 表3Child-Pugh分级(1972年) 项目1分2分3分 血清胆红素(μmol/L)<34.2 34.2~51.3 >51.3 血浆白蛋白(g/l) >35 30~35 <30 胆汁性肝硬变<4.0 4.0~10.0 >10.0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s) 1~4 4~6 >6 腹水无轻重 脑病无1~2度3~4度参照国外肝功能分级标准,结合我国国情,1983年武汉全国首届门静脉高压症研讨会制定了我国的肝功能分级标准。对Child-Turcotte分级血清胆红素和血浆白蛋白加以改动。表4武汉会议分级(1983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