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循环小数》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循环小数》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循环小数》评课稿

《循环小数》评课稿

循环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的计算以及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概念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以前学生的反映是枯燥无味,所以我自己在课堂上滔滔不绝,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一下子灌给他们完事,于是整个课堂只听到我的声音。结果是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听得很痛苦。而现在,我们已不再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赵老师也是如此,她尝试着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让学生畅所欲言,不再做课堂的统治者,因为统治者总免不了令人“惧怕”,赵老师也没有居高临下,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作倾听与发现者,在激烈的争论是做引导和评价,觉得和学生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很多。所以,赵老师的这堂课上得很成功,因为她还将观察、发现、概括这一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渗透于每个教学环节。她留给学生充分思维的空间,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搭建平台。

一位教育家这样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而一个好的老师则是教人发现真理。我们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努力为他们创造适宜的活动环境与学习条件,让他们主动去探究发现问题,并自己说出规律。今天的课中让我们体验到,教师真正做到了“授之以渔”就是教会捕鱼的方法。关注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与传递。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通过做一做,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把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协调起来,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本质,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丰富表象提升经验形成思考。这样又能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合,促进每一位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中。

一、几个成功之处

1.尝试、自主性的发展

在以往的教学程序上主张“先教后学”,这种方法容易造成学生被动地学,不利于学生自觉能动性的发展。而赵老师在《循环小数》的教学中,把学习内容设计为前置性研究:你能对下面小数进行分类吗?你分类的依据是什么?你有什么发现?1.5222… 0.00707… 5.314123… 8.027*******… 2.354354

这样不仅让学生用已学的知识进行分类,也能让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发现新知,弄清知识的前后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自学的能力,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学生通过课前研究,初步了解所要学的知识基础上,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课堂上在小组里面交流、探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述和反省,也可以使学生学生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做出适当的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真正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这样,既能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体会成功的喜悦,又真正做到了优化教学过程。在学生探索后汇报、展示不同的思维方式,再来研讨:怎样判断循环小数,为什么要加省略号?能不能省略不写?对于循环小数和写法,则让学生比较两种写法的区别?哪种写法更简便?从而进一步指导学生获得科学和认识方法。经历主动构建过程,得到正确结论,使认识不断深化。

2.灵活处理教材

教学中,赵老师从学生功能的思维出发,先让学生进行课前研究,知道有关循环小数的一些概念――判断――循环节――写法,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逐步加深对循环小数的认识,并注意让学生在应用“新知”的过程中,加深对“新知”的理解。而竖式计算,对于学生来说并非“新知”,但是它们是让学生尝试着自己进行计算,同时引导学生做到哪一步就可以?为什么?把精力放在引导学生观察竖式、发现规律上,使学生对“依次、不断、重复出现”有了更为具体的感性认识,是学生在十分自然的状态下逐步进入“角色”,突出了模型的作用。3.练习的突破

练习时,赵老师采用各个突破,在循环小数一课练习时,出了一组判断题,让学生判断对错,并说明为什么?在教写法时,则让学生把3道有代表性的循环小数用循环节表示,这样既充分利用了原来有的资料,双使学生牢牢记住,只有那些小数部分有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才是循环小数。练习设计中,赵老师还多次采用设疑的方法。如问:2.354354是循环小数吗?这样设疑,一是能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做进一步思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循环小数的认识;二是注意了结合数学内容训练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而不是满足于学生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这样就能培养学生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

推理和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回答或叙述理由的能力。

二、两个值得商商榷之处

1.五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赵老师应该利用好教科书,让学生自己自学循环节的概念和简便写法。在这一环节,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在学生遇到障碍时,适时引导,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2.在实践中我也有一些困惑:在概念教学中怎样做既能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供学生参与与体验,又不影响教学任务的落实?因为有了大量的感性材料的支撑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建构和理解有利于学生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有了大量的材料才能寻找相同中的不同,才能进行分类、归纳提炼出抽象命名。今天这节课上赵老师只提供了3个算式让学生观察发现好象少了点,但我们也想到如果例子多了,就会影响到后面教学任务的落实。

2016、12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