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炎(BELL麻痹亨特综合征)课件

《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要点

《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要点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 nerve palsy )也称Bell麻痹,是常见的脑神经单神经病变,为面瘫最常见的原因,国外报道发病率在(11.5~53.3)/10万。该病确切病因未明,可能与病毒感染或炎性反应等有关。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多在3d左右达到高峰,表现为单侧周围性面瘫,无其他可识别的继发原因。该病具有自限性,但早期合理的治疗可以加快面瘫的恢复,减少并发症。 诊断 一、临床特点 1. 任何年龄、季节均可发病。 2. 急性起病,病情多在3d左右达到高峰。 3. 临床主要表现为单侧周围性面瘫,如受累侧闭目、皱眉、鼓腮、示齿和闭唇无力,以及口角向对侧歪斜;可伴有同侧耳后疼痛或乳突压痛。根据面神经受累部位的不同,可伴有同侧舌前2/3味觉消失、听觉过敏、泪液和唾液分泌障碍。个别患者可出现口唇和颊部的不适感。当出现瞬目减少、迟缓、闭目不拢时,可继发同侧角膜或结膜损伤。

诊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时需要注意:(1)该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病史和体格检查。(2)检查时应要特别注意确认临床症状出现的急缓。(3)注意寻找是否存在神经系统其他部位病变表现(特别是脑桥小脑角区和脑干);是否存在耳科疾病的表现。(4)注意询问既往史,如糖尿病、卒中、外伤、结缔组织病、面部或颅底肿瘤以及有无特殊感染病史或接触史。 二、实验室检查 1. 对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不建议常规进行化验、影像学和神经电生理检查。 2. 当临床需要判断预后时,在某些情况下,神经电生理检测可提供一定帮助。对于面肌完全瘫痪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是否行神经电生理测定,在发病后1~2周进行测定时,可能会对预后的判断有一定指导意义。 三、诊断标准 1. 急性起病,通常3d左右达到高峰。 2. 单侧周围性面瘫,伴或不伴耳后疼痛、舌前味觉减退、听觉过敏、泪液或唾液分泌异常。

教案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一、授课学时:1学时 二、教学目的: 1、掌握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定义、临床表现和治疗。. 2、熟悉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了解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和病理 三、重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四、难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 五、教具或电教设备:多媒体。 六、自学内容:面神经的解剖生理;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七、相关学科知识:神经解剖学、神经系统疾病治疗学。 八、教学法:启发式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法。 九、讲授内容纲要、要求及时间分配 (一)课前组织和导入(3分钟) 1、自我介绍有关个人的简历; 2、说明本次课的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 3、给学生看一个面神经麻痹的病例图,让学生思考,观察该病例的特点,考虑为什么病?并且要对该病 例的特点进行点评,给学生有一定的印象。 (二)面神经的解剖(5分钟)(启发式和结合图谱讲授教学法) 1、面神经核的部位。 2、支配面神经核的中枢结构。 3、面神经的径路。 4、面神经支配的表情肌。 5、面神经各节段损害的表现 (三)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定义、病因和病理(5分钟)(启发式讲授教学法) 1、定义。 2、病因:未完全明确。风寒,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 3、病理:面神经水肿,脱髓鞘,严重者轴索变性 (四)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10分钟)(启发式和结合图谱讲授教学法) 1、年龄、性别。 2、起病方式:急性起病 3、前驱症状

4、主要症状:患侧表情肌瘫痪 5、感觉异常 6、Hunt综合征 (结合自己在临床上见过的一些病例进行讲解) (五)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和鉴别诊断(5分钟)(启发式讲授教学法) 1、诊断:根据临床表现,急性起病的周围性面瘫。 2、鉴别诊断:(1)Guillain-Barre综合:多为双侧性,对称性肢体瘫痪和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2)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腮腺炎、肿瘤和化脓性下颌淋巴结炎所致者有原发病史和特殊症状 (结合自己在临床上见过的一些病例进行讲解) (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3分钟)(启发式讲授教学法) 1、急性期: ①减轻面神经水肿 ②维生素B1 100mg,维生素B12 500μg,im qd. 2.恢复期 ①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 ②理疗、针灸; ③康复治疗;尽早进行功能训练 (七)再次展示开始讲课时介绍的病例资料,让学生分析和讨论该病例的特点:考虑为什么病?诊断依据?(6分钟)(讨论式教学法) 提问、提示和启发相结合,并进行点评和总结。 (八)布置课后思考题(3分钟) .1名词解释 (1):面神经麻痹 (2) Hunt综合征 2病例分析 十、参考书目: 《神经解剖学》、《临床神经病学》《实用神经病学》 十一、教学后记: 一、授课学时:2 二、教学目的: (一)掌握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 (二)熟悉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断治疗原则。 (三)了解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病因和病理。 三、重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 四、难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

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

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 nerve palsy)也称Bell麻痹,是 常见的脑神经单神经病变,为面瘫最常见的原因,国外报道发病率在(11.5-53.3)/10万。该病确切病因未明,可能与病毒感染或炎性反应等有关。临床 特征为急性起病,多在3d左右达到高峰,表现为单侧周围性面瘫,无其他可 识别的继发原因。该病具有自限性,但早期合理的治疗可以加快面瘫的恢复, 减少并发症。 诊断 一、临床特点 1.任何年龄、季节均可发病。 2.急性起病,病情多在3d左右达到高峰。 3.临床主要表现为单侧周围性面瘫,如受累侧闭目、皱眉、鼓腮、示齿和闭唇 无力,以及口角向对侧歪斜;可伴有同侧耳后疼痛或乳突压痛。根据面神经受 累部位的不同,可伴有同侧舌前2/3味觉消失、听觉过敏、泪液和唾液分泌障碍。个别患者可出现口唇和颊部的不适感。当出现瞬目减少、迟缓、闭目不拢时,可继发同侧角膜或结膜损伤。 诊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时需要注意:(1)该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病史和体格检查。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仔细的体格检查是排除其他继发原因的主要方法。(2)检查时应要特别注意确认临床症状出现的急缓。(3)注意寻找是否存在 神经系统其他部位病变表现(特别是脑桥小脑角区和脑干),如眩晕、复视、 共济失调、锥体束征、听力下降、面部或肢体感觉减退;是否存在耳科疾病的 表现,如外耳道、腮腺、头面部、颊部皮肤有无疱疹、感染、外伤、溃疡、占 位性病变等;注意有无头痛、发热、呕吐。(4)注意询问既往史,如糖尿病、卒中、外伤、结缔组织病、面部或颅底肿瘤以及有无特殊感染病史或接触史。 二、实验室检查 1.对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不建议常规进行化验、影像学和神经电生理检查。 2.当临床需要判断预后时,在某些情况下,神经电生理检测可提供一定帮助。 运动神经传导检查可以发现患侧面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发病1-2 周后针极肌电图可见异常自发电位。面肌瘫痪较轻的患者,由于通常恢复较好,一般不必进行电生理检查。对于面肌完全瘫痪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是否行神 经电生理测定,在发病后1-2周进行测定时,可能会对预后的判断有一定指导 意义。当面神经传导测定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不足对侧10%,针极肌电图检 测不到自主收缩的电信号时,近半数患者恢复不佳。 三、诊断标准 1.急性起病,通常3d左右达到高峰。

2016年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

2016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发布近日,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联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发布了《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指南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特点、诊断标准、鉴别诊断、药物治疗、眼部保护外科手术减压、神经康复治疗内容进行阐述。指南发表在近期的《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小编对指南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也称Bell麻痹,是常见的脑神经单神经病变,为面瘫最常见的原因。该病确切病因未明,可能与病毒感染或炎性反应等有关。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多在3 d 左右达到高峰,表现为单侧周围性面瘫,无其他可识别的继发原因。该病具有自限性,但早期合理的治疗可以加快面瘫的恢复,减少并发症。 诊断 一、临床特点 1.任何年龄、季节均可发病。 2.急性起病,病情多在3 d左右达到高峰。 3.临床主要表现为单侧周围性面瘫,如受累侧闭目、皱眉、鼓腮、示齿和闭唇无力,以及口角向对侧歪斜;可伴有同侧耳后疼痛或乳突压痛。根据面神经受累部位的不同,可伴有同侧舌前2/3味觉消失、听觉过敏、泪液和唾液分泌障碍。个别患者可出现口唇和颊部的不适感。当出现瞬目减少、迟缓、闭目不拢时,可继发同侧角膜或结膜损伤。 诊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时需要注意: (1)该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病史和体格检查。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仔细的体格检查是排除其他继发原因的主要方法。 (2)检查时应要特别注意确认临床症状出现的急缓。

(3)注意寻找是否存在神经系统其他部位病变表现。 (4)注意询问既往史,如糖尿病、卒中、外伤、结缔组织病、面部或颅底肿瘤以及有无特殊感染病史或接触史。 二、实验室检查 1. 对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不建议常规进行化验、影像学和神经电生理检查。 2. 当临床需要判断预后时,在某些情况下,神经电生理检测可提供一定帮助。 三、诊断标准 1.急性起病,通常3 d左右达到高峰。 2.单侧周围性面瘫,伴或不伴耳后疼痛、舌前味觉减退、听觉过敏、泪液或唾液分泌异常。3.排除继发原因。 四、鉴别诊断 在所有面神经麻痹的患者中,70%左右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30%左右为其他病因所致,如吉兰-巴雷综合征、多发性硬化、结节病、Mobius综合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等。 对于急性起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瘫,在进行鉴别诊断时,主要通过病史和体格检查,寻找有无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不典型的特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不典型表现包括:双侧周围性面瘫;既往有周围性面瘫史,再次发生同侧面瘫;只有面神经部分分支支配的肌肉无力;伴有其他脑神经的受累或其他神经系统体征。 治疗 一、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 对于所有无禁忌证的16岁以上患者,急性期尽早口服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以促进神经损伤的尽快恢复,改善预后。通常选择泼尼松或泼尼松龙口服,30~60 mg/d,连用5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审批稿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 指南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2016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发布近日,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联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发布了《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指南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特点、诊断标准、鉴别诊断、药物治疗、眼部保护外科手术减压、神经康复治疗内容进行阐述。指南发表在近期的《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小编对指南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也称Bell麻痹,是常见的脑神经单神经病变,为面瘫最常见的原因。该病确切病因未明,可能与病毒感染或炎性反应等有关。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多在3 d左右达到高峰,表现为单侧周围性面瘫,无其他可识别的继发原因。该病具有自限性,但早期合理的治疗可以加快面瘫的恢复,减少并发症。 诊断 一、临床特点 1.任何年龄、季节均可发病。 2.急性起病,病情多在3 d左右达到高峰。 3.临床主要表现为单侧周围性面瘫,如受累侧闭目、皱眉、鼓腮、示齿和闭唇无力,以及口角向对侧歪斜;可伴有同侧耳后疼痛或乳突压痛。根据面神经受累部位的不同,可伴有同侧舌前2/3味觉消失、听觉过敏、泪液和唾液分泌障碍。个别患者可出现口唇和颊部的不适感。当出现瞬目减少、迟缓、闭目不拢时,可继发同侧角膜或结膜损伤。 诊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时需要注意: (1)该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病史和体格检查。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仔细的体格检查是排除其他继发原因的主要方法。 (2)检查时应要特别注意确认临床症状出现的急缓。

教案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教案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总 4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一、授课学时:1学时 二、教学目的: 1、掌握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定义、临床表现和治疗。. 2、熟悉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了解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和病理 三、重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四、难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 五、教具或电教设备:多媒体。 六、自学内容:面神经的解剖生理;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七、相关学科知识:神经解剖学、神经系统疾病治疗学。 八、教学法:启发式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法。 九、讲授内容纲要、要求及时间分配 (一)课前组织和导入(3分钟) 1、自我介绍有关个人的简历; 2、说明本次课的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 3、给学生看一个面神经麻痹的病例图,让学生思考,观察该病例的特点,考虑为什么病?并且要对该 病例的特点进行点评,给学生有一定的印象。 (二)面神经的解剖(5分钟)(启发式和结合图谱讲授教学法) 1、面神经核的部位。 2、支配面神经核的中枢结构。 3、面神经的径路。 4、面神经支配的表情肌。 5、面神经各节段损害的表现 (三)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定义、病因和病理(5分钟)(启发式讲授教学法) 1、定义。 2、病因:未完全明确。风寒,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 3、病理:面神经水肿,脱髓鞘,严重者轴索变性 (四)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10分钟)(启发式和结合图谱讲授教学法) 1、年龄、性别。 2、起病方式:急性起病 3、前驱症状 4、主要症状:患侧表情肌瘫痪 5、感觉异常 6、Hunt综合征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概念: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神经炎或Bell(贝尔)麻痹,是指原因不明、急性发作的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瘫。年发病率为(15—40)/10万,无种族差异,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无明显季节性。 本病可与中医学的“口僻”相类似,可归属于“吊线风”、“歪嘴风”、“面瘫”、“口眼歪斜”等范畴。 病因和发病机制:确切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1病毒性或非特异性感染引起的免疫变态反应,常见有疱疹、麻疹、流感、腮腺炎、巨细胞病毒及风湿等。○2面神经本身病变,如营养面神经的血管因寒冷、外伤、中毒等多种因素而受损,引起局部组织缺血、水肿,使面神经受压。○3外周因素使面神经瘫痪,如茎乳孔内骨膜炎使面神经受压迫和血液循环障碍等。 病理主要是面神经水肿,髓鞘肿胀、脱失,晚期可有不同程度的轴突变性,在茎乳孔和面神经管内的部分尤为显著。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外邪乘虚入中经络,导致气血痹阻,面部经脉失养,肌肉迟缓不收,以虚、风、痰、瘀为基本病机。 临床表现:面肌瘫痪多见于一侧,患者多于清晨起床后洗漱时发现一侧口角歪斜。由于颊肌瘫痪,进食时,食物残渣滞留于患侧牙齿与面颊间隙内,检查时可见患侧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变大,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为贝尔现象;病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偏向健侧;口轮匝肌瘫痪使鼓腮和吹口哨漏气,无其它神经系统局灶性体征。 诊断与鉴别诊断:本病通常根据典型的周围性面瘫临床表现即可诊断。但需与中枢性面神经麻痹鉴别。 ○1Guillain-Barre 综合征(格林-巴利综合征)可出现两侧周围性面瘫,有对称性肢体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是其特征性表现。 ○2大脑半球肿瘤、脑血管意外等其发生的中枢性面瘫仅限于病变对侧面下部的瘫痪(鼻唇沟平坦和口角下垂),额支无损(系有两侧中枢支配),故皱额、皱眉和闭眼动作皆无障碍,对侧面部随意运动虽消失而苦笑动作等动作仍保存。且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常合并同侧瘫痪及中枢性舌下神经麻痹。 ○3中耳炎、迷路炎和乳突炎等可并发耳源性面神经麻痹、腮腺炎、肿瘤和化脓性下颌淋巴结炎所致者有原发病史和特殊症状。颅后窝肿瘤或脑膜炎引起周围性面瘫起病缓慢,有原发病表现及其它神经受损。 ○4急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除有面神经周围性麻痹外,还有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厌食等,周围血单核细胞显著增多。 治疗 1.西医药治疗治疗本病的原则为早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水肿为主,后期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为主。 (1)糖皮质激素:急性期应用可减轻面神经水肿,改善局部循环,缓解神经受压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泼尼松,初剂量为1mg/(kg.d),顿服或分2次口服,连续5天,随后在7—10天内逐渐减量。可静滴地塞米松10—15mg/d,7—10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