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名篇导读

二十四史名篇导读
二十四史名篇导读

二十四史名篇导读(一)

1.1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通史。

?A、编年体

?B、断代史

?C、纪传体

?D、国别体

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

2

【单选题】以下哪一项不属于“纪传体”中的体裁形式?()

?A、本纪

?B、传

?C、书

?D、志

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

3

【单选题】()评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A、周恩来

?B、鲁迅

?C、毛泽东

?D、郭沫若

我的答案:B得分:20.0分

4

【判断题】《史记》是中国二十四史第一部史书。()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

【判断题】“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句话出自《史记·太史公自传》。

()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1.2已完成成绩:66.7分

1

【单选题】古地名“会稽”即是今天的浙江()。

?A、绍兴市

?B、上海市

?C、吴兴市

?D、南通市

我的答案:A得分:33.3分

2

【单选题】

以下哪部书主要讲了自然阴阳变化和世事变迁?()

?A、《论语》

?B、《孟子》

?C、《周易》

?D、《庄子》

我的答案:A得分:0.0分正确答案:C

3

【判断题】《论六家要旨》是司马谈所著。()

我的答案:√得分:33.4分

1.3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以下哪部书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

?A、《史记》

?B、《诗经》

?C、《尚书》

?D、《周易》

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

2

【单选题】以下哪部书不是孔子所编订的?()

?A、《诗经》

?B、《尚书》

?C、《论语》

?D、《春秋》

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

3

【判断题】《太史公自序》中提出了“且夫孝,始于事君,中于立身,终于事亲”的论点。

()

我的答案:×得分:33.4分

1.4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以下哪项不属于“四书五经”中的“五经”之一?()

?A、《诗经》

?B、《中庸》

?C、《尚书》

?D、《礼记》

我的答案:B得分:33.4分

2

【判断题】《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3

【判断题】《礼记》是第一部华夏民族编年史兼历史散文集。()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2.1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司马迁曾经受到过哪种严酷刑罚?()

?A、腰斩

?B、凌迟

?C、腐刑

?D、流放

我的答案:C得分:33.4分

2

【判断题】汉武帝刘彻曾因攻打匈奴而身陷“白登之围”。()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3

【判断题】汉初统治者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2.2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历史著作。

?A、《史记》

?B、《春秋》

?C、《诗经》

?D、《国语》

我的答案:D得分:33.3分

2

【单选题】“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出自哪篇古文?()?A、《滕王阁序》

?B、《兰亭集序》

?C、《太史公自序》

?D、《报任安书》

我的答案:D得分:33.4分

3

【判断题】任安是汉高祖刘邦时期的著名将领。()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2.3已完成成绩:75.0分

1

【单选题】《报任安书》中提到了以下哪位圣贤发愤作书的故事?()?A、孔子

?B、左丘明

?C、孙膑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B得分:0.0分正确答案:D

2

【单选题】屈原是战国时期哪个国家的人?()

?A、秦国

?B、赵国

?C、楚国

?D、韩国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3

【判断题】《史记》中的“世家”是用以记载侯王家世的一种传记。()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为左丘明所著。()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3.1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以下哪一位没有参与秦末起义?()

?A、陈胜

?B、吴广

?C、刘邦

?D、张角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2

【单选题】以下哪一项不是秦朝末年发生的事件?()

?A、国人暴动

?B、大泽乡起义

?C、六国复国运动

?D、项羽起兵

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

3

【单选题】项羽的出生地在今天的什么地方?()?A、江苏南通

?B、江苏宿迁

?C、浙江绍兴

?D、浙江丽水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4

【判断题】项梁是项羽的亲生父亲。()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3.2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秦始皇驾崩于公元前()年。

A、247.0

B、220.0

C、210.0

D、201.0

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

2

【单选题】以下哪一项不是对项羽的描述?()?A、长八尺余

?B、力能扛鼎

?C、才气过人

?D、吴中子弟

我的答案:D得分:33.3分

3

【判断题】秦二世即是太子扶苏。()

我的答案:×得分:33.4分

3.3已完成成绩:100.0分

【单选题】陈涉部下秦嘉立了谁为楚王?()

A、景驹

B、韩信

C、熊心

D、熊槐

我的答案:A得分:33.3分

2

【单选题】下列哪一项是项梁用兵的特点?()

?A、用人公正

?B、组织能力强

?C、观察力强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D得分:33.3分

3

【单选题】以下哪位不是项羽帐下的五大将之一?()

?A、龙且

?B、英布

?C、韩信

?D、钟离昧

我的答案:C得分:33.4分

分:33.4分

3

【判断题】“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句话出自《周易》。()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3.5已完成成绩:100.0分

【单选题】项梁是被秦军哪位将领所战败而死?()

A、白起

B、蒙恬

C、李由

D、章邯

我的答案:D得分:33.3分

2

【单选题】项梁死后,楚怀王任命谁为上将军去北上救赵?()

?A、刘邦

?B、项羽

?C、宋义

?D、项伯

我的答案:C得分:33.4分

3

【判断题】李斯之子李由最后投降了项羽。(×)33.3分

3.6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以下哪位著名将领不是秦朝的将领?()

A、蒙恬

B、章邯

C、王离

D、韩非

我的答案:D得分:33.3分

2

【单选题】下列哪个成语体现了《孙子兵法》当中的“置之死地而后生”这句话?()

?A、作壁上观

?B、十面埋伏

?C、破釜沉舟

?D、四面楚歌

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

3

【判断题】巨鹿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我的答案:√得分:33.4分

3.7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以下哪个人物没有出现在鸿门宴之中?()

A、项梁

B、张良

C、范增

D、樊哙

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

2

【单选题】以下哪个成语与鸿门宴无关?()

?A、秋毫无犯

?B、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C、劳苦功高

?D、四面楚歌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3

【单选题】曹无伤是谁的部下?()

?A、项羽

?B、刘邦

?C、章邯

?D、宋义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4

【判断题】刘邦先于项羽攻破秦都咸阳。()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3.8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这句话是谁说的?()

A、项梁

B、项庄

C、范增

D、张良

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

2

【单选题】成语“彘肩斗酒”形容的是谁?()

?A、曹无伤

?B、项庄

?C、樊哙

?D、项羽

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

3

【判断题】在鸿门宴上项羽是东向坐,刘邦北向坐。()

我的答案:√得分:33.4分

3.9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最初描写的是哪个地方的地形?()

A、剑门关

B、嘉峪关

C、函谷关

D、山海关

我的答案:A得分:33.3分

2

【单选题】以下哪件事情与项羽无关?()

?A、火烧阿房宫

?B、巨鹿之战

?C、破釜沉舟

?D、暗渡陈仓

我的答案:D得分:33.3分

3

【单选题】谁杀了秦降王子婴?()

?A、刘邦

?B、项羽

?C、陈胜

?D、韩信

我的答案:B得分:33.4分

3.10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谁的计谋?()

A、萧何

B、韩信

C、张良

D、樊哙

我的答案:B得分:33.3分

2

【单选题】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后,没有把下面哪个地区分给刘邦?()?A、巴

?B、蜀

?C、彭城

?D、汉中

我的答案:C得分:33.4分

3

【判断题】项羽分封天下后,首先发生叛乱的是刘邦。()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3.11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谁在荥阳城危机时顶替刘邦诈降助刘邦出逃?()

A、韩信

B、萧何

C、樊哙

D、纪信

我的答案:D得分:50.0分

2

【判断题】刘邦曾成功地离间了项羽与范增的关系。()

我的答案:√得分:50.0分

3.12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下列谁不是汉初三大名将?()

A、韩信

B、英布

C、彭越

D、张良

我的答案:D得分:33.3分

2

【单选题】项羽去平定彭越的时候,让谁留守成皋?()

?A、龙且

?B、钟离昧

?C、曹咎

?D、范增

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

3

【判断题】成语“分一杯羹”原文为“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我的答案:√得分:33.4分

3.13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下面哪个词语与项羽最后的生涯无关?()

A、垓下之围

B、力能扛鼎

C、十面埋伏

D、四面楚歌

我的答案:B得分:33.3分

2

【单选题】使项羽被困垓下身陷“十面埋伏”的战术实施者是谁?()

?A、刘邦

?B、钟离昧

?C、韩信

?D、纪信

我的答案:C得分:33.4分

3

【判断题】项羽自刎的乌江在今天的贵州省境内。()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3.13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下面哪个词语与项羽最后的生涯无关?()

A、垓下之围

B、力能扛鼎

C、十面埋伏

D、四面楚歌

我的答案:B得分:33.3分

2

【单选题】使项羽被困垓下身陷“十面埋伏”的战术实施者是谁?()

?A、刘邦

?B、钟离昧

?C、韩信

?D、纪信

我的答案:C得分:33.4分

3

【判断题】项羽自刎的乌江在今天的贵州省境内。()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3.14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谁写的诗句?()

A、辛弃疾

B、司马迁

C、苏轼

D、李清照

我的答案:D得分:50.0分

2

【判断题】“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这是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3.15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项羽进行了下面哪一次屠杀?()

A、城阳大屠杀

B、新安大屠杀

C、咸阳大屠杀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D得分:33.3分

2

【单选题】著名的谋士郦食其投奔了谁的旗下?()?A、刘邦

?B、项羽

?C、陈胜

?D、以上都不对

我的答案:A得分:33.3分

3

【判断题】刘邦出身贵族,为人豁达大度。()

我的答案:×得分:33.4分

4.1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

刘邦本名是什么?()

A、刘秀

B、刘叔

C、刘季

D、刘国

2

【单选题】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称帝多少年?()

?A、5年

?B、8年

?C、10年

?D、16年

我的答案:B得分:33.4分

3

【判断题】吕后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4.2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陈胜、吴广起义的地点在什么地方?()

A、沛县

B、下相

C、大泽乡

D、阳夏

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

2

【判断题】“斩白蛇起义”说的是汉高祖刘邦。()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3

【判断题】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与吕后的儿子。()我的答案:×得分:33.4分

4.3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刘邦起义时多少岁?()

A、24岁

B、36岁

C、48岁

D、56岁

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

2

【单选题】下列谁不是刘邦刚起义时的部下?()

?A、韩信

?B、樊哙

?C、曹参

?D、萧何

我的答案:A得分:33.4分

3

【判断题】成语“一败涂地”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4.4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以下哪个词语与刘邦无关?()

A、一败涂地

B、约法三章

C、楚河汉界

D、胯下之辱

我的答案:D得分:33.4分

2

【判断题】刘邦起义的旗帜颜色是白色的。()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3

【判断题】刘邦能顺利进入秦朝关中,三分靠军事,七分靠政治。()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4.5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以下哪一项不是“约法三章”的内容?()

A、杀人抵命

B、伤人抵罪

C、废除秦法

D、盗窃判刑

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

2

【单选题】以下哪件事情不是项羽所犯的错误?()

?A、定都彭城

?B、暗度陈仓

?C、杀楚怀王

?D、分封天下

我的答案:B得分:33.3分

3

【判断题】刘邦烧掉进入蜀地的栈道是听从了项羽的建议。()我的答案:×得分:33.4分

4.6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楚汉战争爆发前期,刘邦做了什么准备?()

A、攻克汉中

B、迷惑项羽

C、为义帝发丧

D、以上都对

我的答案:D得分:50.0分

2

【判断题】樊哙献计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我的答案:×得分:50.0分

4.7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以下哪位大将背叛了项羽归顺刘邦?()

A、英布

B、龙且

C、虞子期

D、钟离昧

我的答案:A得分:33.3分

2

【单选题】以下哪一项不是刘邦诉项羽的罪状之一?()

?A、残忍无道

?B、烧秦宫

?C、烹其父母

?D、分封不公

我的答案:C得分:33.4分

3

【判断题】汉初三大将皆为战死。()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4.8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刘邦的庙号是什么?()

A、高祖

B、太祖

C、太宗

D、高宗

我的答案:A得分:33.3分

2

【单选题】“推恩令”是()为巩固中央政权,消弱诸侯王势力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法令。

?A、汉文帝

?B、汉景帝

?C、汉武帝

?D、汉惠帝

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

3

【判断题】西汉总共存在了210年。()

我的答案:√得分:33.4分

5.1已完成成绩:75.0分

1

【单选题】下列谁不是“汉初三杰”之一?()

A、张良

B、萧何

C、韩信

D、英布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2

【单选题】“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这句诗写的是谁?()

?A、萧何

?B、张良

?C、韩信

?D、项羽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3

【单选题】刘邦说“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是在夸谁?()?A、张良

?B、韩信

?C、萧何

?D、陈平

我的答案:A得分:0.0分正确答案:C

4

【判断题】刘邦认为“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张良”。()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5.2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谁把韩信引荐给了刘邦?()

A、张良

B、龙且

C、英布

D、萧何

我的答案:D得分:33.3分

2

【单选题】项羽分封天下后,定楚国首都于哪?()

?A、彭城

?B、九江

?C、汉中

?D、咸阳

我的答案:A得分:33.4分

3

【判断题】鸿沟是中国最早的沟通黄河和长江的运河。()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5.3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以下哪件事情与张良无关?()

A、圯上受书

二十四史中的经典名句

读史明智! 二十四史中的经典名句 2016-05-13 一起学语文 读史明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1921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一般意义上的二十四史即《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二十四史中的经典名句: 1、义感君子,利动小人。《晋书·符登传》 译文: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2、太刚则折,至察无徒。《晋书·周岂页》 译文: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 3、为国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质后文。《宋书·江夷传》 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二十四史】24句名言,高考阅卷老师都喜欢

《二十四史》24句名言,高考阅卷老师都喜欢! 1、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聪明人考虑千次,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者考虑千次,总会有一次收获。任何事情,只要付出了,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2、太刚则折,至察无徒。——《晋书·周岂页》 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有时候要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刚柔相济,容人之短。 3、君子立身,虽云百行,唯诚与孝,最为其首。——《隋书·文帝纪》 在社会上立足,需要完善的修养和品行,但诚与孝是最重要的。没有诚信的能力,会大打折扣;而孝心,更是人之为人的根本。 4、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人生在世,要有所敬畏,懂得慎独。任何时候,都不应做有悖道德和原则的事。 5、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汉书·扬雄传》

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去除束缚心灵的功利欲望,你才能真正享受生活的安宁和自在、洒脱。 6、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后汉书·刘般传》 浑浊源头流出清澈泉水,扭曲形体有笔直影子,都是不可能的。 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选择融入什么样的朋友圈,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7、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要敬畏自己所处的位置,像临着深渊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提心吊胆。 学识越高越应谦恭卑下,名气越大越应谨小慎微,俸禄越多越不该索取分外之物,唯此才能功成天下。 8、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徵传》 以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以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和更替;以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得失。 9、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梦想再美好,不付诸行动,也只是空想。

二十四史简介

二十四史简介 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大约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侯,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跟着董仲舒、孔安国学过《公羊春秋》、《古文尚书》。汉武帝元朔三年,司马迁二十岁,满怀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西汉建国前后的史实的实地调查,司马迁开阔了胸襟,增长了知识,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天汉二年,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向司马迁询问对李陵的看法,于是,司马迁说,李陵投降,是因为众寡不敌,又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回护开脱,贬责汉武帝的爱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把司马迁投进监狱,处以腐刑。三年后他被赦出狱,更加发奋写作《史记》。大约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编撰工作。司马迁死后许多年,他的外孙杨恽才把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诸于世。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地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汉书 继司马迁撰写《史记》之后,班固撰写了《汉书》。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生于东

二十四史经典名句带译文

《二十四史》的经典名句 1. 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史记》 译文:有钱人赞助别人钱财,仁义道德的人用言语教导或指导他人。 2.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史记》 译文:能够做到一件事情的人未必能够说出他是如何做的,而能够说出怎么做这件事情的人不一定能够做得好这件事情。 3.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史记》 译文:能听之于耳,虑之于心叫作聪明;能自我反省,叫作明智;能谦虚克己,叫作强者。 4. 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史记》 译文:苦口的直言,就像良药;动听的言辞,就像疾病。 5.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记》 译文:依赖品行立足的人越来越兴盛,依赖武力让人顺服的人会逐渐走向消亡。 6.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7. 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史记》 译文:事情要取得成功很难,但失败却非常容易;时机要得到很难,但失去却十分容易。 8. 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史记》 译文:明智的人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早早预见,聪明的人在无形中就能避开灾祸。 9. 道高益安,势高益危。《史记》 译文:道德越高尚,为人处事好,就越安全;权势越大,更容易滥用权力,刚愎自用,就越危险。《汉书》 10.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

译文:先采取行动的往往处于主动地位,后采取行动的往往被人所制。 11.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汉书》 译文:对于统治者来说人民是最重要的,而对于人民来说吃饭是最重要的。 12. 国耳忘家,公耳忘私。《汉书》 译文: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 13. 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汉书》 译文:精神过度使用就会衰竭,身体过度劳累就会疲惫,精神与身体都疲累不堪就会死亡。 14.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汉书》 译文: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 15.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汉书》 译文:在一百里的范围之内,可能气候是一样的,出了一百里,这个气候就不同了,如果你出了一千里,俗也不同了。 16.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汉书》 译文: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 17. 事不当时固争,防祸于未然。《汉书》 译文:事情不应该立马确定下来,防止祸端在没有发生之时。 18.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译文:有志气的人,最后一定成功。 19. 廉约小心,克己奉公。《后汉书》 译文:处事谨慎,能够约束自己的私欲,以公事为重。 20. 丈夫有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 译文:大丈夫立志,越是处境困难时越是坚定不移,越是年老,其志向越是雄壮。 21.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

二十四史中的经典名句鉴赏

二十四史中的经典鉴赏 读《二十四史》,可阅尽世间兴衰、人情世故。但读过《二十四史》的人,都知文言文枯燥隐晦,读起来很累。现将经典名句撷取66句分享品读,以史为鉴,阅尽人间兴衰事。 《史记》 1.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感悟: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聪明之人不可能永远聪明,他也有失误的时候,只有正确对待失误,才能将它降低到最少。反之,看似愚笨的人,他也有聪明的时候,只要加以学习,就会有所收获。 2.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 译文:明智的人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早早预见,聪明的人在无形中就能避开灾祸。 感悟:沿袭古意,指事物还没有发生之前就预见到了事情的发生,危险出现之前就已经安排好了避免危险的方法,喻指要着眼长远,居安思危。 3.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感悟:人在危难关头,生命的火焰即将熄灭的时刻,最容易流露真情。儒家早期的代表人物主张“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回归到善的境界。善是人心的本来面目,孟子说:“人人皆可为尧舜”,就是要求人听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恢复人心的“善”。 4.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译文:能够做到一件事情的人,未必能够说出他是如何做的;而能够说出怎么做这件事情的人,不一定能够做得好。 感悟:在现代社会中,如果我想要改变别人的思想和行为,首先自己必须是一个心口一致的人,如果自身行为不端,只是口头提倡和标榜某些文明理念,当然不能让别人心悦诚服。 5.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译文:(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感悟:名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名利无止境的贪念;真正摧毁一个人生活的并不是名利,而是随名利而来的虚荣、黑洞一样越来越大的欲望。追求名利,同时不被名利左右的人,才是有理想的人,有智慧的人。 6.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译文:苦口的直言,就像良药;动听的言辞,就像疾病。 感悟: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这句话韩非子写过,孔子对弟子说过,六祖惠能对信众颂过。从小到大,耳熟能详。说的都是一个道理,逆耳之言,拂心之事,是进修德行的砥石 7.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译文:依赖品行立足的人越来越兴盛,依赖武力让人顺服的人会逐渐走向消亡。 感悟:财富、威信与权贵无不由德而兴、由德而久,而自持一时背景和鲁莽之力的愚者哪个有好的结局? 8.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 译文:事情要取得成功很难,但失败却非常容易;时机要得到很难,但失去却十分容易。 感悟:人做事都要掌握时势和时机。时机不对就不要出头。“虎落平阳被犬欺,龙困浅滩被虾戏。”没有时机,就不要盲动,盲动只会落得被动。保存实力,待时而动。

古人勤学的成语和名言

古人勤学的成语和名言 导读:中华民族推崇的人生理想,是追求有所作为;看重的立身之本,是真才实学;认定的成才之路,是发愤学习。下面给大家整理了古人勤学的成语和名言,一起来看看吧! 古人勤学的成语悬梁刺股:战国时期的苏秦,为了日后做大官,拚命读书。有时读得太疲倦了,免不了要打瞌睡。于是,他想了个办法:拿着一把锥子,瞌睡来了,就刺一下大腿,痛了,也就睡不着了,便继续读下去。无独有偶,汉朝的孙敬,人称“闭户先生”,常常独自关门读书。有时实在太累,为了防止打瞌睡,他用一根绳子,一头系在梁上,一头结着头发。这样,如果打瞌睡,就会扯痛头发,立刻惊醒。后人用“悬梁刺股”来形容勤学好读。 洞中苦读:战国时期的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一个人躲到山洞里偷偷的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发奋努力,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名叫匡衡。匡衡小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时,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目不窥园: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经常是夜以继日地

读书,他的书房后面虽然紧靠着一个花园,鸟语花香、姹紫嫣红,但他三年没有进过一次花园,甚至连一眼都没瞧过。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一代儒学大师,并被汉武帝看重。 割席分坐: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 囊萤夜读: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映雪苦读:晋代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下列不属于24史的是

下列不属于24史的是 《白》是指以下内容,而《杜》则不属于《二十四治史》,除以下所列书籍外。《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刀二十四正史》的总称。那就是: 《史记》(韩司马迁) 《汉书》(班固,汉) 后汉(范烨,宋朝) 三国编年史(金·陈寿) 《金经》(唐方玄龄等) 《宋书》(南朝梁·申越)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宪) 《梁书》(唐思莲) 陈姝(唐思莲、姚) 《魏书》(北齐) 《北齐书》(唐·李白尧) 2. 《周书》(唐令湖德芬等) 《隋书》(汤为政等) 南石(唐延寿) 北史(唐延寿) 《唐古书》(刘适后晋) 唐新书(宋·欧阳修、宋奇)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宋史(元拓拓等) 辽史(元陀陀等) 金史(袁拓拓等) 元代历史(明·宋濂等) 明代历史(张廷禹、清等)。 226评论分享报告打包 黑绵羊山伯爵 2019-05-31 专注于 严教授武家的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所指出的那样,每一个王朝对我国历史编纂的官员或任命的历史书,内容使用官方历史数据,从传说中的三个皇帝开始,直到明朝崇祯皇帝,总24日说“历史24”的理由。 二十四史编辑讨论10 上传视频 同义词24史一般指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1921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

二十四史里的经典名句 二十四史名句赏析

二十四史里的经典名句二十四史名句赏 析 二十四史里的经典名句二十四史名句赏析 谈及经典,大家一般想到的都是能够扛住时间考验的作品。实际上,经典一词在古是指“经”和“典”。一般来说,“经”主要是南宋以后形成的“十三经”。是科举考试的基础内容。如果说经书用于立论,史书则是进行佐证,提供思路。也正是史学先驱司马迁所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用处。 二十四史中的经典名句,果然读史明智啊!①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②书籍之事,患人不好,好之无伤也;③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读史求识,脱俗求真,那么,接下来一同读读史书里的名句吧。 1.【晋书】义感君子,利动小人《晋书·符登传》译文: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2.【晋书】太刚则折,至察无徒《晋书·周岂页》译文: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

3.【宋书】为国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质后文《宋书·江夷传》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4.【史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5.【史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史记·滑稽列传》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6.【后汉书】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后汉书·刘般传》译文: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7.【后汉书】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8.【汉书】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译文:站

概括了中国历史的十句名言

概括了中国历史的十句名言 文/胡荣荣 一:“帝王将相宁有种乎?”——陈胜。(语见《史记》。) 这句话虽然有时候也是革命性的,但更多的时候却是破坏性的。因此,这句话也就成为后来中国历史上一切社会暴力的发动机。它是爆炸中国社会纵向基础的炸药,一次次破坏了中国社会整体结构的稳定。 在同一个时代,有三个人说过类似的话。项羽说的“彼可取而代之”,体现了一个贵族子弟的自信。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此耳”,体现了一个小官僚对豪华奢侈的向往。陈胜说:“帝王将相宁有种乎?”体现了一个生活在低层的农民的悲愤。 二:“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刘备、关羽、张飞。 虽然这句话不见于史书,但历史就是这么传说的。所以也就几乎成为历史了。 这句话虽然很朴素,很平凡,但却是最真实的反应了横向贯穿中国社会的“义”的哲学。这句话不仅仅可以用来说明友谊,也经常可以被用来描述爱情。虽然也经常成为帮派或者黑社会的信仰,但更多的

时候还是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和友谊。包含在这句话里的“义气”哲学,就是中国历史上人与人之间维系横向关系的纽带。 排列在前两位的这二句话,一纵一横地刻画了中国社会的特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李世民。 这句话讲述了一个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辩正法。“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因果关系,也就是中国历史变换的契机。中国历史之所以能够稳定的原因,就在于人民大众能够和谐地“载舟”;而中国历史之所以动荡的原因,则因为人民大众风起云涌的“覆舟”。 中国历史上每一次的朝代更迭,都是对这句话的再次注解。 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这句话见于诸葛亮的《后出师表》。虽然《后出师表》有可能是后人伪托的,但这句话却真实地写照了诸葛亮的一生。也因此而成为中国文人官僚的精神追求。这句话是“只求过程,不计结果”的这种心态的自然流露,“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是对这句话的自嘲。 五:“如果不能流芳百世,宁可遗臭万年。”——桓温。

二十四史等名解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1921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格义 格义是一种类比理解的方法,是个哲学概念。‘格’有‘比较’或‘度量’的意思,‘义’的含义是‘名称’、‘项目’或‘概念’。顾名思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概念。 狭义格义:特指佛学上的格义:印度佛学出传入我国后我国人民用本土儒家、道家思想来解释佛学的格义。也指道家思想和儒学之间的格义,如魏晋的新道家何晏、王弼等便用老庄解释儒学。 广义格义:跨文化背景的概念之间映像式的融会贯通和比较理解的方法。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或敬祖,是指一种宗教习惯,基于死去的祖先的灵魂仍然存在,仍然会影响到现世,并且对子孙的生存状态有影响的信仰。一般崇拜的目的是相信去世的祖先会继续保佑自己的后代。 祖先崇拜之原始本质仍与敬畏上天有关,其宗教意义超过其伦理意义,祖先已被神格偶像化,却也有人文精神的倾向在其中了。

传承国学经典感悟人生

传承国学经典感悟人生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以下是传承国学经典感悟人生,欢迎阅读。 传承国学经典感悟人生1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凝聚着中国数百千年人的智慧。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中成才。在看完《国学小名士》之后我更进一步地认识了国学,国学是对人类的品读,那里有人世的沧桑,有历史的痕迹,有生命的真谛。 比赛第一环节是“我爱记诗词”古典诗词、名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恍然之中,我也成了一名优雅的古代儒生。微风拂过我头上淡蓝色的逍遥巾。我坐在一辆古代的马车上“吱呀吱呀”而去,驿道两边是一片火红的枫叶,把我的双眼映照的微红,叫我怎么不停下来望几眼?“小林尊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夜晚已深,打更人在窄窄的街道上越走越远,而红楼上酒兴正浓,萧是那精精致致的玉箫,灯是那华华贵贵的银灯。音乐在身边流淌,心爱的人跳着心爱的舞蹈,叫我怎么不想再做一日多情公子?婉约派的词,犹如淅淅沥沥的杏花春雨,美得令人屏声静气。它的音韵之美,天

字之丽,在悠长的时空里摇曳,芬芳妩媚,萦绕在我的心间,回想在天际…… 而在中国民族的历史上,千年的腥风血雨,曾近被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国已傲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智则国智,少年独立则国家独立。”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还需要我们艰苦奋斗,我们要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指引我们前进,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为此骄傲,发扬国学文化。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国学小名士让我们一起在对经典的践行中,不断前进: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多读书。读国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土欲宣启义,必先读其书。让国学带领我们每一个人在今后的日子里,向梦想前进,超中国梦前进。国学,必世代相传。 传承国学经典感悟人生2 “长袭宿收,风神凝远,制行峻洁,望而知其为贵介公子”。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国的国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灵魂,是连接炎黄子孙的血脉之桥、心灵之桥。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而中国的国学就具备这种独一无二的特质。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华五千年历史智慧的精髓,构成

《二十四史》数则警示名句

《二十四史》数则警示名句 《二十四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其中有许多名句警言宣扬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警示人们要顺从天理,择善而从,以下摘录数则: 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译文:不要认为坏事很小就去做,不要认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 2、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后汉书》) 译文:能得到上天的佑护,而万事吉祥,无所不利。 3、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后汉书》) 译文:法网广大无边,即使再宽松稀疏也绝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指天法公平,做恶者都要受到惩罚,警示人们不可以身试法,自取灭亡。 4、义所在,毅然必为,于富贵名利泊如也。(《明史》) 译文:合乎道义的事,很果断地去做,对于富贵名利则看得很淡。 5、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译文:有志向的人,有决心,有毅力,做事一定会成功。 6、天不称高而体尊,地不矜厚而形大,厚无不载,高无不覆。(《旧五代史》) 译文:天地大德包含宇宙万物,无不覆盖,无不承载,使万物生生不息,却不以此为功。 7、疾风知劲草,严霜识贞木。(《宋书》) 译文:在猛烈的强风中,能看出不畏风力的坚韧劲草;在冬天的严霜中,能看出什么样的树木是不屈于严寒的。比喻在严峻考验中,有忠贞品德之人的坚定信念和意志是不可动摇的。 8、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无形。(《史记》) 译文:明理的人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能预见到,聪明的人在无形之中就能避开灾祸。 9、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梁书》) 译文:立人之道,在于仁与义。 10、安贫乐道,恬于进趣。(《后汉书》) 译文:处于贫困境地,仍乐于坚持守道;尽心于理想追求,乐在道中。 1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后汉书》) 译文:博学广闻又坚持自己的志向,深切了解未悟之事并随时思考自己能及之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二十四史》中的经典名句原文与译文

《二十四史》中的经典名句原文与译文《二十四史》中的经典名句(原文与译文) 一般来说,“经”主要是南宋以后形成的“十三经”。是科举考试的基础内容。如果说经书用于立论,史书则是进行佐证,提供思路。也正是史学先驱司马迁所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用处。 1. 义感君子,利动小人。——《晋书符登传》 译文: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2. 太刚则折,至察无徒。——《晋书周岂页》 译文: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 3. 为国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质后文。——《宋书江夷传》 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4.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5.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史记滑稽列传》 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6. 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 而欲其直,不可得也。——《后汉书刘般传》 译文: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7.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 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8.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译文: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9. 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译文:应该像面临着深渊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提心吊胆,害怕得发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10.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译文:(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11. 顺德者昌,逆德者亡。——《汉书高帝纪上》 译文:顺应道德的人才会昌盛,不遵从道德的人必然灭亡。 12. 农,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汉书文帝纪》 译文: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是百姓赖以生存的衣食来源。 13.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汉书成帝纪》 译文:有了过错,而不悔改,这才叫过错。 14. 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汉书食货志》 译文:在寒冷的天气,人们不会去等待狐裘或丝绵做的轻暖的冬衣(寒不择衣);人在饥饿的时候,不会去等待甜美的食物(饥不择食);人在饥寒交迫之时,也就不会考虑到廉耻之心了。

《汉书》与《后汉书》名言名句赏析

《汉书》与《后汉书》名言名句赏析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中国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 《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1.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东方朔传》 翻译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对别人要求太严了,自己就会没有伙伴。这正是古人眼中与人相处的“中道”。 赏析“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做人不能太较真,这正是有人活得潇洒,有人活得太累的原因之所在。做人固然不能玩世不恭,游戏人生,但也不能太较真,认死理。太认真了,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连一个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开。镜子看上去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镜下,就成了凹凸不平的山峦;肉眼看很干净的东西,拿到显微镜下,满目都是细菌。试想,如果我们“戴”着放大镜、显微镜生活,恐怕连饭都不敢吃了。再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毛病,恐怕许多人都会被看成罪不可恕、无可救药的了。 2. 知其一未睹其二,见其外不识其内。《汉书·扬雄传》 翻译你了解其一,未见其二;只见到事物的外表,不了解事物的本质。 赏析客观事物是复杂的,要想正确地认识它们,必须进行全面了解,深入分析,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见其外不见其内。如果停留在一知半解,认识必然带有片面性、表面性,这样就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导致错误的行动,不可不戒。 3. 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汉书·韦贤传》 翻译留给儿子满满一筐黄金,不如教他熟读一种经书。 赏析这两句古谚是说:黄金再多,用完不会再生;学而优则仕就能受用无穷。现在可以理解为:留给子女的遗产再多,不如教育子女学会自立谋生的本领。 4.福善之门莫美于和睦,患咎之首莫大于内离。《汉书·东平思王刘宇传》 翻译福分和亲善的来路没有比和睦更好,最大的灾祸和凶险没有比内部分离更甚。 赏析内部和睦团结,亲密无间,齐心合力,干起事来就容易成功,外部有仇敌也不敢轻举妄动,生活自然幸福美好。以和睦求福善,确实是最好的方法。内部分崩离析,矛盾重重,

史记简介50字100字200字300字_史记主要内容简介

史记简介50字100字200字300字_史记主要内容 简介 史记简介50字_史记主要内容简介50字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 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简介100字_史记主要内容简介100字 《史记》是由汉代的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 史记简介200字_史记主要内容简介200字 《项羽本纪》通过叙述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

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史记简介300字_史记主要内容简介300字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读书笔记.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古代伟人读书方法和名人名言

1.马克思 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但他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科研. 顾炎武自督读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马克思 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但他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科研。 鲁迅 非常讲究读书方法。他提倡博采众家,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有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他的看法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他还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在研究中,他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汉书-汉书 “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即为前四史四本书。包

汉书-汉书“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即为前四史四本书。 包 前四史。“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 即为前四史四本书。包括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中文名,前四史。作者,司马迁。班固。范晔。陈寿。内容,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地位,“二十四史”的前四部史书。 简介。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

中的黄帝起到陈寿的《三国志》即:【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史记。《史记》系纪传体通史。一百三十卷。 西汉司马迁着。约成书于西汉武帝征和年间。“史记”一词。东汉之前乃一切史书之统称。后始为司马迁史书之专称。原书最初被称作《太史公书》。到东汉桓帝才改称为《史记》。此书体例为纪传体之滥觞。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以纪和列传为主体。故名纪传体。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征和三年三千年的历史。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

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 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以个人力量编写纵贯中国整个上古时代的通史。几千年来。无出其右者。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而以人格的魅力作为抑扬的标准。例如对于失败者项羽。司马迁赋予了种种悲剧英雄人格力量。写项羽之神勇。诸侯将“莫敢仰视”。写虞姬项羽之别。悲歌和应。更是千古离别之冠。赚尽诗人才子笔墨。汉书荡尽失意之人哀肠。 这使《史记》不仅成为史书之典范。也是不朽的文学名著。鲁迅先生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整部《史

题咏桃花的传世佳句

题咏桃花的传世佳句 历代诗词中,题咏桃花的传世佳句多不胜数,如:“桃之夭妖,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王维《辋川别业》);“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韩愈《题百叶桃花》);“鸭头春水浓如染,水面桃花弄春脸”(苏轼《送别诗》);“桃花乱落如红雨”(李贺《将进酒》);“小桃花初破两三花,深浅散余霞”(李弥逊《诉衷情》)…… 桃花令 桃花帘外春意暖,桃花帘内晨妆懒。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桃花庵歌唐寅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复日,花开花落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后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使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 王维的田园乐七首之六的意境: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①看来遍是桃花水,不知仙源何处寻。王维 ②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辛弃疾 ③彭蠡湖天晚,桃花水气春白居易 ④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杜甫

⑤羊角风头急,桃花水色浑白居易 桃花帘外开依旧,帘中人比桃花秀。花解怜人弄清柔,隔帘折枝风吹透。 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自多情。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凭栏人向东风倚,茜裙偷傍桃花立。桃花落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媚。若将人面比桃花,面自桃红花自美。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崔护:《题城南庄》 七绝恋·桃 武陵故里愫情怀,系念桃花入梦来。五彩缤纷今胜昔,晋时仙境可登台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立徐步立芳洲。癫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唐.杜甫:《绝句漫兴》 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唐.吴融:《桃花》 小桃西望那人家,出树香梢几树花。只恐东风能作恶,乱红如雨坠窗纱。——宋.刘敞:《桃花》 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清.袁枚:《题桃树》

二十四史名句

二十四史名句 史记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外举不隐仇,内举不隐子 以书御者不尽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事之变 小人徒见利,而不顾其害 以权利合者,权力尽而交疏 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 一沐三捉发,一一饭三吐哺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隐忍就功名 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烁金 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 狂夫之言,圣人择焉 骐骥之跼躅,不如驽马之安步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兴必虑衰,安心思危 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其诺必诚 飞鸟尽,良弓藏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家累千金,坐不垂堂 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疑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谔谔 物有必至,事有固然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利。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 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 道高益安,势高益危 汉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 礼义廉耻,是谓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人情非有匹敌,不能久安其处 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 鸟鸢之卵不毁,而而后凤凰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草尚之风必偃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 临渊羡鱼,不如归而织网 虽有兹基,不如逢时 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 国之将兴,尊师而重道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国耳忘家,公而忘私 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不汲汲于贫贱,不戚戚于贫贱 事不当时固争,防患于未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