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知识卷】1.小学数学教师基本功大赛(教育教学知识)测试卷

【教育教学知识卷】1.小学数学教师基本功大赛(教育教学知识)测试卷
【教育教学知识卷】1.小学数学教师基本功大赛(教育教学知识)测试卷

实用文档 用心整理

1

小学数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

教育教学知识测试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答案的序号填在相应的题号下。每小题2分,共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获得的“四基”目标是( )。

A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数学思想

B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实践能力

C .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解题策略、基本活动经验

D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解题策略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总 分 核分人 得 分

得分

评卷人

学校 姓名 考场号 座位号

2. 下列有关教育的论述出自《论语》的是()。

A.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B.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C.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的现代化。

A.教育内容 B.教育方法

C.人 D.教育结构

4.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有七种基本需求,其中最高级的需求是()。

A.安全需求 B.社交需求

C.尊重需求 D.自我实现需求

5.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方面,将原来的“空间与图形”改为()。

A.空间与几何 B.图形与几何

C.空间与模型 D.图形与模型

6.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满足于“授人以鱼”,更要做到“授人以渔”。这说明教学中应该重视()。

A.传授学生知识 B.发展学生能力

C.培养学生个性 D.养成学生品德

7.()是长方形的上位概念。

A.正方形 B.菱形 C.平行四边形 D.矩形

8.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是()。

A.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B.教师教的方式的变革

C.学校管理方式的变革 D.后勤服务方式的变革

9.根据学习心理学原理,可以将教师反思过程最适当地概括为()。

2

A.自我提问与思考过程 B.自我完善过程

C.师生相互作用过程 D.问题解决过程

10.有人对数学感兴趣,有人对文学感兴趣;有人喜欢高尚的内容,有人则喜欢繁琐的事物等。这表明兴趣具有()。

A.稳定性 B.集中性

C.指向性 D.广度性

1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句名言指的是要重视()。

A.榜样示范 B.实际锻炼

C.陶冶教育 D.说理教育

12.“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强调课堂教学评价要()。

A.全部转向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交流合作等诸多方面。

B.只关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C.二者都要关注,但关注“教师的教”重于关注“学生的学”。

D.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并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

13.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这种现象在教育心理学上称为()。

A.迁移 B.同化 C.顺应 D.模仿

14.学习过的知识要及时复习,这主要是根据遗忘过程的()规律。

A.再认 B.先快后慢

C.倒摄抑制 D.前摄抑制

15.“一题多解”和“一事多写”是要培养学生的()。

A.聚合思维 B.发散思维

3

4

C .形象思维

D .抽象思维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请将答案填在相应的题号下。每小题2分,共30分。)

1.儿童的身心发展存在关键期,错过了这个时期,教育训练的效果就会大大降低。

2.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课程总目标是从知识技

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具体阐述的

3. 叶圣陶毕生倡导和推行生活教育,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等主张,被毛泽东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4.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 5.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学习一定优于接受学习。

6.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渗透了极限思想。

7.小学教育的评价类型从功能上区分,可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8.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9.教学既要发展学生的能力,又要重视学生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的培养。 10.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都是以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 11.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三个阶段。

得分

评卷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是《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第一学段的课程内容。

13.当一个人的外表具有魅力时,他的一些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常常被肯定,这种现象被

称为晕轮效应。

得分评卷人

14.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因此,在课堂上要尽量消除

学生的无意注意。

15.新加坡的教师在向学生讲“雪花”这一事物时,采用观看录像带向空中抛洒大量碎纸片以引导学生体会下雪场景的方式,这种直观的手段是模象直观。

三.材料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数学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过程,数学教师应顺应时势,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素质修养,为社会培养出强适应型的复合人才。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00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5

——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1)你认为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有什么变化?

(2)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修订?

2.以下是关于“线段端点”这一概念教学的两个片段:

【片断一】

师:你们桌上随意放着的毛线是弯的,你能将毛线拉直吗?生拉毛线。

师引导:把线拉直,两手间直直的一段可以看成一条线段。两手捏着的两端就是线段的端点。同桌互相指一指,线段从哪到哪?端点在哪里。生同桌互指。

【片断二】

师:你们桌上随意放着的毛线是弯的,你能将毛线拉直吗?生拉毛线。

师引导:把线拉直,两手间直直的一段可以看成一条线段。(多媒体演示)

你能完整地指一指这条线段吗?指名指。

师:从哪开始?噢,从左手指尖捏住的一端开始,继续,到哪结束?(师生合说)右手指尖捏住的一端结束。

师:我们一起来指一指。伸出你的小手,(师演示)从左手捏住的这一端开始,到右手捏住的这一端结束,这两手间的直直的一段就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

6

师:同桌合作,一人拉一端,拉出一条线段。再用另一只手指一指,线段从哪开始,到哪结束?

师:老师这还有一根毛线, (拉线的一半)你能从中找出线段吗?

来,指一指,从哪开始,到哪结束?(噢,从老师这只手捏住的一端开始,到另一只手捏住的一端结束,真棒!)

师:剩下这一段怎么不指?对,只有两手间直直的这一段才可以看成线段。

师:(拉线的另一头的一段)再看,还能找到线段吗?知道的举手。

师:请个同学说说,从哪开始?哪结束?

生:右手捏住的一端开始,左手捏住的一端结束。

师:这回的线段又在哪呢?伸出你的小手,边说边指。

生:从左手捏住的一端到左手捏住的一端。

师:噢,还是从这只手捏住的一端到另一只手捏住的一端。

师:看来,要在这根毛线上找准线段,关键是要看清楚老师拉直毛线时两手捏住的两端。

师:这两端可重要了,在数学上,我们将它们叫做端点。(板书:端点)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2个)

师:刚才我们用毛线创造了很多线段。虽然它们颜色不同,长短不一,方向也不一样,但它们都是线段,因为它们都是(生:直的),而且还有……(生:两个端点)

请对比以上两个片段,谈谈你认为怎样才能促进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7

得分评卷人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爱因斯坦曾说:“大多数教师的提问是浪费时间,那些提问是想了解学生不道什么,其

实真正的提问艺术是要了解学生知道什么或能够知道什么”。结合你的教学观,谈谈你对爱因斯坦这段话的理解。

8

2. 结合教学实例,谈谈怎样实施好“数学知识的教学”?

9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